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内地房企列队赴港上市 价格战难免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9/151646.html


搜房控股董事长、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莫天全用“起死回生”来形容再度赴港上市的恒大地产。

10月26日,恒大地产发布消息称,自22日开始在香港股市招股以来,恒大的国际配售部分已获得超过4倍的认购,成为近期香港股市新股焦点。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澳门赛马会董事总经理李志强等均大手笔认购,就连久未沾新股的李嘉诚也斥资1亿美元认购恒大。

而一年前的11月,搜房网举办的香港地产周活动上,房企赴港融资信心几乎跌入了最低谷。“这样的局面是曾经意想不到的。”莫天全说。

从SOHO中国成功融资128亿港元到恒大地产首度上市失败,再到新的融资潮,一年多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正在筹谋上市的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新问题?

拥挤的上市通道

自 今年7月29日北京金隅赴港上市以来,已有恒盛地产(00845.HK)、宝龙集团(01238.HK)、华南城(01668.HK)等多家房企完成境外 上市。据统计,加上已通过聆讯和蓄势待发的企业,目前,排队赴境外上市的内地房企超过30家;实际募集和计划募集的资金合计逾500亿港元。

几 家企业虽成功上市,但其发行价格相比于A股市场同类公司低了很多。今年9月底10月初陆续登陆香港联交所的华南城、恒盛地产接连遭遇了“破发”的尴尬。恒 盛地产,开盘仅3.59港元,上市当天最高报3.92港元,收报3.76港元,较招股价下限跌10%。而在之后的半个月内,恒盛地产更是大跌20%。宝龙 地产之前也不得已在降低发行价格的基础上,缩减融资规模。

这也导致近期准备赴港IPO的恒大地产、龙湖地产、禹洲地产、卓越集团、花样年等公司,在发行价格的确定上格外小心翼翼。恒大主席许家印表示,恒大集团的招股价定价区间并不高,有点贱卖的感觉,因此,公司发行的股票并不多,有些还要捂着。

曾经协助恒盛地产完成上市的德意志银行相关人士认为,这些房企的股价大多被低估了。而恒盛地产仅仅是被打了“半折”。

相 比于A股市场,香港市场面向的是全球投资者,对估值的参照标准更为国际化,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更为丰富,因此不大可能出现超溢价的股价。这可以从同时发行 有A股股份和H股股份的公司股价差异得到印证,除了少数公司是H股股价超过A股股价外,绝大多数公司都是A股更为昂贵。WIND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内地赴 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市盈率普遍为10倍左右,大大低于A股市场。

上述投行相关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积压了两年的上市需求在2009 年底爆发,上市窗口显得有些拥挤。2007年就有一些企业筹备上市而未能如愿,2008年又遭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多请求不得不被搁置。目前很多企业看 不清2010年的走势,加上对加息的担忧,纷纷在四季度排队上市。由于排队的地产企业过多,也使得短时间内房企融资额缩水成为必然的趋势。基金经理会更加 有选择地买入。

秦靖进一步补充说,来的企业多,投资者挑选的余地就越大,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十几家企业几乎选择同一时间段上市,基金经理需要重新调整投资分配,卖掉老股,买新股。秦靖相信,如果上市后的业绩足够好,甚至超过上市前宣传的目标,股价一定会有所反弹,估值会恢复。

相 比SOHO成功上市时的环境,另一巨大的变化是投资者的认知。德意志银行相关人士举例说,SOHO中国是因为在一线城市的利润稳定而受到青睐;而恒大规模 很大,土地价格便宜。但成熟的投资者认为,企业并不是有了足够多的土地储备,就可以转化为利润。投资者会选择质量更好的企业。

对此,上述相 关人士也表示,投资者会很关注上市公司具体的地块的价值。他回忆说,2007年当时很多开发商认为一线城市已经基本上饱和,于是纷纷去二、三线城市拿地。 投资者可能会认同企业在二三线城市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但经历楼市调整后,投资者逐渐认识到,中国的住房商品化不过十余年的时间,一线城市远远没有饱和。 即使是城市化率非常高的香港,当地的开发商依旧可以很赚钱。投资者又开始关注拥有一线城市高质量土地储备的公司。

