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價值投資的奇怪行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7/10/blog-post_31.html

有時候, 價值投資者的行為都相當奇怪, 我指的是相對一般投資人。

例如:

- 市場造好, 大熱買賣當中, 市場會很歡迎。相反, 價值投資者不會。

- 某支股票有利好因素, 利好消息, 市場會很歡迎。相反, 價值投資者不會。

- 某公司有壞新聞, 市場勁沽其股票。相反, 價值投資者會很注意更有可能大手買入。

- 股災出現, 大市勁跌超過六成或以上, 市場上投資人皆叫苦連天。相反, 價值投資者會興奮得手舞足蹈。

- 當投資人大量買入股票後, 對股市每日升跌十分關心。相反, 價值投資者即使十成持股也對股價每日上落從不理會。

- 投資人每日希望大市上升。相反, 價值投資者則希望大市有機會反常地下滑。

奇怪嗎?! 如果真正能夠明白以上幾點, 不會離價值投資者太遠吧。多數人的行為我們定義為正常, 而有錢人總是極少數, 可能因為他們不是正常人, 行為奇怪。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7-10-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63

思考的碎片--行為會計學之軟件資產化處理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2113.html
思考的碎片--行為會計學之軟件資產化處理。


反覆思考是用金融行為學還是用行為金融學
還是行為會計學還是會計行為學。

最後還是決定用行為會計學

邏輯是這樣。CFO的價值取向是所謂的人類行為在會計上的體現
所以用行為會計學比較合理。
算不算首創?不知道,也不關心。

so開始說正題

先說兩個基礎命題或者是基礎的結論

具體不去查paper。
我有確切的記憶這是有paper支持的結論

就是邏輯上業績+0.01 0.00 -0.01會均攤分佈

但是實際上+0.01 遠超過-0.01

這也符合我說的行為金融學的範疇
畢竟財務或者會計不是徹底客觀的。很多項目是可調整的。所以沒幾個CFO能忍受-0.01而不去積極調整。

其實我相信還有另外一個命題或者說結論這是沒paper支持的。只是我的直覺。

參與美股遊戲的人都知道,業績公佈後的漲跌。取決於below 還是beat analysis forecast
後來加上了對未來的預期。

so我的結論是beat0.01的同樣會大大超過below0.01 .我說數量上。這是統計學意義上的遊戲。

誰有興趣可以用briefing.com的數據做篇paper。或者capitalIQ的數據。

如果理解以上兩個命題。我這裡來說說軟件資產化的玩法和行為會計學的關聯。

軟件資產化這算一個會計處理。其實我是反對的。但是時下很多企業用這個玩法。
就是讓當期的費用資本化,然後通過折舊平穩各期業績。不讓業績波動太大。
這是積極意義的。
但是毋庸置疑這也會是行為會計學上一個重要課題。即回事一個很好的利潤調節器。
根據這個猜測,推導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論

即 可,此來企業即使用軟件資產化這個會計手段的公司。會也必定會:在業績平穩增長期控制利潤表達,即你不用希望他單季beat analysis forecast很多,但是如果可能每次會beat利用前期隱藏利潤逐步釋放業績。(行為學意義在意如果beat 太多他會多吧軟件當作當期費用抵充利潤,做到利潤調節)
反過來當利潤明顯低於analysis forecast他有動力做壞當期業績為日後業績表達奠定基礎。即可還是用軟件資本化這個項目,少計算資本化項目多歸入成本項目。

so這或許會成為一個有趣的視角
觀察企業的業績釋放。

讓大家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9

SEC調查美電影公司是否在中國有行賄行為

http://news.imeigu.com/a/1335481983274.html

就在中國市場向美國好萊塢敞開懷抱之際,來自美國的調查也「不期而至」。

4月24日,路透發佈的新聞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簡稱:SEC)已經展開一項針對美國電影製片商在中國市場經營情況的調查,或將涉及到這些製片商是否在中國有行賄政府官員的行為。

不過,尚不知該項調查將會深入至什麼程度,以及何時會公佈相關結果。

「如果按照信息的內容來理解,美國SEC調查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美國電影製片商是否在電影引進國中存在賄賂的行為,範圍只會在廣電總局的審批部門,以及中影、華夏兩家有能力進口電影的公司身上。」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告訴記者。

中國市場的誘惑

路透引用知情人士的話稱,過去兩個月,SEC向至少五家電影片商發送了問詢信件,包括新聞集團旗下的20世紀福克斯、迪士尼、夢工廠等,信件要求這些電影公司告知他們可能進行的不當付款,以及他們與某些中國官員的接洽事宜。

隨後,美國《紐約時報》的跟進報導稱,SEC此次調查的對象主要為上述三大製片商。但不論是大型電影製片商和小型製片工作室,目前都已經收到了SEC的通知。

據瞭解,SEC此番調查的重點是,這些公司的大影片是否存在向中國官員行賄的問題,以瞭解這些影片是否通過不正當的渠道來獲得在中國的放映和播放權。

過去的一年堪稱好萊塢的「中國年」。

2012年2月,作為習近平副主席訪美的成果之一,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包括美國進口大片配額新增14部IMAX或者3D影片,同時美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比例也從13%提高至25%。

