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天一向是飲料與冰品旺季,尤其今年,台北更出現百年來高溫,全台籠罩在一片酷暑之下,「熱商機」持續延燒,也燒出了一陣「霜淇淋旋風」。 這股旋風,從名店開始,先是位於台南的蜷尾家,大排長龍的隊伍常把小巷擠得水洩不通,還要發號碼牌,平均等一個小時才能買到;接著,高雄的米格手作甜食、台北永康街8%ice冰淇淋專門店,每一家都引來不少排隊人潮。現在,就連全家便利商店也加入戰局,只要是有設霜淇淋機的門市,立刻成為排隊熱點。 霜淇淋出現在台灣,已經有超過四十年的歷史,為何今年突然暴紅?而更有趣的是,這些知名店家和便利商店,背後的供應商,竟然統統都一樣! 全家便利商店於今年三月悄悄的推出霜淇淋,目前只有一百家門市有販售,在幾乎沒投入任何行銷資源下,卻得到市場熱烈反應,讓其他超商業者拉高警報,甚至準備跟進。一位通路業者觀察,一旦便利商店業者全部搶進這市場,就可能引起產業結構變化,甚至改變消費者習慣,「就像當年的現煮咖啡一樣。」 關鍵字一:日本第一獨家口味結合日式風格 「重點在於四個字,就是『日本第一』!」大昌華嘉飯店暨餐飲設備事業處副總經理邱慶德說,過去台灣的冰淇淋與霜淇淋機器,多以歐美系品牌為主,如該公司主要代理美國品牌Taylor,在國內市場約有近七成市占率,麥當勞、漢堡王、新東陽、義美,都是其客戶。 而這一次,全家高掛著與日本第一冰淇淋品牌Nissei(日世)合作的旗幟,成為吸引消費者關注的主要原因。蜷尾家、米格、8%ice冰淇淋專門店,用的也是這個品牌的機器,加上各家各自的獨家配方與口味,打造出不同於以往、具有差異化的商品。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分析,台灣人對日本的東西,尤其是食物,本來就有好感,加上台灣人去日本旅遊的人也多,大家到日本吃過「日式霜淇淋」之後,回台也會想找相同的東西。 代理Nissei的義薩國際董事長陳安守說,日本的機器機台較小、使用過程也比較安靜,適合小店和便利商店。過去以代理義大利品牌為主的他,四十年來從沒像現在這樣被訂單追著跑,現只希望日方的工廠生產能夠再快一點。 日本,就是這一波霜淇淋商機崛起的關鍵字。全家甚至連霜料也是用Nissei的配方,再交由國內生產杜老爺冰品的皇家可口公司代工製作;蜷尾家老闆李豫,雖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從店名到店裝潢也都走日式風格,拉高與日本的關聯度。 關鍵字二:鬱金香杯整體賣相佳、食用方便 這些名店與便利商店,第二個共同點,就是都使用了鬱金香花型杯的甜筒。這也是造成這股熱潮的推手之一。全家表示,鬱金香花型杯讓霜淇淋商品整體的賣相更佳,更能夠引起話題。李釧如也說,「小花的造型讓霜淇淋比較不容易滴下來,增加食用的方便性。」 因為蜷尾家當初開店就決定要賣高單價霜淇淋,所以李豫希望找特別一點的餅乾杯來相稱,他曾經在日本看過花型杯,但在台灣卻遍尋不著,最後才打聽出,全台灣居然只有一家工廠生產。今年七月,霜淇淋開始竄紅時,這款甜筒還一度全台缺貨。 製造鬱金香花型杯的嬅妮食品公司董事長傅仁傑,從事甜筒生產已約莫三十年,同樣是第一次有這種被訂單追著跑的經驗。 以研發力擺脫低價競爭突破傳統才能找到新藍海 因為甜筒的市場需求不大,產品又特殊,需要專業機器才能夠大量生產,在台灣主要只有三、四家工廠生產,其他多屬家庭式、手工製作。傅仁傑三十年前也是從家庭工廠起家,規模逐漸大了以後,才開始投資生產的機器設備。 傅仁傑說,甜筒只是霜淇淋的配角,不受重視且利潤不高,以最普通的威化杯來說,一個售價大約一塊錢,利潤只有兩毛錢,「如果量一大,價格還要再砍。」 產品利潤薄,生產成本卻不低,一台生產機器動輒上百萬,又有淡旺季問題,如果量不夠大,做得不夠久,很難撐下去。 但,就因為各家都追求量大,產品差異度又不高,到最後很容易演變成價格競爭。為了提升競爭力,擺脫低價競爭,傅仁傑不斷研發,從材料和形狀去創新,目前工廠已能提供十多種不同造型產品。 這次的鬱金香花型杯,就是他參考國外案例,自行研發設計,再請日本設備廠商開模訂做,造價高達八百多萬元。 嬅妮的大盤批發商年晃企業董事長李啟昌說,這是一個很小的市場,沒什麼大商機,又是非常傳統的產業,大家幾乎都照著現有的樣子去做,很少人會去想要有所突破。 所以,當業者們都想要找特別一點的甜筒杯時,很自然就全部找上嬅妮。這次,市場被炒熱,尤其便利商店一腳跨入,更讓需求量大增,供不應求。「沒辦法,全台灣只有他有,現在不夠分,還只能配給一定的量,其他就用方型杯筒替代,」李豫無奈的說。 而傅仁傑目前已經籌畫再設立新廠、買新機器,以消化接下來更多的訂單量。 過去霜淇淋多被視為副食,如今配角變主角,名店效應加上便利商店連鎖普及力,讓這一股霜淇淋熱潮,再推上高峰。這證明了,即使是一項引進台灣超過四十年的老商品,加入了新元素以後,也能夠再度擴大市場規模,創造新市場。 |
