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63五億元收購iTalkGlobal:難掩商譽減值隱憂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35052/

11月2日,二六三(002467,收盤價10.90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獲證監會批准,公司擬以8000萬美元購買 iTalkGlobal 66.67%的股權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三家公司股權。相比iTalkGlobal2011年底經審計的淨資產,本次收購價溢價將高達23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二六三完成對iTalkGlobal的收購後,公司合併財務報表將形成4.5億元左右的商譽。一位知名會計師指出,如果被收購資產無法達到預計的業績和效益,巨額商譽減值或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的殺傷力。二六三顯然也將面臨這樣的風險。

斥資5億購網絡電話公司

二六三11月2日發佈的重大資產購買報告書稱,公司擬通過全資子公司北京二六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現金8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5.06億元),購買iTalkHoldingsLLC。持有的iTalkGlobal66.67%的股權(除公司持有的iTalkGlobal33.33%股權以外的剩餘全部股權)以及DTMI、iTalkBBCanada和iTalkBBAustralia100%的股權。本次交易的資金來源為首次公開發行超募資金中尚未使用的資金4.2億元,不足部分以公司自有資金支付。

本次收購中 ,iTalkGlobal 66.67%的股權為最核心的資產,收購價格為7999.7萬美元;而DTMI、iTalkBBCanada和iTalkBBAustralia是為了達成本次交易於2012年初組建的新公司,這3家公司本次的收購價格均為其設立的成本費用1000美元/家。

值得注意的是,收購報告書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iTalkGlobal經審計的賬面淨資產為人民幣3292.88萬元,本次評估結果較賬面值淨資產溢價2299%。

公告顯示,iTalkGlobal是一家面向海外華人和其他亞裔族群,以網絡電話業務為基礎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主要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的華裔家庭用戶提供網絡電話服務(iTalkBB)。截至2012年6月30日,iTalkGlobal擁有超過21萬個穩定用戶,並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率,iTalkBB已成為北美華裔市場最具影響力的網絡電話品牌。而近年來,iTalkGlobal也在IPTV(網絡電視)代理業務上有所涉及。

公告稱,在海外華人市場中,iTalkGlobal的核心產品iTalkBB具備明顯的價格優勢。iTalkBB在美國的主推產品全球包月計劃套餐價格24.99美元/月;競爭對手VonageBB和AT&TBB的包月套餐價格同樣為24.99美元/月,但國際長途另外計費;Verizon包月套餐價格為49.99美元/月,國際長途也需另外計費。

在業務區域的拓展上,iTalkBB首先選取華人較為集中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然後逐步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擴展。目前業務已拓展至北美、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及其他少數國家和地區。

根據iTalkGlobal原始財務報表,2012年1~9月,iTalkGlobal共實現淨利潤649.7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4107.01萬元),佔其2012年預測淨利潤1000萬美元的66.55%。根據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顯示,iTalkGlobal在2012 年1~6月期間實現淨利潤為2361.75萬元,佔2012年預測淨利潤的42.15%。

對於收購標的iTalkGlobal,方正證券分析師王輝透露,該公司起初主要致力於提供VoIP業務,近年來公司亦開始往綜合虛擬電信運營商的路子走,為用戶提供綜合的互聯網服務,目前業務已涵蓋固話語音、移動語音和電視業務。二六三收購iTalkGlobal,在品牌、用戶、業務和業績等四方面將帶來有益補充,一旦我國放開民資進入基礎電信服務領域,公司定將佔據先發優勢。

但一位TMT行業研究員則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表示,iTalkGlobal目前的主要業務VoIP用戶數量僅有20多萬人,且主要面對北美華裔,市場小眾,未來發展空間可能比較有限。

部分原始股東4年賺600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收購報告書透露,就在2008年9月24日,二六三曾對iTalkGlobal投資750萬美元,獲得了其600 萬股A類優先股,佔其總股本的33.33%,公司同時還獲得在三年內按相同估值水平增持iTalkGlobal股份到50%的認股權。據此計算,當時公司對iTalkGlobal的估值為2250萬美元。

據此次收購評估報告測算,二六三對iTalkGlobal的估值達到12538萬美元,這一數值較公司2008年初次參股時的估值增加了4倍以上。市場難免揣測,為何公司沒有選擇在3年內按相同估值水平增持iTalkGlobal股份到50%的認股權,卻選擇在4年之後以更高的估值進行收購?

針對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電話聯繫了二六三公司,但公司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並不瞭解情況,而公司董秘劉江濤以及證代李波也尚在開會中。

由於無法獲悉二六三方面的觀點,記者就上述疑問諮詢了一位就職於某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註冊會計師,該會計師在仔細查閱了二六三發佈的評估報告後表示,二六三對iTalkGlobal用了收益法和市場法兩個方法分別進行估值,收益法是根據自身預測數據測算,而市場法是根據 「8×8」、「Comcast」、「Vonage」三家同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和外部市盈率/市銷率的數據進行橫向對比,從數據來源來說是相互獨立的。估值結果顯示,用這兩種方法測算的評估價值相差不大,說明該報告應該是比較合理的,除非在數據的採集上同時出錯,否則一般不會導致結果偏差。

這位會計師還指出,該報告寫得較為嚴謹,找不出存在較大漏洞的地方,但對未來的預測數據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其選擇對比數據的全面性與合理性還有待考證。此外,這份估值報告評估基準日為2011年12月31日,雖然尚未超過一年的有效期,但距收購已歷時超過10個月,市場情況如發生改變,將無法及時在評估報告中體現出來。

引人注目的是,在本次交易中,獲益最大的一方非iTalkGlobal的原始股東莫屬。收購報告書顯示,iTalkGlobal成立於2003 年,包括WilliamA.Burge、JieZhao、施也林、欒浩等多位原始股東以0.1美元/股的價格投資入股。隨後,iTalkGlobal經歷了多次增發、股權轉讓。截至本次收購前,共有17名自然人通過iTalkHoldings持有iTalkGlobal的1200萬股股份,佔其總股本的 66.67%。

由於iTalkGlobal曾於2007年進行了股票拆分,將之前的每一股拆分為10股,因此施也林、欒浩等原始股東的每股成本被攤薄至約 0.01美元/股,而本次二六三收購這1200萬股的價格為8000萬美元,約合6.67美元/股。據此計算,施也林、欒浩等幾名原始股東將在本次交易中獲得超過600倍的收益。

利潤補償難掩商譽減值隱憂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起巨額收購案中,資產轉讓方對標的資產做出了利潤補償承諾。

交易雙方約定,iTalkGlobal收購價款分兩期支付。交割日支付收購價款的70%,若2012年前三季度經審計淨利潤達到700萬美元,支付收購價款餘下的30%。若2012年度淨利潤未達到1000萬美元,實現的淨利潤與1000萬美元的差額將最終返還給二六三。

此外,iTalkGlobal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李小龍也與二六三簽署了《利潤預測補償協議》,承諾標的資產2012年度、2013年度、 2014年度實現的淨利潤將不低於1000萬美元、1300萬美元和1500萬美元,並將對2013年度、2014年度實現淨利潤不足利潤預測部分做出現金補償。補償金額為2013年和2014年累計淨利潤實現數與預測部分差額的66.67%。補償金額將在2014年年度報告出具後的20日內一次性支付。

較為可觀的業績承諾以及利潤補償,似乎表明收購iTalkGlobal是一項「穩賺不賠」的生意。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二六三對iTalkGlobal的收購完成後,公司合併財務報表將形成4.5億元左右的商譽,而這一巨額商譽恐是此次交易最大的潛藏風險。

知名會計師馬靖昊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對於這種溢價極高的收購所帶來的商譽,往往會給收購方帶來較大的減值風險。商譽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現金流入或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而如果被收購的資產無法達到預計的業績和效益,即便是受讓方做出了利潤補償承諾,看上去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彌補未能實現的可觀利潤,但其可能帶來的商譽減值或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的殺傷力。

綜合二六三招股書及歷年年報,公司2007~2011年的淨利潤分別為6741萬元、6916萬元、7013萬元、6925萬元和7125萬元,穩定在7000萬元上下,本次收購將形成的4.5億元商譽是公司五年來年均利潤的6倍以上。

擬進軍網絡電視市場

就在二六三收購iTalkGlobal獲批四天後,公司再度拋出一項收購計劃,而這次收購的標的竟還是一家淨資產尚為負的公司。

二六三11月6日公告,擬以5338萬元收購北京首都在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首都在線)70.23%股權並對其完成100%控股。首都在線2012年1~5月營收為528.31萬元,淨利潤為虧損432.12萬元。截至評估基準日2012年5月31日,首都在線淨資產為-159.59萬元,但其股東全部權益評估價卻高達7600萬元。

