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解讀城鎮化大會,附安徽土改調研劄記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6650222

作者按:史上最難產的全國城鎮化大會,終於順利召開。會議按照慣例「勝利閉幕」,卻給我們留下一堆疑問。向前看,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將向何處去?讓我們自上而下解讀解讀大會官方新聞稿,輔以自下而上的安徽土改調研劄記,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為清楚的認識。過去幾年與八股文戰鬥的經歷告訴我:解讀任何一份大文件,都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以此出發,用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將細節串聯起來,所謂綱舉目張是也。對於城鎮化大會而言,我們要找的切入點很簡單:為何姍姍來遲?去年底,克強總理對媒體說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之後,市場就在翹首以盼城鎮化大會召開。一季度盼2季度,2季度盼3季度,臨近年底,全國城鎮化大會終於害羞地露出她的面孔。是大家不想推進城鎮化麼?非也!從中央到地方,從百姓到各級官員,大家無不翹首企盼新一輪城鎮化的大潮。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學者的任務是忽悠,官員的任務是實施。忽悠可以以方向為主(我們分析師類似),實施則必須以操作為主(基金經理類似)。而說到實施,有幾個問題幾乎是繞不開的:問題之一:城鎮化本身意味著投入,而資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到底應該投向何方呢?也就是以大為主還是以小為主的問題。北京3000萬人口,要不要搞到5000萬?而以大為主還是以小為主的背後,則是中央與地方兩套思路甚至是利益的碰撞。問題之二:城鎮化要用地,你用地佔地搞建設的同時,如何保證糧食產出呢?糧食安全無小事,中國這麼一個大國,糧食安全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中。問題之三:城鎮化是要用錢的,嚴控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時候,城鎮化的錢從哪裡來?所以,城鎮化的本質,就是一個中央與地方博弈的問題。這個老問題,在過去幾十年都很突出,房地產調控十年越調房價越高,既有政策思路偏壓制需求的原因,也有各地政府嚴重依賴地產的緣故。在回答以上三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來一輪曲線救國,從一個現象開始談起。過去三年,有一個詞彙隔三差五出現在媒體:民工荒。伴隨民工荒,低端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由於各地採樣數據偏差較大,也不一定有全局說服力,我們姑且採納相對比較權威的統計局數據。2009年農民工月均收入1417元,10年上漲20%,11年上漲20%,12年上漲12%,13年全年數據沒出來,但是今年9月同比去年上漲13%。工業增速在回落,2012年和2013年,我們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低於以往8%的紅線(還記得那個保8的口號麼?),潛在增速從2009年見頂以來連續四年向下走。但是,低端勞動力的價格上行趨勢沒有受到影響,除了曲線不再那麼陡峭。經濟學家們很奇怪,跑去農村一看,恍然大悟:農村剩餘勞動力這個水池幹涸了。能出來願意出來打工的都已離家,農村裡只剩下老弱病殘孕,或者深深眷戀著那片土地不肯輕易背井離鄉的壯年。等用大家所熟知的術語來描述,就是中國已經進入了劉易斯拐點。這是一個大麻煩!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個人的話,現在心情與諸葛亮流著淚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別無二致。中國剛剛跨入中等收入水平,希望在未來十年裡大展拳腳的時候,忽然發現勞動力這個變量無法支撐未來的經濟增長,忽然發現土地要素也日漸遭遇瓶頸。而我們都知道,經典的經濟學框架中,認為增長來源於資本、勞動力、土地和技術進步。和三農有關的,主要是勞動力和土地這兩大塊。先說土地,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後,18億畝紅線是必需遵守的。經濟增長所需的土地要素投入從哪裡來呢?很簡單,到農村去,將農民手中的宅基地流轉起來(中國可以拿來搞建設的地,只佔國土總面積的4%,這4%中有90%為非城市建設用地,而宅基地恰恰是非城市建設用地中的大頭),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才會提出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再說勞動力,相對數據方面,如果我們認為適齡勞動人口的構成可以涵蓋15-64這個年齡段,那麼從2010年達到74.5%高點後,2011年(74.4%)和2012年(74.1%)連續回落。絕對數據方面,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中國擁有15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約9.4億人,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此前多數人的預期更早。無論勞動力絕對量還是相對量的拐點都已出現,更麻煩的是,你就是現在放開二胎,依然無法改變未來十五年中國老齡化的趨勢。用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的話說:「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會穩步、逐步的減少。」怎麼辦?出路還是土地改革。通過土地改革,繼續推動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以此解決勞動力來源的問題。總結一下,從供給端出發,城鎮化就是工業化,而工業化所需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都需要「新土改」來破題生產。以上分析,主要從供給端出發,因為經典的宏觀經濟學增長模型都是基於供給建立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供給增加推動經濟增長的邏輯必須建立在需求端能跟上的基礎上。過去十年,中國不存在需求無法跟上的局面。但是現在,當中國進入產能過剩時代之後,需求端的變化就變得異常重要。而對於需求二字,克強總理曾經精闢地總結為一句話: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為啥這麼說呢?因為過去兩年出口數據已經教育了我們,外需靠不住。因為過去二十年數據教育了我們,由於中國老百姓儲蓄率過高,消費主要對通脹敏感,所以消費靠不住。到最後,還是投資,飲鴆止渴式的製造業擴產能不可取,唯有城鎮化。城鎮化帶來的需求有兩塊:消費和投資。其中消費是小頭,每年1000萬農民工進城,每個人每年增加2萬塊消費,也不過區區2000億。投資是大頭,因為你農民工以往進城,雖然統計的時候算成常駐人口,因為住滿半年就算。但人家不是戶籍人口,他們可以八個人住一間宿舍,他們的小孩不需要去當地就讀,他們生病了自己掏錢進醫院享受不到當地醫保帶來的福利。也就是說,這只能算半拉子的城鎮化。這種城鎮化對投資的拉動作用過於有限,因為對住房、醫療、教育和養老的需求嚴重不足。向前看,如果我們能把2.6億農民工逐步轉變為戶籍人口,就會帶來蓬勃的投資需求,經濟增長所需的需求來源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總結一下,從需求端出發,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內需。經過以上分析,我想投資者的腦海中逐漸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土改和城鎮化已經成為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而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讓中國經濟這艘大船得以維持一個相對較高的增速。而這個增速對於債務危機凸顯的中國而言,意味著生存或者死亡。對於這屆領導核心而言,意味著能否完成18大接下來的歷史任務。釐清問題的來龍去脈,我們再去看前文提及的三個問題,會發現一切都清晰起來,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以大為主還是以小為主的問題:大小本身不是問題,只是中央和地方的不同偏好下,才導致路線圖成為問題。中央之所以堅持以小為主,是因為農民工沒本事進入一線城市定居,無論工資性收入還是財產性收入都不足以支撐。地方之所以偏好以大為主,是因為大城市搞造城運動所需的資源最為充沛。意見不統一怎麼辦呢?老規矩,中央保底線,剩下的自主權交給地方。中央只要牢牢把握住兩點:第一我牢牢抓住戶籍二字。我評價你幹的好不好,不看城市化率,而看戶籍人口城市化率。戶籍放開的政策執行在地方,但政策方向放在誰手裡呢?就放在中央手中,四句話概括: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農民工想進城,能順利拿到戶口的,就是中小城市。第二我牢牢抓住城市建設土地指標。整體收緊!已有三大城市群就別想再大規模擴大建設用地(北上廣城市房價回落這種事情,看來越發遙遙無期),大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城市要用地怎麼辦呢?「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還是收緊,只不過到時候給誰不給誰,就有講究嘍。看起來,未來幾年,建設指標這東西價格還得往上漲。有人說,這個好辦,我可以通過增減平衡的辦法來搞到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針對過去幾年各地紛紛在搞的變通做法,又多出另外一句話:「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複墾可以,生地和熟地可就別想一比一的比例置換。看完這兩點,估計絕大多數人會發暈。這是何等強悍的談判能力,說以小為主就真的以小為主了啊(很得意地宣揚一下,我們半年前就確認並發短信提示:城鎮化將會以小為主推進,「精讀人民日報」系列可不白讀)!一年前能有如此魄力,城鎮化規劃老早出爐了。至於拖這麼久麼?治大國如烹小鮮,講究寬猛相濟。在用完「猛」字訣之後,自然該到「寬」字訣。所有就有了這麼一段看似很短但意義重大的話:「同時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幹城市群,成為帶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這是一句很寬泛的表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都可以有城市圈,而且數量為「若幹」。但是請註意,城市群是需要「國家規劃」的,否則你所需配套的建設用地和戶籍政策都拿不到!想搞城市圈麼?努力推動中小城鎮化吧,國家在做整體規劃的時候,會考慮的!落在投資上,關鍵還是農民市民化。包括三四線房地產、中低端汽車、家電等。城市化所需地的問題:首先確保糧食安全,然後才是城市化用地。同時,為防止土地改革全面鋪開帶來危害(這裡最主要針對的不是農地集中,農地集中有利於糧食安全,我們在後面的安徽調研劄記裡會詳細闡述。而是擔心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為啥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最成熟的模式下,大家去農村買宅基地不是用來的蓋房子的,而是複墾後置換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剛剛複墾出來的地叫生地,生地的產出和熟地沒有可比性。這就危及到了國家糧食安全),城鎮化大會決定:按照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的原則穩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所以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將進入區域試點階段。體現在資本市場投資機會上,圍繞農地集中炒作(主要是育種、農機、農業現代服務業)比圍繞宅基地流轉炒作要現實,因為政策決心不可同日而語。城鎮化所需資金的問題:錢從哪裡來?一部分是城鎮化大會寫在紙面上的,還有一部分是城鎮化大會沒有寫在紙面上,但你必須理解到位的。先說後者,城鎮化離不開造城,城鎮化離不開建房。過去十年,中國的城鎮化整體上看依託房地產。沒有過去十年的地產牛市,就沒有土地財政,就沒有遍地新城的中國。但是房價這東西,講究一個居民價格承載力。換句話說,最終來看需要有剛需來買單。之所以堅持以小為主推進城鎮化,就是因為農民工對中小城市的房價未來上漲空間的承載能力最高。中西部地區,任何一個縣城,農民只要肯吃苦,哪怕去工地做小工,一天也有150-200塊。這是遠高於普通城鎮職工的收入!再說前者,主要集中在開源,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上:一是地方政府自己賺,依靠培育地方主體稅種。二是中央給,轉移支付,給多少怎麼定呢?就看你戶籍人口城鎮化幹的怎麼樣。三是金融機構支持,這個要靠農發行和國開行。四是引入民資,這個靠譜程度不高。鐵道人家都不願意參與,更何況城鎮基礎設施。體現在資本市場投資機會上,還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至此,全國城鎮化大會解讀完畢。作為結語,我們總結一下推薦的標的:第一類是農地集中受益公司:包含農機、育種、現代農業服務業;第二類是農民進城成為市民受益公司:包括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中低端汽車以及家電;附註:安徽土地改革調研劄記12月初,我們去了改革排頭兵的安徽。去安徽看什麼呢?兩個東西,國企改革和土地改革。國企改革不必多言,關鍵是土地改革。安徽這地方很有意思,他從傳統上就比較窮,窮則思進,所以安徽是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到處都活躍著安徽保姆的身影。窮則思變,所以安徽是傳統的改革大省。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安徽啟動,小崗村一度成為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代名詞。17大前,上一屆領導層準備推進土改,胡錦濤總書記專程去了鳳陽為土地改革站臺。我們通過安徽省相關部門,聯繫上全安徽省農地集中度最高的阜陽,從阜陽出發,我們到了下面的界首市。在界首市,迎接我們的是一個高規格的座談。分管農業的市府領導、各相關部門如財政局局長、農發局局長、鎮委書記分別從各自關心的領域出發,闡述了農村土地流轉的經驗。界首市位於安徽西北邊陲,國土面積667.3 平方公里,下轄15個鄉鎮、3個街道,總人口78.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3.5萬,耕地總面積58.1萬畝,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40.8萬畝,超過耕地面積的70%。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農村戶口占比很高的地方,戶籍人口占比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口結構的背後,折射出當地的產業結構。很顯然,這不是一個工業化高度發達的地方。一般來說,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孿生子。工業越發達的地區,越具備農地集中的條件,因為容易嘛,反正賺錢主要靠工業。所以呢,界首的經驗就顯得彌足珍貴。潛臺詞:這裡都能搞,別的地方應該更應該能搞成。70%,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很高的比例。界首是如何實現土地大規模集中的呢?很簡單,這是一個三方得益的事情:首先,農民得益,土地大規模集中之前,農民將一畝地租出去,年租金300-500塊。大規模集中後,每畝田的租金上升至800-1000塊。這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增加!對於那些反正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來說,天上多出來的一筆錢。而且農民簽訂的合同很公平,不是直接用錢計價,而是用糧食來計價。每畝地800斤小麥,現金交割。其次,國家得益,農地大規模集中之前,很多人會擔心,大家不種糧食怎麼辦?界首的數據是伴隨農地大規模集中,糧食生產「十連豐,九連增」。為何會這樣呢?兩個原因,一是畝產大幅提高,老百姓自己種糧,積極性過低。大家都是把苗播下去,隨便打理兩下,等著半年後僱人收割。小麥畝產只有500-600斤,農地集中後,由於機械化耕種科學化管理,畝產普遍翻番。二是地方政府補貼加上生產效率提高,種糧是有一定收益的,所以並未出現大規模非糧化。最後,地方得益,農地流轉是政績,有利於培育地方糧食種植企業,有利於農民就地轉變為產業工人,也有利於地方工業發展(農民把地租出去後,得找活兒幹)。三方得益的事情多了,為何其他地區沒有出現大規模土地集中,界首就能把土地流轉率幹到70%呢?原因很簡單:政府重視,想出政績,政府出面推動此事。推動的辦法就兩種:一種是利誘,補貼,補貼,還是補貼!你來搞農地流轉種糧食,給補貼。你來搞農地種大棚蔬菜,給補貼。你想購買農業產出保險,給你補貼。你想把農地抵押貸款,給你補貼!一種是推動,直接下任務到村幹部一級,要求鄉長與書記牽頭,每年派任務,完成的好有獎勵!有人會問,利誘花費會不會很大呢?平均下來,70-90塊錢每畝。界首市需要為此支出也就3000萬左右每年,相對於每年十幾億的財政收入而言,還算可以支持。有人會問,你確權還沒搞完呢,怎麼可以大規模實施農地集中呢?很有趣的是,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村官們的時候,他們笑了。原因很簡單,確權後農地集中的難度是上升的,因為老百姓會想這已經確定是我的地,我要更高的租金。土地流轉出去後再確權,也沒啥大問題。農地集中後,反正田埂都是要被平掉的。 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34

