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蚂蚁和大象打拳击?!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i8jh.html

刚才无聊随机看了好多股票分析类的博客。。。依我个人粗算,大约7成的博还在炒着短线进行基本面分析。我晕,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么?!!!!资产负债表, 什么现金流,什么负债率等等,这些概念以及所反映的是什么?自己估计还没清楚。。。。呵呵,这些都是反映过去一个会计年/季度的会计情况,和股票走势有毛 关系,你做中长线看看也就罢了,做短线也看这个?呵呵,短线注重的是气。操作是什么?一句话:战以胜为主,胜以气为先。明白么?这就是短线。哈 哈。。。。。。。。。是不是很嚣张?这就是谁比谁更会扯淡的事了,说到底,还是收益率是根本。不能赚钱的理论就是把天说下来,也是一毛不值!这就是为什么 专家不能赚钱的原因。。。。A股与H股和N股都有根本的区别。先弄明白这个再谈操作。

很多人会问技术如何?我只说一句:股市里一般性的结果是无效。呵呵,想想是怎么回事吧。不要痴迷于什么指标什么技术类的东西,当然,基本面的东西更扯淡。 一个MA和一个MACD这些最常用的东西就足够你赚的了。

说点别的。2000年的时候,指数波动不大。没有蓝筹牛股。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永远的小盘,用远的科技!今年2010年,一个样子。那个时代是百元“亿 安”与两元“马钢”同时并存,市场并没有埋怨“马钢”太低而科网股太高,也并没有被大象拖低指数,而是顺从小盘科网历史潮流,由蚂蚁带头,引领大象向前 行,。。。。历史是相似的。如今呢?大象屡屡向下打,企图通过打低指数,从而破坏中小,创业板的美事,让“八二”能转换,让“小”能转“大”,但事与愿 违,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升通道丝毫无损。而一旦,大盘稍有安稳,(不用升多大)它们又向上拉,屡创新高,于是210元的神州与4元马钢又一次同时并存。历 史就是这样捉弄人,看清历史,你就会站到强者一边,赚钱也就不在话下。

有些人仍动不动就说,指数大升或大跌到多少点,向上突破多少点就是大牛,向下突破多少点就是大熊,坚决清仓。。。。之如此类的观点,我看他们并没有深谙市 场之“道”。说完了。。。。。

睡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1

黄金牛熊历史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jz0a.html


美国发展历史:
1932-1966 牛市:黄金投资30年,战后婴儿潮繁荣期
1966-1982 熊市:衰退期(美股熊市.美国衰退期.1981CPI年中涨幅达14.5%,美元泛滥)-----不 过商品是牛市
1982-2000 牛市:大牛市(1987:格林斯潘上台,2006下台,所制造的泡沫,历史最大。这期间,实际经济也发达,美国只消费,少生产)
2000-2020 熊市?:(科网泡沫破裂,2003年底利率刺激,反弹到07年10月....继续破裂,03--07的上升由低利率刺激的,正在偿还中...这其中1998---2007商品牛市

可以看到一个周期大概为18年左右,而美国这次的衰退已经由2000年开始----??,但03-06年使用了货币政策,使得本该衰退的周期出现了变 态...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偿还以前的泡沫...从03-07年10月...的4年大反弹!不过应该清楚的是...即使是在大熊市中,也会有那么几年的 反弹...具体周期我再看看)


零散的背景:1979.:雪茄伏,由发债改替印钞
美股大牛市:1982年8月—2007年10月;美债大牛1981年中—2008年12月…

---------------还会补充...!

黄金牛熊历史...
1967年11月18日,英镑在战后第二次贬值;1968年3月17日,“黄金总汇”解体;1969年8月8日,法郎贬值11.11%。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美元挣脱黄金的牢狱,自由浮动于外汇市 场。

1972年这一年,伦敦市场的金价从1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

1973年,金价冲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价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

1978年,原油飙涨达一桶30美元,金价涨到244美元。

1979年,金价涨到500美元。10月,美国通胀率冲破12%。

1980 年元月的头两个交易日,金价达到634美元,美国财长米勒宣布财政部不再出售黄金,之后不到30分钟金价大涨30美元达715美元,元月21日创850美 元新高。美国总统卡特不得不出来打压金市,表示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当天收盘时金价下跌了50美元。

1980年2月22日,金价重挫145美元。

当代首次黄金大牛市宣告结束,时间长达12年。金价从1968年的35美元涨到1980年的850美元的12年间,每年有30%的获利率。 1980年黄金投资额达1兆六千亿美元,已超出只有1兆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市值。而在1959年,黄金的投资额仅是美国股票市值的五分之一。

1981年,金价每盎司的盘势峰顶是599美元。到了1985年,盘势降到300美元左右。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后,黄金价格触及486美元的峰顶后 便一路下滑。

1981---2000熊
曹仁超告诉记者,金价牛市由2001年12月开始,最大升幅早在2008年3月前完成,当时金价由271美元/盎斯升至1032美元/盎斯。

2008年3月开始,即进入黄金牛市第一期调整期;在2008年11月见670美元完成,然后进入牛市第二期即慢牛期。“牛市二期金价升幅小且十分 慢,因此只宜长期持有、不宜短期炒卖。”

至于黄金到底能涨到何种水平,曹仁超也坦承只有事后才能知道。“一个黄金牛市通常可长达15年到20年,即2016年后黄金才可能结束整个牛市。由 2009年起黄金进入慢牛,短期而言,金价在1000美元之上吸引力十分有限。”
http://finance.ce.cn/rolling/200910/14/t20091014_15047776.shtml

1988年至1999年的有关黄金市场的评论:

1988年2月8日:上周五每盎司金价以439美元收市,令黄金好友捏一把冷汗,因为金价支持点正好在此水平,技术分析告诉我们,此水平一旦跌破,金价就 如入无支持之境,要跌至什么价位才能企稳,技术派已不敢肯定,艾略特理论的指示是180美元。

1988年8月20日:既然投资者忧虑经济衰退迟早来临,那么黄金是不应忽略的投资工具。在30年代股市大崩溃时,最有代表性的金矿股Homestake 的股价从1929年的7美元上升至1932年的46美元(期间道指跌幅达90%)。



1989 年2月1日:金价从1980年1月20日的历史高位850美元计,到1988年年底,美元金价已跌去52%。在这十年内,美国的通胀率升幅 共达 90%,以低通胀率见称的日本也在20%的水平,而黄金的这段走势说明它没有抗拒通胀的能力,黄金应从“保值商品”上除名(有意思的是,若以日元计,这十 年的金价跌幅最历害,达75%。)。
在80年代,黄金无息成本的弱势凸现。因为在70年代,债券及银行利息都低于通胀率,也就是“负利率”,这时黄金无息可以忽略不计,到了80年代,债券和 其他固定利息的投资工具所提供的收益高于通胀率,令黄金的魅力骤然失色。

1989年2月13日:名画和古董与金银一样是无息产品,为什么前者在80年代的价格大涨?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名画和古董往往是独一无二的,而金银能不断 生产。

1989年11月15日:金价从9月中旬的350美元回升至11月14日的391.5美元收市,两个月升幅达11%,令“金甲虫”兴奋不已,但往上已难有 作为。

1989年12月9日:金价在11月27日见427美元之后,市上传出苏联大量抛售黄金的消息,令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事实上,在过去十多年中,作为世界第 二大黄金出产国的“苏联卖金”传闻,对下降的金价发挥了巨大作用。

金价确实与通胀率无关。1981年,美国通胀率上升8.9%,当年金价却大跌32%;1986年通胀率跌至1.1%,但当年金价上升19%。

1990年5月24日:市场出现18.7吨(每吨为二万七千盎司)黄金的沽盘,是美国清盘官将最近申请破产的储贷银行及财务公司所持黄金集中推出套现,金 价大跌,推低至360美元。

1990年7月12日:1989年新产黄金加上旧金翻碎金整合(铸成金条)等来源,黄金总供应量为二千七百二十三吨。在需求方面,首饰用去一百三十八吨、 电子业用了一百三十八吨,金币消耗量一百二十三吨,其他(主要为实金持有者)购进了六百五十一吨。

首饰金的需求占了黄金总供应量的67%,而且1989年的首饰用黄金较1988年的约一千五百吨增长了23%。尽管如此,金价仍是不振。1988年,各国 央行买卖黄金出现净购额285吨,1989年则为净卖额二百五十五吨。

由于冷战式微,黄金作为政治保险效用也消失了,无利息还得付仓租的黄金恐非精明的投资人所选。
1990 年9月5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金价从370美元反弹至417美元,又往下打回383美元。由于美国财赤日趋严重,美元汇价摇摇欲坠和全球信贷危机呼之欲 出,金价长期看有向500美元的“颈线”靠拢的趋势,一旦升至500美元,最低升幅可令金价见700美元,中间数为850美元,最高可见 1000美元。

1991年1月12日:现在是“现金为王”,这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现金是垃圾”,简直天壤之别,黄金已成为“一沉百踩”的商品。但金价仍有可能凌 厉反弹。

1991 年6月13日:金银一齐上升,却有不同的理由。盎司白银价在3月曾跌至4美元以下,不及其最高价的十分之一,原因是大家以为白银供过于 求。但5 月中旬,美国一家机构认为白银恰恰是求过于供,1991年白银产量为四亿八千一百万盎司,需求则达五亿九千万盎司。于是白银大幅上扬,最高见4.64美 元。走势派指出,白银好淡的分水岭在4.22美元,已进入上升轨道。

