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不是由我們所決定,價格戰能打多久取決於新的均勢出現。」8月21日,藝龍CEO崔廣福在財報溝通會上強調,對於攜程掀起的價格戰堅決反對,「但我們也不懼怕」。
開場白就帶有濃烈的火藥味,攜藝大戰已經進入第二季,價格廝殺自是更為激烈。
為何處於行業絕對領先地位者攜程要挑此時對藝龍宣戰?攜藝大戰的背後驅動力是什麼?在線旅遊市場又面臨怎樣的變局?
攜程二季度淨利腰斬
繼 上月宣佈「5億美元大促銷」計劃後,攜程旅遊度假產品本月初再推出「點評返現」,加上此前的1元接機、門票「買一送一」等項目,攜程主流產品全線讓利。面 對「戰書」,藝龍網繼續跟進,按照既定目標投入,並向中小OTA企業開放庫存。芒果網則從8月1日開始,再投入8000萬元,特價酒店規模翻番。
攜程董事長梁建章啟動價格戰的意圖非常清晰,「結果就是他們(指藝龍)不賺錢,攜程少賺錢。」
新出爐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攜程總營業收入為9.47億元,同比增長17%,但其淨利潤卻腰斬至1.2億元,同比下滑55%;藝龍二季度淨利同比漲125.4%,但淨利總額僅有1600萬元,總營收也只是1.85億元。
儘管藝龍的盤子仍然很小,但它足以讓一直穩穩盤踞在行業老大地位的攜程緊張的是,藝龍的股價自7月31日首次超越攜程以來,近期一直保持著強勁勢頭,昨日,藝龍股價依然高於攜程。這在長達七年多的時間裡尚屬首次,或許也是刺激攜程連續發動價格戰的最重要原因。
梁建章稱,即便有的電商不賺錢,但仍有很多錢又願意砸進來,「融資較多,所以大家都有『彈藥』打價格戰,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
「利潤損失之下,還要繼續投入,關鍵就看誰的資金實力強了,簡單來說就是看誰能支撐到最後。」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如是分析。
於是,攜程連環出招。但外界質疑,攜程Q2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6月31日,其現金及短期投資餘額為8.31億美元,而在6月14日,攜程董事會已通過總額達3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若再投5億美元做促銷,現金流豈不告罄?
對此,攜程高級副總裁湯瀾解釋,「5億元就是一個授權額度,除非我用了,到時候財報才會體現。作為上市公司,我們不可能每個月要用錢了,都去要求授權。(5億)可以半年用掉,也可以是一年、兩年」。
說到底,「價格戰背後的力量還是資本的意志,還是攜程、藝龍控股股東的資本博弈。」青芒果網運營經理潘晉一語中的。
死磕到底的戰爭
這 是一場貌似攜程和藝龍死磕到底的戰爭,但「無論是攜程還是藝龍,包括暗地發力的去哪兒網,大家都清楚,不管打到哪一天,基本都是會三分天下的。」I美股分 析師吳桑茂指出,從股市操作手法來看,股價的走向是需要題材的,如果不打架,如果不促銷,利潤流失了,現金流出問題,如何跟你的投資者交代?所以,攜程、 藝龍和去哪兒都需要題材需要炒作或跟進,價格戰四起。
遺憾的是,資本市場對於「5億美元大促銷」並不看好。現在,攜程股價已經從2011年時的50美元的高點下跌至目前的15美元左右,跌幅超過七成,市盈率僅為17倍。甚至,納斯達克100指數調整變化中,攜程網已被剔除出該指數。
但在同樣的資本環境下,藝龍股價從兩年前12.95美元,漲到目前的15.95美元,股價已經開始超越攜程,但整體規模與攜程仍不是一個梯隊。
在 梁建章看來,攜程股價持續縮水,進入「多事之秋」,主要是在線旅遊市場產生變局。「格林豪泰、藝龍、去哪兒、今夜酒店特價,分別代表了攜程的上游、同行和 不同細分領域的競爭對手。由於攜程是行業主要的參照系,這些企業研究攜程、學習攜程,又與攜程進行過曠日持久的對抗。此外,京東、蘇寧易購、淘寶旅行等的 強勢介入,又再度加劇了在線旅遊市場已經白熱化的競爭。」
來自艾瑞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旅行預訂市場第三方在線代理商營收份額中,攜程佔據了47.3%,藝龍佔7.5%,而2012年第一季度,攜程下降至32.5%,藝龍上升至10.5%。
梁建章時代的新調整
顯 然,攜程不願意看到「被肢解」的局面,儘管其行業老大的地位並未受到動搖。在「5億美元促銷」初戰失利之後,攜程很快啟動備戰戰術,其旅遊度假產品正式推 出「點評返現」,自由行、短途、自駕游產品每間夜現金返還最高達101元,加上此前的1元接機、門票「買一送一」等項目,攜程的主流產品全線讓利。
加大旅遊度假產品推廣力度背後,攜程的投資戰略從「中層突破」轉向「只爭高、低」。梁建章坦承,「目前攜程投資的幾塊業務,一個是高端旅遊市場,鴻鵠逸游;一個是度假公寓的出租經營,途家網,還有客棧的經營投資,松果網。之所以涉足這些業務,是因為市場需求很明確。」
