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誰把自己當老板看,誰死得最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116/152817.shtml
導讀 : 俞敏洪提出這個時代是被互聯網所顛覆的時代,不管在何時或任何一個領域,都會有革新。
i黑馬訊(楊博丞)11月16日消息,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洪泰基金聯合創始人俞敏洪在臉臉戰略發布會上發表題為《你們的時代》主旨演講。他提出這個時代是被互聯網所顛覆的時代,不管在何時或任何一個領域,都會有革新。思維的解放和開放造就了BAT企業的成功與壯大。同時,一個人行為習慣的改變,會帶來做事習慣的改變。最後,他認為做任何事情,只要希望之火在你心中,任何失敗都不再可怕。
以下為俞敏洪口述,經i黑馬刪減整理。
我演講的題目是《你們的時代》。我想說的第一句話是不,這也是我的時代,也是我們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的偉大時代,我首先想給它定義一個詞,叫做革命。這個詞是在互聯網時代經常能所聽到的詞,甚至是顛覆、破壞、突破等。但日常生活中好像什麽都沒發生,等到發生時,我們突然發現,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變革就在我們身邊
我想革命不僅是在商業領域的革命,它也涉及我所在的教育領域,對於這點我體會非常深刻。在過去,如果想要聽哈佛、耶魯、斯坦福的教授講課,那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但現在我們只要進入網絡,搜尋教授的名字和他們的課程名稱,你就可以完整的聽到他們在這些優秀的大學中講課的全部場景。
在這樣的變革中,教育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除此之外,有些變革幾乎是本質性的顛覆了這個時代。在十幾年前的時候,我幾乎每個禮拜都要逛兩到三次書店,因為書是我的精神糧食。但今天,逛書店的時間能讓我想起來的,也是兩年前了。有時在機場,我還會看看機場上的書店,因為在飛機上有時候要買本書看看。但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買得很少。因為現在有一種方式,可以大量將我喜歡的書便宜購買,並且可重複,那就是電子書。
電子書的革命不僅僅是對於一個現實的革命。比如地面書店被推翻了,地面商場再沒有人去,或者電影院部分被視頻所取代了。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對我們思維的改變和思想的轉變。思想導致人的行為。
中國的經濟,尤其是民間經濟得以開放,是源自我們思維的解放。例如出現了像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企業。這次思想革命來自於互聯網這樣的概念,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概念,讓我們隨時隨地即通世界,和世界相連,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麽事情,知道世界上商業模式的變革、思想的變革,到底到了什麽地步。
更重要的是,隨著思維的改變,帶來行為習慣的改變。我記得我用第一臺電腦的時候,算是比較晚了,應該是大概1999年左右。那時候我用電腦做兩件事情,一是寫文章;二是處理一些郵件。而現在我不僅用一臺電腦,每次出行時要有4臺設備在我的書報里。手機、電子書閱讀器、平板電腦。要看電影,就在平板電腦上下載些最喜歡的電影。還有電腦,我現在已經把微信、微博平臺,未來還有臉臉,作為我辦公和生活的工具。它帶來了深刻的行為習慣改變。
行為習慣的改變,帶來了做事習慣的改變。比如我原來必須每天早上7點就到辦公室,晚上11點才離開,原因是所有的事情我都必須當面處理。但現在我可以整個禮拜,整個月不到辦公室,唯一要做的事是過一個禮拜之後,比如到辦公室找那幾個最重要的人吃頓飯,讓他們見見我,表明我不是個虛擬人物。但是剩下來所有的事情,我都可以在地面交通擁堵出現前把事情做好。
這是革命的時代,它雖革了很多的命,但是革命能把一個人革得越來越幸福;把一個民族革得越來越解放;把一個世界革得越來越光明,所以這次革命真是一個偉大的革命。毫無疑問今天的題目叫場景革命,我覺得起的就是非常好的一個標題。
一切都在重新定義
這是一個所有關系都重新界定的時代。我在深刻的考慮一個問題,我和員工的關系到底是什麽關系?原來這個問題不需要考慮,我就是雇傭你們的,我就是老板。你們除了到我這來工作,你們還能到別的地方工作嗎?你們到別的地方工作,能拿到比在這里更高的工資嗎?所以你們老老實實工作,我是老板,千萬不要把關系搞錯了,這是原來的思維。
