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鎮痛治療市場展望(1) 姜廣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b99cd80102e408.html
狄更斯的《雙城記》有一段著名的開頭:「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 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 常相像......」 醫藥股的投資正是處於這樣一個階段,又病又老的中國的前景就擺著這裡,醫療需求的潛在巨大需求必將孕育出眾多醫藥股的投資機會,但是當下嚴峻的政治經濟形 勢又深深困惑著我們,未來的中國究竟向何處去?這個問題對於做投資來說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口壓得人喘不過氣,日思夜想必然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痛」。

    根據股票估值理論,股票的價值就是預期現金流的貼現總值,因此決定股票現價的關鍵因素就是未來的現金流能夠有多大空間?一般來說醫藥板塊都是抗週期的,因 為整個醫藥行業的穩定增長的,這話沒錯,但是更重要的需要注意的則是單個企業是有週期的,企業的週期來自於其主導產品的生命週期,在藥物發明史中像阿司匹 林這樣沿用了百年的經典老藥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藥物都會被更新更好療效的藥物取代,醫療市場上藥品的更新換代是再正常不過的,這與可口可樂這樣的消 費品截然不同,後者可以幾十年口味不變,但患者對待藥品是只看療效而沒有什麼忠誠度的,因此在做醫藥股投資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分析藥品的週期,我們希望找 到未來空間大,穩定持續增長、長壽命的藥物類別,從這個角度說鎮痛藥要遠好於很多抗生素。更進一步說醫藥股投資的成功關鍵在於找到能夠持續消費,類似毒品 的藥物。

    醫藥股投資的分析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行業分析,從行業競爭的角度看清該企業在所處細分領域中的位置,分析其核心競爭力能否使其在 競爭中向行業更高處發展,企業的未來是向上還是持平抑或是下降;第二則是在第一的基礎上從財務分析上把關,但需注意財務表現已經很好的企業往往價格已經沒 有太大吸引力了,醫藥股的投資機會更多是從行業分析中找到的,財務分析僅是一個驗證;第三是比較,將股票價格與同業、與歷史相比較,以及將醫藥板塊與大盤 做比較,在A股這個情緒化嚴重的市場上也有一些很弱智的規律可供參考。
    前期在微博上簡單提了一些麻醉鎮痛藥的話題,現在我把更多資料分享給大家,下面是一份鎮痛藥全球市場展望的報告。我相信長期看我博客的朋友應該能有一些醫藥方面的收穫,也祝願大家在收貨了知識的同時也收穫金錢。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關疼痛研究的組織,其將疼痛定義為「疼痛主要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以及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情感經驗」疼痛 本身被認為是疾病狀態的一種特徵,同時伴隨機械損傷、燒傷或化學損傷帶來的生理反應也被定義為痛感,疼痛的感覺可以在治療完成後仍持續存在很久。疼感是一 種很主觀的感覺,個體因為其感覺和過往經歷的不同而差異巨大。
    根據疼痛的持續性、病因和嚴重程度可將疼痛分類為不同的形式,本文將疼痛分為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和神經痛。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三階梯療法以指導分類癌症疼痛,這個方法實際上被認為可以適用於各種嚴重疾病引起的疼痛處理,根據疼痛的類型來指導藥物的選擇。

镇痛治疗市场展望(1)

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

    慢性疼痛通常是指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的疼痛。一些專家則將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的疼痛歸為慢性疼痛。此外,還有一種慢性疼痛的定義是疼痛持續時間超出預計治療時間。這時,疼痛不再是一種疾病症狀,而成為一種疾病。

    以下部分將簡要介紹以下慢性疼痛的診斷、治療和處理以及其流行病學

  • 慢性下背痛 chronic low back pain
  • 骨關節炎疼痛 osteoarthritis pain
  • 慢性癌症疼痛 chronic cancer pain
  • 纖維肌痛 fibromyalgia

 

慢性腰背痛 Chronic low back pain

    腰背痛一般是由脊柱的機械性損傷引起的,或者是脊柱處肌肉,韌帶和肌腱勞損所致。脊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勞損,這時身體會作出反應以維持原有機能,而這 有時會引發疼痛。在通常情況下,背部結締組織急性創傷3個月可治癒,超過這個時間段,腰背痛就會轉為慢性。大約有5%-10%的急性腰背痛患者轉為慢性腰 背痛患者.
    單純從機械途徑的角度無法解釋慢性腰背痛(Freynhagen et al.,2009)。還要引入神經病機理來解釋,例如退化的椎間盤出現損傷和/或炎症,或者說是生理性神經壓迫引發坐骨神經痛。大部分病例中,慢性腰背痛的實際病理並不明確。
    全球有上百萬的慢性腰背痛患者。在西方世界,慢性腰背痛已成為最主要致殘原因之一。除了治療慢性腰背痛直接產生的相關費用,腰背痛引發的殘疾和喪失勞動力也間接產生了大量費用。

 

診斷、治療與處理
    參照美國醫師協會,美國疼痛學會以及常用的歐洲診斷治療指南的建議,慢性腰背痛的診斷應包擴體格檢查和病史調查(Chou et al., 2007; Airaksinen et al., 2006)。診斷的目的是為了將患者大致分為三類:非特異性的腰背痛,可能與神經根病或椎管狹窄有關的背痛,其它某種脊柱異常引發的背痛。需評估預後因 素,例如工作相關因素,精神壓力,抑鬱,疼痛的嚴重程度以及功能影響,此外還要評估背痛病史,極端症狀報告以及患者預期(Airaksinen et al., 2006)。上述指南都不推薦將成像術作為常規診斷手段,其中包括計算機斷層掃瞄(CT),核磁共振(MRI)或者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 (SPECT),除非有確鑿的證據表面疼痛是由某種原因引起的。
    歐洲指南建議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受監控的運動療法、簡單教育、生物心理社會學治療和短期推拿或運動為慢性腰背痛的保守療法(Airaksinen et al., 2006)。藥物治療方面,則推薦短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弱阿片類藥物,或者使用抗抑鬱的5-羥色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肌肉鬆 弛劑和辣椒硬膏,但其中不包括加巴噴丁。不推薦採用針刺和類固醇治療,也不推薦採用手術,除非2年內其它保守治療手段都失效。
歐洲指南推薦的藥物治療方案比較保守。作者建議繼續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評價使用強阿片類藥和長期使用NSAIDS治療慢性腰背痛的療效和安全性。事實 上,美國疼痛學會就介紹了採用長期阿片類藥物療法可有效治療非腫瘤引起的慢性疼痛,其中包括採用高劑量,長效的強阿片類藥物劑型。

 

流行病學
    根據科學文獻的數據,預計慢性腰背痛的患病率為5%-11%之間。這相當於:2010年,7大主要市場共有6,100萬慢性腰背痛患者,其中美國佔了超過一半,約有3,200萬患者。
表 1 所示為2010年7大主要市場中慢性腰背痛患病人群及其患病率

镇痛治疗市场展望(1)

    多項研究顯示:慢性腰背痛的患病率正在上升(Waxman et al., 2000;Freburger et al., 2009)。這可能是因為老人數量的增加以及肥胖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愈來愈普遍。因此在截至2016年的流行病學預測中,預測慢性腰背痛患病率將越來越高。全球7個主要市場中,慢性腰背痛患者人群將從2010年的6,100萬上升至2016年的6,600萬。

表 2 所示為在此期間7大主要市場的慢性腰背痛人群預測情況

镇痛治疗市场展望(1)

