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王石:我只是一個符號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dzna.html

當你仰視著我,你看到的王石只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充斥著被世俗反覆誇耀的成功,卻跟我毫無關係。」在最新拍攝的廣告片中,王石以平緩的語氣講述著一個被世人誤解的自己。

不管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當中的「捐款門」,還是留學海外之後關於其與萬科總裁郁亮之間的分歧傳聞,作為房地產行業明星人物的王石,總是容易被動地陷入 到各種各樣的傳聞當中,但他鮮有回應。他有微博,但他只關注了65個人,大部分微博的內容也只關乎生活的足跡,似乎與其在萬科董事長的角色毫無關係。

「我從沒有特意去關注誰,一般都是朋友說你應該關注我,或者推薦我關注什麼,我才會關注。」3月中旬的一個上午,在上海的一傢俬人會所裡,身著格子襯衫、 黑色皮夾克的王石精神俊朗,笑談微博、登山、公益和慈善,甚至興致盎然地跟我們講起了小笑話。那一刻,似乎萬科年代已是他一個很遙遠的從前。

當下的萬科卻遠未有王石這般瀟灑,經歷年後的「毒地板」風波和精裝修房質量危機事件後,萬科成長的煩惱逐一顯現。而讓萬科感到最無奈的是,坊間還流傳著王石董事長與管理團隊之間存在分歧的各種傳聞。

這些傳聞的起因有多個版本,其中之一是萬科的商業地產戰略。2010年之後,也即王石留學海外的第一年,萬科一改以往專注住宅地產的發展模式,開始涉足商 業地產領域。儘管萬科管理層解釋,萬科的商業是為了住宅而商業,跟其他開發商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但如此重大的轉型在「王石時代」顯然是不可想像的事情:1995年時候的王石就曾很強硬地把萬科旗下的寫字樓、酒店等非住宅的產品全部改為住宅,並從此確立了萬科的住宅地產模式,這種模式十幾年來從未發生過變化。

對於這些似真似假的傳聞,王石的回應簡潔而明確。在他看來,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分歧,而在於如何對待這些分歧,「只要不是致命的,即使你認為這個決定不是你的意圖,你也要尊重,這樣對萬科下一代管理團隊的成熟、成長才有幫助。」

作為萬科的董事長,王石從三個方面定義了自己的角色:把握方向、任用人選以及萬科出問題的時候承擔責任,「我覺得我是蠻稱職的。」

隨著王石將自己海外留學的時間延長至五年,萬科對於他而言更多的只是代表過去的一段經歷。未來幾年,王石已經把目光投向了倫敦、耶路撒冷和伊斯坦布爾,他還未想過退休。「我的個性是喜歡自由、挑戰自我。」他追求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或許正如其代言的廣告詞所言:「經歷決定了這個世界,用自己的經歷定義自己。」

對萬科的管與不管

一個董事長最重要的是把握什麼樣的事情。

《中國經營報》:今年2月下旬你回國時候曾提到,你已經將在海外留學的時間從三年延長至五年,原因是什麼?

王石:我的海外留學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從我個人的人生計划來講,50歲至60歲一直在登山,做自己非常開心的事情。2010年的上半年我接到了哈佛大學的 邀請,作為訪問學者到了哈佛,借這個機會填補了我的留學夢,因為我過去沒有這個經歷。到了哈佛之後,我發現一年很快就過去了,但覺得還沒學到什麼東西,所 以就決定把在哈佛留學的時間延長了一年。為了保證後面到倫敦留學的時間,一共延長了兩年。現在來看,五年這個時間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明年到倫敦也是待兩年。後面我還會到伊斯坦布爾和耶路撒冷,加起來可能就需要這麼長時間。

《中國經營報》:在遊學和企業事務管理上你是怎麼安排管理時間的?現在通過什麼樣的工作方式處理萬科的日常工作事務來履行董事長的職責?比如說召開董事會、股東大會等等?

王石:我管理企業的時間和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嚴格來講沒有比例。如果談比例的問題,我怕會引起誤讀。其實重要的不在於比例,在於有沒有起到董事長的作用。 我過去也常說,一個董事長最重要的是把握什麼樣的事情。第一個是戰略上的把握,這更多是董事會層面的。我覺得在這點上我是蠻稱職的。以前登山期間召開董事 會很不方便,不能親臨現場,我就通過衛星電視、衛星電話來溝通;同時,每年的股東大會是我一定要參加的,股東大會不能通過視頻召開,這樣做會不尊重股東。 這麼多年來我除了2003年登珠峰那年,沒有參加股東大會,其他事件都不構成不參加的理由。第二個要把握的是,確定了事情之後讓誰去做,這是用人方面的選 擇。第三個是,公司出了問題要承擔責任。無論如何我不能說,因為我在登山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都不是不承擔責任的理由,這是失職和失責。

說複雜點,作為董事長我有三個原則:第一,行業定位,只要公司的行業確定非常清楚,做決定就不會這麼複雜,比如萬科確定就做房地產;第二就是公司運作的規範化;第三是透明度。 在這三個原則下,做這個董事長就很容易把握了。如果簡單地回答用多少時間去管理企業,我覺得會帶來誤解,好的誤解可能是,用這麼一點時間,公司就能做得這 麼好?另一種不好的誤解就會是不務正業,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公司上。所以說,時間的比例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起到董事長的作用了,而且作用還不 錯。

儘管「淡出萬科」已經兩年有餘,但在海外求學的王石依然是一個備受關注的人物。這兩年以來,關於其與萬科管理團隊之間的各種矛盾分歧傳言就一直圍繞著萬科,雖然萬科一直堅稱王石在公司的地位和角色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但單方面的聲音並未消除外界的各種猜測。

究竟董事長與CEO之間是否存在傳言中的「分歧」?在哈佛求學的王石究竟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管理遠在萬里之外的萬科?近日,極少參加商業活動的王石回到國內,為克萊斯勒即將上市的新一代大切諾基代言,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的專訪,解釋了相關疑問。

定位、規範、透明,當董事長的三原則

「沒有分歧怎麼可能呢?」

萬科公司的決策一定是在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中國經營報》:現在你是否對萬科的具體管理干預得更多了?

王石:到哈佛之後對萬科的干預更多那是一定的。因為過去登山更多是體力上的磨練,環境很惡劣,而且還是缺氧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對公司管理的干涉就要非 常警惕,因為這時候你對公司的干涉可能是錯誤的。第二,在缺氧的情況下,事情幹涉完了之後可能就忘了,所以我那時候儘量少干涉。還有一點,從通信手段來 講,衛星電話比我們一般的手機要貴得多,我們是職業經理人,花的是股東的錢。所以從兩方面來講,第一是效率問題,第二是成本問題,登山的時候一般的干涉非 常有限。在2010年之前的十幾年時間裡,我也有意識地和萬科公司疏離,不去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

而到了哈佛之後,環境好了,通信手段也恢復到了正常,有了互聯網,溝通的成本越來越低,所以干預就多了一些。其實哈佛對我來說已經不是體力的磨練,是一個精神磨練的過程。

《中國經營報》:你去哈佛留學之後,一些關於你與目前萬科管理層之間存在分歧的傳言很多,比較集中的一點是你跟管理團隊在萬科發展商業地產方面分歧較大。 尤其是你在留學哈佛之後,萬科開始進入一些社區商業、購物中心,甚至一些寫字樓項目,外界普遍認為這與你之前所定下的萬科堅持做住宅地產開發的戰略有分 歧,你如何回應這個事情?如果你們在公司管理上出現意見不同的情況,你們一般會如何處理?

