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終結銀聯壟斷倒計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0/100413146_all.html

 關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聯)壟斷和反壟斷的討論,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高潮。

  最近的一次,是世界貿易組織(WTO)7月16日向成員發佈了美國訴中國電子支付世貿爭端案專家組報告。

  報告中,專家組駁回了美方有關中國銀聯全面壟斷中國國內銀行卡支付的指控;但認定中國要求所有在中國發行的支付卡都必須附帶銀聯標識,和要求所 有支付終端接入銀聯網絡的做法違反了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報告認為,中國指定國有的中國銀聯作為人民幣特定交易結算服務的壟斷供應商的做法,構成歧視。

  作為可能的直接受益者,國際上最大的支付結算企業VISA回應稱,「正在研讀WTO發佈的這份報告。我們希望這一裁定能夠為國際支付公司參與國內電子支付市場創造機遇。」

  日內瓦國際貿易與可持續發展中心戰略分析和中國項目主任成帥華告訴財新記者,他近期曾與銀聯有過接觸,感覺目前的結果在銀聯的預料之中。他認為,中方執行裁決結果難度不大。

  銀聯7月19日給財新記者的官方口徑是,「中國銀聯將一如既往地聯合銀行卡產業各方,大力推進銀行卡的普及應用,並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

  「還需等待最後的結果。因為專家組報告出來後還要經過60天磋商才能仲裁。」央行科技司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如果中國的商業銀行已經準備較為充分,外方進來也不足為懼,就像一個大「聚會」,多邀請了兩個客人而已。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前銀聯首席研究員、銀行卡產業專家林采宜認為,目前比較明智的做法是,適度開放市場競爭,令轉接清算市場更加多元化,允許兩三家機構參與競爭,給發卡及收單機構更多選擇,通過競爭來提高市場效率。

  「從市場化角度看,這是好事,特別是對商業銀行。」一位大行高層說。

  「銀聯已經養得夠大了。現在開放市場,已經不怕了。」一位熟悉銀聯的高層人士表示。

  「沒有必要放大一張卡的恩怨。」 VISA大中華區總經理張楷淳曾如此告訴財新記者。

  一位部級高官告訴財新記者,對有關問題,中國高層已經認識得比較充分,並不存在盲點。

  「只要WTO最終裁決生效,我們就一定執行。」針對此案,商務部一位高級官員這樣告訴財新記者。

  林采宜認為,2011年向1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發放牌照,就已經體現出了央行的開放姿態。她預計,未來主管部門可能會陸續推進一系列改革, 其方向是銀聯所扮演的准市場管理機構的角色,享有的類行政權力將會逐步淡出歷史舞台,銀聯將會逐步蛻變為一個普通的第三方機構。



走向仲裁桌

  銀聯與世界最大的銀行卡組織VISA的多年恩怨未了,爭端不絕,最終鬧上了世界貿易組織的仲裁桌。

  2011年3月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就電子支付市場的壟斷向WTO提出申訴。中國是否會進一步開放支付結算行業,將在未來一年至18個月見分曉。按照預定程序,美方提出申訴後,WTO需要成立專家組來評估此案。

  美方提出申訴後,前USTR律師、後負責WTO事務的Stephen Kho為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 LLP合夥人,在美國華盛頓告訴財新記者,美方提出訴訟的原因在於雙方對承諾條款的解讀不同。美方認為,銀聯的壟斷使得美國相關支付結算組織無法在中國發展業務,不符合世貿承諾,違背在《服務貿易總協定》中所做出的關於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方面的承諾,因此提起訴訟。

  前述央行官員告訴財新記者,按中國的傳統業務分工看,支付和匯劃服務是獨立於清算結算業務的,但在國外,清算業務涵蓋支付和匯劃業務。所以,就有外方專家傾向於認為,中方的承諾是允許外資機構加入清算結算體系。

  知情人士透露,2000年初參與談判的中外方專家看法基本一致,當時主導談判的主要是雙方法律層面的專家,而非行業專家,所以達成的協議也偏宏觀。近期參與提供仲裁意見的專家多為行業專家,較為關注業務細節,如此才會產生較大意見分歧。

  「專家組是由第三方仲裁專家組成,從中立的角度來評判。有的支持中方,有的支持外方,有雙方各打幾板子的意味。」央行有關人士分析。

  專家組的意見顯示,在美方提出的24點訴求中,支持中方的13點,支持美方的11點,雙方互有輸贏。專家組認定,涉案的電子支付服務屬於中方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開放的「所有支付和匯劃服務」。

  前述接近USTR、瞭解WTO規則的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雙方不會撕破臉。因為即便WTO裁決中方應當開放,也並不具備強制力。除非中方堅持保護國內的信用卡支付清算市場,抵制相關裁決,那麼下一步雙方可能走向常見的「報復」與「反報復」階段。

焦點與爭端

  雖然專家組駁回了美方的一些要求,但在關於銀聯卡標識和支付卡處理設備的申訴方面,WTO仲裁小組支持了美方的觀點。

  美方申訴的重點,是中國要求所有商家的支付卡處理設備需與中國銀聯的系統相一致,美方認為此舉使得其他國家的支付服務提供商不得不和商家談判以獲取接入途徑。

  美方指出,中國要求包括雙幣卡在內的所有中國境內發行的人民幣支付卡必須具有銀聯標識,而美方認為上述要求實際上是對中外企業實行差別對待。

  簡言之,美方的申訴集中於銀聯作為跨行轉接通道的壟斷地位,以及在發卡問題上獲得的「行政保護」。

  「雖然在國際上一櫃多機很普遍,但在國內,卻強制實施一櫃單機,此舉無疑是通過行政手段實現的。」前銀聯人士直言。

  一家大行的銀行卡負責人表示:「銀聯利用其對系統和網絡的控制,近年來一直並逐步控制了各家銀行發卡的審批准入權。所有銀行一旦準備發行新卡,均被銀聯要求『報批』。」

  他介紹,卡面設計、BIN號標準都可能成為銀行發卡遭銀聯「拒批」的理由。2006年和2007年,銀聯曾兩度計劃取消雙幣卡,希望將62BIN號上升為惟一的人民幣卡標準。不過,由於市場對於雙幣卡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已經較高,計劃無果而終。

  此後銀聯通過謀求政策保護,實現了對發卡權的壟斷,此即美方此次申訴的一大訴求。

  林采宜告訴財新記者,央行要求銀行卡上有銀聯的三色LOGO,始於1993年推進的「金卡工程」。當時銀聯遠未成立,該標誌當時只是一個聯網通用的標識,而非一個企業的品牌符號。

  直到2002年左右,央行將下屬的多個轉接中心合併成立了中國銀聯,而上述聯網標識也被銀聯作為自由品牌的標誌保留了下來。

  「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LOGO現在究竟是聯網通用的標識還是一個商業機構的品牌?」林采宜直言,如果是前者,就是國家擁有的行業標誌,強制推廣無可厚非,但不能用來謀求商業利益。如果認定是銀聯的商業品牌,則不宜用行政力量強制推廣。

  林采宜亦直言,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不發銀聯卡,就不能發卡。捆綁銀聯標識,成了發卡行的惟一選擇,「別無選擇。」

境外交易通道之爭

   促使矛盾加劇的,是兩家銀行卡企業對境外通道的控制權之爭。

   就在WTO去年3月將中美對於中國電子支付爭議遞交到爭端解決機構後不久,銀聯高層與全球最大的銀行卡組織VISA高層進行了十分短暫的會晤。核心議題 是,銀聯知會VISA,如不在海外交易刷卡通道問題上做出讓步,就會考慮對VISA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施加影響。銀聯方面提出的要求是「限期一週」。

  事情源於VISA2010年5月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重申,按照協議,自去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國海外受理帶VISA標識的內地雙幣卡時,不得 走銀聯的清算通道,否則要重罰收單行。銀聯則知會中國境內各發卡行,在銀聯和VISA的談判沒有取得進展之前,將不再審核批准新的雙幣卡。

  「銀聯要求,雙幣卡在國外也走銀聯通道。這造成雙幣卡走VISA通道的海外交易量不足銀聯的五分之一。」VISA有關人士認為,由於人民幣業務 並未開放,國際銀行卡組織將雙幣卡的境外交易視作主要收入來源。他進一步解釋說,「一旦VISA對銀聯妥協,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會紛紛效仿,從而威脅到 VISA在全球的生存之本。」

  VISA高層曾在非公開場合表示,VISA與銀聯一直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但境外的交易是VISA的核心利益,也是目前在中國市場惟一可以做的業務,不屬於能夠合作的範疇。」

  銀聯方面堅持認為,既然是雙標識的雙幣卡,在同時有銀聯通道的地方,消費者應該有權力選擇刷卡成本更低的銀聯通道,默認為銀聯通道也無不可。

  「刷銀聯卡更便宜。」這句口號在銀聯的國際化戰略中深入人心。銀聯卡確實比走VISA通道要少一道1%到2%的貨幣轉換費。不過,這是因為VISA未獲准從事人民幣業務而造成的。因此,VISA的根本訴求,在於希望中國能開放人民幣銀行卡支付清算的市場。

  在雙方數度接觸未果之後,美方向WTO提出申訴。對此,VISA表示,這是政府行為,VISA並未參與。

「銀聯需要養一養」

  銀聯於2002年3月26日成立,總部設在上海,是經國家允許的惟一能夠在中國大陸境內進行跨行人民幣交易清算服務的銀行卡組織。在銀行卡產業 中,銀行卡品牌組織處於中心支配地位,可與主要成員機構一起通過改變業務規則和技術標準來改變發卡銀行、收單機構之間的責權利關係,從而主導整個產業的發 展。

