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华人巴菲特唐炜臻涉违规被暂停证券交易资格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90330/14386042454_2.shtml


  中新网3月30日电 据加拿大《星星生活》报道,加拿大安省证监会日前发布公告,唐炜臻金融集团因涉嫌违规被暂停证券交易资格。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有“华人巴菲特”之称的唐 炜臻事件终于浮出水面。该刊记者近日通过对多名相关人员包括唐炜臻本人的采访,试图还原出一幅不算完整的唐炜臻事件拼图。究竟是吸金骗局还是操作失误?相 信法律最终会给出一个完满的解答。

   拼图1:唐炜臻自画像

  据唐炜臻所著的《我的巴菲特财富之路》一书中自我介绍,他于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时考入中南林学院,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间曾被派往武汉大学进 修。1987年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1990年,唐炜臻进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生物系,并于1992年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之后,唐炜臻先后在多伦 多总医院和多伦多儿童医院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工作。

  对于他的投资理财经历,在这本书的“作者小传”内有如下表述:唐炜臻,加拿大投资与理财专家,巴菲特专家,唐炜臻投资与信息公司董事长,唐炜臻 投资与生意俱乐部主席,海外华人有限合伙人公司总裁,生存与发展专栏作者。唐炜臻被北美投资界誉为“华人巴菲特”,对巴菲特投资理论有十多年的钻研和运 用。

  1993年开始涉足投资领域,钻研巴菲特投资理论,以及互惠基金、股票和期权的投资。1995年自己创业,开始为同事和朋友代理互惠基金投 资,“不赚钱不收费”。由于投资稳健,回报率高,顾客络绎不绝,创造了多伦多互惠基金散户投资的奇迹。以后,逐渐探索和研究深奥复杂的金融衍生物的投资策 略和方法,如外汇期货和市场指数期货的稳健投资策略,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1997年在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多伦多创立投资公司,主要业务是私募基金及对冲基金的管理,服务对象是资深的或富裕的个人投资者和企业投资人。继 续实行“不赚钱不收费”的经营原则。同时,唐炜臻对北美社会的资本市场也有较深的研究和了解,研究了一套在北美市场切实可行的投资人和有关人员的权益及分 配制度,并建立了广泛的融资渠道。

   拼图2:唐炜臻的光环

  除响亮无比的“华人巴菲特”之外,唐炜臻拥有难以计数的团体职衔和众多的社会荣誉。仅仅从首届北美华人财富论坛多伦多峰会宣传册和加拿大加中企业家协会网站介绍就可以摘录不少。

  唐炜臻的部分职衔是:唐炜臻投资与信息公司董事长;加中企业家协会理事长;世界华文大众传媒协会荣誉主席;加中生物医药科技发展协会联席理事 长;加拿大湖南同乡会主要发起人之一、创会副会长;连续三年E-trade Canada顾问;首届北美华人财富论坛多伦多峰会(2006年2月18日)主席团主席等。

  唐炜臻的部分社会荣誉有:2002年和2006年两次获得安省政府颁发的“安省义工奖”;2008年获得“加拿大安省杰出成就奖”(商业成就 奖);“2008多伦多华人社区杰出贡献奖”;2008年12月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荣获“2008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最佳诚信奖。

  唐炜臻为数众多的头衔之一是加拿大加中企业家协会理事长。这家成立于1993年5月的协会,总部设于多伦多,在渥太华、蒙特利尔设有分会,中国设有代表处。协会会员来自各行各业,据称已有会员一千多名,遍布加中两国。

  据协会网站介绍,唐炜臻于2008年7月出任协会理事长。不过,坊间流传这个职衔是唐炜臻许诺巨资获得,只是数字有不同的版本。协会的一位高层人士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查询时则断然予以否定,但这位人士不否认,唐担任理事长可能会在一些协会活动中予以资金支持。

  加拿大湖南同乡会是多伦多华人社区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协会之一。2008年12月20日,湖南同乡会在多伦多一间餐馆举行圣诞新年餐会及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唐炜臻当选为新任会长。

  但唐炜臻担任该职只有短暂的两个多月。近日,来自湖南同乡会有关人士的消息称,唐炜臻在今年2月27日对其客户宣称无钱支付承诺款后不久,鉴于事态的严重性有可能影响同乡会的形象,该会内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调整领导班子,并接受唐炜臻请辞会长的要求。

   拼图3:唐炜臻的客户

  唐炜臻的客户究竟有多少?最低投资额的门槛是多少?回报许诺有多少?

  在2007年3月18日举行的“乡聚-乡音-乡情”大型庆功宴暨财富论坛联欢晚会的一份名单中,就有列出唐炜臻的部分有名有姓的白金会员50人,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据一位唐炜臻的客户向星星生活记者透露,唐炜臻的客户约有260人,其中约60人是美国客户。据称,唐近年在美国吸收客户比较顺利。据他了解, 成员分别来自德克萨斯州、乔治亚州、纽约州等地。有关唐的客户数据与在枫下论坛上大爆内幕的一位网友“出离愤怒”提供的数据相吻合。

  根据唐炜臻投资与信息咨询公司列出的条款,公司对投资人有严格的选择,要求投资者有一定的收入和风险承受能力,一般要求15万美元,最低投资额不得低于5万加元。

  2008年11月25日,唐炜臻金融集团在公司网站发布的消息称,为提供机构与大户投资服务,公司特别设立机构与大户投资服务专门基金,从 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对外服务。基金采取完全公开透明的操作方式,在证券委员会监管之下,同时受第三方高级会计师审计监管。这项新的基金只对具有雄 厚实力的机构和大户开放,客户最低投资额为1百万美元。

  报道指出,“每周1%的连续稳定回报”是唐炜臻吸引资金的一个最大招牌。在公司网站一则“唐炜臻金融集团客户会议在多伦多圆满结束”新闻中可以看到他自称公司有近1亿美元的基金。

