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劉德華 麥紹棠 反面真相

2002-6-27  NM




早於半年前,金融界已流傳,中建電訊主席麥紹棠,與樂壇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擘面。至最近,事情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劉德華首先發難,於六月初入稟高院,向雙方合組的公司,追討千五萬元酬勞。兩星期後,麥紹棠還招,中建電訊向劉德華索償一億五千萬元損失,並申請禁制令,禁止劉德華在電視及電影中演出,雙方招來招往,火藥味濃。這對冤家往日原是好拍檔,兩年前二人一拍即合,合作投資天幕,還打算在網股熱火朝天之際分拆上市,齊齊搵快錢。怎料如意算盤還未打響,網股熱潮已退,這對拍檔見財化水;今年重新包裝想再上市, 卻因股權及話事權而告吹,最後還反面收場。與劉德華反目的麥紹棠,十年前憑淡水爛尾樓盤太陽城而發達,而且還與國務委員李鐵映的心腹稔熟。在大陸資金支持 下,他今天搖身一變而成為億萬富豪,背後人脈關係原來涉及李鐵映。劉德華與麥紹棠反面的傳聞,在六月初獲得證實。六月四日,劉德華突然向天幕的子公司,追討千五萬元的演員酬金。由於劉德華與麥紹棠旗下的中建電訊,各持一半天幕股權,事件暴露出二人交惡的端倪。麥紹棠於兩星期後來個反擊,中建電訊於上週四入稟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全面禁止劉德華公開演出,並指劉德華阻礙天幕上市,向他索償一億五千萬元,是劉德華所追討的十倍,事件令娛樂圈嘩然。受官司困擾的劉德華,上週日梳了一個碧咸頭,身穿粉藍色西裝,出席半島酒店舉行的簽約儀式。這天他簽約加盟唱片公司加 際娛樂,並宣佈明年世界巡迴演唱會大計,似乎未被中建的訴訟嚇窒。而近期與劉德華相當老友的麗新集團主席林建岳,以及導演王晶及劉偉強,亦坐在台下的嘉賓 席上,以行動力撐好友。劉德華與林建岳一碰面,便風騷地攬頭攬頸,然而提及與中建電訊的官司時,劉德華即刻顯得非常緊張,有點不知所措。記者引述中建電訊 入稟狀,指他私下與街外公司合作開戲,並把部分版權出讓,違反股東協議。劉德華馬上回應:「佢(麥紹棠)應該知道,因為我曾經面對面向他講過,公司開會時亦有提出。」至於被指阻礙公司上市,他更為肉緊:「如果公司適合上市,我一定會配合,事實上半年前已經開始傾緊。既然已經傾緊上市,佢就更無理由未睇過盤數啦!……我對他們提出所有指控都好驚訝!」

變陣上市難產投資銀行界盛傳,兩人確因上市一事而鬧翻。事緣天幕去年底,變陣與導演杜琪峰合組銀河映像,並計劃今年在創業板上市。銀河的主要業務,除了開拍電影之外,還會打本給別人投資開戲,形式恍如創業基金。據投資銀行界消息透露,銀河映像的上市事宜,已籌備得如火如荼,並已印好招股書,還委任杜琪峰出任主席,劉德華也是董事之 一。然而差不多準備就緒之際,事情卻突然拉倒。「大概在五月最後一個星期,銀河還請我們一班做企業財務的,去食午飯做路演,不過在之前一日突然取消。「我 們也感到愕然,因為聽講連包銷的工作都已搞掂,今次銀河找了一間台資商人銀行,連同『天下第一庄』蔡鶴雲老友Peter高,幫手包銷,已經七七八八。聽聞 是因為麥紹棠及Emily Chan(金英證券董事陳綺薇),唔肯簽上市協議書。」一投資銀行家透露。據投資銀行界估計,麥紹棠與劉德華決裂,皆因雙方就股權分配,及最終話事權上意見分歧,最後一拍兩散。

合作進軍互聯網劉德華日前透露,他是經金英證券董事陳綺薇,介紹認識麥紹棠。而外界傳聞,由於當初陳獻計教路,故是次銀河擬上市, 麥紹棠亦有預她一份,她是股東之一。今年三十八歲的陳綺薇,以藝名愛美麗曾在商台任唱片騎師,那時她已認識劉德華。九○年,她進身金融界,由經紀做起,其 後從事企業融資工作,故結交了不少城中名人,如中國星的向華強太太、華置老闆劉鑾雄。在她穿針引線下,劉德華與麥紹棠於前年一月初合作。專攻互聯網業務的 中建電訊,宣佈入股劉德華旗下的天幕五成權益,與劉德華合作推出andylau.com。其後中建買入另一上市公司中建數碼,同年七月,中建把天幕的上市股份認購期權,賣給中建數碼,以換取一筆中建數碼的認股權。當中劉德華分得四千萬股中建數碼認股權,每股認購價一毫,較當時股價一元,大幅折讓九成。

初 期甜蜜蜜合作初時,二人關係非常融洽,劉德華還經常到麥紹棠家中吃飯。與麥紹棠關係密切的《號外》雜誌,不時以劉德華作為封面人物。而《號外》內還發生了 一段小風波,反映麥紹棠當時對華仔寵愛有加。九九年底,一期以劉德華做封面的《號外》,其中一頁在印刷後由人手掉,事緣作者曾凡在文中用 「dogcome」字眼來介紹劉德華的andylau.com,似乎有貶低之意,文章因而被「閹割」。兩星期後曾凡更被《號外》炒魷。至今曾凡仍為此惘 然:「我到現時都不明白點解,公司亦無表示我哋應該點樣對待劉德華個訪問,當時我亦不知道麥紹棠是《號外》的大老闆。」那時《號外》由七位文化人士,包括施養德持有,施養德追隨麥紹棠多年,他們於二○○○年把《號外》賣給中建電訊。

市況逆轉關係變差隨着網股熱潮在前年底爆破,天幕上市一 事固然因市場氣氛欠佳而推遲下來,而劉德華在投資中建數碼股票時損手,劉德華與麥紹棠的關係亦有所變化。據知劉德華在前年底,以認股權認購四千萬股中建數 碼後,馬上在市場放售,那時每股一元,而認購價只一毫,劉天王賬面淨賺三千多萬。其後,劉德華不單入市追買中建數碼,還拉攏家人親戚朋友一起買,並由他負 責包底。可惜中建數碼股價,隨後不斷沉底,至今跌至兩毫,劉天王損失自然有口難言。此外,上市不 成的天幕,因開拍電影的預算及賬目,股東雙方種下嫌隙。例如中建電訊指控劉,在未經中建同意下,私下找林建岳旗下的環亞,一起投資《愛君如夢》,把一半片 權讓給對方,引致雙方對簿公堂。劉德華日前出席簽約儀式時,亦大感無奈:「我真係覺得自己唔適合做生意,我還是做回幕前好些。」說罷還對身旁正計劃投資開公司的張衞健忠告:「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你要自己小心啲!」

