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矽巷啁啾:亞瑪遜大戰蘋果

1 : GS(14)@2011-02-12 16:51:02

矽巷啁啾:亞瑪遜大戰蘋果
2011年02月12日


英國報道,當地的公平交易委員會,對電子書價格安排展開調查。不起眼的小篇幅,背後隱藏着亞瑪遜大戰蘋果的刀光劍影,戰果足以影響整個書行的未來。
亞瑪遜做零售,一手買入一手賣出,賣得平是殺着,不是新聞。推出了自家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後,更以低於入貨價賣電子書,一來 Kindle毛利還可以,二來要搶做電子書平台一哥,吃點眼前虧也值得。亞瑪遜蝕賣,顧客省錢,對手發愁。出版商呢?不滿失去了訂零售價的能力,但又要買亞瑪遜怕,無奈認命。
代理人模式遭投訴

忽然 iPad橫空降世,蘋果也要來分一杯羮賣電子書。蘋果的風格,不做蝕本買賣。 iPhone的程式,由發行商自行定價,多少沒所謂,反正七三分賬,蘋果三,這做法稱為代理人模式。蘋果把此模式延伸至電子書,書商可自由定價,條件是要保證定價永不高於任何其他銷售渠道,即是說,不可讓亞瑪遜蝕賣,此舉擺明挑釁亞瑪遜。
就這樣,書商多了一個選擇,兩大惡人,應挑哪一邊?
書商大都選了蘋果的代理人模式。結果是,所有賣電子書的,包括蘋果、亞瑪遜及其他,書價變成劃一,一律高過亞瑪遜原來的蝕本價。亞瑪遜失去了蝕賣這撒手鐧當然震怒,又搞小動作報復,又在網站吵嚷力陳代理人模式的不義。報道說,委員會是因收到大量投訴後開始行動,調查代理人安排是否違法。坊間估計,所謂大量投訴乃亞瑪遜策動也不出奇。
告得入參與的書商嗎?問過內行人,紛紛說機會一半一半。要知道,所謂公平交易法,類似香港政府想搞的競爭法,極目盡是灰色地帶。亞瑪遜蝕賣搶平台擴市場,蘋果出招打擊市場一哥,出版商靠邊力保定價權求存,大家都以自己利益為依歸。到底搞競爭法能保障誰?不清楚,但肯定益了律師。
宋漢生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47

矽巷啁啾:忘記學校生存模式

1 : GS(14)@2011-03-12 13:08:41

阿鵬記性一向不強。短記還可以,稍遠的不敢恭維。每次舊同學聚會,總驚訝其他人對舊事如數家珍。但阿鵬事件,令我想起剛畢業那一段不快日子。

實戰經驗 勝人一籌
本來想加入美國科網公司,卻剛巧畢業那年遇上泡沫爆破(那四年為了讀大學而錯過了第一次科網熱,學費認真不少)。回來香港找工作,難在讀的不是專科,好像甚麼也可以做,又好像甚麼也不可以,到處見工,沒有方向。自己停滯不前,感覺其他人走得特別快,很不好受。試過上班時間坐在一旁看人來人往嗎?大概是那種滋味。雖然這樣的日子不足一個月,但身處其中不知何時完結,明明看着光陰似箭,感覺卻偏偏度日如年。
漫長的讀書日子,沒有所謂方向問題,最多是選科傷腦筋。上課考試求分數,怎樣耕耘怎麼收穫,一關過完下一關,遊戲規矩清楚固定。試卷稍為出得跟慣常有出入,同學馬上抗議,可見一斑。習慣了十幾年的填鴨式餵飼,畢業後一下子要自己作主,怎會不迷惘?
這二十年來沙紙濫印,學位不斷貶值。以為學校所教的,對於出來工作很有用處,出來卻發現不符現實。
我們團隊請軟件工程師,要求的技術和經驗,大學的課程大多數沒有提供。一位同事讀書時已兼職替人寫網頁寫程式,原意是賺外快,日子有功竟累積了實用經驗,面試時,我們很快就決定邀請加入。同屆的畢業生,就算成續再好,學歷再高,單靠上課學習,機會也會差一截。
如果遇上當年剛畢業的自己,會告訴他:從今天起,忘記學歷成績,不要等待其他人賞識你的滿腹經綸,要爭取學習有需求的技能。忘記在學校的生存模式,要重新認識現實世界怎樣運作。
有得做總好過沒事幹,政棍喜吸納迷惘青年,爭取令青年失業的政策(教人想起沉默的羔羊系列裏警探被誘吃自己腦袋一幕),別上當。開了第一扇門,會發現有更多的路,世界原來很大。
宋漢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0676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332

