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行為藝術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958907
 自我催眠,是創業過程中非常可怕的現象。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在自己的行為中梳理出一些貌似崇高的品質,將它們冠之以「堅持」、「韌性」、「死磕」、「勤奮」、「日以繼夜」這樣一些足以讓自己和別人感動的大詞,然後,等待所謂成功的降臨,而當預期中的成功沒有降臨的時候,便怨艾於運氣和命理。

  創業要成功,運氣的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但很多時候,沒有方法作為底層支撐,運氣並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臨,就像SGI、Netscape的創始人吉姆克拉克所說:「幸運女神眷顧了我兩次,不過你也得自己製造運氣——站在一棟高樓上,高舉著一根鐵棒,等待被雷劈。」

  看到沒有,如果你不是站在高樓上,要是拿的不是一根鐵棒,仍然很難被雷劈中的。還是以昨天文章中的創業者為例,這是一個非常勤奮的團隊,辦公室的一角就有一張高低鋪,團隊成員經常熬夜奮戰在公司,困了,將在這張高低鋪上將息,每次和投資人接觸他們總會把自己豁出身家性命準備與成功死磕的精神描繪一遍,一開始我挺感動的,但看到他們在業務上的踟躕不前,這種感動就越來越寡淡了。

  前幾年還接觸過另外一個從東北來的創業者,QQ簽名、豆瓣簽名上赫然寫的是「不成功我就不回來了」,有一次走進他們在居民樓的辦公室,前廳是辦公區,臥室裡一排地鋪,簡易煤氣爐裡還煮著白菜幫子,讓人不敢卒睹。幾年下來,這位小兄弟做的兩個項目都半途夭折了,今年聽說又重新開始了,但久沒聽說他的消息,反而感覺可能有點靠譜了。

  這種方式,我稱他們是——創業行為藝術。

  很多創業者可能是雞湯故事或成功學聽得太多了,簡單地從那些大人物的成功故事中抽象了幾個情節,拿過來,然後自己變本加厲地演繹一遍,就以為可以抵達所謂的成功。唐駿式的「複製派」和機場脫口秀專家真是害創業者不淺。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創業者本身自己沒準備好。

  創業是很苦,但你不可以讓它變得這麼苦逼。做投資這麼多年下來,我的體會是,有三種創業者是要謹慎的,一種是把互聯網當生活的,網絡世界如魚得水,口吐蓮花,但對真實生活形同陌路,他們不知道真實世界運轉的邏輯,做學問可以,但創業就有點難了,在流量沒有被壟斷的早期互聯網時代也許還有機會,在如今互聯網越來越切入到生活的時候,他們的機會就越來越渺茫了;二是嘴上跑火車的,這種創業者文科生居多,他們的缺點是用想像力代替行動,用情緒渲染結論,省略細節,結果就是不靠譜;第三種,就是前面說的苦逼派,鑽牛角尖用死力,頭撞南牆卻不願意改弦更張,和自己的邏輯談戀愛,當預期中的成功遲遲不來的時候,就變身為創業悲情派,怨天尤人。

  寫下上面的這些文字,並沒有要嘲笑誰、奚落誰的意思,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傾向,我自己也會有,但這是一種很要命的傾向,之所以要寫下來,一是給我們自己團隊提個醒,二是要棒喝一下已經處於自我催眠狀態的創業朋友,創新並不是要和別人比,比別人更好是一種很市儈的創業邏輯,文藝的說法是刻舟求劍,二逼點說就叫東施效顰。

  評判創業,其實應該有兩個維度,結果我們都追求,享受過程也很重要,如果過程就是自我摧殘,那結果也不會太美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64

SENSE隨筆130830怪誕行為學(一)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30/sense%E9%9A%A8%E7%AD%86130830%E6%80%AA%E8%AA%95%E8%A1%8C%E7%82%BA%E5%AD%B8%EF%BC%88%E4%B8%80%EF%BC%89/

SENSE隨筆130830
怪誕行為學 (一)
阿Kan執筆

為甚麼同類電視機中,價格居中的賣得最好?你新婚蜜月旅行的地方選的是巴黎,還是沒有免費早餐的羅馬?有甚麼策略能在交友晚會上吸引更多異性?
《怪誕行為學》這本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現在採摘數條sense和大家分享:
Sense 1〈誘餌效應〉
對於大部份物品的價值,人們心裡並沒有明確的 「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計算方法。*** 每樣物品單獨來看, 人們其實並不清楚它們的製作成本或真正價值,所以很少做不加對比的孤立選擇。
人們關注的是某種物品和其他類似物品的相對優劣,以此來估算其價值。

大家可能都曾經見到過類似經濟學人雜誌的訂閱廣告:
- 單訂電子版:每年500元
- 單訂印刷版:每年1,000元
電子版和印刷版各有好處,很多人都覺得兩者間難以取捨。

因為知道人們不喜歡費神比較,於是銷售員提供了一個不費腦筋的選擇:展銷期間超級優惠 – 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 每年1,000元。
人們不知道500元的單訂電子版是否優於1,000元的單訂印刷版,但可以肯定1,000元的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更勝1,000元的單訂印刷版, 因為電子版現在是免費的。
在這個案例中, 經濟學人的營銷策略成功地操縱了消費者越過單訂電子版的選擇,令十有八九的消費者直接跳到價錢更高的1,000元套餐。

「誘餌效應」的原理可以參考以下的圖解。

kan130830

左圖只有A和B兩種選擇,每一種在不同的屬性上都優於對方。要在兩者之間選擇讓人感到為難。

這時把誘餌 -A放進來,成為右圖。
-A與A相近似但明顯差於A,兩者容易比較,讓人肯定A是比-A更好的選擇。而在 -A,A和B三者中,B較難以比較估值,這點應該是沒有改變的。但結果是把 -A加進來,即使根本沒人選擇它,它會令人們更傾向選擇A。***

