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師傅TDR掛牌前夕,康師傅控股董事長魏應州,在天津總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 行事霸氣的魏應州難得卸下盔甲,在長達8小時的訪談中首度敞開心房,讓我們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談失敗:當時太貪心,但我不會再跌倒! 談接班:65歲一定要退休,董事長交給兒子! 談分家:股權交付信託,四兄弟永不分家! 談經營:是財報殘忍,不是我魏應州殘忍! 8小時,這位中國泡麵霸主盡情告白,他想證明,他不是神,他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撰文.周啟東、張惠清、黃玉禎 攝影.吳東岳康師傅TDR︵台灣存託憑證︶在台灣正式掛牌前夕,︽今周刊︾採訪團隊冒著零下三度低溫,飛到天津海濱的康師傅總部,獨家專訪打造中國最大上市食品帝國的康師傅控股董事長魏應州。 十七年來,魏應州日夜在這座中國北方城市不斷驅動他的軍團征戰中國,我們的採訪團隊不僅深入他的辦公室直擊,還首度見到魏應州帶著正在訓練接班的長子魏宏名、三子魏宏丞一起露面,顯示世代交替的計畫正在進行中。 在北風冷冽的冬夜,魏應州啜飲著紅酒,與我們暢談近五小時,隔天又在他的辦公室訪談近三小時,總計八小時馬拉松式的採訪,這也是魏應州首度接受媒體如此深度的訪談。 魏應州卸下霸氣的盔甲,露出不為人知、感性的一面。他談競爭對手、談失敗經驗、談管理,以及TDR之後的計畫、甚至談到未來退休的時間表與接班布局。 回憶一九九九年那次驚心動魄的失敗,他說當時太貪心、志得意滿一路往前衝,把康師傅推向瀕臨倒閉邊緣,﹁四十五歲跌倒還可以再起,若我是六十歲跌倒就不會爬起來了。我這輩子絕對不會再跌倒!﹂他用堅定的口氣一再重複。 現在康師傅滿手都是現金,相對於過去的貪心,他決定固守泡麵及飲料本業,由於本業每年仍有二○%以上的成長空間,﹁我絕對不會再去碰其他事業,不會像郭台 銘那樣什麼都要做!﹂康師傅今年營收獲利創歷史新高、魏家兄弟回台入主台北一○一、TDR又回台掛牌…,今年幾乎是魏應州人生的巔峰,但是他強調不會被成 功沖昏頭,「人生,棺材蓋下去才知道輸贏,之後會不會跌倒還不知道!」顯然過去的失敗,讓他保持警覺。 談話中,魏應州國、台語交雜,甚至不時出現英語單字,豐富的手勢及引用許多台灣俚語印證商場競爭,鮮活而有趣;而在訪談中,不論是談競爭對手或自我剖析,用字辛辣、直言不諱,也令人印象深刻,以下原汁原味呈現精采專訪內容,帶你深入魏應州的內心世界!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現在康師傅泡麵在中國的市占率已超過五○%,幾乎壓著競爭對手打,你為何可以持續大幅領先對手? 魏應州答(以下簡稱答):市場沒人和你玩,這不是好事,沒有人可以在這麼大的市場,一年還可增加六%的市占率。我們比較lucky,今年遇到通貨膨脹問 題,中國大陸的民眾窮怕了!所以一開始是通路商都買泡麵來囤積,要囤貨當然選第一品牌!接著因為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一直漲,這下連消費者也來囤貨, 本來是買一箱的現在買三箱,這是這兩年康師傅在CPI上得到的一些好處。 談競爭 沒有對手不是好事第二就是因為當時我和統一﹁ㄍ一ㄥ﹂(僵持)著。那時候剛好是統一的世代交替,羅智先有兩件事要做,一個就是香港IPO︵首度公開發行︶ 上市,所以他要獲利;另一個就是他要從執行副總變成總經理,要有performance(成績),他可能想說如果和康師傅﹁ㄍ一ㄥ﹂下去,利潤就沒了,而 他又是學marketing(市場行銷)的,他會分析市場,開始把毛利不好的部分泡麵產品砍掉收起來,所以統一一邊收,我們就一邊撿(大笑)! 問:統一策略的改變,對中國未來的食品市場會留下什麼影響?統一有可能反攻嗎? 答:羅智先不了解中國大陸市場,他的背景是財務和marketing,所以他上來之後,把不夠規模的品項淘汰,他在台灣有7-ELEVEn這個通路可以這 樣做,這麼做非常smart(聰明);可是反過來在中國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在中國你砍掉後段班產品可以省下一億美元,可是未來可能十億美元(營業額)都很 難要回來,所以比較可惜!果汁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市場送給康師傅還有機會要回來,送給可口可樂以後就很難拿回來啦! 問:你回台法說會上曾說過,要在五年內挑戰可口可樂在中國的飲料寶座,未來你有具體的戰略嗎? 答:這是我們內部的語言啦,可口可樂已經三十年了,而我們在大陸約有十年。就大陸市場量來說,他們如果是一百,我們就是六十,未來如果專注在碳酸飲料以外的各項飲品上,我們認為有機會,所以訂下這個挑戰目標! 台灣與大陸同文同種,環境優勢對康師傅有利,但是別忘了,老外口袋很深,且有科學的管理方式,目前康師傅一年流進三億多美元現金,都不用去借錢。要和可口可樂競爭,全中國只有一個,就是康師傅,也就是因為過去不小心蓋了太多工廠,才有實力和他們競爭! 問:你的投資動輒上百億元,在做重大決策前夕,你會不會睡不著? 答:不會啊,躺下去就睡著了!你為什麼考試會緊張,因為你平時不努力啊!我是這個邏輯啦,所以你如果狀況都掌握好了,你要做這個決策就可以做啦,你如果自己沒有信心,就要請團隊做最後確認,不要去問神明、擲筊。 