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開放是壟斷者的通行證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70

「12年前關注的是生意,現在要做的是生態」

騰訊不是最早實施開放戰略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但卻是最受人矚目的開放者。

一半中國人都活躍在這裡,但這個平台過去卻一直是封閉的。它曾經是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噩夢,現在它要成為生態建設者。

不過,也有不少人士擔心,這會導致大公司們藉著開放獲取更多養分,最終成為更大的壟斷者。如果說眼下開放成了壟斷者們的通行證,那麼在將來壟斷會不會成為開放者們的墓誌銘?

6月15日,騰訊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了面向開發者的合作夥伴大會,介紹各平台開放的情況,以期吸引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加入。而Q+,則將是他們最重量級的一款產品——這是作為騰訊最核心資產的客戶端上的開放。

在這個深藍色調的會場上,幾乎座無虛席,過道上都站著人。甚至有人到處借胸牌,想繼續帶人進來。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會上詳解了騰訊的開放進程——傾聽,召開十場診斷會;8大業務線向開放平台切換;已經有2萬個合作夥伴接入騰訊開放平台或正在談;騰訊已經投了20億扶持成長公司。

接下來,身著白襯衫、深色西服的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宣佈,騰訊將追加產業共贏基金至100億元。他表示,12年前創業,就像一棵果樹,關心果樹有沒有 收成,關心員工工資和服務器費用,當果樹成為果園,擔心的不是單個果樹收成,而是關注生態,會不會大面積蟲害。「騰訊過去做生意到做生態,不是外界的要 求,而是使命的轉變。騰訊過去夢想是打造一站式的平台,現在的夢想是打造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新生態。」

他雄心勃勃地表示,騰訊過去是半開放狀態,去年200億元收入中有40億元分給了合作夥伴,希望未來有10萬應用,給開發者帶來200億元收入,再造一個騰訊。

這預示著,作為擁有約6.5億活躍用戶、覆蓋了中國80%網民的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騰訊正在從一隻貪婪的企鵝變成和藹可親的合作者。其實開放早已成為中國互聯網業內的流行話語。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家們,只要看看美國的Facebook和蘋果公司,就知道開放的能量有多大。

體積龐大的騰訊不是最早實施開放戰略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但卻是最受人矚目的開放者。因為這與其過去的戰略截然不同,也因為這個龐然大物的觸角已伸向互聯網幾乎所有已知領域,它曾經是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噩夢。

與開放同步進行的是騰訊的一系列投資舉動,在過去三週內,騰訊陸續投資於華誼兄弟、藝龍旅行網、網上鞋城「好樂買」、創新工場等各類公司。馬化騰對 媒體聲稱,「純粹的財務投資,我們不做,一定要有戰略意義才行。可以投資,但不要控股。」這一說法驗證了騰訊要扮演的是與開放戰略協同的友好型投資者的角 色。

生於「開放」

開放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騰訊最清楚,因為它在創建初期就是開放的受益者。

2000年4月從中國電信剝離出來的中國移動,在這年年底推出「移動夢網」創業計劃,改變過去由電信運營商獨自服務用戶的歷史,用「移動夢網」這個平台,集闔第三方服務、內容供應商,向手機用戶提供移動數據業務。

這個移動數據業務集合,英文名叫做「Monternet」,寄予了中國移動試圖連接移動通信和互聯網(Mobile+Internet)的希望。

就在那個手機剛開始在中國普及的年代,在移動夢網的平台上,數千家服務提供商(SP),向手機用戶提供新聞報導、天氣信息、電視節目、打折信息、文化快訊、租房信息、實時股票等信息服務。

這改變了過去移動通信以語音通話為主的歷史,從短信開始,直接帶來了數據業務在中國移動收入中的比重提升。移動夢網提供的是85︰15分成(運營商 15%,SP85%)模式,同時也搭救了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中掙扎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這其中有網易、搜狐、新浪,也有騰訊。

1998年騰訊以50萬元註冊資本起家,雖然即使通訊用戶一直在增長,但他們還沒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到互聯網泡沫來臨,騰訊融來的錢已經花完,不 得不四處找錢,甚至差點以100萬賣掉QQ。2001年6月,他們才終於迎來了南非的傳媒巨頭MIH,先後從電訊盈科、IDG接過了騰訊的股份。

移動夢網幫騰訊在2001年7月實現了正向現金流。騰訊在移動夢網提供的服務有移動即時通信、與中國移動合作了161移動聊天服務、音樂、圖片下載,新聞資訊、遊戲等等。

騰訊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01年其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收入為3796萬元,佔到其總收入的77%。此後,喘過氣來的騰訊才逐漸開拓了QQ秀、遊戲等互聯網增值服務,將蛋糕越做越大,2010年,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收入的比重降到了13.2%,但金額高達7.26億元。

中國移動在SP們的協助下獲得了成功,但隨後也因為對SP監管不力,一些SP們在用戶不知情情況下亂扣費,一度讓中國移動形象大損。幾輪肅整SP風 暴之後,這個平台的活力也隨之遞減。中國移動甚至也學習蘋果App Store,2009年8月上線了Mobile Market,不過從目前其活躍程度來看,已經難與當年移動夢網時代相提並論了。

今天人們談論更多的開放平台主角,變成了互聯網公司,但依舊離不開移動互聯網。

「那時候誰都看不準」

「開放的互聯網,我們準備好了!」

這是迄今為止騰訊Q+官方微博上發佈的唯一一條信息。如無意外,2011年7月,第四代騰訊QQ客戶端Q+將正式上線。他們為這款產品打出的廣告語是,「開放的互聯網,你準備好了嗎?」

但在此之前,騰訊其實一直在開放與不開放之間搖擺不定。

騰訊CTO熊明華是這場技術變革的領導者。他曾任職於IBM和微軟的高管,負責過IE、Windows2000、MSN等產品的研發管理及設計工作,2005年出任騰訊CTO。

在他的主導下,騰訊於2006年開始研發第三代QQ客戶端,代號蜂鳥。如果說此前第一代QQ只是簡單的即時通訊工具,第二代融入了騰訊的各項業務功能,第三代則將騰訊的各個業務模塊化。

第一代、第二代QQ開發的時候,即時通訊和業務同時開發、統一發布,隨著業務越來越多,且進度不一,導致QQ新版本推出過慢,不及業務靈活,受到抱 怨。模塊化,相當於把QQ即時通訊這一核心功能和其他諸如音樂、空間、遊戲等業務拆分開來,這樣既可以加快新版本發佈速度,用戶也可以選擇更個性化的功能 設置。

這等於是在QQ客戶端上開放了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當時他們也考慮引入第三方服務,甚至主動與攜程、噹噹、豆瓣有溝通。

就在蜂鳥猶豫要不要對外開放的時候,大洋彼岸已經開始行動。自2006年9月將註冊用戶從學生推及全社會之後,Facebook在2007年5月 24日推出開放平台應用程序接口,歡迎第三方開發者開發應用,以滿足更多用戶的不同需求。10個月後,蘋果放出了針對iPhone的應用開發包 (SDK),接著上線的是APP Store。

考慮到當時中國境內並無第三方開發的氛圍,第三方應用開發商成熟度不夠,再加上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第三代QQ在正式發佈的時候趨向保守,縮回到只向內部業務開放。

同在中國的校內網(今天的人人網)最早借鑑了Facebook開放平台模式,在2008年7月發佈了其開放平台戰略,吸引了一批第三方開發者,開心 農場遊戲上線後受到追捧。但這一開放也被施加了種種限制,比如限制第三方開發者的應用不得與平台衝突,應用不能到其他平台推廣,應用權利歸校內所有,出了 事情開發者承擔等。這導致這種開放在第三方開發者中推廣不順利,也沒有做出什麼好產品來。

那時馬化騰並不看好SNS(社交網站),稱其不過是與網絡聊天室一樣曇花一現的產品。沒想到兩年後情勢逆轉,Facebook的用戶數甚至超過了騰訊,接近7億,各大互聯網公司都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在產品中增添社交元素。「那時候確實誰都看不準。」熊明華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移動互聯網的衝擊

2009年做完第三代QQ之後,騰訊切身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爆髮式增長。

後台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QQ同時在線用戶中的手機用戶不到10%,2010年這個數字接近30%,最近已經升到了35%。熊明華預計,未來三年可能有一半人用手機,或者移動終端設備來上QQ。

這帶給騰訊的困擾是,以前PC用戶上網的主要活動可能就是用QQ,或者在網上做其他事情的同時也開著QQ;而移動終端上網,限制了同時打開多個任務,人們可以選擇其他,不一定上QQ,即時通訊在互聯網活動中的比重在下降。

提前佔據移動終端入口,優先出現在用戶面前,也許是最直接的辦法。

2010年12月21日,華為終端與騰訊發佈了深度內置QQService的智能手機「HiQQ」,整合了手機QQ、手機QQ空間、手機QQ瀏覽器、QQ農場、歡樂斗地主、QQ安全助手和騰訊微博等19種騰訊手機應用。

2011年6月10日,騰訊與中國電信一起發佈了6款面向學生群體的天翼QQ智能手機,捆綁了包括QQ空間、QQ瀏覽器、騰訊微博、消息盒子等在內的騰訊業務。

此外,今年4月騰訊與英特爾合推一個MeeGo創新平台,著手開發平板電腦、信息安全、遊戲等領域的產品和服務。

熊明華說,雖然騰訊也在強化創新,但肯定不是所有創新都是從騰訊來。騰訊用戶幾乎覆蓋了中國所有互聯網用戶,很明顯騰訊服務質量和數量不能滿足大部 分人需求,所以需要借助第三方來做。「我們只有1萬人,中國做互聯網技術開發的肯定有20萬還不止吧。1萬人做和20萬人做還是不一樣。」

