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島草根股神:5年花10多萬買裝備 8臺電腦盯盤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5-15/916161.html

在2014年崛起的這波牛市中,梁先生的業績也相當搶眼,鐵路、券商、藍籌、中小板,這波牛市的幾大熱點,梁先生幾乎都在“節奏”上。

Gs.thumb_head

股市常被投資者比作"賭場",輸贏憑運氣。但在被朋友奉為"股神"的梁先生看來,股市更像是"戰場","不能打沒有準備的仗"。作為股市上的常勝將軍,用網絡上的語言來說,今日藍海投資家俱樂部核心成員梁先生是為股市"操碎了心",不僅每天看盤、盯盤、複盤,研究股市的時間經常超過15個小時,還在近5年間自掏腰包十多萬元不斷給自己的炒股"裝備"升級換代。

十年沈澱,炒股也需懂邏輯

咖啡色的上衣,深藍色的褲子,外加一雙運動鞋,見面時低調的梁先生一身休閑裝扮,比起2013年記者采訪他時,40多歲的梁先生體型看起來發福了不少,"炒股開盤一坐幾乎就得一天,不發福才怪呢。"記者了解到,現在梁先生每天用於研究股市的時間經常在15個小時以上,而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三四年了。

在今日藍海投資家俱樂部,私底下大家都喜歡稱呼梁先生為"梁股神",因為他"推薦的股票很靠譜"。說起"股神"的稱呼,梁先生有點不好意思,"稱不上什麽股神,在我看來炒股也需厚積薄發,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常和朋友說,年輕時選股像畫工筆畫,講究技術上的一板一眼,年紀增長了,現在選股更像是大寫意,憑'股感'。"

1990年初,剛大學畢業進入外貿公司工作的梁先生第一次接觸到股票。他介紹說:"那時青啤、海爾剛上市,我通過朋友買了不到1萬元的原始股,都取得了超過50%的收益,凈利潤有好幾千,是我當時工資的好幾倍,這讓我嘗到了資本市場的甜頭。"

隨後的10年間,因為工作的關系,梁先生並沒有在股票上花費太大的精力。不過,這正是這10年的工作經歷,讓梁先生現在對股票的運行規律和內在機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領域。在這10年間,梁先生幾乎把進出口貿易所有的行業都涉足了一遍,還搞過體育、當過影視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遊走過古玩玉器市場,甚至還在中科院某研究所擔任實驗員,負責基因測序分析。

"10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慢慢懂得,萬物都是相同的,炒股和細胞化驗分析是有可比性的,股市也是有結構的,炒股是需要講究邏輯和概率的。"梁先生笑著感慨說。帶著自己對股市的領悟,2003年重新殺入股市的梁先生如魚得水,其所操作的賬戶在去年平均收益率都在200%~300%以上。

經過股市的沈浮,讓梁先生對人和事都有了很大的忍耐和包容心,即使因為太信任朋友,在投資的幾個項目中損失了幾百萬元,也能選擇一笑而過,"因為吃過虧,所以懂得包容的必要性。"梁先生表示。

一坐一天,耗資10萬置辦"外腦"

梁先生介紹,通常情況下,他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每天一早被兒子叫醒,吃早飯的同時看新聞、瀏覽財經資訊,8時30分之後就正式進入工作狀態,開啟辦公電腦,開盤後的交易時間幾乎不會離開盤面,中午吃個簡餐或者幹脆不吃,下午繼續交易,直到收盤,"交易時間都不大敢喝水,盡量減少去洗手間的次數。收盤後的多數時間也是以研究股票資料,或者和客戶談股票業務為主。"

在梁先生的辦公場所,記者看到他辦公桌上同時放了10多臺電腦,電腦品牌從國產普通筆記本到蘋果高配都有。因為要同時操作多個股票賬戶,所以每天看盤時,梁先生至少會打開8臺以上的電腦,每臺電腦的分工都不同,有看盤的,有下單的,有瀏覽信息的,還有防系統崩盤的……

因為電腦長時間使用,近5年間他已經用壞了四五臺電腦,十多個鼠標,電話也換了五六部了,據梁先生估算,這5年光置辦這些炒股的設備,粗略估計花費已在10萬元以上,除此之外,每年的網費和電話費用也得在兩萬元以上。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自從2003年決定投身股市撈金以來,讀書成了梁先生每日的必修課。技術門派的、選股策略的,凡是跟股票沾邊的書他見到了就必買必讀。"除了書,家里還訂了證券報等各類與股市有關的雜誌和報紙,這幾年看過的書和資料摞起來也有5米高了。"梁先生說。

梁先生介紹,因為讀書多,現在自己的大盤都開啟"自動程序"了。A股的開盤走勢,大盤漲和跌,梁先生看一眼就能判斷個差不多。"論看盤能力,個人挺有自信在國內也能排在前列,我可以同時盯好幾百只股票,比如說,我可以邊用電腦拖動鼠標,邊在一分鐘內做出這上百只股票的操作預判。"

利用杠桿,本金一個月暴增22倍

炒股就像打仗,梁先生在十幾年股海生涯當中,取得過不少輝煌的勝利,有的堪稱經典。"2009年十大牛股,我持有四個,大元股份、高淳陶瓷、海通集團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2009年12月份,梁先生大舉購入羅頓發展,兩個月後這只股票漲到了18.3元,收益超過100%,是最經典的操作之一。

在2014年崛起的這波牛市中,梁先生的業績也相當搶眼,鐵路、券商、藍籌、中小板,這波牛市的幾大熱點,梁先生幾乎都在"節奏"上。加上十多年培養起來的"股感",一般在熱點板塊剛啟動的時候就提前介入了。他提前"潛伏"的中國南車和大智慧,都是此波行情中絕對的大"牛股"。"中國南車我在2013年底每股三、四元的時候就推薦給我的客戶以及今日藍海投資家俱樂部成員們,直到今年中國南車停盤前的階段性技術高點才賣出,賣出的點位多在30元上下,這一戰還挺滿意。"

梁先生說,當時堅定看好南車其實是得益於自己之前的從業經歷,"我做過外貿,知道中國高鐵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同時結合國際形勢來看,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有鐵路升級換代的需求,此外,就個股來說,高鐵是個高資本高技術門檻兒的行業,中國南車很可能在國內一家獨大。綜合這三方面分析,當時就預判中國南車未來一定有爆發,現在看來當時分析的邏輯是對的。"

2014年4月份,梁先生在大智慧每股6元時就開始力推該股,當時參考東方財富和同花順的股價,從概率上預測大智慧以後突破20元,上到30元應該是大概率事件。今年3月份大智慧股價已到30元。

不過,在這波"牛市"行情中,梁先生最讓今日藍海投資家俱樂部成員們稱道的,還是其操作的一個股票賬戶在7個月間讓本金暴漲22倍。梁先生當時賬戶配資本金還不到14萬元,利用融資1:5加杠桿操作,7個月本金大增22倍,純利潤超過300萬元。梁先生認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股市也一樣。"他在7個月間短線操作40多只股票,快進快出,加上杠桿的放大效應,本金利潤得以大增。

文藝範,未來想自己拍電影

梁先生除了自已炒股,還幫今日藍海投資家俱樂部幾個朋友炒。"我現在操盤的客戶資金量已經從之前的千萬元,達到億元級別了。就收益率來看,這波牛市中,客戶賬戶平均收益多在2~3倍。當然,也不排除個別賬戶本金大增10倍以上的情況。"

梁先生說,股市絕不是漲跌紅綠這麽簡單,股民要想在股市中不賠錢,好的心態也很重要。"以基本面為持股依據,配合技術和消息面,以及國家大的政策和經濟環境等來預判下個潛在的價值板塊,當然在個股選擇上要多問為什麽,下單前還需仔細研究產品企業財務報表、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是否有前景,是否有高新技術支持,銷路是否寬等。此外,投資者在操作過程中,還需洞悉主力的想法,對個股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讓莊家擺布咱。"梁先生介紹說。

采訪中,梁先生還坦言說,炒股並非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意願。在他看來,財富來源於社會,用於社會是最好的回報,大智才能大德大愛。"一開始炒股就是為了養家糊口,但我覺得不能為了錢而炒股,我計劃等炒股賺錢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把自己大部分資產拿出來捐給社會,設立一個愛心互助基金,呼籲更多的人互幫互助。"截至目前,梁先生已給各種機構捐款達三四十萬元,就在記者采訪當天,他正籌備著要給全市的某大學生球類比賽捐款。

此外,梁先生還有個很"文藝範"的想法。"我覺得通過對股市上很多事情得與失的理解,體會到很多事物中所蘊含的真正含義,等再過些年,如果資金充裕的話,我打算拍幾部反映自己內心想法的片子,用來講述我眼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我的世界觀、宇宙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有我心目中的未來世界。"

