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國夢想秀》第四季播出之際,不少業內人士質疑這也許是浙江衛視為提升收視率,聯手BBCW自導自演的一幕戲。因為,原本就是引進國外模式的《中國夢想秀》,怎麼可能實現節目模式版權的返銷呢?
《中國夢想秀》是浙江衛視打造的一檔以普通人圓夢為主題的公益節目,原版節目源自英國綜藝節目《就在今夜》。2011年初,浙江衛視斥資千萬元,通過版權代理公司世熙傳媒從BBCW引進該節目模式版權,並於去年4月2日播出首期節目。自今年《中國夢想秀》第三季開始,引入「夢想大使」周立波,開始全面改版。浙江衛視副總監杜昉向財新記者證實,BBCW的確對經中國本土改造後的《中國夢想秀》節目模式有收購意向。「目前雙方已進入談判階段,《中國夢想秀》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個外銷海外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目模式。」
從全球市場來看,節目模式版權交易的遊戲規則已經相當成熟。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講師徐帆對財新記者表示,按照國際慣例,基於原版節目模式進行的任何改動都需經過版權方同意,改動過程中的一些好點子會被寫進節目模式製作寶典,而這些修訂和完善一般仍被視為版權方所有,極少出現返銷的現象。
一位不願具名的廣電業內人士坦言,一檔節目只有風靡全國之後才會被挖掘、編製成節目模式,然後向其他國家輸出。《中國夢想秀》的輸出實際上是浙江衛視擅自改動節目模式之後,迫於版權方壓力而被迫創新,最後多方斡旋達成的結果,「這只能說是節目模式版權公司為開拓中國市場,給予了中國電視台足夠的包容。現在的中國廣電行業,需要進行一場節目模式的啟蒙運動」。
逼出來的創新
「之所以形成節目模式輸出,實際是浙江衛視騎虎難下。」據上述廣電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年初,浙江衛視考慮到邀請明星製作成本大、演藝夢想範圍較窄等因素,單方面對《中國夢想秀》進行改版。事後得知的BBCW很惱火,差點鬧到給浙江衛視發律師函,這讓浙江衛視不能侷限於小修小補,必須徹底想出新模式。
杜昉告訴財新記者,《中國夢想秀》從第三季開始再起爐灶重新研發,不再侷限於舞台演藝夢想,可以是任何夢想,同時更關注夢想實現的可能性,一方面創造了「夢想大使」這一角色,對追夢人的夢想進行梳理、引導甚至拷問;一方面增設了300位夢想觀察員,對夢想的發展方向進行投票來決定是否給予幫助。但徐帆認為,與第一、第二季相較,後來的《中國夢想秀》圍繞著「夢想大使」周立波設置了相應的環節,重在突出夢想者、「夢想大使」、觀眾三者之間的關係,確實有所改變,但這種改變是否足夠形成新的模式仍有待考量。
在2012年初決定重新打造《中國夢想秀》之際,浙江衛視也沒有把握能否形成新的節目模式。當時的計劃是圍繞「主打頂層設計、實行大片戰略」,希望把夢想這個題材做成季播大型活動類節目,將《中國夢想秀》由單一的演藝夢想拓展成多元化的夢想。
杜昉對財新記者透露,在《中國夢想秀》第三季自主研發全新模式時就已經告知了BBCW,當時BBCW表示一旦浙江衛視研究出新的節目模式,且效果好的話,會考慮購買。
但據BBCW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世熙傳媒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BBCW曾不只一次質詢,浙江衛視為何在並未購買第三季節目模式版權的情況下,還沿用《中國夢想秀》的名稱?因為根據國際慣例,節目模式版權包括節目品牌、核心宗旨、製作方法等元素,一旦不再購買版權,所有的元素都不能使用。
浙江衛視自然不甘捨棄前兩季已創造品牌效應的《中國夢想秀》。世熙傳媒董事長劉熙晨對財新記者稱,當時確實頂著兩邊的壓力盡力溝通,「浙江衛視也是我們的客戶,我們既要為浙江衛視服務,又要向BBCW解釋,沒有人告訴你怎麼做,只能在壓力下一步步前進。」
實際上,《中國夢想秀》第三季的製作有些倉促。據上述世熙傳媒的知情人士透露,最初《中國夢想秀》根本沒有明確的改版方案,包括周立波引入之後環節怎麼變、節目邏輯如何銜接等,都是邊想邊做,製作時間很緊張,製作團隊也只有200多人,舞美燈光都比較粗糙。但第三季播出的收視率情況出人意料,12期節目的平均收視率為2.3個點,最高達到3.5個點,遠遠超出了第一、第二季平均1.5個點的收視率。
