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私密社交應用」Path被媒體稱為「移動互聯時代的Facebook」,其創始人是Facebook的離任高管。曾經拒絕了來自 Google高達一億多美元的收購,目前Path的估值高達2.5億美元。它註冊於2010年11月,目前有超過200萬的註冊用戶。按照Path官方給 出的數據,Path上有20%天天使用的活躍用戶。
「私密社交」的風潮來襲,國外相繼出現了家庭社交網絡FamilyLeaf、情侶社交應用Pair和Between、鄰居間的私密社交應用Next Door、Ourspot等私密社交的網站和應用。
而國內,在「私密社交」的名頭下,也是同樣熱鬧。2012年年初,已經有點滴、畫說等「私密社交應用」初現市場。然後,開心網推出私密社交移動應用 「美刻」。緊接著,4月19日更新的微信4.0版本中加入了「朋友圈」產品。目前為止,國內聚焦真實熟人關係的社交產品就有點滴、美刻、登登、心晴、畫 說、腳印、聯絡圈、七彩、微信等不下十款應用面市。他們,被稱為「Path的中國門徒」。
解讀Path
Path為什麼這麼受追捧?除了它左右分欄顯示和三層抽屜式等新穎UI設計,反觀目前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所受到的「泛社交」、「無隱私」質疑,或許能得到一些深層次的答案。
Path所構建的更為親密私人化的社交圖譜,引起了新一輪關於社交網絡模式的探討,甚至有觀點認為,Path試圖規避好友氾濫的問題,讓日益變成 「公地」的Facebook模式重回「私宅」,是以更加注重增進私人關係的方式進行對Facebook模式的顛覆和革新;「私宅」可能會是SNS和微博的 下一個戰場。
對Facebook在移動業務上的質疑,確實正中Facebook致命弱點。Facebook在其招股說明書上也談到了面臨著移動領域的風險:「一 旦用戶通過移動產品(我們目前沒有在移動產品上顯示廣告)使用Facebook的比例增加,可能也會對我們的營收和財務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移動互聯網相對於傳統互聯網有一些不同的「玩法」,這從Facebook招股說明書上的另一個風險描述可見一斑:「在移動設備上,Facebook用戶增長和互動性取決於移動操作系統、網絡等,這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其實,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早已有類似「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開啟,Facebook能否在新的時代中繼續輝煌?」這樣的疑問發出。「社交網絡未來 將不再是互聯網發展主旋律,社會化網絡才是」,這是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對未來的判斷,「移動化、多終端化、超級個人中心……這一切都在為 構建社會化網絡奠定基礎」。
看來,理解Path的核心在於對私密社交和私人化的關係鏈構架,以及移動行業崛起趨勢下全新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模式的創新。
要重新認識Path以及所謂「Path的中國門徒」們了。
Facebook做不到的
「私密社交」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滿足了「隱私」這個日益被越發關注的需求,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還在於這個切入點正好契合了SNS發展路徑的潛在規律。
無論是「六度空間」理論,還是日常生活中實際的「社交關係」,簡單來說,不過就是:我是誰?我的朋友是誰?朋友的朋友是誰?……
目前為止,對這種關係形態表達的最清晰的就是Facebook,他的成長發展基本就是沿著這樣一條路徑生長擴散開來。
人人網憑藉著本土優勢,從2007年開始幾乎複製了Facebook的成功路徑,從校園模式(2009年前名為校內網)起步,擊敗了開心、若鄰等網絡社區。
這是對Facebook路徑成功的本土化演繹。
Facebook最初始、最核心的關係是朋友關係,相對於follow(關注),它意味著對等和明確的關係回報。從最基礎、最真實的人和關係出發,衍生其他枝枝蔓蔓的信息交流和關係拓展行為。而且,一旦這種邏輯形成,就會形成循環。
Twitter從信息出發,讓用戶自己決定應該跟隨誰,從而自己掌握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關係也許會沉澱下來。但是,這種方式很難在社交上形成連續性和循環。
Facebook建立在用戶信息私有以及朋友間分享的原則之上,從熟人機制開始,從緊密到鬆散,自然生長成一個通用型的平台。用戶廣泛互動的基礎,在於人的真實,以及人的行為的真實,這也正是Facebook與Myspace、Linkedin的價值差別所在。
但是,通用型的平台上開放性的社交關係,逐漸出現好友超載的現象,Facebook不能滿足私密和個人化社交的需求,雖然它借助「Send」按鈕,創建了上千萬個群組,但仍然無法避免有選擇地展示、藝術的表達替代了自然、親近、安心的社交。強關係的需求並沒有減弱。
如何防止關係的氾濫,如何保護私密的小範圍交往和分享,如何在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做好區隔,是各大社交網站共同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聚焦關係鏈
