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78432170/
時隔一個多月,多數外資金融機構再爆新一輪裁員計劃。
「已經有動作了。」中國內地一位外資投行交易員向本報記者透露,主要外資投行現在都有裁員,投資銀行、銷售和交易部門是投行人力成本最集中的幾個部門,「裁這幾個肯定成效最明顯。」。
上一輪裁員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但瑞士銀行(UBS)香港投行部的一名員工認為,如果歐美資金撤出香港,該地區則可能被列入下一輪裁員的範圍。
遇缺不補是主要裁員方式
「整個投行業績不好,所以需要削減人員來減少開支,因為人員是投行最大的成本。和單個交易員的業績關係不大。」前述投行交易員表示。
歐美市場不好是既成事實,而對於外資投行來說,中國區業績的下滑則是雪上加霜。
Dealogic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25日,中外資金融機構在股權資本市場(ECM)的業績雖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不過,前十位中的中資機構總數繼續增加至6個。其中,平安證券從去年的第12位躍入前三,收入增長至42.6億美元。
外 資機構方面,高盛的境況相對較差。在股權資本市場,高盛痛失第一寶座,排名下滑一位,收入為58.9億美元,同比大幅下跌49%。在其他外資投行大賺的融 資兼併(M&A)市場上,截至10月25日,高盛共完成18筆交易,雖較去年多出3筆,但收入卻小幅下滑15%至151.5億美元。
自第二季度開始,高盛已經做出反應,計劃全球裁減1000個職位,佔員工總數3%,預計節省12億美元的成本。
「當時主要是針對(香港的)交易部門。」一名高盛高華員工向本報記者透露,這一舉動是由於交易部門業績不佳。
高盛今年第二季度財務數據顯示,多數部門業績增長,唯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交易部門的收入同比下跌53%。
「從9月份到現在一直有交易員走。」高盛香港一名交易員告訴本報記者,但很難分辨其中有多少人是公司節約成本的犧牲品,因為業績表現不佳被辭退是一直都有的事情。
而摩根士丹利今 年第三季度淨收入同比大漲49%至99億美元,根據Dealogic的數據,其在中國股權資本市場收入為64.6億美元,排名上升兩位至第一,但較去年同 期仍下降25%;融資兼併業務方面,其今年的排名上升3位至第五,收入達103.3億美元,同比增長47%。摩根士丹利未來三年的成本削減目標將從10億 美元左右提高至14億美元,措施包括縮減離職賠償金、技術成本等。
摩根士丹利香港的一名員工告訴記者,目前員工尚未獲知裁員計劃,在其最近收到的郵件中,CEO高文(James Gorman)僅指未來招聘會更加謹慎。
根據Dealogic的統計數據,在股權資本市場的收入縮水幅度最大的是摩根大通。截至10月25日,摩根大通完成的交易總數僅為去年同期的一半,收入為14.8億美元,同比下滑67%,排名也下降9位,已經跌出前十。
摩 根大通CEO迪蒙(Jamie Dimon)早前表示,未來18個月內將裁撤1000個投資銀行部門的工作。據業內人士的微博透露,摩根大通香港投行部的中國組在本週一(10月24日) 就被裁掉8個人,均屬較低級別的經理、分析師職位。今年第三季度,摩根大通員工總數較上一季度減少1101人,而未來裁員主要通過自然離職後遇缺不補的形 式進行。
「現在多數投行都沒有新聘人員的名額。」一位巴克萊資本香港的員工向本報記者透露,遇缺不補是主要的裁員方式之一。
今年「犯太歲」的UBS在中國股權資本市場仍然排名第四,但收入大跌51%至38.5億美元。融資兼併業務則成為UBS重要的收入來源,與去年一樣完成11筆交易,但今年UBS的收入大幅增長87%至115.5億美元,排名上升6位至第三。
