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騰訊:開放是壟斷者的通行證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470

「12年前關注的是生意,現在要做的是生態」

騰訊不是最早實施開放戰略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但卻是最受人矚目的開放者。

一半中國人都活躍在這裡,但這個平台過去卻一直是封閉的。它曾經是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噩夢,現在它要成為生態建設者。

不過,也有不少人士擔心,這會導致大公司們藉著開放獲取更多養分,最終成為更大的壟斷者。如果說眼下開放成了壟斷者們的通行證,那麼在將來壟斷會不會成為開放者們的墓誌銘?

6月15日,騰訊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了面向開發者的合作夥伴大會,介紹各平台開放的情況,以期吸引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加入。而Q+,則將是他們最重量級的一款產品——這是作為騰訊最核心資產的客戶端上的開放。

在這個深藍色調的會場上,幾乎座無虛席,過道上都站著人。甚至有人到處借胸牌,想繼續帶人進來。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會上詳解了騰訊的開放進程——傾聽,召開十場診斷會;8大業務線向開放平台切換;已經有2萬個合作夥伴接入騰訊開放平台或正在談;騰訊已經投了20億扶持成長公司。

接下來,身著白襯衫、深色西服的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宣佈,騰訊將追加產業共贏基金至100億元。他表示,12年前創業,就像一棵果樹,關心果樹有沒有收成,關心員工工資和服務器費用,當果樹成為果園,擔心的不是單個果樹收成,而是關注生態,會不會大面積蟲害。「騰訊過去做生意到做生態,不是外界的要求,而是使命的轉變。騰訊過去夢想是打造一站式的平台,現在的夢想是打造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新生態。」

他雄心勃勃地表示,騰訊過去是半開放狀態,去年200億元收入中有40億元分給了合作夥伴,希望未來有10萬應用,給開發者帶來200億元收入,再造一個騰訊。

這預示著,作為擁有約6.5億活躍用戶、覆蓋了中國80%網民的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騰訊正在從一隻貪婪的企鵝變成和藹可親的合作者。其實開放早已成為中國互聯網業內的流行話語。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家們,只要看看美國的Facebook和蘋果公司,就知道開放的能量有多大。

體積龐大的騰訊不是最早實施開放戰略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但卻是最受人矚目的開放者。因為這與其過去的戰略截然不同,也因為這個龐然大物的觸角已伸向互聯網幾乎所有已知領域,它曾經是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噩夢。

與開放同步進行的是騰訊的一系列投資舉動,在過去三週內,騰訊陸續投資於華誼兄弟、藝龍旅行網、網上鞋城「好樂買」、創新工場等各類公司。馬化騰對媒體聲稱,「純粹的財務投資,我們不做,一定要有戰略意義才行。可以投資,但不要控股。」這一說法驗證了騰訊要扮演的是與開放戰略協同的友好型投資者的角色。

生於「開放」

開放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騰訊最清楚,因為它在創建初期就是開放的受益者。

2000年4月從中國電信剝離出來的中國移動,在這年年底推出「移動夢網」創業計劃,改變過去由電信運營商獨自服務用戶的歷史,用「移動夢網」這個平台,集闔第三方服務、內容供應商,向手機用戶提供移動數據業務。

這個移動數據業務集合,英文名叫做「Monternet」,寄予了中國移動試圖連接移動通信和互聯網(Mobile+Internet)的希望。

就在那個手機剛開始在中國普及的年代,在移動夢網的平台上,數千家服務提供商(SP),向手機用戶提供新聞報導、天氣信息、電視節目、打折信息、文化快訊、租房信息、實時股票等信息服務。

這改變了過去移動通信以語音通話為主的歷史,從短信開始,直接帶來了數據業務在中國移動收入中的比重提升。移動夢網提供的是85︰15分成(運營商15%,SP85%)模式,同時也搭救了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中掙扎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這其中有網易、搜狐、新浪,也有騰訊。

