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02/1623782.shtml
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代工巨头富士康自决定内迁后,瞬间成为各目标地的座上宾,但在地方政府的热情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其新一轮招工过程可谓喜忧参半。在湖北襄樊,经过多方艰辛努力才送40余位少年南下深圳,而这离富士康在当地的2000名招工计划差距尚远。
普工难招成常态
用工大户富士康的北上计划搅动了各地政府的心,也搅乱了各地用工企业的心,掀起一场场“抢人大战”。
“哪里应聘的人多,哪里就是富士康的展位。”河南省就业促进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该省年内要为富士康招聘培训员工10万名。在湖北,随着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新项目即将投产,“年内急需招普工2.8万名。两年后,员工人数最终达到6万人。”
之所以大量招聘普工,富士康武汉招聘人员给《每日经济新闻》的解释是“就是基层员工,也就是说能干活就行”,要求年龄为16岁~35岁,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裸眼视力不低于0.6。
“我们企业在两年前就已经遭遇了用工荒这个问题”,武汉某大型服装企业行政人事袁经理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富士康本来就是个用工量非常大的代工型企业,它的到来对我们肯定有影响。”据其介绍,为了解决用工荒问题,他所在的企业已经在提供基 本工资的基础上,“为每位员工都购买了基本的保险,还有节日福利。”
不仅在项目所在地武汉,湖北襄樊的一家机械制造厂招聘负责人金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自富士康来襄樊招人后,我们现在更难招到人。为增强优势,我们已经将工资上调至每月1500元。”
湖北襄樊市鄂西北人力资源市场主任沙鸿表示,“现在普工确实不好招,不只是富士康一家企业,所有的企业都遇到招工难这个问题。”
950元底薪被指无吸引力
截至昨日(9月1日),富士康派驻襄樊负责招聘的三人工作组在一周时间里只“抢”到了40余位合适的年轻普工,这距离招够2000名普工并送往深圳总部培训的任务还差得太远。
“我们专门为富士康设置了一个招聘窗口,他们工作人员就住在这里”,据沙鸿介绍,湖北省政府在8月10日专门为富士康招工的事情召开全省人力部门会议, 但各地工作成绩还并不乐观。“根据富士康工作人员提供的各地招聘数量统计,黄石招了2个人、咸宁有5个人、天门有2个人、仙桃和潜江都还没有招到人,就武 汉的情况最好。”在沙鸿的印象里,“以省里面下派任务的形式来为企业招工还是第一次。”
除适用型人力资源缺乏这个客观因素外,富士康所提供的薪酬“确实也没有什么吸引力”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地人告诉记者:“我们襄樊的普工月薪现在都有1200多元了,富士康只给950元的底薪,还是在武汉生活,我们肯定不愿意去。”
对此,沙鸿坦言:“客观地说,富士康给出的待遇也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他解释道,目前,由于襄樊招商的引资力度比较大,有很多沿海企业都纷纷来襄樊投 资建厂,“他们都需要普工,有的企业都开出了每月1400元、甚至1600元的工资。”此外,他还认为 “很多人也想进富士康,但就是不想去深圳培训。”
企业软环境成重要标准
对于此次富士康招工遇冷的事实,某网站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姜永杰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个情况的出现,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之前发生的富士 康跳楼事件形成比较恶劣的舆论影响;其次,富士康庞大产业园的工作环境与已经不太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频繁加班的工作状态,也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接 受的。”
喜得龙(中国)人力总监李婷婷也表示:“可能是深圳那几次事件的影响,再有就是工资的问题。”据其介绍,现在的普工一般都是初中、高中毕业,大都是在1989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对以后的目标不明确,他们也不会把金钱看作是唯一的标准。”
在湖北省一家门户网站所做的关于“你会去富士康工作吗?”话题调查中,选择“不考虑”的人数比例是59.21%,考虑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工资水平、企业氛围、发展前途。
上述袁姓经理就对《每日经济新闻》直言:“企业的软环境已经成了求职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多员工在乎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金钱。在我们这 种制造企业中,虽然员工素质不是很高,但待遇也不错,他们当下关心的是工作够不够舒心、有多少休息时间,而且考虑自身的问题也很长远。这是我接触制造型企 业员工后了解最多的想法。”
尽管进展不如人意,沙鸿仍表示:“工作再难也要做,下一步,我们将为富士康召开一次专场招聘会,全都是免费。”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4/3MMDcyXzQwNDM3MQ.html
一年多來受人追捧的社交購物模式,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據彭博社報導,由於缺乏良好的用戶體驗,近來陸續有商家關閉了其在 Facebook的在線商店,就連擁有350萬粉絲的北美最大遊戲零售商Gamestop也關閉了其在Facebook的網店。過去一年中,Gap、 J.C.Penney、Nordstrom等品牌,相繼關閉了其在Facebook的零售店。
對這些零售商而言,現實給他們開了個玩笑。 曾經,他們一度對在Facebook上開店滿懷熱情,認為社交網絡能為品牌的粉絲提供一種社交化的購物體驗;而Facebook也曾自信滿滿地計劃用 8.5億的用戶資源,發展成一個最熱門的購物中心。甚至有投資人猜測,Facebook將憑藉強大的用戶群挑戰亞馬遜和Paypal在電子商務中的地位。 那麼,這個看似完美的商業模型,為何成了雞肋?
