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營油服進入 「反腐陣痛期」

2014-06-30  NCW
 

反腐敗調查重壓之下的敏感時期,剛剛向民企打開的油服市場大門重變狹窄◎ 財新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qian.blog.caixin.com 楊國興下海到石油行業打拚已經有20多個年頭。他是最早一批進入中石油長慶油田做鑽井工程服務的民營企業家之一,但今年將是他在這個行業「最艱難的一年」 。

從2013年開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大幅度縮減了資本開支,今年的計劃數還將繼續減少7%,其中油氣勘探開發的資本開支減少約3%。財新記者獲悉,中石油今年上游鑽探業務的工作量計劃比去年減少600 萬米鑽井進尺,下降16%。

在蔣潔敏時期以「大幹快上搶產 量」著稱的長慶油田壓縮最巨。其鑽井相關業務量相比去年銳減70%,鑽井進尺比計劃(近1000萬米)也減少了一半。

長慶油田是中石油重點打造的 「西部大慶」 ,2003-2012年間,生產的原油和天然氣折合油當量從1000萬噸激增至4504.99萬噸,一舉超越大慶油田,成為國內產量最大的油氣田。期間的兩任總經理王道富、冉新權因此受到原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的賞識。但在2013年8月27日,兩人同時因嚴重違法違紀遭調查後,對長慶油田一味追求產量和儲量、不惜涸澤而漁的批判日高。

楊國興直接感受到了這一變化。 「今年我們施工隊伍的工作量只有往年的十分之一。之前公司的營收在2億元左右,今年預計只有1億元上下。 」最多的時候他擁有24台鑽機,現在只留了12台,很多工人放假,井架和設備只能晾著。

信貸資金的短缺更是讓已經攔腰折半的業務規模雪上加霜。中石油一般要到年底才會結算當年的工作量並支付合同額,民營油服公司通常需要靠借貸維 持資金周轉。楊國興把去年5000萬元的銀行貸款還上,今年想貸一筆周轉資金就吃了閉門羹。

「過去可以將當年的工作量做抵押,得到保底貸款,但今年銀行知道油田的工作量壓縮,民營隊伍基本都拿不到貸款。 」楊國興的公司是在長慶油田討生活的1200多家民營油服企業中規模較大的一家,他預計很多更小的民營公司經歷這輪重創後,只能倒閉或者轉行。

2013年長慶油田的鑽井工程,動用鑽井鑽機共1034部,計劃今年僅需要500多部,不到去年的一半。財新記者獲取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包括國企和民企的鑽井隊伍在內,處於閒置狀態的鑽機數量約為600台,因設備閒置所產生的折舊攤銷、人工維護等費用損失每天至少1500萬元。

「資本支出降低是因為我們會更加注重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性發展。 」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在3月的年度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2013年是我們公司重要的轉折點,公司從重視規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發展。 」可以想見,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石油的油氣開發投資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擴張,可供民營油服公司分食的市場「蛋糕」有限。

與此同時,在中石油腐敗窩案仍在查辦並不時有新的經理被抓傳聞的背景下,為清理招標過程中長期存在的腐敗尋租空間,今年伊始,長慶油田啟動了首次井筒類工程(包括鑽井、固井、試油、壓裂等工程)的公開招標。中石油內部隊伍佔據了中標隊伍的大多數,不少往年在長慶油田拿到同類項目的民營企業被拒之門外。

今年4月,幾家民營企業聯合上書,反映長慶油田在招標過程中設置過高的技術、資質門檻,讓國有企業入圍而排擠民營企業。但5月長慶油田招投標管理辦公室對民營企業反映的情況進行的回應中稱,中標的民營鑽井隊伍達到420支,加上固井、錄井、試油、壓裂隊伍,民營企業中標比例佔到54.3%。

一位上市民營油服公司的高管亦向財新記者表示,這些年來中國石油勘探產業處於大發展的態勢,不同業務水平的民營企業都可以有活幹;現在投資放緩、工作量減少,讓誰幹和不讓誰幹,需要一種公平的辦法挑選隊伍。

「中國的油服市場這幾年好容易比較開放了,發展起來了一批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民營油服公司,並且伴隨著中國油公司走出去的步伐,在國際市場贏 得了與斯倫貝謝等國際巨頭同場競技的機會。 」他說, 「這裡面確實存在招投標腐敗問題,但不能因為存在腐敗就把門重新關上,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 」

