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巴菲特富國銀行案例及芒格對銀行業認識的進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604d50100vyyz.html

2010年7月,前段時間讀完了《巴菲特之路》,又看了芒格的一些資料,越來越覺得中巴們和大陸研究巴菲特的權威們自寫的書都不大靠譜,近一年基本上不去 看了,還不如一些草根博客實在,無論對錯都是自身的實在思考。中巴和作者們喜歡搞理論教條,動不動搞主義,樹聖人,總結起來圖大氣,圖宏觀,還圖順口, (例如買名牌,買老牌,買大牌。。。順口得很,但--不見得是巴老本人的原意),卻忽視微觀和細節,把一個完整的案例和思想生生割斷。在《巴菲特之路》 中,芒格就說過當年買進富國就是賭博,但相信管理層的能力能解決問題。這種話做私募的中巴們和於基金公司就職的研究者是不會引用的,賭博?那豈是大師所 為?豈能是價值投資?!至於芒格說他們對某些基金管理人收高額管理費自肥,卻對合夥人或持有人的虧損泰然自若很是不屑,那更不要指望在見諸大範圍討論了。

 

關於銀行股,現仍有很多爭論,十分有趣。

 

起初,看過對銀行股持保留意見之一的是引用巴老的話: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第三章《垃圾債券》, 銀行業務並非我們的偏好。就像買進銀行的股票一樣,我們並不常買入低於投資級的債券。」巴老竟然把銀行與垃圾債券歸一類了。

 

   

又有進一步引證:「《證券分析》中Graham將證券分為3大類,本質上銀行股與垃圾債券均屬於第2大類,即「變動價值類證券」,這類證券本質上缺乏一定的穩定性,但是少數時候足夠的價格能彌補質量上的些許不足。「

 

   銀行與垃圾(聽上去覺得好像垃圾債券=垃圾了)好像差不多了,似乎權威都是這樣說的。不過這些基本上是20年前的言論了(1990以前)。另外,引用較多的還是巴菲特的那句話,銀行業是非常好的事業,除非你老幹些蠢事。你可以很便宜地取得資金,不用幹些蠢事。但是銀行常會掉入做蠢事的循環,而且是一窩瘋地發蠢,就像80年代國際信貸的事情那樣。」 當然,前後行文、其它時候說的話通常就被忽略了。所以《巴菲特之路》之路中,作者引用巴說的另一句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 「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就基本上沒見過被引用。其實,這一句不過是前一句很簡單的順延邏輯而已,不用巴菲特說,本該如此。

 

後來偶爾瀏覽某著名博客學習,居然有200幾貼的長長的激辯,看著犯暈,沒看下去。有的提的問題很多很廣,對中國銀行業充滿質疑,卻不見很多經深入思考的答案,想起了老外的一句話,「you speak a lot but say nothing」

 

   富國銀行是巴老在1990年買進的。剛好又讀到些芒格在隨後幾年對銀行業的態度是如何進化的,如下:

 

 

 1991年股東大會,芒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哪些要粗略判斷。這些年我們發展了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繼續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誰會為了購買某隻銀行股而東奔西走考察每一筆貸款。這種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難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對這些公司的判斷是通過分析其管理層的思維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文化間接得到的。」──註:這不併僅指銀行業。

 

自然,巴和芒格並不是因為富國便宜才買的,而是對其管理層,效率,成本控制有信心,且贏的概率極高才買進的,買的首先是優秀的企業,而不是行業,這是先決的。

 

1996年股東大會,股東問題:「銀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價取勝的商品業務(commodity business),在此你認為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使銀行表面上的額外利潤沒被競爭消除?」

 

芒格:「現在銀行業具有很多特徵包括僱傭的員工人數更少、電腦更好、以及支行滲透到超市等,我認為現代銀行業比以前好多了。我認為對那些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贏家而言,如果經營得當,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業務。」──註:這些理由,在今天看來,對於中國銀行業是多麼現成,甚至小兒科,而且還在不斷進步,現在是I理財,移動支付!

 

2003股東大會,芒格:「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 goldmine),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 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 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當然,會上他也說了銀行業的短借長貸形成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是到頂了。

 

到現今,即使經過金融海嘯,巴菲特無論是在Berkshire還是私人組合,仍持有大量的不同的銀行股(當然僅是經營優秀的),可見他和芒格對銀行股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

 

令我反思的是,我們在向高手們學習時,要避免樹立聖人,並把所謂「聖人」們的片言隻語當作恆古不變的真理,那無異於刻舟求劍,當別人僅在分享當時自己認識 範圍內的看法和經驗,聽者卻奉之不疑,就像禪宗所說的「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同時,也要避免不分國情,不分年代,不分企業經營的生搬硬套。有時套住 我們的其實是對聖人、高手們的盲從,而巴菲特和芒格卻很快很早就擺脫了這種障礙(如Graham的盲點),與時俱進。

 

投資的道路是孤獨的,應當聽不同的意見,卻沒有什麼人能替我們思考,更無人能代替我們從一大堆事實和正反理由中分辨出決定性因素並作出決策。

 

巴菲特說過:「就算格林斯潘偷偷告訴我他未來二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 那如果巴菲特告訴我們買入什麼A股,我們會否毫不懷疑、毫不思考跟著買呢?中石油?!

 

 

 

本文重點思考的是多方學習,深入、獨立思考,與時俱進的問題,而不是中國銀行業或哪個銀行好壞的問題。

 

BTW,1996年芒格回答過為什麼Berkshire壽險業務很小:「在人壽保險業,你需要為浮存金支付代價,並且這個代價相當高昂。我們並不像其它人那樣那麼喜歡人壽保險行業的會計處理。我們喜歡非常保守的會計處理。我們覺得會計師讓人壽保險公司變得有些樂觀。因此,大體上,我們的人壽保險業務並不大。」

 

 

────────────────────────

《巴菲特之路》關於巴菲特買進富國銀行的描述 (當然,看故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感謝季冬兄的錄入)

 

富國銀行和美國運通其實是近親,1852年亨利·威爾斯和威廉姆·富國二人創立了富國銀行,主要從事速遞和銀行業務。兩年後,二人又創立了美國運通,此後 富國銀行專注於銀行業務。按資產規模計,富國銀行在1990年時是美國前10名之內,是加州的第2大銀行,僅次於合併後的美洲銀行,房地產信貸業務排在加 州的首位。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佈購買了500萬股富國銀行的股票,平均買價57.88元每股,投資總額2.89億美元,擁有流通股的10%。之前富國的股價曾經到了86美元,後來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會導致房地產信貸損失,而開始拋售,這時候巴菲特開始買入。

 

1、業務簡單明了

 

巴菲特對銀行業務是很熟悉的,早在1969年,巴菲特曾經買入過伊利諾斯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98%的股份。從其董事長簡·阿貝格那裡,巴菲特學到了,如果銀行管理層對發放貸款認真負責並努力削減開支的話,銀行業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2、令人滿意的長期發展前景

 

巴菲特認為富國銀行不像可口可樂公司,一般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作為一家非金融企業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銀行不同,銀行比較容易倒閉。大多數銀行倒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管理錯誤。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是一家銀行,你並不一定要位居行業榜首,關鍵是你怎樣管理你的資產、債務和費用。因此,巴菲特挑選銀行內最好的管理隊伍。他宣稱:「有了富國銀行,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該行業最好的經理--卡爾·理查德和鮑爾·海茲恩。」

 

3、管理者行為理性

 

卡爾·理查德自1983年擔任富國銀行董事長後,便著手把一個低效率的銀行轉變為盈利的銀行。從83年到90年,富國銀行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淨資產收益率為15.2%。

 

衡量一家銀行的經營效率時,可以採用非利息費用佔淨利息收入的百分比。衡量了銀行營運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富國銀行這個百分比全美最低(營運效率最高),比第二名第一洲際銀行拉開了20%-30%。

 