  成立之初,銀聯就是股份制企業。「這是當時極力爭取的結果。」一位銀聯創始團隊內部成員說。而VISA作為全球最大銀行卡組織在2008年上市,印證了銀聯公司化運作的「先見之明」。

  銀聯無處不在。每一張人民幣銀行卡打上銀聯標記,銀聯就會向發卡銀行收取品牌管理費;每筆跨行存取款,就有銀聯0.6元手續費;每次刷卡交易,銀聯就能收到回佣分成。

  商戶或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對於銀聯壟斷的既成事實,業界並無爭議。從各國數據來看,銀行卡的互聯互通系統在中國僅此一套,從全世界範圍看都比較罕見。

  成立之初,互聯互通茲事體大,也符合VISA持卡人的在華利益,銀聯得到了VISA的大力支持。那是雙方合作的蜜月期。VISA提出了建立全國 性互連轉接系統的建議,亦派專家常駐銀聯,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VISA亦接受銀聯為成員,提供了銀聯從零開始發展銀行卡組織所必需的技術模板。

  在銀聯成立之初央行的籌建批文裡,曾同意匯豐、花旗、東亞銀行以其原有的對有關城市銀行卡中心的投資折合為銀聯相應股份,同意VISA等外資機構以現金入股參與發起設立銀聯。「VISA曾得到承諾:可出資500萬美元參股銀聯。」VISA有關人士回憶表示。

  然而,轉折發生在銀聯早期的一次股東大會上。時任建行行長的王雪冰提及,是否應等銀聯養大一點再引資,加之同樣的建議來自發改委財金司關於銀聯的報告,VISA的入股暫緩。

  「幸好緩了一步,要不就不會有銀聯發展自主品牌、實現國際化的機會了。」參與銀聯早期創業的一位業內人士認為。

  2003年,銀聯提出,要在國外發展銀聯卡業務,希望能夠借助VISA的通道。Visa婉拒了這種提議,稱國內走銀聯通道、國際走VISA通 道,這是VISA與各國銀行卡轉接組織合作的慣例。作為折中,2003年開始,VISA與銀聯共同發佈了雙幣卡,至今發行了5000多萬張,成為中國人使 用頻率最高的卡種。「三分之二的交易走的還是雙幣卡。」銀聯有關人士表示。

  所謂「雙幣卡」,即「雙品牌、雙線路」。雙品牌是指卡片同時具有銀聯與國際卡組織的標識;雙線路是指,銀行卡可以同時受理與銀聯和國際卡組織的受理渠道(ATM機和POS機),前者以國內為主,後者以國外為主。

  但銀聯並不滿足於此。2003年,銀聯定下走建立品牌和國際化之路。方向一定,VISA入股再無可能。無論是銀聯還是銀聯旗下子公司未來都定下一條,引資不要競爭性外資品牌入股。

  「那時銀聯還太弱小,需要養一養。」一位銀聯人士堅持認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如果市場開放,在VISA、萬事達的全球巨頭的光芒之下,無論是發卡行還是消費者,沒有人會選擇剛剛成立的銀聯。

龐然大物養成

  銀聯一養就是十年,迅速成長成一個龐然大物,遠超VISA們當初的預期。

  銀聯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銀行卡跨行交易總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超四成。

  全國可以使用銀聯卡的商戶、POS(刷卡機)和ATM(取款機)數量分別同比增長41.4%、40.2%和34.8%,同比增速均高於去年增長水平。

  截至2011年末,銀聯卡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了125個。通過向商戶和合作銀行讓利,自鋪網絡及與境外銀行、卡組織多方合作相結合等方 式,甚至初期不惜「以內養外」,銀聯的國際化戰略在短短五六年間開枝散葉,結得碩果。2010年底的數據顯示,銀聯的境外交易量已經達到1800億元,同 比增幅達75%,2011年則再度同比增長58%。以交易量計,銀聯成為僅次於VISA和萬事達的第三大銀行卡組織。

  至2011年底,有銀聯標識的銀行卡已經發行約30億張。但雙幣信用卡作為主要交易量的承載者,海外走誰的通道引發前述爭端。

  雙方僵持不下之際,銀聯與萬事達簽署合作協議,推進網上支付等領域的合作。而VISA則選擇了與中資商業銀行直接聯手,給予建行相當於8000萬元的VISA股權,並與工行聯合推出了全球轉賬服務。

  不過,正如前述,VISA的根本訴求並非通道,而是進入中國市場,發行人民幣卡、建設第二套互聯互通的體系。

  VISA此前的中國戰略被業界公認存在兩大失誤。第一次是2004年初銀聯進軍香港,與中銀香港合作,讓銀聯走出去邁出第一步。這與雙方協議有悖,但銀聯以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為理由謀得突破,VISA退讓。

  香港的銀聯卡交易量爆髮式增長,中國居民海外旅遊和工作的主要目的地集中在港澳台地區,VISA意識到問題時為時已晚。VISA原亞太區總裁熊安平因此被迫提前退休。

  第二次是2008年奧運會。VISA是贊助商,但在中國境內因VISA無法發行人民幣卡而寸步難行。此前VISA贊助奧運的22年間,從未出現 過VISA卡在奧運舉辦城市無法使用的情況。如果VISA提前佈局,以奧運會為由要求中國開放人民幣市場,「沒準真能成。」一位銀聯內部人士稱,從央行到 銀聯,其時都有心理準備,「但沒想到VISA沒有借此機會死磕。奧運過後,機會當然消失了。」

壟斷何時破

  銀聯成功完成互聯互通、顯著提高了中國支付交易中的刷卡比例,其國際化戰略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便利,在國際寡頭壟斷的銀行卡支付清算行業樹立了 新的品牌博得一席之地,確是成就。但時至今日,是否到了應該重新審視市場結構、引入競爭的時候?換言之,如果沒有競爭,誰來制衡銀聯?

  針對銀聯在中國的壟斷地位,多年來,央行的有關官員在不同場合都有過辯護,比如銀聯的性質不是「壟斷」,是「專營」等。

  銀聯現任董事長蘇寧任央行副行長期間主管銀聯多年。他曾表示,銀聯的出世,就是為了打破世界範圍內VISA和萬事達這樣的巨頭的壟斷。「此話對了一半。銀聯的國際化戰略可以說是此目的,但國內市場呢?」一位銀行卡專家表示。

  央行支付司有關官員私下也承認,VISA和萬事達雖然在全球確立了寡頭地位,但這是經過幾十年的市場競爭後形成的結果,和銀聯的性質並不相同。

  VISA們的行為時刻接受到歐美政府的監督,以防止其可能傷害市場和產業鏈其他參與者的利益。比如去年歐盟就對VISA有過一次制裁,稱其利用壟斷地位拒絕了摩根士丹利入會的申請。

  「應盡快成立第二家銀聯。」全國人大代表、合肥百貨董事長鄭曉燕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稱,這代表了廣大商戶的心聲。

  「大量銀行卡收費項目不是市場競爭形成的,亦未經相關部門進行必要的成本公開和價格聽證。」一位國有銀行副行長直言。他介紹,銀聯在重大收費政策、收益分配規則的選擇更多反映了銀聯自身的利益傾向。

  銀行卡的支付清算體系對外開放是否涉及金融安全?「所有的持卡人資料和信息都是銀行掌握,銀行卡組織提供的只是標準和互聯系統,談何金融安全?」國際銀行卡組織的一位高管認為這完全是個偽命題。

  不搞基礎設施的重複建設是另一理由。但當市場能自我消化這一投資及相關風險時,這個理由也就不復存在。「一套支付結算系統其實並不複雜,幾台IBM大型機就行,幾個億就能搞定。關鍵是政府是否打算開放這個市場。」國際銀行卡組織一位內部人士表示。

走向開放與包容

  林采宜表示,去年以來,央行就已經向1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發放了牌照,意味著監管政策已經有所轉向,展現出更為開放和包容的姿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產業格局。

  2010年,非金融機構從事支付服務的管理辦法正式出台;2011年5月,央行開始向符合要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發放牌照。此後,針對預付卡、備 付金、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的相管理辦法的徵求意見稿相繼出台,而業界也將其視為央行對支付結算領域持日益開放姿態的重要信號。

  「隨著這些牌照的發放,支付市場的格局和支付結算的模式都發生了改變。」林采宜進一步解釋稱,過去收單業務和發卡業務常常發生在不同的銀行之 間,商業銀行出於競爭的考慮,往往不願意直接接入對方的業務,所以需要一個第三方機構來進行跨行轉接,而銀聯就扮演了這個必不可少的通道角色。

  但隨著更多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進入,他們可以直接從事收單業務,並與發卡行實現直聯,轉接環節就不再是必不可少。

  林采宜認為,這種商業模式的變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銀聯的部分業務,也在事實上推進了市場的開放。

  也有熟悉銀聯的資深業內人士直言,銀聯本身就是一個「令人糾結的怪物」,「用行政力量去推廣商業品牌,用行業規範來保護一家機構的利益,恐怕是有問題的」。

  曾任美國財政部國際貿易與投資政策高級官員、現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Gary Clyde Hufbauer對財新記者表示,此案是中國方面未履行當初加入WTO的承諾,但他對執行還表示疑慮。「即便政府響應WTO的要求做出表態,但鑑於目前銀 聯系統網絡覆蓋已經相當到位,支付系統基建也已經基本完成,若要讓Visa、萬事達和美國運通等融入,至少需要三五年。」他認為,「可能理想的方法是建立 一個二級清算系統,每家銀行卡公司自行清算。」

  前述央行科技司官員則告訴財新記者,進一步開放市場對中國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還有待更進一步地分析研究,很難簡單地說銀聯的網絡已經夠大,外方不容易進入。

