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盛頁巖油第一手調研報告:美國已經接受低油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05

高盛首席股票分析師David Kostin上周前往德克薩斯州,會見投資組合經理,就石油展開談話。

Kostin表示,我們遇見的每個人都接受了原油將會長期處在低位這一事實。我們見到了許多德州大學的校友,但是沒有遇見一個看多原油的人。

周五,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收盤價約76美元,而布倫特原油價格略高於79美元。

布倫特原油價格自6月以來下跌了33%,同期WTI原油價格下跌了30%。

上周,美國金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總結了油價下跌的三大催化劑: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原油供給增長,全球原油生產中斷減少。

盡管期貨市場預計油價將下降到2020年,但近期油價的暴跌重塑了投資者的期望曲線,並將近2年的油價預期大幅推低。

screen shot 2014-11-16 at 6.22.07 pm

至於這將對原油生產產生多大影響,Kostin預計,當WTI油價處在每桶75-80美元的區間時,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將削減產量,而沙特阿拉伯的財政均衡點為每桶75美元左右。

高盛預計,2015年,布倫特油價將在每桶84美元附近,WTI原油價格將在每桶74美元附近。所以,高盛預計沙特阿拉伯將減產,而美國頁巖油增長將放緩。

達拉斯晨報上周的報告指出,自2010年以來,德州的原油產量已經翻番。

Kostin指出,明年石油公司的資本支出將表現平淡。在過去5年,石油公司的資本支出占到了標普500指數公司資本支出的1/3。

高盛預計明年標普500指數公司整體資本支出將增長6%。石油公司目前占到標普500指數10%的利潤、9%的市值。

不過,隨著油價的下跌,消費者將受益,更低的成本對部分公司有利。高盛預計,2015年,油價每下跌10美元,標普500指數的每股利潤將上漲2美元。

screen shot 2014-11-16 at 6.31.19 pm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40

神州專車第一手體驗報告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77

神州專車第一手體驗報告
作者:郝雲帆


神州租車近期開始低調測試旗下專車服務-神州專車。作為神州租車老客戶的我第一時間收到了測試信息,正好趁這次出差體驗了一下神州專車的服務。我用路上堵車2個小時的時間與接我的司機師傅深入了解了神州專車的一些運營和管理的細節,從交談中我能感覺到神州做專車的決心以及優勢。體驗報告在此奉上供大家參考。

服務流程:

1)手機下單,司機師傅接單後主動聯系我溝通見面地點詳情。
2)上車後司機師傅讓我檢查里程表,然後將里程數輸入手機中司機端應用
3)啟程前司機師傅問我是否認路,若認路會按我的喜好走,不認路將使用百度地圖選擇最近路線。
4)到目的地後,司機師傅讓我再次確認里程表,之後輸入手機中。
5)司機師傅輸入完畢後我的神州專車應用中會顯示計費詳情。計費方式主要依據車輛檔次(普通、商務、豪華)、行駛距離以及時間。
6)付款後進行服務評價,之後結束整個服務流程。


整個體驗過程最深的印象是司機師傅的服務意識很強,對最後用戶的評價非常在意。原因是這些司機師傅都是神州專車的正式員工,月收入由兩部分組成:底薪+浮動獎金。司機師傅說底薪很少,與公開招聘信息上描述的6500底薪相差甚遠(根據對話,我估算應該在3000上下)。而浮動獎金主要取決於拉單次數以及用戶評價。由於神州專車采用了派單而非搶單的機制,司機師傅無法控制接單數量,所以用戶評價就變得非常重要。神州專車規定如果有一個客戶的評價不到滿分(5星)就會在浮動獎金中扣除相應的數額。

一些服務細節:

1)車是新的帕薩特,車上提供wifi。實際上是司機師傅手機共享出來的熱點。
2)在碰頭的階段,由於見面地點地形複雜導致我們互相找了15分鐘才找到,以至於司機師傅一路上好幾次表示不好意思。
3)說話態度很友好
4)開車平穩,基本沒有出現急加速和急剎車的情況
5)路上堵車,司機師傅主動查詢路況,告訴我前方900m行駛緩慢
6)神州專車對司機師傅有標準的著裝和服務用語規定。例如必須穿深色西裝。


一些運營和管理細節:

1)神州專車已經開始大規模的補貼行動。比如充值500以上多送20%,上無封頂。
2)支付車款不能用現金。只能通過預先充值或者綁定信用卡。若結賬時尚未綁定信用卡仍可離車,並在兩小時內完成支付。
3)司機招聘至少5年以上駕齡,並且會有路考
4)神州專車有一個很專業的調度後臺。所有接到的但都會通過後臺接收並進行分派。後臺還有計費、監督及客服等功能。
5)派單是隨機的,馬上用車派單範圍5km,預約用車派單範圍40km
6)沒有被派單的司機師傅理論上是不能開車移動的。後臺會根據司機師傅使用車輛的行駛里數和接單情況進行監控。
7)運營車輛全部屬於神州專車
8) 神州專車已經覆蓋了36個城市


一些其他細節:

1)司機師傅原來在私企做司機,後來看到神州專車招聘就來了。過來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看好專車市場;第二,覺得神州是大公司,說出去倍兒有面兒
2)司機師傅說神州專車是目前最為合規的專車服務供應商。在北京事件之後,現在查的很嚴,公司特別進行了如何與臨檢的執法人員溝通的培訓,並且有專員隨時接聽司機師傅的求助電話,以便溝通不順時有專員與執法人員溝通。
3)司機師傅後來陸陸續續介紹了好多朋友加入神州專車
4)司機師傅目前為止還沒有碰到沒給5星評價的用戶,工作也很開心
5)神州專車規定每日平均在線接單時間要達到11小時
6)司機師傅說對P2P租車模式很不放心,主要是考慮問責的風險。


最後如果大家覺得類似的第一手體驗報告有幫助可以在後臺告訴我,未來我會增加類似的內容。


下面是一些神州專車APP圖:



(來自雲帆互聯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32

麥肯錫工作現場第一手觀察 成功者都這樣找到好點子

2015-07-27  TWM




麥肯錫顧問公司和醫院都要求分秒必爭,運用時間幾乎到了神經質的地步。

另外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抽離現場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撰文.富坂美織

麥肯錫和客戶簽顧問契約,賣的其實就是「時間」。比方說在一周的期限內,麥肯錫必須為客戶做好多少事,而這些時間的代價,就是高額的顧問費用。

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等同造成顧客損失,就這層意義而言,我認為麥肯錫和醫療現場很像,都是在「和時間賽跑」。因此,麥肯錫的顧問對時間都敏感到非常誇張的地步,就連一秒鐘也不願浪費。

我在麥肯錫見識到一位奇妙女性,她上班之餘還有家庭要顧,再加上她對孩子的飲食非常用心,總希望孩子能吃到最新鮮的手作料理。但是她認為回家後才開始動手做飯太浪費時間了,結果她在公司一騰出時間就在辦公桌上切菜,把切好的菜裝在塑膠袋裡,一回家就可以馬上拿出來煮。

還有一次,公司有位顧問學姊邀我去她家開派對。那位學姊非常優秀,公司對她的評價也很高。那天吃的是壽喜燒,一群人圍著一個大鍋子吃得津津有味。鍋子見底 後,我收拾碗筷拿到廚房,正捲起袖子要洗碗時,學姊對我說:「餐具不用洗,我之後會全部丟掉。」據她表示,自己是在算過工作時薪後,發現把碗盤丟掉,把洗 碗的時間拿去工作更加划算。

興趣廣泛 拓展人脈找靈感我們不用在辦公桌上切菜,也不用把用過的餐具全數丟掉,只要學習他們對「有效利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執著態度就好了。

至今我所接觸的「一流人士」還有一個共通點──興趣廣泛。他們平時都是分秒必爭,埋首於工作之中。一般來說,周一到周五這樣工作下來,假日一定是累癱了吧?然而每到周末,他們還是會去攀岩、騎自行車長途旅行,甚至有人參加鐵人三項!