談失敗 絕對不會再跌倒問:一九九九年康師傅遭到空前的挑戰,可說是你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可以談談當時的情況嗎?你學到了什麼? 答:其實人的本質就是貪心,而貪的過程有時就要付出代價。台灣話說「青瞑不驚槍」,台灣的中小企業沒看過大企業長什麼樣子,我老爸去世時也沒交代說你不能 太衝啊!那個時候就是貪!從九二年開始做麵一炮而紅,九六年香港IPO後,得到股票上市症候群,錢太多、亂花,擴大投資,蛇吞象去買味全,這是人禍不是天 災,總是沒經驗啊,連判斷都不會判斷,少年得志哪想這麼多!然後就跌倒了。 當時少年得志,去做了飲料和德克士,什麼都想做。泡麵有成功經驗就想繼續複製,九八、九九年利樂包生產線一買就是十多條,結果中國消費者在文革過後都不相 信人性,利樂包內容物都看不清楚,消費者不埋單,產品滯銷,最慘的時候我曾經虧了兩億美元!最後忍痛全部改成PET︵透明樹脂材料︶包裝生產線,到了○三 年營運才逐漸起死回生。 問:那時公司幹部、兄弟沒人敢建議你踩煞車? 答:有啊!那時人家跟我說什麼,我都聽不進去,所以就是人的一種迷失。 問:是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嗎? 答:不是,是大陸人說的「祖國情勢一片大好!」(大笑)當時其實快要黑色(黑字)倒閉,九九年那時候如果倒下來,銀行又來討債,我看三代的子孫都還不出 來。所以很感謝那時候日本三洋跟我們買了三分之一股權,我又翻上來,現在覺得只要是零以上都是我賺到的。有人跟我說,﹁如果魏董當年沒跌倒,現在不知道多 有錢,不用每天幫人打工。﹂但若當時沒人把我們牽起來,我們也不會有今天,所以要懂得感恩! 問:當時你曾去找統一總裁高清愿入股,為何最後沒有合作機會? 答:一九九九年我去找高老闆,那時我和高老闆不太熟,我找賴春田(前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陪我去,一見面我就跟高老闆說:「年輕人沒經驗,不小心衝太 快,所以跌倒了,希望你可以牽我們一下」,他說:「沒問題、沒問題」,統一的人就是做人和氣做事霸氣,他們的文化就是這樣,「很好啊!我們內部再討論看 看。」後來我不知是第三次還是第四次去找他,高老闆說,要幫忙可以啊,你們就是管理不好,所以統一要派人去管。但我是希望統一入股,不是要合併,如果被統 一吃掉,我要怎麼向這一群人(康師傅股東、員工)交代? 結果報紙登出來,說康師傅管理有問題,統一要去接管,台灣的媒體寫出來之後,統一的人把它copy(複製),拿去給大陸的經銷商看,說康師傅都要倒了,你 們要買我們統一的貨,不要去買康師傅的。我立刻召集了全國的總經理,跟他們說:﹁如果要被合併,我寧願賣給雀巢,不會賣給競爭對手統一,賣給統一就是認賊 做父親!﹂不然整個士氣都消滅,玩不下去了。 這件事透過媒體傳到日本被三洋老社長知道,魏應州命不該絕,與統一無緣。和日本三洋簽約完後,我第一時間回到台北去找高老闆報告,感謝他這段時間的幫忙,雖然沒成還是很感謝,高老闆其實做人是很好的! 問:從這件事你學到什麼教訓? 答:就是這輩子不會再跌倒,天公不會疼你第二次,當時我四十五歲跌倒,我常常說,若我是六十歲跌倒,我就不會爬起來了。社會是現實的,人家都說魏應州現 實,不是我現實,是財務報表現實,財務報表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所以我那天才跟媒體說,我手上握有八億美元現金! 談管理 霸氣是為了企業成長問:很多人都說你很霸氣,自己如何看你自己的管理風格? 答:從九二年開始到○八年,康師傅總共請了八百多名台灣人,現在剩下一百三十人而已。頂新從一個台灣中小企業發展來到大陸,招兵買馬招來各路英雄好漢,講 難聽一點是三教九流,一定要有這個過程,所以要一直砍人、砍人,我才說要從軍政、訓政到憲政,你們媒體寫我霸道我都照單全收,收起來放著,千言萬語,說也 說不完。 現在面臨的是企業越大,責任越重,就像爸媽會要求小孩這次如果考第三名,下次希望能不能考第二名、甚至第一名。投資人也像父母一樣,他會期待你賺五億變賺 六億、六億變七億元,所以你不能停。大家說我霸道、霸氣,但你要讓老二離你越遠越好,所以你必須不斷動腦筋創新啊! 問:如果只會罵人,企業就會成功的話,很多企業都成功了,你的魅力在哪裡? 答:魅力我不能自己講,但是我知道晚上睡覺的時候,好像我有一點魅力(大笑)。 我只有念到初中,什麼都不會、又很粗魯,﹁歐北罵人﹂(胡亂罵人),這是事實!我都跟底下的人說,你們很﹁衰小﹂(倒楣),跟到一個一輩子不曾吃過人家頭 路的老闆,沒抬過轎,不知道抬轎的辛苦啊,是不是這樣?人沒有十全十美,這就是階段性嘛,這是一個過程,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 談未來 泡麵仍是大市場問: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居民所得增加,泡麵還會享有和過去一樣的高成長率嗎?康師傅會不會研發更健康的泡麵? 答:中國很大,北邊吃小麥,南方吃米,中國幅員大但結構不同,所以屬於三百多個點狀經濟,不是面的經濟。未來從點要發展成面,還要好長一段時間,所以方便 麵還有很大的市場。現在方便麵每年都還是有十幾﹁趴﹂︵%︶以上的成長,而這成長是指量的成長,不是質的成長,有些人以前可能吃七、八角的麵,但現在都吃 一塊多的,所以現在是質量並重,量的成長已經比較慢,我們也在發展高單價方便麵,以後可能會有新的「健康方便麵」。但要扭轉消費者先入為主的觀念很難,代 價很高。 問:以前大家談到康師傅都看方便麵,現在飲用水也有很大的增長,飲料未來的發展如何?你會跨足其他事業嗎? 