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階經理人首重能力或經驗?

 
2011-3-21 TCM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黃崇興(以下 簡稱黃):台灣企業正走上區域化、國際化之路,廣納不同產業高階經理人,將是維持成長的必要做法。你過去在花旗、奇異等外商任職,十一年前加入台達電,從 典型的美式企業,轉換到十分具代表性的本土公司,又從金融業跨足科技業,你認為對高階經理人而言,核心能力重要還是產業經驗重要?

台達電子執行長海英俊(以下簡稱海):先回頭講我為什麼有興趣加入台達電。我是一九七八年從美國念書回來,進入花旗,之後到J P摩根、雷曼兄弟、奇異資融(編按:任台灣區總經理),然後才到台達電。

轉戰陌生產業,心態如何調整?什麼都不懂就歸零,多看多聽少講

在美商金融機構做事二十年後,我在想,台灣的經濟奇蹟,基本上是由電子業所創造的,沒有台灣電子業,這麼便宜、精良的筆記型電腦、iPad等這些科技產 品,根本不可能出現,而與其在外面(業外)觀察,不如自己到裡面(業內),找出這些電子公司的運作模式。

正好有個機會,台達電需要一位監察人,過幾年之後,鄭董(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說要把公司做大一點,各種各樣的人(才)都要,我是這樣子進來的。 因為(產業)很不一樣,我不是念科學,也不是學工程、電子、電池、什麼磁、光啊都不懂,那就歸零嘛;多看、多聽、少講,不懂的就多請教人家。

從外商到本土,制度如何建立?不拿A制度管B,別急著發號施令

黃:本土企業老闆經常直接影響下面行動,外商公司強調制度和程序,對你來說,沒有不適應或覺得不對勁的地方嗎?

海:一來台達電最讓我震撼的是,老闆動作非常快,他的意志是貫穿到整個組織去,他說做什麼,下面說做就做。

老闆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做了五○%的機會可能錯、五○%的機會可能對,但不做,一定是錯的;也經常直接走到你背後,告訴你這件事該怎樣辦,指揮是非 常直接的。到今天還是,他可以打電話給工程師,問一個超短焦的鏡片磨好了沒?

奇異前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他的意志也是貫穿全公司,我在奇異時,老闆在香港,在公司你可以感覺到威爾許存在,但威爾許不會問第十層樓、十二層樓的一個工程師,鏡片磨 得怎麼樣?

這沒有對或錯,假如說你回頭看今天的產品,它的生命週期,非常短,如果說你還要做計畫、做市場調查,要測試這個、測試那個,等到這個東西做出來的時候,人 家已經不知道飛到哪去了,我們現在做那些平板電視、電源供應器,這些產品的生命週期就只有三個月。

管理講是不是effective(有效),所有公司都是從沒有制度開始,我來台達電任務之一,也是要建立制度。

黃:你的例子讓我想起史考利(蘋果前執行長John Sculley),他的行銷專業非常好,擔任百事可樂執行長把可口可樂打敗,但轉戰科技業卻差點搞垮蘋果。對你來說,跨到異業當高階經理人,產業經驗不足 不是太大問題?

海:你舉史考利的例子,史考利基本上還是用管理百事可樂的心態(去管理蘋果),認為我百事可樂那麼大,多有制度,他(把百事的)一套(制度)給硬生生的塞 到蘋果去,那蘋果當然會抗拒嘛。

我倒覺得有一個人可以跟他對照,IBM前執行長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史考利用百事的制度硬套在蘋果,蘋果當然抗拒嘛;葛斯納不一樣,他到IBM前半年是不發號施令的,每天就在看、聽人家講東西而已。

葛斯納的名言,就是剛去時,人家問他,「你的策略是什麼?」他說,「這個關頭,策略是最不重要的東西(At this moment,the last thing you want is the strategy)。」這句話常常被人誤解說,不用策略,事實上他真正要講的是,沒想到IBM這麼大、這麼健全的公司,現金快要沒有了,現在是在生死存亡 的關頭,你真正需要的第一件事是要把IBM穩住,然後你再來談策略,先把事情搞清楚最優先;而且他有內線,他哥哥是東京的IBM總經理,知道IBM是怎樣 的文化,並沒有把納比斯可(Nabisco)餅乾公司的管理經驗帶過來。

黃:你學葛斯納,前半年都在聽?他有內線,那你呢?

海:五年啦,我進來就是內線了(笑)(編按:海英俊出任台達電執行長前,曾任台達電副總裁五年)。

單槍匹馬任職,如何贏得認同? 先做出貢獻,夠專業就能建立名聲

黃:你單槍匹馬進入台達電到出任執行長,在這過程中要獲得團隊的認同,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海:你一個外人進來,大家都在看你帶什麼東西來,更不認為你懂這一行,我一開始做了一件事,把原本公司想做的購併案擋掉了。

以前,反正老闆說的算,但我覺得不對勁,於是請稽核去查,發現這家公司的系統一塌胡塗,對方只是急著要台達電的錢進去,證據確鑿,我跟老闆說別做了,幾個 月後這家公司就垮了。

對台達電來說,這算是一個貢獻,老闆說YES的東西,你可以說NO,當時對台達電人來說是新的,你夠專業,最後也證明你對,名聲就建立起來了。

黃:這還是財務面上的貢獻,和你出身金融圈的專業相關,除此之外,你對台達電高階經理人團隊的心態和整個思維,還帶來什麼改變?

海:我想有一點,就是我帶了「a lot of common sense(一籮筐的常識)」來(眾人笑)。

比如說,不賺錢的東西不做,這聽起來合情合理,就像問一個小學生,做生意要不要賺錢?既然要賺錢,那為何有的部門在做不賺錢的產品,繼續拿不賺錢的訂單? 以前這些東西的檢視都非常鬆散,還有經理人認為,有市占率就好,不一定要賺錢。

於是,我把每個產品毛利(率)列出來,毛利率一○%以下的產品,淨利一定是虧的,比方索尼(Sony)監視器的大單,就是因此而決定不做,對老闆來說是很 痛苦的決定。

牽扯老臣利益,變革如何繼續? 比潛力與獲利,誰好誰壞一目瞭然

黃:進行變革,必然碰觸組織內部的既得利益,講白話就是老臣的利益,這過程有那麼平順嗎?它不必腥風血雨嗎?

海:老臣的價值是要用你的績效來背書,你好,不是因為你老。很簡單,我畫出一個四宮格,橫軸是市場潛力,縱軸是獲利能力,策略會議上,把所有的產品擺上 去,誰好誰壞一目瞭然。

黃:做CEO得做產品策略規畫,你非技術專才出身,面對創新的產品或技術,一個生手如何做出正確判斷?

海:做PLED(高分子發光二極體)就是一個例子,技術我不懂,那時也還沒有技術長,我看到的盲點是它供應鏈不健全,原料是用公克計價,又貴又難做,但實 驗室裡做出來的東西很神啊,它自己發光,也不要背光板,老闆又很感興趣,你跟他說不該做,他問你是不是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做出來,那是很痛苦的。

黃:所以說,你也繳過學費?

海:繳很多學費(眾人笑),很貴的學費。

面對老闆員工,如何做好溝通? 不對一定要講,人不好就汰弱留強

黃:加入台達電以來,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你花比較多時間在哪一部分?溝通的內涵又是什麼?

海:兩者都很需要,假如老闆不跟你合作,你要做的事情通通是空的。講回我自己,心態上定義自己是專業經理人角色,看到不對的事,絕對會跟老闆講,他不高興 也沒辦法。你說有沒有想過打退堂鼓?

有一陣子事情越來越多,又要做購併、上市,搞到睡不著覺,也是靠吃藥才能睡著。後來想通了,如果盡了力,成績還是不好,董事會也會找人來代替我。

黃:所以你心態上有「不幹最大」的這種準備?

海:不幹最大!至於對員工,最重要是獎酬制度,電子公司有個工具就是員工分紅,以前分紅是照年資,現在年資也考慮,但更重要的是看績效,因為人不好,公司 也不會好,所以一定要有汰弱留強的機制。

黃:所有的通才一開始都是專才,如果經驗不是最重要,你認為高階經理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海:第一,對人一定要很敏感,絕對要有同理心。第二,拿我自己的例子,心態上不要把位置看得太重,非我不可。第三,擅於發揮組織的力量,CEO若沒有團隊 再能幹也是空的。

結論:不一定念政治才能做總統,演員出身的雷根也可以當美國總統。高階專業經理人的核心能力,顯然非功能性、記憶性的能力,而是深度、廣度思考的能力,加 上不斷自我學習,當經理人高度、寬度都有,走到哪裡都可以發揮價值;至於經驗,則要能內化為千里眼、順風耳,就是審度情勢與識人的本領,並昇華為能力的一 部分。否則,豐富的經驗,留在本業成了固執,帶到異業則叫作垃圾。

海英俊帶給台達電的,不只是「一籮筐的常識」,而是系統性的策略思考,讓人人回到公司利益原點,思考自己的本位。然而,企業想成功吸引優秀的高階經理人, 前提是本身是學習型組織,員工願意學習、理性溝通,董事會扮演執行長的顧問團角色。海英俊和台達電的組合,是本土企業網羅異業高階人才的很好借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8

經理人不可打、不可罵可殺


2011-4-11 TCM




他們,是外人而非家臣 和公司道不同,隨時得準備走人

所謂專業經理人,就是跟公司過去沒什麼淵源,而是憑藉自己在特定領域的聲譽與功能強項被聘請進來的。套用日本戰國小說的字眼,他屬於外人,不是一起跟老闆打天下的家臣。

家臣可打、可罵,但不可殺;專業經理人不可打、不可罵,但可殺。因為他沒有大股東的身分,評價他的指標是績效,並沒有一路走來的情感,他要有心理準備,哪天只要績效不如預期,或者跟這個企業的核心組織志不同、道不合,可能就要分道揚鑣。

為什麼要從外面找專業經理人來掌舵?因為有些事情是同性繁殖不出來的,需要借重外來的專業經理人給予不同的刺激。他們沒有包袱,可以大刀闊斧的革除弊端,替組織帶來一些改變,只要能夠證明自己做對了,揭開組織裡面的盲點,那就成功了。

當年宏?皏恅鶨_,可能基於區域性或互補性的考量,因為全台灣沒有人懂歐洲市場,而且蘭奇所帶來的高目標、績效導向、數字化管理,是這個企業較少著重的。 就像劉邦對韓信登台拜將,用的是他在戰場的才幹與軍事謀略,但是當天下逐漸平定之後,你不可能還把韓信局限在一個帶兵官,只要他聽命打仗,他開始有想法 了。

蘭奇也是一樣,如果只是叫他做個主管,那不會有事,但如果是把他拔擢到CEO,那他一定要involve(涉入)更多,要對董事會發表策略,這就牽扯到DNA融合的問題了。

董事會的運作其實就是一家公司文化的具體呈現,外來的人不進到董事會大概都沒事,一進入到裡面,大家在某些議題上就會開始交鋒。

蘭奇這件事所代表的,可能是他一個人的外來文化與整個宏?眭漱憭あb對抗。對董事會來說,要嘛放手接納他的意見,要嘛說服他,否則雙方就會水火不容,這個不是只有在宏?痋A任何公司都一樣。

他們,績效是最大武器 若想融入公司,就要有人和

專業經理人必須要認清一件事:人家找你來,是要你完成一些階段性的任務,你一開始沒有文化情感做基礎,績效就是你最大的武器。人家對你是以成敗論英雄,沒有做出業績,就永遠無法成為核心份子。

今天蘭奇的離開,談不上什麼組織變革,可能就是個人與組織理念上的衝突,這其實很平常。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財測失準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實際上的理由 是,「我沒有辦法跟你溝通,我們沒有辦法變成一個team(團隊)。」這就是講到長久以來與董事會所代表的的文化、理念不合。

過去蘭奇有戰功可以倚靠,所以可以坐大位,董事會就算無法跟他「融合」,最起碼還會「容忍」,但當你戰功不再,跟不上外界變化,在戰場上又失利,人家當然 開始數落你的缺點。 你看像惠普(HP)的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前任執行長),連續十幾季財測失準,以蘭奇的例子來看早就被砍掉十幾次了,但為何沒有?因為她戰功還是彪炳嘛!她最後不容於HP是為什 麼?跟HP文化形成衝突嘛!HP是一群技術工程的男性組成,企業文化保守,怎麼可能毫無限制的容忍一個女強人用行銷主導大局?最後她就在芝加哥機場附近一 家飯店臨時召開的董事會中,被通知解職的。

所以,專業經理人如果希望自己能夠長久不失業,就必須要有績效戰功做基礎;但不是說光有績效就夠了,績效只是說明你比別人強,如果你想融入這個家,你還必須要能服眾。

《射雕英雄傳》裡面,黃蓉一個小丫頭,既非丐幫出身,憑什麼當上丐幫幫主?第一,她武功強,別人不會打狗棒法,她會;第二,她有智慧,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 西,揭開陰謀,拯救了這個組織;最重要的是,她不恃功而驕,反而禮賢老臣,常常跟他們攪和在一起,請教他們的意見,讓這些老臣覺得自己很被尊重。

如果拿國內的企業當案例,台達電海英俊(台達電執行長)就是最好的例子。原本找他來只是要補台達電工程師文化中的不足,但他不只把自己的財務能力注入到這家公司裡面,而且自己還很謙虛的學習了很多科技產業知識,這就讓他慢慢跟這家公司合為一體。

但也有一種專業經理人就像急診室醫生,完成階段性任務就隨時準備走人,他們不喜歡像家庭醫生一樣,與病人成為朋友,一輩子替病人牽腸掛肚。這種專業經理人就像浪人,不斷轉換新環境,找尋新的挑戰,那就無所謂與公司文化融合的問題。

如果站在董事會的角度看,從外面請一個專業經理人來,絕不會希望讓他變成仇人,而是想辦法讓他變成自己人,變成兄弟、朋友。

只是大多數時候,雙方的文化差距就像水(代表本家文化)與火(代表外來文化)。以易經卦象來看,水火可以既濟,也可以未濟,水在上火在下,這個火就可以讓 水沸騰產生能量,但是如果火太大水就會乾,水如果從上澆下大火就熄了。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水火共濟,接納外來的人帶來的新思維,把它調進自己原來文化的 DNA裡面,改造組織體質,但這裡面需要有很大調和鼎鼐的勇氣與智慧。