長慶油田樣本

對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油田開發從來都是難以染指的領域。而陝北的「油老闆」們卻經歷了兩次從開放到收緊的跌宕起伏。

位於陝甘寧蒙地區的長慶油田,是典型的低滲、低壓、低丰度的「三低」油氣藏,單井產量低,開發邊際效益低。1994年,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陝西省政府簽訂《關於開發陝北地區石油資源的協議》 ,從長慶油田和陝西延長油礦管理局已登記的探礦區內劃出1080平方公里,交由市縣組織開發。後因地方政府屬下鑽采公司缺乏資金,開始向民間資本招商引資。

在全民開發油田熱潮中,1994年開始的近十年間,陝北地區一度是國內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然而好景不長,國家經貿委和國土資源部等聯合陝西省政府下發文件,叫停地方政府越權審批下放油田的開採權和收益權。

2003年6月7日這個日子深深印在楊國興的腦海裡。當天,他和上千名在陝北的私人投資者油田資產被一紙文件收歸國有,被回收的油田資產總價值超過50億元。

「這些民營公司還剩下五分之一繼續留在行業裡,給長慶油田做油田工程服務,其餘大多數已經轉行做餐飲或者房地產開發了。 」楊國興說。

油田收歸國有之前,楊國興擁有價值1億多元的油田資產,但國家只以一年交到煉油廠的噸數作為產量,給了580多萬元的補償。歷經油田國有化風波之後,他通過與長慶油田和下屬採油廠建立聯繫,轉行做油田服務,因曾經有上游開發的經驗,從井位的審批、鑽井、試油、測井等一系列流程都很熟悉。

2008年開始,前任總經理冉新權治下的長慶油田提出建設5000萬噸 「西部大慶」的生產目標,每年僅鑽機就需要800-1000部。按當時每部鑽機2000萬元、最少50人計算,需另外組建600支鑽井隊,投入100多億元,新增3萬餘員工。這還只是鑽井需要,不包括壓裂、試油試氣、測井、固井、修井設備和專業隊伍,以及後勤服務保障的配套。

長慶油田內部鑽井和油服隊伍數量不足以支撐如此規模的勘探和產能建設,民營油服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長慶油田民營鑽井隊伍和油服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比中石油其他油田都高,其中民營鑽井隊伍有500支,國企鑽井隊伍400支,全國一半以上的民營油服公司在長慶油田開展業務。

在楊國興看來,中石油內部的油服隊伍,管理和後勤保障機構臃腫,運營成本高,生產效率較低。民營油服公司的加入雖然侵佔了部分中石油油服公司的市場,但總體對中石油利大於弊。還是以長慶油田為例,據 《中國石油報》報導, 2008年以來,進入長慶進行鑽井、試油作業及地面工程建設的民營隊伍,一度達到參建隊伍總量的70%。而通過開放市場,長慶超低滲油田單井綜合成本降到300萬元以內,蘇里格氣田單井綜合投資由1300萬元降到800萬元;通過市場化運行,長慶油田每年新增五六百萬噸油氣產能,節省投資近20億元。

規則制定者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上市改製之後,將油服和設備公司作為乙方仍留在集團內。

石油工業發展初期,國內鑽井工程服務市場處於封閉狀態,尤其是東部和東北地區的老油田,鑽井工程多採用 「一對一」的服務模式。這些油田經過多年開發已進入穩產期,每年鑽井作業量總體變化較小,原來配置的鑽井工程隊伍基本能夠滿足,油田外的服務公司較難進 入,即使有少量鑽井業務需要油田外企業參與,招標範圍也僅限於集團公司所屬的鑽井工程服務企業。

而以長慶油田、塔里木油田為代表的新上產油田,已開始採用油公司與鑽井工程服務隊伍分離運作的模式,通過市場化公開招標的方式,從全國範圍內 選擇鑽井和油服隊伍。像長慶油田這樣的「三低」油田,價格是選擇外部鑽井油服的主要考量因素,但因為無法保證長期的工作量,項目基本是一年一簽。

