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電視本月3號開始銷售,在不到50分鐘內一萬台售罄,截止到今天已經整整過去了10天,這一期間,正是全國進入夏季酷暑高峰的時段,也是各地區暴雨洪水頻發的時期,我看樂視的樂迷論壇上,一些用戶對發貨的進度不如預期而抱怨,看來初次運行的配送貨系統還稚嫩的很,再者對於這麼個龐然大物來說,一般的配送體系還確實難以應付,又大又薄又有玻璃,按說放置的位置也肯定是有講究的,但從一些用戶反映的事實來看,未能全部做到規範,不過這第一批用戶看來也都比較厲害,不少人就自己鼓搗著裝好了。
然後就是各種對質量的質疑了,綜合下來,主要問題有:底框發熱,屏幕變形,屏幕漏光,另外就是軟件UI系統上的一些BUG或功能不夠完善,綜合看下來,部分是用戶初次使用不熟悉所致,部分可能是運輸安裝粗鄙造成,剩下的,就應是該是電視本身的質量問題了;發熱問題,個人描述情形都不同,最誇張的是說可以煎蛋了,如果真是這樣,那應該是電視本身質量的問題,因為我的X60沒這麼熱,28度環境溫度下工作三小時,四框中只有底邊框有發熱,但只是發熱,燙手是談不上的,個人耐受力和感知力有差異,也可以描述為較熱,但手是可以長期放在發熱的部位上的,不會被傷到,要是發燙的話,估計手不可能長期耐受,而要到了能煎蛋的程度,那時間長一點應該可以烤豬手了,更不用說用手長期接觸了;我拿換下來的三星電視來比較,發現老三星整體要熱的多,它是整個屏幕都發熱,手在離屏幕3釐米的地方就可以感受它的熱度了,暖洋洋的,當然現在是夏季,基礎溫度就不低,但是整體屏幕發熱確實非常明顯的,X60的屏幕則是僅在下部約5-10釐米的地方有發熱,而且溫度不高,整個屏幕的90%是不熱的。
電器是一定會發熱的,這麼大的液晶屏即便LED背光燈溫度相對低也還是要發熱的,而且從這個設計看應該是從邊框散熱,問題是這個發熱溫度多少是在正常值之內的,這一點廠商應該是可以給出標準的,不至於在燙和熱之間讓用戶迷茫;
至於漏光和漏點的問題,我很幸運,測量下來是沒有的,不過為了瞭解液晶屏的這個問題,我還是查了點資料的,所謂漏光是指液晶屏在全黑屏狀態下有部分區域有暗光的情況,漏光現象是由於液晶屏本身結構特點所致,在一定程度內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漏光不會影響電視本身的亮度、響應時間、壽命等基本技術參數。
造成漏光的原因很多,製造過程中會有多個因素導致,首先液晶材料本身就有缺陷,此材料介於固體和液體之間,其遮光性無法做到百分百,其次是製造工藝,但是樂視採用的十代線已經是全機器手和無塵環境製造,傳統的製造工藝造成的漏光可能性已經極小,而上述兩種原因在出廠前都是可以排除的,也是有國家標準的;第三種,也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種原因就是擠壓變形造成的漏光,這種擠壓,既有生產過程中的因素,也有結構密封工藝的原因,更有運輸安裝不當所致,在這一大類中,生產和結構密封方面導致的漏光已經逐漸因製造工藝的成熟而降低,但是良率始終是有的,做到99%,還是會在10000台中有100台可能中招,而原本好的那些,因為運輸安裝的過分不當也會造成漏光的現象。
對於漏光,國家標準是液晶電視在全黑屏情況下漏光必須≦4cd/㎡的標準,這裡cd是發光強度的單位,叫做坎特拉,是指光源在給定方向上的發光強度,這個東西很專業,一般人很難去評測,由於漏光並不實際影響觀看效果,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態度模糊,再者傳統上絕大多數用戶是根本不可能去想這個問題的,能意識到的那已經是非常嚴重的了。
壞點,又分為亮點,暗點,彩點等幾種情況。所以,應該分別在純黑,純白,純紅,純綠,純藍這幾種畫面下檢查。亮點的國家標準是335,就是說,三個亮點或者三個暗點,都算正常合格的. 亮點加暗點總數五個,也是合格的。
壞點的產生也是有多種原因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不當操作都可能產生壞點,屏幕越大,避免壞點的技術要求和工藝就越是苛刻,上述國家標準並未像漏光標準那樣給出單位面積下的標準,這個335是對多大的屏幕而言的不清楚,應該不是一概而論的吧,不過從網友反映的情況看,樂視X60投訴說有壞點的情況很少,如果有的話,應該去找找國家標準對大屏壞點怎麼規定的,超標的話,當然要讓廠商負責。
最後,關於屏幕變形,我覺得很大程度是運輸和安裝的問題了,要大要薄還要無比堅硬,這是很難最優化的,所以對運輸和安裝的要求應該是高於中小屏的,這次的一萬台銷售,在這方面出的問題最多,是樂視急需妥善解決的最大問題。
對X60的速度,畫面的絢麗和清晰度,則較少看到不滿的評價,滿意率較高,這也是這款產品最重要的核心點,我本人對其速度表現非常滿意,10M網速看1080P沒有絲毫卡頓,至於內容,已經十分熟悉,不必多言,是非常及時和豐富的,視頻源的切換熟悉之後也很方便,看有線,看樂視平台,看外鏈多種節目源,通過安裝泰捷看電視直播節目,看自己硬盤或U盤上的資源等等,都暢滑無比,還有就是3D的表現比影院裡那種一般的偏光眼鏡要強很多了,看阿凡達確實很炫!很多人對3D也有意見,我看下來還是沒學會怎麼用,會用了,會找片源了,這一塊沒什麼可吐槽的,這個可以保證。要說我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一者是UI體系還需要提升,APP應用還少,很多軟件使用並不方便;二者就是聲音系統的控制上還有很多問題,未能發揮硬件的最優。