QQ不僅要做溝通工具,還要做互聯網平台。通過QQ平台,吸引更多第三方開發商開發更多針對QQ用戶需求的產品,增大QQ活躍度。這可能是騰訊做Q+、開放的動力。

但這只是騰訊開放的動因之一,並非全部。

不牢靠的帝國

2010年底,中國移動的用戶數是5.84億,騰訊的活躍用戶數是6.48億,QQ同時在線人數是1.28億。

為了增加用戶粘性,騰訊首先想到的是增加各種有用的、好玩的東西。除了即時通訊工具,騰訊陸續涉足遊戲、新聞、博客、郵箱、音樂、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安全、搜索、瀏覽器、微博、視頻……基本上,市面上能見到的互聯網產品,他都有了。

這種用戶至上的一站式互聯網服務思維,本無可厚非,卻因為騰訊有著龐大用戶基礎,在產品研發、推廣、服務方面的優勢,不斷擠佔中小互聯網企業可發揮的空間,讓它成為眾矢之的。

互聯網觀察人士謝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騰訊以前的思維是:只要市場夠大,自己原本沒做的產品,現在就要做,這相當於是衝進去搶錢,比Google、Facebook、Apple 用一整套體系切入市場,策略上要低一檔。

當然,騰訊也有做得不好的產品。Qzone被熊明華批評說用戶體驗太花哨,內容不夠精細。2009年8月,他們率先以開放API的方式引入豆瓣讀書到Qzone,希望借豆瓣留住高端用戶。

這個應用確實也給豆瓣帶來了訪問量,但並沒有預期高。此後,類似豆瓣讀書這樣的API很久都沒有第二例上來。熊明華的解釋是,高質量的應用太少,不想因為不好的東西影響平台的口碑。

另一個理由可能是動力不足。在當時開放API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是騰訊向第三方輸送用戶資源為主,第三方能給予騰訊的並不多。所以當時的開放,還是以遊戲為主,騰訊和第三方開發者一起分成。

到了2010年,在Facebook、蘋果開放平台的啟示下,中國互聯網企業爭先恐後打上了「開放」的標籤。

騰訊也沒有放棄開放的嘗試。2010年6月,財付通率先在第三方支付領域中啟動了開放平台戰略,以聯合更多的生活服務類供應商。9月,Qzone也宣佈了開放平台,同時Web QQ發佈2.0版本,以Web OS形式,既整合了騰訊產品,也集合了第三方新應用。

2010年11月,不期而至的3Q大戰,打亂了騰訊慢條斯理的開放步伐。

這一事件最後以騰訊勝訴告終,但是卻讓騰訊和外界都看到,其最核心的用戶資源,並不那麼牢靠,甚至可以被釜底抽薪。

這加速了騰訊的開放步伐。

開放之後

而在騰訊宣佈開放的同時,業界最擔心的問題是,在做平台的同時,騰訊並沒有放棄自己既有的應用,這會不會重演此前大魚吃小魚的故事。

「我們確實已經意識到了很多第三方應用要靠第三方來做。我們的策略是雙贏,有機會去投資他們就行了,投資也是一定意義上的分紅。」在5月份投資藝龍、好樂買之後,6月又傳出騰訊投資珂蘭鑽石的消息。接下來它們還將在每個垂直領域投資一兩個不錯的項目。

熊明華同時還認為,如果一個公司只做平台不做應用,幫助不到第三方,兩者要有一個平衡,騰訊做應用的經驗能幫助第三方把應用做得更好。騰訊也有教 訓,即使有海量應用給到用戶,產品做不好,也做不起來。比如騰訊的電子商務網站拍拍,之前因為產品和服務做得不夠好,反而透支了用戶資源。

如果騰訊沒有能力去幫助第三方提高運營能力,技術開發能力,產品開發製作能力,「第三方業務在我們平台上肯定會死掉。」

2009年,「五分鐘」開發的社交遊戲《開心農場》在騰訊上線,因服務器不足而陷入癱瘓,最後以騰訊買下該遊戲告終。後來騰訊為它準備了4000台服務器,像這樣上千萬的投入,不是中小型遊戲公司所能承擔的。

熊明華表示,當初也有給服務器方面的指導,但對騰訊來說,這樣的幫助指導能力也需要一定過程才能形成。

有了平台,有些第三方開發商可以專注去做用戶需求,更好地考慮用戶體驗、質量、服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馬化騰在6月15日的合作夥伴大會上也詳細解答了外界的疑問,「很多人擔心騰訊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把我們的應用抄了怎麼辦?騰訊的原則是不會設任何限制,公平、透明,這個規則不可能一次完成,要不斷優化,打造最優平台規則。」

在騰訊宣佈全面開放旗下所有品牌平台系統前後,國內同行們也都在爭相開放平台。5月31日,奇虎360召開第一屆互聯網開放大會,宣佈了「360°開放計劃」,並宣佈創立10億元人民幣的創新投資基金。

6月13日,360與人人網宣佈結成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家將實現賬號互通,人人WebApp應用也將全部添加到360桌面中。隨後,百度知道開放API,與新浪微博平台達成合作。

本週一,人人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一舟在廣州對南方週末記者談及騰訊開放時表示,未來一兩年,中國互聯網領域會迎來一個開放的高峰。「對人人來 說,我們幾年前想清楚這個事了,早就用這個策略了,雖然幾年前我們曾經丟掉過,但是現在,在這個開放的大浪潮中,我們肯定會衝在最前面。這就像打牌,我早 就出牌了,不能出了一半,我就出局了。」

但他似乎對結果並不樂觀。「開放的結果,搞不好,是使大公司的壟斷更加集中。用戶的資源,最後可能還是集中到他們身上。幾年以後,這是一個怎樣的殘局,我們不知道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2

電商的開放之爭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7/5MNDE5XzQ0OTM5MQ.html

是合縱,還是連橫?

酒仙網商城事業部總經理張耿彬選擇了後者。5月底,酒仙網成為1號店大開放平台——1號商城的第三家B2C合作方。

對酒仙網而言,1號商城則是酒仙網的第八家相互開放B2C平台的合作方。

能 否強強聯手,張耿彬心裡沒底,但他發現這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1號店為例,公司的大平台戰略正在迅速推進,入駐商家的數目以每月500家的速度遞增。此 外,京東、騰訊等巨頭也在逐步爭搶天貓等平台商家的資源。眼下,京東開放平台每月的平均增幅約為40%,除了發展服飾鞋包,也在食品、家裝建材、酒店機票 預訂等產品線上發力。

開放平台的最大優勢,是利用開放平台,更大限度地利用用戶資源及閒置的物流、倉儲資源,實現銷售的增量。

只是,並不是所有B2C都在追逐潮流。

麥考林CEO顧備春坦言,公司前兩年在開放平台上的嘗試並不成功,開放平台前期推廣成本較高,在目前的競爭格局下,沒有兩三年時間很難盈利。

「B2C平台開放,最終還是規模決定成敗。大家都爭做第一,而行業中已經有天貓和京東這樣規模的企業了。」他坦言。

麥考林的前車之鑑,能否給電商企業帶來警醒?商派網絡CEO李鐘偉直言,開放B2C平台看上去很美,但執行起來卻面臨許多細節上的挑戰。「進一步說,要讓別人在你的平台上做出生意,就不簡單了。」

如何吸引第三方供應商心甘情願地為平台「打工」,考驗著平台方的戰略眼光與管理能力。這將引發更多合作方資源協調的難題——自有商品與合作方商品如何避免「左右互博」?與合作方如何合理分配流量和利益?當垂直類電商借助其他B2C平台壯大自身規模,是否「過河拆橋」?

有太多的合作顧慮,急需找到完美合作模式。

輕資產的誘惑

從 去年下半年起,平台型B2C的風潮便在業內醞釀。彼時,「重型」的自營類B2C似乎集體陷入危機,規模越大,銷售越多,虧損也越嚴重。而平台型B2C卻表 現出了輕資產的優勢,公司無需多大投入便能獲得規模的擴張。當時還沒改名的天貓商城,率先在去年下半年推出了開放戰略,將1號店、新蛋、麥考林等28家自 營B2C網站引入開設官方旗艦店;接著,騰訊推出平台型B2C電商QQ網購,加緊引進第三方的垂直B2C商家,其中除了由騰訊投資的易迅、好樂買、珂蘭鑽 石外,凡客、1號店和麥包包的身影也出現在其中。

兩大巨頭的爭奪,似乎把B2C網購帶入平台競爭的新階段,迫使玩家們紛紛跟隨。於是,噹噹也不甘落後,近來在「開放戰略」上動作頻頻。

今 年3月25日,噹噹與國美聯合打造的家店零售平台國美電器城正式上線運行,並發起一輪價格戰;4月初,噹噹與台灣東森購物達成合作,豐富了日用百貨品類; 之後,噹噹宣佈聯手酒仙網,後者將獨家運營噹噹的酒類頻道。據悉,噹噹開放平台的重點招商對象是一些成規模的B2C,李國慶不久前更是親自帶隊去泉州,以 完成開放平台中「鞋服」品類的50億元銷售目標。

今年3月29日,在中國製造業之都廣東,類似的一幕又在上演:亞馬遜當著500家中國傳 統企業老總的面,正式推出了「全球開店」業務:只要中國賣家將產品庫存入亞馬遜運營中心,即可通過後者的倉儲物流系統將貨物發往世界。而去年7月時,亞馬 遜中國已經宣佈推出「我要開店」和「亞馬遜物流」服務,吸引第三方賣家前來開店。