根據中石油的規定,鑽井工程等項目要求超過200萬元就必須招標,物資採購、業務外包和技術服務等項目,則是100萬元以上必須公開招標。 「但是過去長慶油田基本沒有進行過公開招標,多採用邀請招標或內部議標的方式,這也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 」長慶油田分公司一名參與招標工作的人士表示,以前的招標事務處形同虛設,管工程和物資的具體業務部門有專門的招標辦公室進行操作。在油田公司層面設立了招標中心之後,才將招標管理和執行分開,業務和程序分開。

長慶油田的 「一對一」隊伍只有川慶鑽探和中油測井,在保證其工作量要求外,其餘工作量都已經市場化。在年初進行井筒類工程招標之後,長慶油田還對剩餘工作量進行了招標。上述長慶油田人士表示,西部鑽探、渤海鑽探、川慶鑽探等中石油企業實力比民營隊伍強,為了給民營企業多爭取工作量,陝西政府部門還曾經給長慶油田發過文。

儘管在程序和規則上試圖做到公開透明,但在實際操作當中,拿出哪些項目、拿出多少項目進行公開招標,主動權完全由中石油掌握。

一位接近中石油集團工程技術公司的人士表示,引入外部隊伍的前提是首先保證中石油內部隊伍工作量,所以計劃中屬於內部工作量的部分不會對外招標。在今年工作量大幅減少的情勢下,拿出來招標的項目自然比往年要少。

另外,技術資質審定、裁量空間和選擇彈性也在中石油的控制之中,獲得資質認證之後方能參與油田的投標。

根據中石油集團 《石油工程技術服務企業及施工作業隊伍資質管理規定》 ,油服企業按照 「兩級審查,一級發證」的原則,由各地方石油管理局和油氣田公司組織初審,集團公司組織終審並核發資質證書。

楊國興稱,嚴格地說,大部分在長慶油田的民營隊伍都沒有中石油一級單 位授予的資質,只持有集團授權長慶油田分公司提供的「資質審查合格證」 ,便可以得到在當地的作業資格。

他亦表示,資質合格證的頒發主要取決於市場,市場需要的時候,對資質 要求就放寬,市場不需要的時候就會卡在資質上;工作量多的時候,民營公司的註冊資金達到一定額度,設備狀況良好,再申請到地方安監局的安全生產許 可證,並提供參加內部生產培訓的證明,中石油的工程技術管理公司審查之後就視同你符合資質要求。

前述上市民營油服公司高管認為,施工資質和許可由中石油集團下屬的資質管理委員會頒發並不合理,這部分職能應該由政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承擔。

「民營公司要想獲得資質,先要報給地方的油公司甲方,再報給中石油總部。

而工程技術分公司又是中石油內部油服公司的上級單位,這就變成是你的競爭對手能決定誰有資格參與。他們也是運動員,卻還充當裁判的功能。 」

何處突圍

瑞銀的一份報告指出,中石油、中石化體系內企業佔據了價值1500億元的油服和裝備市場85% 的市場份額。國內民營油服公司有將近2000家,但只分享10% 的份額。目前民營油服公司主要專注於一個地區的油田,業務分佈比較集中,跨地區經營的仍然較少。

在此背景下,民營油服公司存在重組需要,具有一體化整合服務能力的企業將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瑞銀分析師指出,對於規模較大的民營油服公司,中石油今年的業務量縮減造成的影響不會太大,至少在下半年之前不會顯現,因為還有一定規模的在手訂單。此外,像安東油服(03337.HK) 、傑瑞股份(002353.SZ)這樣已經上市的民營油服公司,都已把拓展海外視為重要方向,以減少對國內油公司的依賴程度。

有資本市場人士表示,油服行業不僅僅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更具有「客戶資源密集型」的特徵,在其中競逐的民營公司主要仰仗於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業務分配。包括安東油服、華油能源(01251.HK)在內的幾家上市民營油服公司,和5月底剛向證監會遞交上市文件的派特羅爾石油鑽井技術服務公司,其初創團隊和高管多是在中石油或中石化體系內部從業多年。

去年遭受反腐敗調查的長慶油田,多位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被調查或進行了崗位輪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程招標或設備採購問題。一位在西安從事油田技術服務的人士稱,在長慶油田,一種常見做法是,民營油服公司或者工程建設公司通過設立一家第三方中介公司,給油田公司的領導遞送 「公關費」 。他所在公司今年的業務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原有的合作關係因為油田機構或人員的調整需要重新建立。

