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臉書最難纏對手 專賣網友行蹤

2011-2-14 TCW




Foursquare,中文稱為四方廣場,光看名字就知道和地理有關,不過這家「地點專賣」的網路公司,卻成為當紅社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的眼中釘之一。

到底是什麼樣的公司,讓網路的當紅炸子雞都眼紅?

超吸金!吸引超過兩百萬家廣告主

簡單來說,Foursquare的核心服務,就是將社群功能從電腦移到智慧型手機上。使用者登入Foursquare網站之後,就能看到朋友去了哪、在做 什麼。二○○九年推出才三個月,美國知名網路部落格Mashable就預言它將成為下一個推特(Twitter),因為透過這項服務,不僅能讓他人知道自 己在「做什麼事」,更能讓人知道自己「在哪裡」。

廣告主對此最是喜歡,因為透過掌握消費者所在位置,更能精確掌握消費者習性與偏好,目前已經吸引了超過兩百萬家廣告主。

為鼓勵大家踴躍登入使用,每次將自己的位置登上Foursquare之後,都會獲得些分數,分數越高,就可以拿到更多的徽章,憑著徽章,就能享受鄰近廠家 的各式優惠。業者也可藉此發布優惠券、來客送禮通知,製作排行榜、提供推薦連結的功能,推出更多樣的服務及促銷,同時進行更深入的流量及顧客購物習慣分 析。

Foursquare的創意成功緊緊黏住用戶,很快就從一票新玩家中一躍成為定位社群網站(location-based service)龍頭一哥,並吸引雅虎(Yahoo)、臉書出價競購。不過,Foursquare並不為所動,臉書看苗頭不對,只得在二○一○年八月,火 速推出類似手機定位的「臉書地標」(Facebook Places)服務迎戰。

想出手機定位這個主意的人,當然不是池中物,Foursquare創辦人之一的克羅利(Dennis Crowley),其實在十一年前第一次創業時,就看到這樣的商機了。

當時他成立了「躲避球」(Dodgeball)公司,鎖定慣用簡訊及網路的大學生和年輕上班族,定為目標會員群,這些人若想呼朋引伴到簽約店家熱鬧一下,只須送出簡訊到躲避球指定的號碼,在通訊範圍內的會員朋友都會收到通知。店家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招來一批客人。

躲避球幾年間就在紐約走紅,然後迅速被移植到全美二十多個城市,包括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也因而吸引許多創投業者。當時克羅利還只是一名研究生,他 與其他夥伴對捧著黃金在門前排隊的專業投資人興趣缺缺,直到二○○五Google找上門,才讓躲避球「嫁入豪門」。

不過Google收購之後,卻無暇一一落實執行,許多創意甚至還被束之高閣。克羅利在兩年前看智慧型手機時機成熟,乾脆重起爐灶,成立了Foursquare。

成長快!每天新增二‧五萬名會員

Foursquare初試啼聲就引起各方矚目。天王部落客亞靈頓(Michael Arrington)投書力挺Foursquare:「Foursquare實力堅強,堅持下去,十年後你會慶幸這麼做。……你擁有改變世界的火焰,就放手幹吧!」

而在二○一○年八月,臉書推出地標服務幾天後,即遭《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踢爆系統漏洞百出,近三成美國使用者反制,反加速Foursquare的註冊會員數成長,二○一一年一月底已突破六百萬,每天以新增二萬 五千名的速度攀升。

美國理財投資網站Cake Financial創辦人卡本特(Steven Carpenter)觀察這一波網路創業,他定義臉書與Foursquare為「新媒體平台」,而且是「所有新創公司中,最難預測能否成功的類型,」因為 它們雖然是社群網站,卻是圍繞著新技術支援的體驗創建內容。

不過卡本特他說:「如果你能說服人們採用並消費內容,就可能以少少的創業資本,賺進一千萬美元;而且儘管規模小,贏者卻會通吃。」Foursquare讓 使用者隨時掌握朋友和家人的下落,還可以讓媒體策畫者及廣告主,掏錢建立新廣告形式,等於創新了消費者的行為與消費方式,後市可期。

