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41113政治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1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13%E6%94%BF%E6%B2%BB%E8%B5%B7%E6%BA%90%E4%B8%89-%E5%9C%8B%E5%AE%B6%E5%BD%A2%E6%88%90%E7%90%86%E8%AB%96/

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

讀書劄記141113

政治秩序的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掌門執筆

 

<甚麼是國家?>

與部落社會相比,Def. 「國家」 型社會有五項組織特徵, 而「酋邦」可視為其過渡形式.***

A國家享有集中的權力, 在整個社會制訂和執行統一規則. 該權力淩駕領土之內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 成為「主權」.***

B主權的後盾是對合法武力的壟斷, 使其有能力制止所屬部族擅自脫離. (這是國家和酋邦的主要區別.)

C主權是領土性的, 不以親屬關係為基礎,***** 所以涵蓋範圍大得多.

D社會內部階級分化, 不平等更甚, 通常奴隸制度大盛.

E宗教改換 “祖先崇拜” 內涵, 更為精緻化和普世化, 作為跨部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賦予 “主權”合法性.*** 換句話說, 宗教成為國家施行統治的工具.

 

此五者, AB為一體, DE是衍生, 從歷史觀點看, C才是核心. 國家的形成就是要超越和克服部落制的侷限, 以施行大範圍多部族的統治.***** 所以, 欠缺武力制止部族逃逸, 沒有宗教凝聚民心則國家不能成立. 而國家化也就是 “去部落化”,**** 國家形成後還要時刻遏止提防社會回復部落狀態, 古代“政治衰退political decay” 問題比現代更甚.***

 

在此迎來一個有趣的問題: 首個, 或者首批國家是怎樣來的? 這是人類學界曾經爭論不休的「國家起源理論」, 且喜近年已漸獲共識.

據sense推論, 首批國家必然是從部落社會演變出來的, 因為所有古代國家都可看到深刻的部落社會遺痕,*** 是為 “原生形成”. “先進國” 建成後自必有意 “掃平六合, 一統江湖”. 鄰近的部落要麼逃跑(遊牧民族才能做到.), 要麼被吞併, 要麼效法先進經驗, 實行“現代化” “變法圖強”, 即是搖身變成國家, 是為 “競爭形成”. ***

起源理論還有一個有趣的側面, 便是要解釋為何某些地方到了相當晚近仍存在著固守部落制的情況,*** 從虛實兩邊審視理論的解釋力量, 非常有意思.

 

在歷史研究中看到的國家生成全都是 “競爭形成”, 從來未見過任何 “原生形成”的個案,*** 因為那年代實在是太久遠了. 於是學界諸多猜測, 亂派sense…..

國家起源理論針對的是原生形成, 主要理論有六說.

<國家起源理論>

(一) 社會契約說

此說由 “自由主義”哲學家提出, 原意不過作為理論工具, 並不提供實証. 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國家提供保護和公共服務, 以 “交換” 公民的 “自由權”, 這種誘因說法情理上說得過去, 尤其在長時段更有可能成立.

 

但若從初始時段來看, 人民的自由損失(還有勞力和物質)非常巨大, 而回報則在未定之天, 此說很難令人信服….. 除非是眼前有性命之憂, 即異族侵略或大型天災. 如此契約只是手段, 並非終極原因.

 

(二)水利工程說是首個被提出的系統理論, 相當有力量, 但已被証實為謬誤.

Karl Wittfogel以兩河為實証案例, 主張農業灌溉平原上面宏偉的水利工程催生了國家, 理由是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成就此等工程.***

此說因果倒逆, 後來的實証研究顯示早期國家建設的工程都很小型; 國家強盛之後工程才宏大起來. 還有, 尼羅河谷是不須治水的, 仍興起了強大的法老國家.

 

(三) 人口密集說

人口統計學家William Domhoff認為人口增加和密集是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使得專業分工; 剩餘糧食則使得階級分化, 兩者促使國家形成.***

學界同意此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 但這理論存在一個致命罩門, 經濟學上稱為 低盪平衡” : 生態條件容許增加生產, 但採獵族群(聰明地)寧可選擇休閒而非工作, 導致社會和技術發展停滯.**** 看來必有文化因素的作用力摻和其中, 才能促使國家形成.

人類學家提出人類天性懶惰, 只有在鞭子之下才會努力生產; 奴隸主自已不願意工作, 卻很樂意壓迫奴隸工作. 所以, 生產增加和階級分化起因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人口密集不是國家形成的終極原因, 而是一項中間變數.

 

(四) 暴力壓迫說

經濟學的無力感把終極解說指向暴力, 從部落到國家涉及自由和平等的巨大損失, 非有喪命之威脅沒有人民願意接受這種身份變化.

異族征服引起慘烈戰爭, 敗方淪為奴婢, 勝方於是要建立等級制度以施行統治(如種姓制度). 被侵略的一方如想捍衛土地, 人民也要接受族中強者的統一指揮, 如此仍可形成階級分化.****

戰爭說無疑最有解釋力, 只要補救一個漏洞: 為何有些地方(如巴布亞新畿內亞)部落戰爭持續數世紀而未有建立國家?

 

(五) 地理規限說

人類學家Robert Carneiro指出戰爭是必要條件, 但仍未充足. 設想四通八達之地, 敗者遠逸, 則勝負雙方仍可不立國家. 又或地形過於破碎(如巴布亞), 部落人口和糧產不足夠, 也建立不了國家.

所以, 人口密集, 戰爭壓力之外, 還要加上地理規限, 部族定居的土地要足夠廣大和肥沃, 而四面為自然環境或別的部族所圍困, 內部才會建立等級制度, 形成國家. 即是說,困獸鬥” , 而且是隻大型野獸, 才會形成國家.***

 

(六) 魅力領袖說

上說可謂盡善矣, 仍然沒法解釋七世紀阿拉伯國家的急遽興起, 人類行為事理真的過於複雜!

自從科學風行草, 當代學風傾向以唯物主義解釋人類行為, 其實文化因素的影響力不容低估, 如宗教. 韋伯認為魅力型charisma(希臘文, 意為  “上帝碰過的” , 即“天授的”.)領袖足以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這裡領袖之所以令族群死心塌地, 不是由於他的政治才幹, 而是因為他是 “上帝揀選的人”. 君權神授”, 沒話可說.