收購首都在線同樣也有利潤補償承諾。公告顯示,交易對方承諾,首都在線2012年11月、12月合計虧損不超過536萬元、2013年全年虧損不超過1277萬元、2014年全年稅後利潤不低於2118萬元,如果未能實現承諾利潤,差額部分將由轉讓方向首都在線用現金補足。

公告顯示,首都在線原從事開屏傳媒業務,積累了大量客戶並以互聯網營銷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2011年7月起,首都在線轉型主要從事面向北美地區的IPTV(網絡電視)業務,與iTalkGlobal建立了合作關係,並已構建了領先的IPTV運營平台與豐富的內容合作渠道,發展了3萬多北美家庭用戶。

二六三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正在整體併購iTalkGlobal的背景下,把IPTV業務作為iTalkGlobal未來的核心業務之一,迎合三網融合的趨勢,充分發揮協同效應,以帶來新的業務與盈利增長機會。由於網絡技術用戶群與iTalkGlobal用戶群較為一致,因此通過在 iTalkGlobal用戶中推廣IPTV業務,既可以增加iTalkGlobal用戶的粘性,同時也帶來額外的增值服務收益,形成協同效應。

對於二六三上述業務規劃,前述TMT行業研究員指出,由於我國寬帶網絡的大力建設,近年來網絡電視在國內發展很快。但二六三目前收購的兩公司的 IPTV業務主要面對海外華人市場,尤其是北美地區的華裔。「目前對這塊細分市場的情況尚不太瞭解,但是網絡高清視頻技術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美國。比如,一旦蘋果公司推出新一代的AppleTV,那麼很可能導致二六三現有用戶出現大量流失。」該TMT行業研究員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99

百萬公頃煤礦廢地:從「棄兒」到「寵兒」 中國式復墾隱憂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遺留了沉重的生態包袱——廢棄礦山。幾乎一夕之間,廢棄工礦地變成各地爭相復墾的「香餑餑」。劇變,由中國式的土地財政催生,而以追逐建設用地為目的的復墾模式,開始劍走偏鋒。

黃金十年,欠賬無數

100萬公頃土地,如果全部種植水稻,按照畝產600公斤、人均年消耗大米100公斤計算,它可供北京2000萬常住人口吃上4年有餘。

然而,這個可觀的數字只是世界煤礦產量第一強國尷尬的一面:截至2011年底,中國井工煤礦採煤沉陷損毀土地已達100萬公頃。儘管其中只有60%是耕地或其他農用地,但這足以令人感到觸目驚心。

尷尬在延續,煤礦損毀的土地面積每年還在以7萬公頃的速度飆升。而我國目前耕地與保有煤炭資源的復合度為10.8%,18億畝耕地紅線的壓力巨大。

這是2012年底在「北京國際生態修復論壇」上,中國煤炭學會透露出來的信息。礦山開採對耕地的破壞集中發生在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過去十年的開採量為歷史高峰,對生態的破壞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中國煤炭學會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胡振琪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復墾」成為急迫的課題。然而,另一個尷尬的信息是,國土部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羅明曾透露,中國的復墾率只有25%。歐美國家則普遍維持在80%左右。

1980年代以來,白中科便開始在山西研究礦區復墾。這位國土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表示:「土地復墾的第一個春天是1988年《土地復墾規定》的頒佈。」而另一個春天是在《土地復墾條例》和《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頒佈之後。前者於2011年2月獲國務院通過,後者將在2013年3月開始實施。

不過,兩個「春天」相去24個寒暑,而「復墾」土壤收穫的只有一堆尷尬的數據。

在國內煤炭主產區山西省,復墾歷史欠債異常繁重。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曾表示,山西採煤形成的采空區達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山西八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而僅2010年因礦山開發導致的地面塌陷及採礦場破壞土地就達20.6萬畝,其中12.99萬畝是耕地。

自2006年起,中國人民大學周珂教授便呼籲,出台一部全面的礦地復墾法,尤其要解決相應的激勵機制。

政策指揮棒

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礦被視為國內礦區復墾的典範。現已完成土地復墾3.1萬畝,礦區復墾率達50%以上,排土場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累計投入資金達20億元。

自1980年代,白中科便參與該項目,在他看來,20億元用於復墾,這在很多煤礦都不敢設想。尤其在2001年之前,煤炭價格持續低迷,「煤都賣不出去,還談什麼復墾」。

不過,即便煤價在過去十年大幅上漲,復墾率並未相應提高。然而,不經意間,這一轉變悄然發生。

2007年4月,國務院同意在山西省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的方案。根據該方案,所有礦山在開採之前,必須向山西省環保廳提交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2007年開始搞煤炭整合,耽誤了一段時間。2010年重新開始,現在方案編制了一半,三百多家的修復規劃已經通過審批。」山西省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理事長呂步云對南方週末透露,修複方案中有一部分就是耕地復墾。

在2010年左右,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明顯感覺到,自己變得更加忙碌,接的項目比以前多。

《土地復墾條例》規定,復墾的職能監管機構為各級國土部門,「歷史欠賬由政府承擔,新債由企業承擔」。面對「歷史欠賬」,地方的態度悄然發生變化。

這源於《土地復墾條例》的激勵措施。其第三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將歷史遺留損毀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作為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內進行非農建設佔用耕地時的補充耕地指標。

更大的突破發生在2012年3月。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在河北、陝西、內蒙古、遼寧、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山西十省份開展試點,通過對歷史遺留廢棄地的復墾利用,與新增建設用地相掛鉤。

而在此之前,地方政府已經在不同程度地試水。2008年,江蘇省做出加快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決策,其規定,塌陷地復墾成耕地後可等面積置換為建設用地指標。

這一試點頗為大膽。其時,當時國土部的增減掛鉤試點還剛開始在重慶、成都等地開展。而在被納入試點之後,江蘇省推出了巨量的工礦廢棄地復墾計劃。以徐州為例,該市國土資源局規劃科技處副處長李佔江曾對外透露,全市共有工礦廢棄地總量約27萬畝。目前,這27萬畝工礦廢棄地的整治已拉開帷幕。

儘管有來自耕地紅線的壓力,但工礦廢棄地復墾成為用地機制的新口子,這是在土地飢渴症之下,地方政府與國土部的討價還價的結果。

土地飢渴症

「山西沒有很好地利用土地政策,現在要用地了,才發現遠遠不夠。」一位接近山西省發改委的人士透露。

南方週末從山西國土廳獲得的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山西全省用地總量達到150萬畝以上,而國土部下達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70萬畝左右,此外,還可爭取國家重點工程使用國家預留的計劃指標15萬畝左右。這也就意味著,用地缺口高達65萬畝左右。

山西60%以上的國土面積為山地,「沒有土地,招商引資什麼的都是充饑畫餅。重慶這幾年發展這麼快,還不是仗著儲備的地多,招商引資最終拼的就是誰地價低。」上述人士透露。

1997年,浙江、深圳等地開始土地儲備制度。太原地處中西部,直到2001年才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且儲備規模遠遠小於其他城市。而在被納入首批覆墾利用試點的晉中市,直到2006年才建立土地儲備中心。

而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徐州,土地飢渴程度並不亞於山西。徐州方面人士透露,「十一五期間,徐州全市每年用地需求不低於5萬畝,正常下達的計劃僅有6000畝左右」。

於是,向國土部討要差異化的土地政策便成了江蘇、山西共同選擇。山西把目標指向了以前的「棄兒」:獲得對採煤沉陷區、廢棄工礦地、劣質土地的使用和審批權;通過土地置換獲得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標。

此後,國土部和山西省政府簽署《創新礦業用地管理機制合作協議》,支持山西省創新三項用地機制,即:創新礦業存量土地整合利用機制、露天採礦用地機制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

2011年7月28日,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在全省領導幹部大會上透露,關閉了近1600座小煤礦,能開發整理13萬畝土地。中央支持對廢棄工礦地整理後等量置換。

山西成績不止如此。南方週末記者從山西省國土廳獲悉,2012年,國土部追加山西省2萬重點建設工程用地指標。時任山西省副省長李小鵬偕國土廳廳長劉建功一同赴國土部協商,維持了山西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的政策扶持。

而在工礦廢棄地利用上,江蘇則成為最大的贏家。據當地官員透露,2011年9月份,國土資源部調研探討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政策時,試點地區並無江蘇省。而在2012年2月份,江蘇省成為全國首個獲得一次性審查通過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專項規劃的省份。