與此同時,美國著名電影製作公司夢工廠也和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等企業以合資的方式,在上海成立了「東方夢工廠」,正式將好萊塢的製作團隊落戶中國本土。

此外,類似傳奇影業一樣的美國知名製作公司也開始加大與中國電影製片企業的合作,中美合拍電影漸成風潮。

在這個時間節點SEC展開上述調查,或讓已經大面積展開的中美電影合作蒙上一層陰影。

美國SEC一直存在對娛樂產業的調查,也有電影製片公司被查出賄賂的先例。2008年美國司法部對製片人格林夫婦為在泰國舉辦電影節賄賂泰國政府官員提出控告,並讓格林夫婦在2009年被定罪,判處入獄6個月。

作為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電影市場,中國每年接近一半票房總數都由海外電影票房貢獻。然而在中國電影引進配額的限制下,諸多來自海外的電影每年只有極 少一部分能夠進入中國市場放映。加上中國市場對海外大片的青睞,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海外大片能夠進入中國市場放映,就意味著較高的票房保證。

以《天際浩劫 》為例,這部製作成本僅1000萬美元的小成本影片,在中國就獲得了近6000萬人民幣的票房,創造了好萊塢電影 「以小博大」的案例。

兩家獨大的惡果

「我們對這個事件沒有評論。」中國一知名電影院線的高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話題過於敏感。」

電影業的沉默有其內在的原因。「如果說美國SEC調查的行賄問題原因,與美國電影在中國的放映和播放權有關,則國內涉嫌的範圍將會被縮小至一個部門和兩家企業。」上述電影業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這三個潛在的可能受到波及的部門、企業包括廣電總局的引進電影審批相關部門以及中影集團和華夏發行。

「其中,廣電總局主要管的是大方向的問題,包括引進電影的數量和大的導向性問題。具體到每部影片的選擇和引進,則更加取決於中影集團和華夏發行的選擇。」上述電影業知情人士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這兩家公司掌握了進口電影上與不上以及時間、檔期的『生殺大權』。」

在中國海外電影引進制度中,目前僅僅只有中影集團和華夏發行有權利引進海外的電影,其他電影發行公司都被排除在了這個圈子之外。

這樣的現狀飽受業內的質疑和抱怨。

「兩家公司容易達成共識和默契,兩家獨大的結果是海外電影引進依然不夠透明以及缺乏競爭。」上述電影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因此從輿論上而言,大家都希望能夠增加有能力引進海外電影的企業的名額。」

而在今年2月中美簽署的關於電影的新協議中,也包括了增加有電影引進權利的民營發行公司的內容。

但截至目前,關於第三張「牌照」皆只見傳聞,並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出現。這也導致中影集團和華夏發行兩家獨大的局面一直維持至今。

「無論是三家公司還是四家公司,這背後都涉及了巨大的利益,如果要避免黑色交易生長的空間,就應該設立標準,並且以較為公開透明的方式,來決定引進海外電影的引進。」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目前來看,除非有直接的收受賄證據可以顯示一些收受賄行為,否則僅僅從排片來看,無法判斷是否存在賄賂的行為。」上述知情人士最後說,「海外電影引進沒有明確的細則標準規定哪些片該引進哪些不該引進,同時整個過程不公開,因此表面的信息根本無法讓人作出任何判斷。」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陶斯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47

創意型領導人的五種行為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7492.html

當今,不少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創新是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此,如何打造自身的創新能力就成了每個企業關注的話題。一般而言,人才、資金、創新文化與合理的創新策略是一個企業形成創新能力的要素。但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具有創意的領導人才是決定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

哈佛商學院克里斯頓森教授經過對全球型企業的六年跟蹤後發現,一般企業的高管認為他們的責任並不是自己參與創新,而是提供良好的環境以促進員工們去 創新。與此相反的是,最具創新能力企業的高管則認為創新本身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內容。所以,他們並不只是把創新任務分派給手下去完成,而是親力親為。這 樣的高管就稱為創意型領導人(creative leader),他們才是一個企業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關鍵。

當然,創意型領導人並非技術研發人員,他們直接參與的不是去實驗室搞科研,而是從事產生企業戰略性創意的五種行為,即關聯 (associating),發問(questioning),觀察(observing),試驗(experimenting)及交流 (networking)。關聯就是將不同領域的表面上毫不相關的知識,經驗及解決方案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對一個問題的嶄新理解和視角,即知識的雜 交。這是創意的最核心步驟,其他四項創意行為都以其為基礎而展開。最具有創意的想法,往往都是從多學科跨領域的雜交過程中產生的,這種現象被稱為麥帝地奇 效應(Medici Effect)。

