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鮮少在媒體前共同露臉的大同董事長林蔚山、林郭文艷夫婦,四月十八日為了大同集團年度新產品發表會,難得亮相。會場中,只見夫妻倆在空調區、冰箱區、LED燈具區快速的穿梭著。到了小家電區,兩人很有默契的駐足在新推出的電鍋前,林郭文艷一邊指著牆上寫著「新。美味關係」海報,林蔚山則是手拿新推出的小型電鍋展示著,夫妻兩人化身成購物專家,聯手用力賣電鍋。 林郭文艷大力賣電鍋之餘,對今年大同集團的營收表現更是信心十足。「大同、華映、綠能、尚志今年營收都會比去年好,」林郭文艷說。加上板橋舊廠第一期開發案,預期年底前可正式推案,沉寂已久的大同集團,今年似乎準備「動起來」。集團業績可望好轉,林郭文艷對媒體提問有問必答,展現十足好心情。 即將邁入九十五週年的大同,「大同電鍋」成了它的代表詞,雖然傳統電鍋競爭一度不敵電子鍋,但藉由推出Hello Kitty電鍋、紫色電鍋,再度成為年輕人最愛,如今「老鍋」能否創新話題,就看林蔚山夫婦的功力。 | ||||||
| ||||||
辛耘企業董事長謝宏亮白手起家,造就台灣最大十二吋再生晶圓廠商。不僅如此,謝宏亮的投資領域除了半導體之外,藝術品、房地產,甚至普洱茶,都是他的蒐獵對象,堪稱竹科傳奇人物之一。 撰文‧李洵穎 就在新竹市大潤發量販店不遠處,有一棟灰白色清水模外牆的六層建築物,半導體設備代理商辛耘企業的新竹辦公室即坐落於此。外觀雖與普通的辦公大樓無異,但走進大樓內部,才發現這裡幾乎就是法國現代具象畫派油畫,及銅雕原創作品的藝廊。 這些經典收藏品的主人,是辛耘企業創辦人暨董事長謝宏亮。其實不只新竹辦公室,辛耘台北市內湖總部,以及台北市揚昇大樓內,都是謝宏亮二十五年來藝術收藏的展示空間。 創業際遇順遂「令人稱羨」累積了二十五年藝術收藏經驗,據聞謝宏亮曾私下表示:「如果要談我的企業成就,基本上是小兒科,我認為我的收藏成就,可能比經營企業成績還好。」話雖如此,但隨著辛耘企業在今年三月掛牌上櫃,成為台股市場中血統最純正的「台積電概念股」之一,謝宏亮與他在一九七九年時一手創辦的辛耘,一路走來的故事,其實絕非如他說的「小兒科」。 謝宏亮畢業於清大物理系、服完兵役之後,原本打算先工作二年,累積一些存款後再出國深造,於是他進入代理丹麥品牌B&K(Bruel & Kjar)聲音振動量測設備的信裕公司。這時台灣經濟剛開始起飛,對此設備的需求量非常大,他的工作就是幫客戶建立聲音量測系統。 在信裕任職期間,謝宏亮常與在工研院電子所上班的同學黃翼賢聊天;那時電子所剛從美國RCA公司技術移轉回半導體產品與製造技術,黃翼賢是設備部門工程師,建議他可以考慮投入設備代理行業。 就在一九七九年,正要走入「三十而立」的謝宏亮,聽從同學的建議,以過去工作六年累積的六萬元資金,加上向同學商借的三十萬元,決定走上自行創業之路;公司取名為「辛耘」,是為了督促自己要「辛勤耕耘」。 一人創業的謝宏亮,公司大小事情都得靠自己搞定,拿到的第一項關鍵代理權,就是靠自己用英文寫的一份〈台灣半導體前景評估報告〉;他把這份報告寄到日本,向Canon半導體設備部門爭取代理權,對方同意給他機會:「只要你能先賣出機台設備,我就讓辛耘成為正式的代理商。」結果,謝宏亮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正式取得Canon的代理權,並接到工研院電子所二台設備的訂單。如今,辛耘代理五十項以上的產品,並轉型到半導體與光電前、後段設備生產製造,以及晶圓材料加工領域。 其實,對謝宏亮來說,最大的收穫不是取得哪家客戶的代理權,而是在這三十多年來累積的人脈。