一個原因或許是,Facebook商店在現有的電商格局下是一種不必要的渠道。儘管 Gamestop希望為用戶提供多種購物渠道,但通過它的官網購物已十分便利,用戶沒有理由再使用Facebook。這一點與Gap遇到的情況相 似,Gap也表示,消費者更願意登錄公司自己的網站購物。
換言之,如果消費者在社交網站上買到的東西,與其他B2C網站並無價格和質量差異,他們就不會首選社交網站。
更 深的原因在於,社交網站與B2C網站的屬性有根本性的差異,這種屬性轉化成網民的特徵就是購物習慣。人們上SNS最初的動機是「與他人建立緊密聯繫,瞭解 聯繫人的動態」,與朋友分享生活中的樂趣是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初衷。而人們上電商網站的目的是去尋找商品和購物,不是去交朋友。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最終也 影響了人們的選擇,使他們在面對同樣的商品分享時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認識。
進一步說,當消費者在社交網站上看到好友的商品分享,他的第一感 覺是這其中含有廣告成分;而當他在電商網站上看到廣告,他則會認為這是促銷和精品推薦。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在亞馬遜上瀏覽和比較商品的時候,人們甚至會將 信用卡放在電腦旁,而訪問Facebook時,他們壓根不會拿出信用卡。
在此基礎上,隨著B2C流程的完善,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正從簡單 的線上交易走向「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模式,單純地搭建一個平台並不足夠。再者,一個電商平台的成功,除了龐大的人氣外,平台的穩定性、交易雙方的誠 信、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優勢、搜索和交易流程的方便快捷、物流的暢通都是影響其成功與否的因素。在這些方面,Facebook顯然還是需要摸索,而流量僅僅 是開始。SNS擁有的龐大用戶群是提供流量的基礎,但如何將聚攏來的人氣穩定並實現轉化,使之成為電子商務中商業關係的目標,還無從保證。
從 調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中看,情況確是如此。在接受調查的24家企業中,只有7%的公司認為社會化媒體已成為企業尋找目標消費者的最有效渠 道。而大多數公司認為,廣告聯盟、搜索引擎優化、線下廣告等手段依然比社交媒體營銷更為有效。難怪《福布斯》雜誌曾撰文稱,Facebook商店或許具有 誤導性,利用社交網絡根本無法出售商品。
或許,這只是時間問題呢?似乎又站不住腳。搜索引擎廣告一經推出便顯示出了不錯的營銷效果;而 Facebook自推出營銷合作起已有七年的時間了,而今又涉足電子商務領域,仍然難以驅動消費流。調查顯示,在傳統營銷手段中產出11%的點擊率所需投 入的成本,在Facebook上只能實現1%的點擊率。
不過,儘管一些公司關閉了在Facebook上的商店或縮減了商品數量,仍有大量企業正在向其購買廣告位。去年四季度,Facebook的營收達到11.3億美元,同比增長55%。
「我 們無法獲得我們需要從Facebook市場獲得的投資回報,因此我們只能很快就把它關閉了。對我們來說,Facebook一直是我們與客戶溝通的地方,但 它不是達成交易的地方。」在經歷失敗的嘗試後,Gamestop營銷與戰略副總裁阿什利希茨(Ashley Sheetz)如此表示。
北京長安街西延長線上的地鐵1號線玉泉營站向南600米,至蓮石路交界處,一排暖灰配米黃的高層樓房拔地而起,嶄新而雅緻的外觀顯然有別於附近老舊的居民樓。
這是北京市首個面向社會公開配租的公租房項目,一共550套住房,配建在「遠洋沁山水·上品」商品房小區。這也是目前北京交通最便利的公租房項目。同屬海淀區的蘇家坨公租房項目遠在北京六環郊區,周邊更無地鐵。
2012年4月中旬的一個傍晚,財新記者到訪該小區,僅亮起的幾盞燈火,顯示入住的人還不多。這個項目分屬石景山、海淀兩區和北京市級統籌三部 分,其中海淀區擁有120套房。自2011年底起,海淀區已從保障房輪候家庭中搖號配租,租金為市場價的70%—80%。「已有61戶從今年1月份開始入 住」,北京市保障房投資中心運營管理部副部長何丹告訴財新記者。
但入住戶數顯然低於預期。據財新記者瞭解,海淀區保障房輪候家庭共24000多戶,前期統計對公租房有租住意向的只登記2369戶,而在首批100套房源分配時,有近三分之一家庭放棄。
不獨北京。上海、武漢、鄭州等地新推出的公租房也受到冷遇。決策者不得不調整政策。從2011年開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下稱住建部)即著手擬 定公租房管理辦法,近期更緊鑼密鼓研討推敲,旨在確保公租房分配、運營、管理公平,更意欲解決上述現實問題。但立法的效用並不為業內所看好。
供需錯位
公租房遭遇市場冷臉並非偶然。對於不少棄租的輪候者而言,上市房屋的租金超過自己的承受力。在「血拼公租房」論壇,一位北京兩限房輪候者到位於 郊區的王四營公租房點實地考察後抱怨,租金每平方米39元,若一居室50平方米出頭的話,每月月租2000元,「月租快趕上兩限房月供了,又在王四營這樣 一個位置,經濟人的理性會告訴我們,不如添點錢在城裡租商品房。」
事實上,目前幾個率先推出公租房的城市當中,公租房租金並不比周邊的市場房源更具優勢。上海公租房項目華涇馨寧公寓,一居室月租金約為1694元-1896元;二居室租金約為2533元-2772元;三居室租金在3000塊錢以上,每平方米約40元。
但財新記者在上海安居客網站檢索馨寧公寓東邊緊鄰的龍發小區發現,90平方米、普通裝修的二居室,報價在1700元-2500元之間,每平方米僅合18元-27元。
這些城市提供的公租房,主力戶型多為40平方米大小的一居室和60平方米左右的二居室。部分不但全裝修,還有家具及電氣設備,租戶可「拎包入 住」。但這樣的配置對於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夾心層」而言顯得過高。到鄭州打工多年的李豔也表示,鄭州市公租房租金大約為400元至600元,遠不如花 200元至300元租住城中村20多平方米的單間划算。
除租金高外,交通不便是棄租的另一重要原因。再以上海市馨寧公寓為例,雖然官方著力強調交通便捷,但網友「孤旅瘦馬」在天涯論壇上質疑稱,該小 區距離最近的軌道交通為地鐵3號線龍漕路站,地圖上顯示距離為5.5公里,距離徐家匯商圈約9公里,離蓮花路商圈6公里,這麼遠的距離是否能算交通方便?
中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理事陳寶存也指出,公租房租金雖略低於同類型房屋的市場價,但與市場租賃房相比,在價格和區位上都不佔優勢。他說,市場上的大量出租房源,雖然舊,但價格便宜、交通便利,這恰恰是租房人考慮的首要因素。
不過,公租房並非真正無人問津。重慶網友「歸歸歸零」在論壇發帖稱,由於岳父母有一套53平方米的房子,全家四口人超過了人均12平方米的規 定,沒有資格申請公租房。北京、天津等城市也有許多戶口不在本地的人在網上詢問如何申請公租房,但兩地尚無向外地戶籍人員配租的政策出台。
供給與實際需求的錯位,致使率先推出公租房的城市相繼上演遇冷尷尬。上海首批兩個市籌公租房項目提供房源5100套,裝修齊全,雖然放寬了申請區域和收入限制,但申請僅約2000戶,出租率不足四成。
武漢市公租房入住率目前僅有23%,鄭州公租房申請人數都不足50%。以最大規模公租房著稱的重慶入住率也不甚理想,該市房屋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目前仍有大量建成的房屋可以申請。
成本收益失衡
雖然相當數量的申請者認為公租房的租金偏貴,但各地政府卻都各有自己的苦衷。
一位三線城市負責保障房運營的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公租房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公積金貸款等,即便租金略低於同地段、同類型市場房屋,收回的錢也只夠償還公租房貸款的本息,運營、維修費用尚不包括在內。