讀書劄記140818海與帝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818%E6%B5%B7%E8%88%87%E5%B8%9D%E5%9C%8B/

讀書劄記140818
海與帝國
掌門執筆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2005) 上田信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第九冊。
上田教授東京大學出身,曾經留學中國南京大學,田野調查專題是“江南城市無賴研究”。他專長江南地方社會史,中國環境和疾病史。
2000年他在“731部隊細菌戰國家賠償請求訴訟案”中作為原告方証人,向東京地方裁判所提交鑒定書《鼠疾與村莊》。一字記之曰:“正義”!

本書當得上是新意十足,單從書名看便很違反習見,明清向被認為是固執於農耕的內陸性格國家,除了短暫的“鄭和下西洋”和康熙平定臺灣之外,兩朝全無海上的政策性活動, 其海洋聯繫面向在傳統史學上不被重視.
晚近“世界史/環球史”研究興起,史學視野拓闊,基調性質的貿易和經濟活動(包括最具決定性的白銀流動)對歷史的作用力才被看得清楚.*****

在這種學術前提下,作者野心勃勃地創制出“東歐亞”這一歷史地理學框架概念,用作本書的論述基盤.東歐亞範圍以中國為主幹,再按陸海交通的可接近性, 伸延涵蓋周邊四鄰.***由於貿易運輸以海路更為有效,東歐亞海域包攝了由北至南的日本海, 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共五個海洋,而遠接南洋.
作者認為明清的政治和經濟, 實質極受此五大海洋發生的事故所影響,遂為本書訂名《海與帝國》.

本文摘要介紹有關明朝對南洋的外交政策,與及貿易帶來的大量白銀對國家經濟基調起到的脫胎換骨作用, 和由此引起的結構性政經動蕩.
〈朝貢制度〉七下西洋的建樹
七下西洋傾盡國力,又怎會是為了追尋建文帝的蹤跡?永樂帝好大喜功,背後的驅動力是建樹前人未有之功業,彰顯其“得天命”的治權正當性,以排除後世史書“亂臣賊子”的輿論陰影.*** 他起初的動機是政治性的,也是個人性的,(因此由宦官執行,不經外朝之手.)但他樹立的網絡對後來影響極大,與西歐人的商業殖民活動結合起來,成為整個東亞區域的背境結構.

朝貢制度源於儒家封建主義的「禮制」,是“天朝思想”在外交層面的具體化,漢唐早已優而為之.但真正達到可觀的政治效果,則是明朝在南洋建立的“大東亞獨榮圈”.***
朝貢制度的要點是:A中國皇帝的地位是擬父權的,其權力是先驗的,絕對的,和無條件的。****
所有朝貢國都直接向中國皇帝效忠,形成一點至尊,放射八方的格局。這種國際關係不是多邊的,甚至連雙邊也不是,只是一種單邊的主從關係。*** 中國皇帝作為最高仲裁人,其旨意穩固了國際秩序。體現在象徵性禮儀上面,貢使(即使由國王本人擔任) 一律要向皇帝行跪禮,而皇帝不向貢使行禮。

B 朝貢國依其與皇帝的親疏關係,形成封建主義等級秩序。***
皇帝賜予朝貢國國王的印章和冠服是有等級的。***對朝鮮李朝和日本室町政權最為厚待,規格等同子輩的親王,賜金印;對琉球的中山國和越南的安南國次之,規格等同孫輩的郡王,賜鍍金銀印,餘此類推。(請參考《說史130406中國朝貢制度》.)

朝貢體制最成功的案例是「滿剌加(現今的馬六甲)王國」的主動歸順.
〈滿剌加王國個案〉阿Q精神的極峰
深受泰國方面的阿瑜陀耶王朝(ie大城王朝 )所逼,開國君主拜里米蘇剌於永樂三年(1405年)遣使朝貢,被冊封為「滿剌加國王」.大城怯於明朝威勢,只好聽任其獨立.
此事由鄭和從背後策動,目的是為了在馬六甲這咽喉之地設立軍事要塞,作為未來下西洋艦隊的中途基地.鄭和如願地建設了大型海軍設施,以欄柵結寨,四門出入,設置塔樓和倉庫.艦隊可棲身該地,靜候季風起動,以訂進返行程.這種戰略佈署與百年之後的葡萄牙人和當今的美國人一脈相承.