答:我常說,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我絕對不會做飲料,實在是太競爭了!中國大陸方便麵一年有人民幣四百億元的市場規模,飲料則是它的五倍,有兩千億元;但是 方便麵只有二十個品牌,飲料是它的五倍,應該是一百個品牌,但實際上卻有三百個,因為它有規模以後,人人都想參與。 從飲料的產品屬性來看,其實水本身的產品差異性不大,不像冰紅茶等飲料有口味偏好的問題,所以maximum(最大量)做到三十五%就好,因為對獲利不是 很有幫助。現在的茶飲料有五○%的市占率,茶飲料有口味的門檻,我覺得要變成七○%是比較有機會的,和水不太一樣。 中國GDP自改革開放以來,前十年平均一○%,後十年也有八%,我把方便麵的成長目標設定為GDP的一.五到兩倍,飲料則是三到四倍,三到四是怎樣的概念 你懂嗎?就表示一年要成長二四%到三二%,本業成長還有很大的空間。所以我不能分心,我絕對不會再去碰其他的事業,不會像郭台銘那樣什麼都要做!我要把人 才、技術、系統、團隊培養好。 談TDR 募資一七○億做什麼? 問:康師傅TDR在台灣非常熱,香港的股價已漲到歷史高價,香港有些投資機構已建議投資人賣出康師傅,你如何看待外界的分析? 答:有的會加、有的會減麼,如果你從曲線來看,現在康師傅的股票當然是不能買啊!但你真正進去裡面看,要看我們未來發展的潛力,方便麵每年有二○%到三○%的增長應該是沒有問題。 回台發行TDR,現在價錢越好,我這個CEO壓力越大,因為投資人一定會challenge(挑戰、質疑)你。以前我過海關時,沒人認識我,拿出 passport(護照)章一蓋就走;TDR發行之後,大家都會認識我,「啊!魏應州,我上次買你的康師傅五十元現在剩四十元」,可能還會很生氣的蓋章, 以前沒人罵,現在會被人罵,也是另一股壓力。 問:TDR募集一七○億資金將會如何運用?台北一○一的股份還會增加嗎?還是會在台灣發展其他事業? 答:除了一○一地產外,我還是希望在文化產業、流通事業有些投入,但這要有機遇跟規畫,未來希望在台灣經濟發展上可以參與一些角色。地產我們仍是一個初學 者,怎麼去把事業經營好,二董(指弟弟魏應交)在這塊還有很多要學習,我們也需要老前輩的支持。未來不管上海或是兩岸,我們主要還是選擇聚焦在商辦租賃的 市場。我們還是希望把一○一品牌打響,未來可以變成主導經營的責任! 問:除了一○一外,聽說你想要花一億美元發展自己的故鄉,有何具體的規畫嗎? 答:因為大陸改革機遇,我努力累積一些成果,希望能夠回饋自己的家鄉。 我計畫在故鄉永靖設立「康師傅文化園區」,裡面將建醫院、博物館,甚至還有農場,可以體驗農村生活,所有的員工都要雇用永靖當地人,以促進就業,同時也讓 大陸同胞來台灣觀光時到永靖參觀,讓他們知道康師傅是這樣成長過來的,我希望未來三到五年內把故鄉的計畫弄好。 社會責任很重要,我可能朝設立交響樂或是管絃樂團方向規畫,其他就是文化的部分,康師傅希望建立泡麵博物館,兩岸三地我想建十個泡麵博物館,讓人見識中國飲食文化發展。 問:你會買媒體嗎?有些台商回台後開始投資媒體,你對媒體有興趣嗎? 答:哈哈……不敢!也不會(微笑),我們還是希望能夠聚焦在食品製造、流通或地產,畢竟要搏中國這麼大的市場,還是要聚焦,如果我們把這時間分配到陌生的地方,可能會耽擱事業競爭,因為這裡是奧林匹克級的競賽,一不小心就會被淘汰! 問:所以企業投資媒體不是一項好生意? 答:可以去投資,但不要涉入經營,董事長不要進去,像深綠的林榮三、深藍的蔡衍明,這樣就會去影響、去利用那個平台。像蔡老闆去投資媒體我覺得很好,不然 媒體都會倒掉,這樣就沒有監督的單位了,所以這種精神值得鼓勵。但若有權勢的迷失,自己跳進去做,那就不好了。 談退休 六十五歲交出董事長職務問:雖然你現在才五十六歲,仍然可以打拚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你有沒有退休規畫? 答:我是一個創業者,從無到有我非常了解,我有自己的設定,計畫六十歲把CEO交出去,六十五歲把董事長交出去,現在康師傅市值是一百五十億美元,未來會 增長成五百億美元,所以我未來會分拆為麵和飲料兩個事業體,設兩個董事長,老大魏宏名負責麵和糕餅,三子魏宏丞負責飲料,老二魏宏帆自行創業,當我的備 胎,因為世事多變化,好加在老天太疼我,剛好給我三個兒子(大笑)。 很多人,包括員工都說我永遠不會退休,我已有了計畫,就照計畫來執行,經驗與幹勁你要找一個平衡點!總有一天你得退吧?那是遲早的問題。 人家美國人真的很厲害,請一群退休的CEO來做董事,監督CEO並且協助他,他們有三%、五%的股份,天天跑去釣魚,像巴菲特和比爾蓋茲都把他們的(工 作)人生縮短,哪像中國人?棺材蓋下來,那些錢還看得到、用得到嗎?我就跟我那些弟弟說,你們就不要想那麼多,我們若能把頂新國際集團六個字,好幾代人傳 下去,擦得亮亮的就好了,不要去想那是誰的,那是社會的。 問:如果你退休最想做什麼? 答:我把人生切成四塊,第一個是○到二十歲,第二是二十歲到四十歲,第三是四十歲到六十歲,第四是六十歲到八十歲。○到二十歲時,天塌下來有爸媽幫你擋 著,只要負責讀書考試就好了;二十歲開始交男女朋友、結婚、生小孩、買房子,到四十歲之前,工作要做到死,但是這段日子最好過,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四十歲 到六十歲時,房子買了、貸款也付了,是為了生活而工作。 到了六十歲到八十歲,沒有工作你怎麼生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尤其是我們這種海外工作者特別容易有這種問題。 像雀巢是一家國際公司,員工三十歲到海外工作以後,都要六十歲才會回去,回去之後平均三年到五年就死了,所以從五十歲開始要慢慢培養第二興趣。