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29/2033917.shtml
10月31日近在眼前,国美非上市门店的命运仍然一片迷雾。
“我们始终强调,与国美董事局的谈判是 ‘一揽子谈判’,也要达成‘一揽子计划’,但是上市公司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积极性”,国美大股东新闻发言人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表示。
对于10月31日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大股东发言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对于非上市业务是否继续托管还未有定论,创始股东将视事态发展作出决定。”
对此,国美电器发言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不会对大股东的表态作出任何评论,“如有需要知会资本市场的任何消息,我们将会按照上市条例对广大股东和投资者予以公告。”
谈判进展不明朗
自“928”决战之后,黄光裕方面与陈晓阵营展开了新一轮谈判,这场躲避在媒体聚光灯之外谈判,至今进展仍不明朗。
此前有消息显示,9月28日晚,在投票结果公布后不久,陈晓方面直接向黄光裕之妻杜鹃表达了继续谈判的愿望。9月29日,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竺稼与杜鹃在北京进行了会谈,但并未达成共识。
10月14日,双方又在北京开始了新一轮正式谈判。有消息称,双方就国美372家非上市门店、将现有董事会名额从11名扩大至13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邹晓春日前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希望谈判可以达成某种“智慧型的、符合国美长期发展的‘一揽子方案’”,而不是就某一个方面达成共识。
昨日(10月28日),大股东发言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市公司(国美董事局)对谈判的态度并不积极,“是在拖延,仍然在排挤和损害创始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大股东依然认为,“非常有调整管理层代表的董事席位的必要,陈晓先生应该退出董事局。”
大股东发言人告诉记者,谈判不是无休止地进行的,“如果在合理的时间内,协商没有进一步明确的进展,创始大股东将会考虑终止非上市业务的托管并再次提议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门店是否拆分尚无定论
早在8月27日,国美创始大股东发给国美董事会一封 《关于附条件终止“非上市托管协议”的书面通知》。8月30日,国美董事会方面也曾致函黄光裕方面,要求其自行经营非上市业务。
邹晓春此前曾表示,创始股东方面的通知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是附条件的,其生效的前提是大股东的五项动议均未获通过,但是部分动议通过之后,这个附条件的通知也就失效了。
但是,大股东发言人告诉记者,“创始股东将视事态发展作出决定,对于非上市业务是否继续托管还未有定论。”
此前有报道称,2010年上半年,这372家未上市门店合计实现销售额96.17亿元,740家上市门店合计实现销售额248.73亿元。这即是说,非上市门店数量为上市门店数量的50%,其销售额为上市门店的38.66%。
此外,黄光裕方面还向记者表示,“在非上市门店的托管期间,国美董事局应保证公正、平等地对非上市业务进行管理。如果我们发现有任何不公平地对待非上市业务或者有任何损害创始股东利益的行为,我们将保持一切追索之法律权利。”
独立经营非上市业务“已准备好”
该发言人透露,在与陈晓进行谈判的同时,大股东方面也已经做好独立经营非上市业务的准备工作,包括团队组建、ERP系统、资金预备、拟定非上市业务发展规划等。
“在组织架构设置和团队组建方面,国美母集团计划设置业务中心、营运中心、财务中心、品牌管理中心、行政人力中心等核心部门,同时相关人员配置和谈判工 作已基本完成”。大股东发言人表示,“ERP系统、OA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的转移预案已经完善,目前正在与相关软硬件提供商洽谈实施日程表和预备订单。”
相关新闻
收购库巴商城 国美发力网购业务
每经记者 郎振 发自北京
国美电器在赢得了临时股东大会的部分胜利之后,开始专注自身发展。
昨日(10月28日),一位权威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国美电器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库巴商城(原世纪电器网)的收购,“实际上,这次收购早在网 站更换域名时就已基本成形,但是当时国美电器还要面对‘928’临时股东大会,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双方都未对外公布。”