總體而言,超級電視確實可以稱得上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軟硬件的最佳組合,我在北美COSTCO商場裡60吋和80吋的大屏電視都曾試過手,網絡表現和反應速度如此之快的目前只有樂視的X60,即使在國外,像COSTCO,BESTBUY和futureshop這樣的電器大商家,也不可能像X60這樣如此詳細的讓消費者瞭解那麼多細節,用誰的屏,誰的芯片,怎樣的內容,達到怎樣的觀影效果,還要開出一個論壇,供消費者互想交流各種經驗,互相比對各種不足和缺點乃至糟糕的點點面面,沒有任何一個產品能在這樣的一個架構下不完全遁形,任何國際大品牌如果願意採用這個模式都會是問題一大堆,因為工業製造良率永遠不可能達到百分百,銷售與售後服務也一樣,過去我們購買電視,從高級知識分子到普通低學歷的一般人,不都是跟著品牌和廣告的效應走,我數年前為岳母換液晶電視,也無非是根據一些簡單的業界傳言和品牌效應,看著外觀不錯,色彩還行,清晰度也好就下單等送貨了,基本上廠家說啥就是啥,哪裡還想到什麼測漏光,壞點什麼的這麼專業,有過一次問題等上門維護也是千呼萬喚才出來,所以超級電視這眾籌營銷的方式,是廠商和消費者關係的一次重置和顛覆,雙方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動態的、連續的關係,你的喜好與不滿,可以第一時間大白於天下,全世界都看得見,廠商選擇這麼做,既是一種對產品的自信,更是一種誠意,而這種誠意,才是最終獲得市場的最根本,沒有完美,但是可以無限接近完美,完全敞開,因為比較才會產生優勢。
拿最近客戶反映最激烈的「爆炸」事件來說,廠商已經很快解決了問題,為其更換了新機器,並且以實際照片圖解了發生故障的原因,「爆炸」說本來就是誇張,博眼球;那位消費者據說還不依不饒,不知這是出於個性偏執的原因還是別的什麼東西,我相信不管哪個國家哪種文化都不會欣賞這種做派,有人說樂視迴避事件,遮掩事件,還刪貼等等,那實在小看了什麼叫眾籌營銷,千萬人不滿、千萬人參與、千萬人研發、千萬人使用、千萬人傳播是這個新模式的口號,不滿是放在第一位的,有不滿才會有改進和提升,所以,這個種模式的本身設計,就不可能是迴避問題的,論壇開著,有這麼爆眼球的事件刪貼有用嗎,發帖者自己也可以刪啊。所以碰到這種極品客戶是免不了的,企業也不許多說什麼,盡大可能的拿出誠意就可以了,評說留給別人吧。
一個對消費者有誠意,很坦蕩的企業,不怕碰到問題,只要堅持,贏得市場只是時間問題,關鍵看企業怎麼在問題中不斷提升自己,創新是怎麼一步步深入的?是因為遇到一個個難題與困難,如果最終都能逐一解決,自然就進入步步高的境界,從這裡看出去,眾籌營銷的模式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推進器。
自今年五月超級電視發表之後,各種攻擊和抹黑樂視的文章就未間斷過,這些東西是必須存在的,因為這本身也是一種推進器,正面的看待這些負面才是重要的,凡事都有根源,很多負面文章也是長篇大論,相當用心的,所提的一些風險點也確實存在,只不過各自理解的角度不同,比如說資金緊張,攤銷問題,超級電視的盈利能力等等,這些都可以見仁見智,唯有一個抹黑樂視的邏輯比較可笑,那就是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下個月的減持,對於這個我想說,當下比人才還貴的是有發展潛力企業的股權,看阿里的馬云為了拿回過去賤賣的股權甚至顛覆了他一貫較好的道德形象,樂視一直支付著不菲的利息也不願意動股權的腦筋應該是被多次證實了的意願,就算創業板打開再融資大門,樂視也不一定就去會搶這個頭籌,因為過往的經歷已經證明,即便上市融資不過7個億,之後就一直空白,仍然可以最後把市值發展到超過融資幾十個億的優酷,而且是優酷+土豆,在已經被惡炒的創業板中,要論動態市盈率,樂視在355只股票中也排不到前80位,只是第95名,可見市場對樂視並非過分瘋狂;而目前股價18.72美刀並一直虧損的優酷上市後曾一度被炒到70元的價位,現價230美元的美國流媒體代表企業奈飛的市盈率則是630倍,成熟市場對視頻企業未來的估值可見一斑;優酷上市之初融資2.33億美元,不到半年再融資6億美元,加上土豆至少2個億美元的資產,優土如此融資取得怎樣的結果?
相比之下,兩家企業經營能力和淨資產獲利的能力一目瞭然,對於樂視這樣的一個企業,股權是應該珍惜還是應該如燙手山芋那樣盡快設局了結,投資者是應該好好思量一番,我個人角度上看並不希望市場對之過度瘋狂和熱情,超級電視剛剛上市,磨合期總是需要的,要想以後飛得高,開始還是穩健一點好,一旦進入電視這個行業,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X60是近4年殫精竭慮的產物,集合了世界幾大品牌企業共同製造,相信後續產品品質和種類還會不斷提升和豐富。
互聯網創造過奇蹟,馬云從一個小小教師成為能夠影響世界的人物,唯一的背景就是互聯網,我想既然過去可以,應該未來也可以。
這一模式2年前已引入國內,出現了以點名時間為代表的國內眾籌玩家,眾籌是否會成為國內培育創業項目的一個有力推手呢?通過同國內眾籌平台負責人、項目發起人、投資人的溝通發現,眾籌模式在國內雖然規模在增長,但發展並不那麼順利,有不少地方水土不服,比如:
1.國內用戶對眾籌的接受度仍然低
2.在心態上,國內用戶更傾向於購買產品而不是友情支持你
3.籌資金額上,國內外差距也還很大
4.現在國內的創客氛圍還不夠濃
眾籌是個什麼玩意?