從六十歲到 六十五歲,我要開始扶持公司的CEO,一個月我會陪在他身邊三個禮拜,還有一個禮拜的時間,我要去環遊世界、增廣見聞,如果我天天都去上班,那CEO也不 會成長。 問:你退休之後會住在哪裡? 答:當然是住台灣啊!頭在人家的天,腳踩人家的地,很不實在耶! 我們這種LKK,﹁老叩叩﹂還是思想保守,這裡(大陸)是賺錢的地方,台灣的人文和這裡還是有落差,我老了還是會回去住,落葉歸根啊! 我會買帝寶,就是為了以後可以回去住,以前鄉下人賺了錢蓋大厝四合院來住,現在人家幫我們蓋好了可以直接搬進去住。未來我還要在味全埔心牧場規畫養生村,裡面有醫療中心,未來的生活我都有事先的規畫。 問:你的一生經歷豐富,未來會出自傳與年輕人分享你的智慧嗎? 答:我沒讀什麼書,但是我的人生體驗比你們讀很多書的還多,我們中國人說蓋棺論定,棺材蓋下去才知道輸贏!我不想誤人子弟,這樣下去人家會把我當神! 魏應州是人,不是神!現在我自己都還沒學好,之後會不會跌倒還不知道,所以還有九年時間要考驗我。 魏應州語錄 1.「若要富,先修路」──在中國要致富,須先建通路。 2.「生意人,烏龜性地。」(台語)──生意人個性不能太硬,要多忍耐,看的是長遠的利益! 3.「寬作窄收」(台語)──一味增加耕作面積,不一定會豐收,他強調要專注本業,不能好大喜功。 4. 在大陸創業一路走來,如同走鋼索,隨時有掉下來的危險! 5.我們可以贏在起跑點,但關鍵是要贏到終點,中國的終點還很遠! 6.業務員在一個位置做太久就會弊病叢生,偶爾要換一下,不然會屁股重重,每天只想坐辦公室! 7.大家說我霸道我都能接受,關鍵是你能讓競爭的老二離你越遠越好,所以你必須不斷動腦筋創新! 8.面對未來多變的環境,“cash on hand”︵現金在手︶是最好的方法! 9.要小孩接班,就先讓他進公司,看看老爸有多行,讓他認同你,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10.一個創業者,必須要有膽識跟衝動,但應該還要有科學方法加強實力,就有成功的機會! (整理:張惠清) |
|
||||||
即將在六月舉行董監事改選的國票金,去年底盛傳多方人馬有意角逐。隨著旺旺集團主動向金管會與國票金報備持股達五.八八%,主角終於躍上台面,也為改選掀起高潮。 撰文‧吳美慧 農曆年前的兩段場景,提前掀起國票金今年董監事改選大戲。在大部分的人準備過年時,財政部透過管道與旺旺集團高層私下接觸。 同一時間,旺旺集團亦同時向金管會與國票金申報,表示已經透過蔡衍明父子所主導的海外公司,持有國票金達五.八八%股權,並準備問鼎國票金董事席次。蔡衍明成為今年國票金董監事改選的主角,他有何目的?國票金經營權可能變天嗎? 三年前,在激烈的選戰下,國票金形成洪三雄、美亞黃春發以及耐斯集團陳哲芳兩方對峙局面。今年改選,新加入旺旺集團與財政部角逐,五股勢力較勁下,誰會勝出?在誰也不願意退讓下,國票金今年董監事改選絕對很有看頭。 據了解,財政部與旺旺集團會面的重點有兩個,一是官方「適度」的表達,為避免黃、陳兩派人馬爭奪股權越演越烈,未來恐成燙手山芋,會「插手」國票金董監事改選,並取得一定的董事席次。另一個重點則是,希望旺旺集團能在今年國票金董監事改選,表態支持官股。 根據內部人透露,旺旺集團高層在此次會晤上,極力撇清蔡衍明與陳哲芳的關係,清楚說明不會和陳哲芳連手入主國票金。 同時為了「劃清界線」,主動向金管會與國票金報備,表示到農曆年前,已經持有國票金近十四萬張股票,持股五.八八%,證實了旺旺集團會在國票金「插一腳」的傳聞。 以旺旺集團持有的國票金股票張數,若加上徵求委託書,以及在官股的支持下,不僅確定可以進入國票金董事會,甚至還有機會拿下二到三席,成為國內少數食品業跨足產險與票券業的集團。 事實上,生產米果起家的蔡衍明,買進國票金並非為了擴張金融事業版圖,而是配合政府有意入主國票金董事會,解決黃、陳兩派大股東紛爭而來。 知情人士指出,蔡衍明若有意購併,一定會拿下超過五一%的股權,此次透過海外公司持股國票金五.八八%,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會成為經營權爭奪戰的其中一方,今年董監改選登場時,便會表態支持官股。 令人不解的是,已經夠複雜的董監事爭奪戰,半路還殺出財政部這個程咬金,而且還是「高價介入」。讓股價已經上漲三成的國票金,過去一個月在官股高達十五,七萬張的強力買盤下,股價從每股十三元,拉高到十七元。也使得原本一樁單純的董監事改選,頓時複雜許多。 |
國外的「私密社交應用」Path被媒體稱為「移動互聯時代的Facebook」,其創始人是Facebook的離任高管。曾經拒絕了來自 Google高達一億多美元的收購,目前Path的估值高達2.5億美元。它註冊於2010年11月,目前有超過200萬的註冊用戶。按照Path官方給 出的數據,Path上有20%天天使用的活躍用戶。
「私密社交」的風潮來襲,國外相繼出現了家庭社交網絡FamilyLeaf、情侶社交應用Pair和Between、鄰居間的私密社交應用Next Door、Ourspot等私密社交的網站和應用。
而國內,在「私密社交」的名頭下,也是同樣熱鬧。2012年年初,已經有點滴、畫說等「私密社交應用」初現市場。然後,開心網推出私密社交移動應用 「美刻」。緊接著,4月19日更新的微信4.0版本中加入了「朋友圈」產品。目前為止,國內聚焦真實熟人關係的社交產品就有點滴、美刻、登登、心晴、畫 說、腳印、聯絡圈、七彩、微信等不下十款應用面市。他們,被稱為「Path的中國門徒」。
解讀Path
Path為什麼這麼受追捧?除了它左右分欄顯示和三層抽屜式等新穎UI設計,反觀目前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所受到的「泛社交」、「無隱私」質疑,或許能得到一些深層次的答案。