至于黄金,则是穷极思变。大部份机构投资者组合已没有黄金,美国大规模互惠基金Kemper上月解散属下的黄金基金。买卖黄金矿股票的华盛顿 Spokane证券交易所宣布暂时停业,等等。人们终于开始反向操作,令金价反弹。

还有一个“恐惧指数”也有意思。美国的一位投资顾问根据美联储存金时价与美元(M3)供应量的关系,制成一项恐惧指数。五月底盎司金价 360.75美元,美联储存金二亿六千一百九十万盎司,M3发行量为四十亿七千六百万,等于每百美元含金值226美元,这便是恐惧指数2.26,它已接近 尼克松在 1971年宣布取消金本位创下的恐惧指数2点的纪录。美元含金量2.26%,意味着其余97.7%美元都是无中生有靠美国政府信用支持,而美国政府负债累 累,这97.74美元全是借贷而来。于是,人们抛美元买黄金。恐惧指数的最高点是10点,正在1980年黄金历史天价时。

1994年10月8日:英国著名的裁缝街的西装,数百年来的价格都是五、六盎司黄金的水准,是黄金购买力历久不变的明证。盎司金价若突破396美元,下一 个目标是406美元,此关一破,黄金牛市便告诞生,可看1200美元。

1996年2月5日:上周五盎司金价一度升达418.5美元,打破了1993年高价409美元,技术专家认为,此关一破,金价有机会破445美元。
各国央行不但卖金,而且租金。卖金方面,最高的是1992年卖了六百吨,1995估计为三千吨。金商看淡未来金价,因此设法向储存大量黄金的中央银行租 金,租期三年至五年不等,然后在市场沽出。对金矿主而言,这不过是把三五年后的产金以当前价格卖出,等于把未来利润先行兑现,而央行则“盘活”了资产。据 英伦银行12 月上旬公布的数据,仅伦敦金商就向央行租借一千五百吨。

若不算央行和售金,其它早已供不应求。1995年和1994年其金产量差不多,同为二千七百八十七吨,而消耗量在四万吨水平,黄金赤字在一千一百吨至一千 二百吨之间。

1997 年7月8日:西方各中央银行有秩序地消减黄金储备。资料显示,荷兰央行直接沽金,比利时铸造金币变相售金,瑞士央行计划分期出售约值五十亿美元黄金,建立 “大屠杀黄金”,以示该国二次大战期间大做纳粹生意的悔意。上周四,澳洲公布今年上半年陆续卖出约值十七亿美元的黄金,虽然售金量不大,却占该国黄金储备 的三分之二,说明不再把黄金视为主要货币和储备。澳洲居南非、美国之后,是世界第三大产金国。

结果,盎司黄金美元价在370至400美元之间徘徊约两年之久,上周四突然在纽约市场急挫,周五伦敦跌至324.75美元,为198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1998 年3月24日:每盎司金价在1月9日跌至278.7美元的最低价,昨在294美元水平徘徊。黄金盛极而衰,现在其市价已低于平均生产成 本每盎司 315美元,世界有一半金矿亏本,相继停工势所难免,这令过去二年出现新出土黄金供不应求,所提炼的黄金供应比需求少约一千吨,只是由于央行抛金及民间藏 金在金价前景看淡之下纷纷沽出,以致金价下挫之势未能扭转。

加拿大巴烈克金矿计划大规模铸造“创世纪金币”,计划用一千吨至二千五百吨黄金造此币。如果计划落实,将是耗金量最大的金币铸造,因为以往南非克鲁格兰金 币一共耗金一千四百吨,1986年日本裕仁金币用金量一百八十二吨,1991年明仁金币用金六十吨。对黄金市场而言,这是一大利好。去年各国央行售金量是 八百二十五吨,“创世纪金币”将可完全消化。

1999年 7月6日:英伦银行周二以每盎司261.2美元售出二十五吨黄金,筹集得二亿九百八十万美元,这是英伦银行近二十年的首次拍卖,也是该行五次拍卖的第一 次。自英国公布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出售其七百十五吨黄金储备的四百十五吨以来,金价已跌逾一成。消息宣布后金价随即跌破260美元水平,达256.4美 元,创下20年新低。
黄金不会人间蒸发、磨损的“永恒价值”,为市场留下祸根。因为数千年来存世的黄金估计达十二万五千吨,其中约三分之一在各国央行的金库里,其余为私人藏金 和首饰物。

一边是央行大肆抛售(瑞士央行也计划估售一千三百吨左右黄金),另一方面金矿主开采数量有增无减。原因有二:第一是黄金单位生产成本下 降,1998年跌 20%,每盎司平均美元生产成本只有206美元;第二是矿务公司已发展出“产铜为主产金为副”的生产模式,估计副产的黄金1995年占黄金总产量的 9%,2005年将增至17%。黄金随黄铜而来,意味矿场愈来愈不会把黄金产量与价格挂构。

有人已预估下世纪初金价见150美元,目前金价真的不知伊于胡底了。作为贷币商品甚至纯粹商品,黄金已失去“长期持有”的价值,这是投资者不得不承认和留 意的。

市场的供求与市场价格相互作用。

从实际需求看,黄金是供不应求的,每年大约有一千吨的缺口。但各国央行的储备买卖却是追涨杀跌,让黄金市场变得求不应供。“黄金跌得愈低,官金出售的可能 性愈大”的规律。随着黄金价格的上扬,从1982年的375美元涨到1987年股市崩盘后的500美元左右,就少有中央银行出售黄金。之后,黄金再次转 势,到1992年时降到350美元左右,这段期间各央行总共兑清了五百吨黄金。从1992年到1999年,黄金跌到300美元以下,各国央行总共出售了三 千吨左右黄金,一年约四百吨。各国央行最后发现敌人就是它们自己。只要中央银行持有的官金过剩,每次官金出售就会成为头条新闻,金价就会下跌,出售所得相 应减少。

下跌的金价可能刺激了它的实际需求。1990年,用于首饰和电子工业的黄金比1980年高出50%以上,比1994年高出三分之一左右。单单用于首饰生产 的黄金就比1850年高出一百倍,由于人口在此期间只成长了五倍,因此,平均每人的金饰消费增加了二十倍。

1999年8月26日,每盎司金价跌至251.9美元,创下二十年来低位,在底部横盘两年后,于2001年再次发力上攻,到2003年年底为414美元, 涨幅达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18

香港股市历史上十次暴跌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ayp.html

第一次,1974年石油危机

恒生指数跌到150点,那时候是全世界经济大衰退。

香港股市现在每天成交量只有500亿,很多人说很少、很惨,但你知道1974年石油危机的时候,只有900万。

但不用2年,恒生指数升了3倍。

第二次,1976年毛泽东去世

恒生指数跌了20%,由400多点跌到300多点。

两年后恒指升了5倍。

第三次,1983年港币大贬值

恒生指数1800多点跌到600多点。

当时从1美元兑5块多港币跌到8块多,还传说港币会变水,将继续跌到1美元兑20块

那一年很多事情发生, 怡和迁册百慕大(注1)。

其后香港股市升了6倍。

第四次,1987年全球股市暴跌

恒生指数差不多4000多点跌到1800多点。

美国股市一天暴跌22%,香港停市4天。

后来两年升了2倍。

第五次,1989年64

恒生指数由3300多点跌到2000点。

之后升了1倍半。

第六次,1990年伊拉克打科威特

股市从那以后3年时间升了4倍半。

第七次,1995年霸菱事件。

当时股市也是大跌,其后恒指升了2倍半。

第八次,1998年索罗斯攻击香港联合汇率

还有港基银行挤兑、百富勤倒闭等一连串消息,股市也是暴跌,错误得离谱。

之后股市由6000多点升到18000多,差不多3倍。

第九次,2003年SARS(非典)

恒生指数过后从8000多点升到3万多。

第十次,就是现在美国次按危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就是重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总有人坚定地认为,我们的这一次有别于历史上以前的N次.

涨的时候还可以再看涨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特别地好,所以还会涨;

跌的时候还可能再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特别地差,所以肯定还要跌;

但前年五千点以上谁不知道那时的经济基本面特别地好,许多企业的赢利水平都创了历史新高;

现在是地球人都知道全球的经济基本面特别地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25

回顾A股历史上的5大井喷行情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axh.html

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有向中国经济蔓延之势时,本周,三大政府部门终于出手救市,加之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到1800点,已聚集了跌幅达71%的市场自然力量,这两股合力推动了市场的暴涨。昨日的沪深股市一改近期颓势,出现了A股历史上首次全线涨停的壮观景气。

根据资料显示,自1996年12月16日中国A股市场实行10%涨跌幅限制以来,截至到昨日,沪指共出现过5个单日涨幅超过9%的交易日。最大的涨幅纪录是2001年10月23日,上证指数涨幅为9.86%。

昨日上证指数大涨9.45%,排名第二位,而今年的“4·24”行情涨幅为9.26%,位列第三,这也是A股史上首次在一年之中大盘出现两次井喷行情;而A股史上著名的“6·24”井喷行情则排名第四。

5大井喷行情均受政策提振

值得注意的是,A股史上这五大单日涨幅超过9%的井喷行情均是受利好政策的提振。其中“6·24”行情的直接动力就是2002年6月23日国有股减持的正式停止。

2000年2月14日,证监会宣布,50%新股向二级市场配售政策,在网络科技股热潮的带领下,当日沪指大幅高开57个点,从1534.99点上涨到 1673.94点,涨幅达9.05%,接下来延续了上涨趋势,直到上证指数在2001年6月达到2245点。从1534.99点到2245点,一年多的时 间,涨幅达46%。