巨頭們的「開放衝動」其實不難理解。在寶尊電商CEO仇文彬看來,電商眼下的集中度很低,許多交易還發生在相當分散的群體中,「即便是天貓的市場份額也不到10%」。當整個市場尚未出現一家或兩家獨大的局面時,平台的價值就很大,「因為所有的商家都需要一個出口」。

不僅如此,平台的輕資產特質使得公司只需要靠一個系統就可以無限擴展,換言之,有了好的系統,「跑10億的業務量和跑100個億的系統壓力差不多」。相比之下,如果企業自己做採購和倉儲物流,當銷售額增長10倍,員工數量至少也要增長五六倍。

不過,平台戰略也非「一本萬利」。商派網絡CEO李鐘偉指出,平台並不是品類的簡單疊加,而是利用消費邊界的延伸,將老用戶的注意力擴展到新的商品。換言之,更多的商品能夠對用戶的消費形成刺激,實現購買的增量,應該是平台戰略的第一考量。

事 實上,這一點不容易實現,因為它涉及到「消費者和商品間的吻合度」的問題。以麥考林為例,公司此前的品類擴張並沒有激發用戶新的購買需求,也沒有增加消費 者的購買總量。進一步說,麥考林的目標客戶群是25-35歲的時尚女性,而這部分人群並不一定適合購買全品類的日用百貨。

與此同時,平台 的整體毛利偏低,推廣成本較高是麥考林做「減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麥考林營銷推廣總監邵京平坦言,「如果你的用戶群比較窄,且沒有足夠的人流,即使做開 放平台也未必能盈利。因為平台的前期策劃和推廣成本非常高,如果沒有大的資金注入,很難維持下去。」在此基礎上,麥考林靠服裝起家,「服裝的特點是款式 多,批量小,批次多,而這樣的供應鏈不足以承載跨品類的運作。」

這其實涉及到自營B2C公司的擴張戰略。用戶群的特性、公司的供應鏈特徵及管理能力,決定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用博斯公司合夥人徐滬初的話說,「是做單一的品類還是越多越好,是走專業化還是多元化的道路,是做有限多元化還是無限多元化,都需要建立相應的核心能力去匹配。」

流量分配難題

對幾家B2C大佬而言,他們並不存在麥考林「用戶群狹窄」的問題,因此在獲得平台流量上並不需要花多少成本,導入的也往往是原有的流量。

對它們來說,自營需要投入大量採購與管理成本,開放平台的成本則要少很多。在李鐘偉看來,電商平台的投入主要體現在「時間成本」上,它代表了供應商與平台本身的磨合進度,「但技術因素是次要的,關鍵是流量分配的問題」。

具體說來,平台方要把自身流量用一種恰當的方式導入新的供應商的品類中,而平台本身可能已經在公司內部爭奪這些流量,因而無法消化新增加的供應商。

實際上,在平台建設初期,第三方供應商的轉化率很可能低於自營B2C的轉化率。打個比方,在自營領域,導入1000個IP帶來的銷售額是10萬元,而在開放平台中,1000個IP可能只能產生1萬元的銷售額。公司的流量變現能力反而下降了。

換言之,「平台方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它需要評估的是,同樣的流量進入自營和開放平台中,哪一個帶來的轉化效率更高,」李鐘偉說道,「一些公司的開放平台做不好,無法規模擴張,核心問題就是消費者訪問第三方供應商不如訪問其自營商品帶來的收益多。」

在 邵京平眼裡,流量分配還關係到精準營銷的悖論。人們通常認為流量導入越精準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太過「精準」會流失潛在的客戶。如何做到「相對精 準」,考驗著平台方的智慧。此外,當平台的規模越做越大,如何讓垂直類的商家更多地參與到平台整體的營銷中去,形成相互促進,也是一大挑戰。

而從宏觀上看,平台的盈利狀況勢必存在一個規模的臨界點。當越過這個投入產出的臨界點後,平台的規模越大,邊際效益越低,從而產生越高的收益,並將風險分攤給眾多的第三方供應商。

平台的願景雖然美好,卻並不意味著它可以無限擴張。

對 此,李鐘偉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家B2C網站有1000萬的消費者,在新用戶的獲取上,公司並不會因為擴充了品類而使用戶在半年內從1000萬變為 5000萬;這些消費者在眾多品類間如何轉化,也是有限度的;在客單價方面,假使消費者原先平均每人每次消費300元,現在可能變為500元,這樣的增長 仍然有限。從這個角度看,平台的邊界十分明顯。

電商的開放之爭

管控挑戰

平台擴張的另一個制約因素,是公司的後台管理能力。不難理解,隨著業務的發展,如果內部管理無法跟上品類的擴張,就會出現失控的狀況。

就1號店而言,公司對開放平台上的每家供應商都提供了相對「個性化」的服務,有些商家會使用1號店的倉儲物流體系,有些則完全由自己發貨。以1號店目前的招商速度來看,這意味著大量的後台的協調工作。

在仇文彬看來,如果一家電商從原本相對狹窄的品類轉入混合型的經營,還要提供後台供應鏈服務,所面臨的挑戰就太大了,「只要牽扯到供應鏈,裡面的水就太深了。」

進一步說,開放戰略意味著平台方除了自營品類外,可能還要熟悉其他類型的供應鏈,因為每個品類都存在選擇入庫或不入庫的商家。但目前,沒有一個平台商可以對所有的品類都瞭如指掌。

於 是,1號店與酒仙網相互開放的合作模式,只限於共享用戶和流量,後端的倉儲物流仍由酒仙網自行完成。1號店採用倒扣流水的方式與酒仙網進行營收分成。同 樣,此前的4月19日,酒仙網和噹噹宣佈達成戰略合作,前者將獨家運營噹噹的酒類頻道。用戶在噹噹購買後,數據將直接傳輸到酒仙網,由酒仙網負責發貨、配 送和售後管理。

除了供應鏈管理,如何把握第三方的售後服務,對平台方的品牌影響力也至關重要。徐滬初認為,這其中涵蓋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准入機制,即是否允許某個第三方供應商進入,進入的難度有多大,標準有多高;二是獎懲措施,通過獎懲規則的設置也能起到一定的管理作用。

而另一個問題是,各個大佬不遺餘力地在開放的道路上狂奔,是否會讓各家網站的運營和品類逐漸趨同,從而產生資源重複、「千人一面」的現象?

就酒仙網而言,目前公司在各個平台上提供的產品完全相同,但張耿彬稱,公司未來不排除對各個網站的產品進行區隔,「比如噹噹的客戶群對價格比較敏感,我們會在噹噹上推一些專供的主打性價比的產品。」

對於同質化的疑問,祝鵬程的解讀是,每家電商起步時的聚焦點不同,譬如1號店起步於快消,噹噹起步於圖書,而京東起步於3C,這決定了各家公司擅長的領域不同,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也各有側重,從而形成差異化的發力點。

這 種說法是否準確,還有待時間的驗證。仇文彬坦言,眼下電子商務還處於跑馬圈地的階段,除了天貓之外,其他平台相對早期,尚未形成差異化的特色。或者說,這 些平台還未擁有屬於自身的真正「基因」。但他相信,品類齊全的綜合性平台最終可能只會留下一兩家,剩下的玩家就不得不去思考如何進行差異化的生存。

這與邵京平的觀點相似。在他看來,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細分領域基本只有第一第二名有生存空間,「第三名以後的企業都會很危險」。

不過,差異化似乎並不是大佬們現階段來得及關心的問題。相比於平台的特色,「他們眼下更關注規模、價格、回款,以及如何讓恰當的品類帶來恰當的轉化率。」李鐘偉稱。

與此同時,各方對平台的爭奪在短期內並不會分出高下,「因為背後都有大量的風險投資,或大型集團的股東背景,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邵京平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2

開放民間投資待做實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8/100398557_all.html

進入5月中下旬,民間投資迎來了一個政策密集出台期。

  鐵道部5月18日發佈《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隨後一週內,國資委、證監會、銀監會先後公佈了相關文件;6月,發改委公 佈《關於鼓勵和引導工程諮詢機構服務民間投資的實施意見》,國稅總局明確現行稅收政策規定中涉及民間投資的六大類33項優惠政策。

  加上此前陸續公佈的民航、金融、醫療衛生、工程技術研發、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交通運輸領域的相關實施細則,已經有超過十個部門公佈了民間投資實施細則。

  發改委官員兩週內兩次表示,根據國務院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即6月底前,要把民間投資「新36條」實施細則全都出台完畢。

  根據其信息,住建部、水利部等已起草完成實施細則初稿,正在徵求有關部門意見。電力、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實施細則也在抓緊制定。官方的政策頻出顯 得頗為熱鬧,但經歷了2005年非公經濟「36條」和2010年民間投資「36條」(下稱「新36條」)落實難的民間資本和觀察者,對政策效果並不樂觀。

  多位接近政府部門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此次實施細則的出台是高層推動的結果,「新36條」出台後,包括發改委在內的不少部委對制定細則並不積 極。直到年初溫家寶總理公開作出承諾下了「死命令」後,各部委的進展才開始加速。公開信息顯示,今年2月6日至10日,溫家寶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徵求 意見稿)》座談會上表示,「新36條」沒有落實,民間資本進入就遇到玻璃門、彈簧門,「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實施細則制訂出來」。

  隨後,發改委於2月21日召開由45個部門參加的會議。發改委主任張平在會上稱,制定實施細則工作的總體進展情況不理想,一些重點行業領域的落實工作亟待加強。要求按照國務院要求的完成時限,制定工作計劃、倒排時間表,確保按時完成任務。