Path所構建的更為親密私人化的社交圖譜,引起了新一輪關於社交網絡模式的探討,甚至有觀點認為,Path試圖規避好友氾濫的問題,讓日益變成 「公地」的Facebook模式重回「私宅」,是以更加注重增進私人關係的方式進行對Facebook模式的顛覆和革新;「私宅」可能會是SNS和微博的 下一個戰場。
對Facebook在移動業務上的質疑,確實正中Facebook致命弱點。Facebook在其招股說明書上也談到了面臨著移動領域的風險:「一 旦用戶通過移動產品(我們目前沒有在移動產品上顯示廣告)使用Facebook的比例增加,可能也會對我們的營收和財務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移動互聯網相對於傳統互聯網有一些不同的「玩法」,這從Facebook招股說明書上的另一個風險描述可見一斑:「在移動設備上,Facebook用戶增長和互動性取決於移動操作系統、網絡等,這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其實,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早已有類似「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開啟,Facebook能否在新的時代中繼續輝煌?」這樣的疑問發出。「社交網絡未來 將不再是互聯網發展主旋律,社會化網絡才是」,這是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對未來的判斷,「移動化、多終端化、超級個人中心……這一切都在為 構建社會化網絡奠定基礎」。
看來,理解Path的核心在於對私密社交和私人化的關係鏈構架,以及移動行業崛起趨勢下全新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模式的創新。
要重新認識Path以及所謂「Path的中國門徒」們了。
Facebook做不到的
「私密社交」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滿足了「隱私」這個日益被越發關注的需求,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還在於這個切入點正好契合了SNS發展路徑的潛在規律。
無論是「六度空間」理論,還是日常生活中實際的「社交關係」,簡單來說,不過就是:我是誰?我的朋友是誰?朋友的朋友是誰?……
目前為止,對這種關係形態表達的最清晰的就是Facebook,他的成長發展基本就是沿著這樣一條路徑生長擴散開來。
人人網憑藉著本土優勢,從2007年開始幾乎複製了Facebook的成功路徑,從校園模式(2009年前名為校內網)起步,擊敗了開心、若鄰等網絡社區。
這是對Facebook路徑成功的本土化演繹。
Facebook最初始、最核心的關係是朋友關係,相對於follow(關注),它意味著對等和明確的關係回報。從最基礎、最真實的人和關係出發,衍生其他枝枝蔓蔓的信息交流和關係拓展行為。而且,一旦這種邏輯形成,就會形成循環。
Twitter從信息出發,讓用戶自己決定應該跟隨誰,從而自己掌握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關係也許會沉澱下來。但是,這種方式很難在社交上形成連續性和循環。
Facebook建立在用戶信息私有以及朋友間分享的原則之上,從熟人機制開始,從緊密到鬆散,自然生長成一個通用型的平台。用戶廣泛互動的基礎,在於人的真實,以及人的行為的真實,這也正是Facebook與Myspace、Linkedin的價值差別所在。
但是,通用型的平台上開放性的社交關係,逐漸出現好友超載的現象,Facebook不能滿足私密和個人化社交的需求,雖然它借助「Send」按鈕,創建了上千萬個群組,但仍然無法避免有選擇地展示、藝術的表達替代了自然、親近、安心的社交。強關係的需求並沒有減弱。
如何防止關係的氾濫,如何保護私密的小範圍交往和分享,如何在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做好區隔,是各大社交網站共同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聚焦關係鏈
在中國的社交語境下,如何界定私密,是國內類Path產品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資料顯示,Path的原理基於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 的研究成果,即在任何時候,人們最多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社交關係。不是廣播,不是自我推銷,Path是將生活瞬間和真正認識你的人分享——這是對Path貼切的表述。
所以,目前很多的類Path應用也都採用了相同的機制,限制好友數目在150人之內。而且,像聯絡圈、畫說、湖畔等都把手機通訊錄作為用戶好友產生機制的主要來源。
聯絡圈的使用前提是雙方互相在彼此的手機通訊錄裡,用戶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組織聯繫人,如家庭成員、同事、大學同學等,並在小的圈子裡分享照片、視頻、及其它信息。這讓你想到了什麼?沒錯,Google+的圈子(Circles)。