1998年騰訊以50萬元註冊資本起家,雖然即使通訊用戶一直在增長,但他們還沒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到互聯網泡沫來臨,騰訊融來的錢已經花完,不得不四處找錢,甚至差點以100萬賣掉QQ。2001年6月,他們才終於迎來了南非的傳媒巨頭MIH,先後從電訊盈科、IDG接過了騰訊的股份。

移動夢網幫騰訊在2001年7月實現了正向現金流。騰訊在移動夢網提供的服務有移動即時通信、與中國移動合作了161移動聊天服務、音樂、圖片下載,新聞資訊、遊戲等等。

騰訊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01年其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收入為3796萬元,佔到其總收入的77%。此後,喘過氣來的騰訊才逐漸開拓了QQ秀、遊戲等互聯網增值服務,將蛋糕越做越大,2010年,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收入的比重降到了13.2%,但金額高達7.26億元。

中國移動在SP們的協助下獲得了成功,但隨後也因為對SP監管不力,一些SP們在用戶不知情情況下亂扣費,一度讓中國移動形象大損。幾輪肅整SP風暴之後,這個平台的活力也隨之遞減。中國移動甚至也學習蘋果App Store,2009年8月上線了Mobile Market,不過從目前其活躍程度來看,已經難與當年移動夢網時代相提並論了。

今天人們談論更多的開放平台主角,變成了互聯網公司,但依舊離不開移動互聯網。

「那時候誰都看不準」

「開放的互聯網,我們準備好了!」

這是迄今為止騰訊Q+官方微博上發佈的唯一一條信息。如無意外,2011年7月,第四代騰訊QQ客戶端Q+將正式上線。他們為這款產品打出的廣告語是,「開放的互聯網,你準備好了嗎?」

但在此之前,騰訊其實一直在開放與不開放之間搖擺不定。

騰訊CTO熊明華是這場技術變革的領導者。他曾任職於IBM和微軟的高管,負責過IE、Windows2000、MSN等產品的研發管理及設計工作,2005年出任騰訊CTO。

在他的主導下,騰訊於2006年開始研發第三代QQ客戶端,代號蜂鳥。如果說此前第一代QQ只是簡單的即時通訊工具,第二代融入了騰訊的各項業務功能,第三代則將騰訊的各個業務模塊化。

第一代、第二代QQ開發的時候,即時通訊和業務同時開發、統一發布,隨著業務越來越多,且進度不一,導致QQ新版本推出過慢,不及業務靈活,受到抱怨。模塊化,相當於把QQ即時通訊這一核心功能和其他諸如音樂、空間、遊戲等業務拆分開來,這樣既可以加快新版本發佈速度,用戶也可以選擇更個性化的功能設置。

這等於是在QQ客戶端上開放了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當時他們也考慮引入第三方服務,甚至主動與攜程、噹噹、豆瓣有溝通。

就在蜂鳥猶豫要不要對外開放的時候,大洋彼岸已經開始行動。自2006年9月將註冊用戶從學生推及全社會之後,Facebook在2007年5月24日推出開放平台應用程序接口,歡迎第三方開發者開發應用,以滿足更多用戶的不同需求。10個月後,蘋果放出了針對iPhone的應用開發包(SDK),接著上線的是APP Store。

考慮到當時中國境內並無第三方開發的氛圍,第三方應用開發商成熟度不夠,再加上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第三代QQ在正式發佈的時候趨向保守,縮回到只向內部業務開放。

同在中國的校內網(今天的人人網)最早借鑑了Facebook開放平台模式,在2008年7月發佈了其開放平台戰略,吸引了一批第三方開發者,開心農場遊戲上線後受到追捧。但這一開放也被施加了種種限制,比如限制第三方開發者的應用不得與平台衝突,應用不能到其他平台推廣,應用權利歸校內所有,出了事情開發者承擔等。這導致這種開放在第三方開發者中推廣不順利,也沒有做出什麼好產品來。