骨關節炎疼痛 Osteoarthritis pain

    骨關節炎疼痛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會影響關節,較為常見的有手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和腳關節。其特點是關節處軟骨病變會逐漸惡化。骨關節炎的主要症 狀是疼痛,這可能會導致僵直和喪失靈活性,還可能在關節附近出現腫脹。除了疼痛,骨關節炎還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生活質量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lliance, 2006)。

    還有其它類型的關節炎也會影響關節,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銀屑病關節炎,而它們的病因截然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銀屑病關節炎是一種 銀屑病患者患有的炎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是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身體壓力(mechanical stresses)的不斷積聚所引起的。與退變性關節炎一樣,骨關節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現,而且它還與體重,軀體損傷,關節異常和軟骨基因缺陷有關 (Holderbaum et al., 1999)。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骨關節炎即使伴有炎症,也是非常輕微的,並且炎症出現在有關節炎的關節(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00)。與慢性腰背痛一樣,處理骨關節炎需要大筆費用,這已成為損失工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英國,骨關節炎被認為是造成殘疾的主要原因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lliance, 2006)。


診斷,治療與處理
    骨關節炎的診斷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醫生必須區分骨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或者是痛風。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諸如類風濕性 關節炎等炎性關節疾病需要其它方法治療。第二,骨關節炎的成因,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的,都要解釋清楚,以便應對疾病進展。
    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已就10項用於手骨關節炎診斷的建議達成一致(Zhang et al., 2009)。其中一些可用於所有骨關節炎,具體如下:
    風險因素包括女性、年齡、絕經狀態、家族史、肥胖和高骨密度
    主要症狀包括關節使用時疼痛,早晨或不活動時出現輕度僵直
    臨床表現為希伯登氏結節和布夏爾氏結節和/或骨增大,伴有或不伴有畸形
    功能損傷可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發的一樣嚴重
    手部骨關節炎患者出現全身性股關節炎的風險增加
    X線平片可以很好的展現手部骨關節炎形態
    診斷時不需要驗血,但可用於排除共存病

    1957年首次問世的Kellgren-Lawrence分級評價是一種診斷工具,臨床上現在仍有應用,它按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將X射線成像結果分級。具體分級如下(0 級為正常關節):

1級-可疑:疑似關節間隙變窄,可能有骨贅

2級-輕度:明確有骨贅,關節間隙變窄

3級-中度:多處中度骨贅,明確有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部分硬化,可能有畸形

4級-重度:巨大骨贅,明顯的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嚴重硬化,明確有畸形


    美國風濕病學會建議採用非藥物療法,例如減肥和患者教育,來治療骨關節炎,同時使用鎮痛劑可有效緩解疼痛(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00)。因為價格低廉,且安全有效,撲熱息痛是緩解疼痛的一線用藥,對於採用NSAIDs可能會出現上消化道不良反應的患者,可採用選擇性環氧合酶-2(COX-2)抑制劑(coxibs)代替NSAIDs (Schnitzer, 2002)。推薦使用弱阿片類藥物曲馬多或者是外用辣椒素和水楊酸甲酯作為以上兩種情況的備選療法。

    對撲熱息痛、NSAIDs 或 coxibs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可採用關節內糖皮質激素或透明質烷治療,也可以採用更有效的阿片類藥物。只有當患者出現嚴重的骨關節炎症狀,以上藥物治療無效且疾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才考慮進行手術。

 

流行病學
    關於骨關節痛的流行病學數據很少。以成人為研究人群的研究中,最可信的是由Lawrence 等人(2008)所做的研究。該研究發現,2005年有骨關節炎症狀(引發疼痛)的成人約有2,700萬,相當於25歲以上成人的患病率為13.9%。如 果算上未患有骨關節炎的青少年和兒童,患病率降則至9.1%。還有其它幾項研究:特別是在日本,一項有關預防殘疾的骨關節炎研究(ROAD) (Muraki et al., 2009)估計了日本60歲或以上,Kellgren-Lawrence分級評價2級或以上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人數。但這項研究不能用於推測骨關節痛人 群,因為它排除了身體其它部位(如手,髖和脊柱)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並且它沒有包含60歲以下患者。因此,採用了Lawrence等人(2008)的流行 病學研究數據來推斷7大主要市場中的骨關節炎疼痛人群。結果是,2010年7大市場約有6,800萬骨關節炎痛患者。

表 3 所示為估計的2010年7大市場中骨關節疼痛患者人群及其患病率

镇痛治疗市场展望(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2

保守治療結束,做好上手術台準備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4356558
作者按:2008年,面對呼嘯而來的全球經濟硬著陸,中國政府被迫啟動四萬億投資。2009年,急救措施生效,中央確定宏觀經濟已經脫離危險區間,也確定了未來幾年最大麻煩將來自產能過剩。2010年上半年,打著「控制通脹預期」旗號,溫總理政府著手淘汰落後產能,異常嚴厲的淘汰落後產能運動實現了經濟的快速降溫,也迅速接近政府所能容忍的底線。2010年3季度,「收」的過程告一段落,政策微調式放鬆啟動。這是一場具有歷史標誌意義的嘗試,從此之後,「用時間換空間」的保守療法成為官方的正式選擇。如果沒有今年年初發生的一系列迷局,或許我們依然行進在保守療法的道路上,憧憬著有一天早上睜開雙眼發現產能過剩已經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冰冷的事實與殘酷的邏輯。時至今日,我們遺憾地發現,保守療法已經破產,擺在新一屆領導面前的唯一選擇,是陣痛式的手術療法。

2013年上半年,是一個注定會被未來中國經濟史頻頻提起的年份,尤其是經濟學領域。這半年時間裡,連續出現了兩個謎團:

第一件是庫存週期謎團,在經歷了一輪長達一年的去庫存寒潮後,2012年4季度,宏觀經濟終於在1萬億項目的支撐下,企穩回升。總需求的適度擴張,創造了一個溫暖的環境。2012年4季度開始,原材料庫存企穩回升。2013年1季度開始,產成品庫存觸底反彈。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不是麼?大家開始憧憬開啟新一輪主動補庫存,就像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所走過的那樣。但是,這一次,絕大多數人失望了。三個月後,我們可以確認:庫存新週期的啟動已經夭折。過去這麼多年的庫存波動規律,被打破。

第二件是貨幣謎團,1季度信貸投放猛烈,M2同比近16%,社會融資總量同比更為驚人,達到近60%,但是宏觀經濟卻呈現出處處疲弱的跡象。第一次,我們發現貨幣高增長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似乎消失了。

在筆者看來,恰恰是這兩個經濟現象,殘酷地給「以時間換空間」戰略宣讀了死刑判決書。

庫存週期謎團容易理解,庫存週期的根本驅動力在於價格週期,價格週期的最終決定力量來自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差。換句話說,如果中國經濟體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你是很難看到可持續的價格上漲的。通俗理解:你這邊剛漲價,競爭對手家暫時封存的產能突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供求關係再度逆轉,於是價格乖乖回落。

貨幣謎團就比較令人費解,筆者閒來無聊把歷史數據翻出來,發現在過去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貨幣投放和經濟增長之間始終維持這良好的互動關係。幾乎每一次大規模釋放流動性,都能推動宏觀經濟出現拐點並且持續上行。每一次大規模收緊流動性,最終都導致宏觀經濟掉頭向下。除了這一次,確切的說,是除了2012年4季度至2013年2季度這個時間段。

