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場外資分析師怎麼問,都得不到答案的線上法說會,一連串難看的獲利數字,宏達電第三季又踢鐵板了。然而,還沒為滿腹疑惑的投資人解答,王雪紅就登高一呼要買庫藏股,能不能聽,答案就藏在歷史軌跡裡。 撰文‧賴筱凡 就在宏達電第二季線上法說會的前四十八小時,巴克萊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蓋欣山,正忙著準備寄給客戶第一手報告,蓋欣山的指尖緩緩敲下這幾個字:「看起來最 壞的情況還沒到。」四十八個小時後,宏達電線上法說會不只沒交出好消息,第三季還會更差,投資人的心已經先涼了半截。 「未來十二個月(宏達電獲利)要翻船的機會,還滿大的。」蓋欣山這一席話,其實說得已經算是非常保守了,在他沒說出口的背後,真正要示警的是,或許宏達電由盈轉虧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只想做手機,股價難破三百元為時一個小時的宏達電線上法說會,每位外資分析師開口都先稱讚宏達電今年的旗艦機種,「One系列在各大科技網站上有很高的評 比,甚至超越三星S3」、「One是不錯的產品」,只是,話鋒一轉,緊接著所有分析師都想知道的是:「產品不錯,為何拿不出成績單?」「大陸出貨成長強 勁,為何第三季營收數字繼續向下掉?」這就像是一場找不到答案的法說會,不論外資分析師怎麼問,宏達電財務長張嘉臨能回答的只有:「我們會持續努力,提高 消費者對宏達電的品牌認同度。」蓋欣山深深的嘆了口氣,「最重要的是,Peter(周永明的英文名)必須想想,他們希望五年後的宏達電,會是什麼樣的公 司?」宏達電就像是一艘迷失航向的船隻,找不到方向,堅持不跨入低階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策略,更是招致外資的不諒解。 於是,外資分析師得不到答案,法說會後,一份份報告從各大券商寄送出來,賣出、減碼、調降目標價;更可怕的是,摩根大通證券大刀一砍,宏達電的目標價只剩下一六○元,距離昔日股價登上一三○○元榮景,不過只有一年三個月的時間。 新產品獲利貢獻還沒出來,就進入衰退期「簡單這樣講好了,未來科技業的戰爭,不能只靠一種武器來獲勝,如果在Cher(王雪紅的英文名)、Peter心 中,宏達電五年後只是一家手機廠,那很簡單,股價就是差不多三百元以下,市場給它的本益比不會高,三百元差不多就到頂了。」蓋欣山話說得直接,卻也透露出 對台灣品牌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儘管宏達電的研發設計實力,讓宏達電的股價不至於跌破百元關卡,但上漲空間同樣有限。 過去三季,宏達電財測跳票、新機銷售不佳、營收縮水、毛利直落,幾乎沒有一個是好消息,但壞消息結束了嗎?顯然還沒有。 美國電信商AT&T將兩年綁約的宏達電One X手機售價,直接腰斬,只賣九十九美元,「這是一個警訊,宏達電的One系列推出不到三個月,電信商綁約價就砍半賣,宏達電花了大半資源研發的殺手機種, 獲利貢獻還沒出來,就即將進入衰退期。」一名外資分析師搖了搖頭,這無疑是敲響了One系列產品的警鐘。 看完宏達電繳出的上半年成績單,追蹤宏達電多年的蘇格蘭皇家銀行亞太下游硬體首席分析師王萬里直指,「看來宏達電年底前都不會有什麼題材了。」即使宏達電開發已久的Win 8手機可能在第四季露臉,但強碰上蘋果iPhone 5的現身,風險真的很大。 今年六月十三日,下大雨的日子,王雪紅撩著褲管、涉水走進股東會的畫面,猶在眼前,她大聲疾呼將加碼宏達電的話,還在資本市場上迴盪,但王雪紅始終沒有告訴投資人,加碼宏達電的理由何在。 威盛殷鑑不遠,當王雪紅喊買庫藏股……「王雪紅都買進宏達電五千張股票了,能跟進嗎?」這是一位小散戶的疑問,王雪紅沒有拿出有力的理由說服他,答案卻已在歷史軌跡裡。 二○○三年九月,威盛股價從天上六二九元掉下來,只剩下不到五十元,王雪紅說話了,威盛要實施庫藏股,預計買進一萬五千張,結果實施了兩個月,僅買進了七九九一張。 ○四年,王雪紅又大聲疾呼要力挺威盛,連續三次買回庫藏股,但威盛股價卻從近五十元,四、三、二、一,最後威盛股價只剩不到十元。 當然,宏達電不必然會步上威盛的後塵,但宏達電去年三次買回庫藏股,都難替股價加分。 如今,王雪紅又疾呼要加碼宏達電,能否奏效,挽回市場投資人的信心,還有待觀察。但無庸置疑的是,面對市場投資人、外資分析師的滿腹疑問,宏達電若繼續對投資人打官腔,答非所問,得不到答案的投資人,也會直接反映在股價上,讓宏達電了解他們有多失望。 