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她改變了我一生

2001-2-15  NM




▲要他們講愛情,經濟動物東尼一味顧左右而言他,頻跟記者說恒指和樓市,還要由一九五○年開始說起,總之一到愛情話題便語塞,太太在旁邊笑邊打氣邊補充,才使硬漢軟化下來。

這是一個老夫少妻的故事。

是股民的,不可能不認識東尼(Tony Measor )。他在證券界三十五年,是股票網絡公司Quam.net 的總編,也是《壹週刊‧天下第一倉》的主持人。

他熱愛大藍籌,討厭那些即買即賣的短線玩家。但,現實生活的他,前半生卻是一名大玩家。五十二歲前的生命,都在烈酒與尼古丁中燃燒。他一天抽一百二十支香煙,喝掉八罐啤酒、四十安士威士忌。「興之所至」就即使臥病醫院也和女朋友在病榻「幹那件事」。

是比他年輕二十六載的她,令他由浪子變成住家男人。

「她改變了我一生。」東尼說。

異族通婚,老夫少妻,東尼、翁笑珍對愛的追尋難免遇見艱難險阻,女方父母極力反對婚事,男方家人認定她來謀家產,卻因為這樣,對情人節的體會更真、更甜。

 

 

▲說到感動處,翁笑珍熱淚盈眶,東尼不時緊握她手。

這個月,東尼退休了,他的家,擁來一大群財經記者,連他家樓下的看更,一見人拿筆記簿之類的東西,也懂得問:「你來採訪東尼退休後的生活吧?你是哪一間(報館)的記者?」

看更伯伯對東尼退休一臉羨慕,但東尼的憂慮卻不是他所能理解的。

東尼六十八歲,太太才四十二歲,「假如我死了,妻子怎麼辦?」成為了他每日的晚禱。

正因為「會比太太早死」這個訊息太明確,所以連浪漫都添上了一份淒美。

每年聖誕、結婚紀念日,東尼送給太太的禮物都是:長實、和黃或滙豐等藍籌股。他的股票網絡(Quam.net )賣給別人,賺了千萬元,他送給太太的,也是盈富基金,因為——「我希望太太將來有足夠金錢,我死了她亦無須依賴子女。」

昔日的東尼,輪盤、美女、烈酒、香煙乜都啱,五十一歲那年遇上二十四歲的翁笑珍,生命開始改寫。

十九歲養家 絲蘿遇喬木

 

▲圖中央的是年輕時的東尼和他在新加坡時的同居女友,翁笑珍說東尼昔日的女友又靚又好身材,她卻什麼都欠奉,所以相信東尼的追求,全出自——愛。

翁笑珍是獨生女,父親賣魚,母親是家庭主婦,一家樂融融,所以她的名字都有個「笑」字。十九歲那年,家逢巨變,母親乳癌末期,一家添上愁容。

「當時母親五十歲,父親六十歲,我才在聖若望中五畢業,好想幫屋企,就去唸商科,同學都搵到工,偏偏我沒有,很徬徨。」

父親照顧母親,得有人幫手撐起頭家,十九歲的翁笑珍,成為家庭經濟支柱,逃不開,躲不了。應徵文員屢次泡湯,新蒲崗大有街請女工包裝橙汁,月薪七百,她二話不說就應徵了。

「唔能夠學以致用,但有七百蚊,當時喺AIA 做文員,才月薪六百,便幹了。」

那間橙汁廠的老闆,正是東尼。

「嗰陣覺得自己英文唔好,好自卑,唔敢同佢傾談。」

那個年代,「文員」總比「女工」好聽,她在東尼的橙汁廠做了半年便辭工,去了一船務公司做文員。那裡全是「鬼佬」,她晚晚在印度人開辦的學校學英文,舊老闆東尼提議每個星期天幫她練習會話。

東尼當年是被她的純真和容易滿足吸引。

「男人在商界打滾,難免被上司或客戶指揮,又要這樣、又要那樣。回到家,自然不希望找個指揮官做太太,直覺她很適合。」

剛巧女的獨力撐起頭家,又有個患重病的母親,期盼有雙壯闊臂彎保護,有個導航員在前方引路,二人一拍即合。

但女方家人並不這樣看。

身邊多美人,貪我什麼好

 

▲翁笑珍說東尼怕影相,這張兩人含情默默對望婚紗照,是她逼東尼拍下的,「東尼對我的遷就,由此可見一斑。」翁笑珍甜甜地說。

「我爸爸覺得東尼似契爺,後生女同契爺拍拖,佢接受唔到。

「但我感覺到東尼好保護我。好似補習嘅日子,不是在餐廳,就是在他家,但他從來沒有『搞我』,好君子。

「識佢嗰陣我十九歲,佢喺灣仔開酒吧,但佢唔准我去,等我二十一歲,他才帶我去。我常想,我沒學歷、唔靚、又唔性感,無嘢俾到東尼。東尼係會計師,有錢有工作,身邊大把美女,有的我也見過。他好比一座摩天大廈,而我,不過是一間泥屋,要不是愛,何以和我在一起?」

拍拖四年,有次東尼去菲律賓公幹,她沒同行,東尼的同事晚上消遣都找個女人貼身服侍,只有東尼拒絕,翁笑珍從他同事口中知悉此事,二十四歲那年,決定嫁給 當時五十一歲的東尼。翁爸爸翁媽媽反對到不得了,堅決要拿三萬元禮金才肯「放人」。那年是一九八三年,二十萬可買一層樓。美元高企,東尼生意周轉不來,翁 笑珍私下向滙豐借錢,代東尼給母親禮金。

大婚當日,住牛頭角的翁爸爸翁媽媽在九龍灣德福酒樓擺酒,但要求一對新人別出席。

「你可以想像當時我父母對老夫少妻兼異族通婚有多反感。」

堅持嫁,也不是無憂慮。

「當時我諗,如果佢得六十歲命,我嘅婚姻咪得十年?」

但沒人商量,是獨生女,又備受壓力,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我說服自己,有好嘅十年,總好過無吖!」

我死先過你,絕育由我做

婚後一年,翁笑珍便懷孕,因為東尼很清楚他壽命有限,所以「六年抱四」,育有三女一子。「比太太早離開人世」這警號,一直在腦海盤旋。

即使節育,東尼也有周詳的考慮。

「我生第四個,諗住做結紮,東尼話唔得,佢話第日佢死咗,我要再嫁,絕育會阻礙我再婚,也對我將來丈夫唔公平,要做都係由佢嚟做。」

翁笑珍憶述,感動的淚不由自主滑下,東尼在旁輕擦她手,以示安慰。

一九八九年,東尼中風,九二年,心臟病發,死亡訊息愈來愈濃,儘管經濟處境還可以,東尼卻催促太太工作。

「她現在不找工,到我離開人世才找,太遲了。十幾年做家庭主婦,別人願意聘用你的機會是零;現在做,將來我離開,她也有寄託,有自己的圈子。」

所以心臟病發後不久,東尼便叫太太工作。翁笑珍每個早上,都在觀塘開源道一女裝鞋廠做文職,這份工,已維持了六年。

今日東尼退休了,他一家人在衛理道租住在政府宿舍單位,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買個居所給太太,理想是清水灣道六百多萬的屋,因為屋有多一點空間,將來他不在人世,太太也有四個仔女相伴,不至太孤單。

他去年把Quam.net 賣給別人,賺了千萬,所以他不會做按揭,不要太太揹債項,情人節的許願是身體健康,能夠陪太太長一點。

他們的戀曲隱藏着絲絲哀怨,但東尼還是覺得很動聽。

「我有點後悔這麼遲才結婚。

「但我很清楚男人年輕,多數是自己尋開心。好像外父當年從半身不遂到離開人世,有三年時間。三年來我車太太進進出出醫院,換了年輕的自己,或顧着工作,或 顧着尋開心,反正路途不遠,住中環,她父親不過在南朗醫院,她自己去也很方便,但人年紀大了,會體貼太太、珍惜關係。」

翁笑珍在旁和議。

「丈夫年紀大,成熟程度和包容能力較大,像我發脾氣,丈夫倘若年齡相若,可能砰門走了,但東尼不會。我無理取鬧,他容忍我,又會回頭問:『點呀!嬲完未呀?你記唔記得你嬲啲乜?係咪好無謂吖?』」

 

▲東尼說,老夫少妻和老年父親都是不錯的組合,因為人老了,受過社會洗禮,人也較溫和,正如他不介意女兒去rave party ,又接受到三子穿「賴屎褲」。二女珮玲(左)下課,又有閒情陪她捉棋,跟她開玩笑。

 

▲一月三十一日,是東尼退休前最後一日上班,一家六口出席Quam.net 在外國記者協會搞的送別會。(攝影:劉慈章)

我本楚狂人,遇卿才踏實

採 訪期間,翁笑珍拿東尼在影樓情深款款望着她的結婚相給我們看,說照片是她逼東尼拍下的,東尼在旁微笑不語。我們拍照,翁笑珍嘩啦啦,要我們叫老總回敬她一 頓豐富晚餐,一時提議去麗晶的Plume ,一時說去港島香格里拉的Petrus ,像極小女孩,東尼很依她,什麼也由得她。無他,因為她完美了他的生命,將他的生命納入正軌。

他是孻仔,上有兩個姊姊,前半生都在浪蕩,不用為誰負責,常常轉工,每份工做不過兩年,每次都是因為與老闆鬧意見而離開;做股票行又不call 客,開半日工又「鬆人」;做做吓會計師又學人開酒吧,做生意;四海為家,倫敦、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工作、居所,從不固定。認識翁笑珍,還是一 星期蒲六日,又煙又酒,是她一句:「你死咗我點算,嫁給你有何意思?」令他驚覺享受生命之餘也有一份責任,戒煙戒酒做運動,以便儲點精力為太太、為子女鋪 路。

他的生命忽然有了着力點,搞Quam.net 一天做十二小時,朝七晚七,全情投入,不容有失,生命充實了,人生有意義了。今日,大女十七歲,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預科生;二女十六歲,孻女十二歲,在 聖士堤反女校唸書;三子十四歲,是沙田英基國際學生。生命的砌圖得以完全,東尼不諱言,是翁笑珍改變了他一生。

「我不相信世上有完美組合,但老夫少妻,還是不錯的。」東尼說。

 

▲年齡的差異,阻隔不到二人相愛,但看他們在京士柏公園拖狗,四十二歲的翁笑珍與四歲的小狗Co Co 邊跑邊跳,六十八歲的東尼遠遠墮後,只能用目光追隨,年齡的差異,有些時候卻阻礙了他們步伐一致。

 

▲翁笑珍很崇拜丈夫,覺得他學識好、閱歷多,目光也遠大,結婚十八年,仍然用傾慕的眼神望着丈夫。

一生持有

 

「這些股票,應該一生持有,不要賣。」對於股,像滙豐(005 )、宏利(945 ),東尼常常這樣掛在嘴邊。

東尼買股哲學,數十年來堅持如一,計資產、計利潤,不理市場鬧哄哄,所以,九七時紅籌喧天,去年科網狂潮,都傷不了他分毫。但為何五十歲結婚時,連三萬元禮金也拿不出這麼狼狽?