生產電話起家出身藝人的劉德華,與股壇老手麥紹棠過招,自然倍感吃力。麥紹棠現操控四間上市公司,其中旗艦公司中 建電訊,現市值六億多,麥紹棠所佔兩成股權,市值達一億四,而名下暫時未控有物業,報住地址位於灣仔會景閣。而劉德華現持有物業市值不足四千萬,即使較早 前投資物業獲利五千多萬,合計亦不足一億,枱面上財力,較麥紹棠遜色。現年四十九歲的麥紹棠,在商場打滾二十年,而且在大陸人面廣闊,來頭不簡單。麥紹棠 畢業於香港仔工業學院,修讀電子工程,「他最初(七幾年)在美國通用電子旗下的一間公司打工,公司專做收音機的transistor(晶體管),麥紹棠做技工。」一位認識麥紹棠的電子廠廠家說。及至八○年,麥紹棠入股一間位於觀塘的邦威電子,公司主要是生產室內無線電話,出口美國。八八年他把邦威出售,並移民加拿大,但不到三個月便返回香港。八九至九二年間,麥紹棠返大陸開設中翹電訊,生產無線電話。

靠爛尾樓上市九 二、九三年正值國內房地產熱潮,麥紹棠轉投地產生意。由於他早前投資的邦威,在惠陽縣設有廠房,所以在當地有一定的人脈網絡。他旗下的中翹,與中方的惠陽 三和集團及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合作,在惠陽淡水鎮發展太陽城,麥紹棠成為主腦人,在香港推銷這個包括二千個鋪位、四百多個住宅的工業區。養德堂老闆施 養德還拍住他,在香港招攬買家。九三年底,麥紹棠以中翹名下的一成太陽城股份作價,另加四千多萬取得上市公司連域的三成九控制權,借殼上市, 並易名為中翹電訊。中翹在港出售太陽城樓花後,卻適逢大陸宏觀調控,中資夥伴突然「閂水喉」,爆發多宗淡水爛尾樓事件。太陽城在九六年,亦同樣爛尾收場, 苦業主不斷找麥紹棠追討,他總是避而不見。在九六年的中翹電訊股東會上,太陽城業主在門外聲討,嚇得他要從酒店後門落荒而逃。

大陸人脈網絡廣雖然太陽城爛尾,但麥紹棠卻「過了海就神仙」,不單控制了上市的中翹電訊(其後再改名中建),最後還把上市公司那一成爛尾樓業權,賣回給惠陽政府,換回另一幅工業用地。借殼上市後, 中建電訊一直主力生產室內無線電話。據麥紹棠的行家表示,麥與國內郵電部單位稔熟,「麥紹棠間廠供應國內電訊部門電話,生產量好多,不過佢啲電話質素麻 麻,我相信只是谷銷量,無乜錢賺。」一認識麥紹棠的廠家說。九七年八月,股市熾熱興旺,中建電訊亦乘勢以一供一形式,供股集資了二十二億多,不少是中資企 業參與認購,包括新華通訊社旗下的金鼎公司。資金充裕的中建,四出投資國內電訊業務,其 中以中中外形式與中國聯通合作,在山西及上海興建GSM網絡。「麥紹棠在惠陽電子城開廠期間,與主管惠陽的惠州市副市長李鴻忠很熟,李氏是當時國務委員李 鐵映的心腹,曾做過他秘書,好有勢力。其後麥紹棠搭上國家經貿委內部官員,從而搭上中國聯通。」一認識麥的中方人士透露。

公司蝕 錢照加薪除以六億多大舉投資GSM網絡外,中建電訊亦花了三億多於大陸其他投資;另外以千六萬入股時富證券時,借出兩億供周轉;再買入HK Net(沒公佈作價),廿億元資金,在「不經不覺」間漸漸耗光。前年一月,網股鬧哄哄之際,中建又再配股集資九億,其後四出投資互聯網業務,包括以一億買 入一成明報網,以一億一買入中建數碼上市殼,與天幕合作等。然而網潮爆破,中建趕不及把旗下互聯網業務分拆上市套現。過去幾年,中建多番四出搜購,而公司業績差強人意,連續五年蝕錢,去年更因炒燶股勁蝕六億九千萬。但主席麥紹棠卻依然快活,皆因他的董事袍金由九七年的三百五十萬,躍升至去年千八萬。難怪投資界對他不予好評,「麥紹棠這樣管理一間上市公司,與他合作做生意,一定要好小心!」

劉德華、麥紹棠官司撮要4/6劉德華向天幕的附屬公司亨泰環宇索償,入稟高院追討千五萬藝人服務酬金。18/6麥紹棠透過中建電訊旗下公司,入稟控告劉德華違約,申請禁制他的演藝活動,同時追討一億五千萬元損失,五宗指控如下:1劉德華擅自委任Winson Chan出任天幕的董事總經理。2影片《愛君如夢》、《全職殺手》、《阿虎》的部分版權,在未經中建同意下,賣給其他公司,其中《阿虎》的版權賣給向華強的中國星。3未經中建同意,與一百年電影公司拍攝《瘦身男女》及《嚦咕嚦咕新年財》。4劉德華未有知會中建下,去年舉行個人演唱會及拍攝其他公司電影,違反雙方協議,對天幕造成損失。5指劉德華拒絕交出天幕的賬目,妨礙公司於創業板上市,令中建未能出售當中四成八股權予深圳寶博實業,導致損失一億五千萬元。

太 陽城苦主追討經年九三年中,徐太和家人因受「太陽城」的廣告吸引,一口氣買下六個相連鋪位和一幢洋房。「我見惠陽政府和建設銀行都是發展商之一,而且一分 錢一分貨,『太陽城』的五千呎洋房要二百幾萬一幢,加上展銷會又好多人,真的不到你不信。」徐太將麗港城八百呎單位,以三百多萬出售,賺了一百七十萬元; 又把鋪頭加按,籌夠共二百四十萬首期,去支付太陽城的三成樓價。徐太在大陸開廠,可常到地盤看進度。但一年多過去了,仍只見地盤,便知爛尾的可能性很大。 徐太原應在九五年六月收樓,但至八月三十一日,才收到一封麥紹棠簽名的信,表示收樓要延遲至十月尾,並再一次強調,若工程沒有完成,會將已付款項連兩個月 利息退還。此後,徐太再沒有收到任何信件及退款。徐太忍無可忍,遂聯絡其他爛尾樓的業主,在九六年七月中舉行一次大遊行。八月時,再與三、四十名「太陽 城」業主,到當時麥紹棠的淺水灣住所和火炭的公司抗議。終於,事件驚動北京政府,成立 「廣東省商品房糾紛投訴處理專責小組」,決定「太陽城」業主可以樓換樓方式,換回相同樓價的單位作賠償。徐太選擇了廣州明珠花園的三個高層單位。九八年, 徐太收到收樓通知。以為雨過天青的徐太,聯同其他「太陽城」業主,在天光道馬會中菜廳,擺了八圍酒宴請麥紹棠,並頒贈印有「誠信」的錦旗予他以作答謝,但 當時麥紹棠並無親自領旗,而由同行的秘書代領。不久,徐太卻收到明珠花園的發展商通知,單位被按揭銀行之一的廣州市農行城南支行,向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查 封。直至四年後的今天,事情仍未解決,徐太不斷向專責小組投訴亦不得要領。上月尾,徐太再收到明珠花園的發展商來信,承諾三個月內會辦妥換樓事宜。徐太亦 決定,若限期過後,事情仍未解決,將聯同海外其他業主在世界各地刊登報章廣告,以表不滿。