我們先從什麼是眾籌說開去,如果你有一個很好的創意,自己也有技術,比如開發一個小巧實用的錢包防丟器,但是缺少資金,那你就可以在網絡上展示出你的想法和已經做的準備。告訴大家你需要多少錢來完成這個想法,讓網友們給你資助。
你可以設定5塊、10塊、100塊或者其他不同的資助額度,前提是你必須給不同資助額度設定回報方式,可以是產品紀念徽章或T恤,也可以是開發階段的工程機或最終的成品。在一定期限達到目標籌資額後,你順利完成項目,並在說好的期限內給予網友設定的回饋。
這個網絡平台就是現在流行的「眾籌」,眾籌一詞譯自英語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
我上面舉例的是一個眾籌項目發起的基本流程,其遊戲規則的關鍵是:
1.想法已經達到一個可展示的程度。
2.要設定好不同資助金額的用戶回報方式。
3.只有在擬定時間內(一般30天)達到籌資額,才算成功,如果失敗已籌款項要退回。
眾籌在國外已呈井噴之勢
眾籌在歐美發展得早,2009年在美國成立的Kickstarter是最有名氣的眾籌網站。之後眾籌在海外爆發,據福布斯報導,眾籌融資網站如今有700多家,到2013年第二季度將增加到1500家,呈井噴之勢。
還是以Kickstarter為例,到2012年年底總計已募集到3.45億美元的資金。國外眾籌網站的主要營收模式是收取佣金,一般為融資金額的5%~10%。在Kickstarter上比較成功的案例有智能手錶Pebble,這款手錶並不複雜,但是在眾籌平台上融資超過3000萬美元,現在這款產品已經銷售了30多萬台,是硬件方面非常成功的眾籌案例。
國內眾籌模式起步晚2年
國內的眾籌發起要晚很多,2011年成立的點名時間是國內現在做得最好的眾籌平台。據點名時間的聯合創始人及CEO張佑講,點名時間起源於他們對國外紀錄片眾籌模式的參考。「2011年7月網站上線,到現在剛好滿兩年。」他說。
在規模上,張佑介紹稱,「兩年下來總共收到七千多個項目的申請,有九百多個項目通過我們的審核上線;籌款成功的比例在50%。」為了吸引更多的項目參與、用戶支持,點名時間上個月已經取消了收取10%佣金的規則,現在在點沒時間上眾籌資金是完全免費的。
國內與國外做眾籌環境大不同
國內外眾籌的發展有很多不同,起步時間晚只是一方面。項目的類型差別也很大,眾籌項目方向是很廣的,已經涉及到影視、設計、出版、遊戲、音樂、科技硬件產品等領域。
據張佑講,「國外最成功的三大類眾籌項目是:遊戲、影視、設計產品,設計產品包含智能產品。國內目前第一大類影視、第二大類出版、第三類音樂、第四類產品。」所以創新硬件在國內的眾籌平台上還很少,張佑他們也是在過去半年開始關注這一領域,國內才剛剛起步。
另外,從點名時間、以及投資人、項目發起人多方探討,發現國內外做眾籌還有幾個明顯的差別:
1.國外的眾籌氛圍很濃,用戶和發起者接受度都很高,但是在國內用戶接受度有限,還在一個用戶教育期。
2.區別於簡單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
3.具有核心技術亮點項目的推動
既然這種模式在國外發展成功了,必有其存在的道理,跨過這幾道門檻,眾籌模式在國內將有不錯的前景。
中國的自媒體誕生以來就有著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趨勢,一方面對微信等平台的依賴過於嚴重,另一方面沒有可行的盈利模式讓自媒體的發展之路越走越窄。
最近趁著雷軍投資王自如的新聞寫了一篇盲黑自媒體和科技媒體的文章「論科技媒體的吃相」。黑完之後不禁感嘆,站在人文與科技的五道口上,國內眾多的自媒體居然還在靠向公關乞食為生,而且開飯的時候還會被媒體平台挖走一大勺肉,難免有些唏噓。
其實,如果放開面子,科技媒體早就可以從吃盒飯變成吃自助餐了。
自媒體眾籌的模式
Crowdfunding,眾酬,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利用互聯網和 SNS 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
眾酬網站 KickStater 的火熱讓國內國外看到了眾籌模式的可行性。史上最成功的眾籌項目 Pebble 智能手錶的創始人曾經說過,KisckStater 眾籌模式不僅僅是為項目籌集資金,更重要的是在測試市場反應並對項目本身進行宣傳。
套在自媒體人身上是多麼的合適,一個自媒體人的需求幾乎全部可以被眾籌模式解決:自我的炒作,資金的來源,讀者方向的預測。
不如我們試著來假想這樣一個平台,搞一個自媒體人的眾籌網站,讓自媒體能夠像做眾籌項目一樣的組織內容。
網站的工作流程大約是這樣的:
網站編輯/自媒體人設置選題
↓
發起關於選題的自媒體眾籌項目
↓
讀者、網民、公關公司開始捐款/提供內部消息、爆料
↓
自媒體人寫作
↓
成稿發佈
↓
網站確認文章發佈後按照已捐款讀者滿意度支付作者稿酬。
假設一個案例,只是假設:最近互聯網金融火熱,許多讀者就想聽聽魏武揮老師怎麼看支付寶線下POS的事情。但是在動筆之前,魏老師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看,於是便上平台來發起個眾籌。你捐個十塊,他捐個五塊,支付寶的公關文風趕來按照平台設定的上線怒砸 100 元,最後總共湊了 1000 元。魏老師寫了篇3000字關於支付寶的分析,其中提到了政策風險不可控,央行一定力挺親兒子。支付寶公關很不滿意,按照文章等級評分給了最低分。但是其他讀者看的很開心,表示收益頗豐,都點的滿意。最後按照算法算下來魏武揮得了 800 元稿酬,雖然魏老師不在乎這點錢,但至少能有一種來自工作量化的成就感。
這樣的好處在於自媒體人不會受到平台編輯的限制,正方反方,角度立意全都自由自在。並且能夠讓自媒體人靈活直觀的掌握自己的收入,當文章質量與收入直接掛鉤的時候,即便是黑,也能寫出讓人讚口不絕的高級黑吧?
因為愛,所以黑
看完了上面一小節,一定有讀者想罵一句作者何棄療。
不過且慢,首先要明確一點:你真的以為黑公關是 A 要把 B 黑下去麼?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每天打開投稿後台,能夠看到無數自媒體名流們投過來的關於 360 和百度的稿子。基本是一篇捧 A,一篇殺 B 的節奏。因為其中有一個作者一天投好幾篇吹捧 360 的稿子還都是原創,記憶比較深刻。
所以,當某一天清晨在投稿箱裡再次看到他的稿件卻發現變成了踩 360 捧百度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出了這位作者幸福的吃上了百度盒飯的笑容。
仔細思考一下,黑與被黑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對於類似於百度騰訊 360 阿里京東這樣的大公司來說,只要有存在感就足夠了。網民是健忘的動物,從一個熱點跳到另一個熱點就失去了之前的記憶。因此公關的存在並不光是為了抹黑對手吹捧自己,而是一種持續的博取存在感的必要手段。
一個巴掌拍不響,有互動才有笑點槽點引爆點,因而科技公司之間互黑其實就是「哈哈哈,Baby 不要跑~」「呵呵呵,Honey 來追我啊」的戲碼。
沒辦法,觀眾愛看。
最典型最赤裸裸的就是每年過好幾次店慶的電商大戰,細心的消費者早就發現其實電商大戰時除了極少數商品和算作市場營銷成本的秒殺之外,根本就沒降價。但是,國內一干電商網站接著群口相聲的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存在感,銷量自然而然的也就上去了。
媒體的良心呢?