而相比山西,江蘇工礦廢棄地復墾的胃口也遠比前者大。僅以徐州為例,徐州全市共有工礦廢棄地總量約27萬畝,在2015年之前完成16萬畝復墾利用面積。而山西在「十二五」期間也才安排20萬畝。

土地財政,劍走偏鋒

而對於擁有眾多廢棄工礦的城市而言,復墾不僅能為招商引資騰挪出更多的空間,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也意味著真金白銀。

2011年,徐州市經營性土地成交均價為196萬元每畝。如果16萬畝工礦廢棄地能置換的建設用面積為10萬畝,給徐州帶來的收益近千億。而2011年,徐州的財政收入為555.33億元。

在土地財政催生下,以追逐建設用地為目的的復墾模式,已經開始劍走偏鋒。

南方週末採訪時得知,不少地方政府已經屢屢試探政策底線。「如果你把地級市復墾置換出來的指標拿到省會城市來用,地級市復墾還有什麼積極性?這兩地地價還不同,利益很難平衡。」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透露。

國土部曾明文規定,工礦廢棄地復墾掛鉤指標重點用於試點縣、市的工礦發展、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不得跨縣級行政區域使用。

周珂曾提議,礦地復墾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設立統一的權威機構,既能「溝通礦業和環境兩方面信息和標準」,又能協調和平衡各方利益。《土地復墾條例》規定國土部門為復墾的主管單位,山西省環保廳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透露,儘管業務上有交叉,但二者溝通甚少。

工礦復墾涉及業務部門眾多,「水利廳在修築淤地壩時,沉積下來的土地不少復墾成了耕地。環保部門編制礦山環境恢複方案時,要求按原貌恢復的,其中一部分也有耕地」。

「九龍治水」導致工礦復墾數據並不一致,上述人士透露,各部門統計的口徑不一致,「不知道國土有沒有把我們的數據彙總上去」。

此外,各地置換到「真金白銀」的建設用地之餘,急需復墾的耕地卻是一個漫長的工程,但各地多以三至五年完成復墾目標。而以平朔煤礦安太堡礦為例,其從1984年開始規劃,歷經近30年才完成50%的復墾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16

新天綠色:2012年上半年業績不錯,但下半年或有隱憂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1/16/%E6%96%B0%E5%A4%A9%E7%B6%A0%E8%89%B22012%E5%B9%B4%E4%B8%8A%E5%8D%8A%E5%B9%B4%E6%A5%AD%E7%B8%BE%E4%B8%8D%E9%8C%AF%EF%BC%8C%E4%BD%86%E4%B8%8B%E5%8D%8A%E5%B9%B4%E6%88%96%E6%9C%89%E9%9A%B1/

最近在網上獲得新天綠色(00956)母公司河北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河北建投”)融資券募集說明書及一些關於新天綠色的新聞。以下是消息的主要內容和分析:

第三季
河北建投
募集說明書 資料是根據內地會計標准編制,新天綠色 年報是根據香港標准編制,兩者未必可以比較。但以2011年全面收益總額/淨利潤看又好像相若,所以假設它們可以比較(見圖2)(註:筆者會計知識有限)。

比較結果顯示新天綠色第三季其實頗差:第三季只賺28,727,000元 (人民幣•下同) ,比上半年的489,861,000元少了很多。盈利下降原因有點耐人尋味,不過上網電量、風電設備利用小時、燃氣銷售量沒有特別異常。而裝機容量就差點,首九個月也沒有增加,不知道公司能否完成全年250MW新增裝機容量的目標。

圖1 新天綠色2012年三季度財務數據

圖2 中港會計標准下主要營運數據比較

圖2 中港會計標准下主要營運數據比較

第四季
筆者沒有得悉新天綠色第四季風電情況,不過11、12月河北的風速好像不錯。

關於天燃氣業務就找到以下消息:

1.新天綠色子公司河北省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2012年10月29日第三季度經營分析會指出“今年二、三季度受嚴峻的外部競爭形勢和國內經濟環境影響,公司整體銷售形勢不容樂觀。”不知這句話是一般向員工的訓話或是實質情況。

2.河北日報:“記者從省天然氣公司了解到,由於天然氣資源不足,上遊供氣企業中石油整體缺口達到每天1,000萬立方米,華北地區缺口達到每天440萬立方米,預計供應緊張形勢將持續到12月底。”

3.保定晚報新聞:“自11月初河北省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對我市(保定)實行天然氣日指定供應量以來,隨著氣溫逐漸降低,我市天然氣供應情況日趨緊張。供需缺口由最初的6萬立方米左右,增至14萬立方米左右。目前,每日給我市的供氣指標約62.5萬立方米,缺口近14.5萬立方米。”

4.長城網報道河北省燃氣供應持續緊原因是:“2012年11月3日起,北京市開始提前供暖,造成用氣量激增,中石油為保障北京供氣,開始壓減包括我(河北)省在內的各地用氣計劃,並提前啟用儲氣庫,造成了華北地區氣源緊張。”

5.長城網報道:到一月初 “河北省供氣緊張情況已有所緩解”

新天綠色2012天然氣銷售目標為13.9億立方米,首九個月完成9.49億立方米,佔68.27%,餘下的31.73%要在第四季完成。按以上持續燃氣供應緊張消息,恐怕完成目標的難度很大。

總結
新天綠色2012年上半年業績不錯,利潤達489,861,000元,但母公司最新資料顯示第三季盈利倒退、首三季新增裝風機容量為零。而到第四季,上遊天然氣供應緊張,全年天然氣銷售目標也怕不能到達。

以上一系列因素或會影響新天綠色的2012年下半年的盈利,讀者或需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28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GZIFC)的隱憂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3/23/%E5%BB%A3%E5%B7%9E%E5%9C%8B%E9%9A%9B%E9%87%91%E8%9E%8D%E4%B8%AD%E5%BF%83gzifc%E7%9A%84%E9%9A%B1%E6%86%82/

一連寫了多次華電福新,今天換換主題。

筆者從未買賣過越秀房產(405) ,關注廣州國際金融中心(GZIFC)純為好奇。

越秀房產最近公布2012年業績,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GZIFC商場出租率97.03%,寫字樓出租率70.18%。商場出租率較以前的98%,輕微下跌1%,而寫字樓出租率從2012年6月15日的60%,上升了10.18%,符合越秀房產收購GZIFC時提出到2012年年底出租率達70%的目標。

70%出租率的背後
GZIFC 寫字樓有183,540平方米,出租率提升10%即是新出租了大約18,000平方米,相當於GZIFC 五至六層的樓面面積。

由於好多時地產代理都會發放大租約的成交信息,所以筆者今天嘗試在網上尋找GZIFC 簽了什麼新租客。可惜大租客信息找不到,反而找到三份小租約(共租用1,098平方米)的成交信息。三份成交信息全部由中原地產發放的,筆者把信息整理如下。

Rental Cases西關千金小姐跟尋常百姓拍散拖
從以上三份租約可以看到,所有租客都是因為位置、配套及知名度而莫名而來的。但要留意GZIFC 的市場定位是什麼? 根據越秀房產的資料 GZIFC是 “一項世界級發展項目”,目標是 “吸引跨國公司及知名企業租用其甲級寫字樓及商場”。 但現在西關千金小姐要跟尋常百姓拍散拖,為求跑數而濫收租客。筆者不是對中小企業不敬,看不起她們 (Google都是由車房起步的),但顯而易見相關產管理層為了達到寫字樓 70% 出租率的目標而改變定位。以前 GZIFC 租約一般是3~5年的,但現在連2年租約 “照殺”。

現在,GZIFC 可以收取小租客較高的租金及提升出租率,而小租客雖然多付一點但可以提升自身的形象,好像一家便宜兩家着,但長遠看,當所有租客都是莫名而來而自身沒有名氣的話,GZIFC“名氣”這個賣點將會漸漸消失,變得跟其它甲級商廈沒有二樣。

租客品位
一座甲級商廈的出租率/收入很視乎商廈的地段、大廈配套設施、物業管理水平、和租客品位(tenant profile)等因素。筆者覺得 GZIFC 最大的問題是租客品位。翻看越秀房產2012年6月的通告,可以見到頭兩位最大的租客是廣州越秀及其附屬公司廣州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兩者皆是廣州市政府的下屬公司

雅居樂是第三大租客,租了四層,共12,863.30平方米,租約於2014年8月到期。據報道,當距離 GZIFC 不足千米的廣州雅居樂大廈在2014年建成後,雅居樂將搬離GZIFC。廣州雅居樂大廈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差別多是現時租用面積的十倍。

在十大租客名單中其它公司也不算是國際知名的大公司。而排第十位的創光有限公司也只租用1,327.52平方米,跟以上提及的三份小租約總租用面積差別不大。從以上看來,GZIFC的客源頗為狹窄。