易貝(eBay)的創建人奧密達和蘋果已故總裁喬布斯都是運用關聯方法產生新創意的能手。易貝本身就是網絡公司、虛擬市場、普通日用品和報紙廣告的 融合。喬布斯則將書寫藝術、電腦、奔馳汽車的完美技術細節和東方內觀哲學巧妙結合,構思出美觀高效令人驚嘆的iMac。喬布斯一生都在探求由這種多元融合 而產生新產品的方法。他也曾說,創意就是把看似不相關的事聯為一體。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創新理念,蘋果特立獨行,雖然是全球大型企業,但它從來不設置事業部 (SBU),就是為了促進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通過雜交產生優異的創新。

CEO創意行為的第二項「發問」(questioning),是指不斷提出用來挑戰現有定論、慣常思維和行為的問題。這樣的CEO不斷給自己和員工 提出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們不照常理為之,會有什麼結果?正因為他們積極摧毀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法,才令企業不斷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這些創意型 CEO關心的主要問題不是如何讓現有的過程更好,而是為什麼要採用現有的這個過程。也就是說,他們深入地挑戰現有過程下的最基本假設和運作條件。他們問的 不是怎樣(How)而是為什麼(Why)和為什麼不(Why Not)。正是因為這種發問方式使得戴爾(Dell)看到原有電腦行業的缺陷,而創立了電腦直銷的新商業模式,從而異軍突起,成為電腦業的領軍人物。

創意型總裁還善於觀察(observing)。他們不但可以高瞻遠矚,而且極其關注細節。他們尤其善於深入地觀察表面平常的現象,比如用戶行為的特 徵,並從中看出旁人忽略的關鍵細節。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如同社會學家,隨時用放大鏡細心觀察周邊的世界。美國極其成功的財務軟件公司財捷集團 (Intuit)的總裁庫克,就是在觀察到用戶在進行個人財務管理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及蘋果早期電腦莉莎(Lisa)的圖形用戶界面後,萌生了開發與現實生 活中的財務媒介外觀相似的用戶界面的念頭。這項創意使得他推出的財務軟件在第一年就佔據了50%的市場份額。

試驗(experimenting)是指創意型總裁不但頻繁地產生創意的想法,而且時刻將想法付諸實現。他們會經常推出產品模型和試驗版產品,利用 先鋒用戶的反饋進一步改善這些創意,直到可以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成熟產品或商業模式為止。例如,亞馬遜推出的平板電腦Kindle就是這種試驗的成功結 果。亞馬遜總裁貝佐斯不但積極試驗他不斷湧現的新想法,而且在全公司範圍內打造了鼓勵員工進行大膽試驗的文化。他大力推廣被稱為雙比薩餅(two- pizza team)的創新方式,即利用5-7個員工形成的創新小組(午餐只需兩個比薩餅)對所有服務和流程進行小氛圍內的試驗,事實證明這項工作成就顯著。

創意型總裁從事的第五項活動就是積極與各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交流(networking)。絕大部分CEO利用各類社交機會去推銷自己,推廣企 業或獲得資源,但創意型總裁往往不滿足於此,甚至不屑於此。他們會花費心血去主動接觸結識各類有見地的專業人士,通過和他們交流來驗證自己現有的想法並獲 得嶄新的思路。為達此目標,這些總裁甚至會遠赴重洋,三顧茅廬。他們也會積極參加以創意為主的國際會議或論壇如著名的TED會議,達沃斯論壇 (Davos)和阿斯潘創意節(Aspen Ideas Festival)等。曾經輝煌一時的黑莓手機和美國低價航空公司JetBlue的核心產品理念就是其總裁參加專業會議時獲得靈感的結果。

實際上,一個產業最具有創意的創新往往來自於產業之外的行業。例如,生產陶瓷原料的CPS技術公司極具創新能力。它的一個主要的創新來源就是行業外 專家的建議。它賴以成功的原料加固技術和低溫防凍技術來自於完全不相關的照相膠卷和精液冷凍兩個領域。對於創意型CEO而言,這種跨行業的交流活動極其重 要。

克里斯頓森教授的研究小組發現,創意型CEO比非創意型CEO在這些行為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出50%,而這種投入的不同直接造成了這兩類企業創新 能力的巨大差別。 所以,企業創新能力的建立一定要從上而下進行。雖然先天條件決定一個人的創意能力,但心理學研究表明後天的努力更重要。因此,CEO的創意能力可以通過不 斷學習和實踐得到顯著提高。首先,CEO要意識到創新不只是員工的事,而是他自己的主要責任。一個企業的總裁就應該是這個企業最主要的創新者(全球最具有 創新力企業如蘋果、谷歌、亞馬遜、Salesforce.com等都是如此),否則,這個企業的創新文化很難真正形成。

其二,要想成為創意型總裁就一定要敢於挑戰現有傳統和慣例,敢於變革並具有變革的能力,在必要時勇於自我顛覆,將現有的盈利產品和方式完全放棄 (willingness to cannibalize)。以銷售為理念的總裁如微軟的鮑默等永遠也無法做到這一點。這也就是微軟衰弱的主要原因。其三,一個總裁要不斷實踐這五種創意的 活動並找到適合自己和自身企業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進行觀察時,他要仔細觀察用戶在自然狀態下如何使用自己的產品,用戶用自己的產品到底去解決什麼樣的問 題。很多創意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另外,在進行試驗時,一個創意型總裁不但自己嘗試各類創意,而且要充分鼓勵員工進行試驗并包容失敗。