  描述如下:公司董事长唐炜臻向公司投资客户通报了在华尔街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风暴背景下,他为什么还能不受影响,继续为投资客户带来稳定回 报的秘密,并从技术层面对他从事的以外汇交易为主的金融投资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他对公司近1亿美元基金进行娴熟交易的独特技巧,就投资资 金安全措施和风险回避等客户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科学解答。

   拼图4:不得不说的媒体

  网站上有这样一段介绍文字:唐炜臻荣获“2008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最佳诚信奖的理由是,一位被媒体宣称的“华人巴菲特”,成功预测美国房地产经济危机,给华人投资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是世界金融领域具有标志性的“中国符号”,是海外华人中财智人物的典型代表。

  对于媒体圈来说,围绕唐炜臻所发生的每个故事都极具新闻看点。但“官不究、民不举”,尽管该事件在民间早已沸沸扬扬,但对于唐炜臻可能涉嫌庞氏 骗局,大多数媒体则不得不保持沉默,因为需要的是当事人提供的数据和事实。少数报纸和电台的主持人只好通过美国不久前曝光的麦道夫事件不断旁敲侧击,规劝 投资者小心谨慎。

  形势在3月17日之后有显著变化。安省证监会于当日发出临时命令,指唐炜臻本人及其所属系列公司涉嫌违反安省证券投资法。除网站之外,加拿大各 大中文媒体也迅即跟进报道,中国媒体也通过新华社驻加拿大分社的发回的报道而大量转载。值得一提的是,颇具人气的枫下论坛,也一位知情者不断抖出猛料。至 此,唐炜臻事件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3月26日,英文媒体依据从安省证监委获得的文件报道说,“唐一直采取由投资者新筹集的资金去支付前期投资者赎回的要求。”报道认为,这是经典 的庞氏骗局的方式。庞氏骗局的命名来自于查尔斯-庞氏(Charles Ponzi),他在1920年被指控犯有欺诈罪。安省证监会称,唐炜臻金融集团和海外华人合伙人基金有限公司涉嫌6千万美元庞氏骗局。

  报道说,这是自北美股市去年6月开始下滑以来,在加拿大第一宗被指控的庞式骗局案。在同一时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提出了十多个诉讼案,冻结指控为庞式骗局的资金,其中包括涉嫌650亿美元欺诈的纽约金融家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

  在商业新闻网络(BNN,Business New Network)的电视访谈中,记者邀请到前皇家骑警专门调查金融诈骗的警官Graig Hannaford担任嘉宾。据他介绍,加拿大皇家骑警平时调查的涉及庞氏骗局的案件,金额都是2-5百万元,像唐炜臻这样金额达6000万元的案件,对 于加拿大来说,数额十分巨大,相当惊人。

   **拼图5:客户大会

  鉴于安省证监会已经介入唐炜臻事件的调查,为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几位唐炜臻公司的客户姓名在文中采用百家姓的“赵钱孙李”替代。

  2009年2月27日晚的客户大会对唐炜臻公司的许多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在这一天,公司资金短缺的谣言成为现实,承诺2月底还钱的唐炜臻在一间酒店当众向全体与会者承认投资出现巨大亏损。

  据身在现场的赵先生介绍说,唐炜臻的太太萧红流着眼泪向在场的人士鞠躬,说公司因亏损已无钱支付,大家都是好朋友,实在是对不起。惊魂未定的众人急切询问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

  不多久,唐炜臻进来向客户宣布,公司的帐面上只有1450元。当时,现场的人们都惊呆了,实在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几个女士失声痛哭。以至于枫下论坛的网友“出离愤怒”形容说,在大家确定他并没有忘了说一个“万”。

  赵先生证实了当时的场景。这个1450元与通常认为的数千万资金相比,完完全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赵先生说,会议后传出的消息是,这只是唐炜臻在被众人胁迫之下说出的一个数字。唐说,客户们追着问话,自己只好给个数字。唐炜臻当晚承认,公司可能亏损2900万元。

  大会前数日便已成立的客户代表委员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的心态由群情激昂最终逐于平缓。因为很多人相信有“华人巴菲特”之称的唐炜臻能够扭转乾坤,为他们取得连续稳定的回报。

  赵先生认为,之前便发现从唐炜臻处提不出资金,史上最大“庞氏骗局”麦道夫金融欺诈案令人警觉,但今年1月底为期5天的实时交易操盘公开演示则是导火索。他认为,那是一场失败之举,令人更加质疑。

  据了解,客户代表委员会于2月17日成立。赵先生介绍说,其前身是一两年前就有的顾问,是与老唐比较亲近的人或关系比较好的人,但有名无实。

  此后的3月4日,10日,21日,在短短的十多天内共举行了三次客户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公布事态的最新进展,公司的资金流向和账目状况等,结果21日因公布1600万缺口的公司明细账目不清,有人主张报警。 

   **拼图6:告投资人公开信

  唐炜臻先后发出四封告全体投资人书,时间分别是3月10日,19日,21日和25日。为何发布告全体投资者书?每个公开信的背后都有内部斗争留下的烙印。

  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采访时,唐炜臻承认,第一封信主要是针对客户挤兑资金而发,因为当时公司处于紧要关头。

  唐在信中向客户请罪,但强调,他绝没有将大家的钱藏为己有,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偿还大家的全部投资及所承诺的盈利。他同时表示,三年来募集到的资金,有近3千万资金进来以后又作为本金被取走,有近800万元作为盈利支付了投资人。

  唐炜臻承认,由于没有把投资操作作为首要任务,加上账面资金又长时间没到达一定规模,长期在100万以下徘徊,大资金达到之前根本就没有99%。因此导致致命的失误。他希望在大家的支持和监督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偿还债务。

  在第二封告全体投资人书中,唐炜臻表示,他绝无骗钱财之企图,并称自己已将房子抵押贷款,作为操盘的启动资金。在客户代表组的监督下,希望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来。他认为,只要进入了良性循环,操盘资金会非常巨大,偿还大家的钱是绝无问题的。

  客户孙先生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采访时表示,唐的客户已经损失很多,此时需要所有的客户团结起来,比如在客户代表委员会的监督下,让唐炜臻重新操盘挽救残局。他说,在收到安省证监会通告的前几天,大约投入35万元资金,其中包括唐的贷款,结果3天有9万元的收益。