2001年10月23日,受证监会停止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减持国有股的重大利好消息的影响,爆发了A股史上最大的单日巨幅反弹行情,当天上证指数暴涨 9.86%,收于1670.56点,成交量出现明显放大。然而,这波上涨势头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攀升到1776点后便出现下跌趋势。

2002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叫停国有股减持,沪指跳空高开142点,涨幅达9.25%,几乎所有的A股均涨停,最后报收于1707点。但连涨几天后又重归跌势,井喷行情宣告彻底失败,从此便绵绵阴跌到2005年的998点。

今年4月24日,证监会宣布印花税从0.3%下调至0.15%,与4月20日出台的限制大小非减持规则《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一道催生 了“4·24”井喷行情,当天,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大涨9.29%和9.59%,市场人气重聚,交易异常活跃,沪深两市分别成交1958.15亿元和 772.1亿元,总量超过273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猛增一倍以上。此后,上证指数从2990点一路上升到3786点,涨幅达26%。然而,这波上涨行情 仅维持不到半个月,就被全球经济恶化和大小非减持的噩梦给彻底击碎,一直跌到最低的1802点。

井喷前都遭遇惨烈下跌

对比这五次井喷行情,井喷前,市场都遭遇惨烈下跌,以“6·24”行情为例,产生于上证指数自2245点见顶之后一路下滑的大熊市之中,历经半年最低跌至 1339点,虽然市场出现技术性反弹,但是依然人气低迷,成交量极度萎缩,沪市单日成交只有几十亿的水平。“6·24”井喷前上证指数处于1562点,距 离2245点有30.4%的落差。

今年的“4·24”行情,上证指数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从6124点跌至3000点区域,高达50%的跌幅堪称恐怖。而昨日的“9·19”行情产生的基础,则是“4·24”行情创出的高点3786点暴跌至1802点,跌幅高达52.4%。

历次井喷走势对比

从历次井喷的K线走势来看,除了2001年10月23日的井喷行情是在上证指数连续暴跌5个交易日而催生外,“井喷”出现之前,市场均走出了中阳线;利好 公布后,市场均大幅跳空高开。但在大幅高开的状态下,两次“井喷”之后都遭遇了大量抛盘,盘中经历了高开低走的走势,最后又被多头顽强收复,收盘时都是一 根带长下影线的阳线。

前4次“井喷行情”都伴以巨大成交量,“6·24”行情沪深两市共成交了897亿多元,造就了当时的历史天量;“4·24”行情两市成交金额达到了2728亿元,是自去年6月13日以来的最大成交,也是本轮下跌以来的最大成交。

而此次的“9·19”行情却有些不同,尽管也伴随着头天的中阳线,也是大幅跳空高开,然而成交量并没有明显放大,相比本周四,还呈现出了减少的趋势。

综合来看,这五次 “井喷行情”尽管有相似之处,但是其产生的原因和市场背景却各有不同,这也是影响每轮行情走势的关键问题。即使同样是在本轮暴跌区间中的“井喷行 情”,“9·19”与“4·24”的意义也有很大不同。此次三项救市政策来自于三大政府部门,这意味着政府各部门的态度空前一致。而此次救市政策出台的背 景,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从而影响全球经济。中国资本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受到政策利好的刺激,但随时都有可能受到还在进一步 恶化的外围环境的影响。而以三鹿事件为轴心引发的民族品牌的信任危机,到底对国内企业有什么不利影响,还有待观察。

相关新闻:

沪深两市十大涨幅排行榜及下一交易日表现

受印花税单边征收等诸多利好刺激,沪深两市A股历史上首次全部涨停。沪指收盘报2075点上涨9.46%,创2001年10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位。

沪综指十大涨幅排行榜及下一交易日表现(实施涨跌停制后)

日期        涨幅 下一交易日
2001年10月23日 9.86% +2.84%
2008年09月19日 9.45% --
2008年04月24日 9.29% -0.71%
2002年06月24日 9.25% -0.04%
2000年02月14日 9.05% -0.20%
2005年06月08日 8.21% +1.39%
2008年02月04日 8.13% -1.55%
1997年02月19日 7.58% +0.25%
2002年01月31日 6.81% -0.40
1999年09月09日 6.59% -0.91%


深成指十大涨幅排行榜及下一交易日表现(实施涨跌停制后)

日期      涨幅 下一交易日
2001年10月23日 10.00% +2.45%
2008年04月24日 9.59% +1.47%
2000年02月14日 9.07% +1.67%
2002年06月24日 9.05% +0.53%
2008年09月19日 9.00% --
2005年06月08日 8.38% +0.50%
2008年02月04日 7.95% -1.01%
1999年06月28日 7.87% +3.08%
2002年01月31日 7.31% -0.50%
2008年08月20日 7.13% -3.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26

中国A股历史底部一览 钱在谁的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bms.html

 中国A股历史底部一览,如果底部到来,就牢牢抓住!

  如果底部不来,就耐心等待!

  如果底部到来,就牢牢抓住!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

  1.市赢率:股票市场永远在超跌和超涨中循环往复,2007年造就了平均70倍市赢率的超级泡膜,那是因为牛市,现在平均市赢率不到20倍,但仍然没 有到底部,真正的底部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会出现10倍,5倍市赢率的股票,而平均市赢率应该在15倍以下,底部才会真正的到来.

  2.市净率:底部来临的时候,起码有30%的股票跌破每股净资产,70%的股票的市净率在1-1.5倍之间。现在肯定没有,根据我的研究,目前有三只 股票跌破了每股净资产,而研究发现,这三个股票各个都是铁公鸡,很多年都不分红,同时业绩也非常的难看。虽然买了股票就等于买了公司,但不挣钱又不分红的 公司谁又愿意要呢?如果大家听信报纸上的一面之词,不上当才怪呢!

  3.价格:我记得在2005年底部起动的时候,没有一只100元的股票,同时出现有几毛钱的股票,而现在的茅台还高高在上,就连每股净资产为负的ST股票的价格也在两元以上.这能叫底部吗?

  4.成交量:成交量是底部最重要的指标,2005年底部的时候上海A股的成交量曾经跌100亿的规模,人气低迷可见一斑,而现在的成交量最少也有400亿,怎么可能是底部呢?按照现在的基金的规模,底部的成交量应该在200亿的规模。看来还需要长期的等待。

  5.人气:牛市的时候交易大厅人满为患,而现在呢?根据我调查的一个营业厅,现在还至少有一半的席位还有人在操作,在挣扎,他们还没有绝望。而底部来 临的时候,市场一片萧条,唯一留守的人也是在观望和等待,端着一杯茶来,带着一副牌来,边打牌,偶尔观望一下,人们一提起股票就封嘴。甚至有人跳楼上吊投 河,家庭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们的信心彻底的绝望,而现在还有人有奥运牛市的梦想。没有绝望哪有希望。希望在绝望中诞生。新生在逝去后投胎转世,这就 是轮回。

  6.证券部门:萧条的最好的表现就是大量的证券公司经营亏损。

  7.基金:底部的时候开放式基金的净值几乎看不到1元以上的。大部分是跌到净值以下。而封闭基金出现30%以上的折价。

  8.舆论:现在的舆论还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底部已经到来论,如果大家都说底部到来了,那底部绝对不可能到来,只有舆论一边倒的说底部还在探寻中,这个时候底部就在眼前。

  9.技术:底部是技术无法分析的,技术是历史的总结,而实践证明,未来虽然有时候和历史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但永远不可能重复历史,否则历史学家和证券分析事这两个名称就成为永远的历史了。而那些所谓帮助人挣钱的分析软件注定永远是骗人的鬼把戏。

  10.大股东:曾经底部的时候,出现非常之多的大股东的增持案例。根据我掌握的案例是中国联通出现大股东增持是在2.25元左右,而华电国际是在 2.15元大股东开始增持。而现在出现的大股东增持案例已经是今非昔比,在我看来完全是在做秀。因为他们的增持的价格高的有点吓人。只有在股票价格极低的 时候出现的大股东增持才能反映底部的特征。

  11.分红: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的价格应该在分红收益率超过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而目前超过这个线的股票寥寥无几。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底部还需要我 们耐心等待。很多专家鼓吹的银行股有所谓的投资价值,经过我用国际标准的分析方法分析,无论市赢率,市净率都差远了,更不要说最多2%的分红收益率了,所 以大家千万别听机构忽悠。

  12.指数:真正的底部是指数在最高点跌去了80%,前一轮熊市印证了这一理论,现在看来离这个指标看来不远了。当然时间还需要不断的延长,行情不断的反复,一直这么折磨到90%的人都绝望了,底部就来了。  (2010-04-26 21:34: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8

股权纷争战火四起 谁的公司?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465002.html

商场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之争。在最近几起引人注目的股权纷争中,上述观点得到完整体现。

在外界看来曾经一度情如兄弟的国美大股东黄光裕与管理层陈晓的股权纷争还未结束,曾被称为完美合作的阿里巴巴与雅虎之间又爆出股权争夺战。

甚至父子之间也不能避免战火突起,就在国美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的9月28日,谢瑞麟珠宝(国际)有限公司公司创办人谢瑞麟与其子谢达峰也陷入到股权纠纷的诉讼中。

仿佛注定这是个不平静的秋季。但股权纷争如此频繁地在中国商场出现,谁会是其中的受益者?谁又将付出代价?