「年輕時好玩,物慾大,股票賺了點錢,就賣出,買跑車、做生意。

「股票都買對了,但揸唔耐。如果三十歲時買的好股票,一直持有,都唔使再為金錢煩惱啦!」

是翁笑珍令他停止浪蕩下去,所以,東尼近年凡說股票,都勸人:「揸着它,不要隨便賣出,應該一生持有。」

撰文:阮佩儀 攝影:俞意達[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68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04

誰動了我的短信?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08/t3772750.htm

移動互聯網時代,對通訊錄的挖掘同步晉陞至手機。儘管「幹掉短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並不妨礙手機IM衝擊傳統短信業務,也不妨礙其中冒出下一個MSN或騰訊。

  PC時代,即時通訊(IM)在電腦上的使用已經相當頻繁,QQ、MSN等通訊軟件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手機進行 IM交流的瓶頸被打破,3G網絡的成熟和WiFi的大面積鋪設更是讓手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短信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桌面通訊軟件紛紛推出手機版的同時, 更多的競爭者加入了對手機通訊錄的價值挖掘中,手機終端商、第三方開發和運營商三者在這個市場共同博弈。
蘋果在2011年的WWDC開發者大 會上推出了即時通訊軟件iMessage,作為全球最大手機終端商的蘋果也來插足,手機IM市場的混戰即將上演。對手機IM的開發商而言,儘管盈利模式尚 不清晰,但在互聯網時代,誰都清楚先行一步、綁定用戶的優勢所在。雖然就目前的市場環境而言,「幹掉短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對傳統短信業務的衝擊在 所難免。更何況,一如當年依靠QQ起家的騰訊一樣,隨著對手機通訊錄的深度挖掘,以及搭載的增值服務越來越多,難保在如今廝殺的陣營中不會出現明天的騰訊 或MSN。

  「我是米聊」
  其實,在蘋果推出iMessage之前,市場上早已存在著各種類似的免費應用。由 第三方開發的Kik Messenger是較早面市的一款專注於移動平台的免費即時聊天程序,與短信相比,其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通過IM工具發送短信,僅需支付由此引發的較低 的流量使用費。憑藉更便捷更有趣更廉價的特色,Kik Messenger推出僅3個月就在全球吸引了300萬用戶。2011年4月,Kik Messenger獲得了首輪800萬美元的融資,並且因為「太過流行」,惹上了官非—黑莓製造商RIM公司對其提出了侵權指控。
和其他受歡迎的應用軟件一樣,迅速躥紅的Kik Messenger吸引了國內一大批的跟風模仿者。它們在「前輩」Kik Messenger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實用功能,除能發送普通的文字短信外,通常還支持發送照片、視頻、地理位置、通訊錄和群聊等。
「愛免費,更愛實時狀態,比短信方便,不愁話費賬單。新奇的溝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飛信,我是米聊。」這是國內第一批模仿者小米科技推出的「米 聊」的廣告詞,也頗為直接地描述了「米聊」們的特點。作為一款跨平台、跨運營商的手機端短信工具,「米聊」目前支持iPhone、安卓 (Android)、塞班(Symbian)手機平台,除了同行們都具備的基本功能外,還搭載了轉播消息功能,集成新浪微博。其最基本的添加好友方式是通 過「米聊號」來完成,還提供郵箱搜索、MSN好友、搜索個人信息三大方式來添加好友,而綁定手機的用戶還能通過手機通訊錄匹配尋找使用「米聊」的好友。
借助先入為主的優勢加上良好的用戶體驗,上線半年以來,「米聊」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200萬,它的使用模式被年輕一代用戶廣為接受,被稱為時下最酷最潮 的語音對講機。並且,在「米聊」基礎上,小米公司推出了手機操作系統MiUI,再有了現在的小米手機。而早在2010年底,米聊就完成了首輪4100萬美 元的融資,市場估值高達2.5億美元。米聊之後,跟風者甚眾,同樣由第三方開發的個信、友信、速聊等手機應用軟件紛紛上線,騰訊、盛大和開心網也不甘人 後,分別推出了類似的應用「微信」、「有你」和「飛豆」。不過,對它們而言,類似應用的推出似乎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嫌,例如,開心網就是希望借由「飛 豆」,實現從桌面互聯網向移動社交領域的延伸。

  「不務正業」的手機品牌
  對製造手機終端的各大品牌來 說,這場以手機為載體的盛宴更是不容缺席。除了即將推出iMessage的蘋果之外,黑莓的Blackberry Messenger早已使用多年。原本Kik Messenger支持在黑莓平台上使用,但因為與黑莓自帶的Blackberry Messager存在競爭關係,被黑莓以涉及用戶隱私為由從App World中下架。不僅步履維艱的諾基亞宣佈將要推出「諾基亞IM」(IM for Nokia),谷歌也開始為安卓系統著手開發自己的專屬軟件。
與第三方開發的跨平台「米聊」們相比,由上述這些手機終端製造商開發的即時通訊 軟件由於只支持本手機的系統,因此無法實現與其他手機平台用戶的互通。但手機製造商的優勢在於,由於軟件被內置於系統中,類似蘋果的iMessage理論 上一經發佈就能為全球億萬蘋果用戶所知曉,而無需任何推廣—要知道,當年微軟IE能在瀏覽器市場獨佔鰲頭,制勝的法寶並不是比對手更優秀的技術,而在於直 接內置於電腦當中—僅憑這一點,擁有iPhone、iPod Touch、iPad等多條產品線的蘋果所覆蓋的用戶數量就足以讓第三方開發商們難望其項背。換個角度來看,專注於IM的第三方則在技術和功能上都優於蘋 果等手機終端製造商。
衝擊傳統短信業務
  過去十年,是全球手機短信業務爆炸式增長的黃金時代, 成本低、利潤豐厚的短信風光無限,類短信應用的出現改變了它的上升軌跡。近似免費的類短信應用,支持後台運行,並且搭載智能手機能實現消息實時推送,使得 接收方能在第一時間收到。由非運營商推出的這些類短信應用,正在慢慢改變行業格局。儘管Kik Messenger的創始人泰德·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揚言的「幹掉短信」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最近一年來,第三方開發和手機終端商的集體發力,已經讓傳統短信業務感受到了明顯的衝 擊。
Kik Messenger在歐美地區能迅速走紅,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短信資費相對較高,而WiFi覆蓋面廣且3G業務相對成熟,使得以數據形式發送的短信備受歡 迎。也正是因為如此,傳統短信業務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在美國市場,手機用戶數維持穩定,短信的使用量增速則開始放緩。根據美國無線通信和互聯網協會 (CTIA)的報告,2010年下半年,美國手機用戶的短信收發量超過1萬億條,但同比上半年增長8.7%,是過去十年的最低增幅。而在用戶量相對較少的 荷蘭,短信業務甚至已經出現負增長,荷蘭皇家電信表示,由於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了手機IM,該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短信量同比下降了8%。
在 中國,儘管手機IM的第三方開發商來勢兇猛,但短信的先天生存環境相較歐美要優良得多。一方面網絡流量費用相對較高,另一方面短信資費卻相當平易近人,這 讓「米聊」們在價格方面的優勢不甚明顯。此外,短信極高的普及率決定了其商務應用無法代替,而許多習慣多年的年紀稍大的用戶更不會輕易舍其而去。然而,即 便如此,也無法抵擋傳統短信業務的日漸式微。中國移動的年報數據顯示,2007-2009年,短信使用量增幅從42.26%減少至2010年的4.4%, 呈現明顯遞減之勢,並且短信使用量增幅遠低於新用戶數量的增幅(附表)。短信收入更是出現下滑,2010年短信業務收入為526億元,略低於2009年的 535億元。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的短信使用量1841億條,增幅僅為 3.3%。


不過,就此判斷傳統手機短信將進入末路還為時尚早。在易觀國際分析師胡志輝看來:「目前還不 能下定論說短信會退出歷史舞台。無論是手機短信還是移動IM,都有其固定的使用人群,比如50歲以上的手機用戶大部分不發短信,只打電話;而類似QQ、飛 信或者米聊這些移動IM,受到了更多青少年的熱捧。短信和移動IM兩者在近幾年還會在各自的領域內有所發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移動IM和短信在未來將 可以共生共存。而一旦類短信業務的規模大到足以引發運營商的反攻,也許故事又會發生轉折性的變化。就現階段來說,在競相逐鹿、各出猛招的手機IM開發商集 體圍攻下,傳統短信業務受到衝擊已成定局。只是誰也不知道,這些開發商中,誰會成為最後的王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10

杜邦分析差點兒誤導了我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29k.html

杜邦分析是投資者喜歡使用的一種財務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是一種綜合分析方法,它利用若干相互關聯的指標對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及盈利能力等進行綜合性的分析 和評價。我一直認可這樣的觀點——「杜邦分析法有助於企業管理層更加清晰地看到權益資本收益率的決定因素,以及銷售淨利潤率與總資產周轉率、債務比率之間 的相互關聯關係,給管理層提供了一張明晰的考察公司資產管理效率和最否最大化股東投資回報的路線圖。」
儘管杜邦分析法有缺陷,如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營業收入的口徑不是太匹配(後者包含少數股東的部分而前者沒有),再如投資收益可能會極大程度地影響淨利潤率。但我一直認為自己可以克服這些缺陷,不會被誤導。然而,在對青島啤酒(600600)和燕京啤酒(000729)作比較分析時,杜邦分析還是差點兒誤導了我。
表1: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2010年杜邦分析
單位:億元
青島啤酒
燕京啤酒
青島啤酒/燕京啤酒
淨資產收益率
15.83%
9.42%
1.68
權益乘數
1.85
1.79
1.03
總資產收益率
8.55%
5.25%
1.63
總資產周轉率
1.12
0.70
1.59
淨利潤率
7.64%
7.48%
1.02
營業收入
198.98
102.98
1.93
淨利潤
15.20
7.70
1.97
總資產
177.77
146.71
1.21
淨資產
96.03
81.75
1.17
 