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後,股價在1991年初達到了98美元,賺了2億。銀行監管機構審查了富國銀行的貸款組合後,要求富國銀行提取13億美元的壞賬準備 金,第二年又追加了12億美元。在91年6月,富國銀行宣佈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第二天股價跌到了74美元,到91年年底,以58美元收盤。投資一年多以後, 經過大起大落,巴菲特的投資勉強盈虧平衡。巴菲特承認「我低估了加利福尼亞經濟衰退的嚴重性和銀行在房地產貸款回收方面的困境。」

 

4、內在價值

 

90年富國銀行賺了7.11億美元,比89年增長18%。91年因為提取壞賬準備,富國銀行只掙了0.21億美元,92年增加到2.83億美元,仍遠低於90年的水平。但要是排除額外追加的壞賬準備金,會發現這是一家有強勁盈利能力的銀行,有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銀行的內在價值是它的淨資產加上後續經營預期盈利的函數(貼現)。巴菲特買入時,富國銀行前一年的盈利是6億美元,90年美國三十年期收益率約8.5%。保守起見用9%來貼現。將富國銀行看做是零增長,也就是今後每年都是6億美元的盈利,按9%貼現,內在價值是66億美元。富國銀行的股份是5200萬,按照巴菲特的買入價格58美元計算,相當於富國銀行的總市值是30億美元,僅僅是內在價值的45%。

 

核心在於,「考慮了貸款壞賬損失後,富國銀行是否還有盈利能力」這個問題。賣空者認為沒有,巴菲特認為有。巴菲特清楚在扣除貸款損失3億美元後,富國銀行 的稅前收入為10億美元。如果91年,富國銀行480億美元貸款中10%存在問題,並且產生的損失(包括利息)平均佔到本金的30%,富國銀行將產生虧 損。但他判斷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富國銀行虧損一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喜歡收購那些一年裡暫時沒有收入的企業或投資這類項目,但要求其預期的權益資本回報率達到20%。」, 當巴菲特發現他能以內在價值一半來購買時,富國銀行的吸引力變得更加強烈了。

 

巴菲特認為「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時,堅信理查德不是愚蠢的銀行家。芒格說:「這完全是一次賭博,但我們認為富國銀行能更好更快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巴菲特賭贏了。1993年富國銀行的股價上升到137美元。事後看,監管機構要求準備的20多億壞賬準備,實際上多準備了10億美金(折合每股19美元權益)。

 

巴菲特對富國的信心繼續增長,92年繼續買進達到630萬股,佔11.5%。93年巴菲特向美聯儲申請收購富國銀行獲得批准。93年1月,巴菲特以每股106到110美元繼續吃進富國銀行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2

帶美妝達人上電視 2年讓中國女人認識它

2012-1-2  TCW




二○○八年到二○一三年全球美妝 市場年複合成長率預估只有二%,中國卻以全球成長率四倍至五倍的速度持續擴張。歐洲市調機構Euromonitor統計,中國護膚用品市場近年都以一成至 兩成的速度增長,二○一○年銷售額為人民幣六百四十一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千零七十億元),相當於全球手機晶片總產值的四分之一;二○一五年,這個數字還將 比二○一○年成長五成,達到人民幣近一千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千八百億元),是全球擴增最快速的市場。

看到市場空間……八成女性不化妝,找台灣達人教學

商機有多大?台灣最大的美妝社群網站風尚數位科技(Fashion Guide,以下簡稱FG)董事長謝攸升分析,就算是上海這樣的一級城市,女性化妝的比率也不超過兩成,顯示出成長空間還相當大。「因為中國大部分的女性 都還不會化妝跟保養,當你什麼都不會的時候,你(需)要的是誰告訴你好用、你就去買,」於是,在台灣播出上千集美妝節目《女人我最大》中,由牛爾、小凱等 達人老師介紹美容保養手法與知識的模式,就被FG搬去了中國。鎖定美妝、護膚兩大愛用者的女性上班族,就成了FG最大的爆發力來源。

名人品牌加上台灣特色,以及國際大品牌的相互幫襯,讓FG在這個全球美妝大品牌齊聚的一級戰區裡,只花了兩年就建立「中國第一」的奇蹟,還讓兩大國際美妝 集團萊雅(L'Oréal,中國稱「歐萊雅」)與寶僑家品(P&G,中國稱「寶潔」)得靠它幫忙行銷。

二○○八年,FG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女性社群網站,但謝攸升看到台灣市場即將面臨瓶頸,而中國市場正在起飛,因此決定到中國闖蕩。在台灣經營網站十餘年的 經驗告訴謝攸升:「一定要建立品牌,」而且「做媒體一定要做到第一名」,才能被受眾與廣告商看見。但面對偌大的中國,怎樣才能做到第一名?

謝攸升決定移植台灣獨特的成功模式:電視美妝節目。而且有名人老師的品牌加持後,名人效應在中國特別有效,也讓FG找到一條捷徑。

入口網站撒網……拍千支網路教學影片,免費供點閱

電視當然是建立品牌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但想在中國競爭激烈的三十多個衛星電視台中擁有一個節目,談何容易。「我們整整找了一年(○八年底到○九年), 湖南、浙江、江蘇、上海東方衛視、廣東、廣西等前十名的電視台都拜訪過了,就是找不到電視台跟我們合作,」謝攸升平靜的回憶。電視台總說:「你們的創意很 好,但我不一定要做這樣的節目。」

不斷在電視台踢鐵板的同時,謝攸升也沒閒著。FG砸下新台幣兩千多萬元,拍攝五、六百支十分鐘以內的美妝教學影片,免費提供給QQ、新浪等中國主要入口網 站使用,三年下來已累積一千多支。影片中,FG的商標與達人老師反覆出現,網民每點擊一次,就對FG的印象深刻一些,「我們統計過,這些影片在中國每個月 約有一億次的點擊率,」謝攸升說,這數字是台灣的一百倍以上。

電視衝知名度……移植《女人我最大》模式,收視第一

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二年,一向鎖定男性收視戶的湖北衛視台為了拉抬營運績效,從台灣電視圈挖角高手改造整個節目帶,FG以《女人我最大》原始製作團隊為班底 的美妝節目,也終於有機會在湖北衛視播出。

二○○九年底FG的節目開播,不到三個月,收視率就竄升到湖北電視台的前三名,還一度在全中國四百多個生活服務類節目中名列第九,僅次於天氣預報等節目。 這下不僅FG一炮而紅,湖北台的女性廣告收入也從原本的「零預算」,一下子跳升到中國前十大榜內。

這樣的成果立刻引起注意,過去拒絕FG的電視台,這下子都回頭來爭取。謝攸升在眾多電視台中,毫不遲疑的選擇了上海東方衛視。打蛇打七寸,由上海發散出去 的華東地區是中國美妝市場重鎮,光是上海一地的全國占比就高達一二%。

以二○一○年FG節目中介紹中國品牌「美麗加芬」的產品為例,播出當月該品牌在湖北的營收跳升三倍,全國增長率也有兩成。轉戰上海東方台後,FG的置入行 銷對象也從中國品牌,升格到萊雅與寶僑家品等國際品牌;它們是目前囊括中國護膚市場的前兩大品牌。

打響品牌名氣……製作費兩年燒掉兩億,當行銷預算

FG不論是湖北台的《美人我最大》,還是上海東方台的《就是愛漂亮》,都是中國美妝節目的收視率冠軍,自然也是廣告主的首選。二○一○年FG的電視廣告收 入(包含節目中置入行銷費)約是新台幣四千萬元;二○一一年三月轉戰上海東方台後,短短九個月就將近九千萬元。不過二○一一年FG在電視領域仍將虧損,中 國電視節目雖然受眾廣大,但時段費用與製作費也很高,兩年下來已經燒掉二億二千多萬元。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做節目?謝攸升說,這應該看成是「FG的行銷廣告預算」。任何品牌到中國打知名度,每年都要花至少一億元做廣告,不然沒效果。台灣精品 品牌協會秘書長張蕙娟估計,一個新品牌的建立約需要三年才能有初步成效;FG在中國的發展正是如此。