而當我現在看到這些員工,這些任課的老師,發現他們卻是我的老板,關系全部倒過來了。如果他們不願意選擇在你這工作,他們的出路會非常多。他們可以到與你競爭的企業中工作,他們可以自己獨立成立一個工作室。毫不誇張的說,在中國現在的教育領域,做得最好的教育培訓機構,有一半以上是從新東方走出去獨立創業的,他們原來都是我的雇員。現在他們有的變成我的合作者,有的變成了我的競爭者。我就想如果我比這個時代早走一步,在幾年前就把他們看作是合作者而不是雇員。大家都看過《中國合夥人》這部電影,如果我把這個關系重新定義的話,我相信很多新東方的創業者都會留在新東方創業,而不是出去創業。
在今年我重新界定這個關系之後,就有一批人已經留在了這里做他們的工作室,或者創業,而我共享他們的成果。所以這是一個完全重新界定的時代,在這個重新界定的時代,誰把自己當老板看,誰死得最快。誰把自己當雇員看,這輩子誰最沒出息。它界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時代使每一個人變得更加有尊嚴。如果到現在為止你還覺得被欺負了,被壓迫了,說明你對自己的定位不對,你跟組織的關系沒有弄好。
一切都在重新定義,我覺得是人類走向更加個性的自由發展,會變的更加精神飛揚、更加能夠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更加能夠保留自己尊嚴的時代。這個時代已經靠各種關系的重新界定,來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這次臉臉的場景革命,做得是人與場景的重新界定。我覺得界定的事情可以做得非常深刻,當然現在臉臉團隊做得還遠遠不夠,世界上這個場景遠遠不止2500萬個。首先家庭是一個場景、社區是一個場景、人和生產的關系是場景、你和丈母娘家的關系也是場景。怎麽樣在各種不同的場景中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服務,提供更多互惠互利的服務,提供讓老百姓真正能省錢,又能享受幸福的服務,我覺得這是臉臉要考慮的最深刻的問題。
同時這是一個依靠弘揚自己的個性,才能夠生存的時代。在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朋友之間交往時,你謙虛是不會錯的。在你做出成績時,把你的利益更多讓給你的員工和合作者,而你自己盡可能少拿一點,這個永遠不會錯。但是剩下來的,你的才華弘揚,你自己能力的展現,如果你這個時候再謙虛,你就是死路一條。為什麽?因為當你在謙虛時,盡可能把自己隱藏起來的時候,你的競爭對手正在不斷的宣揚自己。
團隊力量大於公司力量
有大批的老師,尤其是教課水平非常高的老師,他已經不需要新東方這樣的平臺了。為什麽?因為他靠自己的粉絲,就能招到足夠的學生。我看到新東方的老師,我一方面感到高興,一方面感到恐怖。高興在於新東方老師自己才華展示的速度極快,恐怖是每個老師都在建自己的社交圈。當達到一定程度時,他的宣傳力量比新東方還要強大。
所以,要趕快建立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所有的老師都能玩,都能招到最多的學生。比如他在外面平臺上能招到一千個學生,而通過新東方的平臺至少能招到兩千個,因此他就願意在新東方的平臺上玩。新東方的平臺必須把線下、線上、空間全面結合起來,讓老師和學生,以及和新東方無障礙的進行溝通,這就是展示個性的一面。
我參加過很多企業組織結構的討論,它們現在要麽轉型,要麽解體。我感覺新東方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解體和重組,產生新的組織結構的過程。而這個新的組織結構,很像蜂窩狀的結構,每個人在里面都有一個自己的窩,每個人在窩里都感覺非常安全。每個人合在一起作為團隊的力量,遠遠大於組織結構本身的力量。
如果你把商場作為一個固定組織結構來看待的話,那麽必死無疑。它是一個靈活的,不斷調整的,不斷隨著人們的需求而改變的。所以變動性的組織結構狀態,一定會變成一個常態。 這是一個弘揚個性的時代,但又是需要把資源集中的時代。其實阿里巴巴的出現不是偶然,沒有阿里巴巴一定有另外一個出現,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這個時代在呼喚這樣一個平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或者說讓生意變得更加好做,把所有的有能力的個人集中起來。