美股還沒有脫離牛市的軌道,不過最近出現了拋售,昨日繼續收跌。分析人士警告,這次下跌可能意味著市場由看多美股轉變為看空。
券商BTIG首席全球策略師Dan Greenhaus認為,過去五天美股下跌2.3%,這並非小幅回調,而是體現了市場由看多轉向看空的速度。新聞報紙、電視評論和與客戶交流的結果都顯示出,情緒稍有改變。
Greenhaus指出,這意味著,可能大家沒有像一些人認定的那麽放心自己的看多立場。考慮到還未確定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到底會表現得多積極,這是耐人尋味的現象。
Greenhaus的警告不無道理,美國國債市場也有市場預期改變的跡象。
如美聯儲聖路易斯聯儲下圖所示,2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已升至近幾年高位,不再像過去那樣長期維持下行的低位,而是顯示了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的持續上行。
雖然本月美聯儲FOMC會議依然認為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超低利率,但以上美債利率走勢變化顯示,市場並未預計美聯儲會長期擱置加息,首次加息更有可能提前,而不是延遲。因為短期利率上升說明美聯儲已經開始收緊利率。
美國利率上升的同時,最近美元一度創下四年新高,這是否代表美股的牛市會結束?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摩根士丹利近來報告提到,歷史上,美元和美國兩年期利率同時走高時,股票和企業債表現通常向好。只有當美元走強而兩年期利率下行時,風險資產才會表現不佳。
換言之,摩根士丹利認為,如果經濟基本面好轉,即使短期利率和美元都走高,也不會給美股帶來負面影響。不過,現在投資美股還不如歐股和日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銀河證券:這波牛市結束方式將與07年大不同
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師孫建波認為,當前股市,與1929年和2007年的股市截然不同。工業企業不斷上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熱情高漲,科技進步此起彼伏,國企改革、簡政放權釋放活力,有足夠的基礎來支撐目前的市場。牛市下半場的最顯著特征是,“二八分化”取代股票普漲,那些質地優良、價值尚未被完全發掘的股票成為市場的主角,拉動指數上漲。
牛市後半場怎麽看?
孫建波:牛市已到後半段,風險收益越來越不對稱。在這樣一個全民加杠桿炒股的局面下,頂部雖不能準確預測,但歷史經驗表明當前估值水平已經處於高位水平。牛市的後半段,因下跌時抄底力量的存在,導致高位震蕩的結束,右側也至少有三個月的減倉期。
從時間來看,牛市的演繹仍在繼續;從主題和板塊來看,新的機會仍然層出不窮。下半場的最顯著特征是,“二八分化”取代股票普漲,那些質地優良、價值尚未被完全發掘的股票成為市場的主角,拉動指數上漲。
股民做好參與下半場的準備了嗎?
孫建波:下半場的操作中,對於普通投資者,建議采取謹慎策略,操作心理、交易心態非常重要。當大多數人不能控制自己交易心態時,就更要正確評估下半場的牛市特征,總結操作經驗,不能過於輕率。
另外一個角度,投資價值的判斷也是關鍵。從總市值來看,當某些股票需要數年增長才能與當前市值匹配時,高估值需要等待業績的跟上。這個等待過程中,有調整也是難免的。如果投資者能夠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有好的交易心理,面對突發波動能有鐵的交易紀律;二是要對上市公司趨勢進行判斷,有能力甄別那些趨勢正確的、總市值還有上漲空間的股票。再做到以上兩點,就做好了繼續參與牛市後半場的準備。
神創板究竟後續咋整啊?