  孙先生认为,由此看出还是有一点希望的,现在最关键的是解决受害人的本金,不单是给唐炜臻希望,更是给我们自己希望。

  但赵先生认为,虽然大家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度不一样,抱有唐炜臻能以小博大的幻想,但一个数字后面补两个0,成功的概率过于渺茫,简直是天方夜谭。

  鉴于有部分投资人怀疑唐炜臻把部分钱藏起来的问题,他在21日的第三封告全体投资人书中说,从不为自己留后路。他透露说,2006年到2007 年上半年,一千多万资金亏损在次贷危机初期的几只股票上后,他之后就再没有碰股票。但因小心谨慎,他没有把投资交易作为首要任务,所以一直处于维持状态。

  21日公布的公司明细账目有1600万缺口。有受访者认为,目前客户代表委员会所作的工作之一就是查帐,但亏盈实际上是一笔糊涂帐。有客户之怀疑公司亏损的原因,资金是否有转移,去外地旅游是否把钱转移出去等。

  唐炜臻的告全体投资人书之四是“让全社会来作证”。他说,“马失前蹄”与“阴谋失败”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他并不怕面对司法,只是感到它会累及到 海外的华人,会阻扰他站起来时间,会影响到他归还其他投资人资金的计划。他承诺说,不出两个月,一个新的唐炜臻一定会倔强地站起来,一定会收到第一笔还 款!

  报道指出,细细读来,显然是有人准备在司法战线上与他拼杀。

   **拼图7:客户报案

  唐炜臻客户的构成较为复杂,有律师、有会计师,还有各行各业的精英。但客户中因有人获得利益、有人拿到本金,有人却分文未得,每个人的动机和心 态都尽不同。因此,让唐继续操盘还是报警的两股势力一直在角力,客户代表委员会在其间协调,前者为数者众日渐上风。不过,委员会内部也有一些分歧。

  26日,客户代表委员会发布公司清理整顿动态消息称,鉴于投资人对电脑账单中出现的“缺口”提出的质疑,现在唐炜臻已提供了支出明细。目前,全部账目已无明显缺口。正在进一步审核之中。

  但向唐炜臻发出最后通牒的部分客户,即使在最后期限3月27日前得到了确定的消息,但还是毅然决然前往多伦多警察局52分局报警。钱女士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表示,他们一行5人前往报警,代表了15名唐炜臻的客户,其中包括美国的客户。

  在得知此案涉及人数260多人、涉案款6000万元时,当值警员表示,分局不能受理如此严重的诈骗案,当值警员已协助几名报案者与总部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在金融界工作的李先生认为,对于唐炜臻事件的界定不外乎操作违规、私自募捐、或是犯罪。如果发现被举报人与身边的人合伙欺骗后来者,一旦曾为被告,跟事件相关的人员都逃不脱干系。因为是和他人合谋诈骗新投资者,不但赔钱,还可能要进监狱。

  李先生表示,华人有羊群心理,比如投资提款,一旦一家公司发生问题,其他相类似的公司都可能恐慌。他断定,多伦多华人圈中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捷克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04

正中药业上市资格被联交所取消 山西女首富兵败香江思考

http://www.cnpre.com/otccc/info/index.php?modules=show&id=5586

2005年4月6日,第一家上市的山西民企、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内地中药企业———正中药业(0327)被香港联交所正式取消上市资格。正中药业的上 市之旅由此画上一个并不完满的句号。该事件已悄然过去一周,但它留下的思索值得我们回味。民企海外上市,一味沉醉于资本运作,不以发展壮大为目的,无疑是 本末倒置。

盲目圈钱成为导火索

2000年7月25日,公司挂牌当日,股价曾由0.85港元上冲至 1.54港元,报收1.50港元,涨幅达76%。其后,股价一路走高,一度达近4港元高位。2001年,公司大股东侯丽萍以7.3亿元资产被《福布斯》选 入中国富豪榜,并获得“山西女首富”称号。

面对急速膨胀的个人财富,大股东开始在高位集中抛售股票套现。2001年8月间,减持 2650万股,套现1350万港元;2002年5至7月,又减持5.2亿股,套现1.5亿港元,导致股价连连走弱。大股东频频套现引起其他股东不满,成为 其丧失控股权的导火索。

巨额投资去向不明

2002年2月,正中药业公告,在内地94家医院投资1.65 亿港元设立类风湿治疗中心。另外,向毫州公司订购了总额1.347亿港元的仪器设备。然而,不到半年,该项目宣告失败。2003年6月,公司在一份一再推 迟的2002年中报中公告,此项巨额投资出现亏损。

2002年7月,正中药业向Honest Concord Enterprises limited发行2000万港元可换股债券,该公司的背景无人得知。

控股权争夺迷雾重重

正中药业的香港股东是股市大玩家。为争夺控股权,2002年7月,6名股东联合进行“斩仓”、集中抛售正中药业股票。公司股价在短短三天内,从 0.233港元暴跌至0.03港元,市值缩水2亿港元。但由于全部收购资金仍需1亿多港元,他们最终放弃收购。

在此之前,美国美 建证券旗下的卓思财务曾在正中药业股价位于最低位时收购28%的股权。正中药业大股东为偿还巨额债务,不得不将另外38%的股权抵押出去。至此,卓思财务 完全控制正中药业。之后,卓思财务将其持有的股权卖给另一香港股东。

2003年7月25日,正中药业正式停牌。原大股东侯丽萍随 之被迫辞去公司职务。

根据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停牌期限内,正中药业未能提交有效的复牌建议,终被取消上市地位。

凯基证券的邝民彬指出,正中药业股权旁落事件反映出部分内地民营企业家不专注主业经营,却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个人财富最大化。但是,他们对香港股市中资 本运作手法不甚了解,最终负债累累,并失去控股权,落得个血本无归的下场,可谓“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