一旦把一個群體組織起來以後,它永遠的資源都是雙方正向的流動。所以我們就會出現這樣的大平臺,這個大平臺本身是我們成就的,我們成就了它,同時它倒過來幫助了我們。所以有了阿里的平臺,連接人與商品的關系;有了騰訊的平臺,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了百度,連接人與信息的關系;有了臉臉,連接人與場景的關系;有了新東方,連接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失敗不可怕,無戰鬥之火更可怕
我的半生正是從夢想中、期待中一路奮鬥,碰上絕望,碰上痛苦,碰上破碎,最後又一路前行的活下去。上午有人問我說,俞老師,既然你遇到這麽多的困難,怎麽頂過來的。我只有一句話,生命無息、戰鬥無止。其實更加重要的是,你心中對於未來永遠心存美好的希望,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希望之火在你的心中,其實任何失敗就不再可怕。如果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條平靜的河流一樣一帆風順,即使你有錢,即使你胸懷很大,那又有什麽用呢。對我們來說,我們希望的是有平靜的湖面,有雄壯的瀑布,奔流的水流。有一點必須要記住,保持自己的生命一路向前,其實生命就是這樣一條流動的河流,我們必須勇敢的跳下這條河,和這條河一起奔騰向前,它我們的生命之河、時光之河、希望之河。
所以我個人的感覺,其實任何時代的來臨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不願意與時代一起共同前進,所以希望所有的朋友們與我們這個時代一起前進,共同創造這個時代的輝煌,以及我們個人生命的輝煌。
誰把華為管理搞成這樣子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5/162375.shtml
誰把華為管理搞成這樣子了?
藍血研究
本文由藍血研究(微信ID:lanxieyanjiu)授權i黑馬發布。
轉眼筆者在公司工作十幾年了,時光是最好的雕刻家,不知不覺中,我從一個滿滿都是膠原蛋白的青蔥少年,變成了兩鬢染上白絲的中年大叔。
回首過去的十幾年時光,無疑是忙碌而充實的,輾轉在多個崗位工作,有幸見證並參與了公司從中國走向全球化的過程,雖然奮鬥多年仍只是一名“老班長”,但看到公司的年度銷售額從不足50億美金增長到今天的700億美金,心中是滿滿的自豪和驕傲。但最讓筆者驕傲和自豪的不是這些數字,而是公司做百年老店的決心,以及堅定不移地向著這個方向邁進所付出的努力。個人理解,做百年老店的追求遠遠超出了單純追求個人名利的精神境界,做百年老店那意味著企業要順應社會發展的主潮流趨勢,所作所為要能對社會進步產生貢獻和價值,結果是社會大眾直接或間接從中受益。以公司舉例,“因為華為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將人類信息化的進程,從寬度和縱深度兩方面至少提前了20-30年”(摘自新版《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做為一個從小愛看武俠小說的普通人,公司的這種目標某種程度上成全了我的英雄夢,所以在公司十幾年,雖然遭受過委屈也遇到過挫折,也從未想過要離開這家公司,一直堅信公司有成為百年老店的能力和潛力。但幾年,聽到的、看到的很多現象讓我的信心出現了一絲動搖和憂慮。公司越來越大了,與此同時,大企業病也越來越嚴重了,比如對奮鬥文化的理解片面僵化,比如流程運作複雜、內耗加劇等等。對這些現象筆者很憂慮,很擔心如此下去,也許3、5年之後,我們都要另謀出路。
一、對奮鬥文化的理解太片面,奮鬥不只是身體上的奮鬥,加班加點的也不全是奮鬥者
一個企業的成功其實文化的成功,筆者非常贊同這種觀念。文化保證了一個組織形形色色的個體能按照同一種語言、同一種動作完成組織賦予的工作職責,同時也確保大家在遇到矛盾和沖突的時候,能在同一個方向上思考問題。而這些都是保證組織目標達成和運作效率的重要條件。
毫不誇張的說公司的文化是公司成功的DNA,同時,公司的文化是很強勢的,在多種管理制度中均得以體現和強化,有一種說法,即便不帶工卡,也很容易識別出誰是華為的,大概就是華為文化在個人形象方面打下的烙印。
通過種種管理措施保證文化能夠不斷傳承,筆者非常贊同。但反觀我們現實中的管理行為,對文化的理解過於片面,執行過於僵化教條,反而束縛了組織的活力,實在是過猶不及。
舉個簡單的例子,所有華為人都有共同的苦惱——“休假”。
休假其實是人的一個很正常的需要,生病了要休息吧,家中有事要處理吧。但在我們公司“休假”似乎就是“不奮鬥“的代名詞,並且請假過多,還會受到各種懲罰,比如不能參加飽和配股、不能配TUP等,所以工作中每每看到XX帶病工作,XX父母生病、因為工作不能在床前盡孝的現象,這些行為甚至被當成奮鬥的典型行為被大肆宣傳。但這樣真的好嗎?要成為百年老店,意味著我們要做長跑選手而不是短跑選手,長期透支體力、忽略親情維護,想長跑只能是“有心無力”,這種行為無異於“殺雞取卵”。
