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国美舆论战

一场由机构投资者决定胜负的争战,却先从争夺旁观者的同情开始。为什么?

《新世纪》周刊 记者 王姗姗 于宁 特派香港记者 王瑞 见习记者 尹锋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时刻。无论是国美大股东黄光裕还是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都需要一颗坚强的心脏来承受每天的新考验。

  国美内战的复杂性及其影响,已超出各界的预期与想象。自8月4日国美大股东黄光裕提出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动议,要求撤销陈晓董事局主席职务以来, 半个多月来事态本身并无实质性进展——特别股东大会召开时间未定,贝恩资本近16亿元可转债尚未转股,原本拟议中的增发也迟迟没有消息。但与此同时,一场 舆论大战正在不断升级。

  先是黄家公开炮轰陈晓,指责陈为一己之私欲发动所谓“去黄化”;8月12日,国美电器五大高管集体亮相,回忆2008年底以来国美遭遇的危机,重述当时引资必要性,并显示公司管理层“共同进退”的决心。

  8月17日晚间,黄家再发“大股东致国美员工”的公开信,历数陈晓“去黄”三步棋,呼吁全体员工(包括管理层)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紧接着,8月20日凌晨,国美董事局也以公开信形式,针对黄家关于职业经理人操守、粉饰业绩、外资论等的多项指责一一回应,提出“国美是该到了要思考是谁的国美的时候了”。

  至此,一场原本单纯的在资本市场规则之下展开的商战,似乎已演变为一场“道德”和“人心”向背之争。不过,接近国美的一位消息人士认为,这只是 表面,黄家将舆论引向主要针对陈晓的道德争论,最主要的目的并非争取民意,而是借此影响当事人和相关投资者的判断,进而影响其行动。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对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争夺。

  对陈晓一方来说,最急迫的莫过于获得更多机构投资者的投票支持,只有获得至少19%的股份支持,才有可能在特别股东大会上否决黄家的系列动议;而对黄家而言,除了拉拢机构投资人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现金,以为抵御股权稀释、参与可能的增发提供保障。

  虽然双方都称可以得到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但远未到胜券在握的地步,连黄家代表也向本刊记者表示“机构的态度还看不清楚”。

  有些机构确实在用脚投票,富达基金在国美矛盾公开化后翌日,即在8月6日以每股0.312美元(约合2.43港元)价格,减持1.79亿股国美 电器股份,涉资5591万美元;有的则被双方积极的拉拢之势“吓住了”,为避开是非,“内部开会之后决定不投票”。另一些投资者,如摩根大通则火中取栗, 已将股份增至10%以上。

  此前接近贝恩的人士曾提到国美有定向增发的可能。如果国美电器增发新股,将对黄光裕形成致命打击——黄光裕的股权将被稀释到25%以下。但增发 并非易事,一是增发要事出有因,否则容易被人指责是为了摊薄黄光裕的股权;二是80多亿港元的增发也未必能在短期内完成,如果没有和机构充分沟通很难决 断。

  在过去两周中,国美股价一度下跌约二成,近几日出现小反弹,至8月19日国美股价累跌约16%。这场公司内部权力争夺战,对投资者的伤害在进一步加剧。

筹资备战

  过去两周,黄光裕家族对媒体来访表示出前所未有的配合,借媒体渠道向公众表达对陈晓“阴谋篡位”的谴责。

  17日深夜,黄光裕方面通过新浪网发布名为《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的公开信。开头即将这场纷争定调为“由于陈晓阴谋窃取公司的控制权而引发 的一场大变局”,同时历数陈晓三宗罪:引入苛刻融资“去黄化”;以“盲目股权激励”笼络高管;稀释大股东股份、提高外资股份,企图变“国美电器”为“美国 电器”。

  这封公开信经新浪发布,24小时内便收到超过一万条评论,黄光裕的“疾呼”获得了许多同情。

  但事实上,自上市之日起,国美已非黄光裕一人的国美,而黄光裕真正需要的,并非同情,而是想借此给管理层、董事会以压力,同时也“吓走”支持管理层的机构投资人。

  现金是对黄光裕最大的考验。据本刊记者调查,黄家现在所持的主要资产有鹏润投资、鹏泰投资、国美地产以及北京国美、上海国美等350多家未上市 门店。“一旦黄光裕胜出,他有可能将非上市门店注入上市公司,以此来增持国美电器股份,这样他又能增加20%左右的股份。”一位国美电器的投资者称。

  黄光裕家族代表人对本刊记者称,大股东正在紧锣密鼓地处理鹏润投资旗下资产,但留给黄家的时间太紧迫,现在处置资产困难重重。据其介绍,2009年2月已将建国大饭店出售,他拒绝透露具体金额,但称肯定高于2亿元。另外,黄家正在处置国美商都。

  数年来黄光裕从资本市场套现上百亿元,他究竟还有没有钱,外人难以获知,而传说纷纭:一位与黄光裕熟识的人称黄赌博亏了80亿元。有人分析,黄 有钱但不愿暴露自己的海外账户。黄妻杜鹃被捕时对黄母称用钱可以找公司的魏某。有人说黄光裕两个妹妹正在市场上四处融资,称“愿抵押全部股权融资30亿 元”,并开出高达亿元的中介费以寻机游说排名前三的机构投资者——目前黄光裕在国美的股权市值超过百亿元。

  黄家俨然以搏命之姿投入到这场股权大战。“黄家称如果有人愿意谈,随时可安排见面,甚至与黄光裕见面。”该消息人士进一步透露,目前大的机构投资者,其香港部门已无权决策,相关事务“都要由美国总部决定”。

  《中国证券报》8月18日报道称,据一位私募投资的基金经理透露,黄家已在其潮汕老家筹得了近20亿元资金。此外,媒体传闻称,黄光裕还获得了 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的资金支持,后者表示愿意提供“数亿元”,甚至第一年是无息借款。对此,张大中的一位旧部不置可否,但她同时表示,张大中本人明白陈 黄二人“各有各的利益”,而自己只是一个不牵涉任何利益的局外人,因此只是“从道义上帮助”。

  2006年4月,陈晓的永乐电器先是与大中约定了合并事宜,不久又与国美电器密谈合并,此事曾令张大中对陈晓大为不满。由此看来,所谓“道义上的帮助”,很可能是指张大中默许黄家在舆论战中借用他的名号。

引资恩怨

  黄光裕与陈晓关系的破裂究竟从何而起?

  一位熟悉黄光裕的投行界人士称,破裂始于引入贝恩。不过,回到引资之时的2009年,引入贝恩的决定黄光裕在狱中并无异议,甚至还曾亲笔承诺不 参与供股。一位知情人士称:“在引入贝恩时,黄光裕在亲笔信中承诺不参与供股,结果一抛一买之间不仅增持了股份还获利不少,当时大家都不想和黄光裕沾边, 有机构投资者询问,不是‘去黄’吗,怎么还增持了?”

  前述熟悉黄光裕的人士称,真正引起黄光裕不满的是引入贝恩的一些具体条款:如贝恩提名董事未进董事会,国美将给予24亿元赔款。

  回顾2009年引资时的艰难,陈晓在接受本刊专访时相当坦然:“我认为没有人能以任何理由指责我。公司做得更好,市值更高,有什么理由认为不 对?”他称,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间,不仅是公司最危急的时刻,也是全球金融风暴很严重的时候,国际机构对投资都很谨慎,当时简直融不到钱, “全世界都知道你在融资,能谈出好价钱吗?”