王石:跟管理團隊沒有分歧怎麼可能呢?一定會有分歧的。但對於分歧,我的處理原則是:只要對公司的影響不是致命的,即使你認為對方是錯的,你也要尊重他的 決定,為什麼呢?因為有時候對與錯只是一個角度的問題,只要在一個企業的經營當中,這個決定不是致命的。萬科發展到現在,誰都不能說萬科沒犯過錯誤,我也 經常犯錯誤,但這些錯誤不是致命的,公司還在前進,還在擴張,大家都會從正面來看待所犯的錯誤。

所以我說,肯定會有分歧,關鍵在於出現分歧時怎麼對待,對我來講就是只要不是致命的,即使你認為這個決定不是你的意圖,你也要尊重,這是我管理萬科的原則。你認為他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你是他的領導,有不同的角度;最後你要求按你的角度去做,因為你是董事長,這對下一代管理團隊的培養、成熟沒什麼好處。

有可能有人會問到:為 什麼認為對方是錯的你也可以不管?事實上這就是我的邏輯:你不要錯得離譜就行。我也是犯過錯誤的,別人為什麼就不能犯錯誤呢?實際上我做的可能也是錯的, 只是從最後的結果看表現得還不錯,這也是動員整個公司資源做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分歧很正常,任何公司都一樣。沒有分歧才不正常,如果出現分歧,大家都必須 順從一把手,一把手說的全是對的,那是權威主義,是不對的

《中國經營報》:1995年的時候,當時萬科開始做減法,你很堅決地把萬科當時的非住宅項目都整改為住宅項目,確立了萬科的住宅地產開發商的定位,那麼中國房地產經過這麼些年的發展,你對於商業地產的看法有沒有發生變化?萬科目前是否有必要做商業地產?

王石:萬科公司的決策一定是在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我之前解釋過,現在萬科的做法已經和過去發生了一些變化。過去的萬科是做傳統的郊區大盤,一般 都是500畝以上的住宅。一般來說,大盤規劃的都是純住宅區,一般商業配套不超過8%,這是有規定的,包括學校、商業、酒店等總比例都不超過8%,這是規劃中必須要有的,當然越大的盤商業配套就越多。

但到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萬科無意當中發現,有很多進入市區的項目,要參加老城改造,類似於純住宅的大盤已經沒有了,純屬商業組團的也沒有了,萬科還做不做呢?萬科的結論非常清楚,做!當然萬科就要做包括商業、酒店、寫字樓、商城在內的項目,這方面不存在分歧。

但萬科當時進入市區,我當初認為萬科是拿不到市區的地的,萬科現在越做越大了,郊區的大盤現在越來越少了,甚至沒有了,就必須進入市區。而萬科這段時間都 是由管理團隊在把握的,現在這個時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做不做呢?我可以明確表示,萬科董事會的決策是,做!但萬科以前是沒有這個經驗的,怎麼做呢,由管 理團隊決定。

所以說,作為董事長,我跟管理團隊之間究竟有沒有分歧,可以肯定地說:有!不僅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肯定會有。至於出現分歧的時候,我的意見是否會得到 尊重?我的回答是,我說的話他一定會考慮,但這不等於我的意見他一定聽。我的意見已經不止一次被管理團隊否定,他們認為我的理解是不對的,遇到這種情況我 總是會以欣賞的心情去接受。

《中國經營報》:在企業管理的用人方面你是怎麼把握的?如何理解職業經理人的精神?

王石:用人方面我的大原則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首先對人一定要有懷疑,這種懷疑是制度性懷疑,人是有自私的一面的,他會情不自禁地犯錯誤。關鍵是怎 麼避免犯錯誤?這就需要制度性的東西來檢查和約束,及時發現和制止錯誤或者減少錯誤的發生率。第二就是一旦你用了他,就必須信任他。用人還懷疑他,這是絕 對不正常的情況。

中國人喜歡講「志同道合」,對我來講,其實可以「志不同道合」,也可以「道不同志合」。當然既是朋友又是同事那更好,但是我會對可能成為朋友的同事稍微疏 離一些,因為這樣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有個度。什麼是職業精神、職業操守?就是這樣的,如果把感情用在做事情上,事情就會很難做。

至於說用什麼樣的人,用不用故意迎合我的人,其實不在於這個人是不是迎合你,關鍵在於企業的文化氛圍,如果說企業的文化氛圍就是迎合的、說假話的,那這種 現象就沒辦法改變。在萬科,你說我的下屬會不會迎合我,應該也有,畢竟我的位置在那裡。迎合是人類的本能,問題不在迎合,而在迎合的目的是什麼。

《中國經營報》:你一直很少參與商業活動和廣告代言,這次參加你為克萊斯勒代言,你的代言收入也是捐贈給泰國的一個慈善基金做公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考慮?

王石:我在2000年的時候接了第一個廣告,之後萬科公關部門拒絕了很多公司找我代言廣告的邀請。後來在2006年左右,摩托羅拉也來找我,當時萬科公關 部門也表示拒絕,但摩托羅拉不甘心,說這到底這是不是王石本人的意思,只要王石本人親自說出拒絕這句話,那他們就放棄,他們找到了萬科副總裁肖莉,肖莉覺得我可能會感興趣,她跟我一說,我就答應了。

這次為克萊斯勒做代言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我有好奇心,到底拍廣告是怎麼回事?我想弄明白。第二,我本身不是一個自由人,並不是個體職業者,我是萬科的董 事長,我要考慮到代言可能給公司帶來的影響,我覺得這只會給萬科加分,而不會減分。第三,不僅僅是現在,就是未來,這次代言對萬科來說也是加分。有一些高 科技的企業找我代言,我可能就拒絕了,因為現在那些行業可能很熱,明年泡沫一破裂,公司垮了,到時就有人說萬科董事長代言的那個企業都垮掉了,這是我要顧 忌的。當然,我的個性喜歡探險、挑戰自我,也喜歡吉普,所以我很自然就接受了克萊斯勒的邀請。

事實上,這次代言也是我在哈佛學習的一個感受。我在哈佛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中國的企業家,不管老一代企業家還是新一代的企業家,做慈善做公益都是一致的,但是和國外的企業家相比,我們還是基本停留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這樣的層面上。