真正的領導人,要有智慧、眼界、心胸。《老子》第三十三章說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辦不到這件事,都無法當真正的領導人。這個學問,不要說宏?痋A就連HP、IBM這些看似國際化的大公司都還不見得拿捏得很好。 Nissan(日產汽車)、Sony(索尼)也在非常時期,引進外國人來領導變革,但是創新改革完了之後,一樣請他們走人,最後也沒有真的讓他們日本這些 企業的文化融合。

他們,不合拆夥很平常 董事會有能力,什麼人都能駕馭

有些企業就一定是專業經理人、家臣輪流上陣。你看像福特(Ford),早期是家族掌權,後來就換專業經理人;HP、蘋果(Apple)都是這樣,IBM也 是,一定交互這樣做。如果專業經理人沒有出問題,那很好,他帶來新的刺激,改變了我的DNA,就像器官移植,好的話就是基因改造,如果排斥,就拿掉吧!只 要你有能力,什麼車都能開,什麼人都能駕馭啦。

這個能力,我講的是董事會的能力。董事會就是一個企業文化具體的展現,你只要看一個董事會的成員、他們開會講話的方式,就可以知道這家公司的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董事會能「容」,能夠把專業經理人融合到整個公司,那就OK;不能,就是請對方走路,如此而已。

綜觀整件事,其實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個組織成長的必然過程,過去戰功彪炳的蘭奇,面對當前的失敗,如果肯放下堅持,選擇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大家一起向前 走,促成「異族通婚」,那當然是一件美事;即使不是如此,他也可以跟大家握握手笑一笑,瀟瀟灑灑的繼續往前走。合則來不合則去,無所謂誰對誰錯。

專業經理人必須要認清楚,就是短期固然是成敗論英雄!但若是想在企業要進一步發展,要能夠體會:「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要和光同塵,不要持盈而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4

中環在線:基金經理集體食無情雞 李華華

2011-5-24  AD





 

基金經理一向係中環天之驕子,但係世事無絕對!華華班大行sales老友近日猛吐苦水,原來某家傳統基金公司,為咗節省成本同重組業務,縮皮唔再以香港為大本營,搞到香港辦事處一班基金經理雞毛鴨血。

江湖傳聞,縮皮基金公司唔止得一間,大型同中型嘅,各有1至2間。至於被開刀嘅對象,唔係普通嘍囉,而係基金經理級數。更大鑊係,要起身嘅唔係講緊一、兩丁友,而係成team人齊齊食無情雞。

據啲老友講,今次風暴同早嗰輪只係玩下執位完全係兩回事,肯定搞到基金界人心惶惶。華華班sales老友,原先識開同相熟嘅基金經理—夜間消失,都幾白色恐怖。

又係延長交易惹的禍?

更心寒係最近畀人開刀嘅,唔止基金公司。有傳聞話,受影響嘅包括搞開衍生工具班老友,特別係搞股票關連工具嘅,更加無啖好食。至於係邊間?傳聞喺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內搞開窩輪嘅U字頭大行係其中之一。

有證券界前輩話,延長交易時間之後,累到市場波幅同成交都細咗,大家無啖好食,間接累窩輪成交縮埋。唔覺唔覺中環原來掀起咗一陣炒人潮,而且似乎陸續有嚟。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02

基金投资经理眼中的证券丑闻:骗子已比傻子多——日瓦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8b4ee01017qy4.html

 

基金投资经理眼中的证券丑闻:骗子已比傻子多 2011-05-31 中国新闻周刊

 

编 者按:国内一基金投资经理因近期爆出的中信证券投行部前执行总经理谢风华和华泰证券投行部前执行董事安雪梅夫妇参与内幕交易事件受到震动,对金融业现状提 出质疑:中国的证券行业目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种金融生态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都有哪些?他认为市场博弈已经呈现出骗子比傻子多的景象, 分析师和基金经理成为“砧板上的肉”被随意宰割,证券业不过是在配合演出一出与实业资本相互利用、相互倾轧、相互欺骗的博弈戏剧,而基金经理和投行保荐人 能够获得高薪酬,得益于牌照限制带来的溢价……

 

  公募基金话语权旁落

  我的职业生涯有六年。有幸在做了三年研究员之后飞速蹿升为投资经理,管理着规模 数十亿元的养老金。我深知养老金的资金性质,这让我战战兢兢,更加审慎地从事投资。其投资规范也类似社保账户,受谴责的公司、高负债率、特别处理类和未完 成重组类公司均不能投资,委托人给我戴上这只手套,让我对市场的触摸没有亲密的切肤之感,对价值多了些许坚持,个性上平添些许内敛与淡定。久而久之,我对 所谓重要信息已经不那么敏感,大多数时间是在读财务报表、产业演进史和企业家传记。所幸,我的投资跟所谓内幕信息没有瓜葛,买到几只重大资产重组的股票, 也都是逻辑判断的机缘巧合。

  不知有幸还是不幸,近几年中,市场上先后曝光的基金经理“老鼠仓”有两位曾与我 短暂共事,至于刚刚立案的谢风华和安雪梅夫妇,我更是跟他们在朋友的婚宴上邂逅,我太太对她那颗大钻戒印象深刻,后来知道他们是各重组了家庭。世界太小, 我曾经认为的业内高手变成了被立案侦查对象,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对江湖传言,我只能信其有。

  目前证券业的生态环境,与几年前相比,可谓风向有别。中国的公募基金自1999 年成立以来历经辉煌,如今却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其间有几个重要节点,昭示着公募基金行业的走向。公募基金在诞生之初,虽然也出现了“基金黑幕”和“海欣 股份事件”,但业内以基本面投资为导向的理念,还是给庄股崩盘后的股市带来些许亮色。这主要归功于整个证券业开始引入国外成熟的基础分析体系,甚至分析的 广度,草根调研的深度跟国外大行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006年、2007年是公募基金蓬勃发展的时期,其资产规模从2006年底的 不到9000亿元狂增至3.32万亿元,百亿基金当日售罄和比例配售成为家常便饭。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以业绩促进销售成了公募基金的主流模式,市场导向 逐步替代研究导向。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公募基金的黄金年代戛然而止。2009年,基金平均首发规模29.62亿,2010年全行业净赎回 1620亿元,今年一季度净赎回达到1050亿元,存量仅为两万亿元。

  实力机构早已抛弃基金,保险公司将其视为资产配置调节器,高端客户转向定向理财,而中小散户对基金的容忍已经到达极限,指数基金和养老金成为最后的阵地。

 

  市场充斥“博弈”心态

  公募基金之所以走上规模滞涨甚至萎缩,业绩不断退步,营业利润率持续下降的道 路,是诸多因素导致的。明星基金经理大面积离职和相对排名竞赛导致的交易短期化、研究投机化只是表象,人力资源的素质跟不上行业发展才是主因。更残酷的 是,实业资产进入资本市场后,垂涎于证券市场巨大的财富放大作用,分析师和基金经理成为“砧板上的肉”被随意宰割,证券业不过是在配合演出一出与实业资本 相互利用、相互倾轧、相互欺骗的博弈戏剧而已。2010年至今,是整个证券业混沌甚至疯狂的年代。宏观经济处于过度量化宽松刺激后的过热和着陆阶段,中国 的工业化走到白银年代,即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越发强大,中小企业在经济扰动中更像一只舢板。证券市场承担了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和为大型银行补充资本金的 重任,这无疑增加了市场的博弈难度。

  随着重大资产重组和发行募资案例增多,投行的价值更加为人重视。在经济转型的鼓 噪声中,在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担心中,市场结构日渐畸形。2010年末,中小板和创业板平均市盈率64倍,而银行平均市盈率8倍,市值结构出现了严重的紊 乱。整个中小板和创业板净利润总额1030亿元,总市值4.27万亿元,上市银行总利润6842亿元,而总市值只有6万亿元。重大资产重组,借壳上市,新 股IPO中巨大的利益与实业经营举步维艰天差地别,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开始加剧。

  权贵资本和政府资源处于食物链上端,精通资本市场的产业资本紧随其后,他们甚至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操纵上市公司;有资金实力和产业协同关系的PE次之,他们能够帮助改善未上市公司的短板;投行和中小PE跟着吃杯羹,超募资金提成和跟投 都有利可图;到了二级市场已经只剩下鱼骨头,然而他们还妄想再做一碗加满香料的鱼骨汤吃得津津有味。海普瑞、汉王科技等只是让机构深陷泥潭,谢风华和安雪 梅等人仅仅是食物链下端的虾兵蟹将,为“大小非”接盘的基金经理则更是食腐动物,在小盘股疯狂之际损人利己,更大利益主体则制造了更多惨案。

 

  应让证券业回归理性

  除了投行和公募基金在此间的内幕交易和非法利益,来自市场职业炒家的围猎更为惨烈,编造策划大元股份、ST东碳等乌鸡变凤凰故事的邓永祥、湖南湘晖等掮客,只是利用一个投资公司和市场傻子借尸还魂,私募基金的利润只是刀口舔血。

  本质上看,市场博弈已经呈现出骗子比傻子多的景象,而被规范的参与主体身在庐山 中不知真面目,这是公募基金至今未能从所谓成长股里脱身的原因。据2010年年报,公募基金持有股票超百万元市值的多达1500只,如此多的持仓,很难想 象投研人员是否有精力去研究公司。其中持有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共593只,合计市值2940亿元,持仓占其实际流通市值20%以上的多达186只。而这些 股票未解禁市值高达2.8万亿元,如此比例和如此高的估值,注定了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博弈,就像2001年开始的券商庄股最终崩溃一样,会出现殊途同归的 结局。

  基金经理和投行保荐人并不是什么神秘而高尚的职业,我们这些从业人员之所以能够 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薪酬,主要得益于牌照限制带来的溢价。单就业务能力而言,如果哪一天市场没有生意可做,我们也只有失业而已。有人说明星基金经理 “私奔”大多源于体制激励不足,其实,真正在体制外业绩显赫者寥寥无几。就薪酬而言,明星基金经理的全年薪酬已经达到500万元左右,一、二线公司基金经 理普遍年终薪酬不会少于100万元,这已经与香港等地水平相当。如果非要按照国外对冲基金的薪酬来平衡他们的贪欲实为不妥,毕竟风险收益比不可同日而语, 盈利模式不同,想赚大钱就要拿出真本事才成。

  就监管体制而言,中国目前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仍然偏少,对市场参与各方违规处罚 的成本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中国的市场需要有更多严惩违规的案例,需要有造假公司的退市和法律诉讼,需要有对造假公司保荐人的严厉处理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在此之前,我们只能期待骗子在市场上难觅对手盘,就像当初的德隆,不得不收手。让公募基金面对头破血流的现实,让他们知道老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回归基 本面,老老实实赚钱才是正途,否则,只能以毁灭完成救赎。

  (国内一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资产管理投资经理日瓦戈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19

轉帖:索羅斯致信股東 結束近40年基金經理人生涯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s6up.html

導讀:北京時間7月27日,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致信全體股東,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將不再為外部投資者理財,他將結束近40年的對沖基金經理人生涯。

    今後,索羅斯將專心經營自己家族的投資業務。以下為索羅斯致股東信件的全文,簽署信件的是他的兩個兒子喬納森和羅伯特,他們都是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的副主席。

  我們寫這封信是為了通知你們,不久前美國證交會(SEC)公佈了基金監管方面的一個重大調整。也許你們已經知道,新的監管規定要求某些私人投資顧問必須在2012年3月以前向SEC註冊。如果一個投資機構作為一個家族組織運作,它就無需遵守這方面的規定。

  2000年以來,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實際上已作為一個家族機構在進行運作,當時喬治-索羅斯先生宣佈對投資重點進行調整,量子基金將改名為量子捐贈基 金。直到現在,我們一直可享受監管方面的豁免,這使得外部股東的利益可與家族投資者保持一致並繼續向量子基金投資。依照新的監管規定,這些豁免條款已不再 適用,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必須完成轉型為家族機構的交易,雖然11年前它已經開始這樣運作。

  這一新情況所產生的一個不幸後果是,依據新監管規定的定義,我們不能再為家族客戶之外的任何人管理資產。因此,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將要求量子基金董事 會將相對少量的不合規定的資本在監管規定生效前返還給外部投資者,而新規定很有可能將在今年底生效。未來幾個月中,你們將收到資本返還的操作細節,但我們 必須建議你們盡快採取行動,這樣你們才好做出相應的規劃。

  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將繼續致力於達成為客戶帶來超級回報的目標,將繼續以業界的最高標準來進行商業運作。但是,未來我們的投資建議只能服務於索羅斯家族的賬戶和相關實體。

  我們還要遺憾地通知大家,除了公司不再服務於外部投資者外,安德森(Keith Anderson)先生已決定離開公司,尋求個人其他的發展機會。2008年初他以首席投資官的身份加盟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領導公司度過了金融危機及危機後的復甦期。我們非常感謝他對公司成功所做的貢獻。他離開時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具有活力和強大的投資機構。

  對於過去近40年中選擇將資本投向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戶,我們要表達深深的感謝。我們相信,時間已告訴你們的決定已得到出色回報。

  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副主席:喬納森-索羅斯 羅伯特-索羅斯

  2011年7月26日

  (嚴正/編譯)

    本文為譯者授權新浪財經獨家使用,任何媒體未經授權均不得轉載。若需授權必須經新浪財經與譯者本人取得聯繫並獲得書面認可。如果私自轉載本文,譯者保留一切追訴的權力,直至追究私自轉載者的法律責任。

 

後記:解散量子基金,將近 10億美元的錢退還給投資者,索羅斯這只大鱷只是不想做散戶的生意,將屬於散戶投資的 10億美元還給散戶。原因是美國為了保護散戶,即所謂的公眾,加強對沖基金的監管,但是,實際上索羅斯所管理的對沖基金遠超過 200億美元, 10億美元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部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2

我為什麼想辭職:一個投資經理的告白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20/4NMDcyXzM1ODY4Nw.html

見到吳剛(化名)時,他已經是連續第七天在出差。

吳剛從事的是當下最熱門的職業——PE。他在某本土知名投資機構任職多年,並混到了投資總監的職位。

上次見他還是幾年前的事了。和那次的印象一樣,他依然電話不斷,最大的變化莫過於他頭髮的顏色:從全黑變成了花白。

「我打算辭職了。」剛坐定的吳剛,一臉淡然地說。

這話卻不能讓聽者淡然。要知道,吳剛所在的投資機構正處在其創立以來最好的時候,這兩年不僅IPO獲利頗豐,而且名聲大噪。頂著這樣一家基金的光環去看項目,也的確讓吳剛覺得,在同行中「有優勢」,甚至「有面子」。

外表光鮮的背後

在這樣一個看起來「光鮮」的行業並且是「光鮮」的機構任職,為何還要離開?

