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賬,欠賬,混賬翻翻養老金20年舊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353

數億中國人如何養老,是世界關註的難題。圖為電影《桃姐》劇照。 (東方IC/圖)
從統賬結合制度的確立,到個人賬戶的去留,中國不止一次站在養老金制度抉擇的十字路口。
中國特色的“統賬結合”養老制度
名詞解釋:
DB:現收現付制。由德國在120年前創立,即政府向企業和職工征繳養老保險金,用於支付當期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它是待遇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繳費時已確定未來自己的養老金水平。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弱點是應對老齡化時缺乏彈性。
DC:個人賬戶制,又稱基金積累制。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銀行的一些專家設計,並於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國家付諸實踐。國家給每個參保人建立個人賬戶,實賬積累自己的養老金,退休後多繳多得。同時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到資本市場上投資增值。它是繳費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的養老金水平取決於自己的繳費積累和投資損益。好處是更顯公平、更具激勵性、資金效率更高,弊端是運行成本高、共濟性差、資金投資有風險。
NDC:個人名義賬戶制。介乎上述兩者之間,在融資方式上它是現收現付制,在計發方法上,它又是繳費確定型。NDC的個人賬戶中沒有實際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結合工資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等因素,作為將來養老金的計發標準,同時不可繼承。是1998年誕生的一種歷史最短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歐亞7國實行。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站在養老金制度抉擇的十字路口。
1991年國務院頒布《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養老金制度作為國企改革的配套,進入頂層設計。
當時全世界有兩種基礎養老金制度,一種是有120年歷史的現收現付制(DB制),籠統來說就是“向現在在工作的人收錢,養現在的老人”;一種是為了克服前者弊端、由世界銀行專家設計的個人賬戶制(DC制),並於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國家付諸實踐,簡單說就是“每個人自己存錢養自己”。
兩種制度各有利弊,DB制的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弱點是當老齡化社會老人越來越多時會出現麻煩。DC制看上去更公平、更具激勵性,但缺乏共濟性,也不能避免受托管理個人賬戶的專業機構投資失誤的風險。智利政府後來不得不建立新的統籌基金,保障低收入人群的老年生活。
在1990年代初的中國,個人賬戶也是有爭議的新生事物。當時負責改革頂層設計的國家體改委受世界銀行的影響,主張應該搞個人賬戶。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勞動部(人社部的前身)則與主張DB制的國際勞工組織和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接觸較多,反對個人賬戶。為此,時任勞動部長李伯勇數次在會上“頂撞”時任副總理朱镕基。
最後中央決定在社會統籌的基礎上引入個人賬戶,1995年將“統賬結合”制度寫入了中央文件。
隨後,在個人賬戶與統籌繳費的比例上,兩大部委又產生分歧。
體改委認為應該搞占工資總額16%的大個人賬戶;勞動部則主張“大統籌、小賬戶”,理由是大個人賬戶制極易形成個人賬戶空賬,造成巨大的制度風險。據時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建倫回憶,當時體改委和勞動部爭論得非常厲害,“拍桌子、瞪眼睛地爭”。
部委間相持不下,中央也拿不定主意,於是讓各省去搞試點,自行決定個人賬戶大小。
