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萬科打開跌停帶動A股反彈 量能預警次新股炒作退潮?

在連續兩個跌停之後,備受市場矚目的萬科A(000002.SZ)在周三終於打開了跌停板,而滬深兩市股指也雙雙小幅回升,不過兩市成交量卻出現了小幅萎縮。隨著反彈開始進入阻力區域,7月“吃飯行情”後續究竟會如何演繹呢?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隨著早盤萬科A打破了連續跌停的走勢,大量資金湧入該股,使得滬深兩市股指早盤一度小幅回調。不過在萬科A的走勢趨於平穩之後,股指才在黃金、食品飲料、醫藥等板塊的帶動下出現回升。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17.29點,上漲10.90點,漲幅0.36%,成交2465億元;深成指報收10641.65點,上漲38.88點,漲幅0.37%,成交4171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241.56點,下跌4.47點,跌幅0.20%,成交1139億元。

盡管滬深兩市股指雙雙反彈,但兩市成交量卻出現了小幅減少。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萬科打開跌停吸引了不少市場資金,單日成交超過了200億元,而整個市場的成交量卻出現了減少,這說明目前場外增量資金入市仍顯不足,市場還是以存量博弈為主。

此外,該私募人士還提醒,創業板指數已經連續兩個交易日回調,像維宏股份(300508.Sz)、新易盛(300502.SZ)這樣的強勢次新股開始結束連續上漲出現大幅回調,這樣的信號投資者需要高度重視,很可能次新股的炒作又將階段性的告一段落了。再加上滬指3058~3066點的缺口到前期高點3100點附近的壓力不減,這一區間可能成為反彈的攔路虎,並形成疑似的M頭部,這一區間的博弈微妙而兇險,投資者要高度重視風險。

中泰證券策略分析師羅文波等則認為,在經濟企穩走平預期漸趨一致,流動性處於平衡空間,供給側改革與穩增長政策相互影響之下,下半年A股市場走勢以震蕩為主,風險偏好的階段性變化,將觸發A 股市場階段性投資機會。行業配置方面,短期建議關註風險偏好提升的高彈性品種,建議關註有色金屬、軍工、通信、計算機等投資機會;中長期建議關註ROE持續性改善行業。

從A股上市公司盈利方面來看,A股盈利水平將在下半年恢複。此輪經濟複蘇力度將弱於2012-2013年經濟擴張幅度,上市企業盈利改善的幅度也將弱於此前。在經濟弱複蘇的背景下,對比2012-2013年經濟小周期時各行業ROE表現情況,可以看出ROE大約滯後企業凈利潤增速恢複一到兩個季度,因此預計下半年企業盈利或將出現改善,從而帶動A股表現。

而從A股估值水平來看,目前市場估值水平正處於歷史均值水平,滬深300、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市盈率分別為11倍、35倍、55倍。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穩健、財政政策托底的情況下,利率水平將在一定範圍內窄幅波動,結合利率與估值兩者之間的關系來看,估值水平將會在歷史均值附近窄幅波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58

炒新臨退潮期 “接盤俠”高位被套割肉

持續處於高溫裝填的新股及次新股近期頗具降溫之勢。

相較前兩月穩定的新股發行數量,8月份的上市新股呈現井噴狀態,但是新股開板前的漲停板平均數處於下滑態勢。其中,一些明星新股因後續走勢不佳而讓參與炒作的資金方被套或割肉離場。

對於新股、次新股炒作降溫的原因,市場觀點不一,但對其中一點存有共識,那就是其或受當前整體弱市行情影響。“炒新和市場互為因果,市場退潮前新股先退。”一位滬上券商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漲停板滑坡 資金被套

在連續三個月新股上市均保持在每月13只的節奏之後,8月份新股上市則呈現井噴狀態,數量達到30只,但是新股開板前的漲停板平均數(不包括上市首日表現,下同)處於下滑態勢。其中,一些明星新股因後續走勢不佳而讓參與炒作的機構、遊資被套或割肉離場。

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以來,已發行上市的新股共有63只,其中6月份和7月份均發行上市13只,8月份上市的新股占比近半,9月份上市的有7只(截至9月12日)。

新股供給量加大的同時,新股行情卻在走下坡路。從開板前的平均漲停板數量來看,6月份和7月份平均漲停板數分別為17.69個、17.08個,8月份已開板和未開板的漲停板累計平均數為12.83個。以此看來,開板前的平均漲停板數正逐月下降,其中8月份環比降幅近3成。以上市以來(首日除外)的漲停板數量來看,6月份和7月份平均漲停板皆為18個,8月份平均漲停板數則為13個,也處於下滑態勢。

新股漲停板數量下滑的同時,近期參與炒新的資金方也遭遇折戟。上述滬上券商高管表示,近來接盤炒新的資金“接一批套一批”,接盤的也少了。以8月份上市的新股行情來看,大多數新股在開板之後“掉頭”震蕩下行,而此前在高處接盤的資金則面臨被套的可能。

以明星新股中國電影(600977.SH)為例,除上市首日(8月9日)外,迎來11個連續漲停板,但第13個交易日便沖高回落宣告連板行情結束,此後便一路震蕩向下。其龍虎榜數據顯示,8月25日開板當日,前五買方席位均為遊資,耗資1億元左右接盤,其中第一大買方華泰證券嘉興紡工路證券營業部買入1.28億元,當日該股最低股價為38.18元/股,最高股價為40.28元/股。

自8月25日至9月12日,中國電影股價累計下跌18.43%。在這期間的8月29日,華泰證券嘉興紡工路證券營業部現身中國電影前五賣方第一席位,賣出金額為1.57億元,而當日的最低股價為34.71元/股,最高股價為37.56元/股,最高股價也低於8月25日的最低股價,這意味著該營業部可能是被套後割肉離場。

新股表現不佳的同時,次新股在前期的火熱炒作之後也迎來退潮期。Wind概念板塊中的次新股指數近期連續下挫,9月12日跳空低開,最終收跌2.98%,這已經是該指數連續第四個交易日收跌。

雖然年初至今,次新股指數以136.4%的漲幅遙遙領先,但是近5個交易日和20個交易日的走勢不盡人意,分別以6.17%、12.9%的跌幅領跌。

弱市行情引炒新退潮

對於新股、次新股炒作降溫的原因,市場觀點不一,但對其中一點存有共識,那就是可能受當前整體弱市行情影響。

在上述滬上券商高管看來,新股供給量驟增可能是影響新股行情的一個原因,這也說明目前擬上市企業庫存比較大,需要有所消化。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8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845家,其中,已過會101家,未過會744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686家,中止審查企業58家。

關於發行節奏加快的背後因素,市場上存在一種說法,則是“利用發行速度調控市場”。另一方面,隨著打新制度的變化,今年以來網下打新日益火熱,越多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其中,對此,一位深耕IPO領域的投行人士猜測,新股和次新股炒作降溫,可能和網下配售的投資者越來越多有關,因為賣盤越來越分散。

在市場人士各抒己見之中,有一個觀點均被大家提及,那就是炒新退潮可能與當前整體市場行情有關。“炒新和市場互為因果,市場退潮前新股先退。”上述滬上券商高管表示。

“新股的下跌進一步帶動指數下跌,指數下跌打擊炒新熱情。”上述券商高管表示,市場其實一直在調整階段,處於弱市,在經濟乏善可陳的背景下,大部分股票被市場所遺棄。

今年以來,在1月份股災之後,滬指整體保持震蕩橫盤走勢。最新的9月12日,滬指受外盤走弱等多因素拖累出現深幅調整,盤中一度擊穿3000點整數位,最終收報3021.98點,收跌1.85%。類似這樣滬指大幅跳水的情況,在今年的A股市場並不鮮見。

對於此次新股、次新股降溫的持續性,就目前而言還待持續關註。在上述投行人士看來,影響新股、次新股炒作降溫的因素主要在於市場定價的回歸,因為目前多數新股不是市場定價,而交易價是市場定價,這其中便存有一定的價差,以致市場資金博弈套利空間;而人為控制發行節奏、人為控制發行價格的政策開放,需要等待市場徹底穩定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45

TPP領銜全球化退潮,中歐協定卻“逆勢”前行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遭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拋棄,被視為經濟全球化的可能轉向;在此背景下,《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卻在繼續向前推進。

當地時間23日上午,兩年一度的中歐漢堡峰會在德國漢堡市召開。在此峰會上,中德雙方重要嘉賓都表示要繼續保持開放,繼續擁抱全球化,繼續推進中歐投資協定前行。

據商務部消息,此前的9月底,中歐投資協定第十二輪談判剛剛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結束,談判已經處於圍繞文本談判的階段。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此次漢堡峰會上代表中方作主題發言時表示,中歐投資協定正在繼續推進,中歐應堅持相互進一步開放,提高貿易自由化水平,並向投資等更高水平合作升級。

李毅中援引了一些數據來表明中歐之間的貿易與投資勢頭。他表示,今年1~8月中歐貿易額增長3.5%,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3%。在投資方面,雙向投資持續增長,2015年中國對歐FDI達230億美元,同比增44%,歐盟對華投資今年1~8月同比增速也超過40%。

漢堡峰會名譽主席、德國原總理施羅德在致辭中稱,公平和開放是驅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與歐洲之間“需要合作,而非對抗,雖然我們政治經濟體系不同”。