麥紹棠一對寶貝兒子麥紹棠有兩個兒子,分別是二十 二歲的麥俊翹和十八歲的麥允然,二人雖其貌不揚,但對傳媒和娛樂圈卻十分熱衷。大仔麥俊翹又名阿寶,曾在加拿大和日本留學,深受東洋文化影響,有個日文名 叫Takawai。他自言與日本的潮流教父藤原浩相當老友,有意進身為香港的潮流之父,實情是「有錢自然有潮流」。阿寶是典型的少爺仔,三年前他率先購入 平治Smart Car,又引入首對Nike Gravis波鞋,就引以為傲,接受傳媒訪問。麥紹棠利用上市公司中 建電訊,搞了一份《Milk》雜誌,就是由阿寶主理,專門介紹青少年潮流產品。在鰂魚涌的辦公室內,阿寶不時向同事炫耀一下自己一部枱頭最新款蘋果電腦, 又喜歡向記者展示他的人形玩具公仔,與他接觸過的記者都說:「阿寶最鍾意人哋讚佢。」阿寶與母親姚如英各佔五成,開設了四間名為Overheads的店 鋪,專賣潮流T恤、波鞋以至Star-War公仔,但觀其生意普通。至於次子麥允然,藝名叫麥浚龍,又叫Juno,他一心要闖入娛樂圈,自薦向環球唱片做 歌手,並於年初正式簽約。外間有傳聞指以Juno的「條件」,入娛樂圈都是因為麥紹棠向環球施加壓力,但環球總裁陳小寶已否認。不過Juno就獲得安排到 日本學跳舞,師父是安室奈美惠的老公,又得到陳潔靈擔任他的唱歌老師,待遇認真不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56

富豪搶買神華真相


2005-6-2  NM




本週四,全國最大的煤礦國企神華 能源將公開招股,集資二百八十億元。在國際煤價到頂的環境下,神華的前景,本應高處不勝寒。不過,李兆基、鄭裕彤、郭鶴年及榮智健等大孖沙卻一致看好神 華,各入股七億八千萬元。四叔、彤叔近年投資國企股屢有斬獲,自然食髓知味;而鮮有出手的郭鶴年及榮智健,則覬覦內蒙古資源,齊齊為開發大西北的商機打通 經脈。神華能源未上市,已懂得營造明星效應。除獲全球第二大的礦業集團Anglo American事先張揚入股近十二億元外,一眾香港富豪,如李兆基便私人科水七億八千萬元認購新股,禁售期為一年。近年幾乎逢國企必買的李兆基,去年底成立私人家族投資公司恒 基財經時,早已教精記者,說環顧全球股市,以國企股前途最好。當時他說:「全世界都在逼人民幣升值,但外人買不到人民幣,而不交收遠期合約的溢價太高,又 不能實物交收。國企股做的是人民幣生意,投資國企股,便能間接投資人民幣。」事實上他亦說到做到,恒基財經管理的逾五百億元資產中,近六成是股票投資,以 國企為主。四叔揀股,首選有國家做後台的,而神華能源便正合其心意。神華的母公司,神華集團的前身為內蒙古礦業部,十年前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由中央直接管理,故其管理層個個都是高幹,如現任董事長陳必亭。「陳必亭七九年已經是副局級幹部,未入神華前,是江蘇省副省長。」有出席上週四上市推介會的基金經理說,陳氏在港名氣不大,但與李兆基、鄭裕彤及榮智健等人素有交情。是次神華上市,陳氏邀請入股,自然人人俾面;四叔及彤哥更雙雙現身推介會,樂做人肉宣傳。

大 孖沙看好能源市場不過說到要拎出真金白銀,數口甚精的鄭裕彤,當然不會如盲頭烏蠅般胡亂投資。相反,他認真得派出大內總管魯連城往內地礦場考察,深入礦坑 了解煤礦運作,後者認為生意有得做,才放心落重注入股。而榮智健與神華更早是生意拍檔,去年初,榮太子旗下的中信泰富便和神華合作,成立北方聯合電力,大 搞西電東送,齊齊搵真銀。大西北的無限商機,就連大馬糖王郭鶴年也抵不住誘惑。四年前,還是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帶隊往西北考察時,郭鶴年已派出長子郭孔丞 前去取經;後又親自遠征去內蒙品嚐小肥羊,與當地政要打交道;更投資十八億元分別於包頭、呼和浩特和滿洲里,興建香格里拉酒店。郭鶴年千里迢迢的建酒店探 路,醉翁之意其實在西北的煤資源,而其誠意看來已打動中央。二月時,神華宣布與郭氏旗下的私人公司嘉里化工合組企業,生產聚乙烯、甲醇等煤化工產品。一分析員表示:「郭鶴年出資三十億元,係佢自己親自出馬視察,盤生意應該交俾次子郭孔演打理。」

招 股價昂貴大孖沙入股神華各懷其志,神華每手入場費低至四千六百多元又甚吸引,但散戶未必值得跟風買入。東泰證券聯席董事鄧聲興認為神華市值大,不如一般新 股容易於首日炒上,買入作中長線投資尚可,但以四、五釐借孖展認購則分分鐘賠本。誠然國內能源市場的確是肥肉一塊,神華於○二年才賺十六億元人民幣,去年 盈利已躍升至近九十億元人民幣,今年更將突破一百四十億元人民幣。若以最高招股價九點二五元計,預測市盈率為十二倍,同樣在港上市的兗州煤業(1171)的預測市盈率僅七倍多;神華其實相對甚貴。神華上市的業務看似多元化,包括煤炭、港口、鐵路運輸等,但實際八成經營溢利皆來自煤炭業務。換句話說,煤價高低直接主宰其生意興衰。神華去年內銷的煤價為每噸二百二十九元人民幣,出口則為每噸三百零五元人民幣;荷銀預期,神華今年煤炭平均售價應為三百二十元人民幣。

煤 價將跌但不要忘記眼前展現的,是煤業位處高峰的數字。今年國際原煤價格每噸逾五十二美元,但九六年亦曾低見每噸二十二美元;兗州煤業今日有十倍往績市盈 率,但也經歷過只得三倍的日子。那是九八年的時候,當年原油價格低至十二美元一桶,作為原油代替品的煤炭自然乏人問津,中央甚至要關閉兩萬多個小型鄉鎮煤 礦公司,以保國企。煤炭發電對環境污染嚴重,若非今日油價高企,煤股身價亦難以Ч升。現 時煤價水漲船高,各大煤礦都搏命購買機器增產,最終又會供應過多,使價格下跌。這樣的循環,周而復始。雖然陳必亭認為,內地煤炭市場仍求過於供,煤炭價格 會在高位維持約三至五年;但在宏觀調控的政策下,煤價能否持續高企成疑。事實上,自本年五月起,國家便調低了電煤出口增值退稅,由原來的百分之十一減至百 分之八,已將令神華今年盈利減少百分之五,至一百三十五億元人民幣。另外,華潤電力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王帥廷又預料,由於煤炭增產,煤價將於第四季開始回 落,明年供求可至平衡。而根據業內數據,國際原煤的長期平均價為每噸三十四美元,摩根士丹利預計煤價單於明年便會下調一成三,三至五年跌幅則為三成半。而 煤價每跌百分之一,神華盈利將減少百分之二。