吳剛一口氣說了一大串的理由:

我現在感覺太累了,每天到處飛,每次回家最多能待上一兩天就又要出差。但這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目前基金的這種現狀,越來越讓我覺得無法適應。

其一,你也看到,我們基金在接二連三地募資,而且規模越來越大。但現在投的好多項目,看上去都莫名其妙。想想也是沒辦法的事,錢擺在那裡,不投不行。

而投了的項目又沒人管。像我這樣處在一線的基金經理,從信息收集,到請第三方機構做DD,再到談判和最終投資,全部要一個人完成,根本沒有精力做投後管理。

現在很多基金都是靠賺管理費的。你想想看,50個億的規模,2%的管理費,一年是多少錢?我感覺我們也是這樣的。有些人可能覺得無所謂,反正賺不賺錢是幾年以後的事,先混過了這一段再說,但我不願意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其二,投資決策流程。最瞭解項目的是像我們這樣在一線的人,但我們只是扮演收集信息與回答投委會提問的角色。投委會是最高決策機構,他們主要根據項目相關的文字資料,及我們對一些問題的回答做判斷,最終投票決定投資與否。項目太多了,他們根本沒辦法逐一實地去考察。

投資,尤其是早期投資,應該是一門藝術,而不應該像現在這樣,用一系列條條框框去套,更不應該把它做成標準化、流程化、工業化的東西。

其 三,激勵機制的問題。比如,在這個時點上,共投了10個項目,每個項目投下去1000萬,而今年只有1個項目退出,從1000萬變成了1.5億,其它9個 都未退出。這時候,要先扣掉其它9個項目的原始投資成本再計提獎勵;我覺得,這樣做好處是可以起到約束作用。但即使這樣核算出的獎勵,還要先扣留一部分作 為風險保證金,幾年後再予以發放,我現在都40多歲了,等退休了我還要錢幹嘛?再如,在單個項目進行提成核算時,要扣掉平時的差旅費,還有一些所謂的公攤 費用。我覺得這有點過了,我不知道管理費是用來幹嘛的?搞的我有好項目也不願意拿進來。

我覺得沒必要這樣下去了,我想休息一下,好好生活了。

所幸,這些年,我自己留了個心眼,沒有在這裡使全力,跟著圈內朋友做了些個人投資,賺了些錢。不然,40多歲了,還要過著很貧寒的生活。

我覺得,接下來能把自己的錢管好,一年投1個,甚至兩年投1個項目,都會比現在好得多。

還會有多少個「吳剛」?

吳剛是個案嗎?

這 已經不是記者第一次聽到業內人的如此「心聲」。幾個月前,一位同行向記者提起,她剛接到一個朋友A的電話,對方要離職了。彼時,A是本土PE機構B的投資 經理。B其以大規模團隊進行多點覆蓋的方式,成為國內冉冉升起的PE新星。除了找項目的壓力,A稱,長期的出差也導致其婚姻亮起紅燈,精神幾近崩潰。

清 科的統計顯示,2002-2010年,中國創投市場無論是新募基金數還是募集總額,都一路高歌猛進,年度新募基金數量從34只達到158只,而年度募集總 額也從12.98億美金躍升至111.69億美金;清科預計,2011年,中國創投市場新募基金數量將突破去年的歷史新高,募資總額將達300億美元。

一位投資人在微博上用「PE大躍進」來形容當下市場的狂熱。他甚至認為,一些機構迅速投資,再迅速融資的做法「首要目的是賺管理費」。

在各種競爭和壓力之下,激勵機制也成為影響PE、VC從業人員去留的重要因素。根據清科的調研,現階段本土VC、PE在薪酬體繫上並沒有完全遵循公平性、競爭性及激勵性原則,相比之下,外資機構薪酬體系中各項收入水平要明顯高於本土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7

鼎王麻辣鍋區經理彭旭君 聽出話中話 小服務生變身高階經理人

2011-8-22  TWM




本來是沒人緣的職場獨行俠,因為 主管斷然要他停工,同事劈頭一句痛罵,讓彭旭君即時修正自己。對他來說,每一句難聽話都值得感謝,因為這些難聽話就像是荊棘化成的養分,愈耐罵,成就愈 大!也讓他年薪多了五倍。

撰文‧林讓均

「為什麼這些工作都你一個人做?」一位戴眼鏡的中年男子問員工。

「他 們做得太慢,我自己來就好!」年輕員工回答。

「餐飲業是團隊作戰,以後不要一個人逞英雄了!」中年男子拍拍年輕人的肩膀說。

這 位中年男子就是鼎王麻辣鍋區經理彭旭君,每當看到年輕員工一個人單打獨鬥,彭旭君就會馬上把他叫到一旁了解緣由。

目前掌管「鼎王」全國五家 店,可說是鼎王體系中最高經理人的彭旭君,共帶領二五○位員工,一年就可以創造超過六.五億元營業額。不過因為店內員工平均年齡才二十八歲,偶爾會自我意 識強,影響團隊合作,好在彭旭君非常了解這些年輕人喜歡「個人秀」的心情,因為他也曾經是別人眼中「不合群、求表現」的獨行俠。

早在念商專 四年級的暑假,彭旭君就到當時剛引進台灣沒幾年的麥當勞打工,但這個職場初體驗,卻一度讓他對餐飲業萌生退意,因為上班的頭兩個月,他幾乎被同事和長官罵 翻了!

原來在學校時,彭旭君不僅擔任過學生委員會主席,也活躍於戲劇社團,到麥當勞打工時,他憑著這股「會玩又會念書」的衝勁,一個月內從 見習生升為正式服務員,工作不到兩個月就被選為最佳服務員,照片還被擺在櫃枱前表揚。

「要升等,得通過檢測,當時我在一個多月內,通過大約 十四個工作站的檢測,在當時創下通關最快的紀錄!」彭旭君笑說,所謂的「檢測」就是在高峰時間裡獨自操作一個工作站,這些工作站包括櫃枱點餐區、炸區、外 場服務等,為了早點完成通關,他下班後還會留下來練習,然後每隔幾天就主動要求測試。

職場獨行俠,被罵是「活該」工作能力強,工作態度又積 極,為什麼還會被罵?原因在於當時是「職場過動兒」的彭旭君,字典裡沒有「團隊」兩個字,求好心切的他總是單兵作戰。

有一次,負責炸香雞堡 的他忙不過來,同事見狀要過來幫忙,他卻說:「我自己會做好,不需要別人雞婆!」幾天後,他在尖峰時段忙不過來,同事們卻都袖手旁觀,客人要的餐點全卡在 他那一區,現場主管於是對他破口大罵,「到底在搞什麼?為什麼都做不出來?」他還傻傻地回嘴,「同事都不幫忙。」當場,工作氣氛降到冰點,明明是尖峰時 段,但店經理卻要他先回去「休息」。

被「勒令停工」的他大受打擊,乾脆請了兩個禮拜的假。休假期間,彭旭君約了一位同事出來聊天,才知道他 就是因為太愛表現導致人緣不好。彭旭君至今記得,那位同事劈頭就罵他,「就算你再狂、再傲,你一個人撐得起一家店嗎?」這句話著實把他罵醒了,覺得自己真 是活該!「其實那個時候店經理也罵過我類似的話,但我當時不以為意,經過停工事件後,我才發現團隊合作很重要。」至此,彭旭君了解,好人緣是職場生存的重 要條件,之後,他懂得主動幫忙同事,也擺脫了「愛現、歹鬥陣(台語)」的封號。

不過,這只是彭旭君修煉心性的第一堂課,後來他入伍當兵,更 讓他進一步體會與上司的應對之道。

當時擔任部隊輔導長的他。有一次出操時,因腳痛沒辦法下操場跑步,馬上被連長揪出來罵,彭旭君氣不過,回 了一句:「沒去跑步,那又怎樣?」不要頂撞長官,不然麻煩就大了逞一時口舌之快,彭旭君換得了兩個月被「盯」、公文永遠寫不完的慘痛教訓。

「軍 營其實就是職場,當面嗆長官會讓他面子掛不住,所以,永遠要讓你的長官有台階下!」彭旭君笑說,也是自己當了主管以後才發現,一旦沒面子,就無法在職場上 立威,當時長官只要他抄寫兩個月公文,算是宅心仁厚的了。

除了從同事和長官的責罵中學到做人處世的道理,一直都在餐飲業發展的彭旭君,從被 客人罵中學習的更多。

「彭旭君很耐罵,就算客人罵他、客訴抱怨,再無理他都會笑臉賠不是!」曾是彭旭君主管的新天地副總翁雪芬說,EQ超高 的彭旭君充分實踐「客人就是上帝」的原則,只要是難搞的客訴派他出馬就能搞定。

就算被罵,也要聽出話中話其實彭旭君不只是EQ好,能夠讓客 人轉怒為喜的祕訣,還在於他能從隆隆炮聲的客訴中,細心觀察環境,迅速找出解決爭端的方法。

就好比有次,一位「刺龍刺鳳」的客人在湯裡發現 「不明生物」,罵人的聲音大到連站在店門外都聽得見,彭旭君硬著頭皮上陣,一邊陪著笑臉聽他罵人,也一邊觀察現場狀況。

他發現,那位客人身 戴佛珠、看來信仰虔誠的老父老母也在場,而且說話頗有分量,他判斷只有父母才有辦法勸得住。彭旭君於是靈機一動,很誠懇地向這對父母道歉,並說「我會跟菩 薩拜拜,請祂一定保佑您們不要拉肚子!」果然,他的父母一聽連連稱謝,馬上制止兒子再罵人,隔天那位發火的客人甚至打電話來,為自己前一天的失控致歉。

曾 與彭旭君共事一年半的港籠腸粉營運總監劉俊延說,有些人面對責難,很快會退縮,但彭旭君卻會找方法去化解。

像是彭旭君擔任港籠腸粉的教育訓 練主管時,必須找大廚們制定一套中央廚房的標準作業流程(SOP),學藝幾十年的大廚們當然對這種管理制度不耐煩,不但沒好臉色,還嗆聲說,「你是不是想 剽竊我們多年的廚藝祕方?」不論大廚們的架子擺多大,彭旭君每天都不厭其煩地去纏著大廚,還一邊和顏悅色解說SOP對港籠未來大規模展店的重要性,這才讓 大廚對彭旭君產生認同感,逐漸完成了這套SOP。

處理客訴除了耐心足、反應快,曾是戲劇社成員的他,也很能「易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對方的 角度設想客人發怒的理由。例如曾有一位客人疑似吃到變質的餐點,氣急敗壞找來彭旭君。

當時彭旭君有些心慌,第一句話的回應是,「真是抱歉, 但我們是不是有一些誤解!」結果這位身為大學教授的客人一聽更火大,連珠炮似地對他「說文解字」了半小時,表示餐點味道變了,不是「誤解」,根本是「錯 誤」!

有了這次經驗,彭旭君警覺應對客人時連遣詞用字都要在意,服務人員更不能用「差不多就好」的心態應對。之後,他不僅加強自己的說話技 巧,甚至連衛生法規都詳細研讀,並且打電話向北中南三地的消保官請教實施細節。

從客人的責罵裡精進自己的服務,讓彭旭君不僅以短短一年半時 間就從麥當勞的服務員升為店副理,如今更肩負把鼎王從現在的五家店,在年底前展為八家店的大任。職場上的一路晉升,也讓他從當時月薪不到兩萬元的服務員, 變成年收入超過一五○萬元的高階經理人,年薪多了五倍。

對他來說,每一句「罵人的難聽話」都值得感謝,因為這些難聽話就像是荊棘化成的養 分,讓他愈耐罵,成就愈大!

彭旭君

出生:1970年

現職:鼎王麻 辣鍋區經理

經歷:港籠腸粉教育總監、85度C副理、新天地新事業體總店長、麥當勞店副理

學歷:僑光商專

被 罵教會我的事:

學會團隊合作、了解顧客真正在意的是什麼,而且永遠不要當眾頂撞長官!