  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批轉的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七個領域列為需要重點落實的工作任務。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傑曾參與2005年非公經濟「36條」起草工作,「新36條」制定過程中也三度參與徵詢意見。他對財新記者表示,根據發改委開會的安排,「新36條」實施細則少則30件,多則40多件,而目前至少一半還沒出來。

  在接下來的大半個月時間,這些細則能否全部出台,陳永傑認為還需觀察。即使細則全部出台,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裡催促出來的細則,「很可能比較粗糙,或者採取規避的方式」,很難真正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目前公佈的細則看,這種擔心並非多餘。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人士均認為,目前的細則仍是一些號召性的、原則性的內容,多是做做姿態,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民間資本想要的所有東西都沒有」。

缺乏實質進展

  與2010年出台的覆蓋諸多領域的「新36條」相比,此次陸續出台的實施細則在具體領域的描述上雖然要更詳細一些,甚至提及以前較少提及的領域,如工程諮詢,但是,長期制約民間資本進入的關鍵條款,並沒有放鬆。

  最典型的案例,當屬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規定。

  根據銀監會此次出台的實施細則,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為15%。但是,被民間資本視為最主要限制的條款——必須由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主發起人和第一大股東,並未改變。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財新記者表示,主發起行制度不調整,只是發起行的持股比例降到15%,其實是給主發起行多了個選擇而已,並沒有給民間資本更多選擇。

  曾剛認為,在實踐中,由於主發起行要承擔風險,因此大多要求持有股權比例高於50%。而且,按照現在的政策規定,談判過程中,民間資本和主發起 行地位並不對等,必須有銀行才能發起,有資格的主發起行不過幾十家,而沒有某家民間資本是無所謂的,「給主發起行一個持股比例下限,對民間資本毫無意 義」。

  陳永傑則認為,銀監會的這一規定,實質上違背了「新36條」。

  「新36條」第18條中提出,鼓勵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放寬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中法人銀行最低出資比例的限制。

  陳永傑稱,這意味著國務院已經明確民間資本可以發起設立村鎮銀行。但銀監會在隨後出台的文件中並未按照「新36條」修改村鎮銀行的發起設立條件,這次亦是延續過去的做法,只是降低了股本比例,「實際上規避了國務院的要求」。

  交通部出台的細則提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領域、交通運輸服務領域和新興業務領域。

  交通運輸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交通運輸服務領域中,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民間資本佔比都較高,現在關注的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

  招商局華建公路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新華認為,由於缺乏規範的特許經營制度,政府和企業的權利義務沒有清晰定位,沒有明確界定合理回報,導致投資者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證,許多社會資本對投資高速公路心存疑慮。

  目前民間資本可以通過BT(建設-轉讓)、BOT(建設-經營-轉讓)和TOT(轉讓-經營-轉讓)等方式進入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其中,TOT由於沒有建設環節,投資方的風險相對較小,但這一方式受到限制。

  在實施細則出台前一週,交通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于禁止將政府還貸公路違規轉讓或劃轉成經營性公路的通知》。

  前述交通運輸部人士稱,這一通知嚴禁政府還貸公路經營權轉讓,使得TOT的操作空間變得狹窄。

  他認為,這表明管理和融資的政策協調存在偏差。

  另外,即使轉讓環節沒有障礙,現在剩下的公路大都是「不毛之地」,車流量不大、建設成本高,盈利空間不能與以前相比。該人士表示,要吸引民間資 金進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將現有原則性的政策具體化,如怎麼進入、怎麼轉讓,都要細化,但這些會不會出來,「不容樂觀」。

  鐵路領域的實施細則也是如此。陳永傑認為,細則側重於民間資本參與鐵路工程建設,實際上民間資本早已通過鐵道部國有建築公司層層轉包的方式參與了這一領域,現在的細則可能只是四包變三包、三包變二包而已。

  而對於民間資本更關注的投資支線鐵路如何獲益、列車運行調度權、收入清算等問題,並沒有具體規定。

老問題猶未解

  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朴民接受央廣經濟之聲採訪時稱,出台實施細則重點是放寬市場准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不過,各方對此並不樂觀。

  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對財新記者表示,現在民間投資能進入的主要是製造業領域,大都出於產能過剩狀態,需要較強競爭力才能立足,而盈利狀況好的行業則很難進去,對民間投資而言,「不進則退」。

  各方已經形成共識,新老「36條」出台多年,民間資本遭遇玻璃門、彈簧門的情況並未改善。

  對此,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王曉濤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究其原因,核心還是思想認識問題,主要表現在制定和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時,存在「重大輕小」「重公輕私」傾向,對民間投資存在不解、疑慮甚至牴觸情緒。

  而在不少研究者看來,除了思想認識問題,壟斷行業、國企改革滯後也是重要原因。陳永傑稱,目前國企和政府部門存在人員相互交流,交往頻繁,壟斷行業和國企往往會阻礙了政策的落實,「要允許有資質的民營企業平等進入,改變壟斷的現狀。」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研究員夏汛鴿則對財新記者稱,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遇到的玻璃門、彈簧門,本質上是行政體制、壟斷體制改革滯後以及國企進一 步改革難以推進的反映。他認為,要完全消除玻璃門、彈簧門,一方面要確實放開相關領域讓民間資本進入,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需要「戰略性退出」。

  在他看來,國有企業長期壟斷已在相關領域造成高壁壘。國有企業不「戰略性退出」,民間資本即使進入相關領域,在目前體制下也不可能站穩腳跟。要加快壟斷行業改革的步伐,讓《反壟斷法》真正落到實處,打破國有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壟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也認為,民企和國企要建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機制。

  他認為,國有企業應該存在於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普遍性服務,以及真正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其他領域的國企都可以民營化。儘管有一部分民營企業在 當前的經營過程中為了搶奪經濟資源和商業機會,可能會採取不理性、不合法的方式,整體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如國有企業,但是,張文魁認為,不推進國企的民營化 改革,就不會有平等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

  儘管處於不利地位,民營部門的發展明顯好於國有部門。出於穩增長的需要,對民間投資的開放也非常必要。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月至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0.9%,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則下降9.9%。

  前四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7.3%,高出總體增速7.1個百分點;佔比達到62%,比去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

  陳永傑告訴財新記者,凡是民間投資佔比超過60%的行業,投資增速都高於平均增速;民間投資佔比低於50%,甚至只有10%、20%的領域,投資增速低於平均水平。而投資增速比較低的,恰恰是壟斷行業、資源性行業,都是供應相對缺乏的行業。

  根據發改委公佈的數據,民間資本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佔13.6%,在教育中佔12.3%,在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中佔11.8%,在金融業中佔9.6%,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佔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佔6.6%。

  「中國現在要穩增長、穩投資,除了政府投資,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讓民間投資佔比小的行業,更大比重地向民間投資開放。」陳永傑稱。

  在他此前的調研中,民營企業無論在成本、效率上都要明顯優於國有企業。他舉例稱,兩個航空公司在機場分別建設規模差不多的基地,民營航空公司的成本僅為國有公司的一半多一點,而且建設速度更快。「這樣的例子不是一件兩件,帶有普遍現象。」

  夏汛鴿建議,地方政府應在「新36條」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的領域內,實實在在地推出一批具有投資價值的項目,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同時,加強監管,設立專門監督機構或由專人對落實工作進行考核。

  在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之外,相關領域的改革也需推進。市政領域是此次鼓勵民間投資進入的領域之一。但近年來水電氣等公用事業品價格改革或是因擔憂通脹而推遲,或因經濟形勢不好擔心增加企業成本,多次推遲。

  江西、江蘇、河南等省原定6月1日實施階梯電價改革方案,再次推遲。

  目前民間投資的成本較高,「如果與收益相關的價格改革一直滯後,資金回報率低,民間資本還是不會進入」,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稱。

  本刊記者李永春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79

京東8月底開放第三方物流 電商快遞暗中謀動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7/yNNDE5XzQ2MTcyNw.html

凡客、好樂買等電商旗下快遞暗中謀動

快遞和電商,本是兩個互相依存的個體,如今卻開始互搶地盤,成為競爭對手。

本週一,國家郵政局公佈首批通過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年度報告審核的企業名單,京東商城旗下快遞公司———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隨後表示,京東快遞將於今年8月底正式向第三方開放。截至目前,京東快遞、凡客誠品(微博)旗下的「如風達」快遞、以及好樂買的「尚橙物流」都正在或計劃將物流快遞服務開放給外部企業。

傳統快遞行業的抵制,並不能阻擋電商行業進軍物流的步伐。「逆流而上」,將物流變成電商企業生產力看似可行,但更大的難題將是面對「自有業務」和「第三方業務」的平衡。

快遞成為新營收渠道?

國家郵政局的公告顯示,首批通過2012年快遞經營審核的企業共有260家,這些企業將具備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或者經營國際快遞業務的資質。

資料顯示,通過審核的「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京東商城關聯公司,主要業務是貿易/交通/運輸/物流,許可證號是國郵20100206A,資質的有限期限為2010年9月29日至2015年9月28日。

京東商城負責人表示:「京東商城在2010年獲得快遞經營資質,可在全國提供快遞業務。近日,京東商城通過國家郵政局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年度報告審核,成為首批通過2012年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年度報告審核的企業。」

有物流行業人士向南都記者解釋稱:「此次進行的是自2012年4月開始的每年一度的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審查。根據規定,企業要在獲取上述快遞經營資質後,再分別在各個城市申請具體快遞許可,才可在相關城市經營快遞業務。」

資料顯示,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山東、陝西、湖北、遼寧、黑龍江、廣東、福建、湖南等地的分公司,均已通過年檢。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表示,京東快遞將於今年8月底正式向第三方開放。今年2月,劉強東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2012年將是京東整個物流和信息系統投資花錢最多的一年,預計將投入35-36個億。

「我們花這麼多錢的目標,肯定不僅僅是為京東商城自己的銷售業務服務。」他透露,目前使用京東整個倉儲配送系統的公司已經超過1300家,使用京東配送的包裹數已超過4萬個/天。

京東內部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目前京東的物流仍是作為業務部門存在,但未來不排除將倉儲及物流配送業務分拆,作為一個獨立的營收主體存在。

如何平衡內部和外部需求?