哈佛商學院克里斯頓森教授的這項研究具有一項重要的啟示,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它總裁的創意能力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企業的總裁真心希望本企業具有很 強的創新能力,那麼他在打造良好的環境大力鼓勵員工創新的同時,不妨自己也認真學習和實踐一下這些有效的創意手段,把自己變成一個創意型的領導人,這才是 一個企業建立創新能力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9

金融心理分析 - 心靈錢包及一般非理性行為(2)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12/%E9%87%91%E8%9E%8D%E5%BF%83%E7%90%86%E5%88%86%E6%9E%90-%EF%BC%8D-%E5%BF%83%E9%9D%88%E9%8C%A2%E5%8C%85%E5%8F%8A%E4%B8%80%E8%88%AC%E9%9D%9E%E7%90%86%E6%80%A7%E8%A1%8C%E7%82%BA%EF%BC%882%EF%BC%89/

討論牛趨勢如何不斷強化前,先談一個舊題目:零成本

 

1. 舊文重刊:零成本的迷思

 

昨天有一位網友跟我談及他一項高風險的投資,這跟他的風險取向大大不同!原來他在某股票賺取不俗的短線回報,他把利潤放在新的高風險投資上,並宣稱這是零成本的投資,絕對是划算。

 

這邏輯令我記起數年前東尼在壹週刊中將他在VTech賺來的利潤,全放在電盈身上,亦宣稱是零成本的投資,使他有足夠理由去購入一只低質素的股票。

 

原來許多人都把口袋裏的錢分為不同的等級,-些是血汗錢,-些是退休錢,-些是橫財。血汗口袋的錢,當然要好好保護。橫財口袋的錢,當然可揮霍一番或作高風險投資。難怪中頭獎的幸運兒,有不少都散盡家財。

 

用橫財口袋的錢,可能令你更安心去面對較高風險投資或不明確的前景。不過筆者的口袋只有一個,這樣可更有系統地去控制風險,畢竟所有等級錢都是「真錢」,零成本只是一個自我安慰的概念而已。

 

2. 心靈錢包

 

將自己的錢不自覺地分類至不同風險類別是一種常見現象,我稱之為心靈錢包。快速賺來的,近來跟風賺來的,股票因為突發事件上漲的(如突然派發股息),會放入高風險錢包。從緩慢的藍籌股賺來的,跟大市同步賺來的,股價幾經辛苦反彈回來的,精心研究的股票賺來的,會放入低風險錢包。

 

每個心靈錢包的風險兌換率不同,不時自動增減。心靈錢包對利潤作出很不理性的處理方法,令人對風險警覺性下降。

 

3. 要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不少人喜歡報仇,不喜歡被某個股欺負。如果投資者從某股虧了錢,他會不自覺地希望有天可以把它征服,從它那處賺回失去的錢。投資者似乎要把這個股票放進獨立的心靈錢包去作結算了。

 

4. 永不考慮虧損股

 

相反,也有投資者發不再考慮以前令他巨量虧損的股票。痛苦的經歷令他肯定此股的質素或是背後莊家的惡毒,不應再次被搵笨。可惜,牛重臨時永不考慮的毒終於會被忘記及放棄,直至歷史重現時投資者又再發

 

5 試圖優化每筆交易

 

每個投資者都曾經對自己承諾未來每個交易都是精準無誤,每個交易都成功爭取好回報。試圖優化每筆交易是普遍現象。為了優化每筆交易而放棄優化整體回報;或者為了改善一項交易而不斷加碼降低平均成本;都是不理性行為。

 

 

6. 汰強留弱

 

收割鮮花,留下雜草。一般人喜歡將獲利項目快速收割,留下虧損項目希望有反彈一日。

 

背後心理因素是: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賭收益

 

賭損失的意思是將損失情況不作出確定。例如一個股票虧損了,投資者覺得只要一天不把它賣出,損失情況依然是不確定。留下雜草,是將損失情況不確定化。

 

事實上,虧損股收復失地所帶來的心靈上的滿足比金錢上的滿足更大,更令人高興。

 

賭收益的意思是將收益情況不作出確定。例如一個股票有利潤了,如果把它立刻賣出,收益情況便會得到確定。收割鮮花,即是確定收益。不收割鮮花,投資者覺得收益得不到確定。

 

事實上,有糊唔食罪大惡極,失去可以被確定的利潤所帶來的心靈損傷比金錢損傷更大,更令人十分困頓。

 

7. 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賭收益

 

書中有一個心理測驗,去證明人們更願意賭損失而非賭收益:

 

測驗1600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

B. 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測驗2600人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肯定致400人救不活

B. 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我將這個測驗改變了少許:

 

測驗3:全球有60億人,全部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你是決策人,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可以挽救15億人的生命