国美电器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也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其并未透露任何交易细节。
家电专家端木轻言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国美实现其5年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国美比苏宁要先行一步。”
实际上,国美觊觎专业B2C家电销售平台由来已久。今年6月,国美公布其未来5年发展规划时,陈晓就表示,将来要拓展网购市场。
接着,到了7月,就有消息称,为了强化电子商务,国美电器正与家电网购平台世纪电器网洽谈并购事宜。当时双方均对此予以否认。
9月初,原世纪电器网正式更名为库巴商城。与此同时,其所销售的产品也悄然改变,增加了3C等新品类。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国美电器此次以控股形式并购库巴商城,主要目的是财务投资,“双方仍旧保持原有的网上商城销售体系,库巴也不会融入国美的销售体系当中。”
端木轻言分析,目前有很多家电企业都在涉水B2C业务,其中包括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连锁巨头,“但是企业自建网上商城,无论是专业化和经营能力,都与专业网站有差距。”
根据国美5年规划,其电子商务将实现150亿元的规模,占网购市场规模的15%。其中,3C产品将成为国美电子商务的核心商品。
库巴商城人士告诉记者,库巴的销售额由2008年的1亿元,到2009年的销售额超3亿元,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300%,“今年的计划是5亿元,我们争取实现6亿元。”
|
||||||
郭台銘與德國3C通路大王麥德龍集團合作的第一家店||「萬得城」(Media Markt),雖然即將於十一月中旬在上海開幕,但是現場卻不見郭台銘的人馬,雙方合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郭台銘的通路策略將有何改變? 撰文.楊方儒 正 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專訪,大談他的財富感想及「萬馬奔騰」中國通路大夢時,上海淮海中路最熱鬧的商圈,有一家大型3C賣場正在忙碌 準備開幕。這家開幕時間一再延遲的店,就是郭台銘與德國3C通路大王麥德龍集團合作的第一家店||「萬得城」(Media Markt),雖然將於十一月中旬開幕,但是現場卻不見郭董的人馬,雙方合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郭董的通路策略將有何改變? 「二○一五年, 萬得城會在全中國開出一百家。」麥德龍集團執行長埃克哈德.柯德斯(Eckhard Cordes)在五月的訪中記者會上,信心滿滿地說。柯德斯在記者會上,仍然提及郭台銘這位「中國通」,將是萬得城倚重的好夥伴;但其實當時雙方已經貌合 神離。再美妙不過的異國婚姻,如今竟然同床異夢? 以不同市場策略規避競爭 一位鴻海高幹透露,雙方目前可以說是相敬如「冰」!由於鴻海僅持有萬得城二五%股權,已經無法涉入實際開店事宜,甚至是只剩下參與董事會、被告知進度的尷尬狀況。簡單地說,麥德龍對鴻海來說,已經只是一樁財務投資,很難與其他通路事業產生綜效。 除了麥德隆堅持按部就班,開店時間一再拖延外,麥德龍也計畫在一、二級城市開大型3C賣場,與鴻海集團旗下的賽博數碼出現直接競爭。麥德龍甚至要求鴻海簽下合約,處處限制賽博,不得與萬得城直接競爭,這一年來,雙方已種下心結。 依據郭台銘的規畫,與德國人合作的萬得城、賽博數碼專攻大型城市3C賣場、「萬馬奔騰」計畫由大陸員工回鄉到四、五級城市開小店、飛虎樂購則主打網路購物,形成鴻海這隻大老虎轉型通路的四隻翅膀,但如今其一未飛就已形同折翼,郭台銘將如何因應? 「這是否是一樁對的投資,時間會做出判斷。」鴻海發言體系回應指出,今後對萬得城仍會持續重視且不斷投入,目前與德方關係「令人愉快」!雙方各司其職,各項工作正按計畫如期進行。至於在萬得城與賽博重疊的部分,則細分出不同的市場需求,以決定不同的市場策略規避競爭。 「我 的夢想是,就算是住在山裡的人,也可以就近買到貨真價實的好東西。」郭台銘屢次在大陸內部員工大會上提及他的夢想。這些過去為他賣命的工人,如今將肩負鴻 海轉攻通路的重大使命,「萬馬奔騰」計畫將在五年內至少投資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四五六億元),在全中國開出一萬家「3C小賣店」!最重要的是,將 走進四、五線城市,甚至是極其偏僻的鄉村。 雖然與德國人合作不順利,但是郭台銘還有九十五萬名,來自中國五湖四海的工人可以打仗。依據郭台銘的策略,只要是任職滿五年,鴻海員工都可以申請加入萬馬奔騰計畫,有機會成為獨當一面的小老闆。特別是能夠返鄉開店,成了最受他們青睞的一點。 申 請核可後,經過一個月的訓練,以及之後的店面實習後,就可以領到人民幣三十六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六四萬元)的無息創業資金。其中十六萬元,作為店面的裝 修、產品行銷、系統架設費用,之後的二十萬元,則是營運周轉金。一般來說,「萬馬」小老闆們,個人需要另外再投入的金額,約在八萬元到十萬元之間。 