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剛興起,各家半導體公司正處於草創期,作為設備供應商及代理商,謝宏亮很清楚,辛耘與客戶之間的合作關係必須把握「雙贏」原則,於是,每當設備裝機進廠時,為了突破設備磨合的技術瓶頸,謝宏亮往往要一起在晶圓廠裡解決問題。到了用餐時間,他也與客戶一起吃便當。 晶圓雙雄爭世大「漁翁得利」就這樣,謝宏亮與這些半導體大廠建立起「革命情感」,讓他懷念至今,而辛耘一路走來,彷彿也見證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歷程:從對電子所開始銷售第一台設備開始,接著聯電、華隆微等晶圓廠客戶陸續下單裝機,然後有台積電、華邦電、旺宏等公司陸續成立,這些業者當年崛起的背後,都有辛耘的影子。 經歷了台灣在一九八○年代的半導體奠基年代之後,一九九○年代,謝宏亮參與創投事業,以天使投資人(angel fund)形式,投資項目遍及多家高科技公司,乃至墾丁度假旅館與高檔Villa,及最近的自然百點普洱茶,在台灣科技界堪稱投資版圖極廣的低調企業家。 關於謝宏亮投資獲利的經典戰役,不得不提到世大半導體。謝宏亮曾經是未上市晶圓廠世大半導體的大股東;而說起二○○○年之際,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競爭購併世大的過程,亦為半導體業界至今仍然津津樂道的故事,當時並稱「晶圓雙雄」的台積電與聯電爭搶世大半導體,謝宏亮則成了「漁翁得利」的最大受惠者之一。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旬,市場傳出聯電有意合併世大;十一月二十三日,網路更出現兩家公司的大股東已談妥換股比例的傳言:每一股聯電股票換取一.三五股世大股票。 連換股比例都談好,看來雙方購併一案處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臨門一腳階段。當天,聯電與世大股價雙雙大漲,聯電漲了二.五元,創下九十三.五元的波段新高;未上市的世大股票,更大漲六元,一舉突破四十元關卡。當天稍晚,聯電、世大的高階主管相繼否認,但世大「待價而沽」的地位已然確立,股價自此欲小不易。 就在二○○○年一月七日,買主確定,台積電正式宣布合併世大。回頭來看,不少人解讀早先的消息其實是「聯電刻意放出風聲,藉此拉高台積電的購併成本」,果然,台積電與世大最終談定的換股比例為一比二,世大股東因此大賺;其股東之一的太欣半導體,公司在二○○○年獲利逾二十七億元,其中有二十六億元就來自處分世大的投資收益。至於當時身為世大「自然人大股東」的謝宏亮,亦趁勢出售世大股票,賺進可觀獲利。 低調企業家的「高調」收藏眼光精準,投資果斷,替謝宏亮累積可觀財富。然而,謝宏亮並無暴發戶的霸氣,平日行事低調,言語木訥,即使在餐會上,謝宏亮也甚少發言。創業以來,儘管公司營運績效亮麗、個人投資成功,但高調之舉屈指可數。其中一次,是為了回饋母校清華大學。 一一年,為慶祝清大創校百周年暨在台建校五十五周年,身為校友的謝宏亮響應清大的百人會捐助活動,特別將個人珍藏全世界僅有四十六件的羅丹「沉思者」大型雕塑回饋母校;不只清大生,大新竹地區的藝術愛好者,都可前往一睹大師的永恆作品。據清大指出,這件罕見的藝術品價值二百萬美元,令人讚嘆。 至於另外幾次的「小小高調」,主角並非謝宏亮的藝術品,而是謝宏亮的另一項收藏 ──酒。除了畫作與雕塑作品外,酒也是謝宏亮收藏之一。謝宏亮坦承「愛酒」,據友人表示,他不但愛酒,也懂酒。 