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諾獎背後】青蒿素國際化辛酸史: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最底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07.html

【諾獎背後】青蒿素國際化辛酸史: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最底層

一財網 王悅 2015-10-07 22:21:00

諾華、賽諾菲等企業在非洲當地紮根的時間更長,占有公立市場約80%市場份額;而中國藥物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依舊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用質量最優的創新藥來塑造。

2005年12月19日,一架阿聯酋航空公司的運輸專機停靠在桂林兩江機場。這架飛機的到來,標誌著中國的創新藥開始走向世界。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用來運輸桂林南藥生產的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抗瘧藥物的專機,而這種藥物的主要元素就是最近被熱議的青蒿素。

直至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這一曾背負著“中國發明,外企生產”標識的產業才開始廣為人知。事實上,盡管源自中國,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一直處於全球青蒿素產業連的最底端,直到2005年。

被倒逼的“國際化探路”

“瘧疾的主要發病國家在非洲,所以青蒿類藥物可以說是治療窮人疾病的藥物,采購單位也多如政府、世界衛生組織、慈善機構等公立機構,定價不可能高,因此用傳統商業化的方式來打開市場成本很高,走私立市場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思路。”複星醫藥(600196.sh)內部人士告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複星醫藥控股的桂林南藥,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抗瘧藥制劑生產廠商,青蒿素正是這類抗瘧藥制劑的重要原料。而複星一開始就決定了通過嚴格的公立市場來進入國際市場。

桂林制藥自主研發成功的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系列藥品中第一個自主研發的新品種,並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衛生部頒發的一類新藥證書,這是新中國一類新藥的001號證書,而緊接其後的青蒿琥酯註射劑則是國家002號新藥,註冊時間也為1987年。

“1977年5月21日,桂林南藥正式參與了523計劃,當時研發的青蒿素特別好,但是有兩個美中不足,第一個就是劑量大,希望提高療效,第二個是不溶於水,對於瘧疾的搶救不利,當時的任務就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和提高療效。我是在77年6月做的衍生物的研究,當時做了13個衍生物,經過後來的篩選,編號804,就是現在的青蒿琥酯,在13個里面比較起來它最好,即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而且療效提高5倍,這就是最開始研發出的青蒿琥酯;經過後期不斷的完善和臨床試驗,最終獲得成功。”據桂林南藥青蒿琥酯研發老科學家劉旭回憶。

可惜的是,經過數十年研發出的中國第一個創新藥物在市場盈利上卻並不順利。眾所周知,我國的瘧疾病人在六七十年代高發,但在進入80年代後,瘧疾病發迅速下降:1981年全國瘧疾發病人數為305.9萬人,1985年減少到56.3萬人,到1988年已經下降為為13.4萬人。

國內瘧疾病人數的急劇下降意味著這種廣譜化學藥物在國內已經沒有特別多的利用價值。事實上,在複星醫藥並購桂林南藥之前,桂林南藥所生產的青蒿素類抗瘧藥並不多。在同一時間,為了圖謀企業生存在國內的同類藥物市場已經有廠家嘗試將青蒿素類藥物的專利共享給外資藥企。

1994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與跨國制藥巨頭瑞士諾華公司簽署專利開發許可協議,後者負責青蒿素類藥物複方蒿甲醚在國際上的研究和開發,前者則收取一定的專利使用費。這一協議,幫助複方蒿甲醚在世界多個國家獲得專利,但與此同時,也宣告軍事醫學科學院放棄了複方蒿甲醚國際市場的銷售權,諾華坐享其成。

另一些則是向外資藥企大量出口青蒿素類原料,始終處於青蒿素制劑產業鏈的最底層。

2003年,熱衷於國際市場的複星醫藥收購桂林南藥,他們看到了這種藥物的國際價值,彼時,非洲市場對抗瘧藥物依舊有需求,且價格並不便宜,每人份的市場均價在7-8美元左右。

如何撬開公立市場大門

對於瘧疾、艾滋病、肺結核等藥物國際市場的規則是公立采購,世界衛生組織不僅在藥品質量和生產工藝上會嚴格把控,並且有15%以內的利潤控制要求,因此在當時中國企業探路非洲的私立市場是比較容易走的一條路。

“因為要走公立路線必須要通過多重認證,政府、機構才會大量采購,中國當時還沒有企業可以達到WHO的預認證標準,因此國內的一些企業在做非洲的私立市場,但青蒿類藥物畢竟是治療‘窮人得病’的藥物,不可能賣的很貴,而私立市場營銷的成本很高,因此傳統商業化的模式並不是很好的思路。”複星醫藥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在目前由世界衛生組織、政府、慈善機構組成的公立市場占據了抗瘧藥物總采購量的近80%,私立市場不僅占比小,利潤也十分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複星決定還是迎難而上,從公立市場找尋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國品牌藥要走向世界,創新和質量是藥品評價的重要標準,複星醫藥要國際化,必須要達到最高水準。”當時的複星醫藥總裁(現任複星集團總裁)汪群斌說。

明確了國際化的思路後,複星花了2~3年的時間對青蒿素類產品進行改造。當時的桂林南藥董事長嚴嘯華帶領一支隊伍參加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培訓,並根據他們的要求對產品的生產標準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WHO-PQ)認證的過程是艱難的,當時嚴嘯華回憶,“從2004年12月1日向世界衛生組織遞交預認證申報材料,到2005年12月21日第一次PQ正式通過,前前後後根據WHO的問題提交了4次補充資料,共回答了146個問題。為了預認證的通過,前後共5次同WHO有關官員進行匯報和溝通。”此前,中國還未有創新藥物能夠通過這一認證。

2005年12月21日,桂林制藥代表著中國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預供應商的資格認證。這是中國制藥企業首次從WHO獲得預認證供應商資格認證,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的第一個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立品牌的化學成品制劑,顛覆了此前諾華等外資藥企在抗瘧藥物的壟斷地位。

“在2004/05年的時候桂林南藥廠長去非洲出差,在當時每人份的抗瘧藥物市場價約需要7~8美元,其實對於很多非洲窮人來說仍然是不小的支出。後來我們通過了WHO的預認證後,成本比歐美企業更有優勢,當時,我們的定價每人份在1美元左右。”複星相關人士告知記者,伴隨著桂林南藥加入WHO的供應體系,從前獨占非洲市場的諾華、賽諾菲在2006、2007年逐漸開始降價。

在特別講求“技術”、“質量”的國際市場,桂林南藥所產的青蒿素類藥物可以說是中國藥企“走出去”的典範:相比較價格優勢,質量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標準才是競爭根本。根據國家相關數據統計,複星醫藥桂林南藥是2014年中國西成藥出口前十強;抗瘧藥Artesun單一制劑全國出口創匯最高,創新藥品Artesun(註射用青蒿琥酯)為全球首創,已經成為國際治療重癥瘧疾的金標準,WHO強烈推薦的重癥瘧疾治療首選用藥;在全球重癥瘧疾市場占有率90%以上,截止目前為止已挽救有700多萬重癥瘧疾患者的生命。

但據了解,雖然複星醫藥每年青蒿素類藥物是過億的銷售額,但中國治療瘧疾成品藥在國際市場抗瘧藥物的占有率仍不是最高。諾華、賽諾菲等企業在非洲當地紮根的時間更長,占有公立市場約80%市場份額;而中國藥物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依舊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用質量最優的創新藥來塑造。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