威盛5次實施庫藏股,股價仍然回不去,那宏達電呢? 公司 買回期間 買回股數(千-股) 實際股價表現(%)威盛 2003/09~11 7,991 -4.2 2004/03~05 8,336 -14.8 2004/06~08 7,879 -23.2 2004/09~11 12,651 +3.0 2008/11 17,456 +6.9 截至101/08/07最新股價:7.80元宏達電 2011/07~08 10,000 -12.9 2011/08~09 10,000 +1.9 2011/12~ 2012/02 6,914 +15.5 截至101/08/07最新股價:240.50元 |
根據鄭州商品交易所公告,22日日盤,甲醇期貨1501 合約(ME501)繼續暫停交易,此前因該合約連續三天跌停,交易所宣布啟動風險管理機制,12月19日晚夜盤及 12月22日日盤暫停交易,業內人士稱有參與多頭逼倉的大客戶賬戶穿倉傷到了江西瑞奇期貨公司。
11月6日,甲醇期貨1501合約從低點2472元/噸附近反彈,一路上升至的2797元/噸(12月3日),之後又一路下行,截至上周五已跌至1975元/噸,11個交易中跌幅接近30%。
根據鄭商所統計數據顯示,12月17日和18日,瑞奇期貨席位持甲醇期貨買倉量分別為6457手和6454手,位居多頭榜首位。19日當天,瑞奇期貨席位則減倉5984手。一位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網透露,瑞奇期貨席位19日所減倉位大部分系強制平倉,受甲醇1501合約三個跌停板行情影響,多頭面臨穿倉風險。
瑞奇期貨公告稱已啟用風險準備金及自有資金進行填補。具體處置情況公司按照要求書面告知全體股東,並對穿倉投資者進行追償。
新湖期貨研究員王鵬對中國證券網表示,後期甲醇期現市場價格維持持續下跌走勢,現貨市場庫存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下遊甲醛、二甲醚等行業開工率下降,下遊需求進一步弱化;臨近春節長假,下遊企業多以隨采隨用為主。由於近期期貨價格呈現恐慌性暴跌,在買漲不買跌的心態下,價格恐怕仍將維持一段時間的有價無市的局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樂視網12月22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於當日收到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共計12人通知,其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內(自2014年12月23日算起),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規定,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允許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合計增持數量為21萬股至51萬股。
公告顯示,公司董事鄧偉、董事會秘書張特、財務總監楊麗傑、副總經理高飛、梁軍、吳亞洲、雷振劍、譚殊、金傑9人均擬增至2至5萬股;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劉弘、副總經理賈躍民、楊永強均擬增持1至2萬股。
公告稱,前述人員此次增持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增持所需資金由其自籌取得,增持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
同時,參與本次增持的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承諾:在增持期間及在增持完成後6個月內不轉讓所持公司股份。
今天白天,樂視網股票跌停,開盤後不久即直線下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A股一片血雨腥風。
在監管層齊出手規範委托貸款及兩融業務後,本周一開盤,A股就暴跌逾5%,金融股重挫。期貨方面,早盤開盤期指主力合約1502暴跌逾5%。