將倉儲物流作為營收渠道,電商巨頭亞馬遜(微博)是始祖。在美國,第三方商家通過亞馬遜的倉儲與物流系統實現儲存和配送,而亞馬遜則從中獲得包裝費、處理費、存儲空間費等,這些服務甚至開放給不通過亞馬遜出售商品的商家。

亞馬遜中國已經在推動物流開放的服務。相對於普通的開放平台而言,亞馬遜還擁有「倉儲費和配送費」兩個創收渠道,招商頁面顯示倉儲費用在155元/每月每立方米,而物流費最低可以達到3.75元/單。

亞馬遜中國區總裁王漢華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亞馬遜中國超過一半的開放平台商家採用的是亞馬遜物流。」他認為,亞馬遜在全球的操作方式是未來的方向之一,可以想像淘寶的商家,賣東西在淘寶,後台服務都在亞馬遜。

目前,亞馬遜在北上廣等九大城市都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在大城市超過70%的物流是自主配送,每年定單以千萬計。但即便如此,對於自建物流的問題,無論是亞馬遜中國,還是如風達都不得不面對「平衡自有業務和第三方業務」這個關鍵點。

「除了春節高峰的時候,這個能力還是有的。電商這五年發展太快,物流配送市場肯定有他的價值。」王漢華表示。

不 過,凡客誠品CEO陳年(微博)則更希望「如風達」能夠和凡客結合得更加緊密。「我並不那麼迫切地鼓勵他們去接外單。」陳年向南都記者表示,「試圖給如風 達投資,和讓如風達獨立,投資者的願望非常強烈。讓如風達獨立,融資發展好,還是如風達還在凡客大的體系下面發展好,這個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年多的難題。」

目 前,如風達90%以上的訂單來自凡客,其餘的部分則來自小米、招商銀行等。陳年的擔憂是,獨立能換來自身的快速成長,但肯定也要走彎路。「如風達如果要將 來自凡客的訂單,在總比例上降低到50%,規模要再擴張一倍,必須去外面找單,它的心思已經不在凡客上了。但擴張,又難免會面對飢一頓飽一頓的過程,我覺 得如風達第一位的任務還是應該把凡客的用戶服務好。」

電商與物流界線越來越模糊

國內電商企業對物流業務的佈局,回望當初多少有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味。自建物流團隊的初衷,主因是國內物流快遞產業發展在某些環節上無法跟上電商的步伐,導致電商不得不通過自建物流滿足「用戶體驗」。

據 資深物流行業人士向南都記者解釋稱,目前建設1萬平方米的倉庫固定成本支出在600萬—1000萬元。眼下,伴隨大規模資金投入,電商正尋求以開放物流實 現創收。由此,電商難免經歷一些探索和困難,以在不破壞自身繫統「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平衡「自有業務」和「第三方業務」的物流需求。

不過,傳統快遞行業的抵制,並不能阻擋電商行業進軍物流的步伐。「除了在城市自建配送點,已經有電商企業在著手自營幹線物流,未來電商與物流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9

印度5000萬人大罷工 抗議向外資開放零售市場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1/wONDE5XzUyNjkwOA.html

辛格政府推行的零售業改革,困難之大堪比印度奧運奪金。

當地時間本週四,示威者們走上街頭,舉行大罷工,抗議印度政府向外資開放國內零售市場的做法。

比哈爾邦警察署官員庫馬爾說,罷工者大多集中在火車站和汽車站,一些市場被迫關閉,當地私立學校全部關閉,但公立學校和政府部門則運轉正常。

這次全國性大罷工,由主要的反對黨印度人民黨發起,主要針對的是印度政府的零售業改革措施。根據政府的計劃,諸如沃爾瑪和樂購等國際零售業巨頭將在合資企 業中擁有51%的股份。目前,國際零售業巨頭只能向小型零售商出售商品,印度政府的改革方案則將允許它們直接向普通消費者出售商品。

「跨國公司將會毀滅印度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一位名叫漢達威的罷工領袖就說,「這些大公司能夠利用低價吸引消費者,這意味著人們將會失業,我們這樣的商販損失最為慘重。」

與此同時,一些民眾認為,跨國公司將會搶走自己的飯碗。

事實上,政府此次改革的目的很明顯,一方面希望提振經濟,一方面也希望避免印度的信用評級遭到下調。其實,國大黨主導的政府早在去年就曾試圖引入零售業改革,但卻在反對者的巨大壓力下作罷。印度政府認為,這一改革將幫助印度重拾增長動力,並在困難時期增加就業。

政府另一項引發爭議的做法,是在上週宣佈提高柴油價格14%。印度此前借補貼柴油價格來幫助窮人抑制通貨膨脹。然而,這導致了預算赤字不斷增長。

據印度全國商業聯合會預計,全國範圍內大約有5000萬人參加了罷工抗議。除商業系統從業人員外,一些汽車和卡車司機也參與了罷工,旨在抗議柴油價格上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42

中國開放選擇權 可望吸引三百萬A股大戶 兩岸金融商機 美選擇權女王來台搶客

2012-10-29  TWM
 
 

 

兩岸貨幣清算協議後一個月就訪台的美國選擇權協會,主要動機是著眼於中國潛在的選擇權商機,試圖來台發展合作管道。台灣金融業者除了積極運作人民幣業務,和外商合作切入中國市場也是另一種經營路線。

撰文‧周岐原

兩岸貨幣清算協議通過,令台灣金融業者躍躍欲試,準備大展身手。但其實早在清算協議通過前夕,就有國外金融業者嗅到商機,搶先來台準備,要替日後拓展中國市場鋪路。他們是來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國選擇權協會。

十月十七日,一場「選擇權商品戰略合作研討會」在台北召開。會中,美國選擇權協會(OIC)總裁吉娜.麥克法登(Gina McFadden)強調:「希望展開與台灣業者的選擇權教育推廣,連結台灣前進中國。」她是誰?一個專門經營美股股票的選擇權交易組織,和台灣市場的關聯向來不大,為何兩岸貨幣清算協議通過才一個多月,她便急忙趕來台灣探路?

為美國金融商品探路

其實,美國選擇權協會來頭不小,背後實力更驚人,它是全美九個選擇權交易所,及全球最大的選擇權結算公司組成的組織,光是股票選擇權相關商品,去年九個交易所的合約總成交量便突破四十五.六億口,稱呼吉娜是掌管全美選擇權商品發展的「女王」,絕不為過。

這位「選擇權女王」此刻注意到台灣,主因是中國逐漸敞開金融市場門戶,台灣也在此時簽署貨幣清算協議,台灣金融業者的價值突然被放大。

儘管中國尚未開放選擇權交易,但吉娜直言,此行是先以教育訓練為合作主題,希望未來與台灣業者創造更多機會,一起開拓中國商機。

只是今年以來,大陸A股堪稱全球表現最弱的股市之一,盤整已久的上證指數兩千點「鑽石底」一再受挑戰,這個讓投資人失望透頂的股市,熱度較往年大為降低;對台灣衍生性商品業者而言,商機何在?它又有什麼吸引力,使美國選擇權協會不遠千里而來?

「當初中國期貨交易所成立時,參考許多台灣的制度,未來大陸開放選擇權交易,對於台灣業者而言,是一大契機。」群益期貨董事長孫天山認為。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吳添則指出:「台灣發展選擇權商品的歷史超過十年,陸客來台除了買鳳梨酥,可否也投資台灣本地獨創、或兩岸互相掛牌的金融商品?這其實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機會」。

吉娜的看法更樂觀,她指出:「以美國本土為例,選擇權投資人雖然只占總數的二%至五%;但交叉比對可發現,這群投資人不僅教育程度較高,擁有更多可支配資產,投資行為也比其他族群更加主動、進取。」

台灣是夥伴也是跳板

她進一步分析,協會成立二十年來,今年已確定成為總成交量第二高的年度,這意味著經過金融海嘯衝擊,投資人對股市越來越保守,從退休基金到散戶都了解到,投資不能只懂得作多股票,依個別需求為資產部位避險,是確實有必要的。

如果將吉娜提到的比率套用在中國,以A股市場有效帳戶一.四億戶計算,最頂級的A股交易者至少有三百萬戶,在股市行情慘淡的當下,這群手持人民幣、正為資金去處苦惱的大戶們,無疑是美國選擇權協會眼中的最佳客戶。

「我們的宗旨是提供投資人教育和免費諮詢課程。不過長期而言,等他們建立操作習慣之後,投資人終究會到交易量最大的美國選擇權市場下單。」吉娜不諱言,美國選擇權協會來台,就是要趁著台灣業者推廣人民幣業務時,建立雙方連結,藉此增加對中國的了解,以便抓住最佳時機,達成拓展市場基礎的戰略目標。

其實在美國選擇權業者的眼中,中國股市的發展程度,已經接近一九七三年美國開放選擇權交易時水準,因此,積極來台尋找夥伴只是他們的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還要與更多中國期貨同業建立交流管道。