不同的是,其他品牌的行銷費用難以回收,但FG透過在上海東方台一年播出一百五十八個小時的節目,一邊建立品牌、還一邊賺廣告費,第三年損益平衡之後, 「FG在中國還是繼續打branding(品牌),但是我的行銷費用變成零了;第四年開始,我甚至還能把前幾年的費用賺回來,影響力還持續增加。這個策略 最核心的重點就在於此,」謝攸升一語道破關鍵點。

拿著電視與網路的亮麗成績單,FG二○一一年開始與藥妝、大賣場與便利商店等三大實體通路合作,透過五百多個門市,小規模的販售FG所代理的二十多個美妝 品牌。「做媒體只是一個踏板而已,目的還是商品的銷售,」謝攸升明白指出。幾個月下來,實體通路營收已有新台幣三千多萬元,對於二○一二年,謝攸升大膽開 出「兩億元」目標,「二○一一年只是試水溫,二○一二年將全力衝刺,」他自信的說。

為了在中國打品牌,FG幾乎把在前幾年在台灣賺到的錢全砸進去了,二○一一年藉由增資引進兩個通路新股東,一邊儲備銀彈、一邊布局銷售通路,加上原有的全 家便利商店、大潤發等集團股東,通路已準備就緒。打響了品牌,即將進入收割期,美妝市場過去在中國幾乎沒有台灣品牌的聲音,FG開出一條不同的路,未來能 否取得在平台、通路、自有品牌三贏的局面,將是最大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1

對行業認識多深才足夠?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1m1k.html

  過完春節後就一直沒有正經寫過投資方面的文章,一方面可能春節玩得沒有收心,一方面最近思考了很多東西,但是都沒有結論,因此也沒法成文。今天把最近的思路稍微梳理一下,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吧。
 
   自從去年底對江淮汽車信心降低以後,一邊在尋找新的替代品種,一邊繼續觀察的江淮的動向。江淮汽車在左延安退位以後,出現了很多新的動作,包括人士的安排 和運營方面的表現,這讓我對江淮的信心從谷底又稍微回來了一些。老左要退肯定也不是才知道的,因此退之前肯定不會再有什麼大動作,新領導尚未扶正,有些想 法肯定會待上台後再實施,這樣有了成績才算是自己的功勞。有這麼一層因素在裡面,去年江淮下半年的頹勢就好理解一些了,而且即使這樣江淮下半年的成績未必 比別的企業差很多,所以今年的江淮還是值得期待的,至少讓我有信心今年有比較好的換倉機會,如果還要換倉的話。
 
   對於替代品種的尋找一直沒有頭緒,因為汽車是強週期品種,所以我的眼光主要落在一些非週期性品種上。歷來的強牛板塊白酒和醫藥肯定是我首先關注的對象,但 是白酒除了提價以外好像沒有更大的市場空間,而價格提了這麼多年,還有多大的提價空間呢。酒鬼酒的強勢復甦只讓我覺得高端白酒未必有多寬的護城河,茅台確 實無法替代,但是數量眾多的公款消費也讓人不太放心,萬一哪天真的反起腐來可不得了。
 
   醫藥行業確實應該是個好行業,中國人口的老年化趨勢和收入的不斷提高,使醫藥行業的未來看起來是無限美好。但是你不可能買下這個醫藥板塊吧,具體到品種就 太多了,有醫藥商業和工業的區別,醫藥工業中有中藥和西藥的區別,其中又有做各種藥的,當然還有保健品一類,關鍵是醫藥這個行當太專業,我們這種門外漢根 本沒法深入。有人推薦說雙鶴藥業和上海醫藥不錯,雙鶴的大輸液有很大比例,這又讓我擔心現在什麼病都輸液這種情況是否是常態。上海醫藥主要是醫藥商業,比 起同樣的一致B股,其價格就明顯沒啥優勢了,而且醫藥商業企業其競爭力到底是什麼我也搞不清楚。醫藥工業中西藥的我基本看不懂,中藥板塊中覺得天士力還是 不錯的,這個企業在中藥標準化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至今好像也就一個丹參滴丸做大了,以前說他的粉針是競爭優勢,但是現在好像哪個企業都能做了。他的 丹參滴丸通過了美國FDA二期確實讓人很激動,但是二期完了還有三期,雖然三期通過率還是蠻高的,但是即使進入了美國市場,別人真的能接受中藥嗎?重慶啤 酒和中恆的事情讓我認識到,這個板塊水太深了,除非是業內人士才可能有相對接近真相的認識。
 
   銀行現在估值非常低,但是銀行業整個利潤那麼高,國家會讓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嗎,這樣對經濟肯定是有害的吧,所以銀行估值雖然低,但未來的空間也讓人有一點擔心。
 
   最後我關注了零售板塊,這個板塊我是基於從上到下的選股思路思考的結果。首先,國家對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可能會有變化,這樣必須促進內需,這樣零售板 塊肯定是受益行業。同理,我不看好建築行業及建築相關的其它行業,當然不排除個體的特殊性。第二,中國低收入人群也許是將來收入增長最快的人群,國家要促 進內需必須將這部分人的收入提高,富士康連續的漲薪是這種趨勢的一個表象。第三,中國低收入人群大多來自中國的農村或者二三線以下的城市,而且從整個中國 來看,未來中西部的經濟增長可能會超過東部。因此我覺得目標應該放在主營收入來自這些地方的零售企業,比如零售連鎖的步步高、人人樂、永輝、中百等等,以 及百貨零售的重慶百貨、合肥百貨、新華百貨等等。據我粗略的觀察,後三個百貨企業這幾年的漲幅都非常巨大,反而超過了零售連鎖的步步高和人人樂。我對零售 行業不是很熟悉,但是聽老一輩人講做生意講究「貨如輪轉」是最好的,我觀察了一下存貨周轉率這個指標,這三個百貨企業的這個指標大大高於其它企業,而零售 連鎖企業倒並不是特別高,特別是蘇寧電器這個指標今年反而是年年下降的,只是因為毛利率不斷上升才保持了業績的不斷增長。這三個百貨企業中的新華百貨的控 股股東是物美控股,「物美」這個品牌我是早有耳聞,我看過對在香港上市的物美商業的分析文章,好像經營上非常有一套。新華百貨20倍的市盈率雖然不算高, 但是相比現在滿地的10倍市盈率的股票,至少透支了2-3年的增長預期吧,長期投資是否合算呢?
 
   
對於行業的認識,究竟多深才算夠呢?看十年的財務報表夠嗎?看一個行業十個企業十年的財務報表夠嗎?拿思捷環球來說,那麼多專業人士分析來分析去,但是也 沒有前董事長邢李源對這個行業認識得深刻,人家很早就認識到思捷環球這種模式不行了,早早就開始減持,這些專家看的報表何止十家十年,但也比不上人家浸淫 行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力。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在李寧下跌前就減持了李寧,因為他是做體育用品連鎖的,他說一個城市大概能夠容納的這種連鎖店是個 固定數目(具體數字忘記了),李寧已經達到了極限了,而最近幾個新興的體育品牌因為還沒有達到極限,因此發展速度會超過李寧。這種認識沒有行業的經驗物業,一 般投資者會有嗎?所以對行業的認識真是多深都不夠,不僅要瞭解企業行業的數據,更重要是要理解行業的商業模式,但是這點可沒有說的那麼容易!真正進入了這 個行業,才可能對行業的模式和特性有真正的理解。可嘆的是我所在的就是我不看好的建築行業,十幾年的行業經驗對我投資唯一的作用就是去掉了一個可選項,問 題是現在的可選項太多了,去掉一個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對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我非常誠惶誠恐,但是不可能老是固守在一個狹小的井裡啊,大家都來幫助我啊, 有關上述這些行業的真知灼見請不吝賜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9

漫淡能力圈:從認識自己開始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y0i.html

自從能力圈一詞出現後,價值投資者已經把能力圈一詞視為了教條。但我認為,90%以上的價值投資者和我一樣,根本不具備判斷任何行業股票的能力圈,以為自己對某個行業或者企業具備了能力圈而輕言重倉,這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會出現自以為四毛買一元,其實是在以一元買四毛的悲劇。價值投資永遠有效,往往是投資者對企業的真實價值判斷失誤,才會以為它已經失效。而這種主觀判斷,往往又是因為自以為自己具備了行業的能力圈。


我覺得巴菲特所說的話裡面最有用的就兩大條:

1,  安全邊際;

2,  不要虧損;


什麼是安全邊際?同樣的一隻股票,每一個人的安全邊際價格都應該不一樣。還記得胖子的故事吧?是的,是否胖子應該一眼就能夠判斷,並不需要電子秤來知告。一個職業營養師能夠在一個人60KG時判斷出他是個胖子,普通人只能夠在一個人80KG時才能夠判斷出他是個胖子。

即使如此,我們也未必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瘦身男女》中的主角,裝出來的。


巴菲特用了幾十年才看懂IBM,貝登斯登倒閉前,它的股票有三分之一由該公司員工持有。能力圈,簡單的三個字,你可知道背後是多少年的功力?你真的具備了嗎?