上述投行相关人士认为,两年多来唯一没变的是,投资者一直认同高质量、能赚钱的公司,而土地储备只是基础。

上市房企将更理性

搜 房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恒盛身后,禹州地产、卓越置业、恒大地产、明发集团和花样年集团先后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并开始路演。除此之外,尚有 龙湖地产、中骏置业、佳兆业等企业正准备聆讯;融创中国、星河湾、香江国际、方圆地产等企业也在筹备上市。四季度房地产市场保持环比上升态势,多数企业销 售业绩表现出色,资本市场对企业有较高的盈利预期,目前仍是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的好时机。

如此多的企业集中上市,将给内地房地产市场带来怎 样的变化?恒盛地产10月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13日就宣布将收购两幅位于天津的土地,交易总价约8.49亿元人民币。而深圳卓越的招股文件也 明确表示,将把集资所得的近50%用于收购土地。恒大地产表示,融资所得的资金将被用于现有项目的融资、增加土地储备等。

业界担心,多家房 企上市之后,是否会重演2007年的土地疯狂,上市公司拼命融资去买地,房地产上市公司进入“高地价→高股价→更高地价”的恶性循环。陈丹华分析说,企业 上市之后,肯定会投入一部分资金去买地,但买地的决策依据取决于当时的房地产市场,相比上一轮,企业应更加理性。“广渠路15号地最终被中化方兴拍下,但 拍卖过程中SOHO中国潘石屹也出到39亿,1亿的差价很多吗?”德意志银行相关人士反问。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高价拿地是因为 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有较好的预期。

上述投行相关人士也表示,每年内地房地产企业在港净融资总数额不超过1000亿,1000亿的资金投入进去,不会给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带来根本性的影响,甚 至比不上保险资金对楼市带来的影响。秦靖认为,更积极的变化在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市企业发行债券成本要远低于非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让公司更加透明 化,提升管理水平。股东在公司策略、战术上的帮助,有助于管理层的决策。更完善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让企业变得更健康。每年度的审计,让公司更加规范 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3

「血鉛工廠」大整治 行業龍頭難免停產厄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3MMDcyXzM2NTM3Mg.html

在「血鉛事件」屢屢發生之後,國家環保部終於重拳出擊。

9月1日,環保部發佈了一份《關於鉛蓄電池企業信息公開有關情況的通報》稱,截至7月底,各地排查的1930家鉛蓄電池生產、組裝及回收企業中,有583家被取締關閉、405家被停產整治、610家停產。

此前的5月17日,環保部頒佈了《關於加強鉛蓄電池及再生鉛行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排查轄區內的鉛蓄電池(加工、組裝和回收)企業名單及其環保整治基本信息,並向社會公開,全面接受公眾監督。

近4個月後,結果出爐:進入排查範圍的鉛蓄電池企業中,約八成被列入了整治名單。

不過,這場「力度空前的」整治運動依然可能存在漏洞。在此前的排查中被視為「合格」的上海江森,如今涉嫌「鉛污染」,正在接受調查。而一名資深業內人士還向本報記者指出,在環保部聯合各地政府展開行業大整治時,一大批尚未備案的小企業,仍然遊走在監管排查範圍之外。

中國儲能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環保部頒佈整治通知前,國內鉛蓄電池企業數量超過6000餘家,其中約有一半沒有獲得相關的生產許可證,而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有200多家。

「在 浙江、廣東等地區,很多都是總投資不過一兩百萬的小作坊,由於沒有註冊備案,除非有群眾舉報,否則主管部門很難徹底將其肅清。」一家鉛蓄電池上市公司人士 對本報記者稱。南都能源質量總監郭永仟則對本報記者稱,「各地方政府對整治的態度存在差異,尤其是對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鉛蓄電池企業對GDP的貢 獻,讓當地政府於心不忍。」

行業大洗牌

環保部的大舉整治,讓國內原本良莠不齊的鉛蓄電池業,面臨行業大洗牌。甚至,一些行業龍頭也難逃停產命運。

本報記者瞭解到,在浙江、廣東、福建、安徽等省份相繼落實環保部的政策要求後,以臥龍集團、南都能源、科士達等為代表的行業龍頭紛紛發佈公告,宣佈停產自查,而作為國內鉛蓄電池生產大省的浙江,也成為整治行動最嚴厲的地區,90%以上生產企業都被勒令停產整頓。

「近兩年來,血鉛事故頻頻發生,這讓環保部進一步加大了行業懲治力度,但目前,一些實力相對較強的企業又剛好處於發展規模的關鍵期,這種矛盾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非常大的。」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鉛酸電池分會常務副會長王麗君對本報記者說。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兩年,國內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21起,其中去年14起事故中有9起是血鉛事件,今年1至5月又發生7起,均是血鉛事件。