矽巷啁啾:抄考

1 : GS(14)@2011-04-09 20:58: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44&coln_id=5998370

團隊每天遇到不同的問題。產品怎麼定價?應不應有免費版?應在 facebook( fb)搞甚麼去吸引新用戶?如何更改首頁版面令更多瀏覽人流登記?新功能應該用甚麼技術建構?
幾乎肯定有超過一個方法可供選擇。想得夠通,會發現自己的問題,其實很多其他人也遇過。最笨的做法,是自己想到第一個方法,就馬上採用。次笨的方法,是自己閉門苦思幾個方法,從中挑一個。幾經辛苦想出來,原來只需花幾分鐘看其他人的做法就知道。舉個例,你的網站想給人選填全球中最喜愛的商店,本質上,版面設計的難處,跟 fb供人從千萬間學校中選填自己的中學一樣。不看 fb怎樣處理,對不住自己。
勤力與虛懷表現

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多找幾個參考,更用來思考不同做法的利弊。抄考是要動腦筋的。讀書抄功課,最忌抄錯,要挑可靠的源頭,就算可靠,最好貨比三家,想想甚麼值得用甚麼不值得。工作上道理相同。抄考誰,抄考甚麼,考的是鑑賞力。為甚麼這家要添一個離譜地貴的月費計劃?為甚麼那家試用前不規定填上信用卡資料?為甚麼把這部份程式免費開放出去?為甚麼點數卡銀幣可以兌換銅幣,但不許銅幣兌換銀幣?盲抄危險,一來人家也會錯,二來自己的情況有異,搬過來也可能不行。抄是需要品味和經驗,也需要對問題知得夠深。
決定前,先看別人的做法,總勝過不看,就算不用,想得通為甚麼不用,往往會更明白好的好在那裏。
但現實裏,肯抄考的人卻不多。通常是兩個問題。第一是懶惰,不肯花工夫想通問題,不肯花工夫尋找其他人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不肯花工夫細想比教不同方法的利害取捨。第二是自大,覺得自己想出來的,永遠比別人優勝,他人的做法永遠沒有學習的地方,抄考永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或寧願效果差一點,都不屑拾人牙慧,因為條氣唔順。
說穿了,抄考是勤力和虛懷的表現。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843

矽巷啁啾:小額創投

1 : GS(14)@2011-04-23 10:30:3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423&sec_id=15307&art_id=15192807


去年底,公司進入新股東新階段。不久,猛員 R自組班底搞新 Startup,我投入了種子資金,與有榮焉。 R擅產品開發,我沒有參與。不見幾月, R說產品已獲美國權威網站報道,也打進了 Y-Combinator的最後階段,怎麼看,也是頗有瞄頭了。
介紹 YC之前,先交代背景。搞 Startup,大部份團隊的終極目標是上市,但上市例子很少,所以一般都把目標降低,轉為賣盤,一次過套現。這目標是否「妥當」,是喜好問題, Steve Jobs就曾經慨嘆,當今矽谷的年輕創業人,整天只想被巨擘看中,賣個好價錢,沒有建立帝國的野心。如果有人告訴你,創業是因為想賣盤,大概會覺得出奇,但在科網行業,卻是普遍現象。