10月25日,UBS公佈的第三季度業績好於預期,實現稅前利潤10億瑞郎,但其中投資銀行部門虧損明顯。該部門第三季度稅前虧損總額6.5億瑞郎,較去年同期增加60%,UBS指這一損失是由於市況不佳及瑞郎走強導致。
不過,UBS並未公佈更新的裁員計劃,本報記者就此詢問,UBS發言人表示不可置評。
沃克爾法則大限將至
沃克爾法則「逼迫」投行瘦身,已經是老調重彈。剝離自營業務的最後期限延長至明年7月21日,但這一「死緩」並未給投行更多選擇。
前述投行交易員認為,需要關閉自營交易平台是促成投行裁員的另一個因素。
沃爾克法則(Volcker)要求銀行剝離其自營交易部門,而該部門曾是投資銀行的主要盈利來源。以高盛為例,其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中,超過70%源於自營交易。
政府全面實施沃爾克法則給銀行業帶來的衝擊,可能遠超各家目前短期盈利欠佳帶來的負面效應。
摩根大通的一項分析顯示,如果政府只瞄準自營性質的交易,高盛可能有14%的投行營收會受影響;但如果造市交易也被列入規管範圍,該比例將躍升至52%。若政府強硬執行沃克爾法則,40%的投行收入將會受到影響。
現在,摩根士丹利已經關閉了幾乎所有自營交易部門,高盛也在2009年和2010年關閉了幾個自營交易部門。
「沃克爾法則沒有覆蓋券商。」一位法律相關人士向記者解釋,這一法則主要針對商業銀行,但他認為,大型投行為了繼續獲得美國政府的資金支持,可能不會放棄銀行牌照。
摩根大通在本週四發佈的報告中表示,將頂級投行的投行業務作為其全球銀行業務中的一部分,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很有問題的。
摩根大通分析師Kian Abouhossein表示:「對於那些頂級的投行來說,一旦其投行業務成為了全球銀行業務中的一部分;那麼這些頂級投行很可能不再具備投資價值。」報告中提到了一些可能對投行資本和準備金要求產生影響的政策法規。
報告中指出,頂級的投行在未來幾年提供給投資者的回報將會非常少。不斷上升的監管成本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意味著投資者應該避開那些將投資業務和個人業務合併起來的投行。
新資本金要求意味著銀行需要更多的儲備金來以防高風險的投資交易業務帶來的損失。金融危機下,投行業務的收益不斷下降,最終很可能會觸及銀行的收益底線。
摩根大通分析師預計頂級投行的平均資產收益率在2015年將下降到9.6%。遠低於新監管法規實施前的15%的資產收益率。投行業務未來不會是高資產回報率的推動力,2015年投行業務的收益比2009年的最高值低31%左右。
對於如何應對監管政策的變化,一些投行的做法是縮小投行業務規模,並以更盈利的銀行業務為主。比如去年,UBS宣佈將對投行部門裁員1萬人,並擴充資產管理部門。無獨有偶,瑞士信貸也將重點放在對高端資產管理上;巴克萊也表示今年將對主要業務部門進行重組,預計裁員4000人左右。
摩根大通的建議是,投資者們應該避開像高盛和德意志銀行這種的大型投行。相反,應該選擇像UBS和瑞士信貸,以及摩根士丹利這種的規模稍小一些的投行作為未來投資對象。一方面這些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規模較大,另一方面他們並沒有把投行業務作為其主營業務。
雖投行在盡力縮小成本,避免高風險的金融負債,但投資者對於高投資回報的要求卻讓投行壓力倍增。各大投行為了提高利潤,很可能在未來採用包括裁員,降低薪水,甚至取消高風險的交易投資業務等方式。
摩根大通在報告中的結語中說道:「投資銀行業尚未擺脫風險!」
華興資本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包凡已經在金融圈摸爬滾打了二十年,他運作了超過兩百個融資、IPO和並購項目,一手促成了京東和騰訊的合作,深度參與了聚美優品、唯品會的上市。然而這樣一個人,卻對他最愛的行業越來越感到困惑,越來越充滿質疑。他為何會有這些困惑和質疑?