B. 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測驗4:全球有60億人,全部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你是一個管轄地球的天使,要跟上帝交數。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可以挽救15億人的生命

B. 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測驗5:全球有60億人,全部感染了一種致命的疾病,你是一個管轄地球的天使,要跟上帝交數。很不幸,你管轄的星球有不少災害,今年表現很差,好可能要下地獄。有以下2種藥物可供選擇:

A. 可以挽救15億人的生命

B. 13的概率能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大家可以幻想一下結果,下回討論。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103

DDM模型如何選定參數:以大眾銀行為例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e4ro.html
 
做投資即做買賣,「買入」與「賣出」的價格自然十分重要。模型作為一種數學工具,是對定性分析的最終量化,雖然它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確是不可缺少的最後一步。只有通過模型最終確定出買賣的區間,我們才能為我們的投資行為制定一個「錨」,否則無論我們對定性分析的如何深入,我們也會在變動的股價中迷失方向。
    
   很多人認為模型無用的原因在於模型不能提供正確的「錨」,認為模型參數改變一點,即可導致「失之千里」,其實這是對模型的一種膚淺的認識。模型本質上是一個數學方程,就拿我們投資上經常用的DCF,DDM,EBO模型來說,本質上這些模型是同質的,也就是說在企業從建立到最終消失的完整生命過程中,無論採用以上所提何種模型,最後的數值都是一樣的。出現這一種現象的原因在於這些模型的理論基礎是完備的。也就是說模型本身是正確的,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原因在於使用者。
    
   模型使用過程中主要的問題在於對未來的假設以及參數的的設定。未來的假設取決於對企業的定量分析,比如未來每年的大致利潤增長率是多少。千萬別小看這一假設背後所需的對企業分析方面功底的要求,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屬性,即使同行業中不同的企業也有不同的屬性。最簡單的例子,在2000年分析花期銀行與富國銀行,假設的增長率是多少合適?蘇寧與格力,格力與美的該如何假設?關於這一點在本篇就不再具體展開,只說一點,對於未來假設的不確定性,除了在模型中使用較保守的設定外,還可以通過折現率以及估值模型六折買入(即留出「安全邊際」)的方法予以解決。
    
   在模型中除了對未來的假設外,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參數就是折現率了。學術上來說,折現率=無風險收益率+風險溢價,換句話說,企業越穩定,「護城河」越深,則風險溢價越低,在模型假設的時候,採用的折現率越低。巴菲特對折現率的選取有如下觀點:
    
   「認為在一個長期債券利率為7%的世界裡,我們當然希望我們把稅後的現金流至少用10%的折現率折現。但是,這也取決於我們對業務的確信程度。我們對業務越確信,就越願意投資。我們必須對任何業務感覺相當確信才會對之產生興趣。但是,確信也是有不同程度的。如果我們相信我們會取得30年極為確定的現金流,我們就會用較低的折現率,低於我們用於折現預期會有意外或者有很大的可能有意外的業務的折現率。」
    
   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時所用的折現率為9%,1989年富國銀行每股收益為11美元,老頭非常簡單粗暴的採用0.5*11/0.09的方法完成了第一次對富國銀行的入股。
   那麼市場是如何看待模型的呢?如果模型的理論基礎是正確的,那麼只要折現率選擇合適,模型給出的價格理論上應該與市場給予企業的估值大致擬合。最近一直在閱讀馬來西亞大眾銀行的年報,收集的數據正好可以來做一個擬合,出乎意料的是,在使用大眾銀行2000-2012年分紅數據,以及假設2012年以後5%永續增長,折現率為14.5%下,DDM模型給出的數值與大眾銀行2000年以來市場給予的估值幾乎完美的擬合,如下圖:DDM模型如何选定参数:以大众银行为例

   模型的這一結果意味著市場給予大眾銀行非常穩定的折現率14.5%,這裡面包含了市場對大眾銀行的風險溢價。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大眾銀行至1967年上市以來從未虧損過,如果在1967年以1000令吉買入1000股大眾銀行股份,到2012年年末以股市收盤價計算,投資者將擁有包括價值220萬4千279令吉的股票,以及84萬3千836令吉的分紅,投資總回報超過3000倍。45年中大眾銀行給股東帶來的年復合回報率為19.5%。

   14.5%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原因在於馬來西亞與中國有很強的類比性:比如馬來西亞有30%的華人,同屬於中等發達國家,大眾銀行創始人鄭鴻標更亦是華人。2000年馬來西亞人均GDP為4000美元,2011年人均GDP為9700美元。馬來西亞已經放開資本項目管制,是利率市場化的經濟體,中國目前要走的或許是馬來西亞過去10年已經走過的路。從以上各點,或許我們可以說14.5%這個折現率是個很好的借鑑,來計算未來10年中國銀行業的投資回報率。

   以下以招商銀行為例,採用DDM模型計算估值,採取的假設為折現率14.5%。ROE,分紅率以及利潤增長率假設如圖所示:
   DDM模型如何选定参数:以大众银行为例