當然,如果你真的懂行,你可以用四毛買一元;如果我們知道自己不懂行,我們只可以只用兩毛買一元,這才是安全邊際。不懂裝懂,以為自己懂,死不承認自己不懂都是很危險的。

承認自己不懂一點也不容易,但說出來,放下後,你會發現自己會很輕鬆自在。

承認自己沒有能力圈,並不代表不可以做好價值投資。有一句話是怎麼說的?摸著石頭過河。在投資的過程中,知道自己不懂游泳的人往往知道要小心翼翼地摸著石頭過河;懂得游泳又熟悉河道的人知道何時何地下水才不會遇上急流;最危險的大多是剛剛學會狗仔式卻以為自己已經是游泳健將的人。


什麼是不要虧損?不要虧損是認識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小心翼翼地摸著石頭過河,步步為營。永遠要記住,無論你前面有多少個加號,數字多麼好看,乘以一個「0」後,答案都會是一樣的。

對於知道自己不具備任何能力圈的朋友,我們應該要求更深的安全邊際,這就是毛估估。不要涉及太多需要出動計算機的東西,不要輕言重倉,適當分散。


最後還是那一句老話。成功的經驗總是不一樣的,未必可以複製;失敗的經驗卻總是相似的,完全可以借鑑。我們應該從別人身上學習失敗的經驗,不要輕易地讓自己去經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5

認識投資中的經濟護城河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p2v.html
 

巴菲特認為,卓越上市公司必須要有一條經濟護城河,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股票獲得超額業績回報。那麼,什麼是經濟護城河,如何利用經濟護城河進行價值投資?大眾理財顧問記者專訪了晨星公司股票研究部總監帕特·多爾西先生。


  經濟護城河是巴菲特的選股秘訣


  問:巴菲特經常強調經濟護城河的重要性,而你的新作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在中國越來越受到價值投資者的關注,被譯為《巴菲特的護城河》,你能否以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經濟護城河?你說它最重要的特質是能夠持續帶來超額利潤,請問如何理解?
  答:經濟護城河是公司擁有的一種結構性競爭優勢,幫助公司在較長時間內抵禦外來競爭,從而實現超額收益。人 們往往把優異的商品、龐大的市場佔有率、高營運效率和傑出的管理者等當作經濟護城河,實際上,真正難以複製且能持久的經濟護城河有4種,一是可持續的低成 本優勢,如沃爾瑪、寶潔;二是網絡效應,如eBay、萬事達或美國運通;三是無形資產,比如專利、商標或政府許可,迪斯尼和耐克即是此中典範,四是高昂的 顧客轉移成本,微軟就受益於此。
  經濟護城河最重要的特質不僅僅是帶來超額收益,關鍵這種競爭優勢必須是結構性的,競爭者難以模仿。例如,某公司擁有一個非常時髦的品牌,此時公司能輕 易賺取超額利潤——只需在普通的T恤上加印公司的品牌logo即可,但要警惕的是,大眾對時尚口味的變化變幻莫測,可能用不了多久,這個品牌就失去關注 了。相反,巴菲特購買的Burlington Northern鐵路股,可能短期內不如持有時尚服裝公司回報高,但幾乎肯定能在未來很多年內持續賺錢。


  問:經濟護城河這個概念在價值投資體系中居於什麼地位?普通投資者對經濟護城河概念缺乏認識,會進入什麼樣的投資陷阱?
  答:經濟護城河在投資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致力於瞭解上市公司的類型:這是一家具有較強定價 能力,能夠抵擋經濟週期興衰的公司(這正是我們希望長期持有的投資標),還是一家具有較低估值的普通公司(這種股票可以在較短時期內賺錢,但絕不是價值投 資者的理想標的)?不清楚這些,就可能持有一家質地較差公司(即沒有經濟護城河),基本面惡化足以讓投資回報打水漂。相反,如果沒有意識到持有的是一家具有持久競爭力的好公司(即擁有經濟護城河),就可能太早賣出,錯失公司未來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機會。


  問:如何尋找經濟護城河?有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發現擁有經濟護城河的公司?
  答:嚴格來說,尋找經濟護城河的過程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閱讀財務報表,觀察公司的財務歷史表現,如果一家公司從未持續獲得高於其資金成本的收益率,那就很難說明在過去成功地抵禦了競爭壓力。相反,如果資金收益率持續高於其成本,第二階段,要接著考慮:「如果當競爭者對這種超額收益虎視眈眈並競相進入市場,這種超額利潤能持續下去嗎?憑藉什麼可以保持優勢?」在晨星,我們認為結構性競爭優勢即經濟護城河具有前述4種方式,分別是可持續的低成本優勢、網絡效應、無形資產和高昂的顧客轉移成本。


  價值投資因經濟護城河而動


  問:在中國,投資者似乎把價值投資簡單等同為尋找基本面表現優異的公司並長期持有,你認為是否存在區別?著名價值投資者林園投資神話的破滅,一度讓市場對價值投資理念發生動搖。在具有政策市特徵且經常大幅波動的中國股市,你認為價值投資能成功嗎?
  答:將價值投資等同於購入並長期持有優秀公司的股票而不知因經濟護城河而變,這是世界上大多數人易犯的錯誤。要時時把握一個關鍵準則:目前的股票價格 對比其內在價值是高還是低?如果兩者相符,那麼定價是合理的,意味著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極微。如果一家好公司的股票被當作差公司定價,顯然機會就來了。
  儘管中國似乎面臨較為不同的市場環境,但我們深信正確的價值投資策略長遠來說是行得通的。市場的大起大落對於具有較強投資紀律的人來說反而是很好的機 會,通常意味著有更多股票被錯估。誠然,在中國進行基本面分析面臨很多障礙,除了政策因素外,還包括信息披露的不足和非公開信息的充斥等,這就需要做大量 細緻的調研,以及對相關政策法規保持較高的敏感度。


  問:現在中國投資者多傾向於採用價值投資(基於基本面分析估計其內在價值)與趨勢投資(在股票上升趨勢中買進,下跌趨勢中賣出)相結合的策略管理資產,你做何評價?
  答:在美國有很多成功的基金經理,主要遵循一種更為量化的投資策略——價值投資與股價量能相結合。價值投資發現哪些是能夠成為投資標的的好公司,而股票量能策略能指引確定買入和賣出點。成功投資的方法肯定不止一種,每個人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個人精力與能力有限,投資週期又較機構投資者更長,相對來說更適合做長線,通過價值投資尋找具有經濟護城河的卓越公司,在被低估時買進並長期持有。


  問:晨星公司是價值投資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作為股票研究部自貴人,你說過晨星倡導的投資理念是從中長期角度衡量股票,那麼多長時間是個人投資者適合的週期?價值投資者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投資週期嗎?賣點如何決定?
  答:這主要取決於投資目標。如果為了未來退休,或在幾年後買車,或為孩子儲備教育金,這樣的投資週期應該以年計而非以月計。與個人投資者不同,基金經 理們經常需要比拚短期投資表現,因為他們每年底都需根據本年度投資表現獲得獎勵。不過如果你有個5歲的小孩,且正在為他將來讀大學的資金而投資,那麼僅僅 關注今年或明年的投資收益有意義嗎?