人民幣三十六萬元至四十六萬元的金額、數百平米的店面、一個個鴻海的忠誠員工,這是郭台銘要奔向中國通路的萬匹野馬。 「Terry(郭台銘英文名)對員工承諾,第一階段的十六萬元是無償的。」負責通路的鴻海通路事業群董事長胡國輝,轉述郭台銘對員工的支持,也深知如果失敗的話,這十六萬元是收不回來的,尤其不需要任何擔保品,顯見郭台銘對員工的信任度很高,不怕他們會捲款逃走。 「萬馬奔騰」初期成效不彰但是這些「馬」奔馳的速度並不如想像中快,「萬馬奔騰」原訂在今年底前,要在全中國開出二百家門店,但截至十月底,卻只有三十九家開張,零星分布在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河南、山東,顯見郭台銘的遠大願景,還要再多等一會兒。 鴻海內部也傳出,目前在「萬馬奔騰」計畫下開出的門店,有的甚至一天只有人民幣幾百元的營業額,除了賣賣滑鼠,連一支手機、一台電腦都銷不出去,讓很多鴻海高幹都為胡國輝捏了一把冷汗。 畢 竟做通路與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工作有很大的不同,除了要直接面對消費者外,尤其這些「萬馬」店長,每天必須站在收銀台、產品陳列架前十幾個小時,還一直要講 話,清楚介紹不同種類科技產品的優劣點。他們還要了解現金流、財務報表、人際關係管理,這與他們過去坐在流水線上,一天重複舉起三千次手臂相比,雖然同樣 辛苦,但性質卻迥然不同。 胡國輝承認,五十位種子部隊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退訓。他們退出的原因,一是不適應,二是他們還沒有辦法找到好的地點開店。未來,郭台銘即使成功找到了一萬匹「小馬」,在五年內還得經歷各項嚴厲地考驗,這人民幣一百億元將是郭台銘重大的賭注之一。 除 了開店速度慢外,據了解,原本郭台銘轉攻通路的「萬馬奔騰」計畫與賽博數碼共用一個辦公室,但從九月起,「萬馬」已經搬出去了。賽博派駐在「萬馬」的五名 經理人,原本身兼兩職,但現在也已回歸賽博體系,不再兼任「萬馬」的工作。未來通路的整合,將是郭台銘最傷腦筋的問題。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30/2177050.shtml
每经记者 郎振 发自北京
由神州数码控股的鼎捷集团此前上市“绯闻”甚嚣尘上,如今,其上市进展已渐渐明晰。
虽然仍对上市地点避而不谈,但鼎捷集团董秘林连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明确表示,上市一事已经到了正式运作阶段。
“上市是鼎捷非常明确的目标之一,公司于近期对上市做了详细的规划,专业的投资公司正在做整体规划,但是在比较明确的上市时间和地点没有送达之前,目前 相关细节还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林连兴告诉记者,“我们虽然是台湾的企业,但很多客户都在大陆市场,大陆市场现在是全球资本的亮点,A股上市是重要的选 择,当然,我们现在不能排除在其他地点上市的可能性。”
据记者了解,鼎捷集团的前身是台湾鼎新电脑公司,作为台湾ERP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市场占有份额达到60%。
为进一步抢占大陆市场ERP市场,鼎捷集团选择了退市再上市的路径。鼎捷集团董事长孙蔼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我们在台湾是唯一一家经营得很顺畅的 公司而下市的,下市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希望神州数码成为我们集团的股东,但当时的法令有很多规定,为了这个目标,我们经过了非常复杂的程序。”
10月19日,在经历逐步增资以后,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郭为宣布控股鼎捷集团30%的股份,从而成为后者第一大法人股东。彼时,郭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选择鼎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其ERP市场的实力,神州数码要通过鼎捷来实现自己在ERP市场的份额。
2010年,MBO后的郭为一跃成为神州数码集团第三大股东、第一大个人股东。此后的11月24日,神州数码又在台湾以存托凭证(TDR)正式上市。
“其实,神州数码在台湾资本市场上的动作,背后更大的目的是计划在台湾寻找有潜力的公司并购项目。”一位神州数码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林连兴认为,鼎捷集团在台湾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神州数码能顺利通过审批也与我们的影响力分不开。”
前述神州数码人士还表示,与鼎捷的合作其实是神州数码在“数字城市”战略中的一步棋。
郭为也对记者表示,未来神州数码IT服务的核心是致力于建设数字城市。而能够提供ERP、管理软件等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鼎捷集团,将成为神州数码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承担者和未来巨大的业绩增长点之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6/yNMDAwMDIyMDUyNw.html