兩家公司的權益乘數和淨利潤率相差無幾,而總資產周轉率差別極大。單看表1的數據我們可能會認為青島啤酒之所以比燕京啤酒獲得了更高的淨資產收益率,主要是因為它的營運能力更加出色。然而,事實果真如此麼?請再看下面的數據。
表2:青島啤酒2005—2010年部分經營指標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增長
銷量(萬千升)
408
454
505
538
591
635
55.64%
其中:青島啤酒品牌
133
163
193
240
295
348
161.65%
青島啤酒佔銷量比重
32.60%
35.90%
38.22%
44.61%
49.92%
54.80%
啤酒銷售收入(萬元)
1,001,986
1,167,716
1,352,989
1,578,138
1,776,054
1,961,415
95.75%
平均售價(元/千升)
2,456
2,572
2,679
2,933
3,005
3,089
25.77%
 
表3:燕京啤酒2005—2010年部分經營指標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增長
銷量(萬千升)
285
333
384
401
446
503
76.49%
其中:燕京啤酒品牌
140
155
200
224
268
未披露
燕京啤酒佔銷量比重
49.12%
46.55%
52.08%
55.86%
60.09%
60%以上
銷售收入(萬元)
519,798
596,121
696,001
775,535
901,590
976,982
87.95%
平均售價(元/千升)
1,824
1,790
1,813
1,934
2,022
1,942
6.49%
 
青島啤酒2010年銷售啤酒635萬千升,是燕京啤酒的1.26倍,而到其總資產為燕京啤酒的1.21倍,據此來看,青島啤酒的營運能力和燕京啤酒其實相差無幾。
另一方面,2010年青島啤酒的平均售價為3089元/千升,是燕京啤酒的1.59倍。儘管兩家公司的毛利率差不多——分別是43.69%和42.16%,但與售價相乘後我們會發現,青島啤酒銷售一千升啤酒的毛利為1350元,而燕京啤酒僅為819元,青島啤酒是燕京啤酒的1.65倍。由此來看,銷售利潤高(而不是營運能力強)才是青島啤酒淨資產收益率更高的主要原因。
分析過去幾年的經營數據,很顯然青島啤酒一直致力於提高青島啤酒這一主品牌在公司總體銷量中的比重,與2005年相比,2010年這一比重提高了22.2個百分點;與之相比,燕京啤酒主品牌佔公司總體銷量的比重只提高了約10.88個百分點。於是,我們發現,燕京啤酒銷售收入的提高更多地依靠銷量的增長,平均售價提高的作用很小,而相比之下青島啤酒平均售價提高對公司銷售收入提高的貢獻要大得多。
顯然,過去幾年兩家公司的發展戰略並不相同,但有趣的是,它們卻都聲稱在實行「1+3」的品牌戰略。由此來看,會計數據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企業實施的是什麼戰略以及戰略實施的結果,但僅僅從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取數的杜邦分析卻並不總是正確,換言之,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才能正確地認識一家公司。
 
杜邦分析差点儿误导了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8

誰動了我的8000萬存款?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044.html

8000萬「存款」的不翼而飛,正將一家國有大行的東部某支行推上風口浪尖。

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9月,同屬地的一家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在上述國有大行東部某支行連續兩次存入共8000萬元存款,然而一個多月後,該公司利用網銀查看賬戶時,卻發現該賬戶資金僅餘1萬元,巨額存款神秘失蹤。遂報警。

記者從當地金融監管部門瞭解到,最近上述國有大行相關分行為處理該事已經有所行動,事件已經有當地相關政府機關介入調查。

這已不是記者第一次接觸類似案件。就在今年中,該行另一家支行還曾發生過一起類似的糾紛。

銀行支行負責人屢被爆出與「存款」有關的各類糾紛,且多數案件撲朔迷離,儲戶與支行負責人又各執一詞,前者通常稱「存款被挪用」,後者則認定是「委託理財」。無論事件背後是單方面的無辜,還是某種情境下的默許與合謀,一部分資金在銀行支行機構負責人的操作下,在銀行體系外循環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誰動了8000萬?

今年9月25日,前述上市公司子公司在一家國有大行東部某支行開設了企業一般賬戶,並於當天存入現金5000萬元,因為是T+3模式,該賬戶應該在9月28日正式啟用。

後因9月29日臨近「十一國慶」假期,賬戶順延至10月10日方才啟用。兩週後的10月25日,該公司財務負責人前往該大行支行查賬,支行拖延未予查實,同時告知該負責人,如果再向賬戶存入3000萬元,存款利率水平將提高一倍。

於是,該負責人再次存入3000萬元現金,至此賬戶存款合計應達到8000萬元。10月26日,該負責人用網銀查賬,卻發現賬戶餘額只剩1萬元。

次日,該負責人急忙趕往銀行瞭解情況。一番爭執後,該銀行當天歸還了1800萬元,但未告知之前的款項全部劃向何處,也未告知剩餘的6200萬元何時償還。

該負責人對銀行的處理很是不滿,之後數次溝通未果。11月3日,該公司決定報警。據前述知情人士稱,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該公司這筆巨額存款會選擇在9月末存入銀行,其中中間人(資金掮客)的作用不可忽視。為該國有銀行支行沖季末存款,利息較一般存款高不少,正是在中間人的撮合及高息利誘下,才有了上述糾紛。據知情人士稱,該中間人目前已被警方刑拘。

被刑拘前,中間人給上述公司負責人發過幾條短信。根據知情人士向記者提供的短信內容,中間人承認銀行讓他做了個假的印章。若事情果真如此,8000萬巨款被轉走,「早有預謀」的成分似乎大於偶然。

前述知情人士向記者提供了該賬戶的網銀轉賬記錄佐證其說法。該記錄顯示,資金存入銀行當天(9月25日)即被轉走,但轉賬未發生任何手續費。

按照銀行的通用規定,企業一般賬戶轉賬資金,需扣除轉賬手續費,但網銀轉賬沒有相關手續費的扣除記錄,且一次轉移完畢。照此推理,若是儲戶本人行為,銀行通常會從賬戶中扣除該筆轉賬手續費。

事發後,該企業曾用1000萬元進行轉賬測試,確實產生了手續費,前述知情人士稱,並表示公司從未在該銀行購買轉賬支票,網銀明細同樣可以證明這一點。

目前,當地有關部門在對案件進行偵查,事件的進展和真相目前尚難得知。但知情人士稱,上述公司代理律師和銀行已經進行了多輪溝通,目前6200萬仍未償還。

  儲戶無辜還是共謀?

事非偶發,記者此前也接觸到兩起類似案件。

一起發生在浙江金華,目前當地一家醫藥公司仍在為5年前的一樁舊案奔走。事情要從2007年說起,當年初,該醫藥公司負責人陳天民多次收到當地一家上市銀行分理處主任壽某的請求,將公司存款全部存入其分理處,完成其吸儲任務。

但由於該醫藥公司地處開發區,辦理公司財務結算交通不便,故未予同意。

此後,該醫藥公司旗下開始組建一家賓館,由於賓館建設和裝修馬上開始,包括醫藥公司和其他股東的股本金陸續到位,加上向當地一家地方銀行的貸款,一共沉澱資金接近1000萬元。

彼時,壽某的丈夫劉某就在該醫藥公司上班,通過丈夫迅速得知此事的壽某,再次找到了醫藥公司負責人陳天民,經過再三懇請,陳天民同意將800多萬元存入該分理處。陳某代理律師向記者出示了800多萬元轉到陳天民在該分理處新開設賬戶的相關證據。

時隔半年之久,據上述醫藥公司人士稱,2007年6月,在醫藥公司工作的劉某利用工作之便,以銀行卡升級更換磁卡為由,掌握了陳天民的銀行卡,而壽某之前已獲取陳天民的銀行卡密碼。

此後,根據上述律師提供的證據,壽某分別將850萬元打入「鄭捷」等多人賬戶。根據鄭捷證詞,壽某借款給他,利息較高。

但壽某對此的說法是,應陳天民請求幫其介紹客戶,賺取高額利息。雙方各執一詞,5年過去了,相關部門仍遲遲未下結論。

另一起案例是今年早些時候,本報記者曾報導的涉及工行某支行負責人挪用900萬存款的案件。案情與上述浙江金華案件相似,儲戶張菊花900萬元存入上述工行支行後,發現資金被轉走。上述工行支行負責人承認將900萬用於發放高利貸,投向了房地產等領域無法收回,但堅稱是張菊花主動將銀行卡和密碼給了他,讓其代為理財。

據記者獲悉,相似的報案四年後,截至目前,相關機構也未對該案給出確切結論。相關代理律師仍在奔走尋找證據,但資金是否可以追回仍不得而知。

紛繁的利益面前,儲戶究竟是無辜還是一定程度上與銀行形成共謀,或許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存款的體外循環

拋卻上述錯綜複雜的案情,一個明晰的事實是,存款在銀行外循環,正成為部分銀行支行負責人在風險口上掘利的慣用手法。

幾種可能的利益線條,一個是儲戶主動要求銀行「代為理財」,一個是不知情的資金被挪用,也或者是錢存入銀行後,在儲戶告知銀行人員密碼等形式下,銀行支行負責人利用廣泛的人脈和銀行的信用背書「運籌帷幄」,坐收資金使用利差。

南通一家股份行信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銀行存款的體外循環,始於過橋墊資,「貸款資金到期後,如果續貸,一般需要先還後再貸出,也稱為還舊借新。在還款和新的貸款下來前,中間往往會有10天甚至更長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就提供了生財機會」。

據他介紹,掌握著企業貸款信息的銀行支行負責人,有機會幫助貸款企業介紹一筆資金,用於應對這個過渡期,也就是過橋。

作為中間人,收益總是有限,長期介紹做過橋生意的支行負責人們,有的膽子大一點,就可以有新生意。

「前兩年,銀行貸款收緊得厲害,民間資金成本很高,本來短期做過橋的生意,變成了長期有獲利空間的買賣,於是支行負責人的上述中介生意和短期挪用,就變成了代客理財的長期生意。」上述股份行信貸負責人稱。

於是,存款在銀行體外循環,也就不是新鮮事兒了。然而,根據商業銀行的員工規範,任何集中的代客理財均被視為違規,然而巨額利潤下鋌而走險者不乏其人。

事實上,一些支行負責人自己就是一個大客戶經理,在擁有廣泛資源的同時,業績導向的銀行也在權力上給其開了小灶。

記者曾接觸過一家股份行某縣級市支行行長。據他介紹,在該縣級市還沒有建成支行時,他就被分配來做業務,現在全支行的主要客戶全部集中在他手上,一個人做了大半個支行的業務,「擁兵」當然「自重」,這種現象並不鮮見。

「我認為現在很多股份制銀行做的條線化改革,對公業務集中到分行,支行做零售的調整,或許可以在體制上約束支行負責人。」上述股份制銀行信貸負責人稱。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33

23歲手游創業者:免費模式救了我的命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9/145242.html

以下是採訪文章主要內容編譯。

記者:你童年時最喜歡哪些遊戲?