「值得注意的是,攜程麾下的中檔酒店管理公司星程聯盟已經合併進漢庭的財務報表。凡此信息疊加在一起,可見攜程的戰略設置越來越明顯地烙上『梁建章』痕跡,原來範敏的操盤手筆被逐漸淡化。」潘晉如是分析。
2012 年初,攜程創始人梁建章重新回歸,出任攜程董事長一職。「梁回歸後給攜程未來規劃的思路是打造『科技互聯網』,而范敏更希望將攜程打造成一個『一站式在線 旅遊服務提供商』。」知情人士說,剛從美國求學回來的梁建章更有國際化視野,應該能與攜程的美國控股股東更好地達成共識,這也是攜程由守反攻,挑此時對藝 龍宣戰的一大動因。
業界觀點
I美股分析師吳桑茂
攜藝大戰的最後是什麼?一是市場的重新洗牌,大鱷們用戰爭來消滅市場剛剛萌芽的中小型旅遊酒店預訂企業;二是培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三是培養酒店對銷售渠道的依賴。
青芒果網運營經理潘晉
儘 管藝龍的市場份額仍小,目前還撼動不了攜程行業老大的地位,但藝龍的兩大股東IAC和騰訊都不缺錢,其對藝龍的業績要求更多是搶佔市場份額,而不是盈利。 京東、騰訊等電商平台的「旅遊預訂」頻道其實都是一個流量入口,後台的酒店資源對接都是由藝龍來操作。憑藉這種「酒店批發」的模式,藝龍得以迅速做大經濟 型酒店的預訂量。
有跡可循的是藝龍網CEO崔廣福的發言。崔廣福曾經對藝龍戰略進行如是總結:
「我們首先分析行業的重心在哪裡?對手整體的重心在哪裡?研究對手有幾個重心?如果有可能,就攻擊它最重要的一個重心。要採取幾次攻勢,如果有可能就集中力量做成一次攻勢,打掉對手的重心,讓它失去平衡,最終贏得戰爭。」可以看出,崔廣福對於裡斯和特勞特的定位理論的深刻理解和推崇(在這兩位定位之父的著作《商戰》中有相似思想的表述)。2007年,崔廣福上任不久就迅速為藝龍確定了「專注酒店預訂」的增長策略,為此不惜縮減了產品線,砍掉度假和差旅服務。
專注酒店業務,使得藝龍可以集中資源從競爭對手手中爭搶份額。經過苦心經營,到了2012年,其市值從當初攜程1/14一路飆升到1/5。但隨著攜程對內部業務框架、管理架構的改革以及美團等團購網站殺入酒店行業。然而進入2013年,藝龍的發展遭遇了瓶頸。
痛點一、客戶群被分流
從整個OTA的產業鏈上看,主要存在三個節點:從開頭的訂機票,訂火車票,到中間訂酒店,再到後端的景點門票。07年時,藝龍認為最容易攻破的點是訂酒店。在當時的情況下,集中酒店業務的戰略有其正確性。主要有兩個原因:
1、在2007年消費者認知中,攜程在OTA前段(訂票業務)成為消費者最主要的應用,藝龍定位在OTA中段的酒店業務,可以有效避開攜程強勢地區,在消費者心中築建自己獨有的強勢區域。
2、訂酒店業務在OTA產業鏈上,需求量很大,是一塊有油水的肥肉。
當年的正確戰略,發展到今天卻成為了公司發展的瓶頸。「訂酒店用藝龍」,這個當年如一把利劍殺出重圍的定位為什麼今天卻如強弩之末一般呢?一切市場問題的根源都在客戶群。
訂酒店的客戶群主要是哪些呢?大體來說可分為三類:公司類的客戶、異地旅遊客戶和本地客戶。
公司類客戶,意指出差的客戶。特點是不在乎價格,但是很關注方便性。攜程和去哪兒網從訂票出發,成為了出差類客戶最先的入口,之後攜程和去哪兒網再順勢推出酒店預訂服務,消費者不需要再轉換網站,所以在便利性上佔據優勢,更吸引此類消費者。
異地旅遊客戶,本身看重價格,但是訂酒店的戰略依然佔不到多少便宜。原因有兩個:1、公司類的客戶因為對攜程和去哪網的消費習慣,而更容易堅持使用攜程或去哪網。2、訂酒店業務同質化嚴重。佔據前段的攜程或去哪網同樣會佔據便利的優勢。
對於這兩類用戶,藝龍面對最大的競爭對手是OTA一站式網站。在酒店業務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佔據訂票入口在競爭中更有優勢(多談一句,攜程業務都是自簽,而去哪網主要靠抓取,所以在服務上,攜程更佔據優勢,更吸引公司類客戶;在價格上,去哪兒網更佔據優勢,更吸引異地旅遊客戶。)
那麼,本地客戶呢?本地客戶中最主要的消費群是年輕情侶。主要需求就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開房。那麼對於這些用戶,酒店需求的頻率並不是很高,美團等團購網站在本地團購中加入酒店板塊就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為此專門下載藝龍APP就成為麻煩且不實用的選擇。
以此來看,對於訂酒店的主流消費群,藝龍的競爭對手們都將分食不同類型的垂直客戶群,佔據了先天的優勢。而藝龍的酒店定位瓶頸就在於此:客戶群不明確。
痛點二:在整體市場缺乏競爭優勢
也許有人會指出,「同類網站的酒店業務相差無幾」這個前提可以推翻。同樣的市場,如果藝龍用更大的力度、更集中資源,有沒有可能在酒店上遠遠甩開其他競爭對手呢?
