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pre.com/otccc/info/index.php?modules=show&id=5586
2005年4月6日,第一家上市的山西民企、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内地中药企业———正中药业(0327)被香港联交所正式取消上市资格。正中药业的上 市之旅由此画上一个并不完满的句号。该事件已悄然过去一周,但它留下的思索值得我们回味。民企海外上市,一味沉醉于资本运作,不以发展壮大为目的,无疑是 本末倒置。
盲目圈钱成为导火索
2000年7月25日,公司挂牌当日,股价曾由0.85港元上冲至 1.54港元,报收1.50港元,涨幅达76%。其后,股价一路走高,一度达近4港元高位。2001年,公司大股东侯丽萍以7.3亿元资产被《福布斯》选 入中国富豪榜,并获得“山西女首富”称号。
面对急速膨胀的个人财富,大股东开始在高位集中抛售股票套现。2001年8月间,减持 2650万股,套现1350万港元;2002年5至7月,又减持5.2亿股,套现1.5亿港元,导致股价连连走弱。大股东频频套现引起其他股东不满,成为 其丧失控股权的导火索。
巨额投资去向不明
2002年2月,正中药业公告,在内地94家医院投资1.65 亿港元设立类风湿治疗中心。另外,向毫州公司订购了总额1.347亿港元的仪器设备。然而,不到半年,该项目宣告失败。2003年6月,公司在一份一再推 迟的2002年中报中公告,此项巨额投资出现亏损。
2002年7月,正中药业向Honest Concord Enterprises limited发行2000万港元可换股债券,该公司的背景无人得知。
控股权争夺迷雾重重
正中药业的香港股东是股市大玩家。为争夺控股权,2002年7月,6名股东联合进行“斩仓”、集中抛售正中药业股票。公司股价在短短三天内,从 0.233港元暴跌至0.03港元,市值缩水2亿港元。但由于全部收购资金仍需1亿多港元,他们最终放弃收购。
在此之前,美国美 建证券旗下的卓思财务曾在正中药业股价位于最低位时收购28%的股权。正中药业大股东为偿还巨额债务,不得不将另外38%的股权抵押出去。至此,卓思财务 完全控制正中药业。之后,卓思财务将其持有的股权卖给另一香港股东。
2003年7月25日,正中药业正式停牌。原大股东侯丽萍随 之被迫辞去公司职务。
根据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停牌期限内,正中药业未能提交有效的复牌建议,终被取消上市地位。
凯基证券的邝民彬指出,正中药业股权旁落事件反映出部分内地民营企业家不专注主业经营,却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个人财富最大化。但是,他们对香港股市中资 本运作手法不甚了解,最终负债累累,并失去控股权,落得个血本无归的下场,可谓“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
“骨牌效应”频频发生
回顾近几年的香港股市,诸如此类的民企案件如“多米诺骨牌”频频发生。
2004年5月20日,欧亚农业被香港交易 所除牌,成为第一家被取消上市地位的内地民营企业,给盲目追逐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家敲响警钟。
2004年6月17日,远东生物制 药(0399)公司主席因涉及“增值税发票”案被司法机关调查,股价当日急挫九成,最后更因港交所未能联络到公司法定代表而被勒令停牌。“骨牌效应”引发 多家民企股大幅波动。其中,浙江玻璃(0739)股价在半小时内挫近七成;东大照明(8229)一度下挫五成。
2004年11月 30日,创唯数码(0751)主席及高官人员因涉嫌伪造会计纪录及挪用公司资金被香港廉政工署拘捕,公司股价一度停牌。目前,案件尚未有定论。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香港民企股近三年来频频出事,大多是围绕大股东持股抵押、诚信、欠债后失踪或企业税务、诉讼、虚假文件及会计账目造假展 开,甚至某些民营企业只是经过粉饰过的“空壳”,他们往往在上市时描绘出秀丽前景,为提高利润或降低成本进行虚假关联交易、虚构重大资产或业务。可以说, 因民企内部治理问题引发的股价暴跌现象已经见怪不怪。
全流通是双刃剑
目前,民企海外上市的发展速度相当 迅速。海外上市之所以具备不错的吸引力,原因是多方面的。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的徐春辉律师认为,国内证券市场并不是一个全流通市场,海外证券市场的流通体制 非常好。由于全流通是公司上市并成功套现的前提,也成为不少民营企业追求海外上市的关键因素。其中,香港因有地利之便,及后续增发较易的优势,成为内地民 企海外上市首选。