前述上市油服公司高管認為,在石油這個高度壟斷的行業,民營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依賴通過關係獲得訂單,有了訂單才能談得上提升能力;等企業成長起來,有了技術實力,就希望建立公平公開競爭的健康機制,但如果不付出灰色成本,訂單還會給那些和自己當初一樣的關係驅動型企業。他總結道: 「這就是壟斷釀就的悖論。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32

虛擬運營商進入“陣痛期”

2014-09-08  NCW
 
 

 

從第一批發牌到現在,25家虛擬運營商只發展了20萬用戶。近百家企業爭搶牌照的熱情已被冰冷的現實熄滅◎ 財新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經歷了上半年聲勢浩大的宣

傳以及熱鬧的發“卡”售

“餐” ,市場上使用虛擬運營商號碼的用戶仍少得可憐。一些還在申請或已獲牌但還沒啓動運營的後來者放慢腳步,開始觀望。前者如百度,後者可列出一長串名單,在已獲牌的25家企業中真正開始運營的不足半數。

“現在,各家的用戶數量都不理想, ”一位中小型企業的虛擬運營商負責人很無奈, “即便打出了市話、長途、漫遊合一,即便推出了無月租、無套餐、流量分享,甚至開展購物送話費、玩遊戲送話費,也架不住運營商給出的重重條件限制,要麼做得越多虧得越多,要麼被運營商的條件緊束得無法動彈。 ”所謂“虛擬運營” ,即企業從基礎電信運營商處購買移動通信服務,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並銷售給最終用戶。工信部稱之為 “移動通信轉售業務” ,虛擬運營從去年開始強力推動,按計劃將開展為期兩年的試點。

根據試點方案,虛擬運營試點申請受理時間為2013年5月17日起至2014年7月1日,試點截止時間為2015年12月31日。自2013年12月工信部發放第一批虛擬運營試點牌照以來,時間已過三分之一,虛擬運營商們的發展卻陷入困境,當初申報時的熱情也在冰冷的現實面前漸次熄滅。現在,他們能期待的,只有中國為了鼓勵民營資本進電信而對虛擬運營採取非對稱監管措施,比如強制運營商給出更具彈性的批發價格。

迅速冷卻的熱情

8月25日,工信部發放了第三批共6張虛 擬運營試點牌照,將虛擬運營商陣營擴 大到25家。財新記者從接近工信部人士處獲悉,工信部還將發放第四批虛擬運營牌照,預計最終參與試點的虛擬運營商會控制在40家左右。

由於競爭中處於弱勢,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比中國移動要積極得多。據財新記者瞭解,從虛擬運營合作伙伴申報總量上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不相上下,分別上報了26家、25家合作企業,中國移動則上報了17家;從申報時點上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去年年底就分別上報了16家、14家合作企業,其中11 家企業被兩家同時選中。工信部下發的第一、第二批共計19張虛擬運營試點牌照都是這兩家運營商的合作企業。中國移動則直至今年5月才上報了第一批合作企業,剛剛下發的第三批虛擬運營試 點牌照主要是針對中國移動。

“工信部分批發牌,但對於運營商和合作企業來說,申報只有兩輪。繼去年年底之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開啓了第二輪申報通道,再次向工信部上報了十多家合作伙伴。今年7月,工信部已經關閉申請通道,不再接受新的申請。 ”上述接近工信部人士說。

今年4月才想要做虛擬運營的聯想趕上了第二輪申報。聯想雲業務集團運營商業務前副總經理董志升向財新記者介紹,第二輪申報明顯比第一輪理性。

“由於瞭解到前兩批虛擬運營商的情況,大家在保證金、用戶目標上都比較現實,不再是動輒幾百萬的用戶規模,大多控制在幾萬,最多幾十萬的規模。 ”從開啓虛擬運營申報通道以來一直積極爭取的百度,在第二輪申報中竟主動放棄了上報材料。業內專業人士分析,百度本希望通過虛擬運營打造新的移動端入口,現或已不看好虛擬運營作為移動入口帶來的用戶量,轉而投向其他更有價值的入口或借力現成的入口。

誰也沒想到局面會這麼快冷卻下來。中國電信一位負責虛擬運營合作伙伴評審的主管至今仍記得企業申報時的盛況:七八十家企業一擁而上,每家的申報材料都是厚厚一摞,爭先恐後, “生怕自己搶不到名額,火得不行” 。