2月15日,苹果公司正式发布了2011年度的“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Supplier Responsibility Progress Report)。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供应链接二连三爆出的丑闻曾让苹果公司颜面扫地,包括代工厂商富士康的员工连续跳楼事件,以及生产触摸屏的台资企业胜华科技上百名员工中毒事件等。
北 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本报记者表示,苹果今年的报告已经较往年有了一定的进步,报告首次提到了富士康和胜华科技两家苹果供应商的名字,并披露了 这些供应商对存在问题的整改。不久前马军曾牵头发布一份名为《苹果的另一面》的独立调研报告,披露苹果公司在用工和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苹果在报告中提供了对127家厂商的审查结果,其中包括供应商严重违反苹果供应商行为准则的行为以及苹果对这些行为的回应,这些回应包括强制升级设施和与违规者终止业务关系等。报告显示,2010年苹果发现37家厂商存在严重违规行为,远多于2009年的17家。
苹果的生产规模在过去几年当中成倍的增长,但一些中国环保人士在调研后得出结论,苹果在对其供应商在劳工、污染等问题上,并没有同步进步。
富士康自杀事件调查过程
这份25页的报告有个两页的章节详细披露2010年苹果对富士康自杀事件的调查过程。2010年初,富士康连续的工人自杀事件,已经在全球对苹果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2010年6月,苹果分管供应链的首席运营官库克(Tim Cook)带着一批苹果高管以及两名资深防自杀专家抵达深圳,开始对富士康自杀事件展开调查。
多年以前,正是在库克的主导下,苹果决定关闭自己所有的工厂。库克在那时给老朋友郭台铭打去电话,并将苹果产品逐步交由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生产,以减轻苹果庞大的财务负担,同时也将管理数十万人巨型工厂的负担转手扔给了富士康们。
库克随即在深圳和郭台铭进行了会谈,在这份报告中苹果提到,当时苹果要求富士康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更多的工人自杀。
报告同时指出,苹果公司随即组成了一个由防自杀专家组成的独立调查小组,对富士康展开调查。这个小组调查了超过1000名富士康工人,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交谈,并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质量、焦虑的原因、心理健康状况。这个小组是在没有富士康干预的情况下发放的调查问卷。
调查小组在2010年8月时出具了调查报告。不过,苹果并没有在《2011年苹果供应商责任报告》中过多透露此项调查对富士康存在问题的结论,只是表示在苹果的建议下,富士康立即采取了措施,例如开通了24小时心理疏导热线等。
苹果公司的年度供应商责任报告中写道:“专家组对富士康的反应速度表示赞赏。富士康在处理这次危机的过程中,毫不隐瞒地和很多外部专家和政府官员合作。更重要的是,调查发现,富士康的对策明显地产生了挽救了生命的效果。”
责任全推给供应商?
马军评价道,今年苹果的报告显示出苹果公司对其供应商社会责任的管理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提到一些供应商整改的具体事例。
在此前不久,马军等NGO人士一起发布了自己的调研报告《苹果的另一面》。
中国的民间环保人士曾多次联系苹果美国总部,就联建科技等苹果供应商员工中毒事件要求苹果回应,但屡次遭到苹果的拒绝。“苹果此前一直不肯承认联建科技是其供应商,因此表示不能采取更多的行动。”马军告诉记者,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意外。
在本次苹果的供应商责任报告第20页,有较大篇幅提到苏州联建科技中毒事件,报告中写道:“在2010年,我们得知苹果供应商胜华科技(联建科技的台湾母公司)在苏州的工厂有137名工人接触正己烷后出现不良反应……”
而联建科技正己烷中毒事件发生在2009年下半年,且有多家中国媒体对其进行过报道。
马军认为,对如此重大的事件,苹果一直到很晚时才了解到,说明了苹果对自己的供应链缺乏有效管理。
近年来,苹果产品在全世界飞速扩张,苹果供应商的队伍也成倍增长。但遗憾的是,苹果公司在对其供应体系管理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并没有随着苹果产品的增长一起发展。
苹 果采购的零部件通常要求世界最精密的工艺。同样一块触摸屏,如果有一点轻微划痕,在其它消费电子厂商那里可以过关,但在苹果严密的检测标准下,往往会被退 货。这往往把苹果的供应商逼上一个两难的境地:尽管苹果的订单利润高,但是如果生产良率上不去,同样赚不到钱,并且拿不到苹果更多的额外订单。
