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心直說:從假工廠說起 胡孟青

2009-06-01  AppleDaily





 

「假 工廠」唔係指平常閱報所知近年已成為國際新聞、有手持學生簽證中國留學生近年在加拿大因開設製造假護照、假成績單、假畢業證書甚至假學生證、假工作證等等 而被捕嘅「製假工廠」,亦唔係內地製造假普洱、假可樂、假煙酒、名牌A貨甚至假鈔票嘅「製假工廠」,因為你在明佢在暗,呢啲廠從來唔會畀任何外人參觀,我 等族類只會有機會睇普普通通與港交所嗰堆冧把相關嘅工廠。早幾日落樓下買魚蛋粉,事頭就好單刀直入咁問咗一個尷尬問題,問究竟我時時話返大陸睇廠,究竟係 唔係真係識睇同埋睇得出人家掂唔掂?只可以掉轉頭問番佢,假如你自己開得口邀請別人進行家訪,斷估你都唔會完全唔執吓間屋就叫人入屋。佢即時畀咗一個佢同 鄉一間A股上市藥廠嘅例子,算得上係唔少內地民企嘅寫照,佢只係講咗一個呢間廠最大嘅漏洞,就係呢間藥廠嘅電錶,一個月前跟一個月後都無郁過,即係呢間廠 可以不費一度電就可以進行生產,但係股價就被炒上三十幾蚊人民幣一股,而呢個古仔已經變成佢地同鄉之間嘅笑話。

投資者唔信民企有因

我 只可以好肯定咁講一句,我哋睇過咁多間廠,根本就無人會畀個電錶我哋睇,亦都無試過睇完間廠一個月之後又有機會再睇多一次。由此可以證明,點解好多人今時 今日都唔相信內地民企,又真正唔係無的放矢。人家上市公司出晒車馬費包飲包食宿,試問你仲點敢問得咁盡,有廠家會刻意買定一大堆新機器,恭候銀行信貸分析 員、投行融資部負責人、分析員大駕光臨,證明佢哋借返嚟嘅錢真係有用在經營生產,之不過有無定單及經營現金流就唔係咁容易畀你知。亦曾經試過有上市公司包 晒成架飛機三日兩夜叫晒記者、券商高層、股評及分析員,浩浩蕩蕩殺上東北參加論壇,根本都唔知係自己被利用造勢還是內地一同參加嘅學者與行家被利用咗,總 之由頭到尾都無人逼你寫好佢,之不過去完呢個Trip都無人會寫衰佢,可能係出少句聲手下留情已經當幫忙。好似我敢冒住得罪成村人嘅風險講咁多畀你知呢種 就係行家眼中嘅「戇居」,兜口兜面信得你過而你又問得有誠意兼直接,彈兩句畀你知吓又無妨,當然亦有緣睇過好多好正嘅廠,容後再續談。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89

從和大口仔談銀行股說起:對價值投資的我見 黃師傅

http://hk.myblog.yahoo.com/master-wong/article?mid=4179

我和大口仔都在銀行業入面工作。不可否認,行業內的人會對入面發生的事情,會有較強的洞察力和可以較詳細分析某些事件對行業形勢的影響。這正 是隨笈近期回應網友所說的「能力圈」。這並不是甚麼內幕消息,那些所謂「聰明錢」、「春江鴨」,正是由此而來的。又例如會計仔兄睇工業股的數會比我或大口 仔甚至是隨笈強,這也是因為工作的原因使然。

 

今日提到近期中銀香港的強勢,大口仔兄以他的日常工作接觸,因為人民幣貿易結算開放後生意多到做唔晒,和以前個人銀行業務每天可以兌換二萬人仔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語。

 

猶記得當年開始有人民幣業務時我還在中銀香港工作。因為工作關係,我完全看到人民幣業務量的數據,甚至是資產、存款的數字,都走不出我的眼睛。

 

那時外行人以為是很大的利多。我因為很清楚當中的數字,其實當年就算有人民幣業務,中銀香港的主要存貸業務仍是以港元和美元為主,人民幣佔利息收入的比重是微不足道,也很易看出外行人是樂觀了。

 

事隔多年,我已沒有再在本地銀行工作,現時工作的銀行在香港本身沒人民幣業務,大部份的人民幣業務,主要由上海分行方面打理。公司和甚麼客做緊生意,有沒有壞帳又係暸如指掌。

 

也正是工作性質的微妙變化,我對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洞察力已不如當年。

 

大口仔認為中銀香港的強勢正是反映人民幣再開放後的利多。既然來自一個資深的行家,實際的調查和資訊搜集去確認這個訊息的真確性是必要的。因為以前 的工作經驗,我知道有甚麼訊息要知,要從甚麼人問,而這些訊息並不完全公開,而這些並非行業或公司的機密訊息,而就算公開,外行人也不會明白點解呢啲訊息 係有用。外行人也不會有這些人脈去了解到。

 

從中銀香港較近期的業績、ROE 和帳面值來說,我認為暫時只是回到合理值的估值重估

 

這正是「能力圈」的體現。BLOG 友也會因為自己所處的人脈和行業而有自己的能力圈。這個「能力圈」,正代表著我觀察銀行股是有比其他人沒有的優勢。

 

哪和價值投資有甚麼關係?

 

近期看一本價值投資大師 BRUCE GREENWALD 的著作:VALUE INVESTING :FROM GRAHAM TO BUFFETT AND BEYOND,入面有一段是寫得很好的:

價值投資者必須了解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所在。你必須知道自己有何學識,並能區分一般的能力和予生俱來的理解力。大部份價值投資者或者是某一行業的專家,或者是某些特別情形方面的專家。如破產問題專家。並非每一隻看起來廉價的股票都具有更高的價值。你必須能區分低估的股票和低價的股票,即使是知識最多的投資者也只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才表現出色。」

 

如果大家在網上看到一些資訊,說自己是價值投資,你要很小心:

1.  每個人能力都有局限性。如果沒有行業的充份知識或洞察力,區分低估的股票或低價的投票是很困難,而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後者而不是前者。他並不需要一定是老資 格的投資者或基金經理。甚麼叫充份知識? 看我上面講中銀香港的例子。因工作或人脈得出的資訊是絻對的優勢。沒有的,不要緊。請你安份守己玩指數基金,而且不要在火熱的時候入市,你已經有八成機會 打敗專業的基金經理。那些資訊的原創人,能力局限性係邊,你一定要知。

 

2.  長綫投資和價值投資是兩碼子事。死命長渣不看基本因素或行業的變化,和短綫投機是同樣不理性的行為。中國動向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 我完全看不到特步比NIKE 搶緊市場。同樣的PE,同樣的正現金公司,從邏輯看,如還看好體育用品行業,理應怎做? 買股和龍師傅講男女感情一樣,是看理據、最好是有實實在在的數字。

 

3.  買股是看前景,分析歷史的財務數據是一個起步,但並不是看以前的歷史數據,找個平均數就是做了功課,將來的數據會如何才是最重要。當然,如果單看資產負債表或其他的營運數據已可以判斷是低估,而行業仍有增長前景 -- 這當然是價值投資。

 

ESPRIT、中國動向和宏利是低估的股票還是低價的股票,請各BLOG 友用你的獨立分析思考,才真金白銀的擺錢落去。跌破頭肩頂不一定是低估的股票,也不一定是低價的股票,切記切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18

價值投資的緣與份,從雷曼債券說起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234

巴黎:


道德經: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同真正聰明人講道理(價值投資法),佢會坐言起行;同所謂了解既人講道理,啱聽既佢就袋,唔啱聽既佢就詐聽唔到;同一些讀壞書既人講道理,佢會大番你轉頭,還笑鬼你。