2013年5月31日,三大運營商迫于工信部政策壓力,幾乎同時發出公告招募虛擬運營合作伙伴,開啓企業參與試點的申報大門。自2012年就苦盼通知的企業們興奮極了,紛紛聘請咨詢公司包裝自身業務、準備申報材料,向運營商提交精心炮製的合作意向書。

第一輪申報企業近百家。據財新記者瞭解,在去年5月的申報中,83家企業向中國移動提交合作申請,86家企業向中國聯通提交合作申請,向中國電信提交合作申請的最多,達92家。這些企業來自各行各業,有手機終端廠商聯想、小米,有互聯網公司百度、盛大,有做家電連鎖的蘇寧、國美,甚至還有煤礦企業和做服裝的紅豆集團等。

野村綜研(上海)電信行業研究副總監陶旭駿當時告訴財新記者,如不重複計算同時與三家運營商洽談的企業,約有96家企業參與了此輪申報,這意味著多數企業同時與三大運營商談合作。

“當時申報的企業基本沒怎麼談價格,有的企業甚至揚言‘運營商給什麼價都可以接受’ 。提及用戶發展目標,一個個都野心勃勃,拍著胸脯一報就是四五百萬,少的也有幾十萬, ”一位參與第一輪談判的虛擬運營商人士說, “這主要是一開始大家以為只有6張牌照,是稀缺資源,都想先占住。就算自己發展不好,還可以賣殼。 ”京東移動轉售事業部總經理閆小波分析,在明知運營商主導著遊戲規則的情況下,民營企業還願意去申請虛擬運營試點,主要是看好國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信行業的大方向。 “信息化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通信業仍有不錯的前景,民營企業進入仍然大有空間。我們都想給自己一個站在風口上的機會,哪怕這種機會只是可能。 ”它們沒想到的是,站上的不是風口,而是一條狹窄而擁擠的隧道。

市場裹足不前

幾乎所有虛擬運營商都在慘淡經營。上述接近工信部人士透露,初略統計,目前虛擬運營商發展的用戶總數約為20萬戶,京東、阿里、蝸牛移動發展較好,其次是蘇寧、國美、迪信通等大型渠道商, “一些中小型虛擬運營商,尤其是主打企業級市場的,用戶少得可憐” 。

京東是最早一批拿到試點牌照的虛擬運營商。閆小波介紹說,京東通信是京東的虛擬運營專屬品牌,最早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兩家運營商簽約,分別在50個、 35個城市獲得開展業務的許可,京東通信自今年5月推出試商用產品,目前擁有超過5萬個活躍用戶。

與京東一樣,蝸牛移動也拿到了第一批入場券。蝸牛移動總裁陳燕介紹,蝸牛移動專注于中國聯通一家,獲得了在34個城市發展用戶的權利。今年4月,蝸牛移動率先在10個城市開始試商用,同時積極配合運營商進行網絡優化測試,以保證用戶體驗。8月初蝸牛移動正式商用,目前發展了五六萬用戶,用戶數量在所有虛擬運營商中排前三。

至於阿里的 “親心”品牌電話卡,在5月12日開放預約當日就有17萬人預約。之後兩天,阿里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重慶、深圳、珠海的號碼預 約完畢。從目前發展的虛擬運營用戶總數來推測,預約阿里“親心”卡的用戶很大一部分未轉化成真實用戶。

中小型企業發展虛擬運營業務更艱難。財新記者瞭解,第一批拿到牌照的某家中小型企業鉚足了勁往前沖,從宣傳、產品設計、代理渠道上都下了工夫,但至今用戶不過4000多戶。

陳燕認為,目前,虛擬運營的發展進度比市場預期慢了一拍,用戶原本可以發展得更多。在用戶規模欠佳的情況下,大部分虛擬運營商並未想方設法急著推廣。實際上,5月扎推發佈虛擬運營品牌的營商們在最近這個月偃旗息鼓,不僅減少了宣傳造勢,在自己網站上都不再力推虛擬運營號碼預購入口。