租金水平
講完出租率和租客品位,講一講 GZIFC 租金水平。以下租金是在網上找到的。
gzifc_rent_levels從表2可以看到 GZIFC 的租金從2011年年初的$260升到2012年6月的$320,到現時又回到$260這個水平(見出租個案3)。

現在內地住房市場有「國五條」,有評論說如果炒風轉向商業物業,當局也會調控商業物業市場。

總結
初步看來GZIFC 為了到達寫字樓出租率達 70% 的目標,放鬆了對租客的嚴格要求。雖然短期可以促銷,但長遠可能影響物業的市場定位或形象。GZIFC 最大的難題仍然是如何開拓優質的租務客源。另外,珠江新城甲級商廈的供應與需求失衡對 GZIFC 租金水平構成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91

高原采礦隱憂

2013-04-22  NCW
 
 

 

資源緊缺,中國在中高山、高原地區采礦無可厚非,但需要謹慎面對地質和環境風險◎ 本刊記者 劉虹橋 文2013年3月29日6時許,青藏高原甲瑪礦區內的普朗溝澤日山東坡發生山體滑坡災害,造成66人死亡、17人失蹤。災發時,83名礦區工作人員正處睡夢。

4月5日,國土資源部專家組認定,這是一起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凍融強烈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質災害。

災害之烈可想而知。據專家組公佈的結果,災害中,約30萬立方米碎石土體失穩形成滑坡,帶動下游溝道鬆散堆積物形成長約2公里的碎屑流。溝口段堆積體長約600米、寬70米 -180米、厚15米-25米,總塌方量約200萬立方米。

這不是發生在中高山、高原采礦區 內的第一起地質災難。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02年至2006 年進行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初步調查,位於藏東、川西、滇黔等地的中高山及青藏高原采礦區,是地質災害發生最頻繁、造成傷亡人數最多的數個地區。

1949年以來,上述地區共發生礦山地質災害1395起,共造成1907人死亡。

死亡人數占全國因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的四成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礦山地質災害頻發地區恰位於中國地質活動最為活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及橫斷山區。

多位地質學家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學界對中國中高山和高原地區的地質災害活動規律還沒有較充分認識,在這些地區采礦風險較高。高原、高山采礦存在技術條件、管理水平、災害監測水平不足的現實困境。

更有學者指出,采礦活動為這些地區帶來的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影響,也未得到應有重視。

誘惑與風險

盡管存在著比低山、平原區更高的地質風險,但不能否認,中高山、高原地區同時是各種礦藏的富集地。顯然,在資源短缺的當下,完全不利用這些礦藏,並不現實。

上述礦山地質災害多發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及橫斷山區,恰好位於全球主要的三大成礦帶上。

在藏東、川西、滇西北、滇西南和岡底斯- 雅江地區,分佈著許多有色金屬和多金屬礦。在藏北羌塘地區,還儲 存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在雲貴高原,已探明多種有色金屬資源,其中鉛、鋅探明儲量超過全國總儲量兩成,汞的探明儲量達到全國近八成。在橫斷山區亦勘探到較豐富的煤、鐵和有色金屬礦資源。

根據成礦規律,礦藏富集區往往處於斷裂帶上。顯然,在這些地區采礦,必然會面對較大的自然地質災害風險。

一個例證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沿龍門山地震帶分佈的多個磷礦,就遭到嚴重破壞。

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範曉指出,青藏高原和藏南、藏東南、川西等地,原本就是國家自然地質災害頻率最高地區,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氣候特徵和地震活動等因素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範曉指出,在這些地區進行采礦活動,尤其是爆破活動和邊坡開挖,會進一步破壞山體穩定,改變山體的受力狀況,極易誘發滑坡、塌方等礦山地質災害。采礦活動產生的大量廢土、廢渣也會形成不穩定的堆積體,在暴雨、冰雪消融作用下,極易引發滑坡和泥石流。

澳大利亞環境政策顧問加布里埃爾?

拉菲特(Gabriel Lafitte) ,早在35年前就開始研究中國西部地區的采礦業。他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的地形過渡帶進行礦業活動充滿危險。

拉菲特指出,青藏高原仍在不斷攀升,這一年輕的地質構造帶很不穩定。

這意味著,青藏高原上存在許多鬆散的、未板結的岩層,在板塊構造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岩層仍在抬升,壓力往往會以地震形式突然釋放。與此同時,新的斷裂帶在不斷形成,成為地質災害風險和不穩定因素的來源。

他解釋了青藏高原上高海拔地區冰雪消融季節滑坡、崩塌災害頻發的原因。

裸露的岩石在自然的強大的侵蝕作用下不斷風化,形成破碎體。在全球氣候變化的作用下,冰蓋消失或快速融化,原本位於陡峭山坡上的岩層在暴風雪、強烈大風和極端天氣下,暴露在風化作用下。此外,顯著的季節變化更加劇了岩石的破碎。災難頻發應當說,中國官方對於中高山地區、高原采礦的態度是謹慎的。直到二三十年前,在山地勘探、采礦技術限制等諸多限制獲得突破後,中國才開始在雲貴高原、橫斷山區和青藏高原腹地等處,進行規模化、機械化的現代礦業活動。

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青藏高原和西南三江並流多金屬成礦區的礦產勘探、采礦活動日益增多。

公開資料顯示,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念青唐古拉山地區,目前分佈有銅、鉛、鋅、銀多金屬礦床、礦點共40余處。

這些金屬礦產主要沿念青唐古拉山地區的主幹斷裂帶及其兩側分佈,其中超大型、大型礦山六個,其餘為中小型礦山。

該地區總探礦面積已超過700平方公里,實際采礦面積超過25平方公里。

亞貴拉、尤卡朗、扎雪、拉屋、龍瑪拉等主要大型礦山,近年均已得到開發。

類似的較大規模采礦情形,同樣出現在雲貴高原和橫斷山區。

盡管高原采礦做了不少風險預防措施,但在最近數十年間,上述地區還是發生了為數不少的礦山地質災難。

在短暫的開發時間內,青藏高原地區有限的礦區已報告39起礦山地質災害,造成六人死亡。

其中,2005年9月20日,由於地下采空、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山體斜坡穩定,馬查拉煤礦坑道發生崩塌,造成三人死亡。研究者在馬查拉煤礦還發現多條地裂縫,對草場造成嚴重破壞。

在羅布莎鉻鐵礦、朗縣鉻鐵礦、林周鐵礦等礦區,近年已多次出現因礦山開采形成的地面塌陷。這些地面塌陷多為冒落式塌陷,並伴隨塌陷地震。由於其突發性,難以避免造成較大的人員傷 亡和財產損失。

在藏東、川西、雲貴高原的采礦區,近年統計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分別達到403例、643例和775例,因礦山地質災害死亡人數總共達到1901人。

環境隱患

人為采礦活動還帶來不少環境問題和地質隱患。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在2005年公佈的《西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披露,在西藏自治區範圍內,礦山企業佔用、改變破壞土地數總量接近1萬公頃。

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張旺生教授等人的實地勘查,念青唐古拉山地區各主要礦山的生態破壞率達到40%以上。

他撰寫的論文指出,念青唐古拉山地區由於采礦及礦山建設,人類不斷改造天然斜坡和地表土壤環境,形成諸多人工斜坡和地表環境破壞。采礦產生的廢石堆和礦工生活區用地,也對地表植被、水源等造成破壞。

緊鄰日喀則市的謝通門礦區,銅、金、銀多金屬礦恰好分佈在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地帶的狹長縫合帶上。活躍的板塊運動,使該礦區籠罩在地震風險之下。

研究者對於謝通門礦區開采的一個環境擔憂是,謝通門礦區靠近藏東南地區的多條主要河流,在河水自然重金屬負荷很高的情況下,謝通門地區的銅礦和金礦開采,將使包括雅魯藏布江在內的河流砷負荷變得更加糟糕。

研究者還擔憂,這些地處中國主要江河上游地帶的水汙染,未來還可能通過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向黃河擴散。一些報道還透露,在西藏某礦區,因開礦導致的泉水枯竭、飲用水汙染和動植物被破壞問題,已引起當地居民不滿。廢礦渣中高含量的鉛、鉬等重金屬,也對下游的吉曲河和拉薩河沿岸居民的用水安全造成威脅。

相比現有環境問題,學者們更擔心采礦活動造成的環境、地質隱患。

根據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李昆仲等人2007年對西藏采礦區的研究,絕大多數尾礦庫依溝谷地形築壩而建,或沿溝穀河道邊砌壩而成。這些尾礦庫往往超期服役、庫高超出設計庫容或壩體承受過大壓力。