  另一種擔心是,銀聯能否經得住開放後的挑戰。

  熟悉銀聯的林采宜認為,如今的銀聯已有相當的實力,一方面前期的行政支持使銀聯在國內的收單市場擁有了良好的市場根基,另一方面市場化的薪酬使得銀聯的員工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方面亦毫不遜色。只要銀聯願意轉變機制,完全可以應對未來的競爭格局。

  「VISA、萬事達在區域轉接方面沒有優勢,這恰恰是銀聯的長項。」她坦承,只不過「如果躺著就有飯吃,人們可能就不願意坐起來」。■

銀聯/VISA恩仇錄

2002年3月26日

  ■ 中國銀聯成立,央行曾提議允許維薩(VISA)入股,後遭否決

2003年

  ■ 中國銀聯提出要在海外發展銀聯卡業務,希望能夠借助VISA的通道,被VISA婉拒

  ■ 中國銀聯提出要走自主品牌和國際化之路

  ■ 中國銀聯與VISA共同發行雙幣卡

2004年

  ■ 中國銀聯進軍香港,雖違背雙方協議,但中國銀聯以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謀得突破,VISA退讓

2006年和2007年

  ■ 中國銀聯兩度計劃取消雙幣卡,未果

2008年

  ■ VISA錯失利用奧運贊助謀求市場開放之契機

2010年5月

  ■ VISA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重申,按照協議,自2009年8月1日起,凡在中國海外受理帶VISA標識的內地雙幣卡時,不得走中國銀聯的清算通道,否則要重罰收單行

  ■ 中國銀聯則知會中國境內各發卡行,在中國銀聯和VISA的談判沒有取得進展前,將不再審核批准新的雙幣卡

2010年9月15日

  ■ 美國就人民幣支付卡交易由中國銀聯壟斷,對外國供應商造成歧視,向中國提出蹉商請求

2011年3月

  ■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電子支付市場的壟斷問題向世貿組織(WTO)提出申訴

2011年7月4日

  ■ WTO總幹事制定的專家組正式開始受理此案

2012年7月16日

  ■ WTO公佈專家組報告,駁回美國有關中國銀聯全面壟斷中國國內銀行卡的支付指控,但認定中國將中國銀聯作為人民幣特定交易結算服務的壟斷供應商的做法構成歧視。未來60天,雙方決定是否上訴

  資料來源:財新記者根據公開資料和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66

銀聯+移動+三星PK微信、餘額寶 「圈」手機只為「刷」手機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59

在不遠的將來,你可以扔掉錢包,扔掉信用卡,揣著手機買東西。

銀聯、移動、三星這些不同的行業大佬,因為這個目標,被一款名叫NFC的支付技術連接在了一起。

這場遊戲的參與者眾多,一個合縱連橫的時代正在到來。而微信、餘額寶正繞道疾行,期待更早到達終點。

從2013年7月22日起,北京的中國移動用戶只要輕輕刷一下手機就可以乘坐公交、地鐵,還可以在支持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付款的商舖「刷手機」消費。

同一時間,中國銀聯聯合中國移動在北京、上海等14個城市高調推廣一項叫做「手機錢包」的新業務,這項名為近場支付的移動支付方式,終於邁入了商用時代。

近場支付是移動支付的一種,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利用手機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NFC)可以向商家進行支付。

北京的中國移動用戶需要在指定的營業廳換一張NFC專用的手機卡,目前,中國移動推出的NFC-SIM卡只支持5款中國移動的定製機和小米2A,iPhone和非中國移動定製的機型並不適用。

用戶還需要下載中國移動手機錢包的應用程序,此軟件同樣沒有在蘋果的App Store上架,蘋果一直以來並不看好NFC,因此在iPhone 5中沒有集成NFC芯片。

艾瑞諮詢近期發佈的一份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511.4億元,其中,近場支付佔比僅為2.6%。

即便如此,諸多機構卻把2013年作為近場支付的元年,普遍看好這一領域的未來前景。

全球知名市場調研機構Frost & Sullivan樂觀預測:在2015年近場支付將佔到歐洲地區移動支付總量的42.3%。在2018年要提高到將近50%。歐洲地區出售的38%的手機當中,要配備近場支付的功能。

圈「手機」

換上了NFC的手機卡,用戶可以在餐館、超市、百貨店、便利店、藥房、醫院和服飾品商店等場所「刷機」消費。還可通過手機自助銀行,即時管理資金賬戶和金融理財;乘公交、地鐵時即觸即刷。兩部NFC手機輕輕一碰,按提示進行輸入密碼等操作,可以快速劃賬。

早在2001年,韓國運營商已經開始了近場支付的嘗試,日本電信公司NTT DoCoMo也在2004年開始佈局。近場支付在這兩個國家已經初具規模,但在歐美國家始終沒有得到普及,發展緩慢。

在近場支付的產業鏈上,各家商業銀行和中國銀聯處於產業鏈的上游,中游是三大運營商,下游則是NFC手機生產廠商。

這意味著,消費者每刷機一次,商戶需要向產業鏈上的幾方參與者支付0.38%-1.25%的手續費,國金證券分析師馬鵬清認為,在這場手續費的分成鏈條中,運營商、發卡行、收單行(提供POS機的銀行)、銀聯的分成比例為2︰5︰2︰1。

在中國,近年來,各方都在跑馬圈地,卻沒有任何一方能夠獨佔鰲頭。

對於銀行而言,金融IC卡的非接觸式卡同樣能夠實現近場支付的功能。

央行一直在推動金融IC卡的普及,曾要求各家商業銀行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全部將新發行的銀行卡換成金融IC卡,這些金融IC卡都可以支持非接觸式支付功能。中國銀聯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金融IC卡累計發行近2.8億張。

公交、地鐵的支付也是金融IC卡最早介入的領域,之後才是消費領域,金融IC卡用戶在支持銀聯「Quick Pass閃付」的非接觸式支付終端上,不用輸入密碼,可以完成1000元以下的支付。

因此,在NFC移動支付手機普及率不高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能會選擇優先發展金融IC卡。

而在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是最早開始行動的。

四年前,中國銀聯推出了13.56MHz移動支付標準後,中國移動隨後推出了2.4GHz技術標準,兩個標準互不兼容。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則選擇站在中國銀聯一邊,採用銀聯的技術標準。這也讓下游的硬件廠商左右為難。

2012年6月,中國移動最終放棄了自行研發的標準,和銀聯簽署業務合作協議。這種合作方式堪稱雙贏,合作後,各家銀行不再需要一家一家地與中國移動簽約,只需通過銀聯接入系統即可。據瞭解,截至目前,中行、中信、光大等9家銀行都完成了與該系統的對接,涉及13個電子卡應用,其他銀行也正陸續接入。

這一事件也被業內視為移動支付「新元年」的開始。

2013年3月,中國移動推出了NFC手機錢包業務,在中國移動手機錢包客戶端安裝銀行卡,便可在具備銀聯「閃付」標識的POS機上「刷」手機付款。電信和聯通也在2013年推出明確的移動支付商用時間表。

中國聯通支付業務公司總經理戴任飛曾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移動支付並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運營商在移動支付上投入很大,中國聯通至少投入了數十億元,靠手續費分成遠遠不足覆蓋成本。

因為NFC的成本較高,帶有安全芯片(可以用移動支付)的NFC手機其附加成本為5美元左右,沒有安全芯片的話成本小於1美元,卻不能用於移動支付。

不只是商業銀行和電信運營商,終端的提供商們也在加大投入力度,爭取在近場支付的市場上搶佔先機。

中國移動推出的第一批NFC手機,涵蓋三星、HTC、Sony、LG、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等品牌。中國移動還計劃在2013年9月再推出20款左右支持NFC SIM卡的移動定製機型。

廣發證券計算機行業分析師黃亞森認為,現在的NFC手機還比較少,只是在一些高端機上存在,如三星的Galaxy9300。2002年的時候,手機上配攝像頭是很時髦的東西,大部分手機都沒有,但現在手機沒有攝像頭是賣不出去的。NFC也可能是這種趨勢,可能到2015年時,手機不帶NFC也是賣不出去的。

根據中國移動的規劃,預計2013年將銷售一千多萬台NFC手機。中國聯通則要求3500元以上的定製手機全部要內置NFC的功能。

走向競合

日本的電信公司DoCoMo獨挑近場支付的大梁,甚至幫商家免費配備支付設備。

在美國,NFC雖然得到了美國各大移動運營商和信用卡公司的支持,但商家不願意投資對現有收銀系統進行升級。

而包括蘋果在內的手機廠商,在沒有看到大規模商家積極響應之前,他們不願意付出太多精力去開發和生產。商家們卻認為,只有當他們看到更多的消費者擁有了NFC手機,才會去升級收銀系統。

但在中國,產業鏈上線的參與方漸漸意識到合作更能夠打開市場。2013年6月,在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主辦的一場題為「移動金融」的主題論壇上,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柴洪峰表示,整個體系環境是交錯綜合,應該秉承開放、合作、共享的理念,構建和諧的移動支付生態圈。

交通銀行副首席信息官麻德瓊也認為,在競合的時代,一定要在開放的環境下,封閉是走不通的。

事實上,在NFC移動支付推廣上,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已經達成默契,雙方各有分工。銀聯負責金融層面的管理,改造POS機,發展合作商戶。

中國銀聯移動支付部副總經理單長勝說:目前,中國銀聯已經有超過130萬台支持非接觸支付的POS機,NFC手機可以直接使用。中國銀聯一致倡導共享線下商圈,手機支付也要納入這個商圈。

各家商業銀行都可以接入銀聯的平台,不需要單獨找運營商談合作。

中國移動則主攻用戶習慣的培養,讓更多的用戶使用NFC進行移動支付。中國移動計劃2013年投入近百億推動NFC產業鏈的發展,其中11億用於NFC終端、近60億用於NFC-SWP模式的SIM卡。