  陈晓说,当时国美不仅面对52亿港元可转债提前赎回的压力,还有现金流断裂的危险,首当其冲的是如何保住公司。

  8月20日,国美电器通过新浪网发表的《致国美全体员工的公开信》称,“在投资者的选择中,既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同时又保证大股东的权益成为当 时谈判的焦点。公司管理层跟贝恩、华平、KKR、黑石、TPG、凯雷等投资者逐一接触,这些投资者无一例外地提出了为保证投资的安全,希望稀释大股东的投 资方案,最后只有贝恩接受了维持大股东股权基本不变的融资方案。”

  陈晓称:“贝恩同意不摊薄股权,我们做到了,但贝恩也是有附加条件的,对公司的管理、透明度有要求,比如要求三个董事席位。”

  上述黄家代表称,陈晓的这个说法无法证实,“引资之前,黄家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一些情况,对与高管激励捆绑、贝恩的董事人数、违约条款等表达了疑义,但反对意见未被采纳,具体条款是在公告后才获知的。”

  而接近贝恩的人士对本刊记者称,公司称黄同意了引资事宜,但他并不确知黄知道多少引资条款细节。

  “当时,黄光裕要么放弃控股权,要么接受贝恩,黄光裕被迫选择了后者,但他可能只知道融资的基本条件,而不了解那些赔偿条款。”上述投行界人士称,“黄秀虹在签约之后才看到具体条款。黄光裕对高管股权激励也有意见,可以慢慢来,但他们一下子全发了。”

  陈晓解释称,黄光裕身在狱中,不可能将引资文件全部送进去,只能是纸条和一两页的书信沟通。而且按照有关法律,黄光裕并非董事会成员,董事会引资是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之内,完全可以不告知黄光裕具体事宜。黄家事后获悉是正常之事。

未了局

  按照规定,黄光裕提请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后,国美电器董事会需要在21天内予以回复,这一时间正在迫近。

  随着特别股东大会的临近,国美定向增发一事却变得越来越暧昧。如果定向增发20%新股,黄光裕的股权将被稀释到25%以下,而30%一直是黄的底线,因为按照香港法律,持股超过30%要触发要约收购,同时三分之一的表决权对黄很重要。

  黄家的代表称,听闻国美有增发意向后,7月19日晚,黄家代表与陈晓展开谈判,焦点就是让陈晓辞职和取消对董事会的“一般授权”。国美大战一触即发,也正是因为谈判破裂。

  回到增发问题,一位接近国美管理层的知情人士称,公司目前仍悬而未决。国美电器总股本为150.55亿股,假如董事会援引“一般授权”增发 20%,意味着增发40亿股,如以上周四的收盘价2.34港元作出小于九成五折让,国美增发约需80多亿港元,在股价动荡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完成这笔融资 并不容易。

  一位接近贝恩的人士称,有投资者来问是否需要增发,到现在董事会没有做出决定。“不能为了打仗而增发,没道理不能增发,向贝恩增发10%更是没有的事。”他表示。那么黄光裕是否会通过场外大宗交易来增持股份?对此黄家代表也称“成本太高”。

  内斗的结局无论谁输谁赢,国美电器的公司利益都已经遭受折损,多份分析师报告均指出,这场控制权之争至少在短期内会对国美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分散管理层精力。

  中金公司研究部的分析报告即指出,近期国美电器大股东和高管的控制权斗争愈演愈烈。无论出现怎样的结果,国美的内耗正在增加,而苏宁正是这一事 件的最大受益者。对比2007年和2009年的苏宁和国美,苏宁在市场份额、盈利能力、运营效率、资金实力等诸方面均已全面胜出。

  国美定于8月23日公布中期业绩。香港方面的消息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陈晓将在这一周一美资投行的运作下,针对公司半年业绩展开对机构股东的路演,这无疑是国美董事会与机构投资者沟通的好时机。

  陈晓或许可以引用一连串财报数字来向投资者说明引入贝恩这一年来,公司业绩确有好转,但是他亦很难向投资者预言,自己努力绑定的利益共同体可以维持多久。

  包括陈晓在内的国美现任高管,无一不曾在黄光裕治理国美时期领教过其“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风格。当年,黄光裕一直对国美实施竞争导向的发展战 略,在竞争对手较为集中的市场区域,不计回报地与之在价格、供应商关系上实行“血拼”,当年,上海国美就是用这种方法打得永乐惨败。

  以黄光裕如此个性,纵使在即将到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一无所获,也不代表他不会继续发动股东大会、卷土重来。

  “现在这个股权结构长不了。因为黄还是占很大一部分,即使现在所有人加起来可能比他的股份高,但这些人各有各的利益,只要关键的一家反水,这种抗衡体系就崩溃了。”一位投资人士向本刊记者分析指出。

  一位深谙市场纷争的人士相信,最终仍会归为理性。他认为,这事发展到目前的地步,双方应坐下来谈。“一个可能的安排是,不摊薄黄的股份,让黄派 信得过的人——当然不用像他妹妹那样明显,任国美董事长,陈晓做CEO。假以时日,引入政府背景的策略股东,以支持公司长远稳定。”

  大战转为和平,还有可能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16

重磅IPO調查報告屢現 輿論監督為上市把關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935170.html

2012年第二季度,雖然市場估值走低,但擬上市企業仍在積極爭取成為公眾公司的機會。二季度,共有110家公司 的上市申請上了發審會,55家公司成功完成掛牌上市。圍繞著這些預披露公司、已過會公司包括新報會公司,輿情熱度依然不減。舉報、質疑、感嘆、羨慕、八 卦……首次公開發行(IPO)輿情中有各種元素。而或許是因為缺少類似歸真堂等涉及社會性話題的公司,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由普通網友在自媒體等 平台上發起的輿情佔比並不高,各類專業媒體對預披露書乃至公司實際經營的各種分析調查,成為這個季度IPO輿情中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作為監督者的媒體 本身,也遭到來自同行和業內的質疑和監督,媒體IPO灰色產業鏈的話題,在這個季度的輿情熱度也明顯升溫。

二季度IPO審核及發行概況

二季度過會率略上升至81%

第二季度,發審會共審核了110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其中創業板、 中小板和主板分別有54家、43家和13家,分別佔上會公司總數的49%、39%和12%。110家公司中89家公司過會,過會率81%,較第一季度上升 約2個百分點。第二季度上會公司的主承銷商排行中,招商證券以11家排名第一,國信證券(8家)、平安證券(7家)、國金證券(7家)和華泰聯合(7家) 緊隨其後。

深市公司上會數量及融資額領先滬市

在第二季度上會的公司中,110家公司中的97家(佔比88%)都打算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雖然二季度申請到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平均預計募集資金規模只 有3.1億,不足申請到上交所上市公司的1/5,但是由於申請上市的公司數量眾多,申請到深交所上市的公司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依然高出上交所1/3。

二季度新股上市募集資金總額環比有所上升

根據萬得資訊的數據,2012年第二季度共有55家公司成功上市(以正式上市日期為界限),其中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分別有26家、18家和11 家,實際募集資金達到374.5億,環比第一季度增加23億。55家上市公司中有35家都屬於製造業,佔比約為2/3。二季度上市的公司中有29%來自廣 東,另外來自北京和江蘇的企業分別佔15%和13%,三地企業合計超過新上市公司的50%。