在弄馬布果錫礦、甲瑪銅多金屬礦和知不拉銅礦,尾礦壩普遍存在隱患。

一些熟悉西藏謝通門地區的研究者指出,謝通門礦區每開采100噸岩石,至少75噸被廢棄。

這些廢礦石堆砌在極其陡峭的山區地帶,它們和尾礦壩一旦發生泄露和坍塌,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馬東濤也表達了對高原礦山的廢石場和尾礦庫安全問題的擔憂。以甲瑪礦區為例,根據公開資料,該礦每日處理含礦岩石約6000噸,其中只有1% 富含礦藏的岩石最終進入粉碎、提煉環節,剩餘99% 的岩石都永久性地堆砌在廢石堆中。

“現在的采礦企業和政府都對礦山的安全生產環節很重視,但對廢石、廢渣礦的處理容易疏忽。攔截和排水工程是基本的安全規範,如果做得不好,很容易造成岩屑崩塌或廢棄物崩塌。 ”馬東濤說。

在尼木縣銅礦區,泥石流災害一度侵襲礦區。

尼木縣銅礦區泥石流溝右岸已新開坑口和露天采場,隨著開采時間的推移和開采規模的擴大,廢石堆放量逐漸增大,為新的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質來源。學者指出,一旦遭遇暴雨及強降雨,將有可能爆發新的泥石流,對礦山、下游村莊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上述張旺生等學者的論文則顯示,在念青唐古拉山地區部分礦區中,一些地質隱患已成為現實:該地區的探礦和采礦區域內,近年已出現多起山體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亡羊補牢

多位地質學者認為,中高山和高原地區采礦帶來的地質災難和環境問題,為中國未來在這些地區采礦敲響警鐘。

為什麼會有這些災難和隱患?橫斷 山研究會會長楊勇告訴財新記者,中國目前還沒有完全摸清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區的地質災害活動規律,對礦山地質災害的認識也較為有限。

楊勇的結論並不武斷。一個可供參考的事實是,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高級工程師何芳等人在2012年發表的論文中透露,中國目前尚未進行全面詳細的礦山地質災害災情調查。

該論文指出,中國曾在2002年至2005年進行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摸底調查,但該調查存在“數據準確性不高” “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不清”等問題。此次調查主要依靠各礦區填表報告地質隱患點的方式獲取信息,而各礦區其實對隱患點並不清楚。

何芳等學者認為,依據現有地質災害摸查情況,難以對潛在災情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和預報。同時,礦山地質災害的研究尚未納入國家防災減災體系,研究資料有限,企業普遍存在“重利益,輕防範”現象。

楊勇認為,部分礦產企業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區進行礦產開發時,延續傳 統的資源開發思維和觀念,也會導致地質和環境災難。

“傳統開礦方式在高原上有可能產生許多難以預料的後果。 ”楊勇認為,近年來,在橫斷山區進行的采礦、道路建設、水電開發等人類工程建設項目中,已有數個項目遭遇特大型泥石流災害。

在對藏東地區的某大型礦區進行地質災害研究後,有研究者不無悲觀地對財新記者指出,在如此複雜而活躍的地質構造區域進行削山式采礦活動,發生大規模礦山地質災難只是“時間問題” 。

範曉指出,雖然人類的礦山活動一定會對地質環境有影響,但具體會產生多大影響、會否引發大型地質災害,需要依據具體情況進行評估。而規避大型礦山地質災害的基本原則,就是避開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多發區。

馬東濤強調,在青藏高原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礦業開采,必須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進行全面、詳細的地質災害風險性評估,熟悉區域內地質條件,並針對地質災害隱患採取可靠的防護措施。

這些防護措施既包括廢石、尾礦壩 的攔截和排水工程,也包括在采礦區域內劃分安全區和危險區,生產、生活區必須分佈在安全區內。

此外,要對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實時監控,在冰雪消融和雨季做好危險邊坡監測。一旦出現邊坡裂縫,就要及時發佈預報,緊急撤離生產、生活區的工作人員。

多位學者強調,進行礦業開發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發生礦山地質災害,但高原采礦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忌急功近利。

科學開采,合理布局,至為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92

利率攀升埋隱憂 經濟復甦不夠力 面對利率危機 柏南克如何解套?

2013-07-01  TWM  
 

 

除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挑起國內的貨幣戰爭掀起風暴,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也不約而同走上貨幣緊縮的險路。

不過,在減少收購資產背後,一場利率風暴,即將在QE退場之後,威脅全球經濟!

撰文‧楊卓翰

這是一個全世界投資人最不想聽到的「好消息」。當柏南克宣布美國經濟前景看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退場時,全球市場出現了哀號。正當焦點在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調整,也就是聞之變色的「收回熱錢」時,悄悄跟隨在後的利率變化,將比收回熱錢影響更大、更廣。

市場預估,如果失業率掉到七%以下,代表經濟復甦狀況良好,聯準會就在今年九月或十二月啟動退場機制。第一步將減少收購美國公債和不動產擔保抵押貸款。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指出,在啟動退場機制後,失業率每掉○.一%,聯準會將會減少一百五十億美元的資產收購規模,直到收購金額為零。

第二步,就是過去四年來的操作大反轉。在二○一四年中,聯準會將開始把過去收購總額超過三兆美元的資產,在市場上逐漸一點一點地賣出。而當三兆美元的債券資產投到市場時,利率,將首當其衝。

雖然柏南克表示,聯準會不至於在經濟尚未好轉前就在短期利率動刀,按照現在的時間表,短期利率將在一五年夏天前維持在零的水準,債券價格將慢慢緩落。但,劇本真的會如柏南克所想的完美嗎?

「當央行開始控管利率,整個世界都要變天。」摩根大通董事長傑米.戴門六月初在中國成都演講時說。他警告投資人,上一次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被設定目標,是二次大戰的時候,而且就算定了目標利率,也要過了好幾年,「直到一九五○年,利率才終於正常化。」因此,「直到利率正常化前,市場將會既嚇人、又震盪。」戴門說。

公債殖利率曲線將大幅陡升過去,美國中央銀行大量購買公債和一部分的公司債,也就是所謂的「印鈔票、買債券」,這讓利率保持在極低,這等同苦了存錢的辛苦人,樂了借錢的享受者。過去四年,投資人早已習慣相對平滑的公債殖利率曲線(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的差距較小),如今這條曲線將會大大地變陡。

一旦聯準會貨幣操作的方向逆轉,最讓投資人害怕的就是接下來利率狂升。高盛的一篇報告就指出:「當聯準會啟動退場機制,第一次利率飆升(Interest Rate Hike)就可能隨後而來。」報告甚至將利率高峰從原本的一五年夏天提早到明年年底。市場機構對今年年底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預估,已經從之前的一.七%,揚升到目前的二.五%。一旦殖利率曲線正常化,金融機構預估將高達四%以上。

上揚的長期利率,除了影響公司融資投資的意願,也將對美國剛開始復甦的房市造成衝擊。而最可怕的衝擊,將從美國擴及到那個全球投資人心中永遠的痛──歐元區。

聰明的享樂者,會用接近○%的利率,向銀行借一大筆錢來花,而最「聰明」的,就屬南歐豬國:希臘、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一旦QE退場,這些負債國家的融資成本勢必增加。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四月的三.七%新低點,一路漲到四.六%;而希臘利率更是在柏南克發言後飆漲三成,重回一一.三%的高峰。這也是為什麼,避險基金早就嗅到變天前兆,從五月初就開始大賣債券。如果現在僅是預期心態作祟,那麼等三兆美元規模的債券釋出,你能想像嗎?

如果經濟確實復甦,那麼QE退場造成的利率上揚並不是壞事,但若聯準會衡量經濟復甦的體溫計失準,那麼高利率就會成為殺死美國經濟的一號凶手。而柏南克雖明確指出啟動QE退場的二個指標:勞動市場和物價,都和他提前退場的決心唱反調。

數字衰退說明消費力冷卻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就指出,柏南克眼中的失業率雖然下降,但是這僅代表主動找工作的人口減少,並不是工作機會增加。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統計,五月的勞動參與率是七六%,和風暴前的八○%水準仍相差甚遠。「因為人口老化,失業率雖然掉,但是就業率並沒有提升。」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

除此之外,美國五月的通膨率僅有一.四%,代表經濟這具引擎不但沒有過熱跡象,衰退的數字說明了民間消費力還在冷卻中。連柏南克在五月二十二日的發言中自己也承認通膨率過低的問題;事實上,他在會中強調了十六次。

這場逆轉操作,聯準會沒有說明書,歷史上的經驗只有災難,柏南克該如何解套?