孫建波:創業板超過3500點就是斷了線的風箏,現在的創業板已經脫離了估值的約束,上行空間脫離了正常的基本面判斷。
創業板的上漲有其獨特的理由,互聯網+、萬眾創業賦予了創業板更多的想象空間,得到了較高的估值;其次,這些被寄予厚望的創業板公司最終會被時間驗證真偽。互聯網+的企業特別多,只會講故事而無業績支撐的股票會跌的很慘,而那些抓住了發展趨勢並有業績貢獻的上市公司將成長為新的藍籌。
這波牛市結束時會不會套很多人?
孫建波:在資本市場的歷史上,像2007年那樣暴跌的事件只有一次,即1929年美國股災。2007年,A股從6124點跌到1664點,用了一年時間跌掉70%,中間幾乎沒有喘息; 1929年美國股災中,指數跌掉75%。
這兩次股災的一個相同之處在於,二者都處於幾個周期疊加的下行階段。1929年和2007年都是技術周期和產能周期的最高點,比如1929年美國的小汽車生產過剩、房地產過剩,2007年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告終、電腦產能過剩、科技創新青黃不接,最終形成金融危機,導致股災出現。
反觀中國當前股市,與1929年和2007年的股市截然不同。工業企業不斷上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熱情高漲,科技進步此起彼伏,國企改革、簡政放權釋放活力,有足夠的基礎來支撐目前的市場。
當然,市場不可能永遠上漲,市場震蕩在所難免,調整也是必然。但正如我們前面所講,只要交易心理穩健,能夠找出市值增長仍存空間的股票,投資者並不需要太過擔心。
即便這仍舊是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這波“VR元年”顯得更加真實。
從莫頓·海利希構造出第一套虛擬現實系統至今,有關“VR元年”的論調已經出現了三輪。一輪又一輪的火爆與沈寂鑄就了VR漫長的發展史,而當媒體紛紛將2016年譽之為“VR元年”的時候,有關VR的未來也引發了新一輪的非議。
VR歷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出現在60年代,正式走出科幻小說在現實社會中有了實物的雛形,並引發了軍方和民間科學家的探索熱情。VR的2.0時代出現在80年代,這時的VR走出了實驗室並被推向市場,熱衷於VR的創業者拉尼爾也被稱之為“VR之父”。在這個邏輯下,2016年理所應當的成了VR的第三波浪潮。
由此便不難理解外界對VR前景的質疑,畢竟如今的VR設備並沒有徹底脫離80年代的形態,甚至連商業化的模式和突圍領域都相差無幾。現階段的VR究竟是爆發的初始期還是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階段,沒有人能夠給出準確的答案,至少對比30年前來看,情況要更加的樂觀。
首先,硬件層面的技術積累令人興奮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移動電話誕生於1983年,重量高達兩磅,且耗費了摩托羅拉10余年的研發。而今天智能手機的質量普遍在200g以內,且在功能、續航、便捷性等方面已經不能和30年前的產品同日而語。VR設備又何嘗不是如此。
30年前最著名的VR公司莫過於傑倫·拉尼爾打造的VPL,尤其是VPL為VR頭盔推出了配套的追蹤手套,極大地提升了人機交互的體驗。按照當時較為出名的VR產品Atari VR所公布的參數,20度的視野寬度和30HZ的刷新頻率,已經被今天流行的VR眼鏡甩了不知道幾條街。即便是任天堂在1995年推出的Virtual Boy,搭配了一顆32位20MHZ的處理器,384 × 224 分辨率的顯示屏,以及高達750的重量。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處理器的延時問題簡直難以忍受,且分辨率和可視角度也是糟糕至極,就重量來說,完全是一把戴在頭上隨時可能喪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12年Oculus Rift登陸Kickstarter進行眾籌,首輪融資就達到了驚人的1600萬元。兩年後Facebook斥資20億美元將Oculus收入囊中,再加上HTC、索尼等大大小小的入局者,VR的第三類浪潮越發的洶湧。單就HTC Vive消費者版來看,單眼1200*1080的分辨率、90fps的刷新率、20余款交互傳感器等等,同Virtual Boy相比已然進入了VR的黃金時代。
不得不承認,在處理技術、顯示技術、傳感技術、材料等基礎技術方面,較於80年代已經有了質的改變。特別是VR的核心技術中,捕捉、重現、反饋、合成、感知這五大技術的積累完全可以滿足聽覺和視覺的需要。且相比於30年前,從VR眼鏡到一體機再到PC類設備,產品種類、易用性和售價早已符合了在消費級市場爆發的條件,這無疑是件讓人興奮的事。
其次,VR在內容方面有了更多的場景
30年前國內的很多家庭還在使用黑白電視,即便是美國也處於顯像管成像的時代。硬件上的局限性無疑束縛了人類對VR應用場景的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這個層面的進步對推動VR的爆發尤為重要。