午盤開始交易後不久,滬指繼續下挫,暴跌逾8%,創近八年最大單日跌幅,深成指跌逾7%,期指各合約幾乎全線跌停。大盤所有板塊均下跌,銀行、證券、保險集體跌停。煤炭、石油板塊跌幅超過9%。兩市超過2000只股下跌,近120只股跌停。
這一消息對近半年來火熱的融資業務潑上一盆冷水,而兩融資金入市曾是推動A股“瘋牛”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銀監會也出手擬限定銀行委托貸款來源及用途。當天發布的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對銀行委托貸款嚴格管理,明確商業銀行對委托貸款不承擔信用風險,對資金來源及用途做出具體限制,禁止將銀行授信資金作為委托貸款資金來源。
12月的貨幣信貸數據顯示,表外融資(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票據)大幅反彈,民生證券分析指出,銀行同業創新參與兩融和傘形信托進入股市也是推漲表外融資的一大動力。銀監會此舉意在堵住這一通道。
這兩大“狠招”再加上證監會主席肖鋼的講話使得註冊制推出的預期再升溫,這都可能壓制短期市場情緒。
上周五晚間,當時仍在交易的新加坡SGX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一度大跌近5%。周一開盤後,該期貨合約繼續暴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今天股指期貨遭遇了上市以來的第一次跌停,除了IF1509合約之外(新掛盤合約跌停幅度為20%),其他三個月份的合約在下午14:20左右陸續跌停,對市場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事實上,在2004年3月22日,臺指期貨也曾遭遇跌停的“打擊”,次日臺指期貨大幅低開,但隨後低開高走並產生了臺指期 貨的階段性底部。
2004年3月22日,受“3.19槍擊”事件影響,中國臺灣地區股指期貨直接以6352的跌停價開盤,當日其成交量僅有4624手,而持倉量為46297手,較昨日45893手略有增加。次日,即3月23日,臺指期貨大幅低開7%,但最終低開高走,收盤於6055,較開盤價收高 2.5%。我們觀察到3月23日,在臺指期貨跌停的第二天,期貨持倉量出現了大幅的減倉,減倉幅度接近20%。由此推測,跌停次日,多頭大規模地止損離場 (包括強平單),市場恐慌情緒濃重。所謂“多頭不死,空頭不止”,3月23日開盤價也成為了臺指期貨的一個階段性底部。
臺指期貨跌停後,臺指期權當月合約的漲跌幅更為“驚心動魄”。其中,各行權價格的買權跌幅基本在80%左右,而賣權的漲幅極為驚人,漲幅最高的是最為虛值的行權價格為6300的賣權,其漲幅接近830%,可見期權確實讓“一夜暴富”成為了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臺指出現暴跌的情況下,市場避險情緒急速升溫,使得賣權的隱含波動率大幅高於買權隱含波動率,而從期權平價公式來看,兩者隱含波動率應該一致。“存在即是合理”,賣權相對於買權的大幅高估,表明市場繼續看空臺指走勢。而次日臺指期貨直接低開7%,也印證了期權市場的觀點是正確的。
隱含波動率是把權證的價格代入期權定價BS模型中反算出來的,它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標的證券波動率的預期。
圖表:2004年3月22日,臺指期權行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受到美元走強以及中國需求疲弱的影響,本周一的亞洲交易時段,銅價再度大跌,刷新五年半新低。
北京時間14:16,倫銅下跌3.1%,創2009年7月以來最低。上期所銅期貨合約跌停,報每噸38860元,同樣觸及五年半來最低位。
LME倫銅最低跌到5345美元:
今日早間,受到希臘局勢的刺激,歐元不斷下挫,歐元/美元一度跌破1.11關口,創下11年新低,美元較周五收盤價強勢上揚。美元的走強對銅價形成打壓。
此外中國房地產行業需求的不振也制約銅價。
高盛上周五發布報告,下調2015年多種大宗商品的價格預估。主要原因就是美元升值、油價下降以及其他投入成本下滑等。其預計,未來12個月銅價將下滑10%,至每噸5200美元。未來3-6個月銅價將下滑5%,至每噸5500美元。
在2014年大宗商品普遍暴跌的時候,銅可謂是“最後的莫西幹人”。2014年原油暴跌了46%,煤價跌了41%,鐵礦石重挫51%,而銅卻波瀾不驚。