筆者看來,這幾乎沒有機會。訂酒店可能形成產業優勢的地方有兩個:更全的酒店和更低的價格,但藝龍想要在這兩個方面形成突出優勢很難。
先看酒店數量方面。從行業規律來講,一家網站開拓一個酒店難,但是同類網站銷售跟進就很容易——這個差距非常容易彌補,無法產生競爭優勢;另外,以現有各大OTA網站擁有的在線酒店數量來講,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每一個區域已經現存很多選擇,即使有更多的酒店選擇,吸引力也很有限(作者意思是,藝龍投入去做增量已經無法獲得明顯的效果和業績,鈦媒體注)。
酒店價格方面。其一,也是同類產品價格容易跟進。其二,其他競爭對手同樣擁有打價格戰的實力。其三,無論如何,OTA網站只是酒店的平台,酒店是要盈利的,所以不會有太大的降價空間。如果單靠網站自己補貼,那麼降價的幅度也很小,對於異地用戶的一站式需求和本地用戶低頻次的需求很難做出大的影響。
痛點三:沒跟上消費需求的變化
從2007年到2013年藝龍一直堅持酒店戰略,但這幾年間公司確由高速發展到增長乏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消費者的需求改變了。
藝龍在2007年的策略(攻擊有利潤且對手薄弱的點)是正確的,但疏忽的是未來消費者習慣的演變。這也是傳統的定位理論(Business Position)在互聯網時代的弊端,傳統的定位理論是在一個點上佔據足夠的優勢,就可以發展壯大。而互聯網打消了點與點之間的界限,在行業初期確實可以依靠某個點的強勢競爭,但是在後期,必須把一個點變成一條鏈才能生存。
對於純互聯網企業,互聯網的開放性,使互聯網產品趨於同質化。同時互聯網極大降低了鏈接的成本。如果一條鏈上的服務,人們需要的是從單一入口完成而不是轉換。一站式將成為消費者越來越重要的需求。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入,這個趨勢正在進一步的加速。攜程和去哪網在OTA鏈上完成一站式,美團等團購網站在本地團購方面完成一站式。藝龍在酒店方面的單點經營在一站式的鏈式經營的面前已經力不從心。
定位之困如何破解?
那麼藝龍網將如何破解定位之困?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筆者姑且妄自揣度:首先排除做「一個點」的企業,同時現階段又沒有做一張網的能力(現在基本只有BAT有整合多條鏈的能力),藝龍的選擇只有一個:做一條鏈。
而要做一條鏈,一般有兩種選擇:
1、針對某一類消費群整合鏈做為現階段戰略。
舉例來說,針對差旅人士,將方便性做到極致。這種戰略代表性成功案例是豆瓣針對有共同喜好的年輕人,社群網站中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對於OTA行業來說,各類消費群所需要的產品差異不大,很難找到有效的方法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個人認為這種方法並不可行。
2、直接下一步主打藝龍旅遊。這是個可以一試的戰略。
為什麼?記得汽車行業在美國有一個轟動一時的案例。眾所周知,沃爾沃汽車最初的定位是「安全」。但是,隨著行業的發展,「安全」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而且在當時調查顯示,大部分消費者對沃爾沃有「老氣」、「呆板」的不良印象。因此,沃爾沃為了轉變這種形象,開展一次大規模的廣告活動叫做「要命的沃爾沃」來主打沃爾沃的跑車,將速度,潮流做為主要訴求來吸引年輕人。最後這款跑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更神奇的是,在這次廣告活動後的再次調查中,消費者對沃爾沃安全的心理認知並沒有因為這次廣告活動而衰減,並且還對沃爾沃的品牌印象增加了潮流的認知。
那麼,對比來看藝龍主打旅遊是否可行?