以下是i黑馬整理的包凡演講實錄。
剛才91金融的許澤瑋描述了一個美好的金融未來。華興資本作為中國最大的關註於高科技與互聯網的投資銀行,是互聯網金融堅定的信仰者。在過去的兩年,我自己看了無數跟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案子,也考察了很多跟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商業模式。但是坦率說,我看得越多,自己越困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困惑。
這個困惑來自於哪里呢?我感覺到金融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澤瑋做的代表未來的、充滿了商機和變化的世界,大家可以利用新的技術做支付,可以做借貸,可以做投資,甚至可以把VC的事在互聯網上就辦了。
但是我每次回到公司(就是另一個世界)。看我們的業務,我就覺得很沮喪。我是1994年入行做投資銀行的,我第一年做分析師,那個時候用的工具是WET,寫PPT的工具就叫PPT。1994年到現在,20年過去了,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投行從WET變成了word,PPT還是PPT。我做第一年分析師的時候,主要的工作就是給人打電話,安排會,經常做一些特別無效的工作。過了20年,我們公司的分析師小朋友都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小孩,幹的還是同樣的事情,花一半的時間打電話,約會,花另外一半時間做很多無用功,只不過他們每年拿十幾萬美金幹這些事。
我入行的時候,華爾街IPO的成交費是7%到9%,經過了20年以後,今天的成交費還是7%、9%,每次IPO定價完之後到分配的時候,大家打得焦頭爛額,不是說價高者得,而是依據每家投行最核心的客戶為他爭取資源。我1994年入行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經過了20年,還是這個樣子。1994年,我第一次去紐交所參觀,看到紐交所人來人往,一堆人穿著小馬甲打著我看不懂的手勢,歷經了20年還是這樣,一堆人穿著小馬甲打手勢。那個時候,PE的規模只有幾億美金,分成是20%,管理費是2%,現在管理的都是上千億的資產,但是拿的管理費還是2%,分成還是20%。
所以一方面我們在這邊看了很多讓人特別興奮的互聯網與金融的交接,在互聯網做了很多創新的事,但是回到傳統投行領域,20年了,幾乎沒有變化,還是跟以前一樣,這就是我的困惑,難道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脫離於這個世界之外嗎?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不受互聯網影響的嗎?我們這個行業就不會被新的商業模式顛覆嗎?
我最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首先,投行未來是不是還有存在的必要?當初的投行存在是在於說能夠解決市場流動性的問題,能夠幫助市場解決一個資本的配置問題。到了互聯網這個年代,當信息變得越來越對等的時候,當一個身價只有幾十萬人民幣的人,能夠跟身價幾十億的人享受同樣的信息,甚至享受接近於同樣服務的時候,是不是還需要像投行這樣的機構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是我問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之所以有投行,是借助大的交易平臺商。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平臺無非是交易所,中國有上交所、深交所,美國有紐交所、納斯達克,還有很多場外交易,還有很多做固定收益的交易,這是投行的平臺。我們是在平臺上參與這個投行的玩家。那麽所謂的交易所是不是真的適合幹深入的事情呢?今天在紐交所里市值最大的公司是5000億美金,最小市值的公司是幾百萬美金,這兩家公司為什麽要在同一個交易市場里?這個交易市場可以解決它們同樣的需求嗎?
第三個問題,自從金融危機以後,大家都在說金融監管、金融風險控制的問題。我也在想,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在同一個市場里解決,怎麽能夠解決監管的問題?這也許是個無解的事情。這些都是我思考的一些問題。我沒有答案,坦率說這兩年我的困惑越來越多。
雖然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我有幾個基本的想法。
第一,今天的整個金融體系,尤其我們所從事的這塊所謂機構的金融體系,以前在金融世界里面永遠分為兩塊,一個是機構的市場,一個是零售的市場。為什麽要分兩塊呢?因為機構是化零為整,所以有信息上的優勢,有規模上的優勢,有各種各樣的優勢,零售就是那塊針對個人零售的業務。我覺得,首先,在以投行為代表的機構市場里,以今天的系統,存在太多的低效點,存在太多的不合理性,所以這個應該被改變。
第二,它之所以沒有改變,是因為金融是一個公共商品,是一個被監管的商品。我們這個行業之所以沒有被互聯網技術顛覆和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今天的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或者說監管者在保護這個行業。沒有一個行業對政治的影響超過華爾街,超過投行,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們這個行業是受監管保護的,才造成有今天這種商業模式。
第三,剛才第二點的現象是不合理的,把行業真正的遊戲規則重新顛覆和改寫,才可以推進整個體系的發展。我覺得地球是圓的,事肯定是會動的。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對未來投行的展望,我很大程度上期望的是十年以後的某一天,像我這類傳統投行家,就沒飯吃,丟了飯碗,我成了恐龍。也許那個時候的世界是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謝謝大家。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17日表示,除57個成員國外,又有30個經濟體正式提出加入亞投行意向。