看準潛力 回報以倍計
Startup要快速增長,一般難以靠盈利支持。如果創業人本身有足夠資金捱到終點,當然理想,但屬少數,大部份要靠外來資金。第一次搞 Startup的人多數沒有資金,無錢就去籌。市場上,總有些手執資金但不想或不能自己出手的人,樂意下注。一般來說,一輪輪的籌,越後期數額越大。
回頭說 YC,創辦人 Paul Graham早年曾搞 Startup,賣了給雅虎。他發現,這幾年間,開發網站的成本低了很多。以前,拿個計劃書去和風險基金籌款,一籌要籌上百萬美元(否則基金經理嫌濕碎),拿到錢才啟動。現在 3個大學畢業生,快手快腳,一個暑假也可以推個產品出市場。 Paul Graham斷言,這種趨勢會持續,傳統風險基金的運作模式會變得過時。新的缺口,會是碎碎的,幾萬幾萬美元的,分散來投。
他不光說,還親自押注,開了 YC,專收有潛質的早期 Startup,給每個團隊兩萬美元不等,調教 3個月,換百分之六的股份,當然,最值錢不是他的錢,而是他的建議和人脈。以這個價來說,一個只有 300萬美元的收購,已可為 YC帶來 10倍的回報。結果很成功,惹來大量的這類型小額創投湧現,甚至有基金宣佈,被 YC看中的,一律會再獲派資金,連下一輪的籌款活動也省掉。
再說一遍,在香港搞 Startup抱怨沒有資金,卻又不出去美國或內地籌款,是自虐的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097

矽巷啁啾: UNIQLO、蘋果電腦、黎智英

1 : GS(14)@2011-05-07 11:58:2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232795

不記得何時開始變了 UNIQLO的「粉絲」。早陣子買了創辦人柳井正的兩本創業自傳,好看。摘幾點有趣的分享:
(一)明明是賣衫,柳井正卻經常提起對美國科技公司的嚮往,尤其欣賞 Startup的速度和執行力。 UNIQLO公司的正式名字 Fast Retailing中的 Fast,正是取其速斷速決的意思。另外,他對科技界普遍今日不知明日事的危機感,很有共鳴。自傳二部取名「成功一日可以丟棄」,正好與 Intel創辦人自傳的名稱 Only the Paranoids Survive呼應。
(二)不說不知,原來 UNIQLO本來的串法為 Uniclo,但早年在香港成立採購公司時,辦理登記手續的人誤串成 UNIQLO,柳井正發現,從字體上看,換成 q字反而更好看。令我想起當年本來打算給網站取名 aNobi,是書蟲的拉丁學名簡寫,奈何網名已被人登記,惟有在後面補加一個 i,變成 aNobii,卻發現兩個 i更好看,更似書蟲形狀。有時候, mutation是新發現的來源。

柳井正欣賞蘋果

(三)柳井正推舉蘋果電腦為最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字裏行間,可看出蘋果對他經營理念的影響。有趣的是,香港成衣店代表佐丹奴( 709)的創辦人黎智英,對蘋果也是推崇備至,曾親身飛到美國等 Steve Jobs放工見其一面,聽說《蘋果日報》取名也是受蘋果電腦影響。兩個做成衣零售的人,為甚麼都對同一家電腦公司有一份情意結?是巧合嗎?還是當年很多不同行業經營者都是這樣?為甚麼是蘋果,而不是更賺錢的微軟?我想, Steve Jobs也不知道自己影響力有多大。
(四)書中提到,柳井正曾於 1986年到香港考察,非常欣賞佐丹奴 Polo衫的低價格高品質,遂拜訪黎智英。
他覺得黎其貌不揚,「是一個很一般的人,沒有想到他居然能夠成就如此大的事業」。於是他想:「他能做到,我沒有理由做不到。」看到這裏,我上網尋找柳井正的相片,發現他也不是甚麼奇貌異相。我猜,柳井正不是真的以貌取人(成功有樣睇乎?),而是律己以嚴的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去激勵自己罷了。不知黎當年有沒有也相一相柳井正?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236