二、過分強調服從和執行,員工的自主性被遏制
強調服從和執行沒有什麽不對的,個人理解,這是組織得以有效運作的基礎。但過分強調服從和執行,會讓個體成為不會思考的機器,在這個充滿變化的信息社會,這無疑是很危險的。
說起服從和執行,可能每位童鞋心中都有一把辛酸淚,眼前浮現數不清的工作場景:
場景1:主管布置任務,下屬對工作目標或方式有異議,於是和領導PK。但結果是什麽呢?你可以保留意見,但還是要服務。
場景2:部門開會,老大侃侃而談,其他人一直緘默。最後,老大問:“大家有什麽不同意見,暢所欲言啊”,於是大家附和幾句,無非表明立場,自己已經已經完全領會老大的意圖,堅決貫徹執行;
場景3:領導找小A溝通,“小A啊,你對未來發展有什麽打算啊”,小A一臉茫然,“沒想過啊,可以想嗎?想了也沒用吧,聽公司的唄”。
場景4:和某同事聊天,說起對某些業務場景的擔憂,同事信心滿滿地說,“有領導呢,這些事情領導都知道,真正遇到困難,領導一定會給出正確解決辦法的,領導們都厲害著呢”。
誠然,因為能力、資歷、崗位信息等原因,大多數情況下,領導比下屬對問題看的更深遠、更透徹。但過去的成功可能是未來失敗的母親,十幾萬人的公司,業務遍布全球,業務領域橫跨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客戶,如果事事依賴領導,整個公司的運作僅僅依靠幾個、十幾個、幾十個腦袋在思考和決策,遇到變化和挑戰,末端肢體不能靈活地做出準確的自反映,那麽華為危矣。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公司文化的強勢不無關系,我們不太容易向某個人、某些人或者社會流行的某種行為趨勢做妥協,有強勢的文化其實是件好事,幫助我們抵制誘惑,真正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但問題是,文化對個體的影響,不是帖在墻上,喊喊口號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通過主管的行為來施加影響。如果主管沒有準確理解公司文化,而且做不到“開放、妥協、灰度”,難免在制定的一些管理政策時或行為方式上,會比較僵化教條,進而造成強調執行和服務的工作氛圍。
三、公司氛圍變得“不簡單”,互相推諉的現象每每發生
經常在壇子里看到有童鞋感慨“華為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華為“,認為“10年前才是華為最美好的時光”,筆者也有同感。剛到公司的時候,強調一站式解決問題,不管收到來自哪里的求助,不管是不是你職責範圍內的,如果你有能力應該第一時間幫助解決問題。那確實是一段單純且快樂的時光,大多時候都沈浸在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中。然而,今天一切都悄悄發生了變化。接到一個求助,得先看看這個問題是不是職責範圍內的,接了這個問題對部門的業績會不會有影響,還得看看解決這個問題要花多少精力,解決這個問題會給部門抹黑還是會出成績。如果不管不顧地接了這個問題,輕則會被認為“思想上不成熟“,重則考核成績受影響。所以,很多時候雖然不是出自本心,但我們不得不學會”講話留有余地“,”PK和扯皮“。
前段時間,我的一個老同學從公司離職,他告訴我“不想就這麽下去了,成天就是溝通和扯皮,要不就是小心翼翼地看別人臉色生活。人生只有幾十年,總得找點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這可能是公司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陣痛,我們希望組織擺脫人治,通過流程的建立和優化,推動組織長治久安。但首先因為我們的能力還不夠好,加上歷史上還遺留了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所以流程難免有不明確的地方;再者再好的流程也是人來執行的,因為我們不善於妥協和灰度,對流程的理解難免偏頗,執行上難免僵化……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真心希望我們盡快成熟起來,建立起真正面向業務的、符合業務實際的、授權有序、監督合力的組織運作模式,讓“溝通和扯皮“這個華為人最痛恨的字眼早日封入歷史。
四、批評多,表揚少,上下級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
這個似乎也有N多故事……
故事1:典型的考評溝通場景,一句話概括你的成績,然後花半個小時說你哪里做的不夠好。