「手機通訊錄演變出來的社交關係一定和其他方式建立的關係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我相信手機通訊錄裡面的私密性一定是大於QQ、微博、人人網還有甚至你的Email group等,他天生的最大的屬性就是私密,而且是雙向確認」,聯絡圈出品公司數字天域COO劉洋強調。
「畫說」對私密的定義則更多基於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區別。「移動互聯網最核心的特徵在於他真正是人的互聯網」,畫說的出品公司喜訊無限CEO劉芃 解釋到,「手機應用產品是非常私密和個人的,手機與真實的個人一一對應,也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更為緊密,附著你隨時隨地的信息」。
通訊錄是一個在手機裡面跟用戶聯繫很緊密,能幫助用戶快速把關係鏈整合進去,是最簡單、最直接、最聚焦的方式。
但私密的界限在哪裡? 如果將關係的建立、信息的傳播僅僅囿於手機通訊錄上的熟人,顯然這樣的社交應用產品難以做大。
「用非私密的方式來做私密社交產品」,這是劉洋對他們運營思路的歸納。在一個私密的環境基礎上,用可擴展的方式來使用和發展產品。
聯絡圈的做法是,在信息分享範圍上,除了在圈子內分享,用戶還可以選定是否也同步到新浪微博等其他公共平台。「我們的設想是任何一個話題可以從私密到公開」,劉洋介紹說。
「畫說」可以連接的好友範圍更廣泛一些,除了通訊錄好友,還有新浪、騰訊微博的好友,以及在此基礎上推薦的人。以照片作為輸入法,以關係、地點、時 間三條線索對信息進行了關聯和聚合。可以查看好友分享的照片,也可以以地點為主題查看畫說上某一地點及其周邊的各種照片,或者某一時間點上的分享照片。
像湖畔,在尋找、添加好友的環節,還增加了「搖一搖」的功能可以找到陌生人。
可見,既不同於Facebook泛社交的產品廣播式的分享讓用戶無處藏身,也不同於Path最初定義的僅限親密好友社交,國內 「類Path」產品所界定的私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個人社交關係的聚焦和精確。
「現實中,用戶關係是複雜的,對私密和公開的需求,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目的情況下也是在變化的。我認為不能用產品簡單把用戶需求界定成什麼 樣子。在這個裡面,用戶如果把查看權限打開,它就是公開的,關上就是私密的」,劉芃強調,「事實上,我們並不是一個完全私密的應用」。
當然,除了賦予用戶選擇是否私密的權限之外,產品本身也要去做區隔設計。
「我們做的是熟人關係和熟人的熟人關係,並且只做這兩種關係。我們並不希望過多強調只能是熟人網絡,也不希望走向完全的生人網絡」,劉洋斬釘截鐵地 說,「就像這個圈子的設計,打開這個圈子,我可以瞭解到這裡面有10個人,系統告知這個圈子裡我有3個好友,也就是說另外7個是熟人的熟人,而且你必須要 申請通過才能加入。這才是我們定義的圈子。我只能搜索我認識的人,進而看到我熟人的熟人。在產品設計上,我們會牢牢把用戶固定在這個範圍內」。
「通訊錄只是一個切入口」,劉洋這樣評價。甚至,你可以發現,現在Path並不只是推薦來自於你的Facebook、Email或者通訊錄裡的好友,它也開始為你推薦非熟人了。
「我覺得其實不管哪條路都是可以走通的,路徑本身、關係本身和產品、用戶群組是私密的或者公開的只是一個因果關係,不同的路徑需要不同的產品特性。關鍵在於,私密是用戶的需要還是公司產品的需要」,在金山做了10年產品工作的劉芃意味深長。
價值拓展
「我們希望畫說是一個社交工具」,劉芃這樣界定畫說的定位,這與劉洋對聯絡圈的界定不謀而合,「手機通訊錄其實承載的是人的一個社交關係,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工具和系統化的行為判斷,幫助管理和延伸這種關係。」
顯然,「工具」之說並不只是一個謙虛的說法。
「正因為是一個私密性的產品,所以用戶數量不會猛然一下子衝到很高,它只是一個平穩增長上升」,劉洋這樣介紹。可見,傳統的微博運營經驗顯然不適合私密社交產品。
所以,如何保持增長並真正長大,是私密社交產品運營上一個很大的挑戰。更何況,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面對層出不窮的同類產品,突出某一優勢來吸引用戶或許是這類產品的當務之急。
往小了說,工具沒有門檻,人人能用。比如,提供一個能聚合親密關係和積累強記錄性信息的工具,最核心的關係和家當都在這裡了,你還會輕易走掉嗎?
往大了說,社交業務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工具,也是一種集成的能力。web2.0不是某種服務,它是一切的底,所有的服務是在這上面產生的。SNS是 web2.0平台下面的一個基本動力機制或者渠道。人與人的關係網絡只是第一步,信息流以及資金流、物流通過人際關係網絡重新連接、組織、流通起來,是互 聯網所催生的新一輪數字商業變革的關鍵。
於是,產品的精耕細作尤其重要。「雖然這是私密社交,但是需求一點不比任何成熟的社交產品少,甚至更高」。聯絡圈經歷了系列產品演變的過程,形成了 從好聯絡手機通訊錄,到聯絡短信、聯絡圈等產品鏈條,並在細節上開發了「投票統計」等功能模塊;畫說形成SNS人物線、時間線、地點線立體的關係結構和信 息聚合交互方式。
但是,為什麼不直接做工具,像Foursquare那樣,將自己定位於依託大社交平台的疊加應用?