Foursquare並沒有被成功沖昏了頭,為了凝聚更多人潮及錢潮,Foursquare持續在廣告中加入遊戲機制,會員每次登入合作商家的位址,不僅 會隨即通知親朋好友,還會贈送積分,而且設計出累計最高分數就能獲得「虛擬市長」頭銜的競賽方式,讓會員以行動證明對店家的支持。

還記得曾經紅極一時的廣告詞「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嗎?如果你還不信網路上無奇不有,這家「販賣地點」的網站,兩年就讓創投業者估計市值達二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十二億元),或許會讓你徹底改變想法。

【延伸閱讀】Foursquare vs. 臉書Foursquare 成立時間:2009年 總註冊使用者:600萬 每日新增用戶:2.5萬人 活躍程度:平均每人每日簽到3-4次

臉書成立時間:2004年總註冊使用者:6億每日新增用戶:30萬人活躍程度:平均每人每週停留7.5小時

註:總註冊使用者統計至2011年1月;活躍程度統計為2010年度 資料來源:comScore、Wedbush Decision Metric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84

量販店歹賺 它改伺候難纏客戶

2012-4-2  TCW



每天下午,統一超商、摩斯漢堡、 萊爾富的物流車都會來這裡收貨,同時,這裡也會開出去好幾輛物流車,把貨送到全聯社,以及鼎泰豐等台北幾家知名餐廳。這裡是位於嘉義縣的青松果菜生產合作 社,平均每日供應五十至七十公噸蔬菜水果到全台各地,是國內產值前十大的合作社。

「青松的規模雖然不是(全台)最大,但算是很先進的,走得比較快。」農委會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說。

有多先進?青松除了與五百多位農民及產銷班進行契作,實行田間管理,掌握生產流程外,還具有調節收成後的農產品的能力,不受拍賣市場供需狀況影響;更重要 的,是對農產品品質的檢測與把關。

這也讓合作社的營收,在去年創下成立十多年的新高,達六億元,相當於一家中小企業的營業額。

離開量販店削價紅海:把客戶端移轉至餐飲通路

然而,今日成績的背後,其實有一段艱難的轉型期。

該合作社原本九成以上蔬果供應給量販店,「台灣第一家家樂福的生鮮就是我供應的!」總經理呂清涼說,最好的時候,一個週末可賣一百多噸蔬果,一次就好幾輛 卡車出去,光是量販店,一年就可以讓青松做到三億、四億元的生意。但近幾年,量販店開始式微,「以前一輛卡車載八公噸的產品出去,剛好是一家店的量,到後 來一輛車出去,跑六、七家才送完。」

他觀察到消費市場的移轉,除了外食人口增加,餐廳消費市場成長以外,一般民眾的蔬果需求,開始逐漸轉向傳統市場或社區超市購買。

他認為,這是量販店削價競爭的結果,量販店不斷壓低價格,供應商只能在市場上尋求更便宜的次級品。

最初量販店因為便宜的價格吸引消費者,久了之後,不好的品質反而趕走消費者。

「農民辛苦種了老半天,我們請員工來處理農產品,忙得一塌糊塗,最後可能還賺不到錢……,」呂清涼思考著,如果繼續做量販店生意,只看價格,容易被取代, 如果跟著一起價格競爭,最終根本賺不到錢。

有三十多年種菜、賣菜經驗的他,認為只有提高農產品價值,才不會輕易被取代,他決定幫農產品「加值」。而加值後的農產品,未必符合量販店所需,於是他同時 思考著客戶端的移轉。

三種採購控制品質:一個個談契作與用藥管理

鎖定餐廳通路後,為提升農產品價值,青松從計畫生產做起,和合作農民談契作,「契作兩字聽來很簡單,好像很多人都在講,但是要完全落實,真的很難。」呂清 涼的三子、合作社理事主席呂政諺說。

為此,他發展出三種主要模式,第一種是農民整塊田的作物,按照事先談好的同一價格收購,第二種則是照當時市場行情收購,還有一種即是只收購限定的規格品, 這種方式,農民的規格品能賣較好的價格,但是非規格品則需要自己處理掉。