負債高政策風險大當然身為國企,神華應有免死金牌,清盤、倒閉的風險較小。不過,內地煤業分散,又時有災難,中央現時的政策是鋤弱扶強,但對神華也有負面影響。譬如說,九八年,政府便逼公司接收了包頭礦務局等五間國企,其中三間瀕臨破產邊緣;一夜間神華由七千僱員,變成八萬人大企業。坊間說神華年輕,無一般國企的歷史包袱,並不可盡信。再者,據招股文件,神華於去年底總負債近六百一十億元人民幣,高出總資產值六成;其中一百四十六億元人民幣為短期債務,上市籌得的資金,三成半將用於還債。然而,在公司莫財的情況下,神華卻於今年三月派七十五億元人民幣特別花紅予母公司;明年又承諾多派四十六億元人民幣。對於其他股東,公司則無任何洹保證,非常大細超,投資前宜考慮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11

大元掘金真相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726157&time=2011-05-22&cl=106&page=all

尋找平台收購上市公司,利用重組金礦題材,吸引資金拉抬股價,最後退出獲利,「資本玩家」鄧永祥導演的掘金故事正在上演,這亦是中國資本市場「殼公司」獲利的典型樣本

《財經》記者 王培成 攝影 劉軍
 

  一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虧損,不是創新型公司,也不具備高成長性,卻製造出兩年漲幅超過10倍的奇蹟,現在股價仍能維持在高達30元以上。這並非虛構情節,而是正在A股上演。

  奇蹟的製造者是資本市場的「玩家」,其擬就收購金礦題材,吸引資金進入,令股價大幅抬升,遂擇機而退。

  實際上,大元股份收購金礦資產,尚未進入實質階段,亦未因此敏感消息而有停牌期,但仍引起無數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趨之若鶩。這其中,做局者、捧局者、入局者皆有。

  本刊記者通過長期調查採訪,還原了大元股份編織金礦題材的整個過程,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殼」重組故事。

  大元股份以其「盤子小、乾淨」,成為這類重組題材的絕佳滋生地。在A股市場,這樣的「殼」資源隨處可見,「殼」重組攪動市場異動亦屢見不鮮。而炒「殼」重組,不僅無益於資源優化配置,更扭曲了投資價值導向。

  上市資源稀缺、退市制度不暢,為此類亂象提供了制度前提。消解炒「殼」亂象,提高借「殼」重組門檻的同時,更應通暢市場的進入和退出制度,降低上市資源稀缺性。

  ——編者

 

  從內蒙古西北部巴彥浩特鎮出發,向西北方,經三小時車程,深入大漠,在低矮的山巒前,一片潔白、整齊的廠區,分外惹眼。

  走近廠區,酷似「凱旋門」的朱褐色廠區大門剛剛竣工,「珠拉礦業」四個金色大字閃閃發光。此處便是內蒙古珠拉黃金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珠拉黃金」)核心廠區。

  環視四周,儘是廣袤無垠的沙漠戈壁,此處離最近的水源地巴彥諾爾公蘇木(「蘇木」相當於「鄉、鎮」)約15公里,廠區依矮山而建,光禿禿的山後方,百餘輛大型採礦設備和運礦車正在日夜不停地開足馬力生產,一位工人指著一座座迅速被夷平的山包戲稱,「這就是搬山運動。」

  低品位金礦石築堆後,通過氰化鈉溶液循環噴淋,使礦石中的金溶解出來,再用活性炭吸附回收黃金,此方法稱為堆浸提金法,是一種最易操作、投資見效快的黃金生產工藝。

  正是這家日均處理礦石2000噸、生產黃金近40千克,晝夜不停運轉的金礦企業,承載著一家上市公司數萬投資者的黃金夢想。

  多年來實業資產始終沒有起色的大元股份(600146.SH),因為要收購珠拉黃金,從2009年起,股價被抬升663%,創當年兩市股票漲幅紀錄,被媒體稱為兩市「第一妖股」。

  大元股份至今30元以上的股價,仍靠這一收購題材維持。但顯見各方已生退意。數位公司高管離職,大股東強力減持。無奈之下,這場黃金迷夢的編織者鄧永祥浮出水面,親自出任董事長、總經理及董秘,三職於一身,亦開資本市場之先河。

  尋找平台收購上市公司,利用重組金礦題材,吸引資金拉抬股價,最後退出獲利。「資本玩家」鄧永祥導演的掘金故事正在上演,這亦是中國資本市場「殼公司」獲利的典型樣本。

  「玩家」鄧永祥

  走到前台的鄧永祥,有著不平凡的資本市場履歷,正是這些經歷,為其操弄大元股份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一位跟從鄧永祥多年的密友如是評價:以鄧的資本運作能力和嫻熟的操盤手法,他有能力控制大元股份每日K線的分時走勢。這與其在資本市場近20年的履歷一脈相承。

  鄧身高1.7米左右,體型微胖,見過的人皆評價其「精幹」。其祖籍湖南省華容縣,1971年2月出生。1994年在山西財經大學本科畢業後,被分配至大連市商委工作,但很快進入君安證券大連營業部工作,由此踏上了資本之路。

  由於其出色的才幹,鄧被逐步提升擔任業務經理、深圳自營部門要職等。後短暫進入國信證券,涉足典當行,接手永盛投資。

  在證券行業多年後,鄧永祥積累了豐富的操盤經驗,精通二級市場操作手法,同時,也結交了諸多資本市場的朋友。在其朋友看來,鄧性格中帶有湘籍人的爽快和仗義,是一個頗有水平、名副其實的「資本玩家」。

  據知情人士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鄧永祥參與二級市場買賣一家大連上市公司股票,並由此獲得了第一桶金。此後,鄧還聯合國內某大型券商自營部門人員,同湖南四位同鄉炒作多只股票,頗有斬獲。

  2001年9月,鄧永祥出資3500萬元,接手大連永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永盛投資)。2003年10月,鄧永祥銳意收購上市公司長興實業 (000827.SZ,已退市),從長興實業法人代表處託管1744萬股權,但在辦理股權託管手續時,文件被長興實業實際控制人當眾撕毀,長興實業內部矛 盾由此曝光。

  此時,永盛投資二級市場已重倉長興實業,股價快速跳水,鄧永祥蒙受巨額損失,債務纍纍,致變賣公司和房產。

  幾近破產的鄧永祥,利用其積累的人脈東山再起,又在「理財」吳忠儀表(000862.SZ)的過程中再次獲利千萬元,但因為二級市場操作違規,鄧在吳忠市被監視居住半年,後交出所有非法所得獲得自由。

  據鄧永祥的一位朋友介紹,在資本市場「玩」的圈子並不大,鄧永祥與他們幾乎都很熟絡,鄧還曾與一干朋友和往來密切的機構,「投資」過贛南股份(000829.SZ)、億陽信通(600289.SH)、*ST光明(000587.SZ)等多只股票。

  接近鄧永祥的人士表示,雖然鄧永祥每次得必有失,但在「圈子裡」認可鄧能力的人卻很多,很多人非常佩服鄧在二級市場嫻熟的操作手法和玩轉殼資源 的本領。掌控長興實業失敗後,鄧債務纏身,便在大連低調行事,其公開簡歷再也難見君安證券、國信證券、永盛投資等「耀眼」的字眼。