BBCW的態度因此有所轉變,開始考察這檔新的節目模式,這給BBCW、浙江衛視雙方的緊張關係帶來了轉機。在《中國夢想秀》第四季製作過程中,世熙傳媒派出八人專家團隊,將製作細節規範化,並按照國際標準歸納、整理,編寫節目製作寶典。6月,世熙傳媒將編寫好的節目製作寶典介紹給BBCW。
BBCW在兩個月後給出回應,「基本認可我們編制的節目製作寶典,但在某些細節方面還要按照他們的要求修改、完善。」 劉熙晨告訴財新記者。
經過修改的節目模式正式亮相今年10月的法國戛納電視節,引來業內關注。杜昉稱,在節目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中國以前的口碑實在很差,海外模式公司對中國的節目模式山寨問題實在也很無奈。但戛納電視節上,居然出現了一個中國電視台自主研發的節目模式,又有全套符合國際規範的製作寶典樣本,齊全的節目介紹資料,而且是公開售賣,這本身變成了一樁新聞。
正是在戛納電視節上,浙江衛視、世熙傳媒、BBCW三方坐在了一起,經過一個小時的討論,達成了初步購買意向。「大致框架都談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簽署正式的合同。如果《中國夢想秀》第四季收視率跟第三季一樣,BBCW將先買一季版權,以後有優先購買權。」劉熙晨表示。
節目模式引進熱
劉熙晨表示,不出意外,《中國夢想秀》將成為中國第一個有望全球發行的節目模式版權,「以前也有過節目模式的輸出,但是僅侷限在單一的國家,交易規模也不大」。迄今為止,在公開資料中惟一可查的節目模式版權輸出交易只有一筆,就是2009年,世熙傳媒與湖南衛視合作,將《挑戰麥克風》編製成節目製作寶典,銷往泰國正大集團下屬的電視機構True Visions。
而在2010年之前,中國廣電行業正式引進的節目模式版權也寥寥無幾。「實際上,每個電視台都有專門的人物色海外優秀的節目模式,只是2010年以前,多數電視台都模仿抄襲,根本想不到還有買版權這回事。」《電視台長》作者湘人李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
據劉熙晨回憶,2010年以前,除了湖南衛視花了近千萬元的模式版權費,默默購買節目模式版權,幾乎所有電視台都沒有將版權費列入支出預算。2010年被業內視為中國節目模式版權市場的分水嶺。那一年,東方衛視通過版權公司IPCN引進了英國《達人秀》,按照節目製作寶典打造出《中國達人秀》,最高收視率達到5.7個點,直接收益超過4億元,接近當年東方衛視總收入的50%。
「《中國達人秀》的成功讓各大電視台開始意識到節目製作寶典的重要。購買節目模式,買下的不僅僅是製作流程,更多的是節目的精神內核以及專業的培訓指導。模仿、抄襲永遠只能看到表面,形似而神不似。」IPCN董事長楊媛草稱,「認真做好一個優秀的節目模式將為電視台帶來可觀的收益,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台開始購買版權。」
樂正傳媒節目模式總監彭侃告訴財新記者,現在,央視每個月都會舉辦兩期培訓會,每期培訓會上講解三個國外的節目模式,一年下來,僅培訓會上就會出現72個節目模式,「遇到好的節目模式也會購買」。
湘人李坦言,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等電視台能夠邁入一線衛視陣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2011年的模式節目,譬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夢想秀》、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國內衛視共播出引進模式節目19季,其中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分別播出3季引進的模式節目,為當年之最;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緊隨其後,分別播出2季;廣東衛視、深圳衛視、遼寧衛視等亦爭相播出不同定位的模式節目。
「今年,大大小小的電視台都在搶好模式,簡直是節目模式市場的井噴年。」湘人李說。截至2012年5月底,國內衛視已播出及已確定播出的引進模式節目共有19季,其中,一線衛視仍是購買主力,僅浙江衛視便獨購5季模式節目。除了一線衛視,二三線衛視也開始加入節目模式版權購買大軍,譬如廣西衛視從英國引進《True Talent》版權製作了《大地飛歌》。