倫銅在2014年3月到11月底這段時間,只在6500至7000美元範圍內窄幅波動,在11月底OPEC決定不減產後,銅價的跌勢有所加大,但總的來看全年也只跌了14%。
但今年以來,這個商品最後的避風港也遭到了血洗。華爾街見聞曾報道過,1月14日倫銅在亞市早盤突然自由落體式暴跌,最高跌幅達8.7%,滬銅開盤不久即跌停,這觸發了礦業股的拋售潮。
從邊際現金成本的角度來看,即便銅當天5353美元的低價,依然算不上多低。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這個價位,繼續做空銅的誘惑還是很大。(具體分析看這篇文章)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人民幣連續第二天暴跌,貶值幅度逼近中間價的2%,這是官方允許單日浮動的下限。在岸人民幣一度觸及6.2578,跌幅達1.95%。
周一,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現匯收跌0.43%至6.2556,延續上周五下跌0.31%的勢頭,創下2008年12月以來的最大兩天跌幅。歐元/人民幣升至7以上,是2001年以來首次。
在岸、離岸人民幣雙雙大幅走低。在岸人民幣暴跌逾200點,最低觸及6.2531,創去年6月以來新低。離岸人民幣暴跌逾100點。
人民幣即期較中間價折價達1.9%,創歷史最大紀錄。中國央行今天將人民幣中間價設低0.07%至6.1384,上周五為6.1342。
根據央行規定,自2014年3月17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2%的幅度內浮動。
上周歐洲推出QE和全球各大央行的競相寬松,讓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日益加重。上周四,歐洲央行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從3月起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持續到2016年9月,總規模接近1.2萬億歐元。
路透援引上海某商業銀行交易員的評論稱:“中國央行近幾個月來一直容忍人民幣貶值,如今包括歐洲在內的全球各大央行的寬松行動可能會進一步推動中國央行主動引導人民幣走弱。”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認為,當前人民幣有效匯率並不均衡,而是被持續高估,這也是中國經濟遲遲無法複蘇的根本原因。如果人民幣高估被修正,也就是通過匯率貶值,則中國經濟將輕松回到7.5%以上的增速,他大膽預計今年匯率最大貶值幅度將達5%左右。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駐新加坡外匯策略師Andy Ji在研究報告中表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2012年和2014年的下跌,最終都迎來了浮動幅度的擴大和人民幣的進一步走軟:“從歷史先例來看,浮動幅度再次擴大的風險似乎已近在眼前。” 他認為,隨著美元全面走強,人民幣中間價應會繼續走軟。
在岸人民幣:
離岸人民幣:
在岸人民幣創去年6月以來新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人民幣暴跌200點逼近“跌停”,到底怎麽了? 作者:佚名 在岸人民幣: ![]() 離岸人民幣: ![]() 同時,歐元兌人民幣也跌破7.00,為2001年6月以來首次,其兩個交易日內跌幅則創近四年最大。 歐版QE來襲,人民幣對美元下行壓力大 歐洲當地時間1月22日下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宣布,自3月起每個月購債600億歐元,直至2016年9月或歐元區通脹率回升到2%。這意味著市場上將會多出上萬億歐元。在達沃斯冬季年會現場,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言後現場宣布了這一消息——靴子終於落地,會場的氣氛五味雜陳。 如此龐大的QE計劃落地,歐元對美元“百點巨震”後跌破1.15,為2003年以來首次,歐元兌人民幣則破天荒地跌到了7以下。