其實我們平日經常會遇見很多誘餌的應用。 如惠康超市會在要推銷的特惠牌貨品旁放置一些不知名牌子但價錢較高的同類貨品,以突出特惠牌的平宜。
家電生產商要推銷產品X的話,可以推出另一款同類貨品Y,Y體積更大但價格特高,兩者並排時馬上就特顯出X十分吸引,有了比較, “精明的”消費者就更加放心選擇平靚正的X。

以此引申,如果一個背景年紀和你差不多,但外貌或口才稍勝於你的朋友,突然邀請你一齊去結識異性朋友,那你就要留心是不是被人當作誘餌了。

Sense 2〈相對論問題〉
另一個大家容易忽略但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是人們習慣用就近現成的選擇作比較決策。***
一部計算機在中環文具店賣300元,相同的貨品在15分鐘路程外的上環賣200元,很多人都會選擇走15分鐘去上環買以節省100元。
如果你現時要在中環豐澤買一部10,000元的手提電腦, 這時朋友告訴你另一家電器鋪只賣9,900元,離此不過15分鐘路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覺得不值得跑15分鐘去節省區區100元。

這就是「相對論問題」,兩部計算機的差價幅度高達50%,使200元計算機的相對優勢遠高於300元計算機,這讓大多數人傾向多花15分鐘節省100元。
兩部手提電腦的差價幅度低至1%,令9,900元手提電腦的相對優勢顯得很小,人們就寧可多花100元了。
其實兩者都節省100元,如果那足以抵得上15分鐘時間花費,你還是應該跑一趟上環去的。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人會輕易地在價值數百元的晚餐中加一道100元的湯或甜品,但同時卻很勤勞地在免費報紙中尋找美心優惠劵,從30元的快餐中節省3元。
類似的還有,人們給一輛值數十萬元的汽車加裝3萬元的真皮座椅不覺得貴,卻不願意花相同的錢為家居買一套真皮沙發, 即使一個人在家中坐沙發的時間遠比坐車上的沙發為多。

參考書
《怪誕行為學》 Predictably Irrational :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作者: Dan Ariel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75

SENSE隨筆130830怪誕行為學(一)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30/sense%E9%9A%A8%E7%AD%86130830%E6%80%AA%E8%AA%95%E8%A1%8C%E7%82%BA%E5%AD%B8%EF%BC%88%E4%B8%80%EF%BC%89/

SENSE隨筆130830
怪誕行為學 (一)
阿Kan執筆

為甚麼同類電視機中,價格居中的賣得最好?你新婚蜜月旅行的地方選的是巴黎,還是沒有免費早餐的羅馬?有甚麼策略能在交友晚會上吸引更多異性?
《怪誕行為學》這本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現在採摘數條sense和大家分享:
Sense 1〈誘餌效應〉
對於大部份物品的價值,人們心裡並沒有明確的 「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計算方法。*** 每樣物品單獨來看, 人們其實並不清楚它們的製作成本或真正價值,所以很少做不加對比的孤立選擇。
人們關注的是某種物品和其他類似物品的相對優劣,以此來估算其價值。

大家可能都曾經見到過類似經濟學人雜誌的訂閱廣告:
- 單訂電子版:每年500元
- 單訂印刷版:每年1,000元
電子版和印刷版各有好處,很多人都覺得兩者間難以取捨。

因為知道人們不喜歡費神比較,於是銷售員提供了一個不費腦筋的選擇:展銷期間超級優惠 – 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 每年1,000元。
人們不知道500元的單訂電子版是否優於1,000元的單訂印刷版,但可以肯定1,000元的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更勝1,000元的單訂印刷版, 因為電子版現在是免費的。
在這個案例中, 經濟學人的營銷策略成功地操縱了消費者越過單訂電子版的選擇,令十有八九的消費者直接跳到價錢更高的1,000元套餐。

「誘餌效應」的原理可以參考以下的圖解。

kan130830

左圖只有A和B兩種選擇,每一種在不同的屬性上都優於對方。要在兩者之間選擇讓人感到為難。

這時把誘餌 -A放進來,成為右圖。
-A與A相近似但明顯差於A,兩者容易比較,讓人肯定A是比-A更好的選擇。而在 -A,A和B三者中,B較難以比較估值,這點應該是沒有改變的。但結果是把 -A加進來,即使根本沒人選擇它,它會令人們更傾向選擇A。***

其實我們平日經常會遇見很多誘餌的應用。 如惠康超市會在要推銷的特惠牌貨品旁放置一些不知名牌子但價錢較高的同類貨品,以突出特惠牌的平宜。
家電生產商要推銷產品X的話,可以推出另一款同類貨品Y,Y體積更大但價格特高,兩者並排時馬上就特顯出X十分吸引,有了比較, “精明的”消費者就更加放心選擇平靚正的X。

以此引申,如果一個背景年紀和你差不多,但外貌或口才稍勝於你的朋友,突然邀請你一齊去結識異性朋友,那你就要留心是不是被人當作誘餌了。

Sense 2〈相對論問題〉
另一個大家容易忽略但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是人們習慣用就近現成的選擇作比較決策。***
一部計算機在中環文具店賣300元,相同的貨品在15分鐘路程外的上環賣200元,很多人都會選擇走15分鐘去上環買以節省100元。
如果你現時要在中環豐澤買一部10,000元的手提電腦, 這時朋友告訴你另一家電器鋪只賣9,900元,離此不過15分鐘路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覺得不值得跑15分鐘去節省區區100元。