   在以上假設下,招商銀行以2012年業績為基礎的合理估值為15.73。這一數值意味著在2012年以每股15.73元人民幣買入招商銀行,而招商銀行又在未來的發展中滿足上圖所示之假設,則投資者可以每年獲取14.5%的年復合回報率。

熊熊 2013年3月11日午後寫於日本國東京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56

大市的反智行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8.html
早兩日看過曾淵倉博士的專欄, 當中提及近期市場的反智行為。雖然平日市場都有不少反智行為, 令止凡甚少留意大行意見及市場動向, 但近期大市的反應的確非常反智, 原來曾博士也有同感。

原因是由於美國聯儲局大量印銀紙買債救市, 這些印出來的銀紙令資產價格水漲船高, 當中包括股市, 因而股市的表現好像不再是經濟的好壞來決定, 而是印銀紙的速度。

於是, 近期全球市況的高低, 就取決於美國數據, 但是被相反的演繹。即每當美國的數據好, 包括經濟增長、失業率之類見有好轉時, 大市就會跌。因為美國經濟數據好, 大家就會怕美國聯儲局會退市, 減印銀紙及買債, 所以股市資金會流走。相反亦然, 數據差就大市升, 十分反智。

發現這樣的情況可以怎麼樣? 曾博士就教大家不要亂入市, 因為今天的市場風高浪急, 行為又如此反智, 亂入市隨時成為大戶點心。

而我則認為還是價值為本, 這始終是投資基礎, 個市將升將跌不用太介懷, 反而大市越高低起伏的話, 價格與其真實價值的偏離就越容易以大幅度出現, 長線價值投資者在這個時刻的買入賣出機會能大增。

如果大市風平浪靜, 一家公司的價格大概反映她的價值, 但當市場亂來時, 價格可能無故大幅超越其價值, 這是沽貨獲利的好機會。相反, 價格亦可能因為反智行為而大幅低於其價值, 不用說, 這一定是拾便宜貨的好機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040

西班牙銀行為增加資本"不擇手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829

據知情人士披露,為了滿足更為嚴格的巴塞爾協議III資本監管要求,西班牙銀行業竟然開始考慮把自身持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轉換為可替代的資本來抵禦未來潛在的損失。

據悉,西班牙銀行業正在請求政府允許它們將150億-300億歐元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轉換為由國家支持的稅款抵免項目,這樣做可以提高銀行自身的資本充足水平,但卻會提高國家的債務。

在銀行遭遇損失或資產減記後用以低效未來盈利時應繳稅額時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根據最新的巴塞爾Ⅲ資本協議,從2014年1月起,絕大多數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種類都不能被計入資本項目,而稅款抵免項目則可以算為資本。

ZH評論道:「換句話說,西班牙的銀行們相信把過去的損失最大程度資本化可以為未來潛在的損失提供一個資本緩衝區,我們對此無話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59

顧客購買行為變了,而你的營銷手段為什麼還這麼落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226.html

如今,即便是最漫不經心的商業觀察者也可以發現這樣事實:傳統營銷的「漏斗」模型已失去了意義。這種模式基於顧客購買商品和服務的線性路徑,開始於對產品和服務的關注,終結於購買行為和忠誠度的建立。

因為顧客的購買過程不再是往常的直線型:他們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是短暫地利用某一渠道,而是會持續性地停留在渠道當中。

埃森哲公司將這種新趨勢稱為「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如此與眾不同?在這種模型中,「評估」成為了所有環節的核心,而不像以往那樣各項工作都在圍繞「購買」展開。

購物過程三大根本性轉變

埃森哲認為,「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在具有戰略意義的三個關鍵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當今顧客的購物過程更加動態化、便捷化與持續化。

第一,借助技術的推動,目前客戶已經可以在某些渠道內(或跨渠道)輕易控制並改變自己的購物路徑,以隨時滿足自身的需求。雖然今天購物者的採購環節基本相同,但他們的途徑已不同於傳統的「漏斗」式過程。這些新路徑可能仍為直線型,但更多時候會是非線性的,比如環形和「之」字形過程。

第二,擺在顧客面前的選擇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樣,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完全進行掌控。此外,來自第三方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加,其影響範圍也在不斷拓寬。顧客在各方面都有著多種選擇,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購物,而各家企業也都有機會成為備選方和提供方。

同時,在這樣一種更為開放的環境中,客戶在自身資料被企業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透明度要求。即使企業使用所獲取客戶數據僅僅是用於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也必須滿足客戶對透明度的相關要求。

第三,數字技術、移動技術和社交技術使購物不受時間限制。只需輕點鼠標,便可完成購物——這也意味著,客戶幾乎時時刻刻都會在渠道中關注相關信息。

不過,隨時購物並非只有好處:它很容易讓顧客在面對太多「評估」時苦苦糾結,難以做出最終的購買決定。當顧客對於評估表現出不耐煩、甚至瀕臨崩潰時,他們很可能會一時衝動,隨意買下自己最後所見的商品,或者乾脆放棄購物。

