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諾獎背後】青蒿素國際化辛酸史: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最底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07.html

【諾獎背後】青蒿素國際化辛酸史: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最底層

一財網 王悅 2015-10-07 22:21:00

諾華、賽諾菲等企業在非洲當地紮根的時間更長,占有公立市場約80%市場份額;而中國藥物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依舊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用質量最優的創新藥來塑造。

2005年12月19日,一架阿聯酋航空公司的運輸專機停靠在桂林兩江機場。這架飛機的到來,標誌著中國的創新藥開始走向世界。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用來運輸桂林南藥生產的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抗瘧藥物的專機,而這種藥物的主要元素就是最近被熱議的青蒿素。

直至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這一曾背負著“中國發明,外企生產”標識的產業才開始廣為人知。事實上,盡管源自中國,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一直處於全球青蒿素產業連的最底端,直到2005年。

被倒逼的“國際化探路”

“瘧疾的主要發病國家在非洲,所以青蒿類藥物可以說是治療窮人疾病的藥物,采購單位也多如政府、世界衛生組織、慈善機構等公立機構,定價不可能高,因此用傳統商業化的方式來打開市場成本很高,走私立市場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思路。”複星醫藥(600196.sh)內部人士告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複星醫藥控股的桂林南藥,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抗瘧藥制劑生產廠商,青蒿素正是這類抗瘧藥制劑的重要原料。而複星一開始就決定了通過嚴格的公立市場來進入國際市場。

桂林制藥自主研發成功的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系列藥品中第一個自主研發的新品種,並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衛生部頒發的一類新藥證書,這是新中國一類新藥的001號證書,而緊接其後的青蒿琥酯註射劑則是國家002號新藥,註冊時間也為1987年。

“1977年5月21日,桂林南藥正式參與了523計劃,當時研發的青蒿素特別好,但是有兩個美中不足,第一個就是劑量大,希望提高療效,第二個是不溶於水,對於瘧疾的搶救不利,當時的任務就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和提高療效。我是在77年6月做的衍生物的研究,當時做了13個衍生物,經過後來的篩選,編號804,就是現在的青蒿琥酯,在13個里面比較起來它最好,即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而且療效提高5倍,這就是最開始研發出的青蒿琥酯;經過後期不斷的完善和臨床試驗,最終獲得成功。”據桂林南藥青蒿琥酯研發老科學家劉旭回憶。

可惜的是,經過數十年研發出的中國第一個創新藥物在市場盈利上卻並不順利。眾所周知,我國的瘧疾病人在六七十年代高發,但在進入80年代後,瘧疾病發迅速下降:1981年全國瘧疾發病人數為305.9萬人,1985年減少到56.3萬人,到1988年已經下降為為13.4萬人。

國內瘧疾病人數的急劇下降意味著這種廣譜化學藥物在國內已經沒有特別多的利用價值。事實上,在複星醫藥並購桂林南藥之前,桂林南藥所生產的青蒿素類抗瘧藥並不多。在同一時間,為了圖謀企業生存在國內的同類藥物市場已經有廠家嘗試將青蒿素類藥物的專利共享給外資藥企。

1994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與跨國制藥巨頭瑞士諾華公司簽署專利開發許可協議,後者負責青蒿素類藥物複方蒿甲醚在國際上的研究和開發,前者則收取一定的專利使用費。這一協議,幫助複方蒿甲醚在世界多個國家獲得專利,但與此同時,也宣告軍事醫學科學院放棄了複方蒿甲醚國際市場的銷售權,諾華坐享其成。

另一些則是向外資藥企大量出口青蒿素類原料,始終處於青蒿素制劑產業鏈的最底層。

2003年,熱衷於國際市場的複星醫藥收購桂林南藥,他們看到了這種藥物的國際價值,彼時,非洲市場對抗瘧藥物依舊有需求,且價格並不便宜,每人份的市場均價在7-8美元左右。