一些苹果供应商不惜铤而走险,使用非法的工艺流程,胜华科技在苏州的工厂中毒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代表。2008年9月起,胜华科技的子公 司苏州联建科技“突然要求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让员工擦拭苹果手机显示屏”。理由是使用酒精擦拭显示屏出厂的产品良率较低,使用正己烷能够获得更好的效 果,但因为在密闭的车间内,导致多名员工中毒住院。
虽然苹果制订了《苹果供应商行为准则》,要求供应商必须遵守诸如禁止雇佣童工、严禁使用 有害物质等要求。但马军认为,苹果不能简单地将全部责任都推给供应商,而其报告正有这样的倾向,这样会导致苹果的采购人员只看产品的质量,而忽视苹果对生 产这些产品过程中对劳工及环境的损害,也无益于将来类似情况的防止发生。
马军谈到,在苏州联建科技的中毒事件调查中发现,在同一个工厂里生 产其它公司产品时就没有出现中毒现象。一些工人们向环保组织反映,苹果要求联建科技用大的塑料片把整个工作台全部包起来,以保证iPhone的触摸屏在无 尘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这样密闭的环境导致了工人们的中毒。
从现有披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着很深的干预,“这家工厂的良率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很难相信苹果对此毫不知情。”马军表示。
在对包括惠普、戴尔等多家IT企业进行调研后,中国的环保组织们得出结论,苹果对其供应商社会责任的管控要落后于惠普、GE等企业,这和苹果在IT业界日益攀升的地位不符合。
http://hk.myblog.yahoo.com/clcheung2010/article?mid=5777
RMB
|
2020
|
2331
|
3818
|
1361
|
1968
|
1368
|
營業額(M)
|
7,408
|
9,479
|
4,262
|
4,849
|
4,249
|
4,457
|
年內盈利(M)
|
1,551
|
1,132
|
1,464
|
981
|
822
|
814
|
每股盈利(HKD)
|
0.73
|
1.25
|
0.30
|
0.56
|
0.46
|
0.44
|
每股派息
|
0.46
|
0.50
|
0.21
|
0.19
|
0.17
|
0.22
|
派息率
|
62%
|
40%
|
70%
|
34%
|
37%
|
50%
|
每股淨現金(HKD)
|
2.03
|
1.31
|
1.33
|
0.86
|
1.50
|
1.33
|
|
|
|
|
|
|
|
市值(億)
|
307
|
142
|
158
|
105
|
107
|
109
|
股價(HKD)
|
12.06
|
13
|
2.52
|
5.02
|
5.26
|
5.3
|
息率
|
3.8%
|
3.8%
|
8.3%
|
3.8%
|
3.3%
|
4.2%
|
P/E
|
16.4
|
10.4
|
8.3
|
9.0
|
11.4
|
12.0
|
P/E (exclude cash)
|
13.7
|
9.4
|
3.9
|
7.4
|
8.1
|
9.0
|
Reference Price
|
11.54
|
24.25
|
5.39
|
5.55
|
4.92
|
5.16
|
Change
|
4.5%
|
-46.4%
|
-53.2%
|
-9.5%
|
6.9%
|
2.7%
|
|
2020
|
2331
|
3818
|
1361
|
1968
|
1368
|
毛利率
|
43%
|
47%
|
60%
|
41%
|
38%
|
41%
|
經營盈利率
|
23%
|
16%
|
41%
|
24%
|
23%
|
22%
|
純利率
|
21%
|
12%
|
34%
|
20%
|
19%
|
18%
|
ROE
|
27%
|
33%
|
19%
|
27%
|
24%
|
24%
|
稅率(%)
|
16%
|
25%
|
20%
|
15%
|
18%
|
17%
|
|
2020
|
2331
|
3818
|
1361
|
1968
|
1368
|
營業額 +%
|
26%
|
13%
|
7%
|
26%
|
37%
|
26%
|
經營盈利 +%
|
25%
|
15%
|
3%
|
17%
|
39%
|
39%
|
每股盈利 +%
|
24%
|
17%
|
0%
|
14%
|
9%
|
26%
|
店舖
|
8,881
|
7,915
|
3,771
|
7,263
|
7,224
|
7,451
|
店舖 +%
|
24%
|
9%
|
7%
|
9%
|
16%
|
20%
|
明年店舖 +%
|
|
|
|
|
|
|
每銷售點銷售(年)
|
834
|
1,198
|
1,130
|
668
|
588
|
598
|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787_all.html