他表示,德國經濟仍以出口為導向,投資和開放性是驅動經濟的元素,德國不應該在面對中國投資時采取防禦姿態。

此前的9月份,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在北京表示,希望中歐雙方可以在2017年完成包含市場開放、全面互惠對等內容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磋商。

該商會此前一份調查顯示,在華歐企認為,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時建立了路線圖和法律框架,為更多的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或拓展在華業務提供了所需的確定性,也帶來了持續十年的空前發展,目前,歐洲企業認為《中歐投資協定》勢在必行,如談判能夠圓滿結束,減少市場準入限制,可進一步改善商業環境。

目前,投資協定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中歐溝通和談判,其中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德國聯邦政府以及各地政府方面,對來自中國的投資仍以開放的態度表示歡迎。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曹奕女士對第一財經表示,近兩年來中國在德綠地投資(Green field Investment,指到國外投資設廠的投資模式)數量連續增長,並在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成為在德國綠地投資數量最多的國家,德國歡迎中國企業來德國投資並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漢堡市市長OalfSchholz先生23日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此前有個別並購案因重新審核引起熱議,實際上也正是因為德國一直抱有開放心態,幾乎從不否決。他表示,漢堡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與並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95

2016中國電影年度盤點:票補退潮、保底湧現,影市能否靠“金融遊戲”拯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3/160633.shtml

2016中國電影年度盤點:票補退潮、保底湧現,影市能否靠“金融遊戲”拯救?
娛樂獨角獸 娛樂獨角獸

2016中國電影年度盤點:票補退潮、保底湧現,影市能否靠“金融遊戲”拯救?

年關將至,我們試圖從中外影片、電影類型、資本以及政策幾個維度,去複盤今年的電影市場。

本文由娛樂獨角獸(微信ID:wenhuajie007)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龐宏波、徐苑蕾。

年初,電影市場沈迷在快速增長的喜悅當中,尤其是前三個月捷報連連,更是為影市註入“強心針”,人們紛紛期盼著2016沖擊600億票房的“小目標”。然而市場“寒冬”突如其來。4月以來,除了6月和8月票房體量有小額增長外,其余月份全部同比下跌。

2016年,觀影人次達到13.8億,相較去年增長了9.6%,且觀影總人次首次超越北美。在人口紅利的帶動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通報內地年度總票房“順利”落定457.12億,有驚無險地完成了最低KPI。人們心里或許可以稍微舒口氣,但已沒人會再提起年初的勃勃雄心。

為什麽連續幾年爆發的票房今年卻突然來了個“急剎車”?有人說,今年爛片太多;有人說,今年票補少了;還有人說,今年大家不看電影了。年關將至,我們試圖從中外影片、電影類型、資本以及政策幾個維度,去複盤今年的電影市場。

但我們始終相信,如果在2017年,急於求成的資本能冷靜下來,政策能給予創作者更寬松的環境以及法律保障,越來越多作品願意精耕細作並得到口碑和票房的肯定,觀影市場在行業的努力下能不斷擴大、觀眾審美持續提升,那麽2016年就不是希望破滅的一年,而是涅槃重生的一年。

1、“高開低走”的影市,缺乏現象級票房“領頭羊”

2016年春節檔,《美人魚》票房突破30億,成為內地影史上的票房冠軍。除此之外,《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也分得10億票房。而相對“冷門”的3月也報收37.6億的高票房。

8b0a771f06cde9a8a97a2fbf7e26f8d9

然而好景似乎到此為止,接下來的影市開始了下跌之路。為了“止血”,票房保護月放入多部國外大片,11月更是成為了進口片的集體狂歡。從公認的“強”變成了如今的“擠”,影市在今年的確走得很尷尬。

總體來說,今年的國產片和進口片都難以尋覓現象級的“領頭羊”,這樣的情況姑且可以歸結為2016年是電影創作的“小年”。

今年進口片票房成績最高的《瘋狂動物城》獲得15.3億元,和2015年《速度與激情7》的24.2億元,二者相差近9億元。2016年暑期檔,國產影片票房前三甲為《盜墓筆記》、《絕地逃亡》、《寒戰2》,成績分別是10.04億元、8.8億元和6.78億元,而2015年暑期一部《捉妖記》就超過了前兩名的票房總和。

但現象級大片也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正如去年的票房冠軍《捉妖記》一開始也並不被看好,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這部影片會最終成為年度票房冠軍。而今年許多“傲嬌”的大片僅僅賣出了“呆萌”的票房,例如明星雲集的《封神傳奇》和《爵跡》。

而且即便達到了所謂的“大片”票房合格線,口碑也遠遠沒能達到預期。到目前為止,票房超過 10 億的國產電影共有6部,其中只有《湄公河行動》和《功夫熊貓3》的豆瓣評分高於7分,前者為8.1分後者為7.7分,6部電影的評分為6.2分,其中《澳門風雲3》的豆瓣分只有4分。

而去年超過 10 億的五部國產電影平均分則為 6.7,而且只有一部低於6分。2015年豆瓣評分超過7分的國產影片共有27部,而據數據統計,至12月初這一數字只有15部。

影市出現下跌後,似乎唯一能為大盤迅速“止血”的辦法即引進國外大片。然而這樣的突發措施打亂了電影原本的宣發節奏,從而導致大量影片選擇調檔,最直接的結果便是檔期紮堆,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暑期檔是如此,“史上最強11月”同樣如此。

一位業內人士之前宣稱,他從業這麽多年來,從沒見過任何一個賀歲檔像今年這樣進駐如此多的進口片,然而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單月報收38.4億,相比去年同期的42億,再次出現同比下跌。

冷熱鮮明的檔期必然導致大批影片“撲街”。據貓眼數據統計,今年市場上映中外電影達到466部,10億大片只有9部,5到10億的影片18部,69%的影片票房低於1000萬,出現了大量的“幾日遊”。

指望進口片拉升大盤,但進口片本身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如今好萊塢影片紛紛陷入“續集病”的怪圈,《但丁密碼》、《俠盜傑克2》等影片入華遭到觀眾冷遇,票房均未破億。即便是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大導演,其作品《圓夢巨人》今年在影市也未掀起大浪。

但是由於中國資本大批進軍海外,今年批片數量猛增。據貓眼數據統計,今年內地將迎來 90 部進口片,而去年僅為 63 部。而相比往年30部左右的批片數量今年也出現了猛增,據悉達到了47部。截至 12月25日,進口片總票房已超過190億,可以看到更大程度上今年的高票房是靠“量”堆出來的。

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2016年票房滑坡在於缺乏“領頭羊”級別的大片。但如果細數今年上映的影片類型,並非沒有紙面上的大片,只是影片的口碑下降以及檔期紮堆導致票房不佳讓大片“隱身”。

2、“類型顛倒”是爛片終點還是口味輪回?

2016年影市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或許是“爛片見底”。去年備受歡迎的青春片、愛情片、喜劇片在今年大體表現不佳,而且慣用的小鮮肉和粉絲經濟“伎倆”在今年幾乎失效。比如在春節檔憑借《澳門風雲3》一舉拿下10億票房的王晶,在國慶檔重回“戰場”,但同類型的《王牌逗王牌》僅僅取得2.6億的票房。

而青春愛情片也遭到了較大幅度的滑坡。《我最好朋友的婚禮》累計票房3744.6萬,《奔愛》累計票房4748.4萬,《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累計票房3658.7萬,而且青春愛情片口碑也不盡如人意,暑期檔上映的青春片無一豆瓣評分超過6分。

相比之下,文藝片、紀錄片似乎有了好轉的趨向,電影市場對於這些曾經不被商業看好的電影類型更加寬容,讓它們有希望在影市占據一席之地。

《我們誕生在中國》取得了6653萬票房,《我在故宮修文物》敢於在賀歲檔迎戰各路大片,而此前還有《路邊野餐》、《冬》等多部文藝片的上映。這些影片雖然在票房體量上無法與商業大片對抗,但憑借“長尾”排片仍然實現了自身類型在影市中的突破。

另外,動畫電影也因為其天然的優勢,成為了票房市場重要的一極。截至12月中旬,中國電影市場2016年所上映動畫電影的總票房已突破65.36億元,比起2015年全年45億元上漲20.36億元,漲幅達到34%左右。

貓眼數據統計,2016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共計41部,除了吸睛的好萊塢動畫外,日本二次元動畫作品在市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歡迎,為賀歲檔打響“頭炮”的《你的名字。》更是成為了一部現象級影片,一出現便開啟了連破紀錄的上映路。

a69010f90a8623a0ec20534b5a2df598

但國內動畫作品只有《大魚海棠》和《熊出沒之熊心歸來》兩部作品破億,其余作品票房表現平平。而且大部分國產動畫仍然沒有擺脫低幼動畫的創作弊病,在觀眾口碑上大多表現不佳。

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市場包容度大了,並不意味著影市喜好的類型會發生本質性的改變。青春、愛情、喜劇這些比較容易引起觀眾情感共鳴,且有利於明星發揮個人粉絲號召力的影片類型仍然獨得影市恩寵。

不過,觀眾對於“爛片”的忍耐度達到了臨界點,單純靠大IP、大制作、大明星也無法確保觀眾的歡迎和票房的保證。今年,反而一些靠口碑逆襲,且有較好話題度的電影卻在影市上分得一杯薄羹。

e6fc0399ccc3919f9fa932434b7dbb16

比如,在青春片幾乎被市場“遺棄”的情況下,《七月與安生》贏得了同檔期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中美合作的《我們誕生在中國》雖在開畫之初只拿到1.9%的排片,但最後取得了6000多萬的票房;而主旋律動作電影《湄公河行動》更是憑借其好萊塢的拍攝手法成功演繹了口碑逆襲,跑出連續7天逆跌的神曲線。    

3、票補退潮、保底湧現,影市能否靠“金融遊戲”拯救?