如何撬開公立市場大門

對於瘧疾、艾滋病、肺結核等藥物國際市場的規則是公立采購,世界衛生組織不僅在藥品質量和生產工藝上會嚴格把控,並且有15%以內的利潤控制要求,因此在當時中國企業探路非洲的私立市場是比較容易走的一條路。

“因為要走公立路線必須要通過多重認證,政府、機構才會大量采購,中國當時還沒有企業可以達到WHO的預認證標準,因此國內的一些企業在做非洲的私立市場,但青蒿類藥物畢竟是治療‘窮人得病’的藥物,不可能賣的很貴,而私立市場營銷的成本很高,因此傳統商業化的模式並不是很好的思路。”複星醫藥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在目前由世界衛生組織、政府、慈善機構組成的公立市場占據了抗瘧藥物總采購量的近80%,私立市場不僅占比小,利潤也十分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複星決定還是迎難而上,從公立市場找尋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國品牌藥要走向世界,創新和質量是藥品評價的重要標準,複星醫藥要國際化,必須要達到最高水準。”當時的複星醫藥總裁(現任複星集團總裁)汪群斌說。

明確了國際化的思路後,複星花了2~3年的時間對青蒿素類產品進行改造。當時的桂林南藥董事長嚴嘯華帶領一支隊伍參加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培訓,並根據他們的要求對產品的生產標準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WHO-PQ)認證的過程是艱難的,當時嚴嘯華回憶,“從2004年12月1日向世界衛生組織遞交預認證申報材料,到2005年12月21日第一次PQ正式通過,前前後後根據WHO的問題提交了4次補充資料,共回答了146個問題。為了預認證的通過,前後共5次同WHO有關官員進行匯報和溝通。”此前,中國還未有創新藥物能夠通過這一認證。

2005年12月21日,桂林制藥代表著中國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預供應商的資格認證。這是中國制藥企業首次從WHO獲得預認證供應商資格認證,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的第一個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立品牌的化學成品制劑,顛覆了此前諾華等外資藥企在抗瘧藥物的壟斷地位。

“在2004/05年的時候桂林南藥廠長去非洲出差,在當時每人份的抗瘧藥物市場價約需要7~8美元,其實對於很多非洲窮人來說仍然是不小的支出。後來我們通過了WHO的預認證後,成本比歐美企業更有優勢,當時,我們的定價每人份在1美元左右。”複星相關人士告知記者,伴隨著桂林南藥加入WHO的供應體系,從前獨占非洲市場的諾華、賽諾菲在2006、2007年逐漸開始降價。

在特別講求“技術”、“質量”的國際市場,桂林南藥所產的青蒿素類藥物可以說是中國藥企“走出去”的典範:相比較價格優勢,質量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標準才是競爭根本。根據國家相關數據統計,複星醫藥桂林南藥是2014年中國西成藥出口前十強;抗瘧藥Artesun單一制劑全國出口創匯最高,創新藥品Artesun(註射用青蒿琥酯)為全球首創,已經成為國際治療重癥瘧疾的金標準,WHO強烈推薦的重癥瘧疾治療首選用藥;在全球重癥瘧疾市場占有率90%以上,截止目前為止已挽救有700多萬重癥瘧疾患者的生命。

但據了解,雖然複星醫藥每年青蒿素類藥物是過億的銷售額,但中國治療瘧疾成品藥在國際市場抗瘧藥物的占有率仍不是最高。諾華、賽諾菲等企業在非洲當地紮根的時間更長,占有公立市場約80%市場份額;而中國藥物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依舊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用質量最優的創新藥來塑造。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71

【諾獎背後】青蒿價格過山車:三年間單價暴跌8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08.html

【諾獎背後】青蒿價格過山車:三年間單價暴跌80%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10-07 22:22:00