“骨牌效应”频频发生

回顾近几年的香港股市,诸如此类的民企案件如“多米诺骨牌”频频发生。

2004年5月20日,欧亚农业被香港交易 所除牌,成为第一家被取消上市地位的内地民营企业,给盲目追逐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家敲响警钟。

2004年6月17日,远东生物制 药(0399)公司主席因涉及“增值税发票”案被司法机关调查,股价当日急挫九成,最后更因港交所未能联络到公司法定代表而被勒令停牌。“骨牌效应”引发 多家民企股大幅波动。其中,浙江玻璃(0739)股价在半小时内挫近七成;东大照明(8229)一度下挫五成。

2004年11月 30日,创唯数码(0751)主席及高官人员因涉嫌伪造会计纪录及挪用公司资金被香港廉政工署拘捕,公司股价一度停牌。目前,案件尚未有定论。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香港民企股近三年来频频出事,大多是围绕大股东持股抵押、诚信、欠债后失踪或企业税务、诉讼、虚假文件及会计账目造假展 开,甚至某些民营企业只是经过粉饰过的“空壳”,他们往往在上市时描绘出秀丽前景,为提高利润或降低成本进行虚假关联交易、虚构重大资产或业务。可以说, 因民企内部治理问题引发的股价暴跌现象已经见怪不怪。

全流通是双刃剑

目前,民企海外上市的发展速度相当 迅速。海外上市之所以具备不错的吸引力,原因是多方面的。锦天城律师事务所的徐春辉律师认为,国内证券市场并不是一个全流通市场,海外证券市场的流通体制 非常好。由于全流通是公司上市并成功套现的前提,也成为不少民营企业追求海外上市的关键因素。其中,香港因有地利之便,及后续增发较易的优势,成为内地民 企海外上市首选。

但是,全流通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从某种意义上说,全流通体制为某些公司大股东套现提供便利,同时极易 导致控股权的争夺,造成股价大幅起落。一旦公司股票停牌,直至退市,最终损害的还是高位被套的中小股东。

京华山一企业融资有限公 司一位主管人员则认为,虽然有一些民企出现问题,但并非为今后民企发展画上句号,反而令其它民企管理层从中学习及体会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

他指出,加强企业内部监察以提升公司管治及透明度,是所有企业成功运作的要素。高透明度的企业管制不但能防止上述同类事件发生,更能为企业 创造价值。企业通过高水平的企业管治,不但可提升公司声誉,取信于股东,也可增强有业务来往的企业信心,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提升股东价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5

置安心資格詳解。要點重溫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124

由於諗得置安心既朋友大部份都未買過樓,比個流程圖大家參考下:

 

首先請check下自己資格,要係白表或綠表先得! 點解?? 因為置安心係政府免補地價咁賣間屋比你,條件係5年內唔可以賣出,未補地價前唔可以租出,買家直接咁受惠政府,所以只有條件售予一撮人。地價,即係你成日見「誠哥條靚」投地比個幾十億銀碼。

 

簡單咁講一係你就係「屋村仔」,一係你同老婆加埋唔好搵超過四萬蚊,仲有一情況係列表冇講既,就係你咁岩失業已超三個月,而另一半搵唔超過四萬(聽聞而矣,請房協人員指教),咁你都可以趁未搵到野做之前申請置安心。不過攪咁多野走去買九千幾蚊呎既青衣樓,不如慳返啖氣。(九千幾蚊,諗樣會改天在blog中再解)

 

綠表
1. 
房協/房委會轄下公共租住房屋的租户(「有條件租約」的租户除外)
2. 
經核實符合資格入住公屋,並會在一年內獲編配公屋的公屋輪候冊申請人
3. 
獲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第二市場計劃 2011/12 年度配額的公務員
4. 
符合資格入住公屋而受政府清拆計劃影響人士及天災災民
5. 
符合資格入住公屋而受巿區重建計劃影響人士
6. 
符合資格入住公屋的離婚/分戶公屋住戶
7. 
符合入住公屋資格的保證書持有人
8. 
「長者租金津貼計劃」的受惠者

白表
1. 已在香港居住滿 7 年,及其在港的居留不受附帶逗留條件〈與逗留期限有關的條件除外〉所限制
2. 
申請人及家庭成員必須在截止申請日期前 24 個月內及直至購買單位時,在香港並無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間接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
3. 
申請人及家庭成員均不是已/正享用政府提供之房屋資助
4. 
家庭總收入規定︰
每月不超過港幣:25,000 元(一人家庭)或40,000 元(二人或以上家庭)
家庭總資產淨值不超過港幣:500,000 元(一人家庭)或830,000 元(二人或以上家庭)

另一個要點係咩為之家庭收入,咩為之資產:

Q:申請資助性房屋的入息審查,資產計算是包括什麼資產?

A:入息審查的資產計算包括下列各項:

i)可動用的現金,以及活期和定期的銀行存款;
ii)
房產,包括已完成買賣協議的住宅和非住宅物業;
iii)
土地,包括地契和甲種或乙種換地權益書;
iv)
車輛,包括私家和商用車輛等;
v)
可轉讓的汽車牌照,包括的士和公共小型巴士牌照等;
vi)
投資類別的資產,包括互惠基金、單位信託基金、上市股票、經紀投資按金、商品期貨、紙黃金、存款證和債券 (如屬業務經營者,須申報其公司所擁有的各類資產)
vii)
除本地資產,須申報海外和中國內地的資產

此外,資產限額是指資產淨值,尚未清還給認可財務機構的按揭貸款、私人貸款和透支、工業或交通意外的補償金或特惠金等,則毋須申報。假若「強制性公積金」或「公積金」計劃供款額為住戶入息5%,則實際入息限額顯示在內。若申請人及所有家庭成員有參加「強制性公積金」或「公積金」計劃,有關法定供款可於申報入息時亦可獲得扣除。

 