美國選擇權協會資深顧問陳宏久舉總市值為例,二○○七年A股總市值為四.五兆美元,經歷數年修正後,目前滬深兩交易所市值約為三.四兆美元,接近美國紐約交易所當年的三.九兆美元。

再者,A股上市公司總數已突破二四○○家,比美國當年的一五○○餘家更多,因此被認為具備開放選擇權交易的條件。陳宏久指出:「美國選擇權市場開創於一九七三年,至於○七年的中國A股市場,很接近當時美國的水準。」中國官方也深知,擴大金融市場是吸引更多外資的利器,因此正積極設計陸股的選擇權交易機制。陳宏久透露,中國證監會研擬的選擇權市場將上證50ETF、上證180ETF、中國石油及工商銀行等證券,作為首批開放標的。

此外,還將引進「投資者晉級計畫」,想參與選擇權市場的A股散戶,必須擁有至少一百萬人民幣保證金,同時還要通過資格考試,驗證過後的散戶才能成為合格投資人,以便控制整體市場的專業水準。

當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為了人民幣的合理匯率爭執不休,美國金融業已經用實際行動表達立場,商機何在答案非常明顯,拚命爭取人民幣業務的台灣金融業者,可不能放過這次機會。

陸股成熟度

已追上美國1970年代水準

中國 美國

上市公司家數(家) 2,471 1,560 上市公司市值(兆美元) 3.40 3.90 股票總交易量(億股) 21,078 40 資料來源:OIC、上海證券交易所註:中國股市除總交易量為2011全年度外,其餘均為今年以來數據;美國數據均為1973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歷史資料,換算目前物價水準得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2

台灣金融業迎接新紀元 開放人民幣業務的 三大美景與兩大挑戰

2012-11-19  TWM
 
 

 

人民幣終於要來了!數千億元人民幣的商機在台灣蓄勢待發,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十八大會議時,首度鬆口表示人民幣清算行「快公布了!」這歷史性的一刻,究竟會給台灣帶來多大的變化?

而台灣,又能緊緊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洪流嗎?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蔡曜蓮「在內地募資要六%以上,但以後在台灣募資(人民幣)可能只要三%,一來一往我就賺了三%利差。」就在人民幣業務即將於台灣大開放前夕的一場人民幣說明會上,一位電子業財務主管直截了當表示。

一席話,說出了數十萬台商心中,長久以來最迫切的需求。

盼了多年,終於,開放人民幣業務就只剩最後一哩路,這是台灣金融業的新紀元!過去,兩岸貨幣不能直接通匯的緊箍咒終於鬆開,一個超過人民幣數千億元的商機將在台灣蓄勢待發。

根據台灣海關統計資料顯示,兩岸從去年七月至今年七月的商品貿易總值已達一千二百億美元,其中若保守估計有一半的金額以人民幣計價,就有三七三八億元的人民幣自然回存,以這樣的速度要趕上香港,其實並不困難。

一位金控高層分析:「台灣會比香港更具有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條件。」為何台灣會比香港更具有優勢?金控高層解釋,台灣是中國主要貿易國中有較大貿易順差(台灣賣貨給中國,向中國收取現金)的國家,資金是自然累積;但香港對中國仍是貿易逆差,香港的人民幣資金能大幅累積,主要是對人民幣升值的期待與政策鼓勵,與台灣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清算機制建立後,台灣也會自然地成為世界人民幣匯集中心。

當然,不是一簽清算行後就能立刻擁有好光景,必須一步一步累積而成。但這每年三千多億元的人民幣資金流,將對台灣各行各業掀起鋪天蓋地的變化,不但台商能省下過去匯款或避險造成的損失,節省匯款等待的時間,而金融產業更是人民幣清算後受惠最大的行業。

美景一

人民幣商品遍地開花

一場美好的遠景,彷彿就已在觸手可及之處。香港從二○○四年開始發展人民幣業務,初期中國外匯管制仍嚴格,僅允許個人持有存款,雖然○七年開放點心債,但因為人民幣在海外流通量少,導致人民幣業務發展遲滯不前。

直到一一年八月,中國在全國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香港離岸人民幣存量開始快速累積,所有與人民幣相關的業務,才有了突飛猛進的成長。

澳盛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在中國開放跨境貿易結算後,香港的人民幣結算金額大幅增加,由一○年的人民幣三六九二億元,至一一年底快速增加至人民幣一.九兆元,香港頓時成為中國境外擁有最多人民幣資金的地區。到今年八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高達五五二三億元,占香港總存款量八.六%,平均每個港人在銀行擁有七.七萬元人民幣。

當香港的人民幣資金規模累積越來越多後,一切相關理財商品也遍地開花,舉凡人民幣計價的基金、保單、黃金或債券等不斷推出;當中又以點心債發行最為大宗,一一年香港的點心債發行量突破人民幣一二○○億元,累積至今已超過人民幣二千億元。

在兩岸正式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可以預估各項人民幣業務也能在台灣以試水溫的方式慢慢開展。至於個人人民幣存款,在香港仍有每日結匯不得超過人民幣兩萬元的限制,預估台灣也可能有相同作法。

除了個人理財商品的開放外,另一影響最大的族群,就是數十萬往來兩岸的台商。

美景二

免匯兌、手續費損失

過去,在兩岸貨幣無法﹁直航﹂的情況下,台商要匯款到中國,必須先拿到中國主管機關的審批後才准放行,而這筆錢更要遠渡重洋後,才能入境中國。

首先,台商必須在台灣將台幣換成美元,再將美元匯款到中國,也因為是美元匯款,所以必須透過在台的美系銀行轉回國外總行,再由總行匯至中國當地,到了當地後再換成人民幣。

經過台幣換美元、美元換人民幣的手續,中間匯差及手續費不知被吃掉多少,而經手的關卡越多,自然被扣的錢也越多。

以去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出口八三九億美元為例,如果手續費以○.○一%計算,台灣一年貢獻給美系銀行的﹁過路費﹂就高達八三九萬美元,換算成台幣約是二.五億元;也就是說,過去這些錢都被美系銀行吃走了,未來在貨幣直航後,都能省下,為企業創造更多收益。

「現在接大陸團收的都是美元預付款,我們只能在台灣轉成台幣,未來我可以請大陸付我人民幣,我再拿去銀行存,賺比較高的利息,需要的資金借比較低利的台幣,或許可以賺一%的利差!」一位旅遊業者認真地說。

而這還只是小企業的人民幣商機,對一些兩岸、歐美都設有公司的集團來說,人民幣開放所省下的時間與賺到的利差,更無法計算。例如,一家台灣母公司要付貨款給大陸子公司時,就能先拿著開好的支票,到銀行做貿易融資,把借出的錢匯到對岸。

美景三

金融業搶進人民幣大餅

此外,任何金融服務皆仰賴銀行完成,銀行也是這波人民幣商機中,受惠最深的金融機構,而投信募集的人民幣計價基金、證券的寶島債、保險的人民幣計價保單,都能雨露均霑。

若以香港人民幣存款占總額八.六%為例,台灣目前總存款台幣三十一.八兆元,約有台幣二.七兆元會轉成人民幣存款,約五四○億元人民幣。

目前台灣存放款利差僅有一.四一%,若人民幣在台存放款利差比台幣高○.五%,為一.九一%,五四○億元人民幣的一成轉做放款,將可為銀行帶來人民幣一.○三億元的營收,相當於台幣五億元。

兩岸經貿程度日益加深,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匯兌手續費、人民幣計價商品幫財富管理業務再注入活水等利多,將可幫銀行帶來豐富的收入。

除了銀行業,投信業也積極地搶食人民幣商機。

從去年開始,宏利投信看到人民幣即將在台開放的商機,便積極地先以美元計價的方式,募集投資香港發行的點心債基金,這代表台灣人已經可以透過基金,參與點心債的市場,至今已募集三檔,總規模超過台幣五十二億元,近一年來均有二.五%以上的報酬。

宏利投信投資策略部協理鄭安佑表示,一旦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好,延伸產品線盡快推出人民幣計價基金,且也有過去績效可供投資人參考。

挑戰一

新加坡模式PK香港模式

但,這一切真能如此美好嗎?畢竟依照台灣的法令,這三大美好遠景必須要架構在有清算行、建立清算機制之上,而原本該在十一月一日前上路的清算機制,卻因為中國十八大會議而延宕了。

雖然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日前首度在十八大時,對遴選人民幣清算行做出公開回應,但僅表示「快公布了」,仍沒給一個最後期限;再加上去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香港承諾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不變,種種的變數讓台灣懸著一顆心等待,也擔憂台灣真能拿到和香港一樣的條件?