為何會有兩者同步的歷史經驗呢?這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一般來說,信貸創造不會憑空發生。你去借錢,要麼把錢用於投資,要麼把錢用於消費。有沒有人貸款後把錢存起來的呢?考慮到存貸利率相差懸殊,只要這位老兄腦子沒進水,基本上不可能。無論這些錢被用於消費還是投資,都會帶來當期總需求的擴張,哪怕存貨投資也不例外。而我們應該都認同:中短期內,決定宏觀經濟走勢的決定性變量向來是總需求。

今年上半年為何規律不成立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筆錢沒有進入投資和消費領域。基本上,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可以證實這一猜測。那麼,錢到底上哪兒去了呢?管理層將其描述為「貨幣空轉」。這是一個充滿中國八股文特色風情的詞彙,完美詮釋了負面八股文詞彙的創造原則:「內部人一清二楚,外部人一頭霧水」。咱是實在人,向來不喜歡這種虛頭巴腦故弄玄虛的一套。所謂的貨幣空轉,不就是借新還舊嘛!只有實體經濟的各個部門大量舉債用於還本和付息的時候,才會出現眼前的一幕。

當我們搬出「借新還舊」這個詞彙的時候,大家第一反應一定是齊刷刷地將眼光瞄向地方投融資平台。作為一號嫌犯,平台公司的確難逃其咎。但是呢,就像我們此前無數次感受的那樣,魔鬼的唯一愛好就是躲在細節裡。按照最新一次公開數據,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量大概10萬億出頭,過去這麼多年地方政府債務的久期穩定維持在5年左右,加上大概10%左右的融資成本,我們可以猜測,每年還本付息的壓力大概在30%左右,也就是3萬億。哪怕再悲觀的人也不會相信,地方政府債務完全依賴借新還舊。所以我們打個對折,就是假設一半的地方政府性債務是還不上利息更還不上本金的。由此衍生出來的新增融資需求,大概是一年1.5萬億,平均下來每個月才區區1250億。相對於全社會每月近2萬億的新增社會融資總量而言,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力絕對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更重要的是,新增貸款在統計的時候,是餘額的增量。所以呢,哪怕他借新還舊,體現在新增融資科目上,也主要只是還利息的那部分。按照10%融資成本計算,假設一半平台公司還不上利息,對新增融資規模的影響不過區區416億每月。換句話說,依據案情的嚴重程度,我們可以判斷一定是多人作案。而更重要的是,地方投融資平台充其量只能算二號嫌犯。舉目四望,誰會是一號嫌犯呢?我們可以用排除法,整個宏觀經濟可以切分為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政府部門成為二號嫌犯,住戶部門有不在場證據(大家不可能去借新債還房貸吧),一號嫌犯只可能是企業部門。

邏輯推演至這一步的時候,窗外蟬鳴不斷溫度高達三十多度,但屋內的溫度似乎一瞬間陡然下降了20度。回眸過往,筆者從業這麼多年來,還是頭一回思考中國經濟問題時猛然體會到遍體生寒的感覺。直覺告訴我:企業部門攤上大麻煩了。

福爾摩斯說過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因為,這意味著企業部門內部出現了一大批殭屍企業。這批企業嚴重依賴融資來維繫正常生產經營,或者嚴重依賴融資來維繫舊有債務鏈條不崩斷。

截至2013年5月份,中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境內貸款總額為70.5萬億,其中住戶貸款規模為17.8萬億,再扣掉地方政府性債務中的8.5萬億貸款(2010年底數字,將就點用吧,有比沒有好啊),還剩下44萬億貸款。我們基本可以認為,這44萬億都是企業部門欠下的。平均加權利率為6.7%左右(貨幣執行報告最新數據)。假設整個工業企業部門全都是殭屍企業(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融資是為了借新債還利息,那麼,僅此一項帶來的融資需求規模為每月2500億左右。如果一半企業嚴重依賴借新債還利息,那麼,由此帶來的融資需求大約是每月1250億。

很顯然,借新債還利息企業衍生的新增融資需求規模依然偏小,哪怕算上平台公司的400億,那也不過區區1700億/月不到,依然無法完美解釋貨幣空轉謎團。要知道,就社會融資總量而言,僅今年1季度就同比多增2.2萬億,分攤到每個月高達7000億!

這麼一番掰手指算下來,我們大概可以確信:有這麼一批企業,他們嚴重依賴融資輸血實現生產經營的平穩運行。雖然無法確認這類企業的佔比,但我們可以有一個直觀的概念:比例恐怕不會太低。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製造業大國,如果我們相信有一大批企業嚴重依賴新增融資還利息,如果我們相信有一大批企業嚴重依賴新增融資來維繫企業運營。那麼,一個自然而然的推論就已經浮出了水面:很可能,過去三年(2010年開始)宏觀經濟保守治療法導致產能過剩遲遲無法解決,隨著時間推移,誕生了一大批殭屍企業。這批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嚴重依賴融資。無論生產經營還是還銀行利息,都屬於資金剛性需求,他們對資金價格相對不敏感。所以才會在歷經半年貨幣高增長之後,外匯佔款的風吹草動就能引爆一場錢荒!

數據可以驗證產能嚴重過剩的論斷麼?

資本主義這種生產模式誕生以來,每一輪危機基本都是過剩危機(資本主義初階段的特有現象。高級階段例外,歐美金融危機體現為槓桿泡沫危機,無論加槓桿最後倒債的人是住戶部門還是政府部分),過剩的背後事實上是總需求無法跟上總供給的尷尬。在總需求持續快速擴張的時候(相對於產能而言),不僅終端需求擴張在支持經濟增長,伴隨而來的高速製造業投資同樣是當期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疊加的結果,進一步放大了經濟擴張的速度。我們去看中國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過去十年裡,平均增速高達34.5%,最差的年份也有21.84%。伴隨投資高增長,GDP總量增速始終維持在奇蹟區間,過去十年年均增速高達10.46%,最差的年份也有7.8%那麼高。但是,一旦奔跑和擴張的速度慢下來,諸多問題將會顯現。比如說現在,1-5月份製造業投資累積增速17.8%,已經遠低於過去十年最差的年份。這是不是底呢?投資增速代表的是增量問題,你把增量這塊降下來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異常頭疼的事情:存量過剩咋辦?

當我們談到存量產能過剩這個命題的時候,一定會有有人問,到底有多過剩?

一般來說呢,衡量全社會產能過剩的最佳指標是產能利用率。但是搞宏觀研究的都知道,中國統計局發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數據,基本上沒有任何參考意義。因為你除了看出季節性波動,看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如果這組數據是可靠的,那麼基本上國家總理可以轉行,去做演員。因為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完全看不出週期波動的跡象,但是出於工作需要國務院隔三差五搞搞宏觀調控,每季度研究經濟形勢,最終令全中國人民都相信他們根據經濟形勢或好或不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除了**,誰能做到這一點?