弗拉基米爾·豐蒂科夫:幾乎每一款NES遊戲——在那個時代,它們都是很新鮮,很令人興奮的。後來我也玩兒《魔獸爭霸2》、《Sim City》、《命運與征服》等遊戲。《毀滅公爵3D》成了我的最愛。

我無意中發現了《毀滅公爵3D》的SDK,然後開始嘗試設計關卡,並樂此不疲地做了4年。

記者:你什麼時候意識到你將以遊戲開發為職業?

豐蒂科夫:在我製作了自己的第一款遊戲後。此前我從未想過我能做到!畢竟,對於一個放學後製作CS地圖的孩子來說,進入遊戲行業工作僅僅是個夢想。我一度打算放棄遊戲,找一份「正經」工作,但命運突然給了我一次難得的機會。

記者:你在遊戲行業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做得怎麼樣?

豐蒂科夫:在我研讀電腦科學的第二個學年,某同班同學建議我向他的僱主遞送簡歷求職。而實際上,那家公司是為移動遊戲發行商提供後期製作服務的。

賽車遊戲《Drag Racing》成就了Creative Mobile

我在那裡擔任java程序員,並得到為移動遊戲編寫地圖的機會。

記者:你認為你的第一次重大成功是什麼?

豐蒂科夫:從《Basketball Shots 3D》開始轉型免費模式。它本來是一款付費遊戲,毫無生氣,但在轉型免費後吸引了1000萬玩家下載。這也為我們後來開發具有突破性的遊戲打下了基礎。

記者:你是何時意識到移動遊戲具有潛力的?

豐蒂科夫:當我拿到我的第一部Android系統手機的時候——HTC G1。我意識到,面向智能手機平台開發和發行遊戲很容易,同時也認識到了新硬件和操作系統為我們開發者帶來的機會。

HTC G1手機——一款經典的Android系統手機

我先是發佈了一幅簡單的地圖,賺到一些錢。緊接著,我在短短兩週時間裡編寫了我的第一款3D遊戲。就是這樣,為海量用戶製造新鮮內容突然變得可行了。

記者:在你看來,移動遊戲行業最重要的事件是什麼?

豐蒂科夫:移動平台讓遊戲進入市場變得容易得多。在移動平台出現之前,開發者要做很多努力,才有可能讓一款遊戲進入由運營商掌控的商店……另一點是觸摸屏的出現,它為更複雜的移動遊戲掃清了障礙。

記者:到今天為止,你最引以為豪的是什麼?有沒有因某些事情後悔?

豐蒂科夫:最讓我覺得驕傲的,是在這個很多人並不認真對待的行業,我辦了一家能夠實現盈利的公司。逆流而行並不容易,但我有幸與現在的同事們共事。

我不會後悔——所有錯誤都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

記者:你最近在玩哪些移動遊戲呢?

豐蒂科夫:一款是《新星足球》(New Star Soccer),因為它將簡單的迷你遊戲,與長期的遊戲進度和角色扮演元素結合到了一起。

另一款是《卡通農場》(Hay Day)——當我玩兒《新星足球》時,我總得讓我的女朋友有點事兒做。(笑)

記者:對於移動遊戲未來趨勢,你有哪些預測?

豐蒂科夫:移動設備將成為真正的遊戲主機。對某些玩家來說,平板電腦已經是主機的替代品了。但得益於(移動設備)處理能力的增強、電池壽命的延長、操作方式的演變等因素,移動設備還擁有更大潛力。

記者:對於未來,你覺得移動遊戲行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

豐蒂科夫:我希望看到真正意義上,允許玩家彼此之間產生更複雜互動的社交遊戲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32

誰動了我的“扇貝”?獐子島驚爆“黑天鵝”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92

獐子島

10月31日獐子島最新新聞發布會:

公司董秘孫福君先發言道歉,稱這次事件為20年未遇,主要原因是冷水團。

孫福君表示公司已經采取積極措施挽回損失。預計未來幾年會穩定。政府正在想辦法,幫公司爭取政策,如降低海域使用金等,此前是60元一畝,現在正在爭取10元一畝。

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給股東道歉並表示:"此事給公司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包括公司、政府在內的各方已經在第一時間行動,盡量降低損失。"同時公司會加強O2O等營銷模式的轉型,爭取在電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並加強團隊建設和內控制度,力爭2015年實現穩產。
華會計師事務所做專項說明,稱他們也進行了實地查驗,對多個點位監測,發現一網下去沒有網到東西。

10月30日晚間,獐子島爆出黑天鵝,幾年前在海里播下的蝦夷扇貝都不見了,計提近8億壞賬。因此前三季巨虧8.12億,而公司去年凈利才0.9億。海里養了個泡影,重倉的社保基金、平安壽險、人保壽險全部“躺槍”。

“詭異冷水團”來襲,獐子島業績大變臉

獐子島公告,因為北黃海遭遇異常的冷水團,公司105.64萬畝海洋牧場遭遇滅頂之災,受此影響,公司前三季業績“大變臉”,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萬元轉而變為虧損約8.12億。

據公告表述,今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公司於10月14日向交易所申請了停牌,並邀請海洋科學家和會計師到現場進行系統調查。

公司稱,根據公司存量抽測結果、中國科學院近海觀測研究網絡黃海站監測數據及開放航次調查數據,以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會議紀要》,綜合判定公司海洋牧場發生了自然災害,災害主要原因為北黃海冷水團低溫及變溫、北黃海冷水團和遼南沿岸流鋒面影響、營養鹽變化等綜合因素。

這場“詭異”的冷水團讓獐子島蝦夷扇貝遭受了滅頂之災。根據公司抽測結果,公司決定對105.64萬畝海域成本為73461.93萬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放棄采捕、進行核銷處理,對43.02萬畝海域成本為30060.15萬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28305萬元,扣除遞延所得稅影響25441.73萬,合計影響凈利潤76325.2萬,全部計入2014年第三季度。而對於放棄采捕原因,公司稱因為畝產過低,所以放棄本輪采捕。

受此影響,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大幅變臉——前三季實現營業收入19.93億元,同比增長6.7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8.12億元,同比下降1388.60%;基本每股收益虧損1.14元,同時,公司預計全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7.7億—8.6億,而公司2013 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694.28萬元。

對此,有網友評論,公司等待這個冷水團已經很久了。同時也有很多投資者認為這是“藍田事件”的又一次爆發。

QQ圖片20141031081207

555

藍田股份曾經創造了中國股市常盛不衰的績優神話。這家以養殖、旅遊和飲料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顛覆了行業規律和市場法則,1996年發行上市以後,在財務數字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產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9倍,歷年年報的業績都在每股0.6元以上,最高達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5年間股本擴張了360%,創造了中國農業企業罕見的“藍田神話”。

當時最動聽的故事之一就是藍田的魚鴨養殖每畝產值高達3萬元,而同樣是在湖北養魚,武昌魚的招股說明書的數字顯示:每畝產值不足1000元,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這個比同行養殖高出幾十倍的奇跡的破綻。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寫給《金融內參》的《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最終引爆了“神話”的破滅。

鑒於此次事項對公司影響非常重大,獐子島決定10月31日繼續停牌,11月3日開市起複牌並發布海洋牧場災情說明會主要內容。

行業分析師:驚呆了,不科學

據中證網采訪一位長期跟蹤獐子島的行業分析師稱,“農業分析師都在討論這個事情,我們也都驚呆了。

這位資深分析師表示令人吃驚的理由有三個:“第一,這件事情肯定不正常,以前都沒出現過這種事情,怎麽一瞬間就出來了?第二,此次出事的海域中有2011年就底播的種子,到今年已經3年了,為什麽到了收獲期突然出現?此前公司的監測制度哪去了?這讓人非常不解。第三,到底是因為自己養殖不當,還是確實是天氣的原因?”

底播技術顆粒無收VS全球化

在漫無邊際的海面上總是暢想這碧波之下的豐碩,如今換來的是大幅減值計提,讓人無奈和無能為力。被傳播的神乎其神的底播技術如今看來幾盡顆粒無收令人噓噓不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種相對粗放型的經營方式水到底有多深,誰也無法講明白。

然而就在不就之前,公司還宣布“全球化”戰略邁出新步伐。加拿大當地時間10月20日上午,獐子島集團北美合資公司“CAPITAL SEAFOOD INTERNATIONAL INCORPORATED”舉行開業慶典。,10月29日,“獐子島集團·豐海通商股權轉讓簽約儀式”在大連舉行,集團宣布並購日本豐海通商90%股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17

獐子島的巨虧謎團:究竟是誰動了我的扇貝?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43

113472565

本文來源騰訊財經,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獐子島位於大連港向東56海里,這個距離換算成乘船時間,需要3個小時。

偏遠的海島因為上市公司獐子島(002069.SZ)發布的2014年三季報,被推上風口浪尖。10月30日,獐子島稱其2011年和2012年播種在海里的蝦夷扇貝,因受冷水團影響遭遇滅頂之災,105萬畝海域“受災”,計提壞賬近8億元,前三季度虧損8.12億元。

市場一片嘩然。媒體與投資機構紛紛踏上這片島嶼,開啟“尋貝之旅”。隨著調查的深入,獐子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逐漸被揭開。

一股“冷水團”激起資本市場的註意力,同時也在揭開海島與企業的往昔,翻起獐子島內部的種種沈屙。

2012年的一次舉報

自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進蝦夷扇貝品種後,獐子島便開啟了30余年養殖歷史。但獐子島至今仍沒有形成完全閉環的產業鏈,雖然擁有自己的苗種基地,但部分蝦夷扇貝苗種依然需要向外采購,才能滿足自身底播養殖的數量需求。獐子島董秘孫福君對騰訊財經表示,在2011年,80%到90%的苗種是由公司采購而來。

由於掌握著每年高達數億元的苗種采購經費,負責采購的人員責任重大。

2012年3月,獐子島內部人士舉報,稱有員工在蝦夷扇貝苗種收購過程中收受賄賂。當年3月28日,大連市長海縣公安局立案調查此事。

多位獐子島內部人士向騰訊財經確認,被舉報對象是時任獐子島集團養殖事業一部副總經理的吳厚記,此人常年負責在海洋島收購苗種。

在吳家三兄弟中排行老末的吳厚記,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吳記”,他大哥為吳厚敬,二哥即為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

舉報發生後,吳厚記被公司內部處理。他手下的至少兩名工作人員,其中包括至少一名會計,被移交司法機關,並於2012年7月被宣判入刑。獐子島董秘孫福君未向騰訊財經透露這些工作人員的罪名。