這些精英想做的事情多如繁星,想知道的事情多如牛毛,為了滿足好奇心,總是二話不說,立即行動。好奇心和年齡無關,我身邊就有好幾位「老好奇寶寶」,年近八十還是照樣出國留學。多存好奇心,多付諸實行──這才是活出精采生活的處世之道。

這些一流人士興趣廣泛還有一個原因:藉由興趣拓展人脈。人一旦投身職場,相處對象很容易就只剩下同業,不但思想容易受限,眼界也會跟著狹隘起來。千篇一律的工作模式、一成不變的談話內容,久而久之,導致靈感枯竭、對工作興致缺缺。簡單來說,就是「平凡無奇」。

換個環境 讓腦袋重開機我一周在醫院值五天班,其中一天還得值夜班。醫師這個行業攸關病人性命,上班隨時都得繃緊神經,甚至到了假日也無法完全恢復體力;但即使如 此,休假的那兩天我不是把自己關在家裡,而是盡量讓自己接觸醫界以外的人士。在那裡接觸的人,不但聊的話題和醫界完全不同,還能遇到許多醫界沒有的類型。

和不同領域的人享受聊天樂趣時,腦中偶爾還會浮現出新點子。有時明明在聊和醫療完全沾不上邊的話題,卻突然靈光一閃,想到對醫療現場有幫助的作法。

我在麥肯錫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有時大家在小組會議上想不出新點子,會議陷入僵局,就這麼僵在那裡也不是辦法,在無計可施之下,最後也只能就地解散。

然而,回家後總會收到幾封組員寄來的電郵,「我在做菜時突然靈光一閃」、「我在洗澡時想到一個點子」。可見換個新環境有讓腦袋「重新整理」的功效。

在此建議大家,應盡量挑戰公事以外的新事物、和各界人士聊天。冥冥之中,這些經驗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摘自第二、三章.孫蓉萍整理)

我在哈佛、麥肯錫學到的

一流工作術

作者︰富坂美織

1980年生於東京,婦產科醫師,麥肯錫前顧問。2005年順天堂大學醫學院畢業,東京大學附屬醫院實習結束後,進入愛育醫院擔任婦產科醫師。2009年 遠赴美國哈佛大學公眾衛生研究所攻讀碩士。2010年哈佛畢業後進入麥肯錫公司,擔任製藥業合併案、疫苗事業等商業顧問。現任職於山王醫院,專司生殖醫 學、不孕症、內視鏡等治療。

譯者:劉愛夌

出版:平安文化出版(2015年8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38

第一手直擊 中國新拐點 陶冬:後工業時代來臨, 服務業上、製造下

2015-10-12  TCW

儘管經濟成長放緩,中國內需消費卻顯著抬頭, 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支柱; 電影、旅遊、健檢、財富管理四大精緻化服務業, 正在高速擴張,如今的中國, 正呈現「服務業上、製造業下」的經濟新拐點, 這股新趨勢,值得關注。

「最後十五分鐘有點無聊,其他還不錯。」初秋晚上,魏巍和男朋友輕鬆地走出中國浙江省寧波市德信影城,她轉頭對男朋友說。這部剛剛上映的《港冏》,是魏巍九月看的第三部電影。

魏巍今年二十三歲,是職場新鮮人,每個月至少看兩、三部電影,「(票價)完全能負擔,和男朋友一起看,也是一種消遣,跟一群人一起享受娛樂氣氛,是我下班後很重要的活動。」魏巍這樣形容她的嗜好。在中國,像魏巍這樣,既年輕、又熱愛享受娛樂的新生代,越來越多。

九月三十日,記者來到距離寧波一千二百公里,人口超過兩千萬的北京市,正值中國的十一黃金周,但整個偌大的北京市,罕見地好比一座空城,夜晚華燈初上,只 有電影院看得見明顯人潮。在城北的百老匯影城,正播映劉德華主演的《解救吾先生》,一張電影票八十元人民幣(約四一○元新台幣)、雙人套票含餐點更要價一 九八元人民幣(約一○三五元新台幣),比台灣貴上一截,但觀眾還是絡繹不絕進場。

這種同時播放商業、藝術片的電影院,在台灣勢必面臨生存掙扎,不過值班經理趙晶告訴我們,這個據點只虧損兩年,迄今已經連續三年都賺錢。

他們更重視個人享受

電影票房紅火

今年八個月超越去年全年

數據顯示,今年前八月,中國電影票房金額逾三百億元人民幣(約一五六○億元新台幣),年成長率四八.五%,不僅超過去年全年,二月因為春節長假,單月票房甚至超過美國!這意味著電影票房增速,幾乎是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的七倍。

「中國市場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成長,對迪士尼如此,對全球其他媒體公司也是如此。

」迪士尼執行長艾格(Robert Iger)坦言。

為何中國電影市場上升速度如此驚人?高盛(Goldman Sachs)指出,民眾花錢娛樂的門檻,遠遠低於買房、買車,可能是娛樂需求爆發的主因。高盛還發現,娛樂相關消費只占中國個人消費支出九%,比起美國、 日本、韓國的一六%至一八%,成長空間極大;因此高盛認為,在下一個十年,娛樂相關產業將是中國消費成長最大的亮點。

中國經濟下滑,是近來全球投資市場關注的焦點,相對於資本市場的憂心,九月二十三日,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在台北演講時,揭示了中國經濟的大轉變,陶冬說:「服務業上,製造業下,形成了中國經濟的重要拐點。」

他們花錢不手軟

只便宜三成

也要從日本扛馬桶座回國

這幾年來,中國不斷以提升內需消費為目標,喊了許多年,陶冬提出他最新的觀察,他認為,中國的製造業與內需消費,終於呈現了黃金交叉的拐點!

「受到匯率升值、成本增加影響,中國經濟已進入『後工業化』時代,」陶冬說,近年來,中國製造業陷入低迷,令以往供應中國各種原物料的新興市場國,經濟全都跟著重摔。

但也有好消息傳來,他強調:「中國進口大宗物資總額顯著縮減,但是對旅遊、服務業需求顯著提高;過去中國購買力,最大受惠者是新興國家,未來則是成熟國 家。」年輕人口陸續進入社會,是中國消費力從礦產、大宗物資,轉向買服務的關鍵。「人口結構變化、世代差異,決定了中國經濟結構從投資拉動,轉移至消費拉 動。」陶冬指出,中國民眾的儲蓄率下滑、消費率上升,自然帶動相關行業崛起,電影只是其中一環,旅遊、醫療健檢和財富管理,也是這群新興中產人士,迫切渴 望得到的享受與體驗。

他們進入後工業時代

製造業乏力

消費支撐中國經濟

陶冬用一個故事說明了陸客消費力之旺盛。他說:「今年以來,每一班滿載遊客從日本回到中國的班機上,幾乎有半數乘客,身上都扛著一個馬桶座;其實這是中國 製造的,只是以日圓計價,便宜三成。」明明是來自中國的產品,陸客繞了一圈,還是願意花錢扛回家,不只為了售價較低,還意味著陸客在海外消費的強烈欲望。

從趨勢來看,比GDP成長率更能反映中國經濟走勢的李克強指數,一路下滑,奢侈品也因為領導人明令打奢、反腐,買氣進入寒冬;當出口製造業不再是刺激經濟 的保證,幸好,中國政府長期鼓勵的內需消費,今年力挽狂瀾。中國中產階級,花錢依然不手軟。這是中國當前製造業寒冷,消費卻火熱亢奮的現實。

從今年上半年各省市GDP增速,更能看出,雖然中國經濟轉型進退維谷,前景卻未必全然悲觀。因為GDP成長最快的前五名,除了江西省,重慶市、天津市等都 是服務業比重高於製造業。相對地,河北、遼寧、山西、吉林都是以礦業、化工業為主的省分,不僅製造業比重顯著較高,GDP增速也位居末段班。尤其是遼寧 省,上半年GDP成長僅有二.六%,遠遠落後全國平均七%。

種種跡象都印證了,中國經過「騰籠換鳥」(產業轉移政策),市場秩序重新洗牌後的地區,經濟逐漸步上新軌道,其餘省市,則還要經過一段痛苦而且漫長的調整期。

《今周刊》長期關注中國經濟變化,當我們聽到陶冬的分析之後,立刻決定趁著十一長假來到中國電影業大本營北京,一探究竟。

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的天空難得出現連日湛藍,但是路上人潮非常稀少,除了見證電影院門庭若市的場景,我們又發現另一股巨大的人流與商機。

