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78
如果說客戶價值主張和贏利模式往往和戰略相關的話,那麼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則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的執行能力。
遇到很多創業者和投資者,動輒談「商業模式」。典型的對話情景往往發生在融資階段,投資者問創業者: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而創業者早有準備,慷慨作答。
且慢!那真的是商業模式麼?遺憾的是,如果你認真聽,你會發現,十個創業者有九個沒搞清楚這個問題,甚至很多人對商業模式這個詞都沒搞清楚。很多人往往會說:商業模式不就是怎麼賺錢麼?錯!怎麼賺錢,學術名稱叫「贏利模式」,那只是商業模式的一個環節。
到底什麼是商業模式呢?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對商業模式有一個經典定義:商業模式就是如何創造和傳遞客戶價值和公司價值的系統。它包括四個環節:客戶價值主張、贏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
如果你覺得這個定義還太學術化,我可以稍通俗做下解釋,商業模式說白了就四點:第一,你能給客戶帶來什麼價值?第二,給客戶帶來價值之後你怎麼賺錢?第三,你有什麼資源和能力實現前兩點?第四,你如何來實現前兩點?
如果用這四個問題去問創業者,就會發現大多數創業者並沒有想明白,很多人還停留在迷茫或「忽悠」階段。創業的本質是創造價值,這也是為什麼把「客戶 價值主張」放在第一位,而且贏利模式也是以此為前提的緣故。一個成熟市場的邏輯是這樣的:你想賺錢?好!你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價值?如果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 就想賺錢,去摸彩票去吧!
很多技術類創業的公司並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他們往往有了一個自以為很牛的技術,就認為有了市場,其實市場需求和技術領不領先是兩回事。很多看上去 很炫的技術,幾乎是沒有市場的。你去看看中科院和大學裡的實驗室的那些科研成果,大多數看上去都很炫,但能夠轉化為市場需求的產品,不到10%!這也是很 多技術類創業的公司容易失敗的原因。
還有些公司解決了「客戶價值主張」的問題,但在如何贏利方面沒有方向。很多互聯網公司在融資時往往會給你描繪一個抽象的前景:只要我們的用戶達到 1000萬,其中有10%的人付費,那麼我們就能賺很多很多錢!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國內的很多網絡公司的贏利模式還侷限於網絡廣告。但凡是做過網 站的人都知道,網絡廣告可以稱得上是「贏者通吃」,1%的公司佔據了90%的市場份額,如果你做不到前幾位,網絡廣告基本上沒戲。
當然,很多創業者也想得很清楚,他們從消費者手中是賺不到錢的,他們要賺的是投資者的錢。的確,有些創業者成功地從投資者手裡拿了很多錢,但就是沒 有贏利,但這樣的故事往往結局不太好,因為投資的耐心往往是有限的。餅畫得再圓,總有一天要兌現的。如果過了一定的時間還是不能贏利,公司的價值基本上就 為零,自然也不會贏得投資者的青睞。
如果說客戶價值主張和贏利模式往往和戰略相關的話,那麼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則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的執行能力。以蘋果為例,它的「關鍵資源」就是喬布 斯,還有非常有創新能力的產品設計和開發人員,以及來自於唱片公司和軟件開發者的支持。他的「關鍵流程」則是蘋果公司鼓勵創新的公司制度、企業文化和日常 管理工作,這些流程確保蘋果公司的創新具有可複製性和擴展性,從而不斷開發出類似於iPhone和iPad這樣的產品。
這一點往往是很多創業者容易忽視的。他們往往把自己或者所謂關係當作關鍵資源,卻同時高估了自己和所謂關係的力量,而沒有建立其組織的競爭能力。在 制度和流程建設方面,則是大多數創業公司的軟肋,他們往往迷信於創業者的個人能力,而忽視了在制度和流程方面的建設。這樣的疏忽往往會導致這些企業熬不過 初創期,或者熬過去了,也長不大。
現在,回顧一下自己所在的企業,你覺得自己企業的商業模式靠譜麼?