Check清楚自己合乎資格後,你考慮既因素為:
1. 綠悠雅苑需在2015年初才建成,即係2年後先有得住,到時九龍站賣幾錢呎都唔知

2. 房協班友十幾年未賣過樓,請番黎既人唔知可以將屋苑賣到咩平均價,都會影響你

3. 實用率係八成,ok啦

4. 至於用料,質素相信可以。但係管理費就出奇地高,$2.3一呎。住開居屋你知爭幾遠架啦
有興趣點比錢呢?
1. 因素係政府樓,唔會有即供平半成d好(衰)野。買家要先即場簽臨約,再要5個工作天內簽署正式買賣合約,不過如唔簽都要殺訂,不會向撻訂的買家追討差價。

2. 購樓者即要在2年後才需辦理按揭上會
3. 轉售「捆綁期」 最少達4年

4. 記住,SSD一樣有架!
房協指出,計算綠悠雅苑補地價金額,將參照住宅發售計劃的做法,主要是按照買家出售單位時的巿值,再以購入單位時的折扣率計算;那麼業主可選擇最佳時間才補地價,毋須在樓價高企時進行。

根據報紙,綠悠雅苑有一房最平2.45mil,兩房要3.1-3.9mil,最貴三房可達5.0mil左右。請like超筍樓盤,下篇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01

依法取得議約資格 營運能力卻受質疑 雙子星開發案 中華工程能扛得起


2013-03-04  TWM
 

雙子星大樓由中工敗部復活取得議約權,但中工是否有能力承擔這樁金額龐大的開發案,卻也立即引來各界質疑,命運多舛的雙子星案,是否將走上機場捷運第二的命運?

撰文‧陳怡君

台北雙子星聯合開發案第一順位議約人「太極雙星」因無法履約而出局,儘管台北市捷運局迅速與第二順位的「中華工程團隊」議約,但雙子星大樓C1私有地權益促進會會長王小玉懷疑,「中華工程是否有能力承接?」她強調,「依法取得的資格,千萬不能成為護身符。」中工與太極雙星最大的差異在於,中工計畫在二○一七年雙子星大樓落成前,將分回的樓地板面積透過不動產證券化方式處分,作為籌措興建雙子星所需的自有資金。

台北市府官員私下評論,如此規畫不免讓人心生「中工無心於長期經營」的疑慮。此外,中工過去所表現的營運績效,也令外界心存問號。

觀察二○○○年來中工營運表現,至一一年的十二年間,歷年每股純益(EPS)從未超過○.六元,當中也只有○六年及一○年的EPS超過○.五元;在這樣的獲利能力下,中工股價自是長期乏善可陳,自二○○○年以來,股價多受困於十元面額下,在同類股當中相對疲弱。

此外,中工的資產報酬率(ROA)亦是少有可書之處。在二○○○到一一年間,公司的ROA只有四年超過一%,一一年更是只有○.五三%,對比於同業欣陸控股一一年的ROA達到六.○五%,中工經營表現顯然落後一大截;而若與股價和中工同樣皆在十元上下水準的工信工程相比,工信在一一年的ROA,也有接近三%的表現。

依據去年第三季財報,中工目前的總資產約為三九○億元,專家評論,「管理三九○億元資產的績效已不盡理想,若要管理造價七百億至八百億元的雙子星大樓,能力當然會受到質疑。」對於近期上演的這場雙子星開發案鬧劇,不少人直覺聯想到當年的「機場捷運開發案」,十一年前,得標者長生國際也因財務周轉不靈而喪失資格,第二順位的中工也因無法與政府取得共識而放棄興建,最後還是由政府收拾爛攤子。

一樁影響國家門面的重大交通建設計畫,因為政府對開發商的評估不當,仍未能正式通車,自一九九六年機場捷運開發案正式公告徵求民間投資至今,前後已長達十七年。

同樣被認為是國家門面、也被喻為最具指標性的開發案,這一回,雙子星大樓會不會走上機場捷運第二的命運?恐怕需要政府謹記前車之鑑,嚴格把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13

示範區廠商資格誰說了算?

2013-08-26  TWM
 
 

 

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雖上路,但有個問題卻須先釐清,那就是誰來決定哪些廠商可在區內經營?

廠商若在示範區內經營,其收入高於區外經營收入,二者差距構成區內廠商的租值。這意味著在示範區內經營的資格,乃是一種稀缺資源──誰可在示範區內經營,誰就可獲得較高收入。

這個資格既可使廠商創造較高收入,它就會引進爭奪,也就是說,這個資格是有價的,這就如天上掉下一塊餡餅,也會因眾餓漢爭奪而有價,只是這個價未必是市場價格,而會因分配方式不同而有不同形式。

如果「在示範區內經營的資格」是由政府分配,它就須設立某些標準來篩選眾多競爭此資格的廠商,但符合這些標準的廠商,未必是能在區內創造出最高收入者。而要符合政府設立的這些標準,廠商就要付代價,或許是經營者或業主要有什麼特殊身分、登記地須在何國,或是跑公文與官員送往迎來,廠商為符合這些標準所付的代價,抵銷了他在區內經營時可提高的收入,對社會生產毫無貢獻,這就是租值消散。

如果這個資格是以市場分配(例如拍賣)進行,廠商想進入區內經營,須出價競標打敗其他競爭者,出價最高者,將會是預期能運用此資格創造出最高收入者。若某廠商預期無法在區內創造出更高收入,它在競標過程中,就會敗給那能創造出更高收入的別人,市場確保能進入此區經營的人,就是能發揮「在示範區內經營」這項稀缺資源最高生產力之人。

在競爭之下,廠商願付多少錢競爭這個在區內經營的資格?在邊際上這個資格之價,將正好等於廠商在區內、區外經營收入之差。假如某廠商在區內經營的收入現值,比他在區外經營收入現值高出一百萬元,那麼在邊際上他願意花一百萬元買下這個資格。

為了買下這個資格,廠商須先對社會生產有貢獻,也就是先創造出一百萬元的收入,才有錢買下這個資格。或廠商須先貸款,買下資格後至少創造一百萬元收入。不論如何,出價得標者,必是對社會生產有貢獻者,因此由市場分配稀缺資源,是不會有租值消散的。