有人把今年大盤增長“急剎車”的主因拋給了票補退潮。

票補是“互聯網+電影”的產物,在在線售票平臺競爭的初期,為了吸引用戶下載APP,低價策略成為主要競爭手段。但如今幾大在線售票平臺都已經進入到了前期投資,後期宣發一系列的全產業鏈布局,票補一定程度上有所退潮。

微影時代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楊丹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票補只是市場行為、促銷手段,它可以拉動一個時期的銷售額,但產業發展不是靠促銷。”他認為,票補減少是票房增速放緩的一個因素,但說票補決定市場,毫無道理。

此前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娛樂獨角獸采訪時就透露過,2016年電影行業的票補總量相對2015年減少了一半以上。但事實上,一旦熱門影片上映,還是會有大量票補出現。例如國產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和光線引進的《你的名字。》,其發行方貓眼都投入了數額較大的票補。

但將票房增速放暖甩鍋給票補退潮顯然並不合理,因為今年銀幕總數超過了42000塊,而電影票價為33元,創近年新低。

票補退潮一定程度上的確影響了影院的觀眾數量。適應了9.9元看場電影的消費者,開始之初或許會認為一張電影票40元有些難以接受。但冷靜下來思考,票補的減少讓市場更加冷靜,電影院不再是“小鎮青年”集中的娛樂場所,觀眾花費40元是希望看到一部符合40元水準的電影,一定程度上利於爛片退市。

在資本層面上,今年市場上呈現出的另一個特點是:保底發行層出不窮,並且多部影片“遇保即虧”。博納影業保底《封神傳奇》10億、恒業影業保底《夏有喬木雅望天堂》4億、和和影業和聯瑞影業等4家公司保底《絕地逃亡》10億票房,紛紛宣告失敗。

但“敗多勝少”的局面並未讓保底退卻,賀歲檔的《鐵道飛虎》仍然被微影時代保底10億。而北京文化甚至在《一代妖精》、《戰狼2》還未成片之前,就簽署了高額的保底發行協議。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透露,如今國內很多的保底方並非完全落實到具體金額,或許只是影片宣傳吸睛的一種營銷手段。另外對於一些影片而言,出品方和發行方存在複雜的股份聯合,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也可能導致不正常的市場競爭。

比如《我不是潘金蓮》一度陷入“幽靈場”等負面新聞,既是出品方也是發行方的耀萊影視大幅提高其排片占比。進入12月中旬,在排片占比不足1%的情況下,《我不是潘金蓮》的上座率仍高達40%以上,引起不少影迷的懷疑。

保底發行儼然已經成為目前電影市場的一種競爭手段,這種已經形成的局面短期不會被打破。而只有通過進一步完善制度、金融創新、並且恰當地評估項目,保底方才能把控好風險和利益的平衡點。

4、政策調控,2017仍是“多變”之年?

“冷暖自知”的2016即將過去,隨之而來的2017或許才是真正的“歷史拐點”。

在國慶檔之前,日票房一度降到了3000萬體量級以下,成為了近幾年鮮有的極低值。而在長春電影節上,困於影市票房連續下跌,“長春共識”達成:發展是硬道理,質量是生命線,改變是新課題,團結是凝聚力。

電影節期間,國內首批藝術院線聯盟成立,一度被拋棄的藝術電影開始共享影市發展的紅利。

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終於通過了《電影產業促進法》,這也是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本法也將於2017年3月1日開始執行。

這兩項政策的出現,無疑更有利於國產電影,尤其是藝術電影的整體發展,從今年影市幾部文藝片獲得市場認可可以看出,文藝片仍有不小的市場需求。而文藝片的良好口碑加上政策的積極引導,也有利於國產電影提高自身質量。

另一方面,如今引進片限額34部的政策恐怕會有所改變。今年據悉已經引進了39部進口片,而官方表態其中幾部不占名額,屬於文化交流項目。2012年中美多次磋商簽署的《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簡稱《備忘錄》)有效期為五年,第二輪談判會在2017年2月17日舉行。

之前已經多次打過“預防針”,但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仍然存在著“崇洋媚外”的觀影心理,據數據統計,在過去的11個月里,進口片拿下單月票房冠軍的多達7個月。

迫於發展瓶頸的好萊塢急切希望進行“全球擴張”,打開中國大門儼然成為了明年高層談判的一大重點。但從率先頒布的《產業促進法》中可以看出,對於國產影片的放映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

由此來看,2017年進口片或許在現有34部的基礎上實現小幅度增長。

率先在1月上映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就有著十足的競爭力,海外票房極高且因為姜文和甄子丹兩位華語明星加入,在內地取得票房成功的可能性極大。而《速度與激情8》、《變形金剛5》等多部好萊塢大片亦對中國票房“虎視眈眈”。

進口片的數量增多,尤其是具有優質IP續集的好萊塢大片上映會持續帶動電影市場,對於明年電影市場的增速無疑註入了強心針。

但一定程度上也會吸引走大量的觀眾,假如國產電影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那麽剛剛頒布的利於國產電影創作的政策也只是打出了一記“空心拳”。

雖然今年讓很多電影人的夢想破滅,但困難總是不期而遇,只有不失信心和希望,提高自身實力,才能抵抗一切。

電影 盤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78

五一旺季不旺 彩電業互聯網泡沫退潮 | 如數家珍

那些匆忙進入的跨界者,不知道會不會後悔,因為彩電市場並沒有看起來那麽美。今年五一旺季不旺,一季度又出現五年以來最差業績,彩電業的互聯網泡沫正在退潮。

五一是彩電業的傳統旺季。奧維雲網的數據卻顯示,今年五一促銷期,國內彩電銷量176萬臺,同比下降13%;銷售額64億元,下跌2.5%。而同期,全國旅遊的總收入增長16.2%;熱播劇《人民的名義》大結局創下近十年國產劇最高收視率,假日購物不再是必選項。

彩電市場其實是延續了今年一季度的低迷行情。群智咨詢的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中國電視市場出貨量為1169萬臺,同比下降14%。中怡康的數據也顯示,今年首季中國電視機零售量同比下降12.5%,零售額亦同比下降6%。

從上市公司的一季報看,彩電類上市公司今年的一季報業績普遍慘淡。連以往能逆勢增長的龍頭海信電器、創維數碼一季度也出現銷售下滑,盡管跌幅小於行業平均水平。互聯網新興品牌中近年沖得最猛的樂視,亦受關聯公司資金緊張的影響,而增長乏力。

 

“這是近五年來最差的一季報、最差的五一市場”,中怡康黑電研究中心總經理彭顯東如此評價。背後是市場提前透支,以及面板成本漲價雙重壓力。

2016年,國內彩電市場銷量創下歷史新高,全年突破5000萬臺,成為節能補貼等家電優惠政策退出後最好成績。不過,“買內容送硬件”、“買硬件送內容”等連接促銷,過度低價的競爭,也提前透支了市場。2016年國內彩電銷量同比增長了7.4%,銷售額卻同比下降了7.5%,出現“增量不增收”的尷尬局面。

過去幾年,在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等家電優惠政策結束後,國內彩電市場也曾從高峰跌落低谷;後來,高舉智能電視的大旗,互聯網品牌紛紛進入,重新攪熱市場,成為中國彩電行業的主要增長動力。最高峰時,市場上新增的彩電品牌有十多、二十個,彩電被重新視為朝陽行業。

如今,這種以概念吸引用戶、以低價收割銷量的模式,已經遇到了天花板。

首先是面板成本持續上漲,血拼低價難以為繼。奧維雲網副總裁董敏直言,2016年下半年開始各行各業及民用商品漲價潮愈演愈烈,2017年一季度冰箱、洗衣機、彩電三大家電的價格均出現不同幅度的回升,以及銷售規模的下降。其中,彩電面板價格上漲已持續三個季度,長周期、高幅度為歷史之最,而彩電的品牌集中度較低、新品牌眾多,成本增長帶來的風險以及沖擊最為猛烈。

群智咨詢的數據也顯示,今年5月相比於去年5月,32、40英寸液晶電視面板的成本上升70%-100%,50、60英寸等大尺寸面板也漲價了20-30%,面板成本總體平均上漲40%。盡管一些互聯網品牌曾高調宣稱,以運營收入來覆蓋硬件成本,但事實上恐怕連成本上漲的部分也覆蓋不了。

群智咨詢的副總經理李亞琴算了一筆帳,智能電視的運營收入,多的企業一年運營收入也就約1億~2億元。而按上述面板漲價幅度計算,單臺電視成本平均上漲500元,如果600萬臺銷量,一年硬件成本就增加3億元,顯然是大屏運營收入所不能覆蓋的。事實上,不只面板,電視的存儲芯片的成本也上升了30%-40%。