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學教授周小普認為,以前電視台很少購買節目模式版權,一是缺乏資金,二是沒有生存危機感。現在,各大電視台競爭激烈,購買模式節目成功的可能性大,又無需耗費自身精力搞研發,各大電視台自然樂意依靠模式節目賺快錢。
「綜藝節目、選秀節目的模式版權成為各大電視台熱捧的對象,這與湖南衛視今年不做選秀節目有一定關係。選秀仍是各大電視台看好的市場,各大電視台都想買個好的選秀節目模式沖一沖市場份額。加上國家廣電總局一再要求各大電視台加強版權意識,今年的節目模式版權市場掀起熱潮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湘人李稱。
青澀的市場
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看上去紅紅火火、熱鬧非凡。但業內人士大多清楚,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尚處於培育期,仍像毛頭小子一樣青澀。
現在,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不僅價格低,而且盈利模式單一。彭侃告訴財新記者,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授權費用有所不同,在人口較多、電視業較發達的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英國以及日本、美國,授權費通常可達2萬-3萬美元一集;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小國,授權費用大約是1萬-1.5萬美元一集,「中國的授權費用則要低得多」。
楊媛草坦言,在國外節目模式版權市場,版權方一般會獲得節目總收入20%-30%的分成,但在中國,常常是一口價買斷,按照分成比例算,不到節目收入的5%。劉熙晨也向財新記者證實,在中國,大型節目模式版權一季的購買費用約為100萬-200萬元。
據劉熙晨預計,今年中國節目模式市場將累計實現30多季節目模式的引進,總收入約為2000萬-3000萬元。而2011年,全球50家大型模式公司在歐洲市場上模式銷售額達到20.2億美元,相比2010年增長了8.4%。
除了授權費用,國外的版權方往往還會要求分享節目製作商在相關市場的收益,例如特許商品經營、短信和電話投票收益等。在成熟的歐美模式市場,模式的綜合收益遠遠超越單純的節目授權本身,廣告覆蓋、製作利潤、海外銷售、衍生品授權在各個層面充實了模式授權的有形與無形價值,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條。一般,一個成熟的節目模式可為版權方帶來4000萬-5000萬美元的回報。但是在中國,由於電視台的強勢地位,版權方目前仍只能取得固定收益,很難拓展衍生產業。
從市場主體層面,國內從事節目模式版權交易的企業多為中小型公司。其中,真正以節目模式作為核心業務的企業,目前中國市場上僅有世熙傳媒、IPCN、創意亞洲三家公司,樂正傳媒等公司尚在起步中。
除此之外,一些擁有廣電背景或相關資源的個人也想分羹節目模式市場。「操作很簡單,他們一面向熟悉的電視台推銷版權,一面找各大版權公司買版權,左手進右手出,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很普遍,導致整個市場相當混亂。」一位業內人士稱。
「我們都沒有自己的節目模式版權,都是代理國外節目模式版權,在國際市場上沒有話語權,處境很慘。」在劉熙晨看來,一個真正的節目模式公司必須能夠真正生產節目模式,瞭解節目模式的規律,否則光做代理就是一個掮客。
據楊媛草介紹,今年10月份IPCN設立了體育版權事業部,明年IPCN將會有四檔大型自制節目模式輸出,將打造「節目模式+節目製作+節目服務」的全業務鏈條。劉熙晨則稱,世熙傳媒明年將會輸出8-10檔節目,營收預期超過1億元。目前,世熙傳媒已啟動首輪融資,預計募集資金5000萬元,主要用於節目模式的生產製作。
中信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三到五年內,中國節目模式市場並無上升前景。一是買家主要集中在地方衛視,盤子就那麼大;二是各大衛視壓價厲害,節目模式版權價格上漲空間不大。