最早建立個人賬戶的城市是深圳特區。據《中國社會保障》雜誌記載,1992年時任深圳市勞動局局長張文超帶隊赴新加坡考察,學習引進了新加坡的公積金個人賬戶制(新加坡的個人賬戶並非只是養老金賬戶,而是集各種社保功能於一體)。深圳當時的設計是統籌基金占比5%,個人賬戶占比16%(個人和企業各繳8%)。
上海後來複制了深圳方案。但采用小個人賬戶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北京。有的地方,個人賬戶更是小到4%。
到1996年時,中央發現勢頭不妙,各地因職工工作調動引發的養老金繳費和計發爭議不斷。“當時到了什麽程度,湖北省和武漢市的賬戶大小都不同,省屬企業和市屬企業之間的職工流動都出問題。”時任體改委分配和社會保障體制司司長宋曉梧回憶說。
於是國務院決定緊急統一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經過激烈爭論,1997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文),將個人賬戶統一為繳費工資的11%(個人8%,企業3%),個人賬戶中個人繳費部分可繼承。社會統籌部分企業交20%。文件還統一了養老金計發辦法。
宋曉梧參與起草了統賬結合的方案,他還記得當時的爭論之激烈。他個人本不同意在基本養老里搞個人賬戶,認為中國的儲蓄率已經很高,從金融的角度沒必要搞。“有一次會上,有領導批評我說,宋教授,你現在不是教授了,是行政官員,你現在的任務是貫徹中央已經確定的方針政策,而不是發表個人學術觀點。”在調任體改委之前,宋是勞動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至此,中國首創的統賬結合制度在現實中落地,但麻煩才剛剛開始。
取消還是做實個人賬戶
在兩種方向不同的制度之間過渡,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做實個人賬戶。凡是從DB制轉向DC制的國家,都面臨這一難題,中國也不例外。
因為以前老職工並沒有為個人賬戶繳費,這部分賬戶是空賬。到1999年底,全國空賬額累計達到1914億元。宋曉梧是最早測算中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數額的人之一,2001年時他的課題組測算出如果財政不拿錢補貼,十年之內個人賬戶空賬將達到1萬億元以上。
要做實這些個人賬戶,需要一筆巨大的資產。個人賬戶制樣板國家智利是通過發行長達50年的特別國債,一次性做實了個人賬戶。據宋曉梧介紹,智利為償還這筆債務還變賣了大量銅礦等國有資產。
現任央行行長周小川等人在1993年提出,將一部分國有資產看作是由過去的養老基金和醫療基金的積累所形成的,劃撥出來由國有持股機構進行委托經營。這一方案在邏輯上順理成章,因為原來DB制下的老職工沒有建立個人賬戶,他們的這部分養老金被投資變成了國有資產。現在國家決定改制搞個人賬戶,理應變現國有資產彌補老職工的個人賬戶,而不是由新一代職工的個人賬戶去承擔改革的成本。
但在1990年代這一方案因財政緊張、國企困難等理由被否定,代之以提高企業繳費率。彼時官員的整體認識水平,也無法與今日相比。一位知情人士回憶,當時有領導在開會時說,我們有什麽欠賬問題?沒有。
2000年9月,中央財政撥款200億元,並劃撥部分彩票公益金,成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據參與該基金方案起草的宋曉梧介紹,這筆錢原定也是用於逐步做實養老金個人賬戶缺口,做實之後由社保基金理事會繼續運作個人賬戶。但後來這筆基金變成了財政儲備基金。
在中國經濟剛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周期的2003年,勞動部曾做過測算,若在2005年對全國企業職工個人賬戶按5%做實,共需要464億元,其中若對中西部21省補助50%,東部7省補助25%,中央財政共需出資167億元。這筆錢約占2005年財政支出的不到1%。當然,該方案並未實施。
國企脫困後,又有學者如政法大學教授胡繼曄等多次論述劃撥國有資產做實個人賬戶,但一直都沒有實現。“轉軌成本本來應該由國家承擔,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來彌補缺口的責任也不清,只能是繼續寅吃卯糧。”胡繼曄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由於沒有做實個人賬戶,我國統賬結合制度一開始就實行了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基金混在一起的混賬管理,實際上個人賬戶也被混用,實際就是回到了DB制。
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原副局長鮑淡如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統籌賬戶挪用個人賬戶“手續都不用辦”,債權債務的會計處理更談不上,“統賬結合變成了統賬混合”。