二季度IPO輿情熱點聚焦

專業媒體推出更多重磅監督報導

今年二季度是預披露新政實施以來的首個完整季度。在這3個月裡,財經專業媒體在更充裕的時間環境下,推出了多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深度調查報導,這些 報導很可能對部分公司的IPO進程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公司IPO上市,所申報的材料都是經多家專業機構之手產生,一般性的質疑通常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而 財經專業媒體則在深度調查方面有獨特優勢,可以在有明確線索的情況下,投入較高的人力、時間、資金成本來完成一篇報導,這也是普通網友通常難以完成的。據 我們觀察,部分在IPO輿論監督方面表現突出的媒體,也屢屢再獲相關方面的舉報信息,從而推出新的監督報導。亦有新的媒體也參照其做法,對IPO報導投入 更多資源,也推出了較具影響力的監督報導。最終的結果是,在二季度就有多家公司遭遇到專業媒體的深度調查報導的質疑,並在隨後上會被否或被終止審核或過會 後被叫停。

與已上市公司相關的IPO更受關注

擬上市公司的客戶或者股東名單中會不時出現上市公司的名字,而這恰好是公眾關注的興趣所在。比如,作為會稽山紹興酒二股東的輕紡城 (600790),由於受益預期而在會稽山預披露次日大幅上漲。斯菲爾電氣董事長同時是長電科技(600584)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董事會7人中4人 和長電科技有關,由此也引發一些媒體的關注。華恆銲接首次上會的時候,輿論關注到公司對三一重工(600031)及其關聯方存在重大依賴,二季度再次上 會,從披露的信息來看公司與三一集團的業務相關度仍然很高,媒體也對此再次展開討論。

股東中知名人物引輿論聚焦

由於蒙牛乳業創始人之一孫先紅的入股,蒙草股份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在預披露之後被多家媒體報導。「白卷英雄」張鐵生以3224萬股持股位居禾豐牧 業第五大自然人股東,這一消息使得很多經歷過那一年代的人士感慨起歷史發展的潮流,亦引發了傳統媒體和微博自媒體兩個輿論場的高熱度。廣東易事特有「德隆 系」血脈,「湧金系」持股會稽山紹興酒,無錫雪浪環境因為農行經濟學家向松祚入股而被廣泛關注,導致最後農行還為此發表聲明。

縱觀媒體報導,擬上市公司的股東中出現知名機構或者人物的,通常都會轉載量較高。這些公司的輿情熱度較高,讓公司的名稱頻繁進入公眾視野,但對公司過會和發行則未見明顯影響。

少數招股書錯誤貽笑大方

部分公司的招股書中出現低級錯誤。如某公司招股書中「員工受教育程度」的烏龍數據, 「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10%、大專佔20%、其他佔比為71%,合計佔員工總數的比例為100%」,而上面幾個分項相加比例卻為101%。因其是二次 上會,在新舊兩個版本招股書中,某位核心技術人員的出生年月也出現了差異。招股書工作量數據龐大,出現瑕疵雖可以理解,但也體現了責任心的問題。這些在媒 體和微博成為笑談,影響公司形象,也影響了保薦人所在券商的形象。

多次闖關的公司熱度偏高

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IPO公司但凡不是首次上會,媒體在報導時都會將此點寫入標題。典型的如4次衝擊資本市場的神舟電腦和3次衝擊資本市 場的皇明太陽能,此外還有二次上會的欣泰電氣、寶色股份、鵬翎膠管、銅都閥門、富煌鋼構等等。通常輿論關注點是公司前次被否的原因以及此次有無改進,媒體 還會對兩次招股書進行對比。

寺廟上市引來議論不斷

二季度,由曲江文旅的財神廟上市,牽出國內幾大佛教名山籌備上市的話題,輿論熱議。普陀山已經進入上市輔導期,九華山和五台山據稱也在準備上市,峨眉山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登陸A股。 人民日報、新華社以及主流財經媒體對此都做了專題報導,網民也積極參與討論,多數對此持反對或調侃態度,李開復和薛蠻子等意見領袖表示不可思議。國家宗教 局也表態,世界其他國家沒有將宗教活動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發展市場經濟應符合社會的基本底線。對此,當事主體普陀山的回應是,寺廟上市是誤讀,其實上市 公司資產主要是索道、旅遊紀念品等,不包含景區門票和寺廟。

光伏行業公司IPO之路坎坷

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不少擬上市公司的近期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從而影響其IPO進程。較為典型的則是光伏行業。數家該行業公司上會時被否,亦有該行 業公司預披露後遭媒體強力質疑,最終終止審核,也有數家公司則見勢不妙主動撤回申請。輿論對該行業公司的慣性思維已基本形成,任何一家光伏行業公司,如果 打算繼續推進IPO進程,則會遭到媒體更嚴厲的審視。

媒體自身成為IPO輿情的議題

在二季度,財新傳媒等媒體刊出對IPO期間媒體灰色產業鏈的系列報導,對部分媒體在IPO期間的作為提出質疑和批評。該報導刊發後,在微博等自媒體 渠道引發較多討論,一些公司方面人士也表達了一些不滿,而證券監管部門、新聞管理部門,對此也有一些表態。輿論普遍認為,媒體監督絕不能成為謀取利益的工 具。

二季度IPO公司輿情熱度榜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從二季度所有處於IPO階段的公司中,按照新聞報導、網絡轉載量以及網友評論等多項指標評選出10家輿情熱度最高的公司。

來伊份、新大地、中郵速遞位列前三

涉及到社會性話題之後,輿論熱度會比通常的財經議題要高出一籌。上個季度的歸真堂等如此,本季度的來伊份熱度排名第一,也是因為涉及到食品衛生問 題。4月央視節目實地暗訪發現一些蜜餞加工廠的生產環境有問題,其中涉及來伊份的加工廠。消息一出即在網絡和微博引發熱議,不過公司也迅速做出回應,及時 道歉,並對後續處理作出安排。應該說公司的應對還是比較及時的。這一波輿情會否對公司IPO產生影響?近日來伊份正好上會,結果稍晚應能揭曉。

新大地遭媒體提出多項嚴厲指控,最終是被監管部門終止發行。輿論的問責仍未結束,相關中介機構也遭到媒體的質疑。

作為知名的大型公司,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自然受人關注。其融資規模、業務競爭力等,都是輿論重點討論的話題。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相宜本草是近來發展勢頭很猛的國產護膚品品牌,但其專利技術、業務模式等,也有不少媒體提出疑問。掌趣科技在今年1月就已經預披露並成功過會,但是 在4月份要發行時,華誼兄弟2010年入股時和其簽訂的對賭協議又重新被提起。禾豐牧業的股東名單中出現著名歷史人物「白卷英雄」張鐵生,皇明太陽能三次 衝擊資本市場失敗,又傳出和有關官員的關係。

財富趨勢被媒體曝光重大業績造假行為,而被證監會取消上市審核。安溪鐵觀音以茶葉第一股的身份上市,有鐵觀音這3個字,公司想不受關注都難。中技樁 業因在IPO階段遭到一批同行指責,公司隨後召開媒體見面會並邀請行業專家公開澄清。輿論如此熱鬧,雖然公司壓力有點大,但對提高信息披露質量還是有幫助 的。

註: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以二季度所有處於落實反饋意見、初審以及上會等IPO不同階段的企業為統計樣本,計算出IPO公司輿情熱度指數。IPO公 司輿情熱度指數是在對境內外報刊、門戶網站、主流微博平台,以及論壇股吧等多個信息源監測的基礎上,通過新聞媒體報導數量、網絡轉載數量、微博數量以及輿 情分析師評分等多項數據,經由加權計算得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54