不是雪球在獲得紅杉資本 1000 萬融資的時候方三文對著記者拍著胸脯說專注於有價值的金融信息媒體,絕不投身基金,轉臉一個月之後就把編輯都裁掉開始設立基金公司。
而是真正能夠讓企業、媒體行業自身和讀者都能受益。
而自媒體眾籌模式是在目前自媒體狀況下最接近這個理念的。
其實自媒體眾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將現在人工在做的事情制度化平台化而已。打通公關/普通人與自媒體人之間的通道,不讓少部分人控制選題和文章傾向,既有利於讀者也有利於作者。
唯一不高興的可能就是下面這種網站:
現在的媒體平台像是一塊桌布,上面擺滿了各種良心,遮住了台下的利益與交易。自媒體和媒體人在桌子下面乞討,桌布卻吃下了大部分油水。與其如此,不如撤掉桌布,掃掉玲琅滿目的假良心,將原本的東西放到檯子上來,這樣說不定反而能讓槍稿和低端黑的文章少一些。
自媒體眾籌的模式下讀者按照閱讀滿意度付款,自媒體人按照話題籌資額的多少選題,企業公關也能參與其中只是有一定規定的限額自媒體人願不願意給你出稿是另外一回事,持續寫低端黑的自媒體人沒了遮羞布也要掂量掂量怎麼吃才能吃的優雅得體。
如此一來,自媒體人終於紅光滿面了起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新聞眾籌網站的出現,讓新聞採集變成了一件不依託媒體也能完成的事——由眾多陌生人出資,贊助完成一篇報導。但這種模式剛剛在中國萌芽,規模尚小,運作模式和合法性邊界並不清晰,也存在迎合資助者等風險。
這一週來,《新京報》記者巫倩姿正在為一篇名為《揭秘金錢左右下的時尚圈》的新聞稿件準備資料,她計劃在週末完成這篇文章。巫倩姿報導時尚領域已有十年,知曉時尚品牌與時尚媒體間各種或明或暗的金錢交易,她一直醞釀著要把這些「內幕」寫出來。
不過,和她過去十年寫的所有報導都不同,這是一篇「眾籌」而生的新聞。
如字面所言,眾籌(Crowdfunding)指的是在互聯網上面向大眾籌集資金,以幫助籌款人完成某個有特定意義的項目。這個概念2006年由美國互聯網雜誌《連線》率先提出,這些年催生了一批受到投資人和公眾追捧的眾籌網站,在這些網站上,用戶可以發佈自己的眾籌項目,並接受公眾額度不等的「資助」,而網站可以從各項目所籌金額中提取管理費作為收入,一般4%-10%不等。
這其中,2009年誕生的Kickstarter現已是風靡美國。在中國,最近兩年也出現了幾家按照這個模式運營的眾籌網站。
「眾籌」概念被用於新聞,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上線的新聞眾籌網站「Spot.us」,此後Kickstarter等各國的眾籌網站也出現不少新聞眾籌項目。
現在,這樣的事情也開始在中國發生。
一個月前,巫倩姿只是依稀知道,「眾籌」可以「幫人圓夢」,比如開間咖啡館,並未想過可以用作她最熟悉的新聞。
巫的好友楊倩,過去是在網易從事時尚報導的編輯,現在國內一家成立不久的眾籌網站工作。在楊的建議下,巫發起了這個名為《揭秘金錢左右下的時尚圈》的新聞眾籌項目,籌款目標是1000元。按照眾籌網站通行規則,在一定期限內,如果發起人能夠籌到達到目標的款項,便按照約定完成籌款項目,如果達不到目標金額,就意味著項目失敗,錢就會退還給資助者。
巫在募資用途裡寫道:採訪交通費及社交費,「主要就是一些打車往返採訪地、請人喝咖啡之類的開銷」,她打算為這篇報導再採訪一些媒體人、公關人和品牌經營者。
她在2013年11月20日左右向眾籌網提交了項目資料,作為感謝,她為不同金額資助者設定了「發佈公開感謝信」、「參加時尚派對」等回饋。以某種形式回饋資助者,這也是眾籌的通行規則。
「一開始沒抱希望,也不知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沒有興趣。」她對南方週末記者說,11月29日晚上自己上去一看,發現籌款目標已經完成。
網站頁面顯示,她的項目獲得了17位支持者,籌到了比她目標略多的1110元。其中,有11個人資助了她10元,兩個人資助了她100元,還有四個人資助了200元。
巫倩姿說,她並不認識這些使用網絡ID的資助者,也沒有和他們溝通過,她還和另一位眾籌新聞發起人——時尚資訊網站觀潮網的記者月之海討論了一番,是誰在支持他們。
月之海同樣也是在楊倩的建議下參與眾籌的,他發起的選題是關於奢侈品鑑定的,目標募集3000元,作為採訪差旅費,很快也達到了目標。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第一天,就有個不認識的人給我投了2000元,有點意外驚喜。」
他倆不太確定的是,資助者是衝著品牌U盤、奢侈品活動之類的回饋來,還是對他們的新聞選題有興趣。
巫倩姿的那篇報導,「不符合版面規劃和新聞時效性不足」,可能沒有機會印刷在報紙上,但完成後會通過個人與單位的網站、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等平台發佈。月之海的報導,也已經完成了採訪,準備在12月上旬內發表。
巫倩姿和月之海,因為與楊倩的友誼,無意中成為了中國最早嘗試新聞眾籌的媒體人之一。但對於楊倩與她同事們來說,這是一次有意識的策劃。
11月上旬,楊的同事、亦是媒體人出身的馬偉強,在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一篇介紹國外新聞眾籌的報導,覺得很新鮮。楊和馬所供職的「眾籌網」,2013年9月上線,創辦人是一位谷歌的前產品經理。
眾籌網很快就將「新聞眾籌」付諸實踐,馬偉強和楊分別邀請了一些過去在科技和時尚領域相熟的媒體人,前來發起新聞眾籌項目,目前已上線13個。除了巫倩姿和月之海的項目,已經籌款成功的還有《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侯繼勇發起的《成都創業者生存環境調查》、《21世紀商業評論》記者羅東發起的《杭州:動漫之都的升級與轉型調查》以及科技博主信海光發起的《中國手游圈訪談》等項目,這三個項目的籌款金額分別是3400元、6000元和3000元。
侯繼勇說,他對這個選題有興趣,但苦於缺乏新聞時效性,很難從報社申請到出差採訪的經費。
現在,在96個資助者的合力下,侯繼勇籌到了這個選題的差旅費。作為回饋,這些支持者可以參加他組織的跑步、打籃球和讀書會等活動。
其中一位90後、從事服務業的支持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她一直是侯的讀者及微博粉絲,突然有這樣的機會,就去支持了20塊錢,「最終目的就是跟他跑步一次……只是想看到更多真實的報導而已」。
羅東從小就是動漫迷,愛收集玩具,過去做過不少動漫採訪,對中國本土動漫業的困境有頗多關注,但這個選題與他所供職媒體的報導風格並不吻合,「眾籌」讓他另闢蹊徑達成所願,將來所完成的報導,則可能直接發表在互聯網上。