■梁先生說

10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慢慢懂得,萬物都是相同的,炒股和細胞化驗分析是有可比性的,股市也是有結構的,炒股是需要講究邏輯和概率的。

論看盤能力,個人挺有自信在國內也能排在前列,我可以同時盯好幾百只股票,比如說,我可以邊用電腦拖動鼠標,邊在一分鐘內做出這上百只股票的操作預判。

我做過外貿,知道中國高鐵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同時結合國際形勢來看,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有鐵路升級換代的需求。此外,就個股來說,高鐵是個高資本高技術門檻兒的行業,中國南車很可能在國內一家獨大。綜合這三方面分析,當時就預判中國南車未來一定有爆發,現在看來當時分析的邏輯是對的。

以基本面為持股依據,配合技術和消息面,以及國家大的政策和經濟環境等來預判下個潛在的價值板塊,當然在個股選擇上要多問為什麽,下單前還需仔細研究產品企業財務報表、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是否有前景,是否有高新技術支持,銷路是否寬等。此外,投資者在操作過程中,還需洞悉主力的想法,對個股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讓莊家擺布咱。

  • 半島都市報
  • 陳晨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500

中國消防(445.HK):攜手中集,打造一流消防裝備企業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98

中國消防(445.HK):攜手中集,打造一流消防裝備企業


投資要點:

中集入股,致力整合消防產業:

中國消防於2015年2月27日與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集集團)之附屬公司簽訂協議,將向中集收購其全資附屬公司—德國齊格勒40%股本權益,並發行新股份予中集以支付收購代價,中集將持有集團經擴大後已發行股本的30%股本權益,成為集團的第一大股東。中集目前正致力於發展消防車業務並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第一為目標,未來中集很有可能將齊格勒剩下的60%股權繼續註入中國消防,公司也將有望成為中集消防產業的整合平臺,除了有大股東在資金方面給予的支持外,也可借助其資源優勢,一方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國產消防車的技術進步,力爭成為國內市場的行業主導;另一方面,在國際市場上也可借助其廣泛的銷售網絡和龐大的客戶基礎,開拓國際市場,同時繼續尋求合適的並購對象,整合海外資源。

業務重組,虧損資產全部剝離:
由於之前股東激進的戰略決策,致使集團過度擴張,承接項目的應收賬款遭長期拖欠,再加上不利的外部環境,使集團消防系統施工安裝業務自2009年開始持續虧損,出售施工安裝業務也成為公司與德國齊格勒和中集合作的前提條件。公司已在2014年度對將要出售的施工安裝資產做出5.01億元的減值虧損,出售給獨立第三方,完全剝離出上市公司。未來公司將輕裝上陣,重新出發開展業務,只專註於消防車及消防器材的生產和銷售。

消防車配備遠未達標,行業發展空間大:
我國公共消防資源嚴重不足,配套率低。目前我國有660多個城市、2800個縣或縣級市,消防裝備總體不到發達國家的20%;消防車保有量約有2.3萬臺,相對美國和德國均超過7萬臺保有量而言提升空間很大。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及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若幹意見》的要求,我國全國應建消防站5442個,實有3068個,有些省份僅完成了一半左右,根據粗略估算,我國消防車保有量應該在5萬臺左右,因此未來行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伴隨消防站職能的不斷豐富以及消防車性能要求的增加,消防車的更新換代也將不斷加速,提升需求。

總結及建議:
我們認為此次收購事項完成後,公司在技術方面會有較大提升,對進軍盈利能力較高的消防車中高端市場,提升競爭優勢及市場占有率產生積極的拉動作用;大股東中集集團有意整合消防產業,公司有望成為其整合平臺,今後仍有資產註入和並購機會;同時在資金、渠道等資源方面也都將得到大股東的支持,未來發展前景良好。但是由於公司剛剛剝離虧損業務,現處轉型期,技術進步也需時日,建議積極關註。

(來自國元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82

中國制造看智能裝備,智能裝備看機器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18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28 11:49 編輯

中國制造看智能裝備,智能裝備看機器人
作者:朱俊春


《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直指未來十年的投資機會,是一個大主題。

這個大主題的投資路線圖如下:

1、九大戰略任務和重點中尋找投資機會。1)其中兩化深度融合,核心關註智能裝備和產品、制造過程智能化: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2)其中重點領域的突破發展,核心關註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看集成電路和工業軟件;高端裝備重點關註高檔數控機床(機床和增材制造)、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航天航空及海工裝備等。

2、行動綱領列出2020年和2025年制造業主要指標,字面上的理解指向3D打印、高檔數控機床等。

3、綱領還列出五個工程專欄,最核心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中提到的一批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重點關註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高檔數控機床、海工裝備等。

可見,中國制造2025的投資機會最直接來自於智能裝備,智能裝備看什麽?看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另外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等也很重要。

本文重點解析機器人板塊,隨後對高檔數控機床(3D打印)進行投資機會的探討,進而再把工業軟件、自動化生產線等智能工廠的概念包裝進來。然後我們再對其他高端裝備包括航空航天、海工裝備等進行逐一掃描。

作為開篇,我們還是需要回顧中國制造2025這個行動綱領出爐的始末,這的確誕生在當前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而新一屆領導人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在和德國等國家的交流中受到了啟發,從而確立了中國制造奔向強國的路線圖。

在《中國制造2025》中,關於機器人的論述部分包括對機器人本身的制造,關鍵零部件和積系統集成設計制造。

其中機器人本身的應用包括:1)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行業的重點運用;2)服務機器人在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的重點運用。

其中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包括: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


制造強國的想法怎麽來的?

胡溫時代先經歷了加入WTO後的快速規模化擴張之路,後經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不僅意味著過去數十年經濟粗獷性發展模式的終結,也意味著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將和全球各大經濟體處於更加激烈的產業鏈分工競爭中。

中國國內已經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成功躋身全球制造大國,但是離強國還差很遠。09年推出四萬億是為了拯救當時岌岌可危的經濟,10年研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直到12年推出相關十二五規劃,則是在傳統經濟的延續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經濟轉型。

12年底新一屆黨領導班子上馬,13年初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2014年3月習主席訪德,提到學習德國工業4.0戰略;10月,李總理訪德發布《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中德工業4.0戰略合作。

中國目前所處的時代,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歷史性交匯的時代。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

“工業4.0”——德國的國家戰略

源於2011 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德國提出這一概念的目的是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2013年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將“工業4.0”寫入《高技術戰略2020》,作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成功上升到國家戰略水平。

德國人為什麽提出“工業4.0”?

金融危機之後,實質是全球各經濟體均面臨著同樣的時代背景,作為傳統工業強國的德國,在信息化和工業化日漸融合的趨勢下,也頗有危機感。這個時候工業4.0成為德國再塑工業強國的國家戰略。

一直以來德國專註創新工業科技產品的科研和開發,擁有強大的設備和車間制造工業,在信息技術領域、嵌入式系統和自動化工程方面技術儲備充分。德國制造業是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之一,處於領軍地位遙遙領先。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將使德國成為信息物理系統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在保持國內制造業發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競爭力。

那為什麽是4.0,不是3.0、5.0呢?這個要從影響人類社會的工業革命說起。

工業革命1.0:機械制造時代,18 世紀末期到19 世紀中期

這次工業革命的結果就是通過水力和蒸汽機實現工廠機械化,用機械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以工業、機械制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工業革命2.0: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 19實際後半期到20 世紀初

這是在勞動分工基礎上,采用電力驅動形成生產線生產的階段。通過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的新模式。

工業革命3.0:電子信息化時代,20世紀70年代延續至今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在前一次基礎上,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實現制造過程的自動化控制,提高生產效率以及良品率。

工業革命4.0:互聯、集成時代

工業4.0的核心是互聯,把設備、生產線、供應商、產品、客戶連接在一起,既能像工業3.0 的流水線一樣大批量生產,也可以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生產,為消費者單獨設計生產個性化商品。工業4.0的另一個內容是集成,將傳感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形成一個智能網絡,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互聯,實現的高度集成。

德國工業4.0三大主題

德國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三大主題分別是: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需求方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國的國家戰略有何不同?最主要區別是兩個國家的制造業基礎起點不同。

長期以來,我們的制造業依賴廉價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的低水平制造,很多企業還在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粗放式經營,國內技術、生產、管理、營銷、產品質量、品牌等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有一個說法是我們的制造業可能很多還還停留在2.0時代。

另外一個明顯不同是我國的國內市場遠比德國廣闊。

一個足以產生數家大企業的市場往往構成我國相關產業的獨特優勢,這在制造業這個領域同樣不例外。也正是這個優勢,中德這兩個工業基礎明顯不在一個層級的國家才能走到一塊兒。

相比制造業,我國在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不明顯。而現在是兩化深入融合的時代趨勢,中國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相對優勢實現傳統制造業的彎道超車。