據了解案情的人士透露,其中一名會計跟隨吳厚記前往海洋島收購苗種,負責記賬。“吳厚記和苗種老板談好之後,他檢查每箱苗種數量,然後計入賬本。”一個問題在於,由於收購的苗種太多,無法做到每箱都檢查。

吳厚記負責采購多年,“一般都是他和賣苗業戶商量好價錢,然後他(吳厚記)說有多少苗,會計就記多少苗。”另一位熟悉案情的人士告訴騰訊財經,收苗過程中,最不可控的問題不是種苗的數量不對,而是“死亡率”帶來的操作空間。當年收苗是在11月份,溫度較低,扇貝苗會出現死亡情況,因此公司會允許種苗存在一定的死亡比例,但“死亡率很難準確認定,所以操作空間非常大。”

在采購完苗種之後,帶有活水艙的播苗船載著苗種,行駛向指定底播海域,把苗種撒向茫茫大海。

“這期間播的是啥東西,誰知道?”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獐子島董秘孫福君在接受騰訊財經采訪時表示,吳厚記已經在2012年因被內部處理,而離開公司。對於受到處理的原因,孫福君稱,這是源於2012年的那次內部舉報,公司認定其在整個收苗和播苗上負有管理責任。

此次導致獐子島巨額虧損的蝦夷扇貝種苗,於2011年和2012年進行底播。在三年前,恰是吳厚記帶領的團隊負責蝦夷扇貝苗種采購。

2012年撤換掉吳厚記之後,獐子島開始對采購環節進行改進。

孫福君對騰訊財經表示,目前每年收苗的人員都要輪換,“避免一個人長期在一個地方,而且組成的組織相對是隨機的,這樣加強了我們人和人之間的監督。”

同時,獐子島開始加大自育苗種力度。董秘孫福君介紹,2012年開始,外購苗種占比開始下降到60%到70%。

孫福君稱,現在每筆苗種采購都通過銀行走賬。但對於2011年獐子島購苗合同,孫福君表示,財務雖有留底,但無法向公眾展示。

他表示,每年春季和苗種供應商簽訂意向合同,到11月份收苗時,需要稱重量,同時抽檢苗種質量,最終的采購依據是以收苗環節的發票來定。

“這些發票財務都會留底,作為原始記錄。”孫福君表示。

但當騰訊財經詢問是否會展示這些原始采購憑證,孫福君回答:“從一個公司來講,它有自己的規則,也有一套內部和外部管制機制,請大家放心。”他表示,獐子島的財務部門會履行驗證采購憑證的職責。

u11400p31dt20141104003326,w_640

冷水團之謎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吳厚記團隊成員當年的違法行為,與獐子島此次蝦夷扇貝“受災”有直接關系。獐子島的官方解釋中,自然氣候成為罪魁禍首。10月31日,獐子島關於海洋牧場災情說明會的公告稱,本次災害的主要原因是北黃海冷水團溫度異動。長海縣作為蝦夷扇貝的主養區,浮筏養殖以一齡貝為主,重要原因是到了二齡時,因水溫波動、高溫等因素會導致大量死亡。即:從生物特性來看,蝦夷扇貝越大的個體對水溫異常波動的耐受力越差。

公告中提到,2013年進行底播的蝦夷扇貝未受影響。

騰訊財經註意到,“冷水團”這一名詞曾在獐子島2012年年報中出現。獐子島具體解釋了這一名詞,稱其為“存在於北黃海深底層溫度較低的那一部分水體”。同時,年報把“冷水團”列為底播蝦夷扇貝產量的影響因素之一。

不過,獐子島董秘孫福君在接受騰訊財經采訪時稱,冷水團並不是導致巨虧的唯一原因。他表示,此次巨虧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冷水團、底播深度以及海洋容量等。

“冷水團會導致海水變溫、低溫、營養鹽變化,蝦夷扇貝生長周期縮短。”孫福君表示,此次冷水團異動全部發生在水深大於45米的海域,而這個深度對於蝦夷扇貝的生長風險更大。

據獐子島鎮政府趙姓工作人員介紹,蝦夷扇貝是從日本北海道周邊海域引進,在當地的養殖水深為30到40米之間。但獐子島在底播養殖過程中,逐漸從30米等深線一步步推進至45米以上水深。

根據獐子島集團出示的海洋牧場底播深度表,隨著公司確權海域面積的逐年擴大,底播的深度也在不斷推進。2007年以前,底播的深度一直在30米以內,2008年開始推進至30到40米深度,大躍進發生在2010和2011兩年,底播深度在45米以上的分別為40萬畝和68萬畝,分別約占當年蝦夷扇貝底播面積的31%和53%。

孫福君對此的解釋是,2010和2011年兩年公司確權海域面積一直在擴大,新增加的海域便成為該年底播的選定區域。“在確定這個水深之前,我們都經過了調研和論證,判斷這個區域是適合蝦夷扇貝的。”

孫福君表示,此次折戟冷水團,跟底播水深存在很大關系。獐子島目前已經放棄了受災區域的捕撈,因為“不夠成本”。

多位曾在獐子島從事底播工作的島民對騰訊財經表示,蝦夷扇貝的底播主要分為兩個區域,一是靠近島嶼的30米以內深度,二是較遠的深海區域,這部分深度都在30米以上,前者靠潛水員到水底捕撈,後者則是捕撈船拉網打撈。

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拉網打撈帶來的問題便是,傷害海底植被。“橫桿一起,帶著海底表皮的植物、砂石就上來了。”董秘孫福君也承認,這種捕撈方式傷害了海洋底部生態,不利於增殖。

管理的粗放還體現在購苗環節,多位島民表示,往年購苗多放在11月份,由於天氣寒冷,蝦夷扇貝苗種采購時暴露在外,很容易死亡。

人為因素對獐子島業績的影響,並不是秘密。

騰訊財經拿到了一份獐子島集團2013年底播動員大會講話稿,其中鎮黨委書記石敬信講到,“近兩年,集團的效益明顯下滑,這種局面的形成固然有海底地質、臺風災害等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不利影響,但是紀律不夠嚴明,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所造成的人為因素絕對不能低估。”

被質疑的第三方

三季報發布以後,獐子島出示的巨虧解釋,受到多方質疑;同樣,由於獐子島從事行業的特殊性,投資者也很難去核實公司說法的真實性。

第三方機構成為厘清事實的關鍵,但這一環節,同樣存在著困局。為獐子島的“冷水團”說法,提供監測依據的中科院海洋所,自2009年以來與獐子島一直保持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導致其中立立場被質疑。在信任的困局中,獐子島內部工作人員反問騰訊財經,“中科院的解釋你不信,你還信誰?”

而據騰訊財經了解,在獐子島巨虧事件中扮演第三方角色的大華會計事務所,其在盤點時的中立性也值得商榷。

據大華會計事務所出示的監盤說明顯示,在10月18日、20日和25日三天的盤點中,盤點人員包括盤點船只的船長、船上作業人員、獐子島公司的財務人員,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盤人員。獐子島鎮政府工作人員向騰訊財經證實,盤點所用的船只和船上的工作人員皆來自獐子島公司,工作人員操作捕撈,而大華會計事務所進行監盤。獐子島解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獐子島工作人員對於“確切海域的點,經緯度的位置都很清楚。” 大華會計事務所會計師董群先在災情發布會上曾描述監盤情況,“一網下去沒有網到東西。”

10月31日的災情說明會上,在回答此次冷水團異動,是否僅有獐子島受災時,獐子島大股東代表石敬信表示,“長海縣全部遭遇了(冷水團)。” 11月6日,騰訊財經就此向大連海洋島水產集團有限公司求證,接電話的女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公司上下已下禁令,不得談及此次事件。在騰訊財經再三追問今年產量情況後,該工作人員表示“與往年相比,並沒有出現減產。”該公司位於獐子島東面,同處於北緯39度,從事蝦夷扇貝養殖等業務,與獐子島的主營業務類似。

市場的疑問還在於,共計105萬畝海域、價值8億元的蝦夷扇貝顆粒無收,為何“死不見殼”?

獐子島營銷中心總監助理孫坤對騰訊財經表示,“死亡的扇貝無法打撈上來。” 他解釋,底播蝦夷扇貝在海底生長,顏色較深、較為粗糙的一面位於底部,較淺顏色的一面位於上面。而當蝦夷扇貝死亡後,喪失上下殼之間的咬合能力,“阻力增大,水一來,就給沖跑了。” 死亡的扇貝殼容易被水流沖走,這一說法並未得到相關專家的認可。在大連市專門從事第三方評估事務的孫姓主任告訴騰訊財經,蝦夷扇貝死亡後雖然喪失咬合能力,相比活扇貝更易流動,但“那麽大的海域面積,總不可能全部被沖跑吧?”

盡管獐子島高管一再表態,稱歡迎第三方機構前來調研,“參與盤點都沒問題”,但獐子島投資證券部一位閻姓工作人員告訴騰訊財經,雖然公司有此打算,迄今沒有更進一步的部署。

被企業捆綁的海島

對於獐子島居民來說,“獐子島”至少有三種含義:它是上市公司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也是公司的所在地,從行政區劃上來分,它又是獐子島鎮下轄的四個島嶼之一。

2001年獐子島變更為股份公司後,獐子島鎮成立四個集體所有制企業,分別為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長海縣獐子島褡褳經濟發展中心、長海縣獐子島大耗經濟發展中心和長海縣獐子島小耗經濟發展中心,四者均位於獐子島十大股東之列,股權總占比為60.64%。

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總經理職位,一直由鎮黨委書記石敬信擔任,其他三個經濟發展中心總經理,則為三地村委會主任兼任。

據多個信源講述,石敬信和吳厚剛為初中同學,兩人共事多年。而吳厚剛在出任獐子島集團董事長一職前,則為獐子島鎮黨委書記。

政府和企業在輿情風暴來臨之前,就做了大量工作。

據鎮政府講述,獐子島10月30日晚間公告了虧損信息,在11月1日和2日兩天,吳厚剛、石敬信等獐子島高管和政府官員接連在獐子島開了三場會議,“主要針對老幹部、老職工,還有鎮里各層領導”,對於開會內容,“一是通報受災情況,二是號召大家穩定情緒。”

多位島民則表示,會議的內容經過層層傳達,他們在11月2日被召集起來,看吳厚剛等人的開會視頻,並被要求“不能隨意對媒體講話”。

11月4日下午,海洋牧場執行總裁梁駿也給獐子島職工們開了大會,普及冷水團知識,同時要求職工們團結一致。

但這些工作並不能抵消島民心中累積的不滿。

對島民來說,他們既是獐子島的股東,又大多是公司的職工。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與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有工作關系的戶籍人口,約占全鎮人口90%。