 

〈綜合理論〉

作者綜合諸家理論, 認為國家的原生形成,首先必須資源豐富, 生產盈餘, 才有技術進步. 其次, 族群規模要足夠大, 允許專業分工和供養菁英階層. 再次, 族群必須為環境所縛束, 無路可逃,人口密度增大. 最後, 戰爭威脅迫使人民放棄自由, 而偉大的宗教領袖則是其代替品. ****

這個綜合理論的解釋力較為完備, 用來考察非洲等無法原生形成國家的地區, 也很有洞察力.***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45

讀書劄記141121政治起源(四) 法治淵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2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21%e6%94%bf%e6%b2%bb%e8%b5%b7%e6%ba%90%e5%9b%9b-%e6%b3%95%e6%b2%bb%e6%b7%b5%e6%ba%90/

讀書劄記141121

政治秩序的起源(四) 法治淵源

掌門執筆

 

福山教授認為現代社會有三大組件:A國家state; B法治rule of law和C 負責制政府accountable government. 前面三篇文章撮要了國家的起源和性質,本文介紹「法治」.

 

國家,甚或是現代國家,不必定行“法治”, 但必然要有法律.*** 擁有及實施法律不等同「法治」, 專制國家,如中華帝國,法律嚴明高效,但並非法治國家. 然則

〈何謂法治?〉

依字面義Def. “rule of law” 即是“法律本身施行統治”****;而不是“rule by law統治者制訂法律以遂行施政”。此二者,主客之別也。

「法治」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其意正好是 “不由人治”.*** 乾隆曰 “惟以一人治天下”, 點出了「人治」之精髓, 君權無上, 法律是 “王法”, 即「制定法」. 如此, 主權者, 即統治者(無論其為君主或國會) 不受法律之約束; 或者可以任意變更法律.**** 人治效益可以極大, 效率可以極高, 然而並非法治.

 

這裡引出兩個有趣的問題: a主權者(在現代即是國家) 出現之前必先有 “法律” 的存在,**** 這樣他才有可能成為法律的臣僕, 而不是其反面.  在於現代,即先有憲法或基本法, 後有國會,政府和法院等國家建制.  eg. 新中國是依據全國政協制訂的憲法而生成的.

b法律, 準確地說是憲法, 既然先在, 必有源流. 然則其源頭又是甚麼?

合併a與b, 得出: 一個法治國家, 理論上必先認定社會上早已存在著一套 “法律”, 而這國家是依據該套法律生成的, 並由之獲得合法性. 所以, 國家之施治絕對不可以違反該套法律, 否則將失去正當性.*** 這個 “先有法,後有國” 的想法違反直覺, 由奧地利經濟學家 海耶克所提出, 稱為「法律至上主義」.*****

 

〈法治的歷史淵源〉

為甚麼主權者要相信法律至上主義? 或者這套 “至上的法律” 從何而來? 是個法律淵源的問題, 只能從歷史中窺其究竟. 法律的最初了解, 必然是來自神授, 或者是來自自然. 來自神授則接收者是先知或祭司, 如此將形成神權或教會; 來自自然則必成為古老生活的常態, 即是部落的習俗和慣例.***** 所以, “至上的法律” 源出宗教法或慣例法.

 

福山提出古代印度、封建西歐和 伊斯蘭中東 三者均有法治傳統, 其源頭亦不出於宗教則出於習俗. 相參照的是傳統中國, 國家早熟, 社會和宗教力弱, 欠缺法治.***

朝日君頃從學於人類學家 科教授, 師曰:「傳統中國有 ‘社’ 有 ‘會’, 但是沒有 ‘社會’; 有 ‘法’ 有 ‘律’, 但是沒有 ‘法律’. 」此說驟耳聽來是語言遊戲, 其實內涵深意, 可作福山理論之註腳. 費正清在《論中國》書中也有此說, 中國社會欠缺中層組織, 除了鄉村宗親會作為統治的延伸工具得到扶掖之外, 一概被朝廷封殺,以利施政. 所以中國的社會力量極其薄弱, 而國家的力量則極其強大, 如此王權不受制約,易生專制和暴政, 而沒法生成民主和法治.

 

相比之下,古代印度是對立的極端, 婆羅門教源流深遠, 社會滲透力極強. 婆羅門 (祭司) 階層失去政治優勢之後, 仍牢固地掌握著基層社區; 反之,剎帝利(武士貴族)階層雖然掌控了政權, 但對社區的影響力若存若亡. 基於濃厚的宗教氛圍, 政治屈從於社會和宗教, 國家力量極其薄弱. 孔雀之後天下分崩, 一千年未歸統合, 不為無因.

婆羅門教承傳古老的宗教法典, 本土的統治者怎樣強大, 都不敢拂逆聖典,恣意行事, 從這個意思上說, 印度具有法治傳統. 但是婆羅門教出世思想濃厚, 沒有組織過大一統和科層制教會, 所以也未能對王權生出實質的反制力量,*** 如西歐的羅馬教廷那樣.

 

西歐之所以生成現代的自由民主國家, 歷史原因是羅馬帝國毀壞之後, 漫長的黑暗時代基層社區由教會接管, 大一統和科層制的教會建立了完善的宗教法. 另一方面, 入侵的日耳曼蠻族行慣例法, 建立封建主義國家. 封建的本質為軍閥割據, 於是國家數量多而力量弱. 蠻族政權亦必改宗基督教, 除了利用 “君權神授” 說法外, 還因為基督教是普世教, 包含反部落血緣的因素, 合乎建設國家的需要.*** 基督教與封建主義相互加強, 西歐於是兼有宗教法和慣例法, 在法治上面得天獨厚.****

西歐和印度相同之處是政教分離, 宗教和社會強於國家; 不同之處是西歐的教會強大得多, 制衡國家的能力也強大得多, 所以法治的發展也有利得多. 再看東歐, 同屬基督宗教的東正教會從東羅馬時代起即已臣服君權腳下, 欠缺自主能力, 國家力強而專制, 與中國情況近似, 不利法治.

 

伊斯蘭中東的狀況較像印度, 人民篤信宗教,教士主導社區, 教法學(單是遜尼派便分為四大家)極為興盛, 由於政教合一,政權屈從宗教律法, 反而具有法治傳統. 福山認為當代中東政權之所以暴虐無道, 並非伊斯蘭教之過失, 反倒是上世紀西風東漸,政教分離的過程中, 軍人簒權, 無法無天, 有以致之.***

 

〈法治的意義〉

法治的實踐程度, 不僅取決於理論上的認可, 還依賴於立法和執法的建制化. 法治需要某些條件:

a權威的文本, 即法典或憲法;

b法律內容不由政治當局, 而由法律專家確定, 即專業釋法;

c法院獨立, 擁有自己的資源與任免權.