(作者係《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社群總監)
經常有人會問,如何尋找創業合夥人。對於這樣的問題,他們首先需要知道創始人應當擁有什麼樣的標準品質。需要強調,創業團隊的成員需要擁有互補的技能,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希望開發網頁或移動應用,那麼就需要工程師、設計師和推銷者。
FounderDating聯合創始人及CEO Kessoca Alter認為,聯合創始人不僅僅是坐在一間房間中的兩名創始人,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決定創業團隊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上週末刊登了Alter的一篇文章,闡述了她對於創業公司團隊的看法。
以下為文章全文:
經常有人問我,在尋找創業合夥人時,應當注意哪些因素。我認為這包括互補的技能、共同的目標,以及不要嘗試讓其他人喜歡你的點子(因為這些點子可能 會變,屆時你將失去立場)。但實際上,創始人還需要其他一些重要品質。幾週前,我在Startup2Startup參加了一次關於創業合夥人的座談會,與 會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Posterous聯合創始人Garry Tan根據自己的經驗表示:「成功將可以掩蓋一切。」
這讓我想到,在尋找創業合夥人時,需要關注一個重要因素是:你如何處理與潛在合作者之間的矛盾。
願意花時間
如何處理與潛在合作者之間的關係很重要,這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首先,處理人際關係需要花時間。換句話說,你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解決分歧。這是我們最 常遇到的問題。例如有人發郵件給我,希望能夠會面,幫助他繞過FounderDating的流程,因為他認為「沒有時間去走完FounderDating 的常規流程」。如果總是沒時間,那麼你們的關係不可能長久。在這種情況下,你只是找了一名員工,而不是合作者。
我們對FounderDating的成員表示,FounderDating能很好地幫助他們找到合作者。但如果想要找到能一起工作的人,那麼必須在 實戰中嘗試。例如,最初你們可以在業餘時間合作一些項目,或參加創業週末活動,甚至一起全職工作幾個月時間。無論你們怎麼做,最終都會一起開發出產品。這 樣的產品是否有意義並不重要,在整個過程中你們可能仍會有分歧。
問問你自己:我們是否有分歧?如果你們沒有分歧,那麼再考慮長期合作。
模擬現實生活
想想真實的創業生活會是怎樣。從長期來看,情況可能不符合你最初的想法,到時你需要研究怎麼去做。即使公司確實取得了成績,你們仍會需要繼續一起努力。這將使你們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並且更容易產生分歧。
如果你還沒有想好未來會發生什麼,那麼一起創業將非常痛苦。實際上,創業者之間的爭執並不意味著什麼,也是很正常的情況。需要想想,這樣的爭執是否 會迅速升級,甚至導致大打出手?是否能從爭執中擺脫出來並繼續前進?創業者和創業早期的公司需要快速行動。如果你們的每次分歧都會導致耽誤幾天時間,那麼 將極大地影響決策,讓周圍人感到不快。這將導致創業失敗。
問問你自己:當我們發生糾紛時,是否能以相互尊重的方式迅速解決?
分歧的原因是什麼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們分歧的原因是什麼?你們是否在為一個按鈕應該是紅色還是藍色糾纏不休,或者說是在討論是否應當融資?
許多人在尋找創業合夥人時只是想尋找互補的技能,並認為只要對方符合這一點,一切就會很順利。當然,互補的技能很重要,而如果你們就某一領域發生爭執,那麼往往意味著你們存在一些技能重疊之處。但如果只是想要互補的技能,那麼尋找合作者將不會是一件難事。
真正困難的是,確保你們在一些「軟概念」方面保持一致:你們為何想要建立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應當是什麼樣?你們的工作方式是什麼?價值觀如何?你們 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優先級更高的事情,例如家人?我們並不關心創業者想要什麼樣的公司,是否打算上市,是否每天忙於處理郵件,還是加班到晚上7點。這些是個 人的決定。但你最好確定,你的合作者在這些問題上和你有著同樣的看法。一些問題會導致你們的關係破裂,但絕不是按鈕的顏色。
問問你自己:你們在為什麼事情而爭執,原因是什麼?