到1990年代末,關於要不要取消徒有其名的個人賬戶制,爭議重現。
2000年,國務院成立專門調研組,研究個人賬戶的取舍問題。結論是,取消個人賬戶會降低政府信用,即便取消它也解決不了養老金缺口,反而引發新的矛盾。因此,改革的方向不是取消而是做實個人賬戶。
再後來,因個人賬戶難以做實,新的方式——NDC開始進入議事範疇。
據一名與會者回憶,200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釣魚臺搞名義賬戶的研討會,邀請勞動部副部長出席,結果一聽會議內容,勞動部參會人員差點提前退出會場以示抗議。原因是勞動部當年反對搞個人賬戶,被中央否決,好不容易把個人賬戶系統建立起來,突然又提出不做實個人賬戶了。“當時他們抗議說,制度不是兒戲。當初搖旗吶喊的是你們,現在要取消的也是你們,當我們做具體工作的人容易啊。”該人士說。
東三省試點失敗
2001年,一場做實個人賬戶的“遼沈戰役”在老工業基地遼寧啟動,隨後吉林和黑龍江也加入試點。
選擇東三省試點,是因為這里的養老金缺口問題最早爆發。據原遼寧省副省長兼財政廳長劉克崮對《中國社會保障》回憶,1999年遼寧一個礦區的領導被退休職工圍困要求兌現養老金,政府最後出動了武警部隊才把他們解救出來。
至2001年6月,遼寧省個人賬戶空賬達到200億元。《中國社會保障》編輯部主任劉洪清介紹,時任勞動部副部長王建倫陪朱镕基去東北考察,朱镕基下到離退休下崗職工居住的窩棚內,看到其拮據的生活禁不住流下眼淚,深感作為國企改革配套的社保體系建設不力。
遼寧試點的具體辦法是縮小個人賬戶規模至8%,做實的個人賬戶與統籌基金分賬管理。資金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補助75%,地方財政補助25%。
2001年,中央財政為試點對遼寧的新增補貼額為7.2億元,2002年增加到14.4億元,此後一直保持不變。數據顯示,至2010年,中央財政因做實個人賬戶對東三省增加補助101.2億元,地方財政增加補助47.9億元。
東三省試點時,關於做實個人賬戶的路徑問題,財政部與勞動部又產生了分歧。勞動部認為,是社會統籌部分的歷史欠賬導致了個人賬戶的挪用和空賬,應該先補社會統籌的歷史欠賬,即“老人”的養老金缺口和“中人”的過渡養老金。而財政部認為,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應該直接補進“中人”的個人賬戶。
後來中央的補貼主要進了“中人”的個人賬戶,地方財政則補了一部分社會統籌的歷史欠賬。但後來發現,統籌部分的歷史欠賬缺口未補,使得已做實的個人賬戶又不得不被挪用。
東三省試點一度看到曙光。遼寧做實的個人賬戶從13億元起步,到2008年達到了430億元。
但隨後老齡化來臨,壓力不斷加大,2013年東三省參保職工撫養比分別達到1.53、1.34和1.07,也就是說,接近一個年輕人養一個退休老人。
另一方面養老金發放水平連年提高,從10年前的人均約七百元上調到約2000元,把財政轉移支付的增幅遠遠甩在後面。
到2010年,遼寧地方財政已經兜不住,國務院迫不得已,特批遼寧向已經做實的個人賬戶“借支”。至今累計已借支700多億元。隨後黑龍江和吉林等省也開始挪用個人賬戶,由此,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事實上宣告失敗。
原大連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總經理陳仰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初就不應該把遼寧試點叫“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因為養老金缺口根源在於歷史債務的政府責任不清,把做實個人賬戶作為重點掩蓋了這一問題,而讓財政感覺“你們現在的錢是我給的”,逐漸失去動力。
到2013年,全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已經從2007年的1.1萬億元擴大到了3.1萬億元,而做實個人賬戶規模僅為4154億元。
“我們認為,做實個人賬戶的黃金期已經過去,當時在1997年如果抓住時機的話,17年可能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現在時機已經過去了。”2014年12月28日,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主任唐霽松在社科院報告發布會上說。