信海光沒有單位束縛,他對手機遊戲領域感興趣,可以獲得資金支持進行採訪,何樂而不為。只不過他稍微有點遺憾,起初沒經驗,報出的籌款目標金額,對於完成一個系列訪談來說,可能不足,正考慮是否追加籌款。
在這些媒體人前來發起新聞眾籌項目的同時,這家新生的眾籌網也在2013年11月末舉行發佈會,直接以「國內首個新聞眾籌平台」來定義自己。此前,國內另幾家創辦在先的眾籌網站,側重科技、文藝、創意等領域,並沒有專門面向新聞眾籌,也罕有媒體人通過這些平台發起新聞項目的眾籌。
在發佈會上,網站創辦人盛佳的一句話在微博上被熱轉了一陣子——「並不是任何你認為好的選題都可以見諸報端,那些未見諸報端卻閃爍著創意火花的選題,或許能通過眾籌的方式獲得新生。新聞眾籌為有想法有追求的媒體人提供一個新的玩法。」
這也許不僅僅是媒體人的新玩法,馬偉強說,除了媒體個人,已有《週末畫報》與《環球時報》等報紙在與他們接洽,研究以單位名義發起新項目的可行性。
在這方面,美國已有先例,且成績不俗。這幾年來,各個眾籌網站上,新聞項目的發起人以公民記者、自由撰稿人、小型網絡媒體居多。但在Kickstarter上,2013年最耀眼的新聞眾籌項目,來自傳統媒體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這個選題是由記者走訪世界各地,追蹤一件T恤從棉花到銷售的全球之旅,並以視頻、圖片、文字、圖表等形式組合的方式在網站上呈現。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作為回饋,資助25美元及以上的人可以得到一件報導裡的T恤。14天的籌款期裡,這個選題得到了超過兩萬人總計59萬美元的支持,是其籌款目標的十倍以上。現在,這個甚至動用了無人機拍攝的多媒體報導,已經出現在了NPR的網站上,被中國同行評價為「狂拽酷炫」。
自己成功的籌款經歷,讓一位參與者想起了供職媒體一個以「地方地理」為主題,後因缺乏廣告而停辦的欄目。「這樣的欄目和廣告客戶沒有關係,沒有人給它投廣告,但如果可以通過眾籌的方式吸引喜愛地方文化的網友們支持,可能就有另外的生存機會了。」
其實,在巫倩姿等人之前,這些年國內已零星出現了一些通過在互聯網上自行眾籌資金,來完成新聞選題的先例。曾先後在《中國經濟時報》、財新傳媒《中國改革》、《經濟觀察報》等媒體從事調查報導,現為自由身的劉建鋒是最新的一個。
劉建鋒的靈感,來自一位在微博上成功眾籌到幾千元錢去台灣報導「大選」的南京大學學生陳思樂,與陳思樂的交流促使他開始關注眾籌式生存。
2013年7月,他通過微博和博客,貼出了一個《獨立記錄者誠徵後援》的計劃書,稱「我準備以獨立作者和社會問題觀察者身份,用獨立調查的手法,選擇一些制度問題、重大公共事件、爭議新聞人物以及重大內幕進行報導,一年完成4-6個選題」。
他開設了一家淘寶店舖,以100元為單價,出售總計2500份優先「閱讀權限」。「100塊,也就是現在看場電影的錢。」他說。
「我也考慮過是否通過眾籌網站籌資,但很快發現不可行。在這些網站,項目發起人必須明確宣佈自己的選題,並以此展開籌款,但我所調查的選題,往往是不能提前大肆張揚的,否則可能遭到干擾。」劉建鋒說,最後自己選擇了上述淘寶店的模式,購買者購買「閱讀權限」的時候,並不知道將來會收到什麼報導。
憑藉劉建鋒過去從事調查報導的名聲,以及李承鵬等「大V」的轉發宣傳,他說現在已經籌得相當於出售2000份權限的資金,其中包括一些提供大額資金支持的陌生人。而在他的淘寶店裡購買者評價頁面裡,可以看到一些購買了1份或幾份「閱讀權限」的買家寫下的祝福話語。
10月中旬,劉建鋒署名「獨立調查作者」的第一篇報導《平度超限戰》也已經出爐,主題是《新世紀週刊》記者陳寶成山東平度老家的「七年拆遷戰調查」。8月,陳因老家拆遷問題與當地警方發生衝突,後被逮捕,這起拆遷紛爭也因矛盾激化在互聯網上廣為人知。
《中國財富》記者宋志標等人,則做了另外一種嘗試,他們都選擇了通過個人微信公共賬號進行眾籌。
新聞評論出身的宋志標,並不提前預告為某個主題籌款,仍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撰寫評論,只是在末尾附上支付寶轉賬鏈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後自行打款,「小額贊助」。
宋聲明,這是一次起於崩塌的傳播舊格局下的「寫作上的實驗」,借此可以瞭解微信公共賬號訂閱者為內容付費的意願。
另一位11月開始通過微信公共賬號嘗試眾籌寫作的知名媒體人也提出了類似的「實驗」想法:「我不缺錢,也拒絕過一些贊助意向,只是想實驗一下眾籌這條路,能不能走通。」他在發起眾籌的時候還寫道,如果這一次眾籌成功,以後新的題材也可考慮用此方式。
迄今一個多月的實驗下來,宋志標的結論是,訂閱者裡付費者佔比1%,但這1%的人裡面,有約一半的人有過重複贊助。在他印象裡,收到的贊助,少到一元五角,多至上千,又以100元左右的金額居多。
在幾年前的博客時代,就有一些寫作者嘗試過宋志標這樣的先閱讀後贊助模式。一位2011年嘗試過的博客作者說,當時支付寶尚未開放個人收款插件,讀者付款非常麻煩,開通一年僅收到了41.18元。2012年,他替換了支付寶的收款插件,但此時博客早已式微,他至今沒有收到超過100元,還有人因為這個功能,給他留言說,「該醒醒了」。
不論是在眾籌網站上發起項目,還是個人獨立在互聯網上眾籌,選題的安全性都是被首要考慮到的因素。
馬偉強的解釋是:眾籌網站只是籌款平台,不涉及報導選題的發布,這些報導自有其發佈的媒體平台把關。
即便這樣,他們也不歡迎意識形態、政治性以及攻擊性的題材,以免造成法律和政策的衝突。馬粗略地描述了一下原則。
馬說,目前還沒有發生因為這些限制而與新聞項目發起人在選題上意見相左的情況。
信海光和羅東等人,在接到眾籌網的邀請時,都主動想到了避開「扒糞」題材(「扒糞」一詞來源於美國19世紀下半葉的「扒糞運動」,意指新聞揭黑)。羅說,新聞眾籌是個新東西,一開始不能選擇尖銳的社會調查等激進題材,這樣的報導還是適合由媒體組織來操作,而不是媒體個人眾籌。
即便這樣,2013年12月初,眾籌網上的「新聞」這個類目名稱,被謹慎地改為了「資訊」,馬說這是出於風險考慮。在短期內,眾籌網上的新聞項目仍將集中在科技、時尚、娛樂和生活這些領域。
不過,眾籌網還是在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書面答覆中寫道:行業調查、深度報導、系列報導都可以在「新聞眾籌」裡實現……我們期待能有更多好的選題,更期待能在眾籌網的「新聞眾籌」平台上產生普利策獎。
另一家也提供文字作品眾籌的網站「讚賞」,雖未打出新聞眾籌概念,但其上線項目,不少也是媒體人的作品。這個網站的創始人陳序,有逾20年媒體從業經驗,他強調該網站的服務對象是「原創人」。
陳序說,「讚賞」目前是邀請制,選擇的作者都在專業素養和判斷能力上值得信賴,這些作者自有風險把握能力,知道自己的題材尺度。