不要誤會,我並不是希望你們發生糾紛,但任何人際關係都會有高潮和低谷。能持續的合作關係可以迅速從低谷中走出來,並變得更好。
【i黑馬導讀】對於高管創業,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創始合夥人李天田曾在其書中調侃,「一個新發現是:在創業起步時,所有的『關係』都是阻礙公司取得真正成功的『負資產』。一窮二白創業,由於經驗、資源不足,成功率很低。不過,資源豐富的人創業,往往這『豐富』二字就是他們最大的陷阱。特別是那種以前在某些大平台上呼風喚雨的人,其實就是個反光鏡,但自以為是發光體。殊不知那平台就是個小板凳兒,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真自己單干時,板凳一抽,連上吊都搆不著繩兒。」
李天田的話有道理,但如果真100%如此,那當今恐怕也不會出現如此多的高管創業成功案例。真實的故事是什麼樣?在今日舉行的「黑馬大賽」天津賽區的論壇上,幾位曾經的高管開始吐槽他們的創業真經。
「創業是一條孤獨的路,聽大多人的意見,找少數人的話,最後自己做決定,就一定能成功。 」 旗幟教育董事長楊守彬是這樣總結的。
給創業一個理由
這些在大公司養尊處優的高管們,為何要出來?理由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有些「胡鬧」。
「實現夢想」型,黑米747公司的CEO宋志峰總結道:「其實創業有點虛,其實源點還是在自己的有一個夢想,跑到網通,後來已經出來了就不想再進去了。」
「輸得起」型。上河網CEO魏國強談到自己的創業衝動時說:」出來主要是想要做事,以前在中糧的時候看到一個剛需,最初的想法是在中糧做,原因比較複雜就沒能做下去,但是這個事又特別想做,不想再等,就出來了,就自己掏錢做。當時的想法還年輕不到30歲,還輸得起就出來玩玩。」
「為了全人類」型。曾經在新浪工作的方玉書放棄了中國第一門戶財經主編的位置,他說:「我出來真的是為了全人類,說真心話,一開始出來第一件事我相信我們這種角色出來的話,第一件有很多要做的事,在打工的時候不能實現自己做老闆,第二個是想利用這個自己賺錢。」
「廣積糧,緩稱王」型。在微軟工作過9年的許曉魯則是被一本書感化了,在30歲的時候他看了一本書,書上說人生規劃有4種類型,最高端的類型是資本,但覺得還是創業可能更加適合自己,從30歲以後他的所有職業生涯都是在為了創業準備,在微軟的9年中,許曉魯換個4個不同層次的職位,都是跨部門的,花了十幾年無論從人脈還是之時、資源積累都覺得學得差不多後,他下山了。
「時機不錯」型。曹輝的創業邏輯十分簡單:「一是,覺得這個機會在。第二個原因是時機,我覺得當時時機特別好,就想出來。」
出來了,就回不去了
方玉書下了2、3個月的決心,從新浪走了出來,「但是到真正干的時間,決定跟你出來幹的最後只出來了一半,就出來2個人。其他都是從別的公司,朋友的。出來之後事情很多了,老婆、房子的事情,最後花了半年的時間去整,那個時候最缺的是技術,最後實在不行再去找,組團隊花了半年時間。」
「出來拿到錢大概是20天」,曹輝回憶道:「但是出來之前有一個故事,當我迷惑的時候我一個朋友也在做,他也是另外一個企業的,他就說風險你必須找錢,一談就OK了,那哥們被收購了,又回去上班了。」雖然講了這個故事,但曹輝還是堅決的「不回去」,「騰訊要收購你的公司賣還是不賣?」「不賣!」
許曉魯調侃道,」我現在是蠻後悔的,我後悔的是這個事越做越大」,他出來創業本是追求的是自由,自己可以掌控一些事情,結果發現真的創業後是無法自由的,甚至完全跟自由是相反的,「原先只需要考慮我一早上起來考慮今天做什麼事,什麼項目好把營業收入弄起來,真的創業後發現早上第一件事想的是今天有多少,我炒自己魷魚就對不起兄弟。原先我不想幹了自己就可以決定,現在不行為,而且這個企業是越做越好,感覺我的責任越來越重。」
高管創業靠譜麼?
有人調侃「大公司高管出來創業就像晚上老鼠,你們吃了很多的東西,從案板上下來了,高管創業成功率很低。」曾經的平台真就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小板凳兒麼?