盛大文學今天的三步好棋:重啟IPO、碾壓競爭者、篡改輿論焦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875.html

引入外部資本:重啟IPO之路

盛大文學原本定於今年4月IPO的進程因受到耽擱。近期,騰訊、百度等多家互聯網公司紛紛強化推出自己的網絡文學業務,這一領域的競爭無疑正在加劇。而應對這種競爭,如果盛大文學能搶先上市,將會獲得市場以及資本的先機。

邱文友在接受i黑馬訪問時表示,「如果時機得當,盛大文學將可能在3-6個月之內考慮赴美IPO」。

盛大文學此次一改以前直接從盛大集團內部注資的作風,引入外部資本高盛巨額融資,其目的不外乎兩點:

1.依靠高盛注入資金,重新獲得穩定的市場估值,在「吳文輝團隊出走」事件之後重振外界對盛大文學的信心。

2.高盛擁有強大的背景,豐富的上市經驗,以及美國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它將能為盛大文學赴美IPO提供強大的支持

有報導指出,這一交易上個月已經完成。這也是去年5月,Orbis旗下基金向盛大文學投資1500萬美元獲取1.875%股份後,最新的一次資本運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盛大文學的估值約8億美元,而這一次盛大文學的估值近6億美元。

盛大網絡總裁、盛大文學董事長邱文友表示,「透過此次融資及戰略合作,盛大文學將獲得高附加價值的資源及戰略合作夥伴。本次的融資除了加強我們的資本實力,也為盛大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其實盛大集團並不缺錢,此次引入高盛,不外乎就是用外部資方的認可來重振盛大文學的估值,以及重拾上半年以來因為內亂而喪失的信心和業內第一的霸氣。

如果盛大文學真的想3至6個月之內重啟IPO之路,那麼引入高盛的投資是一步非常有用的戰略。

 

盛大文學的未來戰略方向:開放平台+移動互聯網自有分銷平台

開放平台戰略:強化內容

盛大文學董事、首席執行官侯小強則表示:「借助於此次機遇,盛大文學將秉持開放策略,讓更多作家、內容加入盛大文學平台、讓作家在發展中獲得更大收益;在移動互聯網端,將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積極進行新商業模式探索,打造絕對領先的移動互聯網閱讀軍團。」

盛大文學開放戰略,一個舉措是平台開放,將以盛大文學旗下起點中文網作為開放承載平台,讓作者自主上架銷售,包括自主決定上架、自主站內站外促銷並同樣享有分成和獎勵。而這只是「開放」的第一步,未來,盛大文學平台還將向整個文學行業開放,接受各個出版社的非獨家授權作品,面向更加多元化的內容,享有流量變現支持。

另一舉措則針對作者收益,此次盛大文學重塑起點中文網作者收益模式,連載訂閱銷售收入將通過「分成+獎勵」的形式,100%返還作者。

在新開放戰略的實施下,盛大文學將有機會吸引更多優秀作者、作品加入盛大文學,強化其內容領導地位。

移動戰略:發展移動互聯網自有分銷平台

據介紹,近年來,盛大文學在移動領域成績突出,2011年已成為三大移動運營商閱讀基地最大的內容提供商,2012年來自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年度總訪問用戶數近1.5億,較2011年翻了一倍。自有移動互聯網端,日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500萬,月活躍用戶數超過3000萬,來自於自有移動渠道的收入已經超過PC端收入。包括起點中文網在內的自有移動互聯網渠道今年第一季度各項數據與去年全年持平,從今年四月到現在,收入更進一步實現了倍增。

在新移動戰略的佈局下,盛大文學將對旗下各移動端產品進行戰略重組,提升閱讀體驗、提升付費便捷性,同時將通過內容發現與推薦引擎、為用戶找到圖書,為圖書找到用戶,將移動渠道打造成絕對領先的移動互聯網閱讀軍團。

 

盛大文學利用高盛注資「一石三鳥」

 

此次引入高盛的1.1億美元資金,盛大文學可謂「一石三鳥」。

一,獲得大量的資金注入,重振估值,確保赴美IPO計劃重新啟動

二,制定平台化和移動策略,重新進入市場碾壓新入競爭者,確保其產業第一寶座。同時,兩個策略也將在未來IPO時,讓資方市場看到「美好的前景」

三,讓盛大文學從「吳文輝團隊出走」的話題中脫困,讓輿論焦點重回到盛大文學的估值,以及發展戰略等問題的討論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63

封面故事——財經輿論的黑對黑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fx.html
  最近大家知道,折騰得比較厲害的,是湖南長沙警方,跨境抓了《新快報》的一個記者。

這裡牽涉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就是如何保護言論自由和採訪權利的問題。

在這方面講,因為最近的網絡上的整肅,對造謠和傳謠掃蕩得比較厲害,讓輿論的大V們和輿論界的同學們有運動擴大化,有些地方政府乘機對以前的眼中釘進行報復的擔憂。所以這個事情,立刻從財經輿論界,擴大到了其他的輿論界,形成了新聞行業的抱團行為,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本來對中央的動作不服氣,但是鑑於自己是端人家飯碗的,不好意思也沒有本錢,搞南方系的新年賀詞風波。那麼看到你長沙小警察自己送上門來,那還不是看到了軟肋,用力往死裡打?

當然長沙同學,你自己也是活該。本來這個動作,就比較操蛋。

本來,這次問題的起因,是因為《新快報》的同學,利用財經媒體,重拳打擊中聯重工,被懷疑是拿了活動經費,作為打手,來痛擊中聯重工的信譽和股價,導致了N多億的股市財富蒸發。而按照中聯重工的看法,這位槍手後面的東家,就是中聯重工在長沙的死對頭——三一重工。

因為這些關於中聯重工的系列報導,沒有聽取兩邊的意見,只有對三一重工的各高管的訪問,而沒有對中聯重工的相關訪問和申述。大家都知道,去年年底,吵得比較熱鬧的新聞,就是「三一重工被逼出走長沙」,還要啥公子和公主相好的傳聞啥的。

中聯重工和三一重工的關係,就是所謂你生了周瑜,又生諸葛亮啥的。那麼雙方的混戰,大家業內都是一清二楚,各自動用資源,互相在輿論上抹黑,也不是奇怪之事。

而中國財經輿論界裡面的,可以說是魚龍混雜,啥屌人都有,用筆桿子勒索企業,放假消息擾亂金融市場,等等,都大行其道,那麼收錢給人做打手,當然不在話下。

那麼長沙警察同學,你來趕啥熱鬧呢。

你讓人家中聯重工自己把報社告到法庭,然後用他們提供的證據,你該怎麼按照程序走,就怎麼走。現在自己出來,就被人家當成軟黃瓜,把氣都發你這了。

如果真的證據拿到手,那麼《新快報》自己稱自己是窮骨頭和硬骨頭,就要被人恥笑為賤骨頭了。

如果缺乏實際證據,那不是又讓人揚名,又給自己挖坑?