以當地一幢4萬平方米、政府貸款8000多萬元收購的公租房項目為例,即便按10塊錢/平方米出租,不考慮空置率,每平方米租金回收40萬元, 一年租金約480萬元。然而按照銀行利息5.75%計算,8000萬元一年利息為460萬元。但由於公租房一般還要計算20%的空置率,由此,租金僅夠勉 強支付利息。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唐鈞則分析,公租房的建設成本大約2000元/平方米,加上服務、管理成本,合計3000元/平方米的建安成本是 「算得開的」,按20年回收期計算,月租金約15元/平方米,即便再乘以2,月租金30元/平方米應該可保本運轉,這才能體現公租房保本微利的保障性質。
不過,寄望以租金回收維持公租房運轉的城市,租金都高於上述標準。
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郝前進調研上海市公租房項目時發現,上海市公租房建設成本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但是,如果加上地方政府出讓土地加彌補拆遷成本等成本,實際投資成本約為9000多元/平方米。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姜雪梅認為,成本居高不下不排除地方政府對公租房收益率的考慮。因為建設公租房需要大量資金,不承諾 一定的資金回報率很難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更無法償付銀行貸款、信託資金利息成本。問題是,成本推高租金,公租房的出租率難免偏低,預期的收益率很難實現。 姜雪梅說,與經適房相比,公租房的回收期長,地方政府要承受較大的資金壓力。
由於建設公租房的貸款大多由政府融資平台或國有企業融資,如果不能實現資金平衡,虧損部分則需要財政收入承擔。而如果不能收回租金,會進一步影響公租房建設。
補貼困境
能否如期將公租房出租,成為各地公租房運營機構最大的壓力。面對供需困境,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曾在財新「改革圓桌:保障房政策」討論 會上分析稱,決定公租房可持續運轉的最關鍵槓桿,在於政府補貼能否到位。姜雪梅認為,在美國,租金一般不超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0%,考慮到國內地方政府 的財力,租金不超過家庭收入35%—40%是可以接受的,超過部分應該由政府給予補貼,否則將影響租房者其他基本生活。但在各地政府主導大建公租房的背景 下,補貼支出不可避免給地方政府帶來雙重壓力。
2012年4月27日,北京市印發《關於公共租賃住房租金補貼對象及租金補貼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公租房租金補貼標準分為六檔,對廉租房家 庭和人均月收入低於2400元的承租人分類補貼,其中,取得廉租房實物配租資格的城市低保家庭,承租50平方米以內的住房,最高可獲得95%的租金補貼。 此外,「超出廉租房保障條件、人均月收入在2400元以下」的城鎮戶籍家庭,承租公租房建築面積低於60平方米,也按照 1200元、1800元、2400元的收入線給予三檔補貼。
北京市政府的慷慨之舉,顯然為推動保障房政策落實作出了積極姿態。但由於申領補貼的人群尚不明晰,目前的財務成本尚難預料。也並不是所有城市政 府都願意在建房開支之外再度慷慨解囊。「對地方政府而言,公租房建設時已經通過低價土地等給予了補貼,在出租時二次補貼壓力很大,」前述三線城市負責保障 房運營的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說。姜雪梅則擔心政府在補貼分配方面形成逆向選擇,即政府為了保證運轉,回收租金,傾向於將公租房多配租給需要補貼少的家庭,真 正需要配租房子的家庭反而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她認為,政府應該公開真正需要保障的中低收入群體到底佔多大比例,補貼是否到位,否則公租房還將面臨保障對象 錯位、或繼續遇冷的尷尬。
為擴大出租率,上海、武漢等地紛紛調整政策,擴大可申請公租房的對象範圍。如武漢市將人均月收入標準從2500元以下提高到3500元以下,新 就業職工的畢業年限也從五年放寬至十年。河南鄭州市將每月收入標準從1700元提高到2720元。上海市在2011年年底即規定不設收入限制,在公租房配 租遇冷後,今年4月又調整申請範圍,允許達晚婚年齡的單身男女承租二居室,而原規定單身人士只能承租一居室;允許單身人士自願組合,承租二居室或三居室住 房。不過,也有觀點質疑,隨範圍放寬,保障房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
而各地將公租房出售收回成本的趨勢也在抬頭。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2011年「兩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五年後出售公租房」用於還貸款本金。上海市有關部門也與公租房運營公司簽下協議,在運營虧損嚴重的情況下,允許出售一部分公租房。
但「租售並舉」並不為學界看好。姜雪梅認為,讓承租人按比例購買產權有助於資金回收,這是一次性保障,僅保障一部分人的住房過渡,由此政府會陷入不斷建設的怪圈。
立法難治本
決策層已意識到公租房配租時面臨的管理難題。2011年起,住建部即著手起草「公租房管理辦法」,旨在樹立規範,促進公租房公平分配和可持續運 營。據財新記者瞭解,「公租房管理辦法」總計六章,規定了「房源籌集、申請和審核、輪候和配租」「使用和管理」「法律監督」等內容。立法者擬從公租房申 請、分配、管理、退出等一系列建成後的使用環節做出原則性規定。但文件將公租房申請程序、條件、補貼、管理等具體政策的制定權限,都交由市、縣政府根據當 地實際情況操作。
例如,公租房的租金參考「同地段、同類型」房屋的市場租金,實現租補分離,要求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償還公租房貸款本息及維護養護 費、管理經費等,不足部分由財政預算安排解決;但各地最關心的「如何實現租金平衡、維持運營」並無提及,租金的確定標準、補貼程度仍交由地方政府確定,租 金超過承租人家庭收入一定比例的,承租人可以依照有關規定申請租賃補貼或租金減免。
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申衛星看來,立法的意義在於建立一套房屋動態管理的框架性規則,強調地方政府、相應機構的強制性義務,但具體落實仍有賴於地方政府執行能力。與此有關,財新記者獲悉,「辦法」已數易其稿,和最初的版本相比,目前有兩大調整。
其一,租金補貼標準趨於模糊,決定權進一步移交地方政府。住建部最初方案中曾明確,租金標準按略低於同地段市場租金水平分類確定,對租金超過家 庭收入25%的保障對象,政府提供專項補貼。但在徵求學者、地方意見時,對租金的補貼此項規定存在分歧。一些地方政府反映,各地財力懸殊,若中央統一劃 線,難免貧富不均。因此,補貼標準目前交由地方政府根據財力決定。
其二,新版規定還對公租房產權能否出售作出了模糊處理,這和以往堅決要求不能出售的態度大相逕庭。財新記者瞭解,住建部最初對重慶等地「先租後 售」的方式並不認可,認為「將公租房出售無異於推遲變換產權的經適房」,在多次文件表述中,住建部明確「公租房只租不售」。但在最新版本中,在各地政府強 烈反對下,對此要求已不再強調。
姜雪梅認為,與其公租房允許產權售出,不如直接給予貨幣補貼,吸引市場閒置房源進入,還可以提高效率。
她指出,公租房應該是先把「規劃、運行、管理辦法」都做好了,再根據市場需要建設,但目前國內為了完成任務量,沒有充分調查需求,而是先建設,再規劃,倉促上馬。最終,「政府調控之手抵不過市場用腳投票」。
7月30日消息,用「雷聲大雨點小」來形容目前互聯網企業在手機領域的表現並不冤枉。儘管小米、360、百度、盛大、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涉水手機行業,但換來的似乎只是眼球上的刺激,而不是銷售量上的猛增。
就目前入局的互聯網企業而言,除了小米手機和盛大竹手機自產自銷外,多數互聯網企業採取與其他硬件廠商合作的模式:阿里巴巴與天語和海爾合作、百度與戴爾長虹合作、360則選擇了分別與華為、海爾和阿爾卡特等合作。
互聯網公司這種接連涉足手機市場的行為,最初被媒體解讀為移動互聯網入口大戰。但時至今日,越來越多行業人士對這一說法心存懷疑。
來自賽諾、易觀國際、艾媒諮詢的中國手機市場排名細節雖然各有不同,但出奇一致的是都沒有互聯網手機的身影。
雖然目前就判斷互聯網手機沒戲可能為時尚早,但如何提高銷量正成為涉水手機領域的互聯網公司的核心命題。邏輯很簡單,沒有足夠大的銷量,又從何談起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圈地和佈局?