11月下旬,中國移動召集各大通信設備商在中國移動研究院開了一次特別的總結大會,總結早已結束的第四代移動通訊(4G)TD-LTE的規模測試。 會議對外秘而不宣,更特別的是,會議的總結形式並非各廠商坐在一起討論測試結果,而是中國移動一對一的單獨「會見」。 據參加此次規模測試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移動主管人員分了幾個小組,與廠商一對一談話,或詢問測試指標,或對測試細節提出質疑,「各家廠商像小學生回答老師提問一般匯報了各自的測試情況」。 「最後中國移動把所有的測試結果都拿過去了,他們肯定會有一個排名,但我們不知道。」上述知情人士坦言,「這次會議更像是審核會,而不是總結會。」 作為包含大量中國專利的4G國際標準,在中國移動的推動下,TD-LTE從概念論證到技術試驗,已有兩年。2010年12月,國家工信部正式批 覆中國移動提交的《TD-LTE規模技術試驗總體方案》。隨後,TD-LTE規模測試在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廈門六大城市悄然展開。只有完成這 一輪規模測試,才有可能開始展開試商用。 9月底,各大廠商已先後結束了第一期規模測試,但至今也不知曉自己的真實成績。截至記者發稿,測試總結報告仍未公佈。 據財新《新世紀》多方採訪瞭解,最終測試總結報告之所以至今難產,關鍵在於跟預期有明顯差距,而那些沒有通過測試的廠商如何處理,相關產業政策如何釐清,也讓從工信部到中國移動上下對4G的戰略部署存在分歧。 與預期差距明顯 儘管TD-LTE規模測試詳情尚未公佈,從工信部和中國移動公開的資料統計,共有七家系統廠商和三家芯片廠商完成了第一階段規模測試,建成基站850個。 對於這個結果,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表示「符合預期」。但實際上,中國移動的預期並不僅這些。 東方證券發佈的一份通信行業報告顯示,早在2010年四季度,中國移動已明確了預商用網部署規模,擬在杭州、上海、廣州、深圳、南京、廈門六大 城市共建3060個TD-LTE基站,每座城市約為500個。在工信部2010年12月批覆的《TD-LTE規模技術試驗總體方案》中,北京也被加了進 來,計劃建設規模較小的演示網絡。 按照計劃,TD-LTE規模測試將分兩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規模測試中,在京建網再也沒有被提起。最後的計劃變成由11家廠商共同完成全國六城的規模測試,每家廠商承建110個基站。 令中國移動始料未及的是,有些設備廠商遲遲未通過工信部的准入測試。8月9日,中國移動官網公佈的第一階段規模測試進展中,措辭是「擬建基站規模超過1000個」。 愛立信大中華區市場與戰略規劃部總監常剛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七大廠商肯定沒問題,但有些廠商是後面才進場的,有的7月才開始選站、建站,由於遲到了三四個月,可能沒建完基站。」 常剛所指的七大廠商是華為、中興、大唐、諾基亞西門子(諾西)、阿爾卡特朗訊(阿朗)、摩托羅拉和愛立信。3月24日,華為、中興、大唐、諾西、阿朗五家廠商獲得工信部首批入場券,開始規模建網。三天之後,摩托羅拉、愛立信也跑入賽道。 財新《新世紀》記者得到的一份材料顯示,6月2日,七大廠商建網完畢,幾乎同時啟動了正式的網絡測試。而新郵通、烽火、普天在5月26日才通過 工信部的准入測試,開始建設規模試驗網。由此,11家系統廠商在各城市的佈局漸漸清晰:華為和愛立信在深圳,中興和烽火在廣州,大唐和普天在南京,諾西和 新郵通在杭州,阿朗在上海,摩托羅拉在廈門,中國移動預先劃定的11家系統廠商中,惟獨三星始終語焉不詳。 信號未明朗 部分廠商未按計劃建完基站,從技術上來說,其實並不影響中國移動進一步實施4G商用計劃。 野村證券分析師黃樂平介紹,從全球運營商的經驗來說,能夠建試驗網的廠商並不一定能夠最終建網。建試驗網是一個考核的過程,比如說運營商選四家廠商建試驗網,最終可能只會選兩家達標的廠商建正式的商用網。 大唐TD-LTE產品線總工程師蔡月民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並不是所有廠家必須達到完全一致的成熟度才能繼續向前走。按照工信部的原則,只要兩家以上廠商達到測試目標就具備了開始下一階段的條件。 在《中國移動「十二五」網絡發展規劃》中,中國移動曾為TD-LTE制定了明確的規劃時間表:2010年下半年在部分大城市開展規模試驗,逐步進入商用階段;2012年-2013年在密集城區規模商用;2014年-2015年覆蓋普通城市和室內區域。 按這份規劃,規模試驗應該在2011年完成。顯然這已然不可能實現,部分廠商還在快馬加鞭的建試驗網,而第二階段規模測試尚需等到2012年。 「中國移動TD-LTE商用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各種說法都有,有人說是2012年下半年,有人說是2014年甚至以後。」常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展開商用的另一個障礙是中國尚未明確TD-LTE的商用頻譜。一旦頻譜發生變化,終端廠商將不得不修改手機的設計,耗費很大。 中國曾在2.3GHz頻段劃出了100M的TDD頻譜。一直以來,在國際上的通用說法也是中國主推2.3GHz作為TD-LTE使用頻段。「但 是現在,2.3GHz、2.6GHz頻段都面臨選擇。最終TD-LTE會使用哪個頻譜,可能還有更多的選擇。」常剛對此略顯無奈,「我覺得應該第一時間把 頻譜明確下來,給大家一個信號。」 目前,產業鏈上的許多廠商們蓄勢滿滿,只待中國TD-LTE的產業信號。這個情形類似美國電信運營商Verizon啟動LTE商用的前夕。 