而在監管部門強勢整頓、一些企業因此停產之時,那些未受影響的企業也因此獲得了機會。記者瞭解到,在臥龍集團、科士達等企業短期復產無望的情況下,包括保定風帆、湖北駱駝在內的大型企業,卻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我 們目前還沒有接到恢復生產的通知,只能繼續等。」臥龍集團子公司登塔電源副經理章曉芙對本報記者稱,雖然各大企業均有庫存,停產後短時間內尚能應付,但隨 著停產週期後延,市場中日益旺盛的訂單,將給正常生產的企業帶來豐厚利潤,而且,受行業整頓影響,目前國內電池價格已上漲10%至30%。

而另一行業大牌南都能源,在整頓浪潮中亦有所折損,但所幸並未「全軍覆沒」。南都能源質量總監郭永仟表示,南都能源旗下杭州南都電池公司、杭州南都能源科技公司於5、6月份停產一個半月,目前,杭州南都能源科技公司已於6月24日恢複試生產,8月已恢復到停產前的產能。

區域性差異

「同樣是停產整頓,但不同地區的整治力度又不一樣,對於在同一個市場競爭的企業來說,有欠公平。」上述上市公司人士稱。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位企業人士均表示,各地政府的排查工作存在顯著的差異。

據本報記者瞭解,由於企業聚集,浙江、廣東兩地在此次行業整頓中的打壓力度最大,實行了「一刀切」原則,即轄區企業不論大小一律喊停,這也讓一批規模性企業頗有微詞。

「我所瞭解的情況是,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落實環保部政策,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力緊缺,浙江是用電大省,而蓄電池企業又是耗電大戶,所以才全部關停。」一名浙江業內人士說。

當地一名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浙江官方統計的鉛蓄電池生產企業為278家,加上「小作坊」,總數量高達近500家,而「在政府一刀切之後,除了少部分未在監管範圍之內的小企業外,大部分都難以倖免」。

相比之下,以安徽、江西、河北等地的監管部門,則明顯寬鬆許多。一位業內人士甚至稱,在環保部頒佈整肅令後,部分地方並未沒有對鉛蓄電池企業進行嚴格排查,反而在辦理手續等環節上大開綠燈。

「比如,嚴格來說,鉛蓄電池企業都應該建立回收處理系統,以減少環境污染,但對於一些小企業來說,這種要求根本無法實現。部分地方政府看重的,還是企業利稅對當地GDP的貢獻。」這位業內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0

淘宝的“如意算盘”难免满盘皆输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424-25517.shtml

10月11日至12日,淘宝商城遭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抗议。据报道,3000余自称“淘宝商城小店家”者针对性围攻 淘宝商城知名店铺,引发这轮“暴力攻击”的导火索是10月10日淘宝商城公布的新收费规则。根据新规则,入驻淘宝商城的卖家每年需交的技术服务年费,从原 先的6000元提高至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保证金同时也从此前的1万元提高到5万元、10万元和15万元三档。而这样的收费标准,对淘宝商城中的诸多 中小卖家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笔者能够理解淘宝试图优化市场架构的愿望,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粗暴举动违反了网络经济的基本规则,引发市场情绪的反弹势难避免。
   淘 宝提高保证金要达到两大利益目的,其一是作为淘宝母公司的阿里巴巴集团正在筹划上市,急于明显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但是之前淘宝的推广模式就是免费,因此淘 宝公司必须由免费变收费,类似保证金和技术服务费的提高可谓顺理成章。其二,淘宝长期以来推行的C2C模式,目的就是吸引低端消费群体。而商业企业历来是 高端群体才产生高利润,所以以更注重品牌的淘宝商城为主体,让免费又低端的淘宝集市边缘化,能够为淘宝公司带来更高的收益。
   遗憾的是,这只是淘宝公司自己的如意算盘,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必须以双赢为前提。而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更是注定网络公司一旦在某些战略问题上出现失误,就有可能全盘皆输。
   仔 细观察,淘宝公司的举措在两个重大因素上犯了错误。其一,忽视了网络经济模式和实体店模式的区别,高端品牌店和低端集市店在网络上很难把界限划分清楚。其 二,淘宝公司提供了一个市场交易的平台,应该以服务为基本定位,一旦越界进入到商家利益范围,就会因为公平性失衡而失去市场信任。
   关 于第一个问题,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上海的奢侈品商店集中于南京西路,以恒隆百货为代表;中低端服装集中于七浦路服装市场,两地不仅商品定位悬殊,而且物 理距离较远。由此,淘宝商城类似于恒隆百货,而淘宝集市则类似于七浦路市场。淘宝商城的商品固然品质上要好于淘宝集市,但相似之处同样很多,不可能出现奢 侈品与地摊货的迥异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商城还是集市,由于没有现实中逛街的物理障碍,还是在同一个大的平台,也就是鼠标一点就能在七浦路或者恒隆 间来回。恒隆和七浦路可以长期并存不悖,但淘宝商城和淘宝集市并存的结果,只能是前者壮大而后者被淘汰,无怪乎淘宝集市的商家会出现反弹。
   另 外值得注意的是,商城和集市的划分,不仅形成了一个市场界别区分,更重要的是,前者在淘宝市场推广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后者则很难在推广中获得机会。众所周 知,在网店云集的情况下,网站的推广排名能否靠前事关重大,无法获得推广机会就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边缘化位置。事实上,什么样的商家能够获得推广的机 会,很大的决定权在于淘宝公司,与商家的规模大小、所缴纳的保证金数量多少不乏关联。
   马 云曾明确表示,“公司想挣钱是正常的,不想挣钱是不正常的。”此言并无疑义,但是挣钱的诉求要以尊重客户、尊重市场为前提。网络经济创富的最大魅力在于, 它能够削平产业进出的门槛,让微型初创企业获得发展机会。而淘宝公司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对网络经济创富机制的沉重打击,直接遏制了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 当然,网络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任何敢于背离市场和网络规则的企业,都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当年的淘宝正是靠着免费打败了易趣,而今天下一个替代淘宝 的企业或许已在酝酿之中。(南方都市报 2011-10-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8