如此這般, 兵不血刅, 遠方慕化, 強梁屈膝,天朝威宣四海…..
然則蠻夷之國是否當真心悅誠服呢?極其有趣的是, 據滿剌加流傳下來的古文獻《王統記》的記載,中國皇帝之所以厚贈禮物,是因為從國王那裡索得洗腳水,喝下後治好了頑疾,故而感恩圖報雲雲!!!離譜嗎?從這裡可以看到“天朝文化”的虛偽性,滿剌加被蒙“教化”,果然學到了點東西.

〈白銀中毒〉國家經濟的變換和危機
中華帝國自漢至宋皆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元朝開闢白銀這一國際貨幣,作為遠程貿易的結算工具,國內則使用銅錢和銀本位紙幣,白銀的貨幣性格開始形成。
明太祖開倒車,施行極度保守的稅收政策,地方繳交實物糧食和服勞役,與基層政府開支進行點對點抵銷,餘額上繳中央,意圖最大限度地精簡編制和把貨幣的作用降至最低。*** (註:我在這裡引用黃仁宇的說法,認為與本書的論說相一致。)這種傳統的儒家治國理想當然事與願違。

1526年日本開採石見銀山,1545年西班牙開採波托西銀礦,此兩事件對中國社會影響極其深遠巨大!中國承平日久,人口增生,經濟活絡,對貨幣需求殷切;而日本人和西班牙人則大量需求中國奢侈品,於是展開了歷時長達三百年的白銀流向中國,直到鴉片戰爭才行人止步。中國被稱為世界的「白銀墳墓」!
大量白銀傾註使得中國經濟體系貨幣化。*****民間商品經濟大幅擴張,大規模跨省貿易成為可能,產業化現象到處成型。白銀充沛既做成明中葉和清盛世經濟長期繁榮,也做成人口膨脹,生態破壞和社會動蕩。

明朝嘉靖起稅收全部指定以白銀繳付,勞役也折算為白銀代償。(註:清朝地方稅收銀七銅三,地方向中央上繳全用銀。)之所以用銀不用銅,是因為銅錢價賤而體重,跨省運輸成本高昂。***(註:如由雲貴押送北京,運費高達幣值的三成,根本上不可行。)
繳稅必用白銀做成一種作者稱之為「白銀中毒」的價格機能障礙癥狀。*****白銀和糧食本應按照供求定律運作,自動進行調節,但農民在硬性上繳(手頭沒有積存的)定額白銀的規章下,為完稅時限所催逼,被迫不問價拋售糧食,有時甚至去到出售過冬存糧的悲慘地步!相對來說,富庶的江南地區和出口導向的城市由於能夠獲得海外白銀,保証了低價的糧食供應,等於變相剝削基層農民。

再者,銅錢作為地方流通貨幣,而白銀作為跨省及向中央的結算工具,兩者之間的官訂兌換率根本上完全無法保証。**** 每遇海外白銀流入衰竭,(例如晚明和鴉片戰爭前後。)銀價飈升,又等於變相大幅提高稅率,農民生計艱難,命如懸絲!

最後,白銀總供應量不能滿足流通需要,則有可能出現凱恩斯式需求萎縮,通貨收縮現象。這種現代意義的經濟蕭條在雍正年間首次出現於傳統中國!到了乾隆中晚期,白銀供應過剩又做成通貨膨脹和價格革命,由於中央政府缺乏宏觀調控手段,通貨激烈波動從不同方向做成民生危機和導致大型社會動亂。*** (有關學理可參閱《SENSE隨筆130409嬰兒照護合作社危機》。)

〈後記〉
本書的歷史時段由元末群雄起, 至清季鴉片戰爭,跨度極長.即是之故,作者只得捨棄大部分的史實敍事,專註於史識論述,因此並不易讀.就算這樣,仍為了聚焦於海洋和經濟面向,而不得不割愛餘者,此為不全之處.但對我來說,本書是讀完的九本中最為吸引的一本.***(尚未看隋唐.)
作者說寫作期間一度接近精神崩潰,足見其用力之深刻, 我輩有幸捧讀,心生銘感, 豈有言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37

$01349復旦張江$ 投資記錄 寒林劄記

來源: http://xueqiu.com/8255411491/31057663

$複旦張江(01349)$  近年來是雪球的熱門港股。我在投資港股之前就耳聞大名。今年初開通港股賬戶後,就眼看著複旦張江從6元下方一路飆升到8.28元。,市盈率達到恐怖的65倍。此後在回落過程中分別在6.7、6.4買入兩筆。

在這個過程中,我對複旦張江的了解主要來自於雪球的討論、以及國泰君安2013年10月的一份研報(潛心研發,或成長為未來中國的“安進”),年度報告都沒看過。

8月中旬我偶然發現里葆多的代理商也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泰淩醫藥,於是查了兩家公司的數據,發現里葆多可能在泰淩醫藥的存貨巨大,預感中報不佳,但此時我還沒打算賣出複旦張江,甚至打算趁中報低吸。當時發了文章:複旦張江里葆多的銷量問題   http://xueqiu.com/8255411491/30920423

8月20號中報公布,盡管我此前預期不太好,但這份報告仍低於我的預期。當天晚上考慮再三,決定清倉避險。原因主要是:

1、營業收入下降2%,利潤增長30%(900萬),銷售費用下降與研發支出上升基本對沖,利潤增加主要來自於上海醫藥研發合作收入(應該算非經常損益吧?)。中報部分印證了里葆多在渠道的大量存貨。2014年的年報也不會好看。
2、盡管複旦張江的長遠前景很好,但短期估值太高,如果財報連續不好,支撐不了這麽高的估值,即使不出現大跌,股價也不會大漲。
3、根據我半年來的經驗,港股對利空的反應非常靈敏,如果基本面發生變化,或者不確定基本面是否變化但持有底氣不足,第一時間賣出是合適的,比如:英達公路、常茂生物,等等。

 我在8月21日早上在集合競價階段以6.21元清倉。當天最低低至5.92,收6.08。但沒想到22日大漲至6.42。複旦張江面對利空的表現在港股里面真的很異類啊,莫非里面大多都是研究很深的堅定分子??我看未必。一部分投資者進入很早,了解較深,獲利很多,這些人在一定倉位下完全可以繼續持有,不懼短期波動;還有些人是複旦張江大漲之後才進入的,了解也不深入,對這些人,只要一個大跌心里就發毛了。

總結:
1、對高成長、高估值、但前景遠大的公司還是不夠謹慎,前景遠大四個字蒙蔽了雙眼。前景遠大也需要一步步成長,中間有波折。哪怕我稍微看看年報,應該發現泰淩醫藥,如果我當初發現存貨問題,肯定不會這麽急著買進。

2、雪球對複旦張江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正面的,竟然都沒有人討論通過泰淩醫藥討論銷量問題。所以對於這種股票應該多想想負面信息,比如:連續3年的高增長可持續嗎?一個藥品在達到1億、甚至2億規模時,還能翻番增長嗎?是不是該歇歇了呢?

複旦張江的投資機會可能在2015上半年,希望能給我更好的機會上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53

讀書劄記140901印度簡史(一)十王之戰 與種姓制度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0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01%E5%8D%B0%E5%BA%A6%E7%B0%A1%E5%8F%B2%E4%B8%80%E5%8D%81%E7%8E%8B%E4%B9%8B%E6%88%B0-%E8%88%87%E7%A8%AE%E5%A7%93%E5%88%B6%E5%BA%A6/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讀書劄記140901

印度簡史(一)十王之戰 與種姓制度

掌門執筆

 

《印度簡史A Survey of Indian History》(1972)  K M Panilkar

印度人不喜歡治史是舉世皆知的,原因是這民族的文化價值偏向追求精神境界,塵世之事既無益於“解脫”,不記也罷。再者,政治上長期四分五裂,孔雀之後,莫臥兒之前,一千七百年未嘗統一,語言分殊複雜,史源散亂佚失,爬梳困難。

印度的人名地名音節之多令人“不忍卒讀”,看印度史簡直是場災難!所以,我的心願是找本較好的簡明通史,慳水慳力…..終於找到了本書。此書雖嫌舊,然而簡約扼要,條理清楚,於轉折處尤其明快有力。但細讀之下則隱約有點不妥當,原來作者長期擔任外交官,頗為愛國愛族…..