我國經濟轉型應從這些優勢出發,將信息化與工業化進程緊密結合,把兩化深度融合作為主線,同時將“互聯網+”融合滲透到制造業,以核心技術為突破口,驅動大規模市場創新,才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路線,才是中國特色的制造業升級轉型道路。

全球機器人市場格局

機器人的大致大類

從基本用途劃分,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其中,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軸機械手,是能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根據用途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噴漆機器人、處理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等。

服務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制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主要包括助殘機器人、家庭作業機器人、住宅安全機器人、娛樂休閑機器人、清潔機器人、醫用服務機器人等。

特種機器人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機器人,包括排爆機器人、偵查機器人、戰場機器人、掃雷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和水下機器人等。

工業機器人:增速快,主要來自於亞洲

從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金融風暴導致工業機器人的銷量急劇下滑。201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逐漸由2009年的谷底恢複,2011年全年銷售達16.6萬臺。201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略有回落,主要原因是電氣電子工業領域的銷量有所下滑。201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突破17.8萬臺,漲幅12%。

據IFR預測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漲幅高達27%,隨著全球制造業產能自動化水平提升,未來機器人市場保持高增長。另外,從地區結構上來看,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主要動力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和韓國。2014年全年亞洲大約有14萬臺工業機器人銷量,並且是刷新目前為止最高銷量記錄。

服務機器人:個人/家用機器人人增速快,專業機器人增速慢

服務機器人定位為服務於人類的非生產性機器人,主要有個人/家用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兩大類。服務機器人應用領域廣泛,包括家務、養老/親子、教育娛樂、殘障輔助、醫療手術、農業、國防應用和物流服務等。

根據IFR數據,2013年全年個人/家用機器人銷量高達400萬臺,比2012年增長28%,預計2014-2017年間個人/家用機器人銷量可達3100萬臺。

全球專業機器人2012年銷量20200臺,到2013年銷量達21000臺,上漲4%,但銷售額卻下降了1.9%。專業機器人中銷售占比較大的防禦機器人,2013年銷售9500臺,占總的服務機器人銷量高達45%。




從地域上看,日歐美三分天下

四大機器人企業巨頭,日本占其二

自上世紀80年代將機器人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以來,日本一直將機器人作為優先發展方向,其所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優勢,為該產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如今世界四大機器人企業巨頭中,日本獨占其二,發那克(FANUC)和安川電機(YASKAWA)在世界機器人市場的地位難以撼動。

FANUC是日本一家專門研究數控系統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家,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2014年10月30日東京國際機床展在東京召開,FANUC展示頂尖的產品技術實力。

YASKAWA公司主要生產焊接、點焊、噴塗、組裝等各種工業機器人,並已從工業機器人向服務機器人擴展。同時,積極擴張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2014年8月開始銷售新款並聯機器人“MOTOMAN-MPP3H”,該款機器人更方便使用、更衛生,可用於食品、藥品及化妝品等小件物品的搬運、排列及裝箱等。

四大機器人企業巨頭,德國、瑞士各一家

歐洲工業基礎雄厚,德國KUKA、瑞士ABB在世界機器人四大企業中各占一席。為鞏固領先地位,歐盟不僅在“第七個框架計劃”和“地平線2020”項目中投入巨資用於機器人技術研發,還於2014年6月推出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SPARC”。

KUKA公司在2014年11月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發布第一款7軸輕型靈敏機器人LBR iiwa,該機器人具有突破性構造的7軸手臂,極高的靈敏度、靈活度、精確度和安全性,能夠與不同的機械系統組裝到一起,特別適用於柔性、靈活度和精準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電子、醫藥、精密儀器等工業。

ABB擁有廣泛的產品線,包括全系列電力變壓器和配電變壓器,高、中、低壓開關櫃產品,交流和直流輸配電系統,電力自動化系統,各種測量設備和傳感器,機器人軟硬件和仿真系統,高效節能的電機和傳動系統,電力質量、轉換和同步系統,保護電力系統安全的熔斷和開關設備。2014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ABB公司推出本土研發團隊參與設計的一款雙臂機器人YuMi,該種機器人具有視覺和觸覺,配備力傳感技術,在人機互動中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

美國:工業機器人鼻祖,近年開始發力

作為科技強國,美國雖有造出世界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的榮耀,但由於當時對機器人前景看淡而沒能持續發展,終被日歐趕超。但是在2011年6月推出的“先進制造夥伴計劃”中,明確指出要通過發展機器人重振制造業。依靠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底蘊,近些年美國開始在機器人產業領域發力,百特、Adept等企業已有資本向傳統四大機器人企業發起挑戰。

中國要想在全球機器人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還需勤加修煉創新內功,堅持技術驅動。作為一種跨學科先進技術,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的突破,包括能源、材料、信息、生命科學及先進制造技術的支撐。

1)新型能源將有助於解決機器人的動力問題;2)新材料的使用有助於提升機器人的性能;3)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對機器人的控制系統至關重要;4)生命科學的發展有望使仿生學更多地運用到機器人產業,從而推動機器人“從機器到人”的轉變;5)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則可解決結構複雜機器人的制造問題,有助於推動機器人的批量化生產和普及。

國內機器人的需求來自產業升級、機器換人等

1)國內多領域自動化依賴程度日益增加。伴隨著中國企業互相競爭提高生產率,對工廠自動化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加,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內生需求刺激下,機器人進入更多領域。以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產業升級,對裝備化和智能化要求日益提高,是引入智能機器人的先發產業。另外,許多傳統產業都是機器人未來將大力拓展的市場,如家電、軌道交通、船舶等領域。

2)勞動力成本提高,機器換人潛力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一個原因是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由於年輕工人的態度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轉向其他行業,避免進入制造業,勞動力供給結構性短缺導致勞動力成本提高。另一個原因是政策驅動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人均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升,相反機械產品因技術進步而成本下降,人力成本和機器人價格一升一降提高後者經濟性。

3)收入水平提高,惡劣作業環境下的現實需求。人均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自2000年以來漲幅高達329.2%,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服務機器人未來有望成為新的消費點。同時很多惡劣作業環境、簡單重複的大量使用勞動力的地方也需要機器人代替人類。

4)老幼人口占比不斷加大,服務機器人作用凸顯。目前我國人口結構正步入老齡化階段,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老年撫養比高達13.1%,比2010年上漲3.2個百分點。幼兒撫養比雖然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但也維持在20%以上。老幼人口數量居高不下,由此產生的服務機器人需求潛力很大。



政策暖風助力機器人騰飛

中央政策不斷跟進,機器人產業黃金期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王黎明4月28日稱,“中國制造2025”總體方案已經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將會很快發布。預計在即將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將是重點推動領域。“中國制造2025”可以看作是中國版的工業4.0,而機器人自動化正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工具。

而5月1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標誌著機器人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正式放在了整個中國制造強國夢的路線圖中。

此前,國務院及國家部委曾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機器人產業化應用。

早在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指出將服務機器人作為未來優先發展的戰略高技術,並提出“以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為重點,研究設計方法、制造工藝、智能控制和應用系統集成等共性基礎技術”。

2012年4月,科技部發布《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規劃》明確“十二五”服務機器人重點專項將安排公共安全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平臺、醫療康複機器人和模塊化核心部件等4個方面任務。

同年7月,國務院發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領域要重點發展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核心關鍵技術。科技部也於同年發布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要突破重點技術方向的重要基礎理論和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仿人、四足高端仿生平臺系統集成,引領服務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等多項目標。

2013年底,工信部出臺《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今年3月,工信部又印發了《關於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的通知》,並下發了《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通知》提出2015年啟動超過30個智能制造試點示範項目,推動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初步建立,智能制造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初步成形。



地方政府大力投資,“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機器人技術和產業鏈逐漸成型不斷發展,需求潛能日趨爆發顯現,加之國家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未來智能裝備替換勞動力投入的“機器換人”熱潮有望席卷全國,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目前在浙江、廣東等制造業發達地區已出臺“機器換人”相關措施,未來“機器換人”戰略是大勢所趨,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工業企業轉型的必然選擇。

浙江:浙江省政府早在2012年底就做出“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決策部署,全省 3.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爭取在2017年內全面完成“機器換人”的現代化技術改造,每年投入不少於3000億元。2013年5月,浙江省正式提出“555”推進計劃,計劃在未來5年,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廣東:廣東省作為制造業大省,自2014年7月省內首份“機器代人”計劃在順德發布以來,東莞、佛山也相繼出臺了“機器換人”鼓勵措施。2015年4月,廣東省政府下發《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公布新目標顯示,2015年至2017年這三年期間,廣東省將累計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並挑選龍頭企業開展“智能工廠培育建設試點”,準備3年內投入9430億元用於工業技術改造。這些企業將集中在汽車和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民爆、建材等行業。