如果讀壞書既人唔識笑,咁果D(價值投資法)都唔慌會係真道理。
(這白話解釋是我在網上找的,巴黎作了一點修改)


---------------------------


股神說,價值投資是一個概念,一些人如果在幾分鐘內捉不到,十年後他也很難明白,這不關乎IQ有多高。

因此,如果閣下看完這篇文之後,仍捉不到,請避開價值投資的Blogs,別再浪費彼此的時間,因為你和價值投資法是沒有緣,雖然我不知為何你不明白,用4角錢是可以買價值一元的東西。


最近多間企業公佈業績,很多投機人都金睛火眼看報告,並希望在報告中找到一絲別人不知的資訊,然後作買賣賺錢。

我告訴各Blog友,賺錢並不在業績數字那裡。

我們過去已經被大量二打六的分析員、名嘴說太多太多企業前景、業績...等等,然後順著說買入或沽出的分析,令到一般人以為,好業績、有增長、管理層可信,在當下的價格買入就是明智,反之就要沽。

這種思想根深柢固,蒙閉了各人的心智,包括巴黎的過去,但從我閱讀Graham的"Intellegent Investor"後,就已經是我的過去。

以下正是一個讓你反思的現實例子,你能否在5分鐘內明白?

在香港沒有人會不知雷曼迷債,幾年前,雷曼倒閉,不要說看業績,就連它的下年的財務報告也永不會再出現,那時,即使最水皮的分析家,都能準確地分析到,雷曼的業績是不可能賺錢,它完全沒有前途。

試想一想,忽然間你對某支企業的未來、業績的評估不可能錯,你是否認為自已的下一步的投資會萬無一失呢?!


其後,雷曼的債券隨著這些"準確"的分析,跌到不值15%票面值,大量的香港市民成為苦主,包括我幾個朋友在內。那時我開玩笑地跟朋友說,我想以報價加多30%,即票面20%買入他們的迷債。

當然最後我並沒有。但我卻鼓勵他們,無論如何不要在50%以下妥協。

我的原因是,那些債券有一個大於市場價格很多的價值。如果按我的票面20%買入,保守的50%以上賣出,利錢大約就有2.5倍。

我可沒有像那些天才分析員,理會它的前景已經是走到人生的盡頭,它的業績只是一連串的紅字,然後不問"價格"就叫沽。我只在意它的應有價值到底和那刻的市價相差有多大,自已有沒有機會以4角錢買1元價值的東西?

前天銀行公告最新和解定案,以85%-90%回購,是當日的4.5倍利錢!!

為何一間毫無業績、前途,管理層是
騙子的企業的證券,可以隱藏如此利害的賺錢機會?!

為何一些預測業績得這樣準確的天材,會以四角賣出價值一元的證券,把手上的錢白白送給別人?!



如果你捉到這問題的答案的原則,恭喜你,你是股神說的在幾分鐘內明白價值投資的有緣人,餘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做好自已的本份------勤力分辨企業的價值與價格的分離,並把這列為投資的至高目標,只要單單做好這一點,就足以令你站在最頂級的投資手行列中。

如果你還在想一大堆陳腔濫調的所謂原因,對不起,你並不屬於價值投資俱樂部的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2

从伊利股份的举报信说起 岁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n71.html

    前天(6月12日)下午,一封长达万字的《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掏尽》的举报信在网上流传,这封举报信的作者据称是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因为它是实名举报的。

    该举报信称“自2005年以来,由于伊利高管层贪欲横流,他们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把企业当金矿,疯狂敛财,致使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严重流失、股民利益遭受 重大损失。”同时,举报信的内容也直指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如“潘刚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司财产,指令其下属以非法手段平帐、冲账。”“潘刚及其亲属采取 虚报注册资本的手段,非法设立内蒙古信禾广告有限公司,以广告费、咨询费名义,从伊利集团骗取资金达2000多万元,牟取”暴利“1000多万元,实为变 相贪污。”“潘刚及其亲属设立虚假公司内蒙古锐信达科贸有限公司,以收取回扣形式受贿。”“潘刚及其亲属采取伪造存单手段、虚报注册资本,非法设立内蒙古 利兴商贸有限公司,并以公司名义非法交易,把国家财产变为其私人财产,涉嫌贪污挪用。”“潘刚及其亲属利用工作之便,向其亲属泄露内幕信息,买卖伊利股 票,牟取暴利。”举报内容非常翔实,证据充分,受此影响伊利股份13日早跌停。

  针对网络上流传的举报信内容,伊利股份相关人士昨天向媒体表示,举报信内容不属实,伊利方面已针对此事向内蒙古公安部门报案。

  该人士并称,类似举报信自2005年便开始在网络上流传,伊利方面此前已有发现,但并无引起重视,而此时爆出又引发伊利股份跌停的原因仍待核实。

  伊利集团于昨晚同时发表公告声明,称网上流传的内容纯属捏造,其目的是蓄意破坏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公司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今天伊利股份临时停牌。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封信不用细看内容,凭常识基本都能判断举报内容大体会是真实的。潘刚这个人,前几年在央视节目里也常露脸,2005年还当选为CCAV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潘还亲自扮演伊利品牌宣传的广告角色,那时候蒙牛公司的广告及牛根生的个人营销做得很火,于是伊利伙同媒体给潘搞造神运动,老叫他潘少帅,潘其时确实很年轻(潘是70年生的),但我非常反感媒体把他吹得跟神似的,也特别讨厌“少帅”这个称呼。

    我这个人眼睛很毒,直觉感超强,我老觉得自己有某种特异功能,只需看人一眼,基本就能看穿他的心。反正我历史以来很少看错人,大概我的名字中有个慧字,所以天生有双慧眼吧从伊利股份的举报信说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是正是邪,从他的眼神里就能表露出来,再结合一些表情及肢体语言,我们大体就能给他的内心做一个方向性的判断。直觉,很多时候比语言和行为更可靠,坦白说,我那时对潘是一点好感都没有的。

    伊利与蒙牛一直有积怨,虽然我也不喜欢蒙牛,但从牛根生以前声泪俱下的哭诉和两家公司的历史轨迹来分析,伊利八成是干了不少坏事的。牛根生以前一直高呼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但最后他自己与蒙牛的名声一起倒在三聚氰胺上了。不过牛根生能把蒙牛做到今天这个地位,个人能力确实是相当突出的,在三聚氰胺事 件后,他有意避开媒体,激流勇退,淡出了公众的视线,现在已经完全退出蒙牛的董事局,捐出了全部的股权,专心做慈善去了。拿牛和潘对比,我认为牛还是要强 多了。

     类似伊利举报信这种知名上市公司的重磅负面新闻很多,仅今年以来就有中石化、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三一重工、双汇发展、雨润食品、阿里巴巴等等,如果我们 有留意的话,影响力小一点的负面新闻,几乎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有份。之所以影响力小,主要是这些公司本身知名度要低,眼球经济不够力,还有可能是这些公司与 媒体的公关做得比较“到位”,把事态消除在萌芽状态了,这一点本人就有亲身体会,去年就曾经因分析某家公司财务做假而被跨省封口。

    我发现这些公司现在都找到处理危机的好方法了,就是见到负面新闻就报案,来个恶人先告状,边删负面消息边放烟务弹,混淆视听转移公众注意力,然后再私下出 点公关费,危机很快就能过去,因为其他公司和ZF机关类似的负面消息铺天盖地,媒体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可以炒,媒体每天都有公关费可以收。而国人对这些 FB问题早已熟视无睹,免疫能力超强,只要很短很短的时间,人们的记忆就会被冲淡。像中石化、格力电器、三一重工和这次的伊利就是采取这种先报案的方式, 其它公司之所以不报案,那大概是因为事态已经发展到没法报案了,否则它们要请公安局网上通辑记者也不是干不出来的。