在「讚賞」上,除了類似眾籌網那種發起項目籌款完成的模式,另一主要模式是資助者自由付費後取閱作者已完成文章。陳序對在中國通過眾籌進行新聞調查題材並不樂觀,「這樣的題材,可能因為管制等原因沒法完成,這就需要眾籌平台跟進退款等各種善後處理。這種不確定性,需要網站有很強的新聞專業判斷和很高的風險衡量能力。」
劉建鋒是所有新聞眾籌嘗試者裡最激進的少數人之一,他以個人身份眾籌資金進行調查,他說,自己是通過不提前暴露報導選題,以及「不情緒化做事」、「專業性敘述」、「不對個人有攻擊性」等方式,來降低風險。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周如南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眾籌新聞通過「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探索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和內容,這本質上是一場新聞革命。但眾籌新聞最大的問題在於,眾籌新聞可能變成迎合資助者的新聞生產方式。此外,還存在運作模式和合法性邊界尚不清晰、公眾新聞消費習慣尚待改變等問題。
我的第一個眾籌項目就出了岔子。一開始,我們為這款使用超級電容供電的藍牙音箱產品擬定了共8000美元的納稅成本和間接成本,但在距籌款結束還有兩天,目標進度達到了97%的情況下,我卻把成本是多少這件事完全忘了。這件事給我的教訓就是下次啟動眾籌前,我一定會把額外成本做成超大海報掛在我視線所及的地方。
下面來說說這個失誤。
我們90%的規劃都是非常現實的。一個簡單保守的模式能保證一旦事情順利進行,我們不但能收回成本,還能獲取一些利潤。於是我開始想像如果規模達到現在的兩倍甚至十倍是什麼一種情況。而我們的失敗之處就在於忽視了眼前明確的目標而好高騖遠,這是這次眾籌中最大的失誤。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除了達成這個目標,其他都是鏡花水月。
如果你搞清楚了成功是什麼,那麼可以說你的眾籌項目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在明確了目的之後如何進行計劃。
首先,你需要檢視市場情況。4 First Names有一套非常不錯的開源數據可視化工具,能夠讓你直觀地觀察潛在市場的全貌。Kickstarter的數據在這套工具下以漂亮的3D圖表呈現,他們統計了所有的Kickstarter的項目,圖表中的每個點都代表一個項目,圖中明亮的對角線則意味著項目往往都會達成籌款目標。
可視化效果很酷,而更炫的就是它抓取了網站上每個項目的數據。在著手準備之前,我們使用過濾將上述項目縮減成「籌集超過2000美元」的「產品設計」類,得到了2085個結果。我們相當確信的是,我們能在第一天得到來自朋友和家人的2000美元贊助,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達成,後面的路也不會好走。
在這份類似產品的名單中,我們使用了簡單的統計學技術來計算我們的資金目標。我們發現,籌款目標在2.5萬到3.5萬美元之間的項目最後有45%都達到了目標,而3.6萬到5萬的目標區間裡只有35%的項目成功。更具體的是,有關音頻的項目中,超過3萬美元的項目最後達成籌款目標的只佔了21%。
考慮到這款產品的定位和媒體爆光度,我們確定了3萬美元的目標,我們認為自己的產品對消費者還是有吸引力的。
目標確定了,接下來就是制定價格。我們使用Facebook與SurveyMonkey進行了一個簡單調查,這一項的花費是20美元。但是下一次我可能會直接使用SurveyMonkey的付費調查而不是Facebook廣告,因為前者能得到更準確的樣本。
我們的調查採用了Van Westendorp價格敏感性分析法:為潛在的客戶展示產品,並讓他們按以下順序給出四個心理價格:
1. 太貴了
2. 太便宜了
3. 有點貴
4. 比較合理
將調查結果繪製成圖表,你得到了一組四條曲線,它告訴我們有多少人不願意購買這款產品,又有多少人對它感興趣。
結果和我們最初猜測的300美元非常相近。那的確是一個合適的定價,因為一旦繼續增加50美元,潛在客戶數量就會減少30%。
調查結果讓我們明確了產品需求曲線的斜率,但沒有參考點。所以我們將12個相關的音頻類眾籌項目放在一起做出了這張圖表,以便瞭解價格區間和相應的支持者的關係。加上此前預計的銷售量,剩下的就是在連續的價格和目標範圍內確定最終的定價了,這最後的定價決定基於我對這款產品長遠的打算。
現在,我們有了統計學上合理的籌資目標以及零售價,以及最可能的銷售量。這款產品的間接成本和單位成本,包括物流費用和8%的分成(3%的刷卡費和5%的網站提成)。於是我們基於這些計算又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模型,並依此調整了定價和目標。
在這裡我犯了一個大錯。
我當時的想法是讓定價隨著籌款的進行逐漸提高,而且我現在還認為這是個好主意,雖然這次搞砸了。定價不但要讓消費者相信他們購買的產品值那個價錢,也要表現出一種過了這村沒這店的緊張感。
一開始,我們設置了25個「早起的鳥兒」名額(最優惠的價格/最早發貨),這些名額在第6天全部被認購,這和我想像中的情況差不多,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但當價格隨著第二階段的到來增加了50美元時,無人問津的情況發生了。
問題的原因出在我的胡蘿蔔加大棒定價模式。最初50美元的折扣(胡蘿蔔)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吸引力,但它反過來也對後來的購買者產生了強烈的反作用。如果需求足夠高,第二階段(100個)的銷售順利,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但事實恰恰相反,第二階段的銷售數字並沒有增長,反而暗示人們沒必要立即下單,畢竟還剩97個。
在籌款即將面臨失敗的時候,我們在第16天突然得到了一大筆現金投資。於是我們又增加了「早起的鳥兒」的名額。請務必注意,如果你打算做分級定價,一定要確保每個階段之間的差額足夠小!我認為設立一個名義上的「零售價」會促進於中間階段的銷售,但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
從現在來看,其實最難的是網站流量的計劃。我最初以為,只要達到10000點擊率就能達到目標,而結果卻需要接近20000才行。目前的轉換率在0.5%左右,大多數的轉換來自於Facebook和直接訪問的流量,來自我們自己的Facebook專頁的幾乎沒有。