 

〈古印度文明〉

遠在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印度河流域已發展出璀璨的農業城市文明。***以摩亨佐. 達羅哈拉巴為首的諸城邦經濟和工藝發達,創制了文字(註:尚未破譯。),種植棉花,崇拜男性生殖器(ie林加,濕婆神的象徵。)。

從前的觀點認為是雅利安人的戰車毀滅了諸城,現今的考古証據則顯示古文明在大入侵前經已衰退崩解,原因無非是生態超出負荷和社會內部失衡, “羅馬永遠是被自身的體重壓垮的”!無論如何,如此宏厚的古文明煙銷雲散,竟至不留片痕,仍屬罕見。

 

元前十三四世紀風雲突變,

〈雅利安征服〉

雅利安人肯定是從伊朗進來的,這從比較兩地的古代神祗足以取証,主神皆是雷電之神因陀羅及其一系。***他們是遊牧民族,因為人口過剩而越境遷徙,來到西北印度。

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硝煙四起。經書《梨俱吠陀》稱呼因陀羅為“城市震撼者”,雅利安人在其引領下對原住民發動戰爭,攻克“100個有柱子的堡壘”。

蕩平城邦群的雅利安人開始定居務農,施行統治,發展出古印度教(ie婆羅門教)文化。這文化建立在極少數雅利安人淩駕大多數原住民的基礎上面,遂以保持族群認同為無上原則。****

新文化純然是雅利安色調的,表面看來與古文明截然不同。*** 但作者不作如是觀,雖然遭到嚴密的掩埋,只要比較最早期和成熟期“吠陀經典”的內容,仍可看出明顯的「同化作用」。****古文明某些宗教因子已被吸收進婆羅門教之中,仿如借屍還魂。極有趣的証據是:雅利安人從排斥到擁抱男根崇拜,原住民的神祇濕婆和毘濕奴上升到至尊位置,而原初的因陀羅系列神祗則貶值為從屬性質。

 

〈十王之戰〉

雅利安人盤據整個印度河—恒河平原之後,分裂為兩種政治形態。其一方維持著較為純粹和古舊的部族酋長制;另一方則建立起新興的混合型王權國家。***

《梨俱吠陀》記載了新型國家之首,由蘇達斯王統領的婆羅多王國與十個部族王者大聯盟展開的爭霸戰「十王之戰」,**** 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大事件。戰爭以婆羅多王國取得勝利告終,宇內始定於一尊。

十王之戰不單是雅利安族群的內戰,原住民部族也有參戰,且多加盟勝方。戰後婆羅多國王成為大君主,萬邦臣伏,向其納貢。 而多元國家和多元種姓則成為定制,形塑出後世政治的永久特徵。***

此戰的影響十分深遠,奠定了諸邦林立割據的大格局,吞併別人的國家被認為違反了「法(ie達磨)」。***  “法”的意思是正義、教儀和行為準繩

 

更重要的是多元種族社會內部結構的設定,雅利安人為了維持其血緣、文化和特權不被稀釋,訂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嚴苛的種族隔離政策,**** 此即

〈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自認皮膚“潔白”,歧視有色人種, 病態地害怕血緣受到“汙染” (編按:此與希特拉如出一轍。),這是種姓制度深沈的心理基礎。

起初他們把人分為兩種:皮膚潔白,因而有資格承傳聖法的雅利安人稱為「再生者」;其餘深膚色的非雅利安人稱為「凡人」。兩類人在生活上的隔閡沒有後來那麼嚴厲。

 

吠陀後期族群區隔深化,虛擬的膚色核實為四階種姓:婆羅門,傳承聖法者;剎帝利,武士貴族;吠舍,從事產業者;首陀羅,平民,從事耕種。**** (編按:一般認為吠舍才是平民,首陀羅是奴隸。)

恐怖之處是世間竟有“沒有膚色的人”旃陀羅,他們被視為不可接觸者”,排擠出四姓之外,世操賤業。

 

種姓制度殘暴不仁,元前六世紀社會矛盾激化,人心苦悶思變,佛教和耆那教應運而生。

〈佛教和耆那教〉

元前623年釋迦牟尼降生,前543年入滅。佛陀為了求道,捨棄王子身份出家,終於菩提樹下悟得緣起性空”至理,在婆羅奈城鹿野苑初轉法輪。(編按:此義理超出婆羅門教義,作者堅稱佛教為印度教的一個支派,*** 只是大印度主義作祟。但佛教的基本思想則確實出自婆羅門教。)

原始佛教義理簡樸,傾向實踐,主張奉行“正道”生活,破除“煩惱”,臻於“涅槃”。佛教追求超脫欲望,是苦行主義的昇華版本,回應並撫慰了痛苦的時代心靈。又,既然諸性皆空,則眾生無異,自應平等。*** 這兩點使得這波宗教改革大行其道,未幾摩揭陀國華氏城名王阿闍世皈依,宣教形勢更加舒張。

(註:恒河華氏城為阿闍世所建,是其後一千年印度及其周邊最重要的城市,有如中國之長安城。***)

 

耆那教原非新創,己存在了幾百年,此時在“最後的先知”伐彈摩那大雄引領下成為獨立教派。教祖大雄比佛陀年紀稍長,其義理與佛諸多相似,信徒多為富裕的商業階層。

 

時人所不能預見的是由區區流動教團宣揚的「佛教」,二三百年間竟然動搖了主流意識形態「婆羅門教」。***

時代仍處於諸邦林立大格局,摩揭陀制霸北印度一百五十年,難陀王朝繼起。一切要到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來臨才產生大變化,希臘人覆滅了難陀

 

附記:後續篇章會以“說史”名義寫作,歸類在“國別史”欄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07

讀書劄記140901印度簡史(一)十王之戰 與種姓制度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0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01%E5%8D%B0%E5%BA%A6%E7%B0%A1%E5%8F%B2%E4%B8%80%E5%8D%81%E7%8E%8B%E4%B9%8B%E6%88%B0-%E8%88%87%E7%A8%AE%E5%A7%93%E5%88%B6%E5%BA%A6/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讀書劄記140901

印度簡史(一)十王之戰 與種姓制度

掌門執筆

 

《印度簡史A Survey of Indian History》(1972)  K M Panilkar

印度人不喜歡治史是舉世皆知的,原因是這民族的文化價值偏向追求精神境界,塵世之事既無益於“解脫”,不記也罷。再者,政治上長期四分五裂,孔雀之後,莫臥兒之前,一千七百年未嘗統一,語言分殊複雜,史源散亂佚失,爬梳困難。

印度的人名地名音節之多令人“不忍卒讀”,看印度史簡直是場災難!所以,我的心願是找本較好的簡明通史,慳水慳力…..終於找到了本書。此書雖嫌舊,然而簡約扼要,條理清楚,於轉折處尤其明快有力。但細讀之下則隱約有點不妥當,原來作者長期擔任外交官,頗為愛國愛族…..

 

〈古印度文明〉

遠在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印度河流域已發展出璀璨的農業城市文明。***以摩亨佐. 達羅哈拉巴為首的諸城邦經濟和工藝發達,創制了文字(註:尚未破譯。),種植棉花,崇拜男性生殖器(ie林加,濕婆神的象徵。)。

從前的觀點認為是雅利安人的戰車毀滅了諸城,現今的考古証據則顯示古文明在大入侵前經已衰退崩解,原因無非是生態超出負荷和社會內部失衡, “羅馬永遠是被自身的體重壓垮的”!無論如何,如此宏厚的古文明煙銷雲散,竟至不留片痕,仍屬罕見。

 

元前十三四世紀風雲突變,

〈雅利安征服〉

雅利安人肯定是從伊朗進來的,這從比較兩地的古代神祗足以取証,主神皆是雷電之神因陀羅及其一系。***他們是遊牧民族,因為人口過剩而越境遷徙,來到西北印度。

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硝煙四起。經書《梨俱吠陀》稱呼因陀羅為“城市震撼者”,雅利安人在其引領下對原住民發動戰爭,攻克“100個有柱子的堡壘”。

蕩平城邦群的雅利安人開始定居務農,施行統治,發展出古印度教(ie婆羅門教)文化。這文化建立在極少數雅利安人淩駕大多數原住民的基礎上面,遂以保持族群認同為無上原則。****

新文化純然是雅利安色調的,表面看來與古文明截然不同。*** 但作者不作如是觀,雖然遭到嚴密的掩埋,只要比較最早期和成熟期“吠陀經典”的內容,仍可看出明顯的「同化作用」。****古文明某些宗教因子已被吸收進婆羅門教之中,仿如借屍還魂。極有趣的証據是:雅利安人從排斥到擁抱男根崇拜,原住民的神祇濕婆和毘濕奴上升到至尊位置,而原初的因陀羅系列神祗則貶值為從屬性質。

 

〈十王之戰〉

雅利安人盤據整個印度河—恒河平原之後,分裂為兩種政治形態。其一方維持著較為純粹和古舊的部族酋長制;另一方則建立起新興的混合型王權國家。***

《梨俱吠陀》記載了新型國家之首,由蘇達斯王統領的婆羅多王國與十個部族王者大聯盟展開的爭霸戰「十王之戰」,**** 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大事件。戰爭以婆羅多王國取得勝利告終,宇內始定於一尊。

十王之戰不單是雅利安族群的內戰,原住民部族也有參戰,且多加盟勝方。戰後婆羅多國王成為大君主,萬邦臣伏,向其納貢。 而多元國家和多元種姓則成為定制,形塑出後世政治的永久特徵。***

此戰的影響十分深遠,奠定了諸邦林立割據的大格局,吞併別人的國家被認為違反了「法(ie達磨)」。***  “法”的意思是正義、教儀和行為準繩

 

更重要的是多元種族社會內部結構的設定,雅利安人為了維持其血緣、文化和特權不被稀釋,訂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嚴苛的種族隔離政策,**** 此即

〈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自認皮膚“潔白”,歧視有色人種, 病態地害怕血緣受到“汙染” (編按:此與希特拉如出一轍。),這是種姓制度深沈的心理基礎。

