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荣氏归来:一个百年家族的沉浮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O6S62EKRQ3HH.html


荣智健,已不再是中信泰富董事长,但他,仍是荣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荣智健”3个字,自动关联的词汇包括:荣毅仁、2009、中信泰富、败局、辞职。聊聊数语,将这个百年家族的波折悉数表达。

2009年4月,一向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的荣智健,遭遇职业生涯最大挫败。一笔巨额投资亏损,让他不得不从中信泰富引退。

不过,和荣氏家族百多年来的跌宕起伏相比,这并非最惊险的一次。而对荣智健来说,他的使命是,重建荣氏家族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

15年前,荣智健曾对媒体说过:“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今天,我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15年后,荣智健宣布辞职的当天,一位目击其离去的记者称,在汽车驶离中信泰富大厦很远以后,他似乎回头凝望了一眼。

而在淡出公众视野5个月后,2009年9月,荣智健终于开口说话:年底之前,他将以个人名义成立一家公司,专营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务,且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第四代的挫败

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引咎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时舆论哗然。

作为如今荣氏家族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中信集团的五号人物,荣智健黯然挥别为之奋斗20年的中信泰富,让镁光灯再度聚焦荣氏家族。

1999年,荣智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你可以叫我赌徒,也可以叫我斗士。我不会否认自己有冒险欲望。”但这一次,他为自己的“冒险欲望”付出了代价。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公告称,为了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同而导致亏损。2008年,中信泰富因此直接亏损146.32亿元港币。

这也是中信泰富19年来的第一次亏损。

而荣智健是否被问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信泰富是一家重量级的红筹公司,此举事关红筹公司在香港的形象。其次,对中信泰富来说,荣智健本人是重量级的人物,其拥有极深厚的人脉,事关投资者对红筹公司的投资信心。

在中信泰富首次披露损失时,荣智健曾将此次投资失误归咎于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这两人随后被解雇。而荣智健37岁的女儿、中信泰富财务主管荣明方,则进行了职务调整,并降低了薪酬。

中信泰富大股东中信集团也曾出手施救。2008年11月,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力图让其走出困境。中信集团持股中信泰富的比例也由从29%增至57.6%。

当时,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而在得到大股东中信集团支持后,荣智健一度公开表示,中信集团的支持,是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现在,(中信泰富)可摆脱这一不幸事件,继续朝未来迈进。”他称,对公司的前途充满信心,并表示没有退休的愿望。

不过,香港警方的介入调查,让事态变得不可控了。几天后,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下令进入中信泰富公司搜查,逗留一小时后,运走大批文件,公司股票紧急停牌,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最终,荣智健作出了“退位让贤”的决定。

在荣智健回望中信泰富大厦的一瞬,他的祖辈、父辈亦在对他凝望。

荣家的轨迹

这仅仅是这个百年家族的又一次波折而已。

20世纪初,荣智健的祖父辈荣德生、荣宗敬,曾经登报宣告破产,荣氏企业最后依然存活下来;60年前,荣智健的父亲荣毅仁,曾因为倒卖物资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开庭审判那天刚好上海解放……

翻开历史的页章,无数凶险难度远超此事的时刻一一呈现。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辞职,并不意味着荣氏家族的衰败。

作为中国企业史上仅存的几个百年家族之一,荣家于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无锡惠泉山麓的五里湖畔的荣巷,小桥流水、清风碧荷、吴侬软语、杏花缤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

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训诫的曾祖父荣熙泰算起,荣智健已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但荣氏家族真正发迹,还是始于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及其兄长荣宗敬。

荣家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一度控制了中国将近一半的面粉和棉纺工厂,被称为是“"中国的洛克菲勒”,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最大的民族资本家。

1902年至1949年,荣氏家族都是一个纯粹的私营资本企业。吴晓波指出,荣德生和荣宗敬这一辈,代表了早期中国“民族资本家”或者“民族企业家”最高点的成长状态。

荣氏家族的命运,在1949年迎来最重要的转折。

1949年,在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家族中多人远走海外,而资金外流,更是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不过,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认为,其“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

显然,对于荣氏家族日后的发展来说,这一决定至关重要。主动选择留下的荣家,日后赢得了毛泽东“中国民族资本第一户”的赞誉。

在上海解放后,荣毅仁率先支持“公私合营”,将全部家产捐给了国家,这一举动对上海的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也为他赢得“红色资本家”的称号。当时,北方的企业界代表人物是乐松生——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荣、乐二人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而在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之时,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也予以了大力扶持,帮助其实现了新的复苏。

“跟着共产党,这条路我走对了。”——荣毅仁曾这样评价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而1978年中信集团的成立,更是荣氏家族的重要一笔。

改 革开放初期,荣毅仁向邓小平提交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在邓小平的应允之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今中信集团的前身)成为了直 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成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扮演了中国引进国际资本的中介角色。这也是中国日后成立一系列“窗口公司”的发端。

重建影响力

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荣智健,乃家中独子。他的舞台,是他的父亲创立的中信集团。

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香港中信又于1990年先后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及港资第一大贸易行大昌行,并于1991年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

此后,中信泰富先后入股包括国泰、港龙、香港电讯等多间著名港企,并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等,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正如前文所言,当时,就中信泰富的成就,荣智健对家族影响力的作用,认识颇为清醒。不过,他亦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

虽然,其父荣毅仁一直以“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荣家祖训警戒自己,并藉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但相比父辈,荣智健的风格迥然不同。

即便在富豪云集的香港,荣智健的奢华做派也非常突出。《荣智健传》曾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他认为,富裕之后依旧过苦行僧的生活,是一种伪君子做派。

不过,在此次巨额投资亏损事件浮出水面后,荣智健的资产,已从2008年的35亿美元跌到7.5亿美元,损失高达75%。

而在吴晓波看来,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中信集团为国资委直属企业,在一个国有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集群中,私人得以拥有股份,且能以阳光化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富,荣家确为仅有之孤例。而也正因为是孤例,所以,一定违背了某些规律。

经过这次高层大震荡之后,中信泰富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到底是回归成为一家纯国企,还是继续过去的“暧昧身份”?

不过,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已成定案。在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迄今在中信泰富仍持有超过11%的股份,所以,荣家复起或有可期,但荣家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正面临重建。

或许,这才是“荣智健辞职”对这个百年家族最大的影响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8

從千元股王到雞蛋、水餃股 一位太陽能廠財務長的沉痛控訴

2012-8-27  TWM




曾經,他看著一家太陽能廠坐上千元股王,又看著它股價跌到只剩十元,這是一齣台灣太陽能產業的悲歌,他預言台灣太陽能產業還會更慘,到底他看到了什麼?

一位太陽能廠財務長最真實的告白,揭開台灣太陽能廠不能說的祕密。

撰文‧賴筱凡

他,一家太陽能大廠的財務長,在太陽能產業工作超過五年,從沒想過有一天,他會離開這個曾經擁有夢想的產業,輕嘆一口氣,他搖了搖頭:「這個產業,還會更 慘。」他的話,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在太陽能產業深耕多年,他看到了許多旁人看不到的產業惡習,「如果只有一家太陽能廠這樣,或許,我去其他家太陽能廠,還 能延續對太陽能的期待。但就是因為太了解這個產業,所以,這已經不是一家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裡的人,都是如此。」在他口中的惡習,一言以蔽之,說穿 了就是「炒短線」。這位太陽能廠財務長,參與過太陽能廠登上股王那段最輝煌的日子,但也親眼看著從雲端跌落,最後慘虧易主。他選擇說出實情,只希望可以對 台灣太陽能產業的重新解構,發揮影響力。以下是他的沉痛控訴。

工程師看股價報酬率比生產良率還勤我剛進太陽能廠的第一年,記得那是太陽能產業還在起步的時候,全球油價狂飆,我們都知道能源有限,石油有一天會耗盡,而 太陽每天都會升起,這是不會改變的定律,這就是我們對太陽能夢想的開始。我們以為有朝一日,太陽能可以變成全人類的主要能源,而不僅是替代能源。

現在聽起來,好像很可笑,因為太陽能原料多晶矽價格崩跌,太陽能發電成本大幅下降了,但太陽能終舊還是替代能源。

大部分人剛進太陽能廠工作時,都對太陽能有著憧憬,我也有。所以,我以為太陽能產業裡的人,都追尋著太陽能將變成主要能源的夢。不過,很快地,我的夢就醒了。

你問我為什麼?很簡單,如果你看到太陽能廠裡的那些工程師,每天早上看股價看得比研發進度還勤,關心手上技術股的價格漲跌,遠比關心研發良率、轉換率還認真,你還會覺得他們對這個產業有熱情嗎?