原來,為了追逐這股電影商機,陸企全球插旗。扎根影業最深的大連萬達集團,從二○一二年就開始布局,當年購併全美第二大院線AMC;今年六月,又以近四億 美元購併澳洲第二大電影院線Hoyts Group。連剛剛在台灣上映的電影《震撼擂台》(Southpaw),都是由其出資,可見其對電影事業興致相當濃厚。

另一方面,提供電影放映服務的IMAX中國,也趁熱潮準備在香港掛牌。由於行業紅火,本益比接近三十倍,遠遠高於香港績優龍頭長江和記的十四倍。從這裡也能看出,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一面,也同時印證了陶冬的說法。

他們手筆越來越大

陸客全球買

陸企也四出購併優質品牌

除了電影,中國民眾的另一個熱門選擇,是出境旅遊。一二年時,中國出國旅客約八千萬人次,一四年已達一.○七億人。其中,在國外單次消費超過一萬五千美元的陸客,比重更達到四成。

這次記者在機場海關,看到許多民眾趁著十一長假出國旅行;在天安門廣場上,則見到許多中國民眾參加國內線旅遊團,暢遊北京,顯示不論是國內外旅行都十分暢旺。

興業證券也預期,由於城鎮化程度日益提高,未來三年內,中國出國遊客人數將以三成速度攀升。我們這才了解,原來,北京城變得空空蕩蕩,是因為大批居民都已飛往海外享受假期,或是駕車出遊去了。

而且,由於陸客快速遍布全球,中國有一批龍頭企業,也四出購併具國際知名度、適合中產階級消費的品牌,目的正是將這些優質服務業納入旗下,進而成為中國消費者花錢的選擇之一。

舉例來說,在中國,星巴克是年輕世代消費者認定最具品味的餐飲選擇,儘管一大杯拿鐵咖啡要價三十元人民幣(約一五七元新台幣),比台灣還昂貴,但是我們經過北京市的每一家星巴克,幾乎都坐滿了顧客。

此外,大連萬達除了砸錢投資電影,眼見中國足球熱潮方興未艾,也拿下西班牙甲級足球隊「馬德里競技」兩成股權;率先開啟陸企購併潮的復星國際,入股知名度假村Club Med、希臘精品Follie Follie,今年更買下加拿大知名藝術團體——太陽劇團。

他們不只要快樂,也要健康

基層民眾就醫困難

市場成長空間大

復星國際副董事長兼執行長梁信軍,形容公司核心策略是:「瞄準中國成長衍生的『健康』、『快樂』商機。」梁信軍認為,中國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希望得到優質服務的消費欲,是復星最重要的成長機會。有趣的是,復星國際今年股價一度創歷史新高,似乎反映,國際資金對這項經營策略也很買單。

資金流向,就是商機所在,對台商而言,有一項政策正邁開大步,影響台商未來最有本錢、有機會參與其中的行業,那就是醫療服務業。

麥肯錫估計,中國醫療市場至二○二○年,規模將會有一兆美元(約三十三兆元新台幣)。但是基層民眾就醫困難,醫療與保險服務嚴重不足,是中國迄今無法解決的困境。「辛辛苦苦三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這句俗語正是問題的生動寫照。

「在公立醫院掛號、看病很難;而且各地健檢診所制度雜亂,欠缺整合。」長期觀察中國醫療服務市場、金庫創投總經理丁學文指出,隨著老年人口比率提高,慢性病患人數勢必大增。

如果醫療制度再不改革,對中國經濟直接的衝擊,就是民眾只會更加節儉儲蓄,屆時消費力道就會被排擠。而目前中國渴求的醫療、健檢相關服務,正是台灣已經高度發展的重點。台灣團隊在中國發展專業醫療服務的案例之一,是敏盛醫控董事楊弘仁。

他們的醫療健檢正起步

台商最有機會的領域

管理仍具優勢

「無論是員工健檢或個人需求,中國醫療健檢服務成長空間都非常大。」楊弘仁樂觀地說。敏盛醫院是屹立桃園市多年的知名醫院,但楊弘仁對台灣團隊前進中國的利基,深有心得。

原來在一三年時,楊弘仁受影星李亞鵬邀請,到北京擔任李亞鵬創辦的嫣然醫院執行長;這是一家專門收治唇顎裂病患的醫院,只有五十張病床,但是當時陷入虧損。

楊弘仁和李亞鵬約定,以一年為期,改造原本陷入瓶頸的嫣然醫院。一年後,楊弘仁與團隊成功憑著台灣經驗,改善經營流程,進而通過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國際醫療認證;這項認證並不容易取得,全中國二萬多家大小醫院,合格率約只有千分之一。楊弘仁坦言,這項「嫣然經驗」,吸引 許多中國醫療院所希望探詢合作機會。

「嫣然經驗,讓我們對於在中國發展,有了更強的信心。」楊弘仁看待對岸市場,態度很開放,他指出,台灣團隊協助整頓營運的管理模式,沒有沉重的資產壓力;等協助醫院達到目標,雙方建立互信,洽談進一步合作也會更加容易。

相較於國內醫療環境飽受健保限制,楊弘仁觀察,台灣醫療團隊在對岸仍相當有競爭優勢。

除了楊弘仁領軍的盛弘團隊,台灣知名的頂級抗衰老健檢品牌安法診所,今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登陸上海,搶攻這塊健檢市場大餅。

「對岸團隊有錢、機會又多,但是論觀念和細緻程度,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楊弘仁分析,台灣醫療業在控管流程、人員素質等細節,至少領先三至五年,而且市場規模可觀,進軍中國試水溫,肯定成為未來台灣醫療業新的獲利模式。

中國中產階級與富人們,除了不吝掏錢追求享受,傳承財富更是他們關心的問題。貝恩諮詢統計指出,截至去年底,可動用資金超過百萬美元的高資產族群,將達到一一八萬人;這群金字塔頂端的中國富豪,關注財富的重點都在於,如何保障並進一步傳承財富。

他們關心財富傳承

量身訂做財管服務

詢問度顯著提高

除了購置房地產、保險,透過私人銀行或家族事務辦公室量身訂做財富管理服務,更成為這群富人迫切的新興需求。「對於台商而言,過去這類需求很少見,但現在不同了,詢問度顯著提高。」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策略長陳振乾觀察。

一家民營金控在對岸的分行行長則透露,目前成長空間最大、獲利最佳的財富管理業務,國內金融業者都未獲批准,因此無法承作,只能眼看著渣打、花旗和匯豐等巨頭持續領先;但未來如果兩岸的金融合作能夠進一步深化,國內行庫仍有機會吃到這塊獲利可觀的大餅。

中國經濟雖冷,幾年前透過政策播種的改革種子,終於看到變化:富起來的中產階級們熱中消費電影、旅遊和醫療健檢,這正好也是台灣業者擅長的領域。當我們警惕中國經濟失速,同時也不能忽略,這些新興服務業為台灣帶來可觀商機,更明白宣示了,投資中國未來的重點方向。

撰文 / 撰文.周岐原 研究員.吳沛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01

做透,4粒米的堅持 日本第一手直擊〉壽司之神傳奇

2015-11-30  TWM

做透 四粒米的堅持 日本第一手直擊〉壽司之神傳奇 「一旦你決定好職業, 你必須全心愛自己的工作, 千萬不要有怨言。 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 這就是成功的祕訣, 也是讓人家敬重的關鍵。」 ——小野二郎編按︰一個醞釀半年的邀訪,突然接獲通知,受訪者點頭了。於是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一點半,本刊記者在東京銀座一棟大樓的地下室,與壽司之神小野 二郎、他的兒子小野禎一面對面。

日本料理界盛傳,九十歲的二郎可能隨時交棒給禎一。採訪後我們相信,就算交棒,熱愛捏壽司的二郎也不會離開他奉獻畢生心力的壽司枱;禎一的技藝也無需壽司之神傳人的桂冠來加持。