宋曉梧也認為,在儲蓄率高企、經濟增速放緩的現階段,做實個人賬戶的窗口期“可能真錯過了”。持這一觀點的研究者並不少,在他們看來,如果早年做實了個人賬戶,過去17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或許可以為這筆基金提供豐厚的回報,一舉解決中國的養老金難題。
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幸虧當年沒有做實個人賬戶,“那我們將遇到一場災難,做實的資產都變成了沈沒成本,是巨大的福利浪費和損失”。他說,“中國的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增長太快,養老金投資體制卻沒有建立起來,資本市場也不成熟,投資效率追不上工資增速。”
他的觀點也不無支持。據2003年底勞動部向國務院呈報的“遼寧省試點情況調研報告”,1993-2003年,企業職工工資年均實際增長率高達9.2%,而2000-2003年遼寧省做實的76.2億元個人賬戶基金的當年收益率僅為2.5%,原因是投資渠道局限於認購國債、銀行協議存款和定期存款等,而“資本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風險較大,基金進入的條件尚不成熟”。
但如果養老金真正實現了基金積累,倒逼投資體制的完善也未可知。“個人賬戶沒有享受到十幾年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是因為賬戶是空的,空賬戶自然沒有市場化。”鮑淡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舊賬未解 金亞科技財務問題又被交易所問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222.html
當市場討論金亞科技科技(300028.SZ)會不會成為創業板退市第一股時,金亞科技整改進度也開始受到關註。
5月16日,深交所對金亞科技發出監管年報問詢函,對其尚未解決的董事長占用資金、自查報告仍存差異、財務數據勾稽關系不合理等多項歷史問題進行監管問詢,這也是金亞科技複牌後首次受到的公開監管措施。
除了財報準確性尚存疑惑之外,公司內部控制缺陷依然沒有解決,內控報告顯示,公司在整改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多項歷史問題。
自查報告仍存差異
金亞科技財務造假“黑洞”未解,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中興華”)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中興華認為“公司未能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導致無法實施有效的審計程序。”並且,2015年財務數據與公司自查報告、2014年度數據存在較大差異。
在金亞科技受到立案稽查後出具的《自查報告》中,涉及的金額調整未受審計確認。深交所問詢函顯示,《自查報告》中涉及公司的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未分配利潤、現金等關鍵數據與《2015年度報告》有較大差異。
除了審計數據尚存疑惑之外,中興華還對金亞科技內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見的鑒定報告,內控鑒定報告顯示,金亞科技尚未完成財務報表重大缺陷整改工作,公司對部分聯營企業投資業務未能進行有效的後續管理,投資收益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一位內控從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內控否定意見直接說明的問題是公司治理、管控環節缺失,權職沒有相互制約,存在舞弊的風險,原董事長周旭輝擅自挪用巨額資金情況也可以說明公司治理上有缺陷,而這一內控問題至今並未解決。”
除了審計受阻、自查報告存在差異之外,原董事周旭輝資金暫用情況也未見明了。原董事長周旭輝2015年初繼續占用公司資金1.78億元,年底償還累計占用資金高達5.68億元,且占用資金目的並非是為了公司經營。值得註意的是,金亞科技未經審計確認的2015年度凈利潤僅1280.75萬元。
深交所要求,該公司對原董事長周旭輝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具體原因,累計形成過程、占款性質、歸還安排等做進一步說明。並且要求會計師說明審計過程如何受阻,說明無法出具審計意見的原因。
財務“黑洞”未填
從證監會立案調查後的整治結果來看,金亞科技財務“黑洞”依然未填,除了會計師無法出具審計意見之外,金亞科技《2015年度報告》許多勾稽關系也難以自圓其說。