但是,全流通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从某种意义上说,全流通体制为某些公司大股东套现提供便利,同时极易 导致控股权的争夺,造成股价大幅起落。一旦公司股票停牌,直至退市,最终损害的还是高位被套的中小股东。
京华山一企业融资有限公 司一位主管人员则认为,虽然有一些民企出现问题,但并非为今后民企发展画上句号,反而令其它民企管理层从中学习及体会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
他指出,加强企业内部监察以提升公司管治及透明度,是所有企业成功运作的要素。高透明度的企业管制不但能防止上述同类事件发生,更能为企业 创造价值。企业通过高水平的企业管治,不但可提升公司声誉,取信于股东,也可增强有业务来往的企业信心,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提升股东价值。
由於諗得置安心既朋友大部份都未買過樓,比個流程圖大家參考下:
首先請check下自己資格,要係白表或綠表先得! 點解?? 因為置安心係政府免補地價咁賣間屋比你,條件係5年內唔可以賣出,未補地價前唔可以租出,買家直接咁受惠政府,所以只有條件售予一撮人。地價,即係你成日見「誠哥條靚」投地比個幾十億銀碼。
簡單咁講一係你就係「屋村仔」,一係你同老婆加埋唔好搵超過四萬蚊,仲有一情況係列表冇講既,就係你咁岩失業已超三個月,而另一半搵唔超過四萬(聽聞而矣,請房協人員指教),咁你都可以趁未搵到野做之前申請置安心。不過攪咁多野走去買九千幾蚊呎既青衣樓,不如慳返啖氣。(九千幾蚊,諗樣會改天在blog中再解)
綠表
1. 房協/房委會轄下公共租住房屋的租户(「有條件租約」的租户除外)
2. 經核實符合資格入住公屋,並會在一年內獲編配公屋的公屋輪候冊申請人
3. 獲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第二市場計劃 2011/12 年度配額的公務員
4. 符合資格入住公屋而受政府清拆計劃影響人士及天災災民
5. 符合資格入住公屋而受巿區重建計劃影響人士
6. 符合資格入住公屋的離婚/分戶公屋住戶
7. 符合入住公屋資格的保證書持有人
8. 「長者租金津貼計劃」的受惠者
白表
1. 已在香港居住滿 7 年,及其在港的居留不受附帶逗留條件〈與逗留期限有關的條件除外〉所限制
2. 申請人及家庭成員必須在截止申請日期前 24 個月內及直至購買單位時,在香港並無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間接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
3. 申請人及家庭成員均不是已/正享用政府提供之房屋資助
4. 家庭總收入規定︰
每月不超過港幣:25,000 元(一人家庭)或40,000 元(二人或以上家庭)
家庭總資產淨值不超過港幣:500,000 元(一人家庭)或830,000 元(二人或以上家庭)
另一個要點係咩為之家庭收入,咩為之資產:
Q:申請資助性房屋的入息審查,資產計算是包括什麼資產?
A:入息審查的資產計算包括下列各項:
i)可動用的現金,以及活期和定期的銀行存款;
ii)房產,包括已完成買賣協議的住宅和非住宅物業;
iii)土地,包括地契和甲種或乙種換地權益書;
iv) 車輛,包括私家和商用車輛等;
v) 可轉讓的汽車牌照,包括的士和公共小型巴士牌照等;
vi)投資類別的資產,包括互惠基金、單位信託基金、上市股票、經紀投資按金、商品期貨、紙黃金、存款證和債券 (如屬業務經營者,須申報其公司所擁有的各類資產)
vii)除本地資產,須申報海外和中國內地的資產
此外,資產限額是指資產淨值,尚未清還給認可財務機構的按揭貸款、私人貸款和透支、工業或交通意外的補償金或特惠金等,則毋須申報。假若「強制性公積金」或「公積金」計劃供款額為住戶入息5%,則實際入息限額顯示在內。若申請人及所有家庭成員有參加「強制性公積金」或「公積金」計劃,有關法定供款可於申報入息時亦可獲得扣除。
Check清楚自己合乎資格後,你考慮既因素為:
1. 綠悠雅苑需在2015年初才建成,即係2年後先有得住,到時九龍站賣幾錢呎都唔知
2. 房協班友十幾年未賣過樓,請番黎既人唔知可以將屋苑賣到咩平均價,都會影響你
3. 實用率係八成,ok啦
4. 至於用料,質素相信可以。但係管理費就出奇地高,$2.3一呎。住開居屋你知爭幾遠架啦
有興趣點比錢呢?