其次是資本市場回歸理性,很難繼續“燒錢”。繼智能手機後,智能電視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從移動互聯網到家庭互聯網,引起憧憬無數。這也是樂視、小米、微鯨、風行等互聯網品牌紛至沓來的原因。從視頻網站、手機公司、文化基金、代工企業到廣電網絡、BAT互聯網三巨頭,都想在智能電視市場分一杯羹。

各路資本為電視大屏價值引爆的美好“錢景”競折腰。最熱的時候,樂視網的市值突破1000億,而樂視去年電視銷量500多萬臺,這一市值明顯高於年彩電年銷量達1000-2000萬臺的海信、創維和TCL。目前,樂視網的市值已回落到500多億元。彩電的運營收入要覆蓋硬件成本,現在看來還很遙遠。所以,盡管各家的智能電視日均活躍用戶數、付費用戶數及AURP(每用戶平均收入)值都在增加,但是資本的熱度正在降溫。

資本市場重回理性,不能繼續燒錢;上遊面板漲價,玩低價又難以持續;大屏價值引爆帶來的收入增加,還遠沒到覆蓋硬件成本。過去幾年拉動彩電市場膨脹的“互聯網模式”,出現啞火。競爭壓力與成本壓力疊加,彩電行業正處在十字路口。下一個動力在哪里?

彩電業的互聯網泡沫潮退,其實並不完全是壞事,讓行業回歸本質,做好產品。彩電更新換代的需求向中高端轉型,55、65英寸今年“五一”價、量雙增。如何布局更有競爭力的中高端產品,以及如何通過降成本的方法布局低端產品來穩住市場,成為2017年品牌制勝的關鍵。

洗牌無可避免。正如空調業前兩名集中了國內五六成市場份額,手機市場的份額也逐漸聚攏一樣,未來三年中國彩電市場將加快優勝劣汰,先是利潤向優秀者集中,接著是市場份額的集中。

最寒冷的時候,也許還沒到。今年房地產市場“限購”政策升級,這將直接影響包括彩電在內的家電市場。這會倒逼中國龍頭企業加速開拓海外電視市場,加快新技術突圍,尋求新的成長空間。市場並不是沒有需求,關鍵在於如何激活有效需求。從新產品看,OLED電視、激光電視目前還是小眾市場,龍頭企業要成長為“寡頭”還要下更大的功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33

去杠桿致400家P2P平臺離場 “房抵貸”大退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0/1108240.html

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思維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去桿杠浪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遍及金融業的各個角落,曾經紅火的P2P房抵貸也難逃此劫,正在走向衰落。

“我們現在房產抵押貸款業務占比已經很小了,基本不再發新標。新規對於這塊業務限制很嚴格,除了在一線城市能做幾單業務之外,二三線城市基本不再展開。現在房地產市場受宏觀調控陷入滯脹,房產抵押貸款的風險也不能忽視,在房價上漲的時候各家平臺都拼命做房產抵押貸款,現在敢做的已經不多了。”5月17日,上海一家P2P平臺負責人張國寶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而記者了解到,就在5月16日,網貸之家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4月底,國內涉及房抵貸業務的正常運營平臺數量有369家,占同期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的比例約為16.67%,總體呈現一個單邊下降的情況,僅隔8個月,退出不再進行房貸業務的平臺數量超過400家。

400家平臺出局

曾經搶著做房抵貸業務的P2P平臺,現在正風聲鶴唳。

記者了解到,同樣是網貸之家去年9月份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在2016年1-8月,國內市場共有773家P2P網貸平臺涉及房貸業務,成交量為1256.50億元,綜合收益率高達10.96%,平均借款期限為5.24個月。P2P房抵貸產品覆蓋了個人和企業在房地產融資上的大部分需求。而到了今年4月,P2P平臺房抵貸業務成交量僅約為140.52億元,從事該業務的平臺為369家。

“有些曾經專做房產抵押貸款的P2P平臺不堪壓力已經轉型其他業務,還有些平臺則退出了市場,目前市場上還在做房產抵押貸款的P2P平臺,其股東有些是地產商背景,所以還能維持業務運作;但是收益率也已經下降了很多,在一線市場低迷、房價都有松動跡象的時候,沒有哪家平臺願意以超過10%的收益率發標。”5月18日,華南一家P2P平臺的CEO李軍(化名)受訪時坦言。

而據記者了解,在這 369家P2P網貸平臺中,主要也是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三個網貸發展居於全國前列的地區,平臺數量累計占比達到了49.16%;成交量方面,北京、深圳、上海三地房貸平臺的累計成交量約為103.57億元,占房貸平臺累計成交量達到73.70%。

“二三線城市沒人做,做了也發不出去,沒有投資者認購。而P2P房抵貸萎縮嚴重不僅僅是因為房產市場的低迷,還有政策新規對於該項業務的限制因素。”李軍稱。

據了解,從去年8月下旬銀監會公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後,對於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在不同網絡網貸信息中介機構借款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同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在不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500萬元。

“這一規定使得小額信貸、消費金融、車貸業務逐步成為了網貸行業發展的主流,房抵貸等大標居多的業務肯定要受到抑制。現在看來新規嚴格執行以後,P2P平臺做不了房抵貸,贖樓貸也做不了。”地標金融總裁劉俠風分析指出。

“房抵貸”生死劫

本報記者了解到,就在去年上述新規發布後,有業內人士曾建議稱,針對房抵貸的整改措施,個人可通過多人聯合單平臺借款、跨平臺借款或以法人/企業名義借款,法人或企業可通過聯合、跨平臺借款,一定程度弱化限額對借款人資金需求的限制;對於平臺,可通過抱團形式放貸滿足借款人需求;對於資產端優勢不明顯的平臺,業務範圍可向二三線城市轉移、轉型做小額房貸業務或純資金/資產端平臺等。

然而現在看來,這些辦法遇到國家嚴厲抑制房價的諸多政策之後,已經宣告失效。

“一線城市房價維持在高位,上海市區隨便一套50平米的小房子就要三四百萬元,根據政策規定個人房產抵押最高100萬元,抵押率只有三成,但是年化貸款利率高達20%,假如借款人用來投資股市,只有保證獲得超過50%的收益才能抵扣成本。”對此,有房地產市場人士分析指出。

這位人士進一步表示,P2P房抵貸業務還存在二次抵押的風險敞口,與銀監會發布的政策也相抵觸。當借款人因某種原因不能履行還款義務的時候,處置房屋之後因平臺出借人沒有優先受償權而可能得不到或者不能全得到賠償。尤其在資產處理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是房屋抵押貸款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風險,在一些二三線城市,仍有大量的庫存需要消化,而一線城市,由於房價過高,除非是剛需,本身很難有人買房投機,這使得房屋的流動性一般,在房屋抵押借款出現逾期時,往往采用過戶售賣,轉讓給其他機構的方式變現,處置的時間一般較長,在資金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擠兌危機。

據悉,去年9月,網貸之家就P2P平臺房抵貸做過一輪壓力測試,結果顯示,行業八成以上房抵貸和贖樓業務的平臺有超額發標現象,在18867項樣本標中,金額超過20萬的有15075項,占比為79.90%;金額超過100萬的有7020項,占比為37.21%。考慮到拆標,實際的超額借款標占比可能更高。

“100萬限額對房抵業務借款標影響並沒那麽明顯,但20萬的限額對房抵業務標影響較大;相對房抵業務,涉足贖樓業務的平臺不多,但單筆借款金額較大,超過20萬、100萬的標的占比均超過房抵業務;房抵業務中以企業借款為主,但個人標限額低、不合規率高,面臨的整改難度更大。”對此,網貸之家一位負責人也坦言。

去杠桿沖擊波

“把本來就是貸款買來的住房再次抵押貸款,無論投資什麽都是加杠桿行為。如果再投資買房,其風險可想而知。如果第三次、第四次……循環往複抵押買房,整個社會經濟金融風險將無窮大,一旦一個環節資金鏈條斷裂,那麽必將引爆金融風險。”5月19日,上海社科院房地產研究專家楊濤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在楊濤看來,P2P的房抵貸目前規模已經比去年三季度最高點下降了很多,但這其中就是一個隱性“擠泡沫”的過程,400多家平臺離場就是明證。

“去年8月份房價漲幅刷新了歷史紀錄,9月初多個城市成交明顯升溫,在信貸超發的預期下,多地出現了恐慌性購房入市,房產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是買房的兩大資金來源,相當於給房貸融資加杠桿,P2P扮演著首當其沖的角色,而且銀行也參與其中。”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受訪時也指出。

據了解,在去年下半年有部分銀行跟P2P平臺合作,將房抵貸變成了在P2P平臺上流轉的理財產品。借款人將其名下房產抵押至房金所的合作金融機構。借款人通過房金所提出借款申請,從而獲得投資人的出借款,投資人將獲得最高9.5%/年的收益。如果借款人逾期還款,房金所合作金融機構為借款人代償本息。

“P2P房抵貸完全依靠房地產的價值,沒有按揭分期償還這一風險遞延,抵押了房子再去買房,一套房漲到1000萬元,就能給出700萬元的貸款。樓市這樣不斷加杠桿,很恐怖。事實上在一般人的大額消費中除了購房買車炒股,只有房市加杠桿才需要投資者將原來的房子二次抵押貸款。”有房地產市場人士分析。

現在看來,這樣的循環恐怕很難完成了。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 胡金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86

瓶頸已現、紅利退潮,內容創業的破局之道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3/163907.shtml

瓶頸已現、紅利退潮,內容創業的破局之道是什麽?
財經雜誌 財經雜誌

瓶頸已現、紅利退潮,內容創業的破局之道是什麽?