這就是「相對論問題」,兩部計算機的差價幅度高達50%,使200元計算機的相對優勢遠高於300元計算機,這讓大多數人傾向多花15分鐘節省100元。
兩部手提電腦的差價幅度低至1%,令9,900元手提電腦的相對優勢顯得很小,人們就寧可多花100元了。
其實兩者都節省100元,如果那足以抵得上15分鐘時間花費,你還是應該跑一趟上環去的。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人會輕易地在價值數百元的晚餐中加一道100元的湯或甜品,但同時卻很勤勞地在免費報紙中尋找美心優惠劵,從30元的快餐中節省3元。
類似的還有,人們給一輛值數十萬元的汽車加裝3萬元的真皮座椅不覺得貴,卻不願意花相同的錢為家居買一套真皮沙發, 即使一個人在家中坐沙發的時間遠比坐車上的沙發為多。

參考書
《怪誕行為學》 Predictably Irrational :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作者: Dan Ariel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76

SENSE隨筆130916 怪誕行為學 (二)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16/sense%E9%9A%A8%E7%AD%86130916-%E6%80%AA%E8%AA%95%E8%A1%8C%E7%82%BA%E5%AD%B8-%EF%BC%88%E4%BA%8C%EF%BC%89/

SENSE隨筆130916
怪誕行為學 (二)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
阿Kan執筆

〈sense3〉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
問題:為什麽我們免費做義工很開心,工作賺錢反而不高興?
罰款對杜絕遲到有效嗎?
錢是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辦法?

數年前,美國退休人員組織咨詢律師行業是否願意按低收費為有需要的退休人員服務,標準是一小時30美元,所有律師都說無法接受。
該組織的項目經理絞盡腦汁,想出一條絕世好橋﹕他改為詢問律師們是否願意免費為需要幫助的退休人員服務。回答願意的律師竟然佔壓倒性多數。

零美元怎麼會比30美元更有吸引力?
出現這個有趣的現象,因為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裏—- 其中一個世界由「社會規範」主導,另一個則由「市場規範」來制訂法則。***

Def.「社會規範」是指人們建基於社會關係而應該作出的行為。*** 舉例:遵守法律、尊師重道…..
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模糊的、不要求即時回報、甚或無償地付出。例如我們幫鄰居搬沙發,但絕不會要求他馬上過來幫自己洗廁所作為回報;又如搭車時讓座予老弱孕殘,讓座者亦從不期望對等的回報。

另一個與此截然不同的世界由「市場規範」所統治。這裏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交換黑白分明:買貨付款、工作受薪、放貸收息,充斥着成本和贏利的考量。
這種關係未必全然是邪惡或自私的,但卻是純粹經濟理性的,意味著成本效益比較和即時償付。****

在律師例子中,提到了錢的問題後,律師們將之與市場規範聯繫起來,認為報酬與他們的實際工資標準相比太少了,所以無人接受。在沒有提到錢,即純義務幫人的時候,律師們的邏輯思維跟從的是社會規範,所以他們願意免費貢獻時間精力幫人。
為什麼他們不接受30美元,乾脆把自己假想為拿了30美元補貼的義工呢? 這是因為:
Th.一旦市場規範進入了我們的考慮,社會規範就隨之而去。***

有關規範轉移的實驗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尤裏和明尼蘇達大學教授 奧爾多對從社會規範轉到市場規範案例的長期影響做了一項實驗:在以色列一家日間托兒中心進行測試,觀察運用罰款措施是否能夠有效地減少家長接送孩子時遲到的現象。

實驗的結論是:罰款的效果並不好,事實上它還會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應。***
實施罰款之前,老師和家長之間是用社會規範來約束遲到的。大多數家長遲到時都會因為對老師帶來不便而感到內疚,這種內疚感迫使他們盡量準時來接孩子。但是一旦實施了遲到罰款,他們就心安理得地用市場規範取代了社會規範,來詮釋這件事了。
換言之,罰款制度為他們的遲到設立了市場交易,用金錢作補償後,他們在面對交易對象—即老師們—時,便不須再負擔內疚的心理壓力了。不用說,這絕非日托中心的初衷。
幾星期以後,日托中心取消了罰款,亦就是說老師們回到了社會規範。但是家長們也會回到社會規範嗎?他們的內疚之心也會回來嗎?根本沒有!自從取消了罰款,家長們依然故我,他們繼續在接孩子的時候遲到。實際上在取消罰款後,遲到家長的數量反而有所增加。
最後結果是,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都失效了。

Th. 這實驗揭示了一個事實:一旦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發生衝突,社會規範就會退出。***
而且社會規範很難重建***:一旦社會規範被市場規範打敗,它很難再次發揮效力。

長期規範轉移
數十年前世界各地的勞動力市場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工業化的,市場驅動的交換模式。那時候的雇員主要以時薪或日薪計算工資。既然工人計時發薪,他們就會確切地知道何時是為公司工作,何時不是。這很清楚是市場交換,工廠或者辦公室的下班鈴聲一響,買賣完成。在市場規範下,雇員對雇主談不上有多少忠誠。

在現今的商業社會中,人材遠比機器重要。相比低技術流水作業機械式的產出,現代企業注重的是激勵員工靈活創新,保持對公司的忠誠。企業的管理層看到了營造社會規範的優勢:讓雇員們工作有熱情,勤奮,並且關心公司。
企業趨向把計時工資改為月工資***,這模糊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日概念;為員工配了筆記本電腦、移動電話、黑莓手機來消除工作場合和家庭的界限,令員工在回家的路上、晚餐時、甚到在淋浴間裏也想著工作。***

從不少例子可以看到當社會規範(例如共同創業的興奮)強於市場規範(例如薪金隨晉升而增加)時,員工能為公司創造的價值的確令人矚目。看看谷歌這類成功企業為員工提供全面多樣的福利,包括精美的午餐、舒適的休息間、靈活工作娛樂時間,就可以明白強調雇傭間社會規範性的親善關係所帶來的鉅大效益。

如果問員工們想要10,000元現金還是10,000元禮物作為獎勵,大多數員工很可能希望得到現金而不是禮物。盡管有時禮物的真實價值被錯估低估,但它卻能在雇主與雇員之間的社會性關係上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得了10,000元現金及10,000元禮物的員工,一年後誰會更記得公司獎勵了他們10,000元?大家可以預料誰人將會工作更努力,對公司更忠誠,更熱愛他的本份職位?