同時,區內經營資格若由政府分配,就不容易看出這個資格對廠商助益有多大。但此資格若按價分配,大部分廠商如果預期在區內無法創造比區外更高收入,他們就不會去競標這個資格,這個資格就會跌價,這是最快也是最能看出自由經濟示範區這個政策有無效果的方法。

既然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那就將自由經濟進行到底,想發揮這個政策最大效果──也就是使區內廠商發揮最高生產力,就先從區內經營資格由市場分配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38

【觀點】你有什麽資格指責打車和叫車APP燒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1/57829.html

打車APP給外界的印象是從未停止燒錢步伐,靠賺投資人的錢生存的商業模式也一直被業內詬病。但i黑馬今天分享另一種聲音:對一個試圖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行業來說,早期教育用戶的成本是必須消耗的,只有通過這種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方式,才能最終慢慢培養出自己的用戶。你能想象麽:你肚子餓了,但必須站在路邊試著吸引飯館小老板的註意力,才能有口飯吃?你能想象麽:當飯館小老板經過你身邊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你的長相或不想提供你要點的菜品,而故意擦身而過?這 兩個想象中的場景,擺在餐飲業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但擺在出租車行業,卻讓人們覺得司空見慣。”Screw. That. That is not how th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work” (靠,這,這不是服務業該幹的事啊)。Uber公司的“數據傳教士”(Data Evangelist) Bradley Voytek這麽說。為什麽Uber會改變人們租車的方式?是因為Uber擁有能夠實時判斷打車需求所在地理範圍的指揮中心?是因為Uber能在雨天及惡劣天氣狀況下仍能確保服務的確定性和可靠性?還是因為Uber能夠靈活調用地圖數據並提供可視化體驗?以上說的都沒錯,但與技術無關的答案卻總是很容易被人遺忘。Uber的CEO Travis Kalanick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采訪時稱,不同於矽谷大多數科技創業公司“工程師至上”的企業文化,Uber的運營團隊和工程師團隊是“平起平坐”、一樣重要的。盡管在“極客”和大多數人眼里,產品運營的作用遠遠不如技術性感。Uber 已在中國上海、深圳和廣州三座城市開啟了試運營,因為尚未正式發布服務,Uber官方拒絕透露更詳細的戰略和接下來的舉動。但業內人們談論的興趣點顯然是 在“Uber在中國真能燒錢”這個點上――它們最近在上海的整體費率下調了近30%,每推薦一位好友加入Uber,雙方還將都獲得100元的獎勵積分。事實上,Uber不僅在中國這麽燒錢,在美國也是這麽燒錢――在舊金山和紐約,因為使用過一次Uber而被經常贈送Uber獎勵積分的事也司空見慣――而燒錢就是Uber最看重的、與技術平起平坐的運營的一部分。國內被批評“燒錢”的打車類app就更多了――著名的“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都是靶子。其中“上車貼補話費”、“搶單獎勵10元”等做法都被認為是燒錢的無底洞――似乎每個人都替這些打車app和叫車工具憂心忡忡,燒了快上億了,收入幾乎為零,怎麽搞?但如果你不燒錢呢?你是指望一個從來不上科技網站的用戶有一天自己醒悟:原來提前叫車比站在街邊打車更靠譜?你還是希望司機自己明白過來:車上裝一個平板電腦兩個智能手機同時開著兩個不同的app能接到更多的單――而且你還得自己舍得花錢去買那些他們過去嫌貴覺得沒用的手機和Pad?這些都是一點都不性感的、被人們詬病為“燒錢”和“沒前途”的運營。我們身邊的科技媒體 、評論家甚至一部分創業和投資者,關註的問題早已不是打車和叫車類的應用將會如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如何縮短用戶、司機與app之間的溝通流程與成本、 如何計算市場投入帶來的用戶增長與司機接單率、技術架構和後臺如何能更適應運營的需要、地面推廣和線下推廣如何更有效率和更精準等問題。他們關心的,僅僅 是哪家融了多少錢,哪家又在哪個市場砸了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掉進錢眼兒里的究竟是打車和叫車類app的創業者,還是那些看客?好在你們不關心,但那些創業者們仍然關心。沒有這些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就會有更多人站在街上守株待兔地等出租車,就會有更多司機想拉的活拉不著,不想拉的活在眼前晃。等到這些“地推”和“燒錢”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和司機,有賺錢的日子在後頭。中國某打車應用公司最近稱:它們目前70%的用戶是在WiFi環境下叫車――這意味著路邊打車,甚至直到在路邊才想起來用打車app這種用戶習慣正在改變。 你也許會像我一樣感受到,不那麽“性感”的產品運營也真真切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無論它是Uber,還是易到用車或嘀嘀打車,都是你們最看不起的“燒 錢” 燒出來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童濱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48

軟銀的“複仇”?傳巴克萊痛失阿里巴巴IPO承銷資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048

阿里巴巴的巨額IPO或將給承銷商帶來4億美元的傭金,但是巴克萊可能與這場資本盛宴無緣了,有傳言稱巴克萊因站錯隊而遭到軟銀的“封殺”。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事情的起因是巴克萊曾為美國衛星電視服務商Dish網絡公司收購Sprint公司提供咨詢和融資服務,軟銀原本提出201億美元收購該公司,結果Dish半路殺出,軟銀不得不將收購價格上調7.5%至216億美元。雖然軟銀成功將Sprint公司收入囊中,但多支付了15億美元讓軟銀創始人孫正義非常惱火。 因此孫正義要求阿里巴巴停止與巴克萊合作。軟銀是阿里巴巴的大股東,擁有37%的股權。彭博新聞社引述匿名人士消息稱,孫正義是直接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提出這項要求的。 實際上,在去年春天,軟銀和Dish為Sprint公司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孫正義就曾要求馬雲將巴克萊從貸款人名單中剔除,當時阿里巴巴正在尋求80億美元的貸款。 意識到孫正義的怒火,巴克萊將橄欖枝拋向了另一家互聯網巨頭——騰訊。在騰訊認購京東商城15%股份,以及京東商城赴美IPO的過程中,都可以見到巴克萊的身影。 為競爭對手提供服務確實會面臨這樣的風險。據知情人士透露,巴克萊可能是目前少數幾個不盯著阿里巴巴IPO這塊大肥肉的國際投行之一。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提到,16日,阿里巴巴宣布正式啟動赴美上市事宜。其規模或將高達200億美元以上,超越2011年Visa上市時創下的196.5億美元的記錄,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IPO。 如果阿里巴巴的IPO規模真的能夠達到200億美元,那麽付給投行的承銷費將高達4億美元,此前有報道稱,阿里巴巴的上市投行團隊包括瑞信、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和德意誌銀行,花旗銀行也將參與其中。 4億美元的上市費用在IPO歷史上排四位。 牽頭銀行將在下周與阿里巴巴召開會議協商上市的安排和費用等事宜,下次會議將在4月份的第一周舉行,之後阿里巴巴將向美國證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此次上市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66