起初他們把人分為兩種:皮膚潔白,因而有資格承傳聖法的雅利安人稱為「再生者」;其餘深膚色的非雅利安人稱為「凡人」。兩類人在生活上的隔閡沒有後來那麼嚴厲。

 

吠陀後期族群區隔深化,虛擬的膚色核實為四階種姓:婆羅門,傳承聖法者;剎帝利,武士貴族;吠舍,從事產業者;首陀羅,平民,從事耕種。**** (編按:一般認為吠舍才是平民,首陀羅是奴隸。)

恐怖之處是世間竟有“沒有膚色的人”旃陀羅,他們被視為不可接觸者”,排擠出四姓之外,世操賤業。

 

種姓制度殘暴不仁,元前六世紀社會矛盾激化,人心苦悶思變,佛教和耆那教應運而生。

〈佛教和耆那教〉

元前623年釋迦牟尼降生,前543年入滅。佛陀為了求道,捨棄王子身份出家,終於菩提樹下悟得緣起性空”至理,在婆羅奈城鹿野苑初轉法輪。(編按:此義理超出婆羅門教義,作者堅稱佛教為印度教的一個支派,*** 只是大印度主義作祟。但佛教的基本思想則確實出自婆羅門教。)

原始佛教義理簡樸,傾向實踐,主張奉行“正道”生活,破除“煩惱”,臻於“涅槃”。佛教追求超脫欲望,是苦行主義的昇華版本,回應並撫慰了痛苦的時代心靈。又,既然諸性皆空,則眾生無異,自應平等。*** 這兩點使得這波宗教改革大行其道,未幾摩揭陀國華氏城名王阿闍世皈依,宣教形勢更加舒張。

(註:恒河華氏城為阿闍世所建,是其後一千年印度及其周邊最重要的城市,有如中國之長安城。***)

 

耆那教原非新創,己存在了幾百年,此時在“最後的先知”伐彈摩那大雄引領下成為獨立教派。教祖大雄比佛陀年紀稍長,其義理與佛諸多相似,信徒多為富裕的商業階層。

 

時人所不能預見的是由區區流動教團宣揚的「佛教」,二三百年間竟然動搖了主流意識形態「婆羅門教」。***

時代仍處於諸邦林立大格局,摩揭陀制霸北印度一百五十年,難陀王朝繼起。一切要到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來臨才產生大變化,希臘人覆滅了難陀

 

附記:後續篇章會以“說史”名義寫作,歸類在“國別史”欄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70

讀書劄記140910禮貌史 (上) 大革命的霹靂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10%E7%A6%AE%E8%B2%8C%E5%8F%B2-%E4%B8%8A-%E5%A4%A7%E9%9D%A9%E5%91%BD%E7%9A%84%E9%9C%B9%E9%9D%82/

讀書劄記140910
禮貌史 (上) 大革命的霹靂
掌門執筆

《禮貌史Histoire de la Politesse 》 (2006) F. Rouvillois
2007年法國史書大獎得主

本書是法國近年重要的文化史著作, 詳細論述起自大革命以迄現今, 法國本土禮貌風俗的沿革. 作者將之劃分為四個時期, 分別探討其成因與內涵, 並以大量事例佐証其立論.
對我來說, 歷史sense還可強作解人; 基於對法國文化的無知, 具體事例看來總覺霧裡看花,隔靴搔癢…..

〈理論框架〉
Def. 「禮貌」是一種社會規範, 潛藏著相應的懲罰措施,*** 其功能有四端:
a有助融入某個社會群體;
b便於區分不同的社群;
c在同一社群內部劃分等級;
d控制和調節社群成員的行為,以預防和解決衝突.**** 此點至關緊要.
上述功能使得禮貌因著社會的張力而不斷翻騰變化, 引起不滿和爭執,導致革新,再經世代傳承, 風俗移易於不知不覺之間.

現代世界的「禮貌」出自衣冠上國—- 歐陸諸邦; 於歐陸則出自法國; 法國出自巴黎; 自古巴黎儀禮當然源於宮庭和貴族的沙龍了.***
大革命之前的巴黎是個刻板的階級社會, 人際關係當中“尊卑上下”主宰一切, 禮貌反映的是階級關係,因而是不對等的.**** 卑者執禮甚恭,而尊者可以踞傲無禮. 又, “禮不下庶人”, 尋常百姓又何需多禮呢?***

大革命顛覆了一切. “自由,平等,博愛”從天而降, 禮貌一夕之間擺向雙邊對等, 同時傾心於平民化.***** 也就是說,尊卑雙方都有必要向對方致禮;而平民百姓也都註重禮貌起來了。
這種激盪在革命完結後雖然大幅回擺,但是總趨勢已成不可逆轉,今日世界的禮貌精神源出於大革命的一聲霹靂。

作者舉出日常生活中的 “問候致敬”習慣作為例証: 在舊體制社會,見面的時候 僕人/下屬要先向 主人/上司致敬,而後者不須回禮;大革命之後則不然,後者必須回禮。 這點見微知著,反映階級身份差距的實質性和大幅度緩和。****
在現代資本和民主主義社會中,職場工作上的統屬關係,已不再等同於往昔 封建和專制主義中的 人身依附關係。*****「天變,道亦變。」,禮俗潛移,如水就下。 作者檢舉這毫不起眼的事例,以彰顯人世間的滄桑鉅變,其卓見令人佩服!

且看打破舊體制之後,法國禮儀二百餘年間經歷的四番變化。
第一階段〈禮貌的造反時代〉1789年大革命– 1799年拿破崙掌權
大革命狂飊怒濤,席捲橫掃,首在破壞。前提是舊體制的一切意識形態都是腐敗的,舊禮貌的本質是虛偽,*** 應該悉數鏟除! 代之以平等和率真的革命禮貌。

總的來說,大革命的禮貌性質上是“反禮貌”,是對舊禮的反撥。 這是一個造反的年代,就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一樣。 首先,要滌除突顯階級不平等的稱呼,例如“老爺”“少奶”等等;其次,要故作粗魯以破除虛偽,彰顯率真!
過後看來,當年的“新禮貌”著實荒唐和突兀。 舉例:立法規定平等的新人類必須以“公民”互相稱呼;“無套褲漢”陣營出版過粗口報紙,以提倡新型的日常語言;……

作者總結說:「大革命先是把禮貌推到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然後又完全扼殺了它的延續。 大革命決定性地影響了禮貌規範,或是將之修訂,或是將之革除。」

第二階段〈資產階級禮貌的黃金歲月〉大革命終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革命之後, 雖則王政復辟一百年,骨子裡資本主義的世俗洪流已是勢不可當!

這是禮貌重建的時代,但被重建的已不再是舊體制封建貴族階級的禮貌,而是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的禮貌。 這個朝氣勃勃的新興階級, 一方面要彰顯自身具有教養, 並非無產者那般低下庸俗; 另一方面, 又要掩蓋自身教養不足, 無法以傳統方式與貴族周旋, 於是製作出一整套作風新穎的禮儀, 用以標榜身份,自高聲價. *****

他們成功了, 其中許多創制沿用至今.
舉個代表性的例子: 現代意義的 名片(ie卡片) 就是那時候在巴黎發明的. 據說名片的大小及其呈現方式, 如姓名、頭銜、地址等如何排列, 最重要的是其 “簡約主義” 風格, 至今並沒有多大變化.*** 名片自該時起, 都不作興燙金、鑲邊和鮮艷多色. 但是有關使用名片的諸多明細慣習, 如折角以表示到訪不遇….. 如今已無人記起了.

那是禮貌的黃金歲月, 無論貴族、中產和升鬥市民, 都醉心於習養新禮貌, 將之視為成功的手段和標誌.*** 民俗更易,社會氣象煥然一新, 那時出版的大量「禮儀全書」足為明証。
單以領帶一項為例, 有聲名顯赫的貴族文化人發表了題為《論領帶與社會和個人的關係》和《領帶規約:如何根據 產地、政治含義、造型、顏色和種類來挑選領帶》的論文和專著;更有禮儀專家設館授徒,開辦十六課的 “領帶結法藝術” 課程。 從該時起,結領帶不止是一種選擇,而變成了一種規範,領帶的價值就代表了男人的價值。
(掌門按:少時的偶象 周總理素以風度翩翩知名於世。 他愛穿西服,一日,場境酷熱,隨手解下領帶,自顧莞爾曰: “男子漢先要解放自己。” )

新禮貌涵蓋生活的全體面向, 從社交, 服飾, 以至生活細節, 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其特色是非常細緻和煩瑣! 在這一點上面,新舊禮是匯通的,一力把草根階層拒於門外。*** 至於貴族向中產禮貌靠攏,那是紆尊降貴,自是無任歡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03

讀書劄記140923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23%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8%80-%E5%85%A9%E6%AC%A1%E9%B4%89%E7%89%87%E6%88%B0%E7%88%AD-%E8%88%87-%E9%96%8B%E5%9F%A0%E5%88%9D%E6%9C%9F/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讀書劄記140923

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作者是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甚獲西方學界賞識的香港通史, 2013年出中文版,內容稍有擴充.

 

大家不要被「簡史」的謙稱所迷惑, 自從“劍橋國別簡史”面世,這名詞成為了「通史」的別稱. 既是通史,自然是輕略史實而著重史識了, 所以,單從敍事面看, 通史必然是簡史. 本書自不例外.

至於史識,相當主觀, 高下之分向來只基於專業群體的風評.