產業園數量不斷突破:目前各地政府積極布局機器人產業園,工業機器人園區已經發展到40個以上,相當於平均每個省有超過一家工業機器人產業園。




國內機器人產業現狀

我國機器人起步晚占比小。國內機器人起步較晚,尤其在服務機器人領域,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才初步進入產業化階段。根據IFR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最大市場,全年銷售5.6萬臺工業機器人,僅有大約1.6萬臺是國內廠商提供,國產占比28.6%,較往年有所增加但國產占比仍然在較低水平。

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整個機器人產業鏈條主要分為上中下三個層面:

上遊是關鍵零部件,包括減速機、控制器、電機伺服系統等;

中遊是機器人本體,即機器人設備制造廠;

下遊則是系統集成商,根據下遊客戶的具體需要將單元產品進行組裝。

目前國產機器人最突出問題就是無法掌握核心零部件技術,國內機器人產業相關的公司主要是做系統集成,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我國機器人擁有量小,增速快。中國的機器人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根據IFR最新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的制造業工廠中每1萬個工人對30個機器人,德國的比例是中國的9.4倍,日本則是中國的10.8倍,世界平均水平也是中國的兩倍多,可見國內機器人勞動力比率相當低。

但同時國內機器人數量實現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統計,2013年我國新增機器人達到3.7萬臺,同比增長41%,2014年這一數字已上升到大約5.6萬臺,較2013年增長了51%。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預測,2017年之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將成為世界第一。





我國機器人應用的重點行業

工業機器人在汽車、家電行業發展快,服務機器人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值得期待。

汽車是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領域。從全球範圍看,汽車工業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根據IFR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間,汽車行業每年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從大約2萬臺快速擴充到7萬臺,2013年全年汽車行業占機器人安裝總量的39%,比2012年增長4%,遠遠高於其他下遊行業。同樣在我國,汽車制造也快速實現自動化生產,包括鋼板的搬運、裝配,甚至打磨、噴塗大都由機器人完成,汽車工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是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

國內家電行業自動化升級已出發。海爾至今已有沈陽冰箱、鄭州空調、青島熱水器、佛山洗衣機四個互聯工廠,互聯工廠的特點是與銷售系統對接,用戶定制需求直接傳遞到工廠,實現定制化生產。廣東格蘭仕去年3月宣布斥資30億進行自動化工廠升級,實現產品從組件、總裝到入倉、倉儲、出庫的全程自動化。美的空調30周年媒體開放日消息,美的集團2012-2014年自動化累計投入10億元,未來五年還將投入50億元,自動化將在整個集團大規模地推開。

機器人+醫藥=未來人類的救世主。醫藥機器人主要用於傷病員的手術、救援、轉運和康複,是醫療衛生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內容。醫藥機器人具有使病患手術傷口減小、術後恢複快等優點。當前醫用機器人普及率還很低,並且安裝的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我國部分企業正積極布局醫藥機器人領域,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醫護人員相對匱乏,醫用機器人作為新興醫護手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如何投資機器人主題?

從資本市場來看,機器人指數成分股已突破50只,未來還將有更多企業涉足機器人概念。從實體經濟來看,國內機器人企業數突破500家,還有很多企業正在籌劃以工業機器人技術作為主要手段和途徑,由“中國制造”向“智造”轉型,機器人產業端欣欣向榮。

基於對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積極看好,未來機器人概念股投資機會充分,我們可結合機器人應用的主要行業和機器人產業鏈的不同位置進行主題投資。

1)全產業鏈布局的上市公司,看好機器人、新時達、巨輪股份。2)重點在上遊布局核心部件生產的企業,重點關註匯川技術、上海機電。3)加大機器人本體研發、重點拓展下遊應用的公司,建議關註博實股份、亞威股份、科遠股份。4)集中於系統集成的國內企業,看好慈星股份。





機器人板塊投資回顧

資本市場機器人指數歷史表現回顧

機器人指數(884126.WI)成分股2013年2月26日發布時僅30只,到現在發展到51只成分股:其中機械設備行業33只成分股,占比65%;電器設備行業8只,占比16%;其余成分股分布在電子、計算機、通信、房地產、汽車、醫藥和有色金屬行業。

國內投資機器人股票的熱潮,應當屬於最近三年,13年之前並沒有發布機器人指數,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資本市場對機器人板塊的挖掘,或者上市公司涉足/轉型機器人業務的大量活動發生在最近三年。

基本面推動股價上漲是機器人板塊投資的核心邏輯,這個基本面包括了宏觀基本面、行業基本面,包括以機器人為原有業務的公司的向上發展,也包括原有業務靠近機器人或有所科研儲備的公司的產品/技術突破,還包括直接收購或者合資成立機器人公司的案例。

股價方面我們從2010年說起,彼時機器人板塊龍頭機器人(300024)剛上市。這六年中機器人板塊指數收益分別為98.2%、-33.6%、7.5%、46.4%、45.6%、159%。近2011年下跌,其中2015年(截止5月27日)顯然是大年。
[url=]B[/url]
機器人(300024)在六年中的收益分別為76%、-32.3%、52%、81%、78.4%和163.6%。其中2012年行業指數雖然平淡但是公司股價仍然大幅上漲52%。作為龍頭品種,五年多以來機器人明顯跑贏行業指數。

機器人和匯川技術、上海機電的不同之處

可能機器人(300024)屬於僅有的業務比較純正的機器人標的,它在行業發展中攢足了先發優勢,除了工業機器人,也包括在自動化裝配生產線、新能源汽車充換電領域多有布局和斬獲,從而在2012年整體並不理想的股市中逆市走紅。後來公司的特種機器人在軍工領域開始有所斬獲,包括數字化印刷車間的訂單,以及眾多的產品線,從而贏得了公司未來持續高增長的可能。

與機器人這個公司不同,2013年一戰成名的上海機電和匯川技術,都是基於傳統業務的外延,這個在機器人板塊中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兩家公司傳統業務都與電梯行業有關,除此以外可能還有印包機械、變頻器、電控器等等。這些業務與機器人有距離但也有不小的關聯性,從而拓展機器人相關業務變得順理成章。

正因為是傳統業務加新興業務,公司股價的催化劑除了受機器人概念的影響:比如上海機電13年和日本納博合作涉足精密減速機業務,而這個是我國機器人產業中尚待突破的關鍵零部件;還受到傳統業務景氣度變化的影響。

以電梯業務為例,受益於12年以來的房地產銷售回暖,上海機電和匯川技術的傳統業務在13年均有所回暖,從而增加了股價的彈性;同樣是因為市場擔憂地產行業的不景氣,14年這兩只13年的大牛股進入漫長的調整期。15年以來,負面因素基本消化,積極因素發酵,或剝離不良業務或新產品開始放量,都成為股價重新上漲的催化劑。

小市值公司依靠不斷並購做強做大

還有些公司自身體量有限,在最近兩年多不斷並購外延,從而支撐起不斷上漲的股價(相比較匯川、上海機電,體量小,新業務也處在更為早期的階段)。這些公司往往也是從其他設備商轉型過來,比如新時達原主業電梯系統供應商(控制系統、變頻器),13年末並購機器人公司,14年末又通過收購進入汽車工業機器人領域。比如博實股份,從石化工業的稱重包裝設備出發,原業務拓展至食品、飼料行業,又依靠大股東研發優勢,進軍工業機器人領域,而最近的股價大幅上漲和另一起並購有關系,進入醫療機器人領域。

再比如,亞威股份原為板材成型機床制造商,在11、12年景氣度低,後與外資合資成立機器人公司以實現線性機器人的生產本土化,並購三維激光公司進入激光產業鏈。科遠股份原為火電行業熱工自動化廠商(電產分散控制系統),開發出清洗機器人並且打算搭建智能工業雲平臺。

就未來機器人投資的看法,主要包括,1)抓住龍頭公司,多業務發展,有效平衡業績風險。2)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共振的公司。3)仍然有並購預期的相對小市值公司。


(來自長城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30

中石油海外戰略新招:石油裝備出口欲年均增長15%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910.html

中石油海外戰略新招:石油裝備出口欲年均增長15%

一財網 江旋 2015-06-14 17:36:00

“油價下跌的確給裝備企業帶來了困難。”中石油寶石機械公司總經理郭孟齊表示,公司的策略是,保有國內市場的同時,加大國際和海洋高端市場的開發。

油氣改革之年,傳統油氣企業新招頻頻。繼和騰訊開展“互聯網+油氣產業”的合作後,新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王宜林近日再出“大招”:借助“一帶一路”政策利好,推動中石油生產的石油裝備擴大出口。

裝備出口規模年均增15%

2014年,中石油裝備制造板塊的海外收入規模達到42億美元,約占集團總收入的1.1%。眼下,這還是一個略小的比例,但中石油的目標是,每年裝備出口規模增長15%以上。