獲得媒體曝光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為此我們製造了一些試用機寄給各大媒體(我們也不可能直接要求他們進行報導)。這樣的項目成為「新聞」的時間點只有上線第一天,達成目標的那天以及結束前幾天,上述的時間段一定要把握住。在其他時間,我認為你必須找到產生流量的替代方案。
媒體對我們產品的報導還算不少,大約有30篇文章,但平均下來每篇只能帶來很小的訪問量和銷售量。我很驚訝地發現一些報導的轉化率非常低:比如Digital Trends上的這篇文章得到了650個贊,但同時我們的CrowdSupply頁面只有350個贊。
更幸運的是,我們再一次獲得了一大筆投資,如果沒有它,這個項目早在幾個星期前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如果能夠再來一次的話,我肯定不會開放國際購買了(美國以外的支持者實際上非常少),不但能省下一筆錢,還能在定價上有更大的調整空間。
除此之外,這個項目還讓我成為了一名臨時的全職互聯網營銷,實際上我只是想把產品造出來,但是我不知道除了眾籌還有什麼別的方式能籌集到資金。所以無論如何,這也是一個勝利(假設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達成了目標)。
一. 投資風險:三大博彩市場,股權眾籌居首
我國有三大公開的博彩市場,即彩票市場、A股市場與股權眾籌市場。在三大市場中,股權眾籌的投資風險居首。
彩票市場的特點是:
(1)籌碼小,低的1元即可參與;
(2)經過市場教育,「彩票」早已成為賭博的代名詞,大家都是抱著碰運氣的心態參與;
(3)彩票市場是我國法律明確允許合法存在的市場。因此,彩票市場的投資風險可控,也不存在法律政策風險。
吳敬璉先生曾稱我國的A股市場為「賭場」。但是,我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至少
(1)合法存續經過律師背書;
(2)財務報表經過專業會計師審計;
(3)經過券商保薦與證監會核准,我們的證券監管機構也反反覆覆教育股民,「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大家對投資A股市場有風險意識與風險預期;
(4)萬一發現風頭不對,股民還可以通過公開的交易市場用腳投票開溜走人;
(5)A股市場也是我國法律明確允許合法存在的市場。因此,A股市場雖然投資風險較大,但有些風險對沖機制,也不存在法律政策風險。
最耐人尋味的是股權眾籌。當我們扒光股權眾籌「互聯網金融」這身時髦華麗的馬甲,我們就會發現:
(1)投資者參與股權眾籌的籌碼都挺大。最低投資門檻通常都上萬元;
(2)眾籌企業基本都是早期小微企業,抗市場風險和行業風險能力弱,投資風險巨大;(3)眾籌企業信息披露簡單粗糙,投資者與眾籌企業信息極其不對稱,很難判斷企業的真實運營情況;
(4)我國的信用體系不健全,違約成本小。有的股權眾籌企業公開承諾投資回報。股權眾籌平台忙於跑馬圈地,有意或無意地無視這種行為;
(5)眾籌企業投資回報週期長,股權也不存在公開的交易市場,流動性差。投資者投資後,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退出渠道很少;
(6)我國《證券法》明確規定,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或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超過二百人的,均構成「公開發行」。更為重要的是,非公開發行證券不得採用廣告、公開勸誘和變相公開方式。這些規定至今仍然有效。我們的股權眾籌平台雖然形式上只對註冊的會員公開,看似有個閉環系統,但眾籌企業卻在半遮半掩地通過眾籌網站主頁或微信在公開推介企業的眾籌計劃。如果操作不當,眾籌企業有被認定為非法證券活動的嫌疑,操作不當甚至有構成非法集資刑事犯罪(「擅自發行股票罪」)的風險,眾籌平台有共犯的風險。與我們國家不同的是,美國通過《促進創業企業融資法案》(簡稱「Jobs法案」),已經明確有條件放開了企業通過股權眾籌平台公開發行,不存在法律政策風險;
(7)我國的股權眾籌平台並沒有做足投資者投資風險教育與提示,也沒有採取足夠的證券發行反欺詐措施;
(8)很多參與股權眾籌的投資者並不是專業投資人,缺乏估值、投資與投後管理能力,風險判斷與抗風險能力弱。更大的隱憂是,很多非專業投資者抱著買原始股爆富的心態參與;
(9)股權眾籌參與者眾多。三五年後潮水投資者退出裸泳,項目投資失敗極易引發政府敏感的群體事件。
因此,我們說股權眾籌的投資風險位居這三大博彩市場之首,並不為過。
二. 在迷霧中前行
「我們尊重每一個創業想法,更相信那些看似天方夜譚的故事。我們相信,在天使匯上,即使只有一個想法,只要團隊靠譜,也能融到資金;我們相信,即使沒有盈利和收入,只要前景可期,也能融到資金;我們相信,只要能賺錢的企業,即使VC不投你,在天使匯上也能融到資金。」 by《天使匯新版適用攻略之創業者版》
我對股權眾籌吐了這麼多槽,但並不是來砸場子的。一方面,股權眾籌存在的這些問題,不管我說,或者不說,它們都在那裡,不增不減。只有我們對自己比對敵人狠、置之死地而後生地自己先承認下這些問題,並且「I see, I come, I consequer」地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這個行業才是有希望的;另一方面,我的吐槽並不能改變這樣一些事實,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一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是社會各界一直在呼籲、但從未被解決的頑疾;在我們這個航空和高鐵時代,肯定罕有人再騎著小毛驢從三亞橫跨哈爾濱。對於那些有創意、有技術實現手段,甚至可以做出初級產品的創業者們,傳統的吭哧吭哧干五年十年攢點本錢再去創業這種模式既費力、又不討好、更沒必要;我們目前正在嘗試建立起多層次資本市場與證券發行註冊制,但是,即便是在早已經完成這兩項制度建設的美國,除了OTCBB與粉單市場(Pink Sheets),股權眾籌也正成為美國初創企業種子輪或天使輪融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美國的硅谷文化與「科技+資本」推手孵化了惠普、微軟、雅虎、Google與Facebook等一批車庫創業企業,武裝上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等優勢的股權眾籌也完全可能為中國孵化出一批偉大的車庫創業企業,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眾籌企業取得投資回報。