關於內容創業的目前瓶頸,破局之道正在於內容。

來源 | 財經雜誌

口述 | 李瀟雄

很多人在等著看李翔的笑話。

過去一年,李翔是中國內容創業市場上的創業明星。2016年6月5日上線的付費內容產品《李翔商業內參》迄今有97310名用戶,銷售額達到1936萬元,李翔從中收入近千萬。這被當作內容付費市場“風口”的起點和典型。

李翔是以長報道著稱的資深媒體人,創業前曾是《財經天下》周刊主編。一名質疑者撰文把《李翔商業內參》一年近2000萬元的銷售額描述為“媒體人轉型的一次性變現”,“從4月份開始,它(內參)的打開率就在18%左右,對於一款付費產品來說,這是否及格?”另一名質疑者對《財經》記者說,“它第二年的續訂率恐怕不會超過10%。”

2017年5月18日晚,李翔在得到知識產品發布會上宣布,第二季產品將更名為《李翔知識內參》,價格從199元/年變成免費,他本人將加入得到成為總編輯。《李翔商業內參》的續訂率成為了永遠的謎團。有人質疑,這是在掩蓋泡沫。

“請不要再糾纏續訂率的問題了,這是在質疑我們行騙。”得到創始人羅振宇對《財經》記者說,他把得到的產品構想比作酒店經營,入住房間收費,但早餐、遊泳池、健身房是免費的。訂閱專欄是房費,而《內參》則是酒店的免費項目。

中國內容創業在過去五年經歷了一輪紅利,內容商人認為,這是一個時代性的商機——內容正在接替互聯網成為商業的新入口。傳統媒體、機構化新媒體、自媒體,以及互聯網巨頭等市場主體都在尋找內容的新方向。

但在當下,內容創業出現了漲粉乏力、影響下滑、商業化資源向頭部內容集中等市場特征,這似乎預示著,這個新興行業正陷入誕生以來的第一個瓶頸期。

紅利退潮

經過了五年高歌猛進發展之後,內容行業紅利出現了退潮征兆,傳統廣告模式在新內容市場上的勢能消退,商業化資源向頭部內容集中

中國內容創業熱潮始於2012年8月微信推出微信公眾號平臺,該平臺基於數億用戶一躍成為最大的內容生產及內容分發平臺,催生出一個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內容業態,無數創業者和資本家爭先湧入“淘金”。

咪蒙單月收入超過400萬元、90後助理月薪5萬元;papi醬將貼片廣告拍賣2200萬元;同道大叔賣出公司套現1.78億元等案例一度成為社會熱點話題。

這是技術變革所饋贈給新內容生產者的時代紅利。每當歷史上出現技術變革帶來媒介成本的斷崖式下降時,都是一個時代內容價值鏈重構的征兆。現今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中國內容市場正處於這樣一個黃金時代。

互聯網對於傳統內容市場的改造是漸次式的。最先是內容分發渠道的更替,從門戶網站到今日頭條們,已基本革新傳統內容分發方式;隨後是需求市場升級,內容市場的消費呈現出碎片化、高效、交流感等需求特征。

從2012年到2017年的內容創業紅利,是內容分發渠道更替和需求市場升級所帶來的廣告資源遷移——在消費端和廣告業的需求不變甚至還在增長的情況下,內容市場的利潤會大概率加速向新分發渠道轉移。

這一輪紅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內容市場上的商業格局。

在內容分發市場上,今日頭條、知乎、快手等UGC(用戶原創內容)平臺將內容生產和分發渠道融為一體,成長為獨角獸公司。其中,今日頭條的廣告收入在2016年達近百億元規模。與之對應的是印刷媒體、傳統流媒體、傳統門戶網站日漸式微。

紅利也同樣惠及大量內容生產者。五年來,基於微信公眾號平臺出現了數十萬家規模不等的內容創業公司,並初步形成金字塔式的分層結構。

底部是以大量自媒體為代表的內容公司,估值在1億元以下;中部是一些已形成KOL(關鍵意見領袖)影響力,如咪蒙、新世相等大V,以及各個垂直領域的頭部內容公司,估值大多在數億元不等;而更上一層則是已突破單一平臺限制、具備一定規模化商業能力的內容公司,如吳曉波頻道、羅輯思維,估值超過20億元。

20170308073026345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此外,內容生產市場上還出現了一批機構化新媒體,如界面、36kr等,估值在數億至數十億元不等。

華人文化控股集團投資總監田翔認為,傳統內容市場的廣告溢出,賦予了內容創業者一項紅利,他們不必像其他領域的創業者那樣,在起步階段燒錢虧損。

內容創業者在一開始便可通過廣告實現盈利,且盈利曲線呈斜線上升,在內容水平達到某個質變點,盈利曲線還會出現階梯式上漲。

他所投資的男性生活方式類自媒體“杜紹斐”,在知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積累下數百萬用戶,2016年的營收在千萬元左右,其中主要為廣告收入。

“如果以《男人裝》的10萬發行量、2億元廣告年收入來對比,投資杜紹斐至少會有20倍的想象空間,這還不算內容電商的收入。”田翔稱,華人文化所投資的杜紹斐、新世相等內容公司,有望取代傳統內容市場上的《GQ》、《知音》。

然而,在經歷了這一輪高歌猛進的五年發展期之後,內容創業轉折期在2017年到來。

一是整個市場正在告別疏於規範的野蠻生長期。

二是市場紅利出現退潮征兆,商業化資源向頭部內容集中。

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的頭條平均打開率在2017年Q1滑落至5%以下,而這項數據在去年維持在10%左右,甚至有不少公號出現用戶負增長。

部分原因來自今日頭條、微博、知乎等平臺的競爭。但更本質原因是,當前內容創業者所面臨的瓶頸,是內容的傳統商業模式即廣告模式,在新內容市場上的勢能消退所帶來的。

內容創業者早期起步輕松,一開始就可以賣廣告盈利。通過一款“內容爆品”就可在互聯網上迅速收獲大量註意力和商業利益。但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壓力和並不穩固的商業根基,又往往讓他們陷入江郎才盡的困境之中。

一位靠寫文言文起家的內容創業者,在團隊里專門設置了一個崗位,負責刪掉後臺的所有負面評論,避免讓他自己看到。另一位內容創業明星李翔,在總結第一季《李翔商業內參》時寫下的第一句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遭受的最大質疑是,你是否已經完全商業化。”

一位機構化新媒體負責人認為,傳統廣告資源往互聯網的遷移,將會慢慢只屬於頭部內容和機構化媒體,對於大量處於長尾部的內容創業者來說,必須找到新方向。

田翔認為,如果當內容公司、尤其是自媒體的內容生產水平不高時,市場利潤將集中在今日頭條們的手中,但當內容水準達到一定程度後,市場主要利潤會從渠道分發商返回到內容生產端,“內容商與發行商的關系,永遠是稀缺性的博弈”。

內容創業下半場

“在內容正成為新商業入口的時代,內容是最好的生意,但媒體是最差的經營方式”。內容創業是否能突破瓶頸,取決於內容生產端的改革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新者的下半場才剛開始

截至2016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53.2%。這項數據意味著,互聯網已徹底成為中國社會的一項基礎設施,互聯網在過去20多年作為重要商業入口的時代結束,即流量紅利時代結束。

而內容作為天然的連接器,將重新成為商業入口。此前,內容一直處於品牌、廣告等商業資源入口的地位。但隨著移動互聯網、電商和物流的基礎設施完善,內容可成為商業交易的直接入口。

其邏輯在於,依靠內容形成社群,社群成為商業入口,在社群內形成新的內生消費關系,即社群經濟模式。小米曾從硬件的角度探索出社群經濟之路,而內容商人的武器則是內容產品。

新世相創始人張偉認為,中國互聯網商業在經歷門戶網站的流量時代、平臺巨頭的運營時代後,下一個階段會是社群經濟時代。

“現在正往那個方向走,要走多久我不知道。”張偉想把新世相押註在社群經濟的賽道上。目前新世相在城市青年群體中擁有數百萬量級的社群,他的目標是,至少要形成千萬規模的社群,才能保證在未來的社群商業時代入局。

他正在探索一系列社群商業的玩法。新世相依靠逃離北上廣、丟書大作戰、淩晨四點的北京等社群活動而聲名鵲起。新世相今年一季度的營收在“幾千萬不到一個億”的規模,目前主要收入來源為廣告,其他收入來源為社群內的商業交易,他預計今年的社群經濟收入會超過50%。

杜紹斐的思路類似。他依靠男性時尚類內容,在2016年獲得千萬元廣告收入、聚集數百萬用戶社群。他組建電商團隊,發展定制紳士男裝業務老爺會,在2017年上半年已經占到50%營收,在社群內形成商業交易閉環。