1. 因素係政府樓,唔會有即供平半成d好(衰)野。買家要先即場簽臨約,再要5個工作天內簽署正式買賣合約,不過如唔簽都要殺訂,不會向撻訂的買家追討差價。
2. 購樓者即要在2年後才需辦理按揭上會
3. 轉售「捆綁期」 最少達4年
4. 記住,SSD一樣有架!
房協指出,計算綠悠雅苑補地價金額,將參照住宅發售計劃的做法,主要是按照買家出售單位時的巿值,再以購入單位時的折扣率計算;那麼業主可選擇最佳時間才補地價,毋須在樓價高企時進行。
根據報紙,綠悠雅苑有一房最平2.45mil,兩房要3.1-3.9mil,最貴三房可達5.0mil左右。請like超筍樓盤,下篇再談。
2013-03-04 TWM | ||
雙子星大樓由中工敗部復活取得議約權,但中工是否有能力承擔這樁金額龐大的開發案,卻也立即引來各界質疑,命運多舛的雙子星案,是否將走上機場捷運第二的命運?
撰文‧陳怡君 台北雙子星聯合開發案第一順位議約人「太極雙星」因無法履約而出局,儘管台北市捷運局迅速與第二順位的「中華工程團隊」議約,但雙子星大樓C1私有地權益促進會會長王小玉懷疑,「中華工程是否有能力承接?」她強調,「依法取得的資格,千萬不能成為護身符。」中工與太極雙星最大的差異在於,中工計畫在二○一七年雙子星大樓落成前,將分回的樓地板面積透過不動產證券化方式處分,作為籌措興建雙子星所需的自有資金。 台北市府官員私下評論,如此規畫不免讓人心生「中工無心於長期經營」的疑慮。此外,中工過去所表現的營運績效,也令外界心存問號。 觀察二○○○年來中工營運表現,至一一年的十二年間,歷年每股純益(EPS)從未超過○.六元,當中也只有○六年及一○年的EPS超過○.五元;在這樣的獲利能力下,中工股價自是長期乏善可陳,自二○○○年以來,股價多受困於十元面額下,在同類股當中相對疲弱。 此外,中工的資產報酬率(ROA)亦是少有可書之處。在二○○○到一一年間,公司的ROA只有四年超過一%,一一年更是只有○.五三%,對比於同業欣陸控股一一年的ROA達到六.○五%,中工經營表現顯然落後一大截;而若與股價和中工同樣皆在十元上下水準的工信工程相比,工信在一一年的ROA,也有接近三%的表現。 依據去年第三季財報,中工目前的總資產約為三九○億元,專家評論,「管理三九○億元資產的績效已不盡理想,若要管理造價七百億至八百億元的雙子星大樓,能力當然會受到質疑。」對於近期上演的這場雙子星開發案鬧劇,不少人直覺聯想到當年的「機場捷運開發案」,十一年前,得標者長生國際也因財務周轉不靈而喪失資格,第二順位的中工也因無法與政府取得共識而放棄興建,最後還是由政府收拾爛攤子。 一樁影響國家門面的重大交通建設計畫,因為政府對開發商的評估不當,仍未能正式通車,自一九九六年機場捷運開發案正式公告徵求民間投資至今,前後已長達十七年。 同樣被認為是國家門面、也被喻為最具指標性的開發案,這一回,雙子星大樓會不會走上機場捷運第二的命運?恐怕需要政府謹記前車之鑑,嚴格把關。 |
| ||||||