昱晶、益通坐上股王,這一切來得太快,那是機會財啊!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這才是台灣太陽能廠的夢,把太陽能變成主要能源才不是他們的夢想。台灣太陽能廠老闆的夢,是如何讓自己的公司成為下一個昱晶、益通。

所以,太陽能大好時,他們拚命擴產,反正機器買進來,就是印鈔票的開始。你以為他們每年花一○%營收投入研發,但我告訴你,真正用在先進技術開發上的經費,連一塊錢都沒有,研發費用全拿去擴產了!

結果,就是現在你們看到的台灣太陽能業悲歌,產能過剩、供過於求,買一片就賠一片;簡單來說,就是短視,只想炒短線。

老闆簽購料長約炒短線 跌進錢坑對於台灣太陽能廠來說,能在市場籌資,拿到錢就買機器、開始生產;至於深耕技術?別傻了,反正設備廠會把技術教你。景氣好時,台灣太陽能廠就靠著 這種炒短線的方式賺錢,沒料就簽購料長約,長約一簽、消息一出,股價隔天馬上連漲兩根停板,老闆們心裡就爽兩天。

長約這種東西,市況熱時,當然很好,但市況差時,就跟毒藥沒兩樣。前兩個月(多晶矽)價格(每公斤)可能還有一百美元,三年、五年長約的簽法,就是一年遞 減兩成,今年一百美元、明年就算你八十美元。但市場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因為三個月後多晶矽價格只剩下五十美元。

現貨市場可以買到五十美元,太陽能廠卻要用合約價的一百美元購料,很痛;但長約預付貨款都給出去了,不拿料就等同違約。所以,現在景氣不好,只能等著慘賠一屁股。

台灣太習慣靠著量產來快速致富,DRAM、面板是如此,LED、太陽能也是一樣;「四大慘業」的技術都在別人手上,我們只要想辦法快速量產、提高良率,再 來就是cost down(縮減成本)。這種作法讓台灣的DRAM、面板廠可以領先,那是因為大陸沒有做,或者技術差我們很遠。可是,太陽能這關,我們與大陸是站在同樣的 起跑點,人家胳臂比我們粗,又有政府支持,台灣想靠量產贏大陸,慘狀就是現在這樣。

所以我說,台灣太陽能產業還會更慘,炒短線心態一天不改,台灣太陽能產業怎麼會有希望,因為能像台積電,真正砸錢下去開發新技術的公司,真的太少。或許,我們只能把希望放在台積電身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01

一位觀光局金牌導遊的沉痛告白 宰殺陸客 台灣旅遊業玩完了!


2012-11-05  TWM
 
 

 

年薪百萬元以上,曾經榮獲觀光局頒發金牌的導遊,為何做不下去?

隨著陸客來台人數遽增,華語導遊成為搶手熱門行業,但看似風光的背後,卻有不堪的一面。

本文是一位資深導遊,看盡陸客團光怪陸離的亂象,不得已退出市場的沉痛告白。

整理‧賴琬莉

拜託!拜託!請救救導遊!看著台灣旅遊業向下沉淪,我很心痛,既然改變不了,只好選擇離開。說來很諷刺,我曾經因為服務陸客,受到兩岸媒體及觀光客好評,獲頒交通部觀光局的金牌導遊,但現在我只能無奈退出市場。

「大刀」,是旅遊業界的行話,指一層一層宰割、剝削陸客的那把刀,也就是指銷售業績很好的導遊。但夜深人靜,我捫心自問,我是導遊,應該以服務為首要天職,何時變成昧著良心,逼著客人購物的業務?

﹁業者要賭,為什麼要導遊一起陪葬?﹂台灣旅行社惡性競爭,低價搶陸客團,結果入不敷出,最後只好靠購物佣金支撐。台灣哪一家旅行社不賭團?陸客買多就賭贏,買少就賭輸。九月初,觀光局修法開放旅客購物佣金可抵扣團費,旅行社賭更凶,推出零團費招攬陸客。賠錢生意沒人做,砍頭生意有人幹,最後就是購物行程排更多,佣金抽更凶,如此一來,怎會有旅遊品質可言?

台灣不肖旅行社要賭,為什麼要導遊及國家形象跟著一起陪葬?旅行社接低團費的團,給導遊薪資低,還要導遊幫忙代墊費用,逼著我們宰殺陸客。大陸有十三億人口,旅行社不怕陸客不來,但最後,不僅賠上台灣的國家形象,連我們導遊的尊嚴也蕩然無存。

外界不知道,陸客來得越多,台灣導遊收入越差。二○○八年七月,剛開放陸客登台旅遊,團費還是每人每天八十美元,導遊按行規慣例,與大陸領隊平分一天五十人民幣的小費,以一團三十人,八天七夜行程換算下來,都有基本的二、三萬元的收入,那時,導遊一個月領七萬元以上收入,很正常。

這幾年,陸客團從每人每天八十美元團費一路下滑到六十美元、四十五美元、三十五美元、十八美元,甚至零團費;導遊的收入也每況愈下,先取消小費,改採每天二○○○元出差費、然後減為每天一五○○元、再降到每夜一五○○元(編按:大陸團一般八天七夜,按夜計算會少一個工作天),最近某家旅行社接零團費的旅遊團,八天七夜竟只給導遊一五○○元。

導遊工資比超商打工還低,只好全靠陸客購物的退佣賺錢,完全良心放一邊,銷售掛帥。其實,購物行為沒錯,但是要合理,不是像現在貪圖高額佣金,旅行社逼導遊把四、五流的商品吹捧成高檔貨,價格比外面貴上十倍、百倍。

﹁不用多久,﹃台灣阿珍﹄就會出現!﹂三年前,我帶陸客團到台東的珊瑚店,以我八年的導遊經驗,一看店內珊瑚就是台灣進香團的等級,但卻要講成是台灣國寶。當場我覺得客人看我的眼睛像神審判,我感受到他們開始懷疑、不信任,甚至生氣。雖然我嘴巴照講,但內心卻羞愧得無地自容,那天是我導遊生涯的黑暗日。

當晚,我輾轉難眠、內心煎熬,如果陸客是我的親人,我絕對不會要他們買,旅行社簡直逼良為娼。之後,我慎挑旅行社帶團,但慢慢的,每家旅行社大同小異,市場就是低團費,靠購物抽佣的旅遊團當道。

按照目前的行情,一般購物站退給包括旅行社、導遊、領隊、司機佣金高達五成以上,八天八個購物站是常態。陸客會問:「每個景點都趕客人,但去購物店怎麼待那麼久?」台灣的旅遊業已經向下沉淪。

台灣旅遊業正走向香港化。為了吸引大陸觀光客,香港推出許多號稱「零團費」的低價旅遊團,導遊全靠遊客消費的回扣謀生。一○年七月,一支七分鐘錄影帶曝光,讓香港旅遊當局臉上無光。

影片中,香港女導遊阿珍,不滿陸客進了珠寶店沒消費而發飆,連珠炮的大吼:「現在是你們欠著我的,不是我欠你們的,我給你吃、給你住,現在是你們不付出,你這輩子不還,下輩子也是要還出來,人就是這樣子的,你花一點錢開心一下,有什麼所謂呢!」阿珍辱罵遊客的惡行,震驚中港台三地,我斷言不用多久,「台灣阿珍」很快就會出現。

﹁整個旅遊界,現在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去年九月,我在高雄看見一團陸客老人團,也就是業界說的「夕陽紅」,導遊服裝不整就算了,在購物店門口,還對著團員大吼:「你們是豬,叫你們買不會買啊?買這些連付我薪水都不夠。」看到這幕景象,我知道台灣旅遊業玩完了,因為正常旅行社不會請這種人,整個業界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我曾帶過某省的官員團,業者毫不手軟照宰,那次到阿里山買茶葉,買回去泡的茶葉有霉味,與現場喝的不一樣,我被團員吐槽:「沒義氣,你賣給我什麼茶葉?」他們看我的眼神不再有信任,他們一定心想:「台灣的導遊就是賣假貨。」但導遊在這場賽局,只是被分配者,根本無力改變什麼,請觀光局自己摸摸良心,台灣哪來這麼多好茶葉,業界都心知肚明,很多都是國外進口,混著台灣茶葉賣。

幾年下來,陸客也略知台灣購物的黑幕。今年七月,大陸網友上網貼了一篇﹁﹃暢遊台灣﹄台灣旅遊指定購物店全解﹂,從牛樟芝、高山茶、鑽石、珊瑚、大理石工廠,以及台灣特產店,大陸網友的評價就是「貴」,末了還說,台灣最好的商店是「機場免稅店」。所以,現在大陸的沿海陸客團,購物金額都不高。

除了要推銷「物非所值」的商品,導遊的收入沒有保障,常做白工;此外,台灣導遊常被大陸領隊欺負,行程中遭撤換,毫無尊嚴。前年,有一團天津陸客來台旅遊,隨團大陸領隊每晚喝醉,早上遲到,竟氣台灣導遊不掩飾,挾怨打電話回天津打小報告,要求更換導遊。