近幾年來,青蒿收購價格持續下降,2012年的最高價是3.5元/斤,2013年是1.8元/斤,2014年是1.4元/斤。2015年,青蒿主產區重慶豐都的青蒿收購價最高為0.7元/斤,較上年同期下降一半。

10月5日,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旨在表彰她對全球瘧疾治療所做的貢獻,85歲的屠呦呦也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

由蚊子傳播的瘧疾背後,是中國已經“掙紮”了40余年的青蒿產業。

這一最早自中國傳統中醫藥中汲取靈感的藥物,在歷經了低溫萃取青蒿素單體等制備方式後,具備了明確的分子式,脫胎成為純正的化學藥物。

青蒿素類聯合用藥(ACT)被認為是非重癥瘧疾的最佳療法,特別適用於惡性瘧原蟲瘧疾。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地區瘧疾死亡率下降了54%,而非洲兒童死亡率下降58%,這其中,青蒿素類抗瘧藥的廣泛使用功不可沒。

也因此,圍繞青蒿素產業的上下遊企業一直占據各自市場。

來自國家食藥監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53條與青蒿素這一藥物相關的藥品批文,涉及16種產品,包括青蒿素、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藥,雙氫青蒿素片、蒿甲醚片、註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劑,共涉及24家藥品生產企業。

其中複星醫藥和昆藥集團成為這一領域最主要的供應商——前者持股95.2%的子公司桂林南藥青蒿琥酯片劑和註射劑分別在2005年、2010年通過WHO-PQ認證,在WHO建議的5個複方中有3個包含青蒿琥酯;後者是目前全球青蒿藥物市場最大份額占有者瑞士諾華的中國原料供應商。

“桂林南藥所有抗瘧藥的出口都是自主品牌的成品藥,約占中國抗瘧成品藥出口總量的70%~80%,也是中國政府援助非洲的主要藥品,僅僅過去三年內,複星醫藥桂林南藥就向全球市場供應了2380萬支註射用青蒿琥酯。”7日,複星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提供的信息顯示。公開信息顯示,全球口服抗瘧藥的市場規模約為2億人份(即一個完整治療療程),一人份的口服抗瘧藥的采購均價在1美元左右,目前90%的抗瘧藥市場是全球基金為代表的國際藥品采購機制把控的“公立市場”——供應“公立市場”的抗瘧藥必須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WHO pre-qualification)且被世衛組織的《瘧疾治療指南》推薦,最新的2015版《瘧疾治療指南》中一共推薦了5個口服抗瘧藥複方。

事實上,早在2001年,世衛組織就正式啟動了針對藥品的預認證項目,旨在使更多的病人能夠獲得符合質量標準,安全、有效的藥物。

在抗瘧藥方面,瑞士諾華、法國賽諾菲和5家印度公司,以及中國複星醫藥旗下桂林南藥等共8家企業的口服ACT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桂林南藥至今仍是唯一通過該項認證的中國抗瘧藥生產商,其原研的青蒿素類註射劑Artesun是世衛組織推薦的治療重癥瘧疾的首選用藥。

而作為諾華蒿甲醚原料的供應商,昆藥集團也同時擁有蒿甲醚針劑的生產批文,在完成對華方科泰的收購後,進一步獲得了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類產品,目前其蒿甲醚針劑和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科泰複)也都在申請WHO-PQ認證希望進入“公立市場”。

此外,浙江醫藥為諾華提供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組分本芴醇,並同時有蒿甲醚原料批文;浙江新和成則具有青蒿琥酯制劑和原料、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華潤雙鶴擁有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白雲山有青蒿素批文等。

但更多的中國青蒿賣家,多年來一直處在價值鏈的最末端。

以2004年為分界,成長於田間的中國蒿草命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2004年5月,由於以往全球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奎寧系列藥物治療效果減弱,WHO正式推薦使用以青蒿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ACT),當年,WHO以提供預測的方式要求諾華提供600萬人份的複方蒿甲醚;2005年,WHO給諾華的生產預測激增至3300萬人份。