   湖南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8

輿論中的道德破產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qj.html

先說一下《新快報》的事情。

上期的封面故事(編注,參見11月6日博文:封面故事——財經輿論的黑對黑)已經談到了,長沙警方出來找打,然後被中央政策搞得有點怒火的公知群體就出來怒打長沙警方。

不過這次長沙警方有點坑人的意思,因為他們絕口不提陳永洲同學受賄的問題,而是虛晃一槍說啥企業名譽罪。結果公知群體們被麻痺了,因為在出了、陳寶成和夏俊峰三個臭事之後,仍然沒有吸收教訓,還是傾巢出動,然後加上《新快報》搞行為藝術,頭版喊放人,還自誇為窮骨頭和硬骨頭。

這個導致了在新聞圈、法律圈和學院圈,這三個互相聯繫,形成某種黑社會團體模式的公知們全部出來鼓噪。結果就發現原來中了圈套。對方這次,原來長沙警方是圍點的,人家央視是來打援的。結果央視把陳同學自己的錄像一播出來,導致了整個公知界的社會道德信用,在普通百姓中,算是全部破產。

這個算是央視在薛蠻子、星巴克之後的第三戰。

剛開始幾天,公知們是被打蒙了。

其實我上次寫封面故事的時候就說過,如果被人抖料出來,看你窮骨頭和硬骨頭會不會變成賤骨頭。過了幾天,有些人緩過神來了,開始講法律的程序正義問題。就是說陳同學有沒有罪,他的供詞啥的是司法系統的事情,你央視有啥資格把這些公佈出來?但是這些人又不自省,你自己之前的鼓噪,難道就不是用輿論去幹預司法程序?所以說,央視用輿論去幹預司法,是不對;但是之前公知們用輿論去幹預司法,也不對。

現在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比爛,結果公知比央視更爛。用司法材料來打輿論戰,也許是中國的特色。而對不關心司法程序正義的中國百姓,這個輿論戰算是央視全殲了所有公知。但是這個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討厭公知們出來用輿論干預司法,我們也不喜歡公權力,比如央視這樣的來干預司法。

因為政府行為是需要監督,但是我們需要理性的監督。我們需要的公知,是敢於對孫志剛事件這樣的事情行使監督權,最後導致全社會反省,然後就是公安收容法改變了。這樣的監督,是我們需要的,因為這樣可以讓一個政府的行為變得更合理,也讓社會變得更好。

比如現在廢除勞教也是一個好的方向。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公知們靠支持唐慧、夏俊峰、陳寶成和陳永洲這樣的渣子來對政府行為進行非理性和洩憤的所謂監督。而政府反手,用公佈在審訊中的案件材料來做輿論戰,就導致了中國社會的法律建設是向更糟糕的局面下滑了。所以這裡我們看不到一個政府和公知的良性互動,而是看到比爛。就怕將來,真的有屁民被政府坑了,就沒人出來主持公正了。所以希望這次公知群體們吸取教訓,以後開始從事實入手,以改良這個社會為目的,不要動不動推翻政府為目的,啥爛貨都把自己的全部聲譽來去賭博。

大家看一下這張截圖。

舆论中的道德破产

   這張圖是茅於軾老哥發的兩個微博。

第一個是他坐南京回北京高鐵,發現人很少。這不是消滅排隊了?不是,老頭子說,你沒人坐,你浪費民脂民膏!所以坐的人多,是政府該死,坐的人少,是政府該死。

第二個他坐濟南迴北京的高鐵,人很多,要排長隊。於是老頭子很火,你政府搞高鐵就是要消滅排隊!

美國在流氓大亨年代,法官和資本家一條褲子,貪污腐敗很厲害,當時是靠了有理想和情操的一批法律人士和新聞人士把這個局面扭轉了。希望中國的新聞界和法律界,將來也出一批這樣的人吧。

   不過現在這幫人比較像中國古代的清流,基本上是害人又害己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85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從轉基因輿論看烏合之眾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49r.html

     借用了這本書的名字,不過我還沒看過這本書,最近訂閱社會心理學的一些書籍,順便定了這本書,過些天我就知道講什麽了。

     社會心理學在美劇中有許多應用,不少編劇不自覺的選取了心理學特征來描述人類社會,比如僵屍片。

     如果你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之初性本善,你會難以理解僵屍、生化危機、災難片里的情景。當災難面臨,政府失控後,城市就陷入一片混亂,燒殺搶掠。而僵屍片中最出名的片段就是人吃人,而不是守望相助。《行屍走肉》第五季開篇,主人公一幫人被一個居住區吸引過去,然後就被抓捕,女的被輪奸,男的被一一殺戮做食物。

      因而當一個地區陷入無政府狀態後,所有的人做的事不是相互幫助,而是相互防範。

     是的,這不是電影或者電視劇曲解,而是社會心理學血粼粼的呈現。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強大的警察國度,在過往的歲月里,一再出現大騷亂,每次都是以極端混亂和燒殺搶掠來告訴人們,人類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奧爾良風暴過後,城里就開始武裝劫掠輪奸婦女。洛杉磯大騷亂,也同樣打砸搶。

     同樣的,這也屢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幾十年前的文革讓許多五六十歲以上的人余生噩夢連連。

     人類社會是由法律和一系列無形的行為規範組成,而熟人社會更加強了這點。然而群體失去了正常的社會形態之後,約束力失去,群體性變成暴民就成為必然的事情。人類是如此的自私,只是恐懼和虛榮維系正常的秩序。當缺乏約束力,沒有罪惡感,卸責的處境存在後,群體最容易變成禽獸。

     這種狀態表現最強烈的是戰爭。戰爭中,暴力、殺戮和戰爭狀態下的無責任感,驅使群體行為變得暴虐而無約束。如果宗教和領導者蓄意放縱,就會變成屠城的野獸部隊。

     而正常的社會里,群體行為表現在演唱會、足球場、酒吧等場合,人們會放縱自己,放聲歌唱、吼叫、跳舞,極端情況下,甚至裸體。這種狀態是群體行為中,個人特征弱化而導致。人們個人獨處時不會做的事情,在群體行為中都會去做。

     這樣你也明白,當各種遊-行行為,無論當初如何打著和平的旗號,最終會導向暴力和極端行為。因為群體性的暴虐會削弱個人的自制力,群體卸責的概率,鼓勵脫離社會規範的行為。在循規蹈矩社會里,爆發的群體行為會更加極端,難以控制。

    如果塞給群體一個看上去正義的口號,就會壓制群體所有的法制和道德觀念,因為得到一個道德的高地後,做出所有殘暴的事情。

    文革時代,造反派對普通民眾的劫掠暴力,以及對對手的殘殺,都因為有一個光輝燦爛的道義背書。同樣的,日本鬼子也在一個大東亞共榮和為天皇榮耀的名義下燒殺搶掠輪奸中國人。而在群體遊行反日時,打砸搶,甚至傷人性命的事情,就在一個正義的旗號下發生了。

     從這點上看,香-港目前的態勢終有一天會走向不可收拾的暴-力極端行為,任何道義都將變得暗淡。

   把社會心理趨同,弱化個性的群體行為放大,你會看到許多案例。比如說轉基因。

   轉基因農作物被妖魔化已久,連初始作俑者本人也已經偃旗息鼓裝道德家去了,這十年卻已經妖魔滿地。最早的轉基因妖魔化,並不是現在的標示問題,而是說孟山都和美國政府要滅絕中國人,自己不吃,專門供應中國人。後來,隨著互聯網的傳播,中國人發現美國人居然也是吃的,孟山都已經很多年拒絕賣給中國人轉基因種子,而中國人去美國偷盜轉基因種子的時候。許多反轉者已經不再抨擊美國佬要滅絕中國人,而是專註於轉基因的危害不確定性,和權貴為何不吃轉基因食品。