今天的消費者只要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個人電腦,就能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在線進入傳統購物過程中的某個環節或所有環節;同時,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現實世界中,消費者都可以在各種渠道和不同環節之間實現無縫轉換。原來形形色色截然不同的銷售渠道正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讓位於一種融合各項因素的統一模式。

新趨勢對企業的影響

這種轉變不僅會影響企業對企業(B2B)和企業對消費者(B2C)的關係,而且還具有戰略意義——既會對廣告和促銷等營銷活動產生影響,也將改變購物過程中銷售、服務和其他各項環節。

在這種模型中,「評估」成為了所有環節的核心,而不像以往那樣各項工作都在圍繞「購買」展開。現如今,顧客即使購買後也常常會重新評估自己的決定,以及其他的備選方案。他們總會不停反問:如果我再多看一個地方,是不是會發現更便宜的價格?我知道所購產品已經發出,但不知能否取消訂單?隨著獲得越來越多的新信息,客戶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改變想法。

大多數傳統營銷方式缺乏敏捷性和反應能力,無法對處於高度動態過程中的客戶做出快速回應。如果銷售和服務策略將重點放在統計客戶流失率等指標上,而不去關注個體客戶的流失風險,就可能無法捕捉到客戶期望更換品牌的跡象。另外,傳統的營銷方式可能會使用所謂「一招通吃」的方法,無法充分利用對單個客戶的洞見與這些客戶實現互動,因此也就無法為客戶提供量身定製、更具針對性的體驗。

如今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這種新形勢的企業仍為數不多。事實上,許多營銷、銷售和服務功能甚至在客戶購物過程尚未開始時就已注定無法形成持續的服務——因為這些功能僅與企業的內部結構和組織相適應,並非是針對顧客的不間斷體驗而設計的。

如果以上這些不足已完全顯露出來,企業也已對其有了充分的瞭解,那麼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運用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來找到戰略上最重要的內容。在制定或更新戰略時,新型購物行為的哪些重要特徵應當成為討論中關鍵的基礎內容?

首先,應當從評估開始。評估就意味著學習,因此企業越來越有必要瞭解客戶的學習體驗(包括他們學習的內容,從何處以及如何學到該內容)如何有效影響隨後的印象和行動。

其次,該模型的設計意圖表明,企業應當明確認識到客戶體驗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循環。這兩種循環在「評估」這一中心點匯聚,並最終呈相互依賴的關係。但是,企業同時也需要認識到每種循環都是同一主幹上的一個獨立分支,並且需要有意識地分別加以管理。從顧客的角度看,這兩種循環是預期和現實之間的紐帶。對企業而言,這兩種循環應當將承諾和交付連接到一起。

最後,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表明,企業必須改變其業務活動,以最新、最關鍵和最有價值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

提高購買體驗的三種方式

埃森哲認為,消費者將越來越青睞能夠在以下三方面提高購買體驗的企業:關注與引導用戶;為用戶篩選與推薦;實現用戶體驗的同步與優化。

第一,如果企業能夠在顧客逛店、購買和消費時跟隨他們的腳步,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每位顧客做出選擇時的意圖,進而預測顧客的下一步行為,並為其提供幫助。

例如,企業可以鑑別出顧客在哪個環節點「放棄」購買某品牌產品或服務,隨後分析顧客的購物行為,從而找出自身的不妥之處,並做出相應調整。顧客遇到了什麼障礙導致其放棄購買?企業可以採取何種手段來消除這一障礙?如果正在進行購買,還有哪些內容可能是顧客正在考慮但尚未明確表達出來的?

關注客戶的選擇過程可能有助於揭示上述問題的答案,並幫助企業完成銷售或推動客戶購買企業的其他商品或服務。針對客戶購買某一產品或服務的快慢速度,如果企業掌握了更多相關信息,就能夠預測並影響客戶的下一步購買行為。

比如,當客戶購買機票時,旅遊網站的主頁會出現在客戶眼前,通過預測該客戶的下一步行動來為其提供引導。如果客戶預訂了機票,或許還需要預訂酒店和租車,該網站就會引導客戶,為其提供全套備選服務。

第二,企業無法控制公開的內容,因為互聯網上的信息和觀點層出不窮,永無止境。但企業可以傾聽,從而瞭解何時才能對人們的行為施加有效影響,引導其向自身期望的方向發展。

當企業能夠分辨出公開內容在哪個時點會產生重大影響時,它們就可以幫助客戶過濾掉對客戶無關緊要的信息,從而協助其完成購物過程。同樣,輿情監測或社交媒體傾聽等先進分析方法也有助於企業完成這項任務。

真正的「推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引導」行為。引導的作用在於簡化和加快客戶體驗通道,而推薦則有助企業成為客戶信賴的顧問,使客戶更容易獲得購物體驗——推薦服務能夠幫助客戶找到心儀的產品或服務,或者大幅減少備選項目的數量,只留下少數可能最適合該客戶要求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縮短了客戶在渠道中搜尋的時間。