 
   而相关个股的市场表现,也由几个跌停板缩短到一个,投机份子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逢低买入的好机会,估计不久以后,这些消息不但不会让股票跌,还会反过来成为 上涨炒作的理由,比如说曝光是好事,说明利空出净,下回轮到竞争对手负面曝光之类的。唉,现在整个中国完全变态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6

格式標的:從「招商局中國基金(00133.HK)」說起 sosm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7837f0100vyup.html

【備註:作者本人是「招商局中國基金」的投資人,特此申明】

 

本傑明·格 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的宗師(也是巴菲特至今敬仰的恩師),格老以《證劵分析》與《智慧投資人》》(國內又被譯為《聰明的投資者》或《格雷厄姆投資指南》)兩 部恢宏巨著建立了價值投資的理論基礎,創立並定義了「安全邊際」、「將股票投資視作企業經營」及「市場先生」等價值投資的經典範疇。格老不僅是價值投資的 思想家更是價值投資的實踐者、結合他非凡的智慧、深刻的常識和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他的核心準則,這些準則今天依然有效:

1 一張股票不只是一個股票代碼或一個電子信號,它是一個在實際企業裡的所有者利益,具有內在價值,而這一價值不取決於每股的價格;

2、市場是一個永遠在不可證實的樂觀(這會讓股票變得太貴)與不可理解的悲觀(這又會讓股票變得太便宜)之間擺動的鐘擺,而智慧投資人是一位向樂觀主義者賣、向悲觀主義者買的現實主義者;

3、任何投資的未來價值是由它目前的價格所決定的:你支付的價格越高,你獲得回報就會越低;

4、無論你是多麼認真,有一個風險沒有一個投資者能消除掉:這就是犯錯誤的風險。唯有通過堅持格雷厄姆所稱的安全邊際」——從不多付,無論這筆投資看起來多麼讓人興奮——才能將你犯錯誤的幾率及傷害降到最低。

 

格老在實際運作中以這些核心準則為基礎形成了自己的投資策略或選擇潛在標的(格式標的)的標準,格老主張與擅長從資產負債表(而不是利潤表)的分析入手尋找具有安全邊際的潛在目標,格老偏愛那些隨時能夠兌現的流動資產及那些會記價值與出售價格相差無幾的資產,他尋求安全邊際的基準是「淨流動資產」(流 動資產扣除所有的公司債務),只有市場價格低於淨流動資產的標的才被認可具有安全邊際也才能成為格老的潛在投資對象,這一策略非常嚴謹而且極度保守,只有 在混亂與蕭條的市場中才會出現這類標的,隨著最近幾十年股票做為資產配置的主要對象進入了「沸騰的歲月」、典型的「格式標的」越來越稀少。這裡以格老廣為 人知的經典案例「北方石油管道」來做說明:1925年通過孜孜不倦地對美國州際貿易委員會就石油管道提供的那些淹沒在故紙堆中讓人毫不注意的報告的研究,他瞭解到北方管道有限公司當時以每股65美元交易,卻持有每股90美元高品質的鐵路債券,於是他不到聲色分批買下總股本5%的股票,並督促管理層賣出這些債券提高分紅,當然這一主張被大股東(洛克菲勒財團)傲慢的否決,堅強的格老爭分奪秒按圖索驥去逐一說服那些比較大的股東並最終徵集到佔總股份38%的中小股東授權再加上自己持有的股份在5人董事會中獲得2個席位並最終實現自己的主張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投資實踐(包括「價值發現」與「價值實現」兩個方面)。

 

我們以「學以致用」的態度審視目前的資本市場能夠發現「格式標的」嗎?

雖然國內A股市場經歷了多輪大幅下挫仍然難以發現「格式標的」的蹤跡,但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背景下的港股市場彷彿能夠找到類似標的,這裡以招商局中國基金(00133.HK)為標的試做分析:招商局中國基金其實就是做股權投資的所謂PE,早期投資的招商銀行與興業銀行都已成上市公司、並成為佔招商局中國基金投資組合中48.18%份額的主要資產,這裡列示其資產負債結構(本文的相關資料均來自2011年的中報、美元對港幣的匯率以7.75記、市場價格最低曾跌倒8元多最近反彈到12元左右以近似中值10元記,無特別說明貨幣單位都是港幣):

 

市值:股份總額1.49億記總市值15億左右

淨值:37.92億(PB=0.396

 

資產總值:48.62

其中

現金:12

「招商+興業」銀行組合市值:17.44

還有一個價值19.18億的投資組合(48.62-12-17.44

 

招商局中國基金沒有任何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其負債結構非常簡單

流動負債:6.12億(其它應付款、股息、稅項)

非流動負債:4.50億(主要是遞延稅項),這項負債資產其實是可投資資產(只有在實現資本利得時才需要繳稅)

 

我們以最保守的態度從這個資產負債結構也可以明確判斷:現金可以完全覆蓋所有的負債,把價值17.44億的銀行組合全部分配給股東並不影響招商局中國基金的持續運作,對股東而言能夠一次性的收回所有投資並附帶得到一個19.18億的投資組合及部分現金1.3812-6.12-4.5)。對比格老「北方管道」的案例,「招商+興業」的銀行組合並不比鐵路債券的流動性和品質更差,而且附帶得到的這個19.18億的投資組合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除「招商+興業」的銀行組合外還有13個投資項目)這裡列示其中的主要投資:

中誠信託:8.37億(2010年現金紅利近5000萬港幣)

廣州珠江數碼:3.1億(2010年現金紅利814萬人民幣)

上海第一財經:1.47

NBA China, L.P1.86

山東金寶電子:1.78

而且這個投資組合還未包括兩個房地產項目:19.8%股權的上海招商局廣場及深圳文錦廣場第三層物業,前者因為累計虧損較大後者因業權糾紛都以保守的策略做了全額撥備;目前上海招商局廣場已經開始持續贏利,深圳文錦廣場第三層物業的處置目前也有實質性進展,都可望給股東帶來附加價值。

 

通過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判斷招商局中國基金至少具有「格式標的」的某些典型特徵。但就算我們的分析正確那也只完成了「格式標的」的價值發現、而「格式標的」 價值實現仍未完成,更需投資者警惕的是價值實現還未完成之前價值是否會被消耗或被毀滅,再多的現金面對刻意燒錢的管理者也是不堪一擊的,這裡需要對招商局 中國基金進行「定性」的分析:

1、  做為招商局旗下的重要一員,至少在大股東層面的管理還是可以給投資者信心的;

2、  當然背靠招商局未來在繼續尋求優質項目的投資能力上是會具有比較優勢的;

3、  招商局中國基金的實際運作還是很有特質的,比如對風險度較高的房地產項目做全額撥備的謹慎態度就讓投資者信任公司的財務政策;更值一提的是「跟隨投資」的制度設計在目前的中國基金業堪稱楷模:招商局中國基金要求基金經理個人就基金的投資項目進行跟隨投資,要求基金經理吃自己煮的飯,這些都是對投資者非常負責任的管理方式,這裡再贊一下!

