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過100年,喜羊羊也追不上海賊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3/163563.shtml

再過100年,喜羊羊也追不上海賊王
浪潮工作室 浪潮工作室

再過100年,喜羊羊也追不上海賊王

占領中國,殺進美國,日本動漫為什麽這麽無敵?

來源 | 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作者 | 馬元西

從小看著《哆啦A夢》和《灌籃高手》長大的80、90後,可以說是被日本動漫養大的一群人。

日本動漫是如此普及和深入人心,以至於這些中國人似乎從來都沒想過,為什麽是日本動漫,而不是別的國家動漫占領了自己的童年,並持續占領著自己成年後的業余生活。

2

灌籃高手劇照 / 豆瓣

事實上,今天的日本動漫不僅僅是世界動漫產業的一部分,它成了動漫本身的代名詞,在全世界都有著無數的追番者。2016年,日本動漫已經占據國際市場的60%份額,在歐美市場的占有率更是達到了80%以上,全球約有87.2%的人口都觀看過來自日本的動漫作品。

區區一個太平洋島國的動漫,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魔力?日本到底靠什麽,讓原本屬於小孩子的動漫,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挖出了一個次元?

1

所向無敵的日本動漫

據日本動畫協會的數據,早在2005年,日本動漫就達到了出口產值3130億日元的峰值,成為了全球第一動漫出口大國。

《寵物小精靈》《海賊王》《火影忍者》《名偵探柯南》這些中國人熟悉的“民工漫”,在歐美同樣擁有廣闊的市場。每年的聖叠戈國際動漫展上,皮卡丘出現的頻率並不亞於超人和蝙蝠俠。

3

聖叠戈國際動漫展上的皮卡丘妹子 / Flickr

文化輸出原本是美國的強項,好萊塢是全世界人民的電影工廠;但在動漫領域里,日本完爆美國的動漫巨頭DC和漫威。

從1963年《鐵臂阿童木》在美國上映開始,日本動漫就漸漸成為美國人童年的一部分。70年代制作的《高達》系列以及《哆啦A夢》在美國的紅火程度絲毫不亞於日本本土。《義犬報恩》熱播多年,以至於人們竟然忘記了這是一部日本動漫。

從2013年起,美國每年對日漫的進口力度都高居全球前列,基本沒掉出過前四,並且常常占據冠亞軍位置。

很多美國作品中都能看到日漫的影子,如《獅子王》參考《森林大帝》,《黑客帝國》借鑒了《攻殼機動隊》,好萊塢還曾經翻拍過真人版《七龍珠》。

4

好萊塢拍的《七龍珠》,里面還出現了周潤發 / Filmonic

近幾年,美國對日本動漫的熱情仍在持續。2015年,美國進口了298部日本動漫,位居世界第一;日本漫畫發行量也占據美國漫畫圖書市場的半數以上,全面超越美國本土作品。

而在與日本文化背景相近又缺乏優秀本土作品的中國,日漫已經占據了主流地位,國產漫畫反而成為了小眾。

盡管這幾年中國政府大力扶持國產動漫,其中還不乏具有民族主義氣質的國漫,但依然無法阻擋日本動漫的強勢輸出。

中國產業調研網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本土原創動漫在國內動漫內容消費市場的占比僅為11%,而日本則占到了約60%的份額。

2015年日本動漫的海外交易額達2.86億美元,總訂單量高達4345份,比前一年翻了4倍——而其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正是中國人,一口氣引進了286部動漫,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這一年,中國的二次元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2.19億人,其中常年泡在AB站、花大量金錢買周邊的骨灰級漫迷約有5900萬人。

5

2006年,合肥國際動漫節上cosplay成日本動漫《美少女戰士》的女孩們 / Reuters

根據艾瑞咨詢2015年發布的中國二次元用戶調查,觀眾對日本動漫表達“喜歡及非常喜歡”態度的達到99.3%;在經常看的動畫作品中,日本產品占82.2%,而國產動漫只占13.7%,簡直慘不忍睹。

中國二次元用戶可以說是被日漫養大的一群人。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一大批優質的日本動漫作品,通過電視渠道率先進入了中國家庭。70後、80後成為了享受到這一紅利的第一代人。

到了90年代,日本步入第二次動畫產業高潮後期,恰好趕上了家庭電視在中國廣泛普及的時機。大量的日漫作品在相對寬松的市場環境下被輸入國內,《聖鬥士星矢》《變形金剛》《灌籃高手》《七龍珠》等傳奇動漫,成為了無數人的童年記憶。

除了中、韓、美幾個日漫進口大國,世界其他國家也隨處可見日本動漫的影子。即便是在朝鮮,也有至少10部動畫登記在冊,可以正常觀看。北至俄羅斯、南到阿根廷,除了一些阿拉伯國家和非洲貧窮國度,全世界隨處都是日本動漫的身影。

日本動漫不只給孩子看

日本著名動漫評論家櫻井孝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日本動漫之所以風靡全球,是因為它“打破了兒童動畫的類型限制”。

這句話精準地描述了日本動漫創造產業奇跡的原因之一。就像漫威和DC忙著和好萊塢合作拍大片一樣,成年人市場才是產業最可靠的金主。

6

這些昂貴的二次元手辦,如今主要的消費人群是成年人 / Reuters

在二次元文化風靡之前,動畫一直被認為是兒童的專屬,甚至如今的很多二次元用戶依然會面對旁人的不理解:“你怎麽看小孩子看的東西?”

但只有看過日漫的人才知道,日本動漫才不是什麽小孩子看的東西。且不說十八禁的里番,即便是普通的民工日漫,故事情節之曲折、人物設定之複雜,常常讓人“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

如《海賊王》《名偵探柯南》這種能夠連載近十年的動漫,都擁有龐大的世界觀架構和層次豐富的故事情節。路飛環遊世界的冒險並不亞於經典的西方冒險小說;而柯南一集死一人、結局必破案的設定,也能吸引大量的福爾摩斯粉。

而更有神劇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在內地被刪減到面目全非的版本叫《新世紀天鷹戰士》),融入了大量基督教、古希臘神話和古典哲學的元素,以表達作者變幻莫測的思想,描寫全球通行的終極命題,就連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

7

《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 豆瓣

據美國塔夫茨大學日本文化學者蘇珊·J·納普爾觀察,日本動漫中有社會問題的隱喻、有現代化帶來的焦慮、有日本身份認同的思索、也有對戰爭殘酷的反思……這和日本10世紀以來的圖像敘事傳統是吻合的。

思考世界和人生,是日本動漫持續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這是國內的喜羊羊和光頭強完全無法媲美的。

50年代現代日本動漫剛剛萌芽的時候,確實有過一段專為兒童創作的時期。

當時,講談社和小學館等大型出版社,相繼創刊了自己的兒童漫畫周刊。後來出版社還大大降低漫畫雜誌的零售價格,讓兒童用零花錢就能買得起,孩子們由此成為了漫畫雜誌消費中堅。

而成年人熱衷漫畫則始於1970年代中期。那時候日本出版界掀起一股青年漫畫雜誌創刊潮,之前讀少年版雜誌的忠實小讀者已經長大成人,為了繼續滿足他們閱讀漫畫的消費欲望,面向成人(不僅僅是色情)的漫畫作品開始大量出現。少年漫畫期刊也紛紛朝“青年向”靠攏,逐漸形成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橫跨各年齡層的龐大市場。