油價下跌之下,國際性的油氣公司普遍遭到了業績上的打擊,同時在各項業務上節約開支以渡過油價下行期。此時,中石油生產的石油裝備要擴大出口並非易事。

“油價下跌的確給裝備企業帶來了困難。”中石油寶石機械公司總經理郭孟齊表示,公司的策略是,保有國內市場的同時,也要加大國際和海洋高端市場的開發。郭孟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2015年國際市場的訂單將占到公司整體訂貨量的74%。但由於油價的下跌,出口產品的價格較2014年略微有下跌。郭孟齊還透露,目前民企的石油裝備制造業數量眾多,整個行業已經是一個飽和的狀態。寶石機械經常需要和國內企業在國際項目的招標中進行價格競爭。

6月9日,寶石機械公司與阿聯酋國家鉆井公司(NDC)簽訂的第3批18.8億元鉆機項目進入圖紙設計、審批及外購設備采購階段。2009年,寶石機械與NDC簽訂20億元訂單,目前,該公司已累計獲得阿聯酋65億元出口訂單。

阿聯酋國家鉆井公司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NDC和寶石機械公司是長期戰略合作的關系。上述訂單完成後,寶石機械提供的鉆機將占到整個阿聯酋市場的50%。記者獲悉,目前,在北美高端市場和中東主產油氣區,寶石機械占據新增鉆機30%市場份額。

中國石油裝備的出口經歷了從亞洲到歐美、從陸地到海洋、從低端到高端的過程,但是,無論是歐美市場,還是海洋鉆井市場,國內的石油裝備企業要占有一席之地並非易事。特別是海洋鉆井對裝備質量要求非常高。目前,國內企業的技術還只能達到淺海勘探的要求。寶石機械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透露,深海勘探產品將是公司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中石油旗下另一家石油裝備企業寶雞鋼管公司的產品目前也已出口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訂單占比從2010年占總訂貨量的3.3%,到2014年底達到總訂貨量的17%。

石油裝備出口受益於“一帶一路”

海外戰略一直是中石油業務的核心組成,且業績比重不斷增加。2011年時,公司海外油氣作業產量當量超過1億噸、權益產量達到5170萬噸,中石油當時也宣布“海外大慶”建成。

2011~2014年間,海外市場收入分別占到中石油總營業收入的29.5%、35.8%、37.2%和48%。

同時,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石油裝備開始“走出去”,90年代中期開始,中石油實施海外戰略,帶動了石油裝備的大量出口。記者獲悉,至今,該業務板塊累計簽約額過千萬美元的產品約150多種,其中成套鉆機、長輸管道、專用管材等主導產品年簽約規模超過1億美元。

中石油裝備制造板塊總經理張晗亮透露,接下來,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契機,中石油將與資源夥伴國開展產能合作,實現中國石油裝備產品當地制造。

記者獲悉,在石油裝備的出口中,運輸費用占到了非常高的比例,特別是長距離的跨洋運輸。因此,讓工廠和技術都走出去成為必然。目前,中石油已經在美國、哈薩克斯坦、蘇丹、印尼、尼日爾、乍得、巴西、委內瑞拉等8個國家建有組裝制造廠4家、設備維修廠6家。

中國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近日指出,亞洲各國應建立能源資源夥伴關系,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此前,在中央發布的“一帶一路”路線圖中也提到,對於和周邊國家的能源合作,要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遊一體化產業鏈。業內人士對此判斷,產業鏈打包出海,將成為中石油海外戰略的新方向。在國內的能源企業中,除了三桶油,延長石油國際、準油股份、美都能源、海默科技、洲際油氣、廣匯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在海外擁有油氣資源。眼下,不只是中石油,眾多能源上市公司都已經開始積極布局和一帶一路相關的業務。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79

9.3閱兵前瞻:約1.2萬人正式受閱 84%武器裝備為首次亮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5249.html

9.3閱兵前瞻:約1.2萬人正式受閱 84%武器裝備為首次亮相

一財網 一財網綜合 2015-08-21 16:30:00

8月21日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閱兵聯合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王舜介紹閱兵準備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8月21日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閱兵聯合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王舜介紹閱兵準備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介紹了閱兵的總體安排。

曲睿

曲睿

這次閱兵,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領導下,按閱兵領導小組、聯合指揮部、方隊指揮部三級實施領導指揮。

閱兵式和分列式時間大約70分鐘左右

閱兵按照機動進入、列隊、閱兵式、分列式、疏散回撤5個步驟組織實施。閱兵式和分列式時間大約70分鐘左右。

約1.2萬人正式受閱

據曲睿介紹,這次閱兵我軍共編50個方(梯隊)。其中,徒步方隊11個,抗戰老同誌乘車方隊2個、裝備方隊27個、空中梯隊10個,正式受閱約1.2萬人,擬動用40多種型號裝備500都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200架。

此次閱兵展示均為國產主戰裝備 84%為首次亮相

閱兵方(梯)隊中,27個裝備方隊,按照作戰體系要求編組,包括地面突擊、防空反導、海上攻擊、戰略打擊、信息誌願、後裝保障等模塊,由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和四總部直屬部隊聯合編成,展示的武器裝備均為國產主戰裝備,84%是首次亮相。

將奏唱保衛黃河

閱兵包括抗戰老兵參閱、英模部隊方隊參閱、外軍參閱、將軍擔任領隊參閱、新型武器裝備受閱;將奏唱《保衛黃河》《在太行山上》等抗戰經典歌曲。

北鬥系統被引入閱兵訓練 助閱兵訓練提高質量

閱兵聯合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王舜表示,為提高閱兵訓練的科學性,我們引進北鬥高精度定位測量技術,研發訓練考核系統,配發北鬥自動授時系統,制作閱兵電子沙盤和模擬仿真系統。

WIFI、自助餐和足球場,外軍方隊服務很完善

此次閱兵為外軍方隊、代表隊安排了聯絡官和翻譯。一日三餐均為自助餐,有中西餐不同菜品。軍官安排單間,士兵安排3—5人間,為每人配備洗漱用具和生活必需品。宿舍區周圍還專門開設了超市、銀行,提供外幣兌換業務。營區有各種文化娛樂設施。

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0多個國家軍隊派方隊或代表隊來華參閱

目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0多個國家軍隊派方隊或代表隊來華參閱。具體還有其他哪些國家軍隊派方隊、代表隊和觀摩團來華參閱或觀禮,後續將向大家詳細介紹。

擬動用20多種型號飛機近300架

此次閱兵,擬動用40多種型號裝備500多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300架。

 

綜合來源:中國新聞網、央廣網、環球時報、網易新聞等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00

“換裝備容易,換腦筋難” 俄羅斯裁軍得與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91

當地時間2015年9月24日,俄羅斯Ka-52鱷魚攻擊直升機和Mi-8AMTSh運輸攻擊直升機亮相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飛行訓練。 (CFP/圖)

2008年以來,俄軍放棄大戰體制,打破以往的方面軍、集團軍、師、團建制,向小型化、輕型化、模塊化方向轉變,可以說是對二戰以來的傳統體制編制進行的顛覆性改變。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只要問題不涉及自己的部門,大家都表示應該進行堅決徹底的改革;而一旦觸及部門和個人利益,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走向反面。

2015年8月1日,由空天防禦兵和空軍合並而成的空天軍作為俄羅斯的新軍種,並開始投入戰鬥值班。這其實是普京在2014年12月國防部部委會議結束後下達的命令。

俄羅斯《國防》雜誌主編科羅特琴科認為,空天部隊的成立,意味著美國未來無法將其“快速全球打擊”計劃付諸實施。

美國戰火燒到太空

美國主導的幾次局部戰爭,都是以空天襲擊為基礎,航空武器執行進攻任務,航天系統負責保障。這還只是初級階段,今後,從太空發射導彈只需要幾分鐘,毫無疑問太空武器會成為主角。而防禦手段主要以空防為主的俄羅斯,未來面對空天襲擊將可能束手無策。

由此,俄羅斯得出結論,美國將有很大可能發展“天對天”和“天對地”天基打擊武器。

從國際法角度看,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外,在太空中施行敵對活動實際上是不受約束的。而從現有技術來看,它也難以監控和判斷。

因此,俄羅斯一直在強化空天防禦,把它作為一種戰略遏制手段。原因顯而易見,因為美國把戰火燒到了太空。

俄羅斯將空天防禦力量的基本職能定位為,避免美國對俄發動“斬首式”空天突擊,對國家重要戰略方向和地區提供有效的防空反導掩護,保住戰略核設施,以維護戰略穩定。也就是說,保住核反擊力量仍然是首選。而這也會給敵方造成心理震懾,迫使其放棄入侵的企圖。

空天軍成立後,空天防禦依然由俄軍總參謀部總指揮,由空天軍總司令部直接指揮。空天軍將負責集中指揮值班中的航空、防空和反導力量,以及軌道衛星集群的發射和管理。導彈襲擊預警和太空監控系統也是其所轄範圍。俄空天防禦能力可具體分為空天偵察預警能力、戰略反導能力和國土防空能力。

然而,俄羅斯的空天防禦系統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技術難度也非常大,目前無論功能還是編制都還遠沒有到位。要建立覆蓋俄羅斯全境、無縫鏈接的防禦系統,在理論上是無法實現的。

2008年以來,俄軍改革汲取了當代國內外戰爭的經驗教訓,也註重吸收西方主要國家軍隊體制編制的長處。采取的激進式改革確實為俄軍帶來了新面貌,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雖然俄軍進行了一些修補性的糾偏,但部分“後遺癥”短期內尚難以消退。

俄羅斯維和狙擊部隊士兵進行戰術訓練。 (CFP/圖)

效仿美國?