這次,我們帶讀者探究︰二郎究竟投注了何等驚人的努力,讓他擁有「神」的稱號並為人所尊重。

十月剛過生日,今年已高齡九十的他,每天依然坐鎮在東京銀座「數寄屋橋次郎壽司屋」的老店裡,晚上七點時間一到,準時開始他投注一生心力的工作,為客人捏壽司。

十月二十四日這天,《今周刊》記者按照約定時間,來到小野二郎位於大樓地下室的壽司店,只見二郎按照每天的習慣,站在門口迎客,九十歲的身體略顯嶙峋,卻 精神矍矍的他,一見我們,隨即中氣十足且威嚴地向店裡助手喊著:「客人來了,快準備泡茶。」六十五年前、二十五歲的小野二郎立志成為壽司師傅,往後超過一 甲子的每一日,他不改其志,只想著一件事:如何捏出一個比昨天更美味的壽司。

這種要求自己要比昨天更好,把立志的事做到透、做到最好的精神,讓他成為備受推崇的「壽司之神」。

歐巴馬當座上賓,大喊吃到一生中最美味的壽司去年四月,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國賓身分造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私宴款待歐巴馬,地點就在「數寄屋橋次郎壽司 屋」。當天晚上,由「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為國賓捏製壽司,當歐巴馬嘗到鮪魚中腹時,開心地對二郎眨了一下眼睛,並在餐後大讚:「出生在夏威夷的我,曾吃過 許多美味的壽司;但今天,我吃到了一生中最頂級的壽司。」手握二十八顆星的法國米其林名廚侯布雄,也早在二十五年前就被二郎壽司所收伏,他形容二郎的壽司 是「極簡的純粹」,「如此簡單,卻這麼有深度」。不只侯布雄屢屢造訪二郎的壽司屋,電影金剛狼男星休傑克曼最愛的食物也是壽司,只要他到日本,必定到二郎 的店報到。每年、甚至每季,重溫二郎美味壽司的饕客,更是無法計數。

饕客、名廚們總是難以理解,這僅僅由飯、醋、生魚片所構成,如此簡單的壽司,如何能擁有如此深奧的味道。事實上,侯布雄口中「極簡的純粹」,凝聚了小野二 郎六十五年來不斷追求極致的成果。二○○五年,日本政府頒發「現代的名匠」給他,這是日本頒給職人的最高榮譽,這一年,他八十歲,兩年後,他更摘下了米其 林三星。

出生於昭和經濟大恐慌時代的小野二郎,童年時父親因為事業不振,鎮日只知喝酒,八歲時,為了圖溫飽就到日式旅館當學徒,整個旅館只有他一個做雜工的小童。 每天,他六點起床掃玄關與庭院,之後趕去上學,等放學後,又回到旅館繼續工作到半夜十二點。當學徒幾乎沒有收入,就算老闆打罵也只能忍耐,這樣「沒有退 路」否則沒飯吃的孩提經歷,讓他很早就知道只能靠自己,必須拚命努力工作。

當時在鄉下,各家各戶會趁著農閒時拜神、舉辦法會、婚禮,此時村子裡辦料理的人手不夠,十來歲時二郎就能拿起廚刀扮起大廚。即使如此,他仍是一介學徒,收入極低。十六歲到二十歲之間,日本加入二次世界大戰,二郎也被徵召入伍,直到大戰結束除役。

窮困的年代,二郎更加自我砥礪。

他結婚時,銀行只有十日圓,他轉到日本料理店學藝,整天奔波工作,一直沒忘當年窮苦的滋味。二十六歲,他到東京壽司店拜師學藝,決定當一位壽司師傅。這一年,是他成為一位備受推崇的壽司之神的起點。

此後數十年,他以高標準的自我要求與一絲不苟,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透徹,沒有絲毫打折,不斷要求自我超越,一寸一寸地前進,不曾猶豫。

在《壽司之神全技法——小野二郎的壽司聖經》(小野二郎著)一書中,二郎提到,自己總是不停地想超越在他人之上的目標,不願落人後,也不願意與別人一樣, 他認為,若是沒有這種想法,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為了超越,他沒有放過會影響壽司製作的每一個環節,一一思考精進之道。

譬如,壽司飯是每一貫壽司的根柢,二郎認為,人的舌頭平均長度約九公分,因此他所捏的每一個醋飯都是剛好一口吃下的最佳長度七公分。為了要捏好一貫壽司醋 飯,他付出無數練習,才讓醋飯得以外形堅固,內部卻鬆軟,有客人問他,是否知道每一貫壽司醋飯有多少粒米,他毫不遲疑地回答,「三百三十二粒左右,每個壽 司都會差兩到四粒左右,最多不會超過四粒,」也就是每貫壽司只有四粒米的誤差。

由於他是左撇子,慣用手與大多數人不同,影響捏製速度,於是他用豆腐渣不斷進行練習,直到練出一套屬於他自己、且節奏順暢的捏法。他還曾說明自己在揑飯團 時,是先加入腰力,然後再用手指做出飯團;這些令人驚嘆的精準度,在在鋪造了二郎成為職人名匠,贏得尊重的原因。

當二郎在掌握壽司美味的過程,也不斷思考如何讓客人體會他的壽司,他開始簡化菜單,和大多數的壽司店一樣,一開始,二郎的店裡也供應一些下酒菜或酒類,漸漸地,他將品項一樣一樣去除,最後僅剩下熱茶與壽司,他希望客人專心品嘗壽司的美味。

追求單純美味,不賣酒類 只有熱茶配壽司他追求單純的美味,二十五歲決定以壽司師傅作為終身職業後,就是一趟沒有盡頭的追求卓越之旅,每天,他重複著與昨天相同的事情,不斷求進 步、今天要比昨天更好。不管是《壽司之神》的電影,或是許多描述他捏壽司絕技的書中,他總是提到「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達到完美的程度。我會繼 續攀爬,試圖爬到頂峰,但沒人知道頂峰在哪裡。」而他一心追求精進、不斷苦思進步的決心,到今天九十歲也絲毫未變。

他追求完美的態度,在只有十人座位的小店,都可以觀察到一二。《今周刊》記者一踏入店中,迎面而來的是優雅垂吊的竹製燈與流著潺潺細流的手水缽,自此,記者跨進了壽司殿堂。

店裡的焦點當然是壽司吧枱,吧枱上端有暖簾,暖簾代表著壽司的出生。壽司最早是江戶時期路邊攤的食物,攤前都會掛上暖簾,二郎也在店內懸掛,在春秋二季更 換,春天是未經漂白的生麻布,秋天換上藍染布。客人端的吧枱桌,選用的是漆面,有著黑亮光澤的壽司盤,亦為手工漆器。客人身後牆面上的畫作,每個月都會呼 應季節做更換,象徵四季流轉。

入座後的桌面上橫放著筷子、右上角編織籃裡的是弓著背造形、熱度五十度以上的熱毛巾,給以手取用壽司的客人拭手,旁邊備上一杯熱茶。

幾乎不會攀談,

眼睛只盯著客人的手和嘴

當客人紛紛坐定,接著便是二郎為首的壽司師傅們登場。為首的二郎一站定,禎一與三手也就定位,他的腰桿挺直、神情肅穆,吧枱內的空氣頓時凝結般,大家等待二郎捏製第一貫。

相對許多壽司主廚會在吧枱跟客人聊天,二郎幾乎從不與客人攀談,在吧枱前,他專心於捏製壽司、注意客人進食速度,眼光只盯著客人的嘴與手。而他對食材的要 求,也對照出力求完美的職人性格;他認為壽司要好吃,食材功勞占四成,米飯占六成,從選米到煮醋飯,樣樣不能馬虎。

電影《壽司之神》中,米商說,Park Hyatt酒店向他指定要買與二郎用的一樣、全日本最好的米,但是他拒絕了,米商認為只有二郎才最懂得用那種米煮醋飯,而且數十年來二郎煮醋飯的步驟從不馬虎,絕不減省半個步驟。

二郎煮醋飯時一定用重物壓著飯鍋,避免蒸氣外洩,飯一煮好便趕緊撥扇降溫,然後動用器皿裝盛,以確保米飯的溫度在三十七度上下。其次,醋飯的溫度與魚肉大小都有講究,而米飯的溫度應該與人體肌膚的溫度保持一致,約在攝氏三十六至四十度之間。