 

本文所輯史實乃是簡中之簡, 只望能把書中部分史識淬取出來,以供參閱.

1清朝之際, 香港是廣東省新安縣之地. 居民世代務農,以村落為社群單元, 築有祠堂和廟宇, 地方事務由鄉村組織自行管理, 與全國農村社會一般無異. 然則香港遠非荒島、漁村和海盜巢穴, 如前此的西方史書所言.***

 

西歐武裝商船在十六世紀初來到東南亞海域, 拉開了未來四百五十年航海殖民時代的帷幕. 香港由平平無奇的農村,風雲際會,竟然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葡萄牙人先拔頭籌, 以馬六甲作跳板,率先闖進南中國海.

1557政策上禁止海外貿易的明朝, 破格準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 建立永久殖民地. 一則酬答葡人為朝廷清剿海盜, 再者便於管理外貿商務.

 

英國商船在十七世紀才來到中國, 1654澳門容許英國東印度公司進駐. 1759乾隆宣佈關閉其他口岸,只餘廣州一口通商,*** 1771東印獲準在廣州開業.

廣州獨口通商重整天下格局, 澳門成為國際商貿中心, 後來種種複雜的政經變化,包括戰爭,均肇因於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 與開埠〉

3廣州貿易制度稱為「公行制度」, 由清政府發出特許執照予華人(而非洋人) 「行商」,壟斷經營跨國貿易.**** 前後共發出過約廿個此類執照, 不知何時何故稱為「十三行」.

外商(ie夷商,洋行) 必需依附單一某間行商,*** 點對點進行交易,行商須擔保附屬外商的所有行為. 政府經貿部門管轄行商,行商管轄夷商, 夷商不得越級接觸官府. 此種歧視商人(尤其是外商)的制度自然流弊叢生,貪汙盛行.***

戰爭前夕,廣州共有約一百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 他們獲準在地設立商館和貨倉(ie夷館, 洋行.).

 

4十九世紀初葉, 時維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朝巔峯盛世, 坐擁印度,日不沒落; 皇家海軍縱橫七海,睥睨天下…..

鴉片貿易是帝國環球商業鏈的重要環節.**** 英政府和廣州英國洋行(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為首)對公行制度自然大為不滿, 極思更易,不惜動武.

 

戰爭的時機終於來臨, 1839道光派遣名臣 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負責禁煙. 林氏雷厲風行, 逼令外商繳出鴉片存貨於虎門銷燬, 兩國爆發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42).****

 

戰爭期間, 1841卑路乍Belcher上校率兵佔領香港島,升起英國國旗.

中國戰敗,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義律Elliot援引新架坡經驗, 宣佈保証自由貿易, 為華洋人民提供保護, 境內可以奉行中國習俗和宗教. 香港正式開埠,成為「自由港」,****首任港督是 砵甸乍(ie璞鼎查)Porttinger.

 

5開埠之初, 雖經首輪移民, 港島人口只有15,000至20,000人, 治安惡劣,疫疾橫流, 經濟既不蓬勃,商業活動也不“自由”. 政府收入靠商品專賣制度維持, 各行生意主要掌握在華商手中,以鴉片為最大宗. 轉口貿易發展緩慢, 香港只不過是個殖民前哨站和鴉片中心.***

 

當時印度運出的鴉片有3/4經香港轉運中國各地, 貨倉內恒常儲備40,000箱存貨,幾乎所有主要洋商都沾手鴉片, 香港是一個「毒港」.***

鴉片除了暴利之外,還有治安上的妙用. 華人苦力多吃鴉片,溫馴如羊;反之,歐籍勞工多酒後鬧事.

直到1908, 在英國政府大力壓迫下香港才境內禁煙,*** 英廷還需賠償商人的損失. 1913明令禁止向中國輸出鴉片.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60

6鴉片二戰(ie英法聯軍)遠因很簡單:雙方對於《南京條約》都感到不滿, 英方認為所得過少,中方認為所付過多. ***

導火索是有名的「亞羅Arrow號事件」***:1856懸掛英國旗的華人東主香港商船(登記已過期) 亞羅號遭中國水師登船搜查, 拘捕多名涉嫌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華籍船員. 英方宣稱事件中國旗被扯下, 要求釋放船員和道歉. (中方和船員則指稱當時根本並未懸旗.) 中方釋放船員但拒絕道歉, 皇家海軍當即兵臨城下,炮擊兩廣總督 葉名琛官署. 中方則以火燒洋人商館作回應.

當時的港督 寶靈Bowring在事態中扮演了積極角色.

 

1857英國派出遠征軍, 法國也借口傳教士在廣西被殺, 聯手遣兵. 「英法聯軍」攻廣州, 俘虜葉名琛; 然後揮軍北上,1858天津, 議和.

幾番波折, 1860聯軍入北京, 火燒圓明園, 戰事才告終結. 戰後清朝簽訂《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予英國;*** 另外, 鴉片貿易也變相合法化.

 

8戰爭期間香港發生駭人聽聞的「毒麵包案」, 包括港督夫人在內數百名歐籍人士吃了 裕盛辦館製造, 被混入砒霜的麵包後嘔吐大作. 有理由相信下毒是蓄意的, 因為事前曾有華籍僕人提點其歐籍僱主小心避禍.

辦館東主其後以證據不足獲無罪開釋, 過程中42名僱員被囚禁於一間小牢室中超過20天, 稱為「香港黑洞」事件. ( 註: 名稱來源於1756 “加爾各答黑洞事件”, 123名歐籍犯人因過度擠塞死於一間小牢室之內.)

 

此事極大地加深歐人對華人的猜忌, 數百名華人被「遞解出境」(註:新創的政令.). 政府頒布多項歧視華人政策,*** 包括戶籍登記制度和宵禁令, 並持續實施多年.

 

7同時發生的「鴉片二戰」和「太平天國之亂」造成香港發展的重大契機.

戰爭和動亂都明顯不會波及英國殖民地, 於是香港成為澳門洋商和廣州華商的資金和人身避難所, 在國際轉口貿易方面, 開始取代兩者的傳統位置.*****

財富大增, 加上廣州因失去獨口地位而失業嚴重, 香港吸引了大量謀生移民, 華人人口由40,000增至85,000人.

 

世界大局的發展也對香港影響深遠, 工業革命成功, 全球資本主義興起, 各國相繼取消奴隸制度, 造成先進國對勞工需求激增,*** 華人契約勞工(ie賣豬仔) 急速蓬勃. 美國加州發現金礦, 1849第一批華工由香港前往 舊金山(ie三藩市).

香港作為國際商埠, 此時此際, 可謂應運而生.**** 歐人前來遠東, 離開了新架坡,下一站只能是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29

讀書劄記140923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23%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8%80-%E5%85%A9%E6%AC%A1%E9%B4%89%E7%89%87%E6%88%B0%E7%88%AD-%E8%88%87-%E9%96%8B%E5%9F%A0%E5%88%9D%E6%9C%9F/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讀書劄記140923

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作者是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甚獲西方學界賞識的香港通史, 2013年出中文版,內容稍有擴充.

 

大家不要被「簡史」的謙稱所迷惑, 自從“劍橋國別簡史”面世,這名詞成為了「通史」的別稱. 既是通史,自然是輕略史實而著重史識了, 所以,單從敍事面看, 通史必然是簡史. 本書自不例外.

至於史識,相當主觀, 高下之分向來只基於專業群體的風評.

 

本文所輯史實乃是簡中之簡, 只望能把書中部分史識淬取出來,以供參閱.

1清朝之際, 香港是廣東省新安縣之地. 居民世代務農,以村落為社群單元, 築有祠堂和廟宇, 地方事務由鄉村組織自行管理, 與全國農村社會一般無異. 然則香港遠非荒島、漁村和海盜巢穴, 如前此的西方史書所言.***

 

西歐武裝商船在十六世紀初來到東南亞海域, 拉開了未來四百五十年航海殖民時代的帷幕. 香港由平平無奇的農村,風雲際會,竟然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葡萄牙人先拔頭籌, 以馬六甲作跳板,率先闖進南中國海.

1557政策上禁止海外貿易的明朝, 破格準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 建立永久殖民地. 一則酬答葡人為朝廷清剿海盜, 再者便於管理外貿商務.

 

英國商船在十七世紀才來到中國, 1654澳門容許英國東印度公司進駐. 1759乾隆宣佈關閉其他口岸,只餘廣州一口通商,*** 1771東印獲準在廣州開業.

廣州獨口通商重整天下格局, 澳門成為國際商貿中心, 後來種種複雜的政經變化,包括戰爭,均肇因於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 與開埠〉

3廣州貿易制度稱為「公行制度」, 由清政府發出特許執照予華人(而非洋人) 「行商」,壟斷經營跨國貿易.**** 前後共發出過約廿個此類執照, 不知何時何故稱為「十三行」.

外商(ie夷商,洋行) 必需依附單一某間行商,*** 點對點進行交易,行商須擔保附屬外商的所有行為. 政府經貿部門管轄行商,行商管轄夷商, 夷商不得越級接觸官府. 此種歧視商人(尤其是外商)的制度自然流弊叢生,貪汙盛行.***

戰爭前夕,廣州共有約一百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 他們獲準在地設立商館和貨倉(ie夷館, 洋行.).

 

4十九世紀初葉, 時維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朝巔峯盛世, 坐擁印度,日不沒落; 皇家海軍縱橫七海,睥睨天下…..