“俄軍指揮體制的改革應向美軍學習。”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伊戈爾·巴雷諾夫曾明確表示。美國的五個地區司令部分管全球防務,4個專業職能司令部分管全軍運輸、戰略打擊、特種作戰等食物。這些司令部都不是單一軍種駐防,而是多軍兵種在廣闊戰場空間內,應作戰需求迅速組織協調各作戰單元的概念。

也因此,綜觀過去的軌跡,俄羅斯正試圖走一條類似於美國的“聯合司令部”之路。

2010年12月,俄軍將六大軍區改組合並為四個加強軍區,成為三軍聯合作戰指揮司令部,分別對應了東、西、南、中四大戰略方向,負責對轄區內的陸、海、空軍戰役集團實施統一作戰指揮。軍種總司令部主要負責本軍種的建設與發展,而不再擁有作戰指揮權。

這使得各戰略方向力量處在更加集中統一指揮之下,打破了以往同一方向軍隊分屬不同軍區、不同軍種和部門指揮的體制壁壘,使作戰指揮更加順暢。比如西部軍區,就一下子整合了原莫斯科軍區、列寧格勒軍區、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加里寧格勒特別區5個單位,統一負責歐洲戰區及附近水域的行動。

這意味著,在俄每一個潛在危險方向,有能力對抗軍事威脅的所有力量“握成了一個拳頭”,擁有共同的司令部,共同的偵察、情報、後勤及其他保障。而戰略火箭兵、彈道導彈核潛艇、太空兵、遠程航空兵和空降兵仍直屬於莫斯科。

據估計,改革後軍區聯合作戰能力提高了1倍多。今後再應對像車臣戰爭、俄格沖突這類戰爭,既不用臨時組建聯合指揮機構,也不用從其他戰略方向抽調部隊進行增援,軍區司令部就可獨立處置。

然而,新上任的聯合戰略司令部司令,將要指揮的是諸軍兵種聯合部隊,將掌管空軍、海軍及所有其他部隊,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他有多大的把握指揮,該怎麽做,誰都不清楚。在好的情況下,一些軍區司令知道直升機怎麽升空,可對諸兵種合成防空戰就一竅不通了。他們又該如何指揮艦隊?沒人能回答這些問題。

這里還存在著軍種文化障礙。俄羅斯陸軍、海軍不只是不同軍種問題,在歷史上就是兩支軍隊。這兩個軍種文化不同,使用的術語也不一樣。其他軍種,包括其他強力部門的軍隊,與陸軍文化傳統一致,聯合相對容易,但與海軍的聯合卻困難得多。

目前俄陸軍指揮員難以擔負跨軍種指揮的重任,有聯合指揮經驗的多是海軍將領。早在1990年代中期,俄軍就在遠東勘察加半島和西部的加里寧格勒地區組建了兩個由海軍指揮的跨軍種戰役集團,在聯合訓練與聯合指揮上取得良好效果。但俄羅斯的大陸軍傳統,使其很難接受海軍將領擔任戰區指揮員的現實。

此外,俄軍種指揮學院和總參軍事學院都沒有開設聯合職業教育專業,中高級軍官特別是陸、海軍軍官交叉任職並不普遍。

“每個司令部都要解決十分廣泛的問題,這需要有專業技能的幹部,許多問題將是第一次出現,而我軍幾乎沒有具備跨軍兵種指揮經驗的人。要擁有這種經驗,需要不只一年,需要讓新一代軍官成長起來。”俄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所長沙拉溫這樣說道。

1992年蘇聯解體時,俄軍總兵力為280萬人。到1995年底,裁減了110萬,編制員額為170萬人;1996年至1999年,俄軍共裁減了50萬,總兵力降至120萬人。 (梁淑怡/圖)

(梁淑怡/圖)

“打大仗”和“蘇聯式”

這意味著,俄軍必須結合演習不斷修正、磨合,積累經驗。有歷史為鑒,俄軍過去的改革經常是半途而廢或出現反複。

1997年,俄羅斯決定通過以軍區為基礎,賦予軍區領導機關戰役-戰略司令部地位的方式,組建聯合軍事指揮機構。但組建沒有取得成功,因為當時總參謀部沒有進行改革,軍區司令得不到相應的權限。

到了2004年,俄羅斯對俄軍總參謀部進行改革。改革主要內容是總參謀部主要職能是制定戰略計劃,將作戰指揮權下放。2005年,時任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的尤里·巴魯耶夫斯基上將提議啟動作戰指揮體制改革,決定組建西部地區司令部、南部地區司令部和東部地區司令部。

但這個方案剛出臺,就遭到了武裝力量各階層的強烈抵制。無奈,俄羅斯只能先在東部地區司令部進行實驗。結果由於地區司令部是疊加在軍區之上的重複指揮機構,職權不清,實驗進行了3年,就被迫宣告中止。

由於一系列原因,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因素,俄羅斯決定逐步落實上述改革措施。2006年5月,俄羅斯國防部代表會議通過了原則性決議,決定在2010-2015年期間組建俄羅斯武裝力量地區司令部。然而直到今天,主要措施的基本指導思想在整體上還停留在決議層面上,而最高軍事當局的主官已經換了好幾茬。

可以說,俄軍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資金、不是裝備、不是編制,而是觀念。

俄軍高級將領中間,“打大仗”的傳統觀念和“蘇聯式”的建軍理念普遍存在並且根深蒂固。

2008年以來,俄軍放棄大戰體制,打破以往的方面軍、集團軍、師、團建制,向小型化、輕型化、模塊化方向轉變,可以說是對二戰以來的傳統體制編制進行的顛覆性改變。也正因此,許多人對改革不理解,尤其是在傳統觀念與集團和個人利益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從高級將領到普通軍官都有大批人辭職抗議。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只要問題不涉及自己的部門,大家都表示應該進行堅決徹底的改革;而一旦觸及部門和個人利益,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走向反面。

在第一階段改革結束後,由於對新編部隊的評估結果並不理想——60%的旅“及格”,1/3為“良好”,陸軍沒有一個旅被評為“優秀”——時任俄羅斯防長謝爾久科夫的軍事改革遭到了猛烈抨擊,人們說他不懂軍事,只是一個“家具販子”而已。

所以說,換裝備容易,換腦筋難,思想觀念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即便實行了新編制、列裝了新武器,最終的改革效果如何也多有疑問。

如今,俄軍新的指揮機構的確已經建立並開始運作了,但要完全發揮作用,則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不懈努力。

走極端是俄軍改革通病

在由謝爾久科夫主導的最新一次軍事改革中,俄軍追求一步到位,打破了以往先試點再推廣的習慣。

“以往改革都要先進行試點,試來試去結果不了了之。這次我要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最複雜的問題。”前防長謝爾久科夫的話證明了這一點。2008年以來的改革動作既大又快,全面鋪開。當改革受到軍內高級將領的反對和抵制時,俄領導人通過高層換血的方式強行推進改革,撤換了以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大將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級將領。