就在辛耘上櫃掛牌當天,他在台北市世貿大樓三十三樓舉行晚宴,約莫十來桌,都擺著價值上萬元的法國香檳。此外,據聞曾經有一年謝宏亮生日,他在台北市某家日本料理店設宴,一進門,就看到堆成如山狀的桶酒,友人以「十分壯觀!」形容,顯現出謝宏亮的豪氣與愛酒的程度。 幾次難得的高調行事,主角都是收藏品,的確符合謝宏亮所說:「與收藏品相比,企業經營是小兒科。」不過,以辛耘今年前五月營收已較去年同期成長四二%,且下半年將有半導體及LED設備集中入帳的挹注,至少在今年的台股市場中,辛耘仍然會是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之一。 謝宏亮 出生:1950年 現職:辛耘企業董事長 經歷:辛耘創辦人、信裕公司經理 學歷:清華大學物理系 |
| ||||||
多少次,企管人無奈面對一班同事,不知應該是嬲或笑,話到口邊忍住,唯有對自己說:「我哋點解可以咁戇居?」很多事情出錯後,檢討一輪,最後答案可能是很簡單:戇居。不數太遠事情,幾年前金融海嘯後,跨國銀行總裁被迫承認,他們不清楚銀行參與的金融產品具體運作。一件影響全球金融系統的大事,機構最高階層竟不清楚,這不是戇居是什麼? 戇居出現之頻繁,可能令企管人麻木,視為日常工作的常態。去年兩名英國企管學學者提出「功能性戇居」概念,意思是某程度戇居對公司運作其實有幫助。戇居的功能是潤滑工作流程,讓工作環境變得較和諧,間接提高工作效率。學者指,假如閣下不相信有戇居空間這回事,不妨反過來想像一下,全公司滿布自以為聰明人,這些人每事批評,公司寸步難行。學者指,戇居最常見於銷售服務的企業,例如會計師事務所、企管顧問、銀行等。這些企業不停標榜員工怎英明神武,不停高呼口號,久而久之,員工真心相信公司的虛無願景,集體懷着信心。根據學者研究,相對上最不戇居的行業,是工業,因為生產出來的產品出現毛病,客戶立即興師問罪。這一點我有第一身感受,廠家自以為聰明的夢很快被嘈醒,因為工廠戇居的後果來得快,兼且響亮。工廠客戶跟銀行客戶不同,工廠犯些微錯誤,客戶小則要求提供改進方案,大則要求賠償或減價。銀行客戶容易被假大空口號迷倒,以為這麼多聰明人的地方,一定很聰明,錯可能在於自己。
一概而論很可能是不公平假設,銀行不一定戇居,工廠不一定踏實,不過戇居這有趣課題確實存在值得討論的地方。我踏足過銀行和工廠兩地,接觸過不同性質的戇居,對戇居這件事有點想法。首先,戇居一定是人為,所謂天意,一定是藉口,不同類型戇居人製造不同類型戇居。再者,我同意學者所指,企業預留戇居空間可以是一件正確事,給大家喘氣位,製造緩和氣氛,戇居的重點是企管人懂得畫一條線,分隔開可接受和不能接受的戇居。從我的經驗,戇居難以分類,但企業戇居人卻有跡可尋。我認為企業戇居人可分三種:一、看不到全局戇居人。全局是企管人口中的big picture,很多事情有一個背景(context)。看不到全局其實不稀奇,因為全局不容易給人看到。全局具上文下理、客觀和主觀形勢、來龍去脈、關連人物、歷史等,加起來構成的一幅動態圖畫,少數人完全看得通,大部分人只看到一部分。看到全局的人面對看不到全局的人,會覺得對方欠缺常理,做事總是甩漏,其實問題由始至終,是這些人掌握不到事情的重點。企管人的處理方法是,儘量引導這些人多看全局,即使不是全局的「全局」,也要讓他們儘量吸收全局的精髓。