光是契作,就要一個個和農民談,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合作,青松必須拉大自己的彈性;而即使談定契作,市場價格好的時候,有的農民還是會把作物拿去市場上 偷賣。青松總共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做出協調與管理,才得以穩定貨源及供貨。

另外,實施計畫生產同時也能掌握源頭並協助農民做田間管理、用藥管理,以保證品質,做出差異化。

砸兩億做集貨處理:截切到配送採一貫化作業

有了穩定、安全的產品來源,接下來是集貨處理,青松斥資兩億元打造生鮮截切暨物流廠以及蔬果冷藏庫,從預冷、截切、清洗、冷藏、包裝、物流配送,一貫化作 業,並設置品管室進行檢測。

雖然農委會有輔導及少部分補助,但是其屬於競爭型計畫,合作社要自己提案爭取,李蒼郎表示,敢做這樣的投資,主要還是和經營者的判斷和選擇有關。

做到一定程度的準備後,二○一○年起,青松逐步推掉量販店的訂單,同時拓展餐飲通路的新業務。

那一年,業績掉到剩一億多元,原約五十位員工砍掉一半,「沒辦法,要專心拚新的那一塊,有捨才有得。」呂清涼說,起初感覺落差很大,「以前都是一卡車一卡 車出去的,高麗菜一次是幾千顆在賣,現在餐廳一家十顆二十顆,反而比較囉唆,還有很多細節要注意……。」

剛開始,員工都不習慣,呂清涼跟他們說,「這是趨勢,以後生意一定會轉變,一定要這樣做。」呂政諺認為,食品安全日益受重視,尤其大企業或知名餐廳更是會 特別注重這一塊,所以當他們做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時,一定會有客戶有此需求。

果然,青松陸續打進鼎泰豐、摩斯漢堡的供應鏈,統一超商發展中的生鮮蔬果,也由青松供應。

許多廠商更慕名而來,在台北有十家分店的朱記餡餅粥店,去年主動找上門,等了半年多,青松才排出生產計畫,開始供貨。

朱記總經理周雪琴說,青松供應的蔬菜品質穩定,是經過一連串把關和挑選的,省去他們自己上市場採購和選貨的時間及人力。

青松觀察到市場消費趨勢轉變後,離開紅海市場,大膽做出改變,不但提升農產品價值,也打開新市場大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1

《市場考驗》日產發展電動車近七十年 全球銷售第一 特斯拉推平價車 將強碰難纏對手

2014-06-16  TWM  
 

 

歷史超過八十年的日產汽車,對於開發環保的電動車駕輕就熟;但面對後起之秀特斯拉,日產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希望趁著全球環保的趨勢,穩固電動車的基礎,藉此開創新局面。

撰文‧孫蓉萍

特斯拉股東問馬斯克:你提到的第三代車將更像一個大批量產的低成本車輛,我覺得日產LEAF已經有類似的東西,價格大概在兩萬美元,特斯拉在此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馬斯克答:LEAF的行車範圍相當短,除非你只須開很短的距離,否則與同類價位的汽油車相比,其實沒有優勢。電動車的關鍵是可長距離行駛,而且多數人買得起,我希望特斯拉在這方面有競爭力。我也希望日產和其他公司都做出這樣的車子,如果他們這麼做,將更有競爭力。

特斯拉的革命性幾乎讓人忘記它也有競爭對手。去年全球電動車佔有率最高的,並非是特斯拉,而是這位股東提到的日產汽車(Nissan)推出的電動車LEAF。

二○一○年十二月在美國和日本問世以來,LEAF在全球三十五國的累計銷售量達到十萬輛,在電動車市場的佔有率達到四五%,還被選為一一年的世界風雲車。

日產優勢

價格親民 市佔率遠勝特斯拉LEAF的意思是「樹葉」,說明了日產希望淨化空氣的意願,它是Leading、Environmentally friendly、Affordable、Family car的縮寫,也就是走在前端、對環境友善、負擔得起的家庭車。雷諾─日產聯盟董事長高恩(Carlos Ghosn)對電動車期待甚高,他說:「電動車是我們的未來。」日產要達到一六年底前全球市佔率和營業利益率都是八%的目標,電動車將是關鍵。