耐罵3撇步

耐 心聽罵、細心觀察現場。

找出被罵的關鍵原因。

易位思考對方的需求,尋求解決之道。

罵不倒的本 領:易位思考

事件:客人在餐點中發現「不明生物」,情緒失控連聲指責。

應對:觀察客人最在乎父母的感受,因此主動向他的父母 賠罪與溝通,果然成功勸住發火的客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3

某基金公司經理北大演講——很全面的投資學個人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ugnl.html

原文地址:某基金公司經理北大演講——很全面的投資學個人觀點 (轉)作者:鄧春明

開場白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能和北大的年輕校友們一起探討投資的一些理論。
       我對投資理論研究一直就很有興趣。95年進入這個行業,從操盤手到基金經理到出來自己做,感觸和體會還是很多的。
       投資是項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投資體系龐大而且複雜,就像一座很大的森林,我們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很多年以來我都這麼做,持續思考,但一直沒有做系統性的總結。所以今天我也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全面的反思一下投資的一些重大領域的理論框架。
       今天的講座,我的想法是和大家交流一些東西,而不是我要教導大家什麼東西。今天的分析框架分四個部分:宏觀經濟、股市波動性、公司經營和公司估值。在投資這座森林裡,這四個分支是比較重要的,對每一個分支我們都需要花很多心力去研究。以我認為,投資就是要不斷建立一些理論框架,並在情況發生改變後有勇氣不斷打破它而重建。我們看巴菲特、費雪等大師,都有非常清晰的理論體系,操作背後都有一套投資哲學在支持。我們也是在努力學習和思考他們的投資哲學,所謂「有緣人得之」。我希望能夠學習他們的精華,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自己的體系。
       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黑天鵝》,它的主題是說,我們辛辛苦苦建立了很多投資模型,去管理我們日常的投資。投資風險可以用一條高斯曲線來表達,大部分風險都在某一個區域裡面,我們努力去規避最主要的這樣一些風險,但是一次極小概率意外的出現,就可以顛覆一切,將辛辛苦苦建立的模型打破,很多財富從而化為烏有。但我想,巴菲特從60 年代做投資以來,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所謂黑天鵝事件,他不但存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他是怎麼做到的?2008年《黑天鵝》這本書的出版,讓投資界很震驚,都在反思。黑天鵝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去應對,讓我們的資產不斷增值,活得更好。這是促使我去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我談談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我認為,在市場的每個具體階段,我所研究的這四個分支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矛盾,有些非常敏感的因素。如果我們不能挖掘出在這個階段裡最核心的矛盾是什麼,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還不夠努力,我們還沒有挖掘出本質和規律所在,所以要不斷去探求。過一段時間新的情況出來了,最核心的矛盾改變了,我們又要重新挖掘。我們始終要努力抓住最核心的矛盾。
       其次,這四個理論框架裡的每一點,我都希望與巴菲特的投資思想作一個印證。巴菲特對這些問題都有論述,零散地分佈在巴菲特的年報和各種訪談裡面。巴菲特在投資界的修煉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境界。他的很多說法,我們要加以印證。我自己感覺這幾年我們國人對巴菲特的理解很粗疏。中國人很喜歡以簡馭繁,不少人把他的投資理念簡單理解為不管宏觀面、買了好股票就長期拿著不放就能賺大錢,這種絕對化的理解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所謂巴菲特的信徒在2008年都吃了很大的虧。有些地方是我們誤解了巴菲特的思想,以及有些地方是巴菲特講的不清楚
       一.宏觀經濟分析
       (一)用「單一規則」分析經濟週期
       研究經濟就是研究週期。我嘗試用「單一規則」來分析經濟週期。「單一規則」是借鑑弗裡德曼的說法,他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的調節都是通過貨幣的吞吐(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一切經濟的變量,都和貨幣有關係。貨幣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推動力最可靠的測量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取決於貨幣當局的行為,因此,貨幣當局就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政府只需要將貨幣供應的增長控制在既適度又穩定的水平上就可以了,方法就是將貨幣供應的增長率相對固定,這就是所謂的「單一規則」,除此以外,不應該也用不著對經濟多加干預,市場會自己進行調節。這是弗裡德曼最核心的思想。
       70 年代開始,美國採取這種方式成功解決了通脹和失業率較高同時並存的經濟難題(這是凱恩斯主義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之後,這種貨幣主張被很多西方國家所接受,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理論。但是顯然,我們國家並沒有這麼做。
       (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這是弗裡德曼最著名的論斷。通脹這個詞語容易產生歧義,CPI 並不是最好的指標,貨幣購買力這個名詞可能更好,大家更容易理解。最近幾年貨幣發的很厲害,買房子越來越辛苦,教育醫療等支出也讓老姓感覺很頭疼,我們的購買力水平顯然在嚴重下降。我認為,我們可以用貨幣發行總量的變化大致估算貨幣購買力水平,具體到某一項資產價格,我們可以用供求關係來加以判斷。我們可以用這種辦法來分析房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比如勞動力,高善文的一篇報告說,2007  年下半年我們國家已經邁過了劉易斯拐點,農民工不僅僅要求滿足最低生存需要就算了,他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勞動力供需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工人工資在上漲,農產品價格也漲得很厲害,由於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困難,因此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會長期維持,發改委說是有人故意炒作,這是推卸責任的做法。CPI 會長期比PPI 漲幅高,這也是由於勞動力價格上漲引起的,韓國和日本在邁過了劉易斯拐點後,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判斷有色金屬價格,全球量化寬鬆條件下,不僅中國資金起作用,全球資金都起作用,當然只有漲了。怎麼去衡量貨幣供應量呢?有很多指標,比如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M2/GDP 等,後面還有介紹。
       (三)產能增加和過剩週期、房地產週期是最敏感的實體經濟週期
       貨幣是如此重要,我們要研究什麼實體經濟的變動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重大變化。我們國家貨幣規模(M2)的變化主要由兩個方面引起,一個是信貸規模的擴張,第二是外匯結匯,還有小部分是央行負債。
       從2010 年來看,信貸規模佔67%的權重,外匯結算佔28%權重。是什麼影響信貸規模的變化呢?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固定資產投資。根據2009 年中國統計年報,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9.4 萬億元,採礦、製造、交通運輸等和產能直接相關的投資,達到11.1 萬億,佔比57%。而公共產品的提供,如水利、環境教育、衛生文化等固定資產投資只佔30%,這和國外很不一樣。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不是為了滿足老百姓的娛樂生活消費,而是為了滿足產能增加的需要。所以,高善文的文章《十年之癢》,結論我很認同,產能增加和過剩週期的確是中國經濟最核心的週期。
       我們的產能擴張了,無非是為了滿足兩個需求:國內消費需求和國外消費需求(即出口)。但是,國內消費需求要有很大增長是很困難的。2009 年居民零售消費總額增長15%,2010 年至今是18.3%,已經不錯了,未來也不會有很大增長,這和我國的政治經濟環境是直接相關的。我們的社保、醫療體系等都不完善,尤其是養老問題很嚴重,現在大家的養老金並非由國家統籌,還是基本由縣市一級統籌,投資渠道只有國債和存款,這幾年收益率還不到2%,在高通脹下這些資產嚴重縮水,寅吃卯糧,赤字嚴重,等到你們退休後,能拿到的退休金有可能是不夠的,不足以維持你退休前的生活,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會成為最影響中國人幸福感的事情。那你還敢隨便消費嗎?另外中國政府與民爭利的情況很嚴重。這幾年國家財政增長很快,2006 年增長22%、2007 年增長32%,2008 年金融危機還增長19%,2009 年增長11%。今年前十個月增長22%,但是居民工資收入增長水平卻很低,大家拚命呼籲,但個稅起征點還是頑強地維持在2000元不變。可見政府並不想藏富於民,而是希望將更多錢放在庫房裡。由於有如此多的顧慮,除非政治體制有大的改革,我不認為消費會給經濟增長帶來驚喜。看「一二五」規劃時,說要培育中國消費市場成為世界級的市場,我覺得是很困難的。產能的擴張還是要寄託在出口上。自從2001 年中國加入WTO  出口持續大幅增長,我們是世貿體系最大的贏家。我們的出口依存度是很高的,2009  年出口占GDP  是24%,出口金額與居民零售總額的比重是65:100。2009年出口總額達到1.2 萬億美金,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2008 年金融危機出口下滑了一點,導致東莞工廠減少了15-20%,引起工人失業,社會動盪。現在國家推動城鎮化建設,產能向中西部轉移,加大基礎建設,這是一個重大國策,這部分產能轉移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帶來的。因此要非常重視出口未來的潛力。
       簡化一點,我認為產能增加和過剩週期的核心是進出口週期。衡量指標上,進出口增速和出口產品的結構比例,還有PMI 等。高善文認為產能增加及過剩週期是核心週期,但沒有說房地產週期,是不完整的。房地產週期,影響也很重大。2000年之後,要解釋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蹟,除了加入世貿帶動出口增長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房地產。03-07 年地產狂飆帶動經濟發展,08-09 年金融風暴,政府採用啟動房地產的方式來啟動中國經濟,算是把經濟從泥潭里拉了出來,當然代價也很大。關心地產週期,衡量指標主要有:房地產投資增速、房屋銷售量、新屋動工量、房價收入比、房租回報率等。
       地產對經濟影響有多大呢?我們看幾組數據。
       第一,房地產所佔財富比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統計,2004 當年全球可變現資產的規模是170-220 萬億美金,住宅和商業地產90-130 萬億,股票35-40 萬億,黃金很少只有1.6-2 萬億。因此從全球角度來看,地產占人類財富的比重超過50%。而且由於貨幣貶值,全球不動產價格持續走高,今天地產所佔財富的比重應該更高。而中國呢,有一個大概的測算,2009 年7 月中國房子的總值超過90 萬億,現在可能已經超過100 萬億了。而我們的GDP 2009 年是34.5 萬億,今年大概是37.5 萬億。房價總價值超過GPD  的兩倍多。未來城鎮化後,農村土地價格變得更值錢。房地產所佔財富比重非常驚人,一點點的波動對整體經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房地產對M2 的吸納。09 年初M2 是47.5 萬億,年底時是60.6 萬億,一年增加13.1 萬億。而09 年地產銷售總額是4.4 萬億,佔新增M2 的34%。09 年房地產投資完成額是3.62 萬億,佔了27.6%,一部分賣出去了,還有一部分沒賣出去。房地產銷售額加上已經建好但還沒有賣出去的,估計佔新增M2 超過四成。和房地產業配套的水泥、建材生產等,佔比也很重,按照10--20%的比例算,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房地產及配套產業對新增貨幣吸收比重可能在60%左右。這是09 年增加那麼多貨幣卻沒有發生很嚴重通脹的其中一個原因。