8

日本少年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在90年代的樣子 / aucfan

從各類題材漫畫刊物的市場份額,可以間接反映出日本漫畫多元的受眾年齡、階層分布。最主流的少年漫畫雜誌,占據將近40%的最大比重,這類刊物面向中小學男生,充滿熱血、劇情多元。

緊隨其後的是就是成人非色情漫畫(分為男性與女性),總市場份額接近47%,它針對年齡層更高的成年讀者,更多觸及現實題材。主打中小學女生的少女漫畫雜誌,占據不到10%的市場;剩下的3%則是成人色情漫畫。

當日本動漫被引入到中國後,保持了它面向成年人的風格。在艾瑞咨詢的調查里,中國的二次元群體中,15歲以下的兒童只占15.8%;絕大部分受眾是15-20歲的青少年,占57.6%;20-25歲的青年占到了20.9%,在25-35這個年齡段,也仍然有5.5%的忠實觀眾。

由此可見,日本動漫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少兒題材,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優秀動漫作品。

優勝劣汰的最強動漫國

查看日本三大漫畫期刊之一——《周刊少年JUMP》2014年以來的連載情況,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9

《周刊少年JUMP》2016年第39號刊 / 少年ジャンプ+

《周刊少年JUMP》每年容納的漫畫部數大約在19-20部左右,然而自2014年以來,一直持續連載的僅有7部,其余65%的作品位置都處於高度的流動和不確定中。表現良好,就可以成為下一個連載神話;表現不好,就會被提前掃地出局。

中國大部分觀眾只看到了打出了廣告的“最新番”、“熱門番”,卻沒有看到它們一路殺到排行榜上之前,一路留下的炮灰。

像《海賊王》《銀魂》《食戟之靈》這樣的老牌“臺柱”“搖錢樹”,不出意外一般都會持續更新,並且不會輕易完結以免死忠粉流失。但是一些新連載的漫畫,即使一開始給了大力度全力推出,假如市場反響不好,仍然會面臨停更的危險:也就是“腰斬”。

即便是出名如《聖鬥士星矢》這樣的經典漫,也曾經因為劇情老套遭遇過腰斬——編輯部在最後一場宇宙決戰的高潮處,草草畫了個“星空”敷衍了事,巴不得趕緊結束系列。

14

《聖鬥士星矢》的漫畫 / Pinterest

漫畫的取向完全由市場決定:讀者愛看什麽我們就畫什麽。

每周連載的方式必須能吸引讀者眼球,所以畫面的質量必須優秀、情節必須曲折。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不努力一點、出幾個良心作品,怎麽混得下去?

根據JaniCA的報告,日本動漫行業從業者2013年的平均工資是332.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9.7萬元),比日本平均年收入水平低了將近五分之一。

除了錢少,他們還必須一直不停搬磚。日本動畫師2015年的日均工時長達11個小時,每月工作時長超過260小時,比日本月均工時高出近100個小時;而畫師們每月平均只能休息4.63天,比起全國平均值的6天來也非常可憐。

但只要能熬出頭,漫畫家的收益也很誘人。平均而言,日本漫畫家總收入中的14.39%都來自版稅。最誇張的是已連載二十年的《海賊王》作者尾田榮一郎,每年的版稅就高達1.05億美元。

11

《海賊王》作者尾田榮一郎的親筆簽名 / wikipedia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日本漫畫家也有一個靠山,他們至少不必擔心自己的辛苦努力最後被人“輕松一抄”,白忙活一場。他們的作品會受到版權法的嚴格保護。

日本《著作權法》第20條規定,“著作人有權保持其著作物的完整性和標題的完整性,不接受違背著作人意願的修改、刪改或其他改動。”第27條也寫道,“著作人享有將著作物進行翻譯、編曲、改變形式、改成腳本、改編為電影及其他改編方法的專有權。”作品誕生之後,如何署名、展示、使用、改編……完全是創作者自己說了算。

2011年11月,日本警方逮捕了13個動畫著作權侵權的人,其中11人因為使用網絡文件共享軟件“Share”傳播動畫作品而被逮捕,另外兩人也使用其它網絡工具做出了類似的行為。他們因非法提供影片的罪名,獲徒刑一年零六個月至八個月不等。

僅僅是上傳了未授權的動畫作品,就會面臨牢獄之災,中國的Up主們恐怕會覺得匪夷所思。

這也難怪在中國,就連一只簡筆畫的羊都會面對滿大街的盜版發愁了。

參考文獻:

[1]AJA.Anime Industry Report 2016[R].Tokyo:The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Animations,2016

[2]Otto von Feigenblatt. Understanding Japanese Animation[M].Delray Beach: Lulu.com,2007

[3]Guido Tavassi.History of Japanese Animation: Authors, Art, Industry, Success from 1917 to Today[M].Latina:Tunué,2012

[4]Susan J. Napier.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In Japanese Animation[J].Procees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2005,149(1):72-79

[5]艾瑞咨詢.2015年中國二次元用戶報告[OL].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511/2480.shtml ,2015

[6]少年JUMP吧.《少年JUMP》全年順位,2014-2017[OL].https://tieba.baidu.com/f?kw=%E5%B0%91%E5%B9%B4jump&ie=utf-8

[7]George Terunao Itagoshi.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Japanese Industry within the U.S. Animation Mark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2014,5(8):280-287

[8]Minoru SUGAYA.The Policy Analysis of The Film and Video Market in Japan[J].Keio Communication Review,2004,26:3-16

[9]BBC.Attack on Titan:a reclusive artist and his man-eating giants[OL].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34483459 ,2015-10-19

[10]Mark Esposito.The Japanese Anime and Manga Cluster:Can Such An Established Cluster Still Rescue Japan’s Economy?[R]Cases for Learning.211-047-1.Crainfield,UK: ECCH

[11]孟瑋.二次元風起:新生代的審美與消費變遷[R].北京:中金公司研究部,2017

[12]中國產業調研網.中國動漫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15-2020年)[R].北京:中國產業調研網,2015

[13]知乎.日本動漫產業為何如此發達[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95571 ,2012-01-16

[14]JaniCA.アニメーション制作者実態調査報告書2015[R].平成26 年度文化庁「次代の文化を創造する新進蕓術家育成事業」第九回.東京都:公益社團法人日本蕓能表演家團體協議會,2015

[15]人民網日本語版.日本のアニメ·漫畫が世界を魅了する理由とは[OL].http://j.people.com.cn/94473/8541517.html ,2014-02-20

[16]Du Liang.Japanese Cultural Gestures in Animation:Analysis of How Social Status and Japanese Seniority System Are Illustrated in Japanese Animation[D].Philadelphia:Drexel University,2014

[17]增田弘道.日本動漫產業的商業運作模式[M].北京:龍門書局,2012

[18]孫旸.日本動漫研究——日本動漫對本土及外來元素體現分析[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19]CRIC.Copyright Law of Japan[Z].2015-10

[20]朱步沖.日本漫畫的市場細分[N].三聯生活周刊,2013(40)

日本動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230

王微:追不上的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9/164369.shtml

王微:追不上的光
牛油果 牛油果

王微:追不上的光

一種哀樂不行於色、沒有太多情緒起伏的人,卻辦了一家動畫公司。

眾所周知,在中國做動畫是件難事,從業者甚至常被稱作“動畫民工”。難點主要在於,產業基礎太薄弱,項目風險性太高,競爭對手又太強大。而且做動畫是個長期的事,不像可以買IP速成的真人電影那樣質量隱蔽性高,動畫片的粗制濫造很容易從明面上看出來。

