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韓長賦:農民可依法有償退出承包地 ,但需足夠長歷史和耐心

“‘三權分置’的核心問題是要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11月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稱,未來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大趨勢。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下稱《意見》),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下稱“三權”)分置並行視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韓長賦認為,《意見》把承包農戶、新型經營主體雙方在承包地上權利厘清了,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化解流轉中產生的糾紛,確保農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的社會穩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關於三權中的承包權、經營權性質所屬以及農民是否能退出承包地,韓長賦做出相關回應。

六成承包地完成土地確權

在發布會上,韓長賦稱,十八大以後,中央部署在農村全面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是為了“確實權、頒鐵證”。

確權有兩方面的好處。韓長賦說,一方面是讓農民放心,土地承包權是農民的,而且是長久不變的,不會因其出去打工就失去這個權利,這能夠讓農民放心地轉移就業、流轉土地;另一方面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心里都有底,流轉時間可以長一點、穩定一點,也便於新主體拿到土地進行生產經營的長遠預期。

韓長賦表示,確權跟“三權分置”配套,都屬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已在2545個縣(市、區)、2.9萬個鄉鎮、49.2萬個村開展,完成確權面積7.5億畝,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0%。不過,無論土地的經營權如何流轉,承包權都屬於農戶,這個基本原則是搞“三權分置”和土地流轉過程中必須要繼續堅持的。

在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中,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界定為用益物權。那麽由土地承包經營權派生出來的承包權、經營權又應該屬於什麽權利?《第一財經日報》在會上進行了提問。

對此,韓長賦回應稱,農戶的承包權屬於用益物權。農戶流轉土地給新的經營主體,把經營權轉讓出去,現在實行合同管理,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雙方要簽訂合同,簽訂合同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來規範運行,農民集體以及政府的農業經營管理部門可以加以指導。

他認為,這個制度安排可以從法律和政策上使多方的權益得到保障,特別是承包農戶的權益,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強迫或者限制他們流轉土地,但是需要按規定備案。

農民退出承包地需歷史耐心

在日前頒布的《意見》中,盡管提到過“有權依法依規就承包土地經營權設定抵押、自願有償退出承包地”,但是進一步強化承包權仍然出現在字里行間,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都不能非法剝奪和限制農戶的土地承包權”。

那麽農民是否可以退出承包權?本報對此進行提問。

韓長賦回應稱,依據文件和政策,如果農民確實有這個真實意願的話,可以依法有償退出。現在全國的一部分縣搞試點,試點涉及的農戶也不多。

而且在農民退出承包地的問題上,“現在只有少部分農民有這個意願。進城農民退出承包地,要有足夠長的歷史過程與足夠的歷史耐心。其中原因在於,農村人口多,農民舉家進城是少數,多數是年輕人在城市打工,父母、孩子在農村生活。特別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城市的就業也不那麽寬松。農民進城就業,在他還沒有足夠穩定時,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得他能夠進退有據,所以探索也應當是審慎的。”韓長賦說。

局部土地流轉增速放緩

在“三權分置”後,土地流轉比例是否會提高?韓長賦表示,土地經營權流轉戶數和面積逐步增加是大趨勢,不過近期局部地區的增速會有所放緩。

現在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占承包地面積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沿海發達地區約二分之一。土地流轉的比例要從實際出發,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決不搞行政命令、不下指標、不搞一刀切。

對於各地方土地流轉的比例出現差異,韓長賦分析,由於有些地方城市化進程較快,二、三產業的就業渠道多,流轉得快一些;有些地方不夠發達,可能就慢一點。總體來說,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程度,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而局部地區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則在於農產品價格方面的變化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確實有少數經營主體的經營狀況出現了虧損,也有個別出現了退地現象。最近農業部門已經開展調研,一方面引導經營主體更好地應對風險,一方面通過指導合同履行減少糾紛,韓長賦說。