目前,對於近場支付而言,最大的阻力是商戶的需求動力不足。雖說中國銀行負責POS機的改造升級,但NFC支付要比傳統的刷卡收銀的方式要複雜得多,收銀員需要經過培訓才能熟練操作。如果商家的積極性不高,即便換了POS機,收銀員也不會操作,相當於浪費了這個功能。

在浦發銀行信息技術總部總經理助理黃煒看來,接下來就是對商戶的培訓工作,可以將星巴克、全家等一些便利店作為切入口,這些店面的服務員比較年輕,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手機刷一刷,幾次下來也就適應了。

機構卻普遍看好近場支付的前景,國金證券預測,2013年移動近場支付正式起步,用戶量2014-2015年快速放量,同比增長207%、124%;初始解決方案以NFC-SWP為主,其放量節奏基本與用戶量增速放量節奏相同,2014-2015年同比增長分別為202%、102%。

攪局者

正當銀聯、運營商、手機廠商打通整條產業鏈,打算一騎絕塵之時,攪局者已經出現了。

在即將推出的微信5.0中,微信支付是最大的亮點。通過二維碼,就可以實現線下掃瞄,用手機支付,頗有近場支付的味道。而且不需要更換手機卡,不限制手機型號。

業界人士認為,在NFC沒有成熟和普及前,用戶和商家更容易接受二維碼。微信已經擁有近4億用戶,借助微信,可以培養用手機進行小額支付的習慣。

而類似手機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把支付平台嵌入交易平台應用內支付將會成為移動支付未來發展的主流。

此外,微信通過公共賬號為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提供客戶服務平台,同時與招行合作推出微信銀行。擁有大量高粘度客戶的微信接口,將大大促進招行的手機銀行交易量的提升。

艾瑞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在手機客戶端等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的市場份額更是高達67.6%,財付通的份額僅為7.3%。

眼下,財付通更希望借助微信支付實現手機端的逆襲。上線了短短一個月的「餘額寶」,銷售額已經突破了100億。坐穩第三方支付老二的財付通也按捺不住,加速與基金公司合作,推出類似「餘額寶」的理財產品。

但騰訊內部員工對此卻並不樂觀,在他們眼中,財付通並不想跟銀行搶飯碗,而是甘心扮演渠道的角色。

「財付通的用戶更偏年輕化,消費主要是買遊戲點券、Q幣等,資金流水並不大。相比之下,支付寶的用戶資質會更好,而且有購買理財產品能力的用戶,很大一部分是相互重疊的。阿里能成功的,在騰訊不一定成功。」一位工作人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無論如何,包括eBay旗下PayPal、谷歌、Visa、新浪在內的公司都在開發數字錢包服務。這些數字錢包同樣可以整合信用卡、借記卡、銀行賬戶、會員卡和優惠券,支持網購和在實體店的購物。

只是,用戶習慣還在培育,迎來行業爆發期尚需要時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41

銀聯開戰第三方支付

2013-09-02 NCW  
 

 

支付寶以退為進,主動放棄頗有前景的線下POS業務,更把咄咄逼人的

銀聯曝了光

◎ 本刊記者 溫秀 張宇哲 文wenxiu.blog.caixin.com|zhangyuzhe.blog.caixin.com 支付寶官方微博的寥寥數語,將第三方支付機構與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聯)的利益之爭捅上了台面。8月27日,這條消息引起關注: “由於某些衆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寶將停止所有線下 POS 業務。 ”所謂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獨立機構,通過與各家銀行簽約,提供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這可以是在互聯網上支付,也可以是商戶離不開的 POS 機收單業務。前者,支付寶是老大;後者,是銀聯的天下,也是其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支付寶此舉,實為以退為進,即為保住線上第三方支付市場,而主動放棄同樣頗有前景的線下 POS 業務,更把咄咄逼人的銀聯曝了光。

線下收單市場發展迅猛,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這一領域的時間較晚,在POS 支付市場的佔有率和交易量相對有限,但來勢頗猛。

賽迪顧問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交易規模已經接近7萬億元,是去年全年交易量的66%。其中,銀聯商務位列第一,支付寶緊隨其後。

接近雙方的知情人士透露,支付寶此舉的直接誘因,是7月5日央行發佈的《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 (下稱《辦法》 ) ,放棄了徵求意見稿中所有清算業務必須經過銀聯轉接的提法。市場理解,這等於默許了銀行與第三方機構的直聯。但此後,銀聯相繼採取一系列舉措,令第三方機構“困惑且不安” 。

8月中旬,銀聯組織成員銀行和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開會,對《辦法》做出截然不同的解讀 :在銀聯看來,新規“不是對銀行卡轉接清算市場的開放,重在強調發揮銀行卡組織市場協調、監督和管理的職能,提升銀行卡組織市場化運作能力,強化銀行卡組織的規則執 行力度” 。

“銀聯利用市場參與者對其身份地位的模糊認知,試圖用一種行政保護下的壟斷事實,謀求和證明另一個新興市場的壟斷地位。 ”曾效力于某國際卡組織的高層人士如是說。

“跨行轉接是銀聯的‘根’ ,把銀聯排除在跨行轉接之外,直接涉及銀聯的生存。但基礎服務包括技術標準、清算規則等都是銀聯在做,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這些方面並沒有投入。 ”一位央行相關官員這樣解釋銀聯為何反應激烈。

但作為主管部門,央行希望新興的第三方支付是競爭性市場,前述官員表示, “7月批的250多家第三方支付的牌照,符合2010年9月實施的《非金融支付管理辦法》 (2號令) ,理論上沒有數量限制,其市場成熟後,央行也不需要資格審批,市場化競爭和淘汰即可。 ”

“收編” 倒計時

銀聯之舉被業界稱為一場“收編”行動。

銀聯的《關於進一步規範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交易維護成員銀行和銀聯權益的議案》 (下稱《議案》 )稱,兩年前其就有意“規範非金融支付機構(下稱非金機構)銀聯卡業務” ,但至今“未得到全面有效落實” 。

究其原因,銀聯認為,一是商業銀行內部沒有形成合力,二是“單個商業銀行和銀聯單獨落實難度較大” 。

有支付行業的資深人士認為,銀聯的做法既不符合市場規律,也不得各合作方之心。

銀聯在《議案》中提到兩大工作目標 :一是在年底前,全面完成非金機構線下交易業務遷移 ;二是在2014年7月1日前,實現非金機構互聯網銀聯卡的全面接入。

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 2012年,中國線下收單市場交易總規模已經超過21萬億元,同比增長過四成,其中 POS 支付占絕對主體。

銀聯在《議案》中,除要求成員銀行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實現“統一管理、統一定價、統一審批” ,一個新的舉措是,從9月起,成員銀行停止向非金機構新增開通銀聯卡支付接口,存量接口不再新增無卡取現、轉賬、代授權等銀聯卡業務。

“既然橫豎都受制于人,索性放棄。 ”知情人士透露,支付寶日益感到銀聯意欲“收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強烈意圖,非市場化的壟斷力量比想象中更嚴重,於是有了“大不了不幹”的想法。

支付寶方面表示,會妥善處理後續事宜,聯繫一兩家銀行代替支付寶向之前的客戶提供服務,且不會停止創新。

知情人士稱,在2004年左右,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拜會銀聯,希望銀聯承擔網上轉接和收單業務,但銀聯認為業務量過小,前景黯淡。創業之初的淘寶和支付寶,一年裡只爭取到四五家願為其提供相關服務的銀行。當時馬雲認為專業化分工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但對市場前景截然不同的預判導致合作告吹。此後,馬雲先後談了近200家銀行。

數年後,第三方支付和互聯網收單業務風生水起,銀聯感到錯失先機,在加緊自身布局的同時,希望通過其壟斷 地位“收編”已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網上支付的價值終於被市場認可,而且幾乎都是直聯模式 ;銀聯突然介入,試圖通過一紙公告橫刀奪愛,先期投入大量精力,承擔諸多風險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顯然難以接受。 ”知情人士如此解讀支付寶面對銀聯時的心態。

銀聯為何不安

2012年12月,銀聯《關於規範與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業務合作的函》 (下稱17號文)發佈,試圖對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業務加以規範和約束,但這一措辭嚴厲的公函效果不大。

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負責人坦言,當時大家都認為銀聯只是說說而已,會“不了了之” ,對此“沒有太當真” 。

按照17號文的相關說法,所有基於銀聯的業務都要聽銀聯號令,幾乎等於要徹底“收編”整個第三方支付行業,銀聯將在這一領域同時成為市場參與者和事實上的監管者。不少第三方機構當時都以為“不太可能” 。

更為悲觀的看法則認為,一旦銀聯成功,第三方支付行業將不復存在,而現有的第三方機構充其量只是銀聯的分銷商。

銀聯於今年4月發佈了《銀行卡受理市場秩序規範約束與獎勵機制實施細則》 (5號文) ,旨在約束和規範銀行卡“受理秩序” 。在這份長達33頁的文件中,銀聯提出了限期整改、通報、追償性清算、標準化清算、違規跨行轉接銀聯卡違約罰金和多次違規約束等辦法,試圖 震懾第三方支付機構和相關銀行。

此後銀聯高層親自出面拜訪一些主要成員銀行的高層,就規範整頓第三方支付市場問題進行深入溝通後,這才令開始還不以為然的第三方機構警醒,銀聯在“動真格的” 。

“銀行的立場和態度至關重要,但銀行遲遲不願表態。 ”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相關人士稱,銀聯對銀行發卡的准入和審批令銀行不敢或不願與銀聯對抗。但銀行同時也不願按照銀聯的思路執行,導致銀行的份額失守,同時也會喪失自主權和話語權。

銀行對第三方機構的訴求也不無糾結。一方面,一些第三方機構能夠為銀行帶來綜合收益,如增加存款,引入新的客戶群;另一方面,一些第三方機構利用其客戶資源和多頭談判,也對銀行的利益造成了衝擊。

一位市場參與者說,各方參與者對銀聯敢怒不敢言。

“銀聯所有的通知都是‘紅頭文件’ 。 ”有熟悉銀聯運作程序的國際支付組織人士直言。

銀聯是否代表了主管機構的意志?