自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以來,獐子島一直以集體經濟的模式存在。以至於1998年長海縣推行產權制度改革時,獐子島成為全縣唯一一個依然保留集體經濟體制的鄉鎮,而周圍的海洋島、大長山、小長山等島嶼,都把海域承包到個人。

與過去相比,獐子島地位的滑落也讓他們有了很大的心里落差。經歷1998年海洋確權後,周圍島嶼的個體戶們荷包慢慢鼓了起來,而對於獐子島居民來說,海洋是公司的,飯碗也是公司給的,所做的只能給公司打工,靠工資吃飯顯然不能和附近島嶼的商人們的收入相提並論。

“過去,獐子島人出去都是昂首挺胸的,現在沒法比了。”

多位島民告訴騰訊財經,獐子島近兩年效益不好,一線工人平均每月拿到手不到兩千塊錢。“每天出海捕撈,起早貪黑,工資卻比公司後勤人員少。”一位在獐子島內部工作人員向騰訊財經抱怨。

作為獐子島的股東,每位獐子島戶籍人口人均持有6000股的收益權,但是近兩年公司效益不好,分紅並沒有落實到位。多位島民向騰訊財經證實,去年的分紅只發了一半。此前,每逢年底,島民都會得到臨時性生活補貼。而在2014年底臨近之時,大隊幹部向他們傳達,“由於公司受災虧損,(發不發放)鎮政府正在研究中”。

失落還存在於獐子島集團對於海洋的壟斷,西獐子社區一位島民告訴騰訊財經,由於擔心島民開船進入扇貝養殖區域,公司在海邊架設起多個攝像頭,這讓在海邊生活了一輩子的他心里很不舒服。“總有種被監視的感覺”,而且攝像頭的作用並不大,“如果真有人偷扇貝,攝像頭能看見水下嗎?”

11月10日,騰訊財經離開獐子島時,刮了一夜的大風停了下來,海平面上陽光折射,一切顯得風平浪靜。但對於獐子島集團來說,輿論的風暴還遠未離去。夜晚,獐子島連發兩公告,稱因正在進行自查公司股票繼續停牌,與此同時,公司決定延期召開第四次臨時股東大會。

在吳厚剛的微信上,卡通頭像旁寫著“笑口常開”,不知道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在這次輿論風暴的風眼之中,是否看到了獐子島困局的出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65

對話閻連科 “‘講法’給了我一個不得不講的故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254

 

閻連科以捷克語的《四書》成為獲得卡夫卡文學獎的首位中國作家,當地時間2014年10月22日晚7點頒獎儀式在布拉格古老的市政大廳舉行。品特、羅斯、耶利內克、村上春樹、哈維爾和克里瑪等13位世界著名作家已獲得這個獎項。 (閻連科供圖/圖)

蔣方舟:在已有的14屆卡夫卡文學獎中,聽說只有你和英國作家品特是第一次入選就獲得了卡夫卡文學獎,而其他12位作家,如羅斯、耶利內克、村上春樹、哈維爾和克里瑪等,都是至少入圍兩次以上才得獎。當然,2005年,品特在獲得卡夫卡獎後馬上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你,因這次獲獎,也終止了“陪榜”的旅程,對此,你有什麽看法?

閻連科:謝謝你的這些提問。一個作家面對一問一答,就如一扇門窗面對風吹時的欲開欲關樣。今天,就讓我把能打開的門窗全部打開來,如實招出,坦開內心,用門戶大開來迎對這些問題。

對獲獎和陪榜,沒有什麽看法,這一切都不是寫作的終止。就是第一次入圍就獲獎,也並不說明你比別人寫得好,大概說明你也許比別人運氣不差吧。

無論這個獎在世界上影響大小,世界各國怎樣關註,我都深知我在獲獎後應該怎樣面對這些。一是我的年齡,已經從生命拋物線的高峰開始下滑,這個越過了拋物線高峰的生命體,對於世界、榮譽和世俗的認識,已經變得有些疏淡和坦然,而對死亡和生命最後的尾聲,反而會想得更多更多。也許我不應該說這些。我是個一生都異常恐懼死亡的人,可過了五十歲後的這些年,卻幾乎每天都情不自禁、無可阻止地想到“死亡”兩個字。當一個人腦子里總是跳出死亡的畫面和字眼時,他會覺得世界的一切都是虛空的,沒有意義的。甚至會覺得,一切的熱鬧與努力,都是為了把人生虛空的倉庫碼得滿一些。甚至想,人活著,一切為了理想的奮鬥,都是為了自己最終走向死亡時對自己靈魂的安撫。所以說,卡夫卡獎到來的喜悅,當碰到頭腦中不期而至的死亡二字時,就如一粒螢火碰到了巨大的黑洞;如一點溫暖,要面對巨大的寒冰。當然,如果十年之前有了這項榮譽,我會比現在興奮許多,不是因為那時年輕,是因為那時我可以用榮譽的興奮來掩蓋和助我逃避這個關於死亡的問題。死亡——當一個人開始時不時地想到這個問題時,什麽事情在他面前都會變得淡然、理性乃至冷漠了。

蔣方舟:你似乎總是會提到“失敗感”,這種失敗感是來自與寫作的搏鬥更多,還是來自日常的生活更多呢?

閻連科:生活的失敗感和寫作的失敗感在我很難分得清。我有時會因為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情而沮喪十幾天,導致對閱讀和寫作都失去意義和追求。我是相當患得患失那種人。比如明年是作家陸文夫逝世十周年。他生前忘年交的好友陳豐女士為了給這位前輩作家出套文集做紀念,編好幾卷本的文集後,今年一整年為陸文夫的文集出版尋找出版社,結果家家出版社都因為“市場”而推卸。這讓我想到寫作的殘酷和意義與無意義。還有張賢亮的去世,有篇報道的題目深深地刺中了我的內心:《一個靠死亡來占有版面的作家》。大概是這個題目吧。它道出了寫作的殘酷和現實對文學的全部內涵來。不要忘記,張賢亮和陸文夫,都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優秀的作家。他們的結局,也將是我們的命定。當然,誰的寫作,都不是為了追求不朽。魯迅和曹雪芹,也都是為了寫作而寫作,而非為了不朽而寫作。但命運讓一個人過早地看到他一生追求的結局是怎樣時,那種挫敗感,就有著無法說的淒楚和傷痛。

聽到泰戈爾在死亡之前,嘆息自己一生努力而一事無成時,而有哪位作家、詩人能不為自己文學的挫敗而默言、無奈和沈默呢?所以說,我是深知失敗最是作家命定的生活和寫作的命運了。

蔣方舟:你之前的《丁莊夢》曾經被改編成電影,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影像化?

閻連科:我始終認為,電影這件事情與我沒有太大關系。就像種子公司將一把菜種、一粒樹種賣給別人後,人家種與不種,種在哪兒,用怎樣的方式培育、養成都與種子公司沒有關系那樣。顧長衛的《最愛》也確實是根據《丁莊夢》改編的,可那除了他與我共同收獲了一把辛酸淚,其實已經再無他獲了。我最想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是《年月日》,這中間我和顧長衛等人共同努力了七八年,劇本幾易其稿,現在看來也是窗子對風的收獲吧。這些經歷與過程,讓我更堅定地認為,文學才是作家的立身之本,而非影視的改編與熱鬧。

蔣方舟:對於你的作品,我最喜歡的是《四書》,看得人心驚肉跳,時而想要躲在地底下,時而又想高高地飛起來。你是如何構思這部作品的?

閻連科:就長篇寫作言,《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寫作那幾年,我體會到了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之後我的寫作被他人和自己約束了。直到創作《四書》時,這種感覺才又重新找回來,並被我牢牢地抓在手里和筆端。說到構思,是1990年我在軍藝讀書時,有位同學是蘭州軍區的,他曾經在坦克部隊服過役,說他們的坦克部隊,在甘肅的沙漠訓練時,烈日之下,沙漠之上,一輛輛隆隆的坦克車從沙地開過去,忽然發現鐵輪下有一根根、一片片的白色骨頭露出來。後來坦克車停下後,大家撿起那根根片片的骨頭查看時,驚異的發現那些骨頭都是人骨頭。

再後來,就知道那片沙漠上曾經在“反右”時,是“五七”幹校了,是我們值得敬重的作家楊顯惠寫的《夾邊溝紀事》那地方。那根根片片的白骨頭,是一批知識分子在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中留在那兒的生命和遺跡。這就是《四書》故事構思的開始。對我來說,小說構思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人都講的寫什麽,另一部分是很多人都講的怎麽寫。寫什麽自然是指內容和故事了。怎麽寫就到了講故事的“講”上去。《四書》從九○年構思開始,到楊顯惠老師的《夾邊溝紀事》,2000年前後在《上海文學》連續發表我都沒有寫,這是因為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寫。加之後來我寫作命運的風風雨雨,波波折折,直到2009年所謂的“聖經語言”和四本書的“書摘體”走進腦子里,也才算構思成熟,可以動筆寫作了。

對我言,所謂構思,多都不在故事間,而在講故事的方法上。我的構思不是構思故事,而是“尋找方法”。靈感,不是讓我張嘴,而是讓我怎樣張嘴,發出怎樣的聲音來。回到《四書》的方法構置上,2009年很偶然的一天里,在我從家去人民大學的路途上,腦子里忽然跳出了一個異常奇怪的畫面和念頭:我想如果有個人有一把槍,那支槍里有子彈,他見了誰都要把槍遞給人家說:“你開槍把我打死吧!”“你開槍把我打死吧!”科長、處長、情人、父母,如果他見誰都這樣遞槍要求對方開槍把自己打死時,那該是怎樣的場景和畫面——於是,“孩子”的形象和講故事的方法同時在我腦里產生了。有了那樣的“講法”,原有故事的碎片也就完整了,齊全了。

甚至可以說,在那一瞬間,是講故事的方法帶給我了一個不得不講的故事。這就是《四書》的產生。也就在2009年5月的那一天,我去人民大學辦事的第二日,我開始動筆寫下了《四書》的開頭:“大地和腳,回來了。”

蔣方舟:在你的寫作生涯中,有沒有過讓自己後悔的寫作?還有什麽一直想寫而未寫的題材?