近年來大量農業人口轉向二、三產業,家家包地、戶戶種田的局面已發生改變。土地承包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分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業生產者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2.3億農戶雖然是土地承包者,但很大一部分已經將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目前全國已有270多萬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它們不一定擁有土地承包權,但流入了較大規模的土地搞農業,擁有土地經營權,它們才是真正的農業生產經營者。

韓長賦認為,在實行“三權分置”之後,需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上,處理好傳統承包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二者的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94

韓長賦:農墾20項改革試點任務已在35個墾區展開

一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中發[2015]33號,下稱《意見》)。12月5日,在貫徹中央文件精神深化農墾改革工作會議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中央農墾改革發展文件出臺一年來,各地、各有關方面上下聯動、齊心協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他說,在中央層面,6部委聯合印發了辦社會職能改革配套文件,農墾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等政策也在緊鑼密鼓地制訂;在地方層面,10個省份貫徹實施方案已經出臺,20項改革試點任務已經在35個墾區的186個點上展開,有的已經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方向加快推進農墾改革。

《意見》對農墾系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農墾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承擔國家使命而建立的,經過60多年的艱苦創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近年來,成為國家在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不過,《意見》也提到,農墾還存在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經營機制不活、社會負擔重、政策支持體系不健全、部分國有農場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農墾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6月,農業部在寧夏銀川組織召開深化農墾改革專項試點工作啟動會,農業部黨組成員楊紹品強調,各墾區在開展改革專項試點工作時,必須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和路徑,決不能把農墾優勢改沒了、把問題改多了、把人心改亂了。

同時,楊紹品還提出,開展深化改革專項試點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要求高。抓改革試點工作要做到不能等、不能靠,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不能怕、不能軟,找準改革的突破口和關鍵點,鍥而不舍、反複溝通,既要能打“閃電戰”,也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不能偏、不能冒,在改革中堅持正確方向,堅守改革底線,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改革。

在本次貫徹中央文件精神深化農墾改革工作會議上,韓長賦強調,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值得關註的是,要在辦社會職能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倒排工期、加快步伐,明年要在面上全面推開,後年要堅決完成改革任務。另外,土地確權登記要取得新突破。各地要立即行動起來,確保完成中央33號文件提出的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墾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任務。

韓長賦要求,要狠抓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大膽實踐、大膽突破,通過先行先試探索路徑。要狠抓政策落實,主動作為、善於協調,尋找最大公約數,爭取各方面的支持。要狠抓責任到位,完善抓落實的機制保障,加強督促督查,增強執行力和落實力。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確保墾區幹部職工隊伍穩定、生產穩定、社會穩定。

此外,他還提到,必須把堅持黨對國有農場、農墾企業的領導作為重大政治原則,把深化農墾改革與黨的建設結合起來。要始終堅持黨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使黨組織發揮作用更加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為農墾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630

韓長賦:集體資產不盡早確權到戶就存在流失的危險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要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3號,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稱,大量的集體資產如果不盤活整合,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盡早確權到戶,就存在流失或者被侵占的危險。推進這項改革非常必要、非常緊迫。

韓長賦解釋稱,農村集體資產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集體所有的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第二類是用於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第三類是用於公共服務的非經營性資產。這三類資產都有改革的任務,但是要分類施策。

之所以要聚焦在經營性資產,在於這一領域的問題突出。韓長賦說,現在有不少地方的集體經濟發展了,形成了數額較大的經營性資產,如果不明晰歸屬、完善權能、盤活整合、創新機制,這些資產難以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盡早確權到戶,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這些資產再過若幹年就更難說清楚歸屬,就有流失或被侵占的危險,對此農民反映非常強烈,要求非常迫切。

韓長賦表示,經營性資產改革重點是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然後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確權到戶不是把集體資產分了,而是要明確誰有這個權利,大家來共同發展股份合作制。所以改革要開展清產核資、確認成員身份、搞好折股量化,構建集體資產運行新機制和收益分配制度,說到底就是落實好農民的集體收益分配權和民主監督權。

在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該如何保護農民的權益呢?