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雖上路,但有個問題卻須先釐清,那就是誰來決定哪些廠商可在區內經營? 廠商若在示範區內經營,其收入高於區外經營收入,二者差距構成區內廠商的租值。這意味著在示範區內經營的資格,乃是一種稀缺資源──誰可在示範區內經營,誰就可獲得較高收入。 這個資格既可使廠商創造較高收入,它就會引進爭奪,也就是說,這個資格是有價的,這就如天上掉下一塊餡餅,也會因眾餓漢爭奪而有價,只是這個價未必是市場價格,而會因分配方式不同而有不同形式。 如果「在示範區內經營的資格」是由政府分配,它就須設立某些標準來篩選眾多競爭此資格的廠商,但符合這些標準的廠商,未必是能在區內創造出最高收入者。而要符合政府設立的這些標準,廠商就要付代價,或許是經營者或業主要有什麼特殊身分、登記地須在何國,或是跑公文與官員送往迎來,廠商為符合這些標準所付的代價,抵銷了他在區內經營時可提高的收入,對社會生產毫無貢獻,這就是租值消散。 如果這個資格是以市場分配(例如拍賣)進行,廠商想進入區內經營,須出價競標打敗其他競爭者,出價最高者,將會是預期能運用此資格創造出最高收入者。若某廠商預期無法在區內創造出更高收入,它在競標過程中,就會敗給那能創造出更高收入的別人,市場確保能進入此區經營的人,就是能發揮「在示範區內經營」這項稀缺資源最高生產力之人。 在競爭之下,廠商願付多少錢競爭這個在區內經營的資格?在邊際上這個資格之價,將正好等於廠商在區內、區外經營收入之差。假如某廠商在區內經營的收入現值,比他在區外經營收入現值高出一百萬元,那麼在邊際上他願意花一百萬元買下這個資格。 為了買下這個資格,廠商須先對社會生產有貢獻,也就是先創造出一百萬元的收入,才有錢買下這個資格。或廠商須先貸款,買下資格後至少創造一百萬元收入。不論如何,出價得標者,必是對社會生產有貢獻者,因此由市場分配稀缺資源,是不會有租值消散的。 同時,區內經營資格若由政府分配,就不容易看出這個資格對廠商助益有多大。但此資格若按價分配,大部分廠商如果預期在區內無法創造比區外更高收入,他們就不會去競標這個資格,這個資格就會跌價,這是最快也是最能看出自由經濟示範區這個政策有無效果的方法。 既然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那就將自由經濟進行到底,想發揮這個政策最大效果──也就是使區內廠商發揮最高生產力,就先從區內經營資格由市場分配開始。 |
來源:黑馬問答
A1:易北辰——小易科技創始人,資深自媒體
哈佛商學院教授楊米·穆恩曾提過這樣一個理論,我非常贊同。她認為,未來的中小企業要想突圍,必須實行逆品牌策略,因為所有的品牌和產品真的都太像的。最後幾乎會毫無差別。
這也是當前企業發展的現狀。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
答案就是:害怕落後的心理。
所有的企業,不管是行業的領導者還是跟隨者,都害怕失去市場。
所以他們不斷的研究競爭對手、研究消費者。這樣就不難理解樓主所提的問題。只要市場上有一家公司開發出了市場熱度還不錯的產品,市場上的所有玩家會快速跟進。
差別在於,有的企業出於防禦性的競爭策略,快速跟進,產品開發周期較短,產品較平庸。
另外一些企業采用了更加積極的進攻性策略,因為他們真正看到了未來的趨勢和利潤空間。
商業和資本總是逐利的,這一點亙古不變。
另外要說的一點就是未來大品牌的競爭已經不在是產品對產品,點對點之間的競爭,而上升到鏈條對連接,生態對生態之間的競爭。而對手生態中有得產品,你的生態未及時跟進,從消費者角度來講,如果我想擁有智能眼鏡,三星沒有而蘋果有,我有可能購買蘋果眼鏡,那麽我隨時有可能從三星生態轉移到蘋果生態。
總結來說現在大企業的總體策略:廣播種,築高墻!