 

 

最 後再來分析關於價值實現的問題:招商局中國基金成為「格式標的」並不是什麼讓人欣慰的好事情,因為這意味著招商局中國基金處於極度低估的狀態,對投資者而 言是件極痛苦的事情,招商局中國基金不應對這種狀態視而不見,基金經理一直在積極尋找具有潛力的投資項目,其實近在身邊的「招商局中國基金」本身就是這樣 一個極具潛力的項目,可以通過「大比例分紅」或「將招商銀行與興業銀行的股票直接分配給股東」或「回購」等方式將被壓抑的價值釋放出來,我自己做為招商局中國基金的一個小股東也在這裡鄭重的提出這一要求,當然如果招商局對待小股東的態度如同當年洛克菲勒財團對待格老那樣傲慢與藐視,那麼未來可能真會出現一位中國的格雷厄姆集合中小股東的力量將招商局中國基金置於尷尬與狼狽的處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5

從置富產業信託(0778)的負債比率說起

這家上市的REIT近來因為向長實(1)、和記黃埔(13)及少數股東以19億收購麗城花園及和富中心物業後,瘋狂不停在報紙雜誌出現,所以對它也有一點點的深入研究,並發現有些報導好像和公開文件關於負債比率的理解有一些不同,現在我們不如就找出來吧。

根據收購通函多處地方稱,如通函頁50(pdf頁54),「...目前的借款限額為:(a)35% 的總槓桿比率;及(b)45% 的資產負債比率。」,但是2012年1月16日訪問該信託副行政總裁、趙國雄女兒趙宇對香港經濟日報(423)旗下投資理財週刊表示,「收購後負債比率....與香港REIT守則容許的45%上限(新加坡REIT守則為60%),仍有很大空間。」

從這兩段東西可以看到,一份是35%、一份是話60%,那究竟是哪一個對,哪一個錯呢?

根據資料,新加坡REIT被歸類為集體投資計劃信託,而根據集體投資計劃信託守則(Code on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 9.2條指出:

「The total borrowings and deferred payments15 (together the 「aggregate leverage」) of a property fund should not exceed 35% of the fund's deposited property. The aggregate leverage of a property fund may exceed 35% of the fund's deposited property (up to a maximum of 60%) only if a credit rating of the property fund from Fitch Inc., Moody's or Standard and Poor's is obtained and disclosed to the public. The property fund should continue to maintain and disclose a credit rating so long as its aggregate leverage exceeds 35% of the fund's deposited property.」

即可以看到,總銀行借貸和延遞租金或按金最高可不逾物業資產的35%,但是如果有惠譽、穆迪或標準普爾的評級的話,則此比率可以提高至60%。

至於香港方面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守則方面,第7.9條列明

「7.9 該計劃可以為投資的融資或營運的目的,直接或透過其特別目的投資工具借入款項,但無論在任何時候,借款總額都不得超逾該計劃的資產總值的45%。計劃可以將資產抵押作為借入款項的抵押品。該計劃必須在銷售文件內披露其借款政策,包括最高借款額以及計算有關限額的基礎。」

所以可以看得到,其實他們的對負債比定義有一些不同的,因為總資產是包括物業在內,而負債則只計銀行借貸,不像新加坡計算延遞租金,香港在資產和負債的規定、以及負債方面較為寬鬆,但新加坡的限制雖然較嚴,所以如果取得評級的話,其實比率看來較香港更高,那現在我們試以置富產業信託為例,計算一下他們在香港及新加坡方面近年負債比率。


從上表可見,差異大約在3-4%之間。而在借貸金額方面,如以35%計算,香港是大約多新加坡20億左右,如果以60%新算,新加坡多香港大約20億。但因為長實之前已不再用評級機構評級,所以60%的用處近乎零。但來了香港上市之後,雖然負債限額較高,但受新加坡的限制較嚴所影響,其實是無作用。

就算未來他拿了評級,都是最高可以借到香港REIT的最高限額,而不可以借到多於香港數字的新加坡限額。可以看到,來香港上市後,實際上削弱了本身可用的借貸實力,對於未來收購提升收入的銀彈反而減少了。由此推論,其實來香港上市,對置富產業信託是不利的。

可以見到,來香港上市的目的,可能都是增加知名度,提升估值,使持有基金單位其中最多者的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的資產金額稍為增加,略略降低了公司的負債比率和有形淨值金額,變相增加其估值、借貸和集資能力,從而增加他們的財政靈活度。

由此可見,長和系把置富產業信託來香港上市的運作,目的只是活化上層公司的資產,對旗下公司的股東權益是不利的,亦可知道,買他們系的股票,只可以買上層的公司,下層的公司則要留神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53

由「大部分富人」不炒股說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a2e7e01010ezy.html

 大多數富人不投資股票,這是由中登公司每月統計自然人賬戶的市值得出。最新一期統計顯示,1000萬以上的個人賬戶只有 19000個左右,相比較中國大陸有200萬富人而言,確實顯得很寒磣。(富人: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以上,不包括各類自住房產。200萬個富人,是筆 者自己根據胡潤榜的統計數據,人為乘以二估算所得。)

 

   2007年被忽悠進入股市

   其實,我這十幾年以來,一直主要是在做實業。在最先六年,生意相當好。近幾年生意不太好,是源於上海房地產開發進入萎縮階段所致。我進入股市的時間也不長,是2007年3月23日進入股市的。這個日子我記得很清楚。

    在進股市之前,身邊做實業的朋友告訴我,2006年他在股市賺了1700多萬,翻了一番。鼓勵我也進股市,由於自己是做實業的,可能比一般的人多了一份理 性,因此,在2006年前後整整做了將近一年的功課後,我才決定進入股市。機緣巧合,當時,我學習了巴菲特的投資方法,覺得很對我的胃口。所以就秉承了價 值投資。

   

   2008年股市  虧本少則五六百萬  多則一千五萬

   就我身邊的朋友來看,在2008年都是血淋淋的。很多人不僅將賺到的錢吐回去,還虧了五六百萬到一千多萬不等。我也不例外,我進入股市以來,真正買過股票 也就兩隻,一隻是2007年到2009年初的中國平安,一隻就是目前興業銀行。記得我從中國平安120元左右,開始慢慢建倉,一直建倉到20元左右,當 然,能夠有錢加倉,這要得益於自個兒有公司,當時公司資金很寬鬆,但現在就不一樣了。中國平安在2009年賣出之時,以前的一點贏利抹掉不算,我還虧本 37.02%。2009年年初我將中國平安全部換成了興業銀行,後來還是一直不斷逢低加倉,從來不曾賣過,哪怕是一股興業銀行。換股的主要原因是平安確認 了投資富通的虧損。

    中國平安,讓我虧了一大筆錢,這是我的痛。我記得有一個朋友曾經用4000萬在十天之內建倉中國平安,三個月之後無法忍受就賣掉了,虧損可想而知。當然, 與我的朋友對比,我還是虧得少的,我覺得虧得少的原因,一是在加倉時機比較克制,二是將進入股市的資金全部用於購買一隻股票,有著正向累積的效應,成本被 大大攤薄。僅僅投資一隻股票,要麼虧得厲害,要麼漲得厲害,不存在彼此中和效應。所以,這種投資方法一定要謹慎,必須投資那些真正有安全係數的藍籌股,不可投資中小板,更不能去碰創業板。

    中國平安這只股票的的虧損,我只能自嘲認為是沉沒成本。好在,投資興業銀行以來,我還沒有虧損過,我的成本價早已經在其淨資產之下。如果加上沉沒成本,我至今虧損也是很大的。過去的已經過去,不去想這些,只看興業銀行的收益。

  