二、醒目仔戇居人。有些人散發醒目氣質,做事充滿街頭智慧,懂得在真實世界靈活處事,以讀書不成為榮。問題是,書本知識其實很有用,讀書叻和讀書不叻的人,其中最明顯分別是紀律,讀書叻的人尊重和遵守紀律,醒目仔自創屬於自己的一套紀律。企管人處理方法是加諸紀律,雖然醒目仔自有方法逃避,但企管人不可氣餒,屢敗屢試,因為團隊紀律是「無價講」的質素。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如果港股“五窮六絕”——難得的入場良機? 作者:格隆匯Leona 導讀:臨近五月,媒體開始叫囂港股的“五窮六絕”魔咒,在經歷了四月份大漲後,港股會如何也是大家很關心的,這個時候,不同的聲音會有兼聽則明的效果,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一篇來自格隆匯會員Leona對市場的看法,供大家參考。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大家拍磚。 上周末,格隆發文呼籲做多港股大藍籌,並且還詳細推理了接下去的走勢行情。我們先簡單回顧下: “如果把本輪港股大牛市看做一部武俠大片,格隆會把本劇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物理反應階段(3月下旬——4月上旬) 特征:行情預熱,估值修複,特征是先開槍,再瞄準。滬港通當日南向額度往往早早耗盡,“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疾風暴雨,兩周內眾多格隆匯港A股翻倍。99%的投資人只是看到了,但既沒摸到,也沒吃到。 第二階段:化學反應第一階段(四月中——至今) 特征:這個階段中資沈迷初期的小勝,機會主義與騎墻主義的壁上觀盛行(周五滬港通額度竟然只使用了5億)。更具糾錯能力與戰略大局觀的外資則開始補倉和布局藍籌股。因此初期行情盤整牛皮。但隨著他們布局結束,更強力的藍籌指標股將迎來第一波強力反彈。而多數中資將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成為本輪藍籌股行情的看客。 第三階段:化學反應第二階段(預估時間為6、7月開始) 中資被動參與第二階段外資主導的藍籌股行情後,雙方資金再次深度化學反應,中資開始“整風運動”,清理思想中的“打平就能出線”、“小勝即安”的保守主義思想。在香港普選政改方案6、7月通過後,正規部隊解放軍開始成建制跨越深圳灣,並迅速重奪行情主導權。絕大多數中資股將迎來真正的春天。 第四階段:琴瑟和諧階段(預估時間為7月或以後,並延續2年左右的時間) 潛伏者、遊擊隊、誌願軍、解放軍、洋槍隊、雇傭軍、大媽軍團統一思想,旗幟鮮明,合力做多中國,做多香港。無論格隆匯港A股,還是藍籌指標股,港股遍地開花。 ” 對於這個路徑,我是非常贊同的。但我這次想專門把中間的5月份拿出了說說。相信炒過港股的朋友都知道這樣的一句諺語“ 五窮六絕七翻身”(統計如下圖) ![]() 但我想說——只要確定七翻身,那五窮六絕將是你難得的入場良機 1)5月可能大起大落,但風險釋放後將是一個底部 如今的港股可以明確發現處於一個大陸資金南下的真空期,而香港這邊還面臨著政改方案的不確定性(這算是5月份最大的不確定性)。同時A股拒絕回頭的走法也慢慢集聚著風險,在目前這個階段,A股的任何調整都會給港股造成壓力。 但另一方面,不論是外資還是內資,在做多港股的預期上都高度一致。因為一旦 政改方案的靴子落地,大陸水龍頭慢慢擰開(深港通,放開QDII 2,居民可投資海外等),港股將是歷史上難得的大牛市(具體邏輯,格隆已經闡述的很明白了,可去看看以前的文章)。所以一有風吹草動,例如國企改革,合並傳聞等,也可以把股市狠狠的往上托。所以5月的港股可能會上上下下大幅波動。 2)A股靠炒,港股靠守 雖然本人在港股資本市場資歷尚淺,但也慢慢悟出了一個道理“A股靠炒,港股靠守”因為港股沒有漲跌停板的限制,所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會快速的漲到位。