宋志峰首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高管創業一旦成功,就會做得很大,草根創業正好是相反。從零掙到一百萬很難。我們賣一個百度的產品,那個平台前三年我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一分錢沒有,真正一個月做出來的和你身邊能做的東西,從身邊做起。」
大公司,讓他們「放不下」,魏國強回憶說:「我個人認為在大公司學的東西都非常多,直到現在做事的時候,當時是怎麼教我的,這個過程對我影響非常大。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放不下,我記得很清楚的是,我同事說你做這個,可以賺很多錢。在這個平台上給你格局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環境裡出來哪怕我今後去事,心理是有想法的。」
「我覺得有一年的時間是處在非常焦慮的,壓力非常大,找不著北,包括甚至管理上自認為自己去管理過幾百號人的狀態」,方玉書本以為管理10、20個人經營是小菜一碟,「當時你掌握的資源和現在掌握的資源不匹配,不一樣,你去找下面員工說,沒有人理解你。回家跟老婆說,就說你神經病,很痛苦。」
看著在座的5位同學,方玉書笑著說:「但是6個神經病在一起就挺和諧的,聽得懂自己說什麼,我最近有2年的創業時間,分水嶺是我交了黑馬,發現自己都心靈相通的,一下子找到了感覺。另外覺得上黑馬的課,重要的是真的跟神經病在一起的話很好,你有對比,找到了參照,以前你是孤獨的。還有包括心靈上的,其實慢慢的覺得快樂狀態,當你和精神狀態一樣的在一起時就不是病了。在黑馬營裡自己慢慢找到了狀態。」
導語:在本文作者長庚看來,陳一舟是炒股的一把好手。其主要觀點是:1、有哪個公司只有靠投資炒股才能盈利?答案是人人。2、江湖可靠傳聞,陳一舟個人極端熱愛炒股,特別是炒美股。3、近年來,人人的業務幾乎也未有起色。
文/長庚
真心說,陳一舟炒股比做公司靠譜。我並不打誑語。原因如下。
1,有哪個公司只有靠投資炒股才能盈利?答案是人人。
讓我們先來看看人人自己的業務:2009年淨虧7011萬美元,2010年淨虧損6416萬美元,2011年賺錢淨利潤4130萬美元(第四季度投資藝龍獲利),2012年淨虧損7500萬美元,2013年第一季度淨虧損310萬美元(投資唯品會獲利)。
2009年1月,在當時入股藝龍時,陳一舟還暢想了一下合作趨勢,比如通過SNS訂酒店、機票等等,但雙方合作僅僅是藝龍在人人網上一個頻道入口,雖然有團購、蜻蜓網等合作,合作層面一直很淺,雖然後來一度傳出人人和藝龍計劃建合資公司,但最後也不了了之。
在入股藝龍的3年之間,人人在持續不斷買入藝龍股票,2011年人人以7240萬美元將全部所持藝龍股票賣回給Expedia,各種折算下來淨賺5100萬美元。而本次作為基石投資者,人人在唯品會上賺了1500萬美元。
所以總結一下:陳一舟同學壓根就不是戰略投資哇,就是投資炒股,然後套現。所以,至此也可以反映出,人人真的不是一家短期內有盈利能力的公司。
2,江湖可靠傳聞,陳一舟個人極端熱愛炒股,特別是炒美股。
例證有三:A.2008年-2009年是真假開心網掐架最厲害的時候,開心網創始人程炳皓因為kaixin.com域名和山寨之事對陳一舟恨之入骨。當時程炳皓曾對媒體稱陳一舟為流氓,並且說陳一舟當年重心都在炒美股上,而且是大量做空,壓力很大,整晚睡不著覺,云云,那話外意思是,」他是想做業務嗎?他就是一個投機客?」
B.有接近陳一舟的朋友說,陳一舟對炒美股簡直是痴迷。
C.上述朋友同時說了,其實作為湖北人」精明」的陳一舟本身就對產品、技術及創新不感冒,投資賺快錢才是他的最愛。他經常說一句話,看上去也有一些生活哲理——做事嘛不要太認真,差不多就行了。
3,近年來,人人的業務幾乎也未有起色。
人人網在移動互聯網端的式微,人人無線遊戲的混亂,糯米網的燒錢,總而言之,人人簡直是一片亂象。上市之後,人人除了財務投資獲益外,更是沒有一個季度是盈利的。
PS:補充一點,陳一舟似乎也只有在投資炒股時才激情澎湃。
雖然在上市之前,陳一舟也配合各種媒體、場合如Chinajoy等接受各種媒體的專訪,但是幾乎都是例行的,唯一一次讓媒體印象深刻、也讓他自己聊的欲罷不能的是2009年2月那次媒體群訪,聊到公關收都收不住。