以香港模式為例,香港是以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進行清算,所有的銀行都在中銀香港開設清算戶,由中銀香港負責人民幣的拋補與拆借,且中銀香港在中國的對口單位是深圳人行。

但全世界僅有香港及澳門兩地設有清算行,其他國家皆是與人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以代理行模式進行清算,例如韓國、新加坡、英國等,這些國家當中又以新加坡的人民幣業務發展最為積極。

一○年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後的新加坡,便積極地想把人民幣業務留在國內發展,去年三月,中國工商銀行到新加坡成立海外人民幣中心後,舉凡人民幣計價債券、個人存款、金融商品等,新加坡無一缺席。

只是,工行仍不是新加坡的清算行。楊宇霆表示,新加坡的銀行多半透過在香港的子行拿人民幣回去給總行,或者新加坡當地銀行與工行簽署代理協議,透過工行發展人民幣業務。

新加坡的人民幣業務是透過國內政府推波助瀾才能欣欣向榮,如果再給新加坡清算行,屆時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將不輸香港。

清算行與代理行模式究竟有何差異?一位銀行主管表示,代理也是清算的一種,在貨幣清算上沒有差,機制有差別的是因為中國仍是外匯管制國家,企業在貿易項下才能匯款出入,只有建立清算機制,才能接受個人在非貿易項下持有人民幣。

挑戰二

主管機關配套措施的建置

依據兩岸貿易的緊密度,擁有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天然優勢,台灣相當有機會發展成離岸人民幣中心,「問題不在代理或清算,而在我們的心態與法規。」一位金控高層指出。

雖然兩岸貨幣清算開放在即,但台灣仍有許多法規綁住自己。例如《兩岸金融業務往來管理辦法》第十四條,必須要經過修正後,台資銀行的DBU(外匯指定銀行)才能和中國的銀行開設人民幣同存戶,這在人民幣的清算及匯出匯入上是必要的。

另外,目前國內銀行幾乎都有在香港開設分行,但國內法令仍不准銀行做客戶的跨國轉介紹。過去也曾有某銀行因為轉介客戶到香港開戶被罰上千萬的罰款,根據的就是《銀行法》第二十二條及第一二九條第一款,此舉只是把商機拱手讓給別人,等於讓國內金融機構綁著一隻手在外面打仗,應要盡速修正。

另外,如果開放之後,市場需求孔急,人民幣如潮水般湧入,滿手人民幣的銀行業者,除了正常的人民幣放款之外,其他資金去化管道的建立,也需要政府積極擬定配套措施。

以香港為例,香港的人民幣市場就是在人民幣的貿易結算、點心債市場陸續建立之後,已經開放許久的市場,才在近年來突然大爆發;台灣如果要快速追上香港的腳步,配套措施的完整度,絕對是勝負關鍵。

在人民幣全面開放之後,政府是否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來因應各種衍生出的問題,幫助台商及金融業走向國際金融舞台,才是政府該積極思考之道。人民幣帶來的龐大商機與便利性,值得外界期待。

重演香港經驗?—— 開放六年後,人民幣存款餘額爆炸性成長

人民幣存款餘額

單位:人民幣億元

2004.2

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開放個人存款、匯款、信用卡的業務。年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超過120億元人民幣。

2007.7

中國允許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債券,也就是「點心債」。

2009.7

中國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促進貿易與投資的便利性,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香港為試點之一。

2011.8

中國允許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起步金額為200億元人民幣。

2011.8

跨境結算範圍擴及全國,企業採用人民幣結算業務比率大增。

2011.11

香港人民幣存款最高曾攀升到6273億人民幣,再微幅減少。

2012.10

再核准500億元人民幣RQFII額度,用以發行A股ETF。

台灣要走哪一條路?

香港清算行模式

企業→香港任何一家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新加坡代理行模式

路徑一

企業→中國工商銀行海外人民幣中心(新加坡境內)→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路徑二

企業→星展銀行新加坡總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路徑三

企業→星展銀行新加坡總行→星展銀行香港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註:新加坡銀行以星展銀行為例,中國銀行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

台灣未來模式(代理、清算並行)

代理

企業→永豐銀行→中國銀行台北分行→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清算

企業→永豐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註:台灣的銀行以永豐銀行為例,中國銀行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7

資本項目開放新階段:跨境人民幣貸款敲定「第一單」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80060.html
海金融改革的一小步,是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一大步。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啟動後的「第一單」已基本敲定。這筆數億元的貸款將由香港恆生銀行與前海開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前海控股」)「攜手」完成。

2010年8月,央行允許部分境外機構進入境內銀行間債市;2011年12月,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啟動試點;加上本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開閘,境外人民幣回流的債券、股票、貸款三大渠道已全面打通。

「有序放開人民幣跨境資本項下業務,可以使可兌換的步伐在穩的基礎上邁得更大一些。」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近期在2012第一財經年會·金融峰會上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就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

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在擴大人民幣回流渠道的同時,也將資本賬戶可兌換向前推進了一步。

前海控股做示範

12月27日晚間,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網站上發佈公告稱,《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已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批覆,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正式啟動。

《暫行辦法》規定,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的用途應在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用於前海的建設與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則負責對前海企業獲得香港人民幣貸款實行餘額管理。

前海管理局網站資料顯示,前海控股於2011年12月28日成立,註冊資本1.5億元,前海管理局為其全資控股股東。其業務範圍包括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特定產業的投資與運營。

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傑向記者表示,前海控股第一個「吃螃蟹」,是為了率先探路,以便打通整個渠道。而隨著具體項目的展開,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自然也就明晰了。

作為香港本土最大的銀行之一,截至2012年6月末,恆生銀行的總資產為10060億港元,淨利息收益率為1.85%,平均總資產回報率1.9%。

據鄭宏傑透露,前海控股與恆生銀行的合作細節已基本敲定,就等最後簽約。

香港、前海雙雙獲益

2012年6月27日,國務院在《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覆》中提出:「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

同時,批覆中還具體列出了包括允許前海探索拓寬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進一步推進前海金融市場擴大對香港開放等八項「先試先行」的內容。

此次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發佈的《暫行辦法》被普遍視作前海金改「先試先行」的落地。根據《暫行辦法》,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期限由借貸雙方按照貸款實際用途在合理範圍內自主確定。與此同時,貸款利率由借貸雙方自主確定。

據瞭解,目前香港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大約在4.5%,而內地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考慮到利率浮動的情況,國內企業在內地貸款和在香港貸款的利率差大約能達到1~3個百分點。相比之下,香港資金的利率優勢明顯。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前海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推進,有利於進一步拓寬香港人民幣資金的使用渠道,增加資金的流動性。

事實上,過去的一年,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停滯不前。今年前10個月,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達21254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43%,但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徘徊在5500億元人民幣左右。除了人民幣匯率因素外,收益率低、投資渠道窄被認為是原因之一。

此外,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表達了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意願,追趕香港的步伐。例如,近日,法國央行行長就表示,巴黎正積極尋求成為繼香港、倫敦後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而根據《暫行辦法》,在前海註冊成立並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不難發現,此處強調了「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作為資金的融出方,可謂給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重重加碼。

宗良指出,長遠來看,隨著投資渠道的增多、收益率的提高,會有更多的境外投資者願意持有更多人民幣,從而也能更好地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設。

資本項目改革進入市場開放階段

一直以來,隨著境外人民幣資金規模的膨脹,拓寬境外人民幣「回流」渠道被監管層視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工作重點之一。

2010年8月,央行就曾下發《關於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開展境外三類機構使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

目前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金融組織、港澳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等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額度規模已近4500億元人民幣。

2011年12月16日,證監會、人民銀行、外管局聯合發佈了《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允許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為試點機構,運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幣資金在經批准的人民幣投資額度內開展境內證券投資業務。

近期有關部門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的額度增加了2000億元人民幣,達到2700億元,這一規模已經高於QFII實施十年來批准的全部外匯投資額度。

而此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使得境外人民幣除了可以投資債券、股票之外,還能進入信貸市場。

這也意味著,境外人民幣已經獲得了貸款、債券、股票三個市場的准入證。只是這種打通尚存一定的管制,例如三類機構投資債市需通過資格審核,RQFII也有額度限制,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目前也僅限於深圳前海一地等等。

儘管如此,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依然將資本賬戶開放向前推進了一步。

胡曉煉就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當本幣為弱幣時,跨境交易偏好使用外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可能以匯兌環節為主,主要是逐步開放本幣與外幣間的轉換。當本幣走強,資本項目下的交易也會更多地使用本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會更加集中於交易和市場的開放。

根據IMF的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準(七大類40項),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粗略算來佔全部交易項目的75%。

對此,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就公開表示,七大類40項真正查下來一看,我們的距離並不是很遠。

此前,對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學界曾歸納出四點,即宏觀經濟穩定、金融監管完善、外匯儲備充足、金融機構穩健。

「從我國情況看,十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新的提升,取得顯著成效;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利率市場化改革向前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完善。」胡曉煉還稱,基本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條件更趨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08

切割台商 擋住千億資金狂潮 人民幣終於開放 央行設閘門穩匯率

2013-02-04  TWM
 
 

 

終於,人民幣業務開放了!央行宣布銀行將可承作人民幣存款業務,只是,這是一場將掀起千億資金狂潮的大開放,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地徒具形式?恐怕還得觀察才能下定論。

撰文‧劉俞青

千呼萬喚,人民幣業務終於趕在過年前開放,至於這扇門開得是大是小?塞得下萬馬千軍,還是只容側身擠過?民眾還是得睜大眼睛,才能做出最佳理財決策。

一月二十五日下午三點鐘,中央銀行宣布了這項「好消息」,未來一般民眾想要進行人民幣業務,有以下限制:第一、每天人民幣的換匯上限為二萬元人民幣;第二、每天匯款至大陸的上限為八萬元人民幣;第三、則是手上有多少人民幣都可以存進銀行帳戶,沒有單日存款金額限制。

央行號令一出,各家銀行當然都動起來,民眾的詢問電話幾乎打爆銀行客服中心;但央行這次的規定只是大方向的擬定,許多細節還要等到一月底時,央行針對所有DBU銀行(國銀外匯指定分行)開辦的「人民幣業務說明會」才要公布。