此三者實是一者:廣義的「司法獨立」是也. *****

 

「法治」的真義是 “司法”超脫 “立法”與 “行政”的覊絆, 甚至淩駕兩者之上, 在仲裁社會紛爭上面擁有 “最終話語權the last word”. 如將立法和行政統稱之為「政治」, 則「法治」便是政治的制衡器, 歷史上與政治對著幹, 從而發展出來的一套社會理念, 其用意乃是對當政者的不充分信賴.

結論:法治是以 “廣義的法律” 規範政治生活, 而不是以 “狹義的法律, 即法規” 處理政治問題.****

就算 包青天(加上南俠展昭) 才德足以伸張社會的“實質正義”, 但那不是法治; 反之, 普通法法庭對嚴重刑事罪行的舉証要求, 達到 “全無合理的懷疑” 高門檻, 經常有損“實質正義”, 但那才是法治. 「法治」的本質是 “程序正義”, 盡可能不涉“實質”, 實質正義要在政治層面解決.

法治的終極真義是不相信世上有包青天, 或者不相信他有能力解決所有社會問題!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54

讀書劄記141127政治起源(五) 現代化理論 與 政治衰敗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27%e6%94%bf%e6%b2%bb%e8%b5%b7%e6%ba%90%e4%ba%94-%e7%8f%be%e4%bb%a3%e5%8c%96%e7%90%86%e8%ab%96-%e8%88%87-%e6%94%bf%e6%b2%bb%e8%a1%b0%e6%95%97/

“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福山
讀書劄記141127
政治起源(五) 現代化理論 與 政治衰敗
掌門執筆

〈古典現代化理論〉
韋伯愛徒社會學宗師 帕森思Talcott Parsons在哈佛創建 “比較政治學系”, 雄圖偉略, 有意將經濟, 社會, 政治和人類學共冶一爐, 對全球性 “現代化現象”提出理論解釋. 該派的學風具有規範性價值觀念, 即認為 ‘(西式的)現代化是好的’, 如能爬梳出先進國的經驗, 以利於後來者的實踐, 則善莫大焉. 然而, 壯誌豈易伸…..

早期的現代化理論家(包括帕森思及之前的大家, 如馬克思, 塗爾幹, 韋伯諸子.) 都相信a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現象,***** 即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層面緊密結合, 同步變動. 有如中國武術所言 ‘一動則通體皆動’.
b其步伐是不可逆轉的,**** 即現代化進程一經啟動, 便會生出正反饋效應, 各層面相互滲透加強, 形成良性循環, 直奔終點.
對自由主義信徒來說, 那終點在政治則為民主制度; 在經濟則為資本主義市場; 在社會文化則為自由主義理念. (在美國佬, 當然就是美式社會和 ‘美國夢’了.) 然而, 世事豈會如人意(廣東話: 邊有咁理想)…..

現實無情, 戰後立國的諸多憲制上採行民主制度的亞非拉國家, 其現代化進展卻是腳步蹣跚, 進三退二. 該等國家絕大多數政治腐敗, 貪汙盛行; 更甚者軍事獨裁,法制斲喪, 內戰頻仍,沈屙不起. 這就違背了上述的古典理論, 有需要重新作出解釋了.

〈亨廷頓現代化理論〉
帕森思在哈佛的後繼者是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卻是他摧毀了古典理論而重鑄新說.
亨氏名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雖然炙手可熱, 卻非其學藝之菁華;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才是最重頭著作. 亨氏在書中總結出他的理論框架: 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 其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並非一個同步的整體, 而是各有內部邏輯而又互相關聯.*** 當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步伐超越政治發展的時候, 新興的社會群體便會動員起來, 爭取自身的利益, 從而導致政治衰敗,***** 前功廢棄!

危險的例子:最落後的國家,如非洲諸國, 最先現代化的必然是軍事部門.*** 軍隊領袖們無論是出於私心抑或奮發公義, 都有起而奪權的傾向. 這就是軍事政變頻繁的原因, 而其直接後果當然就是制度荒廢了.
南美的慣例:出於承襲, 傳統的寡頭勢力壟斷了地方經濟資源, 在現代化過程中成為大財閥. 他們結成網絡,操縱政治,*** 遵照法制形式剝削草根階層, 做成極端的貧富懸殊和政治衰敗.

究其成因,現代世界的政治體制由於西方殖民而一體化, 實質上全盤西化.*** 一方面,列強在殖民地施行統治, 多採用本國的行政制度. 另一方面,落後國家要擺脫殖民, 也只有師法先進國制度一途. 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 建成的所謂 ‘現代化國家’, 除少數伊斯蘭國外, 幾乎清一色採用西式憲政制度. 但是她們的經濟和社會面向完全沒法和新的政治制度相調適,*** (最戲劇化者莫過於前篇提及的巴布亞新畿內亞例子了.) 新瓶舊酒,又怎會成功呢?

亨廷頓因而認為「民主制度」對該等國家而言並非好事.*** 她們決定性地嵌進了全球化商品交易市場, 根據 ‘相對優勢理論’ 成為資源和勞力供應國, 沒有可能固守舊日的經濟形態. 她們也沒有時間在社會內部複製先進國數百年的政治實踐經驗, 以使國家適應民主制度. 如此, 強行民主乃是邯鄲學步, 畫虎類犬.

亨氏認為對該等國家而言政治秩序優先於民主, 進而主張「威權式過渡authoritarian transition」策略, 即先建立威權國家, 實現經濟現代化, 待得中產階層厚實活躍, 然後翻過頭來開放民主競爭.**** 很多國家, 如南韓、臺灣和印尼都奉行這種策略, 其中以南韓成就最為突出. (編按:中國總工程師泉下有知, 想必引為知己.)

福山教授曰:“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一語道出 “比較政治學”的精神與自負! 福山Francis Fukuyama是亨氏的高足, 欲竟先師未完之功業,著作本書, 在其下卷深入探討現代國家的
〈政治衰敗〉現象. 上卷最後一章則是其點題.
根據亨廷頓理論, Def. 「政治衰敗political decay」意指社會的制度化愈來愈弱.***
舉例: 西羅馬滅亡後的 “黑暗時代” ; 西晉‘永嘉之亂’後的 “五胡十六國” .
政治衰敗一般有兩種形式: A制度僵化; 和B制度倒退. 歷史上A形式出現較多較明顯; B形式較隱晦, 但時刻存在. ***

制度的建立最初是為了回應特殊環境的挑戰. 挑戰可以是自然環境的,如天災或氣候改變; 也可以是人文環境的, 如外族入侵或內部叛亂. (編按:這出自 湯因比的 “挑戰–回應學說”.)
制度一旦形成, 便傾向於保守延續, 那是人類擅長將價值觀註入社會實踐, 使之定型的緣故.****
舉例: 西周發明儒家思想以利施行封建主義.