矽巷啁啾:嘗試 2011年05月21日

1 : GS(14)@2011-05-21 11:49:1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521&sec_id=15307&art_id=15272947
三年前, aNobii失驚無神在意大利走紅,一個月內由無名小卒打進當地 200大網站。這意外成為轉捩點,改變了往後事情的發展,把 aNobii帶到另一條軌迹。
肯定是無心插柳。建站之初,編程時弄英文介面最方便,但朋友不少喜歡用中文介面,所以一開始已支援雙語。再推一步,不如支援多語,反正編程工夫差不多。繙譯工作,因為怕麻煩,沒有找繙譯公司,而是開放給用戶自發幫忙。在意大利走紅前夕,意大利文版忽然在短短數天被繙譯好。回頭看,這個決定帶來的好處,遠超預期。

用戶自行繙譯效果佳
我們建了個繙譯平台,每逢介面有新句子,會自動讓用戶繙譯。你認為人家譯得不好,可以自己加上另一個繙譯。用戶投票,系統每天點票,最多票的繙譯會被採用,直到下一天點票為止。
用戶繙譯,質素行嗎?我們發覺,效果比繙譯公司更好,因為不少字眼,不是用戶不容易理解得準。很多人以為找用戶繙譯,是為了省錢。看看 facebook( fb)吧,錢一定不缺,還是找用戶繙譯,是因為出來的質素高,譯得準才是找用戶繙譯的最大原因。
後來朋友出 iPhone app,也想繙譯成多語。從頭建一個繙譯平台太不化算,想用我們的,願意付錢,但平台是專為 aNobii建立,用不來。當時想,會不會其他開發公司也會有這樣的需求呢?最後決定把這個概念拆出來,組了一個新團隊,自己負責出資和當顧問,從頭建設一個可供不同類型程式應用的繙譯平台。
基本上,是押注在兩點,程式會越出越快,而有了易用的繙譯平台,越來越多開發公司會樂意支援多語介面。
平台推出一星期,已有美國天使投資者垂詢,是難得的鼓勵。 aNobii當年面世了一年半才有投資者接洽。 Startup的路從來不易,加油。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410

矽巷啁啾:殘忍地坦白

1 : GS(14)@2011-06-04 12:52: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12225

前文提到自己客串做 Startup的顧問。總覺得顧問兩字言重了,想說的是 advisor,但想不到更貼切的譯法。有人問,顧問即是做甚麼?
先說不是。創業人有很多東西想知。產品有沒有需求?顧客願意付多少錢?怎樣包裝產品才吸引?甚麼宣傳渠道最有效?顧問不是落場踢,不可能知道答案。團隊提出問題,我絕大部份時間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團隊的工作,最重要是通過不斷嘗試,在市場找訊息,作下一步的指引。倚賴不落場的人提供答案,當然輕鬆,但一定出事。