至於魚料,二郎主要在東京築地市場採買,所有與他配合過的商家都知道,他只要當天市場裡最好的貨,選魚的眼光凌厲高超。

二郎的供貨商往往是該類的專家,例如NHK曾專題報導的日本鮪魚王藤田,是二郎多年來信賴的鮪魚供貨商,最豐腴肥美的鮪魚,一定落入他的手中;幾乎所有廚 師都只能憑外觀、憑經驗選購的鰹魚,二郎向專賣商熊梅買,只有他可以一條一條剖開,挑走最好的部位。每家築地最重要的供應商都視提供二郎的壽司屋食材為一 種榮譽,他們表示:「好的東西很有限,只能留給最好的人」、「今天全市場如果只有五盒頂級海膽,一定優先供應給二郎」。而二郎採購從不在意價格,直接以現 金購買,五十多年下來,彼此建立了緊密的互信關係,即使二十年前起改由長子禎一去市場選貨,供應商也知道,回去以後,二郎一定會嘗到他們的貨,然後露出滿 意的微笑。

食材處理細膩,海苔烤過再用,引出香氣脆度有完美的醋飯搭配頂級魚料,搭配二郎的捏製技巧,便形成能在口中產生不同的變化的二郎壽司。二郎說,高級魚誰都 可以買,買回去如何處理,才是真正的技巧所在。譬如,為了要讓章魚肉質柔軟,要按摩肉身五十分鐘,而他的醋醃功力聞名遐邇,白身魚一採買回去,便立刻處理 醃製,根據魚的大小厚薄,調製適合的比例,每次都不同,而且他說,每種食材都有最美味的理想時刻,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其中的細微處,就需要從經驗與不斷追 求中獲得,沒有任何人能教你。

日本重量級美食評論家山本益博三十五年前第一次吃到小野二郎的壽司時,便知道二郎非常出色,他觀察,二郎是個完美主義者,每天不斷地追求進步,一直構思該 如何改進食材與手法。山本三十五年來定期造訪數寄屋橋次郎壽司,直到現在,仍舊維持每年造訪六十至七十次,平均一周至少吃上一次的頻率,堪稱全世界吃過二 郎壽司最多次的客人,兩人早已成忘年之交。

山本益博這麼評論二郎的壽司:「雖然江戶前的形式都大同小異,但次郎是將層次提升,作法更細膩,食材更挑剔,沒人把軍艦卷要用的海苔在開店前再烤一次,把 海苔的香氣與脆度引出來。」他不墨守成規,更認為即便是江戶前的市井小吃也要與時俱進,二郎想表達的是:「美食的差距並不是在噱頭上的花稍,而是在簡單的 細節上更加精益求精。」小野二郎殫精竭慮研究思考的,不只壽司本身,也在乎壽司上菜的順序,他觀察,因著出菜順序的不同,人們對食物的印象也會完全不同。

他花了十年的時間苦思其中奧妙,從順序、速度到節奏,甚至包括擺放的位置,直到十二年前,他終於滿懷信心地端出目前呈現在客人面前的最佳順序。

考究上菜順序,花十年苦思,打造壽司三大樂章這個順序,山本益博以宛如三個樂章的協奏曲來形容。二郎每套餐包含二十貫壽司,三部曲出菜依序分別為傳統壽 司、當令漁獲、海苔軍艦。而他還顛覆傳統江戶壽司先出鮪魚類再出白身魚的順序,改採先淡後濃的手法,先出白身魚,這個改變還影響日本壽司界,如今都跟著改 變出菜順序。

曾去品嘗二郎壽司的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在他《旅行與讀書》書中也收錄他的體驗,形容三十分鐘的壽司秀,像「將軍趕路一般」,讓人意猶未盡;在一年 內造訪四次數寄屋橋次郎的食客游茹茵表示,會一年內頻繁造訪,是想體驗小野二郎對四季食材的詮釋。她說,二郎壽司從沒有讓她失望過,每次都能感受到食材間 美妙的交疊變化,「最念念不忘的當屬小鰭」,也正是小鰭的美妙滋味,讓她一再造訪。

曾經吃過小野二郎捏製的壽司超過三十次、旅居日本二十年的胡家雯便表示:「最初幾次吃次郎時,她也不敢肯定就是最好吃,但隨著吃的次數越來越多,期間也頻 繁品嘗其他米其林二星或三星的壽司,我逐漸了解次郎壽司的美味與真諦。小野先生的壽司不僅簡單而美、尚且不做作,且多年來維持一樣的水準,將壽司提升到另 一個層次。」胡家雯還提到,吃過數寄屋橋次郎壽司的人應該都對小野二郎在料理台上挺直腰桿、全神貫注的嚴肅表情印象深刻,二郎不只一次表示,捏壽司需要集 中精神,所以他幾乎不和客人說話,才能夠維持節奏,捏製出外表緊實,中間充滿空氣感,入口便鬆化的最高境界。

「你有看過指揮家邊笑邊與台下聊天嗎?指揮家指揮樂團要全神貫注,壽司也一樣,當大家辛苦準備,只為了在客人面前送上最好的壽司,我也應全神貫注,才能捏出最好的壽司。」二郎表示。

法國米其林名廚侯布雄曾說過,第一次進到二郎的店,便察覺到店裡沒有多餘的味道,表示這家餐廳很乾淨。

事實上,二郎壽司店的廚房一天必須刷三次,且每天都須將桌椅拖到外面徹底清潔,隔天開工時再將椅子搬出店外,清潔店內角落,數十年來不曾改變,曾有衛生所的人來勘查,走進料理台時甚至脫鞋進入,身在店裡的我們,的確也聞不出任何魚腥味。

「餐廳整潔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經手的是會進入客人口中的食物,永遠沒有太過乾淨這回事。」二郎說。

他不僅自我要求高,在訓練後進,也呈現高標準的一絲不苟,在大師面前,他的徒弟們都以得到二郎的肯定為榮。譬如,加入大量沙蝦泥的玉子燒是每個徒弟的畢業 考題,據說,曾有徒弟連四個月天天做,最初二郎看一眼就搖搖頭,後來試了一口卻什麼也沒說,連做二百多次之後,二郎終於點頭,那一刻,考試過關,徒弟哭 了。

除非客人不要我,

否則從來沒想過退休

談到工作,他認為,不是工作適合自己,而是自己要去配合工作,如果沒有懷抱「錯過這個工作就沒有飯吃」的決心拚命工作並學習的話,是很難鍛鍊出忍耐力的。有了基本認知,才有義無反顧的精神,才能打開建立通往職人之路的路口。

他以自己為例,當他遇到瓶頸時,會換個角度從其他料理的角度切入,就會發現還有很多作法。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何時何地會邂逅到讓壽司變得更加美味,「即 使到我這年紀,工作了數十年,我仍然不認為自己已臻至善,但我每天依然感到欣喜,我就是愛捏壽司,這就是職人的精神。

除非客人不再需要我,否則從沒想過退休。」他說。

六十五年來,二郎對壽司的熱情不曾稍減,他全神貫注於心愛的壽司上,堅持把事情做到透、追尋深度,成就了壽司之神的封號,這就是小野二郎。

(本文部分資料與圖片來源:《壽司之神全技法:小野二郎的壽司聖經》小野二郎著╱麥浩斯╱二○一五年二月出版)

小野二郎的究極所在

1. 首創清爽的白身魚開場打破東京壽司店先由紅肉鮪魚開始的慣例,並廣被其他店家沿用。

2. 特別訂製高保溼恆溫無風冷藏庫供應處理難度高、易腐敗的魚類,如沙丁魚。

3. 食材嚴選,只要最頂級只選用長度20公分的野生活明蝦;購入野生黑鮪魚,從不在意價錢。

4. 追求食材最佳呈現,最好口感海苔在開店前先以高檔備長炭兩面快速翻烤,以維持上桌的香脆;以雙手為章魚按摩,隨技法精進,從三十分鐘延長為四十到五十分鐘。

5. 每一餐期處理完魚貨後,必定洗刷廚房地板確保空間潔淨、沒有魚腥味;打烊前再一次,共須清洗三次。

撰文 / 許秀惠、高靜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18

幕後故事》德國記者評梅克爾,幕僚以為在說她「小碎步」總統 蔡式風格第一手觀察

2016-01-25  TCW

她博學強記,但不像李登輝深入哲學層次;她細心求全,但不比馬英九鑽牛角尖;她的性格像梅克爾,但人民等得了她的小步伐?