楊媛草亦稱,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波動比較大,購買版權的電視台並不穩定,可能因為購買的某個節目模式未達預期效益就放棄以後的購買。實際上,未達預期可能並非節目模式不好,而是由於製作能力不夠、本土化沒做好以及政策管制等因素,但很多電視台不理解,這對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傷害很大。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多家模式公司一致表示,在政策、市場等宏觀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單獨做中國的市場肯定做不大,一個模式一定要往全世界賣,做國際模式生意才能掙錢。
周小普認為,在廣電行業自上而下的監管體制下,中國電視人嘗試機制不多,缺乏創新的空間;且各大電視台短期行為較盛,都寄望於快速拿來海外節目模式贏得市場,不能沉下心來培育自己的節目模式。
徐帆表示,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可能要經過三步走,第一步是引進、學習國外先進的節目模式,提升自己的製作能力和創意水平;第二步是三到五年之後,擁有自己的節目創意;最後才是基於國內電視節目影響力,形成節目模式全球輸出的能力。「而現在,我們的第一步還走得跌跌撞撞,市場成熟的過程很漫長。」■
| ||||||
不少人抱怨電視節目難看,這些節目共同點是成本低、質量差。為何國內電視台不去做質量高、成本高的節目?答案是頻道產權不完整。 如果一塊土地沒有完整產權,使用土地者就不太有誘因做大投資。例如農人想提升作物產量,他可實驗新技術、培育新品種,這些都要付出較高的成本,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若農人使用土地權利可能會被剝奪,或被限制不能以最有利方式來使用土地,他就不會想搞這些花長時間才能開花結果的東西,只種那些急功近利、能馬上看到成果的東西。 國外許多地方有貧民區,房子大多低矮破舊,這是因為他們對土地沒有完整產權,土地可能隨時會被奪走,於是他們就只會在這些土地上蓋間足以棲身的爛房,這樣就算土地被奪走時也不會難過,「無恆產,即無恆心」就是這個道理。 電視頻道也一樣。目前頻道是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分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執照,但使用頻道的電視公司不能確定幾年後換照時,自己能否獲得青睞。今天某頻道是張三經營,下次說不定就出局了。對目前使用頻道的張三來說,頻道既然不是他的「恆產」,他就沒「恆心」花大錢做優質節目,而會做一些成本低、馬上有回報的節目,這樣即使執照沒了,放棄這些低成本節目也不會太心疼。 同時,電視公司必須迎合NCC偏好才能有執照,若某個節目形態很受市場歡迎,但NCC卻認為不合適,那麼製作該節目的電視公司下次恐怕就無法再獲得執照。電視公司預見於此,就不會製作這種觀眾歡迎、卻不討好官員的節目。 此外,電視公司對頻道並無轉讓權,也就無法將頻道配置給最能迎合觀眾喜好、以創造最大收入者手上。當初電視公司獲得頻道,是因為符合NCC某些標準,但有能力符合這些標準,不代表有能力做出觀眾最想看的節目。 如果頻道可轉讓,透過拍賣方式,出最高價得標者,一定是能利用此頻道時,比別的競標者能創造更高收入的人︱︱否則他出不起最高價來競標。而創造更高收入,意味著須製作出最符合觀眾口味的節目。 然而頻道不能轉讓,可以製作節目者,就是那些有能力爭取NCC認同、卻未必有能力爭取觀眾認同的電視公司。即使有某家公司很擅長製作觀眾想看的節目,但它卻無法透過轉讓,從現有電視公司的手上取得頻道,觀眾也就看不到更好的節目了。 因此,電視節目難看,是因為電視公司對頻道沒有完整產權,缺乏誘因去製作高成本、高質量節目,也無法將頻道轉讓給最能製作出觀眾喜歡的節目的公司,這就是電視節目讓觀眾抱怨的根本原因。 【延伸閱讀】世說新語七歲的王戎,和一群小孩出去玩,路旁有棵李樹,結了好多果實,每個小孩都跑去摘,王戎卻不動:「這棵李樹在人來人往的大路之旁,果實卻沒被摘光,可見果實一定是苦的。」後來摘下來吃,果然如此。 | ||||||