數位與主管部門有過深入交流的資深業內人士並不認同這一看法,他們相信:央行的管理思路是開明的、市場化的,對各個參與者也是一視同仁。在第三方支付領域,銀聯和各家機構在主管部門眼中一致,主管部門不會厚此薄彼。只不過主管部門未曾就此做過專門表態,才令市場參與者乃至銀聯自身長期存在身份錯覺。

然而,銀聯和市場對今年7月央行發佈的《辦法》的不同解讀,令不少機構無所適從。

《辦法》規定: “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發卡銀行的,應當在發卡銀行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協議約 定下,與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交易信息和資金安全、持卡人和商戶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 ”但同時去掉了徵求意見稿中的一個說法: “收單機構為特約商戶提供人民幣銀行卡收單服務,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轉換和資金清算的,應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的合法銀行卡清算機構進行。 ”在市場參與者看來,這是對直聯的默許以及對銀聯壟斷地位的破除。

但銀聯認為上述規定另有深意。據《經濟觀察報》報道,8月13日,銀聯召集52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參與“銀行卡收單業務運作與收單辦法解讀會議” 。會上,銀聯業務管理部總經理黃建軍強調 : “根據《銀行卡業務運作規章》規定,銀聯卡跨行交易應統一送中國銀聯處理;確因業務創新等原因,收單機構需將銀聯卡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發卡銀行的,雙方應向中國銀聯提出申請,經評估審核並簽訂協議後,開展相關業務。 ”銀聯的規範行動帶來的震懾力終於升級,直接導致支付寶停止線下 POS 業務。

以銀聯卡的名義

在17號文中,銀聯祭出了一個遊戲規 則:所有銀聯卡業務都得按銀聯的規矩辦。即“當前非金機構基於銀聯卡開展的各種網絡支付、賬戶充值、代收代付、轉賬等業務,無論其支付應用通過何種渠道、卡片是否出現、是否通過銀聯轉接,其本質上都屬於銀聯卡業務” 。

基於上述認知,銀聯提出, “所有銀聯卡業務均應遵守銀聯卡業務規則,多頭連接違反相關規定” ,並稱“未經中國銀聯許可或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開展銀聯卡業務” 。

“如果銀聯是一個市場化的銀行卡組織,這種要求入情入理。 ”有曾效力于國際卡組織的高層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VISA、MASTER 向成員銀行發類似的文件是家常便飯,問題在於銀聯的地位是通過政策保護形成的,國內發行的卡片絕大多數都是銀聯卡。

與 VISA、MASTER 等卡組織不同,銀聯還下設子公司,從事收單和支付等業務,與商業銀行和其他市場玩家構成競爭。

“按照銀聯的主張,銀聯不僅是第三方支付市場最大的參與者,同時也會替代央行成為這一市場實際的監管者,這既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大勢所趨,也不符合主管部門所倡導的創新開放的市場化監管思路。 ”有支付行業的資深人士如是說。

“保護壟斷的做法不僅會極大地降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創新效率,甚至第三方支付機構還要大量終止現有業務,並擾亂電子商務和金融服務業市場秩序。 ”另一家第三方支付企業高管表示。

前述曾供職于國際卡組織的高層人士坦承,從金融主管部門的角度看,通過銀聯接入,肯定會減少一部分清算風險,但如果只有銀聯一家,會在線上支付領域形成新的系統性風險。

在第三方支付出現以前,傳統收單市場一直是“銀聯繫”和“銀行系”兩分天下。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憑借極強的創新能力迅速進入到快速增長的互聯網支付領域,並在傳統POS收單市場與銀聯形成了正面競爭。

“幾家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均通過與發卡行直接連接的方式開展互聯網支付、POS 收單、快捷支付、手機支付等服務,乃至為企業資金管理等一攬子解決方案,其產品創新的速度和力度是銀聯難以比擬的。 ”某家知名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高管表示。

在《議案》中,銀聯開宗明義 :非金機構通過和商業銀行直聯,大量違規開展銀聯卡支付及其他業務, “嚴重損害商業銀行和銀聯的商業利益和品牌權益” 。

銀聯要求, “各成員銀行建立行內統一定價機制,于2013年底前完成非金機構業務收費規範,相關收費不低於銀聯業務管理委員會規定的價格標準。 ”“成本方的統一定價,即是事實上的壟斷定價,可能造成的無非就是對客戶端的成本轉嫁,或者中介機構因利潤空間被極度擠壓而難以為繼。 ”某知名支付機構的業務負責人據此分析,這兩種結果顯然都無益于行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

銀聯在17號文中曾做過一個測算,“在銀聯卡線上支付業務中,非金機構向主要成員銀行支付的實際手續費費率平均僅為0.1%,大大低於銀聯網絡內 0.3%-0.55% 的平均價格水平。據此初步估算,各主要成員銀行的此項手續費 年損失超過30億元。 ”有電商從業者基於上述數據做了一個進一步的推論,一旦銀聯全面擴張至第三方支付,至少有每年30億元的通道費用加到消費者頭上,相當于平均每位網民每年要向銀聯繳納15元手續費。這一數字會隨著人均網購額的提高而快速增長。

業界提供的另一個口徑的測算更加不容樂觀。以8萬億元的網上支付交易額初略估算,第三方機構如果全部如約接入銀聯通道,將要為此支付的手續費 可能需要240億元。

此外,銀聯認為,部分非金機構“多頭談判壓低發卡銀行手續費收入” “在受理端惡意降價爭搶商戶” ,導致“商戶對成員銀行現有手續費標準產生嚴重不滿,成為誘發此次政府調整刷卡手續費的原因之一” 。

不過亦有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表示,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存在,對於降低商戶的成本,擴大相關銀行卡的受理範圍和交易金額,起到的積極作用。

是否國際慣例

中國對非金融機構從事支付業務的監管始于2009年。當年4月,央行開始對從事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進行登記。次年6月,央行發佈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 ,對其實施行政許可。

同年12月,又發佈了相關的管理細則。

由此,中國的非金機構支付市場監管框架也得以建立。

給第三方支付企業發放牌照的做法,在國外十分鮮見,出于對支付安全和風險控制的考量,牌照管理被各界認為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新之舉。

“發放牌照之後,監管當局將會背負更大的責任,但鑒於市場過於龐大,發展又十分迅猛,牌照管理實屬不得已為之的管理創新。 ”前述曾效力于國際支付機構的高層人士坦言。

飛速發展的第三方支付行業,也的確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並在一定程度上衝擊著市場各方已有的格局和秩序。

如銀聯在17號文中就曾提到,部分非金機構“擴張衝動強烈、自律意識不強” ,多頭連接, “增加了成員銀行的業務經營風險” 。如出現了大量變造交易渠道和交易類型,使得銀行無法準確識別交易場景和客戶真實交易信息,難以有效實施風險管控,隱藏大量偽卡欺詐、套現和洗錢風險。同時持卡人賬戶信息安全也面臨一定威脅。

這就需要在行業標準和數據安全標準方面有更多的規範和監管,通常國際卡組織會在上述領域發揮作用。

“如果銀聯可以站在促進和維護行業發展的高度,參與新興市場的管理,而非一味從事競爭性業務,會受到各界歡迎。 ”據某國際卡組織的技術專家介紹,銀聯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才能建立起更為健康有序的行業生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23

今天擁有銀聯卡才是身份的象徵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3.html
筆者一向愛回祖國旅遊,由於國內不少地方只收銀聯卡,因此亦申請了國內四大賊銀的銀聯卡和本地錢莊的嫌亂雙敝卡。擁有共匪的嫌亂卡往往可以在香港甚至東京新宿Shopping時享有專享優惠。那次在新宿站附近的大丸百貨店出示嫌亂卡時,貌似北川景子的服務員立即改變態度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向筆者慇勤服務,真的甚有一份親切的感覺。 
根據美國Retails and Food Sales數據,由1992年1月美金1,640.83億元上升至2013年9月的美金4,258.81億元,年複合增長4.50%。值得留意的是,e-Commerce Sales數字由1999年10月美金44.53億元上升至2013年6月的美金647.65億元,年複合增長21.92%。同期網上銷售佔Retails and Food Sales比率由1999年10月的1.65%上升至2013年6月的15.28%。美國零售歷年來只有在2008年6月因次按風暴由美金3,777.52億元下跌至2009年3月的美金3,314.78億元。至2013年9月的零售總值美金4,258.81億元已較2008年6月上一個頂高出12.74%。2013年9月的失業率微跌至7.20%,雖較2009年10月10.00%低,但仍未能回落至2006年10月的4.50%。
單由這些數據可見,美國表面經濟似乎(至少是普遍的人民)似乎仍未能回到次按風暴前,但零售已經超越海嘯前的高位。管他是基於真正美國人民購買力上升,還是通脹令物價上升,未來美國名義(Nominal)零售價值仍大有上升空間。其中網上銷售增長相信會持續跑嬴傳統銷售。執筆時希臘十年期國債息率7.71%,較德國十年期國債息率的溢價已大幅減至602點子。不管是美國、歐洲甚至全球零售市場,未來仍然是看高一線。
押注未來全球銷售前景,應該買入中海集運(02866:HK)、中國遠洋(01919:HK),還是具網路上購物概念的Amazon (AMZN:US)或eBay (EBAY:US)呢?也許五十二週(以2013年11月1日收市計)升幅分別達40.02%和57.92%的Visa (V:US)和MasterCard (MA:US)亦會是一個不俗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69