但大刀闊斧必然傷筋動骨。許多機關和部隊在一段時期內陷入混亂,俄軍內部穩定面臨嚴峻考驗。

首當其沖是軍隊人數遭受質疑。在2008年的“新面貌”軍事改革中,再次提出了裁軍指標:武裝力量由113.4萬裁至100萬。

為何要把俄軍人數裁到百萬以內?俄國防部說,這一數字是最優的選擇。據說這是從領土面積、邊界長度、國家經濟實力、適齡應征服兵役者數量等角度綜合考慮的結果。

但對於這個數字,俄羅斯學界並不買賬。俄知名軍事專家阿爾巴托夫提出異議:“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正好是100萬,或者多一點,或者少一些”。整數聽上去很美,但這跟俄羅斯軍事學說毫無關系。軍隊人數應該是與國家當前和今後面臨的軍事威脅掛鉤。還有專家提出,大量削減軍官和取消準尉不可能不對軍隊的戰備狀態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不是向著最好的方向——兩年來俄軍已從軍官過剩變成了軍官不足。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建議參考米留金改革的做法。當年,米留金元帥向沙皇提交了自己的軍事改革方案。亞歷山大二世向自己的國防部長提出了各種問題,一問就是好幾個小時。聽完所有答案後,他告訴米留金:“去吧,去向整個俄羅斯宣傳自己的計劃。我在得知專家對你計劃的看法後,再決定是否通過這一改革方案。”最終,米留金的方案大體獲得通過,但也進行了許多修改。沙皇賦予改革“神聖”的意義,軍隊也明白了改革實質,並對部長給予大力支持。米留金很早就開始不分晝夜地向軍隊宣講自己的想法,說服存有疑慮者。其改革的最終成果非常顯著:它重塑了軍隊。

有俄軍專家奉勸,如今的改革家不妨也學學自己的先輩。軍方首長們離開莫斯科,深入軍中,向官兵解釋改革的實質所在,解答問題,這是件好事。但一旦觸及尖銳、具體的問題,一些將軍就不知所措了,甚至會犯老毛病——放狠話威脅那些提出刁鉆問題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33

總裝備部少將李明泉被立案偵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787

(新華社 商海春/圖)

中國軍網12月10日下午消息,日前,軍事檢察機關對總裝備部通用裝備保障部原部長李明泉涉嫌違法犯罪問題進行立案偵查。

京華時報報道,自今年1月15日起,軍隊權威部門已分14批對外公布47名軍級老虎落馬。李明泉系十八大以來總裝備部被查的首名“老虎”。

公開報道顯示,李明泉,少將軍銜,1958年11月生,河北武安人,長期在總裝備部服役,曾任總裝通用裝備保障部車船局局長、總裝通用裝備保障部副部長等職。

法制晚報報道,到目前為止,在解放軍四總部中,總參謀部,總裝備部,總後勤部都已經有老虎落馬。其中總參謀部理保障部副部長劉洪傑一人落馬;總後三人,分別為總後勤部副部長劉錚,總後勤部司令部副參謀長符林國、總後勤部軍需物資油料部原副部長周國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10

香港新股上市分析:中國鐵建高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01786)

利好
  • 於1989年出售首台鐵路大型養路機械,至今經營歷史悠久;
  • 按2014年鐵路大型養路機械製造商的銷售收入計算,公司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是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國最大的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研發、製造及服務提供商;
  • 根據灼識報告,截至2014年12月31日為止,已於中國出售約2,200台鐵路大型養路機械,佔該年中國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總數的約81.5%;
  • 根據灼識報告,就2012、2013及2014年銷售量而言,分別佔當年中國鐵路大型養路機械銷售量約83.5%、82.0%及83.1%;
  • 擁有領先的市場地位、齊全的產品品種、完善的產業鏈、強大的技術研發及產品開發能力、廣闊的業務網絡、完善的客戶服務、領先的製造、大修工藝及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能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系統解決方案;
  • 通過四條業務線:(i)研發、製造以及銷售七個功能系列共40種機械產品、(ii)製造、採購及銷售各種零部件、(iii)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產品大修服務、以及(iv)提供新線及既有鐵路線路養護服務,全面覆蓋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產品的各個範疇;
  • 於2012年、2013年及2014年,收入分別為人民幣28.63645億元、人民幣31.6903億元及人民幣34.7672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約10.19%;
  • 截至2014年12月31日為止財年、截至2014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及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公司擁有人應佔利潤分別為人民幣3.5486億元、人民幣1.81886億元及人民幣2.25826億元,以此三者粗略地推算出截至2015年12月31日為止財年公司擁有人應佔利潤約人民幣4.4059億元(折合每股利潤約人民幣0.2899元,=人民幣3.5486億元x人民幣2.25826億元/人民幣1.81886億元),相當於2015財年招股區間市盈率介於14.98-16.56倍,是次公售股份作價合理;
  • 集資金額當中約40%將用於「國際科技合作中心」項目的建設(包括收購土地、興建基建設施和購買設備)、約30%將用於升級業務網絡,將銷售辦事處打造成集銷售、服務、零部件及信息服務功能於一體的4S店,以為鐵路大型養路機械客戶提供綜合客戶服務和系統解決方案、約20%將用於國內及海外與鐵路大型養路機械行業有關的一般收購,以強化及補充核心價值鏈、以及約10%將用於補充營運資金,全數用到主營業務裡頭;
  • 三名基礎投資者:(1)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滬601766)(01766)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香港)有限公司、(2)從事直接股權投資和基金管理的國有企業建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建投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以及(3)由雲南省國資委履行監管職能的國有企業雲南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雲南能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別認購3,000萬美元、人民幣8,000萬元、以及1,000萬美元,合共總額約4.071億港元的發售股份(佔是次集資總額上限的約13.29%,= 4.071億港元/(5.319億股x5.76港元),該等股份設有六個月禁售期;
利淡
  • 國內經濟有短期下行風險,而行業具有周期性,容易受到經濟狀況影響;
  • 任何有關鐵路大型養路機械行業的政策、以及鐵路運輸的公共支出削減或任何公共採購政策或行業標準的改變,均可能影響到業務及財務表現;
  • 未能準確預估與客戶所訂合約的總體風險或成本或根據合約完成相關項目所需的時間,可能導致執行有關合約時相關項目超支、進度延誤、盈利下降,甚至出現虧損;
  • 可能面對來自鐵路大型養路機械行業現有參與者及新加入者激烈的競爭;
  • 過往大部分收入一直來自數名主要客戶,客戶基礎相對集中,於2012年、2013年、2014年以及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來自最大客戶群中國鐵路總公司及其轄下企業的收入分別為人民幣1,602.2百萬元、人民幣2,483.8百萬元、人民幣2,804.1百萬元及人民幣1,266.1百萬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約56.0%、78.4%、80.7%及70.5%,並預期將繼續依賴少數客戶以取得大部分收入;
  • 與重要合作夥伴簽訂了多項長期合作協議,據此,重要合作夥伴授權公司使用其部分知識產權及技術,在中國製造及銷售許可機械,該等長期關係的重大變化或會對業務有重大不利影響;
  • 2012年、2013年、2014年及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向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額分別佔於同期總採購成本的約49.9%、59.1%、49.3%及59.8%,而向最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佔同期總採購成本的約15.8%、20.4%、17.9%及23.8%,供應商基礎相對集中;
  • 於2012年、2013年、2014年以及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所消耗原材料及從第三方供應商採購零部件的成本分別佔銷售成本80.6%、80.0%、77.2%及79.4%;
  • 於2012年、2013年、2014年以及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研發支出分別為人民幣1.935億元、人民幣2.094億元、人民幣1.67億元及人民幣4,700萬元,分別佔同期收入的6.8%、6.6%、4.8%及2.6%,趨降;
  • 可能遭到客戶延期支付或拖欠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的情況;
  • 或會因缺陷產品而面臨產品責任申索或蒙受損失;
  • 目前公司及若干附屬公司從事高技術業務或屬於中國政府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的範疇,享有15%的所得稅優惠稅率,若失去或被大幅刪減目前在中國享有的稅務優惠及政府資助或違反中國相關稅法及法規,或會對財務狀況造成負面影響;
  • 於2012年、2014年及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分別錄得營運活動所得現金流出淨額人民幣6.628億元、人民幣2.542億元及人民幣7,600萬元;
  • 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收入分別為人民幣17.45343億元及人民幣17.94593億元,同比僅僅增長2.82%;

財務比率(12/2012→12/2013→12/2014)

流動比率:1.15→1.33→1.88
速動比率:0.41→0.75→0.86

長期債項/股東權益:0.00%→0.00%→0.00%
總債項/股東權益:68.56%→31.56%→0.00%
總債項/資本運用:64.86%→30.35%→0.00%

股東權益回報率:12.04%→11.56%→12.49%
資本運用回報率:11.39%→11.12%→12.06%
總資產回報率:4.94%→4.95%→8.39%

經營利潤率:8.86%→10.05%→11.95%
稅前利潤率:8.86%→10.05%→11.95%
邊際利潤率:7.85%→9.05%→10.21%

存貨周轉率:1.52→1.71→2.62


附註: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貝沁才」交流室、編者及作者無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743

雷柏科技斥5000萬元設立機器人智能裝備子公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357.html

雷柏科技斥5000萬元設立機器人智能裝備子公司

一財網 王珍 2016-02-22 15:34:00

2月22日,雷柏科技公告透露,擬以自有資金出資5000萬元,設立全資子公司“深圳雷柏機器人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這是雷柏科技加快從電腦外設產業向機器人產業拓展、轉型的舉措之一。