   富人現在不買股票  將來未必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未來,富人們的資產將會如何配置?根據自身的經驗,富人都比較保守,不願意承擔很大風險,我以為,將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富人投資藍籌股,尤其是以銀行、石油這些分紅率愈來愈高的藍籌股。做 過實業的投資者,在潛意識裡都會將投資股票作為投資企業,事實上,股票本身就是企業的外在表現。由於介入的資金比較大,他們一般在選擇股票時,都會很謹 慎,他們會去買業績穩定,比較大的藍籌股。不會像身邊的小散一樣,乞求一夜暴富,總是考慮買那些中小板或創業板,因為這些股票漲的快,或為可能成為「蘇寧 第二」去下賭注。富人不會,他們知道,企業要成為行業龍頭,何其難!不會輕易相信一家企業,可以隨隨便便就成為偉大企業。看看那些上市前只有幾千萬淨資產 的企業,一上市,身價就值幾十億或幾百億,你就知道,那樣的企業是多麼不靠譜。市場描繪出來的藍圖,大部分都不會成真,「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結果可想 而知。我為市場中小散的投資理念而悲憫。我為特權者魚食小散而憤恚。

   上一次牛市,滋生了一大批企業主進入股市,我們被忽悠進來。我不後悔。因為沒有過往的經歷,我不會成熟和成長,更不會有一套成熟的投資理念。我以為,我已經是股市「斫輪老手」。最起碼,是一個不會隨便犯錯誤的投資者。

   

   目前大部分富人不炒股  目前富人如何理財

   其實,富人的資金目前主要有三處去向,一是對自己的實業追加投資或進行保本理財,二是買商業房產,三是投資PE和VC。恰恰,股市給予中小板和創業板極高 的估值,讓富人在有可靠渠道的情況下,很多人都蜂擁而至去投資PE和VC了。沒有可靠途徑或不相信私摹基金的富人,只能投資二級市場。試想,隨著愈來愈多 的中小企業上市,當巨量的中小企業上市之後,中小板和創業板估值必將下移,估值甚至會低於業績穩定的大藍籌,PE和VC的收益必將被擠壓,到時候,私募也 就沒有那麼風光了。並且,信託不僅流動性沒有股票好,而且還有很高的利潤分成,這就必然會擠壓出大部分富人從新選擇投資方向。到時,富人的大額資金到什麼 地方去?我以為,股市將是富人資金的歸宿。我們現在就潛伏其間,到時候,他們建倉的成本必然比我們高出數倍,這就意味著未來(10年後)就可以分享富人在 其他地方獲取的收益了。況且,學會自己投資,可以讓自己在固有的投資理念下受益終身,這是投資私募等無法比擬的。

 

   我以為,現在大部分富人不炒股,沒有什麼值得擔憂或不適的,最終,他們很大一部分人會進入股市的。也許,將會在下一次牛市之時!到時,是你我收穫之時。

   長期價值投資者,安心潛伏吧!

                               

                                   同麟,2012年6月1日於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8

從中澳兩國礦工的幸福差異說起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fsm.html
昨晚, 「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關於影響工作幸福感的調查,最幸福職業排行榜出爐,公務員居首,礦工最末。

在礦業大國澳洲,礦工可是當地收入最高、最幸福的職業。澳洲採礦業的安全水平極其嚴格,事故傷亡率水平極低,儘管如此,澳洲礦工平均年收入依舊達到14萬澳元,高居社會榜首。一般礦區工人,都是乘坐公司或公司提供的免費航班,進入礦區工作。工作4周之後,又乘飛機回家休息二周,所以許多礦工,他們的家依舊在大都市Perth、Melbourne或Sydney。

我一直認為,中國傷亡事故率極高的煤炭採掘業,造就了中國帶血的GDP。

中國目前,煤炭產能過剩,安全成本提高,工資成本提高,環保壓力加大,人民幣持續升值將造成國內煤炭價格下行的風險。整體,我對煤炭行業及煤炭股票投資,持悲觀的態度。

煤炭開採,在全球範圍內,都不是暴利,除了個別的焦煤品種。過去10年,中國煤炭行業的暴利,顯然是不正常的,這一切也該結束了。

中國的煤老闆,已經成為中國最富裕的人群。

我期待,中國的煤炭工人,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中國最幸福的職業,而不是草菅人命的煤老闆在招搖過市,更不是國家公務員可恥地寄生在幸福的榜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99

惜福吧,我們每一個人——從大學同學小魏突然去世說起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218

非常痛苦艱難地寫完此文。一來擔心時間長了許多場景和細節記不清了;二來將來小魏的孩子尋根的話希望他能看到此文;三來為提醒我,也提醒所有的朋友:保重身體,惜福。

32歲生日快到了,我們畢業十週年的日子也快到了,但小魏永遠走了。

她辦公桌上的電腦還開著。走之前,她還在收發郵件。電腦右下角的QQ企鵝還在閃爍,我點開它,另一位大學同學的留言蹦出來:「親愛的,你到底在不在啊?」

我的眼淚又下來了。

過去的這幾天,我多次落淚,實在抑制不住情緒。

5月13日中午1點多,接到深圳同學麗的電話,說得到消息,小魏上午上班期間猝死,120救護車趕來的時候,她已經去世。

不敢相信!可是從麗急促的話中,我知道自己必須接受現實。大腦過電影般地出現一個場景:2011年8月底,我家小報滿月前後,小魏還和她老公一起,帶著他們快2歲多的兒子,來廣州看望我們。那個時候,並沒有感覺到有任何異樣啊,她的臉上能看到幸福。她來我們家坐了坐,然後大夥兒一起去吃飯。走的時候,她還說,她家就在東莞報業集團附近,邀請我有空去玩。

沒想到那次便是永別。

 

 

我當天下午動身,開車趕往東莞。我們的另一位同學大波同時從虎門出發。大波五點到的,我到了的時候晚上七點了。小魏已被運往殯儀館。

慶幸小魏有一位在東莞政府部門工作了十多年的遠房表哥。我們晚上找到他瞭解情況。他下午去過小魏公司,獲得的信息是:小魏上午十半點左右到上班,帶了早餐,放在桌上一直沒吃。十一點半前後,坐在她前排的助手,回頭幾次不見其人影后,開始找她,遂發現她躺臥在桌子底下,一邊呼喊她的名字並進行急救,一邊打120,但她其實在被發現前,就已經停止了呼吸。

她所在的是家總部在香港的陶瓷公司。東莞這邊是工廠,我們大學的時候是國貿專業,小魏六年前就來到這家公司做貿易,而這家公司在東莞的歷史是——七年。

我們晚上來到這家公司門口。沒能進入,也未能瞭解到更多信息。這一點我們也有所預料。我們想做的,其實是先看一眼她工作的地方、每天進出的地方、揮灑青春的地方,這也算是一種緬懷吧。

天氣炎熱,我站在那裡,突然覺得有點冷。無論是深圳還是東莞,員工死亡的事件從沒間斷過,作為一名媒體人,也早已習慣了隔三差五聽到不幸的消息。可只有當不幸發生在你身邊的人,或你的親朋好友身上時,你可能才會真切感到它是真實存在的,是令人絕望的。

第二天上午我們一早來到又來到小魏公司。得以還原她生前的一些細節。

 

小魏兩年前來廣州我家前後,一出悲劇其實已經開始上演。不久前她父親的過世,令她難過,同時她作為家裡三個孩子中的老大的唯一的大學生,從此更成為頂樑柱。

但生活的壓力,對於一位孝順的、任勞任怨的姑娘來說,並不算什麼。真正開始令她絕望的,是她的丈夫——她的前同行兼前同事——開始迷上安利。一個直銷品牌能風靡全球自然有它成功的商業邏輯,但是到了許多中國人這裡,一切都變了,變成了瘋狂的傳銷——一塊錢的東西如果你有能耐可以賣到一百塊,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似乎就是明天的事。