“開放源代碼軟件”亦反映出社會規範的威力。***
在Linux 有關的協作項目中,人們可以把問題發表在任何一個論壇裏,隨後很快就會有很多人回應那些問題,建議如何修復錯誤—-注意他們用的是休閑時間。但是如果我們花錢雇同樣水平的人來解決問題,這些專家必定獅子大開口,簡直是”要食左你隻車”。那些網絡社區的人樂意把時間貢獻給整個社會,能夠有效激勵他們的就是社會規範和榮譽上的鼓勵。

參考書
《怪誕行為學》 Predictably Irrational :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作者: Dan Ariel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2

何超盈 守行為 陪 賭王

2013-10-24  NM

何超盈守行為陪賭王

今年三月上演咗一場「迷銅記」之後,賭王四房大千金何超盈,近呢半年努力做乖乖女,聽講佢除咗主動提議响家族旗下位於澳門嘅酒店打工,上個禮拜重陽節又陪阿媽梁安琪去拜山。

 

守行為有成績,何止獲准扮靚靚去 ball場出活動,上個月開始超盈更重現絕跡多時嘅社交網站。自由最可貴,不過超盈未敢太放肆,早排仲孖住四太同賭王,一齊去大坑中華遊樂會 high tea。
飲完茶,兩母女先護送賭王上車,之後再過對面馬路上另一架車走人,見到《壹》仔影相,四太表現得唔多耐煩,反而由阿媽拖實過馬路嘅超盈,全程不知幾好笑容。


賭王呢日精神唔錯,臨上車前,仲望實阿女超盈。 

四太要親眼睇實賭王上車,之後再响佢耳邊交帶兩句先放心離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479

阿里內部人員透露:馬云強推來往是公關行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247.html

【導讀】特地電話諮詢了杭州以及華中一代阿里的朋友,求證這條消息的真實性。答案極其清晰的是:公關行為。「哎,你不知道馬云的公關一直很牛啊?」我說我知道,但要老闆親自出來扛大旗的,此件事情定非同小可,得細讀。

網絡從來不缺乏熱點,但阿里從合夥人制度的提出後,消停了一段時間,近日又開始張牙舞爪,把內部移動通信工具「來往」強推出櫃。

「來往」很早就在阿里內部作為溝通工具,觀眾朋友們可以參照的自然是微信。前段先是爆出馬云說要強推「來往」,接著是各類高管的站台吶喊,然後是馬云要求每位阿里員工必須添加100位親朋好友進來往,否則年終別想拿紅包。

我特地電話諮詢了杭州以及華中一代阿里的朋友,求證這條消息的真實性。答案極其清晰的是:公關行為。「哎,你不知道馬云的公關一直很牛啊?」我說我知道,但要老闆親自出來扛大旗的,此件事情定非同小可,得細讀。

整個阿里體系可以玩的概念太多太多,如果不是頂著馬云的馬甲使勁兒的吆喝,恐怕很難形成太大的關注。近日又爆出10萬淘女郎(淘寶拍攝品圖片的漂亮模特)進駐「來往」,然後是一幫大波大胸的海報,再次點燃了看客的驚奇,廣大屌絲們更是趨之若鶩。

阿里其實是中國最大的生意數據庫,馬云知道的太多。現在PC端口的流量已經和移動端口持平甚至反超,很多人應該贊同這個觀點。當今投資人如果聽不到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很撒手扔錢進去,因為那講很難期待未來。

微信出來以後,雷軍不再傾情米聊,丁磊和電信綁在了一起搞了個易信,雷聲大雨點小現在也不知道怎樣。雷軍丁磊馬云放在一起,馬云段位應該更高一些。他們的相同之處是米聊,易信,來往都不是各自賺錢的工具,公司仍然有更重要的方向要耕耘。但不同之處之一在於,Jack馬的形象過於高大威猛,且有過很多惡鬥的經驗,阿里向來的雞血文化是除了贏他們從來不考慮其它事情。

 從名字談起。

「來往」從內部推到大眾市場,名字一直沒有改變過,有問題嗎?有很大的問題,你的用戶群體在改變。內部使用的時候,用戶是員工,員工對於公司的決策是理解執行,不理解執行,在執行中理解。

而面對大眾呢,即要面對80%以上的小白客戶。這些客戶或許知道淘寶,但不知道阿里,這個一定不是笑話。那麼,「來而不往非禮也」的「來往」,你是不是在第一時間不會想到它是一款移動的通信工具呢?「來往」這個詞彙給人遐想的空間太多,它到底是神馬,需要去瞭解一下。

這和「天貓」的命名是不一樣的,「天貓」的網站本來就一直沿用tmall,取一個諧音罷了。且當時的「淘寶商城」已經是無數商家的生存基石,無數消費者的歡樂之地,本身就具備非常強大的拉力。所以,「天貓」在開始之初,是有異議,但品牌豎立得依然非常好。