最苦哈哈的是,翻越這重重大山後,國產動畫並不因此有了多少優勢,觀眾並不會帶著同情分看電影,市場也不是總認“情懷”二字。投入大,風險高,使很多動畫公司開始學成功的皮克斯,想“打擊面更廣”,做合家歡電影。《瘋狂動物城》就是那遙遠的金礦所在。

追光堪稱王微在動畫領域的一次冒險。

從7月21日上映至今,《阿唐奇遇》票房差不多在2500多萬左右,和之前《小門神》的近8000萬票房差了一大截。考慮到劇情更為完整,結構更清晰,故事表達方式上也多了童趣,這個結果或許會令很多人感到驚訝,為追光稍微感到有一點惋惜。

但拍電影終究是一個生意,票房由許多綜合因素決定,質量高的不一定更賣座。很多觀眾給王微留言,表達看法:

@王導,能不能再爭取一下排片?我們這個小地方都沒有上映的了。

@感覺電影很精彩,可我兒子看半小時就睡著了。

@王導,追光的技術水平已經沒什麽可說的,就是下回能不能在外面找個編劇來寫寫故事?

真誠的吐槽基本由這幾種構成。觀眾語氣之真誠友好,很讓人欽佩他們對國產動畫的關心與愛護,也很容易讓人感受到他們對追光這個新興動畫公司的厚望。畢竟,太久沒有一家中國動畫公司站在如此備受關註的位置了。

當然也反映了電影的某些問題。排片少略去不說。小朋友在觀影過程中睡著,確是對電影敘事技巧及節奏的批評。至於編劇,王導也在媒體見面會中做了解釋:一家制片廠制的動畫公司從外面請導演是不靠譜的,不會將五年的生命交給一個外來的導演。

追光體現出的國內高水準三維動畫水平,的確為它贏得了贊譽。看完《小門神》後觀眾開始留言:國產動畫也能做出這麽美的“踏雪尋梅”打鬥場景,真是令人難忘。

而在大家關註的編劇、敘事能力這些問題上,王微斬釘截鐵:這不是剛出生的追光可以考慮的事情。

於是,從《小門神》到《阿唐奇遇》,都是王微挑起大旗,集公司CEO、制片、編導於一身。

作為一個多年的商業競爭者,他並沒有小看競爭的意思。在接受澎湃采訪時,王微表示,追光動畫成本雖只有迪士尼的十五分之一,但卻要直面競爭,深知觀眾只會有一個評價標準。對此,王微的目標是,將我們和成本超十倍的小黃人放在一起時,“大家覺得還不錯”。

更多的關註則是對於創始人王微,這個曾經的土豆網CEO。

大家津津樂道於他的前半生“挖土豆”的各種故事,更對他此後投身國產動畫感到好奇。那個甚至要糾正別人將“新浪購買土豆9%股份”的行為說成是“收購”的年輕人,這次創業會怎樣?

 

不喜歡被叫文藝青年

一般來說,公司的氣質體現最高領導者的氣質。前土豆網的口號很能體現王微想要做的是什麽。“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王微對土豆網的定位,是讓普通人在上面記錄自己的生活,而古永鏘對優酷的定義是,世界都在看。

 

 

插圖

(*土豆網、追光動畫創始人 王微

一個是創作者視角,一個是觀看者視角。

在回答記者 “你和古永鏘是好朋友嗎”的問題時,王微神秘一笑,“肯定不是啊。”記者試圖繼續挖掘八卦,但王微卻很聰明地自爆:我和他經歷類似,這兩年純粹的互聯網公司中,就我倆是商學院畢業,很多問題一說就明白。

再看古永鏘,在同一檔名為《老友記》的談話類節目中,和王微在與洪晃的對談中表現出來的沈默、不經心相比,他和王小丫在聊天中表現出來的親和力、參與度則明顯高得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溝通方式。王微似乎只對自己要做的事感興趣。

這和他面對記者針對《阿唐奇遇》提出“為什麽不拍IP劇”表現出來的淡漠很像。他的原話是,“我為什麽不做IP?那就沒什麽好討論的了。(你)想做去做唄,和我有什麽關系。”

盡管討厭被說成是文藝青年,但王微似乎具備這一群體的某些特質:比起外界的定義與視角,他對自我認知更為關註。

王微對土豆網的定位沒有問題,這甚至是個十分超前的定位——他想做的事,目前正在被湖南人宿華實踐。快手不就是普通人用來記錄自己生活的嗎?拿上手機,誰都是生活的導演。

移動互聯網時代,王微的夢想被實現了,他的定義太超前了,土豆網比youtube還要早兩個月誕生。為了討論“超前”這個問題,一位美國名記還專程給王微做過獨家采訪,盡管問的問題全都是:你能和喬布斯單獨聊上一小時真不簡單,他都跟你說了些什麽?

土豆網的故事大家後來都知道了。視頻網站誰都沒做成“導演作品平臺”,做成的是替代電視機的事,你也可以說是“全世界都在看”贏了——盡管在許多場合,古永鏘都一再強調,各位,我們不是想顛覆電視產業,而是大家一起合作,共贏。

曾經和一位在優酷和土豆都工作過的創業者聊過,問他兩家公司的區別。囑咐完不要告訴任何一家公司之後,他透露:在土豆的日子真的很爽,同事和諧,相處友好。特別提到的是,報銷很容易、方便。比起土豆,優酷則“省得多”,更講究一些制度,在成本管理上做得好。

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相信:大家認可Gary Wang(創業家&i黑馬註:王微英文名)是這樣一個人,Victor Koo(創業家&i黑馬註:古永鏘英文名)又是那樣一個人。

在古永鏘離開優土前、王微創辦追光後,他們是和諧相處的。一篇寫王微的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就是:王微和優酷土豆集團CEO古永鏘站在貼滿墻面的漫畫手稿前小聲交談。

王微用一部動畫片的情節形容自己的離去,“就像《玩具總動員3》的結尾,安迪把心愛的玩具送給了小姑娘邦尼一樣。”

可以想見,看到這個情節時,王微內心的漣漪。

 

時間不多了

創辦追光時,王微40歲了。盡管站上講臺開講諸如“互聯網基因的動畫公司”時,骨架寬闊的他看上去還像個三十來歲的IT男。

一年一部動畫,除了降低風險,還有“時間不多了”的焦慮。這是追光選擇的速度。

王微曾給記者講過一個比較慘的故事,說自己小時候曾住在醫院太平間附近,每天就見著一圈圈的人將人擡進房間,(記者補充:哦,擡進擡出。)王微笑著糾正:只有推進去的,沒有推出來的人,是空車出來。他說這些事讓他很早就思考生死,“每時每刻覺得生命轉瞬即逝。”

不知是不是思考人生過多,不管是接受采訪,還是當眾演講,王微都給人一種哀樂不形於色的感覺,沒有太多的情緒起伏。他自己說,不喜歡情緒上的東西,比較而言更喜歡邏輯。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理解他後來創辦了一家動畫公司。

“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增長30%。”初創追光時,王微經常拿著一張簡陋的PPT當眾演說,詳細解釋自己轉行做動畫的原因:市場空間大,需求旺盛,2/3的人員需求來自技術。

在世人面前,他投入動畫行業是純理性的。

就個人特質而言,他也不認為轉行是艱難的。他舉例,在做視頻網站前,他的專業是研究衛星。之前也算得上是個文藝分子,甚至寫過長篇小說和話劇劇本,做電影是自然的事。之所以沒做真人電影,是因為嫌老是跑來跑去拍片太費事。

洪晃在《老友記》中問他,動畫片三四十個工種,你怎麽知道的呢?