A2:董軍賢——黑馬營學員& 366企業董事長兼CEO 中國智慧城市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人
第一,從硬件來看,還是特別性感的產品,本來大家出去要戴個太陽鏡!
第二,技術的本身來說難度不是特別難!
第三,這個穿戴眼鏡給用戶穿了酷炫之外,是否可以更多的信息交互處理,這個才是核心,比如圖片處理,把最美的圖片拍照,視頻回來,二次使用,或者讓戴眼鏡的人大腦特別爽,能把意念,神經,腦波率紀錄出來,改變腦力,睡眠,這應該是一個方向,跟手環一樣,如果只做個硬件,意義不大,三星也好,中華酷聯或者更多的硬件廠商也好,要深度研究,投入到用戶的反複使用的頻率!
第四,市場想像空間巨大,一切的技術變革源於人本身的需求,人性化就是上有天,下有地,必須由人來主導!
第五,如果一個初創公司,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或者品牌,技術儲備,最好不要嘗鮮,技術的第一梯隊基本上是先烈,(可以不斷的去是錯,總會把握一個風口,做產品就像生孩子一樣,不知道那次會懷上孩子,要不斷的高潮,不斷的去做,越失敗越要做,越做越愛,越愛越做!最終會成果!我做手機11年了,做了300款手機,達到300次高潮,目前還沒有生下孩子,作為創業者,我還在激情,達到無數次的高潮!)想清楚了,準備好了,才能厚積薄發!
A3: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子超經常說智能硬件或者可穿戴必需是大數據做支持的,如果沒有大數據的基礎,尤其是社交大數據的基礎,可穿戴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高級的硬件,不會有大作為的。谷歌有眼鏡是因為google+是一個整合很全面的谷歌的社交網站,這套以人的社交為基礎的網站很適合谷歌的眼鏡,而百度搞眼鏡就很搞笑,為啥,因為沒有人的基礎,根本不可能用社交做事情。
我沒有聽說蘋果也搞眼鏡,因為蘋果的手機本身就是人的外掛式的硬件,如果做,肯定是做比手機更加便捷的外掛硬件,這是對蘋果手機硬件的一些不足性做補充,比如蹦極,你拿一個手機和你帶一個手環是不一樣的,但是這些是可以互補的智能硬件。
三星搞眼鏡純屬沒文化,真可怕,土豪怕落後,先做著再說,哥不差錢,最後如果方向不對也無所謂,但是從理論上講,做眼鏡代替手機是一種退步,因為大家愛美,如果不是近視眼,那不是很操蛋。對於追求美的喬布斯也許會帶一個谷歌眼鏡體驗一下,但依然不會把一個反人類美觀和反人類習慣的智能眼鏡當成蘋果的方向的,最多也就是體驗而已。谷歌眼鏡是工程師的產物,並不一定有市場,但是有幾個功能跟智能沒關系的功能卻推進谷歌眼鏡的歡迎。比如說偷拍,比如說戴著眼鏡第一視角的偷拍,這個在中國是違法的。美國的很多地方也是違法的,禁止谷歌眼鏡入內。
另外說一個理念的誤區:
現在有兩種眼鏡,一種是谷歌眼鏡的那種,可以接合網絡完成用戶的一個生態圈支持。另一種是用眼鏡玩遊戲,玩3D的虛擬現實,這種眼鏡也有不少公司開發,這種眼鏡沒有啥想象空間,就是一個新一代的遊戲機而已。玩遊戲的眼鏡子超不覺得這是可穿戴設備,只能叫大玩具,稍微有點逼格。
可穿戴不是創業公司能夠玩的,因為沒有社交大數據的支持下的可穿戴硬件都是高級玩具,最終也會赤身裸體的在大潮將退的時候死在沙灘上,因此,不建議創業者涉足,而且軟硬兩個領域都需要創業者兼顧,很高的創業門檻。
A4:伍震——廣州市共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可穿戴設備肯定是趨勢,貌似馬化騰也說過,能打敗微信的一定是比微信使用頻次更高的產品,比如可穿戴設備。不過趨勢是趨勢,但不大看好創業公司搞這些,因為首先得能活到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是看到了結果的美好,卻沒看到達到那個結果的路上太多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