       第三,房地產對貸款的吸納。存量部分,09 年末中國銀行業對房地產業,包括對房地產公司和對貸款購房的老百姓,總的貸款佔總體貸款規模的23%。增量部分,09 年全年新增貸款接近10 萬億,其中房地業所佔比重約22%。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一塊比重也很厲害。它們還能發CDO 和CDS,槓桿很高,在08 年巔峰時曾達到幾十萬億美金的規模。因此,次級債問題爆發,房價聞風下跌,西方的金融機構普遍都崩潰了,前車可鑑啊。從最近花旗、富國銀行的業績報告看,房地產貸款佔總體信貸的比重仍達40%多。因此,這是一個全球問題,房地產業對貨幣和經濟的影響都很大。
       (四) 中國貨幣政策的主要特點和未來可能的經濟風險
       1. 唯一目標是經濟增長
       中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全球罕見,說是兼顧,實際上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經濟增長,其他三個傳統目標都不重要,包括通脹在內。而在西方發達國家,控制通脹往往是最重要的目標,即使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降息,也要以通脹不惡化為前提。在中國,因為經濟增長會帶動就業,這關乎民心穩固,所以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拉動經濟增長。由此所帶來的最糟糕的問題之一,就是制度性地容忍負利率。
       2. 制度性地容忍負利率
       負利率從經濟學角度看很可怕,長期負利率會讓資源錯配,讓資產價格不合理上漲。因為擔心貨幣放在銀行裡貶值,貨幣只好不斷流動去尋找投資增值的機會,這會加快貨幣周轉,從而令通脹加劇。過去歷次通脹時期,政府都遲遲不願意加息,因為擔心加息會對經濟增長帶來影響。上一次是2007 年,下半年開始通脹升溫,12 月時CPI  已經是6.5%,而一年定期利率這才剛從3.87%調整到4.14%,2008 年4 月通脹達到高點8.5%,而利率在這期間卻沒有做任何調整。最近CPI  也不斷上升,我們的加息過程也很緩慢。實際上我們是最早從全球經濟危機中走出泥潭的。現在CPI已經是4.4%了,但是我們的利率直到上個月才從2.25%上調到2.5%。上個星期看到社科院一篇文章,說我們的CPI權重設置有問題,這幾年通脹可能被低估了7%,目前4.4%的CPI 我覺得也是不真實的,直觀感覺是6-7%,甚至更高。長期容忍負利率從經濟學上看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這種政策目前看不到大的實質性的調整,實質上是用全體人民的財富來補貼銀行,這是一件極不負責任的事情。在西方發達國家,控制通脹是所有央行最核心的事情。包括這一波的量化寬鬆,美聯儲大肆放水,但也定下前提是核心通脹率不可超過 2%,超過了就停。美國現在通脹大概是0.2%--0.3%。
       3. 中國貨幣之謎
       我們的M2 長期高速增長,但是為什麼CPI 卻沒有高漲呢?這就是「中國貨幣之迷」。有個指標M2/GDP,從91年的88.8%增長到00 年的135.7%,08 年是151.3%,09 年178%,現在185%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裡排名第一,美國是60%左右。每年的M2 增長指標,多年來央行定在15%左右,而08 年1 月之後增速驚人。對比一下美國,2008 年1月,我國M2是41.7 萬億,到2009 年1 月增到49.6 萬億,增長18.94%。美國從7154 萬億美元增加到8123 萬億美元,增速10.36%。2009 年底,我們的M2  已經62.56 萬億,當年增長26.13%,而同期美國增長2.29%。今年10 月份對比去年底,增長11.86%,同期美國是3.29%。我們目前的M2 是69.98 萬億,美國大概相當於58.3 萬億人民幣,我們比美國多11.69 萬億人民幣,但我們今年的GDP 是37.5 萬億,美國大概相當於99 萬億人民幣,將近我們的三倍,但是我們的M2比美國還大。這三年來,我們的M2 貨幣增長69%,而美國是16%。當然中美M2 計算方式有些不同,但是大 的方面應該差不多。
       同時我們看另外一組數據,易綱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國1978 年到1992,中國的M1 和M2 分別增長了20 倍,但是,官方物價指數和自由市場價格指數也只增長了1.25 倍和1.41 倍。貨幣流通量增長如此驚人,CPI 增長卻不是很多,超額貨幣去哪裡了?我認為最好的解釋是,我們有大量的產能和資產對M2 較好的吸收。1978—1999年間,中國整體經濟高速發展,百廢俱興,產能不足情況非常嚴重,大量外資被吸引進來,大量投資工業區,購買設備,修建高速公路等,貨幣增長再多也能吸收,所以通脹雖然出現了,但並不太嚴重。
       4. 房地產景氣難以持續
       08-09 年間,貨幣超量發行,前面我介紹過,房地產吸納了大量的增量資金。大量購房客把錢交給房地產商,房地產商再去向政府買地,再投資建樓。貨幣從分散到高度集中,都匯聚到房地產商那裡了。房地產商拿到了售樓款,M2是不變的,並不是說新增的貨幣被消耗光了。貨幣和實體經濟的關係,周其仁說,這是水和面的關係,水多了就加面。中國的面,最敏感的就是出口和房地產,我覺得現在都到了很難持續的程度。看下我們最新的房地產數據,1-10 月份, 全國房地產施工面積達到36.98 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8.3%;竣工面積4.2 億平方米,新開工18.13 億平方米,明年可供銷售的面積可能達到30 至40 億平方米。我們算算每年能銷售多少面積,2009 年銷售了9.3 億平方米,今年以來,前10 個月銷售面積是7.24 億平方米,今年大概能賣掉10 億平方米,明年的供應量接近需求量的三倍多至四倍,所以明年房屋的銷售供給是很充分的。另外,在負利率的情況下,房子一推出來馬上就將被搶購一空,地產商說這是由於剛性需求強烈所致。這個剛性怎麼看?有沒有水分?大部分的小兩口,雙方父母幫忙給首付,小兩口每月交按揭,是現在很常見的一種購房現象。耗用兩代人的財富去買房子,壓力是非常沉重的,有很多買房的行為並不是出於自住的需要,而是投資的需要,甚至可以理解這是一種儲蓄行為,是在負利率情況下,為避免財富縮水而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行為。這種「真實需求」既真實又不真實,我估計有 30%,甚至更多的購房行為,是我說的這種情況。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利率加上去,不是負利率了,我們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房子的供應量可能是過分充足了,而我們的自住需求可能並沒有現在所看到的那麼高。以我的觀察,現在整體房價已經到了不可再持續、不可再承受的地步。看一些簡單的指標,租金回報率只有2.5%,一些大城市可能更低。小兩口買一套房子,不吃不渴都要二三十年,這種日子還怎麼過?這對中國人整體的財富是很大的傷害。而且父母年紀大了,養老怎麼辦?對豪宅來說,中國財富加速集中,有錢人越來越有錢,所以豪宅影響不大,一不小心可能還有較大的空間。但是,普通房子的價格可能無法再持續增長了。中央政府看的很清楚,所以利用各種手段來限制買房,來壓制房價增長空間。一方面房價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甚至引起社會動盪;另一方面還有一種陰謀論,據說美國這一波大放水是一個大陰謀,美元在美國停留並不多,很多都換成其他國家的貨幣流出去了,集中流到了新興發展國家,抬高了當地的資產價格。某一天美國經濟緩過氣來了,美元一走強,貨幣回流,資金一撤,樓股齊跌,匯率急貶,新興國家的經濟可能會受到重創。現在這種陰謀現在都成了陽謀了,全世界各國都在採取措施限制熱錢流入。我自己判斷,我們這三年貨幣發行如此氾濫,而且負利率,房價一再上漲引發羊群效應,大家都去買房子。現在房地產業感覺已經到了階段性增長的末期,泡沫是不小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去消化,甚至不排除較大調整的可能性。現在多空雙方處於僵持的狀態,如果某天出現一些經濟問題,例如出口不景氣了,房價走勢會變得很敏感。
        5. 出口也面臨壓力
       出口壓力很大。去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國。今年1-10 月份,出口額和09 年同比增幅有百分之三十六,但和2008 年同期相比增長只有6% (這是在人民幣匯率對美元只上升了2.5%的情況下做到的,而同期亞洲多個主要國家匯率上升了6%---16%)。我們已經是全球出口老大,增長潛力當然是有限的。今年的廣交會情況一般,石廣生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明年出口增長9%。但是,我覺得,如果只有9%,增速就太低了,會引發很多問題。明年出口有很明顯的壓力,不利因素很多,匯率上漲、勞動力價格不可以逆轉的提高、農產品價格上升,還有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美國經濟雖然還不錯,但是屬於無就業的增長,預期幾年內可能都是這種情況,這樣美國的消費就很難起來。歐洲比較糟糕,除德國外普遍舉步維艱,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等這些國家,長遠來看它們國家財政都是要破產的,對中國未來的出口增長都不是什麼好消息。我們國家的出口,也許2011 年還可以,但是到2012 或者2013 年就需要很謹慎了。出口事關我國貨幣發行的增量。2004-08 年,外匯結匯佔新增貨幣M2 接近50%,09-10 年約佔28%。如果出口順差縮小,對我們的貨幣環境都有較大影響,對資產價格也會有較大影響。而且我們貨幣如此濫發,真實通脹如此之高,如果某天經濟形勢不太好,資金外流,人民幣升值的進程甚至可能會逆轉。這些都是水和面的問題,水太多了,前所未有,但是我們的面不夠。我們的通脹很有可能會起來,因此要做壞的打算,甚至不排除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今年年底M2 會達到71 萬億左右,仍然維持15%增長的話,明年83 萬億,後年96 萬億左右。2012 年GDP 按照8%的增長也就44 萬億。M2/GDP 將是218%,非常驚人。這是可持續的嗎?現在大家在討論明年的信貸規模是多少,6萬億、6.5 萬億還是7 萬億,我認為大家沒有看清楚問題的關健所在。我們現在應該考慮的是,趁現在全世界經濟還可以,怎麼迅速進行一些調整,產業如何升級,房地產價格較高,怎麼通過一些方法讓泡沫逐步釋放。如果明年仍然維持六七萬億的信貸規模,可能會帶來很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到了好消息不太敏感、壞消息很敏感的時候,如果有一天出口不太順利,我擔心會產生骨牌效應。我很關心出口和房地產的形勢。有很多角度可以觀察中國經濟,我選擇「單一規則」---用貨幣增量這個角度。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局面有點類似95 年通脹之初,當年通脹最高達到27%,當時朱鎔基選擇硬著陸,大幅加息,壓制了通脹,奠定了後來很多年經濟發展的基礎。現在當然沒有人可以像朱鎔基那麼鐵腕,但是我們要認真考慮怎麼給經濟逐步降溫,不斷回收流動性,給民企更多發展空間,有更多可投資的領域。需要更多的面,把水吸收掉。未來,我希望能有較大的加息,以及我們的匯率可以升的更快一些,控制熱錢的注入。整體來講,明年下半年至後年,很多不好的經濟問題會逐步浮現出水面。但我不認為現在大家已經比較充分的意識到這一點。
       (五)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教導我們潛心研究公司而不必關心宏觀經濟,這種認識是錯的。1968  末他關閉合夥基金公司是很明智的,後來美國經濟和股市都陷入長期的調整。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巴菲特的公司資產有四五百億美元的現金,一直都沒有做大的投資,直到金融危機之後,他才開始大規模投資,能用的現金都用完了,而且還採用發行新股方式收購鐵路公司。他是這波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巴菲特是真正研究宏觀經濟的高手。判斷非常準確。宏觀面對股市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想做好投資,不花心思研究是不行的。
       二.股市波動性
       (一) 鐘擺
       經驗表明,投資者的情緒總是從極度悲觀到極度樂觀,股市因此總是大幅波動。股市的波動性恰如一個鐘擺,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波動,就有機會,有大的波動,就有大的暴利的機會。一方面我推崇價值投資,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選時遠比選股更重要。我們要作判斷,在股市的低潮要儘量迴避,在高潮時也要有減持的勇氣。有一個知名投資人趙丹陽,2007 年3500 點時就清倉了,後來股市漲到6000 多點,利潤最豐厚的一段他是完全沒有享受到,我想他是不是建立了一個模型,認為3500 已經估值到頂了,因此就不玩了。這很可惜。股市的波動性非常複雜,也非常吸引人,我們要掌握其中規律。
       (二) 股市和宏觀面直接緊密相關
       宏觀面對公司業績、整體融資環境和市場信心都有重大影響,直接影響股市。我想股市大的波動有七八成的原因是宏觀面的變化。經驗表明,股市一般在宏觀面見頂之前三至六個月見頂,在宏觀面見底前三至六個月見底。
       (三)股市波動的本質是資金的運動
       錢湧向哪個公司,哪個公司價格就會上漲。股價波動,最本質的的原因就是資金運動。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也是解釋資金運動的其中一種理論,而不是相反,公司有競爭力,業績不錯,因此大家長遠看好它,資金追捧它,因此股票價格就上漲了。有很多不同的投資理念,實質都是解釋特定情況下一些資金的運動規律。股市資金運動可由以下幾個因素作出判斷:
       1.貨幣增速