內容是形成社群的基礎工具,而社群又是形成商業交易的基礎工具,最終目的是形成規模化的商業交易。此外,帶有社群價值觀的商業交易也將反哺社群,在打通“內容、社群、認同、消費”閉環後,形成新的零售商業模式——把商品或服務,打造成精神消費載體。

中國內容市場上目前出現了四種較成熟的商業模式,廣告模式、社群經濟、內容電商、內容付費。

內容電商是社群經濟的進階模式——基於用戶社群的新內生消費關系;而內容付費則是內容電商的又一進階模式——內容既是流量入口,又是交易商品本身。

傳統廣告模式仍是大多數內容創業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基於社群理念,廣告模式也有了創新的形態,即社群廣告模式:基於不同社群,進行精準廣告投放;定制化廣告;以及在社群內進行商業品牌的營銷孵化。

社群廣告或將反作用於內容行業本身。催生出一批專門為廣告營銷而生的內容公司,他們將打破內容與廣告之間的界限,生產出新的“內容產品”,內容即廣告、廣告即內容。

但和商業軟文的差別又在於,這類“內容產品”依然滿足社群的價值觀和用戶對於內容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六神磊磊讀金庸是這一方向的探索者。

在內容創業的過去五年,羅振宇和吳曉波是社群經濟、內容電商、內容付費這三類創新商業模式的關鍵推動者。他們都是微信公眾號誕生之初的紅利享有者,在早期便積累下數百萬量級用戶,成為內容創業熱潮伊始的大V之一。

羅振宇在2013年把“社群經濟”送上年度熱詞。2013年、2014年,羅輯思維曾三次招募“史上最無理”、“不承諾任何權益”的付費會員,有6.6萬人付費。此舉甚至一度引發各個商業領域對社群經濟的研討。

吳曉波也幾乎在同時期走通社群經濟的商業模式。吳曉波頻道在成立兩年半的時間里積累用戶超過200萬,每天新增用戶2000左右,付費用戶近10萬。今年1月,吳曉波頻道運營公司巴九靈對外宣布A輪融資1.6億元,估值20億元。

羅輯思維的估值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上漲數倍。2014年12月,羅輯思維以3億元估值獲得A輪融資;10個月後,羅輯思維以13.2億元的估值獲得B輪融資。

在這一時期,羅吳二人都通過人格化的內容影響力,為公司撐起了早期發展的底盤,並一路從自媒體形態,走到社群經濟、內容電商階段。

吳曉波把在消費者和供應者之間設立“新關卡收費”的互聯網商業稱之為“國家模式”。但這類互聯網商業的創新已經結束,接下來是內容商業的創新時代。吳曉波甚至撰文寫道,用馬雲和馬化騰的辦法打不贏內容商業世界的戰爭。內容商業可抵抗他們的霸權。

對於羅振宇和吳曉波兩人來說,在2016年前後,他們選擇了不同方向的探索。吳曉波通過對其他自媒體公司的投資,形成了新媒體矩陣。這類似傳媒控股集團的發展思路,通過模式複制實現規模化擴張。

羅振宇則退出了手上的所有投資項目,包括受到爭議的投資papi醬,走向另一條道路,付費內容——這正被很多人當作內容創業的未來方向。

內容付費探索

版權級的內容產品將會成為核心競爭力

2015年6月左右,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拜訪羅輯思維,問道:“你們賣東西有什麽意思?賣東西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好企業,你還能再賣出一個淘寶嗎?你們應該做知識運營商。”

田溯寧是電信運營商出身,前網通集團CEO。他告訴羅振宇,運營商的功能就是將一端複雜的資源整合運營成簡單產品向另一端的用戶交付。

羅振宇說,田溯寧的這句話給他開了天眼。“你不是每周講1個小時內容嗎?就是把那些知識運營成產品交付給用戶。抓住這條思路,將來需求不得了。”於是羅輯思維停下內容電商的擴張以及資本投資,轉攻知識運營商,孵化“得到”App。

這是羅輯思維的一次關鍵轉型。此後,羅振宇開始有意識收縮自己的影響力,轉向孵化得到專欄作者。今年開始,第五季《羅輯思維》改版,停止優酷平臺的更新,成為得到上的一款免費內容產品。而標誌性的60秒微信語音推送,也變成圖文推送,語音位置放到了二條。

2016年6月,得到上線第一款付費內容產品《李翔商業內參》。這個夏天,內容付費開始在市場上密集出現,知乎、果殼、喜馬拉雅FM、蜻蜓FM、豆瓣、36氪等大量公司紛紛湧入付費內容布局。

付費內容這門生意來源於,工業時代交付內容的三大產業——教育、出版、傳媒——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產業板塊之間的松動。

羅振宇認為,付費內容會是一個產業級的新商機,而不是傳統大V或傳統內容產品的變現機會。“一家創業公司的價值大小,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社會分工,以及多少量級的分工。”他致力於推動得到訂閱專欄作者的職業化,讓其接受“知識服務”這一新職業。

從得到來看,它在產品上碎片化類似於媒體,在分發和銷售上更像出版業,在運營特色上更貼近教育業。“媒體業會關心打開率等數據,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是影響力和廣告,出版業和教育業所關心的是銷售額和招生人數。”羅振宇說。

截至2017年6月13日,得到App用戶數超過810萬,近7天日活均值66萬,付費專欄累積銷售超過133萬份(不含《羅輯思維》專欄)。截至5月24日,其25個付費專欄銷售額達到2.5億元,周打開率為63.1%、日打開率為29.3%。

這讓羅振宇相信,雖然付費內容目前還不算風口,但它具備風口的潛質。同時,在這一領域,認知份額比市場份額更起作用——版權級的內容產品將會成為核心競爭力。而得到在未來的主要增長點,或著眼於新內容市場上的知識版權經營。

華菁證券在《知識付費報告》中認為,目前在付費內容領域,得到和知乎分別代表PGC(專業生產內容)與UGC(用戶原創內容)的行業高度。付費內容行業在2020年有望具有320億元收入規模的潛力,與之對應的平臺盈利有近50億的潛力。以30倍估值計算,有望支撐1500億元市值。華菁證券認為,願意主動為知識付費的人群和習慣購書的人群有較大重疊度,目前中國大概有1.05億-1.75億人群數量。

不過,付費內容的商業邏輯暫時還無法說服所有人。“即使賽道正確也不代表公司一定成功,我們還需要看看還有沒有誰,更有優勢做成這件事。”一位曾接觸過羅輯思維的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

回歸優質內容

內容付費能不能成的關鍵,在於內容是否有交付價值。而內容創業能不能成的關鍵,同樣在於內容

田翔把中國內容市場上的新媒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簡單資訊類,消除一定的信息不對稱;第二類是KOL(意見領袖),依靠人格化的魅力吸引用戶,以個人符號實現價值觀的落點;第三類是形成內容品牌,依靠平臺統一的選題、風格、價值觀等元素形成新媒體時代的“雜誌化”品牌。

他認為,目前市場上的頭部內容,基本處於第二類和第三類之間。

對於密集出現的付費內容產品,田翔的態度趨於謹慎。

“部分新媒體嘗試內容付費,不排除是出於跟風的心態。什麽樣的內容才值得用戶付費?一些知識厚度不足的、大眾傳播屬性的內容產品,比如伴隨化的產品,本就該通過打造影響力,用廣告等流量售賣的方式進行商業化,但這些內容如果非要套用內容付費的方式,可能會過度消費用戶預期,甚至嚴重損害自身的品牌影響力,本末倒置。”

準確把握用戶需求是內容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選擇滿足還是引導用戶需求——這也將決定內容創業的未來。

羅振宇把第二步選擇比作“母愛邏輯”和“父愛邏輯”:前者是“你喜歡什麽,我給你更多”,迎合用戶人性的邏輯;後者是“我所給的,你也許會喜歡”,引導用戶的邏輯。

“母愛邏輯”導向的產品,旨在讓用戶消費更多的時間和關註度,他們的敵人是同樣消耗用戶時間的手遊《王者榮耀》;“父愛邏輯”導向的產品,旨在幫助用戶更高效地消費內容,節省時間。

什麽樣的內容適合做付費?羅振宇認為,這類內容產品在用戶付費的那一刻,會把自己想象為另外一個更好的自己,即人格躍遷。這與免費內容順從用戶人性欲望的方向相反。

華菁證券把得到上的付費內容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標大眾雜誌類的個人版,第二類是對標暢銷書,第三類則是對標專業領域知識。其中,得到訂閱專欄產品大部分是對標大眾雜誌。

這正是得到在內容付費領域取得暫時領先的部分原因。得到的付費內容產品所對標的,是在傳統內容市場上也同樣有付費價值的雜誌和暢銷書,產品針對移動互聯網的內容消費需求進行了改造。此外,羅振宇在早期形成了價值觀鮮明的社群,且在內容電商發展階段中賣書,匯聚了大量有知識付費習慣的人群。

不過,得到能夠走多遠,還取決於它是否可以找到更高效網羅內容人才的機制。目前,得到上的訂閱專欄均采取邀請制的形式。

羅振宇告訴《財經》記者,他對於內容人才的渴求是希望“野無遺賢”。此前,得到所公布的《品控手冊》中透露,得到在嘗試通過“外協作者”的機制來增強內容生產能力。

內容付費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內容是否有交付價值。而內容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也同樣在於內容。

從主管傳統財經期刊到得到訂閱專欄作者、總編輯,李翔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入了對“內容產品如何叠代”的思考——在新的內容市場語境下,優質內容的標準是否發生了變化?