創業過程中難免犯錯誤,試試在這裡能否遇見那些答案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767.html

這是一本重塑三觀的書——如果你還沒有接觸過精益思想的話。

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之中,我想到了無數種譯者序的開頭。比如,「作為中國人,從小長輩就教育我們要勤儉節約」,又比如,「有句名言叫做『不管節約什麼資源,歸根到底都是在節約時間』」,不過,我發現作者已經把這一點講得很清楚了,沒必要狗尾續貂,所以,我決定換一個話題,講一講我當年是怎麼白白浪費自己的有限生命的。

2008年末,我和兩位好友一起決定做一番事業。我們想到了一個絕佳的點子,躊躇滿志,準備給這個世界一點新東西看看。在正式創業之前,我們詳細地討論了整個解決方案以及隨後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也許是由於年輕,我們充滿了激情,常常在打工超過十小時,累得半死之後仍然可以討論好幾個小時,然後睡四五個小時繼續打工。

2009年初,我們正式註冊公司,開始了產品開發。我們最初對產品的定位是一個在線試衣的網站,隨著不斷地討論,這個產品從最初簡單的服務類網站變成了一個全面而龐大的垂直型的社交網站。此時的我們仍然像打了雞血一樣地拚命寫著代碼,做著設計,完全閉門造車,不敢把自己的創意公之於眾。

在網站尚未成型的過程中,我們就嘗試過去找風投,而且還寫過一份非常清晰、完善、正規的商業計劃書。不過,我們的商業計劃書一直沒有機會向別人展示,而且除了一兩家風投禮貌地回絕之外,別人都沒有任何反應。同時,我們還在不斷地增加網站的功能,修改各種想法,牆上的待完成任務貼紙越來越多,我們也越來越累。

就這樣,時間過去了一年半,我們的阻力越來越大,信心也消失殆盡。在一年半之後,公司關門大吉,留給我們的,只有一間雜亂的屋子、一個尚未完成的網站和無盡的思考。

為什麼我們會失敗?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個方法論上的原因。我們三個人都是胸懷抱負的大學畢業生,繼承了車庫創業的優良傳統;大家都很聰明,三個人分工不同,互為補充;我們的創意很好;我們的「啤酒+音樂」的文化也很好;技術不錯,設計也不錯,我們甚至自己設計了一套拍照系統……怎麼就失敗了呢?