既然中國統計局給不了令人信服的數據,而這個東西又特別重要,所以自然有一堆人會跳出來說我有辦法計算。基本上呢,這些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自下而上流,這個流派沒啥前途,因為大家不相信,或者很難相信你數據的樣本可以足夠大。還有一類是自上而下流,根據所使用的方法不同,又進一步分化為峰值法、產出缺口法、企業投資決策模型優化法、資本存量法等等,每個流派用的方法不同,算出來的數據也各不相同。比如說IMF 2012年發佈了一組數據,認為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0%左右,楊光則認為2012年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大概在90%左右。既然大家亂鬨哄算出來的數據絕對高低差別巨大,我們只能看趨勢。而在這個問題上,幾乎所有人的結果趨於一致:從邊際變化的角度看產能利用率在持續向下走。換句話說,幾乎所有人都認同中國產嫩過剩的狀況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惡化,而非改善。

從邏輯嚴謹性的角度出發,僅僅知道今年比去年更糟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無法確知,從糟糕到完蛋還能延續多久。就好比我們所有人都知道艾滋病的終點唯有死亡,但是每個艾滋病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正處於病情的哪個階段。

產能過剩也是一種疾病,當我們發現殭屍企業作為一個群體登上宏觀舞台的時候,毫無疑問就已經宣佈了保守治療不再是理性的選擇。2季度開始,李總理強調「盤活存量」的那一刻開始,毫無疑問已經宣佈了在管理層眼中,保守治療不再是理性的選擇。

結論:錢荒只是第一步,緊隨而來的過剩產能治理,才是真正的重頭戲。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投資的建議:

1,        伴隨外科手術式的過剩產能治理,宏觀經濟將出現二次探底,市場將出現二次下行,屆時成長股們將接受業績下滑的考驗。

2,        二次探底到來之前,市場有望隨著資金價格回落出現反彈。但是展望未來半年至一年,唯一確定會有尚佳表現的資產是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53

穿戴式頭箍治療失智 效果比藥物高3成

2014-09-29  TCW
 
 

 

忘記吃過了飯,出門回不了家,把眼前的家人當成陌生人……,阿茲海默症正侵襲全球2,000多萬個家庭,卻仍不見良方能對症下藥,即使用藥物也只能延緩症狀。

不過2015年春天,患者也許將多了一種選擇。南韓新創企業開發的YBrain穿戴頭箍,前端內建2個感應器,發出的電子訊號相當於手機強度的八分之一,能夠刺激大腦活動,初步研究顯示,效果比口服藥物還提高2至3成。

去年才成立的YBrain團隊由神經科學家與三星前工程師組成,不須到醫院,YBrain頭箍在家就可穿戴,療程每次30分鐘,一週5次,可望率先在美國、南韓兩地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52

埃博拉病毒預警2:治療之途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47b.html

     昨天在朋友會所的開張儀式上,遇見他的同學,在非洲發展,剛剛從尼日利亞回來。

     於是問了幾句埃博拉病毒。

     尼日利亞控制的很好,總共只有11例,其中四例用當地草藥治好了,這讓我大為驚訝。不過他敘述當地管控的過程,的確比其他國家做的好,甚至包括中美。尼日利亞邊境,旅客一下飛機,發現發熱現象,立即隔離。而美國邊境前些日子,西非病源區旅客下飛機,只是詢問一下,就放過了。

      另外兩個西非國家之所以蔓延,還在於醫療體系落後,國家管控不嚴,不僅僅死亡率急速上揚,經濟也遭受重創。

       不過,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四個國家能生產可以治療埃博拉病毒的藥物--美加日中。

        中國的四環制藥有一個藥物,在動物實驗身上已經證實可以治療埃博拉病毒,並已經送往非洲,用於防治中國人病患。這是因為沒有通過藥物實驗,不經過世衛組織同意,不能用於其他國民。

        我本來想買點四環股票,一看是香港的,就算了。香港市場這些天被占中影響,且潛在的長遠負面影響,也就是全球資本會對香港未來政局不穩產生疑慮。有朋友提醒我a股有四環生物。我看了一下,拉這麽高,是不是主力放消息要出場了?

        日本富士化學的一個感冒藥對埃博拉病毒也動物實驗證實有用,有個歐洲護士患病後,使用這個藥物康複。

        加拿大一個公司的藥物也可以治療埃博拉,股票上漲4成。另外就是美國公司生產的一味藥物,這個公司據說還是美國國土安全局撥款研究的一個針對埃博拉病毒項目,當初是為了防範生物恐怖襲擊的。

       但所有的藥物,都未能證明百分之百可以治療埃博拉。

        未知的風險仍舊是當病毒跨越邊境後,在全球化溝通的航班接觸中,有多大幾率蔓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981

精準治療:下一個朝陽行業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26

精準治療:下一個朝陽行業
作者:徐彪、江金鳳

報告首次提出精準醫療投資概念主題,文中主要解釋了什麽是精準醫療,為什麽在這個時候推薦精準醫療及挖掘對應的投資機會。
什麽是精準醫療?

精準醫療又叫個性化醫療,是指以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結合蛋白質組,代謝組等相關內環境信息,為病人量身設計出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門定制醫療模式。因此相較傳統醫療,精準醫療具有針對性、高效性及預防性等特征,是傳統醫療模式的革新,目前主要用於產前診斷、新生兒遺傳病診斷、腫瘤診斷及個性化用藥等領域。

為什麽現在推薦精準醫療?
1)美國積極推進精準醫療,並獲得了一定成效,近期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又宣布了一個預算為2.15億美元的精準醫學計劃,這將引起更多人重視精準醫療; 2)精準醫療發展的關鍵--基因檢測技術正迎來政策暖風。國內外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成本大幅下降打開了其巨大的商業應用空間,但我國此前的基因測序市場一片亂象,測序儀及相關試劑、軟件等違規醫用,收費也較混亂,而近期衛計委在時隔一年之後關於高通量基因測序產前篩查診斷臨床應用試點工作通知的下發為其產業化的發展掃清了障礙,並使得目前的基因測序行業逐步走向規範,未來試點有望逐步放開,考慮到腫瘤診斷和個性化醫療的興起,精準醫療迎來發展東風。根據Illumina公司數據,全球NGS(二代基因測序)的應用市場規模預計為200億美元;3)精準醫療目前在國內的發展正處在醫療衛生支出仍有較大上升空間的階段且國內重大疾病死亡率上升、新生兒殘疾率上升的嚴峻趨勢下對精準治療需求正急需開啟的宏觀背景,我們預判未來在精準醫療上政策支持和財政支出都有望加大 。

精準醫療的投資機會在哪?
根據上面分析,精準醫療作為醫療模式的革新對提高我國國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未來的投入有望提升,將在基因測序技術發展和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迎來黃金發展期。以無創產前篩查為例,我國每年的新生兒數量約1600萬,按10%的市場滲透率,3500元/人次計算,市場空間約56億元/年,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繼續下行將進一步打開市場空間,假設下行至1500元/人次,滲透率至50%,則市場空間有望上行至120億元/年。考慮到每年三四百萬的癌癥發病人數,腫瘤診斷和個性化用藥的應用空間更加巨大。
因此精準治療是下一個新興朝陽行業,建議積極關註基因測序、腫瘤診斷及個性化用藥等相關投資機會,對應可關註達安基因、迪安診斷、紫鑫藥業、千山藥機、新開源、北陸藥業、恒瑞醫藥等個股。

(華泰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40

遠離毒品 這三件事不能等 用治療代替勒戒 別把孩子當罪犯

2015-04-27  TWM  
 

 

校園毒品問題氾濫,束手無策的成年人,第一直覺就是要嚴刑峻法;但經驗豐富的勒戒專家、毒癮防治醫師認為,治療、教育、社區預防方案多管齊下,才是幫助孩子脫離毒海的不二解方。