那次採訪是人人突然吃進藝龍23.7%的股份,陳一舟眉飛色舞的對媒體分析藝龍當時6美元的價格有多便宜,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買藝龍撿了個大便宜」,並且是」得意之筆」。
而在昨天的媒體會上,雖然股價跌到了3美元以下,但陳一舟聊其他公司如騰訊、搜狗、360比聊自己公司還high,甚至經常回答完問題自己在那哈哈哈大笑,著實嚇著了不少第一次見陳一舟的媒體。當然,背景是陳一舟賣了唯品會的股票套現。
而除了這兩次外,陳一舟近年來極少接受媒體的群訪,即便接受也是拘謹,遠不如投資後的興奮。我的一位媒體朋友回憶稱,在2011年6月,也就是成功上市的一個月後,那次溝通會陳一舟穿了個白襯衣,歪倒在沙發裡,但是一反活躍的常態,很拘謹的回答問題,也不主動說有趣的事情。
天使投資最早興起於國外,是指提供創業資金以換取可轉換債券或所有權權益的富裕個人投資者。天使投資人一般以個人對主,主要在公司發展初期進行投資以為創業者提供少量創業資金和後期高回報而聞名。
但天使投資人概念越來越強化的同時,也有一部分『黑天使』混跡其中坑黑創業者。下面來數數『黑天使』的幾個特徵:
控股過高,掌控財務
黑天使的特徵之一就是,他們在創業團隊需要資金的時候強勢進入掌握創業公司三分之二股份,在公司天使期過後不願意用適合的價格退出也不願意進行A輪追加。甚至把公司的財務狀況一手攬過,表面上看似為創業者分擔公司實則為公司未來的發展買下了隱患。創業者如不清楚公司財務狀況後期融資則無法進入評估。
只看不投,商業計劃被剽竊
這類黑天使已經是創業者非常熟悉和憎恨的。黑天使打著看項目給投資的旗號欺騙創業者拿出公司的創意和商業模式。在詳細的瞭解了運作過程之後卻不願意投資創業者,而是把創業者的創意和模式自己使用,這類剽竊創業者項目黑天使最普遍且一直都存在。更有黑天使在注資公司之前高價挖走團隊人員進入繼續研發,直接掌握公司全部股權把創始人隔之門外。
創業者在和投資進入交談之初可淺談公司與產品,在不瞭解投資人背景和投資傾向領域之前不要把公司核心內容交代出去。
投資失敗要還錢
所謂天使投資就是在公司創立前期進行投資,屬於風險投資的一種。有一句順口溜這麼說:「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而黑天使則屬於『入行不謹慎,想只贏不輸。』這類黑天使投資創業者之後,如公司失敗關閉黑天使則會讓創始人進行債務償還,以償還當時黑天使對公司進入注注資的金額。而從理論上來講,天使投資屬於風險投資,把錢拿出去的那一刻都是存在風險的。拿風險投資的創業者是不必償還天使投資人這部分錢的。
這類贏得起輸不起的黑天使讓創業者背負上債務用多年的時間去賺錢償還而消磨掉創業者的繼續創業的激情,這類扼殺創業者的黑天使要遠離。
創業者如何選擇靠譜天使?
創業者看了幾點黑天使的特徵,也不要被少數的黑天使所嚇到而不敢找天使投資人融資。說完黑天使,也來談談創業者在選擇天使時如何選到白天使。
1. 選擇明星天使
如徐小平,雷軍,薛蠻子此類。這類天使投資人在行業內有較高的人氣,坑害創業者的幾率較小。畢竟他們也要照顧自己在行業的面子,何必為了一個項目而毀了以後的多個項目呢。
2. 大公司的投資部
這類投資也可以歸在白天使的陣營裡,類似於騰訊,阿里,百度都有專門的投資部門針對創業型公司設立投資基金。選擇大公司的好處在於,他們可以為創業者提供自身自有資源,幫助創業者少走彎路。但不好在於,如果創業公司項目不夠好,則會被忽略最後甚至被解散。
3. 企業高管
選擇這類投資人要謹慎,他們在公司擔任重要職位已經習慣於全權掌控公司的一切。在簽訂合同之前一定要注名不得干涉創業公司內部除重大決策之外的事。
當然,除了黑天使創業團隊中也不乏一些『偽創業『 者,打著創業者的旗號一邊上著班,一邊創著業另一邊還找天使拿投資,拿了投資人也消失了。創業投資就是一個結婚的過程,天使和創業者都要睜大雙眼找到靠譜的另一半才能保證大家的日子過得安穩。雖然也有騙婚的,但靠譜的人還是不少的。
【黑客二次登場】
懵懵懂懂的我拿到大學會計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問我爸:「會(我讀的huì)計是個什麼專業啊?」。。。風雨大學生活就此開始了,不務正業,攻入學校教務系統,做起了「改分免重修」的生意,當年整個學校將近10%的重修學生都被我收錢改過分吶。。。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還是很後怕,介該是多大的經濟犯罪啊。。。