全團陸客群情激憤,說可以換領隊、司機,就是不能換導遊,最後,該名導遊還是被換掉。行程最後一天,整車團員請導遊吃飯,聞訊而來的旅行社副總經理,毆打導遊,鬧到警局,隔天,剛交保的副總經理直奔天津向接團旅行社請罪。

你看,旅行社為了賺人民幣沒有對錯是非,這也是台灣旅遊業的悲哀。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我看得實在心灰意冷,決定退出。

﹁希望能再驕傲地說﹃我是中華民國導遊﹄﹂說實在,會來當導遊的人,內心都懷有浪漫、熱情的性格。八年前,我也是想有什麼工作可以看全世界,又有錢賺,才轉行考導遊執照,一頭栽進旅遊業。從out-bound(台灣國外旅遊團)做起。

四年前,開放大陸來台旅遊,華語導遊成為熱門職業,大家又一窩蜂投入考執照,去年領有華語導遊執照人數近萬人,市場導遊人數激增,為了有團帶,導遊只好任由旅行社擺布,領微薄的出差費、昧著良心賣東西,甚至代墊費用、旅行社還延遲付款。萬一碰到像華曜旅行社倒閉狀況,只能自認倒楣,淚水往肚裡吞。

過去,台灣旅遊市場以日客為主,那時導遊會利用閒暇到圖書館查資料,充實知識,見面還會互相分享,真的是落實民間外交工作。反觀現在帶陸客團的導遊,見面就問:「你這團做多少?」現在新入行的導遊,先教他們產品特性、銷售技巧,真是令人感慨。

那些懷抱理想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最可憐,就像白布丟到大染缸,你說像現在宰殺陸客的行為,與詐騙集團有什麼兩樣?很多旅行社會說,反正以前東南亞團也一樣,香港現在也是零團費靠購物補貼,我想要說,台灣為什麼要比爛、比差勁?

台灣有美景、美食、濃厚的人情味,以及保留優良的中華文化,但這些軟實力正一點一滴流失,不肖旅行社把台灣的形象都賠進去。也許是我錯了,不應該這麼有榮譽感,把國家看得這麼重,錯得讓自己沒飯吃。但我多想有一天,能像過去一樣,驕傲地大聲對旅客說:「我是中華民國導遊,很高興為大家服務。」零團費時代,

導遊收入自己賺

目前陸客團費行情混亂,九月初,觀光局開放佣金可抵扣團費後,某家接陸客前10大旅行社,私下將陸客粗略分為三個地區,依旅客購物能力,訂定不同的遊台團費,並給導遊不同的薪資。

第一區為東北、華北、內蒙、西北、北京與天津等省市,旅客購物能力最好,零團費,完全由購物佣金抵團費,導遊沒有出差費;第三區為福建、廣東及廣西等三個省市,旅客購物能力最差,團費一天30?40美元,導遊一夜出差費約1500元:其餘省市列為第二區,團費一天20?30美元,導遊一夜出差費100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7

隨筆--------地產股每一次反彈都是逃命的機會 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http://xueqiu.com/6911202198/28380203
記得三年前,那時還在上海,從虹橋回市區的路上,期間跟一在交通銀行做外匯的朋友談銀行股。那時銀行市盈率十來倍,我堅持其有投資價值,他堅持相反觀點。三年來時間給出了答案,就算我未必是錯的他未必是對的,但至少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案例。

你可以說三年時間對價值投資者來說不算什麼,你也可以說當年巴菲特投資富國銀行時買入後反而大幅度浮虧,越浮虧越增持,忍受了5年浮虧後終於走出了長線飆股形態。。但是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你不是巴菲特。巴菲特投資富國銀行時錢對他來說就已經只是個數字了。而對眾多投資銀行股的普通投資者來說,時間也是成本,你有幾個三年呢?中國的銀行股已經睡了六年了,再睡上六年也未嘗不可。如果你說因為熊市太久了,所以牛市要來了,那麼日本的金融股還熊了十幾二十年呢,牛市該不該來呢(銀行股反彈個一倍再跌回去總不能叫牛市吧)?

也許我是錯的,也許市場明天就開始扇我耳光,讓銀行股走出長線飆股形態,這些我都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經濟週期若向好,這麼低的銀行股肯定也能走出長牛走勢,但有的是股票能走得比金融股更牛;經濟週期若不向好,即便經濟基本面見底,銀行股也未必就能漲,因為經濟基本面大可以在底部徘徊很長時間,但仍會有其他行業跑出一些牛股來。所以你若不是巴菲特那種資金量,完全沒必要去趟金融股的渾水、碰這些跟宏觀經濟密切相關的行業。

這個月看到付羽寫的一篇心得,內容不去評價,但裡面有一句話我很贊同,大概叫做:'1、有業績有預期肯定漲,2、有業績沒預期則漲一步看一步,3、沒業績有預期也未必不漲'。說白了,股票就是預期的遊戲。那句話我還要添一句,叫做「4、有業績但預期極差,別想漲」。

第一類股票,比如佐力、光線、華誼,第二類例如最典型的格力電器,第三類例如桑樂金、九安醫療,第四類就是金融股和地產股。

美國股市這五年走出了一輪牛市,為什麼會有這輪牛市呢?因為人家當時已經把泡沫全部捅破了,美國投資者頭上不存在還沒爆炸卻隨時爆炸的不定時炸彈,壞到了極點才出現的經濟復甦,才出現的牛市。反觀中國呢?中國的地產泡沫遲遲不捅破,還花了四萬億購買經濟海洛因,只要這兩個不定時炸彈沒有個說法,中國的資本市場就永遠會對金融股和地產股敬而遠之,這就是預期的力量。試想美國金融股走牛的背景是什麼樣的,那時泡沫被完全捅破了,經濟一片狼藉,在這個基礎上出現的經濟復甦,自然就對市場很有說服力,投資者自然就願意去買金融股。但在中國,別看這些機構整天盯著各種指標來跟蹤宏觀經濟,就算經濟數據真的企穩了,見底了,甚至上升了,投資者基本上也不敢買金融股和地產股的,理由就是地產泡沫和四萬億海洛因還有利率自由化,三個靴子一個都沒落地。 而且就中國政府的態度來看,政府也不想讓靴子落地了,而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ok,那就有得熬了,什麼時候把地產泡沫消化了,什麼時候再提牛市吧。我是覺得地產泡沫一時半會兒破不了了,李馳搞不好就得抱著金融股抱進棺材了。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追蹤那些曲線和各種經濟指數是沒用的,看看現在各種產能過剩的行業,鋼鐵、重工、有色、房地產等等,落後企業才死了多少,兼併重組了多少?這場波及各大鐵公雞行業的經濟轉型運動分明才剛剛開始,而不是接近尾聲,哪兒那麼容易就有大牛市出現呢?雖說股市是提前於基本面見底的,你好歹也要讓市場看得到轉型快結束了股市才肯漲起吧?如果我沒記錯,美國1929年崩盤後,好像是過了近20年上下才進入的大牛市。那時候美國經濟也是類似鋼鐵這種行業面臨痛苦的轉型,一轉就是一代人。

所以既然是股市,你就不能去迴避預期這個話題。投機和投資本來就是孿生兄弟,世上沒有純粹的投資和純粹的投機。作為投資者,我們要以基本面為根基,時刻牢記基本面和安全邊際,但不能忘了預期這個重要的因素。我們絕對應該在低位去埋伏那些基本面優秀的股票、將來能經營得越來越好的公司,但同時也要預判一下這個股票背後的公司和行業未來的空間還有多大、將來能不能吹得出泡泡來,而且一定要注意所選標的千萬不要有重如泰山且長期存在的負面預期,否則就吃不了兜著走了。典型例子就是金融股和地產股。從超長期的角度來,其實銀行股最終仍然是有出頭之日的,因為金錢永不眠;而地產股呢則很可能這輩子就完了,人口週期開始向下,需求開始長線走弱,地產行業可能一調整就是一代人,所以我說地產股每一次反彈都是逃命的機會,地產板塊什麼時候只剩半條命了,上證牛市什麼時候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116

沒臉面對年輕人 一位退休老師的沉痛告白……不要為了領這些錢,犧牲下一代

2015-01-12  TWM
 

編按:年金改革,軍公教被視為最大反彈者;不過,卻有一名退休老師,頂著白髮,公開支持改革。他,說出其他人不敢說的實話……。

我叫陳彩仁,今年七十歲了。我就是別人眼中吃國家、喝國家的公務員。我以前在台北市介壽國中教童軍課,五十五歲退休,現在我拿的退休金,月俸加上一八%優存,一年可以領八十四萬元。算一算,一個月六、七萬元,與退休前的薪水差不多。先前另有一個半月的年終慰問金,還有三節獎金,反正很多。