在中國的社交語境下,如何界定私密,是國內類Path產品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資料顯示,Path的原理基於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 的研究成果,即在任何時候,人們最多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社交關係。不是廣播,不是自我推銷,Path是將生活瞬間和真正認識你的人分享——這是對Path貼切的表述。
所以,目前很多的類Path應用也都採用了相同的機制,限制好友數目在150人之內。而且,像聯絡圈、畫說、湖畔等都把手機通訊錄作為用戶好友產生機制的主要來源。
聯絡圈的使用前提是雙方互相在彼此的手機通訊錄裡,用戶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組織聯繫人,如家庭成員、同事、大學同學等,並在小的圈子裡分享照片、視頻、及其它信息。這讓你想到了什麼?沒錯,Google+的圈子(Circles)。
「手機通訊錄演變出來的社交關係一定和其他方式建立的關係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我相信手機通訊錄裡面的私密性一定是大於QQ、微博、人人網還有甚至你的Email group等,他天生的最大的屬性就是私密,而且是雙向確認」,聯絡圈出品公司數字天域COO劉洋強調。
「畫說」對私密的定義則更多基於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區別。「移動互聯網最核心的特徵在於他真正是人的互聯網」,畫說的出品公司喜訊無限CEO劉芃 解釋到,「手機應用產品是非常私密和個人的,手機與真實的個人一一對應,也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更為緊密,附著你隨時隨地的信息」。
通訊錄是一個在手機裡面跟用戶聯繫很緊密,能幫助用戶快速把關係鏈整合進去,是最簡單、最直接、最聚焦的方式。
但私密的界限在哪裡? 如果將關係的建立、信息的傳播僅僅囿於手機通訊錄上的熟人,顯然這樣的社交應用產品難以做大。
「用非私密的方式來做私密社交產品」,這是劉洋對他們運營思路的歸納。在一個私密的環境基礎上,用可擴展的方式來使用和發展產品。
聯絡圈的做法是,在信息分享範圍上,除了在圈子內分享,用戶還可以選定是否也同步到新浪微博等其他公共平台。「我們的設想是任何一個話題可以從私密到公開」,劉洋介紹說。
「畫說」可以連接的好友範圍更廣泛一些,除了通訊錄好友,還有新浪、騰訊微博的好友,以及在此基礎上推薦的人。以照片作為輸入法,以關係、地點、時 間三條線索對信息進行了關聯和聚合。可以查看好友分享的照片,也可以以地點為主題查看畫說上某一地點及其周邊的各種照片,或者某一時間點上的分享照片。
像湖畔,在尋找、添加好友的環節,還增加了「搖一搖」的功能可以找到陌生人。
可見,既不同於Facebook泛社交的產品廣播式的分享讓用戶無處藏身,也不同於Path最初定義的僅限親密好友社交,國內 「類Path」產品所界定的私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個人社交關係的聚焦和精確。
「現實中,用戶關係是複雜的,對私密和公開的需求,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目的情況下也是在變化的。我認為不能用產品簡單把用戶需求界定成什麼 樣子。在這個裡面,用戶如果把查看權限打開,它就是公開的,關上就是私密的」,劉芃強調,「事實上,我們並不是一個完全私密的應用」。
當然,除了賦予用戶選擇是否私密的權限之外,產品本身也要去做區隔設計。
「我們做的是熟人關係和熟人的熟人關係,並且只做這兩種關係。我們並不希望過多強調只能是熟人網絡,也不希望走向完全的生人網絡」,劉洋斬釘截鐵地 說,「就像這個圈子的設計,打開這個圈子,我可以瞭解到這裡面有10個人,系統告知這個圈子裡我有3個好友,也就是說另外7個是熟人的熟人,而且你必須要 申請通過才能加入。這才是我們定義的圈子。我只能搜索我認識的人,進而看到我熟人的熟人。在產品設計上,我們會牢牢把用戶固定在這個範圍內」。
「通訊錄只是一個切入口」,劉洋這樣評價。甚至,你可以發現,現在Path並不只是推薦來自於你的Facebook、Email或者通訊錄裡的好友,它也開始為你推薦非熟人了。
「我覺得其實不管哪條路都是可以走通的,路徑本身、關係本身和產品、用戶群組是私密的或者公開的只是一個因果關係,不同的路徑需要不同的產品特性。關鍵在於,私密是用戶的需要還是公司產品的需要」,在金山做了10年產品工作的劉芃意味深長。
價值拓展
「我們希望畫說是一個社交工具」,劉芃這樣界定畫說的定位,這與劉洋對聯絡圈的界定不謀而合,「手機通訊錄其實承載的是人的一個社交關係,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工具和系統化的行為判斷,幫助管理和延伸這種關係。」
顯然,「工具」之說並不只是一個謙虛的說法。
「正因為是一個私密性的產品,所以用戶數量不會猛然一下子衝到很高,它只是一個平穩增長上升」,劉洋這樣介紹。可見,傳統的微博運營經驗顯然不適合私密社交產品。
所以,如何保持增長並真正長大,是私密社交產品運營上一個很大的挑戰。更何況,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面對層出不窮的同類產品,突出某一優勢來吸引用戶或許是這類產品的當務之急。
往小了說,工具沒有門檻,人人能用。比如,提供一個能聚合親密關係和積累強記錄性信息的工具,最核心的關係和家當都在這裡了,你還會輕易走掉嗎?