撰文‧何欣潔

校園毒品問題氾濫,多數成年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抓!」甚至主張將K他命列為二級毒品,將使用K他命的行為入罪、進行強制勒戒,企圖用嚴刑峻法嚇阻青少年沉淪。但事實上,這樣的思惟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越做越糟,把更多孩子推向毒品。

解方一:破除偏見

把成癮者當病人 健保給付毒癮治療「加強罰則、多『抓』毒犯,也許短期的數字好看,但是長期而言,對解決毒品問題的效益,相當有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束連文分析,以近十年來的趨勢而言,使用第一級毒品的人數逐漸減少、平均年齡也往上提高,「關鍵是在二○○七年的時候,我們引進美沙冬(治療海洛因成癮),所以改變問題的方法在於治療,而非逮捕,或現行的強制勒戒。」幾位曾經歷強制勒戒的更生人、第一線輔導員,也與束連文有類似的感受。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驗指證,現行的勒戒所環境擁擠、給水不足,收容人數由九人一間至二十人一間;即使有輔導課程,也是「大班教學」,在台下聽講的多半左耳進、右耳出。不但不能提供科學治療、心理輔導,經過患者間互相交流,甚至會讓毒癮者「升級」為製毒者、販毒者。

「把毒癮者當患者來治療,有專業的醫師、心理師主持小班團體課程,是比『全部抓起來、關起來』更積極的作法。」幾位曾進出勒戒所的更生人,異口同聲地指出。

但依現行全民健保規定,藥癮治療不在給付範圍內,一般吸毒成癮患者接受治療,必須全額自付。依現行收費標準估計,平均一個星期將近三萬元,雖有部分地方政府零星補助,許多患者仍因沉重的經濟負擔,而放棄治療。對醫院來說,毒癮防治工作也是不折不扣的「賠錢貨」,少有醫院願意設置專科來診治病患。

解方二:嚴控禁藥

許多「合法的毒品」 竟能輕易取得「如果不能把用藥的人當成生病的人,而把他當作罪犯,以刑罰嚇阻用藥者,是沒有用的。」束連文感嘆,在過往經驗裡,只要提出「健保給付成癮防治」議題,就遭到強力反對,認為不需要浪費健保資源補助這些邊緣人戒毒。如果類似的偏見不能改變,藥物濫用的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衛福部正研擬是否將藥癮戒治納入健保給付,但正式上路的日期,仍在未定之天。

束連文分析,無論是早期的海洛因、安非他命,或近年流行的K他命、搖頭丸,之所以能產生迷幻、興奮或脫離現實的效果,原理是改變大腦的運作機制,讓大腦不斷感到快樂。「即使考試沒有考好,卻能感受到像考第一名的快樂。」隨著科技進步,科學家漸漸掌握化學物質與腦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原理,可合成效用相同,甚至刺激更強烈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不受法律管制,只要貼上「非食用」標籤,就可合法販售,這就像食品公司進口飼料油,用以改製成食用油──進口飼料油本身並不違法,卻被用以加工改製成違法產品。

它們常會被稱為Designer drug(效力控制在合法範圍的「設計毒品」),被喻為童話中的九頭怪龍,用劍斬頭之後還能再生,令歐美政府頭疼不已。曾有人以化學結構式類似的ALD-52,代替迷幻藥LSD,也有人以methcathinone(甲卡西酮,俗稱「浴鹽」),代替甲基安非他命。

種植大麻的小光(化名)指證,台灣近年已經出現合成大麻,「藥效與大麻類似,卻不是天然的『農產品』,對身體傷害如何,我也不知道。」最近更出現傳聞,有集團正在研發「無臭K他命」,讓警方、社工或家長更難以從青少年身上的異味,判斷他是否吸毒。

「台灣製藥技術很進步,只要你和藥廠的人熟,拿到管制藥品,或者拿液狀K他命製成粉狀,又或者上網向中國的藥廠下單、訂購原料,拿來自己加工,這都不是太困難的事。」一名更生人表示,有人倡議把K他命列入二級管制藥物,但對真正的玩家沒什麼影響,他們很快就會找到新方法來製造快感,抓不勝抓。

全球化之下,毒品升級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台灣的法令卻跟不上時代腳步,仍將「毒品」與「管制藥品」分開管理。事實上,面對新興濫用物質迅速擴散,美國政府訂有《管制物質類似物執行條例》,不須經過傳統繁複的列管程序,即可有效管控新興的管制物質類似物(例如取代迷幻藥的ALD-52)。對於這些新興濫用物質,也有緊急列管之措施,這是台灣必須跟進立法的方向。

除此之外,警政制度必須對掃毒工作積極獎勵,提高基層警員緝毒士氣,以免讓毒品防制成效不彰。

解方三:預防濫用

結合家庭、社區 並設立特殊學校戒毒者最大的考驗,就是在療程結束、回歸社會的時刻,是否能抵擋誘惑。聯合國毒品控制與犯罪預防辦公室建議,防止青少年藥物濫用,應包含家庭、學校與社區層面,三者緊密連結,才能真正協助青少年,同時避免對可能陷於藥物濫用的高危險群產生排擠或貼標籤。

衛福部已經注意到此問題,開始補助各社區機構辦理「兒童及少年社區預防性方案」,要求社工定期訪視檳榔攤、便利商店等場所,也到曾有用毒紀錄的青少年家中訪視,一發現有異狀,就通報警政、教育等系統,共同搶救染毒青少年。

但也有專家對「將青少年留在一般社區內」的作法不感樂觀。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一三年曾向新北市政府提案,設置體制內、不具法定強制力的「春暉學校」,希望提供一個另類空間,援救未成年的拉K中學生。

由父母針對家中屢次拉K、難以管教的未成年中學生,向新北市府提出申請;市府評估學生的家庭功能、人際關係、再犯機率等諸多面向,決定是否將孩子轉學到春暉住校就讀。學校課程以學習為主、戒治為輔,周六、日可返家省親或出遊,直到確認改掉惡習後,再讓學生返回原校。

李茂生希望,可以打造一個「中間設施」,提供機會讓青少年重生;但政策上路前夕,因教育單位與部分法官擔心,專責機構恐將孩子被標籤化,不利回歸社會,大力表達反對,最後胎死腹中。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主任莊苹則認為,「要不要設立特別的學校不是問題,問題應該是,我們能不能找出吸毒的根源,對被毒品綁架的家庭而言,什麼才是有用的?是什麼因素讓這些人要用毒品解決煩惱、找尋快樂?我們能不能讓這些因素改變?」為了找出問題的答案,莊苹與許多用藥者、更生人都保持聯絡,正在努力嘗試、摸索。

第一線工作的專家、更生人都異口同聲地指出,解決問題的良方,仍必須由教育做起,將吸食者當作「病患」而非罪犯;結合社工、警政系統,提出全方位的青少年藥物濫用防制政策與預防方案,才能打贏這場二十一世紀的鴉片戰爭。

若不幸染毒

可求助這些戒治機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台北市信義區松德路309號 (02)2726-3141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100號 (02)2370-3739 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二段18號 (02)2936-3201

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

新北市永和區保福路二段23巷37號 (02)2927-0010 財團法人基督教台中更生團契台中市梧棲區文明街326巷41號 (04)2665-1790

財團法人屏東縣沐恩之家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372號12樓之3 (07)723-0595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主愛之家輔導中心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1號 (03)826-0360

整理:何欣潔、曾乙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78

主愛之家另類治療 幫成癮者擊退「心魔」 這裡,患者互相激勵 找回重返社會力量

2015-04-27  TWM
 
 