個股中橫盤一年,卻一天暴漲直接結束的行情幾乎天天在上演。就拿格隆匯的港A股100指數來說,上一輪的暴漲行情也僅僅持續幾個交易日而已,個股中幾天漲到位的也比比皆是。 ![]() 3)大幅的上下波動對某些人會是機會,對另一些人則是教訓 雖然5月將會是我們入場的良機,但同時市場的大幅波動仍然可能玩死一幫人。所以在抄底埋伏的時候還是要留個心眼。 如果你是剛來港股的A股散戶,不知道買什麽,又怕被波動玩死,你可以去關註下友邦保險(1299.HK)。友邦保險在我的眼里就是熊市中低beta,牛市中高beta的公司(個人感覺,未做統計) 如果說外資的首選是匯豐控股(0005.HK),那我認為外資第二選擇應該會是友邦保險。別的先不說,先看K線(下圖),只能有用一個字形容“穩”,從12年開始就基本是條穩穩的直線上漲。所以也有人說友邦是外資眼中的騰訊。 ![]() 友邦保險也是恒生權重股的第四名,所占權重為7.01,基本和中國移動差不多。資金在配置時絕對不會忘了它。 ![]() 友邦的業績也是十分穩的 ![]() 友邦的新業務價值(新業務價值簡單理解就是你和保險公司新簽的合同到期之後保險公司可以獲得的收入的現值)在過去的幾年都保持著高速增長。 其中中國和香港市場依然是公司業務價 值改善的主要推手(國人開始慢慢認同商業保險的價值)2014財年兩地市場新業務價值分別增長 55%與32%。雖然代理仍是友邦主要的分銷渠道,公司也大力夥伴分 銷,2014年貢獻新業務價值的28%。特別需指出的是,友邦和花 旗銀行的夥伴關系取得長足發展,雙方推出了 80多款產品,銷售 人員超過2千人。 最後再總結下: 只要確定港股未來會有大機會,那就應該像A股瘋狂的投資者那樣,任何的回調都是買入的絕佳時機!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20 07:21 編輯 香港信貸(1273):難得的安全性、成長性兼具標的 作者:莊臣 最近拜讀格隆匯很多文章,發現諸位大俠挖掘的眼光只是盯在了有大陸血統的“港A股”身上。實際上,香港本地公司里也有不少性感程度絲毫不遜色“港A股”的好標的。今天小弟就鬥膽獻上一只鄙人壓箱的東東。 A、是香港本地公司,所以大陸資金不太在意。 B、市值小,外資也不看。 舅舅不疼,姥姥不愛,導致公司頗有滄海遺珠的味道——但這也給了尋寶人極好的機會。 這家公司具備如下幾個特點: 1、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市值僅4.77億(主板殼價就值5個億了); 2、非老千:從無拆股合股這些行為,2013年十月上市,上市不足兩年,卻已經分紅兩次; 3、業務性感:公司專做按揭貸款,靠利差吃飯,每年增長率都不低於20%; 4、財務健康:一個做按揭貸款業務的,負債率只有區區36%; 5、估值低廉:靜態PE只有9倍出頭,遠低於同類公司環球信貸集團(1669.HK)的29倍,靄華押業信貸(01319.HK)的18倍; 6、擁有催化劑:美國人加息是遲早的事,實行聯系匯率制的香港必定跟隨加息,香港利差擴大對公司是絕對的好事。 好吧,上名字:這公司叫香港信貸(1273.HK)。下面我一條條展開。 1、首先,確定公司不是老千股 如果公司不是老千股,對於一個殼價就值至少5個億的主板上市公司來說,就算不考慮任何其他業務價值,低估都是顯而易見的。 怎麽判斷公司不是老千股?很簡單,上市兩年以來,公司從無合股,拆股,供股等玩弄小股東的老千行為。最關鍵的是,上市不足兩年,公司已經分紅了兩次。 所有人應該都知道,老千公司最大特征之一就是鐵公雞,從不分紅。