在歐洲、在美國,企業家做慈善做公益,成立的基金不在於大小,但考慮的都是國際性的,不是說法國的企業家成立的基金就在法國做慈善和公益,美國的企業家成立的基金就在美國做慈善和公益,只要成立公益基金,馬上會考慮在亞洲、非洲或者南美洲等地方去做公益。

中國從陳嘉庚老先生到新生代的企業家邵逸夫、李嘉誠等,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家們,做公益慈善都多少會有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色彩,誠然中國發展也不平 衡,貧窮的人也很多,我們在國內做慈善和公益有很大空間,但我覺得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我們的視角不應該只侷限於國內,要有國際性的視 野。公益慈善應國際化,中國人喜歡講「志同道合」,對我來講,其實可以「志不同道合」,也可以「道不同志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6

iPhone5與它的生態追隨者:後喬布斯時代的符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1/xNNDE1XzUyNzAxNA.html

諾蘭的電影《致命魔術》,開頭就是一位老道具師講解魔術的三個步驟,他說,每一場魔術表演都有三個部分:第一步是「以虛代實」,魔術師展示了看似平 常、實則已經動過手腳的表演道具;第二步叫「偷天換日」,魔術師手中看似普通的事物,瞬間變得與眾不同,你想找出魔術背後的秘密,但又渴望看到炫目的表 演,渴望被騙;第三個步驟叫「神奇」,魔術師要把消失的東西變回來,要你看到你此前從未看到過的東西。

Tech Crunch網站的專欄作家斯格勒(MG. Siegler)說,他看iPhone5的發布會之後,就想起了諾蘭的這部電影,蘋果手機所做的就是一場魔術表演,他先讓人看到普通的手機,然後賦予其神 奇的功能,這東西就被徹底改變了。這就是蘋果公司2007年推出第一款手機後發生的事情,他們「重新發明了電話」。蘋果公司有許多戲法,但蘋果手機是其中 最成功的一個,這個戲法變了多次,以至於有些觀眾都感到厭倦,他們還想看到更刺激的東西。「如果你覺得iPhone5這個魔術變得還不夠好,別忘了你以前 看過好幾次類似的表演了。」

斯格勒說,喬布斯是最適合表演「神奇」那個步驟的,如今這家公司的表演停留在「偷天換日」這部分。如果蘋果還想給觀眾帶來些娛樂,這些娛樂也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它在今天顯得「不夠神奇」。

但是,他們是否把普通的智能手機再一次做到「不那麼普通」呢?

科技專欄撰稿人蒂爾南·雷(Tiernan Ray)9月12日在《巴倫週刊》網絡版撰文稱,他對iPhone5的第一印象是,更加光滑也更加華麗,試用以後,他想要一部這樣的手機。他寫道:「新款 iPhone5薄得多也輕得多,而在發佈會上看幻燈片時是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的。這款手機的光滑觸感是很好的工業設計,顯示屏更長,能給用戶帶來與以前不同 的瀏覽體驗,但手握和打字的感覺仍舒服。在與擁有4.5英吋和5英吋顯示屏的其他手機展開的競爭中,這些特性是否足夠還有待證明,而我們要做的只是等待和 觀察。」

蒂爾南·雷在陳列室裡試用這手機,他在發佈會後遇到的一位同行說:「所有展示出來的特性都被預料到了,這令人感到失望。」沒錯兒,在這場魔術表演前,許多 科技網站已經把這款手機的外貌和特性都透露出來,這有點兒像觀看一部懸疑電影之前,觀眾已經將所有懸念了然於心。蒂爾南·雷還對「表演」有點兒不滿,他說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沒能像喬布斯那樣把「細微之處的觸感」表達出來,如果是喬布斯,他會慢吞吞地解釋何為「形狀係數」,帶著一種真正的愉悅讚美手中 的產品有多麼薄。

最偉大的那個魔術師已經死了,接下來的表演者要是按照喬布斯那樣演出,只會被說成「拙劣的模仿」,繼任者也沒有喬布斯的那種魔力。偉大的表演者有氣場、有 光暈,或者叫「現實扭曲力」,這東西不是誰都能有。在喬布斯死後,他變成了「神」,有許多人以為自己理解神,有資格闡釋「神的旨意」,他們會說,喬布斯如 果活著,絕不會把新iPod設計得這麼難看,絕不會讓iTouch有那麼多顏色。《福布斯》雜誌說,沒有喬布斯的蘋果,已經褪下神奇的光環,成為一家普通 的科技公司。蘋果在原有的成績上修補和優化。蘋果並不差,只是不再那麼鶴立雞群。iPhone5沒有以往Retina屏或者Siri這樣的「神奇時刻」, 沒能說服消費者為什麼應該購買iPhone5而不是三星或摩托羅拉的最新手機。

9月14日,蘋果股價在iPhone5發佈會後再創歷史新高,報收於682.98美元,創下歷史最高收盤價;盤中曾觸及685.50美元,創歷史新高。截 至目前,股價上漲了66%,這一漲幅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的4倍以上。摩根大通分析師馬克·莫斯科維茨發佈報告稱:「無論是從硬件規格還是從上市的速度來 看,iPhone5的發布都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認為,我們對蘋果股價的預期應該有進一步的上行空間。」蘋果iPhone5發佈會的一個重大消息是這家公 司計劃開始出售這款最新手機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快。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計,今年Android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銷售市場上所佔份額將為 60.3%,高於去年的46.5%;蘋果份額將為22%,高於去年的18.9%。與此同時,三星的出貨量也已超越蘋果,其最新款智能手機GalaxySⅢ 相當成功;諾基亞也正準備在未來幾個月中開售基於微軟Windows Phone8系統的新款智能手機。

斯格勒分析,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蘋果和三星是最賺錢的公司。蘋果剛剛贏得了和三星的專利官司,即便某些人認為蘋果的戲法已經「老套」,但也沒有辦法與之 競爭,甚至還在拷貝蘋果的做法。很多公司關注「以虛代實」步驟,想著「神奇」的表演,但蘋果專注於「偷天換日」的部分,他們更注重細節,他們花三年的時間 重新設計耳機,他們的攝像頭有了更好的變化。

那些對iPhone5感到失望的人,多半是說,新手機看起來和以往變化不大。蘋果設計師喬尼·艾夫(Jony Ive)在iPhone5發佈視頻中這樣說:「iPhone可能是你這輩子用得最多的東西,是長久陪伴著你的東西,我們徹底改變的是手機與使用者之間這種 獨特的關係。我們不只是要做一款新的手機,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更好的手機。」斯格勒說,在「創新」與「改變」的喧鬧聲中,蘋果並沒有為了改變而改,他們知道 這樣一個悖論,如果真做出了什麼重大改變,很多人可能也接受不了。許多人並不想要真正的改變,只是尋求那種可察覺到的價值——外觀上的新鮮感。是的,發佈 會舞台上的那種「神奇」不在,但你走進蘋果商店,拿起他們的產品的時候,看在眼中拿到手裡,還是會感到神奇,蘋果依然把一些普通的東西變得不那麼普通,這 比一些看起來「神奇」的表演擁有更為直截了當的力量——你想要這個東西,你需要這個東西,這就是為什麼蘋果依然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36