韓長賦說,就保護財產權利而言有兩個要點:一是完善股份權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以及抵押、擔保和繼承的權利,2015年,中央在29個縣(市、區)開展了這項改革試點。從一年多的情況來看,應該說試點還比較有效,農民也比較滿意,下一步就要總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並且將試點成果盡快轉化為政策法律。

二是實行嚴格保護。為防止外來資本的侵占,現階段開展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嚴格限制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民所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流轉要封閉運行,不能突破本集體經濟組織的範圍。

至於如何保護農民的民主權利,他提到,一是要保障農民的選擇權。二是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總的來說,要真正讓農民成為這項改革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意見》明確,在中央層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項工作由農業部和中央農辦牽頭實施。關於下一步農業部該如何開展工作,韓長賦稱,要抓緊制定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方案,指導地方開展清產核資,夯實改革基礎。要繼續開展試點,在已有的29個縣(市、區)的基礎上,準備再選擇100個縣(市、區)來擴大改革試點。還要考慮推動完善支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法律,要清理廢除阻礙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合理規定。此外,還要開展改革的督導檢查,要層層傳導壓力,督促落實改革責任,確保改革有序推進,取得實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51

韓長賦答第一財經:今後糧食產量將根據供求適當增減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全局性、方向性的問題。

3月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大背景,也是三大必然。根據中央的部署,這項工作從去年就已經開始,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作出新的部署,農業部也圍繞這一工作主線,提出了2017年的具體政策措施。

在發布會上,第一財經記者問如何評價2016年糧食總產量出現首次回落?韓長賦對此回應稱,糧食生產是一個兩難,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去年糧食總產量在“十二連增”後出現首次回落,但仍是歷史上的第二個高產年。具體來說,這次調減的主要作物是玉米,也是中國政府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調整的結果。可以說,在今後,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進行增減,是正常的,這也將會成為一種常態。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是今年農業工作的主線。在這條主線的指導下,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成為重要舉措之一。

韓長賦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全局性、方向性的問題。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用市場的手段,用改革的辦法,通過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促進結構調整。

新世紀以來,糧食總產量的“十二連增”難掩農業供給存在結構性矛盾、中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等現實。因此,推進改革就是為了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的供給,破解玉米供大於求的困局,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針對這三大背景,韓長賦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適應市場需求,改善農產品的供求關系;需要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今年農業部就此改革提出了包含去庫存、補短板、增效益、育主體、增動能五大具體政策措施。

十二連增以來首次回落

值得關註的是,2016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出現首次回落。這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相關。

連續十二年的糧食總產量增產,其實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玉米,尤其是於2008年實行玉米臨儲收購政策以來,極大地刺激了農民種植玉米的動力,使得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雙雙大增,並於2012年取代稻谷躍居第一大主糧作物地位。2016年,糧食總產量出現首次回落,由於是在高位上的調整,當年糧食產量仍為歷史次高。

如何看待這一回落?韓長賦回應第一財經提問稱,2016年我國糧食減少104億斤,而且減的主要是玉米,這是我們主動調整的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

之所以調減玉米,他解釋說,玉米這些年出現產量增加、進口增加、庫存也增加的“三量齊增”,供大於求。為此,去年國家啟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實行了8年的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也就是市場化收購,加上給農民補貼,這是我國糧食收儲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

那麽,如何評價這一年來玉米實行的“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政策改革?韓長賦稱,這項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理順了價格,激活了市場,提高了競爭力,帶動了玉米加工,也倒逼了結構調整。去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近3000萬畝,停產、半停產的玉米加工企業都運轉了起來。因此,對糧食產量的年度間合理性波動,要理性看待。今後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有一些增減,是正常的,而且也會成為一種常態。

他說,糧食生產是兩難問題,“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所以,糧食生產沒有放松,也不能放松,作為農業部門,首要職責還是要保障全國人民能夠“到點開飯”。

為此,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首先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概括起來可歸納為“三個兩”。具體來說,一是要保住兩大口糧。保持稻谷、小麥這兩大口糧的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二是穩住兩個積極性。要穩住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三是實施“兩藏”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這樣市場和年度產量有一些波動,也沒有關系,只要有需要,就能夠產得出、供得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