VR最早的應用場景是NASA用來幫助宇航員增強太空工作的臨場感,顯然這個理由並不足以打動消費者。隨後遊戲和娛樂瞄準了VR,但直到90年代才展現出繁榮的跡象,比如說199年VR電影《剪草人》的上映,在當時的大眾市場引發了一個小高潮,並直接促進街機遊戲VR的短暫繁榮。接下來的幾年里,《披露》、《捍衛機密》、《X檔案》、《睜開你的雙眼》、《少數派報告》等都或多或少帶有VR的橋段。只不過,真正的VR電影和VR遊戲幾近於無。
回到現在來看,視頻、遊戲、圖片、廣告等已經成為VR內容的主流,盡管優秀的VR電影還尚未出現,卻也有不少好萊塢大片樂意制造一款VR版本的電影宣傳片。細究VR市場的參與者來看,既有Oculus為代表的創業者,也有HTC為代表的手機廠商,以及索尼等遊戲廠商,和不為人關註的硬件設備生產商,比如為Oculus提供鏡頭的歌爾聲學、涉及眼球追蹤技術的歐菲光等等。這些廠商的加入,一方面使VR徹底走出實驗室,成為一個被商業化的市場;另一方面內容創業者看到了信心,各類工作室和影視公司躍躍欲試,無疑將加速VR內容的發展和繁榮。
此外,VR在近30年的沈寂期中,不只是理論的完善和技術的醞釀,人們對於VR的認識已經從下一代顯示設備轉向新一代計算平臺。也就是說,VR有可能成為PC、手機之後的又一代計算平臺,這就不難理解一些公司在VR領域進行平臺式布局的野心。當然,如果VR會成為新一代計算平臺,也就意味著擁有更豐富的應用場景,諸如醫療、教育、健康、旅遊、社交等等都有可能被VR所顛覆,這些恰是上一個“VR”元年所不曾提到的,也是現階段智能手機所追逐的。
再次,現階段的資本更有利於VR成長
矽谷的繁榮和資本的活躍不無關系,喬布斯創業時的投資者剛剛崛起,那時的中國更是沒有風投的概念。可在30年後,眾籌、天使投資、VC、PE等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已經相當普遍,並在影響VR的走向。
剝離技術和內容層面的因素,80年代的VR繁榮更多的是有軍方背景的研究院,任天堂、Hasbro等巨頭,波音、世嘉等為了特定目的的研究者,鮮有拉尼爾等能夠載入史冊的創業者。這個資本市場的成熟度以及對VR的態度不無關系,而在今天又是怎麽樣的局面?
對於資本的態度,不同媒體各據一詞。有媒體報道稱創投市場開始看衰VR市場,並以VR公司Magic Leap 7.94億美元的C輪融資和今年7200美元的D輪融資作為“證詞”。看好VR的媒體同樣存在,以FellowData的數據為例,自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金買下Oculus之後,無論是融資數量還是融資額度都在逐年上升。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媒體報道和統計數據都有其片面性,但VR市場融資的頻率和數額的增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很多人抱怨廉價的VR眼鏡充斥著市場,VR內容多粗制濫造,而眩暈感、延時等仍然影響著用戶體驗。或許這些問題恰是資本不看好VR的外在因素,所幸的是在這些“負面”之外,投資者看到了更大的價值。至少暴風魔鏡、樂相科技、蘭亭數字等公司在技術和內容不占優的情況下依然走紅,足見現階段資本的真實態度,且恰恰是有利於VR市場進一步成長的。
結語
號稱“VR之父”的拉尼爾在媒體采訪中對虛擬現實的回潮表示樂觀,並認為目前技術突破的時機已近成熟。即便這仍舊是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既有3D、全息等悄無聲息的先驅,又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資本層面的競爭對手,和30年前相比,這波“VR元年”顯得更加真實。
5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乘專機抵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開啟上任後的首次出國訪問。沙特國王薩勒曼當天親自前往機場迎接特朗普總統及其夫人梅拉尼婭。
隨後,在沙特王宮,國王薩勒曼授予特朗普總統該國最高榮譽——阿蔔杜勒-阿齊茲國王獎章以及最高公民榮譽稱號。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沙特國王薩勒曼簽署了價值高達110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據白宮發布的聲明,這一份總價值超千億的協議是為了保護沙特和海灣地區的安全,同時也為了加強沙特在地區內的反恐能力。
當天晚上,特朗普總統攜夫人梅拉尼婭抵達Murabba宮殿參加國宴。晚宴前,特朗普總統觀看了劍舞等沙特傳統民俗表演,並融入民眾共同舞蹈。
在晚些時候的記者會上,特朗普總統對沙特阿拉伯的盛情款待以及數額巨大的軍事投資表示了感謝。他連連贊嘆訪問的第一天是“極其棒的一天”,對於沙特的千億投資非常開心,這將會給美國帶來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