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食品集團(下稱“大成”)在臺灣地區可謂家喻戶曉,這家創立於1957年的家族企業從一間黃豆榨油廠開始,幾經浮沈,終成長為臺灣地區農牧和食品行業執牛耳者之一。除身兼飼料大王,臺灣人吃的每三個雞蛋中就有一個產自大成,雞肉也占30%多市場份額。
但自2012年來,大成食品(03999. HK)連續4年面臨整個雞肉行業的持續低迷虧損。
面對這種虧損,大成董事局主席韓家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是一個正常的業績。”所謂正常,就是整個雞肉產業鏈行情整體下滑的正常。
過去四年中,包括大成在內的整個養雞產業鏈條都處在黑暗時刻,大成尚算不上最悲慘的一家。正是在這段難熬的時間里,韓家寰在控制生產成本、強化品質監控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大成食品集團董事局主席韓家寰
把生產力集中在更有效率的地方
1982年大成危難之時韓家寰從芝加哥大學回來力挽狂瀾,上世紀80年代臺灣地區股災之後,他重新確定了大成的方向,並在1990年帶領大成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一手將其打造成中國最大雞肉加工企業之一,被業內稱為“肯德基養雞人”。
“過去幾年雞肉價格持續下跌”,韓家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農牧產業鏈條震蕩並不鮮見,養雞產業更是如此,但這次雞肉的價格下跌還是有點“不同尋常”。“一般來講平均兩年一個漲落很正常”,這次產業鏈震蕩竟然有四年之久。即使震蕩,今年春節時因為需求旺盛雞肉價格也往往會上漲,但2015年春節時竟然沒有上漲,“沒有需求”。
供大於求是雞肉價格下降的主因,大成食品利潤大幅下降的2012年是下跌的關鍵年份,當年肉雞引種量從2000年的55萬套飆升至110萬套,增長一倍之多。韓家寰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產業有好有壞的時候,壞的時候就縮小,種雞規模就縮小,好的時候擴大,(而)這邊是永遠增加的。”他說,“一只雞苗成本接近3塊錢,而市場價錢連續三年不到1.5元”,但奇怪的是這些種雞廠沒有倒,也沒有減量。
韓家寰認為這一矛盾現象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的補貼讓市場之手失靈了。“長期來看,競爭不是壞事。”韓家寰說。
雞肉供應在增加,但需求卻在減少。以豬肉為主的中國家庭消費觀仍無可動搖,“速成雞”、“H7N9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事件接連發生,尤其是在福喜事件曝光後,肉雞消費出現了明顯下滑。
韓家寰表示,在飼料、食品、肉雞三大業務中,目前大成在飼料方面的利潤最高,食品也相對較好。自去年起,大成關閉了一些工廠來縮小產量,雞肉產量減少了30%。“大家都做同樣的事,那就要把生產力集中在更大、更有效率的廠,目前已經關掉了兩三個小規模廠房。”
強力推行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統
熬過最暗黑的黎明就會迎來光明。近期,豬肉價格飛漲的消息不斷見諸媒體,其實走高的不只有豬肉,還有雞肉。
2016年春節時,雞苗價格一夜之間從1.5元漲到5元。“前兩天不到9塊錢的胸肉,漲到10.5元,但回頭一看大家都沒有貨。”韓家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與雞肉價格上漲伴隨而來的是市場需求在回升。“今年第一季麥當勞和肯德基都有很大的促銷,它們是重要的指標,需求量漸漸回來了。”韓家寰說。
“未來四年會慢慢好轉。”韓家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然而,肉雞市場的好轉並沒有讓韓家寰放松警惕,他覺得“漲幅太大表示這個行業也不是很好,中國的白肉市場可以有機會再成長”。
事實上,即使假設肉雞行業將會迎來一個巔峰性的時刻,也不會一勞永逸。隨著2017年的到來,根據WTO協議,中國農產品開放性會進一步增大,這意味著中國農產品必須面對更高水平的沖擊和競爭。
為應對即將到來的沖擊,韓家寰一直在力推食品溯源系統。“學過化學就知道,有10套設備就會檢查10個項目,但我就只能知道這10個項目的檢查結果,另外很多不知道的項目也許一輩子都不會檢查,”韓家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實名溯源就是要確保除這10個以外其他的部分也能比較安心,這是最重要的。”
自2006年大成開始實行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後,2014年又提出了“食品安全實名溯源系統”。其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統在國內目前是比較完善的,分為飼料、農場、電宰、產品深加工四個類別,溯源甚至可以精確到每只雞的信息。
韓家寰還提議,找十家全國最大的食品企業一起加入這個系統,讓這些公司幫農業部監控:飼料加工環節有無亂添加,獸醫環節有沒有亂用藥等。“若全國每一家食品企業都這樣做,三年後我們將會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因為全球溯源系統中國有後發優勢,跟互聯網結合在一起,一個傳統的產業就有新的生命。”韓家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商務部決定自2016年8月3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繼續征收反補貼稅,實施期限5年。 商務部裁定,如果終止反補貼措施,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補貼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對中國白羽肉雞產業造成的損害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