股权纷争的代价

备受关注的9月28日国美特别股东大会,结果以取消董事会增发授权得以通过,董事局主席陈晓、董事及副总裁孙一丁均得以留任告终。看似阶段性的均 衡,虽然不能代表国美之争已经结束,但在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李培恩看来,这也体现出中国公司治理上的一个进步,是“法”胜“情”的结果。因为按照法治 的观念,职业经理人应该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直接对创始人或大股东负责。

一边是国美战争尚未真正落下帷幕,另一边阿里巴巴争夺战火药味已起。2005年,雅虎以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业务作价,换取其在阿里巴巴集团近 40%股权,当时的投资协议中的重要内容将于今年10月兑现,雅虎的投票权从当时条款约定的35%增加至39%,并有权从2010年10月起,在阿里巴巴 集团董事会增加一名董事,而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 31.7%,软银保持29.3%的经济权益及投票权不变。这意味着,雅虎将成为阿里巴巴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而且马云将不再获得“不被辞去阿里巴巴集团 首席执行官职务”的保证。

马云等管理层股东是否会失去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的职位是否会发生变化?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天教授看来,同国美事件不一样的是,马云等管理层可能暂时并没有“失业”的危险,因为即使大股东雅虎,也愿意看到现在的管理层继续成就阿里巴巴的辉煌,更何况同陈晓不一样,马云等管理层也是第二大股东。

可阿里巴巴管理层心思不是在保“位”,而是希望能够早日“回购”雅虎持有的股份,但一直遭到雅虎的拒绝。雅虎希望等到淘宝网和支付宝上市之后,持有 的阿里巴巴股份可能带来更大的回报,于是矛盾由此产生。这被一些人解读为关于阿里巴巴的股权争夺战,可能是又一场国美战争。因为,这不仅是雅虎与阿里巴巴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之争,而且也成为实际第一大股东和管理层之争。

“国美之争和阿里巴巴之争有一定相似性。国美几乎是和黄光裕画等号的,而阿里巴巴几乎是和马云画等号的。这都是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无 论是大股东和管理层股权之争,还是大股东之间股权之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认为,企业处于当前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创始人大股东,还是其他中小投资者,都可能付出一定的代价。

股权纷争能否避免

“像雅虎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大股东之间的股权纷争实属正常。”朱天也认为,立场不一样,观点和判断就会不一样,即使是同样都有好处的事情,还可能在 “分赃”方面存在矛盾。但即使是管理层和大股东之间的纷争,如果不是像国美那样出现大股东入狱的情况,或者如果管理层不是大股东,问题也很好解决。

“法律制度设置不够完善,是各种股权纷争的重要背景原因。”在李培恩看来,国美这样的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纷争,显示出中国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方面的欠缺。

李培恩介绍说,在欧美国家,存在这样的法律设置,可以使创始人保持一定的持股比例而不被稀释。此外,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企业在章程制定方面也不够 完善。欧美国家在公司的章程中,同样会明确职业经理人的职责、权利等。如果上述两点都得以明确,就不会出现类似国美这样的职业经理人与大股东之间的纷争。

另一方面,出现这些纷争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企业在章程制订方面,或者在投融资过程中对相关法律风险识别的估计不足。比如,目前出现的“阿里巴巴争夺 战”,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马云在对外融资过程中对法律风险的估计不足,而成长于发达资本市场的美国资本方雅虎的经验却比较丰富。如果马云与雅虎在签署投资 协议时,对未来有更准确的预估,并能够设置相应的制度保证,则今天的局面就不会那样被动。

阿里巴巴的遭遇绝不是个案。很多中国企业对外融资、对外并购的过程中,也都存在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就是“对赌”失败,“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国企业发展太快,中国市场变化也太快,往往超出企业所有者的预期,企业很难预测未来5年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很难在一开始就设计好5年到10年的 发展情况,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教训也是可以理解的。”赖德胜认为,国外企业发展相对成熟和稳定,管理层关于企业5年后经营情况的估计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基本不大。但由于中国正处于变革时期,“ever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无论是国美还是阿里巴巴,都无法预测到今天的发展,所以出现各种纷争和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中不得不承受的阵 痛。

大小股东利益齐关注

城门失火,尚且可能殃及池鱼,更何况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的纷争、股东之间的纷争,必然会影响到公司股价的变动。自8月4日国美电器董事会与 大股东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后,国美电器股价在近一个月内累计下跌近两成,此后也大幅波动。阿里巴巴、谢瑞麟也都在股权之争矛盾上升时股价大幅下挫。

但是,朱天却提供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并不是所有股权变化都会让投资者遭受损失。如果是更利于企业发展的股权变化,也许会有利于投资者的利益。而在中国,更让中小投资者担心的是,虽然有众多规章制度,在很多时候管理层和大股东合一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会受到侵犯。

南京大学国际学院首任院长周三多教授也告诉记者,正是由于中国的法律、企业的章程等存在不明确性,中国的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侵犯公司权 益、侵占其他股东利益的案例比比皆是,挪用公司资产、决策一言堂等都是常见的现象。小股东通常只有被迫放弃权益,或寄希望于大股东的良心发现。

“股权保护是调整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李培恩表示。他举例说,在欧美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小股东的权益是受到保障的,每份股权都有分量。

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创始人100%控股的企业,大股东都必须考虑其他股东的权益。而就算100%控股的股东,也需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债权人、客户、社区、社会等的利益。

公司治理的有关实证研究表明,在关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方面越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较强的国家中,当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少时,将会倾 向于向中小股东支付较高的股利;而在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方面较弱的国家,企业会更加倾向于进行效益低的投资。可见,加强法律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有助于降 低代理成本,减少经营层和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可能性。

赖德胜告诉记者,美国公司中的家族公司相对较少,曾经的大财阀、大资本家、大企业,现在大多是公众公司,而且股权相对分散,因此出现这种股权纷争的 事件较少,股权结构相对稳定。而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中,控股股东不良行为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公司产生的利润会更多的以股利形式返还给股东,中小股东更愿意投 资于上市公司,这有利于大股东分散股权行为的完成。

他同时强调,在倡导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同时,大股东的权益也应该得到保护。

“上述是社会文化、制度等环境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赖德胜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比较多,而且需要更多的发展。因 此,股权相对集中的状态可能还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股权结构不稳定、股权纷争多有发生的状况也可能长期存在,这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62

誰的商業牌坊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5-01/100254459.html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李虎軍

  時隔兩月,馬云再揭傷疤。

  4月22日,青島,中國綠色公司年會。因為旗下B2B公司欺詐事件,阿里巴巴落選主辦方評出的2011年中國綠色公司百強。

  同時落榜的另外21家企業,大多沒有露面。但阿里巴巴掌門人馬云身穿醒目的綠色毛衣,登上一場「從阿里巴巴看價值觀衝突」的分論壇。

  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稱,過去兩年分別有上千家中國供應商客戶涉嫌欺詐,且有近百名直銷員工明知是騙子客戶而簽約;公司CEO衛哲、COO李旭暉為此離職。

  對於衛哲等人的去職,坊間有各種議論。論壇嘉賓之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李秀娟提及,在EMBA班上,學員們拋出了危機公關、藉機殺人、丟卒保車等觀點,「我搞不明白,有這麼複雜嗎?」

  馬云則重申,事情的邏輯很簡單,既然出現了欺詐,且有近百名員工捲入,總得有人付出代價,而付出代價的一定是CEO。「衛哲、李旭暉的離開,我的心比誰都痛。這是我在阿里巴巴11年來最大的痛,因為是兄弟。」說到此處,這位小個子強人一度哽咽。

  在主持人安排下,衛哲恰到好處地出現在台上。辭職以後,他創立一家投資基金,據稱將主要投資企業中的「爛尾樓」,即陷入困境的企業。馬云是第一位確定的合夥人。

  衛哲的職業聲譽似乎並未受損。他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新基金的名稱也成為在場媒體關注的焦點。馬云直言,他送給了衛哲一塊傷疤,這塊傷疤比任何一個標牌都值錢。

  李秀娟對我說,她以前講述企業價值觀治理時,只能引用國外公司的案例,現在終於有了阿里巴巴這個中國案例。

  在馬云看來,「誠信」等阿里巴巴信奉的價值觀,「不是馬云的價值,是中國商業社會的價值,是商業社會的牌坊,必須高舉。」

  不過另一位論壇嘉賓、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感嘆,在今天商界,有幾人敢說自己是表裡如一、說到做到。台下聽眾則嘀咕:「阿里巴巴強勢,大概可以做到。我們是小企業,這樣做還有活路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85

誰的專利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1737&time=2011-05-21&cl=115&page=all

上海凱賽一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宣告無效,競爭對手瀚霖生物贏得政府部門強力支持。這起糾紛,究竟是一場民族企業保衛戰,還是另有隱情?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於達維

 

  回國創業近18年的劉修才,最近收到了一則令他幾乎心如死灰的通知:2011年3月底,他們的上海凱賽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2006年獲得的一項重要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宣告無效。每年銷售額數以億計的主營業務,由此面臨滅頂之災。

年近60岁的刘修才陷入专利纠纷案。陈曦/东方IC
年近60歲的劉修才陷入專利糾紛案。陳曦/東方IC


  提出專利無效請求的,是經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下稱微生物所)授權的山東瀚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瀚霖生物)。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無效宣 告,被一些人士解讀為中國民族企業的勝利——中國在長鏈二元酸這一生物化工產業的專利權爭奪中,戰勝了劉修才領導的外資企業。但劉修才堅持認為,侵權者其 實是瀚霖生物。

  這起專利糾紛案的背後,究竟是一場民族企業保衛戰,還是另有隱情?