    從而定位為階層區分和未來不確定的訴求。

    實際上,從社會心理學來說,群體行為更容易尋找一個共同的觀點,以取得認可,得到自己的社會屬性。他們從對支持轉基因的民眾憤怒和仇恨中,得到認同和心理安全。

    這點很快被媒體專家洞悉,一些心存意圖的人就蓄意通過選擇性訪問和剪輯,來輕而易舉的獲得群體認同,並得到巨大名聲,從而獲得個人利益。

    對於行業和政府來說,尷尬的事情在於行業專家過早的放棄了爭辯,政府有意無意的避而不談,甚至因為社會心理趨同,造成許多官員和富人自身也認同轉基因有危害的看法,從而選擇高價昂貴的有機食品。這在另一個層面,也就是階層劃分上,更是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當惡性循環堆積到群體心理牢固不可辯論時,整個社會的群體低智商行為模式就已經固化,實際上,除非十年內,中國因為糧食危機出現大饑荒,或者因為糧食危機導致中國支付高昂代價,對國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這個局面已經不可打破。

    回到交易上來說,有個群羊效應,也稱群氓效應。我曾關註了一下棉花,是因為在我們的第一次論壇上,青島棉花業的大佬發表觀點,認為棉花跌破1萬是時間問題。當時價格在15000,市場認為價格過低,不太好空。我於是寫了篇微博,轉達了這個大佬的看法,並開始做空。

    後來展開跌勢後,市場就開始分化,有的人相信1萬這個關口,有的人相信成本高達19000以上,不可能利空。還有多頭亮單,聲稱要抗2萬手。此時的行情就非常順暢。

    但市場很快進入趨同,散戶開始蜂擁而至跟著同樣看空的投機大戶做空。在暴漲前的時間里,我和偉波當時在群里說了幾句不同的話,也發了微信和微博。我認為棉花可以撤離空單了,但我沒做。偉波掉頭做多,並為防止周圍趨同的聲音給他造成妨礙,做了比較極端的動作:退群。

     在國慶後的論壇飯局上,我和在坐的交流看法,我認為散戶追隨做單有利有弊。初始,意見分歧時,會合力打擊對手盤。但幾乎所有散戶和主力空頭意見一致時:群氓效應就會產生。所有的人自反饋都是加強看空,卻忽視做多的理由。此時還發生什麽現象,就是底層籌碼不多。

     所以,當對手主力利用一些消息和價格的邏輯拉升時,一根陽線就足以讓散戶動搖,二根就會改變趨勢看法,三根之後散戶連性別都不要了。這種散戶猢猻散的結果還帶來一個致命的後遺癥,就是減倉上行直接打擊空頭主力,助力變成損害。

     而散戶們在幾次虧損後,就會掉頭痛恨曾經帶他們賺大錢的人。公信力瞬間就瓦解了。

    這就是烏合之眾在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上的癥狀,如果我們不能理解社會群體心理學和群氓效應,對許多事情就難以有清醒的認識。

     作為父母要教自己的孩子少湊熱鬧,因為那是最危險的地方;作為交易者要小心群氓散戶,利用散戶也可能遭受反噬,咬你入骨。

    索羅斯說市場的反身性,並不是指人性的反身性,恰恰說的是:人性本來就是這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982

官方輿論轉向? 新華社警示A股“瘋牛”暗藏風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73

繼證監會警告股民不要被賣房炒股等說法誤導後,新華社也刊發評論警示A股“瘋牛”行情:股市長久低迷不是什麽好事,但脫離基本面的暴漲同樣令人擔憂。

新華社日內發評論警示A股“瘋牛”行情:

雖說股市反映的是預期,中國經濟明年似乎也不會差,但在杠桿撬動和中小投資者新入市資金作用下的持續暴漲並不是市場應該期待的,更需要的是具有堅實基礎的“有質量的牛市”。

中國股市從來不缺資金。如果市場信心持續、預期不改,更多資金有望從儲蓄和銀行理財等領域轉移到股市,而這又將進一步助推股指上漲。不過,如果沒有基本面的支撐,股價越上漲,風險越積聚,暴跌隨時可能觸發。

如果僅僅是資金推動、擊鼓傳花式的上漲,那麽這樣的行情必然不可持續,難免暴漲暴跌。到時候,傷害的是市場信心,受損的是最為弱勢的中小投資者。

無獨有偶,周五證監會發言人鄧舸在回應股市大漲時也警告股民,不要被賣房炒股等說法誤導。

“近期股市上漲,市場和媒體有各種不同觀點。股市穩定健康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重要作用。希望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尊重市場,敬畏市場,不要被市場上賣房炒股等說法誤導,不要盲目跟風炒作。”

過去兩周飆漲21%,令上證綜指自7月以來的累計漲幅擴大至40%,同期A股兩融余額增長一倍,至近8500億。牛市二字已不足以形容當前的中國股市。新華社援引分析人士預計,今年年底融資融券規模突破萬億元是大概率事件,明年則有望達到1.2萬億元到1.5萬億元。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過,此輪A股“瘋牛”行情,80%的成交額是由散戶貢獻的。鄧舸在發布會上表示,據證監會初步統計,11月24日至12月4日,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凈買入309億元,自然人凈買入659億元,特別是持有A股市值1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凈買入更多。

這個周末,新華社和證監會為狂熱的股市潑冷水,與其幾個月前頻頻唱多的態度形成鮮明反差。

在本輪A股牛市剛剛擡頭之時,新華社曾三天連發八篇系列述評唱多股市。其在系列文章中指出,隨著內部外部人氣重新積聚,中國股市步入重要關口。近期A走勢樂觀,有較好的運行基礎。

而在其8月底的《中國需要“有質量的牛市”》一文中,提到過不同於近幾周瘋牛行情的“有質量的牛市”應該具備的三個條件:其一,市場上漲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其二,股市的上漲具備較長時間的可持續性;第三,股市的投資氛圍活躍,但不狂熱。

新華社指出,但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熬過漫漫熊市的人們盼來的不只是一個“透支”的急劇上漲,而是一個“有質量的牛市”。

點此查看新華社評論全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87

輿論與市場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98f.html

    昨天,兩位證券營業部的朋友說:當前對股市幾乎無人看空,人們都對後市行情充滿信心!這種沒有相反意見的局面不太妙吧?

    “你怎麽看?”他們問我。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股市的基本規律與邏輯出發來分析,或許比較好解釋。

    其實,兩位朋友所說的這個現象,只是當前媒體輿論和人們言論一致性地唱多而已,並不代表市場中投資者真的一致看多。我們知道,股市是多方與空方博弈的場所,始終都有多空對手盤,即看多做多與看空做空的人同時存在。如果多方力量強於空方,股市上漲;反之,則下跌。你想,如果近期只有看多買進的人,而沒有大量看空賣出的人,何來如此天量的成交量呢?所以說,市場中投資者的實際買賣才是看多或看空的真實反映,而輿論或言論都只不過是市場外面的事後評說罷了。據此,投資者的買賣可看作是原因,而輿論及言論則可看作是結果,千萬不要把這個因果關系搞顛倒了;太陽可不是公雞叫起來的。

    理解了上述的因果關系,我們就不難推知:輿論及言論都是對市場實際情況所作的滯後而常有偏頗的描述,其越是一致性,往往偏差越大。按照趨勢規律來分析也是這樣,趨勢最好的時候往往就是拐點即將發生的時候。所以說,你們感覺“沒有相反意見的局面不太妙”,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人有憑感覺來行動的本能,具有從眾心理(羊群效應),很容易受輿論或言論的蠱惑,把那些市場之外的東西當作投資指南或依據,這樣本末倒置,因果顛倒,難免吃虧。可不是麽?最近,突然發現好幾個以前臭罵股市的“企業家”,這會兒深受當前輿論和言論的影響,接二連三地抱著大資金沖進股市。這本沒什麽問題,可要命的是,他們專門追擊漲勢如虹的股票,並且越是得手,越是增資追擊!越漲越買,按“倒金字塔”模式擴張。他們秉承以前一貫的經營理念,說是“富貴險中求”、“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該出手時就出手”!讓人看得捏把汗!他們這究竟是在“險中求富貴”呢,還是在為自己建造“倒金字塔墓穴”?