  理論上說,賣出股票不必指定週期,無法從時間上做簡單界定。當然市場會發出一些賣出信號,我主要關注三種情形。一是發現錯誤時。如果發現當初促使投資 的原因不再有效——可能當時預期鋼價會漲,但後來鋼價沒有漲,這時就該馬上賣出。二是當購股價被高估。當股價漲速高於基本面決定的內在價值增速,或當投資 者下調了所持股票的內在價值,導致股價高於調整後的內在價格預期。三是發現了能實現更高投資收益的標的。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為買進一隻嚴重低估的股票而賣 掉一隻略微低估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81

認識虧損昇華投資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25s.html

我這裡指的「虧損」是指真正的虧損,永久性的損失。

如果你是個能耐得住寂寞的長線投資人,那麼永久性損失的重要原因就只有兩個:

1、因為全倉買進了高漲的熱門股而支付了過高的價格,這種高價格幾乎未來無法重新恢復。

2、永久性的負面環境:個體或是系統方面。

 

除非以上兩個原因,基本上你的持股都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即便是上面兩個造成損失的原因,也不見得會讓你碰上,根據多年統計彌補不回來的概率很小,例如當年 百元的億安科技。想想07年5000點以上的高估機會在長期投資人來看只是很短的一個時期,而且,也不是所有個股後來都敗在了5000點之下,很多板塊復 權集體性已經超越了6000點。

 

我的意思是你碰到永久性虧損的概率不是很大,但小概率也可能折殺一個聰明的投資人。因此我們要採用兩個措施來減小小概率事件的折殺:

一就是分散化:降低小概率的永久損失的影響程度,抓住大概率超額利潤股票

二就是自律性:尋找安全邊際,拒絕以高估的價格買進;分散買進,合理安排倉位。

分散化要適度,自律性要嚴格並且合理。稍稍在實踐中總結一下,不要求精準,只要求遵守。

接下來的昇華:

1、對於風險認識:投資其實就是不斷在與風險較勁,如果完全沒有風險也就沒有什麼超額收益了,因此我們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利用大眾所認定的短期風險來獲取低 廉的價格進行長期佈局,等待未來長期大概率抹平這種風險,進而獲得大眾普遍讚許的溢價。因此真正安全來自於大眾普遍拋棄的好公司,風險來自於大眾的普遍認 同。

2、對於提升利潤空間的認識:企業股票價格與價值落差拉出獲利空間,企業長期成長創造獲利空間,市場的牛熊變換實現了獲利空間,這些空間的疊加,就是你超額利潤的來源.不管如何,成功的投資均離不開這三個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56

台灣科技人一定要認識的兩個湖北小子 一場夾擊宏達電、華碩的 零利革命

2012-6-23 TWM




兩位湖北小子,他們創辦的公司成立分別不過二年與七年,坐擁的市值卻已經超越黑莓機,直逼百年老店諾基亞。

他們只有兩款手機,卻能賣贏華為、宏達電等一竿子大廠,他們靠的是一場即將顛覆科技業的「零利革命」。

撰文‧賴筱凡

「下半年,你一定要認識這兩個人。」那是個周二的下午,當大家還在關心聯發科購併晨星的效益時,大和國泰證券亞洲科技研究部主管陳慧明這樣的預告,引起了我們的高度好奇;到底這兩個人是誰,能讓追蹤台灣半導體產業多年的明星分析師這麼說。

他們就是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以及北京奇虎三六○科技董事長周鴻禕。

這兩個名字在台灣科技界,其實稱不上響亮,多數人對於他們是誰,更是摸不著邊際;然而,他們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本事,能讓陳慧明預告著,下半年科技產業將會有不少他們的身影?

七月十二日晚上,台北市大安路的一家旅館裡,擠進了各家媒體,他們來這裡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參加雷軍的媒體聯訪。這位年紀不過四十三歲的湖北人,創立的小米科技僅短短二年,最新一輪募資居然高達二.一六億美元(約六十五億新台幣),換算市值四十億美元。

成立分別不過二、七年

市值直逼諾基亞、宏達電

奇虎三六○的實力也不遑多讓,打著免費防毒軟體旗幟,在大陸擁有上億使用者,市值也有二十億美元。

換句話說,小米科技加奇虎三六○的市值就已高達六十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僅比黑莓機製造商RIM的四十億美元還多五○%,更是直逼諾基亞的七十億美元,與宏達電的八十億美元。

令人費解的是,兩位來自湖北的四十餘歲男子,創辦小米、奇虎都是二○○五年之後的事,迄今上市販賣的手機各自也只有兩款,卻能步步進逼百年老店諾基亞。

「他們賣的手機,不要利潤。」陳慧明話講得直接,卻一語道盡這兩個湖北小子將掀起一場顛覆科技業的新革命——零利革命。

有北京「光華商場」之稱的中關村,人潮川流不息,一名二十來歲的年輕小伙子,進到鋪子裡開口就指名:「我要現在賣得最火的小米機。」四吋大螢幕、八百萬畫 素的照相鏡頭、圓滑的黑色邊框,這就是「小米機」,外形與蘋果iPhone幾乎如出一轍。這就是小米機的最大賣點,打著蘋果供應鏈生產,價格只要 iPhone的一半不到,僅一九九九人民幣,讓小米機在大陸通路橫掃千軍。

被台灣媒體團團圍住的這晚,一身輕便穿著的雷軍,心情格外興奮,「上半年,小米機已經賣了三百萬支,今年要賣六百萬支,應該不成問題。」雷軍的信心全寫在 臉上,因為小米單靠一款手機,上半年在大陸市場狂賣三百萬支,這個數字連華為、宏達電等一竿子大廠都追不上,僅次於熱銷五百萬支的蘋果iPhone。

同樣未賣先轟動的,還有奇虎的手機。端出與最新一代iPhone同等規格,硬度最高的康寧Gorilla玻璃、視網膜螢幕,四.五吋的面板硬是比 iPhone大上一號,這是奇虎三六○與家電大廠海爾共同合作的最新手機海爾W九一○,硬體設備擺明了挑戰iPhone,價格一樣很殺,也只要一九九九人 民幣。

當我們靠著電信商補貼,月繳上千元的通話費和上網費,但買一支iPhone還得花上萬元時;他們兩家不靠電信商補貼,卻能提供大陸消費者一支硬體功能媲美iPhone,價格只要不到一萬新台幣的智慧型手機。

你可能會懷疑,他們賣的是山寨機嗎?答案很顯然的不是。兩家公司的手機皆裝載高通晶片,觸控面板也是最新技術,更重要的是,效能絕對不差。「山寨機已經是過去式了,他們要帶來的新衝擊,叫作『零利』。」安謀(ARM)的主管如此分析。

響起革命號角

零利潤的新時代來臨

如果說,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是科技產業進入後PC時代的關鍵人物,那麼,雷軍與周鴻禕吹響的,則會是後PC時代裡,一場「零利革命」的號角。

蘋果的成功告訴世人,軟體的價值將不可同日而語,「憤怒鳥」的一夕暴紅,更讓我們認識到台灣軟實力的不足。

然而,這些都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蘋果坐享硬體、軟體的高利潤,台廠只要扮演好科技產業裡專業分工的角色,為人作嫁,就能分上一杯羹。這也是為什麼一串蘋果供應鏈,只要沾上蘋果光,業績都能翻上一番。

隨著三星、宏達電、華碩等競爭者加入,他們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許敵不過蘋果品牌的強勢,但是靠著壓低價格、提升產品差異化、Google軟體的奧援,在硬體利潤上少賺一些,總還是能闖出另一片天。

可是,雷軍與周鴻禕的出現,開始敲碎了他們的美夢,因為一場零利潤的革命,才正要開始。「他們不想從硬體上賺錢,硬體已經不值錢了,重點是後面的內容、軟 體與服務。」拉著行李,陳慧明穿梭在上海、香港機場裡頭,但他仍時時刻刻緊追著小米與奇虎的最新戰況。而陳慧明的話,一針見血地道盡雷軍與周鴻禕的最大野 心。