  鄧永祥還特意嚮往來大連的朋友交代:「到大連請不要和以前一起有往來的人聯繫。」

  儘管在大連曾經最繁華、開發最好的地段——老虎灘擁有一套矮層海景別墅,但鄧永祥長期居住在北京、上海。其在家鄉湖南華容縣購買的一處裝修豪華的兩層聯排別墅,供其母、姐、弟居住。

  一名接近鄧永祥的知情人透露,操作吳忠儀表未能有收穫後,鄧永祥便開始尋找下一個可操作的上市公司。大元股份因其歷史簡單、沒有複雜的債務糾紛而進入鄧的視野。正是因鄧的牽線,大連實德得以進入大元股份,鄧永祥在大元股份的第一次戰役由此打響。

  引入大連實德

  大元股份原為寧夏大元煉油化工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1999年上市,總股本2億股,上市後經營一直不理想,2003年該公司70%股權無償劃轉 給寧夏綜合投資公司。2005年,上交所對其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及其特別處理,簡稱由大元股份改為「*ST大元」,股價一直在2.5元左右徘徊。

  大連實德是大連大型的綜合性民營企業集團,2004年以來,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登陸資本市場就成為其發展的目標。

  此時鄧永祥得知大連實德的想法,遂從中牽線,將大元股份引入大連實德視野。

  2005年6月,大連實德以2.91億元總價,每股轉讓價格為2.08元,獲得大元股份14000萬股,佔大元股份總股本70%,成為大元股份絕對大股東。後因股權分置改革,14000萬股稀釋為12080萬股。

  大連實德進入之後,大元股份股價長期徘徊在2元至4元之間,直至2007年初,該股啟動上漲,同年5月,該股股價躥升至11元多。實際上,大連 實德欲重組大元股份的消息,早已在市場瀰漫。三個月後,大連實德宣佈要對大元股份重組。不過,停牌八個月之後,卻最終以「國內資本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市場 條件出現較大背離」為由,終止了重組方案。在「摘帽」後第一年的2007年,大元股份業績又虧損1800多萬元。

  2009年2月承諾的禁售期滿,大連實德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通過28次交易在二級市場迅速減持7000萬股,累計套現8.99億元。

  蹊蹺的是,減持期間,大元股份股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從11.23元上漲至15.53元。

  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這不排除是有人安排資金接盤之舉。

  2009年6月前後,鄧永祥決定將金礦注入上市公司。

  當年8月,上海泓澤世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泓澤)與大連實德達成協議,收購後者持有的剩餘大元股份5080萬股,協議每股轉讓價從6元提到9元再到11元。

  完全退出大元股份後,大連實德股權轉讓共收穫14.58億元,而進入成本總計為2.91億元,三年多時間,淨賺11.67億元,投資回報率超過400%。

  一個更有意思的交易是,2009年2月,大元股份子公司大連韻銳裝飾材料有限公司,將其廠區的一塊土地,以1.19億元價格,轉讓給大連實德子公司。而2005年,該土地資產由大連實德注入上市公司,評估價格為1.2億元。一進一出,價格幾乎未變。

  從2005年到2009年,正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急劇膨脹時期,土地價值亦不斷翻番,三年價格不升反降,這一操作被廣泛質疑。

  今年,大連實德工業園將整體搬遷,當地政府支付給該土地項目的補償款3億多元,大元股份個別高管多次向寧夏證監局反映該筆「爭議」交易。

  為此,寧夏證監局今年4月下發關注函要求,為保證上市公司股東利益不受損害,就上述土地徵用補償問題,其處置情況要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

  「再做一把」

  上述知情人士稱,在大連實德有意退出之際,鄧永祥認為大元股份這個殼很「乾淨」,決定「找人接手『再做一把』」。

  早在2008年底、2009年初,鄧永祥即遊走於其朋友圈子中,希望尋找平台接下大元股份。經過投資圈人士李某介紹,鄧與上海泓澤控制人楊軍取得聯繫,雙方很快談妥「合作」事項,確定以上海泓澤為平台接手大元股份。

  上海泓澤原為一家小型房地產經營公司,後被上海人楊軍以1000萬元與朋友共同買下,並轉型經營市政施工、家電批發零售和電線電纜生產。 2006年增資至3888萬元,經營範圍也增加了實業投資和投資管理諮詢服務。但實際上,上海泓澤是一個空殼公司,工商資料顯示,其近兩年淨利潤均為零。

  鎖定目標後,鄧永祥一邊和大連實德商討退出的價格和時間,一邊組建經營班底、尋找注入概念資產,還組織資金接手減持的股票。

  鄧永祥的一個朋友回憶,2009年初,鄧到深圳,邀約一干朋友,表示希望共同運作大元股份,需要找一個很好的資產收購題材。

  而尋找過程並不順利,2009年初,鄧永祥曾考慮過深圳市保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河北的一家製造業企業,但這兩類資產當時並不能引起市場的足夠興奮,談不上滿意。

  後經朋友介紹,鄧永祥接觸了珠拉黃金項目,並在2009年6月前後,把目標最終鎖定在珠拉黃金。

  一位熟悉資本市場的人士表示,現在操作一個題材,比幾年前要難,必須真有重組的實際動作,投資者才能夠相信。

  2009年上半年,正值為避免金融危機影響,國內4萬億元投資啟動,貨幣政策寬鬆之際,通脹預期壓力大增,黃金因具有抗通脹作用,黃金股大漲。金礦題材正逢其時。鎖定這一題材,大元股份股價上漲指日可期。

  鄧永祥亦積極運作。

  從2009年7月開始,短短一個半月內,上海泓澤註冊資本由3880萬元,迅速提升至5.6億元。

  據接近鄧身邊的人士稱,正因有金礦題材,鄧永祥不懼未來大元股份失利,收購大連實德持有的大元股份股權,也容忍其轉讓價從每股6元最後被提至11元。

  上海泓澤作為掌局者,並未向上市公司直接委派高級管理人員,所以鄧永祥到處「招兵買馬」,積極籌建企業經營班底。鄧多年混跡資本市場,從無實業經歷,因此,其籌建的班底多缺乏實業經營經驗。

  後來確定的公司首屆董事會、監事會、高管人員,都跟鄧永祥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多為其前同事、老鄉和身邊密友,鮮見從事實業背景人物。而真正掌控大元股份的鄧永祥,直到李云於2010年6月退出,才以總經理的身份出現在大元股份高管中。

  鄧永祥負責資本運作,而真正掌握大元股份實業運作的,卻是鄧永祥的好友羅國偉,他被形象地稱為「影子總經理」。羅國偉長鄧8歲,四川閬中人,雖 未直接出任大元股份高管,僅任命為總經理特別助理,但卻執掌著公司日常業務的經營管理,他也是珠拉金礦收購小組的實際負責人,是鄧找來的最信任的助手,公 司內部稱其為「羅老闆」。