手機銷量是首要問題:沒有銷量,就沒有入口
據國內第三方市場調研公司賽諾發佈的6月份國內手機市場佔有率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最高的為三星、其次為聯想和華為,第四至第十分別是酷派、中興、HTC、諾基亞、蘋果、摩托羅拉和天語。
其中除了天語與阿里巴巴合作推出過手機外(華為與360合作特供機目前並未上市),與互聯網企業有合作的手機廠商均榜上無名。在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看來,現有互聯網企業手機的銷量都不及格,因此更無從談入口的搶奪,「目前還沒有哪家互聯網公司宣稱在移動終端掙錢。」
在賽諾發佈的6月份國內手機市場佔有率數據中,排名第二的聯想智能手機佔有率為13.10%,儘管聯想當月銷售具體數字尚未公佈,但根據聯想全年 2000萬台智能手機的銷售目標來看,平均單月銷量也僅160萬台左右。以次推算,6月市場佔有率僅為3.11%的天語銷量僅為幾十萬台,其中還包含了大 量的非阿里云手機,互聯網企業推出手機的實際銷量可見一斑。
即便是擅長互聯網營銷的小米手機,其官方宣佈的最新出貨量也僅為300萬台,在國內智能手機廠商的銷量排名中不值一提。而達到這一銷量數字,小米至少花了一年多時間,並且還無法保證小米二代能否在日益激烈的手機市場中存活。
小米號稱互聯網直銷,但也沒有放棄運營商渠道,可見這一渠道的重要性。據悉,小米官網共舉行過9輪開放購買,總銷量約為175萬部,這意味著小米手機在聯通和電信兩大運營商渠道售出百萬台左右的產品。但這與華為等廠商從運營商走的量還相去甚遠。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消費者選購手機時往往不願意選擇上市半年以前的機型,而更願意選擇新款產品,小米在運營商渠道並不如想像中順利,小米的定價遠高於運營商主推的千元機。這也意味著,互聯網公司要從運營商渠道獲得大額銷量,並非易事。
對於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噹噹網CEO李國慶認為,對百度阿里這種數億用戶的公司而言,幾百萬台的互聯網手機所帶來的入口並不算什麼。他判定,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就是扯淡,所謂搶奪入口的說法根本不成立,「建議這些做手機的互聯網公司練好內功以爭取更多用戶」。
綁架用戶難獲認可 入口無法決定應用勝負
搜狐CEO張朝陽曾公開表示,蘋果公司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空前成功很難複製,要想成功必須是歷史上具備硬件、軟件結合基因的公司才能做到。「只找一個廠商貼牌生產,要想創造完美的用戶體驗不太可能。」
小米目前的狀況或許可以印證張朝陽的觀點。雖然小米手機最近一年聲名鵲起,但隨著使用時間變長,其硬件問題也開始暴露,接聽聲音不清晰、頻繁重啟等 成為小米用戶心中之痛。在軟件層面,米聊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小米旗下的迷人瀏覽器、小米讀書、小米分享和小米便簽卻一樣沒能成為各自領域的前幾位。這 互聯網這個只認第一不認第二的行業,沒有成為前幾名則意味著潛力的喪失。
以瀏覽器為例。根據易觀智庫《2012年第2季度中國第三方手機瀏覽器市場季度監測報告》數據顯示,手機瀏覽器排名騰訊手機QQ、UC及Opera 歐朋仍然佔據前三坐席,市場份額分別為40.3%、37.4%和11.6%。其後幾位分別是海豚、天天和百度瀏覽器,迷人瀏覽器則不見蹤影。
正如雷軍)所言,要做好互聯網手機必須是硬件+軟件+服務鐵人三項,三項都必須做好。具有先發優勢的雷軍和小米手機尚在為此而奮鬥,其他互聯網企業希望通過合作生產來解決這一問題,更是難上加難。
不僅如此,智能手機時代的用戶習慣正發生明顯改變。由於安卓系統的開放性,相較於功能及時代,用戶擁有更高的自主選擇性,即便是互聯網企業捆綁的服務,一旦產品和服務跟不上,用戶就會用腳投票。
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裁劉成敏認為,智能手機時代,用戶並不會被手機終端廠商「劫持」,大家都會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
這一說法與宜搜CEO汪溪公佈的調查數據不謀而和。根據宜搜的調查,即使某個品牌的手機靠定製機佔據了一部分用戶,也解決不了用戶遷徙的問題,用戶還是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刷機,其逃離的速度不超過3個月。
合作模式潛藏矛盾:互聯網與手機企業理念大相逕庭
互聯網企業在手機業務上的障礙並不僅僅在於銷售渠道等問題,目前百度、阿里巴巴和360等互聯網企業廣泛採用的與傳統手機廠商合作的模式,也暗藏著不穩定因素。
知名互聯網評論家洪波認為,互聯網公司與傳統手機企業目前的合作模式談不上穩固,「兩方的利益訴求點並不統一,這將有可能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以360與華為為例,知情人士曾向騰訊科技透露,華為終端公司8月中旬發佈的「閃耀」手機可能並不涉及360相關軟件,因為 華為內部對與360合作是否有助於銷售增長仍有懷疑。雖然360單方面發公告否認此事,但華為方面卻長期保持沉默。華為內部人士表示,與360的博弈仍將 長期保持,不到發佈會正式召開,很難確定是否與360合作下去。
實際上,互聯網企業與手機企業之間不穩定的合作並非個案。在與天語成立合資公司後,阿里巴巴還與海爾共同推出了阿里云手機,而海爾也是360特供機 的合作夥伴;百度在與戴爾長虹展開了系列合作後,仍在尋找其他手機合作夥伴,並已經與華為展開了合作。這種多個競爭企業之間的交叉合作,如何平衡關係、有 效溝通和快速執行無疑是互聯網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位參與合作互聯網手機的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表示,互聯網企業與手機公司合作時往往各自心懷鬼胎,前者在合作中無法參與硬件製造等核心流程,總是害 怕手機銷量不高或者質量出現問題後影響自身品牌;後者也僅是想利用互聯網企業在營銷方面的經驗擴大影響力,但同時也會極力避免自身品牌被合作方掩蓋,並為 前者是否有助於銷售而擔心。
此外,手機企業對互聯網企業試圖扮演的「手機行業改革者」形象也頗有微詞。在360和百度看來,手機硬件製造未來會無限趨近「免費」,手機行業未來將依靠互聯網服務向用戶收費。
一位拒絕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手機公司高層向騰訊科技表示,「這套說法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說服手機企業合作的標準話術,而且每個相關PPT裡的例子都是亞馬遜,明明是互聯網公司至今無法在移動互聯網上盈利,還在為圈地苦惱,卻非要說成來拯救手機企業」。
他表示,互聯網企業現有盈利模式均依託PC平台,如果服務補貼硬件模式那麼容易複製,為何互聯網巨頭不率先實現PC免費,互聯網服務補貼的商業模 式。他對互聯網企業唯一的贊同就是營銷理念更多元,更接地氣。他透露,目前互聯網企業與手機公司的合作,大多數都還是停留在「我預裝你,你宣傳我」的合作 模式,還沒有更深層的模式。
模仿不了的亞馬遜:提前佈局的全服務平台
國內互聯網企業在涉水手機市場時,總是熱衷炒作亞馬遜Kindle內容補貼硬件的概念。但面對手機市場,擁有電商平台、Kindle電紙書和平板成 功經驗,且在電子閱讀上一家獨大的亞馬遜卻長期保持了克制,這家擁有多個追隨者的互聯網公司清楚的明白進軍手機市場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來自《華爾街日報》的消息稱,亞馬遜公司正與亞洲零件供應商測試一款4到5英吋屏幕的智能手機。有媒體分析稱,亞馬遜擁有自己的 Whispernet,可以像移動虛擬網絡運營商一樣,和擁有基礎設施的運營商談判獲得更有價格競爭力的數據和語音使用量,再整合自己的內容服務,以捆綁 銷售的方式提供給終端用戶。