OTA行業雖然一直競爭激烈,但是主要以價格戰為主。真正意義上,將旅遊做為重點的推廣還沒有開始。那麼,有沒有可能在藝龍旅遊上的突然發力,就像當年的沃爾沃一樣,形成對藝龍更加豐富認知呢?酒店與旅遊本身就是聯繫緊密的業務,如果藝龍可以在酒店上做的很好,那麼消費者同樣有理由相信藝龍可以在旅遊上做好。當然要想成果最大化鬚髮動「奇襲」。在推廣上找尋對手在媒體種類,時間上的空檔;產品上,暗度陳倉完善產品,集中力量一舉突破。如果成功,那麼藝龍在OTA鏈上的佈局就可以初見規模了。
除此之外,現在做主打藝龍旅遊,還有一個額外的機會——微信入口。OTA行業將來必將有企業得到微信的入口。微信入口現在還沒有給任何一家OTA,除了現在OTA的使用頻率不算太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微信想要的是一條成熟的鏈的企業,而不是要機票,酒店,門票造成相互競爭。所以從現有情況來看,攜程是現階段最合適的企業。但如果藝龍能夠在旅遊上發力,以OTA整條鏈作為競爭主體,那麼憑藉騰訊早已入股藝龍,算的上「自家人」的優勢,獲得微信的入口的機會將會大增。
總而言之,藝龍遇到的瓶頸,是企業堅持在做點的策略與如今消費者需要的是產業鏈之間的矛盾。傳統模式如何改變以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還要靠藝龍的持續探索。
2014年2月,同程宣佈拿到騰訊5億投資,3月,同程與藝龍達成戰略合作,在37天之後又宣佈「分手」,並接受攜程2億美元現金入股,開展門票、酒店等多種業務對接。
之前同程遠在蘇州,守著門票業務悄悄做大,在梁建章回歸之後,吳志祥稱「所有人的好日子都結束了」,並與攜程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選擇與藝龍合作,也是為了共同對抗攜程。
同強大的攜程相比,同程網這場戰爭艱難異常。價格戰之初,攜程CEO梁建章就放話說「這場戰爭半年內就會結束」,並動用了各種手段。而在如今看來,他並未如願。
同程網CEO吳志祥對i黑馬說,整個過程他們看起來運籌帷幄,但其實更多的是誤打誤撞。
以下為同程網CEO吳志祥口述:
「實在想不出來我們有什麼機會挑戰攜程」
同程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隊?我們是一個極其草根、也極其不相信奇蹟和幸運的團隊,只相信每天從早八點到晚八點的努力。我跟所有同事都說,你千萬不要跟我講模式,我也不懂很多,我只要看到你八點半在公司,晚上八點半再回去,你跟我講什麼我都相信。我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最初同程的模式大家很清楚,從阿里巴巴出來以後,我們做了P2P的電子名片,並做到了極致,後來當我們2008年轉型到B2C時,同程沒有任何奪目的色彩讓你覺得有背景,沒有。當時我跟我另外一個合夥人從贏在中國回來以後,很多投資人很看好我們,但一談到估值、一談到公司未來的發展,就覺得我們沒有任何想像空間。
我們當時講的模式是訂酒店,但實在想不出來我們有什麼機會去挑戰攜程,因為攜程(20)08年做到十個億左右的營業收入,所以沒有人看好我們。當時我們的投資人彪哥比我們還急,他跟我們聊了半年多的時間,終於在(20)08年4月份投了我們一筆錢,1500萬。
第一輪投資對公司來講確實蠻重要的。在第一輪投資的時候,其實估值不是特別重要,找一個能幫助你的投資人比較重要,並且我認為,拿錢早比拿錢晚有價值。因為在眾多企業中間能早拿到錢,意味著你比別人能跑得快。當時1500萬佔了我們百分之二十幾的股份,但在今天回顧起來,我覺得沒有那1500萬就沒有同程。
在相同的領域把事情做到極致
為什麼當時拿這筆錢?因為我們當時嘗試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也非常簡單——就是在百度投廣告,我們又像當時做P2P名片一樣,把在百度上做廣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極致的意思就是說,今天1500萬到賬後,一個月以後我就跟百度在蘇州簽了戰略合作協議,一次性投了1000萬。
投了這1000萬後,我進入了它的VIP部門,直接歸百度北京管,所以他給我的折扣是最低的。 (20)09年,我成為中國所有的網站、也是在百度裡投廣告投的最多的公司,並且組建了一個專業的一百人SEM、SEO團隊。
當然投廣告給百度也不完全是這麼簡單,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構建了一套精準的投放系統,在百度投放的每一個關健字,點了多少次、花了多少錢、帶來多少定單、定單拿多少營收、轉化多少、流失多少、跳轉怎麼樣等等,全國都計算的清清楚楚,我們的財報可以精確到天。