高盛的一份報告指出,首先,柏南克可能會將啟動退場的時間點,延後到一四年。而第二,也是比較有可能的方式,就是把啟動退場的開關調緊一點。柏南克也給自己留了後路,表示把原本的七%失業率標準,用更嚴格的六.五%來看「也是可能的」。

我們無法知道柏南克何時啟動QE退場,但能確定的是,熱錢退去時,主宰金融市場的大轉變,就是利率。當利率逆轉時,你,做好準備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14

特斯拉汽車被撞著火 電池隱憂加劇 股價一度大跌9%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33

2013年10月03日 11:58  原文【特斯拉汽車著火 股價一度大跌9%】更新特斯拉發言人消息


當地時間10月2日,本年度至今股價高漲約445%的特斯拉(Tesla)收跌6.24%,報每股180.95美元。


這次股價大跌源於媒體報導特斯拉的S型汽車在167號華盛頓州州道上發生事故著火。消息傳出半小時內,特斯拉股價跌幅一度高達近9%。點擊查看特斯拉汽車著火視頻。


特斯拉公司事後聲明

昨天,一輛S型汽車在路中央與一大型金屬物體相撞,該汽車遭到嚴重破壞。

該車的警報系統發出了問題信號,指導司機安全開到路邊。此次事故無人受傷。

因撞擊中破壞嚴重,該車前端起火。

火勢得到控制歸功於該車型和電池組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所有指標顯示,大火始終未燒及該車車廂內部。消防部門當場將火撲滅。

特斯拉發言人 Liz Jarvis-Shean表示

10月1日特斯拉S型汽車起火源於大型金屬物體直接撞擊該車電池組的一個電池模塊,起火僅限於前車的小部分區域,無人受傷。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遞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今年一季度財報談到了使用鋰電池存在的擔憂:

我們的汽車採用鋰離子電池,目前已發生著火或冒煙及噴火事故,這些事故讓人更加擔憂這類電池用於汽車,未來(如發生)事故可能導致擔憂加重。

2日當天稍早,證券公司Robert W. Baird分析師Ben Kallo基於估值將特斯拉股價評級由「跑贏大盤」降至「中性」。

特斯拉通過穩健的行動、技術驗證和打造品牌明顯跑贏大盤。

我們依然看漲特斯拉的長期前景,股票上漲體現著企業的技術領導地位和多種可能控制執行風險的里程碑事件。

我們會更有建設性地對待電池技術退步或長足進步相關的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9

「雙十一」天貓成交額破350億 狂歡過後的隱憂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899

2013年天貓「雙十一」戰績亮花了人們的眼。

據天貓官方公佈的數據,2013年11月11日,天貓的網購成交額達到350.19億,這一數字比去年「雙十一」成交額增長了83%。而支付寶實現成功支付1.88億筆,最高每分鐘支付79萬筆。

成交額飆升僅僅是一個方面,今年天貓「雙十一」的參與規模也大幅增加。據新華網報導,2013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參與商家規模增至2萬家,是去年的兩倍,共3萬多個品牌。

不僅僅是「天貓」,受「雙十一」購物節影響,各大電商平台都「借節造市」,銷售數據紛紛爆燈。

據前述新華網報導,京東11月1日至12日促銷,從11月11日零時到中午12時,訂單量已達到平日全天的三倍。

而擁有線上線下雙重資源的蘇寧在今年「雙十一」前後策劃發起「第一屆O2O購物節」。據蘇寧方面人士透露,11月8日到11月10日,蘇寧門店銷售同比增長近100%,11日再次刷新單日銷售記錄。

據易迅網官方公佈的數據,2013年11月11日全天,易迅網成交訂單60萬單,成交金額達5億元,同比增長400%。

一面是飆升的銷售數據的狂歡,而另一面,無論是物流、支付、還是售後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有業內人士表示,儘管降價使得電商得以迅速崛起,但是這條路還能走多遠還成問題。

物流業的難題

消費者的「雙十一」過去了,對於物流業來說,「雙十一」最艱難的時刻才剛剛開始。支付和物流是網購狂歡的成敗關鍵,而巨額的訂單量看上去則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

據新華網報導,此次「雙11」物流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7倍。截至昨日20點,整個菜鳥網絡平台已累計產生1.29億個包裹,累計發運4600萬單,預計24小時到貨1500萬單。

為了應對平常2倍以上的日處理量,快遞公司通過改擴建轉運中心、新增幾百台運輸車、購入運輸飛機、臨時招聘在校實習生等措施,做足準備預防「爆倉」。

而這些新增加的車輛、車、場地卻並不會像「雙十一」促銷活動那樣利落收場。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雖然雙十一快遞量大,但一週左右就會消化完,關鍵是快遞公司為此準備的車輛、場地和人工卻沒辦法用完即扔,有些場地的租期至少三個月,這顯然是巨大的浪費。」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定一表示,物流的發展最初動因是解決「牛鞭效應」的波動,這種波動有客觀因素,但千萬不要主動去創造。如果再製造兩三個類似的「春運」,這個生態鏈的均衡就無法解決,一定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而如果長期下去,未來是否會有越來越高的脈動和高峰聚集,是否可持續,仍然值得思考。

狂歡過後的隱憂

不僅僅是物流業,對於參加大促的商家來說,參加大促也是件傷筋動骨的事。

據前述《經濟參考報》報導,此前京東集團副總裁蕢鶯春表示:「為了雙十一,小商家們從每年6月後就開始準備貨物,通常都要備貨兩倍。而真正能夠賣出去的也就1到1.2倍,其餘的貨物都銷不掉,這是一種浪費,也讓小賣家們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以本次雙十一為例,數據顯示,富貴鳥品牌雙十一的銷售目標是3000萬元,而備貨價值則達7000萬元。知名男裝柒牌的目標銷售額為5000萬,備貨則達2億元。如果說大型品牌尚能承擔這樣的存貨壓力,而對中小品牌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此外,天貓商家的服務質量、淘寶賣家的商品質量、第三方物流的運輸能力等,都被認為存在隱憂。

據前述《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投訴案例的歷年統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姚建芳對本報記者表示:「每年『雙11』是網購用戶的投訴高峰期,與『3•15』並列兩大高峰值;投訴量大約是平常的1.5倍。」

姚建芳稱,除了出現假價格、假貨現象外,電商購物還可能會出現售後服務不到位,無理由退貨不成功等問題。

新華網報導,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雙十一」帶來的盛宴,消費者關心的並不僅是購買方式,更是購買成本、產品的質量和服務的品質。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務者,才是未來的大贏家。

「雙十一」能走多遠?

「雙十一」人為製造了一場巨大的購物狂歡,但高峰之後必然迎來的反差在所難免,專家認為,短時集中的衝量銷售未必是好現象。

據新華網報導,有專家測算,如果按照年均40%增速計算,預計「十二五」末我國網絡消費交易額將突破3萬億元。如果電商也走上「坐地收錢」的老路,與傳統商場收進場費就並無區別,優勢也將不再。

「目前電商仍處於發展初級階段,思維上更像傳統渠道,追求低價走量。」姜奇平直言不諱地說,但互聯網最大長處不在比價,而是實現差異化。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億邦動力總編輯賈鵬雷表示,中國電商的發展速度在全世界都是最快的,電商需要速度來支撐發展。但是問題也不能忽略,以雙十一來說,它就是把雙刃劍,雖然清除了很多庫存,可以衝量,但是過於集中的銷售,導致節前節後都缺乏訂單,這在零售業上也不是個好現象。

他表示,中國電商的發展還很不均衡,目前華東和華南電商表現尤其出色,但是其他地區則相去甚遠,這也是有待積極開發的新領域。

零點集團諮詢師徐興旺也表示,消費者的成長速度是很快的,作為網購主力的80後,之前由於收入不高,所以對價格比較敏感。但是隨著80後收入的提高,對價格的敏感性在降低,對於品質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現在奢侈品網商的崛起就是一種例證。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表示,現在電商都在拼價格,目前這樣拼還有生存空間,但是難以長久。「因為網上比價很容易,很容易找到比實體店更低的價格。但是用不了幾年,差價就會逐步消失,如果不能提前轉型,就會像團購網站那樣倒掉一大批。」姜奇平建議,電商應該逐步嘗試差異化的產品、設計和推薦,通過差異化,才能有所溢價,才會充分發揮大數據、信息化的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52

《產業隱憂》台灣驕傲僅是曇花一現?別再內鬥 特斯拉變心到中國了


2014-04-28  TWM
 
 

 