他答:看書。一本看不懂,看到二三十本的時候,差不多懂了一些。

洪晃大笑。

追光的定位是,學皮克斯的運營方式,拍中國題材的合家歡電影。這是考慮競爭的結果:技術和模式上必須學好萊塢,形式上必須差異化。

如此來看則一目了然:追光是王微用市場需求、商業邏輯和自身興趣、優勢推導出來的創業項目。它是具備完全的市場導向性的,看準的是國產動畫只占全部影片市場的3%左右,而歐美可達15%。

自編自導,是王微創業前期確立的發展方向。拍幾部之後,就會有磨合得好的其他導演上來了。他給追光定的基本發展時間是10年。

前期的錢也充足。豆瓣上甚至有人發問:導演說前面幾部不差錢,準備到第幾部賺錢?

道路是曲折的。《小門神》暴露出來的敘事問題,《阿唐奇遇》依然有。只是後者的故事架構已經開始靠近迪士尼的經典敘事——或說是過時的經典敘事。但起碼有了故事核心:打怪,歌頌友誼。“合家歡”的野心也在延續,希望小朋友們看到友誼,成人看到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改變。

但悲催的是,這一次觀眾又沒有買賬。大家在豆瓣、公眾號、微博上給王微直接提建議,編劇題材人設等等。王微只說,經常都是大家批評我,我自己都不知道批評自己多少次了。

失利的王微有點兒動搖。融資是他第一提到的,其二是想休息幾年,讓別人拍拍看看,“等公司掙點錢再弄吧。”他對媒體說,偶爾還有點兒自暴自棄,“不是我自吹自擂,《阿唐奇遇》做到這種水準了,如果說觀眾還只是這樣一個反應的話,那我覺得將來家庭向的電影估計沒人再做了。”

從土豆網特質、王微個人愛好等來看,他的確算得上有“情懷”的人,但他的理性思考也從不曾缺席,一直是從商業的角度來判斷事物,包括對電影市場、題材的考慮和判斷。只是,做商業和做藝術同時成功的人,太少了,而且那樣的藝術也令人感到可疑。

王微說,“追光”的名字是受“誇父逐日”的啟發。而光是追不上的——可見創立之初他就清楚自己在做什麽。

《阿唐奇遇》失利後,這個獨特的“互聯網動畫公司”下一部作品又將如何呢?

追光動畫 王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98

綜援加 3% 追不上通脹租金升幅

1 : GS(14)@2010-11-03 22:49: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620978
【本報訊】凍結兩年的綜援金有望來年上調。政府昨日提交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的文件建議,明年 2月 1日起,生果金及綜援金將會按社援物價指數調整,增加 3%,單身綜援戶的標準金額將增加約 55元至 1,885元。不過,關注綜援檢討聯盟指出,政府今次增加的只是標準金額,但租金津貼自 03年起沒有調整,未能追上租金猛升。
勞工及福利局的文件顯示,根據社援物價指數,截至今年 9月為止,綜援金、傷殘津貼、生果金應有 3%升幅。按照調整機制,新的綜援金額將在明年 2月生效,但正式的升幅仍有可能因應最新的物價變化而改變,具體的加幅要待 10月底的數據出籠後,才能確定。
生果金加 30元

現時單身健全人士的綜援標準金額為 1,830元,上調 3%後,受助人每月可領取 1,885元標準金。四人家庭的標準金額現約 5,800元,調整後的標準金約 5,974元。關注綜援檢討聯盟幹事歐陽達初表示,這是兩年來首次調高綜援金。不過,近年的累積通脹不只 3%,加幅根本追不上物價,亦反映社援物價指數的計算方法需改善。
政府今次只是調整綜援的標準金額,但租金津貼沒作出調整。歐陽達初表示,租金津貼由 03年至今都沒有增加,單人租津上限約 1,260元、兩人租津上限約 2,550元。不過,現時一個套房的月租已接近 2,800至 3,000元,政府有需要同時作出檢討。
此外,生果金同時會作出調整,增加 30元至 1,030元。政府 2010至 2011年度的綜援金及生果金開支分別為 185億元和 88.7億元。
2 : 鱷不群(1248)@2010-11-03 23:04:59

印得銀紙,就預了有這後果,所以我一直反對印銀紙
3 : GS(14)@2010-11-04 21:38:51

2樓提及
印得銀紙,就預了有這後果,所以我一直反對印銀紙



點解唔直接搞基建?
4 : 鱷不群(1248)@2010-11-04 22:24:00

3樓提及
2樓提及
印得銀紙,就預了有這後果,所以我一直反對印銀紙



點解唔直接搞基建?

你講那裡?
5 : GS(14)@2010-11-05 00:03:47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印得銀紙,就預了有這後果,所以我一直反對印銀紙



點解唔直接搞基建?

你講那裡?


美國
6 : 鱷不群(1248)@2010-11-05 07:02:13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印得銀紙,就預了有這後果,所以我一直反對印銀紙



點解唔直接搞基建?

你講那裡?


美國

錢從何來?
另一個是黨爭問題
7 : GS(14)@2010-11-05 22:11:07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印得銀紙,就預了有這後果,所以我一直反對印銀紙



點解唔直接搞基建?

你講那裡?


美國

錢從何來?
另一個是黨爭問題


把印的錢改做這樣啊
8 : 鱷不群(1248)@2010-11-06 09:43:15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印得銀紙,就預了有這後果,所以我一直反對印銀紙



點解唔直接搞基建?

你講那裡?


美國

錢從何來?
另一個是黨爭問題


把印的錢改做這樣啊

印銀紙搞基建,仍然無改問題本質,通漲仍會肆虐;印銀紙買國債,還不是一樣。基建計劃,共和黨殺得的都殺了,民眾也抱怨現時財赤太大,恐會禍延幾代
9 : GS(14)@2010-11-06 11:21:28

但是他們一路印一路搞基建,只要印得夠多,多多都無晒
10 : 鱷不群(1248)@2010-11-06 13:05:18

9樓提及
但是他們一路印一路搞基建,只要印得夠多,多多都無晒

發得國債是要還的。
11 : GS(14)@2010-11-06 13:18:04

10樓提及
9樓提及
但是他們一路印一路搞基建,只要印得夠多,多多都無晒

發得國債是要還的。


唔緊要就印出來,自己做自己債主都得...
12 : 鱷不群(1248)@2010-11-06 13:25:51

11樓提及
10樓提及
9樓提及
但是他們一路印一路搞基建,只要印得夠多,多多都無晒

發得國債是要還的。


唔緊要就印出來,自己做自己債主都得...