  圍繞在鄧永祥身邊的人均納悶,既然如此信任羅國偉,為何鄧不讓羅國偉直接出任公司高管。

  一位大元股份的人士認為,此事很可能與羅國偉的「前科」有關。羅國偉曾在2007年左右因挪用公款被司法機關追究責任。

  珠拉「故事」

  自2009年初開始,市場就傳言大元股份擬收購湖北嘉魚蛇屋山金礦。接近大元股份的人士表示,這一真中亦假的消息應是被有意釋放的。

  就在收購金礦消息傳出後,大元股份股價開始啟動,行情貫穿整個2009年,即便大連實德退出,仍未能阻擋其上漲步伐。全年上漲663%,成為當年A股漲幅第一的股票。

  但鄧永祥所收購目標並非蛇屋山金礦,而是珠拉黃金。

  上世紀末,內蒙古國土資源勘察開發院在阿拉善左旗戈壁探測發現,阿拉善左旗西北部戈壁沙漠上,一群低矮的山體富含金礦,隨即與左旗政府及阿拉善盟礦產資源公司合資,成立珠拉黃金開發公司。但因各方並未全部實際出資,且產出效益值不大,黃金開採遲遲未能展開。

  2002年開始,內蒙古磴口縣人郭文軍開始收購珠拉黃金,並實際掌握珠拉黃金超過70%的股權。但受資金所限,開採遲遲未能大規模進行,僅靠自有資金滾動逐步擴大開採。淨利潤從2004年的580多萬元,逐漸增至1500多萬元、2500多萬元。

  2009年上半年,鄧永祥與郭文軍接觸,談論收購珠拉黃金。當時,郭文軍提出,若簽訂協議,必須先由大元股份墊資,以擴大珠拉黃金的開採規模。

  幾經磋商,2010年1月,大元股份與郭文軍簽署股權轉讓框架協議,大元股份承諾通過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1億股,募集資金21億元,收購珠拉黃金100%資產和低品位金礦石堆浸二期項目,分別為16.75億元和3億元。該協議有效期為一年。

  中介機構隨後進場發現,珠拉黃金在歷次股權轉讓過程中存在瑕疵,經過協商,郭文軍將20.36%股權轉回阿拉善左旗政府,再一併轉讓給大元股 份。大元股份應郭文軍的要求,向其預先支付轉讓款9800萬元,此款項並未通過股東大會審議和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至2011年2月臨時股東大會才審議通 過。此時,大元股份已累計向郭文軍支付1.6億元。

  一位大元股份的內部人士表示,這筆巨額資金的給付,並未附加任何條件,借款利息和抵押均不存在,一旦收購不成,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的損失。

  至2011年初該框架協議期滿,由於增發方案未能獲得監管部門批准,股權轉讓協議未能如期簽署。

  此時,獲得1.6億元預付款的郭文軍,已大規模擴大開採,珠拉黃金2010年實現淨利潤1.5億元,自持資金已足夠支撐進一步擴大開採規模,轉 讓金礦的想法已經消退。郭文軍繞過大元股份,直接向寧夏證監局提交瞭解除轉讓協議的申請,直到大元股份高層接到寧夏證監局通知後,才得知此消息。

  此時大元股份二級市場股價才20多元,按照鄧永祥最初的宏偉目標,大元股份的最終價值應該在每股70元之上。金礦題材不能就此罷手。

  惶急之下,上海泓澤被推到前台,於2011年3月26日下班前,簽署了新的三方股權協議。上海泓澤承諾在2011年6月30日前籌集30億元, 收購珠拉黃金79.64%股權和擬受讓郭文軍的內蒙古大漠礦業有限公司(下稱「大漠礦業」)100%股權,大元股份以定向增發股份形式,收購上述礦業股 權。郭文軍的79.64%珠拉黃金股權提價至27億元,大漠礦業定價3億元,上海泓澤預付郭文軍3億元資金,其中包含大元股份已付的1.6億元,該筆資金 由上海泓澤償還給大元股份。

  大元股份在隨後的3月30日公佈了上述協議內容。

  即使股權比例降低20.36%,價格 提高了10.25億元,一年之後,珠拉黃金的價值翻了一倍。即便如此,鄧永祥與上海泓澤仍然選擇了接受。

  三個月時間,上海泓澤需要籌集近30億元資金,並非易事。

  機構魅影

  2010年2月,公告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收購珠拉黃金的利好消息發佈後,已在2009年創漲幅第一的大元股份,股價並未繼續上漲,而是從25元左右,下跌到15元左右。

  未能見到金礦,市場顯然並不完全相信大元股份的收購。為使收購顯得更真實,同時擴大收購消息的傳播,已經向郭文軍支付預付款的鄧永祥,在2010年中,找到多家與其關係密切的券商和基金公司,實地調研金礦。

  彼時,鄧永祥的宏偉收購計劃,已經打動了阿拉善左旗政府。因釐清歷史股權問題,阿拉善左旗擁有了珠拉黃金20.36%股權,進而與鄧永祥接觸頗多。

  一位見過鄧永祥的左旗政府人士表示,「感覺鄧永祥很有能量,資金應該不成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信任之下,左旗政府希望鄧永祥在當地廣泛投資,振興當地經濟。鄧也慨然應允。雙方即簽訂承諾協議,大元股份三年內在阿拉善左旗投資35億元,用於擴大當地黃金和貴金屬開採規模,建立黃金產業園。

  擁有大面積戈壁探礦權的大漠礦業進入交易菜單,即是這一投資擴大的具體表現。

  珠拉黃金熱鬧的開採場面,以及擴大規模即可利潤成倍翻番的預期,讓前去調研的投資機構興奮不已。回來後,多家機構相繼發佈內部調研報告,憧憬其可觀的前景。

  調研結束後,大元股份開始了繼2009年之後的又一波大行情,股價從2010年7月1日的16.68元,上漲至當年11月9日的歷史最高點43.3元。

  一位接近鄧永祥的人士表示,鄧只想讓股價維持在30元左右,以免投資者的過度追捧,引發質疑,同時也不會引起監管層的注意。

  大元股份2010年三季報機構持倉顯示,景順長城鼎益、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景順長城資源壟斷、景順長城公司治理四支基金累計持股比例達到 3.78%。富國基金旗下富國天合穩健優選、富國天源平衡兩支基金持股達到1.65%。匯添富基金管理旗下匯添富均衡增長和匯添富民營活力兩支基金總計持 股1.63%。

  值得注意的是,諸多機構中,還有外資身影。哥倫比亞大學基金在2010年三季度買入大元股份1.54%,竟成為第三大股東。知情者介紹,此為羅國偉借助以往在美積累的關係,牽線引入。

  此外,鄧永祥曾任職過的國信證券自營盤也曾在2010年二季度出現在大元股份十大流通股東中,並在2010年底前退出。

  整個2010年下半年至今,諸多投資機構不斷湧入大元股份,也不斷有機構退出。到今年一季度,仍有全國社保基金一零四組合、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等多家機構位列大元股份前十大股東。

  接近鄧永祥的人士表示,以鄧永祥的人脈資源和二級市場的操作水平,把股價拉升到預期價位並不難。

  大連實德退出後,雖然大元股份二級市場股價走勢漲幅驚人,但卻很少有漲停板和跌停板,連漲跌幅超過7%的交易日也很少。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鄧精通二級市場操作手法,操作手法比較隱蔽,很難發現。