讀書札記140328 基礎符號學:皮爾斯的學說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3/2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328-%E5%9F%BA%E7%A4%8E%E7%AC%A6%E8%99%9F%E5%AD%B8%EF%BC%9A%E7%9A%AE%E7%88%BE%E6%96%AF%E7%9A%84%E7%AC%A6%E8%99%9F%E5%AD%B8/

讀書札記140328
基礎符號學:皮爾斯的學說
執筆人:蟬

筆者在閱讀《索諸爾》一書時,曾因找不到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中文入門書籍而感到無奈。 有份量的學者如 李幼蒸的著作,其篇幅及內容對門外漢而言過於冗長艱深。 近期較多閱讀英文書,發現一本行內評為最佳符號學入門書:
《Semiotics: The Basics》(2007) Daniel Chandler
作者是 威爾斯Aberystwyth大學的兼職講師,本書原為教材,成書後被納入眾多大學的參考書目。 作為一本抽象學門的入門書,本書行文流暢,篇幅短,適合初階讀者。

〈符號學是甚麼?〉
若要下最簡短的定義,便是一門 “研究符號Sign的學問”。 但這只帶來同義反覆,問題仍在:甚麼是符號? 若請教一個符號學家,他可能會這樣回答:
Def. 符號學研究 意義如何被建立meaning-making。****
透過研究 符號系統sign system的各部份,如媒介medium等,去了解符號如何表述represent不同的意義,和如何表達現實reality。

符號學中常用到 「文本text」一詞,一般指 “信息message”透過 “媒介” ,如文字、語音和影像等, 去表達和建構construct意義。 文本是由符號集合而成,用來表述意義的載體。*** 所以,符號學也可以看作是研究文本的學問,

由於符號學指涉範圍相當廣泛,幾乎所有社會和人文學科皆可以從符號學切入,令它難以成為一個傳統學科。 符號學在過去數十年在語言學linguistics、哲學、人類學和文學等方面均起著相當大的影響。

一般認為符號學幾乎同時被兩位學者分別於歐洲和美國創立,即瑞士語言學家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和 美國哲學家 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 昔日符號學的兩種名稱semiology和semiotics分別指索氏和皮氏的兩個分支,而今日似乎多稱作semiotics。

索氏認為符號學的目的是研究符號在社會生活的角色***, 而他所專長的語言學只是符號學的一個分支。 皮氏則認為符號學是為了建立正式的符號理論,即以邏輯的方法去定義符號。 兩者在研究過程中並無交集,結果卻有不少相似之處。
本文專注介紹皮氏的符號學,關於索氏學說請參看《讀書札記130628索緒爾》

〈皮爾斯的三元論〉
索氏認為符號系統由「signifier能指」和「signified所指」的二元系統所組成,兩者不能分割,即所謂的“一體兩面性”。

而皮氏的符號系統則有3種原素:
1. 表徵representament:符號表現的形式form;
2. 對象/客體object:符號指涉之對象;
3. 詮釋interpretant:從符號中所能理解的意義。
而符號系統正是三者間的互動。
washroom-sign-posting-stick-people-have-to-pee

舉例:洗手間的性別標誌是最為廣泛使用的圖像符號。 標誌本身是表徵,指涉的對象是男人和女人,其詮釋則是“標誌指示的地方是洗手間”。

符號作用於接收者身上時,會在其思想中建立一個對應的 “內在符號”,而該內在符號代表一種特有的意義。***** 故此不同接收者對相同的符號所理解的意義不盡相同。 由此推論,符號系統本身並無客觀意義,接收者必須憑藉自身的背景、經驗和價值去詮釋、建立,甚至發展其獨有的意義。***** 該內在的符號,皮氏稱為“首符號的詮釋interpretant of the first sign”。
peirce_interpretant

當詮釋者與時空脈絡變動時,符號的意義便成為另一個符號,而詮釋亦可被 “再詮釋”。
著名符號學家Umberto Eco把這種符號的無限指向性稱之為「無限的符號學infinite semiosis」。*** 若以索氏的術語說明,即 “所指”在某些情況下會成為 “能指”。*** 圖中的三角型可以表達三者的關係,留意當中對象與表徵的連線是虛線,因為兩者未必有關聯。
peirce-semiosis

故儘管皮索二氏的符號系統有其相似之處:表徵和能指甚為接近;而詮釋與所指也很相似,但兩人對於符號系統的整體觀點有相當大的分歧。
索氏認為 “能指”與 “所指”的劃分與它們之間的關係皆是任意的,*** 但能指與所指始終維持著一對一的呼應關係。 意義只能透過事物間的相對關係產生,而非由其本質所確立,而意義是包含在符號當中的。****

皮氏則認為符號系統是 “過程process”而非結構structure。**** 他認為人思考是以對話形式進行的,符號中的意義是非內在的,必須透過詮釋者interpreter接收符號並作出其特有的詮釋,才能完成符號系統的進程,否則便不能視為符號。

〈符號的模式〉
皮爾斯為了更周詳地整理符號系統,把符號元素歸為3個類別,分類仔細而複雜。 為了易於表達,Chandler將分類結合為三種 “關係模式mode of relationship”,去表達「表徵-詮釋」的形式。

1. 象徵 Symbol:表徵與詮釋並無任何相似之處,兩者的關係是任意的arbitrary或習慣性的。必須透過學習才能掌握指標的意義。
舉例:語言、數字、交通燈、國旗等。
2. 肖像 Icon:表徵程度上與詮釋相似,一般擁有詮釋物的某些特徵
舉例:肖像、卡通、模擬自然的音效等。
3. 索引Index:表徵與詮釋擁有物理上或邏輯上的直接連結,而連結是能被觀察和推論的。
舉例:腳印、病徵、量尺、錄像等。

Chandler指出當一個符號的象徵愈受詮釋限制(如腳印的外觀必需與腳掌相似),則該符號愈富有理據motivation。 而相反不具理據的符號,則需要透過學習才能掌握其意義。 而在三個模式之中,索引是最富理據的。

皮氏指出三種模式並不互相排除,而現實中亦難以找到只擁有單純一種模式特質的符號。 符號的模式並不固定而隨年月變化,而且都是朝著象徵的方向“演化”的。***

皮氏相信人只能透過符號認識現實reality, 所以符號的「真確性modality」相當重要。 在三種模式之中,以象徵的真確性最低,因為它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最模糊。
但皮氏亦得承認,符號結構上只能表達部份真相truth,如有符號能完整表達真相,則符號自身便逞現為透明,或者根本並不存在。**** (編按:如佛學追求的 “觀照”,希冀超越 “名相=符號”,看到 “實相”。)