後來,我接觸到了敏捷思想,開始有點懂了,又讀了戴明博士的《走出危機》,似乎明白了一點,最後,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這本書的翻譯,我終於從方法論上弄清楚了當初失敗的原因。

看看我們犯了多少錯吧。

首先,在創意階段,創業者心態讓我們只想著如何改變世界,產生了盲目而強烈的自信。這樣的自信加上年輕人的激情完全矇蔽了我們的理性,讓我們無法客觀地思考,也拒絕對自己的創意做初步的驗證。

其次,我們一直都在討論和改善解決方案,卻從來沒有去思考:客戶是否有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否嚴重?現有解決方案是否夠用?我們甚至沒有和任何一位年輕女性(我們的主要目標客戶)仔細做過訪談,有也只是展示我們的解決方案。

然後,我們沒有從小到大、循環改善的思想,只想著要做完善,要做大做強,在沒有對功能做任何驗證的情況下就盲目地把功能加入產品。這使得我們的待完成任務越來越多,產品越來越龐大和複雜,但是這一切都是基於我們完全沒有經過驗證的假設,隨時都有崩塌的可能。

此外,我們還非常擔心自己的創意被人竊取,所以不敢和任何人討論解決方案。即便是不討論解決方案,我們也從未想過應該找一點潛在客戶來談談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商業計劃書雖然清晰、美好,但是卻完全是基於我們的自信和假設,而且商業計劃書長達十幾頁(我們當時還自以為是地認為它比正常的商業計劃書精簡了很多),難以修改——當然,由於陷入創業者的自戀情緒,我們也不願意相信還有別的可能。

最後,我們在產品完全沒譜(因為沒有正式上線)的情況下,就去找風投,結果當然只能碰一鼻子灰。

總而言之,由於沒有章法,導致盲目自信,又導致不斷產生假設,又導致不斷增加功能,導致產品臃腫,而且在產品過度開發之後就更沒自信去精簡,最後由於資源耗盡而未能找到一個可行的辦法,只好放棄。

我們浪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做了一個沒有人要的產品。不過,吃一塹,長一智,我很高興,能夠有這樣一本書,讓我系統地認識和分析這些錯誤,讓我知道以後應該怎樣來面對這樣的情況。(順帶一提,我們創業的每一個步驟犯的每一個錯誤這本書都提到了,這讓我十分汗顏。)

在和一位擔任精益創業導師的朋友(熊子川,@一隻土賊)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把重心放在解決方案上的創業者不在少數。在一番討論之後,他說:「原來的價值主張包括,客戶+問題+解決方案,我覺得應該把解決方案從價值主張中剔除。」我深以為然。忘記解決方案吧,關注客戶和他們的問題,創業才有意義,才能成功。

希望我的創業經歷能給創業者們一些警示,也希望所有不想浪費自己有限生命的創業者們都讀一讀這本少講大道理,重點專注實際操作的精益實戰手冊。用精益的方法和思想,在科學方法的武裝之下,逆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11

利豐分析: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4/07/blog-post.html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問題︰ 如果你是已經持有利豐(494)的機構投資者,你持有的原因會是

1. 採購及物流業務佔集團2013年COP(核心經營溢利)84%

2. 品牌業務佔集團2013年核心經營溢利16%

3. 指數基金,MSCI/恒生指數有什麼就機械性的持有一份

4. 大型藍籌股基金,基金只會投資market capitalization超過某水平的股份

利豐分拆一事,市場上對背後原因眾說紛紜︰

有人相信此為交棒安排,馮氏第三代正式接管家業。

有人相信,分拆只為令馮氏「更專注」回歸主業。

實物分派增基金沽壓

有人相信,此舉希望將那些早年收購回來、表現飄忽又令利豐集團表現大跌的「有毒」業務,「打包」交予前行政總裁樂裕民(Bruce Rockowitz)一併處理。

筆者只是個局外人,無從猜度真正原因。但筆者相信,利標(787)上市初期,股價定會受壓。為什麼呢?

本次利標上市,用的是實物分派方法。其實實物分派,可謂最低效率的資本分配方式。試想一下,分派宣布前持有利豐的機構投資者,會是因為利豐的什麼業務而持有呢?九成都是因為其來核心採購及物流業務吧?有哪個基金經理會因為一項只佔全公司小部分(16%)、表現既飄忽、之前又要大幅減值的品牌業務而買利豐呢?如果要投資品牌業務的話(而且是有8成美國生意的品牌業務),市場上其他更便宜(Guess/Fossil)或更專門(Luxottica/ COTY)的品牌業務已有一大堆,任君選擇。