劉修才的事業

  1994年,已經在美國學習、工作十幾年,取得美國公民身份的劉修才回到中國。次年,他認識了時任微生物所研究員的張啟先,兩人決定在生物化工產業發展。

  後來,劉修才獲知,張啟先的老同事陳遠童等人利用生物法製造長鏈二元酸的技術,已經在山東淄博廣通化工公司(下稱淄博廣通)實現初步商業化,但沒能進一步優化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他們三人商量,是否要把這個技術賣出去。

  長鏈二元酸是指含有十個以上碳原子的直鏈二羧酸,可以用作合成香料、特種尼龍等的原料,其大規模生產長期依靠化學合成法,市場一度被美國杜邦、 道康寧等壟斷。由於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生物法逐漸取得相對於化學法的成本優勢。而且,生物法可以生產從九碳到十八碳二元酸的系列產品,化學法只能生產十二 碳二元酸。

  經過多年努力,微生物所開發出應用熱帶假絲酵母生產長鏈二元酸的技術。該所工業微生物與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陶勇說,一開始是方心芳院士做,後來由陳遠童接手,還有很多人參與過,菌種突變後性能非常好。

  劉修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陳遠童希望這個技術可以賣到2000萬美元,但要賣的就是幾個菌種,國外許多大公司不感興趣。這些大公司已經 可以用基因工程方法得到更好的菌種,只是苦於沒有合適的精製技術,無法以較低成本獲得高品質的產品。「在美國一圈跑下來,根本賣不出去。」

  但劉修才認準了該技術的市場前景:「只要生物法能替代十分之一的化學法市場,日子就很好過。」於是,他用250萬元的代價,從陳遠童那裡獲得五個菌種的授權,註冊成立上海凱賽控股公司(下稱凱賽)。

  在陳遠童看來,實際上是劉修才看上這個技術,故意說賣不出去,自己低價買了下來。

  據劉修才介紹,其公司接下來耗資5億元,摸索出生產高品質長鏈二元酸的技術。2001年7月,他們在山東濟寧設立分公司山東凱賽生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山東凱賽)承擔生產項目。2003年3月,項目試車成功的消息由科技部以專報形式呈報國務院。

  2004年5月,凱賽旗下的上海凱賽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一種正長鏈二元酸的生產方法」發明專利。2006年12 月,專利獲得授權,它包含了以九碳至十八碳的烷烴或脂肪酸為底物,通過發酵法或酶法轉化為相應長鏈二元酸,再經過一系列處理得到高品質長鏈二元酸單體的方 法。就在這個月,凱賽宣佈完成第二輪投資,引進了高盛等投資者。

  此後,劉修才的事業一帆風順。到2010年,凱賽的長鏈二元酸產品中國市場佔有率達到95%,國際市場佔有率接近50%。

瀚霖速度

  在山東萊陽,凱賽遇到了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瀚霖生物。工商資料顯示,瀚霖生物2008年4月成立時,經營項目中並沒有長鏈二元酸。三個月後, 時任山東凱賽副總、全面負責二期擴產項目的王志洲,出資80萬元成為瀚霖生物佔比0.5%的小股東。又過了一個月,王志洲突然從山東凱賽離職,現身瀚霖生 物。此後,瀚霖生物又挖走了參與凱賽二期擴產的幾名關鍵技術人員。

上海凯赛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的通知书。
上海凱賽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無效的通知書。
(點擊查看大圖)


  從微生物所退休的陳遠童,被聘為瀚霖生物首席科學家。2009年6月,他受讓瀚霖生物原股東王芝珍持有的960萬元出資。

  2008年12月,瀚霖生物將長鏈二元酸及系列產品納入經營範圍。2009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投產,生產出聚合級產品。

  凱賽懷疑,瀚霖生物侵犯了凱賽專利,之所以在2009年4月與微生物所簽訂技術合同,是為了掩蓋侵權事實。其理由是,瀚霖生物2010年分發的 股權融資商務計劃書中,清晰可見凱賽工藝流程的印跡,甚至有的產品代號都與凱賽相同。而且,即便有成熟工藝,這麼大的項目完成生產線設計通常就要1年時 間,所以只能是王志洲照搬凱賽二期萬噸項目,才可能有如此速度,「全世界只有這個工藝是現成的」。

  上海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前任所長雷肇祖,在2003年參與過凱賽的國家「十五」攻關項目成果鑑定。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不可能這麼短時間出產品,從供水、供氣到怎麼提取,牽涉許多工程上的問題,除非經歷過全部過程,有整套設計。

  瀚霖生物的高效,還體現在贏得政府部門支持方面。在中國銀根逐步緊縮、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貸款的背景下,這家公司2009年獲得國家開發銀行 7.5億元政策性貸款。國家開發銀行山東省分行行長於澤水2010年2月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介紹說,當時他生病在家,萊陽市市長與發改委同志看望他 時,講到這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技術。他們拿出有關領導批示的文件,他看過項目後當時就批了貸款。

  2010年6月,瀚霖生物在其網站透露,獲得國家開發銀行13億元的貸款。瀚霖生物還在前述商務計劃書中稱,已從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獲得政府補助上億元,預計未來兩年可得到政府補助資金3億元以上。

中美知識產權之爭?

  2010年5月,凱賽在上海第二中級法院起訴瀚霖生物侵犯其發明專利和商業秘密,要求瀚霖生物停止生產,並賠償4500萬元。

  一般來說,一家企業如果被告侵權,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反訴,或者申請專利無效。瀚霖生物把兩個方法都用上了。

  2010年9月,凱賽接到青島市中級法院送達的訴狀。瀚霖生物和微生物所訴稱,瀚霖生物2009年4月與微生物所簽訂合同,以獨佔許可的方式取 得後者1995年一項十二碳二元酸專利的實施權,但被告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非法大量生產十二碳二元酸產品,並經青島海關通關出口。

  陳遠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初轉讓給凱賽的是十三碳到十七碳二元酸的菌種,至於市場份額最大的十二碳二元酸,凱賽已從其他渠道得到,因而 未在微生物所購買。他的根據是,淄博廣通獲得了微生物所的十二碳菌種,王志洲當時是淄博廣通的技術人員,淄博廣通破產後,劉修才把王志洲挖到凱賽,自然有 辦法得到十二碳菌種。

  劉修才則認為,微生物所申請的是菌種專利,而不是十二碳二元酸的物質專利,用其他菌種生產十二碳二元酸不算侵權。

  2010年6月,瀚霖生物還以微生物所專利獲權在先、凱賽生物專利不具備創新性等理由,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宣佈凱賽生物的這一專利為無效。

  這本是一起普通的專利糾紛,但瀚霖生物等方面將其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瀚霖生物在向專利覆審委員會提交的補充答辯意見中稱,凱賽是美國獨資企 業,系國際風險投資,其背景和資金來源,決定了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中,「很難像國有企業和中國民營企業一樣,擔負起相同的歷史使 命和社會責任。」

  同年7月,光明網發表文章,把此事說成中美知識產權之爭。同年9月出版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內部資料《每週知識產權輿情》,也特別引用《中國青年報》報導,指出凱賽為美資企業,劉修才是美籍華人。

  劉修才並不認同中美知識產權之爭的說法。與瀚霖生物同屬一個老闆的江波製藥,是美國佛羅里達州註冊且在美國上市的100%美資公司,江波和瀚霖 的融資目標均是美國投資者,用了同一家美國融資中介公司。「如果中國一家企業與設在萊陽的江波製藥發生知識產權糾紛,算不算是中美知識產權之爭?」

  2011年3月底,凱賽專利被宣告撤銷。專利覆審委員會認定,凱賽採用的特殊溶劑和膜過濾提純技術,都屬於公知常識的範圍,是可以「顯而易見」 想到的。凱賽對這一決定不服,認為凱賽的技術不是溶劑和膜本身,而是用這些技術解決了此前全世界沒有人解決的難題,使用低成本讓產品質量達到聚合級。這意 味著產品純度須達到98.5%以上,並去除影響聚合的雜質。

  劉修才說,以前想省錢,只在國內申請專利,沒有在國外申請,現在不得不考慮去國外申請。

「一個女兒起了七個名字」

  根據2000年與微生物所簽訂的技術轉讓合同,凱賽獲得了十三碳至十七碳五種長鏈二元酸的菌種和發酵的專利技術,且有權進行上述技術的後續開發。

  劉修才稱,之所以買五個菌種,是因為微生物所宣稱每個菌種適合生產不同種類的二元酸,但購買了才發現,這五個菌種特性並無明顯差異,都能生產自 十一碳到十八碳的各種長鏈二元酸。而凱賽後來通過基因工程和傳統誘變等方法獨立篩選獲得的菌種,勝過了微生物所轉讓給凱賽的菌種。

  對於同樣的菌種,微生物所曾多次轉讓。據介紹,凱賽當初獲得獨家使用十四碳二元酸等菌種的授權,但山東隆和通生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 12月又從微生物所獲得包括十四碳二元酸在內的獨家授權。微生物所2009年轉讓給瀚霖生物的十二碳二元酸專利,早在1997年即轉讓過淄博廣通。

  國際香料香精公司中國區一位採購負責人表示,微生物所轉讓得太多了,「這個行業不大,市場容量有限,現在搞得遍地開花,惡性競爭的話,誰也無法生存」。

  此外,對比陳遠童等人1995年申請的ZL95117436和2006年申請的200610127968.6可以發現,這兩個使用不同菌種、時 間相差10年的專利數據驚人相似,四個實例中有三個結果完全一樣。劉修才說,即便是同一菌種,也不可能在兩次實驗中得到完全一樣的數據,更何況是不同菌 種。「他隨便給菌種改個名字,就是一個新的菌種。給一個女兒起了七個名字,然後嫁給七個人。」