雷柏科技(002577.SZ)今天(2月22日)公告透露,擬以自有資金出資5000萬元,設立全資子公司“深圳雷柏機器人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這是雷柏科技加快從電腦外設產業向機器人產業拓展、轉型的舉措之一。

新設立的子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機器人與自動化裝備、機器人系統和計算機軟硬件及外圍設備、機械電子設備、自動化系統與生產線開發等。

雷柏科技加快從電腦外設產業向機器人產業拓展及轉型(網絡資料圖)

作為工信部確認的首批國家智能制造示範點,雷柏科技牽頭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面向電子產品行業快速精密自動化裝配生產線”,並與行業內優勢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預測,目前中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增速最快的國家,2014年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需求市場。截至今天,雷柏機器人業務所服務客戶超過40個,覆蓋超過20個行業,接獲最大的單一訂單金額超過6000萬元,具備了做大做強的基礎。

這次投資是雷柏建立專門整合機器人上下遊業務平臺的舉措,將有利於擴大雷柏機器人業務整合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提高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輸出水平,也有助於機器人業務人才團隊的建設。

設立機器人子公司,對推動雷柏的機器人業務有積極作用,但短期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較小。

創立於2003年的雷柏科技,主要經營鍵盤、鼠標等電腦外圍設備,近年積極引入機器人等設備推動自動化生產,並將業務向機器人領域拓展。據之前的業績預告,雷柏科技2016年第一季業績將扭虧為盈,凈利潤預計在800萬元-1200萬元之間,而其上年同期虧損475.86萬元。

雷柏科技表示,今年一季度扭虧的原因,一是外設業務重心轉向競技類產品,外設業務實現扭虧;二是公司新興的無人機與機器人業務,開始進入蓬勃發展期,成為新業務增長點。

今年1月,雷柏科技控股子公司深圳零度智能飛行器有限公司,還與騰訊達成合作協議,合作發展“騰訊零度無人機”項目;當月,雷柏科技還宣布,擬使用不超過1.5億元,發起設立產業並購基金,加快在智能制造、無人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布局。

去年12月31日,雷柏科技還與華為簽訂“關於智能制造聯合解決方案的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設計並推出完整的智能制造端到端解決方案,建設雷柏車間樣板點;雙方聯合對外進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市場推廣和落地;雙方聯合完成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管理平臺的相關標準制定和推進。

雷柏科技2015年1-9月,營業收入3.54億元,同比下跌13.5%;凈利潤虧損2291萬元,同比下跌135.12%。這促使雷柏科技加快向機器人行業的拓展與轉型。去年11月,雷柏科技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通過定向增發股票募資不超過11.95億元,用於機器人集成系統設備產業化、機器人技術研發中心、無人機產業化和無人機技術中心四個項目。

高工產業研究院金融服務項目總監張宏標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雷柏科技原來的業務缺乏看點,電腦產業現在比較低落,其鼠標等外設業務維持原有規模就可以了。因為雷柏在國內3C行業自動化生產領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自動化改造效果好,所以就想向機器人行業轉型。中國制造原有的成本優勢在削弱,一些高端制造業回流到發達國家,中國政府正努力推動制造業升級,這給機器人、智能制造行業帶來重大機遇。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26

解除武器禁運後 越南想從美國買什麽裝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657.html

繼克林頓和小布什之後,奧巴馬的河內之行實現了連續三任美國總統對越南的訪問。

即便此前已經有消息預示著美國將解禁對越軍售,但當奧巴馬宣布全面解除對越南的武器禁運時,很多人還沒緩過神。

美軍曾深陷越戰泥淖

美越關系擺脫不了“硬傷”

1961年~1975年間的越南戰爭到現在還一直被美國民眾提起,損失5萬人(越南數百萬人戰死)和最後的失敗成為美國人心里的一道傷疤。兩國關系從此起起伏伏,直到1995年8月,前總統克林頓宣布與越南建交,最終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

此後,隨著美國的全球戰略轉向亞太地區、反恐需求和務實的經濟發展需要,美越關系開始趨向穩定發展,2006年,美國給予越南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待遇;2008年,兩國建立了“友好和建設性的夥伴關系”;2013年,在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指導下,美越關系上升為“全面夥伴關系”。

奧巴馬在23日的講話中稱,解除對越南的武器禁運是“基於完成與越南關系正常化過程的意願,而非針對中國或帶有其他考慮”。他認為,解除禁運“將會確保越南能夠獲得自我防衛所需要的武器裝備,並且消除冷戰時期遺留的嫌隙。”

要註意的是,此次解除武器禁運是一次“全面解除”,因為實際上,美國2014年就曾部分解除禁運,理由是為了幫助越南強化海防實力,一些防務制造商得以向越南出售海防系統。

美國亞太“再平衡”的一步棋

可以預見,全面取消對越南武器禁運的舉動,將成為美國在亞洲的一系列行動軌跡中一個標誌性事件,的確具有很大的“告別冷戰時代”的象征性意味。但是,從美越關系的發展過程來看,美國一直在其中占據主動,用越南作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一個支點,這是白宮的一個重要考慮。

不過,如果說美國對越南解除武器禁運意味著兩國關系實質性升級也為時尚早,美方在解除軍售問題上表現出“欲抱還休”的態度值得玩味。這不禁讓人們聯想起美方此前總是把越南在人權方面的表現同解除軍售問題相掛鉤。

一些人權組織已經提出抗議,美國放棄了對越南的武器禁運等於放棄了要求後者按美國的思路改善人權狀況的籌碼。

所以,美國需要在亞洲擁有戰略支點來影響區域沖突的走向,越南需要從美國手里買到更多武器維持軍事存在感。也可以說,如同和古巴修好一樣,美國並不急於一步到位,而是奧巴馬在任期將近之時交出的答卷,創政績在此次訪越過程中的驅動力值得註意。

P-3海上巡邏機

尖端武器不會賣給越南

以往,越南強調陸軍作戰實力,但是目前,越南的軍事戰略已經由陸地轉向海洋,就是所謂的“陸守海進”,為此,2007年,越南共產黨推出了一份《至2020年越南海洋戰略》,確認了發展“海洋強國”的目標。

2014年,越南從俄羅斯進口了價值接近10億美元的軍備,2015年也超過8億美元,俄羅斯一直以來都是越南最大的武器供應商。但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越南並不希望一直依賴於俄羅斯,因此,美國的解除禁運對急於增加軍事實力的越南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出口。

那麽,重點問題來了,越南會開口向美國買哪些設備呢?美國又願意賣給越南哪些武器呢?

以上文的分析作為基礎,基本上可以預測,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相互之間並不匹配,按照美國官方的說法,賣武器給越南會遵循“一事一議”的原則,也就是說,並不是越南想買什麽,美國就願意賣什麽。美國的一些專家和官員表示,美國不會一下子就把他最尖端的武器或者進攻型武器賣給越南,比如F-16戰機等,但是,雷達等海軍設備可能會進入雙方同意的第一批購物清單。

此前有報道稱,越南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所產的P-3海上巡邏機以及雷神公司所制造的雷達系統表示過興趣。

2015年,還有報道稱越南與歐洲和美國的一些軍火商洽談購買戰鬥機、海上巡邏機和無人機。報道提及,越南空軍希望購入新的戰機替換也已老舊的米格-21戰鬥機。

基洛級潛艇

越南的海空實力

1995年,越南向俄羅斯購買了第一批6架蘇-27飛機,兩年後又購買了第二批6架蘇-27。之後的十幾年,越南陸陸續續配備了24架蘇-30系列重型戰鬥機。未來,在全部交付之後,越南空軍還將擁有36架蘇-30MK多用途戰機。加上原有的米格-21,蘇-22等戰機,越南空軍的戰機數量保守估計超過500架。

海軍方面,花費20多億美元從俄羅斯購入的6艘基洛級潛艇構成了越南海軍最具震懾力的軍事力量。此前,一些軍事論壇就曾出現過網友飛機上拍攝到越南金蘭港的照片,顯示該港口停泊著2艘從俄羅斯購買的獵豹級護衛艦和數艘毒蜘蛛級導彈艇,此外,俄羅斯還有6艘獵豹護衛艦未交付。

據軍事智庫IHS Jane’s的估計,越南的軍費開支將在2018年上升到56億美元,但即便軍費開支增加再加上美國的資金支持,越南仍舊難以負擔昂貴的美制武器。

還有一點需要考量的是,從美國購入的武器,很可能難以同現役的俄制武器進行整合,導致一些軍事協調上可能存在困難。

除了全面解除武器禁運以外,奧巴馬此次河內之行還簽署了總值超過160億美元的多個商業合作合同,包括越捷航空(Vietjet)將向波音公司購買100架737 Max200飛機,總價113億美元,還將向美國發動機制造商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買入135臺發動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