(20)10年的時同程營收過億,我們覺得一下子一條光明大道在面前展開了,只要給百度扔更多的錢,他就能給你回報更多,當時我覺得創業如此簡單,我跟我們同事講我們當年目標是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把錢從公司帳戶轉移到百度上面去,公司所有人都在做這件事情。
(20)11年的時候,攜程、藝龍也看到在百度上投錢的效果,但他們還是投不過我們,直到去年他們都投不過我們。
為什麼?當時我跟同事講,你既然到同程做了SEM和SEO,就要做到極致。
當時我們公司做了大概超過一萬個網站,搜索蘇州酒店預定,排名前面三個是付費的,這三個付費的基本上都是我們。下面免費的有二十五個結果,是百度根據權重、爬蟲、搜索等等篩選出來的,而這25個也全都是我們的。
我們向負責百度酒店預訂關鍵詞的同事要求是,你負責這個詞,你必須把百度第一頁全部做成我們,做不成我們換另外一個人來做,這是一種辦法。第二種辦法就是,我們跟負責SEO和SEM的同事要求,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SEM人員,當你走在路上看到有一片葉子掉下來,就要馬上想到這個葉子掉下來跟我的關鍵詞有什麼關係,並馬上回到公司開始調你的詞,因為天氣好壞跟酒店入住率是有關係的。
(20)10年我們收入過億時,藝龍剛剛發現,然後他們也開始在百度上投放廣告。(20)13年攜程醒的時候,所有人的好日子都結束了,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種博弈。
(20)10年我們開始往死裡做景點門票。因為酒店做的再好我們也不能成為第一,第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經驗是除非你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在細分市場成為第一,否則一點價值都沒有。那時候我們覺得這個市場很好,攜程、藝龍都沒做,增長速度也很快。
從我們層面來講,我們一直說我們在這個行業裡是很小很小很小的小團隊,你們不要關注也不要關心我們,我們很快就會自取滅亡的。
「最怕被他們盯上」
第一次見到攜程是在(20)12年,以前人家根本不帶你玩,開會根本沒有你啥事。那次大家在線旅遊一起開了一個會,聊一聊。我們就往角落一蹲。
他們說,同程你們做的挺不錯的。
我就連聲說,我們不行不行不行。
當時我們最怕被他們盯上。
但從去年開始攜程開始試驗做景點門票,用返現這一招來治我。
返現其實是我們(20)08年首創並做到了極致的,2008年我們大約返了2萬塊,後來成為整個中國在線旅遊電商的必殺技。去年,中國所有的旅遊電商返現返掉20個億。
返現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規律:它是小打大、小打多的必殺技,因為你量小,你每天100單,每單返50塊,才返5000塊,而大公司每天10萬單,每單50塊,一天就要500萬,小公司每天只花5000塊就可以讓你網站上的的幾萬家酒店價格比大公司都要便宜。
當攜程在門票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時候,我們還是比較慌的,因為返現這一招,如何破?我們也不知道。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破返現的招就是一塊錢玩景點,今年我們會把一塊錢玩景點做到極致。
當時園區、投資人都希望我們能早日上市,全公司也是憋足一口氣,(20)12年我們收入達到2個億,券商也說你們要是上市一定是中國最牛股票之一。但(20)13年我們的利潤開始掉頭往下。
攜程內部也放出話來,說同程已經正式進入了他們的對手陣營,除了監控藝龍以外要重點監控同程。我聽了心又往下一沉。
作為一個企業,吭哧吭哧做了十年,突然引起了巨頭的關注,他們在中間不惜一切代價扼殺我們的流量,基本上把能花錢蓋過你的基本上都搶過去了。
攜程是兩萬人的公司,上市那麼多年,他的力量是你想像不到的,從(20)13年8月份到12月份,大概有30多篇報導,說的都是同程門票必敗等等各種各樣的說辭。即使大家不這麼看,但雙方之間公司的同事會看,他們門票的同事跟我們門票的同事一定會看。這個時候他們的獵頭跟上,去年11月份的時候,攜程在我們對面500米開了一個辦公室,我們景點所有同事的電話都掃一遍掃兩遍。
去年年終以後,我們感覺公司肯定不能按照原來的方向發展下去,應該要改變。怎麼改變?我們要跟攜程進行正面競爭。
我們當時有一個億左右的現金,根本沒法和攜程打,我們也不清楚用什麼方法打,但覺得總要拿一筆錢。
早在(20)13年6月份,大概晚上十點鐘,我就給投我們的騰訊投資總監打了一個電話,我說,現在我想明白了,我要重新打一仗,我現在需要一筆錢,你願不願意投我?