肉雞屠宰再也不能“任性”了,而是在屠宰前要讓其感覺舒適,沒有恐懼和壓力。日前,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孫京新主持制定的山東省地方標準《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範》通過質監部門批準發布, 這是山東省也是全國首次制定的關於肉雞福利屠宰的行業標準。
肉雞福利屠宰是指肉雞在屠宰前和屠宰時如何適應其所處的環境,滿足其基本的自然需求。科學證明,如果肉雞感覺舒適、能夠自由表達天性並且不受痛苦、恐懼和壓力威脅,則滿足其福利的要求。
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家禽創新團隊加工與質量檢測崗位科學家、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孫京新介紹,在肉禽加工行業,禽類屠宰過程中的 福利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組織的關註和重視。這一方面是人道地對待動物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有效地改善產品品質的需要。
《肉雞福利屠宰技術規範》中提到,抓捕、運輸、裝卸等過程中,要采取降低應激的措施。抓捕雞時要用捕捉器或雙手抓雙翅等,不能抓單只翅膀或大腿部,禁止拖拽等;運輸過程不超過3個小時,還要註意溫度和衛生;宰殺前要靜養,要安裝胸部撫摸板,使雞得到依靠和摩擦,有助於保持安靜;宰殺時必須先通過氣體等方式將其“致昏”, 使其失去知覺。
據孫京新教授介紹,山東省是最早引進白羽肉雞進行大規模集約化現代化養殖的省份。目前,山東省肉雞養殖數量占全國20%以上,居全國首位。山東是全國肉雞生產大省,這一標準將有利於促進山東以及全國肉雞實現標準化福利屠宰加工,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加工技術水平,也有利於加快雞肉質量安全控制與國際接軌。
我國肉雞加工產業化起步晚,屠宰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福利屠宰程度不高,在宰前管理、產品質量與安全控制等方面還缺乏技術規範,導致肉雞屠宰加工過程中發生不同程度的應激,雞肉淤血和微生物汙染嚴重、斷翅斷骨比例大、雞肉類PSE肉發生率高、保水性和色澤差,肉雞初加工過程中福利屠宰無章可循,使中國雞肉及制品難於順利進入國際市場。
此前,商務部決定自2016年8月3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繼續征收反補貼稅,實施期限5年。 商務部裁定,如果終止反補貼措施,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補貼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對中國白羽肉雞產業造成的損害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下稱“調查機關”)今日發布公告,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商務部的建議做出決定,自2016年9月27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繼續征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5年。
調查機關對如果終止反傾銷措施,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傾銷和對中國白羽肉雞產業損害繼續或再度發生的可能性進行了調查,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四十八條作出複審裁定,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複審裁定
調查機關裁定,如果終止反傾銷措施,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對中國的傾銷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對中國白羽肉雞產業造成的損害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
二、反傾銷措施
根據《反傾銷條例》第五十條的規定,調查機關根據調查結果向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提出繼續實施反傾銷措施的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調查機關的建議做出決定,自2016年9月27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繼續征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5年。
三、征收反傾銷稅的方法
自2016年9月27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於美國的白羽肉雞產品時,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繳納相應的反傾銷稅。反傾銷稅以海關審定的完稅價格從價計征,計算公式為:反傾銷稅額=海關完稅價格×反傾銷稅稅率。進口環節增值稅以海關審定的完稅價格加上關稅和反傾銷稅作為計稅價格從價計征。
2010年9月26日,商務部發布2010年度第51號公告,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實施期限自2010年9月27日起5年。2013年8月,商務部發布2013年第56號公告,依法認定相關公司更名事宜。2014年7月,商務部發布2014年第44號公告,公布對該反傾銷措施的再調查裁定,調整了反傾銷稅率。2015年9月25日,應中國白羽肉雞產業申請,調查機關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所適用的反傾銷措施進行期終複審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