  陳遠童則解釋說,當時是在原來的資料上改的,打字員弄錯了,自己也沒注意。

  上海一位知識產權律師指出,在中國,涉及專利的菌種都保存在微生物所的菌種保藏中心,任何人要得到菌種都需要專利人授權,所以其他人很難驗證專利人提出的數據。而在美國,任何人只要花20美元,就能獲得專利的菌種,對專利描述進行驗證。

  菌種的問題是一個方面,後期的提純工藝則是另一個方面。陶勇說,美國和日本搞過生物法製造長鏈二元酸的技術,但最終都放棄了。「他們有很好的菌種,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改,專利有,也有專門的酶,就是沒有工業化,因為成本下不來。」

  張啟先表示,凱賽從微生物所得到的技術主要是實驗室發酵和小規模提取方法,不是實現產業化的完整技術。而凱賽建立了一套簡便高效的方法,在全球惟一可以工業化生產用於高端聚合物領域的長鏈二元酸。

評獎風波

  2006年初,微生物所決定推薦陳遠童等人的技術參選國家科技進步獎,並希望凱賽一同參加評獎。凱賽則提出兩個條件:第一,只有微生物所和凱賽報獎;第二,微生物所同意不再繼續轉讓報獎的長鏈二元酸技術成果。

  微生物所則提出,答應第二個條件的前提是在凱賽獲得股份。雙方不歡而散。2007年2月,陳遠童等人的「長鏈二元酸的研發與工業化生產」項目, 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申報材料稱,先後使4家工廠建成投產,年產能力超過1.2萬噸。獲獎者沒有產能佔到其中近一半的凱賽。

  獲獎名單中,包括南通聖諾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南通振益熱熔膠廠。但其2003年與微生物所合作之後,仍在為長鏈二元酸純度而發愁。 2009年9月,這家公司還提出需求,希望有專業人才或院校幫助提高產品純度,以躋身國際高端產品行列。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說,凱賽五年前曾經花很大精力, 做工藝上的改進,「我們也諮詢很多老師,改變了很多工藝,但是不敢領專利,因為領了專利是要公開的,沒法保護自己」。

  在201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過程中,浙江工業大學名譽校長沈寅初院士對參選的陳遠童給出這樣的評價意見:「陳遠童先生不是微生物發酵生產長 鏈二元酸項目的提出者和開創人。年產5000噸規模、產品質量達到聚合級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工業化生產線是由上海凱賽獨立完成的。」這一年,陳遠童未能當 選院士。

  沈寅初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生產技術是全球領先的,國外和我們的差距在於大規模生產。其實這個工作很早之前,我的老師這一輩就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做過,(上世紀)80年代得過獎,陳遠童只是接手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工作。」

  他說,這個技術原來沒什麼市場,上海後來沒繼續搞下去,北京的第二代、第三代研究人員把小試技術轉讓給了凱賽。「老一輩科學家為工業化生產奠定了基礎,凱賽為放大做出了貢獻。」

  陳遠童則表示,自己從未說過是生物法生產長鏈二元酸的開創者,但上海凱賽能在年產5000噸規模上成功,借鑑了自己在淄博廣通20噸、25噸規模的技術。「他們的國際融資能力比較強,有錢買設備,做起來比較順手,所以少走了很多彎路,我們就是吃了沒有國際視野的虧。」

  陳遠童成為股東之一的瀚霖生物,如今也十分注重融資。從2010年4月起,國內各大投資機構陸續收到瀚霖生物的股權融資商務計劃書,瑞士HBM 生物基金合夥人李虹也收到了一份。但李虹稱,很多拿到計劃書的基金都說不太敢投資瀚霖生物,他們2006年投資凱賽時,凱賽已經幹了五年,主要客戶都是世 界著名大企業,產品市場雖然不是很大,但說明團隊的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不錯。

  目前,凱賽正準備依據《專利法》,在收到無效宣告之日起三個月內,向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起訴。此外,凱賽正面臨兩場訴訟,一場為原告——在上海針對瀚霖生物提起的侵權訴訟,一場為被告——在青島被瀚霖生物和微生物所起訴侵權。

  上海德昭知識產權代理公司繆利明律師說,專利覆審委員會認定專利無效的案件,到法院翻案的情況也常有。即便專利訴訟不能獲勝,凱賽起訴瀚霖生物侵犯商業機密的訴訟還是可以繼續,因為這是高層跳槽後產生的問題,「但取證確實很難。」

  劉修才稱,他和同事在準備申訴材料過程中發現,雖然瀚霖生物以凱賽的專利不具備創新性為由申請撤銷,但早在2010年4月已經將凱賽的專利技術化整為零,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九項專利,後者已經受理全部申請。

  這九項專利申請中,瀚霖生物董事長曹務波是其中八項的第一發明人,王志洲是一項專利的第一發明人和七項專利的第二發明人。

  陳遠童、微生物所現任所長黃力和副所長劉雙江,也名列這九項專利申請。

  耐人尋味的是,凱賽的專利被宣佈撤銷時,黃力和劉雙江退出了前述專利申請的名單。

  曹務波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瀚霖生物購買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的技術,二元酸專利出現的問題應該由中科院負責,「我們是跟中科院簽的,獨佔許可的,就需要讓中科院出來協調。」

  這位多項專利技術申請的第一發明人同時表示,「我不懂技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88

南方週末:誰的5100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520

 

■2006年才獲得採礦權並建完第一條生產線,2007年就出現在了「十七大」的會議桌上。

 

■中鐵快運這一個「超級大客戶」,使得5100公司在三年內一飛衝天,2010年淨利潤逾億元。

 

■在公司起步的關鍵階段,大股東的股份一度由一位既有公務員福利房,又有豪宅的家庭婦女代持。

 

 ■這家公司有兩個「董事長」,一個是「小股東」俞一平,另一個是招股書上難覓蹤影,卻頻繁以「董事長」身份出入各種正式場合的董力民。前者與妻子栗小兵是神秘的「創業者」,後者則擅長資本運作。

  

6月30日,5100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當天大漲23%,募資近13億元。

資本市場只是5100公司新搭上的一趟快車。實際上,它從一出生就雍容華貴。

沒有比號稱由念青唐古拉山脈海拔5100米處的冰川融化而成的「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更神奇的水了──2006年才獲得採礦權並建完第一條生產線,2007年就出現在中共十七大會議的桌上。

此後幾年,兩會、建國六十週年慶、博鰲論壇、世博會,各種充滿官方色彩的活動上,總能看到這種藍色的瓶子。到2010年時,5100已是「中國第一高端礦泉水」,市場份額近30%,超過了達能依云、雀巢巴黎水等全球知名品牌。

沒有比5100公司更神奇的商業模式了──剛一出生就接獲支撐其九成銷量的鐵道部天量訂單,且訂購數量還配合其新生產線的不斷落成、產能的不斷擴大 而逐年飆升。2008至2010年間,在每天穿梭於全國各地的2800多趟高鐵和動車上,總計約兩億乘客喝到了配發的5100礦泉水,埋單人均為鐵道部下 屬的中鐵快運,這構成了5100公司80%的收入來源。

雖然招股書中提及依附單一大客戶的風險,但5100公司和鐵道部現有的合同將持續到2013年底,合同還規定了最低採購量。

        除了常規的建設、生產和銷售成本,5100公司只需為廠房和水源地用地向西藏國土部門支付140萬元的50年土地使用權,以及每年向西藏地質部門支付幾十 萬元的「採礦」費用;而且,這家位於西藏的公司,還能獲得優惠的稅收政策和高額的補貼。2011年獲得的政府補貼達1.42億元,招股書稱預計佔今年純利 潤1/3的比重。

三年間,5100公司的利潤實現了三級跳:1190萬元、4740萬元和1.15億元,其年均利潤率近40%,這令礦泉水行業利潤率只有個位數的多數中小公司望而興嘆。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家公司?這種「傳奇」是如何締造的?誰能從中分享利益?南方週末從5100公司的招股書中錯綜複雜的股權關係入手,通過層層調查,揭開了「潘多拉盒子」的一角。

 

 

俞氏夫婦「創業」
        在5100上市之後,王健的身份已廣為外界關注,但需要留意的是,栗小兵和丈夫等人也是5100公司舉足輕重的「創業者」;栗小兵夫婦均同時持有加拿大和香港護照,而栗的中國身份證,也還是正常狀態。

5100公司曾在一些宣傳材料中稱其隸屬於西藏中稷佳華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西藏中稷),外界普遍理解為這是中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稷控股)的下屬公司。

中稷控股過去是中央黨校控股企業,2007年已改制,目前是一家由原中稷控股高管控制的民營企業。

但5100公司招股書披露的情況是,西藏中稷是以「中外合作經營」的方式,由中海、永豪和中稷控股三個公司聯合組建。

其中,中海和永豪是兩家BVI公司,各持西藏中稷50%的股權,中稷控股不參與投資,但提供「諮詢服務以及政策指導」。

中海和永豪,則是由香港金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金通)全資持有。

金通1997年由王堅在香港註冊成立,最初的名稱是「西藏控股有限公司」。

王堅原名王健,是5100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80年代初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在陝西、海南、四川等地經商,1990年代中後期,王堅就參與拉薩啤酒(000728.SZ,現在的西藏發展)重組和上市,並一度間接持有西藏發展81.25%股份。