央行暫停網絡虛擬信用卡及二維碼支付業務 銀聯:停得正確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995

3月14日上午,新浪財經發佈消息稱,央行緊急叫停騰訊支付寶網絡虛擬信用卡、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並附上一張《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的文件首頁截圖。

央行在通知中要求兩支行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業務暫停期間的平穩過渡。並要求支付寶、財付通將有關產品詳細介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情況上報。

21世紀網報導稱,央行支付結算司有關官員表示央行確實已發文緊急暫停支付寶騰訊虛擬信用卡業務。該文件屬於央行內部文件,按屬地銀行監管原則,央行13日下午3點多將該文件下發到杭州、深圳兩地的央行分支行。

他反覆強調此次對虛擬信用卡,央行是「暫停」而非「叫停」,「暫停就是你先等一等,等我們搞清楚再說。」

該官員坦言,央行此前對支付寶騰訊此次面向公眾發網絡虛擬信用卡一事毫不知情,支付寶騰訊事先並未向央行報備。他進一步表示,對於包括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在內的創新業務,涉及到不少新的技術、新的流程和新的識別技術,例如風險評估、消費者的識別等,在傳統的規則裡是沒有涵蓋到的,央行需要進一步搞清楚。

該官員明確表示,央行對互聯網金融創新持支持態度,政府工作報告裡都已提到,毋庸置疑,但在創新當中肯定會有風險,這一點也無可迴避。監管部門的責任就是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如何最大限度防範系統性大的風險,最終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對於叫停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持業務的原因,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馮新婭向人民網表示,主要是從從客戶支付安全的角度出發。

21世紀網另一則消息指,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周金黃對此文件進行了確認,稱央行確實發文緊急暫停支付寶騰訊虛擬信用卡業務。

阿里金融方面,相關人士稱目前尚無消息可發佈。「我們跟微信一樣,也剛收到通知。其他的不作評論。」該人士表示。

中信銀行相關人士稱對於突然市場傳被叫停一事也是剛聽說,之前中信銀行推出的相關業務是通過監管部門報批的,手續齊備。

受此利空消息影響,多只股票今日大幅跳水,其中,中信銀行盤中觸及跌停至4.90元,跌幅高達8.07%;騰訊控股盤中跌至558.5元,跌幅達5.017%。

銀聯人士對和訊網表示,央行此次暫停這項業務,完全是從保障消費者權益,防範支付風險出發和考慮的。央行暫停支付寶條碼支付,停得及時、停得正確,符合廣大持卡人的利益,符合整個支付產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動了銀聯的奶酪或是主因

自騰訊、阿里巴巴進入首批民營銀行試點名單後,便急切地宣佈要與中信銀行合作試水虛擬信用卡業務。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由於選擇了同一家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阿里和騰訊即將推出的網絡信用卡在各方面都極為相似,同樣採用了移動社交服務+銀行信用服務+互聯網保險服務的模式。

具體來看,兩個產品的授信額度均由銀行提供,都採用即時申請、即時獲准的方式;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評級,並確定授信額度。其中,中信微信信用卡的額度分為三個檔次:50元、200元和1000至5000元。支付寶錢包內的中信信用卡的授信額度200元起步,上限根據個人網絡信用度來定。

據前述新浪財經消息,央行在文件中指出,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係到客戶的信息安全與資金安全。相關支付撮合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存在一定得支付風險隱患。虛擬信用卡則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一接近央行人士認為,支付寶、微信所推出得二維碼支付實質就是O2O業務,它打通了線上、線下間的藩籬。該業務很難界定是網上支付,還是實體支付,為監管帶來了障礙。而「從人民銀行的角度來講,目前人民銀行尚未出台更為詳細的、準確的監管政策,來適應這種新的產業發展。」一位銀聯人士表示。

中金在線專業團隊分析,關於二維碼支付,被暫停的不只是支付寶,所有第三方支付的介於線上和線下之間的支付方式(如騰訊的微POS等)都將受到影響,動了銀聯的「奶酪」是主因。

在傳統的線下收單業務模式中,發卡行、收單行(主要是銀行、銀聯商務和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按照7:2:1的方式分成;而在線上收單模式中,刷卡手續費僅有發卡行和收單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完全被架空。而二維碼等支付方式本質上是用線上方式來做線下收單業務,銀聯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

此外,虛擬信用卡將促進支付寶和財付通O2O閉環的建設,推動線下支付向線上支付轉移,仍將損害到銀聯的利益,這或許是叫停的主要原因。民生直銷銀行是借記卡,而非信用卡,並且不涉及到銀聯的利益,不會受到影響。

前述和訊網消息稱,銀聯風險專家表示,支付寶條碼支付的本質就是借助二維碼等條碼技術將線下刷卡支付轉換為線上交易,將低風險交易轉為高風險交易。條碼支付設備與POS專用設備相比,缺乏起碼的交易信息技術保障,也未經過任何專業的安全認證。支付過程中無法保障交易賬戶和訂單的安全性,無法體現真實交易場景的基本要求。從日常監測來看,這類支付的風險問題日益嚴重,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一旦風險發生,還無法追查。

銀聯資深業務專家表示,線下收單業務應嚴格遵守《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但是通過線下條碼的支付方式,將線下業務變造為線上交易,規避了國家對線下交易的監管要求。一旦發生系統性的風險事件,持卡人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這種做法,破壞了我國10多年艱難形成的安全規範的支付體系,給包括匯付、富友、拉卡拉等200多家其他收單機構造成衝擊,迫使他們要麼同樣不守規矩變成支付市場的「壞孩子」,要麼坐以待斃成為受害者,造成「老實人吃虧」和「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格局。

事實上,銀聯跟支付寶的交鋒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據南方週末網此前消息,銀聯為了「防範風險」,於當年7月召開的四屆六次董事會上,提出《關於進一步規範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交易維護成員銀行和銀聯權益的議案》。議案指出,9月起,各成員銀行停止向非金機構新增開通銀聯卡支付接口,存量接口上不再新增無卡取現、轉賬、代授權等銀聯卡業務。2013年年底前,非金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以間聯或直聯模式一點接入銀聯網絡,商業銀行不再保留其與非金機構銀聯卡線下交易通道。2014年7月1日前,實現非金機構互聯網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次月,支付寶即宣稱「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全面停止正在發展的線下POS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47

搶灘移動支付!銀聯攜手iPhone 6大戰支付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75

20140911apple-pay-tim-cook

iPhone 6用戶將有望用手機刷POS機付款。

據財新網消息,中國銀聯將和蘋果公司合作,將銀聯卡可以加載進iPhone,人們將可以通過手機在POS機上刷銀聯卡。

此次銀聯和蘋果的強強合作,可能將改變支付行業以支付寶為代表的二維碼技術以及與銀聯力主的NFC技術之間的戰局。財新援引業內人士評論稱:“這將讓銀聯和支付寶之爭掀起新的高潮。”

本周,蘋果公司宣布推出“蘋果支付”(Apple Pay),從而可以通過iPhone 6、iPhone 6 Plus以及Apple Watch等設備進行消費和交易。此次和蘋果公司合作的支付商包括Visa,MasterCard(萬事達卡),美國運通等公司。

財新網表示,中國銀聯也將成為蘋果公司的合作支付商。

中國銀聯此前在NFC手機支付領域做了不少嘗試,曾經和中國移動合作推出NFC手機支付,但只有少數型號手機可以使用該功能,例如三星的S3、S4,HTC ONE,小米2A等。

截至目前,用戶群體廣泛的iPhone無法使用NFC支付功能,一直都是阻礙NFC技術推廣的一大遺憾。如今隨著蘋果公司也終於采納了NFC技術,銀聯的NFC手機支付技術必將從“邊緣派”變成“主流派”。

預計銀聯版NFC手機支付也將隨著iPhone6在中國的發布而面世。三大移動運營商誰將加入NFC陣營,目前還不得而知。

與傳統支付最大的不同是,蘋果支付無需輸入密碼,只需指紋驗證就可實現交易授權。在商店中,消費者可以通過使用iPhone輕觸非接觸式終端,並將手指按在Touch ID上,進行交易授權以完成支付。

對於應用程序(app)內的支付,消費者僅需點擊支付,並使用指紋或密碼進行授權,即可完成支付,整個過程無需輸入卡號或離開當前的應用程序。

小貼士:

和其他條碼一樣,二維碼也是先將信息轉化為數字,再用圖形對該數字予以表達。二維碼既可以包含文字、圖片;也可作為導向數據的通道,如密鑰、網頁url。廣大消費者所熟知的支付寶、財付通二維碼交易,正是通過將商品頁面url或是訂單信息生成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掃碼讀取商品信息並生成訂單,或者掃訂單進入支付頁面,再進一步完成支付。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和二維碼支付不同,NFC技術是在手機中嵌入芯片,在單一芯片上結合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能,在短距離內與兼容設備進行識別和數據交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62

中俄合作再進一步 莫斯科信貸銀行同中國銀聯簽署合作協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15

20140915Russia china

中國和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又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俄羅斯莫斯科信貸銀行董事會副主席阿列克謝·科夏科夫向俄新社表示,莫斯科信貸銀行同中國支付系統中國銀聯簽署協議。