央行費盡心力

國內金融業望眼欲穿

不過,比民眾更興奮的,或許是銀行大老闆們,從以下的數字就可嗅出端倪:去年台灣全體銀行總共賺了二千四百億元,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獲利,也就是八百億元,來自海外分行和OBU(國際金融業務)的貢獻,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無論是絕對獲利或占國銀的獲利比重,從二○一○年簽下「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之後,就年年攀高,一位從事OBU多年的資深行員直言,「這部分超過一半以上獲利來自人民幣業務。」由此可見,人民幣業務的商機有多肥沃,多麼讓人垂涎欲滴,早已讓台灣金融業望眼欲穿。

如今,多年的盼望總算逐步成真,但為了這一小步,台灣央行其實付出許多的心力,與對岸人民銀行(中國央行)溝通、談判。以去年八月三十一日簽下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為例,包括清算行的決定模式、未來的訊息交換、業務檢查,甚至是危機處理的模式,央行都得高度謹慎,知情人士形容,「這份備忘錄可說是『字字珠璣』。」然而,引頸盼望多時的人民幣終於開放,仍難免令人遺憾,比方說這次開放辦法一出,市場出現許多嘆息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有開放的對象,都僅限於「自然人」,也就是一般民眾;尤其每天匯款至大陸金額上限僅八萬元人民幣,可說是一刀切割了台商的希望。

「等了這麼久,只有八萬元人民幣,短期內對台商應該不容易有幫助吧!」在中國經營勳章、徽章,並在北京奧運與林書豪旋風時一舉打響知名度的開成興業總經理高文茂嘆口氣說;而高文茂的心情,代表了多數台商心裡的失望。

事實上,人民幣業務的開放,除了滿足國人理財需求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往來兩岸頻繁的十萬台商大軍,有更快速、方便的金流管道,但這次,台商們顯然是大大失望了。

台商好失望

人民幣難成支付工具

「央行最擔心的其實也是台商。」一位銀行總經理直言,根據近年來兩岸商品貿易每年都在一千多億美元的水準,其中只要有一半人民幣往來進出,每年就是近四千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規模流動,姑且不論對台灣經常帳的影響,光是匯率的波動,對向來以「穩定新台幣匯率」為己任的央行,就是莫大的壓力。

因此,這次無論開放的對象與匯款額度限制,都捨台商、只針對一般自然人,其實已經讓這場開放,從泱泱大門一口氣縮成僅剩旁門小道,除非後續再有開放的進程,否則這場市場期待已久的人民幣業務,恐怕只是「小雨點」式的慰藉而已。

另外,開放只是第一步,開放之後的主管機關態度,仍是攸關這場開放效益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去年陸客來台人數突破二二○萬人次,續創歷史新高,市場估計今年可能更多人來台;而這些大陸人士來台觀光血拼消費時,從皮夾裡掏出的「貨幣」為何,也將影響這次開放的成效。

因為貨幣的功能有三,第一是交易的工具,第二是價值的儲藏,第三則是記帳單位;換句話說,如果主管機關睜隻眼、閉隻眼,讓台灣和香港一樣,商家為了服務客戶,大陸人付人民幣也行得通,那麼人民幣逐漸在台灣市場上流通,將會使得人民幣的需求大為提高,帶動開戶存款的意願與金額。

主管機關緊盯

民間不流通將影響成效

不過,如果主管機關抓得緊,人民幣在台灣根本「行不通」,無法成為民間流通的貨幣之一,那麼即使開放,人民幣終究只是外幣的一種,和美元、澳幣沒有太大區別,存款利率還比澳幣低,所謂「資金狂潮」恐怕就不易掀得起來。

至於主管機關的態度究竟如何?金融業多數不表樂觀,只說「依法辦事」恐怕還是最終的結果,要期待人民幣在台灣大行其道,大概幾年之內都別想看得到。而終究,人民幣業務開放的成效有多少,或許還有待主管機關繼續堅持下去,才有機會真正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40

啟示三》開放 ── 在全球與在地之間尋求新平衡 美國豬 襲台即將全面啟動 民粹台灣的危機與轉機

2013-05-27  TWM
 
 

 

開放美豬進口談判,日、韓相繼失守,馬政府能堅守到何時?

此刻與其寄望閉關自守,不如全民及早養成「地產地銷」的消費觀念,並督促政府強化檢疫制度,效法丹麥提升養豬產業生產力。

撰文‧黃家慧

「下台、下台,李明博下台!」二○○八年,抗議聲浪在韓國首爾湧起,為了重啟韓美間的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美國丟出了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作為前提,強勢要求韓國開啟大門迎接。當時,韓國總理下台、總統李明博兩度道歉,談判延期。然而,基於貿易考量,韓國終究還是開放進口美牛,作為貿易考量的交換。

同樣的無奈,也在今天的台灣發生。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在一五年前,區內會員國之間關稅將降為零;如果台灣屆時尚未加入,將面臨最嚴峻的經濟挑戰。美國以美豬進口作為加入TPP的條件,如果最後保護大門終究被自由貿易這隻大腳踹開,台灣政府的金鐘罩準備好了嗎?台灣人的健康安全、豬農們的生計,能獲得保障嗎?

「兩個問題,一是衛生安全,二是經濟衝擊。」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一句話,直接點出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俗稱培林)的美豬將會帶來的影響。

有何衝擊?

低成本美豬殺入 台恐難招架○六年,台灣、中國相繼爆發豬肉使用瘦肉精事件,行政院農委會於是全面禁用所有瘦肉精(一種動物飼料添加劑,用以減少動物脂肪、增加瘦肉比例);而如今外界所熟知的「萊克多巴胺」,正是其中一種,也是最為大家熟知的瘦肉精。

萊克多巴胺對國人健康的影響,一直是爭議焦點,「萊克多巴胺對人體的害處不大。」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指出,當時在豬肉身上真正被濫用的藥物,其實是毒性較強的克倫特羅以及沙丁安醇,而萊克多巴胺很容易被人體排出,只要多喝水即可;相較如今多種殘留在食物中的農藥、動物用藥,其實萊克多巴胺並不值得擔心。

但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對萊克多巴胺的安全性持保留態度。他說:「雖然國際已訂出標準殘留容許量,鄰近的日、韓也已採納,但不一定適合國人。」朱慶誠表示,台灣人愛吃豬肉,一年每人吃的量大約四十公斤,是牛肉的八倍;其中又特別愛吃內臟,內臟的殘留量可能更高。雖然萊克多巴胺毒性低,但仍有毒性,可能還是會引發其他健康問題,包含心悸、心血管疾病等。

「開放美豬更應該從對台灣農民影響的角度來看。」孫璐西指出,台灣的牛農少、自給率低,且台灣牛肉價格高、用途也與美牛不同,因此進口含瘦肉精的美牛,對台灣牛農產業影響不大。但是,豬不一樣,台灣養豬產業每年創造六百億元的產值,對上下游的加工業影響,更是難以估算。

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養豬成本約為美國、加拿大的一.七倍,競爭力較低。「美國人使用瘦肉精會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一旦開放,很難估算台灣的美豬市場是否會一路成長。」朱慶誠說,再者,台灣人與西方人的飲食習慣迥異,美國人不要的雜碎(內臟)及不善料理的腹脅肉(五花肉),卻是台灣人眼裡的美食;因此美國雜碎、腹脅肉便可以更低的價格殺入台灣市場,衝擊大增。

韓國經驗和如今的台灣非常類似,但終究仍向國際貿易的潮流妥協。反觀日本,經驗或許更值得參考。

如何因應?

日本「地產地銷」經驗可參考日本培養國民「地產地銷」觀念,採雙軌制,進口肉類可含萊克多巴胺,但國內全面禁用。「不過日本人並不害怕進口使用萊克多巴胺的美國牛、豬。」朱慶誠說,日本的「食農教育」非常成功,他們從小開始教育學生,成功向全民推廣飲食「自給自足」、「地產地銷」的概念,國民願意多花錢買國內生產的豬肉。「目前『食農教育』,是台灣努力的方向之一。」朱慶誠表示。

除了國民擁有「地產地銷」的觀念外,政府的「產地來源標示」更應同步配合。如今在台灣,如果隨意走進一家牛肉麵店,大概都可在菜單上看到這樣的字眼:本店使用美國(或澳洲、紐西蘭)的牛肉,這是因為目前法律已明定牛肉必須標明產地來源,但是其他肉類卻沒有這樣的強制規定。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冠章透露,去年各縣市的養豬協會到各地通路檢視,發現很多出售豬肉產地並未標示明確。因此,台灣的法令相關配套應該盡快建立,國人或許也能和日本人一樣,有更強的防護網作為食品安全的底線。

至於未來美豬是否可全數比照美牛檢疫制度?目前所有美國牛肉工廠必須先通過美國農業部「品質系統評估制度」(QSA)認證,才可出口牛肉至我國;同時,我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每年也實地審核這些工廠。另外,所有進口美牛都附有「進口批號」以便追蹤來源,這樣一來,即使肉品到達中、下游廠商,都能輕易追蹤源頭。許多豬農表示,美豬要比照美牛的嚴謹檢驗,國人對瘦肉精的顧慮也可因此降低。

面臨美豬步步進逼,台灣除了盡早養成人民「地產地銷」觀念、確保產地標明制度完善外,政府更該思考如何盡早脫離口蹄疫區,提高檢疫標準,效法丹麥提升養豬產業生產效率,才能為國人的食品安全把關。

美豬叩關 台灣能堅持瘦肉精「零檢出」?

── 各國對進口豬肉含萊克多巴胺規範 單位:ppb(十億分之一)部位 美國 加拿大 澳洲 日本 馬來西亞 韓國 香港腎 - 140200 90 - 90 肝 150 120 200 40 40 40 肌肉 50 40 50 10 10 10 脂肪 - - 50 10 1010

資料來源:農委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