顯然,這個做法在中國未必行得通。中國目前不僅沒有這樣的集大成的平台,而且還有開放性的問題。僅僅靠應用來獲得大量用戶數據變得難度極大,基於用戶數據的商業模式更是無從談起。於是,社交+工具是更優選擇。
「在推任何一個社交產品的時候,最大的難度是讓用戶新增加一個賬號。在做社交產品初期,推廣一個賬號比推廣一個客戶端的難度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劉洋對此深有感觸。
怎麼辦?於是,最終的情況可能還是在目前已有關係的平台上進行延伸。
在此基礎上,怎樣把真實的服務和信息對應、相關起來,是另一個需要探索的問題。
「畫說希望引導的文化是記錄對你的生活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因為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對用戶來說是可以回憶和追溯的生活的路徑。這些信息沉澱下來是有價值的。對用戶是越有價值的,我們的價值也就凸顯出來了」。
可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國外,Facebook發展的比Twitter更強大。但是在國內,正好相反。對此疑問,劉芃顯得很堅定,他做了一個對比:
「不從階段性的結果上,而從本質上看,你會發現,twitter更適合信息的快速傳播,這樣的產品更像一個媒體的方式。但是自古至今媒體的收費方式 都是消費前收費,就是先花錢買了才能看,但是互聯網媒體做到這一點很難。於是,就只能以信息檢索和帶流量的方式進行消費後收費。那麼,網絡越媒體化,信息 氾濫和過剩的問題就會越發嚴重。可是,沒有人喜歡去看一個充斥著各種廣告等氾濫信息的媒體。所以,像微博這種產品的盈利肯定是遇到問題的。但是像 Facebook或者SNS,他是基於關係網進行信息的傳播。於是,SNS和Twitter不同的是它所傳播的信息更適合做深度加工,我跟你是好友,那你 的每段話、照片,我是有興趣做評論的。信息一旦做深度加工,增值的效應也就非常大了。」
其實,類Path這種反向關注建立關係的方式,其本質就是發信息,由用戶選擇將信息PUSH給誰。無論是基於手機通訊錄下的細分圈子,還是一對一的 好友之間,在選擇對象的同時,關係本身就已經決定了分享的信息類型和尺度,這是私密社交信息比泛社交關係更能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性的地方。
但這些對用戶而言很有情感價值的信息,真的能轉化成經濟價值嗎?順著劉芃所述的方向,其實目前已經有兩個較成功的方式:
第一,按人際關係這塊,目前已經有一些成熟的產品,像Pinterest、蘑菇街、美麗說這種社會化推薦的方式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成功的模式, 這是在朋友關係上和與拍照相關的產品較成熟的盈利方式。
第二,基於地點關係的,像大眾點評網,也已經探索出一種成熟的盈利方式。
「這兩種盈利方式,畫說都具備潛質。只是我們還希望在將來能摸索出一個自己獨特的盈利方式」。
小而專注
不同於騰訊基於QQ平台用戶、開心網基於開心網原有用戶,手機通訊錄產品只能在移動端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熟人關係領域的發展帶來另外一線機會。
對此,各位手機端應用的公司既認同又矛盾,劉洋調侃說,「雷軍吵醒了騰訊這只大老虎」。「騰訊可怕,在於它的產品團隊非常強,用戶基數足夠大。你看微信的發展已經充分驗證了,騰訊如果重視移動端社交,其實可以發展的非常好。」
劉洋這一說法,在米聊和微信的短暫交鋒中可見一斑。2010年12月,雷軍領導的小米工作室推出的手機端免費即時通訊工具米聊一經推出,長勢驚人。很快,騰訊在2011年1月隨即發佈微信,借助QQ平台資源,微信用戶很快過億。
劉芃坦誠,「現實生活中,存在大的shoppingmall,但是今天對於我們來講,我們不是跟他們有什麼競爭,我們是7-11,更貼近用戶,我們就在你的樓下就在你身邊,我很小但我很專注」。
既然讀者用千萬作目標,先計個人淨資產(net assets): (6-2.5)mil+0.55mil+(2.7-1.2)mil+1.8mil*1.25+(0.9-0.6)mil*1.25-0.24mil-0.3mil=3.5mil+0.55mil+1.5mil+2.25mil+0.38mil-0.24mil-0.3mil=HK$7.64mil
完成讀者千萬財產之目標,看來不是妙想天開。
不良之信貸記錄、正面信貸資料庫會保留一段時間,多年後會自行銷毀。但個人在某銀行的「唔還錢」、「破產」記錄則是成世也擦不掉。假如某人嚴重至破產,在四年內未解除破產令實在「咩都唔使諗」,當有法庭指令,某君可向銀行出示有關證明,可關掉你「破產status」。惟低息樓按仍是難搞,高息信用卡則不難申請。有一現象是,破案人仕重獲佢破後第一張信用卡,那一刻是十分感動的! 一般珍惜手上信用卡之人仕,都是曾遇難之輩。所以大家都係有借有還,為自己保有良好借貸力。
讀者在香港沒有投資住宅項目,只有自住物業。該物業淨值已為現資產的一半,由於信貸記錄不良,相信生意人亦沒有固定出糧記錄,現時需要做就是多點準備,為下次借錢時易令銀行打開方便之門。
大陸物業很難將其租約作為租金收入證明,如供滿的一幢不具備很大升值潛力,不如先沽而放在內地收4%年息,又可享受人值升值。內地投資環境始終不佳,貨幣亦不流通,就當你沽樓收回RMB1.8mil,想帶回香港有點難度,要找間拍開的錢莊才可快捷運回香港。留一間樓在內地,話唔定第時退休用得著。至於車位,在blog中其實有提及,是有地鐵又住有錢人的地方為最佳,次之為冇地鐵又住有錢人的地方為次。車位大潮在上年已現,除非你現時持有件好貨,否則價好即售。