大波給我說了一件事。小魏在和丈夫分開之前,一次和他見面(有推銷產品的意思)。大波反感和吃驚的,不是眼前這位兄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是他把自己的六十多歲的父親,也拉了進來。

從老人家像打了雞血一樣激動來看,兒了的洗腦工作做的比較成功。大波能夠感受到,小魏對丈夫的作法很不認同或者說同樣反感,但作為一家人,彼時也希望能夠幫丈夫一把。

後來他們的離婚應該與此有關。小魏忍無可忍。

但是,令我們難過的,是一直到小魏去世,除了她的母親,沒有人知道她早在近兩年前已經離異。小魏公司同事在小魏去世後翻看她手機通訊錄,沒發現其中有「媽媽」等字眼,所以首先重點給其中的譚姓人士撥過去(他們聽說小魏丈夫姓譚),但幾個電話,要麼是無人接聽,更有甚者回答說「我不認識她(小魏)」。

離婚對小魏來說本應是一種解脫。但問題是,他們兩歲的兒子,判給了男方。真正的悲劇其實是從這裡開始的。

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非常粘媽媽了,但又是「健忘」的,注意力仍會被新事物吸引過去。和兒子分開,等於將小魏的心割走了一半,卻還要面對兒子慢慢會忘了她、不認她的痛苦。

她從此之後很少見到兒子、甚至不允許見到兒子——尤其是前夫不久再婚之後,她見兒子簡直比登天還難。

我兒子現在快兩歲了。我是個超級奶爸,兒子一直也很粘我,但現在他每天媽媽媽媽叫個不停,難過的時候、半夜醒來的時候,都是要找媽媽。所以我非常能夠體會到母子分開意味著什麼。我能想像小魏朝思暮想的等待、期盼和售後,以及一次又一次從失望到絕望。

小魏在廣東肇慶打工的的弟弟楓告訴我,一次他的兒子到東莞,作為姑姑的小魏很開心,想著也接自己兒子出來,讓倆小傢伙一起玩,但最終這一願望沒有實現。而2013年春節,小魏本打算帶兒子到肇慶呆幾天,前夫也答應了。但最後出現在肇慶的,是小魏一個人。她看姐姐情緒很不好,問她兒子為什麼沒來,小魏回了一句:沒來就是沒來。

而在此之前的一個多月,大波最後一次見小魏。下樓見到她的時候大吃一驚,「人瘦的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從一樓爬到五樓,她累到上氣不接下氣。」從那次開始,大波每次在QQ上或電話裡和小魏說話,總會說一句:要保重身體啊。

令人唏噓的是,5月15日,小魏家人從公安那裡拿到了她隨身的包包,發現裡面有許多購買安利產品的收據。也就是說,她和前夫已經離婚快兩年了,但一直在默默無聞地支持他。就算是出於希望孩子過得好一點的初衷,她的善良和單純也讓所有人感動。

 

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張彤禾在《打工女孩》一書中寫道,「(東莞)這座城市是為機器建造的,而不是為了人……高速公路的下坡出口消失在雜草叢生的沼澤地,從一個全新的企業總部望出去,四周是稻田、魚塘、鴨場。真是一個奇蹟。」

張彤禾是2004年開始觀察東莞的。近十年過去了,我開車或走在大街小巷,這裡除了有更多的工廠、企業基地、產業園,以及為了修建地鐵到底挖掘的土坑和漫天飛揚的塵土外,其它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改變。這是誕生過中國首富,但擁有最多的,是打工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機器。

小魏在東莞沒有朋友,也很難交到朋友。她不是工廠女工,不用在流水線上三班倒,但在這裡呆久了,壓抑的情緒自然滋生。她一年會和表哥見幾次面,聊聊工作,但很少聊到生活;她偶爾也會和大波等幾個同學打電話訴苦,說公司裡一些煩心事。但也都是點到為止。

沒有人知道她的真實狀態。有時還會誤會她。大波頗感內疚的是,早些時候一次小魏說希望媽媽再過來陪她一段時間,大波在電話裡批評了她,說都是成年人了,「別異想天開」,可後來再聯繫她的時候,她像沒事一樣,但也什麼都不說。

小魏的助理——一個來自河南平頂上的90後女孩兒告訴我,今年五一過後,小魏幾乎沒有說過一句話。「她喉嚨不舒服,老咳嗽。」醫生建議她少講話。於是,所以原本在公司就言語不多的她,從此不再開口。有電話打過來,助理接,有事需要告訴助理的時候,雖然一前一後,也是用發郵件的方式。

再到後來,大家聽說小魏有些肺熱。但應該並不嚴重。5月9日(週四)正常上班,10日請假沒來,本週一,即5月13日她回來上班了,但坐下來半個多小時,她就去世了。

我翻看小魏手機的通話記錄。有一條是5月9日和我們另一個大學同學立的通話。我打電話給在江蘇無錫工作的立,他講了那天的經過:打電話給小魏,電話接通,但小魏沒出聲。後來掛掉電話,立又發短信,仍未回覆,遂又不屈不撓,在QQ上問:你怎麼不理我啊,怎麼了?這個時候,小魏終於打了一行字:你神經病啊!

那個時候,應當是小魏身心最差的時候。生性要強,需要什麼事自己一個人扛的她,不再願意和任何人分享任何事,尤其是喉嚨疼痛,肺部發熱,她就是想說也說不出來。

她那個時候,一定會想念兒子,那是她最大的心理寄託。可這基本上只是一個夢。所有這些因素疊加,讓小魏無法承受——她關上了心門。但內心的撕裂和刀絞般痛苦,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

小魏手機裡留存的為數不多的短信裡,還有今年春節我群發給朋友們的一條,我說近幾個月耳鳴不止,正好春節,回河南農村老家靜養,向大家拜年,也敬請注意身體。小魏回覆:保重身體,蛇年大吉!

可是小魏啊,最應該保重身體的是你自己!

我打開小魏的QQ空間,2013年4月26日,她寫道:「只要心不走在絕路上,生活就不會把你推向絕路。」

 

 

小魏在公司的二樓工作。二樓包括她在內一共有六個人,即六個女孩子。5月14日上午我們到的時候,其他五位正忙著從二樓搬到一樓去。「她們都比較害怕。」公司的一位阿姨說。

一二樓的樓道處,掛著一幅字畫——上面寫著偌大的「樂觀」二字。可是,樂觀似乎只是「世界工廠」裡人們偶爾的荷爾蒙活動。

小魏是個愛乾淨的人。桌上的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條。早餐的袋子還擺在一旁,她沒來得及吃一口。桌下襬著一雙白色涼鞋,也頭尾擺得整整齊齊。她的電腦還開著,那是一台泛舊的老式台式機,顯示器是三星的。我想打開電腦,蹲下去的時候,才發現主機電源是開著的。

我敲了一下鍵盤,屏幕亮了。電腦桌面上是正在處理的工作郵件——幾乎全是英文的詢價以及香港總部的指示性郵件,最後一封發來的時間是2013年5月13日10:25,小魏還沒來得及打開。

右下角閃爍的QQ,和隨即跳出來來自在山東工作的我們一位大學女同學靜的問候,時間是下午1點半左右。應當是聽到小魏去世的噩耗後發的。「親愛的,你到底在不在啊。」

企鵝在跳動,她的QQ頭像一直是亮著的,但是她已經去到另外一個世界。靜後來說,她也好久沒有跟小魏聯繫了,沒想到……

在機器轟鳴聲中,我們去到了小魏在公司的宿舍,位於宿舍區五樓的一個單間。一張上下鋪的床位的下鋪,掛著一個蚊帳,床上很乾淨。她只是在這裡午休。平時在外面租房子住, 但除了她媽媽,沒有人知道她租房的具體位置。