Def. 每當環境發生重大變異, 即出現新挑戰的時候, 原有制度無法適應, 就是A制度僵化.***
舉例: 西羅馬和西晉不能應付蠻族入侵,於是制度崩潰. 在西歐更達到無法修復的地步.

每當挑戰壓力減緩的時候, 新建立的制度便會受到舊有價值觀的拖拽而鬆脫或變質, 那就是B制度倒退.**** 歷史上幾乎所有制度都持續受到親族主義復辟的威脅或蠶蝕, 皆因人類將利益 ‘傳諸子孫’ 的根性實在太過份了.
舉例: 秦漢建立的國家制度在魏晉受到門閥主義復辟影響而衰敗; 馬穆路克制度因為身份世襲化而毀壞.

在於現代, 則….. 且看福山下卷書.

以上sense出自《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45

演說1412 政治秩序的起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06/%e6%bc%94%e8%aa%aa1412-%e6%94%bf%e6%b2%bb%e7%a7%a9%e5%ba%8f%e7%9a%84%e8%b5%b7%e6%ba%90/

“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福山

演說1412 政治秩序的起源       講者:掌門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這是一部雄心萬丈著作的上卷,意圖縱攬古今,窮究人類社會之本源,從史前史以迄法國大革命。 下卷會從大革命一直講到現今,特別關註非西方社會的 “政治衰退” 現象;最後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現代化理論〉

早期的現代化理論家都相信a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現象,***** 即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層面緊密結合, 同步變動.  b其步伐是不可逆轉的,*** 即現代化進程一經啟動, 便會生出正反饋效應, 各層面相互滲透加強, 形成良性循環.

但二戰後立國的眾多採行民主憲制的亞非拉國家, 其現代化進展卻是腳步蹣跚. 國家政治腐敗, 貪汙盛行; 更甚者軍事獨裁,內戰頻仍. 這就違背了上述理論.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在其名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作出解釋: 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 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並非一個同步的整體, 而是各有內部邏輯而又互相關聯.*** 當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步伐超越政治發展的時候, 新興的社會群體便會動員起來, 爭取自身的利益, 從而導致政治衰敗.*****

最危險的例子:在最落後的國家,最先現代化的必然是軍事部門.*** 軍隊領袖們無論是出於私心抑或奮發公義, 都有起而奪權的傾向, 於是軍事政變頻繁.

南美的慣例:傳統的寡頭勢力壟斷地方經濟資源, 在現代化過程中成為大財閥. 他們結成網絡,操縱政治,*** 剝削草根階層, 做成極端的貧富懸殊和政治腐敗.

 

究其原因,現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因為西方殖民主義而一體化.*** 一方面,西方列強在殖民地施行統治, 多引進本國的行政制度; 另一方面,落後國家要擺脫殖民, 也只有師法先進國制度一途. 二戰後全球殖民地紛紛獨立, 建成的所謂 ‘現代化國家’, 幾乎清一色採用西式憲政制度. 但是她們的經濟和社會文化面向完全沒法和政治制度相互調適.***

亨廷頓認為該等國家經已嵌進了全球化商品交易市場, 成為資源和勞力供應國, 沒有可能固守舊日的經濟形態. 而她們也沒有時間在社會內部複製先進國費時數百年的政治實踐經驗, 以適應民主制度. 如此, 強行民主反而造成災難後果.

亨氏認為對該等國家而言政治秩序優先於民主, 主張「威權式過渡」, 即先建立威權國家, 實現經濟現代化, 待得中產階層厚實活躍, 然後翻過頭來開放民主競爭.*** 奉行這種策略的國家以南韓成就最為突出.

 

1973年世上151個國家之中只有45個(約三成)是自由民主國家, 但是到了世紀末,約有120個國家(約六成)實行民主制, 亨廷頓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 可惜好景不長,本世紀頭十年約1/5第三波國家走回頭路,不是回歸威權主義, 就是民主制度遭到嚴重侵蝕. 是為〈政治衰敗〉.

Def. 「政治衰敗political decay」意指社會的制度化愈來愈弱.***

政治衰敗一般有兩種形式: A制度僵化; 和B制度倒退. 歷史上A形式出現較多較明顯; B形式較隱晦, 但時刻存在. ***

 制度的建立最初是為了回應特殊環境的挑戰. 挑戰可以是自然環境的,如天災或氣候改變; 也可以是人文環境的, 如外族入侵或內部叛亂. 這是 湯因比的 “挑戰–回應理論”. 制度一旦形成, 便傾向於保守延續, 那是人類擅長將價值觀註入社會實踐, 使之定型的緣故.*****

Def. 每當環境發生重大變異, 即出現新挑戰的時候, 原有制度無法適應, 就是A制度僵化.*** 每當挑戰壓力減緩的時候, 新建立的制度便會受到舊有價值觀的拖拽而鬆脫或變質, 那就是B制度倒退.**** 歷史上幾乎所有制度都持續受到親族主義復辟的威脅, 皆因人類將利益傳諸子孫的根性極端強固.

 

〈福山的理論〉

福山認為現代社會有三大組件: A國家state;  B法治rule of law和C 負責制政府accountable government.*****

他特別指明C點出以「負責制」而不出以「民主制」, 是因為只要有負責制政府就足以使社會現代化. 負責制不一定民主,雖則民主制本身必然負責.

本書分別從ABC三個面向考掘各大文明的歷史淵源, 採用「比較政治學」方法,*** 主要比較分析 中國、印度、西歐和東歐與及中東伊斯蘭 的國家形成、法治和政治發展, 藉此了解何以「現代化」起源於西歐的英國.****

作者對傳統中國在 ‘國家構築’和 ‘政府責任’方面的早熟和成就推崇備至, 而惜乎欠缺法治傳統,導致‘社會建設’ 薄弱. 在歷史進程中, 社會受制於國家, 因而陷入「專制主義」,***** 沒法形成民主法治和自由市場, 也就未能 “現代化”.

 

本講只簡介書中A部分有關 「社會形成」的理論.