2010年12月5日,Verizon無線宣佈在美國38個主要城市提供LTE商用服務,隨即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各大廠商展示的LTE終端整 整多出一倍。 「具有領導地位的消費者對整個產業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但是相對來說,中國市場的信號還不是那麼明顯。」常剛認為,抓住的時間點匹配了市場 需求目標,這樣才能推動產業鏈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如果一直沒有明確的信號、政策永遠是模糊化的,到了一定的階段,這個雪球可能推起來就很難」。 4G商用時機爭議 中國移動需要考慮得還更多。 黃樂平認為,現在的中國移動之所以遲遲不公佈規模測試結果報告,關鍵是需要考慮,是等待所有人考核都通過了再往前走,還是已通過考核的人往前走?「因為報告一出來,就知道誰通過誰沒通過了,這牽涉到利益分配問題,還有工信部的整體考慮。」 工信部的整體考慮主要指的是中國巨大的3G投入如何處置。瑞銀年初發佈的報告顯示,三大電信運營商三張3G網絡的平均利用率都不到15%。然 而,三大運營商3G布網卻耗資不菲。工信部科技司高技術處處長葉林曾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移動3G網絡支出超過1450億元,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則 分別投資798億元、673億元。相比之下,根據野村證券的市場報告,如若中國移動在2012年下半年或2013年上半年啟動TD-LTE商用服務,將給 TD-LTE產業鏈上的各大廠商帶來550億元的市場。 儘管在3G上投入最大,但中國移動投奔4G的心情也最為急切。據東方證券預測,若中國移動遲至2014年才開始商用TD-LTE,屆時聯通將積 累2.26億的3G用戶,佔中國3G市場份額的33.6%,收入份額也將佔到運營商整體收入的25.93%,對中移動形成強勁挑戰。 「聯通、電信的3G網絡更加成熟,顯然希望3G向4G過渡的時間拉長一些。這樣不僅可以補償建網投入,還能延續現存的市場優勢。」和君諮詢合夥人許寧分析,「當然,一旦中國移動4G開始商用,聯通、電信也會相應進行戰略調整。」 對中國移動來講,另一個為難之處在於產業鏈上的障礙。「系統設備基本上已經具備商用的能力,當然這也需要進一步的驗證。但是系統設備製造能力,基本上不用太擔心。」中興TDD產品副總經理姚磊坦言,「我們關鍵需要考慮終端這個產業鏈怎麼來成熟,芯片怎麼來成熟。」 在芯片方面, 目前全球至少已有17家廠商在研發TD-LTE芯片,但能提供TDD/FDD融合芯片的只有高通、海思、Altair。 「真正進行商用的只有高通。當然,也有很多廠商做出來了,海思也能提供多模芯片,但要達到實際商用的標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黃樂平認為,「尤其在中國,芯片必須支持3G制式的TD-SCDMA,這還有一定難度。」 即便高通的TD-LTE芯片可以商用,但手機廠商是否會採用高通的芯片也是個問題。據知情人士介紹,全球尚不存在商用的TD-LTE手機,大部分的手機廠商譬如諾基亞只是宣佈「即將」推出,但這個「即將」並沒有確定的時間表。 不過,黃樂平認為對TD-LTE的未來應持樂觀。通信業作為少數幾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並可以「走出去」的產業,國家對TD-LTE在世界範圍內 擴大技術影響力一直持支持態度,《通信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也即將出台,「這應該是一個優先於內部利益調整的大方向」。他提醒說,TD- LTE成為全球4G主流技術的時間窗口就在這一兩年,如果等到2014年才開始商用,那個時候WCDMA和CCDMA2000的4G版本FDD已經全球鋪 開,TD-LTE就會陷入類似TD-SCDMA的境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62
[轉載]馮時能--怎樣跟進企業進展 管我財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04z.html非常認同這一段,基本上和我的觀點一致。 "買進時最好作長期投資的打算,但是,假如公司的盈利表現,比你預期的差,而且短期內(1、2年內)不大可能有改善的話,最好當機立斷,脫售你的股份,把你的資金投資於更有前途的公司。 所以,長期投資是多長,決定於公司的業績及前途。 現代的商業社會,競爭趨於白熱化,一個好的企業,往往經不起考驗而沒落。作為小股東,你沒有必要堅持投資下去,蟬曳殘聲過別枝,並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 原文地址:馮時能--怎樣跟進企業進展作者:大道至簡
出席常年股東大會,是會見董事,提出問題的最好機會。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股份。買股份就是買公司的一部分業務和資產,叫投資。 鄭重聲明:本博客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果您發現本博客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聯繫我,我會刪除該文章。轉載本博客文章、圖片,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2