「她的理性政治風格,有個特點讓人特別難耐──邏輯推演到底要推到何處?思考和反思可以把人帶到哪裡?會不會因為反覆權衡風險,錯過了大膽作為的絕佳時 機?」這是德國資深記者柯內留斯(Stefan Kornelius)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形容。妙的是,蔡英文的幕僚們看到這段話,都以為是在形容他們的老闆蔡英文。

梅克爾正是蔡英文最欣賞的國際政治領袖。德國大報《南德日報》還用「現在台灣也有一個梅克爾了」來形容蔡。她能否達到梅克爾的國際聲望和國內滿意度,尚有極大考驗,倒是她們兩人的個性作風,無論優點缺點都頗有類似之處。

從梅克爾看蔡英文,我們可以預見,蔡式變革將不會大刀劈山,而會類似梅克爾的「小碎步前進」。

蔡英文和梅克爾同樣在一堆大男人長期主導的政黨內,因派系山頭恐怖平衡、互相牽制而意外崛起,從不被看好的過渡性黨魁,變成取得執政地位「非她不可」。

兩人小時候都被描述為安靜寡言,也都是從學者身分,半路出家踏入政壇。

一開始都很低調,避著人群,躲著鎂光燈,也對於競選登台慼到畏懼,無法慷慨激昂的演說。

民進黨選舉造勢場合有位長期合作的音效師,總能適時在黨內明星演說的小停頓之間,穿插振奮人群的配樂。

他曾向民進黨幹部半開玩笑的埋怨,每個黨內大咖演講時,他都能巧妙串接話語的間隙,彈奏出或高昂或悲情的曲調,唯獨蔡英文讓他抓不到節奏,因為她說起話來二貝連續單調、沒有抑揚頓挫。

選前大半年,蔡英文到處跑場子演講,她有時會向撰寫講稿的幕僚抱怨「逗幾句前幾天不是講過了」,要求多點新意,但在她嚴謹的風格下,又難接受較聳動的句子,讓幕僚有苦難言。

開口,擅長「雙重否定句」嚴謹不聳動,說話拐好幾個彎說話沒有激情,是因為內心十分謹慎,導致表達平淡無奇,甚至一句話轉了好幾個彎。

她們特別擅長「雙重否定句型」。例如,北約(N A TO) 希望德國軍隊從阿富汗北部往南部署,梅克爾說德軍「應該沒有不確定」會留在北部。談到與第三勢力的競爭或合作,蔡英文說「如果我們去吸納公民社會的力量, 對民進黨或許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對社會並不是一個最好的事情。」這種九彎十八拐的言論方式,蔡英文半開玩笑說是在英國留學時,向英國入學會的保留彈性。

她的謹慎,也反映在對政策說帖的要求上。例如有次討論社會住宅政見,她的競選辦公室政策執行長、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從雙北市的情況粗估,就準備提出興 建二十萬戶,但蔡英文轉頭要求兩位財務專業幕僚-前財政部長林全和前主計長許璋瑤,「你們去算清楚,包括容積獎勵和公用地,是不是真的蓋得出二十萬戶,」 幕僚轉述,等到確認可行後,這項政見才定案。

開罵,短髮先往耳後一撥動怒不出惡言、減少政策推動殺氣蔡英文的政策、新聞等各類幕僚們,最常被她要求檢查數據有沒有錯,一

旦發出去或讓她說出去的

資訊出錯,免不了挨刮。不過,不像民進黨過去男性黨主席生氣時,拍桌、罵三字經,甚至動手拍打幕僚的事都發生過,但蔡英文即使私下對幕僚也未曾口出惡言。

她動怒的方武,最常見的是伸出食指和中指不斷敲打桌緣,邊敲邊碎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誤」、「可以這樣嗎」……。

她準備開罵時還有個小習慣,就是會把短髮往耳後一撥,然後邊話語急促,邊把輕輕握拳的手往前比畫,而不會用手直指他人。選前電視辯論會上」她準備回擊朱立倫前,也出現這種撥頭髮的小動作。

撥頭髮是一種溫柔軟調,用軟調導引劍鋒,大概是蔡英文身為女性領導人少見的「女性」特質,或許也有助於減少政策推展時所帶來的殺氣。

決策,覺得狀況不明就會拖凡事求周全,難速戰速決成考驗然而,就像梅克爾得到「猶豫藝術家」封號,蔡英文事事嚴謹、求周全的作風,反過來看就會帶來拖延、 無效率的後果,考驗民眾對她的耐性。一位幕僚觀察,從蔡英文擔任政府經貿談判顧問的經歷,她養成想要控制所有變項、掌握越多資訊越好的傾向,「在她覺得狀 況不明時,就會拖。」另一位政策幕僚更掌握訣竅,「給她東西(政策評估)千萬不要給甲、乙、丙案,我都只給她一案。」他的意思是評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後, 要向蔡強力推銷自己的選擇,否則若數案並陳,蔡英文就會考慮很久,遲遲無法決策。這不代表蔡會輕易受控,因為她也會細細追問其他可能性,但總之,她就是難 以速斷速決。

「像在畫建築圖,全部都丈量好、設計清楚了,再按圖施工,」幕僚說。但是,政治如戰場,情勢經常瞬息萬變,有時若不能當機立斷,民氣、輿論風向就可能轉變。

達陣,她需要更多政治技巧面對反對派,只會理性溝通不夠用此外,她想要中庸,不願兩極化的作風,也可能像梅克爾一樣,被批評只有「小碎步策略」:不冒險,因為政策方向不確定,別人也無從批評起,即使出差錯,後果仍可控制。

就像她主張轉型正義、要

解決黨產爭議,但又強調執政不會「整碗捧去」,要與在野合作,那麼如何拿捏與國民黨作對還是做朋友?她提出年金改革,又說不會「腥風血雨」、軍公教是「改 革夥伴」,但既是改革,必然有被改革的對象,她如何拿捏與軍公教的關係?會否因為瞻前顧後,不想得罪人,導致「最大共識、最小限度」的改革?

蔡英文對於自己的溝通能

力很有自信。不過,她過

去不論國際談判或在陸委

會任主委的經驗,都是政策溝通,較容易理性、談出具體結果,如今,

她面臨的挑戰是往往可能

「零和」、動輒遭到杯葛

的政治溝通。只有理性、求全,恐怕不夠用,還需要更多的政治技巧。

梅克爾被稱為完美的「後

政治型」政治人物,採取理

性、技術導向、分析型的

政治風格。但梅克爾達成國際成就的背後,除了務實,還有信念,例如處理歐債危機,她的信念是維持一個強大的歐盟;對難民大幅開放,她基於人道主義、改變德國的歷史形象。

蔡英文擁有類似的「後政

治型」風格,而她的施政,

在可以預期的「小碎步前

進」之餘,還將展現什麼樣的信念,不只台灣,全世界都在看。

「你們說我空心蔡,其實我只是要說到做到」想了解蔡英文如何決策,就要掌握她的一套標準作業流程(S。P)。以下摘自《商業周刊》出版的《蔡英文-從談

判桌到總統府》一書:

蔡英文制定決策的整體過程是這樣的,在初期階段,她會盡量吸收大量的資料跟實例、高度客觀的專業知識,然後進入集體討論跟衝突階段,最後根據所有資料確定 政策。蒐集資料階段,她讓自己擁有最大程度的把握,也就是「政策要先能夠說服她、且做得到」,以做為制定政策的穩固立基點;然後再延伸到民眾和這個政策會 涉及到的族群,也就是「要能夠禁得起社會大眾的檢驗」。

反對黨以及外界批評她「魄力不足」,但是「不躁進的行事作風」卻是她在陸委會主委期間,能夠成功穩住紛爭不斷、詭譎多變的兩岸情勢,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第一次參選總統時,她親自帶頭領軍「研究團隊」,耗費了兩年的時間,在二0一一年完成五萬五千多字的「十年政綱」。敗選後的四年來,每到星期五下午,蔡英文也盡可能排開行程,親自參與政策會議,遇到疑問,她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蔡英文透過不斷的辯證、釐清問題,希望可以找出最妥善的辦法,她這種幾近「龜毛」的政策產生模式,導致很多的事情她不想太早表態,或表態得太清楚,以保持政策的可行性。

但她相信為政之道重在實踐,能做到比說更為重要,「我每次講話很謹慎小心,是因為我並不想草率做決定,你們說我『空心蔡』,其實我只是要說到做到。」

(整理.編輯部)