人類學家Elman Service發明了四階段分類法:族團、部落、酋邦和國家。 族團和部落以親屬為基礎粘合在一起;而酋邦和國家則以領土為基礎來行使權力

 

「族團」是“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社會的組織形式, 由若幹個流浪家庭集結而成.這種類似靈長目的生活方式,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十萬年是主流形態.***

族團社會不存在私人財產, 由於沒有儲存技術,採獵所得必須直接分享, 道德規則不是針對侵吞行為, 而是針對吝嗇行為.*** 社會內部高度平等,沒有永久領袖,沒有等級制度. 差異僅在性別分工, 男人打獵, 女人採集.

 

九千至一萬年前世上出現農業. 採獵社會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1到1人; 農業社會則為40到60人. 如此緊密的靠近和接觸,自然要求截然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

「部落社會」的組織特徵有二: A分支形式segmentary;  B共同祖宗原則,合起來稱為「分支世系制」.

A「分支」意指由小型單位自我複製而生成的社會組織. 每個支系都是自給自足的, 每個人只能屬於一個支系.****   B「共同祖宗原則」指各支系由血統親屬所構成,****擁有一名共同祖先, 該祖先可以是父系的, 也可以是母系的. 父系是主流, 因為男人擁有更多後裔,部落更為強大.

部落人口數量遠為龐大,密度也高得多, 人民需要有共同意識形態才能一起生活,那便是「宗教」了. 宗教起源於族團時代的自然崇拜,隨著農業發展而轉換為「祖先崇拜」.**** 宗教的社會功能是凝聚各支系,共同應付外部挑戰, 無論其來自鄰族(ie戰爭,築城), 或是自然界(ie治水, 遷徙).

 

Def. 「國家」 型社會有五項組織特徵, 而「酋邦」可視為其過渡形式.***

A國家享有集中的權力, 在整個社會制訂和執行統一規則. 該權力淩駕領土之內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 成為「主權」.***

B主權的後盾是對合法武力的壟斷, 使其有能力制止所屬部族擅自脫離.

C主權是領土性的, 不以親屬關係為基礎.*****

D社會內部階級分化, 不平等愈來愈甚.

E新型宗教內涵更為精緻化和普世化, 作為跨部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賦予 “主權”合法性.**** 換句話說, 宗教成為國家施行統治的工具.

國家的形成就是要超越和克服部落制的侷限, 以施行大範圍多部族的統治.  國家化也就是 “去部落化”.

 

首批國家是怎樣來的? 〈國家起源理論〉

(一) 社會契約說

此說由 “自由主義”哲學家提出, 原意不過作為理論工具. 從初始時段來看, 人民的自由損失(還有勞力和物質)非常巨大, 而回報則在未定之天, 此說很難令人信服….. 除非是眼前有性命之憂, 即異族侵略或大型天災. 如此契約只是手段, 並非終極原因.

 

(二)水利工程說是首個被提出的系統理論, 但已被証實為謬誤.

Karl Wittfogel以兩河為實証案例, 主張農業灌溉平原上面宏偉的水利工程催生了國家, 理由是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成就此等工程.*** 此說因果倒逆, 後來的實証研究顯示早期國家建設的工程都很小型; 國家強盛之後工程才宏大起來.

 

(三) 人口密集說

人口統計學家William Domhoff認為人口增加和密集是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使得專業分工; 剩餘糧食則使得階級分化, 兩者促使國家形成.***

學界同意此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 但這理論存在一個罩門, 經濟學上稱為 低盪平衡” : 生態條件容許增加生產, 但採獵族群寧可選擇休閒而非工作, 導致社會和技術發展停滯.**** 看來必有文化因素的作用力, 才能促使國家形成.

人類學家提出人類天性懶惰, 只有在鞭子之下才會努力生產; 奴隸主自已不願意工作, 卻很樂意壓迫奴隸工作. 所以, 生產增加和階級分化起因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人口密集不是國家形成的終極原因, 而是一項中間變數.

 

(四) 暴力壓迫說

從部落到國家涉及自由和平等的巨大損失, 非有喪命之威脅,沒有人民願意接受這種身份變化. 異族征服引起慘烈戰爭, 敗方淪為奴婢, 勝方於是要建立等級制度以施行統治. 被侵略的一方如想捍衛土地, 人民也要接受族中強者的統一指揮, 如此仍可形成階級分化.****

 

戰爭說無疑最有解釋力, 只要補救一個漏洞: 為何有些地方部落戰爭持續數世紀而未有建立國家?(五) 地理規限說

人類學家Robert Carneiro指出戰爭是必要條件, 但仍未充足. 設想四通八達之地, 敗者遠逸, 則勝負雙方仍可不立國家. 又或地形過於破碎, 部落人口和糧產不足夠, 也建立不了國家. 所以, 人口密集, 戰爭壓力之外, 還要加上地理規限, 部族定居的土地要足夠廣大和肥沃, 而四面為自然環境或別的部族所圍困, 內部才會建立等級制度, 形成國家. ***

 

(六) 魅力領袖說

韋伯認為 “魅力型charisma(希臘文, 意為  “上帝碰過的” , 即“天授的”.)領袖”足以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這領袖之所以令族群死心塌地, 不是由於他的政治才幹, 而是因為他是 “上帝揀選的人”.

 

〈綜合理論〉

綜合諸家理論, 形成國家首先必須資源豐富, 生產盈餘, 技術進步. 其次, 族群規模要足夠大, 允許專業分工和供養菁英階層. 再次, 族群必須為環境所縛束, 無路可逃,人口密度增大. 最後, 戰爭威脅迫使人民放棄自由, 而偉大的宗教領袖則是其代替品.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36

藍色起源準備在火箭著陸時主動引爆太空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970.html

美國時間本周五,馬斯克的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兩個月內第三次成功實現海上著陸,本次發射位於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空軍基地。截至目前,SpaceX總共完成四次著陸。

此次著陸,發生在獵鷹9號二級火箭將一顆泰國通信衛星THAICOM-8衛星送入太空前的幾分鐘,該衛星將抵達同步傳輸軌道(GTO)。同步傳輸軌道是位於地球表面2萬英里之外的橢圓形軌道。這顆重達3100公斤的衛星將會在那里呆上15年,它的任務是改善東南亞電視和數據的信號。

這次著陸成功後,SpaceX通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級火箭助推器成功著陸在大西洋一艘無人船上的圖像。馬斯克表示:“這次著陸傾翻的風險很大。”與前幾次不同,這次獵鷹9號將衛星送入了一個更高的同步傳輸軌道,這就需要更多燃料和更高的速度。而要讓火箭實現回收,必須要在它返回時實現減速,這也是難點所在。SpaceX之前的幾次高軌道發射回收都失敗了。