那時馬化騰並不看好SNS(社交網站),稱其不過是與網絡聊天室一樣曇花一現的產品。沒想到兩年後情勢逆轉,Facebook的用戶數甚至超過了騰訊,接近7億,各大互聯網公司都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在產品中增添社交元素。「那時候確實誰都看不準。」熊明華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移動互聯網的衝擊

2009年做完第三代QQ之後,騰訊切身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爆髮式增長。

後台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QQ同時在線用戶中的手機用戶不到10%,2010年這個數字接近30%,最近已經升到了35%。熊明華預計,未來三年可能有一半人用手機,或者移動終端設備來上QQ。

這帶給騰訊的困擾是,以前PC用戶上網的主要活動可能就是用QQ,或者在網上做其他事情的同時也開著QQ;而移動終端上網,限制了同時打開多個任務,人們可以選擇其他,不一定上QQ,即時通訊在互聯網活動中的比重在下降。

提前佔據移動終端入口,優先出現在用戶面前,也許是最直接的辦法。

2010年12月21日,華為終端與騰訊發佈了深度內置QQService的智能手機「HiQQ」,整合了手機QQ、手機QQ空間、手機QQ瀏覽器、QQ農場、歡樂斗地主、QQ安全助手和騰訊微博等19種騰訊手機應用。

2011年6月10日,騰訊與中國電信一起發佈了6款面向學生群體的天翼QQ智能手機,捆綁了包括QQ空間、QQ瀏覽器、騰訊微博、消息盒子等在內的騰訊業務。

此外,今年4月騰訊與英特爾合推一個MeeGo創新平台,著手開發平板電腦、信息安全、遊戲等領域的產品和服務。

熊明華說,雖然騰訊也在強化創新,但肯定不是所有創新都是從騰訊來。騰訊用戶幾乎覆蓋了中國所有互聯網用戶,很明顯騰訊服務質量和數量不能滿足大部分人需求,所以需要借助第三方來做。「我們只有1萬人,中國做互聯網技術開發的肯定有20萬還不止吧。1萬人做和20萬人做還是不一樣。」

QQ不僅要做溝通工具,還要做互聯網平台。通過QQ平台,吸引更多第三方開發商開發更多針對QQ用戶需求的產品,增大QQ活躍度。這可能是騰訊做Q+、開放的動力。

但這只是騰訊開放的動因之一,並非全部。

不牢靠的帝國

2010年底,中國移動的用戶數是5.84億,騰訊的活躍用戶數是6.48億,QQ同時在線人數是1.28億。

為了增加用戶粘性,騰訊首先想到的是增加各種有用的、好玩的東西。除了即時通訊工具,騰訊陸續涉足遊戲、新聞、博客、郵箱、音樂、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安全、搜索、瀏覽器、微博、視頻……基本上,市面上能見到的互聯網產品,他都有了。

這種用戶至上的一站式互聯網服務思維,本無可厚非,卻因為騰訊有著龐大用戶基礎,在產品研發、推廣、服務方面的優勢,不斷擠佔中小互聯網企業可發揮的空間,讓它成為眾矢之的。

互聯網觀察人士謝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騰訊以前的思維是:只要市場夠大,自己原本沒做的產品,現在就要做,這相當於是衝進去搶錢,比Google、Facebook、Apple 用一整套體系切入市場,策略上要低一檔。

當然,騰訊也有做得不好的產品。Qzone被熊明華批評說用戶體驗太花哨,內容不夠精細。2009年8月,他們率先以開放API的方式引入豆瓣讀書到Qzone,希望借豆瓣留住高端用戶。

這個應用確實也給豆瓣帶來了訪問量,但並沒有預期高。此後,類似豆瓣讀書這樣的API很久都沒有第二例上來。熊明華的解釋是,高質量的應用太少,不想因為不好的東西影響平台的口碑。