從亞馬遜最近的一次收購可以看出,儘管Kindle手機依然如Kindle fire一樣採用谷歌的安卓系統,亞馬遜依然希望提供更好的體驗。7月初,亞馬遜正式宣佈收購三維地圖新創公司UpNext,打造自己的地圖服務,再次之 前的去年9月,亞馬遜已經收購了美國語音技術公司Yap,以打造出與蘋果Siri和谷歌Google now類似的語音服務。
美國科技博客網站ReadWriteWeb總編輯曾預測,亞馬遜今年將推出以媒體內容為中心的社交網絡,用戶可以在該網絡上基於自己的閱讀、音樂和 瀏覽開展社交。這種猜測並不意外,因為亞馬遜早就能夠根據購物習慣徹底挖掘出用戶的各種需求,提供各類定製化的服務,而這種大數據挖掘能力,國內互聯網巨 頭尚不具備。
正如貝索斯對Steven Levy所說,亞馬遜的決心是構建最好的服務,然後將價格定在客戶無法進行對比的水平上,即使他們願意使用更加差勁的產品。
國內互聯網企業根本無從模仿亞馬遜,在Kindle電紙書火熱的年代,中國市場上也曾有一家叫做漢王的模仿者想要照搬亞馬遜模式到中國,試圖整合版 權與電紙書硬件成為中國的亞馬遜,但最終無法照搬亞馬遜那龐雜高效,卻僅依靠低毛利就能運營的營業模式,以股價腰斬後再次腰斬而告終。
若對照亞馬遜,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如百度、阿里、盛大、360、小米等更像是洞穴裡居住的原始人,不僅無法提供完整的各類服務,更無法通過對自己用戶賬戶的深度挖掘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單單依靠對安卓操作系統進行簡單的UI修改,就妄談亞馬遜模式,很難成功。
可借鑑的模式:聯想手機異軍突起的機海戰術
與亞馬遜相比,聯想在手機市場的表現更充滿戲劇性,儘管傳統PC企業聯想推出樂phone的時間是2010年5月,比眾多的互聯網企業進軍手機市場整整早了一年,但聯想樂phone第一年的銷量卻不到100萬台,與今天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僅次於三星的市場地位完全不同。
聯想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MIDH)總裁劉軍在接受騰訊科技採訪時承認,蘋果iPhone的市場定位更加高端,聯想更關注各個細分的市場和人群。這與柳傳志2010年最初發佈樂phone時要與蘋果背水一戰,視其為敵的心態完全不同。
劉軍承認,今天的聯想已經不再試圖依靠一款樂Phone去打天下,曾經視為聯想手機核心競爭力的深度定製的Andriod系統——樂OS,已經不再 是宣傳重點。今天聯想手機的優勢一是研發速度,二是供應鏈速度:2010年聯想僅有一款樂Phone,而到2011年系列產品數量猛增至19款,而 2012年聯想將有40餘款新機型面世。
他透露,7月中旬聯想樂商店下載次數超過了1億次,一位聯想樂商店工作人員向騰訊科技透露,實際上聯想今年在樂商店的投入並無明顯變化,下載量的增長還是源於聯想手機絕對數量的增長。
國內互聯網企業與其仰望亞馬遜曲高和寡的戰略佈局,還不如更多關心聯想手機屌絲變精英的轉身,一款互聯網手機永遠難以適應不同的人群,機海戰術看似低端卻行之有效,只有提升手機終端的絕對數量,才顯然更有利於在移動互聯領域的圈地運動。
機海戰術需要對硬件供應鏈有著高度的熟悉和控制力,需要對渠道節奏有著相當高的敏銳度,聯想劉軍曾經坦言,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就是多年來在毛利率只有5%的PC領域保持盈利和增長的經驗。這在互聯網企業看來完全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如果不在用玩票的心裡去做手機,能否真正的影響或者顛覆智能手機產業?這又是一個新的課題。
經濟低迷之際,又一個被拖入泥潭的是家居行業。
4月,在家具大省山東,兩家家具企業資不抵債。8月,紅星美凱龍廣州最大旗艦店琶洲店因商戶經營困難而關門大吉。9月14日,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寶關閉在華的所有7家門店,計劃將公司的業務重點轉向專業零售店和網上銷售。
壞消息不斷傳來,仁豪家具董事長尤國忠更是表示,中國家具業預計產能過剩30%-40%,目前行業開工率只有60%-70%。
經濟衰退、樓市調控、市場萎縮,不少業內人士將家居業的困境歸咎於此。但顯然,不止如此。
倒閉潮隱現
「關門了?什麼時候?」10月19日,站在空蕩蕩的大樓前,李政疑惑地詢問保安。這棟有些破敗的兩層建築曾是居然之家(簡稱居然)通州梨園店。該門面面積幾千平方米,經營範圍涉及建材、窗簾、小五金,等等。「不久前還看過牆面漆呢,人確實不多,但這就倒閉了?」
李政正在裝修房子,兩個月來跑過的家居市場不少,最明顯的感受是,經銷商很熱情,價格也能談下來,而且總有小禮物贈送。而去年上半年,他的一個朋友裝修時,「經銷商拽得很,你愛買不買」。
「2008年『五一』開業以來,生意一直不太好,連週末和節假日的人氣都不旺,更別說平時了。」一名曾在上述門店工作的營業員告訴時代週報,自己上班近一年,基本沒事,最誇張的時候,一整天見不到一個顧客。「領導也想了很多辦法,但就是起不來」。
大友建材城是通州梨園的另一家大賣場。今年初,這個「國字號」決定將原來2000多平方米的門店縮小一半以上。「一直在虧損,只能如此了。」一名工作人員解釋道。
事 實上,並非只有通州的建材賣場經營慘淡。自今年3月,京城八大燈飾城之一、有著12年歷史的「八方龍」燈飾城改為花鳥市場後,北京興隆家居建材城、金開利 德家具賣場、東方家園立水橋店、百安居橋北店、居然之家大東發店等,或者關門,或者撤場搬遷。而這些賣場的經營面積大多上萬甚至幾萬平方米。
公開信息顯示,去年8月至今,北京共有12家各類家居建材賣場宣佈關閉,另有5家正在準備搬遷或撤場。
與此同時,倒閉的消息連續在全國各地傳出。2011年7月,居然杭州店結束短暫之旅,週年慶成為閉店日;今年8月,重慶香江家居突然宣佈撤場;9月,家得寶關閉所有在華門店。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是,家得寶在全球倡導和推廣的DIY模式在中國尚不成熟,故而,我們希望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改變發展策略。」9月15日,家得寶(中國)新聞發言人欒曉菲接受時代週報採訪時否認了退出中國市場的說法。
儘管撤店之由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家居建材行業,「寒氣逼人」。9月18日,在北京東部最大的建材賣場「京東運喬建材城」,幾乎所有的商家都在降價促銷,其中還不乏30%、40%的折扣。
「這是廠家十一的促銷活動,我們其實不想賣特價磚,因為利潤很少,賺的只是年底廠家的返點,但現在,日子難捱,員工工資、店舖租金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國內某瓷磚品牌的經銷商打出了全線降價的標語,上百元甚至200元的瓷磚全部以低於百元的價格「賤賣」。
然而,即便如此,效果卻並不明顯,當天的市場裡,顧客人數相當有限。眾多商戶或者閒聊,或者發呆,甚至乾脆聚在一起,打起牌來。「我們好多人的全部身家都在這裡,所以,只能熬著,看看下半年是否會回暖。」一位櫥櫃經銷商邊說邊皺起了眉頭。
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形勢不容樂觀。「即使房地產市場有所鬆動,家居市場的復甦也要延後一段時間。今年內,肯定還會有賣場因支撐不住而倒閉。」
繼續擴張
「倒閉?必然的!」浙江省家具協會會長蔣鴻源提高分貝說道,「你算算看,全國的人均家居消費大約為每年500元,杭州按兩倍算,1000元/人,而主城區人口200萬,也就是20億,但現在,杭州所有賣場的房租一年就有10個億。」