    分辨不清輿論與市場的真正關系,牛市害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675

誠哥輿論戰 佟 若喬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1/13/%E8%AA%A0%E5%93%A5%E8%BC%BF%E8%AB%96%E6%88%B0/

「嘩,勁過南北車合併喎!」

當bloomberg上個星期彈長實及和黃合併個alert出黎,一個專做merger的同事大叫。

unnamed1
做得PR,除了第一時間了解下單deal有幾大,第二樣就諗,點解咁大單deal之前一滴風聲都無?相比起南北車合併一早溜哂出街,高層仲要晨早自己買哂對家股份賺錢,香港的企業及專業人士的操守,可見一斑。

長實明顯花了不少心機冚住消息。據記者朋友講,當日下午2點左右,長實PR W小姐打去各大傳媒,叫大家4點半去長江中心lobby,李澤鉅會出黎同大家講幾句,當時未話誠哥會出來。

長實講野,大家當然唔會鬆懈,已經不斷諗會有咩公布。PR姐姐怕你唔信,加多兩錢肉緊:「因為今晚annual dinner,都知道你地會去等李生,李生唔想你地咁辛苦,所以安排standup。(行內術語,即不是記者會,只是管理層企響度講幾句)」

最後不是standup,而係比業績仲要大規模的記者會,大家在電視都見到。長實PR成功在公布單deal前壓低media期望,不過記者會之後,又係另一個世界。

做PR最怕media只係play大一個point,而今次簡直是一次完美演繹。除了長實友好media之外,幾乎其餘所有media都話誠哥遷冊撒資,PR完全阻止唔到李澤鉅口中所講的「被砌生豬肉」。

據聞在長實派俾記者的新聞稿及power point 中,已極強調兩間新公司長和及長地都在開曼群島「成立」,並在香港「註冊」(所謂的香港註冊只是商業登記)。而管理層亦都花大量唇舌解釋開曼群島開公司有較少約束,甚至攞中資公司來做例子。但無論點寫,點答,點講,大家都係咁諗。

unnamed2

其實過往誠哥已經攞左唔少數據來支持自己在香港仍然有大量投資,但作用不大。今次與其同連開曼群島都未聽過的人講,你點解揀嗰度註冊,不如試下軟功,例如直接問下大家,點解成日話李氏力場,但又怕佢撤資?究竟是想有改變,定係一切不變?或者講多啲香港仲有咩值得投資,可能會divert到部分眼球。

撤資可能是事實,不過似乎有太多的說話不能宣之於口,特別是perception is reality,積怨呢家野真係好難搞。睇來佢地media team 上星期五餐annual dinner都未必食得好開心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94

“萬寶大戰”回顧:萬科的輿論戰為何變成了“王”的獨角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1-09/976629.html

輿論開了鍋之後,吸引了一大群圍觀者,但舞臺上只有王石,王石也就自然地成為聚焦的中心,被人家翻來覆去地觀察、評論。王石說的越多,對他的解讀就越多;解讀越多,他似乎總想著做進一步的辯解,這又激起了進一步的解讀。

原標題:萬科收購事件再回顧:當情懷挑戰規則

歲末年初,中國企業界最為吸引人的娛樂大事件,毫無疑問就是萬科、寶能、安邦聯袂主演的“三國殺”。

本來只是一宗專業性極強的股權並購案,奇跡般地發展為全民同樂的熱點話題,最早源自於一篇“被泄露”的內部講話。那是2015年12月17日王石在萬科內部會議上的講話,核心就是不歡迎寶能系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這篇講話一經廣泛傳播,公眾才開始註意到寶能對於萬科的“惡意收購”。

“王”的憤怒

是的,“惡意收購”,大多數媒體用的就是這個詞,盡管它非常容易誤導一般讀者。所謂惡意收購,英文為hostile takeover,指收購公司在未經目標公司董事會允許、或未能與其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通過股票市場強行實施的收購。比“惡意收購”更為確切、不易產生歧義的中文術語,應該是“敵意收購”或“強制收購”。

在上述講話中,王石相當明確地提出,不歡迎寶能系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理由很簡單:對方信用不夠,令人擔心可能毀掉萬科最值錢的東西——品牌的信用。王石說:“一旦寶能系控股,大的投資公司、大的金融機構以及商業評級機構就會對萬科的信用評級重新調整……一旦寶能系進來,這個大股東的背景就可能影響萬科的評級。”

王石質疑寶能系收購資金的來源,擔心短債長投的風險,“他們層層借錢,循環杠桿,沒有退路。一直這樣滾雪球滾下去,就像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垃圾債券、杠桿收購,一旦撐不下去,後果不堪設想,1990年美國有接近60家壽險公司破產。”

王石講話之後,有與會人士提問,萬科要如何應對寶能系的強買?

王石說:“他們增持到30%以後,可能會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另外還可能在社會上散布我和郁亮不和的謠言,或者用其他方式分化瓦解萬科管理層和員工,這些手段都是無用功……我們不會受到資本的脅迫,中小股東就是我們的大股東。”

在王石這篇內部講話中,對寶能的蔑視、敵意與戒心十分明顯。而此時,寶能系旗下的深圳市鉅盛華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壽”),在萬科的持股高達22.45%,已經成為第一大股東。

迄今,沒有任何權威信息能解釋:為何王石在萬科內部的講話,當天就能傳遍整個網絡。從萬科及王石後來的反應可以證明,流傳出來的這篇講話的確是真貨。那麽,是誰傳出來的?可能性有三:一、媒體挖料;二、寶能諜報;三、萬科自報。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萬科自己樂見,無論是媒體挖料還是寶能諜報,都將遭到萬科義正辭嚴的訓斥。因此最大的可能是萬科自己爆料,主動掀起輿論戰。

那麽,萬科圖的是什麽呢?歷來的輿論戰,其戰術目的無非是:一、貶低對手,擡升自己;二、征召同誌,建立統一戰線;三、向政府喊話,爭取支持或施加壓力。隨後的事態發展證明,王石的輿論戰似乎並未能達成以上任何一個目標,這場輿論戰似乎是倉促發起,事先應未進行沙盤推演,尤其是在公關與法務方面進行專業分析。

2015年12月19日,王石在微博上轉發了一篇題為《萬科被野蠻入侵真相:一場大規模洗錢的犯罪》的文章(但很快他就刪除了),並轉發了一篇題為《這兩個人的對決,決定了萬科股權大戰的走向》的文章,暗指寶能系目的不善。

隨後,王石再發微博稱:“在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中,上市公司的生存,股東舉足輕重,但是健康發展卻離不開它的員工、客戶、供應商和社區的支持。公司作出經營決定,就不僅要考慮股東利益,還要考慮相關利益人的利益……惡意收購在法律角度是個近乎中性的詞,無關道德,但在倫理角度,其行動不顧社會相關利益至少是不善。”