我要說,我拿這個錢,真的一點尊嚴也沒有。尤其是年終慰問金,站不住腳嘛!退休了還有年終獎金,現在財政也不好,居然還有公務員要再爭,反對年金改革,還要用選票來懲罰、威脅,這對公務員的形象很不好。

國家如果有錢,不會虧待我們。更何況,公務員從來就沒有被虧待過。我家八個兄弟姊妹,加上親戚有十個軍公教人員,退休後每個人每年拿八十四萬元來算,一年就拿國家八百萬元。十年,算一算,國家就給我們家八千萬元,快一億元了。

一個學校的退休金就好幾億 財政怎麼不會倒我們介壽國中的老師大概一百四十幾位,我前一陣子參加學校的退休聯誼會,退休的就兩百多人,退休的比學校裡面的還多!光我們學校老師的退休金,一年就要花幾億元?所以,年金一定要改革,我之前就跳出來講,公務員退休金對國家財政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包袱。

去年,光退休軍公教的年終慰問金就要兩百億元,軍公教的退撫金也要九百億元,結果今年基礎建設預算卻越來越少。公務員領這麼多,很多都出國去玩,錢也沒有花在台灣,沒有效嘛!看不出對台灣的就業有幫助,對經濟成長也沒有幫助。

這件事去年已經很嚴重了,總統馬英九說要改革,結果遇到選舉,又停下來,真的是讓人很失望。軍公教的年金,本來就應該要改,你看先進國家,公務人員退休都沒有領那麼多,頂多領薪水的七、八成。台灣這樣,財政怎麼不會倒?

公務員為了幾萬元 造成年輕人仇恨上一代而且,最重要的,這樣對社會也不好,對年輕人更不好。這些錢,不都是年輕人在扛嗎?我退休了領那麼多錢,結果我以前的學生剛大學畢業,出去領兩萬二,這像話嗎?我都沒有臉面對他,台灣的社會是靠他,靠年輕的一代,結果上一代卻一直在扯後腿,年輕人怎麼服你?

軍公教是知識分子,應該要讓社會和諧,你應該第一個跳出來,說支持改革;結果沒有,還緊抓著退休金、年慰金不放,說是自己的權益。你有沒有想過,你那幾萬元,讓台灣整個社會衝突,讓年輕人充滿了恨。你逼到年輕人,就變成世代衝突,這個社會就沒有互信,蕩然無存!

我跳出來講,還上電視,也受到很大的壓力。有些人就指責我,還有人說年慰金會砍掉都是因為我,罵我混蛋、說我沽名釣譽,各式各樣的都有。但是我覺得,就算被罵還是要出來講,也許會讓一些人再多想想。

其實,像我這樣想的人不少。我身邊的朋友與以前的同事都是公務員,都很支持年金改革,也很佩服我敢出來講,不怕「晚節不保」。主要是,我也想讓年輕人覺得,這社會上還是有一點正義,大多數人還是關心這個國家、關心下一代。我已經七十歲了,這些事情,老實講都快與我無關了,這我看得很開;但是我就是看不過去,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麻木不仁,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年金改革真的實現,不要再為選票,犧牲下一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21

一個國中校長的沉痛憂慮:現在的國高中生,恐怕有1/3碰過毒品 失控的毒癮世代

2015-04-27  TWM  
 

 

「大家一起試看看吧,一次就好,沒試過哪會知道有什麼感覺……」有如魔鬼化身的白色粉末,正利用青少年渴望同儕肯定、追尋刺激的特性,從黑暗中悄悄潛入校園。

因為價格便宜、取得管道多元,擴散速度超乎你我想像,看似無害的一口菸、一杯咖啡,很可能就讓心智未成熟的學子,從此陷入毒癮深淵。

對抗K他命的戰役,需要關心台灣下一代的我們,一同挺身而出。

撰文.鄭閔聲、何欣潔 研究員.曾乙申一個過來人的告白:校園買K太方便 學長姊帶頭吸!

我叫小光(化名),今年二十三歲。我本來連菸都不抽,只是喜歡打撞球。在球場,我常看到幾個朋友聚在逃生梯,分享看起來有點不一樣的香菸。當時我才十六歲,因為好奇隨口問了一句「那是什麼?」朋友回答我:「就K菸啊,要不要試試看?」我雖然不喜歡抽菸的感覺,但還是試了,第一次抽有一種暈暈的、放鬆的感覺,持續了十幾分鐘吧。因為滿舒服的,之後就一直抽下去,慢慢習慣這種感覺。

吸K菸不像搖頭丸或安非他命那麼興奮,但吸久了還是會上癮,好像變成一種習慣動作。一般來說,一克的K他命最多可以做成十支K菸,一支K菸成本頂多四、五十元,非常便宜,連學生也負擔得起;學校裡還有人把K菸一支一支拿來賣,K他命才會這麼氾濫。

K菸抽久了,也在外面認識了一些人,我開始拿藥賣給同學;但我沒有在賣K,因為K很容易拿到,有時連好學生也跟著一起抽K菸,所以沒什麼好賺的。我都是賣二級毒品,例如安非他命,因為這種東西不容易拿到,也比較危險,才有賺頭。

我住台北市,根據我的經驗,台北碰K的小孩最多,因為台北的酒店多、夜店多、幫派也多。有的學校因為在校園裡就有吸菸區,滿十八歲的學長姊就會帶頭在校園裡抽K菸,學弟妹看到好奇就會想試,和我當初第一次抽K菸的情況一模一樣……。

全台都淪陷!

「若強制勒戒 校園會少一堆學生」「我們可以清楚看見,K他命確實在年輕人間流行。這種藥物十幾年前就進到台灣,但沒有人會特別想賣給學生。這幾年商業規模到了一定程度,販賣者想拓展客源,校園裡的學生就成了可以開發的銷售對象,逐漸形成一種新的供需模式。」置身補習班林立的台北市南陽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束連文,正憂心忡忡地分析青少年濫用藥物的嚴重性,他所看見的K他命擴散現象,與小光的故事不謀而合。

K他命不僅在都會區氾濫,連中南部、甚至花東地區都被K毒攻陷。距台北四百公里的屏東恆春,一位擔任教職超過二十年的國中老師,也目睹了類似問題:「這幾年有些學生為了家計,假日到墾丁大街的酒吧打工,或在海濱幫忙開沙灘車打工;有時我會發現,只隔了一個連續假期,甚至一個周末,那些學生回來上課時,眼神都變了。原來是有些客人玩毒品,一個順手就分給年輕的工讀生,邀他們『一起嗨』。」一位屏東的國中校長也沉痛地告訴我們,「如果好奇抽過一次K菸也算,現在的國高中生,恐怕有將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都有沾過。如果吸K他命要送強制勒戒,校園會少掉一堆學生!」 曾販毒入監的小光則說:「我覺得比三分之一更多。」媒體也曾報導,台中市吸毒學生恐達三至四成,高雄市前鎮分局警察更曾遭販毒青少年反嗆:「班上有過半同學用過毒品,學校裡買毒的同學超過百人,你要一個一個抓嗎?」問題嚴重程度,遠超過官方掌握數字。

來到後山花蓮,長期輔導保護管束少年的社工師林劭宇也觀察到,在「台灣最後一片淨土」上成長的青少年,正被來自外地的毒品侵蝕,「因為觀光,這幾年花蓮發展得很快,工作機會多了,但毒品也變多、變便宜了,K他命、K菸就在社區流竄。」毒品與藥物濫用問題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從來不曾根絕,台灣也不例外。過去一個月,陸續發生女大學生開慶生派對大嗑搖頭丸,結果不幸暴斃;一名年輕男子因嗑藥失去理智,持刀殺死祖父母後,還企圖焚屍滅證等與毒品相關的案件,在在讓人驚覺,國內毒品氾濫已經到了瀕臨失控的程度。

更使人不寒而慄的是,在這些事件中受毒品影響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世代,他們很可能自未成年就養成濫用藥物的習慣,卻未受到應有的關注與輔導,最終在成年後釀成憾事。毒品就像青少年成長歷程中的未爆彈,若不及時拆解,未來恐將有更多案例意外引爆,讓社會付出慘痛代價。

毒成長快!

大多自中國走私而來 便宜又易取得「在各級毒品當中,K他命、一粒眠這類三級毒品,無論案件數或查獲量成長速度都是最快,一級毒品海洛因這幾年反而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談起青少年毒品問題,法務部矯正署台北少年觀護所副所長許國賢指出,新接觸毒品的未成年人士,多以取得容易、價格相對低廉的K他命為主;因此,K他命供給及需求皆大幅成長,施用者年齡也有下探趨勢。

四月十三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邀請行政部門,報告遏止青少年毒品吸食和藥物濫用相關作為,法務部次長吳陳鐶在會中表示,去年政府查獲的毒品總量為歷年新高的四三三九.五公斤,來自中國的K他命高達三千公斤;警政署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青少年涉及三級毒品人數成長十五倍;教育部統計,二○一四年有一千七百名學生被通報藥物濫用,有近九成是使用三級毒品。

毫無疑問,K他命就是台灣當前最「流行」、也最常被青少年濫用的毒品。但請注意,上述資訊還只是被「查獲」的冰山一角,每年實際流入市面上的毒品數量,以及吸食的青少年人數,絕對比官方統計更駭人聽聞。

不易被察覺!