銀監會:明確小微企業“續貸”資格 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105

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的要求,銀監會周四下發通知,要求合理確定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期限、積極創新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服務模式等,並明確了符合資格的小微企業可以辦理續貸。這也標誌著“續貸”合理化有了正式成文的規定,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銀監會通知中對於可辦理續貸的小微企業要求如下: (一)依法合規經營; (二)生產經營正常,具有持續經營能力和良好的財務狀況; (三)信用狀況良好,還款能力與還款意願強,沒有挪用貸款資金、欠貸欠息等不良行為; (四)原流動資金周轉貸款為正常類,且符合新發放流動資金周轉貸款條件和標準; (五)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求的其他條件。 銀監會還說明,銀行業金融機構同意續貸的,應當在原流動資金周轉貸款到期前與小微企業簽訂新的借款合同,需要擔保的簽訂新的擔保合同,落實借款條件,通過新發放貸款結清已有貸款等形式,允許小微企業繼續使用貸款資金。 周三,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表示,要著力調整結構,優化信貸投向,加大支農(業)支小(微企業)再貸款,再貼現力度;努力減輕小微企業財務負擔;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能力。 銀監會今天在網站上表示,目前,流動資金貸款是小微企業主要融資工具。但在銀行業流動資金貸款業務中,還存在期限設定不合理、業務品種較單一、服務模式不夠靈活等問題,有時甚至導致小微企業需要通過外部高息融資來解決資金周轉問題。 因此,銀監會正式發布了《關於完善和創新小微企業貸款服務 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通知全文內容如下: 一、合理確定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期限。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特點、規模、周期和風險狀況等因素,合理設定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期限,滿足借款人生產經營的正常資金需求,避免由於貸款期限與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周期不匹配增加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 二、豐富完善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產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開發符合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特點的流動資金貸款產品,科學運用循環貸款、年審制貸款等便利借款人的業務品種,合理采取分期償還貸款本金等更為靈活的還款方式,減輕小微企業還款壓力。 三、積極創新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服務模式。對流動資金周轉貸款到期後仍有融資需求,又臨時存在資金困難的小微企業,經其主動申請,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提前按新發放貸款的要求開展貸款調查和評審。符合下列條件的小微企業,經銀行業金融機構審核合格後可以辦理續貸: (一)依法合規經營; (二)生產經營正常,具有持續經營能力和良好的財務狀況; (三)信用狀況良好,還款能力與還款意願強,沒有挪用貸款資金、欠貸欠息等不良行為; (四)原流動資金周轉貸款為正常類,且符合新發放流動資金周轉貸款條件和標準; (五)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求的其他條件。 銀行業金融機構同意續貸的,應當在原流動資金周轉貸款到期前與小微企業簽訂新的借款合同,需要擔保的簽訂新的擔保合同,落實借款條件,通過新發放貸款結清已有貸款等形式,允許小微企業繼續使用貸款資金。 四、科學準確進行貸款風險分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本通知規定對小微企業續貸的,應當根據企業經營狀況,嚴格按照貸款五級風險分類基本原則、分類標準,充分考慮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正常營業收入、信用評級以及擔保等因素,合理確定續貸貸款的風險分類;符合正常類標準的,應當劃為正常類。 五、切實做好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循環貸款、年審制貸款以及續貸等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的,應當根據自身信貸管理和行業客戶等特點,按照風險可控的原則,制定相應管理制度,建立業務操作流程,明確客戶準入和業務授權標準,合理設計和完善借款合同與擔保合同等配套文件,相應改進信息技術系統。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多渠道掌握小微企業經營與財務狀況、對外融資與擔保情況、關聯關系以及企業主個人資信等信息,客觀準確判斷和識別小微企業風險狀況,防止小微企業利用續貸隱瞞真實經營與財務狀況或者短貸長用、改變貸款用途。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大對續貸貸款的貸後管理力度,加強對客戶的實地調查回訪,動態關註借款人經營管理、財務及資金流向等狀況,及時做好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 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對續貸業務的內部控制,在信貸系統中單獨標識續貸貸款,建立對續貸業務的監測分析機制,提高對續貸貸款風險分類的檢查評估頻率,防止通過續貸人為操縱貸款風險分類,掩蓋貸款的真實風險狀況。 六、不斷提升小微金融服務技術水平。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貫徹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大小微金融投入,要根據小微企業客戶的實際需求,不斷完善金融服務,優化產品設計,改進業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持續健全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管理機制,積極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技術水平,推動小微企業良性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75

三星也做智能眼鏡,智能眼鏡有資格成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平臺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5/145484.html

 
i黑馬

如今科技公司發售新品,不發布個智能眼鏡或者智能手表,都不好意思發新品!谷歌眼鏡,百度推出了百度eye,三星昨天也發布了三星Gear VR。可是交互方式都沒有想好,就想成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平臺,這事兒靠譜嗎?這是在給硬件創業者們制造泡沫嗎?

 

來源:黑馬問答

 

艾米睿子:

 

三星也做智能眼鏡,智能眼鏡成為下一個移動互聯網平臺真的靠譜嗎;這是在給硬件創業制造泡沫嗎?