而我們看「微信」,首先你會直接想到它是一款信息相關的軟件,能通信,且微妙,微型,快捷。如「微博」也是一樣,如果當時不叫「微博」叫「風浪」,在傳播上或許就不是那麼簡單。

這一定不是一個主觀問題,而是一個產品問題。當你的受眾用戶在改變的時候,應該要好好想想,怎樣讓客戶最簡單最小白的使用你提供的服務。當然阿里的PM也不是吃素的,或許他們也覺得我大阿里夠強,給你們神馬就用神馬。「或許」有很多,允許任何人的「或許」。

馬云的堅持。

馬云堅持神馬?有一條他一直堅持,阿里不做遊戲。因為本身馬云的兒子有段時間,就深受遊戲的影響,使之非常苦惱。而書生馬云也希望專注在生意,一貫樹立下自己正義偉岸的形象。

做流氓很簡單,打個滾罵個街搶個棒棒糖就可以。做英雄很難,馮侖說過大概意思是:「聽到紙醉金迷、吃喝嫖賭等詞彙的時候,人的器官都會很爽。」但如果你要選擇做英雄,你就要唾棄這種爽,並時刻死磕自己,某某某事情,哥們兒絕對不能干。

顯然Pony馬從來只回答生意問題和法律問題,謝絕一切的道德約談。所以「微信」在前期的推廣時,無不體現「性」的剛需和「暴力」的刺激。雖然騰訊的公關一直在塑造張小龍如何出淤泥而不染的光輝形象,但在「性」和「暴力」的探索上,很多人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1年微信開始熱,我當時工作在華東一帶出差較多,對手機的要求是超長待機,打接電話收發短信即可,用的還是功能機。但身邊有很多朋友和同事,在那一年都換了智能機,其中很大一部分朋友都迫不及待的加入微信。因為微信有一個「附近的人」功能,能夠搜索到附近的人,有很多人在上面體驗刺激,我身邊有很多人也成功過,不多談。

永遠總是那麼第一批人介入能夠嘗到開心的果實,後來2012年再玩「附近的人」啊什麼的,成功概率就大大的降低了。妞兒不隨意加你了,「搖一搖」出來了,伴隨著那令人沸騰的搶戒聲。但一晚上搖出來的,全是一幫飢渴男。

這些事情多得去了,我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無數這樣的故事。但我們從產品的角度出發,一個產品如果能夠讓你產生興奮,並且讓你主動推廣給身邊的朋友,至少有25個信任你的 朋友會受到影響。這一定比一個噱頭廣告,一張高標準的文案傳單來得實在。

而當幾乎身邊所有的朋友都在使用微信的時候,Pony馬同志放出了飛機,然後是其它遊戲,再然後是道具的買賣。當然,這是生意,在我的地盤裡,我Pony馬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我想當裁判的時候當裁判,想當運動員的時候當運動員,甭跟我逼逼啥,我只回答法律問題。

我想把你們公眾號碼降權到二級區域去,名曰不打攪客戶。但我新的遊戲出來的時候,想彈窗給你就彈窗給你。你來玩一下試試嘛,玩一下又不要你的錢。但你玩了一下後,立馬給你來一個排行榜,你在朋友圈中的排行就出來了,狠吧?或許有一天人們的交往不會在現實中發生,而會簡單在遊戲的排行榜裡相互問候。

 諸如此類,太多……
而Jack馬堅持不做遊戲,也不允許約炮。「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能否替換「讓天下沒有難玩的遊戲」或「讓天下沒有搖的美女」 ?
我們再設想一下,Pony如果不在微信裡做支付功能,Jack會不會急?答案是:Pony只回答法律問題。他不可能不做,因為微信也燒了很久的錢。但Pony的一貫風格是喜歡賺錢,各種各樣的錢。
所以,真正「來往」的看點是什麼,不是單單應用的對碰,而是一個立志做102年老店的高帥富,面對一個專注遊戲開發的純商人。
阿里的戰鬥經驗。
馬云的履歷從來都充斥著戰鬥的硝煙,從杭州湖邊帶老外學英語開始,到應聘工作被拒絕,到考上大學後畢業分配進師範。答應其老師必須在學校裡待5年,5年以後放棄更高職位離職創業,創業沒有米去義務進貨擺攤。北上尋求突破不成,又回到杭州,杭州做大立桿後開始阻擊ebay……
ebay是Jack馬掃蕩出大陸的,雅虎也被他玩了一把沒話說,香港你不讓我做合夥人制度,哥就把你晾那兒。而今天,同樣的是馬家兄弟Jack首次正面迎戰Pony。盤口已經開出,如果不是參與者,很難去支招和分析其中細節的事情。但Jack在迎戰帝國主義列強的時候,有過很好的戰績,且阿里的一貫風格,有理由相信其一定是目前最具實力的衛冕冠軍爭奪者。
相對其它資源行業,互聯網的競爭體現出了更大的公平公正公開。利益的匹配,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更沒有不變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54

《他山之石篇》有效減少投機行為 韓國祭重稅 一戶多屋交易稅最高60%

2013-12-02  TWM
 
 

 

自金融海嘯以後,亞洲飽受資產泡沫化之苦,唯有韓國政府從稅制下手,短期內,打房也許很痛苦,但長期來看,未必不是件好事。

撰文‧劉育菁

與歐美日等國家相比較,韓國不動產的開放相當「晚熟」,主因是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後,韓國百廢待舉,很長一段時間,政府採取計畫性經濟,並控制房地產的發展,包括限制土地供給、租賃制度及商品房限價政策等,都由政府一手主導。