國家能源局宣佈中國頁岩氣勘探開發取得重大進展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673中國國家能源局官網5日宣佈中國頁岩氣勘探開發取得重大進展。 能源局網站指出,中石化重慶涪陵國家級示範區頁岩氣井平均單井產量15萬立方米/天,累計實現商品氣量近7300萬立方米。中石油長寧-威遠、昭通兩個國家級示範區和富順-永川對外合作區,累計實現商品氣量7000萬立方米。勘探開發過程中發現,部分區塊前景遠超預期。 此前華爾街見聞在10月曾報導中石化開採出商業規模頁岩氣,中石化的涪陵頁岩氣實驗井產量超出預期。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表示,要充分認識頁岩氣勘探開發對保障中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加大頁岩氣勘探開發推進力度。一是繼續加強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建設,發揮引領作用,盡快實現頁岩氣規模化、「工廠化」生產;二是加強科技攻關和裝備國產化,努力實現頁岩氣低成本開採;三是加強政府扶持力度,會同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出台財政、稅收等激勵政策;四是加強環境保護,特別是地下水的環境保護,實現頁岩氣開採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五是凝聚合力,共同推進,盡快實現商業化生產。六是強化各項安全措施,確保頁岩氣勘探、開採、貯運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21
關於阿里巴巴或於4月在美國申請IPO,你需要了解的進展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975據彭博社報道,知情人士稱,阿里巴巴或於4月在美國提交IPO申請。阿里巴巴正與美國律所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準備IPO相關事項。有消息人士稱,如果進行順利,甚至有可能在本月提交申請。 目前,阿里巴巴正試圖說服香港監管部門批準其公司治理結構。該報道稱,阿里巴巴申請在美國上市後,如果香港監管部門批準了它的治理結構方案,阿里巴巴仍有可能決定去香港上市。馬雲希望公司高管擁有在董事會提名的權利。目前香港方面不允許同股不同權,但美國允許。 關於阿里巴巴美國IPO: 1. 據路透社今天早些時候報道,阿里巴巴為其IPO交易取了一個代號,名為Avatar(阿凡達)。 2. 據阿里巴巴香港的發言人Florence Shih稱,阿里巴巴未對IPO設定時間表,尚未選擇投行幫助IPO銷售。 3. 阿里巴巴尚未列出準備募集的資金額度。通常,遞交申請文件後幾個月,公司才會確定計劃募集的資金額度,這略微早於公司正式向投資者出售股票。據彭博社報道,若阿里巴巴上市,可能成為2012年5月Facebook IPO以來募集資金最多的。 4. 阿里巴巴盈利情況:去年1~9月,阿里巴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28億美元,營業收入為67億美元。 5. 阿里巴巴市值是多少?據2月彭博社調查的10位分析師估計,阿里巴巴的市值大約為1530億美元。而此前,阿里巴巴從雅虎手上買回了20%股份,依照當時的交易價格,市值為350億美元。 6. 阿里巴巴最新的市銷率(市值與營業收入之比)為23。亞馬遜為2.3倍,EBay為4.6倍。 7. 如果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馬雲和他的管理團隊還會擁有對公司的控制權。這也是為什麽Facebook和谷歌上市後,Zuckberg和Larry Page等人可以繼續擁有對公司的控制。 雅虎持有阿里巴巴24%的股權。受消息影響,雅虎逆轉了早盤跌勢,盤中上漲2%,不過後來漲幅有所收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91
民生小區金融進展實錄(深圳) 簡單-簡單http://xueqiu.com/7098974312/28766183時間:4月12日起 進駐小區:深圳某小區 操作方式: 1、開設小區金融便民店(仍在籌備) 2、與物管合作,以更換門禁、車禁的方式,為所有業主更換為含有門禁卡、車禁卡功能的民生銀行樂活卡 詳情見圖: ![]() ![]() 1、本人已更換了車禁卡和門禁卡(兩卡是同一張),由於該卡有銀行卡功能,已決定將日常用的銀行卡資金歸集過來,平時只帶一張卡就夠了,其他銀行卡就放抽屜了——當然,目前只打算歸集日常消費刷卡的一些資金,不會太多; 2、現場辦卡的工作人員有七八個吧,比較熱情,交流中有工作人員主動說出現在銀行的同質化比較嚴重,所以民生銀行這樣做是為了差異化競爭;據稱已在深圳多個小區用此類方式開展營銷; 3、不少老人是為了一袋米或一壺油去辦了卡,估計實際使用銀行卡功能的可能性不大,但比較小區人人都有一張功能強大、每天都得使用的民生銀行卡,業主們逐漸接受、使用其銀行功能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