控制好劑量 行動不會出現異狀K他命的學名為氯胺酮(Ketamine),是一種非鴉片系麻醉藥物,在常溫、常壓下呈白色粉末狀,原本是用於動物麻醉。K他命從上世紀末開始,成為狂歡派對上常見的迷幻藥物,讓人產生快樂與不真實的感覺,被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列為「危險精神科藥物」管制。

台灣目前將K他命列為三級毒品管制,製造、運輸、販賣、大量持有轉讓,皆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科以刑責;但被驗出吸食或持有二十公克以下K他命者,僅處以行政罰鍰與最高八小時的毒品危害講習。正因為吸食罰則相對輕微,讓K他命被視為尋歡作樂的催化劑。

「K他命在醫學上屬於『俱樂部型用藥』(容易在酒吧、夜店濫用),藥效來得快,代謝速度也快,使用者經常是在酒精或其他物質的催化下,尋求短暫的快感極大化。」旗山醫院精神科主任謝遠達在台北市服務時,就曾遇過許多因腹痛、頻尿求診的年輕男女,這些人不會承認使用禁藥,醫療人員也無計可施。

使用K他命將近十五年、已動過兩次膀胱手術的小天(化名),早期常因胃痛、下腹痛求醫,醫師也以為他的症狀是腎結石造成,從未懷疑他吸食K他命。小天說:「用K只要控制好劑量,還是能像正常人一樣行動,不會被看出異狀。」但他沒想到,後遺症卻是如此嚴重。

K他命之所以被列為三級毒品,是因為它的生理成癮性並不明顯,但這不等同「拉K比用其他毒品不傷身體」。束連文指出,濫用K他命可能造成記憶力及智力衰退、情緒不穩定、心臟機能受損、膀胱病變等嚴重後遺症;只是多數使用者因初期症狀不明顯而難以察覺,一旦意識到身體出狀況主動求醫時,幾乎都已演變為不可回復的永久傷害。

其實,青少年並不是不了解K他命對身體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發表的《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十二到十七歲的青少年中,有近九成知道使用非法藥物會使人上癮;九五%認同使用非法藥物會對身體和精神造成傷害。但這樣的認知並不足以嚇阻青少年使用非法藥物,根據同一份調查,六六%的青少年,首次使用非法藥物的動機是「好奇或趕流行。」成癮難戒斷!

連要開刀的病患 手術當天都在吸台大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執行長張淑慧分析,K他命在年輕世代盛行的原因是年輕人叛逆、追求流行的心態,她常見青少年在同儕間炫耀使用禁藥的經驗,讓K他命儼然成為流行象徵,「吸食安非他命或其他毒品需要使用器具,K菸卻只是輕輕吸一口就有感覺,追求刺激的孩子,常忽略了這件事對身心的危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護理部防疫專案組主任莊苹也認為,一九九四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屬於網路原生代,他們對網路資訊與網友的信任,可能更勝於父母師長的意見;因此有時分享毒品並不是存心害同學,完全是一種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情。

「多數青少年都認為吸個一、兩次不會上癮,隨時想不碰就可以不碰,這些人都低估了K他命的心理成癮性。」束連文分析,所有迷幻藥的作用都是刺激腦神經中樞,只要人腦記住受刺激得到的快樂,會像是被綁架一樣,不斷想重溫這種感覺,形成了俗稱的「心癮」。八成以上使用者,難以脫離K他命的掌控。

二十三歲的小全,四年前在派對上接觸了K他命。一開始,他只在與朋友同樂時分享;但一年多前因為失戀,他選擇用藥物創造的幻覺世界逃避現實,成為K他命的重度使用者,再也收不了手。「其實不是每次拉K都有感覺,反而像是時間到了覺得該吃飯,有時走在路上看到便利商店,就會不自覺走進廁所來一管。」不到一年,小全就開始出現頻尿的現象,但他不以為意,「我覺得K是比較『低階』的毒品,不會太傷身體,何況我都還能正常工作。」一直拖到出現劇烈腹痛與血尿,才主動就醫,醫師診斷後發現他膀胱嚴重潰爛,必須立刻進行手術,讓小全震驚得當場連話都說不出口。

即使付出了慘痛代價,小全還是難以抗拒K他命的致命吸引力,接受手術當天,他躲在廁所用掉身上最後一點「存貨」;手術過後躺了三天,出院後第一件事就是找藥頭「補貨」。如今被家人強制送到戒治機構戒毒的小全,被問起難道從來不想戒毒時,只是面無表情地說:「當然會想,我每次都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但永遠都有下一次……。」「除了吸食成癮造成的生理傷害之外,不當使用非法藥物造成的法律後果,甚至進階使用安非他命、海洛因等毒品的狀況也不能輕忽。」束連文直言,青少年濫用藥物造成的控制力減退、情緒不穩定,經常導致不當行為甚至犯罪;絕大多數觸犯《少年事件處理法》,或有犯罪之虞的青少年,都有濫用藥物的行為。

犯罪關聯高!

成績好、家庭正常 也不乏吸食者張淑慧也分析,青少年初次使用藥物的高峰為七到八年級,也有從國小就吸食K他命的案例,平均成癮年齡則為十七.三歲,年齡層恰好與青少年犯罪高峰期重疊。

根據司法院統計,○四年,全國各地方法院少年暨兒童保護事件終結案件,為三○六九二件,一三年則增加至三九一二五件。也就是說,全國有犯罪之虞,或實際犯罪送少年法庭審理的案件,九年增加了二七%。

「青少年不具經濟能力,若習慣使用藥物,就必須設法尋找收入來源,直接導致許多竊盜案件。意思就是,濫用藥物通常是進一步犯罪行為的跳板。」社工師張進益根據多年輔導「非行少年」(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之虞接受觀護處分的青少年)的經驗,得出這樣的結論。

曾販毒的小光也指出,藥頭為了拓展業務,還在校園中部署「業務代表」,主動兜售,或初期免費提供K他命給學生,一開始是「免費」,但之後你要再抽,「就去拉更多同學一起來買啊!」原本只是在撞球場好奇抽了K菸的小光,就是依循著類似的模式,一步步從拉K走向吸食、販賣安非他命,最後進了勒戒所。

過去的學術研究多認為,濫用藥物的青少年,多半來自破碎家庭,或是學業成績不佳、有情緒管理障礙;但曾任桃園市社會局局長的張淑慧直言,這項論點在K他命問題上並不適用,因為她任職時發現,疑似吸食毒品青少年中,就不乏家庭功能與在校表現皆正常的案例,「我認為K他命是『無特定高風險群』的藥物。」「我曾經遇過一群在學校表現良好的孩子,因為想幫同學慶生,買了一堆K他命,排成『Happy Birthday』字樣,大家同時吸掉,結果因為搞不清楚劑量,當場昏倒在KTV包廂。」一位執法人員強調,雖然施用毒品的案例仍以行為偏差青少年居多,但絕不是「成績好就不會碰毒」。一位台北市立明星國中教師也透露,校內有學生因濫用藥物遭列管。

儘管教育部長吳思華強調,去年被通報濫用藥物的學生數,比一二年高峰期已明顯下降,顯示學生吸毒已獲得控制;但第一線的社工師與教育人員,對這樣的數據普遍高度存疑。

淪陷太容易!

先給你免費試用 之後就無法自拔在台北市西門町一帶工作的莊苹就透露自己常在路邊,甚至便利超商前,就看到青少年公然吸食K菸,「你聞到燒塑膠的味道,那就是了。」社工師林黃翔也說,他認識一個朋友,在看似單純的便利商店打工,但因為店址在台北市林森北路,認識在酒店上班的員工,「混熟後,對方邀他來店裡玩,順便請他抽一根免費的K菸,結果就掉進去了。」遠離特種行業較多的台北,K他命氾濫現象依舊存在,只是樣態稍有不同,有時候是透過同儕團體影響,也有透過陣頭接觸染毒。

「地方上的陣頭出巡遶境一次就是好幾天,大人有時候就會拿K菸給小孩子抽,當作獎勵。一、兩次下來,有的孩子就被陣頭拉走,再也不回學校上課。」屏東一位資深教師感嘆。

謝遠達在高雄服務期間,也經常耳聞幫派集團把K他命當成「甜頭」,吸引經濟狀況較差的偏鄉學生替他們辦事,有人畢業後因此染上毒癮,或直接加入幫派。

為使台灣的下一代免受毒害,有立委主張將K他命提升為二級毒品,讓吸食者強制接受勒戒,以提高嚇阻力。但這項看似最直接的解方,卻遭到絕大多數專家否決,他們共同的觀點就是「重罰治標不治本」。

許國賢指出,K他命的生理戒斷症狀不明顯,使用者對藥物的依賴主要來自心理因素,將吸食者送進類似監獄的勒戒所,並不能達到「教化矯治」的效果,反而可能在勒戒所內結識其他毒品犯,產生更嚴重後果。

謝遠達也認為,與其讓濫用藥物的青少年進勒戒所,從此被標籤化,不如理解青少年吸食K他命背後的因素,並提供協助。束連文更直言,把K他命列為二級毒品只有短期效果,不久後一定有新配方的迷幻藥問世,「難道政府能一直重罰下去嗎?」教育是根本!