對方投資總監說,很好,我們很看好你的團隊,我們要投你。騰訊就準備開始啟動這個投資,然後聯合國內的另外一家機構,在去年年底把這筆投資順利談下來。
談這筆投資時,攜程不知道我們在談投資,如果他知道我們這筆投資也談不成了。當然從攜程層面來講,他認為走了之前那幾步我們肯定必死無疑,不用再關注我們了。一直到今年2月14號,我們公佈了投資的消息。當時公司有極少的幹部和同事流失,直到那時我們也沒有意識到這與攜程的競爭有關係。
即便拿了騰訊5億投資,所有的同事仍覺得很難。以前我們都是掙錢的,但當時一個季度公司就巨虧5000萬,5個億十個季度也全部虧完了。更重要的是PC流量快速下降,我們在百度上跟攜程砸沒用,因為百度總的流量在下降。所以我們拿到騰訊的錢之後,興奮了大概十天不到,覺得形勢比以前更嚴峻。
諾曼底登陸計劃
三月份我開始跟同事講,只給大家一個月時間,這一個月要把我們合作最緊密、出票最多的前五十名景區拿下來,鋪設景區自助售取票機。那一個月我們同事基本上就不回家不休息了,而景區只要跟你簽了合同就一定會守信用的。我們承諾的是機器、軟件全部送給你,你只能用同程取票。
3月21號我們發佈啟動新十年的戰略,我們告訴大家同程未來十年要做休閒旅遊第一名, 4月18號我們在周莊宣佈全國一塊錢門票正式啟動和智慧票房正式啟動。從五月份同程開始制訂行業規則了,我們已經幫助大家把信息化通道鋪好了,現在我們要維護好行業整體的利益,如果誰再惡意返現,你返多少票據公司就會收多少錢的通道費,如果你不交錢,你的票據就從裡面出不來,你就在景點訂不到票。
這是我們的諾曼底登陸計劃,當時我也不清楚有多大勝算。
我們4月份把機器全都弄好,在行業裡宣佈我們要做這樣的系統,同時也跟攜程直接交了底牌:你再跟我打價格戰,我就要對你反制。
當然除了這個之外我們在三月份還做了一件事情,廣福(藝龍CEO崔廣福)在一次北京的會議上跟我見了一次面,說,我們要不要合作?我說,再不合作就要活不下去了,可以呀,合作。
3月29號左右,我們跟藝龍團隊談了16個小時,一天就敲定,就在北京維景國際大酒店。當時達成合作的核心點是,他想跟攜程干,我也想跟攜程干,他們是酒店我們是門票,我也不知道這個方法管不管用,但我覺得作為朋友終歸會好一點,於是就跟他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4月18號上午,我在周莊把儀式做完之後,下午就接到攜程電話,說特別想跟我們談一談。4月19號晚上,在蘇州維景國際大酒店,攜程來了三個高層,我們坐在一起聊這個事情,大家互相交底牌。
我說你要不要再打?再打明天的票就不能從我們這兒走了,我們已經跟藝龍合作了。
對方開始有誠意,說你們門票做的不錯,團隊也確實也很有戰鬥力。但你要知道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從來沒有一個是全球互聯網公司中國分公司能打得過中國本土公司的。
我們說,這樣的話,該怎麼辦?不如你們把門票交給我做好了。
大家談了以後慢慢誠意都表現出來了。
最後他說,這樣吧你讓我們投資你,這個仗我們不打了,景區你們做,酒店你給我們做。當時我們沒有思想準備,五個人出去商量了大概十五分鐘,回去說,可以,就這麼定吧。價格一談好,十天之內全部簽完了,商戰就結束了。
這個過程中,你要知道「O2O」中間的「2」很有價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個創意?因為我們基本上禮拜天要麼在公司裡開會要麼到景區裡看遊客,這個「2」誤打誤撞就會進入你的眼睛。
如果我們沒有這個「2」,攜程跟我們就不是這個談法;如果不是這個談法,不一定有這個投資;如果沒有這個投資,即便我們有移動互聯網的思路,死磕下去也沒有空間,一樣做不起來。
移動互聯網的新挑戰
為什麼同程創業十年,但在過去一年裡,有這麼多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事情?不僅僅是因為我們長大了,然後引起了關注,其實整個中國的互聯網界像我們這樣的故事都在各個行業發生,只不過故事的主角不一樣、結局不一樣。而且大家非常明白地感覺到移動互聯網大潮已經來了,這中間一定有一批新的公司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新生,一批公司死掉。
我個人覺得所有像我們這樣的公司,在未來18個月裡面一定會死掉一半。你只要以前是有PC痕跡的,如果轉不好一定會死掉一半,當然也會有一半的公司獲得一個重生,會獲得更高的發展。
既然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線的機會,我會盡全力把握住它,但是在移動互聯網這個過程中,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跟PC時代完全不一樣,企業和企業之間合作也賦予了完全不同的新意。
其實只要你對移動互聯網有感覺,這裡面仍有很多機會。對大家來說,就是要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然後在一個最小的細分市場做好。但無論做什麼,時間都非常重要,要能夠學會去掌握好方法,當變化來臨的時候全力以赴去擁抱它,奮力向前。