與之比較,索氏相反地認為現實世界是由語言所決定的,他甚至認為由於 “所指”是社會建構物social construction,其真確性以至存在與否並不重要。***

參考:
《Semiotics: The Basics》(2007) Daniel Chandler
《符號學是甚麼?從藝術作品談起》李建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18

$聚美優品(JMEI)$ 這個搞大了呼叫citron手機轉發的 有標點符號的都不是我寫的 Pune的碎片哥

http://xueqiu.com/2915442382/29334279
利益相關:空方

涉及大量數據,匿了。雖然我說的根本不是market rumor,而是fact。

既然你關心正品,我默認你關心的是一線和二線品牌,如雅詩蘭黛、伊麗莎白雅頓、蘭蔻、歐萊雅、歐珀萊等,所以我就不說那些三四線品牌了(佰草集、相宜本草等等)。

如果按照一二線化妝品品牌銷售的定義來說,所有非官方認證渠道銷售的化妝品,都是「假貨」。即,只要渠道假就是假。如果以此為定義,所有垂直化妝品電商渠道(包括聚美、樂峰),95%以上是假貨。其中,一線化妝品全部都是假貨(一線化妝品指:國際大牌,百度指數上2,000,正常銷售渠道常常破千的)。

為什麼?因為這些國際大牌為了維持自己的價格策略和品牌形象,絕對不會把貨拉到聚美這種折扣平台上去賣的,媽的動不動砍我30%的價,你玩我呢?有些稍微低檔一些的一線品牌(如SK-II)去天貓開旗艦店,更多是從品牌宣傳角度考慮的,那上面的價格也不便宜。

(解釋個沒說清楚的地方,上面說了一串品牌,有一線有二線,下面說的SK-II雖然說他「低檔一些」但他還是個一線品牌,不是說比上面所有都低端。答主不是化妝品白痴謝謝)

那聚美上的一線大牌化妝品怎麼來的呢?兩類:1. 大型百貨商場大規模團購或積分卡兌換的,佔3成,這部分產品本身是正品無疑;2. 來路不明(走私、假貨等),佔7成,這部分中,走私/代購的可能為正品。

聚美面對的法律風險,主要來自於2。對於1來說,你從線下渠道採購的,法律管不著,頂多是品牌商做渠道調查的時候,發現某百貨公司總走大單竄貨,一氣之下把這渠道封了,那聚美沒法從這兒進貨,只能開發別的渠道了。

那對於2來說,法律風險兩重:1. 劣質假貨,不多說;2. 海關/工商嚴查,聚美和相關渠道商都將面臨制裁。對於2來說,還有商業風險,即假貨毀掉平台信譽。

那你說,劣質假貨有多少?土豪小夥伴為了支持本報告撰寫,特意去聚美買了50個一線品牌化妝品(果然便宜,至少是專櫃價7折),並拿到百貨專櫃找專業銷售鑑定。從這50個中,通過包裝、色澤、氣味和手感,從50個中挑出了10款明顯可疑的產品,又買了這10個的同款正品,送到實驗室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做對比。這10款的色譜圖中,每款都出現了2-3處不同(不包含色譜圖的前5分鐘)。色譜圖見結尾。

為了測試這個方式的準確性,土豪小夥伴又去其他百貨商場買了10款同樣的正品,一測,正品和正品之間的色譜圖果然一模一樣。一線品牌品控能力可見一斑。

什麼意思呀?就是這50個產品中,至少有10個是劣質假貨,剩下的40個沒有做測試,所以沒看出來,但不保證不是劣質假貨。

天啊嚕(過去做DD的方式弱爆了,不敢花錢,誰做投資啊)

那你說,都是什麼人在買這些東西呢?

圖便宜的。

我是男的,我聽到的最觸目驚心的訪談結果是一個男性同胞說的:「我從聚美上買一線化妝品,是為了送人,送給女孩子他們開心。我不在乎真假,反正不抹我臉上。」真他媽無恥。(有看出來我在含沙射影嗎?)

而做過這個訪談的女性消費者(相對高端組),一個也沒有在聚美上買化妝品的。畢竟是自己的臉,誰用誰知道啊。

色譜圖:Estee Lauder Vita-Mineral Moisture Crème
大家來找茬:上面是假的,下面是真的。

補:
一開始說了是空方,就是提醒大家注意我的立場,如果有條件要自己去判斷信息的真實性。還是那句話,「人在做天在看」,別人說什麼他自己心裡清楚,但你信不信你要自己去查證。我就是在查證聚美,而我說的東西你們也可以查證。這裡面除了採購渠道37開不太容易查證之外,其他的東西都屬於普通人(土豪)可以驗證的事實。

至於為什麼不上實驗報告全文、不上批次、不上聚美購買票據,連色譜圖也只摳門地給了一組……我要是這些都敢上我匿名幹什麼?真的做空報告絕對不會像這個一樣,再說誰又會在知乎上做空一個股票呢?我寫這個,已經是最大限度,能起到給各位知友提個醒的作用,就行了。

另外就是,希望陳歐融到錢後能積極洗白,重新做人。另外,貴司洗地的姿勢太難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835

在存在、認知和符號的世界尋找投資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82

本帖最後由 J.Wong 於 2014-9-30 18:13 編輯

在存在、認知和符號的世界尋找投資機會
作者:黃燕銘 喬永遠

在20多年的證券研究實踐中,我的感受是,要從哲學角度理解證券研究,並掌握科學的證券研究方法,首先應當能夠正確區別存在、認知和符號三個概念,並能夠運用這三個概念來尋找證券投資機會。

西方哲學所闡述的存在、認知、符號,我們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意思來理解。存在即是客觀存在的與我們人類主觀的觀察、意識等不相幹的客觀世界。認知即是人類對這個客觀世界的認識因而是屬於內心世界,符號是人們把內心的認知用語言、文字、圖表等表達出來的符號世界。

送你證券研究的三朵花

在證券研究中,國民經濟的實際情況、上市公司經營的實際情況可以被理解為客觀世界,投資經理或者分析師對國民經濟的考察或者對上市公司調研而形成的認知可以被理解為內心世界,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統計報表以及上市公司公布的會計報表,其實是符號世界。當西方的哲學家提出存在、認知和符號的三個概念時,遠在公元前的古印度佛學大師已經在《金剛經》中總結出“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感嘆(這句話本身有非常深刻的含義,本文只是做粗淺解讀)。他們以世界、非世界、名世界來對應了今天我們可以通俗易懂的客觀世界、內心世界和符號世界的三個概念,而對這三個概念,黃燕銘則分別用樹上花、心里花、紙上花來形象比喻,他們的關系猶如下圖所示:



借助於上面的這些概念,讓我們來看看會計師和證券分析師之間是如何配合完成從信息披露到證券投資的決策過程,也就是簡單的會計到金融的過程。上市公司在管理層的帶領下經營(存在),會計師對公司的經營情況進行確認,然後對經營情況進行計量(認知),然後編制出會計報表進行報告披露(符號),確認、計量、報告正是會計工作的三步曲。