另一個理由可能是動力不足。在當時開放API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是騰訊向第三方輸送用戶資源為主,第三方能給予騰訊的並不多。所以當時的開放,還是以遊戲為主,騰訊和第三方開發者一起分成。

到了2010年,在Facebook、蘋果開放平台的啟示下,中國互聯網企業爭先恐後打上了「開放」的標籤。

騰訊也沒有放棄開放的嘗試。2010年6月,財付通率先在第三方支付領域中啟動了開放平台戰略,以聯合更多的生活服務類供應商。9月,Qzone也宣佈了開放平台,同時Web QQ發佈2.0版本,以Web OS形式,既整合了騰訊產品,也集合了第三方新應用。

2010年11月,不期而至的3Q大戰,打亂了騰訊慢條斯理的開放步伐。

這一事件最後以騰訊勝訴告終,但是卻讓騰訊和外界都看到,其最核心的用戶資源,並不那麼牢靠,甚至可以被釜底抽薪。

這加速了騰訊的開放步伐。

開放之後

而在騰訊宣佈開放的同時,業界最擔心的問題是,在做平台的同時,騰訊並沒有放棄自己既有的應用,這會不會重演此前大魚吃小魚的故事。

「我們確實已經意識到了很多第三方應用要靠第三方來做。我們的策略是雙贏,有機會去投資他們就行了,投資也是一定意義上的分紅。」在5月份投資藝龍、好樂買之後,6月又傳出騰訊投資珂蘭鑽石的消息。接下來它們還將在每個垂直領域投資一兩個不錯的項目。

熊明華同時還認為,如果一個公司只做平台不做應用,幫助不到第三方,兩者要有一個平衡,騰訊做應用的經驗能幫助第三方把應用做得更好。騰訊也有教訓,即使有海量應用給到用戶,產品做不好,也做不起來。比如騰訊的電子商務網站拍拍,之前因為產品和服務做得不夠好,反而透支了用戶資源。

如果騰訊沒有能力去幫助第三方提高運營能力,技術開發能力,產品開發製作能力,「第三方業務在我們平台上肯定會死掉。」

2009年,「五分鐘」開發的社交遊戲《開心農場》在騰訊上線,因服務器不足而陷入癱瘓,最後以騰訊買下該遊戲告終。後來騰訊為它準備了4000台服務器,像這樣上千萬的投入,不是中小型遊戲公司所能承擔的。

熊明華表示,當初也有給服務器方面的指導,但對騰訊來說,這樣的幫助指導能力也需要一定過程才能形成。

有了平台,有些第三方開發商可以專注去做用戶需求,更好地考慮用戶體驗、質量、服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馬化騰在6月15日的合作夥伴大會上也詳細解答了外界的疑問,「很多人擔心騰訊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把我們的應用抄了怎麼辦?騰訊的原則是不會設任何限制,公平、透明,這個規則不可能一次完成,要不斷優化,打造最優平台規則。」

在騰訊宣佈全面開放旗下所有品牌平台系統前後,國內同行們也都在爭相開放平台。5月31日,奇虎360召開第一屆互聯網開放大會,宣佈了「360°開放計劃」,並宣佈創立10億元人民幣的創新投資基金。

6月13日,360與人人網宣佈結成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家將實現賬號互通,人人WebApp應用也將全部添加到360桌面中。隨後,百度知道開放API,與新浪微博平台達成合作。

本週一,人人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一舟在廣州對南方週末記者談及騰訊開放時表示,未來一兩年,中國互聯網領域會迎來一個開放的高峰。「對人人來說,我們幾年前想清楚這個事了,早就用這個策略了,雖然幾年前我們曾經丟掉過,但是現在,在這個開放的大浪潮中,我們肯定會衝在最前面。這就像打牌,我早就出牌了,不能出了一半,我就出局了。」

但他似乎對結果並不樂觀。「開放的結果,搞不好,是使大公司的壟斷更加集中。用戶的資源,最後可能還是集中到他們身上。幾年以後,這是一個怎樣的殘局,我們不知道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