試想想,以上基金經理,7月3日那天收到那一堆從來都不感興趣的利標股份,會怎麼辦呢?當然是盡快善價而沽吧。某部分其他機構投資者,如指數基金或指定只買入大型股份的基金,收到非指數、規模比利豐小一截的利標,更連分析也不用做,因為已超出了基金的mandate,直接賣出便可。再加上利標身處的零售消費領域,近年可算是其中一個表現最差最不受歡迎的板塊。如此形勢,利標短期股價怎會不受壓?各位未必對品牌業務有興趣,卻不妨留意利標上市後的表現如何。


上哲
www.facebook.com/shangzhe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07

美聯儲三號人物:料明年加息 市場動蕩或在所難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28

images (2)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主席William Dudley周五表示,美聯儲可能於2015年開始提升短期利率,這可能會導致市場波動。這一言論與美聯儲主席耶倫的警告一致,耶倫當天講話稱,貨幣政策正常化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Dudley說:

“如果一起符合我們的預期,美國經濟繼續朝著美聯儲的雙重目標前進,即最大可持續就業和2%的通貨膨脹目標,那麽美聯儲將很可能於明年適當時間提高聯邦基金利率(FFR)目標,使其高於零利率。”

他表示,雖然利率上升表明美國經濟向好,會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信號,“但這一政策轉變也無疑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市場波動。”

在Dudley為一個巴黎舉行的央行會議準備的發言稿中,Dudley表示美聯儲一直以來為將潛在的市場波動降到最低做了最大的努力。他表示美聯儲能采取清晰明確的溝通政策,這一點很重要。但同時他也認識到,最近幾年美聯儲采取了一些非傳統政策,這意味著美聯儲對逐漸回歸貨幣政策常態會帶來什麽影響更加不確定。他還表示,他相信新興市場國家要想應對這些潛在的波動,情況會比以往更好。

Dudley的這一發言是自FOMC上周利率制定會議後的第一次公開發表言論。在那之後,美聯儲如人們預期,結束了QE。

雖然在會議公報中繼續使用了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保持短期利率極低的表述,FOMC提升了他們對經濟前景的展望,從而使人們無限遐想,似乎美聯儲離加息的那一天正在靠近。

在他的演講中,Dudley提到了他對2013年經歷的“削減QE恐慌”(taper tantrum)仍然記憶猶新。那時美聯儲暗示將會結束債券購買的刺激行動導致了全球市場大幅波動。他不想見到這樣的事件重演,也不相信這樣的恐慌需要再次出現。

Dudley表示:

”我們很清楚美聯儲的政策對全球的影響,維護美國經濟的增長和穩定是美國對全球經濟的增長和穩定做出的最大貢獻,就像其他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就是能夠正確地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政策。“

他也表示他樂見美國投資者與美聯儲官員的看法處於一致,他表示:

“市場似乎已經認識到政策利率很可能還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保持在極低水平,即使現在資產購買計劃已經完成。”

他相信現在新興市場國家整體來看已經做好了應對美聯儲政策變化的準備,做好了應對資本外流的準備,他表示美聯儲不需要考慮這些行動對全世界的影響。

“由於美元扮演的全球儲備貨幣的角色,美聯儲擁有調整自身貨幣政策從而幫助提升全球金融穩定的特殊責任。保證全球增長和穩定將會繼續成為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

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主席Evans也對美聯儲加息的前景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對最新的就業數據也表示歡迎,但同時表示短時間內提升利率將會給美國經濟帶來很大的危險。

Evans表示,他預計美國經濟將在未來18個月內將實現3%的增速,而通貨膨脹將繼續保持在美聯儲2%通脹目標範圍內。

Evans在社區銀行會議上演講時表示:

“我在樂觀的同時也希望保持謹慎。”

他在回答現場提問時說他也註意到美國經濟複蘇中存在的風險,包括中東和烏克蘭局勢的不穩定,以及中國經濟的放緩和歐洲經濟的持續低迷。

他還表示過會可能會考慮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和解決監管的不確定性來幫助經濟增長,但這都不是首要的任務。他早前還表示他可以接受通脹短時間內高於2%的目標

“那將只是近期經歷通脹的另一面而已。”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83

港股回調在所難免 選擇同時受國內外資金垂青的股票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32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0 16:41 編輯

港股回調在所難免  選擇同時受國內外資金垂青的股票
作者:王雅媛  


上星期五收市後,再傳出證監會對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提出了七項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等活動,不得為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提供數據端口等服務或便利。市場視此為證監會再度規範兩融業務,導致夜期市場大跌。