分析師與投資經理解讀會計報表(符號),或者與其它分析師和投資經理會談交流(符號),並對上市公司進行調研(存在),通過報表的解讀、與他人的交流以及對上市公司的實地調研從而形成對上市公司的看法乃至預期(認知),最終把這種看法和預期通過相應的金融工具在證券交易中表達出來,而交易的結果即形成了價格(符號),而價格又指揮了整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從而影響了實體經濟(存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投資經理們的交易行為最終又影響了客觀世界,因此客觀世界、內心世界和符號世界之間是個相互影響的過程。



哲學不僅要幫助人們獲得智慧,同時也要幫助人們借助智慧來解決現實問題,畢竟“色即是空”的後半句是“空即是色”。我們在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後,還要用對本質和規律的理解來指導我們解決現實的問題。在日常的證券投資與研究中,上圖中的哲學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基本的證券研究方法論。

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是:1、股票價格究竟是樹上花(存在)、心里花(認知)還是紙上花(符號)的反映?2、如果股票價格是心里花(認知)的反映,那麽人們的內心世界(認知)是如何形成和變化的?3、如何用這種分析方法來尋找和把握股票市場的投資機會?關於這三個問題,我們分項解釋,並舉出案例。

股票價格是樹上花、心里花還是紙上花的反映?關於這個問題,在《股票價格不是樹上的花》的文章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原文是如此描述的“樹上的花開了,人們心里的花也開了,股價漲不漲?漲!可是樹上的花不開,人們心里的花可不可以開?可以。股價漲不漲?漲!......一樣的,有一天樹上的花終於開了,可是人們心里的花卻在謝,股價是漲還是跌?跌!......這個小故事告訴大家一個結論,股票價格不是樹上的花,而是人們心里的花。股票價格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人們內心世界的反映。”為什麽?原因很簡單,價格的基礎是價值,價值的基礎是什麽?是人們的預期,預期在哪里?在人們的心里!

在這里我們還要特別強調,價值與價格有本質區別,價格是在交易中形成,呈現在交易所的行情揭示板上。而價值卻是在人們的心里,是一個似有似無的東西,價值究竟是實有還是虛無,這本身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哲學問題。在此我們明白,股票價格是人們內心世界的反映,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並且也不是符號世界的反映。相信部分投資者已經能夠理解,看著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表或者跟著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做投資,是要失敗的,然而不幸的是,可能還有人在這麽做,畢竟統計報表和財務報告,都只是一個符號世界的東西。

符號世界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人們的內心世界反映到股票價格里去,這里面要註意兩點,一是符號世界不會直接反映成股票價格,二是符號世界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是個非常曲折而複雜的過程,這就需要專業的分析與解讀。同樣,客觀世界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人們的內心世界反映到股票價格里去,同樣要註意兩點,一是客觀世界不會直接反映成股票價格,二是客觀世界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更是個曲折而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人們會執著於“我見”,把“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錯判成客觀世界真實的存在,由此人們在時間序列上不斷地調整“我見”,然後以為客觀世界在變,熟不知變化更大的其實是人們的內心世界。證券投資到最終必須破除“物見”和“我見”,而這是件非常非常困難並且非常難於理解的問題,本文不予細說。

如果股票價格是人們心里花的反映,那麽人們的內心世界是如何形成和變化的?這個問題可是證券研究中的關鍵。說到股票價格是人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有人就會認為,那麽證券研究或者投資就是一個“猜心”的過程。如果把證券研究與投資只是簡單地理解成一個“以我的心去猜眾人的心”過程,而放棄對客觀世界和符號世界的研究,那麽證券研究和投資就會進入虛無的斷滅之見,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離境的心,也不存在離心的境。這個境包括了客觀世界和符號世界,就如上文所言,客觀世界、內心世界和符號世界本身就是相互影響的,客觀世界的變動、符號世界的變化都可以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而內心世界本身又是在變化的。證券投資與研究之難,在於每一個投資者都難於把握住其他的眾多的投資者的內心世界,這就是為什麽金融學家們用盡了各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卻一直沒有辦法建立起準確的股價預測模型。人的內心世界本身是一個“不可取、不可說”但在證券交易中會被表達出來的東西。我的建議是,在證券投資中我們不僅要研究客觀世界、符號世界,還要註意體驗和觀察眾人的內心世界,之所以用體驗和觀察而不用研究這個詞,是因為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可以用科學方法去研究的問題(個人之見,可能還是有很多讀者會不贊同)。

如何用這種分析方法來尋找和把握股票市場的投資機會?核心在於,我們不要認為客觀世界變了或者符號世界變了,就以為股票價格會變,甚至認為是同方向地變,上市公司公布好業績、國家統計局公布好數據後(符號),股票價格卻是跌的現象已經比比皆是。另外,分析師去上市公司調研,發現上市公司經營紅火或有好項目上馬(存在)就去推薦投資者買股票,結果股價不漲反跌的情況也可以經常看到。原因很簡單,這種經營紅火或者上好項目的狀況早就為市場所認知,也就是已經被市場所反映(Price in)。因此,在證券投資中,當我們看到某種現象發生變化時,首先要問自己,這是存在變了,還是符號變了、還是眾人的認知變了?註意是眾人的認知而不要執著於“我”的認知。要區分這三者其實不難,多用心、多練習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確認是存在在變或者是符號在變,那麽我們一定要追問,眾人的認知會如何變,只有給出了眾人的認知會如何變的答案,股票買賣的方向和時機才能夠略顯清楚。我們必須明確,看著符號的變動時間和變動方向買賣股票是個錯,看著存在的變動時間和變動方向買賣股票也是錯(人們更容易犯這種錯),必須看到眾人認知的變動時間和變動方向才能夠去做投資,這種研究方法對於價值股如此,對於成長股其實也是如此(其實,不僅適用於股票,也適用於債券)。



最後我們來做個現實中的案例分析吧,更多的案例在我們實踐中可以經常被找到。2014 年4 月30 日,國家鐵路總公司公布2014 全年的鐵路投資計劃從7200 億元上調至8000 億元。由此鐵路設備類的股票價格會如何變動?買股票還是賣股票,還是不買不賣?我們先看一下,從7200億變成8000 億,究竟是存在變了還是符號變了?顯然是符號變了。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需要知道認知也就是人們對2014 全年的鐵路投資規模的預期從多少變成了多少?在給出這個答案之前,我們是否需要先知道存在也就是截至2014 年4 月30 日的鐵路投資實際發生額,是從多少變成了多少?其實在這個案例中,存在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重要。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需要重點觀察人們對2014 全年的鐵路投資規模的預期從多少變成了多少。