基建誰人出錢搞都可以,但錢印出來的唯一後果只是通漲。在布殊八年之下,美國已過度透支,州政府也快破產了,最應該做的是抖抖氣。我早兩日在Yahoo US見到有人用鴉片來形容QE2,覺得非常合適
13 : GS(14)@2010-11-06 13:34:30

咁即是要社會受少少壓力,大家忍忍難關,由得它全部爆破,這樣奧巴馬下屆唔使做
14 : 鱷不群(1248)@2010-11-06 13:52:49

14樓提及
咁即是要社會受少少壓力,大家忍忍難關,由得它全部爆破,這樣奧巴馬下屆唔使做

越做民生越困就不要做,你不亂谷那有泡沫可爆

奧巴馬下屆點都唔使做,投票結果已經證明大眾反對現有政策
15 : GS(14)@2010-11-06 14:07:57

14樓提及
14樓提及
咁即是要社會受少少壓力,大家忍忍難關,由得它全部爆破,這樣奧巴馬下屆唔使做

越做民生越困就不要做,你不亂谷那有泡沫可爆

奧巴馬下屆點都唔使做,投票結果已經證明大眾反對現有政策


前兩日睇過本書市場總有周期,但用政策去搞就麻煩
16 : 鱷不群(1248)@2010-11-06 14:40:29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14樓提及
咁即是要社會受少少壓力,大家忍忍難關,由得它全部爆破,這樣奧巴馬下屆唔使做

越做民生越困就不要做,你不亂谷那有泡沫可爆

奧巴馬下屆點都唔使做,投票結果已經證明大眾反對現有政策


前兩日睇過本書市場總有周期,但用政策去搞就麻煩

經濟那有這麼容易衰退。

白藍黑如果要顛覆經濟理論,我教他通縮有益經濟,因為減價可以刺激消費,就好似股票,預期股價上升會有人高追,跌了又會有人趁低吸納,如果是好股,是不會持續走低的
17 : GS(14)@2010-11-06 15:26:01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14樓提及
咁即是要社會受少少壓力,大家忍忍難關,由得它全部爆破,這樣奧巴馬下屆唔使做

越做民生越困就不要做,你不亂谷那有泡沫可爆

奧巴馬下屆點都唔使做,投票結果已經證明大眾反對現有政策


前兩日睇過本書市場總有周期,但用政策去搞就麻煩

經濟那有這麼容易衰退。

白藍黑如果要顛覆經濟理論,我教他通縮有益經濟,因為減價可以刺激消費,就好似股票,預期股價上升會有人高追,跌了又會有人趁低吸納,如果是好股,是不會持續走低的


通縮的痛苦在於大家的財富都少了,特別是有錢的人...
18 : 鱷不群(1248)@2010-11-06 16:08:40

17樓提及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14樓提及
咁即是要社會受少少壓力,大家忍忍難關,由得它全部爆破,這樣奧巴馬下屆唔使做

越做民生越困就不要做,你不亂谷那有泡沫可爆

奧巴馬下屆點都唔使做,投票結果已經證明大眾反對現有政策


前兩日睇過本書市場總有周期,但用政策去搞就麻煩

經濟那有這麼容易衰退。

白藍黑如果要顛覆經濟理論,我教他通縮有益經濟,因為減價可以刺激消費,就好似股票,預期股價上升會有人高追,跌了又會有人趁低吸納,如果是好股,是不會持續走低的


通縮的痛苦在於大家的財富都少了,特別是有錢的人...

通縮就通縮,無事的,有錢的人仍然會更有錢
19 : GS(14)@2010-11-06 16:12:47

18樓提及
17樓提及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14樓提及
咁即是要社會受少少壓力,大家忍忍難關,由得它全部爆破,這樣奧巴馬下屆唔使做

越做民生越困就不要做,你不亂谷那有泡沫可爆

奧巴馬下屆點都唔使做,投票結果已經證明大眾反對現有政策


前兩日睇過本書市場總有周期,但用政策去搞就麻煩

經濟那有這麼容易衰退。

白藍黑如果要顛覆經濟理論,我教他通縮有益經濟,因為減價可以刺激消費,就好似股票,預期股價上升會有人高追,跌了又會有人趁低吸納,如果是好股,是不會持續走低的


通縮的痛苦在於大家的財富都少了,特別是有錢的人...

通縮就通縮,無事的,有錢的人仍然會更有錢


比例上多,我想絕對金額就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08

樓民講場:追不追價的困惑

1 : GS(14)@2012-05-05 14:44:5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308995
今年 2月, 80後的我計劃買樓結婚,睇中粉嶺綠悠軒,當時業主叫價 248萬元,我決定購入,但因公事要離港三天,於是向代理口頭落實,並表明我會在回港後簽約。豈料三天後,我主動致電代理,才知單位已被另一內地買家加多 5萬元搶走!
我好激氣,因為當出現另一買家加價搶貨時,代理沒有通知過我,甚至要我親自追問簽約事宜,始知心儀單位已被買走。得罪講句,這種雙邊代理毫不專業,完全無為顧客的利益着想。
有買樓經驗的朋友教訓我這位初哥:口講無憑,睇啱就要「即磅」,期望代理維護顧客的利益,簡直天方夜譚。除了發吓脾氣,我根本無計可施。算了,就當作上了一課吧!
不過,這一課很昂貴(尤其對要上車的我)。這兩個月來,市況話就話靜止,但價錢卻一直升,如今再看各個放盤,都開價 268至 278萬元,才兩個月已叫高了廿多萬元,即是要預多幾萬元首期,我只是一個「掹掹緊」、逐蚊儲的打工仔,點追?
追,追唔起;唔追,不知升到何年何月;又怕高追後遇上暴跌,隨時影響半輩子的生活質素,最弊自己趕住用。成世仔,未試過心情咁矛盾兼難受。
讀者肥仔文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各界來信,以 450字為限,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註明《家》樓民講場,請留聯絡電話。編輯保留文章的刪減權。
2 : 肥B(18468)@2012-05-05 16:16:54

呢d野係要撞下板先識架啦....
3 : Sunny^_^(11601)@2012-05-05 21:08:50

大部分代理都係咁嫁啦.好明顯大陸人唔只比多5萬,應該更多既佣.
4 : idsdown(1658)@2012-05-05 23:42:22

切, 就算簽臨約都可以反價的, 最多賠3~5萬, 我就唔信佢落10萬細訂
5 : 肥B(18468)@2012-05-06 15:49:07

所以咪話, 呢方面無經驗的, 一係找個有經驗的朋友幫幫手, 否則, 係要碰下一鼻灰先得~~
6 : 亞力士(1473)@2012-05-10 00:00:22

結婚真係要買樓?
7 : 龍生(798)@2012-05-10 00:30:50

梗唔係啦, 但你唔買, 囡囡唔嫁咋嘛
8 : Ar Yan(11362)@2012-05-10 08:35:44

7樓提及
梗唔係啦, 但你唔買, 囡囡唔嫁咋嘛

係外父外母唔俾嫁~~

所以,我成日都話買樓俾囡囡,首期我俾,供就佢供,而且只落佢名架

佢立即話「你即係搵我笨,俾的重債我背」(n無收入)

佢又蠢唔晒呵~~smiley
9 : Ar Yan(11362)@2012-05-10 08:42:03

1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308995
今年 2月, 80後的我計劃買樓結婚,睇中粉嶺綠悠軒,當時業主叫價 248萬元,我決定購入,但因公事要離港三天,於是向代理口頭落實,並表明我會在回港後簽約。豈料三天後,我主動致電代理,才知單位已被另一內地買家加多 5萬元搶走!
我好激氣,因為當出現另一買家加價搶貨時,代理沒有通知過我,甚至要我親自追問簽約事宜,始知心儀單位已被買走。得罪講句,這種雙邊代理毫不專業,完全無為顧客的利益着想。

個個客,真係當個盤係 經紀獨家架?