直到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侵襲韓國,發展四十三年的漢江奇蹟,一夕之間財富縮水一半;為了挽救經濟,政府逐漸鬆綁不動產政策,造就韓國不動產自二○○○年至○八年的九年榮景。

房價飛漲 一波波政策只能維持穩定「二○○○年是韓國房價的分水嶺。」法意資產管理房市地產研究部羅克軒指出,九七年,韓國對外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金援,對內進行經濟改革與結構調整。政府在不動產政策上採取全面性的開放,包括減免交易及持有稅、取消限價政策、提供低利貸款,甚至開放外國人購屋並給予公民待遇等。一連串利多實施下,韓國房價自二○○○年開始起漲,而且一飛沖天。

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初始,韓國首爾房價並未迅速下跌,直到企業倒閉、失業率提高後,才大幅崩落。「當時在江南松坡區蠶室洞,土地約七十二坪、建築約一三○坪的透天厝,風暴前市價約一千萬新台幣,過了一年價格幾乎腰斬,最後我用五五○萬新台幣的『跳樓價』購入。」在台韓兩地從事紡織貿易的欣麗貿易負責人吳潛淑,在九八年危機入市,搭上這一波韓國房地產的大榮景。

二○○○年至○三年,首爾房價飛漲,韓國政府自○三年後,每隔一、二年就踩煞車,祭出抑制措施,讓房價不致失控。「雖然政策一波接一波,但整體來看,政策只達到穩定,卻無法讓房價下跌。」羅克軒強調。○三年初始,政府雙管齊下採取「打房與護房並進」的政策,一方面提高資本利得稅,最高達六○%;另一方面,同時進行「十年廣建百萬戶平價住宅」的租屋政策。

因房價上漲並未如預期下跌,○五年至○七年,韓國政府加重打房力道。○五年時,韓國政府從健全稅制著手,把原先土地與房屋分開課稅的持有稅,改為合併課徵,並更名為「綜合不動產稅」。

因為綜合不動產稅制屬於持有稅,除了原先政府核定的一%單一稅率外,對於高價的土地及房屋,如三億韓元(約八三七萬新台幣)土地或六億韓元(約一六七三萬新台幣)房屋,再「額外」採取課徵一%至三%不等的累進稅率。這項政策對高價屋來說,大大增加房地產的持有成本。

但羅克軒表示,房價上漲的速度遠高於增加稅負,房地產投機行為仍然存在。即使綜合所得稅實施的第一年,房價出現七年來首次下跌;但從韓國全國房價指數,只微幅小跌不到三%,對江南一帶的大坪數豪宅,根本一點影響都沒有。

加強力道 富人加稅、自住則減稅因此,○七年政府更進一步採取房地產交易所得稅的「實價課稅」。事實上,韓國很早就實施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只是原本計算的稅基是由公告價格而定,○七年後才改由「市價」課徵;更重要的是,為了減少不動產的投機行為,政府對「多屋族」課徵重稅。

比如,對「一戶多屋」者,針對持有期間、持有戶數及高總價房屋,提高交易所得稅稅負(類似台灣奢侈稅),稅率最高達六○%;但另一方面,為減少衝擊,對長期且自住的屋主,給予出售時按實際交易價格扣除四五%後,再課徵交易所得稅的特別減稅措施。

研究韓國不動產、目前在韓國西江大學語學堂學習韓文的徐俊平說,○七年的打房是朝著「富人加稅、自住減稅」方向,因此並未感受到很大的民怨;但從韓國全國或首爾房價指數來看,並未迅速下跌,「真正壓垮韓國房價是○八年的金融海嘯」。

羅克軒表示,韓國房地產已上漲九年,來到歷史高點,金融海嘯只是讓房地產順勢進入修正的循環。

這也是○八年後,李明博、朴槿惠兩任韓國總統對不動產釋放利多的主因。李明博○八年上任後,調降綜合不動產稅,並提高富人的課稅門檻到九億韓元;朴槿惠今年四月公布「住宅市場正常化綜合對策」,從供給、稅收、金融等三管齊下,被喻為史上「最大膽」的住宅刺激政策。

嚴審房貸 有助抑制炒房以台灣與韓國不動產的金融政策與市場相較,有兩點明顯差異。

第一是房價所得比。據營建署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資料,全台平均房價所得比八.四倍,但台北市則高達十二.四倍;但根據韓國國民銀行資料,首爾房價所得比也不過七至八倍,主要是韓國銀行實施嚴格的貸款審核制度。

第二是韓國特有的「傳貰(音同世)」租屋制度,房客在簽約入住前,要交給房東巨額押金(傳貰金),通常是房價的六成至七成,租期為二年,但租屋期間房客則不需要再向房東繳交任何房租;二年期滿後,房東須將傳貰金全數返還給房客,雖然相當於白住,但巨額押金也是很大的經濟負擔。

多數房東拿到傳貰金後,會放在定存賺取利息,積極一點會把這筆資金做投資,或是再買房地產。因此,若韓國房地產不景氣時,租屋需求增加,傳貰金會上漲(不再以房價的六成至七成計算);若房地產大好時,傳貰金會下跌。

旅居韓國八年、曾經在韓國弘毅大學擔任中文教職的鄭匡宇,在韓國租屋五年,當時首爾房價仍在高檔,他在首爾大學入口地鐵站旁租了一間僅僅六坪的套房,就要付給房東押金五千萬韓元(約一四○萬新台幣)。由於房客要提供高額的押金,在韓國當房東負擔並不重,於是鄭匡宇在一○年首爾房價不再上漲時,就從房客變房東,當起包租公。

鄭匡宇分析,韓國人沒有一宅一生的想法,甚至從就學、工作時就喜歡到處搬家,過去房價上漲時,很多新婚夫妻會想盡辦法貸款買屋;如今,擔心房價下跌,買了之後會被套牢,所以寧可貸款來支付租屋的巨額押金。

徐俊平表示,韓國政府針對富人祭出重稅後,距離首爾一小時車程的郊區如京畿道,有些大坪數高總價住宅,已回到○八年高點。從韓國首爾房價指數來看,○八年至今年第二季,指數下跌五%,郊區屋主若想脫手就得賠售。

從韓國打房政策來看,房市在面對海嘯後順勢回檔修正,配合稅率改革與富人課稅,打房也許很痛,但長期來看,對整體國家經濟未必不是好事。

首爾房價高點已過 !