以京東通信為例,5月15日,京東召開了聲勢浩大的發佈會,正式發佈通信產品:流量0.15元 /M,語音0.15元 / 分鐘,服務費10元 / 月,長話漫遊與市話統一計價。為了體現京東通信 “為京東網購用戶提供通信服務的定位” ,針對京東的用戶尤其是高級會員,京東推出了 “網購2元贈送一分鐘語音和一兆流量”活動,同時銀牌以上會員5月至6月入網免費送 “500分鐘語音 +500M 流量” ,還可享受購買特權商品、物流免費配送等服務。該款產品上市五個小時內預約用戶達8萬,一度在北京、廣州、成都等地掀起搶購熱潮。但6月之後,該款產品的宣傳、推廣已了無痕跡。

據財新瞭解,京東通信已下沉到京東商城的三級頁面,不再大力宣傳。 “我們已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放號計劃,目前主要精力是練好內功。 ”京東通信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現在任務是不斷提升已發展用戶的體驗,同時研發新的產品運營體系,預計年底上市新品。

一位虛擬運營商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囿于種種不利政策,虛擬運營市場目前有點裹足不前。大一點的企業依托自身資源、實力都在等,希望時間能讓各方磨合出更合理的遊戲規則。

等不及的企業已開始尋找出路。 “有的中大型企業直至今年7月才發佈自己的虛擬運營產品,中小型企業有的業務還沒動靜,有的已開始尋求合作賣殼。 ”第三方咨詢公司人士介紹,最近已有不少國內外企業與其接洽,探討與缺乏資源的虛擬運營商合作的可能性。這些企業不少是跨國電信運營商,包括美國、澳大利亞、香港幾個主要運營商。目前,由於國外運營商還在觀望盈利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雙方並未開展實質性合作。

價格到底有多高

卡住虛擬運營商脖子的最大難題是運營商給出的批發價格。財新記者採訪的多名虛擬運營商人士大呼:價格太高啦,按這個價格發展用戶越多虧得越多。

運營商到底給了虛擬運營商們一個怎樣的價格?一位虛擬運營商高層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國聯通給出的標準價格是流量0.2元 /M、語音0.15元 / 分鐘,在標準價格上打七折,等於給虛擬運營商的價格是流量0.14元 /M、語音0.105 元 / 分鐘。中國電信幾乎照搬了中國聯通的定價模式,給出的價格完全一樣。

虛擬運營商在此基礎上還需支付最高11%的增值稅。

“我們拿運營商們都在力推的4G 套餐價格比較,幾乎每家運營商的價格都低於批發價。以中國聯通為例,不算促銷折扣,中國聯通130元可包1G 流量+500分鐘語音。就算虛擬運營商按批發價定價,僅1G 流量成本價就要150元,哪來的市場競爭力?”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說。

運營商內部人士則稱,首先虛擬運營商不應對標運營商的套餐價格,畢竟套餐價格包含運營商的營銷成本。虛擬運營商對標的應是標準價,在標準價之下設法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其次,虛擬運營商的定位應是運營商的補充,利用自身差異化資源,創新業務模式,帶來新的增長點,而不是想靠差價獲利。

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辯稱,批發價和市場價嚴重倒掛,而通信行業講究規模效應,為了吸引用戶,必須補貼用戶。問題是這不是補貼用戶10%、20%,而是補貼用戶50% 乃至100%。這麼補下去,再好的商業模式也玩不轉。

針對價格問題,虛擬運營商們向工信部反映過多次,回應寥寥。一名參與過工信部組織的虛擬運營商大會的高層說,工信部的態度是 “政府靠後,市場向前” ,將市場的交給市場,任由虛擬運營商與運營商自主談判,政府不會過多干涉。

不少虛擬運營商將工信部的態度歸咎于那些打出 “免費”招牌的同行們。

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抱怨,不少虛擬運營商天天喊著“免費” ,譬如蝸牛移動,可能給工信部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工信部可能會覺得虛擬運營商在現在的價格下還能免費,能承受得住當前的成本。

“蝸牛移動推出的‘免卡’ ,並不是說用戶不用付出代價。用戶需要打很長時間的遊戲、排很長的隊才能獲得一定的免通信費權利。至於蝸牛移動的免商店,確實是用戶在免商店下載應用免流量,但這並不是基於虛擬運營業務,免商店完全可以像其他主流應用商店一樣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進行後向流量付費合作。免卡和免商店的運營策略是完全分開的。 ”陳燕稱,蝸牛移動的 “免” 提倡的是一種互聯網精神,並不能成為處理價格問題的參照。