你想買時,人地都想買,你送票上去時,人地可能已經加多5萬簽左,通知都無用

唔通你叫屋主陪錢接你個價? 你肯加幾多? 10萬?20萬?
10 : 肥B(18468)@2012-05-10 09:56:09

9樓提及
個個客,真係當個盤係 經紀獨家架?

你想買時,人地都想買,你送票上去時,人地可能已經加多5萬簽左,通知都無用

唔通你叫屋主陪錢接你個價? 你肯加幾多? 10萬?20萬?


佢根本就未買過樓, 又無同有經驗的朋友幫手, 以為買樓先到先得, AGENT講「道義」架嘛.....
11 : Ar Yan(11362)@2012-05-10 10:26:24

10樓提及
9樓提及
個個客,真係當個盤係 經紀獨家架?

你想買時,人地都想買,你送票上去時,人地可能已經加多5萬簽左,通知都無用

唔通你叫屋主陪錢接你個價? 你肯加幾多? 10萬?20萬?


佢根本就未買過樓, 又無同有經驗的朋友幫手, 以為買樓先到先得, AGENT講「道義」架嘛.....

道義係想食你盤時, 叫你講佢講道義
12 : 肥B(18468)@2012-05-10 10:27:59

入世未深係要交下學架嘛~~
13 : GS(14)@2012-05-10 22:04:39

11樓提及
10樓提及
9樓提及
個個客,真係當個盤係 經紀獨家架?

你想買時,人地都想買,你送票上去時,人地可能已經加多5萬簽左,通知都無用

唔通你叫屋主陪錢接你個價? 你肯加幾多? 10萬?20萬?


佢根本就未買過樓, 又無同有經驗的朋友幫手, 以為買樓先到先得, AGENT講「道義」架嘛.....

道義係想食你盤時, 叫你講佢講道義


現在道義不值錢
14 : 亞力士(1473)@2012-05-10 23:44:06

唔關道義事 大家入來買野 你睇完話要諗 下個一來就扑鎚 點解唔賣比佢
15 : 龍生(798)@2012-05-11 00:53:03

亞力士兄所言甚是啊

我都不明有什麼道義問題....

佢又無落訂, 點解要人留俾佢?

口頭落左就當係? 佢幾多歲?

係咪以為自己搭小巴, 玩後數?
16 : Ar Yan(11362)@2012-05-11 07:42:44

15樓提及
亞力士兄所言甚是啊

我都不明有什麼道義問題....

佢又無落訂, 點解要人留俾佢?

口頭落左就當係? 佢幾多歲?

係咪以為自己搭小巴, 玩後數?


所以,肥仔咪話佢係無熟人,無經驗囉!!

講真,有票有交易~~ 唔通個經紀同你賭白頭片
17 : Danielchan(27995)@2012-05-12 21:09:53

真係無辦法,冇落訂,只係口頭上講,如果你返到黎你話唔要,咁個業主米要失兩邊!
18 : passport(1491)@2012-05-13 01:39:13

我同意丫…口頭wo…唔通我叫佢hold哂話買就信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67

財經專題: 客戶用量猛增 電訊商收入追不上  手機無限上網年代告終

1 : GS(14)@2013-10-14 16:41:1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1


                香港於2004年有首個3G服務推出,並於2005年由SUNDAY(後來被現稱PCCW的電盈收購)推出香港首個無限上網月費計劃,但有電訊業界人士表示,「推無限上網都無用,以前啲device(設備)好難用,只得一小部份人會用流動數據。」根據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的數據顯示,至2007年12月,港人平均流動數據用量只是11MB。直至2008年,蘋果推出的iPhone3正式改革人類的生活模式,「當年根本估不到用戶的數據使用量會如此高,直至iPhone的出現,iPhone易用,3歲至80歲都識用,好多Apps應運而生。」電訊業界人士更表示,當時蘋果規定代理iPhone的電訊商必須提供無限上網的月費計劃供客戶選擇,以鼓勵客戶用iPhone上網。

引入iPhone 用量增2.4倍

                其實當時每家電訊商都有提供無限上網計劃,但她們可能「發夢都無諗過」iPhone會令人廣泛使用手機上網,加上其他手機商陸續推出智能手機,流動數據用量出現爆炸式增長。2008年12月,港人平均流動數據用量按年增2.4倍至38.1MB,至2012年12月,有關用量已增至762.6MB,眼見使用量以幾何級數上升,但收入增長不成正比,加上4G的普及,電訊商早已「密謀」取消無限上網,只是無人敢做那隻「出頭鳥」。
結果香港電訊於去年2月正式取消無限上網,直至上月,CSL、數碼通及和電香港亦齊齊取消無限上網,推出按量收費計劃,變相加價,隨後香港電訊亦公佈加價,最高加幅達67%!香港電訊市場營銷總裁(無線業務)林國誠表示,「手機屏幕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多高清,客戶需要的數據越來越多。」他表示,與用爆5GB後限速比較,按量收費反而更公平。





僅中移尚有無限計劃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本身都選用無限上網,他認為難以評論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是否合理,「但作為電訊商,一定要計數。」他預期,隨着無限上網年代告終,相信不少從前取消固網寬頻的用戶,會重新申請家居寬頻服務。全港五大電訊商中,只剩下中移動(香港)未全面取消無限上網,但管理層表明會視乎市場情況而定,業界人士相信,中移動(香港)短期都會取消無限上網,「低頭族」從此要小心,免得收到「驚嚇」賬單。
2 : GS(14)@2013-10-14 16:41:3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3
【小檔案】
現時香港人十居八九都是用iPhone或三星手機上網,但有多少人記得,香港首部3G手機,是已經退出智能手機市場的NEC手機。
2004年初,3香港推出全港首個3G流動數據服務,起初手機選擇不多,最早在港推出的3G手機乃日本的NEC616手機,每部獨立售價4380元,手機可支援3G與2G網絡,具備雙鏡頭,可供拍照、短片及作視像會議之用。3香港當時提供3個服務月費計劃,由263元至533元不等,除了包括逾千分鐘的話音通話時間外,還包括視像通話時間、短訊、多媒體下載及上網使用量。當時港人對用手機上網並不熱衷,直至蘋果推出簡單易用的iPhone,港人才迷上手機上網,可惜NEC已被iPhone、三星等打到落花流水,最終於今年7月宣佈退出智能手機市場,專注功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業務。
3 : GS(14)@2013-10-14 16:41:4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5


【用家錦囊】
沒有無限上網的日子,用家只好「慳住使」,現在就介紹用家六招慳數據的妙法(見表)。香港通訊業聯會主席何偉中強調,「要做一個聰明的用家」,應善用WiFi,並應留意電訊供應商的數據用量訊息提示。事實上,流動數據有主動、被動使用之分,而大家往往忽略後者,浪費不少數據。
如用iOS7 關自動下