其實,已經連續好多年,家居賣場始終保持一個「姿勢」—加速擴張。2008年,紅星入駐杭州,不久後增開兩家分店。2009年,歐亞達家具進軍杭城,一開就是三家。2010年,居然之家也決定,從西湖河畔出發,開拓浙江市場。後來者還有月星家居、天億家居,等等。
據蔣鴻源透露,2010年末,杭州家居賣場的面積就達到112萬平方米,「平均兩個人要養活一個平方米的賣場。」無獨有偶,主城九區700萬人口的重慶目前擁有家居賣場近300萬平方米,而上海的家居建材銷售面積則超過340萬平方米。
其實,家具行業曾十多年維持20%-30%的年增長率不變,即便在金融危機之後,仍一度自詡「朝陽行業」,因而,家居賣場也從未停止「膨脹」。
「2008年前後,一下子開出很多(賣場),它們既招生產商,也招經銷商。當時,進場的品牌很多,但逐漸地,我們這些做企業的意識到其中的風險,陸續撤了出來。目前,大多數生產商都不在商場裡經營,而是將產品交給經銷商代理。」
浙江榮事集團董事長陳貴榮告訴時代週報,2008年後,他便告別了賣場直銷,因為,「家居超市重複建設非常嚴重」。
而在蔣鴻源看來,最近兩三年,杭州家居賣場的競爭完全無序,「動不動就來一家『天字第一號』或者『全國最大』,期望靠『量大』擠垮別人」。據此前報導,杭州某個賣場的經營面積達到了40萬平方米。
「商 場面積過剩是肯定的。不僅一線城市如此,二、三線城市也存在這個問題。我們曾多次跟中國家具協會反映,希望引起重視。」上海家具行業協會秘書長徐關榮告訴 時代週報,不止家居商場,實際上,經過20多年的兩位數增長後,鑑於國內目前的經濟形勢,中國的家具生產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局面。
然而,針對家具生產、家居賣場「供過於求」一說,反對之聲卻認為,行業還未成熟,而且,中西部即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峰。
比如紅星,儘管有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各家居賣場的人流量、銷售額同比下降15%,60%以上的商場認為年內難有好轉,而且,紅星方面也表示,除真北店的業績略微上升外,浦東店和汶水店呈持平狀態,但其仍然表示,明年將在吳中、金山區域再開兩家分店。
「爭取在2020年,全國門店數達到200家,加速集團上市計劃,並達到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目標。」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曾如此表示。
南紅星,北居然。目前,居然之家也在與時間賽跑。繼去年新開12家門店後,該集團計劃今年新開17家門店,涉及黑龍江大慶、福建泉州、安徽六安等三四線城市。而事實上,去年以來,紅星與居然都相繼傳出門店倒閉的消息,但這些似乎無法阻止他們繼續擴張的腳步。
「這些大型家居集團從幾年前就開始擴張店面、爭搶地盤,目前的樓市調控,時間之久超過預期。他們必然需要犧牲一些虧損嚴重的棋子,好把資源集中於前景更好的商場。」在幾位接受採訪的經銷商看來,這或許是一種「戰略性的撤退和前進」。
畸形的家居超市
「2012年是最困難的一年。」在2011年的最後一天,居然集團總裁汪林朋曾如此感慨,彼時的背景是正在進行的房產調控,力度很強。
「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以及房地產調控使得消費者對家具的購買大大減少,同時,不斷上漲的成本也讓企業在生存線上掙扎。」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告訴時代週報。
「一般來說,家具包括民用家具、辦公家具和出口三塊。上海目前的銷售情況顯示,辦公家具和出口部分與往年基本持平,但民用家具的銷售遭受較大的影響。這部分大多是小微企業,沒有權威統計,而據我瞭解,降幅較大的可能達到40%,均值接近15%。」徐關榮說。
既然如此,以銷售民用家具為主營業務的紅星、居然等為何迎難而上,逆勢擴張?
據介紹,國內家居賣場的商業模式主要為收取房租和管理費,比如居然,租金部分根據舖位位置固定收取,而管理費則是按照該門店的銷售額收取一定比例,通常是一個點,但在銷售高峰5月和10月為兩個點。與進駐的經銷商相比,商場方往往處於強勢地位,收入能夠「旱澇保收」。
「這是一種畸形的模式。」陳貴榮對之心有體會,「每個門店有一個老闆,整個商場又有一個老闆,商場的老闆希望經銷商互相爭奪地盤,提高租金收入;而經銷商想著拉攏客戶,發起價格戰。所以,這兩者並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而在市場低迷的背景下,備受煎熬的正是賣場中的經銷商。
「現在,進入商場後產品賣不賣得動另說,但成本絕對不是小數。」北京某沙發廠銷售經理劉磊給時代週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般面積的單店,成本大約40萬,包括25萬的租金和15萬備貨,但在賣場裡開店,這些還不夠進場費和租金。
「一般情況下,門店銷售額的30%是房租,如果業績差,這便是硬虧損,而若生意好,利潤是多了,但商場會要求漲租,否則,這個店面可能會被轉租給出價更高的其他經銷商。」
陳曉(微博)武代理某衛浴品牌數年,在上海多個大型賣場都有門店。說起賣場裡的競爭,他一臉無奈。
「原本幾家賣場就夠了,現在卻多出幾倍,數量一多,一個品牌就下設東城、西城甚至更多的代理,原本說好大家都做10個點的利潤,但常常有商場突然搞活動,只做5個點,再來一家,直接拉低至3個點。除了賣場之間的惡性競爭,同個商場、不同品牌間的廝殺也很厲害。」
陳 曉武搖著頭說,「以前,我們坐在店裡,等著客人上門就可以活得很滋潤,前兩年開始,一做活動就有銷量,不做,店裡冷清得像冰窖。而今,除了長期打折、送禮 品,我們還開始做新建小區的團購、給裝修公司提成,等等,辦法想盡了,做得也很苦,但利潤卻大不如前。即便有時業績好一些,也有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淒涼 感,因為,商場可能又要漲租了。」
另據披露,不少品牌供應商還與賣場簽有戰略合作協議,需要跟隨其擴張的腳步」南征北戰「。只要一有新賣場開出,該品牌就必須入駐。而「變態」之處在於,如果這家供應商拒絕進入某家賣場犄角旮旯的攤位,那麼,它也就不能獲得另一家商場「又紅又正」的門店。
不過,隨著形勢急轉直下,賣場的強勢地位也在博弈中逐漸動搖。「一些門店開始拒絕漲租,否則就撤店,畢竟,由於開發過度,目前空置的門店不在少數,賣場也只能自食苦果。」蔣鴻源分析道。
與此同時,一些新店的招商難度也在加大。「進場後虧損的經銷商太多了,他們的熱情早已退去。而企業一般不會直接進入商場銷售,因為,企業有自己的發展戰略,有一定的投入產出期,但賣場不允許。」陳曉武說。
保增長的秘密
儘管外面的世界一片哀嚎,江蘇睢寧的東風村卻絲毫不受影響。這個家家戶戶開網店,賣實木和板式家具的「淘寶村」至今生意紅火,村民每天「親」(打招呼之意)說到吐。
睢寧縣沙集鎮電子商務協會會長,「沙集模式」創始人孫寒告訴時代週報,該村1100多戶人家,三分之二的村民在網上賣家具,2011年的網絡銷售額已超過5億,而今年的銷量更好,大約可以做到去年的兩倍。
孫寒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一次在上海逛宜家時,偶然發現簡約、實用的家具很受歡迎。於是,回到東風村後,他開始仿製宜家風格的家具,通過淘寶低價出售。2006年,孫寒的淘寶店大獲成功,此後,東風村村民紛紛效而仿之。
「這兩年,經媒體曝光後,慕名而來的客戶很多,同時,網上的訂單也不斷增加。今年上半年,大多數開店的村民都很忙,幾乎天天晚上加班。」實際上,東風村的家具大多由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自己設計、生產、銷售,但為何大受歡迎?