今年春季,國際支付系統Visa和萬事達(MasterCard)響應美國對“俄羅斯銀行”和北海航線銀行(SMPBank)的制裁,停止受理這兩家俄銀行客戶的業務,由此產生如何保證俄國內業務與銀行卡之間業務結算的連續性問題。

俄羅斯銀行界可能的選擇之一是與中國銀聯及日本JCB支付系統發展合作,但後者目前還沒有在俄註冊自己的運營商。中國銀聯早在去年秋季就已在俄羅斯中央銀行註冊為中國支付系統的運營商,其結算中心為中國銀行莫斯科分行。

此前,銀聯公司代表7月表示,目前銀聯在俄羅斯已發行了幾萬張銀行卡,但這遠遠不夠,公司計劃未來3年內將發行量提高到200萬張。中國銀聯願意與俄羅斯同行分享建立支付系統的經驗。

科夏科夫表示:

“目前俄羅斯銀行與新支付系統中國銀聯和日本JCB國際組織展開合作。亞洲的夥伴們認為俄羅斯市場存在很大潛力,並且本著嚴肅長期的態度進入俄市場。截至目前,我們與銀聯正展開獲取許可證的工作,同JCB國際已簽署合約。當然,談論發行還為時尚早,首先需要建立基礎設施--受理銀行卡的網點和為銀行卡提供服務的自動取款機。”

他還指出,根據市場經驗,設立基礎設施需要八個月到一年的時間。科夏科夫認為,“第二步是發行工作的部分,如果工作進展較大,那麽2015年以前在俄市場將推出JCB,而中國銀聯銀行卡的發行範圍也將廣泛擴大”。

此前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Igor Shuvalov)上周六表示,俄羅斯和中國正在討論30多個聯合經濟合作項目,這些項目的領域從石化到銀行。隨著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不斷加大,中國等不支持制裁的國家加大了與俄羅斯的合作。

他表示:

我們已經與中國討論了32個項目。它們涵蓋了一切行業:石化、銀行業、食品領域等。我們昨天討論的不僅僅是黃金、石油、天然氣和銅。許多人對中國的印象是中國只對自然資源感興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86

銀聯“忍無可忍” 第三方支付將不得與銀行直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82

35291370877349

據經濟觀察網11月13日晚報道,中國銀聯(下稱“銀聯”)於11月12日發出《關於進一步明確違規整改相關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成員機構準確報備繞銀聯轉接交易遷移信息,並且明確要求截至12月24日,至少要完成遷移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的9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銀聯意圖規範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直連情況,將繞過銀聯的業務逐步遷移至銀聯平臺。

通知明確提出各階段第三方支付繞銀聯業務的遷移進度指標,要求11月30日至少要完成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50%的遷移工作,12月10日不低於65%,12月17日不低於8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銀聯要求,各機構須於11月13日16:00之前將繞銀聯轉接信息報備至秘書處,連接銀行信息細化至分支行,註明收單接口、日均交易量,將所有繞銀行轉接交易量平均至各階段遷移;同時補充報備存量商戶信息。

分析人士認為,銀聯面臨的直接威脅來自像支付寶等互聯網型支付企業。

支付寶是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麾下企業。支付寶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占據了近乎半壁江山,服務對象為數百萬依然沒有信用卡的中國用戶。根據iResearch估計,2013年中國第三方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7.2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銀聯在該市場所占份額只有11.9%,而且面臨250多家獲得許可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競爭。

早在8月13日,銀聯已開始行動:召集52家與其達成協議關系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參與銀行卡收單業務運作與收單辦法解讀會議,表示跨法人交易發送方式不得繞過銀聯。

據《第一財經日報》此前援引第三方支付人士說,“銀聯想雁過拔毛收一道手續費。”從銀聯的財務數據來看,其目前主要收入來源仍是通道費用。

但事情並非那麽簡單。“一些第三方支付議價能力太強,和銀行多頭談判,銀行要麽選擇直連後手續費被壓低,要麽不能做類似支付寶付費,造成客戶流失。”一些銀行人士稱,大型第三方支付機構已有“壟斷”的趨勢。

銀聯業管委的一份文件估算,主要成員銀行的銀聯卡線上支付業務手續費年損失超過30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89

民航信息網絡:民航里的“銀聯”、公募最愛的隱藏大Boss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93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2 21:25 編輯

民航信息網絡:民航里的“銀聯”、公募最愛的隱藏大Boss
作者:格隆匯 天成

如果有一個選擇的機會擺在你面前,你會如何取舍:
A、青春靚麗的空姐;
B、南航、國航、東航等耳熟能詳的航空公司股票;
C、一只甚至航空業內人士都不一定很了解的公司:民航信息網絡股票;

2014年以前,當仁不讓選A,那是無數小夥的夢想;
2015年4月前,你一定會猶豫到底選空姐,還是航空股。
看看最近航空股的瘋狂表現就知道了!像中國南方航空股份(1055.HK)、中國東方航空股份(0670.HK)、中國國航(0753.HK),股價都是飛機“垂直爬升”,直沖雲霄,其背後是整個航空業基本面的觸底改善以及最大成本油價的持續下跌。

近期走勢如下圖所示:

經濟的觸底複蘇,油價的中長期看跌,民航未來是實實在在受益的,未來市場、政策對該行業的發展都會起到促進作用,航空公司就那麽幾家,各民航領域股票貌似都被大家挖的七七八八了

其實不然:里面還有一只“隱藏的BOSS,或許還沒被大家認識到。該股來歷不凡,但甚為低調,江湖人稱“民航里的銀聯”——銀聯相信大家都知道,真是躺在銀行身上數錢的主啊,只要銀行掙錢,銀聯的錢就數不完。

非常巧合的是,我看中的這家公司恰好也屬於格隆匯的“港A40”指數成分股也算是與格隆老大思路不謀而合了。

這個“低調的BOSS”就是中國民航信息網絡(0696.HK)——也就是我所謂的三個選擇題中的第三項。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696)是隸屬國資委監管的唯一從事民航信息技術服務的壟斷性中央企業辦公樓就在北京長安街邊最核心的地段)。公司的核心業務包括航空信息技術服務、分銷信息技術服務、航空結算及清算服務等。目前,公司是中國民航業唯一的數據提供商,在國內具有高度的壟斷地位。

此BOSS的確資質優秀,潛力不凡,體現在以下幾點:

1、爹媽不凡,均是民航領域大佬:
先來看看其爹媽是誰:


爹媽1: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隸屬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壟斷性中央企業。

爹媽2:三大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股份(1055.HK)、中國東方航空股份(0670.HK)、中國國航(0753.HK)。

除了以上個爹媽悉心照顧外,還有一知名外籍友人,長期賺中國市場錢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JPMorgan摩根大通,一直在贊助和支援。


2、民航里的銀聯:高度壟斷,難以撼動: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是民航領域的“中國銀聯”,國內唯一的 GDS 提供商,具有絕對的壟斷優勢

公司的壟斷地位體現在:

(1)公司控制著機票分銷系統和航班離港系統,國內每張機票的預訂與銷售都必須經過分銷系統,而登機手續辦理、座位選擇等則必須通過離港系統。

(2)公司是攜程、去哪兒、藝龍等在線旅遊供應商航班機票信息的數據源頭。如果696卡脖子,這些在線旅遊公司想去哪兒也去不了!

(3)公司的旅遊分銷網絡由7000余家旅行社及旅遊分銷代理人擁有的 6萬余臺銷售終端組成,並通過 SITA網絡與國際所有 GDS和 113家國外商營航空公司直聯,覆蓋國內外 400多個城市。

因此中國航信無愧是民航領域的“中國銀聯”。而且未來至少5年內,中國航信在國內 GDS 服務領域將繼續維持高度壟斷地位,因為民航領域涉及民生、國家安全等問題,這一塊未來也很難放開,這同國外的理念是一樣的。

3、潛力不凡,未來各方面條件都有助於其大展拳腳:
公司目前掙錢主要靠2個方面:

(1)通過為全國所有的商業航空公司(除春秋航空外)提供航班控制+座位分銷
+機場旅客處理(57.3%)、結算清算系統服務(9.5%)收取費用;

(2)為攜程、去哪兒、藝龍等 OTA 企業提供數據網絡收取流量費+全國機場信
息技術服務(33.2%)收取費用。

總之,都是坐地收錢的活!

而未來,在這兩個方面,公司施展拳腳的機會越來越大:

1)政策鼓勵——對民航領域的放開越來越大,國家各種政策的導向均是放開市場、建機場、提升運輸量,包括最近放開低空領域等等大力度政策,所以有人稱未來十年是中國民航的黃金十年。(各種政策就不一一分析了,請自行腦補)

2)航空業複蘇——中國航空旅遊業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很明顯,大家有錢了,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以前覺得機票貴的現在也都不太在意了,未來大家的休閑、度假旅遊需求(包括境內和境外)還將持續增長,而且在我看來將會加速增長(對外政策加速放開,一路一帶國家戰略,對外交流需求加速增長),近 10年來航空旅客量年複合增長率為 15%。

所以,作為中國唯一的航空旅遊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中國航信將持續受益於行業發展。

中國民航客運周轉占比持續提升


公司收入的增加與航空旅客量的增長高度相關


3)在線旅遊廣闊的市場前景也是公司大展拳腳的助力

中國民航信息網絡為攜程、去哪兒、藝龍等 OTA 企業提供數據網絡收取流量費。也就是說第一手數據信息在中國航信這里在線旅遊發展,數據網絡這塊業務會是公司未來大展拳腳的另一個大舞臺

4、看點和亮點不斷:
1)航旅縱橫——背靠自家幹爹(信息數據優勢),一個待發掘的金礦。
中國航信(696)與其他壟斷央企最大的不同是:公司絕對做到了與時俱進,毫不保守守舊,而是第一時間擁抱互聯網,他們家的APP——航旅縱橫——是我見過的最好用的APP之一。小夥伴們如果出行較多,請自行下載——誰用誰知道!