       研究市場資金動向的指標,比較敏感的有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等。有很多實證分析,非常值得重視。給大家展示兩幅圖,上面這幅圖很有名氣,是招商證券的研究員羅毅寫的,叫《M1 定買賣》,發表於去年11 月份3300 點左右的時候,當時M1 的增速達到34%,  他說市場很危險,是極好的賣點,市場可能會回調兩成至2300 點,不幸被他準確言中了。他從數據推演出,從1996 年到現在,如果每次M1 增速接近10%就買入股票,超過20%就賣出,投資標的是深成指,從1996 年到09 年11 月,投資收益率是95 倍。
       高善文也有一篇報告《錢多了,錢少了》分析M1—M2的剪刀差,判斷股票市場資金的充裕性,從而做出買賣操作,也挺有見地的。
       2.PEPB
       市場整體的PEPB  水平是衡量市場整體估值水平比較好的指標,也是評判資金參與投資股市風險的一個很好的指標。2001 年最瘋狂的時候,兩市整體PE 是70 倍。2007 年10 月,市場6200 點,歷史新高,當時深市PE 是69 倍,上海是50.6 倍。目前全體A 股PE  以中報來計算22 倍,去除銀行股後是30 倍,如果再去掉兩油和煤炭,整體PE 大概36 倍。中小板55 倍,創業板74 倍。PB 水平大概4 倍,去掉銀行股大概是3 倍多一點。毫無疑問目前創業板和中小板整體估值絕對是過高了。情形就像00 年的網絡股狂潮,估值高得不可議,但大家會說,公司業績增長很快,股價還能漲。類似的情形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每次泡沫發生前,都認為這次沒事,因為這次和以往是「真的不一樣了」,但結果呢,「每次都是一樣」的。目前創業板的泡沫是很明顯的,是不可持續的,什麼時候破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比幾個指數,恆生指數,以今年計算16 倍左右,道瓊斯是14 倍,標普500 大概15 倍。歷史上道瓊斯平均是20-25 倍,納斯達克高一點,25-30 倍左右。這麼看美國香港還可以,A 股總體來看也不算很高,但也不低了,中小板和創業板很高,這個泡沫需要慢慢消化。
       3.資金成本——利率
       利率和通脹率直接相關。利率的倒數往往是市場的價格中樞,即常態下可接受的PE 水平。如果利率不斷下調 ,那合理PE 也要調高。日本股市的PE 有五六十倍,因為日元的利率將近零。在美國,一個經驗是,如果利率低於4%,即使利率再往下調,投資者可接受的合理的PE 也就是25 倍,,哪怕利率降低到2%,市場PE 也很難往上調到那裡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從70年代起一個主流的觀點認為,適度的通脹是有益的,3%--4%是合理的水平。我查了一下1997-2008 年金融危機未發生前11 年的數據,美國的通脹率在3%左右。大家預期即使現在通脹高於4%,,美聯儲也會想方設法壓低通脹至4% 以下,這就是利率低於4%之後,美市PE 往上調整會出現鈍化的原因。今年10 月19 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在一個重要會議上說,大部分貨幣官員認為核心通脹率應保持在2%或稍低的範圍,這是伯南克在公開講話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一個具體數字作為美國央行的通脹目標。現在很多分析認為,美國維持這樣的低通脹水平可能會持續多年。如果市場普遍這樣認同了,那我認為道瓊斯指數可以有系統性的提升估值的機會,也許合理的PE 水平就不是25 倍了,說不定市場可以接受30 倍左右的水平,現在道瓊斯的PE 只有14 倍,所以我對美股挺樂觀的,美股創新高相信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港股的利率也很低,也可能跟隨美元利率長期維持,港股的前景也值得看好。
       4.換手率
       市場能不能上漲,要看多空雙方的力量比較,換手率非常值得重視。在低點往往成交極度萎縮,因為想買的人少了,在高位,一般放天量,因為想賣的人多了。雖然說買和賣的金額無論在什麼點位都是均等的,但實際上決定方是不一樣的。如果在比較高的位置換手率急劇擴大,是很值得警惕的信號。我最近測算了一下,10 月26 號那一天,深滬總市值是31 萬億,流通市值是19.4 萬億,成交金額約5200 億,換手率(成交金額/流通市值)2.7%,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1.68%。創業板和中小板的換手率分別都超過5%。看看2007 年10 月份,平均總市值28 萬億,流通市值8.91萬億,平均成交金額1951 億,換手率是2.18%,平均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0.697%。現在的換手率比當時的換手率還要高。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當時的兩倍以上。所以,這麼高的換手率不是很好的事情,由此判斷A股的上升空間可能有限。現已經達到5000 億了,上到3500 點就需要6000-7000 億,上升到4000 點可能需要8000 億水平,能持續嗎?
       看看香港,10 月26 號,總市值20.8 萬億港幣,成交金額900 億,換手率0.4%,和歷史上的高水平還有較大距離,從這個意義上看,香港股票向上走的空間大一些。
       (四)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是索羅斯提出的。我覺得沒有比它更好的解釋市場波動性的理論。有人總結,在投資方面人類常見的情緒有16 種,比如代表性效應:認為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錯誤共識效應:高估與我們所見略同者的人數;選擇性認知:只願意聆聽有利於我們判斷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置之不理。人類的這些情緒會影響股票市場的表現,索羅斯據此提出了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的核心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會互相影響。投資者根據掌握的資訊預期市場走勢並據此行動,而其行動事實上也反過來影響市場走勢,甚至改變市場原本可能的走勢,一個大的趨勢一旦形成後,二者會互相加強,互相鞏固,直至「無可動搖」,索羅斯稱之為「加速期」,當認知和真實差距很大時,形勢就會失去控制,直至逆轉。
       這個理論,有點抽象,但很有意義,操作性也很強。他根據這個理論有過多次成功的操作,當然也有失敗的。他的做法是,冷靜地研判市場會否出現一個大的趨勢,先做一個假設,然後不斷根據市場本身及投資者情緒的變化,看這個假設的趨勢是否能夠確立,從而進行佈局。這個理論裡面,有一個「加速期」,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概念,可以據此研判市場是否在頂部或底部。我總結它有幾個特徵:
       1.市場形成高度的共識,,包括分析師、基金等形成高度共識。
       2.在頂部時,總有些舉足輕重的公司進行大規模融資,市場解讀為利好,還要上漲。我最有印象是07 年8 月的時候,萬科以31 元,一個很高的價格,配股融資大概約100 億元,消息傳出之初,萬科的價格從20 多,一口氣漲到36塊錢去了。真正實施時,股價直奔41 元,市場把它解讀為重大利好。之後,萬科走勢一落千丈,最低跌到三塊多(除權後)。
       3.在底部時,一些舉足輕重的企業回購股票 ,市場不理不睬,還要下跌。我們看到04~05 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很普遍,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大量回購股票,但市場置若罔聞。因為很多時候,公司比任何人都要瞭解他自己的實際情況,高位時,它覺得可能高估了,會考慮以增發的方式,拿到更多的錢,在低位時,它覺得,價格太低估了,這麼好的價格,我為什麼不買進它註銷呢?
       4.在一個很短時間裡,股指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司,會出現突然間加速上升或加速下跌的情形,這要高度警惕,形勢可能要逆轉了。黎明前的黑暗,會特別的黑,登頂之時,有人會發瘋。
       (五)旁觀者
       下面我談談「旁觀者」的問題。
       基於反射理論,索羅斯認為,一般人很難判斷股票市場的走勢,為什麼呢?因為你本身就是市場,你已經和這個市場融為一體,互相影響,你的判斷影響股市的走勢,股市的走勢反過來又影響你的預期。那我們怎麼能夠走出這個誤區,研判市場大勢呢?我想應該做個「旁觀者」,和這個市場若即若離,才能「旁觀者清」。如果和這個市場離得很遠,就很難發現本質、發現主要矛盾;走得太近,各種瑣碎消息充斥市場,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干擾我們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我們要做一個bystander,以旁觀者的心態看待市場,我們要離這個市場既遠又近,始終把握主要矛盾,客觀認識這個市場。如何做一個「Bystander」,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對我而言,始終這樣要求自己。
       這是成功投資的關鍵所在。
       但是,非常難。(整理演講稿時,我想補充一點,就是「一個意見都不能提」。我多年前做投資總監,年少輕狂,無知者無畏,經常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指手劃腳,實際上公司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從來就沒有因為你的意見發生過什麼改變。就如一個人是很難被改變的,一個公司亦然。企業經常環境非常複雜,不在第一線的管理層,根本很難根據形勢改變提出對策。我們提出的意見,99%不是廢話就是錯誤的,1%也許有點真知灼見,但是,如果是一個好公司,它自然會意識到,對一個壞公司,再怎麼提,也沒有用。如果我提出意見,我就會想,公司如果按我的意見這麼去做,經營方面就會如何如何。這往往是一廂情意的,而且會嚴重影響對這個企業的客觀判斷。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觀察,持續觀察!這是做一個「旁觀者」的重要一部分。)
       (六)對巴菲特的誤解
       巴菲特說過,紐交所即使停市三年,對他都沒有什麼影響。費雪也說過,在股市中有兩種掙錢的方式,第一種是掙股市波動的錢,第二種是掙企業業績增長所帶來的錢。聽起來,他們似乎認為研究股市的波動性不重要,研究公司的增長就夠了,價格波動和公司業績增長是兩件不相干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了這種說法,他們認為買進一個好公司,預期長期會有增長,就不管股市了,長期守著它。07  年高潮的時間,這種論調很流行,有人買了萬科招行,就打算放個20 年,結果是損失慘重。實際上,巴菲特早就講過: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他說股市停市對他的投資沒有影響,只是想特別強調我們選股時要立足長遠,而不能太關心股市短期的波動。很多人片面理解了他的話。公司上市後,就具備了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是一家公司,要持續經營,另一方面,它是一個交易品種,就會有波動性。兩個屬性都很重要,都要研究。
       巴菲特在高潮時會賣股票,在低潮時他很開心,因為買股票發財的時機又到了。07 年的時候,中石油,漲了5 倍後,他賣掉了。08  年,在金融風暴最激烈的時候,他不但把能買的錢都買了,而且還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收購鐵路公司。
       另外一方面,巴菲特個人的持股和他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的持股,不是一個概念。在08 年7 月,他曾經接受過一個電台的採訪。他說,我之前的個人的投資100%是國債,現在開始是滿手的股票。不久後還有一次,他接受採訪時說,我的持倉裡面大部分是富國銀行。大家可能認為他公司有什麼股票,他的個人投資也是什麼股票。公司持股在大跌時沒賣,他自己的持股也不賣。實際上,情況不是這樣的。市場不好的時候,他自己也曾經空倉,徹底空倉。而他的公司,目前股票倉位只佔公司總資產的20%多,即使市場不好,公司的倉位也必須保持,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很多中國投資者並不瞭解這個情況。
       另外我認為,投資股票跟做企業是不一樣的。做企業的時候,無論是高潮還是低潮你都要持續經營。不能說高潮的時候,就把它賣掉,低潮的時候再把它接回來,沒有這種事情。一些偉大的企業,低潮的時候它要抓緊時間進行收購,進行擴張。但是我們做股票不是那麼回事,高潮時把它賣出去,低潮時把買回來,才是明智的選擇。
       而且,一個公司,在陷入低潮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它一定可以東山再起,因為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了,一些技術方面的變化,一些管理團隊的變動,可能都會對它的持續經營造成致命的影響,有些坎可能過不去就過不去了。我們死守一個公司,風險實在非常非常高。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柯達,幾十年的大藍籌,現在一敗塗地。但我所說的意思不是指普通意義上的波段操作。我覺得中短期的波動,是難以預測的;但是一個長期的波段,週期方面重大的波段,是可以分析和預期的。我們一定要研究
       三.公司經營分析
       (一)公司本質:價值觀和執行力
       我認為,一個公司就是它的價值觀加上執行力。
       價值觀,我的理解有三點:第一點是它的願景,它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公司,第二點它如何定義和員工的關係,第三點它如何定義的和客戶的關係。這些就是價值觀的全部。
       講個例子,萬科,我很熟悉的公司。它的願景是做一個純住宅的公司,至少在08 年之前是這樣,後來做了一點調整,也做一點商業地產。而且它想成為一個令人尊重的公司,它整體的住宅設計、質量,尤其是物業管理都做得很好。
       它如何對待員工呢?它每年都會請蓋洛普做一個員工滿意度調查,一直都很高。它有非常尊重員工的文化,希望和員工一起共同成長,經常做培訓,並給員工不錯的的待遇。和客戶的關係呢?我買過萬科的房子,我覺得萬科的物業管理在行業裡是遙遙領先的。它的服務理念,它對住戶的承諾真是非同凡響。所以它不但有價值觀,而且它是真正這樣去做的。雖然我幾年前就把它的股票賣掉了,但我仍然認為它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問一個普通人,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麼,他不清楚,甚至認為這是自尋煩惱。只有最優秀的人,他會認真思考總結,他有一套完整清晰的為人處事的哲學,他就是這樣做的。公司亦然。
       執行力包括:一是員工賞罰晉陞機制,二是質量管理,三是客戶關係管理,四是研發和創新機制。
       (二)選股標準
       1 .護城河
       我評估公司是否優秀和強大的指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巴菲特常說的護城河,它的深度到底有多深。除此之外,我認為無須第二個指標去評判。沒有比這更核心的東西了。護城河一般源於專利技術、服務質量或者產品質量。Intel,它的護城河是技術專利,萬科星巴克這些公司,它的護城河是它的服務和質量。形成很深的護城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研究公司,看它的報表,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感受它的價值觀,評估它的護城河的深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公司「軟」的東西,比「硬」的東西更重要。企業經營非常複雜,而且變化很快,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公司基本上是無法預測的。從長期看,護城河很深的公司,總是不斷會給人帶來驚喜;護城河很淺的公司,就會不斷給人帶來壞消息。你選擇一家公司,它有一個好的團隊,有很深的護城河,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你去預測它,其實是浪費你的時間,但你可以去跟蹤它,觀察它。我如此強調護城河,因為這是成功選股的關鍵。
       2.三點標準
       我這幾個標準是消費類公司的選股標準,其實稍稍修改一下,別的公司也適用。我自己是真的這樣去選股的。
       第一:善待客戶。對於消費類公司,我們一定要注重客戶對它的產品有多滿意,投訴機制是否順暢。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客戶滿意度很高的公司,才值得我們研究。如果客戶對這家公司的產品不滿意,那多好的財務數據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善待員工。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都是很高的。他們會為身為公司的一員為榮。像萬科,畢業生如果能去萬科-----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他覺得挺驕傲的。在互聯網業,如果能到騰訊或者到百度,這個員工也覺得挺自豪的,能去這個公司很不容易啊,證明自己很優秀,他也願意為這個公司有所付出。我經常問他們員工工資收入水平,晉陞是否主要是內部產生,每年是否有一定的淘汰,工作是否有成就感。要瞭解這些,就必須和公司的各個階層,包括高中低層都有接觸。要瞭解員工的士氣,最好的辦法是問最前線的員工,看他們是否滿意,鬥志是否高昂,如果他們對公司諸多指責,那麼就要小心一點。我們要深入公司,和各級員工建立一些私人的關係。
       第三:產品創新。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沒有經常推出新產品,賣得好不好。如果你是招行的股東,經常去他們的網點,看看他們的服務好不好;如果你是騰訊的股東,你可以下載他們的軟件,看看有沒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別的公司的產品性能上對比一下。要親自體會。商業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是利潤持續增長的保證。
       最好的消費類公司的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有幸能遇到這類公司,就可以做為長期投資目標。巴菲特當年投資的《華盛頓郵報》,美國中產階級就讀這份報紙,覺得是一種身份象徵。你看鳳姐,她讀的是《故事會》《知音》這些,說明她品味很高,知識淵博,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你在星巴克一坐,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小資了。騰訊的產品,當然由於最近和360 斗,名聲不太好,你看很多年輕人,生活在QQ 上,聊QQ、玩QQ遊戲、QQ 空間、QQ 秀、聽QQ 音樂,偷瓜偷菜等等,當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你就發現它的黏性特別強。
       如果一家公司它的產品有這種特質,往往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如果它的產品甚至能達到某種壟斷的程度,那就更好了。再舉騰訊這個例子,這次名氣受損得厲害。但是雖然你覺得不好吧,但最後大家還是要用它。壟斷就是這麼好的一件事情。雖然你不滿意,但是又不能找到可以替代的東西,只要就用它了。企業總會有些行差踏錯的時候,不好的時候,壟斷性的產品,就能始終維繫和客戶的關係,有巨大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碰到順境的時候,它會比任何對手都要增長迅猛。所以碰到壟斷型的企業,市場會給很高的溢價。像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基本是這兩大寡頭壟斷了中國的某個細分市場,具有很強的提價能力、議價能力。對投資而言,壟斷是比較好的事情,是重要的戰略投資標的。
       從財務角度來看,簡單談談,我們希望有好的ROE,有好的毛利率,少負債,最好不負債。依我的選股標準,如果公司的毛利水平沒有40~50%,那根本連看都不要去看它。毛利水平很低的公司,降價的時候,風險很大,抗通脹的能力很弱,不是一個好的長線投資的標的。
       (三)公司的生命週期
       我把一個公司的生命週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平台期和衰落期。長期投資於不同週期的公司,獲得的回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投資的時候,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它到底處於什麼的一個階段。我最喜歡投資的公司,是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它已經脫離了初創期的危險,公司業績開始大幅成長,那麼我們有機會獲得豐厚的利潤。處於平台期的公司,是不值得長期投資的,最多只有一些階段性的交易機會。
       整個成長期,我把它再細分成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接著進入平台期。我先給大家介紹這個概念,到後面談到公司估值時再和大家詳細討論,這關係到股票買點和賣點的問題。
       那麼我們怎樣判斷公司處於成長期的什麼階段呢?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致可從四個方面判斷:首先,要看市場容量,有時候要看細分市場的容量,韋爾奇有個「數一數二」的策略,是指在細分市場裡數一數二;第二,看核心產品的市場份額,如果份額已經很高了,那就意味著成長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如果比較低,業績增長的潛力就大些;第三,要看公司新產品儲備;第四,要看它的併購策略,尤其對科技公司。
       (四)巴菲特的遺憾