也正是這兩次黑色經歷,讓我下定決定一定要忠於革命,忠於黨,的確,接下來的10多年互聯網從業經歷來看一直都在搞建設,從未搞過破壞。。。
【接手本地最大的BBS社區】
機緣巧合,接手了當時本地最大的草根BBS社區,到現在想起來還是挺小傲驕的,通過我們一幫兄弟的努力,把最早600元一個月的banner廣告位免費送都沒人要,做到了後來離開時3萬元一個月的廣告位搶著搶著買,人氣也從6萬多的註冊人數做到了40多萬,3年時間把一個草根網站做到了本地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網站之一。
【一年1300萬,我只拿走了3跟板凳】
介個事情就很戲劇啦,哈哈,理論上,我還是現在中國某知名互聯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可能在3年內在美國拉斯達克上市喲。那年,苦於該公司發不起工資,我跟同夥說:「我離開,股份也不要了,我剛搬新房子,我拿公司3根板凳回家去用用就好了」,結果,離開後的那一年,公司入賬1300萬,現在一年大約3個億營收,現在,我還是那3跟板凳,哈哈哈哈
【閉門造車 3年風投夢】
創業其實應該是與時俱進的,特別是互聯網介個按照天為單位的小步快跑的行業,我犯的最大的最大的錯誤就是閉門造車,攤子扯得太大,花了3年時間,不要說賺錢了,項目到shi都還木有上線。。。項目的大方向是好的,叫「口碑搜索引擎」,可以搜索任何東西的口碑,如小孩子要選擇幼兒園,輸入幼兒園的名字就非常明確的可以知道該幼兒園的口碑詳情,比如修幼兒園的時候有沒有發生過事故,哪個老師得好,現在哪個班上的學生最調皮等等,輸入某大學老師的名字,就可以看到介個老師是否上課要點名,教得怎麼樣,一般會掛多少人的科等等。苦苦煎熬,拿了兩輪天使,但是總是因為盈利模式模糊與風投無緣。。。終以失敗告終。
—————————–回顧結束,人生的發條繼續走——————————–
【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互聯網創業】
正在看帖子的兄弟,來,你來說說這10年時間中國有多少電影,又出現過多少驚天泣鬼神的好片?互聯網跟電影行業很像,爛片一大堆,真正的好片10年間不到5個。
互聯網行業因為進入門檻低,自己一個人,一台電腦就可以說自己的IT民工,競爭又激烈,光微博都有好幾個,每年大量的炮灰項目出現在納斯達克玻璃門外
我從事介個行業10多年了,風風雨雨,步履蹣跚,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般人在這個行業離錢太遠了!!!
在上面10年回顧中提到的那個BBS,人氣真的很不錯,直線飆升,但是現金卻從來只略高於溫飽線一點,因為很多互聯網項目賺錢從來都是很曲線,很曖昧,介都是互聯網一開始就弄成免費的惹的禍呀。。。
雖然賺不到錢,賺到了智慧,真的,不騙人哈,因為互聯網行業普遍的觀念意識比傳統行業快了5年到10年,甚至以上,而且相對來說思維更跳躍,更靈活,所以做過互聯網的人來回頭看傳統行業,其實可以變通,改革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呵呵,這塊留到後頭慢慢說。
哎呀,我這嘴巴,就是管不住,現在舉個例子:互聯網人看旺夫相的女人,可以理解為這個女人可以找到命很好的男人,哈哈。
【邂逅瓦罐湯】
一多年的好朋友,一直邀約我去他家的瓦罐湯看看(現在成都已經比較出名咯,嘖嘖),但是因為一直比較忙或忘記了,沒有去。(PS:唉,這坑爹的互聯網呀,個個都是夜裡挑燈看A片的雞血少年,就是每天都在瞎忙,而且還不賺錢)這場約會結果到了4年後的今年才得以實現,我又被震驚了,4年時間,他開了7家店,穩定營收每年2500萬以上,兄弟,瓦罐湯喲,2500萬喲,要知道我在這坑爹的互聯網行業要拿到1000萬的風投都是到處求爹爹告奶奶,而且拿到了1000萬還不曉得咋個把這個錢短時間給人家賺回來(當然,商業計劃書上肯定要寫3個月賺回1000萬是小CASE的啦,哈哈)。。。
瓦罐湯哥透露他現在想搞一家滷菜店,嘿嘿,互聯網雞血少年的我肯定要把握介個機會,跳上這條船哦,來來來,兄弟伙整起。。。然後。。。然後,就整起了。。。