碼號資源同樣令虛擬運營商頭痛。

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介紹,運營商要求號碼激活率超過50% 才能申請新號碼,且不按地區分別計算激活率而是算整體激活量。假如運營商給每個城市1萬個號碼,北上廣可能很快全發放出去,蘭州、成都等地可能慢很多,所有城市加起來,整體激活率或達不到50%。按照規定,虛擬運營商不能申請新的碼號資源,同時因號碼有地域限制,虛擬運營商不能直接將碼號富餘地區的資源轉給 匱乏地區,造成虛擬運營商發展放緩。

除此之外,互聯互通、後台系統對接等問題也困擾著虛擬運營商。 “若價格、碼號問題比較敏感,至少可以先解決容易解決的問題,譬如互聯互通。虛擬運營商一旦接入了某運營商的網絡就可以直接與其他兩家運營商互聯互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要虛擬運營商一家一家去談。 ”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稱。

問題林林總總,遲遲得不到監管部門回應,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表示理解,因為價格涉及複雜的頂層架構體系,工信部一直試圖解決,但也力不從心。接近工信部人士稱,為了解決虛擬運營相關問題,在工信部指導下,虛擬運營商行業協會不日將成立。該協會將掛靠中國通信企業協會,由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副會長、原來的中國電信集團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苗建華擔任會長,三大運營商及鐵塔公司各出一名副會長,再從虛擬運營商當中選擇五名副會長。

目前,該協會一邊在民政部報批,一邊已開始具體協調工作,將推動三大運營商很快拿出調價方案,所謂的動態價格機制也在醞釀中。

虛擬運營商們普遍認為,虛擬運營能否發展好,關鍵還是要看國家的政策方向以及監管部門的支持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55

高管頻繁出走,龍湖步入擴張陣痛期

自從龍湖地產(00960.HK)2017年的合同銷售額飆升77.1%至1560億之後,如今的龍湖再也不是江湖上那個“小而美”的龍湖了,相反,一個“大龍湖”時代撲面而來。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龍湖合計新增土地儲備76幅,涉及土地總建築面積2023萬平方米,總土地金額約740億。其中權益面積為1149萬平方米,占該公司總土地儲備權益面積3900萬平方米之約30%。

2018年以來龍湖繼續保持積極拿地狀態。中指院披露的數據顯示,1~4月,龍湖以696億元拿地總額再次位列拿地榜榜首,拿地金額高企勢頭猛進,而行業銷冠碧桂園(02007.HK

)同期拿地總額只有529億元,較龍湖少了167億元。

僅從拿地的動作來看,龍湖提速的意圖已是呼之欲出。該公司曾在年初披露,2018年合約銷售目標為2000億元,並努力在兩三年內實現3000億元的突破。

前景固然美好,但現實的問題不容忽視。擴張潮伴隨著核心高管的頻繁出走,以及客戶維權事件頻發等,都對龍湖原有的良好形象造成沖擊。

更有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龍湖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為585.9億元,同比下降2.38%,4月單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45.7億元,同比減少14%。橫向比較來看,中原地產統計32家主流房企前4月銷售數據同比增幅超過30%。

雖然月度或季度的數據不足以作為公司銷售下滑的佐證,但管中窺豹,眾多的蛛絲馬跡已然顯露出,千億龍湖正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未來將變得更好,抑或是走向反面,或許都取決於當下集團內部的一些重構。

穩健至激進的轉變

將時間倒回至2010年,在那個全國房地產行業高歌猛進的年份里,龍湖以333億元的合同銷售金額實現了同比81%的增長幅度,此後的6年時間內,該公司的合同銷售金額始終處於500億元的關口上下波動,直至2016年,公司以881億元的銷售額實現了同比61%的增長,龍湖銷售舉步不前的局面才得以打破。

雖然過去多年里龍湖在規模增長上不見起色,但這家公司以穩健的財務策略、業績回報以及市場上較為突出的產品品質,而贏得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認可,一度被稱作“小而美”公司典範。所以,當該公司2017年開啟了突飛猛進的提速戰略,難免讓內部和外部感受到對於變化的不適應。

數據顯示,2017年,龍湖合同銷售額1560.8億元,較上年增長77.1%;銷售總建築面積1016.7萬平方米,較上年增長68.9%;銷售單價人民幣15352元╱平方米,較上年增長4.9%。