  即便如此,大元股份仍引起交易所和證監會稽查局的注意,曾多次電話詢問一些不尋常的現象,但均無果而終。

  變相贏利

  大元股份股價漲幅驚人的同時,其實業經營卻一塌糊塗。

  大元股份實業主要是在大連分公司和浙江嘉興子公司。大連分公司以生產銷售PVC管材、板材異型材等為主,位於大連市大連灣實德工業園區內。目前生產基本陷於停滯,5月初,6號廠房已經開始拆遷。

  4月27日,記者來到此處發現,部分廠房的大門和窗戶還貼有2011年春節放假的臨時封條未開封。擠出車間有9條生產線, 8條生產線都處於停產狀態,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個多月。

  該公司2011年的生產經營,已內部承包給大連分公司總經理周家華,周只需年底上交50萬元。上市公司生產經營領域如此重大變化,卻未發佈任何公告。

  長期以來,公司內部管理混亂,企業銷售連年下降,虧損不斷增加。據內部人士透露,2010年,為了配合實現上市公司整體贏利,避免連續三年虧損,進入退市特別處理行列,大連分公司大幅虛增利潤。

  從歷年銷售情況看,大連分公司2008年、2009年實現營收3361萬元和2539萬元,虧損664萬元和近千萬元。

  接近分公司的財務人員透露,2010年銷售「水分」主要源自四季度。公司內部財務數據顯示,2010年原計劃完成銷售收入3895.2萬元,實 際完成2500.62萬元,僅完成全年的64.2%。其中四季度完成原計劃120%。在公司銷售的傳統淡季,不降反增,令人費解。

  大元股份2011年11月下旬管理層會議還曾預測,大連分公司全年虧損800萬元左右,廢料虧庫200噸以上,為此,鄧永祥、羅國偉還專門前往大連溝通虧庫情況。

  大元股份全資子公司嘉興中寶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嘉興中寶),以生產、銷售碳纖維及其製品為主。2009年公司花費600萬元,購進一批原材料,2010年原材料漲價,以溢價80%的價格,做了原材料結轉,此舉為公司「貢獻」了近500萬元利潤。

  上述高管表示,這一切皆因要確保2010年大元股份整體做到贏利,不至於連續兩年虧損被「ST」。實際上,一旦被「ST」,必將影響大元股份股價。

  該公司內部會議曾告知員工,為配合上市公司去年實現贏利,2010年度產生的費用儘量推延到2011年報銷。變賣控股子公司股權,成為上市公司創造利潤又一個主要途徑。

  2010年11月,大元股份將全資子公司大連喜美華新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自然人張政和張政峰二人,轉讓價格為150萬元,該筆轉讓為上市公司增加利潤150萬元。

  據內部人士透露,大連喜美華實際資產僅僅不到70萬元,以如此高價轉讓,目的就是為了增加上市公司利潤。張政乃大元股份北京辦事處職員,且與鄧永祥同鄉,明顯是鄧永祥的「自己人」。

  2011年初公司董事會同意出售嘉興中寶40%股權。股權擬受讓方是興寶盈通複合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嘉興寶盈通),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是鄧永祥,公司其餘股東皆為大元股份員工。

  為了實現2010年不虧損,鄧永祥在2010年11月中旬內部會議上提出保證2010年業績的三項措施:*ST光明如年底前復牌,正常出售,如不復牌,可協商司法裁定轉讓;嘉興公司為溢價轉讓做準備;積極協調銀川財政局,實現479萬元的財政補貼收入。

  而事實上,*ST光明並未復牌,嘉興股權轉讓還未完成,2010年,通過協調獲得浙江科技廳,南京財政局,大連財政局、嘉興財政局財政補貼共計402.11萬元,而並無銀川方面補貼資金,最終大元股份2010年勉強實現每股收益0.02元。

  知情人士透露,大連分公司最快將在5月底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其實業資產基本已經變賣一空。

  全身而退?

  收購金礦還在投資者憧憬之際,上海泓澤已通過大宗交易迅速減持股票。

  自今年3月31日起,在15個交易日內,上海泓澤以每股近30元價格,減持2000萬股,持股比例由25.4%變為15.4%,累計套現5.82億元。上海泓澤接手大元股份時支付5.58億元,至此已經收回成本。

  不瞭解鄧永祥真正在大元股份用意的人,見實業經營混亂,均生退意。

  2011年4月,公司董事長趙海,監事會主席凌勇同時辭職。

  趙海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直言:「如果沒有真正懂礦的高層管理人員,公司不可能實現成功轉型。」

  就在他們辭職的第二天,擔任大元股份董秘六年的張冬梅也主動請辭。

  一位證券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鄧手下還控制著大量的個人股票賬戶,一般一個賬戶100元左右,在二級市場炒作大元股票,期間,鄧獲利巨大。

  圍繞大元股份,鄧永祥聚攏了很多人,其中有人知道鄧的真實意圖,有人懷揣經營一家上市公司的夢想。而今,離這些人當初的設想越走越遠,便紛紛散去,鄧永祥不得不親自兼任董事長、總經理和董秘。

  圍繞珠拉黃金,數十家機構蜂擁而入,有熟悉鄧的,有不熟悉的,大部分已經離開,一些機構則仍在堅守。

  鄧永祥利用的平台上海泓澤,減持手中三分之一大元股份即已收回投入。

  近些年,國內資本市場屢屢出現假借重組的幌子,通過「講故事」在二級市場投機炒作的現象。借重組題材操縱股價謀利,這樣的做法,已經成為「資本玩家們」慣用的手法。

  深圳證監局局長張云東在一次上市公司規範治理工作會上說,部分「重組」者的目的性也很明確,就是「炒殼」,借重組題材操縱謀利。事實上,這種資 產重組已經對中國資本市場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一是嚴重地破壞了市場資源的配置功能,扭曲了投資價值導向,這些ST、績差公司重組擠佔了大量市場資源,影響 了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二是毒害了市場文化。市場上有「鹹魚翻身」這種發財渠道,誘使一些投資者如蠅逐臭般地追逐垃圾股,狂賭重組,嚴重影 響了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使得現有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只能是付諸東流。三是破壞了市場秩序。

  6月30日,大元股份收購珠拉黃金協議的最後期限已近,留給鄧永祥和上海泓澤的時間已不多,30億元的收購資金如何籌集?大元股份的黃金故事如何繼續?