顧問提建議 非解決問題
顧問的用處,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建議團隊在這一刻,甚麼問題重要,甚麼不重要。資源有限,時間緊逼,創業不是追求事事完美,而是夠好走下一步就行。舉個例,很多人一開始很關心 logo設計,花很多心思左改右改,但有經驗的人都知道,網站上客,尤其是早期, logo並不重要,後補也沒有所謂,花多時間是錯配。
又例如,摸索吸引人流的渠道固然有用,但要是首頁未能說服人流變成用戶,也只是浪費。顧問經驗一般比團隊豐富,能更準確判斷緩急輕重。創辦人往往被自己的偏好蒙蔽,例如我自己偏愛設計,容易側重設計有關的工作而忽略其他。旁觀者清,顧問會看得比較客觀。
顧問的另一個用處,是逼團隊面對現實。試過手緊的人會明白,錢少的時候,最不願查看銀行戶口那叫人眼寃的數字,逃避問題比面對現實吸引。同樣道理,當你花了一番功夫搵客,然後發現效果好像不大理想,你會逃避真相,不去量度結果,就算有結果也不想看,或避重就輕地蒙混過關。
顧問這時可挺身而出,毫不留情地追問情況。要作出改善,先要對自己誠實,沒有第二條路。只有習慣對自己殘忍地坦白的團隊,才可快速在市場學習甚麼做得對,甚麼要修改。老實說,指出國王沒穿衣的角色,是吃力不討好,一點也不過癮,但事後總感覺有實際作出貢獻的快樂。常常想,如果以前有人替我們團隊當這個醜人,會多好。
宋漢生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21

矽巷啁啾:匪夷所思的 Groupon

1 : GS(14)@2011-06-18 11:04:4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52227
科網上市熱潮來勢洶洶,備受注目的包括團購一哥 Groupon。這家號稱史上營業額上升得最快的公司,近來被不少人唱淡,其中一篇較多人看的更題為「點解 Groupon冧硬」,筆者讀完,不盡同意,但發現新的角度解讀 Groupon。

集資僅小部份用作營運
一種看法,商戶想多做生意,情急之下,願意薄利多銷。 Groupon大力游說,把價壓到最低,然後推銷給用家。顧客執平貨之餘,商戶又多做生意, Groupon做媒人從中也賺一份,屬三贏局面,這是官方推銷的看法,官網稱之為「 Groupon魔術」。
另一個角度,商戶想要現金流,平時是交貨一刻收錢,最好當然是先收錢後交貨。預售慣常做法是賣月票、現金券、儲值卡等,以折扣作餌。商戶如要做大規模預售,可借助 Groupon的用戶網,條件是要做大額折扣,還要分一半給 Groupon。也是說, Groupon是一個預售的渠道。
商戶先收錢後交貨,講的是信譽,走貨的風險一般由用戶承擔。 Groupon為了討好用戶,提出退款保證,如有任何差池,用戶可向 Groupon追回全數,風險由用戶轉嫁到 Groupon身上。換言之, Groupon同時為商戶作擔保。 Groupon從用戶收到的錢,第五、三十和六十天各發三分之一發給商戶。商戶為了這些現金流,以巨額折扣跟 Groupon作交換,而這些條件比一般借錢渠道辣。實際上 Groupon手頭上拿着的是一籃子商戶的債券組合,考的是風險評估的功夫。反過來說,一旦 Groupon倒閉,未過 60日收全數的商戶可能被走數。這一刻,總數是 2.9億美元。
Groupon淨欠債 2.3億美元,每季焚燒 1億美元,但去年籌集的 10.8億美元資金,只有 1.5億美元投入營運,餘下 9.3億美元,竟透過買回股份送入創辦人和早期投資者的口袋。虧本的公司光天化日將籌得的錢付前期的人,實在匪夷所思。
宋漢生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884