為了刺激銷路,日產今年三月宣佈繼去年之後再度調降LEAF售價,最便宜車款售價約二二六萬日圓(約新台幣六十五萬元、含消費稅),價格更親民。

電動車似乎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但有八十一年歷史的日產,早在一九四七年就開發出電動車,原因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石油短缺,因此政府獎勵車廠生產電動車。當時推出的「TAMA」電動車,續航距離為九十六.三公里,最高時速為三十五.二公里,以近七十年前的表現來說,已算相當難得。

之後日產也有感於新能源與環保的重要性,多年來在這個領域致力研發新產品,一○年LEAF問世,逐步達成日產零排汙(Zero Emission)的夢想。LEAF雖熱銷十萬輛,卻有半數是這一年來售出的,LEAF去年在美國賣出二萬零八十一輛,是前一年的二.四倍。

電動車受矚目的原因之一,是各國加強燃油效率管制,以美國加州為例,政府規定汽車製造商的銷售量中,要有一定比例是電動車等零排汙的車,還在早晚的尖峰時間,讓電動車行駛專用車道。此外,都市的充電設備也逐漸普及,政府也實施補貼措施。

日產乘勝追擊,今年五月宣佈,在西班牙生產第二款電動車「e-NV200」。日產計畫長帕爾莫(Andy Palmer)指出:「這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電動車現在被認為是主流技術,許多競爭對手才急著要推出第一款車,我們已經比人家快一步。」e-NV200將可供家用和商用(載貨和計程車),屬於多功能廂型車,續航距離為一七○公里,最高時速為一二○公里;若使用急速充電器,三十分鐘就能充電八○%。

特斯拉優勢

續航力強 大勝日產LEAF

日產LEAF擁有價格低的優勢,但它最受到質疑的,就是馬斯克所說,續航距離太短、充電站太少。不過這些困難正被一一克服。除了已經降價之外,日產指出,充飽電時,續航距離增加到二二八公里,性價比增高。目前日本共有五五二○個充電站,高恩指出,「更重要的是,各國政府須多興建充電站這樣的基礎建設。」高恩原本要在一六年底達成全球賣出電動車一五○萬輛目標,因銷售不如預期,已將時間延後到二○年;但日產全球電動車業務副總裁海斯(Billy Hayes)樂觀認為可以提前達陣,原因是各國強化環保相關管制,而且他相信,「開過電動車的人,就知道它的好處,絕不想回頭開使用內燃機的車。」除了LEAF之外,日本豐田在去年發表一款氫燃料電池概念車FCV-R。馬斯克始終不看好氫燃料電池技術,所以他選擇走鋰電池,他認為氫氣是危險氣體,只適合用在火箭,不適合用在汽車上;但豐田則認為,氫燃料電池比鋰電池更輕,加氫速度更快,更具競爭優勢。

確實,豐田這款FCV-R號稱每次加氫氣只須三分鐘就可加滿,每次加滿,大約可以跑五百公里,續航力讓人吃驚。而它預計明年在日本與歐美上市,已成為特斯拉最具看頭的競爭對手。

面對競爭,馬斯克接受專訪時表示:「日產LEAF和通用汽車Volt為電動車做的努力,都值得讚揚;但並不表示他們做出的是非常好的產品。」他說,「這些車商必須不斷改良,才能做出更好的車。」無論如何,安全又便宜的電動車,應該指日可待。

特斯拉跑得遠 日產價格親民──2014年電動車售價和續航力比較

車種 續航力

(公里) 售價

(新台幣萬元)

特斯拉Model S (85kWh) 426 232.2 特斯拉Model S (60kWh) 334 212 兩款合計2013年市佔率全球第二,達20% 豐田RAV4 EV 165 149.4 飛雅特 500e 140 95.4 日產LEAF 13586.4 2013年市佔率全球第一,達43% 本田Fit EV 131 109.9 雪佛蘭Spark EV 131 82.5 福特Focus Electric 122 105.6 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 Coupe 109 60 三菱i-MiEV 9969

註:為美國地區售價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局、CleanTenica、特斯拉網站

整理:鍾怡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