僅此一條,足以判斷公司不是老千股。 雖然累積分紅率只有10%左右,但分與不分,就決定了是否老千股的分野,而且這比那些一毛不拔的公司就強太多了;最後,考慮到公司放貸業務需要資金擴大業務規模,低分紅率並不是壞事! 2、其次,業務性感,財務狀況優良 公司的業務是提供房地產按揭貸款——屬於吃利差,以錢生錢的性感業務。香港人好買樓,更好貸款按揭買樓幾乎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這種商業環境讓經營房地產按揭貸款業務的公司都活得很滋潤。數據顯示,香港信貸(1273.HK)2013-2014年的按揭貸款收入達到8120萬港元,同比增長22.7%。 其實判斷公司的業務環境有多好,只需要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對其進行分析就可輕松判斷: 需求端:香港房價高企已經嚴重影響到香港的社會生態,格隆匯大俠左龍大叔的雄文《誰是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有非常精辟的論述,這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因此,本屆港股一直有打壓樓市的意向。在連續出招後,香港金管局(相當於內地的人民銀行)於今年2月27日突然宣布再度為樓市加辣。具體包括: 1、將700萬元以下自用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由60%至70%,降至一律為60%; 2、第二套自用住宅物業的供款入息比率上限,由現時最高50%調低至40%; 3、各類非自用物業,包括住宅及工商物業,供款入息比率上限亦由50%降至40%。 這些政策夠辣。結果是,銀行門難進了,必將促使部分客戶對於銀行按揭的需求轉向香港信貸(1273.HK)這些財務公司的按揭貸款產品! 供給端:財務公司要貸款,就能必須有資金來源,資金渠道限制往往是制約很多房貸公司的瓶頸,香港金管局也曾明確表示不鼓勵銀行提供資金給予部分財務公司進行按揭,這和金管局出辣招控樓市的政策一脈相承。因此,銀行資金來源的受限,將更為考驗公司的融資能力。 但香港信貸(1273.HK)對於銀行資金的依賴非常弱。 從下表來看,公司資產負債率只有36%,凈資產與貸款總規模的比例已經達到84%,呈逐年遞增狀態。2013年底至2014年初,公司大股東還提供了8000萬港元的低息貸款。另外,利潤的逐年增加,也在增加大股東增加投入的動力! ![]() 而公司在4月份報的業績提示公告表示,2014年度的盈利將至少增長20%以上,這應該是公司勵精圖治之後,天時地利人和一起起作用的結果。 3、業務水平明顯高出同業一截:利差高,風控好 根據公司年報披露,公司的息差保持較高水平,一直維持在18%以上,2014年度,有望進一步擴大,主要是公司業務進一步擺脫了對銀行貸款的依賴,來自於大股東子公司的相對較低的貸款增加! 雖然利差較高,但公司的風控能力一直較好。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主要來自於系統性風險和個體違約風險,而對於公司而言,把握程度較高的就是個體性風險,公司在2011-2014年,沒有發生過貸款減值損失的情況,說明公司在客戶風險評價方面的能力非常強! ![]() 4、大股東控盤程度高,利益一致性高 從2013年披露信息開始,大股東陳光賢便通過附屬公司持有公司70-75%左右的股權,大股東高度控盤。 