i黑馬 導讀 :本文作者為騰訊開放平台產品經理 violet ,violet 說:隨著做產品時間越來越久,發現世間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做產品,「這個菜怎麼做才好吃?」,那麼菜就是產品,「如何佈置房間才漂亮」,那麼房間就是產品,就連我想和朋友說一件事情,我都會想如何表達語言會最合適,那麼整個溝通過程就是產品。看完《百變大咖秀》笑的前仰後合後,隨後躺在床上開始想,這個節目是如何成功的?其實也是可以復用到做產品的方法中來的。
抄的好
很多人說,這是抄國外的,國外很早就有此類明星模仿秀的節目,但我要說,抄的好。國外已有的,中國為什麼不能複製呢?本來我們就落後人家幾十年,一眼看到幾十年後的東西先「拿來」用不好麼?其實這裡要提的是一個做產品做節目的思路是有水平的抄。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有水平的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拿來主義,用在這裡正合適。把握核心概念,針對自己的用戶群設計,且進行不斷地優化調整。
對於《百變大咖秀》來說,核心概念就是明星模仿秀,再借助中國經典的藝術形象進行舞台主題設計和模仿,根據節目的進行而做規則的變換,只求為觀眾帶來更多的笑點和驚喜。所以對於做產品,並不是一定要絕對的從無到有,copy to China是最簡單的創新方式,但是必須做好產品的本地化設計,充分瞭解用戶,清楚用戶背景,知道用戶行為,每時每刻問自己 「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會用這個功能嗎?」永遠不要在還沒有瞭解用戶時就斷定用戶會用這個功能,這樣就不是抄的好,而是費力不討好的搬運工了。
做的精
「精」於核心,「精」到極致。一個模仿秀節目是仰仗於模仿者的表演來留住觀眾的。所以如何將一個模仿秀到極致,就看模仿者的表演是不是抓住了被模仿者的特點。長相不是特點,聲音也不是門檻,靠化妝和變聲出來後,只能被人說是「山寨」,最最核心一點的是神似——「對味」。所以為了要更好的模仿一個人,要非常瞭解這個人的行為習慣和言談舉止,然後適當誇張製造笑點,這樣才叫把握到了模仿的「精」。
做到這一點真心是需要靠細節致勝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口頭禪,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標籤,而如果不通過細微的觀察是捕捉不到的,為什麼大張偉的每期模仿都成為節目的高潮,真的是他多麼天才嗎?更多的是他抓住了被模仿者的「神」。於是回到做產品,為了達到一個產品體驗,一定要深挖用戶習慣才能抓住體驗的核心,用戶往往就會因為這個極致的體驗留下來。曾經用android裝應用,已經習慣了確定下載和確定安裝,但是當使用ios的應用安裝時,僅僅一個不用我再二次確認的細節,讓我無論何時都忠於自己的愛瘋。而這個極致的過程又需要非常理解用戶的行為。所以產品核心體驗要貼心,要真真正正是用戶需要的。
百分百
娜姐扮蛇精的一期飆淚了,看到那段我不禁也眼睛一酸,其實早在李湘還在主持《快樂大本營》時我就不再看這個節目了,所以更別說看過謝娜主持的。一直印象裡她比較鬧,有些傻大姐的風格,但從百變大咖秀的節目裡,我喜歡上了她,真的像何炅說的,「你一定要這麼拼嗎?」是的,她很拼,我能感受到她因為熱愛這個節目,熱愛自己的職業所以才如此。整個節目,每週都有一個新主題,每週的節目都有亮點,娜姐也每週變身一次,活力充沛,百分百的投入。
除了很幸福的碰巧工作就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外,太多的人在工作或者說做一件事時因為各種原因不肯全力以赴。凡是就怕認真二字,如果你認真了,你就贏了,如果你有所保留,那麼你的產品可能也會問世,但絕對不是《百變大咖秀》。百分百更多是體現一個產品態度和執行力,一旦燈光亮起,讓全身心就聚焦在一個點上,其實這種感覺不錯的。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朋友提到股票的偉大,我說我一直不喜歡股票,他說我知道你為什麼不喜歡,因為你覺得那是投機,我說是。他說股票其實一個企業融資的一種方式。我突然豁然開朗,這不就是開放平台嗎?從那時起,更堅定了「事件萬事萬物都是產品」,做什麼事情都可以用做產品的方法來復用,於是更加驕傲於我是一名產品經理。
在歐洲,一種新的節目模式在年輕觀眾中引起極大反響,那就是結合了戲劇和紀實類節目特點的「組織類真人秀」(或結構類真人秀「structured reality」)。電視台之所以喜歡「組織類真人秀」,是因為這是一個接近年輕觀眾的成本相對低廉的途徑。