故事2:某部門會議,因為某項目被客戶投訴,主管大發雷霆,把每個團隊成員都罵了一遍。雖然私下里知道主管這是對事不對人,但心情還是會忍不住變的很糟糕。
故事3:員工A常駐在M國工作,直接主管常駐L國。一年到頭,除了工作上的匯報,幾乎沒有其他的交流。轉眼到了溝通考評的時候,主管打來電話只說了一句話“今年做的不錯,你的考評成績是X“,聽著電話的盲音,A只能苦笑不已。
當然,就整體而言中國人都比較內秀,不太習慣公開贊揚別人;也必須承認簡單粗暴可能是最有效的。筆者的小女兒今年不到4歲,有一次在家里各種淘氣,和她各種講道理,完全不理會,終於耐心用盡,大吼一聲“鬧什麽鬧!不聽話,到陽臺罰站。“女兒立即會安靜下來,但眼里極力忍住的淚水,也宣示了她內心的恐懼和悲傷。做家長的都知道,如果孩子訓斥的次數多了,你可能得到一個聽話但沒有主見的孩子,或是一個叛逆且粗魯的孩子。同樣,如果希望雇傭員工的大腦,就需要多一些正向激勵和鼓舞。如果張口表揚人很難,那就請先從和員工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開始,這也有助於上下對齊目標,提高工作效率。否則,如果什麽都只能靠猜,早生華發是小事,心情抑郁才最可怕。
五、主管權力過大,唯上現象嚴重
昨晚筆者在埋頭寫作給領導的匯報材料,在寫到某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思考的第一緯度是領導會比較傾向哪個解決方案。寫完匯報材料,在吸煙室吸煙的時候,小小鄙視了一下自己。做為一名專業人員,從專業角度給出最佳解決方案是自己的職責所在,而自己卻不知不覺地背棄了自己的職責,以領導的喜好做為工作的準繩。枉自詡為靠專業吃飯的人,卻不能免俗地成了“唯上”一族的成員。
和“煙友”們自嘲自己是“唯上”一員的時候,居然引起了不少共鳴,吞雲吐霧中,大家大吐苦水。
“最怕領導罵,所以現在向領導匯報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問題能不說就不說,領導喜好聽啥就多說點啥”;
“其實組織中挺多‘變色龍’,在領導面前謙虛好學,在下屬面前簡單粗暴。偏偏這樣的人混得很好,因為領導賞識嘛”;
“領導來的時候就是部門最忙的時候,十幾個人通宵寫膠片就不說了,一些面子上的事情也要突擊安排好,讓領導滿意是第一要務”;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十幾萬人的公司難免存在這些現象。究其根源,領導權力過大可能是原因之一。公司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推行三權分立、績效公示,開放心聲社區,評選明日之星,也做了很多工作試圖扭轉這一現象。但結果呢?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斷。
六、互聯網時代、多業務背景下,公司文化需要更加開放、包容和多樣性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組數據分析,說的是70、80、90之間的差異,記的不完全,簡單列舉幾個:



這些對比,其實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70、80、90存在差異的地方不僅是多了或少了幾道皺紋,他們在生活環境、思維方式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現在我們公司70後已經成了老家夥,80後正挑大梁,90後蜂擁而至。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必須是求同存異,更加開放和包容。
[本文由藍血研究(微信ID:lanxieyanjiu)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華為
管理
奮鬥文化
贊(...)
分享到:
雙11電商套路深,誰把誰當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1/165798.shtml
雙11電商套路深,誰把誰當真?
來源 | StarYan先生
作者 | 晗章
馬上就迎來雙11,親愛的們手(腎)還好嗎?
每年商家大促不知道要騙走多少人的腎。
也許你很想知道,我就隨便看看,怎麽就一步步把錢放進他的口袋里了呢?
本文作為雙十一複盤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就來聊聊常見的線上/線下商家營銷套路及背後的心理成因,主要分為用戶策略、價格策略和文案策略三部分。
具體談一談商品價格如何制定,為什麽要這樣定?它又是如何去影響人們的?其背後的消費心理誘因是什麽?