股權眾籌平台一頭連著資金需求端的中小企業融資,一頭連著資金供應端的投資者保護。「換床治不好感冒」。股權眾籌即便披著「互聯網金融」這身時髦華麗的馬甲,它也得解決傳統金融行業就已經存在、股權眾籌也無法迴避的投資者保護這個核心問題。只要我們的選擇不是做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不是做睜眼說瞎話的江湖騙子,也不是做出事時捲款開路的范跑跑,我們就得去解決投資者保護問題。我們的創業者們已經在迷霧中啟航試水,出現了以天使匯、創投圈為代表的北派股權眾籌平台和以大家投、我愛創為代表的南派股權眾籌平台。為了避免我們把這個朝陽產業做成夕陽產業,為了避免我們的先行者成為先烈,為了避免我們把喜事做成喪事,為了我們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嘗試從股權眾籌的4個參與方端口入手,提出以下問題供大家吐槽、拍磚或思考:
1. 政府端:制定遊戲規則
美國研究者機構、企業家與奧巴馬一起遊說推動美國國會通過了Jobs法案,這為AngelsList, Wefunder, FundersClub等美國股權眾籌平台的發展掃清了法律風險障礙。
法律政策風險卻至今是懸在我國股權眾籌平台上的一把利劍。美國Jobs法案對股權眾籌的一些監管經驗,我國的監管機構可以借鑑參考,包括:
(1)明確允許企業通過股權眾籌平台公開融資,但簡化公開發行的監管流程;
(2)將股權眾籌平台納入監管,但監管重點集中在眾籌平台是否已經採取足夠的措施進行投資者風險教育與證券發行反欺詐;
(3)給企業在12個月內的股權眾籌融資額設定上限。Jobs法案設定的上限為100萬美元;
(4)區分認證投資人與非認證投資人,並分別限制單個投資者在12個月內被允許投資於股權眾籌類企業的投資額上限。對於年收入或淨資產低於10萬美元的非認證投資人,Jobs法案設定的投資上限為2000美元,或年收入/淨資產的5%,三者以高者為準。對於年收入或淨資產高於10萬美元的認證投資人,Jobs法案設定的投資上限為年收入或淨資產的10%,但最多不超過10萬美元。這相當於政府為投資者止損,控制他們的最大損失上限;
(5)根據眾籌企業的不同融資規模,區分信息披露的繁簡程度。Jobs法案對融資額劃分為三個區間,即10萬美元以下,10萬美元以上50萬美元以下,50萬美元以上100萬美元以下。對於融資額超過50萬美元的融資項目,Jobs法案要求眾籌企業披露經審計的財務報表。
2. 股權眾籌平台端:投資者風險教育與證券發行反欺詐
我們很難想像,如果股權眾籌平台上企業欺詐盛行,三五年之後潮水退出,投資者們裸泳賠得精光,眾籌平台訴訟纏身,聲譽碎了一地,這樣的股權眾籌平台還會有任何公信力和前景。在跑馬圈地搶跑的同時,股權眾籌平台做足投資者風險教育與證券發行反欺詐措施,投資者們有風險保護與投資回報是對股權眾籌平台最好的宣傳推廣。
股權眾籌平台可以考慮採取的措施包括:
(1)設定投資者准入門檻。在4大股權眾籌平台中,北派的天使匯與創投圈都實行了認證投資人制度,沒有證券投資經驗的個人投資者被禁止參與股權眾籌。天使匯在網站首頁即旗幟鮮明地宣示「這裡都是精挑細選的投資人」。據稱天使匯提交申請的投資者有十幾萬,審批通過只有700多名。天使匯還聯合天使投資人起草發佈了《中國天使眾籌領投人規則》,採取「合投+領投人機制」。 南派的大家投提倡「全民天使」,對投資者並沒有設定準入門檻,沒有實行認證投資人制度,但鼓勵專業投資者領投,並對領投方進行獎勵。南派的我愛創對個人投資者也沒有實行認證投資人制度,但項目只有得到機構投資人的認可後,個人投資者才可以進行跟投;
(2)投資風險教育與投資風險提示。比如,在投資者在線註冊登記環節明確提示投資者「股權眾籌企業都是初創企業,投資風險大,有100%賠光的風險;股權眾籌企業投資回報週期長,且股權缺乏公開的交易市場與流動性,退出途徑很少;入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3)採取證券發行反欺詐措施。比如,對眾籌企業的董事、高管與大股東(比如,持股20%以上)做背景核實與司法執行(訴訟、仲裁、行政處罰等)調查。另外,初步建立眾籌企業與董事、高管與大股東的信用信息系統,各個股權眾籌平台信息共享,防止有劣跡的企業或個人流串重複作案;
(4)主動限制眾籌企業的融資數額上限。在我國建立起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與證券發行註冊制之後,企業可以通過主板、創業板與新三板公開發行融資,融資渠道選擇增多,融資門檻也在降低。股權眾籌將主要適用於小微企業的種子期或天使輪融資。與這個定位相匹配,股權眾籌平台可以主動限制眾籌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的融資上限。Jobs法案允許眾籌企業12個月內的融資上限為100萬美元。在可供公開查詢的融資項目中,天使匯項目融資額在25萬-500萬之間。大家投在20萬-1000萬之間,大半項目融資額在100萬之內。我愛創網站狀態為「籌資中」的4個項目中,最低融資額達到1000萬,最高融資額為3000萬。創投圈非認證投資人無法查看項目融資額;
(5)主動限制單個投資者的投資上限。股權眾籌通常參與者眾多,即便單個投資者投資數額小,積小成多,初創企業也可以實現種子期或天使輪資金募集。大家投對投資者設定的最低投資門檻是項目募資額的2.5%,我愛創的最低投資門檻是3萬元;
(6)禁止眾籌企業承諾投資回報。我看到有的眾籌項目公開承諾投資回報,眾籌平台默許;
(7)加強眾籌資金管理。這既是股權眾籌平台的應盡義務,也是避嫌防範自身風險的手段。大家投採用的「投付寶」就將項目投資款由興業銀行第三方託管。大家投無權動用這筆資金;
(8)建立股權眾籌行業協會或組織,加強信息共享、行業自律或管理。
3. 眾籌企業端:秀真實的生活照
股權眾籌企業應給投資者秀真實的生活照,而不是像霧像雨又像風的藝術照,或隆胸墊鼻造假。眾籌企業主動披露企業真實的業務、團隊與財務數據。這既是對投資者的保護,也是對眾籌企業自己的保護。在互聯網環境下,有劣跡的企業或團隊更容易實現「壞事傳千里」。基於初創企業本身固有的投資風險,眾籌企業慎重或杜絕承諾投資回報。
4. 投資者端:投資風險意識
大家投的創始人李群林說,股權眾籌不怕沒市場,就怕投資人太瘋狂。
非專業投資者應充分理解投資於眾籌企業的前述巨大投資風險。非專業投資者不適合抱著買企業原始股暴發的心態、將家庭資產或收入大額投資於股權眾籌市場。
三. 結語
地獄向左,天堂向右。我期待,我們的股權眾籌可以克服或減少它的魔性,發揮它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勢,為我國孵化一批偉大的車庫創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