從藝龍三季報看在線旅遊:競爭加劇 砸錢搶市場 作者:霍博華 ![]() 截止目前,已經有兩家在線旅遊企業公司了Q3財報。 基本數字 北京時間11月13日早間消息,藝龍(Nasdaq ![]() 點評:藝龍在旅遊行業中OTA的地位如上圖所示,但是由於僅僅專註於酒店一個細分行業,正在被其他的OTA企業進行彎道超車。隨著消費者對於旅遊需求的日益增多,能夠提供一站式平臺的企業正在以更快的營收增速爭搶市場份額,藝龍在在線旅遊交出如此答卷的同時,並不好看。 酒店預定 藝龍第三季度來自酒店預訂業務的總營收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6%,主要是由於酒店客房間夜數量的增加,但被酒店每間夜傭金的減少所部分抵消。第三季度藝龍的酒店客房間夜數量約為940萬,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2%。 點評:其實這是不少上市旅遊企業長期以來被認為利潤最高的命脈。但即使如此,也還是一直沒有玩好一件事,即通過燒錢搶下更多的酒店市場份額以後,如何營銷給自己的客戶是個關鍵問題。 任何商業都有其一致性在於,貨屯了,賣出才算完成了商業閉環。在這方面,尤其是在線旅遊企業來說,最初的消費者定位尤其關鍵。 管中窺豹,藝龍Q3其實早就完成了中國酒店的基本覆蓋。而對於尚在燒錢拼搶所謂酒店份額的企業來說,Q3帶來的壓力會更大。 機票預訂業務 藝龍第三季度來自機票預訂業務的總營收較去年同期同比減少24%,主要是由於每張機票所獲得傭金和預訂的機票數量的減少。第三季度預訂的機票數量約為83萬張,較去年同期同比減少4%。每張機票所獲得傭金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1%,主要是由於從2014年7月起,國內主要航空公司的國內航線基礎傭金從3%降至2%。機票預訂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11%降至2014年第三季度的8%。 點評:對於仍在以機票為主要營收模式的企業來說,影響會更大一些。 亮點: 只說糙點不說亮點是不負責任的。 藝龍移動客戶端應用的累計下載量超過了1億的里程碑。第三季度,藝龍移動客戶端酒店客房間夜數量在藝龍自有品牌下間夜數量的占比達到了48%, 第三季度通過藝龍預訂的酒店客房間夜數量約為940萬間夜,同比增長了22%。 點評:藝龍的酒店消費增量維持了不錯的增幅,不過價格戰因素的存在,使得對於酒店客房間夜傭金的控制帶來很大壓力。但這不失藝龍仍為中國在線旅遊份額中的一顆重要棋子。 現金與虧損 我很喜歡把現金和虧損放在一起說,是因為這樣對於股票投資很有幫助。 藝龍第三季度凈虧損為人民幣5,830萬元,而去年同期凈虧損為人民幣5,040萬元,合美元826萬。 截至2014年9月30日,藝龍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和受限制資金共計人民幣19億元(折合3.15億美元),其中90%為持有人民幣,10%為持有美元。 這意味著藝龍還可以獨立存貨很久,而藝龍當前的總市值為6.23億美金。盡管藝龍的虧損還在擴大,但相對於賬單上的3.15億美金來說,恐怕沒有誰能說這是一個落寞的企業。 缺點:關鍵因素仍在於,這是一家外國企業控股的在中國發展企業。 (獵鷹投資 微信公共號:Hawk_Fund。)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3 09:33 編輯 數字解盤:攜程、藝龍、去哪兒如何在酒店預訂逐鹿 作者:Eastland 虎嗅網 酒店預訂業務一向是在線旅遊公司的核心業務,未來的成長空間依然廣闊,可以說“得酒店份額者得天下”。市值超過600億美元的Priceline,2014年Q1酒店預訂達8300萬間夜,還自承處於“起飛中的早期”。 攜程、藝龍、去哪兒是在線旅遊行業最引人矚目的三強,2014年酒店預訂合計超過1.3億間夜,同比增長99.3%。本文著重分析他們三家在酒店預訂市場的競爭態勢。 間夜份額之爭 2014年Q4及全年,攜程酒店預訂間夜數同比增幅分別為53%和63%。攜程沒公布確切的間夜數,據推算全年酒店預訂數為6682萬間夜。 2014年Q4,藝龍酒店預訂940萬間夜,同比增長27%;全年預訂3420萬間夜,同比增長32.6%。 2014年Q4,去哪兒酒店預訂890萬間夜,同比增長108%;全年預訂3210萬間夜,同比增長98.1%。 ![]() 需要說明的有兩點: 第一:以攜程為代表的OTA和以去哪兒為代表的平臺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2014年Q4,去哪兒酒店直銷占已比達三分之二;攜程未披露銷售細節,估計七成為直銷、三成為平臺銷售。平臺銷售約1800萬間夜,相當於藝龍、去哪兒酒店預訂業務量之和。藝龍940萬間夜全部為直銷。(註:有奇文稱開放平臺如何神乎其技,門檻之高只有去哪兒能做,攜程做不好。京東沒有去哪兒那樣強大的技術基因,開放平臺做得也OK。) 第二:由於基數不同,按百分比計算去哪兒酒店間夜增速比攜程高出近一倍,但以絕對數而論,攜程遠勝去哪兒。2014年,三家的酒店業務共計新增5010萬間夜,其中攜程獨占2580萬間夜,占比達到51%。 ![]() (註:內圈為2013年份額) 2014年1月,去哪兒成立目的地事業部,推進直簽酒店擴張,手把手教店主如何使用APP及其它軟件。