SpaceX從去年1月份起開始專註於回收一級火箭助推器的任務,不過第一次取得成功是在去年12月份的陸地著陸。隨後幸運之神就一直跟隨這家公司,在過去的兩個月里,SpaceX連續三次成功實現了無人船海上著陸,公司表示,下一次陸地著陸的時間窗口將會在今年7月。

與此同時,SpaceX也正在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它回收的火箭快要沒地方放了。現在四次成功回收後,最多只能放下5個火箭助推器的肯尼迪中心已經接近滿員了。馬斯克曾表示可能會把一些火箭助推器運到得克薩斯的McGregor測試中心;SpaceX也表示可能會將去年12月第一個回收成功的火箭運到加州的Hawthorne總部陳列起來供人參觀。

和馬斯克有同樣雄心的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也在布局太空旅行。貝索斯的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正在籌劃下一次發射測試。與前幾次不同,這次測試將會故意讓位於火箭頂端的宇航員所在的太空艙在著陸時發生爆炸。公司想知道在沒有降落傘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麽。

貝索斯表示:“這會是一次激動人心的展示。當意外發生時,我們同樣有能力保障太空人員的安全。” 此前每次返回地球時,太空艙分離後都是使用降落傘著陸。

藍色起源的旗艦火箭是新謝潑德,該火箭有望在2018年將人們帶到太空。公司介紹稱,整個旅行過程將只有短短的四分鐘,讓人們體驗失重感。旅客將穿過著名的“卡門線”(Karman Line),“卡門線”位於地球表面上方62英里,被人們想象成是地球和太空的界限,不過旅客並不會進入太空軌道。

從去年11月起,藍色起源也曾三次成功回收火箭。盡管藍色起源和SpaceX還是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是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通過回收火箭來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

在過去58年中,大多數送人或者衛星上天空的火箭一級助推器,不是發射任務結束後被棄,就是在重返大氣時燃盡。因此,讓火箭助推器成功著陸回收對於削減太空旅行成本十分重要,這意味著成功著陸後可以被再利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49

藍色起源首次直播火箭回收 向SpaceX宣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091.html

當地時間今天上午10點36分,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旗下商業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第四次成功發射並降落火箭和航天器新謝潑德(New Shepard)。貝索斯還一反往常的低調,首次對此發射進行了直播。

與SpaceX的高調不同,此前新謝潑德的三次發射均未被直播,第一次火箭升空的畫面是在發射成功之後被公布的。藍色起源正式高調進入太空技術的競爭,不但對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旗下的商業太空公司SpaceX正面宣戰,同時也讓人類離太空夢又近了一步。

由於得克薩斯西部的炎熱氣候,此次發射比原定的時間推遲了20分鐘,但是整個發射過程平穩,新謝潑德火箭點火後順利起飛,4分鐘後就飛到距地面約101公里的預定高度,恰好超過國際公認的太空邊界。在快要到預定高度時,火箭與飛船分離,火箭率先垂直著陸。隨後1分鐘,飛船借助降落傘成功降落。整個升空過程持續了11分鐘,沒有出現意外。

新謝潑德是藍色起源發射的首個航天器,目標是將商業旅客運送到距離地球表面62英里之外的太空。旅客將被安置在火箭頂部的太空艙內,運送到太空中。一旦進入太空,火箭將和太空艙分離。旅客將體驗時長僅為4分鐘的太空之旅的失重感。在結束旅行後,太空艙和火箭將合成一個整體返回地面,但是返回地面的方式有所不同。火箭將依靠點燃引擎實現地面軟著陸,太空艙則是通過降落傘安全著陸。

值得一提的是,藍色起源還首次在一個降落傘人為部署失靈的狀況下,實現了安全著陸。此次測試為無人測試,藍色起源希望測試在降落傘失靈的情況下,乘客是否依然能夠安全實現著陸。為此,這次降落時使用了3個降落傘,其中兩個降落傘能正常打開,另一個則故意部署失敗。但是最終,火箭和太空艙仍然合成一個整體安全返回地面。

未來一年,藍色起源將繼續進行無人太空飛行測試。今年3月,貝索斯曾召集記者宣布太空競技戰略。他表示:“將最早在2017年測試載人太空飛行;2018年將開始啟動商業太空之旅,讓付費旅客經歷太空的奇妙體驗。”不過他沒有透露太空之旅的票價。此前另一家宣稱將推出太空旅行的公司維京銀河(Virgin Galactic's)當時公布的票價為25萬美元。

隨著藍色起源的策略轉向高調,商業太空公司的競爭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今年四月,“鋼鐵俠”馬斯克宣布,“龍”飛船最早將於2018年駛向火星,並於2026年實現火星載客計劃。SpaceX還與美國空軍簽訂了8300萬美元的合同,發射導航衛星,正式涉足軍事領域。

以少於10萬美元的成本進行火星單程旅行一直是馬斯克的目標。馬斯克也曾表示,SpaceX將在公司開通火星航線後上市,他本人將親自登陸這顆紅色星球。他希望人類能夠成為多星球物種,避免重蹈恐龍滅絕的命運。星際移民也是馬斯克創立SpaceX的初衷。不過他表示:“目前不建議超出地月範圍的載人航天旅行。因為飛船的航天艙只有大型汽車的內部空間那麽大,長途旅行不是什麽好玩兒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10

美國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發射 探尋地球生命起源之謎

據新華社報道, 美國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8日發射,前往貝努小行星采集樣本並送回地球。 這個探測器全名為“起源、光譜釋義、資源識別與安全-風化層探測器”,按英文首字母簡稱為“奧西里斯-REx”。當地時間19時5分,該探測器搭乘“宇宙神5”型火箭,在晚霞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開啟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

如果一切順利,探測器將於2018年8月飛抵貝努小行星,然後用2年時間對小行星表面進行測繪,尋找可能存在的礦物質並挑選采樣地點,2020年7月伸出機械臂從它的表面采集至少60克樣本,2023年把樣本送回地球。

科學家希望,這項任務能增進對太陽系形成乃至地球生命起源的認識。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是2003年日本發射的“隼鳥號”,它於2010年成功將絲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質微粒送回地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67

基因修飾或成改變人類生命起源新方式

精子在不受精的情況下也能產後代?如今科學家得出了肯定的回答,巴斯大的科學家近期將精子註入非卵細胞,成功創造了小鼠胚胎,並且能生育後代。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兩個男人也能生孩子

該研究也顛覆了傳統的哺乳動物生育觀。報告的高級作者Tony Perry博士表示:“這意味著,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其它類型的細胞來創建胚胎,例如體細胞、皮膚細胞等。甚至意味著未來生孩子不需要女性的參與,有一天兩個男人也能成為孩子的雙親。”