開徵綜合不動產稅 把土地與房屋合併課稅,對土地3億韓元以上,房屋6億韓元者,採累進稅率1~3%。

2005 提高自備款比率 自備款由4成提高至6成。

特定地區提高交易稅 首都控制區內設立本店或事務所,稅率加重3倍;對別墅、球場及高級住宅等,加重5倍。

2007 實價課稅 按照交易價格課徵所得稅,也就是實價課稅。

調整資本利得稅率 一戶一屋且持有15年以上,稅率降至5%,其他調高到50%,但一戶三屋以上者調高為60%。

2008 調降綜合不動產稅率 降到0.5~1%,並把課徵對象提高至9億韓元。

2013 住宅市場正常化綜合對策 今年內購屋的自住客5年內可免除資本利得稅,但高價屋除外;針對首次購屋者,放寬貸款審核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52

投機行為拉擡價格的邏輯性錯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743

2007-08年油價大漲,大部分人都把責任歸咎於過度投機,但美國經濟學家Craig Pirrong認為,任何的投機性看多頭寸都會對稱地存在一個看空頭寸,投機行為並不會直接影響價格水平: 回到關於投機行為爭論的本質,讓我重申多年前就討論過的東西來證明很多對投機行為的觀點都是單調乏味。我在6年多前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論點集中在2008年我在意大利Champuloc一個會議上所做的陳述。 這與利用市場頭寸數據試圖證明投機行為對價格的影響相關。你是知道的。投機者持有大量的看多凈頭寸,所以他們必定會拉升價格,不對嗎?我們已經看到這個觀點被不斷不斷地重複。 然而存在一個事實。對於每個看多頭寸,都存在一個對應的看空頭寸。那麽你怎麽知道凈多頭投機者在拉升價格呢?為什麽凈空頭的對沖者沒有拉低價格呢? 以下的例子可能證明,利用凈投機頭寸來證明價格太低或太高是愚蠢的做法。 回到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的前幾年,那時候金價是很低的,只有300美元甚至以下。那時候,很多人認為金價是人為壓低的,因為生產者通過套期保值計劃大量做空。 那麽,如果生產者大規模做空,那麽就意味著投機者在大規模地做多。所以如果投機者在影響價格,為什麽金價在90年代末新世紀初沒有同樣地走高呢?畢竟,在2008年和過去的幾年,大規模的看多投機頭寸被認為在拉擡金價。為什麽10年前的大規模看多投機頭寸沒有拉高金價呢?同理:如果企業的看空頭寸在10年前壓制了金價,為什麽在2007-2008年油價大漲的時候,它們又沒有壓制油價上漲呢? 因此,淺薄地檢查凈頭寸並聲稱單方市場在推高(或壓低)價格的問題在於,存在一個對等的可證的結論——另一方市場在壓低(或推高)價格。 然而,關鍵在於沒有觀點可證意味著兩個觀點都同樣不可證。衍生品頭寸的凈值最終為零。衍生品是不會提供凈供給的。只觀察一方市場,卻無視另一方,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基礎的金融理論認為,如果有的話,凈頭寸應該能預測風險溢價和價格趨勢。在簡單的Keynes-Kaldor模型里,如果投機者持有凈看多頭寸,價格應該會上漲。或不:如果存在疑問的大宗商品價格與定價核(pricing kernel)不相關,同時市場是高度整合的,那麽盡管投機者持有凈頭寸,價格也應該不會被影響。 但這里的基本觀點是,標準的金融投機和對沖行為影響的是風險溢價,而不是價格水平。而頭寸和風險溢價之間的關系則取決於大宗商品市場利率和更大範圍金融市場的整合程度,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和定價核之間的協變關系。如果大宗商品市場的“金融化”意味著什麽,這將意味著大宗商品市場已經更緊密地與更大範圍的金融市場聯系在一起了,這已經影響了風險溢價。經濟學家Hamilton和Wu的研究證據也如此:在新世紀第一個10年中期石油市場的風險溢價跌至了接近零的水平,當時指數交易大幅上升。對整體價格水平的任何影響都是來自於風險溢價的間接影響:風險溢價影響了對沖的成本,進而影響了產出、倉儲和消費量,再對價格產生影響。但無論連帶效應是什麽,價格是漲是跌,風險溢價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加:這反應了更有效配置風險帶來的結果。 所以機智的人應該知道,如果你希望對投機(或對沖)行為對現貨價格的影響作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不要提及任何衍生品凈頭寸的事情。因為市場整體來說並不存在凈頭寸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69

反智的社會行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3.html
上星期止凡聽到收音機的Phone in節目,當中有位聽眾叫陳太打電話上電台,話兒子大學畢業都不敢找工作,原因是全家人正排期等公屋,怕兒子出來工作後,家庭收入自然增加,到時「上樓」無望。她透過大氣電波大嘆無奈,投訴著香港政府令她們無所適從。