組織類真人秀用真人或不知名的演員,在真實場景拍攝,並運用沒有劇本的對話;節目在真實事件發生幾天後播出,是新鮮的熱點話題。少了編劇和名演員環節,組織類真人秀比起主流電視劇、娛樂節目,成本要小很多。
最成功的「組織類真人秀」是英國的「The Only Way is Essex」(「唯一的方式是阿薩克斯」),它剛在英國商業電視台ITV青年頻道下檔,已經播到第7季。該系列節目主角大多來自新貴家庭,長相英俊。他們真實生活中的亮點,會被節目以傳統電視劇拍攝方式「錄下來」。為了全面捕捉戲劇化的生活,一些關鍵場景會直接採用紀錄片的拍攝方法。當然,有一些場景也是製片人特意安排的,以創造更多衝突,讓人物關係發展得更為有趣,但是「演員們」如何面對和反應卻是不可預知的。
與ITV競爭的另一青年頻道E4,也有一組年輕人——富有,且正在經歷著愛情創傷,這就是正在播出的「Made In Chelsea」(切爾西製造)第四季。這類節目成功的關鍵就是「模棱兩可」。觀眾似乎很喜歡這些「演員」在電視上的不確定性,他們利用外表在戀愛關係中到底可以得到多少?「演員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哪些真實哪些虛假?
隨著製片人和「演員們」變得更有經驗,「組織過的」和「完全真實的」故事之間的差別就不易被發現。不確定性增加了觀眾對故事的黏性,而這種黏性 ——即觀眾的參與性對電視和廣告商來說不可多得。
電視台之所以喜歡這個新模式,是因為這是一個接近年輕觀眾的成本相對低廉的途徑。「切爾西製造」的平均收視率是2.5%;2011年,「The Only Way is Essex」頂峰時有150萬觀眾收看(從收視率來看其實很一般,《唐頓》、《夏洛克》這樣的熱門劇觀眾人數都是在千萬級,而英國最長壽的肥皂劇《加冕街》觀眾人數則能達到800萬)。但該模式比傳統的肥皂劇更便宜。
製片人付給「演員」的費用大多是象徵性的。不過,製作公司不得不在「新」工作人員身上花更多的錢,這個新角色叫「story producers」(故事製片),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演員」的真實生活軌跡明確故事線,同時在真實生活不能提供戲劇化衝突的情況下,想辦法創造條件以放大生活的戲劇性。德國一家製作公司,已經推出了專門培訓「故事製片」的項目。
在上面提到的「真人」秀基礎上,德國電視台又開始了升級改造,他們起用年輕演員,但同樣不用編劇,每個場景都由演員在製片人安排的更寬泛的故事線索基礎上即興表演。最近的成功案例是:「Berlin Night and Day」(柏林的日和夜)。
「組織類真人秀」正日漸「主流」。德國的 「Crime Stories」(「法制進行時」)已經進入英國主流電視台ITV。該片採用不知名的演員,在提前寫好的故事線索下即興表演,整個拍攝都發生在一個「警察局」裡。這個節目在白天播出,以前該時段安排的是成本低廉的遊戲類節目。
龍真點評:
這類玩法非常有啟發。核心還是真實。粉絲經濟的核心就是真實,看得見,夠得上,互動感強,貼近生活。把劇情的精彩甚至刻意策劃與粉絲認為的真實掛上關係,是我們做教堂性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
| ||||||
電視節目看到一半都會有廣告,但為何電視節目會有廣告? 大部分交易都是消費者直接付費:你去買顆麵包,直接付錢給老闆,不須假手他人。這是因為麵包具有「排他性」:張三吃這顆麵包,李四就不能同時吃,而麵包店要多賣一個麵包給李四的邊際成本不是零。因此麵包是「私用品」,而私用品是可直接向使用者收費的。 電視節目卻不同。張三看這個節目,不妨礙李四也同時看,電視節目讓多一個觀眾收看的邊際成本是零,這就是「共用品」。由於電視節目沒有「排他性」,電視台不能像麵包店那樣,可輕易的排除多一人來看節目,於是每個觀眾都想「搭便車」讓別人付錢,最後就沒有人願付錢買節目。 既然無法直接收費,電視台就只能間接收費,「廣告」就是讓觀眾迂迴付費的手段:廠商付錢向電視台購買某個節目時段打廣告,觀眾看到該廣告後,購買此產品付錢給廠商。因此電視節目最後仍是觀眾在付錢,「廣告」就是觀眾看電視節目所付的代價。 更深入的看:電視節目對觀眾雖是共用品,但電視節目的「時段」卻是私用品:你晚上八點五分正在看A台的韓劇,同一時點你就不能看B台的本土劇。A台讓甲廠商在八點零五分打廣告,同一時點就不能讓乙廠商打廣告。