假設人們之前的預期也是7200 億,信息公布後也同步變成了8000 億,即出現了正向的超預期,那麽股價應是相應上升的,但問題沒有那麽簡單,因為人心是個複雜的過程。如果在有關信息被公布之前,人們已經預期到國家有很大的可能上調全年鐵路投資規模到8000,後續由於信息公布的結果與人們的預期相一致,則人們的認知保持不變,超預期為零,在這種情況下,股價應是不漲不跌。也許會有這樣情況,在信息被公布之前人們的預期已經被上調到9000,然而不達預期的信息公布導致人們的預期被下調到8000,出現負向的超預期,則股價應是跌的。也許還會有這樣情況,原來人們的預期已經是8000 了,信息公布後,人們預期全年的投資規模進一步上調到9000,高於公布的8000 的息,因為這是年內的第三次上調,導致人們進一步形成第四次上調的預期,由此股價也會漲。在這案例中,究竟是屬於以上哪種情況,大家回過頭去翻看當時的股價表現即可略知一二,當然研究方法不是用來回溯過去,而是要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在這個案例中大家可以發現,以存在、認知、符號來建立證券分析的框架,並且以尋找認知(內心世界)的變動而尋找投資機會,和黃燕銘之前一貫主張的投資機會主要(當然不是全部)來自於超預期的思想是一致的。

另一個現實的案例是2014 年以來A 股全市場的上漲。年初時市場基本只有看空的聲音。很多人執著於經濟數據、GDP 和企業報表來做大勢研判,卻不知道經濟數據和企業報表只是名世界,而不是內心世界。我們策略喬永遠團隊在4 月初提出看多400 點大反彈。敢於看多,提示拐點,源於我們對內心世界的認識和觀察。也許經濟確實在下滑,但股票市場卻已經漲了接近400 點的幅度,創出18 個月以來的新高。是經濟環境存在改善了嗎,還是人們對市場的認知在變化?我看是後者。如果存在已經被市場所認知,我們就不應該再被困擾。找到新的改變認知的因素才是理解市場的根本所在,才不會錯過2014 年波瀾壯闊的行情。

由此可知,如果不理解眾人的內心世界,而只是一味地拿著每個月的宏觀經濟統計數據去做大勢研判,或者只是看著每個季度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去做投資,那是錯誤的;同樣地,如果不理解眾人的內心世界,只是一味地執著於宏觀、行業、公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狀況去做研究和投資,其實也是錯誤的。

如果能夠理解了這個問題,就可以明白,為什麽研究團隊的組織框架中,要把宏觀研究和策略研究分設,以及行業公司研究與股票研究其實並不是一回事。證券投資是一個從外在的境(客觀世界與符號世界)到內在的心(內心世界),再由內在的心(內心世界)通過投資行為(交易工具)去影響境(客觀世界與符號世界)的過程,即所謂“沒有離境的心,沒有離心的境”,因此也就是沒有絕對的唯物與唯心之分。

讀完本文,建議大家記住存在、認知、符號三個概念,或者樹上花、心里花、紙上花三個比喻,然後在日常的投資和研究中逐步體驗。需要尤其記住的是,以樹上花、紙上花的變動為依據而忘卻心里花的變動去做投資,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本文所講的投資研究思想,既適用股票,也適用債券。既適用價值股,也適用成長股。本質而言,所有金融資產的定價原理並沒有區別。(本文作者就職於國泰君安證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60

你常用的表情符號能做密碼?不管你信不信,已經有人這麽幹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707/150152.html

黑馬說:忘記密碼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如何記住各種密碼,也頗讓人頭疼。為解決這個問題,Google推出了虹膜識別技術,但有一種更簡便的新技術誕生了,就是用你常用的Emoji 表情符號來作為密碼。這項聽起來很誇張的技術,你敢使用嗎?
 
文 | 陳一佳

 

數碼時代,你與誰最親?答案不是手機,是“密碼”。細想想,電子信箱、網上銀行、社交網站、網上購物等等,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一個離得了它?想必你也經歷過因一時間想不起密碼而抓耳撓腮,甚至想罵娘的時刻。對於這種狀態,有一個學名說法叫“密碼怒”(Password rage:特指人在登錄過程中因忘記密碼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表現為尖叫、哭泣、罵娘、拿電腦撒氣甚至用頭撞桌面)。

美國身份識別管理公司 Centrify 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平均擁有21個在線個人賬戶和至少19個密碼,1/4的人每天至少忘記一次密碼,5%的人從來記不住密碼,1/3的人會出現“密碼怒”。而這個市場機會已經被很多做智能解鎖的科技公司盯上。

提到智能解鎖,一定不能不說的是 Google 開創的“虹膜識別”技術。這項技術的原理是通過隱形眼鏡探測虹膜反射光線,生成一個“虹膜指紋”,然後通過光傳感器來識別用戶的虹膜,將探測生成的“虹膜指紋”與之前存儲的樣本進行比對,從而判定是否是同一個人。用戶眨一眨眼,便能解鎖,真正做到了解放人們的雙手。
 
Google 開創的“虹膜識別”技術,通過隱形眼鏡探測虹膜反射光線生成一個“虹膜指紋”來進行解鎖
 
雖說人們對於 Google 的這項技術是給予肯定的,但大多數人對在隱形眼鏡上做文章仍持懷疑態度。的確,眼睛是最脆弱、最需要保護的。許多人連隱形眼鏡都尚且不能接受,何況在戴上隱形眼鏡的同時還要在里面放上一塊芯片?相信說服用戶會有一些挑戰。
 
而一項新技術你可能不會相信——我們日常發信息時最愛用的 Emoji 表情符號,也能做銀行密碼。沒錯!如果說 Google 的智能隱形眼鏡還是件遙遙無期的事情,那麽,用 Emoji 表情符號設置密碼則是件指日可待的事兒。最近,一家英國公司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推出了一款新型安全系統,通過輸入表情符號,試圖取代網上銀行目前所使用的數字登錄密碼。
 
說起這款創新技術的靈感來源,其實就來自於人們的日常交流習慣。公司曾對130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有1/3的人都忘記過自己的銀行密碼,與此同時,有64%的人在使用聊天應用程序時,都習慣性使用 Emoji 表情符號,因而產生了這個用 Emoji 表情取代數字設置密碼的想法——試圖用你最常用的表情符號,讓你更容易地記住密碼。
 
據英國廣播公司 BBC 稱,Emoji 表情符號密碼服務比目前的數字密碼系統來得可靠,因為44個表情符號所能組成的組合比號碼0到10來得還要多。此外,專研記憶力的專家也對這一創新的可行性給予了極大的肯定,“相比數字,人們更容易記住圖像”。

網絡安全專家伍德沃德(Alan Woodward)就表示“把表情符號當作密碼是一項既有趣又具潛力的方法。不過他相信,還是會有黑客企圖入侵這樣的系統,所以網絡銀行還是應該采用雙重認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的登錄方式。”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公司的董事總經理韋伯(David Webber)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金融服務也能好玩兒且創新,我們的目標客戶群體是15到25歲的客戶,希望能最先吸引他們使用表情符號密碼服務。”該公司也稱,目前已有幾家電子銀行對這個概念感興趣。

其實,無論 Google 智能隱形眼鏡,還是 Emoji 表情密碼,都各有利弊,在創新推廣的道路上遭受阻礙在所難免。身處智能科技時代,我們對於這些創新技術,應該抱有開放接納的胸懷,相信科技創新能夠讓世界變得更高效、更安全、更美好。
\作者簡介:陳一佳,80後著名雙語主持人和財經評論員、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華人女主播,紐約三橙傳媒創始人兼 CEO,《創業美國》制片人和支持人。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一佳,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6943&page=4#lastpost
好不大氣,我們的東西都是同一方法來的...