「現在手機的零組件都標準化了,有了標準化的供應鏈和作業系統,做手機的門檻大大降低,硬體價值會越來越小,靠硬體賺錢的模式會有問題。」周鴻禕的話直指問題關鍵,再直白不過。

周鴻禕甚至直接指明,未來只有三種硬體廠商能活:一種是鴻海這類擁有高度垂直整合能力的專業代工廠;第二種是掌握關鍵零組件的廠商,像高通、三星,想買晶片、觸控面板,都得找他們;第三種則是蘋果,擁有議價能力及設計能力的品牌廠。

不同於三星、宏達電與華碩,雷軍與周鴻禕殺紅眼的競爭,直接把利潤砍到了最低,「他們的思惟不是要賣出很多手機,而是要有很多人用他們的軟體和服務。」陳慧明說。

就在陳慧明趕飛機的同一時間,場景拉到台灣新竹科學園區裡,台積電最先進的二八奈米生產線上,正二十四小時趕工,一個對市況的誤判,讓高通晶片大缺貨,急著要這些晶片的不只三星、宏達電、華碩,還有小米和奇虎。

同樣地,苗栗竹南科學園區裡,奇美電的中小尺寸生產線上,也在趕工,奇虎的四.五寸面板就來自這裡。「他們要的量很大,市場需求很熱。」奇美電內部主管透露。

掌握平台黏住消費者

擁有人流就等於掌握金流

供應鏈上的忙碌景象,說穿了只是印證了小米機與奇虎手機的出貨量不容小覷。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高通與安謀的高階主管積極拜會雷軍與周鴻禕,則是反映出他們在科技產業的影響力。但,小米機與奇虎手機將掀起的零利革命,衝擊還在後頭。

就在熱賣三百萬支的小米機裡,你看到的不是臉書、MSN,取而代之的是微博、QQ等軟體,還有小米自行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米聊」。

相同的,奇虎與海爾共同貼牌的手機裡,內建奇虎三六○的平台,「不想等消費者下載,而將App與遊戲直接內建在手機裡,軟體開發商還得先付給奇虎一筆『上架費』,這就是周鴻禕現在想做的事。」陳慧明說。

「他們太聰明了,掌握平台的人,就掌握了人流,人流就是金流,他們就是最大贏家。」觀察零利趨勢已久的安謀主管說,雷軍與周鴻禕都是做網路出身,他們太清 楚在網路世界,只要誰手上有人流,誰就贏,而這一場戰爭已經轉移到手機,「誰的平台能綁住最多消費者,讓消費者黏在上面,他們就能有越多的服務費與廣告進 帳。」換句話說,雷軍、周鴻禕他們沒想過從硬體上賺錢,甚至提供免費軟體,但只要他們能掌握更多人,服務費與廣告收益也會更多,甚至周鴻禕還可以回頭向軟 體開發商收起「上架費」。

這樣的模式,的確似曾相識。「其實,他們學的就是亞馬遜,只是他們更知道關鍵在掌握平台。」一名軟體業開發商肯定地說。

看到這種趨勢的人,不會只有雷軍和周鴻禕,Google、蘋果都將加入這個戰場。兩周前,Google與華碩共同推出的Google平板,就是Google開出的第一槍。

「Google平板只賣一九九美元(約六千新台幣),但他們最早其實想賣一四九美元(約四五○○新台幣)。」供應商透露,低價、零利風潮已從小米、奇虎這類小廠,開始吹到了國際大廠。

連Google、蘋果都走低價風台廠突圍新契機?

然而,Google平板只是開端,後面接棒演出的蘋果迷你平板、亞馬遜第二代Kindle Fire,走的都是低價風,「一台平板只賣一九九美元,中間利潤只有十五美元,Google是笨蛋嗎?軟體與服務讓他們賺更多,硬體就算是零利潤,又何 妨?」安謀主管的話,的確一針見血。

Google年度開發者大會,六月底方熱鬧結束,Google平板搶盡了鋒頭,只是共同開發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卻是從頭到尾連上台機會都沒有。「華碩的 努力,大家有目共睹,只是在零利潤趨勢下,Google平板利潤只有十五美元,華碩不賺軟體、服務,那還剩下什麼?」業內人士坦言,實在令人憂心。

相反的,引領零利風潮的雷軍和周鴻禕,卻已經開始受到市場追捧,「小米募資的盛況,幾乎是創投抱著大筆錢要投資小米,等著雷軍選。」陳慧明不諱言,從市場資金流向,就已經可見端倪。

這也難怪陳慧明如此斬釘截鐵地預告,下半年,你一定得認識雷軍和周鴻禕,因為他們掀起的零利革命,衝擊波才正要進到台灣科技業。

當硬體利潤只剩下不到15美元……一支iPhone、一台iPad,能讓蘋果一年賺多少錢?答案是7800億元。

然而,你能想像,有一天,與iPhone、iPad同等規格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只賣不到一萬元,利潤只有1000元,他們照樣能大賺60億元,甚至上百億元,這就是「零利革命」的威力。

高利時代:

蘋果為王

靠著硬體、軟體的完美結合,iPhone、iPad大幅搶占市場,讓蘋果不僅在硬體享有高利潤,也從軟體服務賺進不少錢,是高利時代的最成功代表。

不論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蘋果都獨占鼇頭 單位:%

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

蘋果 29.1

三星 24.2

諾基亞 8.2

黑莓機 6.7

宏達電 4.8

其他 27

全球平板電腦市占率

蘋果 62

三星 9

亞馬遜 6

邦諾5

華碩 3

其他 15

低利時代:

三星、華碩分食

儘管軟體無法與蘋果匹敵,三星、華碩仍端出更好的硬體規格,降低售價與蘋果競爭。

零利時代:

Google、亞馬遜、小米當硬體利潤壓低只剩15美元,賠售也在所不惜,因為蘋果iTune的成功,讓他們看到軟體、內容服務價更高。

「那些人」發動零利革命

施密特 Google董事長代表產品 Google平板

銷售價格 199美元

品牌策略 與華碩共同貼牌獲利模式 硬體利潤留給華碩,軟體、內容利潤讓Google賺更多

貝佐斯 亞馬遜創辦人

代表產品 Kindle Fire

銷售價格 199美元

品牌策略 獨創品牌

獲利模式 硬體賠錢賣,由電子書、內容、軟體利潤賺回來

雷軍 小米科技創辦人

代表產品 小米機

銷售價格 300美元

品牌策略 獨創品牌

獲利模式 每支手機約賺30美元,軟體、周邊產品為主要獲利來源

周鴻禕

奇虎360創辦人

代表產品 奇虎海爾特供機

銷售價格 300美元

品牌策略 與海爾共同貼牌獲利模式 硬體利潤與海爾共享,靠軟體商上架費、內容、服務衝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55

陳一舟:要有隨時認識失敗並改正的試錯精神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109255.html
觀中國的互聯網歷史,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與張朝陽、丁磊等互聯網大佬幾乎同時登上中國互聯網舞台,但卻「大器晚成」。他就是人人公司首席執行官陳一舟。

被譽為中國互聯網「雜牌軍總司令」的他,13年來一直在互聯網產業中淘金,參與過五花八門的項目:2003年千橡收購貓撲,此後陸續收購魔獸世界中國、UUme、RenRen、DoNews、校內網等近10家網站,業務範圍涉及當時幾乎所有的熱門概念。


去年,陳一舟打包人人網、人人遊戲、糯米網、經緯網,憑藉「中國版Facebook」的概念登陸紐交所,融資8.5億美元,掛牌首日市值曾一度高達70多億美元,演繹了一場資本盛宴。

然而盛宴過後,一年後的今天,這位互聯網老兵遇到了多重挑戰:在資本市場,Facebook股價連續下跌至腰斬,社交網絡被質疑是一個被過分吹大的 泡沫;業務層面,人人在SNS(社交網絡)領域要面臨騰訊、新浪微博等巨頭圍剿;移動互聯網領域,在騰訊微信已經崛起的情況下,人人還未找到合適的方向。