據悉,亞投行包括57個成員國,其成立協議於2015年6月29日簽署,2016年1月16日在北京舉行開業儀式。亞投行成立的目的是為亞太地區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
2015年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
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昨天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一周年。中方對一年來亞投行的運行情況有何評價?中方在參與亞投行業務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華春瑩回應稱,作為亞投行倡建方,中方非常高興地看到亞投行開業運營一年來取得的積極進展。亞投行作為新機構所展現的精簡和高效令人矚目。
她指出,目前除了現有57個成員國之外,已經有30個經濟體正式提出加入亞投行的意向,這充分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亞投行運營成效和發展前景的高度肯定。
發言人表示,作為最大的股東國,中方始終堅持多邊程序和規則,一方面推動亞投行秉持“精簡、綠色、廉潔”理念,規範化、高標準運營;另一方面推動亞投行立足亞洲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實發展需求,不斷提高資金能力、機構能力和專業能力,與其他多邊開發機構一道,共同促進亞洲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可持續發展,為本地區和全球的共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同時,中方積極履行東道國的相關義務,為亞投行的運營和發展提供了一流的便利和支持。
創業者和創業者之間也不能一概而論,70後、80後和90後的創業者也有著很大的不同。
本文由天使茶館(微信ID: tianshichaguan)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我越發感覺到金融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支付寶之類代表未來的、充滿了商機和變化的世界,大家可以利用新的技術做支付,可以做借貸,可以做投資,甚至可以把VC的事在互聯網上就辦了。
但是我每次回到公司(就是另一個世界)。看我們的業務,我就覺得很沮喪。我是1994年入行做投資銀行的,我第一年做分析師,那個時候用的工具是WET,寫PPT的工具就叫PPT。1994年到現在,20年過去了,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投行從WET變成了word,PPT還是PPT。
1.投行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我做第一年分析師的時候,主要的工作就是給人打電話,安排會,經常做一些特別無效的工作。過了20年,我們公司的分析師小朋友都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小孩,幹的還是同樣的事情,花一半的時間打電話,約會,花另外一半時間做很多無用功,只不過他們每年拿十幾萬美金幹這些事。
我入行的時候,華爾街IPO的成交費是7%到9%,經過了20年以後,今天的成交費還是7%、9%,每次IPO定價完之後到分配的時候,大家打得焦頭爛額,不是說價高者得,而是依據每家投行最核心的客戶為他爭取資源。
我1994年入行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經過了20年,還是這個樣子。1994年,我第一次去紐交所參觀,看到紐交所人來人往,一堆人穿著小馬甲打著我看不懂的手勢,歷經了20年還是這樣,一堆人穿著小馬甲打手勢。那個時候,PE的規模只有幾億美金,分成是20%,管理費是2%,現在管理的都是上千億的資產,但是拿的管理費還是2%,分成還是20%。
所以一方面我們在這邊看了很多讓人特別興奮的互聯網與金融的交接,在互聯網做了很多創新的事,但是回到傳統投行領域,20年了,幾乎沒有變化,還是跟以前一樣,這就是我的困惑,難道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脫離於這個世界之外嗎?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不受互聯網影響的嗎?我們這個行業就不會被新的商業模式顛覆嗎?
我最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
首先,投行未來是不是還有存在的必要?當初的投行存在是在於說能夠解決市場流動性的問題,能夠幫助市場解決一個資本的配置問題。到了互聯網這個年代,當信息變得越來越對等的時候,當一個身價只有幾十萬人民幣的人,能夠跟身價幾十億的人享受同樣的信息,甚至享受接近於同樣服務的時候,是不是還需要像投行這樣的機構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是我問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之所以有投行,是借助大的交易平臺商。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平臺無非是交易所,中國有上交所、深交所,美國有紐交所、納斯達克,還有很多場外交易,還有很多做固定收益的交易,這是投行的平臺。
我們是在平臺上參與這個投行的玩家。那麽所謂的交易所是不是真的適合幹深入的事情呢?今天在紐交所里市值最大的公司是5000億美金,最小市值的公司是幾百萬美金,這兩家公司為什麽要在同一個交易市場里?這個交易市場可以解決它們同樣的需求嗎?