部分案例概念參考:理查德·薩勒(Richard Thaler)教授理論,劉潤5分鐘商學院,消費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理論概念。

一
用戶策略
先來看個案例:
你去咖啡店,選擇了一杯價格36元的咖啡,掏出手機準備掏錢付款。(按理說,沒有小插曲)但,
假如,我們換個說法。
服務員告訴你這杯價格36元的咖啡,你今天可以免費得到。
我猜你的表情是先一楞,繼而狐疑,這時服務員露出燦爛的笑容解釋說,“這杯咖啡免費贈送,如果您能辦理一張88元的打折卡。並且,這張卡全國通用,您在任何時候到店消費,都可以享受9折優惠哦。”
聽著挺劃算的,調查數據也顯示,有70%左右的客戶都會購買這張打折卡。
而且,就因為這張打折卡,咖啡店的銷售利潤增加了一倍。這句話有這麽厲害?我們慢慢說來。
1)擴大客單價
我們來算一筆賬,如果每天有100個用戶,每個人消費36元,那麽銷售額就是3600元,如果每杯咖啡的成本是4元,那麽利潤就是:3200元。
那麽推出打折卡之後呢?如果向100個人介紹有70個人購買了打折卡,那麽就是(30人 x 36元)+(70人 x 88元)=7240元,如果每張卡的制作成本是2元,那麽利潤就是:6700元,不難發現客戶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竟然增加了一倍。
而且,用戶還感覺自己占了便宜。因為對於用戶來說,咖啡的價值是36元,所以辦一張打折卡88元,送一杯咖啡,88-36=52元,然後這張卡以後還可以持續打折,自然樂意。
2)鎖定消費者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什麽?
其實就是多花了52元,什麽都沒有買到。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打折是建立在你消費的基礎上,你不消費,這張卡對你沒有用,就算你消費那也是給他持續貢獻利潤。
當你獲得了一張打折卡,就在你拿卡的一瞬間,商家其實已經鎖定了你的消費。當你下一次要喝咖啡的時候,你會發現有張打折卡,所以你基本不會考慮其他品牌。(除非你忍住不喝......
那這個案例應用了什麽心理策略呢?
3)增加沈沒成本
答案是沈沒成本。
沈沒成本,指的是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因而不受任何未來決策改變的成本。由此延展出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們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往往也不全考慮這件事是否有利於自己,而是考慮,過去是否已經在這件事上有所投入,考慮自己已事先投入了多少成本。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跟店員鍥而不舍的討價還價,往往店員就會真的做點讓步,便宜點賣給你,因為跟你墨跡這麽半天了,成本有點高。這個成本就是沈沒成本,同時你的投入,也導致你更加舍不得這件衣服。
在電商中,讓用戶付出的越多,用戶粘性就越強。好比天貓最近的捉貓貓,領紅包活動,它並不是直接送給你,也不是直接讓你去搶,而是需要完成一些任務或是通過各種小遊戲來獲取,當你為這個優惠券花費的精力越大,自然越不舍得浪費這張優惠券。
沈沒成本的典型應用之一就是預付定金機制,電商平臺預先讓用戶付出定金,提前鎖定消費者,降低用戶反悔率,提高成交量,說起定金機制,這就聊到商品的價格策略。

二
價格策略
來個案例:
預售價5888的手機,雙11預熱期間付100元定金,雙11當天,定金100抵1040,翻10倍抵用,付清尾款,提前收貨。假設你是一個近期打算購入手機產品的消費者,當你看到這條消息時作何感想?100元定金當1000用,10倍增幅,心不心動?
假如,我們換個說法。
原價5888元的手機,直降940,現價4948!你會不會在想,差不多少了一個零頭,也將近5000,要不再看看其他的。
再來個案例:
雙十一當天,購物合計購買超過5000元,可加1元換購價值200元的贈品一件,200元的東西1元換,假設你本身購物馬上接近5000元,這麽好的機會在面前,是不是要趕緊加購?
假如,我們換個說法。
雙十一當天,購物合計購買超過5000元,贈送200元小禮物,買5000才送一個贈品,標價200可能成本根本沒有這麽多,完全沒吸引力!