 

肉體的桎梏,並不足以斷絕對毒品的依賴,因為沒有一座監牢可以囚禁人類的心靈。

患者並不總是需要強力的治療或教化,有時候他們要的,只是一個重新證明自我,並被社會接納的機會。

撰文‧鄭閔聲 攝影‧林育緯爵士鼓聲與電子琴一同響起的瞬間,像是有人一口氣將室內電燈全部扭開,讓狹長的禮拜堂頓時明亮了起來。二十多名外形、年齡差距頗大的男子,在伴奏引導下,專心地唱起一首旋律類似流行樂的詩歌。

「不是我不想改過,任那歲月共蹉跎,是否有人肯給我機會重新再來過……」這群人的音色絕對稱不上美妙,入耳卻極為動人,因為他們用生硬歌喉訴說的,是一段又一段不堪回首,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生命歷程。當音樂靜止,有人已激動地緊捏鼻樑,也有人仰著下巴,對抗就快奪眶而出的淚水。

這是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基督教主愛之家,每天晚餐後的固定場景。這座戒治機構,目前收容了二十四位毒癮患者,其中有不滿二十歲的青澀少年、也有年屆花甲的銀髮老翁,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曾用盡所有力氣,和潛藏在靈魂深處的「心魔」對抗。這些人眼中的魔鬼面貌不盡相同,從「傳統」的酒精、海洛因,到K他命,無所不有。

「所有沾染毒品成癮的人,最困難的挑戰就是如何再次被社會接納。這裡是透過共同扶持讓弟兄建立自信,進而脫離對毒品的依賴。」主愛之家執行長張麗英解釋,戒癮患者每天一同吟唱詩歌,就像是另類的團體諮商,讓所有人知道自己並不孤獨。

他,

曾吸毒吸到被電擊救醒

來到花蓮市區一家咖啡館二樓,剛完成戒癮療程離開主愛之家的Alan望著雨後的街景,談起自己與K他命多年的糾葛。

「我從高中玩樂團開始抽大麻,喜歡那種情緒被放大的感覺,二十歲過後才第一次用K(他命)。一開始也只是少量,但就和所有人一樣越玩越大,過了六、七年,一天就要用掉十克,一個月就至少要準備十萬元『叫貨』。」理著三分頭、身材壯碩的Alan,外表雖有些江湖味,卻已看不見因吸毒過量的蒼白或虛弱。

「第一次想要戒,是因為全身莫名其妙疼痛,是那種從骨髓裡痛出來,但你完全找不到地方的痛,吃止痛藥也完全沒用,嚴重時連移動身體都很難。我有一個月幾乎無法下床。」因為被身體的反撲給嚇壞了,再加上玩在一起的朋友接連出了意外,讓Alan下定決心遠離沉溺於毒品的糜爛生活。

在家裡休養了半年,Alan身體逐漸恢復正常,因此在一位戒毒醫師的鼓勵下,到醫院擔任志工,希望藉由正常的作息與環境,讓他遠離毒品的誘惑。

Alan原以為能利用在醫院擔任志工的時間重新規畫人生,但旁人的異樣眼光,讓計畫變了樣。「常有人開我玩笑:『拉K的,你小便會不會痛?需要包尿布嗎?』我為什麼要忍受懷疑的眼神或當面的羞辱?我明明沒有拉K了,每天回家還要被檢查鼻孔,我回去混都還比較有尊嚴。」氣憤地離開醫院後,Alan原本下定決心不再沾染毒品,但因為一次失戀挫折,他又試圖從K他命尋求慰藉。這一次,他玩得比過去更瘋,覺得市面上的貨不夠「純」,他開始嘗試更刺激的靜脈注射,常因劑量控制不佳而休克送醫,也不只一次為了脫序行徑和家人發生爭吵。直到有一次倒在路邊被心臟電擊救醒,他才意識到情況失控,決定尋求外力戒除毒癮。

在家人與朋友的引介下,Alan輾轉求助過幾家戒癮機構,但都因為無法適應機構嚴格的生活管理,或是不能接受強力的宗教洗滌而半途而廢,讓家人懷疑他根本無心戒毒;最後才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在網路找到了花蓮的主愛之家。

每天閱讀、練樂器

拾回多年前開餐廳夢想

「這裡的管教比其他機構人性化很多,但剛來到這裡當然也不能適應,和人起過幾次衝突;但之後發現,這裡的人都和我一樣,有過不被社會接納的經驗,彼此開始產生共鳴,也就覺得不那麼難熬。」有了這些感觸,他興沖沖地打電話回家告訴父親,自己很快就能成功戒毒,但對他失去信心的父親冷淡地說,「我看你只想趕快出來,不是有心要戒。」就掛上電話。

為了向家人證明戒毒決心,Alan努力讓自己過得充實,利用早晚時間鍛鍊體能,藉著閱讀訓練因吸毒而退化的注意力,在吟唱詩歌時段重新接觸好久不見的吉他與鋼琴,跟著大家一起到校園做反毒宣導,在身心層面上逐步找回自信;並且重新計畫起醞釀多年的開餐廳夢想,與父母的緊張關係也因此緩和下來。

「主愛不會強迫灌輸信仰價值,還鼓勵我做喜歡的事情。只要有人能夠理解你的感受,你就不會想要逃避應該負起的責任,自然就會常常警惕自己『不要再跌倒』。」離開主愛之家後,Alan正從頭開始設計裝潢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並將照顧年紀漸長的父母,視為最重要的責任。

「毒品的『癮』,幾乎全都是來自內心,但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監牢可以囚禁心靈;想讓患者戒除毒癮,就得盡可能讓他們由內在建立自信,才足以堅強地面對誘惑。」張麗英指出,儘管患者再度沾染藥癮的比率相當高,但若能在戒治期間探索生命價值,重返社會後,就能有更多機會回歸正常人生。

他,拉K十五年 膀胱兩度手術住在主愛之家戒毒的患者,每月須繳交一萬五千元食宿費,戒治以一年為原則;若未住滿一年想提前離開,須扣留預繳的保證金。戒治一年期滿後,患者可選擇考取輔導員證照,留在機構服務,或在機構與勞動部合作成立的中途之家工作,逐步回歸社會。

因此在主愛之家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有毒癮過來人分享更生經驗的團體諮商,以及牧師講道、導讀《聖經》等宗教課程外,還情商許多講師指導西點烘焙、種植蔬果、服裝設計、樂器、電腦等技能,就是希望收容患者能視個人興趣學習,尋找生活的重心,避免因無法適應社會而再次墮落染毒。

除了毒癮戒治以外,主愛之家同時也是政府立案的輔導機構,最多可收容二十四位被少年法庭裁定安置輔導的青少年。機構除了盡可能讓這些青少年完成原有的學校教育,課餘也鼓勵他們學習實用技能。

戒治機構內的患者,會定期前往花蓮,甚至全台校園從事反毒宣導,用意除了教育年輕學子不要輕易碰觸毒品,也想透過巡迴宣講,讓患者認為自己的經驗,對社會有正面意義,強化拒絕毒品誘惑的決心。

在花蓮一所公立國中的活動中心裡,有一副娃娃臉、吸毒經驗卻超過十五年的小天,正敘述自己因長年拉K,膀胱嚴重受損,兩度接受手術的經歷。想像起手術時的疼痛感,台下數百名八年級學生,有一半以上都齜牙咧嘴、皺起眉頭。