提升K毒等級治標不治本 抓不勝抓所有專家一致認為,從教育做起,在青少年心中種下面對藥物的正確意識,才是控制毒害的根本之道。「教育絕對不是在課堂上放一放影片,重點是要找出對的方式,用在對的人身上。」許國賢說。

「這個東西,可以讓你得到快樂,我可是看在你是我的好朋友,才分你用的!」四月中旬午後的桃園市立龜山國中活動中心,稚氣未脫的七年級生,正席地而坐,欣賞著紙風車劇團演出的反毒戲劇《拯救浮士德》。經驗豐富的兒童劇演員,正用誇張的肢體動作,吸引觀眾注意,並趁機灌輸拒絕毒品的概念。

儘管學生的反應相當熱絡,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卻感嘆,這個因他親眼目睹鄉間毒品充斥,而發起的「拯救浮士德計畫」,始終未獲得政府充分支持;劇團向各校提出巡演計畫時甚至經常碰壁,而最常得到的拒絕理由就是:「我們學校沒人吸毒,不需要看這部戲。」「計畫開始以後,有越來越多朋友告訴我,毒品問題比想像的更嚴重,有私校教師說,全校幾乎有一半的人在吸毒,有名校畢業的學生不慎染上毒癮,讓全家得了憂鬱症;但更多人還是選擇忽視,認為這種事不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李永豐說。

與紙風車合作的元大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楊荊孫認為,製作反毒劇是「傻子才會做的事」。對此,李永豐苦笑:「這是黑暗中的微弱燭光,只要火還沒有熄,就還有機會被看見。」毒品與毒癮患者,永遠躲在社會的幽暗角落,難以被人察覺;但越來越多跡象顯示,這片陰影的範圍正持續擴大。毒癮並不是可以透過隔離根除的生物傳染病,而是一種必須被人性手段控制的社會現象。面對這項危機,你可以選擇冷漠,但沒有人得以永遠獨善其身。

長期吸食K他命 膀胱嚴重萎縮

──K他命小檔案

毒品分級 第三級

別名 愷他命、K粉、克他命、K仔吸食方式 口服、鼻服、菸吸、注射吸食後症狀 產生歡愉、快樂、酒醉感,以及與現實脫離狀況,也會有噁心、視覺模糊、暫發性失憶及失去平衡等。

吸食副作用 心跳過速、血壓上升、肌肉緊張而呈陣攣性運動等。

濫用後遺症 可能罹患「慢性間質性膀胱炎」,變得頻尿、尿急、小便疼痛、血尿、下腹部疼痛,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尿量減少、水腫等腎功能不全的症狀。

K他命等三級毒品 近年吸食人數暴增──近年三級毒品吸食疑犯人數吸食K他命人數,近年攀上高峰,但專家認為,被警方查獲者只是冰山一角,實際數字肯定更加驚人。

校園染毒 三級毒品最嚴重──近年台灣學生各種毒品濫用人數95%知道吸毒有害 仍因好奇淪陷──青少年藥物濫用大調查Q1三大取得毒品地點(K他命)

路邊 30.3%

朋友住處 21.2%

電玩店/遊樂場 12.1% 註: 警方表示,路邊是青少年被查獲毒品最多的地點,但實際上較常吸食的場所,仍是朋友住處或電玩店、遊樂場。

Q2毒品來源(K他命)

朋友53.7%

毒販39%

自己販賣7.3%

Q3吸食原因(複選)

好奇 66.7%

放鬆自己/解除壓力 14.2%

因為朋友有用 13%

娛樂助興 11.7%

Q4首次吸食與成癮年齡

平均12.5歲初次吸食毒品

平均17.3歲毒品成癮

Q5藥物濫用傷害認知

認為對身體有害95.5%

認為無害1.1%

不知道3.4%

Q6藥物濫用成癮認知

認為會成癮88.8%

認為不會成癮6.5%

不知道4.7%

資料來源: 衛福部《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2009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結果》(2014年)毒品,就是這樣入侵校園的

──拆解K他命供應鏈

9成來自中國走私

據法務部統計,2014年政府共查獲3000公斤中國走私K他命;警方評估,國內K他命有9成來自中國。

在台加工、分裝

走私K他命進入國內以後,部分販毒集團會在台灣加工廠「混K」(混合一粒眠或以其他成分稀釋純度)、「分裝」(摻入飲料、製成咖啡包等)。

毒品變種包裝:

● 發泡錠

● 咖啡包

● 奶茶粉包

● 花草茶包

● 果凍

● 甘草粉包

「業代」校園攬客

加工後的成品,會分批交給各級藥頭銷售,除了與固定特種行業店家配合,也會委託「業務」尋找銷售對象。部分藥頭會以分紅鼓勵業務衝高銷售數字,業務因此大力吸引未成年學生嘗試。

價格:

● 下游K他命價格約每公克300到500元,大量購買可再議價。

● 每支K菸50元到100元不等。

整理:鄭閔聲、曾乙申

父母注意!孩子「拉K」的警訊──判斷孩子染毒徵兆與輔導方法Q1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接觸K他命?

身體異常

精神恍惚

眼神不集中、目光呆滯、眼圈發黑

未感冒但經常

流鼻水、吸鼻水

常打哈欠

異常

體重變輕

常跑廁所

常昏睡、難叫醒

房間異常

桌上、房間發現

異常白色粉末

出現燒塑膠氣味、小夾鏈袋、錫箔紙、吸食器(改裝的鋁箔包)

行為異常

● 不允許父母進入房間,做事鬼鬼祟祟,經常出門整夜未歸。

● 睡眠時間減少,或睡眠習慣改變,食慾變差。

● 頻繁索取零用錢,信用卡卡費暴增。

● 走路步伐不穩當,說話口齒不清晰。

● 易怒、暴躁、猜忌多疑,並有侵略性。

Q2若孩子染毒,家人如何因應?

● 避免過度自責與指責。

● 協助孩子接受醫療戒治,規律作息。

● 了解毒品來源與交友情形。

● 與學校春暉小組老師一起輔導。

● 尋求專業諮商,改善親子互動模式。

資料來源:教育部紫錐花運動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91

數據表明 VR 頭顯正大步邁進消費級市場,準備融入先進的沈浸式體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9/157739.shtml

數據表明 VR 頭顯正大步邁進消費級市場,準備融入先進的沈浸式體驗
FellowData FellowData

數據表明 VR 頭顯正大步邁進消費級市場,準備融入先進的沈浸式體驗

許多消費者宣稱 VR 體驗將讓他們更多地在線購物,而不是到實體店買東西。

7 月 27 日索尼正式推出了國行版索尼 PS VR,並在 28 日 60 秒內售罄。這讓大家又一次將目光聚焦到 VR 硬件市場上。這方面不僅有在硬件領域很大發展的 Oculus、三星、HTC 的加入。國內巨頭公司 BAT、樂視、小米也開始嗅到商機,大步踏進 VR 硬件方向。不久 VR 設備會以較低的價格亮相消費級市場,帶給用戶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體驗。

文|Business Insider

編譯|FellowData 

對於 VR 這種營造沈浸其中效果的虛擬現實科技來說,只有眼鏡所帶來的視覺感受還遠遠不夠,所以更多廠商將視線轉移到了擁有 3D 音效的 VR 頭顯設備上來。但根據近日的報道來看,Google 卻叫停了這個之前著重開發的項目,轉移其他方向。巨頭陣地的轉移難道是對頭顯硬件的不看好嗎?