資助該項研究的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負責生物演進的項目經理Paul Colville-Nash表示:“這個研究對於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胚胎繁殖非常有意義,能夠讓人們了解生育的機理。甚至有一天,人們可以知道該如何治療不育,雖然這一天還很遙遠。”

這項研究開始是對未受孕的小鼠卵細胞進行化學誘導,讓它發展成為孤雌胚胎——在缺少雄性配子基因組的情況下直接激活有減數分裂Ⅱ期卵子能夠形成孤雌囊胚。盡管未受精,發生減數分裂的卵母細胞可通過化學誘導而進行正常的細胞分裂。

在化學誘導13小時後,來自巴斯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了卵胞漿內單精子註射技術(ICSI)。ICSI是一種在人類IVF生育治療中將精子註射到卵子中的常見技術。科研人員將精子註射到卵母細胞中,它們均包含一個單倍體基因組,隨著細胞周期的發展,胚胎分裂成兩個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選取了一個兩細胞的胚胎,在一部分胚胎中,兩個細胞的染色體有一半來自卵母細胞一半來自精子,這也是最具有生存機會的細胞,通過這種方式創建的胚胎被稱為“phICSI”。首次實驗培養出的一對小鼠分別以Phicsim和Phicsia命名,他們已經健康成長為成年鼠,並繁殖了後代。

改變精子DNA的不只有卵子

當精子與卵子受精時,會發生許多染色體和DNA的改變事件,這種改變也被稱為“重編程”。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卵子能影響精子的“重編程”過程。然而,在這個實驗中,Phicsim和Phicsia兩只小鼠盡管看起來和普通小鼠是一樣的,但它們的DNA和生物標識是完全不同的。這意味著,在以“phICSI”方式創建胚胎的時候,基因發生了不同性質的“重編程”。

精子“重編程”的步驟之一是將精子DNA中纏繞著的魚精蛋白替換成卵母細胞中的組蛋白。研究人員發現,phICSI 胚胎組能正常進行組蛋白和精蛋白的交換,但重組還涉及到了其他的表觀遺傳學變化,且這種變化在 ICSI 胚胎組和 phICSI胚胎組中有差異。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育生物學家Hugh Clarke對該研究評論道:“研究人員表明,已經開始胚胎發育並進行分裂的卵母細胞仍能‘改變’精子DNA,這種能力不僅限於受精時的卵子。”

不過,該研究並不是首次對孤雌囊胚不能長期發育的觀點提出質疑。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家李勁松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實驗室和其它實驗室此前已經證明了孤雌胚胎經過印記基因修飾後是可以發育的。”他還表示,“因此哺乳動物胚胎必須由精子和卵子受精而形成的觀點也並不是首次被顛覆。”。

李勁松研究員對這項研究的目的提出質疑:“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突破是將精子註入到活化的卵母細胞中產生健康後代。但是為什麽要去這麽做?因為人是不可能用這方法去做的,要發育,要形成胚胎,還是必須要有卵子,本研究中所用的處於有絲分裂期的卵子也是來自於正常的卵子。而且,證明處於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最早期的胚胎有重編程精子的能力,這個角度的創新性也是不夠的。這可能也是該研究成果未能在更高端的學術刊物發表的主要原因。”

由李勁松研究院率領的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早在2011年就已經在《細胞研究》上發表文章,證明孤雌單倍體2-細胞胚胎能重編程球形精子。此外,今年初該團隊還發表了另一篇文章,證實了小鼠的高效孤雌生殖可以發生,而且可以不斷重複。

對此,李勁松的觀點是,他們用了2-細胞階段的胚胎做分析,精子進入胚胎滯後很多,看到明顯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重編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之後的細胞周期中都會存在重編程。所以最後能夠發育到個體的phICSI胚胎一定是與ICSI胚胎有較為相似的表觀遺傳學規律。

此外,對於細胞培育胚胎,李勁松認為,用皮膚細胞來進行生育的說法是天方夜譚,不過他表示:“如果把皮膚細胞通過體細胞重編程的方法變成IPS細胞,再進一步誘導IPS細胞定向分化成卵子,這個意義就又不一樣了,意味著人類可以在體外複制出無限多的卵子,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胚胎能否重編程有絲分裂細胞?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精子?其它有絲分裂細胞能否重編程另一些有絲分裂細胞?”這是Perry博士提出的三個問題。但這三個問題,李勁松表示都已經得到肯定的證明。那麽這是否將意味著生命的孕育可以不完全依賴於精子和卵子?Perry博士表示:”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不過遙遠的將來肯定會知道。到時候人們回頭看看,今天或許是一個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28

全聚德百年起源店的AB面:違章建築用了近10年 募資3年未見改擴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24/114161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10

說史171106「四大文明古國」之起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11/06/%e8%aa%aa%e5%8f%b2171106%e3%80%8c%e5%9b%9b%e5%a4%a7%e6%96%87%e6%98%8e%e5%8f%a4%e5%9c%8b%e3%80%8d%e4%b9%8b%e8%b5%b7%e6%ba%90/

說史171106

「四大文明古國」之起源

朝日執筆

 

「考古」與「歷史」都是研究「以前(人類)的事」,那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呢?不太嚴謹但比較簡明地來說,「考古」主要以「實物」(例如「遺跡」)作為研究對象;「歷史」則主要以「紀錄」(例如「文獻」)作為研究對象。考古成果多集中在發現「線索」,或重構某個時刻點的「圖景」;歷史成果則希望能敘述一個「故事」,或整理出一段時期的流變。****

 

舉個例子,一場平原大會戰結束後,如果你到戰場尋找彈殼、破爛軍旗、炸彈坑、戰壕中吃剩一口的香煙…..然後透過所有「遺物」的位置、狀態等,描述當時的戰況,這就是「考古學」。要是你去翻查作戰雙方的文件、通訊紀錄、當時戰地記者的報道,甚至訪問曾經參戰的軍人,然後綜合各種資料,將戰鬥的經過,甚至戰鬥前後的若幹因果按時序寫出來的話,這就是「歷史學」了。

按這個思路,「考古」和「歷史」方法學的應用並不限於研究「古史」。例如警察辦案時,索取相關人士口供、翻查出入境和閉路電視紀錄等,用的就是「歷史學方法」;在犯罪現場蒐集指模、各種科學鑒證、驗屍等,用的就是「考古學方法」。

 