       巴菲特常有談論選擇公司的標準,他非常強調護城河,但是,很少談論公司處於什麼成長週期,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甚至誤導了不少中國投資者。實際上,從98 年開始,他的股票投資做得非常一般,真正成功的投資只有中石油和比亞迪,但相對他管理的資金規模,金額都不大。在98 年之前,他有過非常成功的投資,例如吉利剃鬚刀、可口可樂、蓋可保險、喜詩糖果、運通信用卡、富國銀行,無一例外全都是消費類公司,而且都處於比較高速增長的階段,股價都漲得很好。98年之後,也許他公司規模太大了,或者他年紀太大了,以至於他很難體驗一些新的產品,對消費產品的的敏銳性就不夠了,所以就難以重演當年的神話了。現在他投資了很多能源、公共事業類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成長能力當然不會很好。因此,我們學習巴菲特選股,是指學習他在98 年以前的選股,而不是現在。可口可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的可口可樂股價,比98 年跌了30%。他在02~03 年的時候檢討過,說在98年的時候就應該把他賣掉,因為當時可口可樂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裡的佔有率已經很高了。上個月,央視採訪巴菲特,但斌向他提了這個問題,說你的可口可樂十年來跌了 30%,你怎麼看啊?巴菲特當時顧左右而言他,說公司很優秀啊之類的話,隨便對付過去了。我覺得挺很遺憾的。一個公司,哪怕它的護城河再深,它的管理團隊再優秀,當它過了成長期,進入平台期,從長期來看,它給你的回報往往是不理想的。萬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我非常欣賞,但是可能最好的成長期已經過了,可能就不見得是很好的投資品種了。
        四.公司估值
       (一)買點和賣點
       巴菲特反覆強調「安全邊際」,好公司在較高折扣時買入,才有安全邊際,才有好的收益。如何給公司估值呢?他提出了一個現金流折現的模型,這個模型理論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要求預測公司未來五至十年的增長速度並計算其未來現金流,然後根據一個合理的折現率,計算出今天公司值多少錢。例如現在公司每股值10 塊錢,當跌到5 塊錢的時候就買進它;未來當升到20 塊錢的時候,就賣掉。可見,這個模型不但是個估值體系,而且還是個操作模型。
       但是我發現,根據這個模型去估值、去操作,非常困難。
       首先。因為我們很難預測公司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增長速度,折現率多少比較合適,也很難判斷,因為折現率理論上和利率相關,利率理論上和通脹率相關,要判斷通脹率談何容易。由於要計算的時間很長,增長速度或者折現率稍稍作些調整,計算出來的估值會出現巨大的差異。我有些朋友在07 年8 月份40 塊錢買入萬科,當時萬科已經3000 多億市值了,他自己也用模型算了一下,覺得也不貴啊。除了現金流折現這種模型,現在還出現了更多的估值模型,其實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同樣問題很多。根據反射理論,在股價漲跌的過程中,我們的預期會不斷發生改變。大家如果多看看一些券商的研究報告,就會發現這個問題。股價漲了,它的估值模型的參數就變了,目標價就提高了,股價如果超過設定的目標價後,分析師繼續調整參數,目標價更高了。如果跌了,處理過程也一樣。今天是一個估值,股價大漲或大跌後,即使公司的經營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公司又是另外一個估值。在股市頭部和股市底部,相隔幾個月,一個公司的所謂估值可以相差幾倍,尤其是一些週期類公司,分析師的報告看起來都很有道理。07 年7 月份的時候,看看不同券商的地產研究報告,普遍將萬科的目標價調到五六十元,甚至七八十元的,這都是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地產分析師的報告。是不是很可笑?由於各種不同模型的參數設置的隨意性很大,以至所謂公司估值,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實際上,不是分析師給這個公司估值,而是當時的股價給公司估值。這很有趣吧?我越研究,就越發現,估值這件事情,很不靠譜。公司無所謂估值,你不能給它一個準確的估值。如果非要說有估值,那乾脆說它有好幾個估值。研究買點和賣點,哪個價格值得買進,哪個價格可以賣出,比研究公司值多少錢更有意義,操作性更強,也許更符合股市波動性的特點。
       那是不是我們就根本不要管什麼主流估值模型了?不是,這些模型的假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要瞭解市場的共識到底是怎麼回事,然後才能利用它來發財。我之所以說,所有的估值都不靠譜,是因為我瞭解市場上基本上所有的模型,這些模型都有些什麼重大的缺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買點和賣點。
       (二)市場中的主流估值方法
       簡單分類一下,市場有三種估值方法。
       1. 成長性估值
       第一種是成長性估值,我們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速成長公司估值,另一類是高速成長公司估值。給低速成長公司估值,有個模型叫做所謂的「戴維斯雙殺」。你以比較低的市盈率買入一些低速成長的公司,舉個例子,比如說以10 倍的市盈率買入一個公司,它每年的成長也不高,10%吧,持續3 年之後,市場認為它的增長比較穩定,因此給它的合理PE 從10 倍提到了13 倍。你的回報是1.1*1.1*1.1*1.3,掙了超過70%的錢。這個模型可靠嗎?見仁見智,我很懷疑。對於一些比較穩定的公用事業類公司,由於產能擴張引起低速增長,可能有些道理。瞭解一下吧。
       對於比較高速成長的公司,情況會比較複雜,現實中它的波動性會非常強,價格容易大起大落,談所謂估值基本沒有意義,我們要討論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1)賣點
       我介紹過,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公司,成長期又可以分為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然後進入平台期。我認真研究過,在高速成長期的後期,或者是穩健成長期的中後期,市場會給公司一個很高的估值,PE 會很高。在高速成長期的末期,市場往往會極度不理性地給它一個不可思議的PE。我們看01 年的時候,網絡股泡沫就是這樣吹起來的,有些網絡公司之前可能以每年400~50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就認為這種速度可以長期持續,一個沒有任何贏利的公司也可以賣出一個天價,這當然是一個好的賣點。高速成長期之後,到了穩健成長期,在它的中後段,市場給他的PE 會稍稍回落,但仍然能維持一個比較高的估值水平,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賣點。一旦進入緩慢成長期,價格往往會大幅下跌,它的PE 水平就會大幅下滑。看看Google,一家偉大的公司,穩健成長過去之後,現在的PE 水平大概只有24 倍。微軟也是,微軟現在的價格是2000 年最高價的一半不到,PE 只有 11 倍,過了穩健成長期,公司價值可能大縮水,所以判斷它現在處於什麼成長階段,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漲不動的時候,也是一個賣點。怎麼解釋這個問題?我們經常會琢磨,公司經營情況如何,這個公司的目標價是多少。如果有一天,發現它漲不動了,各種好消息都出來了,它還是不漲。那它現在是什麼價格,那它就值什麼價。不要和市場過不去。這個道理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2)買點
       好公司碰到不好的時候,是最佳的買入機會。或者是由於股市大跌,或者是行業遇上低潮,或者是公司碰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導致價格大跌,那都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巴菲特說過熊市是投資者的好朋友。每次碰到股市大跌的時候,都是好的買點,所以我們應該很Hi 才對.,而不應該愁眉苦臉。當年他買運通,那時公司剛發生了色拉油醜聞,股票跌得一塌糊塗,但巴菲特認為這一事件並不影響公司長遠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碼買進。當年買萬科也是,05  年上半年,公司發展得很好,但行業受到宏觀調控,市場如驚弓之鳥,一路暴瀉,股價跌到你不敢相信為止。這種機會,太難得了。
       另外,跌不動的時機,就是買入的時機。舉個例子,08 年10 月份的時候,金融風暴,跌得非常厲害,港股從32000點一路往下狂跌,當時的PE 是25 倍多,到底能跌到哪呢?是20000 點嗎?18000 嗎?不是,跌到10600 點,PE 是6.3倍,令人難以置信。騰訊當時從70 多塊跌到40 塊,還曾經下探到過35 塊。跌到40 元的時候,按當年的業績算,PE 在23倍左右,仍然是香港,甚至全世界最昂貴的股票之一,還能跌嗎?為什麼就不能跌到20 塊錢,10 塊錢?如果跌到10 塊錢,就是6 倍多的PE,和市場差不多。那個時候,還連接發生了幾件事情:百度出了個「央視門」,央視爆光它的搜索廣告裡有假藥廣告,大家口誅筆伐,股價從400 多元暴跌到102 元;騰訊廣告部的一個領導出了一點醜聞,據說是一些廣告費用不清不楚,那叫「廣告門」,投資者很擔心;這還不算,馬化騰在41 塊錢左右,出了大約1186 萬股,震驚市場,他為什麼這麼做,是不是對公司不看好了?大家嚇壞了。但是,這麼多很壞的消息出來後,40塊錢左右它就跌不動了,我們還能指望它能跌得更多嗎?要不要再等等?實際上,跌不動了,就是一個最好的買點。說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需要冷靜分析公司業務,更需要勇氣。
       (3)和宏觀面的相關性
       有些公司的業績和宏觀面是強相關,有些是弱相關,還有些比較中性。對強相關的公司,我們在判斷買賣點的時候要有定力,要耐心等待週期的頂部區域或者底部區域。對弱相關的公司,我們更多的是瞭解公司本身基本面的情況,而不必太關心宏觀面。這有很多的教訓,比如說一些消費類的公司,其實和宏觀經濟的走勢相關度並不太高,很多人等啊等啊,總想在宏觀面最差的時候才動手買入,這會錯過很多機會。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判斷公司和宏觀面是何種相關。
       (4)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買股票後就是「長線持有,一直不賣出」。巴菲特也曾經講過:「如果不想持有公司10 年,就不要持有10 分鐘」,事實真是如此嗎?巴菲特從60 年代開始至2008 年,有數據可查的,他一共投資了200 多只公司,持有超過3 年的,只有22 只。可見,護城河的深度是需要經常作評估的。一旦公司的經營有問題,就要走人。或者認為未來增長空間有限,也要出貨。巴菲特在07 年賺了五六倍賣出中石油就是一個好的案例。
       2.重組估值
       重組估值,不是我的研究對象。但我覺得大家可能有興趣。我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李XX的《展望』99  股市:誰是重組大黑馬?》。他是我以前的一個同事,99  年寫了這篇文章。他有嚴謹的思路,經過認真分析,篩選出20  多只公司,事實情況是,他推薦的這20  多只重組公司基本上都是後來一兩年的超級大黑馬。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這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深度的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學習他的選股思路。後來他自己做私募了,做得很好,收穫頗豐。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財富,和他的的深度直接相關。
       3.相對估值
       還有相對估值,其實也並不是我研究的重點。剛好有一個朋友做了分析師,有時候向我請教,我就幫忙總結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經常捕捉熱點進行操作,可能也會感興趣。所謂的相對估值,它的特點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壞,而是在乎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夠上漲。它現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講究的是資產配置、板塊輪動、博弈。當然他們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敏感性分析,對經營指標、行業政策、經濟指標(利率等)、資金喜好等,進行一些敏感性分析。我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大家開拓一下思路。
       (1)總結一個行業裡幾類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種模式之間的優缺點,核心的幾個經營指標是什麼。對一個具體公司,什麼經營數據的變化,可能對他的經營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連鎖店的商業和百貨類的商業,最重要的營運指標是不一樣的。地產公司,它的地儲備和土地成本,對業績的影響很重大,對股價影響也很敏感。對網遊類的公司,ARPU 值、平均同時在線人數這些指標,就很敏感。當這些營運指標出現比較大的變化的時候,就需要你非常認真去關注了,可能會引起股票價格的比較大的波動。
       (2)行業政策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比如行業標準、出口退稅、稅收政策的變動,對公司影響是怎麼樣的,哪些公司會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課。
       (3)宏觀經濟指標,例如利率上調對公司的影響。簡單而言,對負債率高的公司影響就比較大一些,對輕資產低負債的公司影響就會小一些。
       (4 )資金偏好的敏感性。講幾個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的喜愛。在中國,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比一般A 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認為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過高;二是機構持倉的比重,如果機構持倉某隻股票比例已經很高了,那麼股價再漲就難了,如果持倉比例比較低,才容易跑出黑馬;三是在行情反彈的時候,行業內估值相對比較低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青睞;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IPO,其定價會影響已上市的同類公司,等等。
       (5)一些公司經營情況很糟糕,股價很低,這種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它經營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對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同進也存在一些重組、收購和資產注入的可能性,容易成為黑馬。
       (6)高度關注公司的增發和回購。
       (7)關注管理層激勵。公司業績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們要認真研究管理層激勵的具體條款。它可能會對公司的未來業績有所指引。
       還有更多,希望大家不斷總結。
       此外,對於一個分析師,他的中心任務是持續地系統性地尋找黑馬和迴避風險,我們可以做兩個測試和一個評估。第一個測試叫股價強弱測試,還有一個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它們的理論模型是這樣的,叫內部消息洩露模型,或者叫老鼠倉模型。比如說一個公司已經公佈季度業績了,三個月之後才會再次公佈業績。我做一個假設,這三個月裡面公司沒有發生重大的事情,行業方面也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事情。那麼在這3  個月裡,能影響股價波動的,應該只有大盤整體的走勢。三個月內股價的波幅減掉股指的波幅,按道理應該是一條直線,對不對?但是情況一般並不是這樣的,往往有波動,甚至大的波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發生了內部消息洩露。一些內部人,比如說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或者銷售總監等,瞭解公司的經營情況,消息就這樣洩露出去了,他的親人,或者好的朋友,或者一些關係較好的基金經理,就會不斷地買進或者賣出,導致股價有所波動。
       股價強弱測試:就是週期性,如一週或一月,對同一個行業裡的一批個股,或者找一批最有相關性的個股,比較彼此走勢的相對強弱。如果發現某個公司股價持續相對走強或持續相對走弱,作為分析師,應該打個電話或登門拜訪瞭解一下情況了。
       第二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就是當公司遇上好消息或壞消息時,對它的股價表現進行打分。例如政府出台了一個地產利空,地產公司平均跌幅在5%,但某個地產公司只跌了1%,甚至還漲了,那就給它打個很高的分數。或者,公司公佈了一個重大利空,分析師猜測應該會下跌5%,但是它只跌了1%,甚至還上漲了,那也給它打個高的分數。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的話,可能是由於公司經營方面起了某些變化,那麼分析師就應該關注了。
       堅持運用這兩個工具,因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能有助於系統性地分析公司情況。
       另外,可以進行一個分析師評級評估。有份量的分析師對公司股價走勢的影響會比較大。我們要瞭解他們是如何估值的,主流的估值模型是怎麼樣的。我們要分析其平均預期,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共識。自己研究這公司後,如果發現公司業績比市場共識要高得多,那可能是一個好的買點;如果遠低於市場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好的賣點。另外,如果發現很多分析師高度一致看多或看空的時候,往往是好的買賣點。
        五.小結
       現在我想做一個小結。市場裡有很多種投資理念,每一種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處。我所堅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說簡單也很簡單。
       首先,分析宏觀週期,每三五年就是一個經濟週期。我們要耐心觀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選股標準,耐心等候合適的買點;
       最後,既然公司是無所謂估值的,我們要和市場若即若離,關注市場的情緒。
        六.投資的境界
       和做人一樣,投資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們應該有信心見賢思齊。
       有一天我看《莊子》裡的《庖丁解牛》,豁然開朗,覺得我們做投資能達到的境界,原來和庖丁沒有分別。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講講他是如何解牛的,為什麼水平如此之高,聽完之後,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說,宰牛之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下刀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脈絡可尋,對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要認真把握,掌握其規律。例如投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宏觀面、波動性、公司經營、估值體系這些節點都很重要,我們要全盤考慮,發現規律。普通屠夫宰牛,一個月就要換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換刀,因為他們總是猛割猛砍,當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樣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沒換過。
       他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他對骨頭關節這些地方,不是一輪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遊走於「有間」(空隙)之中,自然遊刃有餘。
       我的理解是,投資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會遇到很多困難,股價的漲跌,也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影響。我們要力爭發現一些重大的趨勢,包括宏觀面的、或者公司經營層面的,在困難堆積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尋找一條坦途,儘可能迴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選擇。垃圾堆裡找黃金,非常困難;大勢很不好,有些聰明人橫刀立馬,火中取栗搏反彈,很不容易;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爾夫曾教育巴菲特:「沃倫,如果你在一個黃金堆裡找一根黃金做的針,那麼找這根針就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可是看一看周圍,到處都是拿著放大鏡去尋找這根針的聰明人。簡而言之,我們要去掙一些容易掙的錢,不要去掙一些很難掙的錢。容易掙的錢呢,容易掙很多倍。很難掙的錢呢,即使我們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還是很難掙錢。
       庖丁解牛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種感覺太好了,有志於投資的各位,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達至庖丁的境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1