世界各國正在全力發展電動車、智慧車產業,台灣必須盡快整合各方資源,才能避免惡性競爭、產業外移,造成競爭力喪失。

撰文.呂國禎

如果試著把目光從彰化八卦山拉高到全世界,會赫然看見嚴酷的電動車、智慧車產業競爭,正在國際上進行。中國、韓國的佈局又深又長,它們前進美國取經、投資設廠,利用龐大市場補貼國內外企業,還用關稅障礙迫使特斯拉到中國設廠,要將台灣供應鏈連根拔起;當法人在瘋狂追逐蚵田邊的科技奇蹟時,台灣應該趕快冷靜面對正在發生的問題。

問題一,學界研發缺乏整合、形成資源浪費、多頭馬車。台大機械系智慧型載具與機電整合實驗室主持人李綱說,這幾年來電動車成為熱門議題,公私立大學紛紛投入電動車的研究,出現十多個學校做出十多輛電動車的情形,但研究大同小異,缺乏整合恐怕造成浪費。

同時也缺乏前瞻性研發與產業合作,因此,當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車用電子展上市櫃公司攤位擠進滿滿的法人,公部門的研發聯盟攤位卻乏人問津,拿不出酷炫的新技術與賺錢商機,產學研之間存在著嚴重落差。

反觀中國與韓國,中國的同濟大學、韓國的現代汽車是有計畫性地發展電動車、智慧車等技術。其中韓國現代汽車派七位頂尖工程師,到美國柏克萊大學學習,將目標放在五到十年後的技術,分階段將技術帶回韓國。今天現代汽車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背後是付出心血與努力的。

為求績效只重視短期成果

問題二,學術、研究單位求短期績效、快速結案,曾參與科專計畫(指政府部分補貼、提高企業研發意願)的利佳興業董事長陳俊榮說,政府研究計畫對於業者到底有沒有幫助,事後很少人管,也很少有再進一步的計畫;為求施政成績下,往往重視短期成果與成績展示,變成以消耗預算為目標的研究計畫。

李綱說,應該有主題性、分階段、產學共同研究開發,以四到五年為一期的研究計畫比較好,但偏偏台灣目前很難接受計畫時間長、一時看不到成果的研究。

問題三,中國強勢競爭,台灣產業鏈卻陷入內鬥,甚至整個移往中國。雖然台灣催生了特斯拉,也帶動相關零組件產業,自己國產電動巴士也在桃園、新竹等地行駛,光是今年就有超過一百輛的純電動巴士上路,預計全台六七五○輛市區柴油公車,在十五年內將逐步汰換為電動公車。

看起來遠景一片樂觀,但李綱說,中國的比亞迪則跑到美國加州設廠,並且爭取當地公共交通系統的電動巴士訂單,目標是建立年產一千輛公車的產能。雖然比亞迪目前在加州的成績乏善可陳,甚至鬧出工資太低的糾紛;但跑到標準嚴格、競爭激烈的美國,比亞迪從美國反攻亞洲,並且成為規格制定者的企圖相當明顯。

反觀台灣,國產電動巴士上路了,卻發生對自己毫無信心的情況。生產電動巴士充電站的陳俊榮說,充電站做出來,卻發生找不到充電槍生產標準的情況,相關單位竟然要求充電槍生產者,等歐美或中國標準出來了再來抄,以避免無法與國際接軌。電動車產業目前正處於競爭狀態,台灣連制定標準的企圖心都沒有,還要等中國標準出爐才抄,那台灣永遠都是落後者。

中國政策補貼兩全其美

問題四,中國有政策鼓勵,台灣卻無法整合變成互相競爭。中國有所謂「十城千輛」等新能源車的政策(每年發展十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一千輛新能源車示範運行),各省各市也都推出自己的補貼政策與目標,發展新能源車在中國如火如荼地上演;然而台灣卻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一窩蜂進入相同領域,互相殺價、挖角與對抗,例如電動巴士就發生這樣的狀況,市場尚未做大,彼此供應鏈卻壁壘分明。

於是更嚴重的問題發生了,中國透過政策補貼,養起了中國本土的廠商,而美國特斯拉也開始交車到中國,但自美國出口到中國必須繳納高額關稅,於中國設廠已在規畫中。

李綱提醒,相關的供應鏈也有意到中國設廠,一來可享政策優惠,二是就地供應特斯拉,例如佔特斯拉九成馬達供應的富田電機,就是中國政府積極招商的對象。當台灣自滿於六成特斯拉零件由台灣製造的時候,恐怕過幾年後會感嘆,怎麼特斯拉供應鏈全移往中國設廠了?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李綱建議,台灣雖缺乏整車產業,但相關零組件非常完整,而且具有國際競爭力,應該從產學研垂直整合,例如龜山電子零件、八卦山汽車零組件、大肚山的精密機械,與竹科半導體都整合,把整個台灣變成一家虛擬公司,打一場國際整合的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59

獨家揭露 財務操作佔廣達獲利四成 英業達二成六 人民幣貶值 台灣科技大廠獲利隱憂

2014-04-28  TWM
 
 

 

多年來,台灣科技大廠毛利率在「毛三到四」的邊緣掙扎;但隨著內外夾擊,原本應是雪上加霜的獲利數字,近年卻得以持盈保泰。原來,這美麗的獲利數字只是國王的新衣。

日前,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的外資報告,意外揭露台灣科技大廠行之多年的財務操作手法。

當簡單的財務借貸手法就可以獲利上百億元,會不會讓經營者忽略了本業的經營?

未來,當這種賺「容易財」的機會消失了,企業會不會就此現出破敗的原形?

一場金錢遊戲,究竟會把台灣的科技大廠帶向何方?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政諭「今年第一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二.七九%,恐怕有公司第一季季報要承受不小的匯兌損失了!」三月初,一位熟知台灣科技大廠財務操作的官股行庫董事長提出預警。

借美元存人民幣

每年穩賺五%的套利模式

無論這波人民幣貶值只是短期修正,或是中長期趨勢,這位行庫董事長的預警,都已明確地點出一項台灣電子大廠的新危機。

自從二○○五年,中國開放匯率政策以來,「人民幣只升不貶」,幾乎成為市場共識;看準這項趨勢,許多手握大筆營運資金的台商,充分發揮「借美元存人民幣」,匯差、利差兩頭賺的套利模式;尤其在中國佈局甚深的科技業,這套模式更是財務長們嘴裡不說,卻大力操作的公開祕密。

這些財務長們,利用台灣的低利率環境,由銀行體系借入美元,然後轉成人民幣後匯給中國子公司,子公司再存入高利率的大陸銀行,賺取高利息;待美元貸款到期時,再用升值的人民幣,償還相對貶值的美元。

如此一來一往,,金融市場權威人士估算,過去兩年,僅靠著一手賺利差、一手賺匯差的簡單套利模式,廠商每年幾乎可穩賺五%的報酬。

對此,長期建立台灣上市櫃公司資料庫的「經濟新報社」指出,從每年公司揭露財報上的「利息損益(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與「匯兌損益」,就可約略推算出該公司利用這個套利模式賺取的金額。

比重最高的廣達

四成獲利來自利息與匯差

此外,如果該公司的「長短期借款」與「定存」金額都相當高,代表公司的現金中,明明猶有能力拿錢去做定存,卻仍願向銀行體系大舉舉債,而且通常定存利率一定低於借款利率。

銀行人士表示,這種不符常理的運作模式,公司舉債的目的,恐怕就是拿去做為財務投資之用。

攤開各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在高獲利的美麗糖衣背後,究竟多少來自真正的本業獲利?多少來自財務長兩手幻化的財務操作?值得投資人關注。

以廣達電腦為例,去年廣達的財報上,如果把「利息損益」加上「匯兌損益」,兩個項目加總高達一百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台新銀行去年一整年的獲利。

進一步分析,廣達去年全年獲利不過二四二億元,而來自利息和匯兌收益,就佔了全年獲利的四一%;也就是說,財務長楊俊烈率領團隊所賺的錢,就高過廣達七萬多名工程師與員工的努力。

據瞭解,廣達電腦財務部門的人數僅數十人,平均每人全年獲利的貢獻度高達上億元,獲利貢獻度之高,堪稱是廣達的淘金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廣達的財報上,長短期借款共計有一九○○億元,卻同時也有一八七九億元的定存,透露出不合常理的訊息,應該與財務操作有很大關係。

今年四月初,盛博香港有限公司(Sanford C. Berustein(Hong Kong) Limited)甚至發出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獲利是否會在今年第一季大幅滑落(Could " The Bank of Quanta" Drop the Ball for Q1 2014)?」的報告,比喻廣達的財務操作,幾乎已經是「銀行」的規模,並仔細分析廣達的操作模式,其部位之大,動作之細膩,不言可喻。