「如果能回到十五年前,我會告訴自己,快樂有很多種,不一定要靠拉K;但我沒辦法回去,只能把慘痛經驗告訴更多人,讓大家不要和我一樣……。」小天拿出一個有刻度的塑膠杯,指著上面密密麻麻的記號說,「正常人的尿量是五百CC,我最差的時候只有五十,現在也還不到兩百。每次量有進步,我就會做記號,但進步很有限,搞不好永遠就是這樣了。」

投入反毒宣導

加強不再淪陷的動力

小天目前正在主愛之家戒除毒癮,並投入反毒宣導。他說:「到學校講反毒,除了可以幫助別人,也讓我有更充分的理由不再碰藥,因為如果又碰了,不就等於我現在說的、做的自打嘴巴嗎?」小天的家人原本因他反覆吸毒而幾乎和他斷絕關係,現在看到他出現在反毒宣導場合,也逐漸對他改觀,鼓勵他繼續努力,「向家人證明自己不是沒用的人,對我來說有很大的意義。」他說。

「這裡試著讓每一個更生人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對其他人產生正面影響;不要因為過去的自卑感,阻斷了與外界聯繫的可能性。」張麗英認為,戒除毒癮是一條漫長的旅程,路途上不只需要患者個人努力,周遭親友的支持,更是誤入歧途者重新振作的關鍵,「毒品成癮者在這裡只是尋找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們重新找回生命價值的機會。」她說。

台灣基督教主愛之家

成立:1984年

業務:成年人毒癮戒治、

青少年安置輔導、

更生人就業輔導

三管齊下

幫毒癮患者走出深淵

正常作息

患者自身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忘卻戒毒而產生的身體不適,並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態度。

面對壓力

透過心理諮商或精神門診,理解患者是否因壓力與挫敗而沾染藥癮,進而引導他們學習面對壓力與挫敗。

親友支持

吸毒者多長期和社會脫節,且遭親友排斥,進而產生疏離感且自暴自棄。親友支持可以幫助患者重新社會化,並感受生命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1

癌癥有望治愈了 但治療費高達3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577.html

癌癥有望治愈了 但治療費高達3億美元!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5-09-11 17:34:00

通過抽取人體細胞,調整基因排序並加以培養,再重新植入,是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只是費用高昂,首例癌癥基因治療費用高達3億美元

治療癌癥的傳統方法是化療和放療,但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破壞正常細胞。眼下一種可以精準治療的基因療法悄然興起,但因為費用高昂,還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9月11日上午,夏季達沃斯論壇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解密癌癥”的分論壇,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等嘉賓表示,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不能有效地攻擊癌細胞,但通過抽取人體細胞,調整基因排序並加以培養,再重新植入,可以大幅提升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從而抗擊癌癥,這是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

然而,美國Ayasdi公司首席執行官Gurjeet Singh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坦言,首例癌癥基因治療費用高達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18億元),不是一般人能夠擔負得起的。他表示,目前醫療界正在通過獲取全球癌癥患者信息,對數據整理分析,治療費用正在大幅降低。

傳統治療凸顯弊端

“9·11”是所有美國人的惡夢,甚至14年過去,夢魘也未徹底散去。最新官方數據顯示,當年參與地面營救和清潔的消防員、警察和環衛工人中,有3700多人確診患上癌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Francis S.Collins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過去關於環境對致癌的影響還存在爭議,現在則有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環境確實與癌癥存在關系。

癌細胞是從人體正常細胞發展來的。吸煙、遺傳、環境等因素會導致正常細胞變異,人體免疫系統能“消滅”絕大多數變異細胞,但有些變異細胞卻可以躲過免疫系統的識別,不斷分裂、變異、增殖,這就是常說的癌細胞。

曹雪濤等嘉賓用了“聰明”這個詞來形容癌細胞,他說,癌細胞非常活躍,並攻擊正常細胞,同時想法設法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監測,若是早期,通過切除手術基本可以解決問題,但中後期就比較麻煩。

Gurjeet Singh就表示,雖然化療可以殺死癌癥細胞,但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產生影響,放療也是一樣。坐在一旁的Francis S.Collins補充道,傳統治療方法還存在一個問題即療效不具有持久性,比如腫瘤,治療之後病人感覺好了,但不久又會複發。

精準治療癌癥

所幸,最新的精準基因治療法讓癌癥患者看到了一線生機。

據中新網等媒體報道,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中內啟光等人進行的iPS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治療癌癥的實驗在小白鼠身上取得成功。研究人員將iPS細胞培養出的免疫細胞註入小白鼠體內,恢複其免疫功能,進而攻擊癌細胞使之變小。

今後數年內,研究人員將在癌癥患者身上進行臨床驗證。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8月28日的美國科學雜誌《Stem Cell Reports》(電子版)上。

Francis S.Collins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癌細胞從一個機體到另一個機體會發生變化,因為每個人的基因並不相同,傳統治療方法做不到因人而異;但通過提取人體自身細胞,通過調整基因排序並加以培養,再重新植入,將大大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

以中內啟光等人的實驗為例,研究者先將人類癌變細胞移植到小白鼠體內,然後利用iPS細胞培育出殺傷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再回植到小白鼠體內。

結果顯示,免疫細胞充分發揮作用,癌細胞縮小到了原來的二十分之一左右。而沒有註入免疫細胞的小白鼠,其癌細胞擴大到了原來的10倍。

但由於人體基因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要“對癥下藥”,所以通過調整基因排序的方式可以精準治療,但治療手段費用卻並非所有人都能擔負得起。

Francis S.Collins透露,接下來幾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將廣泛收集患者數據,並進行統計、分析,除了可以借此降低治療費用,還可以研究是否可以通過阻斷致癌基因的方式,避免癌細胞發展和擴散。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85

細胞免疫治療被“緊急規範” 新三板企業或受傷最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069.html

作為2015年以來醫療投資市場最火爆的方向之一,細胞免疫治療在“魏則西事件”的持續發酵之下走到了生死的風水嶺。

有內部人士透露,5月4日上午9點,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就規範醫療機構科室管理及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召開了視頻會議,而這次會議主要聚焦在了三個層面:

  1. 細胞免疫治療仍然屬於臨床研究階段,應按照相關程序操作;
  2. 禁止醫院變相承包科室;
  3. 嚴格醫療廣告審查。

此外還要求,醫院開展的相關的合作項目及變相的合作項目均需叫停,已經開展的需要上報衛計委;細胞免疫治療停止應用於臨床,但對於細胞免疫治療的前景予以了肯定,但目前還不成熟,只能臨床研究。

第一財經記者在致電上海衛計委內部人士時,得到了有關這一消息的確認。不過他強調:“細胞免疫治療臨床應用一直就沒有被正式放開,尤其是進行收費治療的項目。本次會議針對細胞免疫治療並沒有增加新的規定,只是此次事件之後對於該項目的監管會更加嚴格。”

此外,針對近日有關“除了細胞免疫治療,基因檢測也會在不久後被叫停”的傳言,第一財經記者也予以詢問。對於這一說法,該衛計委人士予以了直接否認。

事實上,一直以來細胞免疫治療在國內就以既不屬於藥物監管,又不屬於放開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的尷尬形式存在。從前,衛計委“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企業尚存在“遊擊戰”的空間,此消息被傳出後,不少業內人士疾呼“估計很多公司、從業者要全部玩完”。