2 : abbychau(1)@2012-03-07 12:46:36

那不是用來防盜鏈的, 是用來按的, 要是防盜的話我早用白色了
3 : GS(14)@2012-03-07 21:05:01

2樓提及
那不是用來防盜鏈的, 是用來按的, 要是防盜的話我早用白色了


用來按,哦,只是符號做得唔好,咁其實有D連結就斷了
4 : GS(14)@2012-03-07 22:41:04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8236&page=14#lastpost
你自己睇下啦
5 : abbychau(1)@2012-03-07 23:05:21

4樓提及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8236&page=14#lastpost
你自己睇下啦

係條link 唔合規格, 自己用url tag fix la
6 : GS(14)@2012-03-07 23:22:18

5樓提及
4樓提及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8236&page=14#lastpost
你自己睇下啦

係條link 唔合規格, 自己用url tag fix la


邊度得?
7 : abbychau(1)@2012-03-08 01:28:19

即係唔好由得條link 自己留係篇文度, 用
[url][/url]
括住佢
自動連結的準則是會在那個地方中斷的, 而準則也十分合理
8 : SYSTEM(-101)@2012-03-08 21:09:16

greatsoup(zid:14)所發的貼子已被abbychau(管理組:9) 刪除了。(原因:OT)
9 : GS(14)@2012-03-08 22:44:36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0928&page=13
用url 都有事
10 : abbychau(1)@2012-03-21 00:44:24

fix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61

怕誤導 樓盤廣告將符號化

1 : GS(14)@2013-05-01 16:39:4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501/18245543

                  【配合政策】
一手新例實施,昔日「神奇」樓盤廣告難復再,有資深樓盤廣告人形容「誤導」猶如無形的「氹」,將拋掉「畫公仔畫出腸」手法,惟有以隱喻、符號等空泛方式宣傳。
現為七個發展商做樓盤廣告的資深廣告人陳志明坦言,不怕觸犯虛假,因為所有資料源自發展商,只怕誤導,因「誤導」沒有明確定義,範圍廣闊猶如看不見的「氹」,踩中也不知,憂慮有些人會「雞蛋裡挑骨頭」。過去他曾收到買家投訴:「點解現樓顏色同樓盤天書(並非售樓說明書)比較,深色咗嘅?」

不再「畫公仔畫出腸」

                                      陳志明又指出,發展商重視樓盤地點描述,假設樓盤位於銅鑼灣渣甸街,如果宣傳「渣甸街」,則毫不吸引,若換做「渣甸山」,「係咪grand好多呢!」但新例後,這樣很可能犯例。
他覺得,新例後白紙黑字描述樓盤極易犯例,如推銷樓盤具意大利風情,也不能大字標題「意國風情」,反而「玩字」,例如以「滲入『意』式形態」作形容,「滲咋喎,滲幾多,冇講喎!」
為免犯例,日後製作樓盤廣告,儘量「符號化」,例如某幢樓盤實際望海,但為免低層單位看不見海,廣告不會選取海景照,純粹用波浪線條,帶出「呢個樓盤有海景」。雖然和以往發展商喜歡「畫公仔畫出腸」的手法有很大出入,但他認為,這樣反而是好事,令創作人可以多用腦。
2 : Sunny^_^(11601)@2013-05-01 20:55:55

我反而鍾意之前D廣告..好令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84

fb遭抗議 刪「覺得胖」符號

1 : GS(14)@2015-03-12 19:10:46







有人吃飽飲醉後,喜歡在facebook狀態打出一款臉頰脹鼓鼓、雙下巴的「覺得胖」(上圖)表情符號(Emoji),但有網民投訴這表情符號會傷害飲食失調者感受,迫使fb在前日將它撤下,換了Stuffed「覺得飽」(下圖)。美國俄亥俄州二十四歲學生溫加滕在聯署專頁上,表示「肥胖不是一種感受」,她說:「多年來,我對自己身體抱負面想法,為減肥折騰了自己。就算在絕食後,在鏡子前照上半天,還是害怕別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她認為「覺得胖」表情符號是拿飲食失調者開玩笑。溫加滕的訴求獲一萬六千名網民聯署響應,fb從善如流,刪去「覺得胖」。《今日美國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12/190728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10

iOS 8.3面世增同性關係emoji符號

1 : GS(14)@2015-04-10 08:24:19

【本報訊】蘋果系統iOS8.3更新昨日面世,吸引大批用戶搶先下載。新系統除修復各種程式缺陷和漏洞,更新增了300個全新表情符號(emoji),用戶現時可自行選擇不同膚色的人臉表情,更有不同性向組成家庭的新符號。駕車人士也有喜訊,CarPlay實現無線連接汽車娛樂系統,及新增過濾未知寄件人的訊息,也是iOS8.3的新功能。不少蘋果迷爭先體驗iOS8.3,全球多個網上討論區紛紛湧現用家報告。今次更新最明顯的,是其內置emoji加入了300個新圖示,多個人臉表情可讓用戶挑選合適膚色,連聖誕老人、警察、建築工人等角色都可選擇膚色,不過有網民笑指黃種人「太黃,似有病」;還有新增的男男、女女組成的家庭符號,實現性向友善。另外,香港、澳門特區區旗,也是首次在iOS符號列出現,惟兩岸四地獨欠台灣旗。




無線接駁CarPlay

蘋果流動裝置大行其道,去年起市面上出現對應CarPlay功能的汽車,但仍要透過Lightning線接駁iPhone或iPad,才能經車上娛樂系統使用。新一代iOS可無線接駁CarPlay,省去車上接線的煩惱。新系統又加入過濾未知寄件人訊息的功能,用戶更可一鍵回報並隔絕不在通訊錄上的號碼的訊息,減少不必要騷擾。語音助理功能Siri也新支援9個地區及語言。舊系統的多個缺陷和漏洞,例如螢幕旋轉異常致無法回正、Wifi及藍芽連接不穩易斷線,以至偶爾滑動無法解鎖、無法調整音量等,都透過今次更新修復。有網民實測新系統,表示順暢度大增,但耗電量仍要再試試才知。如果用戶打算購買今日起接受預訂的Apple Watch,就無法不升級以支援新錶的iOS8.3。■記者馬志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410/191074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