大股東高度控盤的情況下,最怕兩種情況: 一是一如既往的不分紅,以利益輸送方式轉移利潤; 二是玩弄財技,壓榨小散。 實際情況是,香港信貸(1273.HK)的大股東不單沒有壓榨小股東的傾向,反而是穩紮穩打的帶領大家做業務,拼業績。在老千遍地走的港股市場,這也算得上是“業界良心”吧。所以在此情況下,高度控盤反而是件好事,因為大股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會捆綁的更緊! ![]() 除此之外,我不會告訴你,大股東過去幾個月一直在悄悄的增持股票,一直在幹,悄悄的。 ![]() 5、估值足夠低廉 這也應該是大股東悄悄不斷增持股份的原因之一? 公司目前的市值是4.77億港幣,作為一個幹凈的殼,市價就會達到5億港幣,加上公司又屬於大股東帶領下,紮紮實實拼業績的創業公司,肉眼可見的嚴重低估! 不需要去和大陸的那些土豪同僚比,人比人,會氣死人。但和同在香港上市的,業務完全一樣的公司比總可以? A、港股對標的環球信貸集團(1669.HK),PE已經達到了29倍 B、靄華押業信貸(01319.HK)已經達到了18倍 C、公司目前PE還只有9倍左右,而且是歷史靜態的,沒考慮2015年的增長。 公司上市三個年度,股價未曾有過爆發,主要是因為公司作風低調,加上港股流動性差,資金關註度有限。 但,人老實不是被欺負的理由,是不是這個理? 就算只是恢複到香港同類公司估值水準,股價也應該有翻倍以上的空間吧?! 6、催化劑 按說公司具備以上,就已經可以讓很多人無腦進入了。但其實還有好東西:美國人叫嚷著加息已經叫了很久了。別忘了,香港是實行聯系匯率制,捆綁美元。美國人加息,香港必然跟隨加息。 加息,你說對一個靠放貸,吃利差飯的公司,意味著什麽?夢里都會笑醒吧? 誰也不知道美國人到底何時加息。反正遲早會加。就當一香港信貸(1273.HK)的零成本看多期權吧。 當然,公司也不是沒有風險:業務層面的風險在於房地產的系統性風險。一旦系統性風險爆發,那麽將會大量的貸款違約,從而導致公司業務崩潰,但這種風險目前來看,可能性太小! 最後上一張公司的K線圖:港股4月以來這麽大一波行情,公司幾乎沒表現。看看下圖,有沒有一點蠢蠢欲動,呼之欲出的感覺: ![]() 來源:港股那點事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朋友於上月八日以4.98元買了一萬股澳博,豈料買入之後澳博曾經跌至4.43元,賬面損失五千五百元。前天澳博突然飆升至5元之上,於是建議她如果升至5.2元水平可以考慮先行獲利。
「我想留到下周四博大市開出紅盤再說。」
「紅盤並不易博,妳瞧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如果買了貨博今年一月四日開出紅盤的話,結果開出了黑盤,當日大跌近六百點,何況春節期間我們放假,外圍的股票市場仍然照開,三天假期內誰能預料市場會有什麼大事情發生呢?」
朋友仍然無動於中,結果澳博曾經高見5.23元之後就掉頭下跌,昨天居然低見4.86元,真是無話可說。
「前天妳捨不得於5.2元把澳博獲利,昨天澳博曾經低見4.86元,相差了三千四百元,昨晚杜指升了183點,現在澳博掛於5.08元,不妨掛於5.2元博一博,且看能否賣掉?」
這一回朋友沒有異議,結果真的於5.2元成功獲了利,摸了今天的頂價,收市澳博已經跌回5.11元。
朋友這一萬股澳博賬面曾經虧損五千五百元,如今獲利兩千兩百元,一來一回就是七千七百元了!
在目前的市況下,要輸幾千元非常容易,要賺幾千元可是千辛萬苦的事情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