事實上但更多的數據表明,VR 頭顯設備正紛紛亮相消費級市場,並且準備融入先進的沈浸式內容平臺。

大部分用戶選擇在移動設備和主機上玩遊戲,這是推動 VR 頭顯設備的需求增長重要原因。要知道全世界的遊戲玩家數量達到 12 億,僅移動設備上的玩家就接近於 10 億。這顯然給 VR 頭顯設備創造了一個直接的目標市場。

除了遊戲,VR 還將成為一個內容傳輸、甚至購物的重要平臺。Oculus 已經在這個領域展開試驗,推出了一個用於制作 VR 電影的平臺——Story Studio。此外,許多消費者宣稱 VR 體驗將讓他們更多地在線購物,而不是到實體店買東西。

u1.webp

據此預測,在 2015 年至 2020 年間,VR 頭顯設備出貨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驚人的 99%

u2.webp

2016 年 VR 硬件市場規模估計為 3700 萬美元,到 2020 年預計將達到 28 億美元。

那麽 Google 放棄 VR 頭顯設備又出於何種原因呢?外界紛紛猜測是由於 VR 頭顯項目的技術開發難度過大,或是由於該項目實際操作成本較高。但細想一下,這兩點對 Google 來說並不是難題。真正的原因就是 Google 之前定位的是一款高端獨立的 VR 頭顯設備,現在則轉向到移動 VR 平臺,這也是該公司做出的戰略性變更。

u3.webp

隨著 Facebook、三星以及 HTC 等 VR 設備制造公司逐漸退出價位更高的產品,我們越來越清楚 VR 頭顯設備是一個低成本的消費電子產品類別。作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華為也緊隨三星之後將要以較低價位推出 VR 頭顯設備。基於智能手機的 VR 頭顯設備,將成為推動 AR 和 VR 技術在消費者當中普及的最主要動力。所以,華為試圖從這一市場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這種較低價位將有助於推動該產品的普及。

VR 頭顯 沈浸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16

互聯網家裝的2016盤點:一個產業的沈澱與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26/160537.shtml

互聯網家裝的2016盤點:一個產業的沈澱與思考
泰山匯 泰山匯

互聯網家裝的2016盤點:一個產業的沈澱與思考

作為創投圈內頗受關註的領域,互聯網家裝始終都沒有逃離人們關註的目光。從轉型到融資,從改造到升級,從創新到顛覆,這些詞匯始終都和互聯網家裝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作為創投圈內頗受關註的領域,互聯網家裝始終都沒有逃離人們關註的目光。從轉型到融資,從改造到升級,從創新到顛覆,這些詞匯始終都和互聯網家裝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近年間,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變革早已開始,但與一般的制造業、服務業不同,裝修是個相對特別的產業,價格不透明、產品標準化不明確、與施工人員溝通成本高等都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身邊常有朋友感嘆地說:“裝修一次掉了十斤肉!”天天跑工地,裝完依然不能讓人滿意。

黃金年代對行業的啟示 

而在這個產業的另一邊,卻是另一番熱鬧的景象。2015年,隨著“新中產”人群的擴大,家裝行業總規模達到了4萬億元。同年,雷軍投資愛空間的話題引爆了行業,有住網、美家幫相繼誕生或獲得融資,除了這些新興公司,土巴兔、齊家網等老牌勁旅也動作不斷,整個互聯網家裝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2015年之所以被譽為“互聯網家裝元年”,是因為互聯網家裝公司提出“標準化套餐”、“免費設計”等概念,對傳統家裝進行了“降維攻擊”。使得過去的傳統家裝企業開始進行了反思,下一波浪潮中,用戶要的新家到底是什麽?

這是整個互聯網家裝的黃金年代,新秀活躍,巨頭泰然。然而業內勁風吹起,百家爭鳴之時,卻又讓行業外的觀察者們,有一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覺。但是霧里看花畢竟看不到鮮花最真實的一面,針對2016年互聯網家裝的發展情況,我們來對過去一年的行業變化,做一些總結和預測。 

高速洗牌的2016 

根據清科集團的數據顯示,僅2016年上半年,家裝領域就有20家企業獲得投資。當然,有競爭就有淘汰,不同於其他行業簡單易複制的互聯網+模式,家裝行業是一個鏈條長、環節多而流程複雜的領域,很快,也有一些貿然進入家裝領域的外來者們開始感受到了這個行業的各種舉步維艱。

2015年,搜房網宣布以666套餐殺入家裝市場,僅僅半年即黯然退出。2016年初,新美大設立家裝版塊之後湮沒無聞,年底萬科與鏈家團隊組建的“萬鏈”宣布進軍互聯網家裝,業務成立不到兩個月,就被權威媒體北京晨報曝光《萬鏈裝修,業主沒入住櫃門已脫落》,不僅新房內滿目瘡痍,更是被質疑施工資質。這個行業似乎永遠不缺外來者與出局者。 

究其根本,企業如果只看到市場的繁榮,忽略了裝修產業的本質特性,是難以在家裝行業立足的。因為家裝不單單是個行業,而是一個全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中,存在著設計、施工、建材、售後四大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經驗積累,這也是外來者們,無論是房產大佬,還是科技巨頭都很難在互聯網家裝行業立足的原因。 

那麽,現在哪些類型的企業正在迅速適應新型市場?消費市場真正需要的家裝應該是什麽樣的呢?綜合各家的數據,筆者在訪談中了解到目前互聯網家裝行業內相關企業的如下信息:

6

1、一站式整體家裝服務平臺 代表企業:土巴兔 

相較於其他互聯網家裝企業來說,土巴兔在行業內已深耕八年,用戶通過土巴兔,可以輕松地獲得設計、施工、家居電商、家裝金融等一站式整體家裝服務。2016年6月底,土巴兔召開家裝生態發布會,宣布“雲工長”正式上線。此舉意味著土巴兔已經從最初的平臺向產業生態演變,這也是類似企業發展的必然。土巴兔創始人王國彬曾經對媒體表示,未來將構建具有家裝金融場景、家裝誠信體系、匯集新裝修人、共享經濟、智能家居、家裝大數據的家庭消費入口,生長為一個為中國家庭提供多層次優質供給的家裝產業生態。 

此外,土巴兔推出“雲工長”,進一步讓外界認識到,任何的裝修最終還是要由人來落地,裝修的服務主體是工長和工人。 

從平臺定位的演變上看,從創立最初的信息連接和內容建設,到對工地質量的深入把控,再到行業獨立口碑和服務者入駐機制的建立,土巴兔對家裝行業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未來的規劃相當明確。當前,伴隨消費升級到來,80後、90後用戶更多地希望服務流程能夠線上解決。可以說,一站式不僅僅是土巴兔的發展模式,也是整個互聯網家裝行業從業者希望達成的模式。 

2、撮合交易平臺 代表企業:天貓家裝

今年7月,天貓聯合實創、百安居、有住、我愛我家和惠裝發起“天貓人民裝修”,隨後多家企業加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透過這些現象,我們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麽在2016年,天貓家裝依然能打出撮合交易的經營模式。 

首先第一點對於家裝行業來說,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才是理想化模式,但是很多企業沒有內容的支撐,在流量方面微不足道,沒有流量能力,更難以通過互聯網思維改變經銷商思維、優化供應鏈。 

第二點來自於用戶端,為什麽近幾年裝企依然需要拓展銷售渠道。家裝行業經過多年發展,線下渠道已經飽和,隨著主流年輕消費用戶群逐漸建立了線上消費習慣,線下市場進一步萎縮,傳統家裝企業不得不轉向線上,所以天貓也成為其拓展銷售渠道的選擇之一。

不過反過來看,天貓家裝目前只是單純的信息撮合平臺,對於線下的裝修工地依然缺乏實際的管控能力,僅僅是撮合用戶和平臺上裝修公司的交易,在設計、施工、材料等方面並沒有介入。此外,天貓平臺流量雖大,但主要集中在小額零售商品,在高客單價的家裝服務方面相對弱勢。解讀天貓進軍家裝領域的未來,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互聯網家裝下半場的四大趨勢

2016年,互聯網家裝行業逐漸步入下半場,輕模式不斷向重服務升級和進化,雖然遭遇資本寒冬,但對行業內大多數企業影響不大,通過總結這一年行業發展大事記及重點企業盤點,可以總結出如下發展趨勢與方向。

一、城市擴張步伐加快,互聯網家裝向三四線城市下沈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6年互聯網家裝行業白皮書》顯示,一二線城市是目前互聯網家裝用戶分布最多的城市,也是互聯網家裝的主力市場。隨著一二線城市市場趨向飽和、城鎮化進程加速以及互聯網普及率提升,互聯網家裝將向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不斷下沈、滲透。預計在2017年,互聯網家裝企業的分站數目將迎來高速增長,跑馬圈地雖然已經不能成為比賽的制勝法寶,但規模與體量依舊是用戶選擇的關鍵因素。 

二、消費升級到來,互聯網家裝將面臨更高的品質要求 

在當前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用戶傾向於通過網絡一站式解決生活需求,同時對居住環境的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一站式整體家裝服務深受用戶青睞,高檔次、個性化需求逐步擴大,家裝需求由簡單的滿足基本居住屬性向家居文化轉移,這不僅將增加家裝市場需求規模,而且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所有的互聯網家裝企業加速提升服務與品質,從純粹的尋求低價變成品質與價格的平衡,以此推動家裝行業整體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產業能力成競賽核心指標,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回顧家裝行業發展,為什麽這麽多年出不了百億規模的企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產業整合力和優質服務供給。互聯網家裝進入下半場,在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雙重趨勢下,只有徹底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對各環節資源進行深度整合,進一步提升供應鏈與服務鏈把控能力,才能在新的發展階段謀得競爭優勢。通過互聯網技術深度改造產業鏈,為用戶創造價值,是互聯網家裝企業在下半場最需要構建的核心能力。