9月14日,針對人人未來的發展策略和重點,以及移動互聯網如何破局等一系列問題,陳一舟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

新收購試水教育貸款

9月12日,人人公司對外宣佈,向總部位於舊金山的金融服務公司SocialFinance(以下簡稱SoFi公司)投資4900萬美元。

相關資料顯示,這是一群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學生於2011年組建的創新型金融服務公司,他們組建網絡貸款平台,幫助學生以低於美國聯邦政府貸款的利息募集來自校友的教育貸款。

對於為何選擇一家年僅1歲的新型創業公司作為投資對象,陳一舟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遊戲和電子商務是社交化革命浪潮的開端,下一波社交化革命浪潮將在金融行業和教育行業發起。在美國,比較成熟的P2P(點對點)網絡小額貸款與教育貸款是一種不錯的結合。

在陳一舟看來,利用不到5%的資產成為SoFi公司第一大股東,是一件不錯的生意。

就在此前,陳一舟已經在視頻、社交、遊戲、團購以及智能商務社交等完全不同的領域有所布局,這些業務線均有可以類比對象,如人人網的類比對象是Facebook、糯米網模仿的是Groupon、經緯網借鑑的是Linkedin。

根據IPO時提交的招股書來看,人人公司的營收42%來自廣告,45%來自遊戲,13%來自其他互聯網增值服務。從2011年5月在紐交所上市以 來,人人的表現不斷對中國社交網絡的激烈競爭發出「警告」——由於廣告收入增長減緩,以及對團購業務和移動互聯網業務投入的增加,公司前兩個季度業績走 軟。在剛發佈的二季度財報中,人人遊戲收入為2250萬美元,在線廣告業務收入僅為1510萬美元。

此前,陳一舟曾在公司內部郵件中聲稱,已經上市的人人好比三國劉備的荊州,儘管糧草充足,但卻易攻難守。

陳一舟表示,廣告只是SNS變現的一個方向,有很多案例證明中國互聯網最大的業務依然是遊戲,包括電子商務和遊戲在內的付費服務將成為社交網絡的支柱。據他透露,目前人人除了自己開發遊戲外,也大量運營第三方遊戲。

10.5億美元現金加短期投資是陳一舟最大的底氣。「作為一家不斷挖掘社交網絡基礎設施發展潛力的公司,人人一直密切關注並參與其他的互聯網業務,並利用『社交化』在規模上放大產品的研發、市場推廣和發佈。」陳一舟說,他一直在尋找多元化的營收來源。

陳一舟的「試錯」原則

互聯網多元化的時代已初露端倪,在長達2個多小時的採訪中,陳一舟多次強調,未來人人將重點針對PC和手機兩大領域發力,主要的業務將包括人人網、糯米網和遊戲。

陳一舟認為,80%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應投入到主業上,保證主業不斷升級;其餘的20%可以分給風險、投入不大的業務,或許會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對於外界質疑人人攤子鋪得太大,陳一舟回應稱:「窮人家的孩子想的事情自然多!」他指出,人人不像Facebook日子那麼好過,但社交網絡相當於 基礎設施,團購、視頻網站等都是在基礎設施鋪好後所跑的應用。「團購的技術十年前就有了,為什麼現在才起來,就是因為有了社交網絡這個基礎設施。」

不過,一味地佈局應用,還需要有隨時認識失敗並改正的「試錯精神」。

陳一舟舉例說,此前人人一直想做職業人士的一個平台,就按照Linkedin的模式來做,但是發現行不通,於是被迫進行了改變。另一個典型的例子 是,此前人人花費大量精力佈局HTML5,但在意識到問題之後立刻改變了方向,「我們和Facebook都意識到HTML5不成熟的問題,願景很好,但實 施是兩回事。」

這樣的精神或許與早年陳一舟的創業經歷有關:2002年他帶著30萬美元創辦千橡,剛有起色即遭遇SP業務低谷;隨後轉型社區,發現社區成長性不高後轉做門戶,門戶遇挫後又嘗試視頻、分類信息和網絡下載等各種熱門概念。

搶灘移動互聯網市場

針對移動互聯網市場,人人與中國其他很多互聯網巨頭一樣,在尋找發力點。

此前,360董事長周鴻禕曾表示,目前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只有騰訊的微信。陳一舟坦陳,移動互聯網已成為未來人人最關鍵的平台,不過,目前人人還未找到任何進入這一領域的有效方式。

他認為,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有很大區別,移動互聯網更像快消品,生命週期發展比傳統互聯網產品更快。在該領域,陳一舟的目標是一億用戶,而目前活躍用戶僅4000萬。他希望人人在三年時間內以每年30%的增長率來實現這個目標。

陳一舟坦誠,從產品屬性來看,沒有幾款產品的DNA比SNS更適合向移動互聯網遷移,然而這種優勢並沒有為人人賺得一些先機。

眾所周知,在PC領域,互聯網公司已經習慣了多年不變的 「加法」策略,如一個瀏覽器加一個輸入法。但在移動端,這種策略變得異常難行。「手機受制於屏幕,這意味著往手機上轉的時候要減東西,將產品變輕。」陳一舟表示。

據他透露,目前移動業務人員占人人總員工的45%,但只有10%的營收來自於移動服務。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陳一舟沒有野心。據《每日經濟新聞》瞭解,打造經緯網失敗後,陳一舟轉戰到了移動互聯網端,並開發出了一款基於商務社交的應用經緯名片通。

這款集名片掃瞄、溝通聊天和商務社交功能為一體的產品,或許是陳一舟撬動移動互聯網市場的 「殺手鐧」。從這款產品的定位可以看出,一條不同於騰訊QQ的社交關係鏈正在形成。

這似乎也是在彌補PC端人人網的短板。PC端人人網的核心用戶為大學生和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白領。通過新產品的打造,陳一舟很好地對上述人群進行了延伸,並正式切入移動社交商務市場。

如果該產品得到廣泛使用,人人在無線端可以向用戶通訊錄延伸,並且擁有更多商業化的可能,如通過名片掃瞄建立一條社交關係鏈,基於商務關係,用戶可以將其推薦給平台上發佈招聘職位的公司,人人可以從招聘公司獲得數額不小的招聘賞金。

對於未來該產品的商業模式,陳一舟不願意談得太多。他僅表示,「在用戶拓展和盈利模式上都還處於探索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23

投資札記【448】認識投資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69u.html
認識投資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談的都是過去,有誰知道未來?】有人笑談這兩年在賺錢,有人苦悶這兩年挨套。賺與不賺大家說的都是過去,有誰能知曉未來了?古語云:「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 」,不知這能否應驗?許多人都在困惑,我的想法是:過去的盈賺不要再去想,未來的漲跌也不用去預測,多關注、把握現在的「價值」吧!

 

【思考是為了站隊】市場不乏短期消息製造者和市場各種概念的追捧者,你如何站隊? 最值得思考的決策是:人多的地方肯定是獲取成功最難得地方!因此首先你注意熱鬧的隊伍後面絕對不能站!首先就要排除它,然後將冷落的隊伍再仔細分析分析, 大的勝率就出來了!但是有個問題,我們不從眾但不能保證就一定會勝出,總結過去的規律性東西目的就是為了思考在冷清的隊伍裡找一條必勝的隊去站。

 

【如何才是正確的反思?】正確的反思路徑有以下幾條:1、反思必須符合價值規律。2、多理性的感悟少些感性認識。3、儘可能拉長時間去考察。4、理論結合實踐才能進行有效反思。

5、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或生搬硬套大師的標的來作為自己分析的基礎。6、多在市場冷門地方找機會。

 

【三個階段認識】對待過去、未來和現在三個階段要有不同認識方法和內容。

1、反思過去:主要是投資前輩的投資經驗和實例中找到具有規律化的東西,然後精簡成能為己所用的理論做未來的指導思想。自己的投資如電影回放一樣歷歷在目,不是去回味贏的驕傲輸得悲慼,而是要細緻地找到輸贏的原因。

2、展望未來:對於企業成長多一些定性的把握,少些定量細化的分析。需要有夢想的企業,但不需要做夢一樣的估算成長,諸如市夢率,未來現金折現等等,能有幾成把握?