第三個問題,自從金融危機以後,大家都在說金融監管、金融風險控制的問題。我也在想,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在同一個市場里解決,怎麽能夠解決監管的問題?這也許是個無解的事情。這些都是我思考的一些問題。我沒有答案,坦率說這兩年我的困惑越來越多。
雖然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我有幾個基本的想法。
今天的整個金融體系,尤其我們所從事的這塊所謂機構的金融體系,以前在金融世界里面永遠分為兩塊,一個是機構的市場,一個是零售的市場。為什麽要分兩塊呢?因為機構是化零為整,所以有信息上的優勢,有規模上的優勢,有各種各樣的優勢,零售就是那塊針對個人零售的業務。
我覺得,首先,在以投行為代表的機構市場里,以今天的系統,存在太多的低效點,存在太多的不合理性,所以這個應該被改變。
第二,它之所以沒有改變,是因為金融是一個公共商品,是一個被監管的商品。我們這個行業之所以沒有被互聯網技術顛覆和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今天的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或者說監管者在保護這個行業。沒有一個行業對政治的影響超過華爾街,超過投行,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們這個行業是受監管保護的,才造成有今天這種商業模式
第三,剛才第二點的現象是不合理的,把行業真正的遊戲規則重新顛覆和改寫,才可以推進整個體系的發展。我覺得地球是圓的,事肯定是會動的。
我很大程度上期望的是十年以後的某一天,像我這類傳統投行家,就沒飯吃,丟了飯碗,我成了恐龍。
也許那個時候的世界是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2.合適的人搭配合適的事
路一步一步走,飯一口一口吃。回到咱們這個悲催的行業,很多人問過我,作為投資人,什麽樣的創始人值得下註?
真的是很難說這件事情,但核心我覺得其實沒有絕對好的人和絕對靠譜的事。
我們最主要的一個理念是說,本身他有一件比較有意思、靠譜的一件事,但是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做,這件事可能更加靠譜,我們找兩者之間的吻合。
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說咱們現在有很多90後創業者,90後他們在做尤其是帶社交屬性產品的時候特別有感覺,因為他們這一代人特點就是習慣於在互聯網上做社交,但是你也知道目前互聯網有一個蓬勃發展的領域我們叫做O2O,這一類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強的運營能力,很強的整合這個價值鏈的能力。那這一部分的創業我不是說90後去創業做不出來。但是未必是他們最適合於做這個事情,也許需要年齡更大的人來做這個事情。
第二點,我還是挺看中創業者的情商。我們看到太多的例子,一個創業者剛剛開始可能是一個相當好的產品經理,但是從一個產品經理成為一個真正的好的CEO,從做一個產品變成做一個企業,這里面其實有相當大的一個飛躍,我們很大一方面看這個人是不是有這種情商,是不是有很強抗壓的能力,是不是能夠保持對待挫折的能力,是不是有一種胸懷,能夠吸引到很多的牛人加入他們的團隊,是不是有分享的精神,大家來真正的能夠分享未來的成果。
創業者和創業者之間也不能一概而論,70後、80後和90後的創業者也有著很大的不同。
我其實覺得85是一個分水嶺,85之前跟70後的創業者相比,相對來說是比較接近的,還是比較傳統的。85後,最近接觸的比較多,包括我們公司來了很多85後的小孩,幾點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就是第一個像我剛才所說的,他們實際上有特別強的互聯網社交文化,他們很容易,去跟陌生人在網上建立起社交關系,我覺得這一點是相當明顯的。第二就是,他們在做產品的時候,尤其是跟他們同代人的產品,感覺相當好,能夠把握住相當強的用戶需求在這里頭。
但是,這個他們這一代85後,我覺得在情商方面還有待提高,倒不是說他們這一代人情商低,我覺得情商這個東西是需要一個生活閱歷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