2005年6月開始,在青蒿資源最優的重慶各縣,不僅大量野生青蒿被提前收割,甚至不少人工種植的蒿草也被偷盜——從終端傳遞的需求在重慶迅速升溫,不少蒿草種植商和收購商都開始瘋狂“搶草”。

“農戶在草里面摻假,提前收割,因為青蒿含量太低根本沒法用,大家都瘋了。”昨日,某不願透露姓名的蒿草商向《第一財經日報》回憶說。

這樣無序的資源搶奪在後來的幾年里導致蒿草價格劇烈起伏,一直到2007年,18家四川和重慶的蒿草商公開諾華未兌現其口頭收購承諾,導致這一矛盾在全國範圍內徹底爆發。

2007年當年,占據中國青蒿素原料采購六成左右份額的諾華只采購了55.5噸的訂單,國內大批制藥企業生產線停工閑置,中國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產企業重慶華立公司也宣布,2007年上半年該公司預計虧損約7000萬元。

2007年年中,青蒿素價格從最紅火時的每公斤8000元跌到了每公斤1350元,而生產青蒿素的成本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

近幾年來,青蒿收購價格持續下降,2012年的最高價是3.5元/斤,2013年是1.8元/斤,2014年是1.4元/斤,其中2013年和今年的降價幅度最大,接近或達到50%,青蒿市場整體穩定沒有大幅跳漲是造成這一源頭收購價持續走低的主要原因。以青蒿主產區重慶豐都的數據為例,2015年,青蒿收購價最高為0.7元/斤,較上年同期下降一半。

“現在大家只是沒有前幾年那麽瘋罷了,但是(蒿)草的價格還是低,國外的訂單沒那麽多,國內企業大部分都是收(蒿)草賣草做原料的,即便它們是做原料藥,也賺的只是辛苦錢。”前述采購商告訴記者。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72

青蒿之內還有寶藏!屠呦呦團隊透露青蒿素研究新進展

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福龍5日透露,近期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研究發現,青蒿中仍有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

在當天於廣東省惠州市羅浮山舉行的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上,廖福龍介紹說,屠呦呦及其團隊仍在進行青蒿素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近期成果顯示,青蒿中還存在著青蒿素之外的其他抗瘧成分,有可能為瘧疾治療提供新的方法。同時,屠呦呦團隊加強了對青蒿素藥效的研究,發現青蒿素中無抗瘧活性的天然組分能夠增強青蒿素的實驗抗瘧藥效。青蒿內源多組分可以改變青蒿素的體內過程,提高生物利用度。

同時,青蒿素的應用領域也得到了拓展,在抗瘧之外,屠呦呦團隊正在探索青蒿素類化合物對其他疾病的治療。今年,雙氫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的新藥研發已經取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臨床研究批件,將為紅斑狼瘡的治療提供新的可能性。

廖福龍表示,青蒿素的功效不僅僅是治療瘧疾,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抗病毒、免疫抑制、抗腫瘤、抗黴菌作用等。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也時常表示,感覺自己的工作還沒有做完,還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性。目前,依然還有很多研究工作值得我們深入進行。

作為全球流行的重大傳染病之一,瘧疾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一片揮之不去的陰影。上世紀60年代,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疾病治療更是陷入了困境。1969年,當時還是中醫研究院初級研究員的屠呦呦接受任務,被任命為“523項目”研究組組長,負責尋找治療瘧疾的“良方”。

屠呦呦還稱青蒿素現在還面臨著耐藥性問題。一旦青蒿素產生了耐藥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時間研究新藥。屠呦呦說:“我為這個藥的前景感到擔心。我希望關心瘧疾的各位能夠共同努力,延緩這種可能性的出現。”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上可以查到查到:“惡性瘧原蟲出現對青蒿素的耐藥性,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威脅著減少所有瘧疾流行區負擔全球工作的可持續性”。