拿長報道這類內容形式舉例,李翔為這項內容產品在數十年間絲毫未叠代升級而感到困惑。他用電影和遊戲產品作為對比,認為長報道的叠代速度不及它們的百分之一。

傳統的選題機制也被李翔重新審視。“有段時間,國內五家大刊同時把賈躍亭(樂視控股集團董事長)搬上了封面。風口人物、熱點話題的選題對於媒體和記者來說有利,但站在用戶的角度上來看,他只會感到困惑,為什麽都是賈躍亭,而且他所獲得的信息會有很大程度的重複。”

李翔認為,傳統內容市場上有很多貌似重要的選題卻是不顧及用戶價值的選擇。

他把雜誌形容為,工業時代藝術形式的集大成者,“但遺憾的是我們中國人做雜誌不去研究雜誌”。在第二季《李翔知識內參》中,他將作出嘗試,對雜誌這類傳統內容產品進行移動互聯網化改造。和第一季《李翔商業內參》資訊+點評的內容形式也有不同,他會嘗試長短結合的內容形式。

對比新舊內容市場,優質內容的標準已發生了部分變化。它要求內容產品的生產流程從內容生產者為主的生產模式轉變為內容消費者為主的生產模式。在產品形式上更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甚至是人工智能時代的用戶需求——這也是讓羅振宇最焦慮的,如果App時代結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結束了,下一個時代的交付方式應該是什麽?

在羅振宇看來,當前內容市場的需求特征是碎片化、跨界化、終生化和自然語言傳遞。這分別對應得到上產品的四個方向:信息密度高、交付效率高;涉及領域豐富,且為通識內容;構建遊戲化的內容消費機制;提供音頻的內容形式——這一方面是因為音頻可豐富用戶的消費場景,另一方面則是,羅振宇認為,人類大腦更適應自然語言交流而非文字閱讀,並且音頻或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主流。

羅振宇反對流量思維,其主要精力仍放在內容生產上。關於內容創業的目前瓶頸,破局之道正在於內容。內容的未來,即內容創業的未來。

羅輯思維 知識付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657

世聯行股價腰斬,熱點退潮後仍需業績支撐

世聯行(002285.SZ)股票激勵計劃第二個鎖定期已屆滿,5月31日,465.43萬股、占目前公司總股本的0.2277%的限制性股票將上市流通。

限制性股票流通對二級市場的股價影響,成為近日世聯行中小投資者的討論話題。2017年11月22日,世聯行股價取得近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14.55元之後,便陷入持續的陰跌中。5月28日,世聯行報收7.81元,跌幅為2.25%,股價回調至2017年7月,彼時一系列租賃政策尚未出臺,住房租賃明星公司尚未崛起。

券商普遍認為,隨著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相關政策以及兩部委聯合發布的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新規的相繼落地,租賃市場與金融工具的結合將利好住房租賃相關標的。但這種利好頗具不確定性,市場短期消化過後,投資標的股價容易打回原形。

而需要拼實力的業績部分,世聯行一季報顯示,出現暫時性虧損,凈利潤為-2846.5萬元,同比下滑130.7%;營業收入為14.67億元,同比增長8.55%。能幫助世聯行轉型、增強抗周期能力的長租公寓、世聯空間等新業務仍處於較大投入期,拖累一季報表現。

股價回調至一年前

2017年年中,國家一系列住房租賃政策火速出臺,扭轉房地產業發展的方向及預期,長租公寓得到極大關註。

多家機構聯合推薦世聯行、我愛我家(未更名前為:昆百大A,000560.SZ)、張江高科(600895.SH)、收購了Q房網的國創高新(002377.SZ)、萬科(000002.SZ)、龍湖地產(00960.HK)、招商蛇口(001979.SZ)等開展長租公寓業務的房地產中介、開發企業。再加上四季度,多家房企銷售業績屢破紀錄,引起房地產板塊股價異動。

縱觀多家開展的長租公寓業務的房企,世聯行受租賃概念影響較為顯著,其股價曲線貼近租賃政策的出臺及落地。

2017年7月18日,國家發布《關於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正式拉開發展租賃市場的序幕。

2017年7月18日至7月31日,10個交易日中,世聯行股價取得十連漲。我愛我家在《通知》出臺的四個交易日內,取得四連漲。同期,張江高科、國創高新、萬科等公司並無異動。

世聯行拉出一條長長陽線,整體股價從2017年7月上揚至11月,並在2017年11月22日取得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14.55元。

這數個月來,不止房地產中介,房地產開發企業萬科、龍湖地產、旭輝、碧桂園、佳兆業等公司宣布介入長租公寓,或擴大規模。長租公寓領域收房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刀光劍影的土地招拍掛市場。

從此角度來看,世聯行等公司因租賃概念站上風口在情理之內。但2017年11月22日後,世聯行股價便陷於長達半年的持續陰跌中。

此間,世聯行股價偶有震蕩,但還是跟租賃政策緊密相關。

4月25日,證監會、住建部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以盤活住房租賃企業的存量資產,降低住房租賃企業的杠桿率,促進形成金融與房地產之間的良性循環,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4月26日早盤,租售同權概念股高開高走。世聯行、三六五網(300295.SZ)、市北高新(600604.SH)、我愛我家等股一度漲停。當天收盤,世聯行漲6.27%,我愛我家漲3.29%。

而這個利好帶給二級市場的影響並未維持很久,未能扭轉世聯行股價繼續下行的趨勢。近一年時間,世聯行K線呈較為明顯的倒V形。5月28日,世聯行報收7.81元,跌幅為2.25%,股價已回調至2017年7月。

長租公寓行業資深運營、觀察人士郁珽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世聯行是市場普遍認同的租賃政策主要受益者,明星公司股價調整,說明長租公寓市場正在回歸理性,對行業而言是好事。”

一季度虧損

郁珽的看法是,泡沫褪去後,就看啤酒的質地好不好。

“對單一企業來說,市值管理應系於基本面的經營上、公司盈利模式,是否能可複制化、可持續發展,相比公司短期市值、股價調整,更應看遠期發展。”

近日,監管層亦在關註世聯行的經營狀況。深交所發函,對公司收入、利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出現背離的情況進行問詢。

2017年,世聯行實現營業收入82.12億元,同比增長30.97%,凈利潤為10.04億元,同比增長34.35%,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0.26億元,出現了-231.89%的跌幅。

世聯行回複稱,這是受到公司金融服務業務的貸款放款及本金回收現金流的影響,此外因發展長租公寓,公司支付項目保證金和租賃押金減去收取的租賃等各項押金後,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世聯行的長租公寓業務、金融業務是監管層關註焦點。在世聯行核心管理層看來,這些新興業務恰好是公司轉型,對抗房地產周期的法寶。

投入和產出錯峰,部分業務出現暫時性虧損似乎難以避免。2017年,世聯行整體盈利,但部分分部依然虧損。如長租公寓所在的資產服務分部虧損1.84億元,同比下降554.51%;裝修業務、存量物業的租售服務等新型業務所在的其他交易業務分部,虧損0.96億元,同比下降94.09%。

今年一季度,世聯行出現整體性虧損。一季報顯示,公司凈利潤為-2846.5萬元,同比下滑130.7%;營業收入為14.67億元,同比增長8.55%。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36億元,同比下滑165.96%。

中金分析師張宇指出,世聯行一季度虧損是因為銀行房貸放款周期拉長,導致代理收入結算延遲,以及以長租公寓為代表的資產運營業務投入加大、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等因素所致。

傳統代理商對新業務的探索殊為不易,長租公寓的盈利、金融業務的發展直接影響世聯行的營收結構和盈虧狀態。

深交所要求世聯行對比行業內其他經營長租公寓業務的公司的租金、成本、租期等經營情況,不過業內並無相關數據的披露,世聯行沒有可對比的標的。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表示,“租賃市場確實存在炒作概念,熱度下降,資本市場給予的關註度減少,如果業績不能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撐,公司股價難免疲軟、回落。”

按世聯行董事、總經理朱敏的說法,公司長租公寓的盈利期約為5年,這個時間被投資者期待。在國內去杠桿導致地產行業周期性下行、美國加息使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之際,世聯行需要更好的業績來證明實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11

中資並購足球俱樂部退潮 體育產業鏈上下遊文章可做

兩年前拿著歐洲強隊調研資料頻繁輾轉中英兩國的JASSON,目前已不兜售歐洲足球俱樂部。“歐洲足球俱樂部的項目已暫停一段時間,國內買家不太好找。”