回到正題。由於「歷史學」以「文獻紀錄」為基礎,若果有些事情發生得很「古」,「古」到連文字也還沒有發明,「考古學」就是了解這些事情的唯一方法了。 研究「文明古國」,(至少朝日認為)「考古學」比「歷史學」更為有力、有效。「四大文明古國」顧名思義,自然夠「古」的了。那麼「古」,就算有文字,也是紀錄得「不清不楚」的。(下面會介紹「古代文字」可以有多「古」。)況且根據「常識」,若「遺跡實況」與「文字紀錄」的研究結果不相符,必然以「遺跡實況」為真。(成屋都係你指模,你夠膽死話你從來冇去過嗰度?你叫阿SIR點信你呀?)當然,對於「考古學」而言,「文字」也是「遺物」的一種。(如果屋內牆上有你的親筆留言,即使找不到指模,也一樣是你曾經到過現場的有力證據。)

 

在各種人文學科中,作為「(假)歷史學家」的朝日,當然對「歷史學」最感興趣。雖然朝日也(自)號「(扮)人類學家」,但對於與人類學(和歷史學)關係極為密切的「考古學」,朝日向來極少涉獵。原因無他,一個字—「唔識」!不過,「唔識都講」向為本會「核心精神」,故此打算寫幾篇有關考古的東西與諸君分享。這第一篇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起源》,但只是「標題黨」,要說的其實並不是這四個文明古國的起源,而是「四大文明古國」這個說法的起源,還有一些相關的想法。

 

話說朝日自小就在(中文)歷史課本上得知,「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中國」並稱「四大文明古國」。到了稍大一點才知道,原來這個說法在「漢字文化圈」(又稱「大中華共/獨榮圈」)的知名度,遠遠高於其他地區。在「鬼地方」固然也有Four Major Early (Ancient) Civilizations的提法,但並不算是個流行的說法。

 

「四大文明古國」一說之所以成為「漢字文化圈」的「歷史常識」,很可能出自 梁啟超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自署作於「1900年1月30日午夜」)所作的一首千餘字長詩「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其中有句「初為據亂次小康,四土先達爰濫觴。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鄰相望 」(請註意這裏「支那」絕無貶意,反倒暗暗有點自豪感。),然後自註雲:「侯官嚴氏 (即大名鼎鼎的嚴復)考定小亞細亞即漢之安息,今從之。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

把「中國」放到「古文明祖國」的位置上,自是非常對「中國人」的胃口,於是「四大文明古國」一說遂於中國大行其道,成為「常識」,甚至還讓中國人「順道」知道「原來印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都(拍住我哋泱泱中華)咁古!」

 

不過如果稍稍仔細了解一下,就會發現若要論「古」,則所謂「四大文明」其實根本不是同一個「層次」。就拿「古印度文明」(指「雅利安人南下」前,就已存在於印度次大陸的古文明)來說,摩亨約達羅Mohenjo-daro古城大約存在於2,600BC-1,900BC,位於現時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Harappa 古城更可上溯至3,300BC。至於作為中國「信史之始」的商朝,大概在元前16至17世紀建立,與「古印度」明顯有所距離。即使算到現在還只是「傳說」,尚未找到確鑿直接存在證據的夏朝,也不過把「支那」的古文明上推到約莫2,100BC,與哈拉帕還差超過一千年。我泱泱中華居然不夠那些「阿三/阿差」古?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可幸,1928年我們總算在 濟南章丘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以黑陶聞名),並經我國考古學家認定其文化與後來的「諸夏文明」,存在「明顯的傳承關係」。一下子就把「中華文明」的源頭推到至元前2,500年之前,這就是「中華五千年」說法的來源。***只要我們的考古學界再加把勁,應該不難研究出年代更早(3,000-5,000BC)的「河姆渡文化」與「中華文明」其實也是「血濃於水」。努力吧!「中華八千年」指日可待了。

 

不過,按照現有的考古發現看來,若要鬥古,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面前,中國和印度都是小弟弟,根本沒有「並列」的資格。

先說埃及,3,100BC上埃及的統治者 美尼斯Menes(或那邁爾Narmer)統一上下埃及。*** 請註意,3,100BC只是統一的開始,就像中國的秦始皇統一六國(221BC),不是埃及歷史的開始。在埃及統一之前,古埃及人已在尼羅河畔生活了幾千年。早於5,000BC,他們已懂得使用銅器;不少尼羅河沿岸的定居點,更可上溯至7,000BC

 

對古生物學沒有認識的人,在博物館看到「地爪龍Aardonyx」和「亞伯龍Abelisaurus」的化石, 大概也會認為牠們應該是「差不多古」的「古生物」吧!但事實上,前者出現於侏儸紀早期,後者出現於白堊紀晚期,相距超過一億年!同樣,把「古埃及」和「古華夏」並列,若不是「別有用心」自我提升,就只能說是因為歷史「太久遠」,以致讓人「傻傻分不清」了。

 

至於位於幼法拉底河與底格利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文米亞」(意為「河間之地」),其「古」與埃及相比也是不遑多樣。漢謨拉比把法典刻在玄武巖柱上之時,商朝還沒有建立。1889年 出土的 蘇美爾尼普爾Nibru城遺址(約為2,500BC), 發現城內竟然有一所「書吏學校」,相當於現在用以培養政治和行政人才的「公共行政學院」,其「文明」的程度實在非常驚人。事實上,早於4,000BC,兩河一帶已是城邦林立

 

若說到文字的使用,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是 盤庚遷殷(約1,300BC)後的商代蔔辭,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甲骨文」。好了,就算這些文字,在商湯建國(1,559B或1,660BC)時已經開始使用,也不過是三千多年歷史。至於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蘇美爾的楔形文字,也是三千多年,不過是公元前三千多年,也就是說比甲骨文要早二千年

 

若幹年前,朝日隨團到埃及旅行。導遊在一所神廟遺址內,介紹古埃及人從製作木乃伊了解到人體的解剖結構,因此已能掌握一些諸如切除壞死組織、器官,甚至截肢一類的外科手術。團中有大媽團友發問:「咁係咪即係好似我哋以前個華陀咁呀?咁邊個早啲呀?」雖然此問題極無歷史SENSE,但作為一個大媽,能夠知道華陀和他的外科手術嘗試,已是相當不錯。朝日選擇保持緘默,以免在回答時不經意地流露出嘲笑和輕蔑…..說時遲那時快,一個大叔立即搭嗲道:「梗係華陀早啦,仲使講既……」事已至此,朝日實在按捺不住,唯有出言「科普一下」,至於有否嘲笑和輕蔑…..

 

愛國兼有自信是好,但可不可以先讀點書,不要以為自己真是文明「古」國好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