四、智能家居市場逐步打開,成為新的行業風向標 

過去多年,國內智能家居市場一直處於“雷聲大、雨點小”的發展狀態。除了科技產品自身的研發周期較長之外,還存在一個渠道短板。目前家裝行業依然占據前裝智能家居市場的入口級地位。家裝入口作為切入前裝智能家居市場最直接快捷的入口,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互聯網家裝只要解決好技術與供給的問題,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比拼必定能爭得領先地位。

互聯網家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07

寡言健談|淘寶的浮與天貓的沈

練太極拳的人知道,太極追求一種“骨升肉降”的內在狀態。意思是說,打拳過程中領悟到肌肉松弛下沈、骨骼挺拔升騰的感覺,骨與肉剛柔並濟。能體會到這種感覺是比較難的,先讓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方可能遊刃有余;若嘴里一直喊著打打殺殺,表面威風唬不住真功夫。

個人看來,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正處在尋找這種感覺的過程中。淘寶和天貓還沒有在哪一年像2016年如此分化,這種差異未來會越來越明顯。倒不是張勇(阿里巴巴CEO)大膽任性,而是商業大勢所趨。

歲末年初,天貓和淘寶相繼調整了組織架構。天貓的調整叫“三縱兩橫”,淘寶的動作是“三位一體”,聽起來都很抽象。如果結合電商環境的變化去揣度架構設計者的初衷,背後的意圖就被清晰地展現出來了。淘寶和天貓開始朝著相反的方向“浮與沈”。

 

阿里零售平臺在2016年實現了年度GMV(總交易額)超3萬億的目標,超過了實體零售商沃爾瑪。在整個阿里營收中占半壁江山的淘寶卻不再提GMV了,鼓搗出一系列像“造物節”、直播、“問大家”等花哨的東西,同時一批稀奇古怪的創意淘寶店在這一年里集中冒出來,淘寶要朝什麽方向前行?

這幾天,“年貨節”被放在手機淘寶最醒目的廣告位展示,在搜索框輸入“年貨大街”(或使用對應淘口令)就進入了一個以清明上河圖藍本制作的有聲版年貨地圖,點擊圖上的卡通店鋪後跳轉到各地賣土特產、創意文玩和民俗產品的店鋪,與店主互動還可領取各種獎券。核心就體現一個字,玩。其實,淘寶整個2016年的轉型都圍繞這個字。

究其原因,其一,對商家而言,線上銷售的成本一直呈上升趨勢,無論是買流量、吸粉絲、物流、運營,都越來越貴。這也是為什麽當年最早進入淘寶的那批淘品牌現在能風生水起去IPO、令後來者望其項背。在商品以虛擬貨架形式呈現的傳統電商年代,電商就是一個中心化的平臺,商家砸錢去擠占那些能讓自家店鋪更快觸達消費者的廣告位與排名。

先吃螃蟹的人富了起來,但為了維持平臺的有序運行與可持續性,也要給後來者機會。當新興的店主、達人和創業者能夠通過賣新奇產品、內容營銷導流、粉絲維護等方式,而不是單純靠砸錢買流量成長起來時,才能證明平臺的有序、活力與持續。

其二,對平臺而言,一方面淘寶主要靠效果廣告盈利,日(月)活躍用戶數、用戶平均使用時長、點擊率等都是對廣告營收至關重要的參數。當平臺變得更好玩、有更多互動分享與社交元素時,才能增加可變現的流量庫存。阿里巴巴2016年三季報發布時CFO武衛透露,淘寶的DAU/MAU(日活與月活用戶之比,數值越高表明用戶留存率越高)為40%,用戶平均使用時長為20分鐘,同比均在增加,表明了內容建設的成效。

另一方面,淘寶需要在形象認知上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而不單是“萬能”這一個標簽,這要靠更多類似造物節的子品牌和垂直產品去強化。就好比一提到Prime就想到亞馬遜,想到更快的物流、更優質的退換貨服務與更多的會員選擇。淘寶在2015年上線了“中國質造”,一個幫助沿海加工貿易帶的代工廠打造自有品牌的項目。但它並未在消費者中建立起強認知,反倒被後上線的、同樣是ODM(原始設計商)理念的網易嚴選趕超。

張勇去年在內部說過兩句話,勾勒出淘寶的反思。一句是,“大量創新創業的新機會是淘寶的生命力”;另一句是“當整個供應鏈完全擁抱互聯網以後,整個伴隨供應鏈環節溢出到網上售賣的機會越來越少。”意思是,品牌的各級分銷者把貨拿到網上去賣這種形式,越來越難與B2C去競爭。這逼迫淘寶去做升華,不再只盯GMV和實物商品售賣,單純去拼細分品類;而是去中心化,做內容社區,給創意和靈感提供土壤,讓商家從過去的搶搜索位、甚至炒信,轉為更關註自身店鋪和粉絲的運維。

這次淘寶架構調整的一個細節是,委任平臺治理策略團隊的負責人王明強同時帶淘寶行業和賣家團隊的運營。平臺治理就是打擊刷單炒信和制假售假的,這也傳遞出一個信號,淘寶將從品質上下手整頓。

淘寶的浮,伴隨著天貓的沈,這說的是最近引發宗慶後與馬雲觀點交鋒的新零售,即天貓的任務是下沈到實體經濟與供應鏈環節,讓線下商業最大程度互聯網化,新技術在其中至關重要。天貓架構調整後的“兩橫”,即整合聚劃算後的營銷平臺,以及統籌商家管理的運營中心,這相當於在天貓內部又設立一個“中臺”,打亂以往按類目條塊分割的樹狀架構,變成網狀架構去統一面對天貓商家,為後者提供打包式服務,簡化對接流程。但從近期的交鋒不難預見,改造線下是一個與部分傳統商家的抵觸與反彈長期拉鋸的過程。

無論平臺怎麽變,逃不開商業本質,即消費者眼里的更低的價格、更好的體驗,以及更高的效率。上海五角場新開的蘇寧雲店除了能購物、吃飯、喝茶之外,還有一個配套書店,兒童讀物是主角。商家聰明地用孩子留住了家長的腳步,鎖定了線下流量。這種體驗是電商很難提供的,所以我們看到了阿里、京東這一年通過資本聯姻、業務合作等方式拼命往線下走。

國內電商已走過13年,當平臺之間不再只是圍繞價格打打殺殺、甚至互相詆毀,轉而以太極式的放松姿態去服務消費者,同時讓商家賺到錢後,才是時代與傳統電商說再見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08

上帝的沈默



為了殉道,可以去得幾盡?

一個人最極致的付出,是自我犧牲。但對殉道者來說,死亡不可畏,反而求仁得仁。然而,假若決志殉道的是自己,最後犧牲的卻是別人,又如何?

馬田史高西斯磨劍二十八年,一套《沈默》表面上叩問的,是上帝眼見信徒被逼害,何以忍心一直沈默。但更值得思考的或許是,奉信仰之名的堅持,究竟真是上帝的旨意,抑或只是人類驕傲的自以為是?

17世紀的日本,封殺天主教,但不會把傳教士置諸死地,因為傳教士的死,往往凝聚更多信徒。他們要的,是傳教士公然叛教,傷盡信徒的心,教會不攻自破。若不就範,政府就把農民信眾搜刮出來,逐一用最殘酷的方法處決。

作為傳教士,妥協不?若不妥協,想保護的,是上帝的名,抑或自己的清譽?明明可以叫停殺戮,為甚麼不?他在筋疲力盡之際望向湖面,倒影出耶穌的臉。恩師罵他,你以耶穌自比,但外面那些呻吟掙扎的百姓,他們甚至沒有你那殉道者的光環,卻為了你白白犧牲。

傅教士不能接受,當年冒死到日本傳教的恩師公然叛教。他認為死者的血不能白流,所以要戰鬥到底。恩師卻說,我現在擁有的一切:名字、妻子、孩子,都繼承自被砍首的日本信徒!為了不再流血,更要妥協。傳教士罵日本政府逼害信徒,日本政府說,不,是你的堅持,逼死他們。

電影長達三小時的辯證過程,大大衝擊着教徒的信仰基礎。當世人批評猶達斯出賣耶穌,彼得後悔三次不認主,《沈默》卻仿彿在說,寧願信念不出櫃,也不要烈士的光環,更不要生靈塗炭。

難道沉默的終極答案,就是臨終時手心的蚊型十字架?抑或是傳教士身邊那個賴死不走的小人物,徒然在永恆的犯錯與告解當中,無限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