矽巷啁啾:上位有路捉嗎? 2011年07月02日

1 : GS(14)@2011-07-02 11:29:5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94570
上月提到,公司展開新階段,猛員
R是時候自立門戶。拿着三個月的營運資金,弄了第一個版本,已經似模似樣,用來申請加入矽谷最紅的孵化計劃
Y-combinator。打進了最後一關,飛過去面試,不成功,卻在旅程途中經人介紹打入了另一個類似的,叫
500startups。眨眼一個月了,認識了很多 founders,見識暴增。這星期產品推出了市場,叫 vvall(兩個 v,看起來像
w),是個 iPhone app,挺有趣。
R是怎樣踏上 startup路呢?
R家境不富裕,自小住屯門,廿幾年來沒有坐過飛機。一直在港讀書,港大法律系畢業,畢業後沒有加入律師霸權,去做了一陣子新聞主播。後來我們團隊請程式
員,收到
R的求職信,一來他不懂程式,二來我們剛起步,資金緊絀,理應不會考慮。但他覺得互聯網是未來,無論如何都要投身,他的主動和誠意實屬少見,結果我們被打
動了,不久他割價加入了我們,慢慢成為核心之一。做事不單靠運氣
認識另一位朋友
Y,也是住屯門。當時我們找外判設計,上網看見他的作品,找他談,印象是瘦削害羞。他就是很喜歡畫,中學畢業出來工作,邊做邊在夜校讀設計,工作發揮不
了,他公餘時候畫給 Mac機用的桌面
icon,很立體很炫目那一種,放上網任人下載,竟也累積了一些知音。兩年前認識他時,剛被一家跨國的軟件製作外判公司看中,成為香港唯一員工。後來收到
他的消息,是去了矽谷,原來他的作品被蘋果看中,請他加入畫介面,最新一代的作業系統,將有他的心血在其中。
他們只是個別例子,說出來不是要代表
普遍的現象。想說的是,要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單靠運氣,而是可能有方法,有路捉的。地產霸權再惡,總不成行行都霸吧。寫 iPhone app和畫
icon是其中兩瓣四叔未有迹象會碰的,肯定不只這兩瓣吧。 R和
Y是行動型的人,我猜他們也看不到可以走多遠,只是知道大概朝這個方向是有幫助。這是一個考個人意志的選擇,沒有吹雞沒有大班人沒有等齊人出發,知的人
多,做的人少。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195

矽巷啁啾: 6大港網站創業心得

1 : GS(14)@2011-07-16 15:19:1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436410
尹思哲新書《創業起義》面世了。年多前,獲邀到港大分享科網創業經驗,同台還有其他三家公司創辦人。一開始,教授興高采烈逐一介紹講者,然後問同學有誰用過這幾家網站,怎料只有數人舉手,只好急急打圓場。回家後上網調查,發現四家網站的人流,加起來還打不進本地網站一百強。如果有一本書,訪問本地最高流量網站的創辦人,問問他們有關創業問題就好了。
無得買,又想要,只好自己弄出來。找尹思哲談,剛好他也有類似想法,大喜,馬上動工。從本地網站一百強名單中,分門別類,共挑了六家具代表性的本地製作,包括 Openrice、 BabyKingdom、 Qooza、 DC-fever、高登和 She.com,定下了本書「六個知名網站X十條常問問題」的雛形。
創業者最關心資金

構思過程中,參考了兩本很喜歡的書。第一本是《 Founders at Work》。作者挑了二十家美國最流行網站,包括 Google、 Flickr、 Paypal等,訪問團隊的創辦人,各自分享團隊最早的日子裏,笑淚交織的故事和刻骨銘心的教訓。此書長期放在桌上,久不久拿來翻閱,但每一次還是得到新的領悟。另一本是《金錢之王》,書中蔡東豪訪問了幾個欣賞的私募基金人物。我很少留意本地金融界的人和事,卻也讀得津津有味。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創業起義》連排版也受《金錢之王》影響。在此感謝蔡東豪賜序。
主題是創業,自然想起黎智英。多謝黎生接受訪問,暢談對創業及對現下年輕人的看法。他創業經驗豐富,而且明顯想得多和深,可以用顯淺的語言提煉出深刻的感想,感覺跟其他的訪問不同,撞出來的效果比預期更有趣,專訪收錄在書中。
上星期搞了新書發佈會,讓讀者直接跟創業人對話,其中最多人關注的是資金問題。其實現在籌款的渠道越來越多,外國的有 Y-combinator孵化計劃及一眾模仿者,本地的有施永青的 am730基金。最新還有商台互動的《 80後創百萬夢》計劃,讓 80後青年以商業計劃爭取 100萬創業資本,詳情刊於 881903.com骷髏會網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