「我 們的優勢在於成本。一方面,東風村靠近中國最大的板材市場臨沂,材料價格較低,另一方面,我們在自家庭院裡生產、通過網絡銷售,這又節省了房租。」孫寒坦 言,同一款型的產品,東風村的價格一般不到宜家的一半。而淘寶網的價格顯示,這些簡單、大方的「東風村製造」,單品價格大多在200元以內。
「雖然建材家居行業整體受樓市調控影響,但高端消費並未減少,同時,政府每年超過10萬套的保障房建設,對中低端家具市場的需求也很大。目前的狀態正是兩頭俏。」湖北省家具協會副會長童敏表示。
東風村的增長或許正來自於中低端市場,不過,它也有自己的問題——利潤率低。據介紹,一件東風村的產品,木材及配件的成本通常佔最終售價的60%,人工、包裝及運輸成本各佔10%,換言之,100元的產品,利潤最多10元。
「按 照國際上的標準,成功的家具品牌應當將材料成本在售價中的佔比控制在20%以內,如此,企業才有足夠的資金聘請優秀的設計師、管理者,並改善售後服務。」 陳貴榮認為,在國內,品牌消費的價值觀已逐漸形成。激烈的市場競爭甚至行業洗牌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將選票投給品牌企業。
然而,家居賣場的模式在陳貴榮看來,限制了品牌企業的發展。「賣場裡,消費者接觸的是經銷商,他們『控制』了企業的品牌形象,但同時,產品的質量問題又由廠家而非經銷商負責,這為後者銷售假冒的品牌產品創造了空間。」
從賣場撤出的同時,榮事集團開始為宜家代工,陳貴榮認為,這個低調的跨國品牌的身上有不少值得中國家居賣場學習、借鑑的地方。
「宜家非常在乎客戶的看法,如果出售的產品有任何問題,商場直接負責退換貨,然後,他們再向供應商索賠。這大大優於國內賣場經銷商必須徵求廠家意見再決定能否退換貨的做法。」
事實上,在簽訂代工合同之初,宜家會對供應商提出合格率要求,並允許其在一定的區間內浮動。換言之,當宜家提出報價時,其已將一定的差品成本計算在內。
「如果我們沒有達到合同上約定的合格率,他們會提出索賠,否則,正常範圍內的次品,他們消化。如此一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便完全不同,退換貨的問題也就非常容易解決。」
而此前,幾家為宜家代工的企業老闆接受時代週報採訪時也曾提到,他們與宜家的合作要比國內賣場更加「省心」。比如,這些企業主能夠隨時瞭解自己的產品在宜家每個門店的銷售情況,並可以根據這些信息調整原材料的倉儲量。
「簡單地說,國內賣場與宜家最大的區別在於,開商場的是不是自己賣東西。如果前者願意換一種思維經營,或許,今日的情形就會有所不同。」一家企業主說。
近日,中央紀委發佈《關於嚴禁公款購買印製寄送賀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嚴禁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金融機構,用公款購買、印製、郵寄、贈送賀年卡、明信片、年曆等物品。「相關費用不准轉嫁攤派,一律不予公款報銷。」
為貫徹通知精神,國資委也於11月11日下發文件,稱將加強監督檢查,嚴禁中央企業公款購買印製寄送賀年卡等物品。中央企業各級紀檢監察機構要緊緊盯住元旦、春節兩個節日,對頂風違紀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責任追究,通報曝光典型案例。
受「公款賀卡」禁令的影響,多地掛曆、賀卡生意遇冷。
據《錢江晚報》15日報導,溫州蒼南金鄉鎮是全國性的台掛曆生產基地,企業和個體戶從事台掛曆生產的有200多家,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有份額80%以上,年銷10億元。
該地區的台掛曆訂單中,政府單位、金融企業的佔總數一半以上。但是因為「公款賀卡」禁令的影響,這幾天退單紛至沓來,蒼南小型台掛曆廠家的倉庫裡都有上百萬元的貨物積壓,由於被退訂的台掛曆製作豪華價格偏高,定製設計也不適合,大中型廠家堆積幾百萬元的貨物無處消化。
蒼南金鄉一位金姓的台掛曆廠老闆說:「台掛曆走公款消費,普通的就能賣到10元以上一本,毛利有10%以上。也就是說,一本台掛曆10元賣出去,毛利有一元以上,高的有3元一本。若是賣給老百姓,價格低、印量大、版權費高,幾元錢一本的台掛曆,才掙一兩毛錢。」
另據《錢江晚報》15日報導,11月14日,義烏市文化用品協會副會長王瑞青說,中紀委禁止公款消費,讓義烏年畫掛曆市場今年銷售額減少一億多元。
對賀卡銷售商而言,這個冬天的銷售額也顯得有些揪心。
賀卡批發商黃老闆感嘆,這是有史以來最難的一年。黃老闆說,在義烏市場上,賀卡的外銷旺季大約8月開始,而內銷旺季則在11月,持續大約一個月。但眼瞅今年11月都快到月底,客人還是很少,老客進的貨也比以往少了很多。
據央視《焦點訪談》11月3日報導,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每張賀年卡平均需要10克優質紙張,每10萬張為1噸,需要木材5.5立方米,需要消耗近30棵10年生的樹木。生產過程中要用電、用水。如果1000萬人平均每人寄1張賀卡,就要砍掉近3000棵10年生的樹木,耗電10000度,排放廢水30000噸。而且這些賀卡大部分看過就被丟棄了。而在廉政研究專家的眼裡這小小的賀卡還不僅僅是浪費資源,據調查在某個國家級貧困縣,一年用於公款賀卡的消費金額就是四五十萬。
「相關費用不准轉嫁攤派,一律不予公款報銷。」中紀委通知這句話抓到了要害之處。中部某縣一縣委宣傳部負責人告訴新華網,他們以往每年都會以縣文化為背景定製一批賀卡,然後以「指導性任務」的形式讓各縣局、鄉鎮「認領」購買。其中,全縣16個鄉鎮每個鄉鎮的指導性任務平均1萬多元。
「作為中部地區一個經濟和人口都是中等規模的縣,每年定製賀卡總額在30萬元左右,相當於花掉了建起一所希望小學的資金。」他表示。
除黨政機關外,移動、電信、銀行、煙草等國企和事業單位採購量也「不可小覷」。浙江政府採購網11月1日發佈的一份「浙江大地建設招標代理有限公司關於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2014年掛曆、檯曆及賀卡印製項目的公開招標公告」可管窺一斑。根據公告內容,中行浙江分行2014年採購量為:掛曆7.39萬份、檯曆5.26份、賀卡(含信封)2.6萬份。不過隨著中紀委禁令的出台,這個進入招標環節的賀卡印製項目已被緊急終止。
今年中國樓市遭遇下行調整,開發商資金吃緊,不得不大量求助貸款。本年度至今,這類機構離岸市場的貸款額創下2005年以來最高負債記錄。