僅僅一年時間,龍湖的行業排名由13提升至第8名,成效十分顯著。同時,為了保持行業地位,龍湖提出了2018年2000億元,以及未來突破3000億元的更高目標。更高的銷售目標,意味著更多的項目數量,以及更多進入的城市。因此,僅僅2017年,該公司新增項目總數76個,所進入的城市總數也增加至33個。

對於房地產企業而言,擴張需要多方面的資源匹配,一是資金,二是團隊。

資金方面,鑒於龍湖過去多年穩健的財務策略,使得該公司借貸狀況仍舊處於較為理想狀態。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綜合借貸總額為人民幣774.0億元,凈負債率為47.7%,平均借貸成本為年利率4.5%,平均貸款年限為5.92年,多項指標均處於行業較低水平。

但值得提及的是,為了匹配公司的擴張型戰略,龍湖2017年進行過多筆融資,使得公司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由上年的67.8億元顯著增加至489.4億元。

步入2018年,龍湖的擴張型戰略依舊。數據顯示,其1~4月高達696億元拿地總額,已然高於同期實現的585.9億元合同銷售額。

高管團隊有待重建

龍湖擴張過程中更急需解決的問題,更直接地表現在團隊的組建上。

今年3月,龍湖戰略發展部總經理王亞軍由於個人原因將離開龍湖,原戰略團隊向CEO邵明曉匯報工作,這只是龍湖高管離職的一個縮影。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梳理發現,包括龍湖前副總裁袁春、副總裁顏建國、上海公司總經理張澤林、南京公司總經理李宏耕均相繼離職。此前,龍湖上海公司更是全部換血,從總經理到各個業務條線老總全數在主動和被動中離職。

在龍湖長達七年的袁春,一度被外界看作龍湖集團五年後下屆CEO的第一人選,但袁春最終“由於個人原因”選擇了離開。從很多消息看,袁春的離職主要是集團將物業服務以及相應的O2O技術平臺交於其全權管理,而並非一些核心業務。

“從去年龍湖提出了更高的規模目標後,龍湖的人員流動就明顯開始加快,跟得上節奏的留下,跟不上節奏的就離開。”一位前龍湖員工評價。

高管的變動對銷售帶來了質的影響,雖然龍湖可售貨值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是銷售金額並未表現得讓人滿意。

“高管團隊的穩定對於房企非常重要,這個涉及管理風格和團隊士氣,一般高管離職都會給企業帶來影響。”一位房企人力總評價。

高管變動同時,龍湖的產品同樣面臨問題。曾經龍湖的形象是豪宅專家,不過近年看龍湖幾乎已經沒有這樣的標簽。

一位龍湖前城市總曾透露,團隊每次擔憂的就是物業交付,一般都會伴隨維權。此前,互聯網一度出現一獨立IP“龍湖維權網”,各地業主均出現各類維權。

同策咨詢一份報告認為,高管人事變動頻繁、產品質量遭質疑、收益質量下降、周轉速度減緩、內增長變慢等,均需龍湖從自身出發,全面調整以達到適應市場的最佳狀態。

組織架構或存硬傷

從很多業內外的采訪看,龍湖的二級管理模式將很大程度影響其效率。

作為一家超過千億的TOP10房企,同類企業均實行總部、區域、城市公司的三級管控模式,而龍湖則沿用之前的總部、城市公司管控模式。

這意味著,龍湖的權力全部是集中到集團,重要審批均需集團拍板。其他公司則把權力下放區域,讓區域有更多的主動權。

“我們以前二級管控的時候明顯發現拿地的溝通效率不夠快,後來改成三級管控後我們區域自主性強了很多,溝通也快了很多。”一家房企高管說。

目前看來,龍湖進入城市超過33個,二級管控難度也開始陡增。這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是集團精力有限管不過來,導致決策效率低下。二是因為管控半徑過長,地方問題各異,集團難以深入了解,更難有效管理。

不難看出,龍湖的權力幾乎全部高度集中在集團層面,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多位龍湖城市總經理選擇離職。

“對於職業經理人而言很重要的是發展平臺,如果沒有良好的平臺和空間,大家都做得不開心。”一家房企城市總告訴記者。

有媒體報道稱,龍湖正在進一步優化這個機制,簡化流程,但是效果如何,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