過去三年,廣達在「利息損益」和「匯兌損益」上面賺到的錢,分別佔全年獲利的三三%、二三%、四一%,相當驚人。

然而,去年廣達在本業上的表現並不理想,無論是營收減少一三.五%、股東權益報酬率減少三.六個百分點,到稅前盈餘減少一六%,數字無一不往下修正;本業獲利萎縮,只有財務投資獲利大幅成長三十二億元。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表示,針對廣達這樣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業外獲利超過本業,通常分析師會給予「賣出」的評等。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廣達的股價似乎還沒有反映這個事實,近來股價還在持續攀高,頻頻向九十元叩關;往後如果沒有很好的基本面與業績的續航力做後盾,投資人此刻應當提高風險意識才是。

筆電大廠英業達

定存金額高過長短期借款

廣達不是特例,另一家筆電大廠英業達,近期的財務操作手筆也越來越大。

攤開英業達去年的財報,「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合計二十三億元,佔全年獲利比重高達二六%,等於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獲利都由此而來。

同樣的,英業達帳上的長短期借款不過三八六億元,卻有高達四一九億元的定存,實屬不合理。

過去幾年,筆電市場蕭條,英業達本業表現並不佳,所幸去年,英業達挾著併入英華達,順勢取得小米機訂單之姿,表面上營收、獲利大幅成長,大賺八十九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如今答案揭曉,儘管合併效益還是帶來整體業績的成長,但其中還是有相當比重的獲利是來自財務操作,扣除這層美麗的糖衣之後,投資人恐怕得留意再三。

在科技大廠中,廣達是「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佔全年獲利比重最高的公司,而鴻海則是絕對數最大的公司。

獲利最多的鴻海

利息與匯差大賺一五○億

一舉一動向來是市場關注焦點的鴻海,也難抵金錢遊戲的誘惑,去年「利息損益」加總「匯兌損益」,收益達一五二億元,佔全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的一四%。

鴻海去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是史上最高獲利數字,匯兌和利差佔獲利比重雖不算太高,但也算錦上添花。

與廣達一樣,鴻海的財務部門也是燙金單位,一五二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賺贏國內三分之二以上的銀行,甚至打敗八成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獲利。

至於本業部分,法人預估受惠智慧型手機的出貨訂單,今年第一季應該仍有微幅成長;但投資人還是須留意業外的財務操作佔比,仔細檢視本業的成長性,才能對於基本面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利差衍生的獲利

科技大廠﹁不借白不借﹂

其實,台灣科技大廠競相加入追逐利差與匯差的金錢遊戲,也是面對整體大環境的自然走向。

「這是利用有限的風險,賺取公司最大的利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指出,當大環境造就了兩個市場的利差與匯差,而且短期內看來整體環境不易改變,「財務長們不這樣做,才是對不起公司。」進一步細究薛明玲口中的「大環境」,先看看台灣的「低利環境」究竟有多低?如果仍以廣達為例,根據財務報表揭露的結果,去年所有在台灣的長期貸款,包括三筆主要的聯貸案,利率最高不超過一.七四%,最低還有跌破一%的水準,而且還是信用貸款。

相對目前台灣的房貸利率水準,小老百姓必須拿著房子當抵押品,但今年以來新貸者的利率幾乎都已站穩二%以上,這些科技大廠的貸款利率確實非常低。

對台灣銀行業而言,滿手的爛頭寸,苦等不到去化管道,好不容易這些科技業的大客戶進門,抓準銀行心態,利率被砍到幾乎是虧本,還是得含著眼淚搶著放貸。

無怪乎,這些科技大廠財務長抱著「不借白不借」的心態,以超低利率向銀行大借美元,再利用購料、換匯等方式,把這些美元轉成人民幣,存進中國的銀行。

尤其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大鬧錢荒,沒錢就等於沒生意可做,而這些捧著大筆油亮亮人民幣的科技大廠,轉身將人民幣存進中國銀行,按目前中國基準利率大約在五到六%,一來一往,利差就有四%左右,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幅度,一年要賺取四到五%,甚至更高的報酬率,不是難事。

事實上,不少財務長坦承,公司會運用低利環境,大賺匯兌財,絕非財務長一人可以操作,如果沒有大老闆點頭應允,有的甚至是積極稱許,不惜以分紅等酬勞制度變相鼓勵,財務長根本不可能逕行為之。

換句話說,投資人也可藉此作為檢視企業負責人性格的指標之一,該項獲利佔比重越高,負責人可能就越是積極喜愛本業以外的財務操作,因為這種賺錢方式,省時省力又低風險,這麼容易的賺錢方法誰不會?

但唯一的壞處是,每天餵到嘴邊的山珍海味吃久了,還會記得如何揮汗下鋤、努力賺錢嗎?一位科技大廠的財務長給了直接的答案:「這像包裹糖衣的毒藥,吃久了,誰還願意上工打拚?」

檢視老闆的指標

獲利比重越高者越須留意

從財務面解讀,這是低風險又好賺的錢,不賺可惜,否則似乎也對不起股東,但企業管理最後往往是對「人性」的管理,一旦企業嘗過甜頭,後續如果沒有嚴謹的公司制度去強加規範,「但這些過大的財務操作,財務長是否有向董事會分析可能的匯率、利率反轉風險?」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示警。

事實證明,並不是每一家有能力、有環境進行這種財務操作的公司,都大動作地去賺這種「容易錢」,有科技大廠財務長私下透露,「老闆交代,除了中國子公司賺到的人民幣,當然賺到匯差之外,不另行從事財務操作套利」。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近年來,國內銀行籌辦以美元計價的聯貸案,無論件數與金額,都不斷升高,舉債公司都稱是為了「營運所需」。銀行主管也說,「我們無法去一一檢視每位客戶的實際資金運用情形」,但彼此心知肚明,這些錢,都跑哪去了。

四月初,代工大廠緯創才籌募一筆美金八.五億元、換算新台幣二五○億元的應收帳款聯貸案,也是今年以來最大的一筆聯貸案,由兆豐銀行主辦。緯創的利息與匯兌損益佔獲利比重還不算太高,但近年來財務操作在市場上仍然頗有斬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變,類似的財務操作絕對不會在市場上絕跡,這場對所有企業負責人人性的嚴厲考驗,也繼續測試著每位大老闆,誰能對「容易財」說「No」,或許正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錢是這樣搬的——兩岸匯差利差的套利遊戲人民幣今年以來下跌2.79%,台灣科技大廠存在陸資銀行的人民幣已經貶值,可能形成獲利隱憂。

台資銀行

低利借美元

台灣

科技大廠

大陸子

公司

存入人民幣賺4%利差,

並賺取人民幣升值匯差

陸資銀行

廣達竟有41%獲利

來自財務操作!——科技大廠財務操作收益佔稅前盈餘比重

廣達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33%

稅前盈餘325億

利息+匯兌 108億

長短期借款 3014億

定存 2362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3%

稅前盈餘290億

利息+匯兌 68億

長短期借款 1887億

定存 160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1%

稅前盈餘242億

利息+匯兌 100億

長短期借款 1900億

定存 1879億

英業達

2011 稅前盈餘3億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 631%

利息+匯兌 20 億

長短期借款 325億

定存 171 億

2012 稅前盈餘35億利息+匯兌 -0.7億

長短期借款 302億

定存 23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6%

稅前盈餘89億

利息+匯兌 23億

長短期借款 386億

定存 419億

鴻海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025億

利息+匯兌 117億

長短期借款 3141億

定存 2066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

稅前盈餘1183億

利息+匯兌 51億

長短期借款 3283億

定存 3538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362億

利息+匯兌 152億

長短期借款 4013億

定存 5670億

註1:小數點以下無條件捨去註2: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利息損益+匯兌損益)/稅前盈餘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楊俊烈:業外獲利高,產業特性使然「這真的是代工廠的產業特性,跟其他產業的不同。」針對廣達業外收益比重過高,廣達財務長楊俊烈表示,代工廠在大陸的營運規模龐大,每個月需要有龐大的營業費用以人民幣支付,當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升,自然就會增加代工廠的費用。

「我們代工廠做的是來料加工,廣達賺的是加工費。」楊俊烈說,由於廣達營業規模相對大,因此需要避險的規模也比其他公司大上許多,「真的不是廣達刻意做財務操作。」楊俊烈解釋,廣達人民幣收入不多,沒有必要刻意借了美元,轉成人民幣。但帳上每年都能認列高額業外收益是事實,楊俊烈也不否認,只能說廣達的財務操作頗有一套。(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