正是基於惡性瘧原蟲出現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情況,屠呦呦呼籲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規定下使用青蒿素,盡可能延緩抗藥性的出現。有資料顯示:過去幾十年來,在發生寄生蟲耐藥性蔓延後,多種抗瘧藥不得不退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15

好消息!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或可治糖尿病

由我國藥學家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研制出的青蒿素藥物至今仍然是世界範圍內最主要的抗瘧藥物,成功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據科技日報報道,12月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Cell(《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這一藥物或許還可以拯救數億糖尿病患者。來自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利用一種特別設計的、全自動化的分析,科學家們檢測了大量已批準藥物對人工培養的α細胞的作用。結果驚喜地發現,青蒿素能夠讓產生胰高血糖素的α細胞“變身”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StefanKubicek表示,胰島素的絕對和相對缺乏以及胰高血糖素信號通路的過度活化是導致糖尿病的兩個主要原因。用能夠分泌胰島素的新細胞取代患者體內被破壞的β細胞有望成為治愈Ⅰ型糖尿病一種簡單的策略。多年來,為了實現這一點,全球各國的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或成熟細胞嘗試了多種方法。值得註意的是,先前有研究表明,當β細胞極度缺失時,α細胞能夠補充胰島素產生細胞。在這一轉換過程中,表觀遺傳調控分子Arx被鑒定為關鍵分子。然而,科學家們只是在活體模式生物中觀察到了這一效果,是否周圍細胞(甚至遠處器官)的其他因素也發揮了作用完全是未知的。

為了排除這些因素,Kubicek的研究小組與諾和諾德小組合作,設計了特殊的α和β細胞系,從所處環境中分離出它們後進行分析。研究證明,Arx缺失足以賦予α細胞新“身份”,並不依賴於機體的影響。接著,科學家們開始探索青蒿素重塑α細胞這一作用背後的分子模型。結果證實,青蒿素結合了一個稱為gephyrin的蛋白。Gephyrin能夠激活細胞信號的主要開關——GABA受體。隨後,無數的生物化學反應發生變化,導致了胰島素的產生。同日,發表在Cell上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註射GABA也能導致α細胞轉化為β細胞,表明兩種物質靶向了相同的機制。

青蒿素的長期作用需要進一步測試。StefanKubicek認為:人類α細胞的再生能力還是未知的。此外,新的β細胞必須不受免疫系統的攻擊。但我們相信,青蒿素的發現以及它們的作用模型可以為開發Ⅰ型糖尿病的全新療法奠定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69

港專家:青蒿素治瘧疾最強武器

1 : GS(14)@2015-10-07 01:23:08

對於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形容是「世界聞名」,是現時治療瘧疾的「最強武器」。黃世賢表示,由於瘧疾的抗藥性出現得快,令上一代瘧疾藥逐漸失效,尤其在泰、柬、緬等國家,青蒿素由於殺瘧疾原蟲的速度比之前所有藥都快,可減抗藥性風險,所以聯合國建議治療嚴重瘧疾以青蒿素為主力和第一線藥物。他表示,瘧疾在香港病例不多,一年少於50宗,都是從外地感染。如屬嚴重瘧疾,病人在港亦會接受青蒿素治療。



助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對首次有中醫藥學者獲頒諾貝爾醫學獎表示高興,證明世界醫學界對中醫的認同,不僅是全球中醫藥學者的一大鼓舞,亦有助推動中醫藥國際化。屠呦呦從中草藥方找到瘧疾特效藥,反映中醫藥蘊含不少有用經驗和智慧。但黃世賢強調始終要用科學化方法驗證,因為傳統中藥一劑可能有幾百幾千種化合物,未必全部有用,要找出當中有效成份,在實驗室和臨床測試是否真的有效、要使用多少劑量等,才能有效治病。另外兩位得主從泥土中細菌找到抗寄生蟲特效藥,也經過同樣程序。《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06/193223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