經記者測試後發現,儘管使用手機的習慣相若,於iOS、Andriod兩個系統中,Andriod虛耗數據更多,比iOS多出約40至60%。其原因為Andriod系統內藏有不少被動用量,如在介面上的不斷自動更新的Widgets(小工具),故建議用家應刪除平日少用的Widget。另外,用家亦應在「設定」內的「數據使用量」,選擇「設定流動數據限制」,按個人需要調節上限,為每月數據用量封頂。
值得留意的是,相信不少三星用戶,均會留意到手機安裝有不少「三星」的自家製應用程式,卻不知它們極「食數據」。
至於蘋果用戶,隨着升級至iOS7,亦記得要關掉新設的App Store及iTunes自動下載功能,皆因該功能過份「聰明」,會為用家自動下載,統一iPad、iPhone等產品的應用程式,故不建議用家啟用。
另外,不少應用程式如Google Map、facebook等,均要求存取用家的GPS定位,無形中虛耗不少數據和電量,故建議用家在需要用到有關功能搜查地點、打卡等,才開啟手機定位功能。
至於主動用量方面,用家不妨考慮下載較為省數據的瀏覽器,如Opera,因其內置「下載前壓縮」功能,既能省時連接網站,又能節省數據用量。另外,雖然電訊商每日會發送短訊通知用戶數據用量,但亦不妨考慮在手機內安裝能夠監控流量的應用程式,如Data Monitor、2G,3G開關流量計數器等。
4 : GS(14)@2013-10-14 16:42:0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4/18462347


【成本大增】
政府勢於2016年收回電訊商三分之一3G頻譜再拍賣,是香港電訊商除流動數據需求急增外的另一大難題,根據四大電訊商聯手聘請顧問公司Plum早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估計收回3G頻譜的總成本可能高達63億元,各電訊商趁機取消無限上網變相為加價作準備。
月底公佈最後定案

本港電訊商使用2100MHz的3G頻譜牌照,將於2016年10月屆滿,經過市場諮詢,通訊事務管理局建議電訊商需將其三分之一頻譜交還重新拍賣,港府將於月底公佈最後定案。現時雖距離2016年尚有三年,但業界對政府的建議相當緊張,不得不作「最壞打算」。
四大電訊商CSL、香港電訊(6823)、數碼通(315)及和電香港(215)亦深知問題嚴重,除聯署向政府反映,早前請來Plum就有關建議作詳細研究,Plum報告指出,3G營運商將被迫作不必要的網絡投資(以降低對消費者影響)及提早投資網絡,估計涉8.53億元,加上3G客戶被迫提早添置新的4G手機所涉及的54億元,估計收回3G頻譜的總成本可能高達63億元,當中大部份由消費者承擔。事實上,回收部份頻譜勢令到頻譜資源變得更珍貴,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變得更有「說服力」。以此看來,政府已成為電訊商取消無限上網的幫兇。
5 : Sunny^_^(11601)@2013-10-14 18:15:40

新世界仲有72蚊plan...3g無限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27

IMD﹕上海20年內追不上港

1 : GS(14)@2014-12-23 10:40:0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22/news/eb_eba1.htm


【明報專訊】今年5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中,香港被新加坡超越,在近10年來首度跌出三甲。但IMD世界競爭力中心主任Arturo Bris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新加坡的發展對香港並非威脅,香港要面對的最大對手是上海,因為「中國只需要一個金融中心」。他強調上海在金融體系、企業管治上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未來20年都未必能趕上香港。


Arturo Bris表示,儘管今年新加坡的排名較香港前,但新加坡對香港並非威脅,因為它們的條件過於類似,包括商業發展高度依賴外資,以及空間有限令基建發展受阻等,未來兩地發展會「不相伯仲」。香港真正的競爭對手,他認為應該留意上海。他表示全球的經濟體都有一個「絕對的金融中心」,以美國為例,雖然芝加哥的金融體系很發達,但紐約仍是公認的金融最核心地帶,前者只能偏重在商品交易的發展。「中國也一樣,絕對的金融中心只需要一個,上海和香港要揀其一」。

指港金融中心條件上沒硬傷

「不過要說上海真正可以和香港的實力抗衡,仍是很多年之後的事」,Arturo Bris指出,IMD的競爭力年報在全球選擇了60個國家(或地區)進行比較。香港固然在發展上受到諸多限制,如基建發展受阻,以及高物價等可能嚇走人才和投資者,「但相比上海,香港在成為金融中心的條件上沒有硬傷」。

他指出上海作為內地的銀行業中心,在金融體系和企業管治方面未成熟到足以抵擋危機,若未來兩年內地影子銀行崩盤,上海將首當其衝,遭遇一次資金外逃,「國際資金首選外逃地會是香港和新加坡,對於香港將是重大機遇」。「我很有信心地說,上海在未來很長時間,或者20年,都趕不上香港。」不過他警示,目前香港在政局上的不確定性,會觸發投資者的憂慮,「佔中已經結束,但如果香港政局繼續出現問題,上海追上香港的時間會縮短」。

匯豐梁兆基:港滬各有角色

金融發展局成員、匯豐亞太區顧問(業務策略及經濟)梁兆基亦認同上海在可預見的未來要趕超香港很難,但他認為內地的銀行體系並不存在嚴重問題,爆發銀行危機的機會很微,「但這不會影響香港競爭力,因為我認為香港和上海在中國金融界各有重要角色,是可以共存的」。

明報記者 魏嘉儀
2 : GS(14)@2014-12-23 10:40:2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22/news/eb_eba2.htm



稱佔中無損港競爭力


2014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佔中行動告一段落,Arturo Bris稱行動沒有速戰速決,最終草草收場,但認為政局穩定對香港至關重要,佔中在這個時候結束,沒有影響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及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在未來很多時間內,全球最具競爭力排行榜前5名,很難會出現新名字,香港仍穩居這個頂尖行列」。


佔領為民主自由 提升國際形象

Arturo Bris表示,香港的佔中在國際社會引起極大的關注,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出街遊行,並非為了金錢和生計,而是為更高層次的民主和自由等訴求,對香港的國際形象有正面形象。但他稱歷史上由民眾發起的反對政府的遊行抗議等革命活動,但凡成功的,都必須是在短時間內取得勝利,如2011年的埃及和今年烏克蘭的民眾示威,均在兩個月內令總統下台。他認為佔中經過兩個幾月未取得成果,就應該結束,否則「長時間抗爭過分消耗民眾體力和熱情,成功機率已經很微」。

但他表示,IMD團隊與多家進駐香港的國際企業保持聯繫,所得到的反饋是儘管對於香港政局不穩表示憂慮,而且短期內佔領行動的確對生意造成衝擊,但只要政治波動在短期內結束,商界不會輕易改變對一個城市的信心,「因為要確定一個區域駐點並不容易,要綜合評估地理、金融服務、政策等多項因素」,他認為除了近期的政治波動為海外投資者信心帶來一些不確定因素,香港仍是國際企業作為亞洲區總部所在地的首選。

對於中國社科院屢次出報告指,「佔中」反映港綜合競爭力下降,Arturo Bris認為政治穩定對於香港這個高度依賴外資的「小島式經濟體」至關重要,但仍對香港整體競爭力充滿信心。
3 : GS(14)@2014-12-23 10:40:3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22/news/eb_eba3.htm



IMD商學院 全球享盛名


2014年12月22日





【明報專訊】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簡稱IMD)於1990年成立,是兩所商學院合併的總稱,包括1946年在日內瓦創立的國際管理學院(IMI),和1957年在洛桑創立的國際經濟管理與發展學院(IMEDE)。