帶刺的“情懷”

顯然,“王的反擊”開始了。盡管在資本運作層面的技術分析顯示,留給王石的選項並不多。“王的反擊”帶著憤怒,也一如既往地帶著“情懷”,其公開表態總是很宏大,帶著諸如“透明、規範、守法的社會秩序”“社會相關利益”等大詞,仿佛一家公司內部的股權之爭已然關系到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血統正、情懷大,王石版的“劉皇叔”形象呼之欲出。

“情懷”,是王石多年來遊走江湖的利器,也是不少“功成名就”、或者自認為“功成名就”的企業家們在努力為自己爭取的新標簽。“情懷”,當然不僅是溫良恭儉讓的,而是時時帶著刺,帶著占據了道德、政治高地後的自豪感、優越感。

“王的情懷”,也帶著刺,而且是大刺。

在前述“被泄露”的內部講話中,王石提到:“我們不會受到資本的脅迫,中小股東就是我們的大股東。現在資本來勢兇猛,但中小股東會站在我們這邊,客戶會站在我們這邊,要求透明、規範、守法的社會秩序會站在我們這邊。”聽者不禁好奇:誰在挑釁“透明、規範、守法的社會秩序”呢?

王石轉發的那篇文章《萬科被野蠻入侵真相:一場大規模洗錢的犯罪》,看起來不僅是一篇“討逆檄文”,甚至可算是公開舉報。文中指責“保險公司成為了一個洗錢的重要通道”,萬科這樣的企業遭遇野蠻人,“這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哀,如果中國最優秀的公司都得不到保護,那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懷疑我們生存的環境。”該文甚至指責:“監管層卻沒有采取任何態度,這是一種不作為的表現……證監會、保監會就看你們如何出手了,中國最優秀的上市公司,招行、萬科、民生銀行、金地等,都在或曾經被入侵,企業價值在被摧毀,你們的消極不作為是否稱職?甚至瀆職?”語氣十分淩厲。

這篇“討逆檄文”在最後說:“萬科被野蠻收購,並不是一場兼並與反兼並之戰,而是一場反腐與腐敗資金之戰,是一場洗錢與反洗錢之戰。而最終的結果,堅信野蠻的入侵將會失敗,因為歷史上還沒有野蠻的兼並成功過,而正義一定會到來。同時相信,對於保險機構的洗錢將會成為監管層打擊的重點,這是中國當前反腐的需要,也是必然!”

這樣的文章立意,簡直是要置寶能於死地。人家不過是要點股份,而且是用高價買,至於因此要了人家的命嗎?

“萬科文化”是這次事件中王石所刻意維護的,也是其抗拒寶能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12月23日下午,萬科發表公開信表示:“如果寶能系控制萬科,我們沒有信心說服它不改變萬科的文化和經營風格。我們在雙方接觸的過程中已經逐漸失去了這種信心……我們捍衛的只是萬科的文化,針對的只是寶能系,我們對保險資本、潮汕商界沒有任何敵意,不希望外界對此產生誤解。”

至於什麽是“萬科的文化和經營風格”,以及後來歡迎安邦時為何就認為安邦比寶能在這方面更為可靠,王石等並沒有明確解釋。經濟學者馬光遠不無揶揄地說:“最終不管鹿死誰手,相信王石在這次收購中的表現已經讓他走下了神壇,偶像倒了,不知道還能不能保留像過去一樣董事長整天遊學、爬山的萬科企業文化?”

其實,“董事長整天遊學、爬山”並非壞事,至少說明了“萬科企業文化”的兩個特點:

一、以郁亮為核心的管理團隊很強,因此可以將王石長期供在神龕上,而絲毫不影響萬科日常運轉,當然,這也說明王石當年確能識人、知人、用人;

二、王石個人的威權主義影響,在萬科留下深刻烙印,以至於他在萬科這一畝三分地里可以真正地成為王、成為神,盡管他的股份很小。

這一次的問題,或許正在於“整天遊學、爬山”的董事長突然親政、而且還親征了,這顯然是與萬科的“平時”體系大大不同,儼然進入“戰時”狀態了。

為“大股東”服務?

王石的“情懷”無法解決的另一個悖論,是作為職業經理人及小股東,在對抗第一大股東時,他用的是什麽身份?

按照王石17日晚內部講話,他似乎是以“中小股東”代表自居:“我們不會受到資本的脅迫,中小股東就是我們的大股東”。這種類民粹式的宣傳十分煽情,但正如“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一樣,若只關註抽象的“人民”概念,忽略一個個具體的個體,“誰是人民”就會成為“有力者”的自由裁量權,這樣的口號最多也只是口號而已。王石或許沒有留意屌絲的心理: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寶能”如果都無法得到管理層的尊重,屌絲股東有什麽理由能相信自己及自己的利益真能得到尊重?

王石若以管理層代表的身份挑戰股東,無疑等於挑戰市場經濟的倫理。打工者在老板面前固然有很多權利、權益,但絕對沒有為老板的企業甄選老板的權利。王石若以其他股東代表的身份挑戰大股東,獲取授權是前提條件,並且要認真核驗有多少股東、代表多少股權。

王石講話中所謂“資本的脅迫”,更是比較費解。什麽樣的情況下叫“脅迫”?作為打工者的職業經理人,與股東發生意見沖突時,該誰說了算?在“資本的脅迫”與“職業經理人的脅迫”之間,哪個更為合情合理合法?

股東對企業的介入、參與,是其天賦權力,“資本”帶給其所有權、話語權及話事權。這是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的基本規則和“倫常”,遵守這種規則、恪守這種“倫常”,才是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的最為基本的“情懷”。王石在這個問題上,似乎有些錯位。這或許不能完全怪他,在他口口聲聲要捍衛的“萬科文化”中,幾十年來,確實有一個王石自己或許都不自覺的基石:王石等同於萬科,萬科等同於王石,誰挑戰王石,就是挑戰萬科。有評論認為王石“骨子里有家天下思維”。

從資本的角度看,將這場爭鬥稱為“萬寶之爭”並不確切。所謂的“萬寶之爭”,實質就是萬科的第一大股東與持股的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內戰。對萬科而言,王石固然是“自己人”,而已經占股1/4的寶能難道是“外人”?若從所有權的角度看,寶能恐怕比王石更有資格代表萬科。從這個角度看,這場萬科內戰,也是以所有權為合法性基礎的大股東,與以血統論為基礎的職業經理人的內戰。當王石理直氣壯地以劉備式的血統論及“情懷”為武器,以夥計身份強勢制約股東時,反而倒有了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範兒了。

萬科股權分散,中小股東居多,當初進行這樣的頂層設計,或許有意為之,以圖給管理團隊爭取更大空間,減少股東們的掣肘。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這樣的股權結構在遭遇大資本收購時,中小股東同樣也無力、無意參與阻擊,一如其之前無力、無意對管理層進行過多幹預一樣。“炒股炒成股東”,與“泡妞泡成老公”一直並列中國式悲劇之一,在這場名為“萬寶之爭”、實為萬科內戰的沖突中,短線逐利為主的中小股東恐怕會更歡迎能夠拉擡股價的寶能。中小股東的行事原則,與王石、寶能等所有的參與者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經濟人理性”。

  • 中國經營報
  • 柴剛
  • 雪珥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