撰文者 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60

親身體驗》影片有看頭?價格合理嗎? 網飛PK第四台 記者第一手搶鮮報

2016-02-01  TCW

「網飛(Netfix0來台灣了,如果是你,你會花錢看它嗎?它真的有可能取代掉第四台嗎?請告訴我,你的親身體驗!」

這是製作人丟給我的題目。

我,《商業周刊》主跑娛樂產業的記者,看電視、電影、追劇,是我「工作」的一環。平均一週,我的眼球停留在這些內容的時間超過二十四小時以上,這還沒把我追電影的時間加進來。

從早期陪爸媽在家追著八點檔長壽劇和偶像劇,到後來用手機、平板追著網飛自製美劇《紙牌屋》、HBO的《冰與火之歌》,日前韓國有線電視收視率最高戲劇《回應1988》一集也不放過。每一季,我

也絕對準時守候中國節目《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直播。

一月七日網飛在台灣上線,下載登錄後第一個月免費,終於可以不用看「盜版」,我當然下載APP收看。在編輯部七十多人團隊一問,逾四分之一的人也加入,沒下載者多是回應:

「等春節放假才上線,好好追劇一番!」因為,不想讓一個月免費時間浪費掉。

大家的體驗五花八門,也很真實,但若真要一決高下,還真難。

如果把網飛和第四台假想成兩家「店面」,我會怎麼選?上表是我的第一手報告!

結論:雖然網飛被按讚的數量增加,但看在第四台的賽事直播優點上,我可能兩個都還會繼續付錢。

但是,只要以後第四台的節目能分散收費,讓我選擇,我當然就分別「採購」啊!追陸劇時看中國的網站,追美劇看網飛,想看政論節目跟體育直播就看第四台,我的荷包預算勢必會重新排列組合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60

谷歌、蘋果急什麼?軟體是翻轉汽車業的關鍵 第一手解讀》大廠搶進汽車業 魯希連深度分析

2016-02-01  TWM

全世界第一輛特斯拉電動跑車的關鍵動力系統,是由魯希連在台灣製造完成。現在,他仍在國際汽車供應體系,負責新車研發與量產工作。 他第一手解讀國際大廠投入自動駕駛技術的原因,以下是他的看法。

如果把獸力帶動的車輛視為「車輛一.○」;內燃機推動的車輛視為「車輛二.○」;效率更高,零碳排放的純電動車就帶著人類進入「車輛三.○」時代。

隨著處理器運算能力的高速發展,智慧電動汽車將開創「創新載具四.○」的新時代,汽車成為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放在工廠裡,藉人機介面可程式控制,按指令執行任務。汽車也一樣,不同的是,這個機器人是會移動的,它擁有自動駕駛(Autonomous drive)與車聯網(IOV)科技,人們可用語音控制,做到真正「聽」命「行」事。

台灣要掌握汽車革命的下一代核心技術趨勢,就要把汽車當成服務人類的「行動智慧機器人」看待。行動部分在於動力系統的創新研究設計,包括了電池儲能與管理、電機電控 (PMS,Propulsion Management System)。至於智慧機器人則和車聯網高度相關,主要包括三個區塊,分別為晶片(Chip)、雲服務(Cloud Service) 以及電子控制器(ECU,Electric Control Unit)。

這幾項核心技術,正好是過去台灣已有基礎的電力電子、半導體與資訊產業。只是,以往台灣偏重各產業代工的技術發展。但是,智慧電動車帶來汽車產業洗牌的新機會,如果台灣願意抓住彎道超車的創新機會,提升台灣在汽車產業的能見度,有三個機會值得注意。

多元雲服務!

車上量血壓 異常送醫院

第一,車用晶片,這是高利潤的產業,晶片設計與晶片製造都是。人在車上有多少的需求,車用晶片就有多少機會。

舉個例子,未來車輛可以直接測量乘客的體溫、心跳及血壓、血糖等指標,一旦發現異常,汽車能提出警示自動上網掛號,同時把乘客載往合適醫院。又或者,車輛能像捷運一樣,透過智慧控制,掌握沿路狀況,預估行車時間,這些都需要處理器的運算能力。

對台灣IC產業,這是個巨大的市場商機。廠商若把3C產業的基礎,加入車輛使用創新的觀念和思惟,就可轉換成4C(指汽車電子)產業。台灣在智慧車輛晶片設計和晶片製造方面有優勢,整合對岸車廠,有機會跨入全球最大車輛市場——中國,再進軍國際。

第二個是「雲服務」。雲與端,就是資訊的使用及分享,全球消費者生活中各種需求進來,就會有各種不同的雲出現,例如教育雲、交通運輸雲、醫療雲、災害救護雲……等,滿足智慧車乘客層出不窮的消費需要。

車聯網除應用物聯網之外,更在車輛上裝載先進感測器技術、自動控制等技術,對車輛靜、動態運行資訊,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務。未來汽車公司會建立自己的雲服務,這是供應商偌大的商機,更是重要的研發設計與服務的創新領域,和物聯網一樣,需要各行各業去投入創意know- how發展服務,當然,投資報酬率也高。

第三是電子控制器:電子控制器可分為車輛控制系統、車載資訊系統和車用娛樂系統。車輛控制系統就是汽車的中控電腦,控制車輛電子系統,如車身穩定系統(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me);車載資訊系統則著重在非安全相關控制器,如液晶螢幕儀表顯示器、冷氣控制系統等;車用娛樂系統包括娛樂顯示器、車載WiFi等,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電子系統。

統括言之,以往高級車輛與一般車輛的價值差異就在這裡,一般車輛使用二、三十組電子控制器,而高級車輛電子控制器使用則是一般車輛的數倍之多,未來智慧車輛更會大量使用電子控制器。

台灣新契機!

創意再整合 改良有商機

台灣廠商在電子控制器領域近年有一些整合,仍有許多待突破的技術門檻。問題出在過往政府與中小企業投入的資源有限,要有自行創新研發的產品,必須要有更多人才與資源加入前述的先進感測器技術,數據處理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無線射頻、行動通訊、無線網路、精密定位導航等計算辨識技術。電子控制器這一塊利潤,相對前兩大領域比較薄,但相較於一般汽車電子的硬體產品,利潤仍高許多。

智慧汽車,它不是像發明輪子一樣高難度的創造性(Creativity)發明,它是現有科技結合與運用的創意及創新。創造性發明常是可遇不可求,往往是大國競逐角力所得,鮮少是小國勝出。

相反地,創新卻可以藉由他人技術與產品的基礎,進行改良及整合,用有限的資源及時間的投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這種創新的產業思惟才能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創新載具四.○正是這樣的創新產業。

台灣雖小,不易成為主流產品的創造者,但仍有機會做一個創新的跟隨者。重點在於,只要知道自己的利基,與車廠合作時,能把小的創新優勢擴大為大的優勢,再把點變成面,以色列的Mobileye公司,就以這樣的策略獲得巨大成功。

蘋果推汽車?

系統控制權 具潛在價值

台灣在智慧車輛發展,還要注意一個重要趨勢:軟體將改變汽車產業。

全球汽車產業,現在需要大量非傳統汽車背景的程式設計軟體人才。像特斯拉(TESLA)和蘋果,正在上演軟體人才的激烈爭奪,前陣子特斯拉挖角多位蘋果程式設計工程師,蘋果高調反制,隨即挖了特斯拉至少一百五十位以上工程師,大多數都是軟體人才。

外傳蘋果要推出汽車,試問,美國汽車工業利潤不高,不小心還會賠錢,以蘋果的高毛利率,為什麼要搶著做汽車?

