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 ||||||
亞洲科技公司在美國專利戰場老是吃癟,卻造就出亞洲唯一一家「專利FBI」:優比克(UBIC),三星(Samsung)、宏達電、宸鴻等台韓大廠,以及九五%日本科技公司都是它的客戶。 商機正崛起產業規模,明年突破五百億 今年八月,優比克社長守本正宏將到那斯達克交易所敲鐘,宣告公司上市。它不屬於日本見長的電子業或汽車業,而是亞洲唯一一家擁有自有技術、專門從事「數位蒐證」(e-Discovery)的軟體顧問服務公司。 訴訟律師戲稱此類公司為「專利FBI」,在美國,產業鏈趨近完整,有人專做前端技術,有人提供後端審閱資料(review)的顧問服務。調查機構顧能統計,二○一四年e-Discovery全球產值為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零八億元),預計二○一七年會增加到二十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六十六億六千七百萬元)。 這是新商機,優比克要來分一杯羹。 為什麼人們需要「專利FBI」?以去年三星與蘋果(Apple)纏鬥案件為例,法院最後以一封發自Google的電子郵件做為證據,初次判決三星敗訴,須賠償蘋果十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一十三億元)。 但要找到這一封電子郵件的難度其實很高。專門打美國專利訴訟的智泉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致豪表示,這類重大案件的蒐證文件數量多到如果印出來,「都是以億頁計算」。 這就是專利FBI的厲害之處,想像一下,它就是專門蒐證的探員,只是它的武器是一套具有人工智慧的軟體,而犯罪現場是一台一台的電腦,找完證據後交由專家(律師和專業顧問)分析、判讀。 二○○六年,美國訴訟制度出現大變革,電子文件可做為呈堂證供,對優比克創辦人守本正宏是關鍵的一年。 在此之前,他的大客戶是日本警視廳(相當台灣內政部警政署),警局只要有需要透過電腦找犯罪證據,都要找他。曾任職海巡自衛隊護衛艦的他,因曾參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調查,因而在二○○三年創辦公司,投入科技鑑識領域。 時間省很大一週工作量,三小時內搞定 這項變革加上美國司法文化特有的「證據揭示」(Discovery)程序訴訟,即被告與原告走向庭審之前,雙方必須「自己蒐集」、「主動公開」相關證據,違者的最壞下場就是「未戰先敗」;兩者相加,促成美國數位取證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打美國專利訴訟不只是智力戰,更是體力戰。」某觸控模組大廠法務長以親身經歷表示,在沒有科技協助之下,一件一千萬美元的官司,有六百萬美元花在找證據上,因為按小時計費的律師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讀資料。 時間就是金錢。專利FBI的出現,彷彿是救星。「一樣的事情(蒐證),以前要三個人整整一星期才完成,現在只需要三小時就搞定,」該法務長說。黃致豪的感受更是深刻,因為客戶會在蒐集證據階段省下五%到七五%的律師費,「我也不用再像以前一天睡不到四小時,省下的時間就專注擬定辯護策略。」 守本正宏看到機會:優比克將轉進商業市場。他鎖定自己最了解的日本客戶下手。 其實,論規模,優比克與全球領先者還有很大差距。全球第一的美國商業顧問服務公司FTI,成立三十一年,全球員工接近四千人,去年營收十五億八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億元),是優比克的三十四倍。 核心技術強人工智慧預測,征服亞洲廠 但,優比克現在讓越來越多亞洲廠商埋單,跟擁有核心技術有關。二○一○年,它推出「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自有產品,預測編碼屬於人工智慧領域,「這項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讓程式仿效人的思維」,優比克目前擁有此技術十六項專利,是繼以色列Equivio和美國Recommind,全球第三家擁此技術的公司。 優比克台灣法律科技顧問林佳瑩說,這項技術連關鍵字都不須設定,它會學習律師思考模式,譬如律師要審閱的文件如果有一萬筆,但他只需要審閱一千筆,並做出「相關」與否兩種判斷,剩餘九千筆就能讓電腦去完成。 全球專利訴訟大增,讓新的產業崛起。而科技與服務業結合的可能性,也從「專利FB I」的故事,可見一斑。 【延伸閱讀】優比克合併營收,4年跳增近5倍! 註1:*2013年營收為預估值,當年淨利還未公布註2:日本會計年度,是以當年4月統計至隔年3月止資料來源:UBIC 【延伸閱讀】優比克 成立:2003年社長:守本正宏業務:數位取證鑑識解決方案成績單:2012年營收46.2億日圓全球員工人數:160地位:亞洲唯一自有預測編碼技術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