航旅縱橫是中國航信早於2012年就推出的首款基於出行的移動服務產品,能夠為旅客提供從出行準備到抵達目的地全流程的完整信息服務。由於信息源主要來自於公司的自有系統、空管系統和機場,因此其在及時性、準確性和安全性方面,相比非常準、航班管家等產品具備先天的信息數據源優勢。目前激活的用戶數已超過1000,未來大概率的央企混改預期;目前的重點仍是APP內容、數據、功能的完善;未來將引入戰略投資者,航旅縱橫發展空間巨大。

Ps:本人親測,這款軟件的信息數據(航班、行程信息)提供是非常及時的,畢竟數據源這它這啊……不過功能確實還有很大完善空間,像訂票、旅遊信息都還沒有,696,加油啊。

2)北京順義新營運中心預計16年底建成,補貼可繼續。

未來作為IDC等主機托管將為公司貢獻收入,2015年資本開支為13.75億元,將陸續開工建設配套區;同時15年已獲得政府4.2億元補貼。其實,大額的資本開支能夠被政府補貼以及未來物業租金的減少所抵消。

估值:
由於14年基數較高,最保守預計現有業務15年增速12-15%。未來3-5年仍將保持10-15%穩定增長,利潤未來1-2年仍有望維持20%以上增長,啟動前對應14年靜態PE僅15倍,15年預期PE僅12倍(而國際GDS巨頭分別為:Amadus 27倍和24倍;Sabre 59倍和23倍;Travelport虧損和20倍;且國外GDS業務增速都在個位數,而中國旅客出行量增速在10-12%)。

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壟斷地位的GDS提供商,中航信的估值應有大幅提升空間。

目前海外對標30倍PE,現在雖然漲了,對應15年動態15倍,所以還是相當便宜。


公募最愛?
未來,在全面放開公募基金投資港股通、深港通、保險資金投創業板及社保基金投資範圍的大背景下,這樣一個
1、央企
2、具有絕對的上遊壟斷地位
3、現金流極好
4、估值足夠低
5、有確定混改預期
6、“互聯網+”概念


隱藏的大BOSS,邏輯上不僅會對私募和遊資胃口,也必將得到未來正規解放軍:眾多公募、保險及社保的垂涎。

(特別提示:本文重點參考了興業證券賀華平的分析,在此特別表示感謝。本人並不持有該公司股票。相關風險機會,請自行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690

中國清算市場開放,馬雲大戰銀聯誰會贏 ?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07

中國清算市場開放,馬雲大戰銀聯誰會贏
作者:蘇曼麗 郭永芳


根據最新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6月1日起,中國銀聯將告別在國內清算市場一家獨大12年的壟斷時代。聽到這消息最開心的非馬雲莫屬,在此之前支付寶已經多次叫板銀聯,深入其腹地進行大面積線下支付推廣。如今,馬雲終於迎來擊敗銀聯的契機。

4月2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從2015年6月1日,符合要求的機構可申請“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在中國境內從事銀行卡清算。這意味著在中國清算市場一家獨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國銀聯將告別壟斷時代。

“5年經驗”卡住一大批機構

根據規定,申請成為銀行卡清算機構需要註冊資本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至少具有符合規定條件的持股20%以上的單一主要出資人,或者符合規定條件的合計持股25%以上的多個主要出資人;且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

央行表示,銀行卡清算業務包含持卡人、商戶、收單機構和發卡機構的大量金融信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關系到銀行間清算秩序,因此,對銀行卡清算機構實施準入管理。

“門檻還是比較高的,5年業務經驗,就是說2010年5月以後從事支付業務的都沒有資格,這就刷走了一大批。還有連續3年盈利的要求,目前看銀行、以及支付寶、騰訊這些第一批大型第三方支付機構應該問題不大。”一支付機構人士對記者表示。

但國際卡組織要做的準備更多。央行要求在中國境內要有能夠獨立完成銀行卡清算業務的基礎設施和異地災備系統,這對於國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並不是問題,但對於國際卡組織確是個難題。“在其他國家地區還沒有這個先例,如果要真正建立這樣一個基礎設施和系統估計至少也得一年半載。”一熟知國際卡組織人士表示。

對於境外機構而言,中國清算市場開放這一消息等了近30年。

上個世紀90年代,國際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1988年,萬事達成立北京代表處,5年後VISA也來到中國設立代表處,多年來,中國的銀行卡清算市場始終未能開放,國際卡組織只能分享中國人境外消費的部分市場。

2010年6月,VISA與銀聯“反目”,VISA封堵中國銀聯部分境外通道,最終WTO定案:銀聯在中國市場並沒有壟斷行為,但需要盡快開放境內支付清算市場。中國支付清算市場開放提速。去年10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符合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均可申請在我國境內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

據了解,央行將在近期發布細則,將明確線上和線下跨行交易清算規則、發卡標準、賬戶管理標準等,以及申請成立卡組織的準入門檻等。

銀聯壟斷清算市場12年

成立於2002年的銀聯,是目前我國境內唯一的支付清算組織,在國內從事支付業務必須通過銀聯渠道。

按照相關規定,國內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機的商戶都需要支付一筆手續費,發卡銀行拿走70%,提供POS機的銀行或銀聯的子公司“銀聯商務”拿走20%,銀聯拿走10%。坐收政策之利,銀聯一直備受壟斷指責。

清算市場開放後,沖擊最大的就是銀聯。銀聯總裁時文朝曾表示:“銀聯就此將要‘裸泳’了。”面對已經擺在眼前的競爭,中國銀聯昨天表示,將與其他銀行卡清算機構在同樣的監管條件下,依法合規開展平等的市場競爭。

事實上,銀聯對此次市場開放早有準備,去年底就提出“二次創業”的概念,目前正逐漸退居機構客戶身後,扮演起平臺服務角色。

一位第三方支付人士表示,這兩年來銀聯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也不那麽“官僚”了,一直在尋求創新發展,但由於原來的國企體制機制原因,有些想法執行不到位,轉型並不那麽容易。

對話專家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

清算放開為第三方支付開正門

針對銀行卡清算市場開放,4月22日,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第三方支付企業,想加入清算組織,有了開正門的途徑。

註冊資本10億門檻是必要的

新京報:銀行卡清算機構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的註冊資本,門檻是否高?

楊濤: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門檻是可以的,在我國門檻的設置是有必要的。

銀行卡的清算組織從全球來說都是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基礎設施需要有一定的綜合實力才能適度的控制風險,才能滿足在清算過程中清算的需要。所以,有一定層次的準入和門檻是為了實現市場開放競爭效率及金融風險可控之間的平衡。

新京報:銀聯的壟斷地位是否會得到威脅?

楊濤:從市場份額來說,短期內肯定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是銀聯從2014年以來開始著手二次創業和轉型,從整個國內零售支付、清算市場及銀行卡產業來說,份額是越來越大的。在整體蛋糕越做越大的情況下,適度競爭不是一件壞事,對於銀聯轉型也是一件好事。

重新做一個品牌難度很大

新京報:新組織可能從哪些方面突破?

楊濤:細則沒有出來之前很具體的條例不太好說,但是不管怎樣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卡的品牌上銀聯的標識具有突出優勢,其他機構重新做一個品牌來競爭,難度和壓力很大。

新的清算組織要想突破,一是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從新的支付清算方式上突破;二是在提供更有效的新服務上拓展文章。

新京報:外資及國內第三方支付各自有何優勢?

楊濤:對於外資機構來說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多年的競爭經驗,和境內的清算組織形成互補。

而作為第三方支付企業,想要加入新的清算組織,尤其是以前已經從事跨行清算功能的,有了開正門的途徑。原來無有效規範下做的一些事情,現在走到陽光下。

熱點問題

誰會是第二個銀聯?

清算市場開放後誰會是第二個銀聯?

老牌國際卡組織苦心經營30年後誌在必得。“VISA將對新頒布的決定予以研究,並且期待相關監管機構能夠頒布進一步的實施細則。”VISA中國昨天表示。

雖然在中國蟄伏30年,但外資卡組織一直只能做中國持卡人的境外業務,他們最期待的是通過在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占領市場,從而帶動這些持卡人在境外的刷卡消費。但是外資機構之前一直做雙幣卡,重新開始做人民幣卡,短期內不太可能威脅到銀聯。

在國內支付機構中,目前主攻線上的支付寶與擁有最大線下收單的工商銀行參與清算市場呼聲最高。就在昨天,記者從螞蟻金服證實,支付寶的註冊地址已變更為浦東新區陸家嘴軟件園,註冊資金恰為10億元。“註冊地變更為上海是為了國際化發展。”螞蟻金服公關部人士稱。而在此之前,支付寶會做“線上銀聯”的聲音最多。

但也有對這個市場不是特別感冒的“大腕”。拉卡拉總裁孫陶然對記者表示,不會申請支付清算牌照,他認為“中國銀聯已經把跨行轉接的體系建起來了,在這個基礎上做渠道和用戶就可以了。”

對消費者有何影響?

銀行卡清算市場向外資開放以後,單一帶有VISA、萬事達等卡組織標識的銀行卡在境內POS機上無法受理的局面將成為歷史。

未來,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JCB等,都可能通過其會員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也就是說,除了消費者已經使用多年的銀聯卡,以後將有更多品牌的銀行卡可供選擇。

市場中有了更多競爭者,商戶得到的收單服務也將更加完善。有業內人士猜測,目前收單市場中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聯“7:2:1”的分成比例可能會有調整,商戶的經營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並可能更多地讓利給消費者。

(來源:新京報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3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