據彭博對84家公司的統計,中國的住房建築商今年已向國外銀行貸款59億美元,同比增長39%。這類建築商的債務股本比飆升至128%,為2005年以來最高水平。
野村證券駐香港策略師Agnes Wong指出:
“資產負債表上的杠桿更多,這會使開發者的財務負擔更重。這意味著,一旦預售速度不及預期,可能比此前更容易出現(財務)困難。”
上月中國統計局公布,7月中國樓市銷售總額降至4242億元,環比下滑28%,創今年最大月度跌幅。
今日公布的中指院百城房價指數顯示,8月中國房價環比下跌0.58%,已連續第四個月下滑。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繼7月後再次集體環比下跌。
樓市量價齊跌的同時,許多房企資金告急,陷入危機。
中國500強企業遠洋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去年的現金流就已大幅縮水,僅有前年的三分之一,今年該公司貸款額增至8億美元。
大型房企尚且如此,中小房企處境更加難以為繼。
今年3月以來,在浙江寧波、江蘇南京和無錫、安徽合肥、湖北襄陽、陜西神木等全國多地,十余家中小房企被曝光因資金鏈斷裂而面臨破產的威脅。
關於中小房企資金鏈趨緊、或再現“跑路潮”的討論熱極一時。5月初,連中國百強房企光耀地產也被傳出因資金鏈問題無法按時交付多個樓盤的消息,光耀地產此後承認資金問題,否認瀕臨破產。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信貸緊縮和經濟下滑抑制了購房需求,即使是中國房地產巨頭今年也可能無法完成年度銷售目標,這類企業無法還貸的風險也在增加。
同樣來自彭博統計,截至7月底,13家中國大型房地產企業僅完成了各自49%的全年銷售目標,這是2012年以來最低比例。
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曾表示,將專門研究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棚改。但萬科副總裁毛大慶在今年5月初被披露的建策沙龍上講話提到,一季度拜訪20多個銀行行長發現,今年銀行沒有房貸的任務。其講話暗示銀行很不看好房地產業務。
而禮德財富CEO洪凱彬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在銀根緊縮的大背景下,銀行傾向於將有限的貸款資源進一步向主流房企傾斜,大房企並沒有資金斷裂的隱憂。
不過,融資成本上漲將進一步侵蝕不斷縮小的利潤空間,大量小房企只得尋求民間高利貸、信托融資甚至P2P網貸,生存環境更惡劣。
另有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中國房地產商開發資金回籠的風險已引起監管層重視。《經濟參考報》獲悉,近日銀監會口頭要求各信托公司謹慎對待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項目,盡量不做民營企業位於非核心城市的房地產項目業務。
圖為“百發有戲”頁面。 (小塵4x/圖)
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百度相繼通過眾籌的方式進軍電影市場,而隨著各大投資影片票房數據出爐,眾籌影片也到了初步驗收的階段。
此前捆綁電影進行轟炸式的宣傳推廣,令眾籌這一概念迅速普及,但國慶期間,百度、阿里力推的幾部眾籌電影都遭遇了票房滑鐵盧,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
投資成本超7000萬,票房不足5000萬,之前廣受關註的文藝片《黃金時代》不僅被同檔期的《心花路放》遠遠的甩身後,甚至連成本也沒能收回,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黃金時代》是百度“百度有戲”力推的一部眾籌電影,計劃籌資1500萬元,最低籌資10元。該項目在剛推出的幾小時內籌資金額就達1800萬元,超額完成籌資計劃。
按照項目的設定,購買者的收益將根據《黃金時代》的票房變化而定,如果該影片的票房低於2億元,則以不超過8%的年利率進行補償;如果票房為2億至6億(不包括6億),每增加1億票房收益率提升一個百分點;若票房為6億以上(包括6億),收益率高達16%。
百度金融相關負責人曾反複表示,電影票房不直接與投資人的收益百分之百掛鉤,即使票房失利,最低檔8%的收益率一定能保障。現在票房失利,將如何保障投資者的權益,百度方面尚未做出回應。
做為眾籌電影失利的又一典型則是阿里“娛樂寶”今年第二期推出的《魁拔Ⅲ》,根據規定,投資門檻最低100元,預期年化收益7%,盡管設置了最高投資2000元的上限,該項目仍然在三天內就完成1000萬的籌資。
《魁拔》被稱為國產動漫的標桿,以制作精良、人物飽滿為觀眾所喜愛。2011年上映至今,共推出三部系列影片,第一部票房350萬元,第二部票房2600萬元,而10月1日上映的《魁拔3》,目前票房僅2300萬元,尚未收回成本,片方負責人遺憾表示:“將無限期叫停電影《魁拔4》。”
《北京日報》稱,娛樂寶《魁拔Ⅲ》產品投資周期是一年,百發有戲《黃金時代》為180天。從目前的實際票房數據來看,草根們的投資很難實現預期收益,能否保本要到理財產品到期時才能揭曉答案。
百度百家早前的一篇文章稱,眾籌不僅僅是預售和湊份子,而是讓每個喜歡電影的人都可以成為電影制片人,參與到電影制作、宣傳的各個環節,並能享受票房帶來的回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也表示,娛樂寶的精髓就是讓消費者和內容創意者建立深刻聯系,從而產生廣義上的粉絲經濟。
在這些互聯網大佬眼里,眾籌的最大作用不是集資,而是營銷。曾有業內人士認為,票房越高,收益就越高,投資者不僅會去電影院支持自己投資的電影,還會鼓動周圍人,票房怎麽可能不火?
盡管這種營銷概念深入人心,但事實證明並非所有人都買賬,業內人士向《南京日報》介紹,“眾籌能吸引更多人走進影院”是個偽命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搶購上述眾籌產品的到底是些什麽人?據我的判斷,其中的多數都是該部影片制作團隊的粉絲。就是說,無論拍攝方推不推眾籌產品,他們都會去看這部電影。至於其他人,你推眾籌也好,不推眾籌也好,他們都不會對這部片子產生過多關註。就算是參與眾籌的粉絲們去遊說推動,實際效果也是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