鴉片貿易是帝國環球商業鏈的重要環節.**** 英政府和廣州英國洋行(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為首)對公行制度自然大為不滿, 極思更易,不惜動武.

 

戰爭的時機終於來臨, 1839道光派遣名臣 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負責禁煙. 林氏雷厲風行, 逼令外商繳出鴉片存貨於虎門銷燬, 兩國爆發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42).****

 

戰爭期間, 1841卑路乍Belcher上校率兵佔領香港島,升起英國國旗.

中國戰敗,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義律Elliot援引新架坡經驗, 宣佈保証自由貿易, 為華洋人民提供保護, 境內可以奉行中國習俗和宗教. 香港正式開埠,成為「自由港」,****首任港督是 砵甸乍(ie璞鼎查)Porttinger.

 

5開埠之初, 雖經首輪移民, 港島人口只有15,000至20,000人, 治安惡劣,疫疾橫流, 經濟既不蓬勃,商業活動也不“自由”. 政府收入靠商品專賣制度維持, 各行生意主要掌握在華商手中,以鴉片為最大宗. 轉口貿易發展緩慢, 香港只不過是個殖民前哨站和鴉片中心.***

 

當時印度運出的鴉片有3/4經香港轉運中國各地, 貨倉內恒常儲備40,000箱存貨,幾乎所有主要洋商都沾手鴉片, 香港是一個「毒港」.***

鴉片除了暴利之外,還有治安上的妙用. 華人苦力多吃鴉片,溫馴如羊;反之,歐籍勞工多酒後鬧事.

直到1908, 在英國政府大力壓迫下香港才境內禁煙,*** 英廷還需賠償商人的損失. 1913明令禁止向中國輸出鴉片.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60

6鴉片二戰(ie英法聯軍)遠因很簡單:雙方對於《南京條約》都感到不滿, 英方認為所得過少,中方認為所付過多. ***

導火索是有名的「亞羅Arrow號事件」***:1856懸掛英國旗的華人東主香港商船(登記已過期) 亞羅號遭中國水師登船搜查, 拘捕多名涉嫌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華籍船員. 英方宣稱事件中國旗被扯下, 要求釋放船員和道歉. (中方和船員則指稱當時根本並未懸旗.) 中方釋放船員但拒絕道歉, 皇家海軍當即兵臨城下,炮擊兩廣總督 葉名琛官署. 中方則以火燒洋人商館作回應.

當時的港督 寶靈Bowring在事態中扮演了積極角色.

 

1857英國派出遠征軍, 法國也借口傳教士在廣西被殺, 聯手遣兵. 「英法聯軍」攻廣州, 俘虜葉名琛; 然後揮軍北上,1858天津, 議和.

幾番波折, 1860聯軍入北京, 火燒圓明園, 戰事才告終結. 戰後清朝簽訂《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予英國;*** 另外, 鴉片貿易也變相合法化.

 

8戰爭期間香港發生駭人聽聞的「毒麵包案」, 包括港督夫人在內數百名歐籍人士吃了 裕盛辦館製造, 被混入砒霜的麵包後嘔吐大作. 有理由相信下毒是蓄意的, 因為事前曾有華籍僕人提點其歐籍僱主小心避禍.

辦館東主其後以證據不足獲無罪開釋, 過程中42名僱員被囚禁於一間小牢室中超過20天, 稱為「香港黑洞」事件. ( 註: 名稱來源於1756 “加爾各答黑洞事件”, 123名歐籍犯人因過度擠塞死於一間小牢室之內.)

 

此事極大地加深歐人對華人的猜忌, 數百名華人被「遞解出境」(註:新創的政令.). 政府頒布多項歧視華人政策,*** 包括戶籍登記制度和宵禁令, 並持續實施多年.

 

7同時發生的「鴉片二戰」和「太平天國之亂」造成香港發展的重大契機.

戰爭和動亂都明顯不會波及英國殖民地, 於是香港成為澳門洋商和廣州華商的資金和人身避難所, 在國際轉口貿易方面, 開始取代兩者的傳統位置.*****

財富大增, 加上廣州因失去獨口地位而失業嚴重, 香港吸引了大量謀生移民, 華人人口由40,000增至85,000人.

 

世界大局的發展也對香港影響深遠, 工業革命成功, 全球資本主義興起, 各國相繼取消奴隸制度, 造成先進國對勞工需求激增,*** 華人契約勞工(ie賣豬仔) 急速蓬勃. 美國加州發現金礦, 1849第一批華工由香港前往 舊金山(ie三藩市).

香港作為國際商埠, 此時此際, 可謂應運而生.**** 歐人前來遠東, 離開了新架坡,下一站只能是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29

讀書劄記140930香港簡史(二) 娼妓、婢女 和 種族歧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3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30%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A%8C-%E5%A8%BC%E5%A6%93%E3%80%81%E5%A9%A2%E5%A5%B3-%E5%92%8C-%E7%A8%AE%E6%97%8F%E6%AD%A7%E8%A6%96/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讀書劄記140930

香港簡史(二) 早期社會:娼妓、婢女 和 種族歧視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開埠初期, 香港(未納入新界) 的社會與今日全然不同. 如上篇所述, 鴉片貿易是立港的根基, 經濟活動的核心.*** 跟隨英國軍艦來港的首先是

8〈洋行〉.

怡和洋行是鴉片戰爭的推手, 率先登岸, 獲取土地. 同是英資的 顛地洋行Dent (ie寶順洋行)太古洋行Butterfield & Swire接踵而至. 還有美資的 旗昌洋行Russell, 德資的 禪臣洋行Siemssen和 葡資的 利美打士洋行Remedio, 這些大洋行主要涉足貿易、航運和煉糖業.***

早期企業當中近1/4為印度人所有, 最著名的是 律敦治洋行Ruttonjee和 鴨都剌利洋行Abdoolally Ebrahim. 猶太人的 沙遜洋行Sassoon是鴉片貿易的王者. 他們大多從廣州和澳門搬遷而來.

至於廣州的華資大行商, 受阻於清政府, 並沒有前來正式開業.*** 如前述,這種情況要到鴉片二戰才有所改變.

 

9〈基層社會〉

隨著洋行的臨駐, 大量華人勞工湧進香港謀生, 構成人口的大多數.***

倫敦對香港的態度是盡可能節省成本,*** 因此香港政府欠缺人力和財力提供全面的社會服務. 警隊主要由印度人和被解僱的歐籍水手所組成,*** 貪汙無能, 可想而知.

基層社會由華人自治, 以廟宇和結社  (註:當中的 “秘密結社” 便稱為 “黑社會” 了.) 為建構物, 施行仲裁、救濟、治安、教育…..等社會功能.*****

當時的華人富戶和社會領袖多出身寒微, 其中不少是蜑家人, 靠走私鴉片發跡.  By definition, 社會領袖必然是鴉片富商、黑社會大佬和大慈善家!慈善事業履行“再分配機能”, 當然由大佬主持, 此所謂 “作威作福” 也.

 

最早的正規社會組織是1847由 盧亞貴和譚亞財 創立的 文武廟. 1866成立 更練; 1868成立的 南北行公所(華人貿易商), 竟然兼營 “水車館”(ie消防局).

最為重要的無過於1869由 何亞錫 牽頭創立的 東華醫院(一間中醫醫院) 了, 其成立彰顯華人社會組織力的成熟 .*** 當時的華人既不信任西醫, 也不信任普通法, 民事糾紛會交由東華董事局仲裁.

 

〈娼妓和婢女〉

10勞工絕大多數單身到來, 那就必然導致 兩性人口比例失調.*** 1872首次人口普查顯示, 華人男女比例是7:1; 洋人5:1.

如此, 又必然導致娼妓蓬勃. 1876人口普查則顯示, 全港25,000名華人女性, 當中5/6是妓女!其餘 1/6已婚或為妾. “不婚則妓” 通則 反映洋人對華人的歧視心態, 多於反映社會現實.

娼妓發達進一步導致 買賣和誘拐婦女猖獗.*** 最惡劣的情況下, 廣州的女童要扮男裝才好上街.

 

那時代(1857-90)香港以發牌制度規管娼業, 按接待的是洋人抑或華人嫖客, 於指定區域, 隔離經營. (這算是 “種族隔離政策” 嗎 ?) 1857通過《傳染病條例》, 強制妓女每週接受體檢, 處罰傳播性病的妓女和持牌人, 扣留染病妓女於性病醫院.政府宣稱政策目的是保護娼妓, 但實踐上只施行於洋妓院, 故其真正目的是保護洋人嫖客.***

洋人的華人侍妾, 俗稱“鹹水妹”, 多數是從妓院買回來的蜑家女. 洋人回國時每把她們遺棄在港, 她們及其子女備受華洋社會雙重歧視.

 

11婢女俗稱 妹仔”, 是傳統中國社會盛行的人身販賣制度, 一般並不視為奴隸.*** 婢女是貧家女子, 經中介人 “荷包老母” 賣身富有人家為婢. ( 註:明清上流社會習俗纏足, 貴家女子沒有婢女服待摻扶, 簡直是“寸步難行”, 所以對婢女的需求極大.)