閻連科:說到讓自己後悔的寫作還是有。比如《丁莊夢》,是讓我自己最後悔的一次寫作。那故事充滿著作家講述的謹慎而非自由和狂放。

說到想寫而未寫的題材,那就是我在部隊待了26年,而我所在的部隊,又有著非常特殊的經歷,比如“解放臺灣”的一江山島之戰,“沙家浜”的榮譽光環,孟良崮的浴血生死,七九年的“自衛反擊”等,這些歷史和歷史中作為人的軍人們,凡此種種,我都沒有開始去寫去觸碰。對我來說,我能講的獨特故事太多了,只是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講它,似乎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和體力講述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76

菲律賓總統:我若成獨裁者 軍警會殺了我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

據菲律賓商報報道,8月26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說,他沒有意圖成為一個獨裁者,他說,如果他試圖建立一個專制政權,警察和軍人會殺了他。

他在納卯市的東棉蘭佬軍營發表講話時說:“如果我有意成為一個獨裁者,我知道他們將會殺了我。”

他說:“軍方、武裝部隊和警方會同意我做一些制造無政府狀態的事情嗎?然後他們繼續效忠我?我是將會先被殺的人。”

“他們不是效忠我的,這些人是效忠憲法和國旗。只要我做得對,他們將支持我。”

有趣的是,杜特爾特之前在抨擊首席法官西禮諾的時候曾經提及到宣布軍管。他後來對西禮諾道歉。

【此前報道】

杜特爾特曾痛斥首席法官:若阻礙我反毒品 就宣布軍法統治

據菲律賓世界日報8月10日報道,杜特爾特威脅首席法官西仁諾,如果最高法院阻礙他的反非法毒品之戰,他將宣布軍法統治。

杜特爾特在一個步兵營中發表了上述針對西仁諾的講話,他痛斥說,“你是司法部門的中心人物。我是總統。我有在工作,你沒有。沒有法官在街上巡邏。沒有你的法官在抓人。”

他說,“請不要這樣對我,我不是傻瓜。如果繼續阻止我,非要我宣布軍法統治嗎?”

杜特爾特發表講話的前一天,西仁諾曾質問有七個法官涉及非法毒品的指控。西仁諾說,只有高院被授權懲戒司法部門的成員。

杜特爾特警告西仁諾不要制造一場憲法危機,他說,否則“我將命令行政部門的每一個人不承認你。”

杜特爾特說,公開指名那些據稱涉及非法毒品交易的人,是他作為國家總統的責任。

他說,“我從沒有指控任何人,除了讀出他們的名字。它不是一種告發性的說法。它同我作為菲律濱總統的責任是一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194

羅振宇講了2小時“內容付費”的根本邏輯,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0/161800.shtml

羅振宇講了2小時“內容付費”的根本邏輯,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三節課 三節課

羅振宇講了2小時“內容付費”的根本邏輯,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付費內容或者知識服務可能天生就應該是逆著人性走,但一定又是能夠給予用戶一個較高的、正向的自我期許的。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ID: 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黃有璨。

3月8日下午,羅輯思維團隊舉辦了一次小規模的茶敘會,我有幸受邀參與。其間,羅振宇分享了自“得到”上線一年多以來,羅輯思維團隊關於“內容付費”的一些思考,以及宣布了關於羅輯思維剛剛發生的“一件小事”。

所謂一件小事,是已經持續在各大平臺更新了4年,收獲了累計超過10億次播放量的視頻節目《羅輯思維》自今日起正式改版,改版之後的主要變化包括:

1. 原有的視頻形式將變為音頻,從原有的周播改為日播;

2. 內容方面,羅振宇不再以一個“導師”式角色存在,而會扮演一個學習者的身份,每天同步分享一些自己最新的學習心得;

3. 新版節目將不會再繼續出現在各大視頻網站,而是僅僅會在“得到”APP內部保持更新;

4. 新版的《羅輯思維》節目不收費,但僅有得到的付費用戶可以觀看和收聽。

而如果要總結整個茶敘會所透露出來的核心信息,只有一個:羅輯思維將全面All-in“內容付費”這件事。此外,羅胖在整個活動中圍繞著“內容付費”講到的一些內容也引發了我個人的不少思考,在此,先分享一張得到APP最新的數據圖:

4e66c94de3267ff05f9012469f437450

事實上,依照這張圖,得到的銷售額等數據大體上已經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來了。

接下來,我分享一些羅胖在此次活動上所提到的一些關鍵的信息點,以及我個人的一些思考。另,以下內容並非羅胖原話,有加工整理和刪減,但核心立意不變。

1. 內容付費是不是一個風口?

羅胖:到目前為止還不算,但是能夠看到風口的潛質了。基本原因包括幾點:

1. 線上支付越發便捷;

2. 消費升級帶動大家越來越願意為內容付費;

3. 中國的版權環境在劇烈好轉。

2.為什麽“內容付費”是一個“有風口潛質”的事情?

羅胖:除了上面說到的那些以外,其實還存在著一些更為根本性的變動。

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所謂“內容付費”或者“知識付費”是一直存在的,而不是剛剛才出現的,人類交付內容和知識此前有很多產業,比如出版業、教育業。再比如羅輯思維賣了2年書本身就是一種內容付費,以及2000年前開始一直至今學生要上課,也是要收費的,在這些領域為內容和知識付費,天經地義,所以用戶其實一直都是願意為“知識”付費的,只是需要有適應用戶典型使用場景的對應“內容”和“知識”出現。

其次,在上面表述內容的基礎上,人們的時間碎片化,這已經成為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這也成為了過去的知識交付方式不曾遇到的難題——我們過去的出版業在交付知識時動輒二三十萬字,而教育業動輒就上三四年學,短的至少也要培訓幾個月,我們其實沒有一個針對時間已經碎片化的當代人的知識交付解決方案,這是整個產業遇到的問題。

再次,原來人類的學習基本上就是有一個假設,叫階段性學習,例如20多歲以前上大學,然後此後事實上是把上學期間獲得的知識來進行變現,所以過去我們有一個說法叫“學成歸來”。可是今天哪有什麽學成的概念?學習到今天已經是一個所有人都知道,且必須是終身從事的事業。

這可能會帶來一個產業級的機會。比如說幾十年前,大學生畢業之前我們整個社會是有成熟解決方案的,但是如果你有一個進一步的學習目標,比如說出國,就缺乏解決方案,所以新東方這樣的公司和產業級的機會就會出現。同理,今天終身學習這樣的一個新的,此前沒有成熟解決方案的需求出現的時候,它也應該會成為一個產業級的機會。

第四,現在的學習場景更是跨界學習,這也是一個現在全社會都沒有準備好的問題。因為過去人類在消化知識的總體負擔的時候,基本上用的解決方案都是分科治學,因為總體的知識存量太大,所以你學物理,我學化學,這樣把知識分擔掉。但是這個時代大學本科學A專業,畢業後到現在還在幹A專業的人你幾乎已經找不到。每一個人都發現自己在傳統的職業分工當中切身不分明,都在穿越著跨界學習。所以這個時代出現了這麽一種需求,就是需要迅速地跟一個外行把一門專業知識講明白

以上幾點,讓我們傾向於去認為“內容付費”事實上是因為用戶的日常行為、習慣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動,導致原有三大產業——教育、出版、傳媒之間的邊界和邏輯發生松動之後所提供的一個機會。它是用戶真的有真實需求,並且在呼喚產業級解決方案的事情。因此我們認為,一個叫做“知識服務”的新行業正在誕生。

我的思考

用戶產生跨界、終身、碎片化的學習需求看起來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於“知識服務”這個新行業的形成,我也認同羅胖的思考。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是——以“了解”為目的的淺度學習,跟以“掌握、技能提升”為目的的深度學習(比如三節課這樣的內容)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什麽?以及,如果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淺學習”,會帶來什麽變化?

這里存在幾種假想,當然,僅僅只是假想:

1. 淺學習可能會成為深度學習的“上遊”和“入口”;

2. 有能力進行深度學習的人將會越發稀缺,而且也會更值錢;

3. 圍繞“深度學習”展開的產品和服務可能價格會變得更加昂貴,甚至,可能在部分領域,它們會成為一種“奢侈品”式的存在,天生就不是服務於大多數人的。

3. 假如“內容付費”是一個風口,它的成熟還需要什麽條件?

羅胖:邏輯上講,一個產業級的機會成熟,可能需要新的社會分工的形成。

現代人類前進的一個核心動力,我認為就是專業的分工和協作。同理,支撐一個行業獲得更大的發展,也需要有更為專業的分工和協作方式出現。

所以,我不太建議大家抱著一種“變現”、“撈一把就走”的心態來投入這個產業,我更希望有更多人願意來成為專業的“知識服務者”,這可能是一種新的工種,是專門生產、設計和運營新型知識產品的一種工種。換句話說,我們可能需要發掘或培養出來一批這樣的人,才能讓這個產業更為成熟,否則,目前市場上的供給側是有短缺的,無法支撐起這個產業

當然,要能讓一批原有市場上的高手專門來做這件事,我們的辦法特別庸俗,就是要幫他們掙到錢。我們的基本預判是:如果我們一年不能幫一個專業領域內,有能力做好知識服務者的人掙到100萬,他是不可能專心只幹這一件事的,他不專心幹這一件事情,他的手藝就不能提高,他的手藝不能提高,就不能用心服務我的用戶,最後我們這個商業閉環本身是要垮的。

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麽天生的奇才,我相信一萬年來人類文明的基本經驗是,你專業性強,就會幹得比別人好。所以,我們預設的一個底線是:不管是什麽內容領域的老師過來,我們一年為他創造的收益不能低於100萬

我的思考

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得到”的壁壘在哪里的問題。站在產業的層面上看,“知識服務”這個行當的發展確實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進來,而假如這個大勢真的確立,未來3-5年內預計會有很多原有出版、傳媒、教育業的人加入進來,且,他們加入這個行業的過程,也會是一個重塑自己過往技能的過程。

羅胖還提到的另一句話是:新型的內容服務產品是需要被重構的,它在產品上是碎片化的,內容制作和生產方面像出版,而運營方面則像教育,這導致了對人才有全新的要求。這一點我是高度認可的,事實上,在三節課自己發展和制作課程內容的過程中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有能力來做出我們期許要求中優質內容的人實在太少、太難找了。

所以,未來能在這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大體應該要:

1. 懂產品設計;

2. 懂內容制作;

3. 懂運營和教育。

(似乎我們的教研團隊正在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人。)

當然,這里還會存在的一個尚無答案,需要觀察的問題是:假如這個產業能夠成立,那麽由於生產、流通、服務等方面的變化,會不會在這個新的產業內,只需要10個人就能把原有出版、傳媒、教育等行業內100個人才能幹的活幹好了?

4. 付費訂閱產品的“打開率”普遍很低,還能成為一門核心的生意嗎?