將手頭上自住樓加按,應可再按出(6mil*70%-2.5mil)=1.7mil,加上讀者每年自己可儲48萬,過多三年,如上即可儲多約1.5mil,到時再買入一間5mil的樓房,問銀行借一百幾十萬應冇問題。但借九成或去得盡的方案,先不要假設。做好呢步再等時候一過,根本到退休之年達千萬家財難度不大。難的反而是如何利用千萬資產為自己全天侯製造入息。當然現在是一步步向前進,準備好現金,努力做點儲蓄,等侯機會,是有樓人仕,再輸不起的人仕現在應做的!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0 13:51 編輯 李嘉誠的私密投資清單:眼所及之皆是金礦 作者:姚恩育 摘要除了錢之外,大佬們的投資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即使大佬們只在少數場合才向人訴說他們對於未來的判斷,但他們所操作的每個投資項目帶領著我們穿越迷霧,成為厘清資本海水走向的洋流圖。 李嘉誠的私密投資清單:眼所及之皆是金礦 別人恐懼時他“貪婪” 如果將2014年的中國經濟動向繪成一張航圖,那麽投資事件無疑是揭示全年度飛行規則的標誌性向導。 我們不難發現大佬們的力量越來越成為舉足輕重的決定性力量。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人與他們執掌的商業帝國一起,以投資的力量,改變著世界經濟版圖的布局。 單以BAT為例,三家企業在2014年投資了逾千萬元。這些錢除了集中砸在京滬廣三地之外,影響力甚至開始蔓延向世界。美國、以色列、日本、韓國,全球都成為中國資本大佬逐鹿的疆場。 除了錢之外,大佬們的投資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即使大佬們只在少數場合才向人訴說他們對於未來的判斷,但他們所操作的每個投資項目帶領著我們穿越迷霧,成為厘清資本海水走向的洋流圖。 李嘉誠:眼所及之皆是金礦 國內的資本市場中,除了A股、B股、創業板等板塊分類之外,還有一類特殊的股票,叫做“李嘉誠概念股”。 這種被冠以首富之名的股票,往往是經由李嘉誠“金手指”加持:或參股、或投資,從而被看好,繼而被追捧。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世人對於李嘉誠投資眼光的崇拜,而追溯其緣由,則在於李嘉誠以年逾八十的高齡,保持著持續長達數十年的驕人投資業績。即使有時候李嘉誠的投資讓人“看不懂”,但時間卻是他最硬的“靠山”,最後總是證明李嘉誠是對的,旁人純粹只是沒看清而已。過去20年間,被稱為“李超人”的李嘉誠已經成為全世界資本市場執鼎逐鹿的標誌性人物。凡他落下足跡的地方,總被“淘金者”趨之若鶩。 與過去相比,近年來,李嘉誠明顯加大了對於新興產業尤其是生物科技的關註度。而這主要由其旗下的科技投資機構維港投資(HorizonsVentures)完成。這家成立於2007年的投資機構由李嘉誠在香港出資成立,負責人是被外界視為李嘉誠“紅顏知己”的周凱旋。 根據周凱旋在問答網站“知乎”上的說法,維港投資所投的項目主要分為數據用量和顛覆性科技兩大類。其主要業務是對技術、媒體和通信領域的創業公司進行早中期階段的投資,核心團隊只有8名成員。 雖然人數不多,但維港投資一向被視為業內風向標。維港投資所投的項目主要分為數據應用和顛覆性科技兩大類。在維港投資已經公布的交易金額中,最大的一筆投資是2007年對Facebook的1.2億美元,這是維港投資成立以來最成功的一筆投資,也一舉奠定了維港投資在矽谷風投圈中的地位。除了Facebook之外,Skype、Spotify、Waze、Siri、DeepMind等等響當當的成功故事背後都有維港投資的身影。這些案例也進一步推升李嘉誠在投資界的聲譽與“光環”。 可以說,維港投資代表著李嘉誠投資轉型的路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李嘉誠的四個投資秘訣 別看2014年“李超人”的投資清單十分“高大上”,但年逾八旬的他縱橫資本市場這麽多年,並不僅僅只依賴於個別產業的興衰成敗。 2014年對於李嘉誠而言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錨點,維港投資也只不過是龐大的李氏王國中一個錨而已。在時間的長河里,李嘉誠的諸多投資歷程描繪出來的巨大海圖中,也隱隱能看到過去數十年來世界經濟洋流的走向。穿越重洋,風雨卻只讓他變得更強,這樣的李嘉誠自然也有其投資秘訣。 秘訣一:別人恐懼時他“貪婪”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名言“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亦應是李嘉誠的投資哲學。 例如:上世紀70年代,當英資公司從香港大規模撤離導致股價蕭條,李嘉誠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香港電燈、青洲英泥、和記黃埔等英資企業。1989年之後,外資從中國大陸紛紛撤離,李嘉誠反其道而行之,積極到大陸開發房地產,日後獲得超值的土地收益。 秘訣二:抓住“入口” “管道”和“端口”思維是李嘉誠遵循的重要投資理念,截至2013年和記黃埔在全球重要港口布局278個輪船泊位,形成海運網絡。在互聯網時代,其對電信牌照投資更是例證,2014年和記黃埔以2.25億英鎊投得英國4G牌照。而維港投資所投資孵化的Facebook、Skype、Spotify、siri、Waze、Summly等產品亦均帶有互聯網入口特質。 秘訣三:淡化“人的因素”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李嘉誠一直青睞於那些對組織能力依賴度較低的業務,如房地產開發、物業出租、汙水處理等基建項目,這類生意受“人的因素”影響較小,易於形成持續、穩定的收益。 秘訣四:高現金流、低負債率 高現金流、低負債率不僅有助於安全渡過經濟危機,更提供了反周期操作的資金。 從和記黃埔2013年財報可以看出,從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間,和記黃埔負債凈額在總資本凈額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從最高的37.1%降至20%。 這不禁令人聯想起前兩次金融危機時李嘉誠的操作:他嚴格控制旗下企業的負債率,保證現金流的充裕,因此得以安全渡過1997年、2008年金融危機,並從中斬獲抄底機會。 來源:投資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