明明是同樣的促銷力度,為什麽換一種說法會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
1)比例偏見
這就說到另一個關鍵詞——比例偏見,它是指消費者在很多場合,本該考慮數值的變化,卻更傾向於考慮比例或者倍率的變化,也就是說,人們對比例的變化更為敏感。
上面的例子中,消費者認為5000相對5888只是少了一個零頭,而100元定金當1000用,可是擴大了10倍,消費者認為自己是賺的。
再比如,所有電商標註優惠券時,10元減6元的優惠券,叫6折優惠券,但100元減6元的優惠券,就叫直降六元。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100元的臺燈,降價10元,購買人數並不多,然而若標註購買臺燈後加1元即可得到小風扇(小風扇成本11元),購買人數卻大大增加了。因為1元投入就能獲得11元的產出,實在是很吸引人。
2)價格錨點
案例:
商家有2800和3800兩款冰箱,消費者選擇更多的是2800的,3800的冰箱並不好賣。
假如,我們多個說法。
我們引進一款4600元相似規格的的冰箱放在店里一起展示,此時消費者往往不是選擇最貴和最便宜的冰箱,而是購買中間價位的冰箱。
事實上,4600元,就是3800元冰箱的價格錨點。
價格錨點即商品價格的對比標桿。在消費者眼里,商品的價值是“相對存在的”,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這麽多錢,這個定價到底實惠與否,都需要一個可供參照的標準。
把廉價的配置品搭配一個非常貴的東西一起賣,那相對於單獨賣這個廉價商品,會更容易讓消費者感到價值感。因為用戶選擇時會傾向於中間,權衡對比。
星巴克表面上看只提供了“中、大、特大”的三種選擇,其實在顧客的心理上已經有了“看不見的小杯”作為價格錨點,如此就會大大增加“中杯”“大杯”的銷量。
3)損失規避
案例:
最近iphone8、iphonex 上市了,假如你手上已經有一個iphone6,買還是不買,如果買了8,感覺6不用,像是一個損失。此時如果將8降價近千,用戶購買的欲望可能依然不是很強烈。
假如,我們多個說法。
既然舍不得換,那蘋果就推出換購服務,用舊手機抵扣一部分錢,這比直接給打折優惠,對消費者來說更有誘惑力。因為商家收購了客戶的二手手機,讓消費者感覺自己的舊手機沒有白白浪費了。用戶會認為6在這個過程中是有用的,不是損失而是收益,自然很樂意進行換購。
這在行為經濟學中稱之為“損失規避”,損失規避是指,人們總是強烈傾向於規避損失:一定數額的損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強烈程度約相當於兩倍數額的獲益感受。
在交易過程中,損失5元的痛苦,是獲得5元的幸福填補不了的。比如商品滿88包郵,如果湊不滿88,要單獨再付5元郵費大多數人可能不易接受。

三
文案策略
最後,來說說商品的文案策略。
看個案例:
假如早上去吃煎餅,一張陳舊的木板上寫著:六塊錢一個,正宗山東雜糧煎餅。
假如,我們換個說法。
煎餅果子來一套!一個雞蛋一塊錢! 喜歡脆的多放面!辣椒腐乳小蔥花! 鐵板鐵鏟小木刷!
又或者:在這里,吃煎餅,喝豆腐腦,還要思考人生。
有沒發現,前後兩句話帶來的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這導致最後的效果也有差異,核心就在於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
1980年,理查德·塞勒教授第一個提出了心理賬戶的概念與理論。心理賬戶理論認為,人們不僅有對物品分門別類的習慣,對於錢和資產,人們一樣會將它們各自歸類,區別對待,在頭腦中為他們建立各種各樣的賬戶,從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
這種做法經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因此人們通常感覺不到心理賬戶對自己的影響。但人們如何將收入和支出歸類,卻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決策。
比如我們的心理賬戶有吃飯、有娛樂,有交際,有學習,有通勤等等。假如你想給自己買件昂貴的飾品,有些舍不得,但如果這是給你的對象或者父母,朋友買的,你是不是突然覺得這錢花的值。
電商也是如此,商品詳情頁里都給你講一個故事,描述一個場景,讓你聯想到更美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都有實現自我的高級精神追求,而物品則是場景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轉移心理賬戶這種方式,一件普通的物品也可以產生高階需求的價值。
再比如,如果在雙十一之前發了獎金,比起工資,你是不是更可能把獎金揮霍一空呢?
當然,這個說法成立的前提是
老板,發獎金啊!
[ 本文系StarYan先生(ID:MRstary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晗章,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讓創業不再孤獨,提升普通創業者的成功率,歡迎關註i黑馬。]
電商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