今天港股的回調是在所難免了,筆者認為回調的幅度可以分幾類,而以下兩類應該是回調幅度較大,一類是所謂的港A股,第二類是AH折讓股。這一波港A股的大幅上漲,後背的邏輯是類似業務,但港股估值遠比A股為低。在國內資金取得主導權後,思維跟A股投資者勢一致,估值亦會更靠近A股。筆者認為這些想法本身是沒錯的,但問題在於籌碼轉換需時,很多股票的籌碼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從外資全轉到國內人手上。換手的過程就是一個打鬥,但是當股價越來越高時,只要市場上出現任何壞消息,如這次融資融券被規範,都會引來認為估值已高的外資及跟風炒而不堅定的投資者沽貨。

第二類是AH折讓股,炒作AH股折讓的邏輯更直接簡單,就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中央將推動更多國內資金進入港股市場。隨著兩地資金來往越來越順暢,相信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同一間公司投資者當然是選擇來投較便宜的H股。筆者認為如果兩地的股票是可以互換,即是說買完H股,之後可以換到A股沽的,那以上的邏輯是絕對正確。因為這樣將會出現真正套利的機會,直至兩地差價消失。但現在實際情況是兩地股票既不可以互換,國內投資者亦沒有投資的想法。因此股價貴賤,估值高低,並不是他們優先考慮的條件。他們把市場看成是賭場,考慮的是哪個市場賺錢比較容易。港股市場參與者國際化,存在各式各樣的風格,初來的國內投資者是需要時間學習的。因此,在A股市場仍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相信國內投資者大部份資金還是寧願留在自己較熟悉的A股市場。因此,炒AH股折讓的資金大部份都不是從投資角度去考慮的,只屬投機資金,在出現壞消息的情況下,跑得也快。

至於哪一類股票會跌得比較少?就是在港A股及AH折讓的主題下,還配上一些外資或本地投資者重視的其它因素,如估值仍是低殘或基本因素在改善中的股票。例如筆者之前提及的錦江酒店(2006),都可以算是港A股的一員,雖然股價在這段時間同樣錄得明顯的升幅,但是現估值並沒有過份地反映公司一些潛在的利好或改革。在跌市中這種股票會吸引到重視價值投資者資金趁低吸納,而拋貨者亦會傾向於善價而沽。

而另一類則像一帶一路的股票,如中交建(1800),中鐵建(1186)等的股票,在享受國內投資者喜歡AH折讓的同時,它們的基本因素亦因中央大力推動一帶一路而受惠。雖然海外項目的盈利貢獻可能要等到2016年才能反映在公司的報表上,但是基於中國對於一帶一路重視的態度及亞投行在國際上的認受度,自然引起國際資金的關註。在國內資金及海外資金同時垂青的情況下,這類股票跌下來時的承接力自然也比較強。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持有以上股票
(來自王雅媛港股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49

利豐分析: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問題︰ 如果你是已經持有利豐(494)的機構投資者,你持有的原因會是

1. 採購及物流業務佔集團2013年COP(核心經營溢利)84%

2. 品牌業務佔集團2013年核心經營溢利16%

3. 指數基金,MSCI/恒生指數有什麼就機械性的持有一份

4. 大型藍籌股基金,基金只會投資market capitalization超過某水平的股份

利豐分拆一事,市場上對背後原因眾說紛紜︰

有人相信此為交棒安排,馮氏第三代正式接管家業。

有人相信,分拆只為令馮氏「更專注」回歸主業。

實物分派增基金沽壓

有人相信,此舉希望將那些早年收購回來、表現飄忽又令利豐集團表現大跌的「有毒」業務,「打包」交予前行政總裁樂裕民(Bruce Rockowitz)一併處理。

筆者只是個局外人,無從猜度真正原因。但筆者相信,利標(787)上市初期,股價定會受壓。為什麼呢?