 

 

...廣播種,築高墻,害怕落後而已

 

A1:易北辰——小易科技創始人,資深自媒體

 

哈佛商學院教授楊米·穆恩曾提過這樣一個理論,我非常贊同。她認為,未來的中小企業要想突圍,必須實行逆品牌策略,因為所有的品牌和產品真的都太像的。最後幾乎會毫無差別。

 

這也是當前企業發展的現狀。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

 

答案就是:害怕落後的心理。

 

所有的企業,不管是行業的領導者還是跟隨者,都害怕失去市場。

所以他們不斷的研究競爭對手、研究消費者。這樣就不難理解樓主所提的問題。只要市場上有一家公司開發出了市場熱度還不錯的產品,市場上的所有玩家會快速跟進。

 

差別在於,有的企業出於防禦性的競爭策略,快速跟進,產品開發周期較短,產品較平庸。

 

另外一些企業采用了更加積極的進攻性策略,因為他們真正看到了未來的趨勢和利潤空間。

 

商業和資本總是逐利的,這一點亙古不變。

 

另外要說的一點就是未來大品牌的競爭已經不在是產品對產品,點對點之間的競爭,而上升到鏈條對連接,生態對生態之間的競爭。而對手生態中有得產品,你的生態未及時跟進,從消費者角度來講,如果我想擁有智能眼鏡,三星沒有而蘋果有,我有可能購買蘋果眼鏡,那麽我隨時有可能從三星生態轉移到蘋果生態。

 

總結來說現在大企業的總體策略:廣播種,築高墻!

 

 

...穿戴眼鏡的核心是信息交互處理

 

A2:董軍賢——黑馬營學員& 366企業董事長兼CEO 中國智慧城市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人

 

第一,從硬件來看,還是特別性感的產品,本來大家出去要戴個太陽鏡!

第二,技術的本身來說難度不是特別難!

 

第三,這個穿戴眼鏡給用戶穿了酷炫之外,是否可以更多的信息交互處理,這個才是核心,比如圖片處理,把最美的圖片拍照,視頻回來,二次使用,或者讓戴眼鏡的人大腦特別爽,能把意念,神經,腦波率紀錄出來,改變腦力,睡眠,這應該是一個方向,跟手環一樣,如果只做個硬件,意義不大,三星也好,中華酷聯或者更多的硬件廠商也好,要深度研究,投入到用戶的反複使用的頻率!

 

第四,市場想像空間巨大,一切的技術變革源於人本身的需求,人性化就是上有天,下有地,必須由人來主導!

 

第五,如果一個初創公司,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或者品牌,技術儲備,最好不要嘗鮮,技術的第一梯隊基本上是先烈,(可以不斷的去是錯,總會把握一個風口,做產品就像生孩子一樣,不知道那次會懷上孩子,要不斷的高潮,不斷的去做,越失敗越要做,越做越愛,越愛越做!最終會成果!我做手機11年了,做了300款手機,達到300次高潮,目前還沒有生下孩子,作為創業者,我還在激情,達到無數次的高潮!)想清楚了,準備好了,才能厚積薄發!

 

 

...三星搞眼鏡是沒文化,土豪怕落後

 

A3: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子超經常說智能硬件或者可穿戴必需是大數據做支持的,如果沒有大數據的基礎,尤其是社交大數據的基礎,可穿戴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高級的硬件,不會有大作為的。谷歌有眼鏡是因為google+是一個整合很全面的谷歌的社交網站,這套以人的社交為基礎的網站很適合谷歌的眼鏡,而百度搞眼鏡就很搞笑,為啥,因為沒有人的基礎,根本不可能用社交做事情。

 

我沒有聽說蘋果也搞眼鏡,因為蘋果的手機本身就是人的外掛式的硬件,如果做,肯定是做比手機更加便捷的外掛硬件,這是對蘋果手機硬件的一些不足性做補充,比如蹦極,你拿一個手機和你帶一個手環是不一樣的,但是這些是可以互補的智能硬件。

 

三星搞眼鏡純屬沒文化,真可怕,土豪怕落後,先做著再說,哥不差錢,最後如果方向不對也無所謂,但是從理論上講,做眼鏡代替手機是一種退步,因為大家愛美,如果不是近視眼,那不是很操蛋。對於追求美的喬布斯也許會帶一個谷歌眼鏡體驗一下,但依然不會把一個反人類美觀和反人類習慣的智能眼鏡當成蘋果的方向的,最多也就是體驗而已。谷歌眼鏡是工程師的產物,並不一定有市場,但是有幾個功能跟智能沒關系的功能卻推進谷歌眼鏡的歡迎。比如說偷拍,比如說戴著眼鏡第一視角的偷拍,這個在中國是違法的。美國的很多地方也是違法的,禁止谷歌眼鏡入內。

 

另外說一個理念的誤區:

 

現在有兩種眼鏡,一種是谷歌眼鏡的那種,可以接合網絡完成用戶的一個生態圈支持。另一種是用眼鏡玩遊戲,玩3D的虛擬現實,這種眼鏡也有不少公司開發,這種眼鏡沒有啥想象空間,就是一個新一代的遊戲機而已。玩遊戲的眼鏡子超不覺得這是可穿戴設備,只能叫大玩具,稍微有點逼格。

 

可穿戴不是創業公司能夠玩的,因為沒有社交大數據的支持下的可穿戴硬件都是高級玩具,最終也會赤身裸體的在大潮將退的時候死在沙灘上,因此,不建議創業者涉足,而且軟硬兩個領域都需要創業者兼顧,很高的創業門檻。

 

 

...可穿戴設備肯定是趨勢

 

A4:伍震——廣州市共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可穿戴設備肯定是趨勢,貌似馬化騰也說過,能打敗微信的一定是比微信使用頻次更高的產品,比如可穿戴設備。不過趨勢是趨勢,但不大看好創業公司搞這些,因為首先得能活到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是看到了結果的美好,卻沒看到達到那個結果的路上太多坑了

 
點擊鏈接,上黑馬問答參與討論:
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755



您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黑馬問答】“導師團審核群”: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