往大了說,社交業務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工具,也是一種集成的能力。web2.0不是某種服務,它是一切的底,所有的服務是在這上面產生的。SNS是 web2.0平台下面的一個基本動力機制或者渠道。人與人的關係網絡只是第一步,信息流以及資金流、物流通過人際關係網絡重新連接、組織、流通起來,是互 聯網所催生的新一輪數字商業變革的關鍵。
於是,產品的精耕細作尤其重要。「雖然這是私密社交,但是需求一點不比任何成熟的社交產品少,甚至更高」。聯絡圈經歷了系列產品演變的過程,形成了 從好聯絡手機通訊錄,到聯絡短信、聯絡圈等產品鏈條,並在細節上開發了「投票統計」等功能模塊;畫說形成SNS人物線、時間線、地點線立體的關係結構和信 息聚合交互方式。
但是,為什麼不直接做工具,像Foursquare那樣,將自己定位於依託大社交平台的疊加應用?
顯然,這個做法在中國未必行得通。中國目前不僅沒有這樣的集大成的平台,而且還有開放性的問題。僅僅靠應用來獲得大量用戶數據變得難度極大,基於用戶數據的商業模式更是無從談起。於是,社交+工具是更優選擇。
「在推任何一個社交產品的時候,最大的難度是讓用戶新增加一個賬號。在做社交產品初期,推廣一個賬號比推廣一個客戶端的難度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劉洋對此深有感觸。
怎麼辦?於是,最終的情況可能還是在目前已有關係的平台上進行延伸。
在此基礎上,怎樣把真實的服務和信息對應、相關起來,是另一個需要探索的問題。
「畫說希望引導的文化是記錄對你的生活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因為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對用戶來說是可以回憶和追溯的生活的路徑。這些信息沉澱下來是有價值的。對用戶是越有價值的,我們的價值也就凸顯出來了」。
可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國外,Facebook發展的比Twitter更強大。但是在國內,正好相反。對此疑問,劉芃顯得很堅定,他做了一個對比:
「不從階段性的結果上,而從本質上看,你會發現,twitter更適合信息的快速傳播,這樣的產品更像一個媒體的方式。但是自古至今媒體的收費方式 都是消費前收費,就是先花錢買了才能看,但是互聯網媒體做到這一點很難。於是,就只能以信息檢索和帶流量的方式進行消費後收費。那麼,網絡越媒體化,信息 氾濫和過剩的問題就會越發嚴重。可是,沒有人喜歡去看一個充斥著各種廣告等氾濫信息的媒體。所以,像微博這種產品的盈利肯定是遇到問題的。但是像 Facebook或者SNS,他是基於關係網進行信息的傳播。於是,SNS和Twitter不同的是它所傳播的信息更適合做深度加工,我跟你是好友,那你 的每段話、照片,我是有興趣做評論的。信息一旦做深度加工,增值的效應也就非常大了。」
其實,類Path這種反向關注建立關係的方式,其本質就是發信息,由用戶選擇將信息PUSH給誰。無論是基於手機通訊錄下的細分圈子,還是一對一的 好友之間,在選擇對象的同時,關係本身就已經決定了分享的信息類型和尺度,這是私密社交信息比泛社交關係更能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性的地方。
但這些對用戶而言很有情感價值的信息,真的能轉化成經濟價值嗎?順著劉芃所述的方向,其實目前已經有兩個較成功的方式:
第一,按人際關係這塊,目前已經有一些成熟的產品,像Pinterest、蘑菇街、美麗說這種社會化推薦的方式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成功的模式, 這是在朋友關係上和與拍照相關的產品較成熟的盈利方式。
第二,基於地點關係的,像大眾點評網,也已經探索出一種成熟的盈利方式。
「這兩種盈利方式,畫說都具備潛質。只是我們還希望在將來能摸索出一個自己獨特的盈利方式」。
小而專注
不同於騰訊基於QQ平台用戶、開心網基於開心網原有用戶,手機通訊錄產品只能在移動端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熟人關係領域的發展帶來另外一線機會。
對此,各位手機端應用的公司既認同又矛盾,劉洋調侃說,「雷軍吵醒了騰訊這只大老虎」。「騰訊可怕,在於它的產品團隊非常強,用戶基數足夠大。你看微信的發展已經充分驗證了,騰訊如果重視移動端社交,其實可以發展的非常好。」
劉洋這一說法,在米聊和微信的短暫交鋒中可見一斑。2010年12月,雷軍領導的小米工作室推出的手機端免費即時通訊工具米聊一經推出,長勢驚人。很快,騰訊在2011年1月隨即發佈微信,借助QQ平台資源,微信用戶很快過億。
劉芃坦誠,「現實生活中,存在大的shoppingmall,但是今天對於我們來講,我們不是跟他們有什麼競爭,我們是7-11,更貼近用戶,我們就在你的樓下就在你身邊,我很小但我很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