14日下午,我們得以和小魏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開始正式溝通。令人欣慰的是,他們的態度還算積極。建議先向社保部門申請工傷,然後再談公司補償事宜。

而向社保部門申請,甚至必須在48小時內申請開具的死亡證明,皆只能由直系親屬出面辦理。小魏的直系親屬只剩母親了,弟弟不算。而當時魏阿姨,從河南出發,已經走了一天一夜,彼時離到達東莞還有200公里的路程。魏阿姨情緒很差,始終不肯進食。而即使她本人到了現場,也需要出具文件,證明她和逝者是母女關係。可是小魏的戶口早已遷出老家。她想到家裡還有舊戶口本,上面能證明這些,但需要做的,是到當地派出所開一紙證明然後快遞過來。

與此同時,我根據小魏身份證上的戶籍地址,查到她的戶口仍掛靠在河南人才交流中心。14:40打電話過去,電話自動回覆說「現在是午休下班時間」。苦等到時候3點之後再打,得知需要小魏本人的身份證,以及代辦人的身份證,才可以將小魏的戶口卡取出來,上面有其母親的信息,可證明母女關係。

作為我們讀大學的老本營,現在還有不少同學在鄭州工作。麗第一時間在班級的QQ群裡問誰在時間代取戶口卡,盈響應。這個時間我們驅車趕到東莞當地派出所,將小魏身份證原件取出來,然後填單,隨後大波跑到順豐快遞,特別叮囑這是特別急件,優先處理。當晚郵件就從深圳機場空運到鄭州。這一切就像是一場接力賽。

跑這些部門的兩三個小時裡,車行駛在東莞坑坑窪窪的路上,時而開闊大路,時而狹窄村道。我又想到張彤禾的形容:「這裡是一個奇蹟,也是一個矛盾體。」

而我更感慨的是,此時此刻,一個生命結束了,我們大都沒能見上逝死最後一面,現在的重心,卻只能——也不得不落在到諸多政府部門填表蓋章上。

在中國,生和死,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馬上畢業十週年了。一些同學在QQ群裡嚷著聚會的事。大家都三十出頭,不算老,想著喝一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可是現在的小魏,青春還在,人逝去了。

我們大學的班裡有50號人左右。QQ群裡有30多位。小魏的事情發生後,大家皆難以接受,深受刺激。QQ群裡一改平時零星的發言和聊天,大家都空前地活躍——先是痛悼,後盤算著做些什麼。「想想她年邁的母親,才四歲多的兒子,她們是多麼不幸,又會是多艱難。」麗說。

有人提議捐款,一來請律師,二來表達對小魏母親和兒子的心意見;有人對小魏前夫家的姿態表示憤慨;有人提醒說小魏母親拿到社保及公司補償後,要提防前夫以孩子撫養費的理由坐享其成——小魏母親當然有想著外孫的撫養費,但如果一筆錢過去被這不爭氣的前女婿揮霍了,就可惜了。

我勸大家不要著急,因為從當天事情一發生開始,小魏表哥就找在公安的朋友諮詢過事情處理辦法,也和一位資深律師見過面,而我們來到後,一直到深夜,以及第二天從早上到下午,隨時隨地都商量各種方案,以及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時的預案,總之希望事情向積極的方向推進。

「大家將各自的工作單位、地址和聯繫方式寫在這裡,然後整理成一個文檔大家留存吧。」突然有同學在QQ群裡說,「不要等有人出事之後,我們才在這裡感嘆疏於聯絡。」

這一建議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半個多小時的時間,一份包括全班所有同學——對,全部的同學——的一份通訊錄就誕生了。儘管有的人地址或工作單位一欄是空的,但所有人的電話號碼都有,而且是最新的、能打得通的。

「看這份通訊錄,一切恍如昨天。」一位同學說。大家在QQ群裡相互鼓勵著。逝者已逝,唯有緬懷。而警醒生者的,就是保重身體,惜福,關心關注親朋好友的情況,並注意洞察一些東西,撫慰需要撫慰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儘管TA可能不會主動開口。

惜福——這個詞乾淨利落,卻是沒多少人能夠踐行的人生命題。想想看,和小魏的不幸比起來,我們平時遇到的一些困惑,焦躁或矛盾,都只是一地雞毛。我們的欲求總是太多,我們總是不安於現狀並匆匆走路,其實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原本就擁有,或說並沒有那麼難企及。

 

 

5月14號下午5點多。即27個小時之後,小魏媽媽等老家親戚趕到了東莞。老人家下車第一句話就是,「三年前她爸走的時候就一句話沒有說,現在她又這樣,這日子怎麼過啊。」她又大哭起來。

我知道會是這樣,也想好馬上勸慰她。可那一瞬間,我眼淚又下來了,我趕緊轉過身去,抹掉它,再走上前。

過去這幾天,和我一樣常落淚的,有許多人——知道消息的小魏的親友,她的同事,我們的同學等等。 最先趕來的大波和我,兩個大老爺們兒,卻也是幾次控制不住情緒。

小魏的二妹和妹夫,也從武漢趕過來了。因為接下來的幾天主要工作是清點遺物,辦理一些申請,所以我決定先回廣州,過兩日再來。。我叮囑她們,你們的主要工作便是照顧媽媽,讓她吃點東西,哪怕喝點粥。

而對於小魏的弟弟楓,我建議清點遺物時,也要注意那些數字遺物,包括QQ聊天記錄,QQ空間上的文章和話,以及手機和電腦裡的私人照片等。一來這些東西記錄了她過去的喜怒哀樂,二來為孩子計。她的兒子從此之後,與魏家的聯絡會非常之少,甚至再無聯繫,但當孩子長大後,如果要尋找親生母親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會是是彌足珍貴。

我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長者的口氣,接下來語重心長對他說:我和大波不可能天天在這裡,接下來,你會非常辛苦,既要照顧到你媽那邊的情緒,也要跑系列程序,但是對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說,這是我們成長成熟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儘管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兄弟你要頂住,而且脾氣要控制好,尤其對媽媽要有耐心。」

說實話,我說這話的時候差點又落淚了。現在寫出來,一樣很難過很難過。這不是矯情,也不是擺大哥范兒,事實上這話我是同時說給自己寫給自己的,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少,我們生活和生命中會經歷許多痛苦,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不幸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而如果不幸還是發生,一定要有擔當,勇敢面對,同時不失邏輯。

我們陪魏阿姨呆了一個小時。她情緒低落,有氣無力。中間唯一臉上掠過一秒鐘笑容的,是大波看到她從帶老家帶來的手袋,正是他公司生產、之前送給小魏的。「小魏收到包時我正好在東莞陪她,她很喜歡,覺得適合旅遊的時候用,可她也不會去旅遊,所以把包又送給了我。」

阿姨臉上那一秒鐘笑容,應該是為女兒身在他鄉,有大波這樣的同學關心而感到欣慰。

而大波卻非常難過。他的公司現在越做越大,代工之外 ,也做起了自己的品牌,可是他再也沒有機會,送給小魏適合她的包了。

(2013年5月15日寫於順德寓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67

我的金融哲學(牛刀)——《黃金崩潰》 從新國五條說起 黑天鵝圖書

http://xueqiu.com/1846678566/24303992
新國五條有兩大內容:一條是二套房首付提高,二條是對二手房徵收20%的稅。網上有很多人在探討新國五條對房價的影響,不管是漲還是跌,都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要弄懂這個問題,首先來看看什麼是金融?金融主要的基礎原理有兩個:一是槓桿原理,即把未來的錢拿到現在來花,提前完成投資和消費。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按揭買房。二是金融實際上是利用多數人的弱點賺錢。人類固有的從眾心理,「搭便車」、佔小便宜、好逸惡勞的心理,成為金融大鱷獵殺散戶的不二秘籍。