原因有兩點:一是中國發改委制定的《境外投資敏感行業目錄(2018年版)》,體育俱樂部等行業在列;二是,中資控股球隊在今年夏天遭遇一連串問題。

7月11日,因為3200萬歐元的資金無法到位並及時還給埃利奧特基金,中資控股的AC米蘭俱樂部老板易主;一周後,被寄予厚望的徐根寶經營3年的洛爾卡因為內外問題重重,退出西乙B聯賽;7月20日,維拉官網宣布,NSWE公司為維拉註入大筆資金,成為球隊最大股東,而夏建統會成為聯合主席,並留在董事會,中資在這家俱樂部兩個多賽季的經營告一段落。

“我們對歐洲球隊的考察一年前已停滯。管理難題我們之前有預料,但這波退潮來得還是比較快。”與JASSON有過多次接洽的某集團執行董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收購潮如何退去

該執行董事第一次與JASSON接洽是在2016年年初,當時正是中資收購海外足球俱樂部的高峰時期。

全球化智庫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連續10年增長。2016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其中文化、體育、娛樂業的投資占比達到了5%。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如果算上贊助商,到2016年,中國資本投資境外足球產業的公開項目已近20個,投資總額約百億元人民幣。

到今年夏天,除了上述三家中資俱樂部出現問題外。今年2月,大連萬達集團將所持馬德里競技俱樂部17%的股份賣給了以色列富翁Idan Ofer的量子太平洋集團;中資控股的帕爾馬近期也出現了問題,7月23日,意大利足協官方宣布,因球員在升級關鍵戰中有涉嫌操縱比賽的行為,帕爾馬新賽季將扣除5分,而涉事球員卡拉約被禁賽2年,隨後帕爾馬官方發布聲明,表示將提起上訴。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已公開的易主或者存在問題的中資控股俱樂部占到了境外足球並購項目的一半。

“從浩浩蕩蕩的收購到中資退潮不過兩年時間。其實,收購本身不是什麽難事,難的是收購之後。尤其是企業文化不同的問題怎麽解決,比如董事會職責尤為重要,中國投資者的話語權究竟如何、對高管的選拔與監督等都值得關註。”JASSON表示。

業界分析認為,近些年中國資本投資海外足球產業的項目中,有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是失敗案例,或者與預想中有很大差距。

“我也走訪了很多收購海外民營企業的老板。大致有幾種模式,一種模式就是收購以後必須控制,必須換人,老板要沖到前面來;還有一種老板無為而治,什麽也不管。”25日,英超南安普頓足球俱樂部的最大股東高繼勝在Leaders(領袖)體育商業峰會上表示。

無論是哪一種模式,中資想擁有一點話語權的談判過程都是非常艱難的。

一家中方控股的投資者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之所以全資收購,主要是因為想擁有話語權,能夠讓中國人真正了解到國外俱樂部整體運行的真實情況並獲得經驗。“但每家俱樂部都有自己的核心商業秘密,即便你是控股方,也未必能夠全部知道。而且歐洲俱樂部對俱樂部本身的品牌保護還是很強烈,即便你是大股東,不認可你的管理就是不認可。我們曾想輸送一個中國的助理教練都歷經多次談判、多次協商才能達成。”

高繼勝認為,了解雙方文化是需要時間的,但相互尊重,相互妥協努力協調也很重要;老板必須要尊重球員、球迷、管理層的創造性發現。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仍有歐洲足球俱樂部轉讓股權,但中資企業的興趣已降溫許多。

上述執行董事表示:“我所接觸的投資者多還是熱愛足球運動,並很想借助收購和管理過程能夠學習到歐洲的經驗,從而影響中國足球運動的發展,但多還是事與願違。諸多原因中有管理經驗不足,也有專業水準問題,比如財務管理、對沖基金對決等。”

圍繞產業鏈上下遊做文章

如此複雜環境下, JASSON最終放棄並購項目業務,開始圍繞體育產業鏈上下遊做文章,比如轉播權、經紀等業務。

今年上半年,就有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簽署了收購西班牙影音轉播制作公司Imagina 53.5%股份的協議。Imagina擁有西班牙甲級足球聯賽的轉播權。

公開資料顯示,Imagina在2016年營收達到15.36億歐元,目前價值估計為19億歐元。其子公司Mediapro主要負責體育板塊,擁有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歐洲冠軍聯賽及國際籃球聯合會在西班牙的電視轉播權。

“中資對全球大型賽事IP的收購並不是從今年開始,萬達對盈方的收購就是賽事版權、轉播權為主,收購傳媒集團,還是可以學習體育媒體產業的技術和經驗。” JASSON認為。

此外,“體育經紀”也成為中資企業掘金之地。

比如,當代明誠(600136)2016年以8.2億元收購雙刃劍體育,當時,雙刃劍已與歐洲體育經紀公司MBS建立合作;貴人鳥(603555.SH)自2015年開始通過子公司貴人鳥香港多次投資西班牙足球經紀公司BOY,目前已占後者43.95%股份。

“成熟的體育產業必須建設成熟的體育競技體系,中國的體育經紀也將進入專業化和數字化時代。”體育產業天使投資人易非稱。

Forbes數據顯示,從事體育經紀業務的前10大公司中,最大的CAA 2017年持有的合同總價值為84.5億美元,其簽約運動員數量為436人,人均合同價值接近2000萬美元。

據易凱資本估算,2016年中國體育明星經紀市場規模為10億元。中泰證券預測,2025年中國體育經紀業市場規模有望達2500億元。

隨著體育競技市場成熟,中國體育經紀業務也將走上職業化,而在上升的過程中,通過收購海外經紀公司能彌補國內經紀專業短板,成為搶占先機的企業的一條“捷徑”。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694

換屆如退潮 誰沒穿泳褲 郁爾

1 : GS(14)@2013-05-30 12:13:26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 ... %E6%B3%B3%E8%A4%B2/

中共換屆從來並非遙不可及的事,中環人從去年下半年早有準備,炒作經濟政策變更話題,股評人、分析員個個頭頭是道,大行C券同步唱和,不過炒作股票以外,中共換屆的確燒著某些人的神經。

上月郁爾與行家朋友茶敍,本來閒話家常,對方突然煞有介事問起舊公司的一位家臣健康狀況,郁爾見行家朋友如此有心問候一位素未謀面的老人家,當然心中有疑,但行家繞了一圈「套料」,郁爾亦只答了一句,「佢似乎都唔想撈……」

行家朋友用力點一下頭,並道:「你舊大老闆搵我帶隊人過去,替佢個位,大老闆話老人家身體唔好,想全退。」

郁爾還未及回應,行家再道:「我係有興趣過去,但唔肯定老人家係唔係真係想退咋。」

行家朋友擔心老人家表面上全退,背後仍發功、甚或「阻頭阻勢」。事實上,老人家自七、八十年代為舊公司打拼金融業務,過去一直是大老闆的左右手,亦是最早打入內地政協圈子的本地金融從業員之一,更是內地不少大家族的「御用鑊鏟」。不過市傳近年大老闆嫌其功高蓋主,更常與老人家經常鬧意見,迫令老人家轉戰內地房地產業務。然而行家朋友擔心不無道理,因為目前主理舊公司金融業務的重臣,均是老人家的人馬,老人家「講一句」的效果,絕對多於大老闆「講十句」。

郁爾只有回應道:「嗯,可以幫你問下。」

這次於Landmark café的茶敍,當然由他買單。

正當郁爾思考向何人「套料」,手機便彈出舊同事仔K臣的whatapps訊息-「有無工介紹呀,做到甩晒轆」。

去年開始,K臣的工作只有一個,即服侍老人家。老人家近年長居內地,左至與官員攀關係,右至捐錢興建公路學校,K臣則負責跑腿、文件往來、撰寫講辭,郁爾差點忘了他其實是個分析員。K臣約我在長江的cdc coffee break,未坐下已問了兩次,「呢恕唔怕撞到熟人咩?」

郁爾答道,「你搵工咋,又唔係走私,更何況你係想搵工,而我又唔係黎同你見工,駛唔駛咁驚呀?」

K臣一臉無奈道:「唉,近排掂親既file,份份都話confi(confidential),樓上d人又換晒,做到個人食唔安坐唔落。」

一問之下,原來老人家負責的幾個內地地產項目均要重新審批,所有法律文件需從頭做起,箇中原因是主要地方官員換屆後便「大執位」。

郁爾好奇問道:「老人家從來熟知邊黨邊派,何以如此失策?」

K臣回應道:「邊黨邊派無變,只係河北變河南,四川變南京咋!」

他續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工程叫停,文件重頭做過,呢D都算係小事,人地已經算俾面老人家。聽講有行家要扲塊地去重新估值,如果證明當日官員估值程序有錯,另補差價不得止,分分鐘會惹上官非。」

「大老闆成日淨係識問點解會咁,又怪老人家無瞻前顧後,仲暗示老人家有心無力,老人家都做到心灰意冷,唉!」

如此看來,是自願也好,是被迫也好,老人家萌生退意看來屬實,但老人家在內地既有人脈、又有錢途,郁爾擔心老人家一退,舊公司在內地地產項目或處處碰壁,更重要的是內地「水喉」可能從此上鎖,金融業務料備受牽連,行家朋友即使有再大能耐,亦需時收拾殘局。

郁爾回頭再想,大老闆借換屆一事發揮,表面上為內地地產項目進度受阻而問責,實際上似是借機排除異己。是次換屆如退潮,一下子讓人看到人性真相,到底是大老闆或是老人家沒穿泳褲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