軟體,才是未來汽車行業的主戰場。將來移動載具發展將更接近過去的PC:硬體可透過異業結盟取得,但軟體和平台才是創造價值最關鍵的領域。看到這一點,蘋果想爭的,其實是擁有智慧車輛軟體系統的控制權,谷歌(Google)想要的,是行車一切大數據的主導權。

蘋果挖角汽車業的人,不見得是真的要從頭到尾量產一輛車,而是需要了解汽車的人。谷歌找福特異業結盟,也是相同道理,兩家公司都想創造全新的汽車系統軟體與硬體,爭奪智慧車輛霸主地位。

智慧車的領導者特斯拉早已洞悉對手,近來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親自面試軟體人才,目標徵求一千五百位軟體工程師。其實這些人員是要投入於電池管理、電機電控動力系統,以及車聯網和自駕電子系統技術的創新研究設計,用創新的軟體結合硬體,創造智慧車生態。

現在,台灣汽車電子產業一面需要克服瓶頸,在現有基礎上再進一步,抓住智慧汽車硬體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軟體帶來的破壞式創新,會像當年的電動車,一夕之間改寫百年車業的遊戲規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66

沒伯樂,才是逼走新創團隊元凶 我為何甘願「被買」?創業家第一手告白

2016-07-18 TCW

中國以市場與資金吸納台灣年輕創業團隊,已是勢不可擋。我們該有的關鍵思考是:接下來,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能量,再長出新的創業團隊?

要探究這點,我們必須坦然面對以下的荒謬現象:

台灣身為一個創業育成中心密度全球最高的國家,每年新創公司家數是創業大國以色列的五十七倍,但二十年來所孕育出唯一一間獨角獸(編按: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企業,竟然只有網路家庭(PChome),更遑論如韓國能養出Line一樣的國際網路公司。

在全球以網路為核心的大潮流上,我們完全落後。

本刊訪談了三十二個創業團隊,起初,我們的假設是:中國市場大、夠土豪,吸力太強。而台灣小,給的錢跟資源不夠,但結果卻完全不如我們想像。以下兩個團隊的自述,反應的是所有人的困境。

美國MBA創航運平台,中方一舉給他人民幣1億:在台灣沒人信他,找銀行合作, 只見得到櫃台小姐……

線上航運媒合平台「找好運」的負責人周子騫認為:看不懂,才是台灣新創環境的最大魔咒。

周子騫畢業於美國名校普渡大學M B A,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國際顧問公司工作,年薪約九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萬元)。

二〇一四年回台灣創業,產品剛推出一個多月就決定西進,理由是:在台灣,沒人看懂它的模式。

找好運觀察,航運業是個有百年歷史以上的行業,但長久以來,竟然還是靠電話一家一家去問報價,再決定要找哪家公司承包貨運。周子騫於是打造一個線上媒合貨運平台,幫有貨運需求的企業找到合適的海、空運公司,整合資訊流。周子騫說透過找好運,運費只要傳統方式的一半,連一之鄉都透過他們送蜂蜜蛋糕到對岸。

去年八月入駐廈門愛特孵化器之前,該公司一個月營收不過新台幣十幾萬,現在一個月營收是新台幣一千二百五十萬元。看好航運業商機,周子騫還在今年五月推出航運業的放貸平台「貸好運」,與銀行和風險控管業者合作,放貸給沒現金支付船運或空運公司的攬貨公司。

他說,在台灣他找遍前幾大銀行合作,但大家都不相信世上竟有業者不用看房子或股票等抵押品,就放款給中小企業。大家不理解,其可以透過訂艙確認單上頭的每一筆貨運交易資料,去推算風險。

這是大數據思維的風險管理,在台灣,大家聽不懂。

但在中國,一家同樣是新創、成立兩年的金融科技公司「徙木」二話不說,就先放了人民幣一億元給周子騫,「他說這東西一億吧,壞帳就算二〇%好了……,要是你這兩千萬能夠當教育成本(而)做起來,你可以學習怎麼去做一個兩兆的市場,很划算啊。」

更令他感慨的是,中國第六大銀行招商銀行在廈門地區的負責人,主動找他在星期六早上出來喝咖啡、聊生意。在台灣,周子騫說:「我沒見過層級比櫃台小姐更大的人跟我慢慢聊。」

難道是因為中國比較土豪才敢投資?周子騫卻用另外一個角度回答我們:不,他們是更警覺。不冒險,就會被顛覆,所以願意傾聽。

他比Google更快推查號App,最後把公司賣給中國:

我走投無路,在台灣做沒收入的生意,不會被賞識。

看不懂,甚至已讓台灣新創團隊自願被中國買下。

WhatsTheNumber是台灣公司StorySense開發,兩岸三地第一個可搜尋公司行號電話的應用軟體,省去網頁搜尋店家電話的繁瑣步驟,一個App,就可以查到公司行號號碼並且完成撥號。這個功能看似簡單,卻是硬需求,連Google都晚它一年才推出這個功能。但就在去年,它被同樣是新創的中國公司「電話邦」以新台幣三億元購併,震驚網路圈。

該公司創辦人沈育德畢業自台大和麻省理工學院,說起當初為何決定把公司賣掉,成為電話邦的一員,他說:「走投無路。」後來又加了一句「在台灣,做沒有收入的生意,是不會被appreciate(賞識)的。」

他在台灣努力四年,燒掉兩千萬,累積了兩百萬用戶,但卻始終找不到伯樂。最後,反而是中國的電話邦看懂它,他只想了三個禮拜,就決定出嫁,如今在中國服務覆蓋設備數高達七億台。

值得思考的是,電話邦的創立時間比StorySense晚三年,而三億元只是華碩這種大公司單月營收的百分之一。

查號App可蒐集和分析用戶搜尋行為數據,深具商業價值,華碩一直到去年才在自家手機內建類似功能,但當年沈育德找上華碩合作時,對方並不領情。現在全中國主要的手機品牌,包括小米到華為,通通都內建電話邦服務。

台灣的一再錯過,關鍵點絕不在錢。

和以色列相比,兩國砸錢養新創,國發天使基金一案最高是新台幣一千萬元,以色列大約是一千五百萬至二千四百萬元,後者雖多出一倍,但成效差距卻是十倍之遠。比如以色列早在十七年前,慧眼養出連特斯拉都要靠它的先進駕駛系統公司「行動之眼」 (Mobileye),市值現約一百零四億美元。

但今日,台灣最大的網路獨角獸,竟然是二十年前成立的老公司PChome,市值約十億五千萬美元,第二名是數字科技,市值三億美元。被譽為最懂兩岸、最優秀天使投資人之一,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政府審核,過時到不可思議:我們最缺『看得懂的伯樂』停止把獲利當標準、 別再狂蓋創業基地了!

台灣不缺乏千里馬,缺的是能辨識千里馬的伯樂。

從政策主政者、下到創投業者、評審委員,大家都還停留在過去,這自然會帶來過時的法令(見上表)。

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新創公司一定要立刻獲利,才算有潛力。

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上市以來幾乎沒有獲利過,但將千億美元的營收幾乎全部再投入新投資,如無人機等,這讓它的股價比Google還高。而台灣的上市櫃相關法令,讓有志上市的網路公司,只能改走保守策略。

「這樣,如何養出一個國際級的網路公司?」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成立AppWorks六年來,最詬病的法規就是這一條。

若翻開國發會創業天使計畫的申請書,連一筆最低一百萬的補助款,你都得把三十頁文件填完,詳盡到須詳填未來三年到五年新增員工人數、申請專利數、研發成果、預估產值、展店、對社會大眾產生之影響等。

這也是過去硬體思維的弊病。

鄭博仁說,台灣太熟悉半導體和IC設計這種算現金流的投資方式,但網路的商業模式已經改變。「我們太重視量化指標與KPI了,網路創業世界,沒有人會神算到三到五年後的世界!」一位法人機構的資深主管也不禁嘆口氣說。

全球最大線上叫車服務優步(Uber)成立僅七年,估值就超過通用汽車。在這個以秒速計算的世界裡,台灣還在用別人十分之一的速度前行。

甚至,補助評審往往是學術界大老,根本與實務脫節,連一位屆齡退休有創業經驗的教授都坦言:「我評審時常常懷疑自己會不會看走眼!」

這構成負向循環,政府看不懂,又愛砸錢補助,就像活動通創辦人謝耀輝所說:「政府搭好舞台就好,不要影響表演者(創業家)唱戲。最怕就是政府當導演,還選最佳男主角,為避免他演不好,(補助)還是找大咖,(導致)資源都在大咖身上。」最後,有前途的小企業只好出走找錢,大批留在台灣的新創公司則成為「彊屍新創」企業,只靠寫企畫書與取得補助度日。

新政府若再不大刀闊斧改變舊規則,只把焦點放在蓋創業基地上,虛擲的,不僅是納稅人的血汗錢,還有台灣年輕人們的未來。

撰文者李欣宜、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