因此電視台賣的廣告時段是私用品,而這是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費的。 電視台將「共用品」轉化為「私用品」,以向使用者收費的手段,並不限於廣告。目前不少台灣人都接有線電視,也就是須向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接線,才能看到節目。這種有線電視也是私用品:觀眾想看到電視節目,就非得接線不可,有線電視多服務一人的邊際成本不是零。觀眾則付錢給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系統業者再付錢給電視台。這和廣告一樣,同樣是把電視節目的一部分轉化為「私用品」,然後間接向觀眾收費。 「廣告是因為電視台向觀眾收費困難而出現,」現實裡可以驗證此解釋的實例之一,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這家電視台的經費來源,是英國政府向每個家庭徵稅,既然已向觀眾直接收費,BBC因此是沒有商業廣告的。 另一個實例是:目前有些電信業者提供的「機上盒」,裡面的電視頻道包括音樂、旅遊、體育、新聞等,這些不同種類的電視頻道,被業者統統打包在一起出售,每月向觀眾收取一筆費用,這些電視頻道大多數也沒有廣告。這正是因為這些節目已轉化為私用品︱︱沒裝機上盒就看不到這些頻道,才能向觀眾直接收費。因此,電視節目的「共用品」性質導致向觀眾直接收費困難,這就是電視節目有廣告的原因。 |
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近期有報道稱,光線傳媒副總裁李曉萍在全體員工例會上宣布將裁員10%。這是繼2015年“重組電視事業部”、2016年“先看網絡的戰略調整”後,光線第三次被傳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
一名光線內部員工向媒體表示,“這次裁員不針對任何部門,全公司範圍裁。其實去年除去先看網絡大規模裁員,其他部門也都有裁員名額,按照上一年的績效考核,比如參與的項目,平時表現是否積極等,實施末位淘汰。”
隨後,光線方面回應媒體稱,本次裁員系副總裁李曉萍在例會上說過的的一句話,是光線內部正常的優勝劣汰。這種裁員是光線每年或半年固定開展的,目的是更好的用好人、用對人。對於優秀的人,光線希望自己能夠給他們好的福利待遇。與“壓縮成本”、“影視寒冬”沒有關系。
同時,光線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在進行擴招,招聘領域包括三四線城市的發行人員、新媒體、策劃、項目負責人、劇本審讀等,並於近期開放了一些實習生職位,據悉,正在進行的擴招規模在20%左右。
不過,從光線傳媒近年的員工情況來看,確實有明顯下降的態勢。根據光線傳媒歷年年報顯示,2012年至2014年,光線傳媒員工都維持在500名以上,分別為642名、622名、541名。而2015年,光線傳媒在職員工數量為342名,較2014年的541 名大幅減少了199名員工,裁員幅度達到36.78%。2016年,公司在職員工進一步下降到300名以下,為272名,該年度減少了70名員工,下降幅度為20%。
針對該趨勢,每經影視記者致電光線傳媒。光線傳媒相關負責人回應稱:人事變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的電視節目制作板塊業務全面停止,因此這部分人員相應減少,之前也有相關報道;二是常態化的定期末位淘汰。
不過另一方面,值得提到的是,今年一季度,光線傳媒出現凈利潤同比下滑,從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光線傳媒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2.99%。不過,二季度的表現對公司業績有明顯助力,從公司半年報業績預告來看,今年上半年光線傳媒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了10%~30%,盈利3.54億元~4.18億元。
公司凈利潤大幅增長主要原因為公司參與投資、發行並計入報告期票房的影片共七部,總票房為13.83億元;且確認了《嘿,孩子》、《青雲誌2》的電視劇發行收入。
公司表示,盡管一季度利潤略有下滑,但二季度業績大幅增長,該季度利潤同比增幅預計超過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