這個老枝花滷滷菜店人員配備還是比較牛X的,一共三個人,我個人就不說了,我是納斯達克雞血少年之炮灰,然後瓦罐湯哥,餐飲行業從業經驗超級豐富,最後經湯哥介紹,認識了第三位大牛,曾經的華為埃及區某高層,主管財務、組織架構,哈哈,就是這樣咯,我相信還是比起一般的夫妻滷菜店來說的話,我們還是秒殺咯,噓,噓,低調。。。
【讓傳統生意可以複製粘貼】
其實很多白領都看不起那些做小生意的,其實,他們才是默默耕耘的牛人。昨天一在蒼蠅館子賣小面的老闆朋友扭著我聊天,我才知道他可真厲害,蒼蠅館子哦,而且位置還不是很好,只是服務周邊1公里內的社區,去年一年的努力賺了30萬(注意:是個人純利潤哈),今年說要努力爭取做到50萬,但是累啊,31歲了,累得連朋友都沒有耍,他說他雖然現在對於個人來說收入相比其他白領是不錯了,但是小店一個5個人,連換班休息都沒有辦法很好的實現,下面的師傅也必須像神仙一樣的供著,每天散煙都要散半包。。。因為新招一個人,成本又上去了,而且也非常不好招人,因為一般應聘的人都看不起蒼蠅館子,他問我怎麼辦,我說小店是有收入天花板的,就餐人數有限、座位有限、覆蓋周邊樓盤有限,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是在於提高小店的營業額,有錢好辦事,什麼流程、人員都可以搞定,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小店是有營業額的天花板的。。。莫法
所以滷菜店開張的第一天就是按照籌備工廠的大思路開始做的,把它定義為快消品和零食來操作,而且向全國供貨,就跟IT行業賣軟件一樣,在人工不變,廠房不變的基礎上儘量的提升滷菜的邊際收入,降低邊際成本,嘿嘿,果然火到爆,我們的淘寶店從一心店變成四心店僅僅花咯4天時間,哈哈,而線下實體店更多的變成了實力的背書和體驗店,滷菜終於可以進行複製粘貼咯,再幻想一下,現在3D打印機那麼火的,而且在美國可以實現打印人體的器官,安裝到人體內部,以後說不一定,以後我們可以在家實現打印滷菜,哈哈哈哈,牛B了
【傳統生意其實還是沒那麼輕鬆】
其實,傳統生意最大的問題是選項的問題,我們三個好基友關於這個選擇什麼樣的美食項目簡直是傷透了腦筋,我們是標準的美食吃貨界的馬可波羅,比較喜歡背包驢行,全世界到處跑,而且一般只去兩個地方,1、當地的菜市場,2、當地的寺廟,呵呵,因為一個可以真實的瞭解物質文明,一個可以真實的瞭解精神文明,這才是原生態的背包,像很多人專門去看錦裡、寬窄巷子(成都本地的商業化古裝片景區,去那裡,就像北京人說要去參觀天安門,笑shi仙人咯,哈哈),那就真木有什麼原汁原味的當地特色了,我們三人在找吃的,選項目上面至少花在嘴巴上的錢多達10萬不止,想過做XX的鴨子、XX的美蛙、XX的魚,最終還是選擇了達州的油鹵的味道,其實算作是機緣巧合,非常偶然的在達州遇上了抽旱煙袋的枝大爺(音),他雖不做生意,但是在家裡已經鹵了幾十年的滷菜了,他請我們去他們家吃,吃過後,我們都非常滿意,說:「對了,就它了」。。。才有了後面的老枝花滷這個牌子,也才有了我們三個好基友主演的現實版《中國合夥人》第二季,劇情還在繼續。。。
既然要突破店面的時間、地點的限制,藕們當然開通了淘寶店,然是介個保質期的問題又成了大問題,因為我們不想使用防腐劑等化學的方式進行防腐,光解決這個問題就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天天做實驗,不行就倒掉,終於我們用抽真空和高溫殺菌的方式解決咯這個問題。而且最關鍵的是我們把滷菜做到了絕對的標準化,什麼樣的大小的火,煮幾分鐘,下什麼料,多少料,現在讓任何一個沒有接觸過做飯的噴友,都可以做出來美味的滷菜的,千萬莫小看這點點進步喲,難度相當於把中餐的適量、少許完全的量化,甚至可以量化氣味,把氣味進行分級,而且產量大,產量少的時候都能保證口味不變。
【三個好基友生個乖兒子,絕對不賣身】
其實介家店在今年(2013年)1月11日就開咯,但是一直都沒有推,就等它慢慢的賣著,我們一邊收集客人反饋,一邊加快內部建設和提升口味,這段時間那是相當的痛苦的,雖然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裡,看著每天1000元左右的銷售額(在那段時間的三個月後是10倍以上),又不能推廣,又必須繼續鋼著,萬一味道不好,不穩定,推得越快shi得越快啊,記得在調試味道的時候:「旁邊的黃婆婆總結說,你們家的滷菜確實厲害,一週七天,可以吃7種味道。。。(味道不穩定)」。