從2008年至2014年,IMD在《金融時報》的高級商業管理人員培訓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並且在2012年到2014年中,IMD在公開課程項目排名亦位列第一。IMD的MBA課程亦在全球享有盛名,2011年和2013年獲福布斯評為全球最好的MBA項目。

自1990年,IMD每年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對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和企業競爭力進行分析,評估指標分為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率、基礎設施四大類,其中又細分出338個指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810

業主憂賠償額追不上樓價

1 : GS(14)@2017-07-05 03:34:31

【本報訊】市建局以歷史最高的呎價$15,383向土瓜灣3個項目業主提出收購建議,有長者業主指會接受收購,但坦言「收購價出幾錢都唔夠」,因樓價不斷上升,估計到接受收購時,同區樓價將再升,「20幾年樓應該買唔到啦,可能要舊到44年樓」。


租戶盼安置住公屋


屬於庇利街/榮光街重建項目受影響自住業主的約60歲住戶葉太,現時與丈夫、一子一女居於約500平方呎8樓單位,獲賠約760萬。她坦言會接受收購,但「其實畀幾多都唔夠」。她指早前曾到附近睇樓,20多年樓齡的碧麗花園一個500多呎單位,售價達700多萬元,「根本買唔起,而且收錢嗰時又可能再升」。居於榮光街的業主五太(圖)幾十年前購入約600多方呎單位,當記者告知她收購建議呎價15,000多港元時,她面露笑容說,「咁就最好啦,啲樓梯都殘殘舊舊,啲牆差唔多甩,樓頂又漏水,前幾日,屋頂又跌咗一嚿灰落嚟」。五太指不考慮樓換樓,「畀唔起又要倒貼」。亦不考慮於同區買樓,因港鐵開通後同區新樓呎價太高,「同區價錢高,買唔起,賠返啲錢都買唔到,最多買二手樓」。受今次重建影響的租戶張小姐,現時一家三口居於一個約500多呎的單位,每月租金約8,000多元。租客可獲特惠金賠償及安置,她希望市建局安排遷她遷至樂民新村,「我唔想要乜賠償或者特惠金,最希望市建局可以幫我上樓」。■記者彭愷欣、鍾雅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4/200783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824

收入追不上樓價 港樓市槓桿高企

1 : GS(14)@2017-10-01 14:24:33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384&issue=20170930


【明報專訊】本欄和讀者闊別了兩個星期,原因是筆者放了多年來少有的大假,和朋友組團去了新疆自駕遊10天,過程中可說大開眼界,也學了不少東西,剛回香港卻看到了巴士剷上行人路造成三死廿多人受傷的新聞,令人慨嘆!據傳媒報道,釀成車禍的車長因加班已連續工作了13小時,一般車長每月僅萬多元收入,令人思考在香港這個經濟發達的城巿,港人為何要捱得如此辛苦!

筆者昨天去了一個投資講座,講者引述了兩個數據值得大家細味﹕其中一個是聯合國發表的《2017全球快樂報告》,全球各國及地區快樂指數排名,首3位分別為挪威、丹麥和冰島,香港的排名竟低至第71位!講者同時引述瑞銀發表的全球71個城巿的《價格與收入》報告,其中全球十大最長工時的城巿,香港赫然排名第一,每周平均工時長達50.11小時,遠遠拋離第二位孟買的43.78小時和第三位墨西哥巿的43.48小時!其實,和那位出事的車長比,每周約50工時,可能已相當「輕鬆」!

在香港,如沒有公屋而要租私樓住,又或要供樓的話,那名要申請加班連續工作13小時的車長,如他的家庭只靠他的收入支撐,生活也只可過得「掹掹緊」!金管局剛發表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况半年度報告》,便提及﹕「近期樓市活躍再度引發對家庭負擔能力的憂慮。樓價與收入比率於第二季為16.6,高於1997年的高峰值14.6。收入槓桿比率亦達到75.5%,遠高於約50%的長期平均值。」即是說,香港一般家庭現在買樓,若接20年還款借七成計,每月供款大約佔收入的四分之三,那香港人為何要長時間工作,兼且不快樂,便極易理解!

港人負擔能力弱於其他金融中心

上述金管局的數據也顯示,現在一般樓宇售價,大概等於一般家庭不吃不喝的16年多總收入,已打破1997年的高峰值!難怪瑞銀剛公布的最新「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在各國主要城市當中,香港排名第七位,在亞洲區更是冠軍(見圖1)!

瑞銀的「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選取了過去5年全球樓價升幅最顯著的主要城市,這些城市的樓價自2011年開始平均上升50%,進入了「泡沫風險區域」,當中亞洲城巿包括香港、東京和新加坡,香港的評分為1.74(根據定義,也已處於「泡沫風險區域」)。瑞銀表示,香港樓巿出現泡沫,乃因為受到強勁的投資需求、市場情緒樂觀,以及在「驚愈遲買愈貴」的氣氛推動下,令到過去4季,香港小型單位價格大升逾兩成,住宅樓價在今年中升至歷史新高,並指若扣除通脹,香港樓價已較2003年低潮時期累升近3倍,即每年平均升幅達10%,同一時期扣除通脹因素後的租金升幅亦近3%,但巿民收入卻無明顯增長,以致市民對樓價的負擔能力弱於全球其他金融中心,而且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僅150方呎。該行預期,雖然市場樂觀,但香港樓價升浪需要唞唞氣,溫和調整預料將來臨,主因是供應上升及發展商傾向加快賣樓。

港樓市泡沫風險 料溫和調整

瑞銀說香港樓價已處於「泡沫風險區域」,它的另一份報告也表明,在2007年時,香港樓價等同約20年租金收入,現在有關比例已升至等同33年的租金收入(見圖2),反映在低息環境下,樓價不單拋離巿民收入,也拋離租金升幅,令到租金回報不斷走低,其實也在另方面反映樓巿趨於泡沫化!

金管局的《貨幣與金融穩定情况半年度報告》提到,「最近出現的家庭融資渠道值得關注。根據市場觀察所得,年輕置業人士獲父母幫助買樓的現象愈漸普遍。有些年輕置業人士的置業資金,部分是來自於父母的物業進行再按揭或加按的資金。……但考慮到樓價高企,以及無按揭的自住居所住戶所佔比例較高,由父母提供財務支持的方法或已變得更加普遍。……從家庭層面而言,他們抵禦收入衝擊的能力會較以前脆弱,尤其是置業能力較弱的買家,……地產發展商亦積極地於一手市場上提供高成數的一按貸款。雖然銀行體系並不是直接參與此類借貸,但銀行向這些地產發展商借出的貸款所存在的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內房倘「被收水」 癲價搶港地料不復見

香港「靠父幹」買樓和發展商提供高成數按揭賣樓情况愈趨普遍,都反映香港樓巿的「槓桿」增加!說到槓桿問題,高盛的一份報告表示,在香港上巿的內房發展商槓桿借貸比率達到92%,在內地上巿的內房企業槓桿比率也達55%(見圖3),著名基金經理陸東昨在投資講座表示,內銀借貸過度集中在房地產發展,並不是好事。大家想想,如十九大後阿爺「收水」令內房要去槓桿,過去一段時間內地發展商來港癲價搶地買樓,還會出現嗎?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4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