用「不姓王」的董事長建立專業經理人制度 陳寶郎是救火隊長還是過渡人選?


2011-9-29  TWM




九月十五日,前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將正式上任,成為台塑化第一位「不姓王」的董事長。在中油四十幾年的他,轉任台塑化後要怎麼做?強調要讓專業經理人治 理的台塑是力挺陳寶郎,還是把他當成過渡董事長?

撰文‧方沛晶

內定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在九月十一日接受︽今周刊︾專訪,他笑說要好好把握最後幾天「退休老頭子」生活,趁著中秋假期在高雄與家人團聚,這幾天他忙著和老 朋友喝茶、敘舊,還抽空做身體檢查,因為之後,不要說陪家人,他可能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陳寶郎向本刊證實,基於利益迴避原則,已辭去經濟部工業局「麥寮工業園區工安監督專案小組」委員,並將在台塑化九月十五日臨時董事會通過任命案之後馬上上 任。陳寶郎透露,「這個天人交戰的決定,其實是上星期一(九月五日)在合歡山主峰頂確定的。」關鍵電話 改變下半場人生八月下旬,陳寶郎接到台塑集團邀請他擔任台塑化董事長一職,在中油工作超過四十年,他第一個反應是「我年紀大了,又不缺錢,幹麼這麼累?」 原本打算回絕的他,最後會答應,其實和國光石化喊卡有關。

「五月底,國光石化小組解散後,我就過著每天爬山、喝茶的愜意生活,只不過看到新聞上的台塑工安事件,還是會在心裡喊:﹃加油啊!﹄因為台灣石化業只剩你 一家了。」陳寶郎不諱言國光石化叫停是政府一大錯誤,因為石化業和工業的關聯性最高,影響數十萬人的未來生計。

懷著未竟的遺憾退休,陳寶郎原本想過含飴弄孫的生活,然而台塑高層的一通電話,改變他的人生計畫。「為了這通電話,我思考好幾天,最後決定不想,去爬 山!」陳寶郎和友人走了一趟合歡山,在三四一七公尺的合歡山主峰上,看著壯闊的山嵐、蓊鬱的翠林,想到自己一輩子奉獻給台灣石化業,如果麥寮垮了,台灣石 化業就真的完了!

此時,他才決定接受台塑化邀請,接下整頓六輕這個燙手山芋,成為台塑化第一位「不姓王」的董事長。

處理抗爭 自有一套手法自述「還懷著三分理想」的陳寶郎,台南農家子弟出身,原本計畫退伍後要到台塑工作,卻因為陪同海軍官校同袍應試而考進中油高雄廠。後來雖然也 考取台塑,但因任職中油未滿半年,若要離職須繳回薪資,家境不好的他只好留下,而這一留,就是大半輩子。

從最基層的工廠操作員開始做起,光是試爐,陳寶郎就從一輕參與到四輕,包括設備、建廠、企畫、公關,歷經中油十六個單位與職位,最後從總經理一職退休,在 石化業的資歷相當完整。

為人親和是他一路「官運亨通」的主因。陳寶郎是高廠第一任工業關係室主任,專門處理最棘手的「反五輕」抗爭,當時後勁地區有七個不同派系,誰都不服誰,面 對一群人叫罵、拍桌,陳寶郎不但不能生氣,還要耐心溝通。這些歷練也讓他和一般「石化人」很不一樣,懂得把艱澀的業內用語,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對外溝通。

「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生氣才是大學問。」陳寶郎說,自己的個性其實是外柔內剛,而且在工作上很好強。例如他當中油副總經理時,就開始徹底研究主要競爭對 手︱︱ 台塑化的成功之道,列出所有數據比較,發現中油進口原油,有三二%都煉成利潤極低的燃料油,但台塑化卻主要生產高利潤的汽、柴油,於是他力主蓋新廠、淘汰 舊廠,讓燃料油煉製從三二%掉到一○%,提高中油的毛利率。

○四年,中油單月油品虧損超過五十一億元的艱困時刻,陳寶郎接掌了總經理一職。為了和擁有完整上中下游供應鏈的台塑抗衡,他設計出一套整合計畫,地點就在 離麥寮不遠的雲林台西鄉。當時陳寶郎帶一位祕書,兩人開始招商,結果有高達一二七家公司申請要加入計畫,這也就是後來成立的國光石化。

重披戰袍 擬定「治火」三部曲如今,不甘國光石化喊停,陳寶郎不服輸地重披戰袍,還未到職,他心中早已擬定一套「治火」三部曲,一要將硬體設備全面檢修,二要補強員 工工安文化,三要改善管理制度,「尤其硬體設備,我發現台塑的確因經驗不足而有疏失。」以七月三十日的第七次大火為例,他認為關鍵不在鋼材,而在硬體設計 不良。

不過,改善計畫是一回事,能否施展拳腳又是另一回事,在明年台塑化董監改選的情況下,陳寶郎是否只是「過渡」人選?王家人對這位「外姓」董事長的支持度又 有多大?

尤其近期台塑化將包括原油、液化石油氣(LPG)、煤炭等,一年高達兩百億美元的原物料採購權,移轉到台塑集團總管理處,加上去年才劃歸給台塑化督導的台 塑海運及台塑貨運,原本都由前董事長王文潮直接管理,現在也傳出將劃給台化,或有一說將獨立營運,不禁讓人懷疑是否「削減」陳寶郎的管轄權。

針對此事,陳寶郎哈哈笑說,「台塑怕我誤會,特別打電話來解釋一個小時。」他說,台塑集團採購業務原本就是由總管理處負責,其他三寶循此制度行之有年,而 台塑化則是考量原油、煤炭及天然氣等行情波動較大,因此自行處理。

今年初,為了制度一貫性,台塑集團評估將台塑化原料採購權回歸總管理處,不過執行時間正好遇上工安事件,才會讓人有所疑慮。「這個決策我可以理解,原油就 是死豬價,誰買也差不了多少,中油也一樣,十幾年前是總供應處集權採購,後來怕大家有大鍋飯心態,又分權到各事業部,去年三月又回歸貿易處,這都是整體考 量!」陳寶郎強調,「自己都快七十歲了,而且人什麼教都可以信,就是不要信計較。」他不去想權力是否被削減,或還能做多久,只是捨不得四十年的產業經驗隨 著他退休而消失。不管六輕工安改造是否在他手上完成,他對社會、對自己都交代得過去。

陳寶郎

出生:1943年

現任:9/15後接任台塑化董事長經歷:中油總經理、中美和石油

董事長、國光石化董事長

學歷:成大化工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45

基金經理工作流程揭密:「用眼光在下賭注」 清敏

http://www.xyzlove.com/Transshipment/Finance/jjjlgzlcjm__yygzxdz/jjjlgzlcjm__yygzxdz.htm

,根據一些機構的研究成果,構建股票備選庫,對擬投資對象進行持續跟蹤調研,並向我們(基金經理)提供個股、債券投 資決策支持。接著我們根據投資決策委員會的投資戰略,在研究部門研究報告的支持下,結合對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投資時機的分析,擬訂所管理基金的具體投資 計劃,這包括:資產配置、行業配置、重倉個股投資方案。

 

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决策程序
銀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決策程序

  那麼,我們基金經理的運作空間有多大呢?我們是一個基金的具體管理者,對基金投資行為負直接責任,我們權力的大小直接關係到基金的風險和收益狀況。在 投資決策委員會和公司主管領導的授權範圍內進行投資決策外,我們還會根據基金契約規定向研究發展部提出研究需求。公司研究發展部根據基金契約和相關規定, 確定500多支股票構成一級股票庫,在此基礎上,根據股票風險收益特徵,確定約200支構成二級股票庫。對這些股票,研究人員將對其跟蹤,對準備投資的個 股,還須安排我們走訪上市公司,進行進一步的調研,對股票基本面進行深入瞭解分析。然後由我們來構建投資組合,並在授權範圍內可自主決策,否則要上報部門 負責人和投資決策委員會批准後,再向中央交易室交易員下達交易指令。投資人彙集起來的幾十億或上百億資金就這樣通過中央交易室流向股市或者債市。


資金流入股市後的年度操作

資金流入股市或債市之後,基金經理們還要做什麼呢?我們來看看嘉實穩健基金經理田晶2004年的舉動吧:

模特2:嘉實穩健基金經理田晶  

2004年2月,我在上海參加的全球基金經理大會上發現,許多國外投資機構已經不太看好中國的經濟,尤其對週期性行業的發展態勢表示質疑,有跡象顯示 一部分資金將撤離A股市場。同月,央行發佈的《2003年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部分行業盲目擴張,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特別是鋼鐵、電解鋁和水 泥。」基於以上原因,我在一季度大幅減持了鋼鐵股,增持了石化股。

3月25日央行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依據利率週期分析法,我在4月間清空了受升息預期影響最大的銀行股;4月到5月份正是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的時 期,不少機構此刻正在對石化股大幅增持。我卻減掉上海石化和揚子石化,保留了中國石化。做出這樣決策的思路源於國內原油市場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而成品油 價格處於相對封閉的定價體系中。原油價格的上漲勢必擠壓煉油行業的毛利,按此思路減掉了煉油業務比重較大的上海石化和揚子石化。

我在上海石化和揚子石化上的收益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期,我為什麼不賣呢?上海石化的買入價格是5元多錢,以近8元的價格賣出;揚子石化賺得更多,以10 元多錢買入,在14.5元左右的價格賣出。而從事開採、煉油、石化到成品油銷售一體化經營的中國石化在油價上漲的過程中的受惠完全可以抵消煉油板塊利潤的 下降,因此對中石化採取了繼續持有的策略。事實證明,在本輪下跌中,中國石化是石化行業中跌幅最小的企業。在二季度,我在組合中增加了煤、電等行業。

從田晶的自信可以看出,自嘲為中國股市最後的守望者的基金經理,似乎心態都相當不錯。畢竟基金整體受系統性風險的打擊,大家的淨值都在跌,投資者也沒 有多少責備的意思。儘管個別基金重倉股近來持續遭遇較大拋壓,基金經理卻是勇猛入市,以罕有的高倉位迎接大盤破位的到來。用田晶本人的話來說:「連續出台 的政策利好終究會促使市場由量變到質變,後市大盤進一步上行的概率很大」。


基金經理的風險與回報

據一份基金領域的薪金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基金經理的年度總薪酬集中在39~70萬之間,其中基金管理總監的薪酬的高端水平已經達到120萬。基金經理後則依次是銷售和研發等崗位。即便是基金行業應屆本科生的月薪起薪點也在3000元以上。

用基金經理們的話來說,他們薪酬中很大一塊是獎金,而獎金是根據業績排名來發放的,因此排名靠後的基金經理往往拿不到獎金,待遇其實很一般;第二,基 金經理是高風險行業,考核制度非常殘酷,在中國每年平均有三分之一的基金經理要被淘汰。由於每年的行情特點都不一樣,很難有人是常勝將軍,基金經理就像角 鬥士,一般早晚都會被淘汰出局,這個行業中能夠連續幹上3年的基金經理簡直是鳳毛麟角。

根據David R.Khorana(注)1996年的調查,美國股票型基金經理的平均任期在5年左右,但在中國內地,基金經理變動頻繁,有統計表明,歷任基金經理擔任1 支基金的平均時間只有18個月,其中任職不到1年就被更換的基金經理佔到更換基金經理總數的35.2%。據統計,不包括2003年以來設立的基金,目前 85%左右的基金已更換過基金經理;兩換、三換基金經理者並不在少數,更有3支基金已是四換基金經理,使這些基金前後有了創紀錄的5任基金經理。

從1999到2003年,年度基金經理的年度平均更換率為48.1%;也就是說,每年大約有一半左右的基金會進行基金經理調整。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 很難將基金經理與所管理的基金的業績進行「標籤」式的聯繫,基金經理這一職業雖是「金領」階層,目前卻很難保有。因此就算基金經理收入略微高一些也只是一 種風險補償。

嘉實穩健基金經理田晶說,熟悉資本市場的基金經理任何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投資組合的風險控制,資金的安全永遠都是放在第一位。在美國,一個基金經理想做 得特別好或是特別壞都不容易,因為做得太壞意味著他偏離比較基準太多,做得太好也可能因為他承擔了更多的風險,而客戶可能並不期望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 國外的基金經理一般不會對自己的比較基準做太大的偏離,80%左右的基金經理都能取得中等成績。而中國市場還屬於新興市場,特殊的市場環境和有待改善的考 核機制使得一些基金經理腦中「基準」的概念較弱,有時為追求短期目標,可能會偏離「基準」較多。在市場上漲的過程中你可能通過重倉持有少數熱門股票有突出 表現,但你不知道自己為淨值的大幅增長承擔了多少風險。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風口浪尖上的弄潮兒可能就要嗆水,甚至遭受滅頂之災。資本市場上,生存是第 一原則。從帝國大廈的一層走到頂樓,要一個小時。但是從樓頂跳下,只需要30秒,就可以回到樓底。


基金經理的入行條件  

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杜書明博士介紹:一般來說,基金經理或者是做研究出身,或者是做投資出身。從中國目前現狀來看,是否具有投資方面的「實戰經驗」仍被視為能否出任基金經理的重要條件,直接從研究員出任基金經理者所佔比例並不是很高。

我國基金經理的學歷水平較高。現任基金經理全部具有大學以上的教育背景,90%以上的基金經理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其中5.5%的基金經理具有博士學 位,只有7.6%的基金經理擁有學士學位。另外,基金公司是有海外留學背景人士的重要集中地之一。這種學歷狀況說明,在中國要成為基金經理,碩士學位將是 必備條件之一,大學畢業生很難在基金經理職場立足。

中國基金經理普遍具有較長的證券從業經驗。據統計,中國基金經理的平均證券從業時間為7.7年,其中證券從業時間最長者為現任招商現金增值的澳大利亞 籍基金經理高亞華,證券從業時間長達25年;但證券從業時間最短者只有3年的從業經歷。不難發現,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證券從業經驗是能否擔任基金經 理的最重要的競爭因素。不過,與海外市場相比,我國基金經理的證券從業經驗仍較「短」。例如,David R. Gallagher(2001)的調查表明,澳大利亞高級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時間在16年以上,投資分析員、基金經理助理的平均從業時間也在9年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