 

1844香港通過的第一條法例便是禁止奴隸制度. *** 但華人菁英階層為了本身的利益,( 註:妹仔除了做家務之外, 還可以…..) 一直不將蓄婢解釋為溫和形式的奴隸制度. 如是者, 良久相安無事, 為了滿足香港市場的龐大需求, 廣東省東莞縣更出現了專門拐帶女童的地下組織.***

1869蘇彜士運河通航, 香港成為歐洲人的旅遊熱點. 遊客知悉買賣婢女事態後甚為震駭, 大加撻伐, 引起英國改革派團體關註. 1878四名東莞籍商紳聯名具廩港督 軒尼詩Hennessy, 請準設立公局, 杜絕拐賣女童.

1879正按察司 司馬理Smale指蓄婢抵觸英國和香港禁止奴隸制度法律, 並且估計當時全港共有妹仔一至兩萬人. 廢婢運動遭到華人菁英大力反對, 案件上訴至英國上議院. 上議院裁決:對於根深柢固的華人風俗, 殖民地政府不應加以幹涉.****

1882保良局設立, 但其作用僅止於阻止逼良為娼, 並未能抑制蓄婢陋習. 蓄婢行為要到一戰後才逐漸消失, 二戰後才立法禁止.

 

據說當時有些洋人乘坐人力車(ie黃包車) 時 , 不把車資直接交到華人車夫手中, 而是擲在地上…..

〈種族歧視〉

12香港洋人種族歧視程度之深刻, 比印度殖民地還要利害! 究其原因, 作者認為是香港的英國人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之故.*** 他們絕大多數出身中產階級, 不像印度那邊較多貴族; 更甚者, 香港開埠未久,根基淺薄, 英人人數極少, 必須緊密地靠攏在一起, 加強凝聚力, 才能生存. 種族歧視是洋人社會最強有力的粘合劑,***** 他們為此成立很多排外性的會社和利益團體.

種族歧視之嚴苛可見諸以下事例:

其時竟然有一條法例《太平山條例》, 規定非歐籍人士不得在山頂區居住!***而這條例又竟然要到二戰後才立法撤銷.

歐籍人士創立的創樂部沒有一間準許華人入會. (其實很多連印度人也不獲準.)

 

當時的洋人普遍認為一般華人男性都是罪犯(最低限度是黑社會.), 道德低下. 香港警隊編制龐大,*** 在殖民地中名列前茅, 兼且駐有重兵(軍費由祖家承擔). 警官固然必由洋人出任, 其喪心病狂去到這個地步: 凡洋警官娶了華人妻子者必遭排擠, 被勒令提早退休.

政府以宵禁令和身份登記制度(註: “身份証”就是為此制訂的.) 控制華人人口;又創造很多專門針對華人的刑事法例和懲罰方式,*** 其中最有創意者無過於 遞解出境” 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賢督 寶靈 軒尼詩均於任內致力消除歧視, 所以卸任的時候完全沒有洋人同胞送行, 而華人團體則送上匾額和厚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24

讀書劄記141008香港簡史(三) 吞併新界 和 革命風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0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08%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8%89-%E5%90%9E%E4%BD%B5%E6%96%B0%E7%95%8C-%E5%92%8C-%E9%9D%A9%E5%91%BD%E9%A2%A8%E9%9B%B2/

命似懸絲身如寄  “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讀書劄記141008

香港簡史(三) 吞併新界 和 革命風雲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13到了十九世紀末,香港是大英帝國全球殖民地中自治程度最低的一個.*** 原因是華洋隔閡極其嚴重, 而佔人口和經濟活動大比重的華人, 慣於接受專制統治,毫無民主訴求. 華人菁英主要是買辦階級,經濟和文化上依靠洋人, 對草根階層疏離猜忌,也沒有自治傾向. 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局動盪不安, 香港無論華洋均感此身如寄, 命似懸絲:“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又怎會有民主自治的長遠打算呢?

 

1894香港人終於作出了政制改革的申訴, 要求“代議制”,那怕是止於市政.

反諷的是,申訴者卻是居港洋人, 而他們的代議要求是排除華人在外的!***

更反諷的是, 英廷殖民地部拒絕他們的理由竟然是:“絕不容許任何排除大多數華人人口在外的代議政制!” 有趣嗎?

朝廷吃透了他們, 如果代議制包納華人,他們當然寧可祖家專制. 華人菁英與洋人沆瀣一氣, 這波政制改革申訴無疾而終. 後來中國多事,香港多憂, 下次政制改革訴求要等到…..

 

〈吞併新界〉

14號稱日不沒落的大英帝國早已超出了殖民擴張的極限, 需要的是市場而不是領土和資源, 得到香港作為據點之後,決定不再侵佔中國土地.*** 不單如此, 起初她對列強侵吞中國領土還擺出一副抑止的姿態. 但其時列強工業革命均已竟功, 英國的相對國勢有所削弱,再無 “號令天下, 誰敢不從?” 的氣慨了.

這邊廂日本崛起, 1894中國甲午敗戰,海軍毀壞, 傾家蕩產,國力露底. 列強群鯊趨血,瓜分中國,一發不可收拾.

 

英國反應滯遲, 也得分點殘羹冷炙, 1898透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不花分文,租借新界(連大嶼山等離島)九十九年.*** 其時整個地區共有居民8萬人.

前此英國接收港島和九龍均未遇到抗拒, 不料接收新界卻遭逢原居民流血抗爭.*** “六日戰爭” 只是一場掃蕩和屠殺, 以英軍0陣亡:鄉民500人戰死告終. 英軍炮擊 錦田吉慶圍圍牆, 耆老象徵性交出一對大門鐵環投降,瞬間轉化為順民. 港督 蔔力Blake立刻將鐵環運回老家誇耀功績.

蔔力是個資深殖民地官員, 決定對新界實施間接統治, 地方治理交由 “鄉村委員會”負責. 1909新界被劃分為 北約和南約兩大區, 各設「理民府」, 由理民官治理, 此制度延續至二戰結束.

 

15 時移勢易, 世紀之交,香港成為華人資本主義擴張的樞紐, 新型華人商人和專業人士現身舞臺, 除了主宰對中國和東南亞貿易之外, 還開創了雛型的工業環節. 1910九廣鐵路通車, 有利於香港進口原料和出口工業製品, 省港連繫更形緊密.

此時,一批華人資本家因西方社會排華而從 澳洲加拿大和美國移居香港. 1900馬應彪創辦先施公司,1907郭樂郭泉兄弟創辦永安公司, 標誌著華人資產階級和炫耀性消費文化的成長.

1896創立的「中華會館」是首個代表新型華商利益的社會組織, 踏出與洋商分庭抗禮的第一步.

 

〈革命風雲〉

16香港因其特殊的政治和地理地位, 與及 活動和新聞自由程度, 成為南中國和東南亞革命分子的根據地和活動中心. 中國,越南和菲律賓最早的革命組織都是在香港成立的.***

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分會, 利用自由港的便利調動軍火, 1895策劃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8百日維新失敗, 康有為在英國庇護下流亡香港. 1901興中會領袖 楊衢雲在香港遭到清廷派遣的刺客暗殺, 港府大為忿怒, 派警員保護 陳少白並發給他自衛手槍.

 

英國政府受到清廷的外交壓力, 指示殖民地政府不可使香港成為顛覆基地; 但是香港政府不願彈壓革命分子, 唯恐失去華人民心, 因為在港華人大多傾向聲援革命. 港府明面踩著鋼索, 而暗裡縱容革命黨人.

1896港督 羅便臣Robbinson一面拒絕廣州當局引渡孫中山的要求; 一面對他發出驅逐令.

其實英廷也有包庇革命分子的意圖, 但動機與港府不同, 英國是唯恐中國不亂. 1899外交部也拒絕清廷引渡康有為的要求, 但婉轉地建議他前往 “較安全的” 新架坡.

 

1911辛亥革命成功, 政治格局大變, 不旋踵風雨飄搖, 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時期. 英廷傾向承認北京政權, 但港府卻必須與廣州國民黨政府周旋, 兩者之間矛盾時生.

“世亂則興” 乃是香港的宿命, 難民湧入, 1914人口達到50萬.***

 

17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一場歐洲戰爭, 並沒有實質波及香港. 但宗主英國卻是最主要的參戰國家, 約1/4香港英籍男人奔赴戰場, 歐資洋行實力亦為之削弱. 華人資本趁機入楔, 進入銀行和航運事業; 華人菁英伺隙在社會階梯向上流動.***

香港也伺隙掙脫英廷的全面控制, 開始漫長的獨立自主生涯, 其間最值得稱道的建樹包括:

1912正式成立香港大學, 全靠港督 盧吉Lugard大力促成. 當年籌措經費絕非易事, 華人菁英反應冷淡, 因為自知對大學不會有監督權. 幸得印度商人 麼地Mody慷慨解囊18,000英鎊興建校舍, 他因此受封爵士. 太古洋行捐出40,000鎊, 因為該公司一名職員被指踢死一名年老華人, 希望藉捐款化解輿論壓力. 北京和廣州政府各捐25,000鎊. 英國最為吝嗇, 只捐出區區300鎊成立愛德華七世獎學金.

港大開學首年收生約七十人, 學生來自香港廣州和其他殖民地. 經過一番爭取, 1921港大兼收女學生.

1928啓德機場啓用. *** 1936帝國航空公司開辦 馬來亞檳城航班, 旅客可轉飛英國; 泛美航空開辦 馬尼拉航班, 可轉飛 三藩市; 中國航空則開辦大陸航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