以公司營業收入為例,自2012年來,數字機頂盒收入持續下滑。2015年度,機頂盒設備業務營業收入同比下降頭55.75%,下滑趨勢明顯,但是機頂盒產品毛利率反而提升3.74%。另外,公司直接營業收入2.48億元與銷售業務收到的現金4.02億元也有較大幅度的勾稽關系不平衡。
另一方面,金亞科技對於相關產業的投資收益、長期股權投資、投資財務管理問題至今尚未整改完成。內控報告顯示,部分聯營企業股權投資後續的管理手續並未進行充分履行,換句話說,涉及投資的聯營企業,例如哈佛國際,北京鳴鶴鳴和文化傳媒等公司其後續減值計提、收益確認等準確性存疑。
公司2015年度投資收益為1.28億元,這筆收益也是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該筆收益包括了轉讓天象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赤月科技有限公司、金亞雲媒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股權獲得的資金。深交所對上述股權交易公允性,交易雙方與原董事長周旭輝之間是否存在額外協議進行了問詢。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曾在複牌前夕高調宣布轉型遊戲電競產業,但是按照公司實際整改進程,關於投資的後續財務計量問題並未解決。“從目前披露情況來看,金亞科技整改程序還有很長的過程。”上述內控從業人士表示,除了追索已經發生的財務偏差之外,公司治理內控程序是問題的根本。
滴滴“打人”背後的網約車陳年舊賬 | 百味雜陳
一個滴滴司機和乘客的糾紛事件因為乘客身份的特殊性而迅速傳播開來。
4月29日上午,瘋蜜創始人張桓發文稱遭遇“滴滴司機打人”,認為滴滴出行平臺司機管控不力,處理問題拖泥帶水,遮遮掩掩想小事化了,建議微博公開道歉。
除了知名女性營銷專家,張桓還有一個身份是滴滴的投資人。
據張桓表述,他於2014年通過深圳某家財富管理公司投資滴滴D輪估值125億美元時的100萬美元,2017年還投了滴滴某個汽車後服務的業務公司。
上述糾紛事件發生後,張桓公開表示將卸載滴滴,“賤賣”對滴滴的所有投資。

而滴滴方面對此的回應是,已第一時間聯系乘客致歉,按照平臺相關制度,將墊付被打乘客全部醫療費用,全力配合警方調查處理此事。
隨後,滴滴公布雙方沖突的具體細節,稱乘客說侮辱詞匯,然後導致沖突升級。但聲稱被毆打的乘客張桓很快在微博再次發聲稱滴滴說謊,並表示將公布被打視頻。
雖然到底誰先挑釁需要等待警方調查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什麽原因,司機打人涉嫌違法肯定不對的;而滴滴作為平臺不能免責,必須承擔相應責任。
事實上,網約車安全問題一直存在。
作為網約車的鼻祖,Uber一路的全球化擴張和安全性爭議形影不離。
Uber官方表示,2012年12月到2015年8月之間,公司共收到5起強奸和不到170起性侵案件投訴。按照Uber的說法是,強奸案件發生率為九百萬分之一,性侵案件發生的幾率為三百三十萬分之一。
但事實上, Uber專車服務的安全性一度在全世界引發爭議。不少國家的政府和消費者指出,Uber並未對兼職專車司機的背景進行足夠的安全性審核。另外,Uber在美國還被指在審核司機安全方面誤導了消費者。
此前,美國司法部門把Uber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司機安全審核上誤導公眾。Uber後來和檢方達成了和解協議,Uber表示未來在廣告中不會再說本公司的司機安全審查是“黃金標準”,另外也不會繼續使用“全世界最安全的專車服務”這樣的廣告語。
作為和Uber旗鼓相當的存在,如今滴滴正在向國際市場進擊,先後入股美國Lyft、東南亞Grab、意大利Taxify、以色列Careem、印度Ola,收購巴西99,並在4月23日宣布開通墨西哥服務。
滴滴出行CEO程維日前公布的數據是,2017年,滴滴服務了74億次用戶的出行,滴滴每天服務的用戶訂單超過3000萬筆、4000萬人次。
海量訂單背後也是巨大的安全挑戰。除了性騷擾、電話騷擾事件,此前也有乘客搭乘“滴滴出行”順風車遭司機搶劫殺害的事情。
可以說,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網約車成功改變了公眾的出行方式,但是Uber、滴滴這樣的獨角獸在創業路上自己都是一邊跑一邊換輪胎,作為後勤保障的安全措施也是一步一步叠代升級中。這才有了後來“三證驗真”的註冊審核機制,“號碼保護”、“分享行程”、“緊急求助”和“人像認證”等功能。
作為出行平臺,滴滴沒有辦法像出租車公司一樣做到全部自有司機運營,即使是能嚴格管控全部司機,滴滴也不能保證司機在工作過程中全部能遵紀守法。除了不斷升級安全保障機制,滴滴需要做的是建立更加完善流暢的墊付、幫扶、援助、關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