電台上除了主持人,當日還邀請了兩位立法會議員作嘉賓,兩位都異口同聲地說好同情陳太,而其中一位議員更藉機分享他秘書曾經要求他不要加太多人工,原因又是太高人工拿不了社會福利之類。整個電台節目的氣氛都好像投訴政府是合理的,因為主題是政府的公屋輪候冊及上樓時間太長的問題,茅頭直指政府的不是。一面聽,一面心中就出現一句話:「反智!」。

有趣的是電台聽眾陳太作為人母親,竟然把整個說話說得很合理似的,整家人就為了一家公屋而把兒子的前途放棄,讓他待在家大半年,還不知道還要待多久,到底她在想什麼呢?而立法會議員又對這種態度非常認同,鼓吹這種思維,實在難以理解。我不是在審判,只是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近日不少blog友都轉載了有報章報導有80後為了「上樓」而放棄工作,所持的理念亦是差不多。經常聽到不少人說香港上流力不足,年青人不多機會向上流,但那邊箱在草根的家庭又怎樣想呢?是想著如何向下流,是想著怎樣「食盡」眼前社會福利,寧願不找工作,寧願不加人工,寧願辭職,這種思維又如何向上流呢?

可能有低下層會想我應該是「食米不知道米貴」一類,但其實我是十分瞭解低下層的思維的,因為我亦是公屋長大的,是典型的草根,我在結婚前後時期才搬離家人,不久就到弟弟了,我兩兄弟都是畢業後找工作,一點一滴地儲蓄、投資、理財,幾年後走出來買私樓,成家立屋的。向上流是有方法的,一定有可行的道路。拿公屋不一定是起點,甚至是成功的回頭路。

由於我從小就是公屋戶,我很清楚公屋一族的思維,直到今天,我身邊亦有朋友住在他弟弟抽中的公屋,當年因為他弟弟18歲還在讀書時就填表排公屋,當時還未收緊學生及年青人的限制,不到三兩年就「上樓」。這位朋友入住公屋安頓好之後,當了個保安員,在這一行算是非常年青,結婚後生了兩個小朋友。只要跟他傾談兩句,就會發現他的前途十分有限,他滿口都是樓價貴之類,又會抱怨太太很煩,因為經常要他進修,但他總是說「打多兩盤遊戲機更好吧」。他最關心的就是政府福利,今天有四位家庭成員的他,早已經親自入紙申請自己的公屋,不久應該可以住得更大的公屋單位。

我的另一位朋友,跟我一起畢業,大家出來工作頭兩年,開始買賣股票,當時大家都是一萬幾千的交易,但已經手心冒汗。往後,大家都慢慢把交易金額增大了,今天五萬、十萬、幾十萬的股票買賣亦面不改容,晚上在網上把交易設定好,到翌日工作時看也不看股市。有次跟他出來吃飯,大家都話今天來說最大的投資是過百萬的自住物業,簽紙時都算有點點緊張,希望日後所接觸的交易額上千萬時亦不會緊張啦。我跟這位朋友畢業後,由處理一萬幾千的問題,慢慢會處理過百萬的問題,往後可能會處理過千萬、過億的問題。

對比之下,成功之路高下立見,在這位公屋朋友仔面前,當他大罵政府如何,或高聲大讚自己如何高明地拿得政府福利時,我都很少發言,離開時我會沉思及默默搖頭,因為我相信他都不會有機會處理過十萬或百萬甚至千萬的問題,他不改變的話,只會與成功無緣。

從公屋戶身上很難嗅得出成功人士或富人的氣質,普遍都是認定自己的極限只是如此,儘量拿多一點社會福利,「走精面」,享受一下人生。我不是批評不同人的生活態度,我只是擔心這些人對成功缺乏認知,公屋這類福利其實是糖衣毒藥,把目標鎖定為拿公屋,其實只會縮窄自己的眼光,限制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是父母把這些觀念灌輸給下一代,這就更危險了。

在facebook不少人分享了施永青先生對香港政府近日大增興建公屋所作的批評,他認為:「如果特首是有能力的話,不應想辦法如何建多些公屋單位給市民入住,而是帶領市民如何不用再住公屋。」;而我則想改一改再作個總結:「如果大家是想自己或下一代成功的話,不是想辦法如何能成功入住公屋或拿社會福利,而是想辦法離開公屋及不需要再拿社會福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35

生活點滴(22):執包袱也是一種行為藝術 湯姆

http://notcomment.com/wp/?p=14774

年頭年尾伸張正義都比人請食無情雞,仲要上埋周刊封面同電視新聞,真係so sad。

執包袱走人都可算是港人的集體經驗同回憶,相信只要打過工,都無乜邊個從一而終,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法表達行為藝術,小妹就見過不同的執包袱情境。

雖然好多時都會有人用A4影印紙箱,但並唔係必然,試過見人用行李喼,甚至用紅白藍袋拖一架摺車,或者真係比較急,而家當又比較多。

又見過有個做IT,初畢業第一份處工,居然接受唔到,唔肯走,六點放工後仍在瘋狂抄碟同影印,或者係想留為紀錄。一小時後,HR有人問佢,你打算擰公司野走,我地就報警,小朋友嚇到即走,連自己野都唔敢攞。

又有個case 就sad 啲,本來係跳槽坐足成個月監,last day 諗住袋走自己的laptop,在門口比HR截住,摷機內有隻floppy(3.5寸,1.44MB),內有公司資料,相信都是無心之失。

floppy

結果被報警,偷竊商業資料,要打刑事官司,贏咗唔駛坐籠,輸咗幾十萬律師費,又要從頭黎過。

江湖規矩:遞信之後,唔好隨便袋野走,有乜野私人野,事前要拿走,last day就拿著個杯走人。

不知道五姑娘屬於邊種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