為了做好推薦工作,企業經常需要從客戶處獲得系統性的反饋意見。網飛公司的影片配對功能(Cinematch)影片配對功能使用先進的分析工具,利用公司通過密切客戶關係所瞭解到的客戶選擇信息,為其推薦僅憑直覺未被選中的新電影。

第三,同步旨在確保營銷、銷售和服務過程中客戶體驗的一致性,對客戶的承諾在每一環節中都能夠得以落實。優化則意味著確保客戶的實際體驗不斷超越預期。雖然技術作為關鍵的推動力作用巨大,但數據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小覷,因為只有通過數據把各項活動連接起來,才能實現同步和優化。

當一名潛在的客戶通過其所選擇的任意渠道獲悉某一品牌時,都會經過統一且無縫的「接觸點」完成購買行為。這一過程有可能發生在網上,也可能發生在實體店,抑或兩個渠道都會涉及。

利用分析工具來獲得相關洞見,提供商就可以持續瞭解客戶的體驗評估,因此能夠根據需求對產品進行改善,以消除外部內容中潛在的情緒化或不可預知的反應。提供商們需要認識到,對於某些人而言,購物體驗早在其成為客戶之前就已然開始,而且在其完成購買後還將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美國運通公司就通過社交網絡平台實現了客戶體驗的同步和優化,這些平台包括臉譜網和推特。例如,該公司根據持卡人在社會媒體網站上的活動情況為相應的持卡人自動提供許多產品和服務的折扣信息。客戶只需要將自己的社交網站賬戶設置為「與美國運通同步」即可獲得相應折扣。由於全部折扣和優惠手續都是由運通公司來負責處理,持卡人只要專心購物,然後正常使用自己的卡完成交易即可,運通公司隨後會將優惠返點打入其卡中。

運通公司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了客戶參與度,吸引更多人使用其信用卡,同時也積累了日益龐大的豐富客戶信息。未來,這些信息將有助運通公司進一步細化客戶範圍,並為各類客戶提供定製產品和服務。

那麼,你還打算堅持傳統的漏斗模型的營銷策略嗎?是的,它曾一度發揮重要作用。而且,看上去似乎很多企業仍能依此撐上數年,而且表現依舊搶眼。但不要忽視這種情況:這是由於經濟增長勢頭掩蓋了策略缺陷。你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當然,實現轉型也並非一蹴而就。因為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這將意味著需要組織變革——這種變革往往不是漸進式的,而是顛覆性的。轉型其間可能需要採取大刀闊斧,甚至是天翻地覆的改革措施。企業也因此需要磨練自身的分析能力,學會熟練使用尖端的互動技術;而且在許多情況下,企業將需要徹底改革自身的業務活動。

但是從長遠來看,那些付諸努力、適應顧客當前這種不間斷購物行為的企業,也將不間斷地培育出忠實買家——所有相關的投入都將換回豐碩回報。與這些成功轉型的企業相比,在今天繼續堅持漏斗式營銷的企業,無異於司機忽視油表警示燈而繼續行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82

全球監管機構將限制影子銀行證券借貸行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779

週四,全球的監管者在金融穩定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了一份建議,這將使銀行、投資管理公司和經紀商通過證券交易換取現金的能力面臨新的嚴厲限制。

這份建議是監管機構控制「影子銀行」風險措施的一部分。影子銀行開展類似銀行的業務,並被認為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

FT稱,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目標正放在證券借貸(賣空投資向經紀商借入證券)和回購市場上。在回購市場,銀行和其它金融投資者每天抵押資產獲取幾十億美元的短期資金。

在該建議提出之際,銀行業已表達了對其它監管計劃的抗議,稱它們將降低回購市場的規模,並會降低流動性。

監管者認為,重複貸出證券能夠引發信貸泡沫和擴大不穩定性。金融穩定委員會這份55頁的建議包括幾個不同的方法,包括強制性削減(限制一個抵押品貸出資金的規模)和設定價值標準。

英國央行行長兼金融穩定委員會主席卡尼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影子銀行能夠提供市場化融資,這份建議讓我們朝這個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這反過來又將以可持續的方式分散我們融資的來源。

金融穩定委員會也希望新規則能夠防止金融集團重複使用客戶的抵押品為自己融資,並對提供證券借貸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實施流動性監管。

目前,金融穩定委員會希望將公司債務證券(1年內到期)貸出資金的規模削減0.5%,即價值100美元的證券可融資99.5美元。股票和由債務組成的證券化抵押品(久期5年以上)融資規模將面臨4%的削減。但是,金融穩定委員會仍在繼續考慮抵押品融資規模削減的具體數值。在今年稍晚完成一份重要的研究後,這個數值可能會改變。

Shearman & Sterling律師事務所合夥人Barnabas Reynolds稱:「這個限制比我們預期的要更加嚴格。這可能改變機構經紀的經濟性。」

Allen & Overy的合夥人Bob Penn稱:「這項建議將不受監管的回購市場和證券借貸市場納入以流動性為目的的監管網絡之中,這需要大部分國家大規模改變監管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