3、正視現在:認真衡量企業的性價比,對企業保守估值,跟蹤企業日常活動信息。現在是基礎,是關鍵。過去未來都是以現在為中心,是起輔助現在對價值機會進行深刻認識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03

從淨資產收益率方面認識股票 丁宗庭

http://www.jztzp.com/a/52307.html

  淨資產收益率又稱股東權益收益率,是淨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稅後利潤除以淨資產得到的百分比率,該指標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

  下式可反映出淨資產收益率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平均淨資產  =(息稅前利潤-負債×負債利息率)×(1-所得稅率)/淨資產 =(總資產×總資產報酬率-負債×負債利息率)/淨資產=(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負債/淨資產-負債利息率×負債/淨資產)×(1-所得稅率)=[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負債利息率)×負債/淨資產]×(1-所得稅率)

  觀察一家上市公司連續幾年的淨資產收益率表現,我們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上市公司往往在剛剛上市的幾年中都有不錯的淨資產收益率表現,但之後這個指標會明顯下滑。

  這是因為,當一家企業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淨資產的不斷增加,必須開拓新的產品、新的市場並輔之以新的管理模式,以保證淨利潤與淨資產同步增長。但這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主要是在考驗一個企業領導者對行業發展的預測、對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判斷以及他的管理能力能否不斷提升。

  有時候,一家上市公司看上去賺錢能力還不錯,主要是因為其領導者熟悉某一種產品、某一項技術、某一種營銷方式,或者是適合於某一種規模的人員、資金管理。但當企業的發展對他提出更高要求的時候,他可能就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了。

  因此,當一家上市公司隨著規模的擴大,仍能長期保持較好的淨資產收益率,說明這家公司的領導者具備了帶領這家企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能力。對於這樣的企業家所管理的上市公司,我們可以給予更高的估值。

  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多少才合適呢?一般來說,上不封頂,越高越好,但下限還是有的,就是不能低於銀行利率。100元存在銀行裡,現在一年定期的存款利率是4.14%,那麼這100元一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就是4.14%。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低於4.14%,就說明這家公司經營得很一般,賺錢的效率很低,不太值得投資者關注。你在認購新股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淨資產是5元,而新股的發行價格會是15元。也就是說,為什麼原來只值5元錢的東西能賣到15元,這就是因為這家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可能會遠遠高於銀行利率,於是上市公司溢價發行的新股才會被市場所接受。可以說,高於銀行利率的淨資產收益率是上市公司經營的及格線,偶然一年低於銀行利率或許還可原諒,但如果長年低於銀行利率,這家公司上市的意義就不存在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證監會特別關注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證監會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在公開增發時,最近三年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平均不得低於6%。

  看一眼負債率

  雖然從一般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越高越好,但有時候,過高的淨資產收益率也蘊含著風險。比如說,個別上市公司雖然淨資產收益率很高,但負債率卻超過了80%(一般來說,負債佔總資產比率超過80%,被認為經營風險過高),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小心。這樣的公司雖然盈利能力強,運營效率也很高,但這是建立在高負債基礎上的,一旦市場有什麼波動,或者銀行抽緊銀根,不僅淨資產收益率會大幅下降,公司自身也可能會出現虧損。這就像炒房子,如果一套房子的價格是100萬元,你只需首付30萬元就買了,一年後這套房子升值到200萬元,你賣掉房子,賺了將近100萬元,你的淨資產收益率就超過300%。雖然淨資產收益率很高,但你要知道,你是在負債經營,其實是借了銀行的錢(銀行按揭)炒房。如果這套房子沒有升值而是貶值,那你的風險可就大了,如果房價一年後跌到70萬元,你再脫手,可就是把本金30萬元都虧光了。

  對上市公司來說,適當的負債經營是非常有利於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能夠提高淨資產收益率。但如果以高負債為代價,片面追求高淨資產收益率,雖然一時看上去風光,但風險也不可小覷。有些股民一遇到上市公司發行新股再融資就反對,認為這家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遠遠高於銀行貸款利率,根本不必向股民再融資,可以向銀行貸款經營呀,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淨資產收益率。其實上市公司再融資有時是為了降低經營風險,這恰恰是對股東負責的表現。

  與市盈率相配合  

  我們以價廉物美比照市盈率與淨資產收益率,其實這也說明淨資產收益率與市盈率兩個指標相配合,可以較好地判斷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價廉物美,具不具有投資價值。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是不是值得投資時,一般可以先看看它的淨資產收益率,從國內上市公司多年來的表現看,如果淨資產收益率能夠常年保持在15%以上,基本上就是一家績優公司了。這個時候再看看其市盈率如何,如果其市盈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或者低於同行業公司的水平,我們就可以將這只股票列入高度關注的範圍。

  淨資產收益率與淨利潤增長率

  一般而言,要想持續提高淨資產收益率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存在競爭,高淨資產收益率會吸引競爭者,從而降低淨資產收益率,使其趨於市場平均水平,而且隨著企業經營規模增加,通常也需要有新的資金投入(新的廠房/原料/人員。

  如果淨資產收益率保持不變的話,利潤增長,就要靠淨資產規模的增加。而如果沒有外部資金投入的話,淨資產規模的最大增加比例,就是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把賺到的淨利潤全部用於再投入。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企業利潤的長期內在增長率,是不可能超過其淨資產收益率的。

  一些所謂高增長公司的風險在於,其淨資產收益率的提高,很可能是暫時的。而通過新資金投入,可能維持一段時間的高增長的外表,並享受高市盈率。一旦行業週期變化,淨資產收益率回覆到長期的平均水平,再加下景氣時的大投入往往效率會不高,很可能導致利潤增幅/絕對值的下降。比如,一家公司的淨資產值是10個億,總股本也是10個億。一般情況下淨資產收益率(ROE)是10%(Roe大於10%),也就是淨利潤是1個億。由於其利潤增幅一般在10%左右,市場將其定位為「有潛力的低增長股」( Roe大於10%,市盈率小於25),給它25倍的市盈率(市盈率小於25),市值是1億X25倍=25億,相當於每股2.5元。可是,隨著行業景氣,公司的ROE提高到20%,淨利潤比原來增長了100%,達到2個億。於是,市場將其定位為「高成長股」,以其100%的增長率,以PEG來定價的話,給它個60倍市盈率不算過份,於是它的市值達到:2億X60倍=120億,相當於每股12元,股價上漲380%。

  公司以這個市值,增發10%的股票,也就是募集120億X10%=12億的資金。於是,公司的淨資產值增加到:原來的10億+淨利潤2億+新募集12億=24億。這時行業依然景氣,但有所放緩,再加上新投入資金不能馬上產生效益,公司ROE下降到15%。但由於淨資產規模增加,公司利潤達到:淨資產24億X15%=3.6億,比上年仍然增加了80%。公司的淨資值達到:原來的24億+3.6億淨利潤=27.6億元。於是,市場更堅定了這個公司「高成長」的定位,再加上還有新投入資金產生效率的預期,大家認為以PEG來說,給它60倍的市盈率都太低,應該給70倍。於是公司市值膨脹到:3.6億X7倍0=252億,每股股價達到:252億/11億股(股本擴大了10%)=22.9元,又上漲了90%。

  然而,隨著行業過了景氣週期,而一些新投入被證明未能產生預期的收益,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急速下降,甚至比景氣週期前更低,只有8%。這時,公司的淨利潤是:27.6(淨資產值)X0.08%=2.2億元,比上年下降了接近40%。於是市場大失所望,給它定位為「衰退公司」,市盈率只能給20倍。於是公司市值縮水到:2.2億X20倍=44億,每股股價變成:44億/11億股=4元。比高峰時的22.9元,下跌超過80%。不過,比當初的每股2.5元,還是上漲了60%。但這一漲幅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在高價位時,認購新股的投資者,新投入的資金所貢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