在二級市場中,受此次魏則西事件影響最深的當屬中源協和(600645.SH),此前的3月4日,中源協和曾公告稱,將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以11億元人民幣收購柯萊遜100%股權,而柯萊遜正是此次事件核心風波公司。事件發生後,5月3日中源協和申請臨時停牌對相關事項進行核查。

但除了中源協和,其他涉及免疫治療的上市公司在A股市場也並不少。海欣股份(600851.SH)、安科生物(300009.SZ)、冠昊生物(300238.SZ)、香雪制藥(300147.SZ)、康恩貝(600572.SH)、北陸藥業(300016.SZ)等公司均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或並購免疫治療相關公司,開展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研發。受5月4日消息影響,這些相關股票近日表現均不佳,持續走低。

而作為一項尚未得到臨床應用準許,重在研究領域的技術,對於新三板相關上市公司以及各類中小型研究機構,影響或更大。

據第一財經記者的梳理,在新三板的上市企業中,至少有7家主營業務涉及DC-CIK細胞免疫治療服務的掛牌企業,這其中包括邁健生物、弘天生物、合一康、康愛生物、安集協康、順昊生物、漢密頓等。以邁健生物為例,在其2015年的2150萬營業收入中,技術服務收入為1945萬元,占比超過90%。而在報告期內,該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有三家為部隊醫院,為主要銷售收入來源。

新三板企業面臨被整肅風暴,中小型研究機構更多面臨的是大浪淘沙後的洗牌風險。

“畢竟哪怕是技術公司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持續運營,過去盡管技術本身不賺錢,但至少前景樂觀,還有投資領域的資金支持。而此次監管加緊後,短期內勢必也會影響投資方對該領域的關註和謹慎程度,融資恐怕會變得較難,日子可能會變得比較難過了。”一位細胞免疫行業內部人士劉峰(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不過,也有人持有不同看法。“挑戰與機遇並存。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實力高低不均。或許此次監管趨嚴,對於產業來說反而是大浪淘沙的好機會。真正的‘華大’、“‘Juno’才會更容易在風暴中被分辨出來。”高特佳投資執行合夥人王海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一年半前,基因檢測領域實際也處於類似的“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尷尬境遇。2014年2月,食藥監總局和衛計委一紙通知叫停了當時同樣頗受爭議的臨床基因測序,原因是相關產品和技術並沒有通過審批。未經審批就做診療,算是非法行醫,屬於嚴重違法行為。但此後,在不少院士、專家的不斷呼籲之下,僅僅過了四個月,在2014年6月30日,食藥監總局就批準了二代基因測序產品上市。六個月後,2015年年初,國家衛計委發布《關於產前診斷機構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產前篩查與診斷臨床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自此,二代基因測序的熱情在產業和資本層面都被迅速點燃。

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4月,在Clinicaltrials.gov登記的正在中國開展研究的CAR-T臨床試驗數目僅次於美國,為37個,占全球註冊的CAR-T臨床總數的25%。除此之外,至少還有幾十家企業尚未在此登記、註冊。上百家相關細胞免治療的企業技術、能力參差不齊,此次風波帶來的監管驅嚴必將給行業帶來洗牌。

王海蛟對記者透露,目前在美國細胞治療技術是按照藥品管理,須嚴格進行一二三期臨床試驗。而國內以前是按照醫療技術管理,屬衛計委管轄的第三類醫療技術。此次衛計委的態度十分鮮明,第三類醫療技術要在臨床應用須得到嚴格審批。這意味著缺乏核心技術、沒有確實療效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徹底退出,提高門檻淘汰違規、沒有技術能力的公司,長遠看來對行業發展有益。

事實上,哪怕是在本次會議中,都對細胞免疫治療的前景予以了肯定。據以上內部人士透露,此次會議強調的是“基層醫療機構”,此舉為具備臨床應用資質的醫療機構留了一個口子,開展CAR-T、TCR等細胞療法須與專業的高水平醫療機構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94

大腸癌早期治療 存活率逾八成 患者新增數連八年奪冠 篩檢率卻未過半

2016-05-09  TWM

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一三年大腸癌新增人數破一.五萬人,蟬聯新增癌症人數第一名。專家指出,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呼籲民眾應定期篩檢。

國民健康署日前發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二○一三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九萬九一四三人,比一二年增加二四四九人,每五分十八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又往前撥快了八秒。

其中,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要屬大腸癌,國內罹患大腸癌人數在一三年新增一萬五一四○人,八度奪下癌症新發生人數第一名。臨床診間也發現,越來越多年輕族群成為大腸癌的受害者。

大腸癌橫行台灣的原因為何?首先自然與飲食環境脫不了關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解釋,環境中的致癌物增加是主要殺手,舉例來說,夜市就是個「汙染環境」,因為超過一五○度油炸含有脂肪食物兩分鐘,就會有致癌物,夜市許多油一炸再炸,早就超過這個標準,尤其紅肉的影響更是嚴重。

嗜吃紅肉、燒烤風險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肉品致癌風險評估報告,將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食品列為一級致癌物,紅肉則為2A等級的「極可能讓人類致癌物」。研究也發現,每天吃五十克加工肉品(不到兩條培根),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一八%,相當驚人。

這其實也對應到大家常說「吃紅肉不好」的說法,王輝明解釋,高等動物是食物鏈後端者,所以當環境汙染增加,其體內所累積的致癌物如戴奧辛、硝基氟喃等也增加。此外,他曾經訪談幾位三十歲以下年輕患者的飲食習慣,發現共通點都是喜歡吃燒烤肉食。

第二個主因則是因糞便潛血檢查的日益普及,某種程度而言,這個讓大腸癌罹患人數增加的原因,倒可用正面解讀,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黃約翰說,早期癌症並無症狀,篩檢在此時幫了大忙,近來第零期到第二期的早期患者增加二到三成。

黃約翰強調,早發現、早治療效果非常好,癌症已經不一定是絕症,第零到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都高於八成,第二期則約七成,第三期則約六成,第四期就只剩下一二%。

國健署報告也顯示,癌症篩檢的病人中,有九四.二%是早期病變,治療後的效果非常好;不是經由癌篩而發現的患者中,只有四三.一%是早期,顯示癌篩的重要性。

吃素者發病機率較低

但偏偏從分析報告來看,國人似乎不愛做檢查,五十歲到七十四歲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率不到一半;而男性比女性更不愛篩檢,這其實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許多人不篩檢是怕篩出來如果是癌症,人生就將變調。黃約翰說,並非如此,目前大腸癌手術方式有健保給付的內視鏡,和自費二十萬到二十五萬元的機器人手臂,兩者效果都不錯。整體而言,台大病患九五%可以不用裝人工肛門。

嘉義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文詩,則是使用獨創的單切口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往腹腔鏡要三到五個小切口,再開五到十公分的大切口來做手術,而此項技術傷口僅四到五公分,減少疼痛時間,肛門保留達九五%以上。

好的治療可以讓存活率變高,但根本的預防方式,還是得回到日常生活飲食。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顯示,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是○.七八倍,奶素者則是○.八二倍,偶爾會吃魚的素食者則是○.五七倍。簡單說,以上這些族群發生大腸癌的機率,都低於一般人。

這是否意味著吃素比較好?一生倡導素食的王輝明說,素食的優點是可多吃天然蔬果,如果吃素卻又是高油炸和加工食品,仍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蔬食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新鮮蔬果也可以增進腸道蠕動。

遠離大腸癌,其實不難,你做到了嗎?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