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歐央行的新一版QE政策加上美國QE正常化的趨勢,將會進一步推動美元匯率走強,從而可能會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形成下行壓力。 全球美軍正在收縮,美國海外產業投資者也在回歸美國的路上,不僅如此,美國還在利用全球政經動蕩吸納全球產業資本流向美國,借以恢複美國在全球制造業的領導地位,逆轉美國國際貿易長期逆差的不利格局。美元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勢的貨幣,升值周期即將全面展開,加上美國的加息預期,都將使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 再迎全球貨幣戰爭,人民幣匯率貶值時代或將開啟 現在美元強勢,日元大貶值,歐元大貶值,新興國家貨幣大貶值,只有美元和人民幣非常強勢,雖然人民幣贏得了負責任大國的貨幣稱號,但人民幣繼續強勢確實壓力越來越大,出口會繼續受到壓制,過剩的產能無法消耗。 人民幣即期匯率已經創下了7月新低。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央行公布的中間價也開始貶值,這是過去很少出現的。過去經常是人民幣即期匯率貶值,但是央行公布的中間價升值,央行通過這種方式來維持人民幣的強勢,為人民幣護盤。現在即期匯率和中間價同時貶值,說明了央行的態度,就是人民幣應當適度貶值。不要低估這個信號,這個信號的釋放已經明確說明了人民幣開始迎接世界貨幣戰爭了,這對中國的經濟是好事,有利於中國的出口,有利於中國過剩產能的消化。 面對全球大規模幣戰爭,該如何應對? 首先,中國應當要很快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這場貨幣戰爭的起源本身就源自美國,源自美聯儲,源自美元,如果沒有近期美國退出QE,並臨近加息,全球資本開始回流,導致貨幣環境失衡,也就不至於會有大規模的貨幣戰爭發生。同樣,資本也在大規模流出中國,使得中國的基礎貨幣下降,從外匯占款環比負增長就可以看出。而中國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0%,全世界最高,當年本身就是為了應對熱錢流入而建立的資金池,現在資金外流,那麽也就應當將資金池的錢放出,對沖資本的外流。我認為春節前應當會公布一次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因為春節是用款的高峰,也是社會貨幣容易緊缺的時候,提前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是應當的。 其次,中國應當繼續下調經濟增長速度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打壓原油、銅、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而這些對於中國的長遠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下調速度並不可怕,將經濟數據公布得差一點也不可怕,反正後面可以調節。要學會像美國那樣,通過調整經濟數據,對金融市場的一些產品進行戰略調控,中國必須要這樣加強對全球商品的定價權的影響,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 2015年,人民幣或貶值5%?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就認為,當前人民幣有效匯率並不均衡,而是被持續高估,這也是中國經濟遲遲無法複蘇的根本原因。如果人民幣高估被修正,也就是通過匯率貶值,則中國經濟將輕松回到7.5%以上的增速,他並大膽預計今年匯率最大貶值幅度將達5%左右。 “如果人民銀行讓人民幣大幅貶值,過去積累的熱錢就會突然流出中國,可能會有系統性風險。出於這個考慮,央行也不會讓人民幣大幅貶值。如果有利差存在的話,人民幣反而還會繼續升值。”民生證券宏觀研究院研究員李奇霖說道。 謝亞軒認為,未來3~5年來看,美元走強將成為中長期的趨勢,這種情況之下,人民幣用一個顯著的貶值來應對,比如超過5%的貶值,顯然不是最佳方案。(華爾街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