二套房首付提高,這叫做去槓桿化,理論上說,去槓桿化是去泡沫化的第一步。現在二套房首付是五成,如果房價跌去30%,就有人會賣掉房子,銀行要承擔20%的風險;如果首付提高到七成,基本上就有很多人失去買房的衝動,如果房子買到後,房價跌去30%,銀行基本上沒有風險,風險都是個人承擔。有多少人敢幹?所以,很多人將會把資金從房地產抽出來,從事其他的投資。真正去泡沫化,一定是緊縮銀根,這要等債務危機爆發後。

第二條也很厲害,徵收20%的稅收,是中國第一次徵收資本利得稅。說起這個稅收,可以先說說美國的房價為什麼漲不動。美國很多州規定,只要賣房,政府徵收10%的交易稅,也就是你一賣房子就會虧至少10%,這樣誰會去炒房子?你想把房價抬高,可以,資本利得稅在那兒等你,所以,根本無人去抬房價;在美國囤房子根本不行,就是物業稅一項就夠你受的。

金融的另一個原理,就是少數人掠奪大多數人的財富。中國這次房價泡沫明顯是一次財富的大分配。房價看似沒有跌多少,貨幣貶值消化了一部分泡沫,實際上這幾年買房的人,十幾年甚至很多年以後再來看,都是在給銀行白打工。因為房子的價值擺在那裡,鋼筋水泥能值幾個錢?最後價值回歸的時候,這些人都慘了。這就是金融的第二個原理。

什麼是金融

金融本質上是哲學,屬於不可知論範疇。這個結論似乎很難理解。道理其實也很簡單,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些股評師們滔滔不絕,而他們自己卻賠得一塌糊塗。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基金經理,他們只會收錢,不會賺錢,這都是很正常的。巴菲特講「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恰好說明了這個道理。股票的價值取決於眾人的認知,並與眾人的認知相反。這其實也體現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道理。

這一段話出自一位網友,我基本同意他的解釋。從表象上說,金融就是如何從資產價格大起大落中賺錢。金融大鱷索羅斯最崇拜的人是哲學家卡爾·波普,他們都具有猶太人的血統。猶太人最大的長處或者說是智慧,就是如何從資產價格大起大落中賺錢。無論是什麼資產都不可能永遠保值,更談不上什麼抵禦通脹。獵殺購買不動產人的財富是全球經濟史上最具典型案例,所謂價格漲跌都是人為操縱的,漲得越多,跌得越凶,是正常規律。

金融這個東西,目前炒得很火。而實際上,真正理解金融的人寥寥無幾。這樣的話,很多人一定不服。事實上,一個騙局的成型,所依賴的就是多數人認為容易理解而事實上很難弄明白的特性。

國際金融

說起國際金融,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財富搏殺。而國際金融發起人無疑都是猶太人。在目前的世界上,猶太人是金融的總瓢把子,白人充當前鋒打手,東亞人,包括日本人,很遺憾,充其量也就是個小嘍囉。美國華爾街至今有師傅帶徒弟的傳統,也就是說,金融這種東西的精髓,實際上在學校裡是學不到的。你可以看看巴菲特、羅傑斯等人對大學金融教育的評價,你就會明白我的話。華爾街收徒,猶太人為首選,白人次之,至於日本人,也罷,人家懶得理。因為沒有培養價值。為什麼?日本人不是很勤奮嗎?這不能不說文化基因的問題。除了前面所說的,先天缺乏邏輯訓練,對世界缺乏本體認知之外,東亞人有喜歡扎堆的傳統、附和權威的習慣,這正是金融的大忌。

在國際金融上,最常見的手段有三種:

一是通脹與通縮。

國際資本在攻擊發展中國家時,通常採取的策略就是在資金流入後促成這個國家通脹,在通脹中這個國家的資產價格肯定上漲,恰恰它們資金流入很多,坐收漁利,這叫做通脹攻擊法。當這個國家通脹之火熊熊燃燒時,就是他們的資金即將撤退的時候,如果流入的資金越大,這個國家在通脹之後,就轉變成更嚴重的通縮。國際資本在攻擊發達國家時,通常採取的策略就是破壞它們的財政、稅收甚至貨幣體系,讓這個國家走向通縮,然後通縮到底後就可以併購其核心資產,擴大對這個國家核心資產的控制力。後者被稱作通縮攻擊法。往往是這兩個手段使完,全球經濟就會進入一輪新的週期。

二是投資法和債務法。

投資法就是在熱錢流進時段,以投資獲利的方法吸引發展中國家大舉投資。這個階段往往導致這個國家貨幣對美元升值,以幫助美元獲取更大的暴利。這種手段被稱為投資攻擊法。另一種是債務攻擊法,因為投資必須舉債,而當舉債成為融資的主要渠道時,全社會人人都會負債,但是,任何負債都會有一個極致水平,一旦這個水平出現後,國際資本就會做空這個國家的貨幣,促其大幅貶值,讓債務危機全面爆發。這樣,他們做空同樣賺錢。這種反覆性賺取暴利,就是資本的特性。這個被稱為債務攻擊法。

三是控股和併購。

任何外資流入都是為了流出,只能通過進進去去才能賺錢。進來的時候往往會購買證券資產,催生這個國家股市暴漲,但是,國際熱錢從來都不是長期的,不排除有些資金進行戰略性投資,那是另有圖謀,做中短線投機的是主流,尤其是在股市和樓市。而戰略性投資的資金往往對這個國家的核心資產進行控股。在控股之前的時候,一定是這個國家的核心資產最低谷的時候,他們才會大肆收購。第三個手段往往會結合前兩個手段,靈活操作。

關於黃金的投資

趨勢的判斷,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2015年初美聯儲可能會加息,這個概率現在已經有70%。在這之前,黃金價格都在下行的通道,偶爾有反彈力度也不會很大,如果購買實物黃金應該在2015年美聯儲加息後。

而黃金期貨不同,這是一種投機行為,主要是短期的賣空和買空行為。這個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美國經濟數據,影響大的是非農數據和失業率,一般認為非農數據如果達到30萬以上,失業率降低到6.5%7%之間,將會出現加息信號;二是美國宏觀經濟數據,即GDP和CPI,初步預測,2013年美國GDP為3%,2014年會突破3.8%,而一旦突破3.8%,市場加息預期會升溫;三是每年美聯儲有三次議息時間,分別在3月、6月、9月三個月中下旬,議息結果對黃金價格產生影響。掌握好以上三個時間節點,利於黃金期貨的操作。

黃金藝術品很多值得收藏。這點主要是藝術,一般工藝品沒有收藏價值的,然而,黃金藝術品在任何時候都有一定的價值,因為這個價值在藝術,而不僅僅只是在黃金。不過市場上黃金藝術品是非常罕見的,手工藝術品更是少而又少,有機會遇見大師們的傑作,那是可以收藏的。

個人購買日用品黃金不是很急的話,可以在美聯儲加息後,那時會出現買點。千萬要記住,黃金的定價權在美元,黃金本身正在回歸貴金屬的本質,黃金已經不可能成為貨幣。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不作為投資依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