去哪兒先於攜程、藝龍搶占低端酒店,雖然沒賺到錢但賺到業務量(間夜數),給投資人畫出很大的餅。 攜程意識到自己的疏漏,日前梁建章對媒體說:“低端市場份額不能放棄”、“每年向低端市場投入10億促銷費用”、“攜程在低端市場的份額的增長是可持續的。” 藝龍雖然很努力,新增間夜占比還是從2013年的31%降到2014年17%(攜程搶走10個點,去哪兒搶走4個點)。 營收份額之爭 攜程、藝龍作為在線旅遊老兵,酒店預訂業務根基相當紮實,盡管新增業務遭去哪兒分流,但攜程去哪兒的獲利能力遙遙領先。 2014年Q4,攜程酒店業務營收8.42億元,藝龍為2.1億元,業務量與藝龍相近的去哪兒僅為1.02億元。但在過去的8個季度,去哪兒酒店業務營收已從攜程的9%增至12.1%,藝龍卻從攜程的40%跌至25%。 ![]() 2014年,攜程、藝龍、去哪兒酒店業務營收分別為32億、9.4億和3.5億。三家酒店業務總收入為44.85億,攜程占比達71%(2013年為68%)。藝龍丟掉的6個百分點由攜程、去哪兒均分。 ![]() (註:內圈為2013年份額) 比較過往8個季度,藝龍、去哪兒的間夜營收,可看到藝龍降幅較大、去哪兒穩中有升但仍遠低於藝龍。另外,2008年攜程間夜營收曾高達70元以下,2014年降至48元。 ![]() 每完成一間夜預訂,攜程收48元、藝龍22元、去哪兒不到12元。攜程占據高端酒店,藝龍偏重經濟酒店,去哪兒份額集中在三星以下酒店而且並非來自其它OTA(以前沒有“觸網”的酒店。) 間夜收入取決於酒店檔次(2000多一晚的盤古七星與100多的七天,傭金相差何止十倍),亦與是否直銷相關。人力、物力投入高的直銷業務,理應獲得較高傭金收入(這是多年來攜程、藝龍間夜營收遠高於去哪兒的原因),但去哪兒直銷占比從2014年Q3的51%升至Q4的66%,間夜營收只提高了0.3元。#去哪兒誌不在賺錢# 流量、旅客及酒店資源之爭 驅動業務增長的因素很多,最直接的是市場費用(如返現、流量費用等)。 1.市場推廣費用 以攜程和去哪兒為例:2014年Q4市場費用較2013年Q1增長了164.5%;同期去哪兒市場費用加流量成本增長了946%(註:去哪兒部分流量費用以股票支付)。照這個勢頭,去哪兒營銷費用會很快趕上攜程。 ![]() 2013年Q1,攜程營銷費用已經低於營收增長。應當說攜程已經很成熟,營銷已經很充分。其時,去哪兒投入一元營銷費用能帶動1.7元營收增長。 到2014年Q4,攜程每花一元營銷費用對應的營收增量只有0.7元,去哪兒則為0.5元。 ![]() 2014年,去哪兒根據“知心合作協議”支付給百度的股票價值7億元,有觀點認為給去哪兒造成沈重負擔的這筆非現金支出應當剔除。根據該協議,2014年、2015年、2016年,百度倒給去哪兒的搜索流量分別不少於21.9億、21.9億和21.96億,去哪兒則貢獻股票做為對價。2013年,去哪兒PC端搜索請求(web queries)為22.4億次。2014年7億換來百度22億次搜索,平均每次0.32元。如果說貴了,那要怪去哪兒股價偏高;如果說不貴那是大股東百度的支持。 去哪兒的打算顯然是:PC端流量靠百度,移動端靠自己。 除了購買流量,另一筆大花費是用返券爭奪旅客。攜程首席戰略官武文潔在財報電話會上透露:2013年Q3到2014年Q3,返券成本約占酒店業務收入的18%,2014Q升21%。據此,可以算出攜程2014年返券成本為5.76億。 2014年,攜程、去哪兒市場費用分別為22億和16億。去哪兒市場費用比攜程少6億,但可“免費”獲得價值7億的流量。實際上,雙方的市場費用基本相同,目標旅客感受到的補貼力度亦會大致相當。 2014年,去哪兒無線收入為7.1億元,占比40.4%(第四季度占比達到50%);藝龍則宣布四季度55%的酒店預訂來自移動端(這是藝龍唯一的亮點);攜程只披露APP下載量6億這個比較虛的數據。 2. 產品渠道費用 2014年1月成立目的地事業部,去哪兒財報中開始出現的Product sourcing expenses(產品渠道費用),估計就是新事業部的花費。2014年Q3、Q4,去哪兒產品渠道費分別為1億和1.11億,直銷酒店間夜數分別為510萬和588萬,每間夜直銷庫存的獲取成本為19.6元和18.9元,而間夜營收為11.2元和11.5元。 攜程、藝龍直簽團隊的費用含在產品研發費用中,沒有拆分出來,攜程叫Product development expenses,藝龍叫Service development expenses。 小結: 1.去哪兒酒店業務趕超攜程基本無望; 2.攜程、去哪兒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對方,只有“欺負”藝龍,但藝龍也不好對付,2015年還是一場混戰; 3.攜程大土豪,去哪兒資金面吃緊。2014年末,攜程賬面現金及短期投資達125.8億,流動資產減流動負債凈額43.6億;藝龍賬面現金及短期投資合計達18億,流動資產減流動負債凈額13.5億;去哪兒賬面現金10.5億,流動資產減流動負債凈額為負4.16億! 4.2014年美團酒店預訂間夜達到4500萬,阿里旗下的去啊亦高調殺入在線旅遊戰團,兩只新軍都是酒店預訂第一寶座強有力的競爭者,業行格局將發行翻天覆地的變化 (轉自虎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