上述交易發生時,金通的股權,95%是由王堅個人全資成立的BVI公司持有,4%為劉敏持有,1%為栗小兵持有。

劉敏是王堅的北大校友,過去在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共青團四川省委等任職,官至副處級,1990年代下海並長期追隨王堅。

招股書對栗小兵的身份輕描淡寫,她是5100公司董事長俞一平的妻子。

在5100上市之後,王堅的身份已廣為外界關注,但需要留意的是,栗小兵和丈夫等,也是5100公司舉足輕重的「創業者」。

栗小兵,北京西城區人氏,今年46歲。2007年以來,栗小兵任西藏中稷全資擁有的一家孫公司、即5100公司的子公司北京五一零零企業策劃俱樂部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企業形象設計、公關和營銷策劃等。

現年55歲的俞一平,過去曾在一些外資企業任職,擔任過啤酒花(600090.SH)的獨立董事,並獲得過中國外國專家局經濟與科技專家稱號。

招股書稱,俞一平和王堅是「相識20年的至交好友和合作夥伴」。

記者所能查到的俞一平和王堅的合作,始於2003年栗小兵入股金通時,俞出任金通董事總經理一職。2004年,俞一平擔任法定代表人的BVI公司 Wilton,參與了拉薩啤酒和嘉士伯的合資———拉薩啤酒先與Wilton合資,嘉士伯再從Wilton處受讓股權,交易價格雙方均未披露。

在這之後,俞和王更是進一步聯合運作5100冰川礦泉水項目。2005年,王堅將金通所持有的中海和永豪的股權,轉讓給了香港中稷佳華有限公司(下 稱香港中稷),這家新成立的公司90%股份為周文瓊控股的BVI公司StarryInvestment持有,10%歸屬於栗小兵個人持有的 TibwatresInvestment,栗小兵、劉敏、俞一平和周文瓊四人擔任董事。

招股書把這項股權轉讓解釋為「代持」———家庭婦女周文瓊是王堅「所信賴的朋友及知己」,由於對「項目初期投資會否成功的不確定性」,她代王堅持有這部分股份。

關於周文瓊的個人身份,招股書未多做交代。記者從香港中稷的註冊資料中看到,持美國護照的周文瓊,登記的地址是深圳福田區一處公務員福利房小區。她還是金通的董事,但她在金通登記的地址,卻是深圳一個豪宅小區東海花園。

香港中稷和金通的註冊資料還顯示,俞一平和栗小兵同時持有加拿大和香港護照,而栗小兵的中國身份證,也還是正常狀態。

此外,2003年入股金通時,栗小兵的登記地址是淺水灣一處價值千萬的高檔公寓,在最新資料裡,卻已變更為香港頂級豪宅小區貝沙灣,香港諸多名流及演藝人士居住於此,區內住宅動輒數億元。

恰是在這個蹊蹺的代持安排之後,5100冰川礦泉水項目啟動。

 

八層股權屏障
        2010年11月,5100公司上市主體成立時,西藏中稷已衍生出多達八層的股權架構,但招股書中對這個涉及利益分配的關鍵部分下筆寥寥。

2006年初,西藏中稷以很低的價格取得了其核心資源———西藏冰川礦泉水的採礦權。根據協議,2008年、2009年及2010年,西藏中稷需要向西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熱地質大隊支付對價30萬元、30萬元及50萬元;從2011年起每年向地質大隊支付50萬元。

項目啟動之時,資金和人員幾乎是現成:初期投入當中的逾億元是從西藏發展等方面融得,連公司的管理團隊,也有多人來自西藏發展———其前身是拉薩啤酒廠,有建立礦泉水公司所需的專業經驗。

2007年起,5100礦泉水簽約中鐵快運,源源不斷送往全國各地,中鐵快運也從此成為其最大客戶。同時,新的生產線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到了2008年,西藏中稷又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此前的四層股權演變為六層。

香港中稷持有的中海和永豪全部股權,轉讓給了BVI公司西藏5100,西藏5100再由一家薩摩亞群島註冊的水資源公司全資持有,水資源90%的股份歸屬於王堅個人持有的BVI公司TrueAsset,10%股份則由俞一平栗小兵夫婦持有的BVI公司泉源投資持有。

等到2010年11月,5100公司(0115.HK)上市主體(註冊在開曼群島的西藏5100水資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時,西藏中稷已衍生出多達八層的股權架構──各種離岸公司在其中層層持股,不過半數以上股權,仍在王堅名下。

此時,5100礦泉水已在市場「打響」,2008到2010年間,5100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之增速令人歎為觀止———2008年收入1.19億元、2009年2.1億元、2010年逾3.6億元,利潤也從1190萬元大踏步增至1.15億元。

上市在即,這一年多家投資者前來參與分食股權,但招股書中對這些涉及利益分配的關鍵部分下筆寥寥,部分投資者入股的公司只是為這項投資專門成立,背後的個人股東,也沒有清晰交代。

比如獲持水資源1.33%股份的金裕投資,招股書僅稱,它是由俞一平的朋友、李爭春女士全資持有,而對李的身份也未做解釋。

此外,2010年下半年,按每股1.47港元的價格,5100公司引進了建銀國際、工銀國際、茅台、高原廣景、偉恆通等多家戰略投資者,向他們總計出售了358萬股5100公司股份,水資源的持股比例也相應降到64.2%(上市後稀釋至52.41%)。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得知,獲得5100公司多達11.6%(上市後稀釋為9.47%)股權的偉恆通,其股東葉順劍和葉淑旺居住在福州,從事房地產和廣告經營業務,曾與南昌鐵路局合作,接盤過福州火車站一個爛尾房產項目福鐵大廈,但看起來與5100公司諸位股東並無瓜葛。

至於FantasticWorld和偉綽的擁有人王彥龍,以及高原廣景的十來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股東之身份,大多無從確認。

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高原廣景的唯一董事,27歲的劉晨,也是5100公司最年輕的董事;招股書稱,劉晨2010年進入公司擔任董事會秘書,上市前夕被委任為執行董事。

劉晨簡歷顯示,他在2009年之前都在加拿大讀大學,業餘時間曾在當地公司兼職做過助理工作。而除他之外,包括俞一平、行政總裁付琳在內的其他四位執行董事,年齡都在45歲以上,有長期的從業經歷。

在上面這些引資中,王堅和俞一平夫婦分別持有90%和10%的綠色高原,通過低價獲得股權,再高價轉手下家,已直接獲利數億元。

按5100公司上市當天收盤價計,公司市值已經百億,上述各方也獲得頗豐;王健所持股份的市值已超過40億港元,俞一平栗小兵的賬面財富也近5億港元,上市前3.48億港元入股的偉恆通,市值也達8億。

 

 

兩個「董事長」?
        董力民過往在資本市場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然而,他雖然以5100「董事長」頭銜參加各項活動,卻在招股書中無影無蹤———既沒有股東身份,也未進高管名單。

有意思的是,王堅作為5100公司半數以上股權的持有者,既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位,也不參與日常管理,招股書甚至表示,他已於2005年開始「退下在內地的全職商業活動」。

更有意思的是,5100公司董事長為俞一平,而這幾年來屢屢以5100公司「董事長」身份出入各種官方場合的,卻是另一個人———董力民。

董連名字都不曾出現在招股書中———既沒有股東身份,也未進高管名單。

南方週末記者注意到,過去幾年,在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時報》,以及人民網、拉薩市政府網站、西藏人民廣播電台等「權威媒體」甚至5100公司官方網 站上,董力民多次以「西藏冰川礦泉水有限公司董事長」、「西藏5100水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和「北京5100水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身份,出席包括 2007年5100公司與首旅集團合作簽約、2008年央視《水與中華》節目策劃、2010年西南旱災捐贈活動、上海世博會以及拉薩雪頓節北京發佈會等正 式活動。

現年50歲的董力民,1984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隨後被分配到北京市委組織部工作。次年被調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辦公廳,擔任秘書工作。 1990年,也就是「十萬大軍淘金海南」風潮期間,董離京南下,轉至海南省政府辦公廳任職,官至處級。在這之後,他棄政從商,如今已浸淫資本圈近二十年。

董力民和王堅年齡相仿,曾同期就讀於北京大學,90年代又都在海南發展,相熟多年。

董力民的名字並不為公眾所熟悉,但他過往在資本市場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

僅據南方週末記者的不完全查證,從90年代到現在,董力民任職高管或實際控制的公司,參與投資了9家上市公司。董在其中部分公司擔任董事。

最為關鍵的是,董氏公司總是能上市之前參與上述上市公司前身之國有企業的重組,或是從上市公司國有股東手中直接購入法人股。而其中很多投資,又在很短時間內轉手他人。就是這類「揩上市蛋糕奶油」的行為,往往能給他帶來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投資收益。

比如,華中數控(300161.SZ)於2000年9月變更為股份公司前夕,國科新經濟擲1223萬入股,現市值3.67億元;同樣的事情發生於北緯通信(002148.SZ)身上,國科新經濟10年前入股,現在的收益也超過20倍。

為什麼能參與投資這麼多地區和領域的上市公司?董力民擔任「高級專家顧問」的一家投資顧問公司「中華紀元集團」網站上,一則個人介紹從某種程度上給 出了答案———「藉其(董力民)人際網絡優勢及善於領會中國政府的政策走向,董先生亦為投資及證券業之最高層管理提供顧問服務。」

有意思的是,董力民擔任董事長的海南海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北京百峰新技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皆是接盤自他的友人、原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因千萬元受賄已於2010年被判處死緩)。