本次利標上市,用的是實物分派方法。其實實物分派,可謂最低效率的資本分配方式。試想一下,分派宣布前持有利豐的機構投資者,會是因為利豐的什麼業務而持有呢?九成都是因為其來核心採購及物流業務吧?有哪個基金經理會因為一項只佔全公司小部分(16%)、表現既飄忽、之前又要大幅減值的品牌業務而買利豐呢?如果要投資品牌業務的話(而且是有8成美國生意的品牌業務),市場上其他更便宜(Guess/Fossil)或更專門(Luxottica/ COTY)的品牌業務已有一大堆,任君選擇。

試想想,以上基金經理,7月3日那天收到那一堆從來都不感興趣的利標股份,會怎麼辦呢?當然是盡快善價而沽吧。某部分其他機構投資者,如指數基金或指定只買入大型股份的基金,收到非指數、規模比利豐小一截的利標,更連分析也不用做,因為已超出了基金的mandate,直接賣出便可。再加上利標身處的零售消費領域,近年可算是其中一個表現最差最不受歡迎的板塊。如此形勢,利標短期股價怎會不受壓?各位未必對品牌業務有興趣,卻不妨留意利標上市後的表現如何。


上哲
www.facebook.com/shangzhe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54

退歐與否 美元美股難免一場“雞飛蛋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262.html

英國退歐公投不僅在近期主宰了美國股市和匯市走勢,甚至成為美聯儲加息決議的考慮因素之一。全球外匯交易系統(Global Trading System)董事總經理兼外匯交易全球主管喬瓦尼•皮列特里(Giovanni Pilliterri)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全球央行都在密切關註退歐公投的進展,並采取了一些預防措施。若英國退歐,美元匯率將大幅走高;即便投票結果是“留歐”,美元匯率出現回調的同時,基於其避險資產地位也將帶來大幅匯市波動,從而成為美股震蕩的催化劑。

第一財經:您如何預測這次的公投結果?

喬瓦尼•皮列特里:現在來看,留歐和退歐陣營所得票數可能勢均力敵。上周,議員考克斯遇刺的悲劇發生後,民調顯示“留歐派”支持率一路上漲。但總的來說民調顯示(投票結果)不分軒輊,且不確定性很高。這些都將反映到外匯市場和美股市場的波動上。

第一財經:我們假設最終投票結果是英國繼續留在歐盟,那接下去呢?是否一切就恢複如常?

喬瓦尼•皮列特里:目前英鎊/美元匯率在1.47附近,可以看出市場預計的公投結果是“留歐”。但我不認為一切會瞬間恢複如常。試想,如果開票結果異常接近,兩方難分高下,甚至可能需要再次計票,可能激發更多關於歐盟的討論⋯⋯在上述任何情況下,資金都將蜂擁入避險資產。因此,我會密切關註瑞士法郎和日元等的避險貨幣。此外,如果英國退歐,美元匯率將大幅走高;即便投票結果是“留歐”,美元匯率出現回調的同時,基於其避險資產地位也將帶來匯市震蕩。

第一財經:在您看來,圍繞英國退歐公投的紛紛繞繞會否令美聯儲再次作出推遲加息的決定?

喬瓦尼•皮列特里: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已坦陳退歐公投是美聯儲貨幣決議的影響因素之一。上月的非農就業報告不及預期,美聯儲由此放緩了其加息周期的步伐。

所有的央行都在密切關註退歐公投的進展,並采取了一些預防措施。畢竟,退歐公投是具有極大不確定性的風險事件,並將隨之引發各類市場震蕩。

第一財經:您認為美聯儲在7月加息的概率有多大?

喬瓦尼•皮列特里:我認為,7月加息已成泡影。就像美聯儲主席耶倫所說的(加息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數據和退歐公投的投票結果。如果開票結果不分上下,將令市場充斥不確定性。

第一財經:對美國來說,哪些板塊行業將最受退歐影響?

喬瓦尼•皮列特里:要知道美元(走勢)對美國企業的盈利影響很大,特別是對那些在英國和歐洲有風險敞口的企業來說。很明顯的,美國的金融和保險企業都在英國和歐洲有龐大的業務。一旦退歐,這些企業的風險暴露極大。即便投票結果是留歐,若票數非常接近,這些行業也將在一段時間內承壓。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對退歐完全免疫,例如消費者必需品和食品行業。但金融業、保險業和大型科技企業面臨的風險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96

萬科今日召開董事會會議 華生稱萬科最後難免兩個結局

萬科(000002.SZ;02202.HK)將於今日召開董事會會議,獨董華生在自己微博上發表觀點表示,“我一直認為萬科最後難免兩個結局:一是無論大股東是誰,保持萬科無實際控制人的現代治理結構,公司長期發展和業主等均可望實現多贏。這是包括我在內許多人不放棄努力的原因。二是管理團隊出走賣股變現再創業,資本剩余時代並非難事,對他們自己更可能是幸事。就理論分析來說,前者有意義,後者有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1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