羅胖:對這個問題,我有兩個回答。

第一,這一輪消費升級,本質上是人為什麽付費這一動能的一次根本性的轉化。過去我們處於匱乏時代的時候,大家是為能夠滿足自己放縱欲望的需求在付費,比如一定要吃更多肉,一定要住豪宅,等等。但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當你的財富堆積到一定程度,假如你不把自己變得更好,你可能都沒有福分能夠享受這個財富。

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報了一個旅行團,有的人看到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但你只能會說“臥槽,真好看!”,這時候雖然同樣是花一筆錢,但收獲是不一樣的,而知識事實上能幫助你提升這個體驗。

在這個邏輯上講,人買了不用,未必等同於產品沒有價值。舉例,我在後臺發現過一個訂單是貴州省某民族自治縣某鎮,地址是修車鋪旁邊老王家的用戶,買了一本叫《經濟學通識》的書,他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把這個書看完,他也不會把它運用,但是這重要嗎?四十幾塊錢,一個人用這種方式,照耀了自己的人生。整個鎮子上,可能只有他家有這麽一本書,他可能會摩挲著這本書的封皮做一些感慨,對自己的人生做一些期許,這40多塊錢不就已經很值了嗎?

同理,前兩天我在和菜頭的指導下,花了一千多塊錢買了一個機械鍵盤,那個訂單就是他單獨推給我的。我需要較勁說,我要把這個機械鍵盤的遊戲功能全部使用一遍嗎?不需要,我知道我擁有一個和菜頭推薦的最好的機械鍵盤,並用它來寫我的文章,對自己有了期許了,這就OK了。

再換過來想,一個人買了100本書,你都會看嗎?我覺得可能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看過5本就不錯了,這也不影響出版業仍然是一個成熟的產業。

第二,得到已經實質性地提高了知識產品的打開比例,而且是極大的提高。當免費的微信公眾號打開率在5%左右的時候,我們的單篇文章的平均打開率已經達到將近30%了。像卓老板這個專欄甚至造就了奇跡,90%左右的打開率。

這是我的回答,所以結論是,我認為它是可持續的

我的思考:

從商業上說,我認為羅胖的邏輯是對的,就好比在教育領域內多年來也一直存在著一門生意叫做“賣學習卡”,學習卡被買走後,其實基本是很少有人使用的,但這並不影響多年來這門生意依然成立,還能讓一部分人掙到錢。

並且,在教育領域事實上也是如此——一萬個人都去上了大學,但最後成才的註定也就是那5%的人,那剩下95%的人是否會把這件事歸罪於大學?顯然不會。

所以,我覺得對於知識服務類甚至是教育類產品來說,也許核心的挑戰的確不在於“打開率”和“完成率”一定要高,而是在於兩方面:

1. 如何讓用戶找不到理由和借口怪罪於你。比如說,一個課程或知識服務產品,假如有效期半年,如果這半年內你每1-2周都會提醒一次用戶說它的有效期還有多久了之類,那最後哪怕用戶沒有看,他們應該也不會認為是你的問題(如果內容實在太爛另說);但如果沒有這個動作,到期後用戶一定會因為這個怪罪到你;

2. 如何保證無論如何你的用戶中都能有5%-10%的人都能產生“成果”和“口碑”。這就好比同樣報了一個班,我看到有一部分人提高了但我沒提高,我會認為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但如果是所有人都沒有提高,那我可能就要對這個班罵娘了。

5.什麽內容適合做收費內容?

羅胖:我們這一年有一個核心的發現和思考是付費內容和免費內容事實上是不同的

免費內容的邏輯是什麽?免費內容追求閱讀量,因此需要順著用戶的欲望走,去迎接他的人性,類似《震驚!半夜偷窺女生宿舍發現的真相!》等這樣的標題就是典型例子,免費世界里一定是這樣的內容更容易獲得流量和點擊。

但付費內容其實是相反的,人們願意付費的本質邏輯是在於:當你看到它或為之付費的那一刻,你就馬上把自己想像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比你現在要好得多的自我。所以,能不能讓人產生這樣的想象,這是付費內容的標準

所以,我們新上線的薛兆豐老師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我覺得這個名字就起得特別好。假設這個課程叫《薛兆豐教你怎樣用經濟學泡妞》,這好像更符合我們過去的流量模型,更為用戶所喜歡。但是對不起,它肯定不會被賣得好,因為大家不會把看這個內容的自己想像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所以在我們運營活動過程當中,我們基本上是自己不去想流量這件事情,不追求流量,只追求我們的用戶是不是一眼看到產品覺得會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是這個產業和以前的媒體產業對比上,我們覺得最核心的不同。所以我們給同行的一句忠告是,不要以為好的免費內容就會變成收費內容,因為你這樣想,很可能錢沒掙到,原來在免費市場上的流量和影響力又喪失掉了,這是不劃算的

如果是為流量和影響力生產的內容,就在那個邏輯里跑。如果是為收費生產的內容,就為另一個邏輯跑。所以很多人覺得我文章寫得很好,我是一個好寫手,我是不是起個名字,然後開個專欄就能夠收費?我認為這是個坑,請入坑者謹慎。你一直都要思考,你給你的用戶提供的是一個什麽樣的確定性的服務,這個服務在用戶下單那一刻就可以做到完整的預期,然後才輪到我們跟別人去拼服務的質量。沒有這個人格躍遷,銷售就不會發生,這是我們的基本經驗。

我的思考

羅胖提到的這個部分讓我深有感觸。很多時候,當我寫了一篇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牛逼哄哄的文章,到頭來卻往往需要為取一個什麽標題去迎合用戶而抓耳撓腮,其實很痛苦。但,如果這篇內容本身是付費內容,這個問題就完全不存在——老子想用啥標題就用啥標題,你愛看不看,反正不看是你的損失。

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很多在生產思想、專業知識類內容的內容人,都一定會有較強動機把自己的內容變成付費的,從此不再為了如何逢迎討好用戶而痛苦,包括我在內。

這個時候,“付費”對於普通用戶而言事實上成為了一個過濾器,因為我給很多牛逼、正向的內容付費了,所以我必須少看些小黃圖和大胸美臀;而對於生產者來說,“付費”則成為了一種幫助他們篩選用戶、贏回尊嚴的方式。我猜無數內容生產者都經歷過那種自己苦心思考寫了一篇文章出來,結果卻被幾個不知道哪里來的噴子一通莫名其妙地臭罵搞得心里憋屈半天的時候。

包括,在類似三節課這樣的機構現在生產課程或其他內容產品時,也應該時刻謹記這一點:付費內容或者知識服務可能天生就應該是逆著人性走,但一定又是能夠給予用戶一個較高的、正向的自我期許的

另外,一定程度上,我也確實有感受:絕對意義上的海量流量在這個時代,對於一些垂直產品和垂直服務商來說,已經越來越不見得是個好事了。包括像三節課,可能我們天然就不應該追求海量流量,但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能夠獲得認知和影響力。而海量流量不等於影響力,這是兩件事

6.“付費內容”領域的關鍵競爭因素是什麽?

羅胖:兩個判斷。

第一,但凡是這種文化類、創意類的產業,它一定不可能寡頭,一定不會出現像滴滴在中國的出行市場上那樣的最終的一個結局。所以到最後,最先沖出來的沒準兒成為像好萊塢那樣的幾個電影公司,互相幫忙,互相在營造生態,沒準兒大家都能活下來,而且活得還不錯,互相之間也有一份手藝人之間的尊重。

第二,在相對沒有競爭的基礎上,有一個地方可能會有很大的競爭,就是一些認知入口下的版權級內容(註:跟IP的意義和概念類似)。所以我們可能需要搶占認知,做更多版權級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有可能,只是有可能在未來的市場中演化為唯一入口。

簡單說,在內容產業方面,一個好內容占領的不是市場,而是認知份額。認知份額被占住之後,這個內容在市場上講很難退出

比如,說句有點自吹的,羅輯思維的跨年演講就有點這個意思,就是它占住了這個認知。我的跨年演講講得好還是不好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占住了一個認知,這樣這個地方也許其他的人就不會再進來。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市場現象,我覺得在市場上我們至少還可以觀察到其他的一些例子。

我的思考:

本質上,所謂“認知入口下的版權級內容”其實並不那麽容易出現和被搶占,或許只有在如下兩種情況下這才能成立:

1. 某個已經擁有成熟理論的領域,有人針對經典理論進行了全新的、更加大眾、普世的包裝和解讀,有點類似於丹說《論語》;

2. 一個新興的專業領域,內容生產者本人在這個領域內建立起來了一套標準和理論,且經過較長時間的運營,這套標準和理論獲得了行業的普遍認可,甚至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行業標準。典型例如三節課正在做的產品和運營。

比如說,李笑來老師開設了一個圍繞著個人成長的付費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2年過去了,會不會有人再跑出來結合自己的理解再來做一個類似的付費內容產品?我覺得一定會有,而且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也未見得新的東西就超越不了李笑來。

但,按照羅胖舉的例子,《新華字典》這樣的書一旦被確立下來之後,基本上可能不會有人想要去做第二本字典了。某種意義上,這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標準,一個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時時都要用到的底層支撐。

當然,標準也未見得不能被顛覆,只是它一旦被成功建立起來,一定會擁有一個較長、較為穩定的生命周期

所以,在內容付費領域,如果說真的要有競爭,我覺得長線來看,是在於知識產品的批量生產和服務能力;短線來看則是“飼養優質內容服務者”的能力,如羅胖所言,假如這是一個產業,當前我們還僅僅處於需要找到方法忽悠更多有優質內容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的人願意All-in到這個行業里好好從事這一門行當的階段,而這個時候,能否幫助他們掙到錢,其實是一種核心能力。

7.人工智能會為內容付費帶來哪些影響與變數?(註:這個問題是與傅盛一起來答的)

羅胖&傅盛:內容這個行當在接下來幾年里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洗禮,我們想分享一個概念叫做“智能內容”,而類似亞馬遜和京東已經在大幅投入的智能音響這樣的產品,可能會成為內容的入口,並帶來很多新的應用場景。

比如機器憑借大量與你的交互之後越來越懂你,它就可以自動給你推送你喜歡的內容。甚至是,它能幫助你把那些迎合你人性欲望的內容,比如很多小黃圖等等過濾掉;包括,現在假如我在得到上已經有40分鐘的內容沒有聽了,那它能不能給我挑出來我最喜歡的5分鐘?以及,通過語音的方式在人和內容之間進行大量交互,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一些場景。

所以,在得到里面,現在所有的音頻內容我們都配了文字。在人工智能還沒那麽發達,用戶進行聲音搜索的時候,搜索得到的內容是最容易精準定位的,因為直接搜索關鍵詞就可以。這是我們在一年前就想明白的事,一定要為人工智能能更方便地抓取我們的內容做準備。所以我不知道人工智能音響的風潮什麽時候到,反正它會到。到了之後誰在第一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搶位戰。所以我們從今年開始,所有的內容本質上都會為智能內容進行生產,今天也是正式向行業做一個建議。

羅振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9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