王益和董力民曾同期就讀北京大學,且兩人都是從政界擔任秘書一職起家。

蹊蹺的是,這個多年來長於運作資本的董力民,卻在自己頭頂「董事長」頭銜的5100公司上分毫無染。

 

下一站:青稞啤酒
        青稞啤酒正在複製5100的「成功」模式;項目甫一起步,就成功獲選成為世博會接待啤酒專項贊助商,它同樣劍指資本市場。

目前,一攤新的業務———西藏青稞啤酒,也正在董力民、王堅等人的運作中。

作為西藏自治區政府重點產業建設扶持項目,一個總投資8.8億元、年產量20萬噸的「高端品牌」青稞啤酒生產基地去年已經投產。

青稞啤酒原是拉薩啤酒有限公司(西藏發展持股50%的核心子公司)研製生產,但規模較小。

這個野心勃勃的新項目,2009年已單獨拆分出來成立了西藏天地綠色飲品發展有限公司,由西藏青稞啤酒有限公司和西藏國有投資公司持股,前者目前持有52%的股權。

如今,青稞啤酒正在複製5100的「成功」模式。

和5100類似的是,中稷控股又一次「潛伏」在這個項目背後。從西藏發展公告來看,中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曾於2008年11月和2009年3月,分 兩次以總計310萬元的價格,從西藏發展手中買下了西藏青稞啤酒31%的股份。但在5100公司招股書中,只稱中稷控股持有青稞啤酒18%的股權。

2010年這個項目甫一起步,就成功獲選成為世博會接待啤酒專項贊助商。彼時,董力民還曾以西藏青稞啤酒董事長和西藏天地綠色飲品董事長的雙重身份到上海簽約和宣傳。

而且,據中國廣播網報導,經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進一步牽線搭橋,青稞啤酒方面已與鐵道部簽下第一批25800噸的青稞啤酒訂單,這些貨品將通過青藏鐵路和中鐵快運覆蓋全國的物流服務網絡大批量運往各地。

2010年底,鐵路運輸「西藏青稞啤酒」首發儀式當日,青海新聞網稱,「宣傳銷售西藏青稞啤酒,是繼宣傳銷售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之後,鐵路部門 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又一具體行動。」西藏青稞啤酒副總經理羅布次仁已經公開宣稱,未來有望實現年銷售收入十億元,公司已打算來年上市。
  

附:大客戶是壟斷國企的公司們

 

 
        寄生模式或因產品屬性與技術特點而生,或與其利益關係相連,前者無可厚非,後者卻一定程度上使寄生公司成為了權力尋租和變現的一條通路

南方週末記者  陳中小路

5100公司依附壟斷行業之單一大客戶在短時間內造就的財富神話,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並非首次。

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之一的神州泰岳(300002.SZ),也曾因類似模式,引起坊間強烈質疑。

這家早在2001年就成立的軟件公司早期一直業績平平,但其命運在2007年成為中國移動飛信業務唯一運維外包服務商後,實現了「烏鴉變鳳凰」式的轉折;事實上它所中的標,只是一個同行們眼中包賺不賠、換誰都能做的業務。

過去四年,神州泰岳從飛信業務上獲得的收入從8000多萬元一路飈升至近5億元,在其總營收中所佔比例,也在五成之上(不包括2007年)。

除了各自的大客戶外,5100公司和神州泰岳的其它客戶亦集中在體制內。5100公司在招股書中披露,國航、中油BP、中國郵政、建設銀行、中糧集團、西藏政府等,已被其攏為買家;而神州泰岳的客戶,亦集中在電信、能源、金融和政府等領域。

一張訂單改變命運的兩個幸運兒,到底是如何獲得這些超級大客戶的垂青,外界無從獲知。倒是在這兩家公司身後,都可以看到某些權力的身影在潛伏。

與神州泰岳相似,2010年5月在創業板上市的恆信移動(300081.SZ),就是河北移動的最大銷售夥伴,雙方合作運營了上百家營業廳,此外公司還和河北移動聯合開發多項SP業務。

恆信移動雖是民營企業,但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曾和河北省郵電局組建過合資公司,彼此利益關聯久矣。

2010年上市的寶莫股份(002476.SZ),其營收比例逾七成來自中石化。這家企業由中石化勝利油田下屬企業改制而來,上市時還被媒體揭露出改制時國資折價出售、勝利油田對其產品採購價遠高於市場價等問題。

2011年初登陸中小板的香精生產商百潤股份(002568.SZ),約四成業務來自甘肅煙草,這個公司的前兩大股東劉曉東和柳海彬,早年就在蘭州卷煙廠工作。

最有意思的要數去年在中小板上市的聯信永益(002373.SZ)。這家軟件和信息服務公司剛上市十天,董事長就因單位行賄罪被刑拘,幾個月後繼任 者也因相同罪名涉案。兩位高管捲入的是原中國網通董事長張春江案,而北京網通正是聯信永益的核心大客戶,在其營收中的佔比一度超過六成。此後,公司業績大 幅滑坡,目前股價也較上市初跌去七成。

事實上,這種「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寄生公司」,已在交通、電信、石化、電力、煙草和水利等行政壟斷行業遍地生花;上市公司由於必須披露相關信息, 人們才得以看到其中一角,而大量的公司並未上市。而且,這類公司多在中間行業,沒有5100礦泉水或飛信這樣直面消費者的產品,雖體量巨大,但未被公眾所 知。

寄生模式或因產品屬性與技術特點而生,或與其利益關係相連,前者無可厚非,後者卻一定程度上使寄生公司成為了權力尋租和變現的一條通路。

一位國有航空公司的員工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飛機上會供應一些口味不佳、毫無知名度的食品或飲料?為什麼這樣的產品供應商能中標航空公司的 集中採購?因為在航空公司同等預算的情況下,通過這些比品牌商成本更低的產品,可以擠出更大的利差,產生更多流向私人的回扣。」

一位以中石化、中石油為客戶的民營石化產品企業銷售人員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另一個例子,他的一個客戶,「連我們的產品用什麼包裝都做了指定」,並明 言這家包裝企業的東西雖然「貴一些」但是「質量可靠」。後來,這家處於寄生角色的民營企業也只能乖乖採購了那個比市價貴四成的指定包裝產品,再到後來,他 得知包裝生產商是客戶單位一位領導的親戚。

這位人士說,他們公司甚至在北京投資了一家拍賣公司,方便收集古玩「孝敬」客戶各級領導,至於客戶飲食喜好、休閒娛樂、親屬讀書等方方面面,他們一般需要主動打點得當。

除此之外,諮詢費提成、乾股抽利乃至海外直接走賬,都是寄生公司常用的生存法則。

近年來,朗訊、西門子等跨國公司涉嫌在華商業賄賂,陸續在美國被查,也恰是案發於電信、地鐵、石化和電力等壟斷領域的採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9

作為股民, 我究竟想賺誰的錢?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ts02.html

我最近老是在想一個問題: 作為股民, 我究竟想賺誰的錢? 如果我想賺上市公司的錢, 那麼我就必須選擇那些從長遠來看有成長潛力的好公司, 耐心等待它們成長(畢竟,草長出來也是要花時間的)。如果我想賺其他股民的錢, 那麼,我就必須學點心理學, 或者學會打聽消息, 試圖先人一步, 著重分析短期的經濟數據, 和公司的財務數據, 以及猜測其他人對這些短期數據的反應 (求二階導數)。

從短期來看, 股市基本上是一個零和遊戲。 如果你做短期, 那就只能依靠比別人聰明或者幸運, 賺其他股民的錢, 因為公司的業務不能在短期有明顯變化。但是, 股市在中長期並非零和遊戲。

 

有幾個道理, 我們也許可以串起來(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個道理的幾種說法):

 (1) 短期投資就是想賺其他股民的錢; 長期投資就是想分享上市公司在生意中賺的錢;

 (2) 短期投資只需要研究股民, 研究股票; 而長期投資者才需要研究上市公司;

 (3) 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比大多數人聰明, 而實際上, 我們就是大多數人。

 (4) 短期投資者需要關注價值窪地, 而長期投資者關注幾年甚至幾十年以後的結果, 不需要太看中間的過程。

 (5) 上市公司的董事們經常被迫賺錢, 因為他們的買賣受到限制。

 (6) IPO是一場熱鬧, 虧錢容易賺錢難。

 (7) 總的來說, 做PE股權投資的人們比做二級市場的人們好像聰明一些。對不起, 我說這句話, 會得罪太多人。請允許我收回這句話。做PE股權投資的人們跟做二級市場的人們相比,贏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投資的企業也許能夠上市, 也許終究不能, 所以他們一般被迫留足了空間, 而二級市場的人們總是指望"見勢不妙,撒腿便跑", 可是我們總是在還沒有來得及跑掉之前, 資金就不見了一大半。這時候, 於心不甘, 繼續持有, 於是我們就虧了更多。

 (8) 最好不要做預測; 如果你一定要做預測, 那就只做長期的, 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預測。預測幾個月以後的物價, 金價, 銅價, 匯價或者股價, 實在是不明智的。

   去年9月, 我出版了<<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一書。但是, 醒悟需要一個過程, 特別是對於我這種在股市泡了17年, 中毒很深的人尤其如此。 最近, 我把今年繼續思考的結果放到了書中, 把過時的內容剔除了。這個更新本將於10月份擺在你面前, 我自己很滿意。謝謝編輯沈家樂和卓巧麗; 也謝謝讀者給初版所提的很多意見。是為修訂本之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