記得在開店的第三個月的時候,全國每年銷售額上好多億的某XX雞和XX鴨居然找到了我們,而且每天開著豪車到我們門店門口買滷菜,發展到後來想收購我們,哇,這個我的第一次,第一次有資方追著我們走呢,但是對不起,這盤我們鋼起了,這是我們三個好基友的親兒子,絕對不賣,我們要慢慢做,這輩子不求賺多少錢,只求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後來見收購不成,就想從我們這裡進貨去銷售,讓我們每天供貨10000斤滷菜,哇,那我們只有開廠才能搞定了。。。這些後話都不細說了,但是這個事情讓我們雞血澎湃,畢竟被老大哥前輩認可那是相當榮幸和有成就感的事情,堅定了我們努力熬下去的信心。
【互聯網雞血威武】
經過了小半年的味道穩定測試期後,首先是網站、微博、微信、淘寶、豆瓣,甚至是CSDN同時發力,開始發佈滷菜的b測試版,特別是微信,實現了二十四小時可調戲,機器人智能接單,哈哈,順暢。然後,四川本地的電視台《吃八方》節目,雜誌《快一週》等傳統媒體一報導,門店生意就不說,排隊到爆,淘寶從1心店到1鑽店只用了4天時間。。。
這哈把我們忙安逸了,由於客服人員人手不夠,只有自己上,每天我和老婆鋼到凌晨3,4點,然後早上7點過又被呼喚醒。。。已經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腦殼頭只有「叮咚」。。。剛開始聽到叮咚那是相當的興奮,到後來,那是相當的「排斥」+「高興」。生產中心的師傅更安逸,生意剛剛爆發的時候,連續工作48個小時不睡覺,唉,真怕他栽到油鍋裡去啊。。。
這種痛並快樂著的日子持續了2周時間,終於由於新進的員工而慢慢進入了良性循環。。。
【實體店和網絡吃貨們的區別】
實體店,很多客人都是周邊的阿姨大叔,大多都是因為今天菜做少了,賣滷菜當個配菜來吃,所以一般也就20元,30元的客單價很正常,但是到咯網絡上,瘋狂的吃貨們就完全不一樣咯,客單價從來都沒有下過100元(剛才瞅了一眼,今天的淘寶客單價是187元。。。),甚至上次有個客人一次性買了2000多元的滷菜來當成都特產來送禮,是的,在網絡上買滷菜的盆友大多不是為了下飯,而是當批發零食來囤貨。。。看電視啊,看電影啊,朋友聚會下酒啊。。。嘿嘿,做了這半年時間滷菜,真心覺得賣滷菜真比搞IT找風投上市靠譜,還在做IT的碼農們,不要再煎熬了,做點實實在在的可以快速服務人民的小事吧,不要天天再談金沙江創投,不要天天再談經緯投資,不要再說什麼1000萬起的生意,先把眼下的1元錢的生意做好吧,你們身上的互聯網思維方式是最寶貴的財富,遠遠高於1000萬。
鼠標加水泥,不是句過時的老話,真的很實在。
IT行業,我們是屌絲,是鳳尾,但是到傳統行業裡,不是那麼困難就可以做到雞頭,不要再苦熬了,我真心的清楚你們很辛苦。
騰訊五月起在新加坡開設了一個商業分支機構。不過,騰訊方面否認了該辦公室的開闢是為了準備分拆微信,以便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傳聞。
本週二,中國日報上引用不具名消息源稱,已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社交巨人騰訊計劃讓微信在新加坡單獨上市,而且已經在那裡開了一個辦公室來準備此事。
騰訊隨後向路透社否認了上述報導,但騰訊最近確實在新加坡開了一個辦公室,並且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將至早在今年8月1號開始擔任這個辦公室的直接負責人。
「新加坡企業家」網站發掘出騰訊為該分公司在新加坡交易監管部門登記的資料,包括財會、高管等信息。他們發現該分公司是今年五月註冊成功的。通過在新加坡證監部門的網站上搜索得知,騰訊在同一個辦公地點上有兩處註冊公司名稱,一家是「騰訊國際服務」,另外一家是「騰訊社交」。
騰訊另外的高管,包括張志東、Charles St Leger Searle也在文件所列明的管理層範圍之內。
中國日報報導原文表明,騰訊在新加坡謀求微信上市是為了規避可能的監管。這包含將微信在母公司相同的交易所上市可能引發的一些問題。
最近的一次統計顯示,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1.95億,而且用戶基數已經有三億。這使得它成為全球最流行的消息應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