  大元股份目前還持有S*ST光明202萬股,已是其第一大股東。S*ST光明2009年下半年連續拉升,不到兩個月上漲一倍,隨後停牌至今已半年有餘。

  S*ST光明同樣有收購金礦的利好消息。在鄧永祥主導下出現在大元股份的掘金「故事」,能否在S*ST光明上繼續延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68

問診宏碁:1.5億美元歐洲甩貨真相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6/wNMDAwMDI0MjcwNA.html

6月1日,舉世矚目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剛拉開序幕,主角之一的台灣最大PC廠商宏碁卻忙著處理危機。

該 公司近日在歐洲進行內部稽核時發現,意大利和西班牙當地的經銷商存在過高的渠道庫存,並因此產生巨大的經營風險。6月1日,宏碁公司做出決定,將泛歐地區 (歐洲、中東與非洲)發現的過高渠道庫存與潛在的應收賬款問題一次處理,額外提供泛歐區渠道1.5億美元的銷貨折讓(即以折扣價格銷售庫存貨物)。

「為了保護經銷商的利益,這次營運損失的1.5億美元將由宏碁董事會承擔。」宏碁在6月3日發給本報的聲明中如此表述。該公司第一季度淨利潤為11.87億新台幣,而本次歐洲清倉的1.5億美元損失約合43億新台幣。

此外,為擺脫財務困境,宏碁不得不宣佈歐洲地區裁員300人,並決定將2010年度的董監酬勞減少50%,並建議股東常會將員工紅利新台幣15億元降低到9億元,減少幅度為40%。

長痛不如短痛

按照1.5億美元的規模來計算,本次宏碁在歐洲區將打折甩賣的電腦可能高達300萬台

在宏碁前任CEO蘭奇下台後,宏碁的新經營團隊前往歐洲進行內部稽核,沒想到,這次歐洲之旅卻讓他們發現,歐洲地區的庫存問題遠遠超過他們想像。

西班牙的庫存高達90天,這些賣不掉的電腦堆在經銷商的倉庫裡,給宏碁帶來了不小的潛在風險。

「這些庫存品種可能是上一個世代CPU的筆記本電腦。」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的研究員李易聰分析,由於歐洲並沒有從債務危機中走出來,整個經濟的大環境依舊糟糕,導致消費者的購買力下降,但宏碁和經銷商可能錯誤預估市場形勢將會良好,故在這一市場累積了大批庫存。

此外,平板電腦風潮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整個PC市場的不景氣,尤其是佔據宏碁總出貨量四分之一的上網本,所受衝擊最為明顯。

「在此情況下,Acer宏碁董事會艱難而果斷地作出決定,一次性消除潛在風險,讓業務盡快重返正軌。Acer宏碁公司在其他歐洲國家如俄羅斯、德國等的運營狀況良好,沒有發現問題。」宏碁給本報的聲明中解釋道。

按照1.5億美元的規模來計算,本次宏碁在歐洲區將打折甩賣的電腦可能高達300萬台——這讓市場頓時感到十分緊張。

「這 種拋貨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一家外資PC大廠的相關人士向記者分析,這種方式雖然解決了庫存的問題,但副作用在於可能導致「財報很難看」,也會潛在損害 掉品牌形象,並有可能導致將來的需求被提前釋放,「例如有人準備買宏碁的平板電腦,但是因為打折提前買了它的上網本,可能以後就會減少購買。」

這一事件也很可能導致宏碁第二季度陷入虧損——根據宏碁一季報,今年宏碁第一季度淨利潤為11.87億新台幣,而本次歐洲的損失高達1.5億美元(約合43億新台幣)。

李易聰分析,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宏碁新領導團隊的決心,即「長痛不如短痛」,迅速處理掉這些棘手的問題,因此目前尚難以預料本次歐洲市場拋貨是福是禍。

「該問題的根源是,這兩個國家的經銷商行為沒有貫徹宏碁一貫強調的,注重和渠道共同健康成長的新經銷模式,過分注重出貨而忽略了順暢的實際銷售和合理的庫存而導致的。」宏碁在給本報的聲明中解釋道。

宏碁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艾仁思在這份聲明中宣稱:「目前,這一事件對中國區的經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對經銷商太好」

宏碁在中國鋪天蓋地地投放廣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想給經銷商以信心

「宏碁過去對經銷商太好了。」 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的研究員李易聰說,這不僅表現在宏碁給經銷商高出其它廠商不菲的佣金,在某種程度上,宏碁對經銷商可謂言聽計從。

和其它PC廠商不同,宏碁經常會按照經銷商的要求配合開發一些特定規格的PC產品,作為回報,經銷商們也很樂意幫助宏碁分擔庫存的壓力。

宏碁的PC一離開港口,就認列入宏碁的銷售收入,而其它廠商如華碩,則是等到這些PC產品真正賣出去,才會被認列為銷售收入,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宏碁判斷市場的信息滯後。

過去宏碁在蘭奇的領導下,大量往經銷商塞貨,並希望借此沖高營業收入和市場佔有率,在某種程度上造成經銷商的不滿和反彈。

「去年以來,宏碁在中國市場鋪天蓋地地投放廣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想給經銷商以信心。」一家外資PC大廠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宏碁前一陣密集投放了一批以飛行員代言的「我信、我選Acer電腦」的主題廣告,給其它廠商帶來很大的壓力。

這位負責人認為,PC行業早已經進入微利時代,投放如此密集的電視廣告,成本十分高昂,並不是行業正常水平所能支撐的,宏碁此舉是希望在短期內借此沖高銷售額。

這些努力也確實收到一些效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宏碁在中國大陸的筆記本電腦銷量增長了一倍以上,營收增長逾70%,並預計第二季度會再創新高。

但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下,這種策略很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如今大家的PC產品差別都不大,宏碁的電腦在返修率和品質上,也並無明顯的優勢。」上述外資PC大廠的相關負責人指出。

在iPad掀起平板電腦旋風後,佔宏碁總銷量達到四分之一的上網本市場開始明顯受到衝擊。在歐洲市場,上網本的銷售開始明顯下滑,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宏碁的高庫存,終於使得此前累積的運營風險開始釋放。本次歐洲市場發生的庫存問題,再次放大了這種模式的問題。

拓墣產業研究所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與經銷商保持良好互動仍是宏碁重要、且應持續經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宏碁也應避免在規格與價格等方面全盤接受渠道商要求,進而造成產品單價及定位混淆的不利後果。

研發投入不足

近5年來宏碁的研發費用佔總營收比重一直徘徊在0.1%~0.2%的低水平位置,明顯低於1.3%~2.7%的行業平均水平

一位剛從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現場回來的台灣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們發現宏碁本次展出的產品和一月份CES展會上的展品,居然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反觀華碩,不久前推出的變形金剛平板電腦反響良好,本次Computex上推出的Padfone概念產品又讓人耳目一新——也就是說,這五六個月來其它廠商在研發上大力推進,但是宏碁卻顯得慢人一拍。

問診宏碁:1.5億美元歐洲甩貨真相

這背後其實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

1992年,宏碁的創始人施振榮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他認為曲線兩端是高附加價值的路線,中間組裝與製造則是相對附加價值較低的經營模式。

基於這一理論,以代工起家的宏碁曾經努力地向微笑曲線的一端移動,打造自主品牌,搞好和下游銷售商的關係,這在某種程度上獲得成功,2009年,宏碁成功超越戴爾,變成僅次於惠普的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一時風光無限。

然而拓墣產業研究所的研究卻發現,宏碁式的單純向微笑曲線一端移動的策略,似乎遇到了瓶頸。

按照拓墣整理的數據,近5年來宏碁的研發費用佔總營收比重一直徘徊在0.1%~0.2%的低水平位置,明顯低於1.3%~2.7%的行業平均水平,比起蘋果的3%更相去甚遠——這意味著宏碁對微笑曲線另一端的研發環節,投入顯得不足。

當年的「泛宏碁集團」一分為三時(宏碁、明基、緯創),大部分研發業務分給了主打代工的緯創,而新的宏碁更加側重品牌和營銷,而產品則由仁寶、廣達這樣ODM代工廠商協助開發,其弊端是,宏碁對產品的掌控減弱了。

李易聰說,宏碁推出的平板電腦,除了商標是宏碁的,看上去和其它廠商的產品無甚差別——因為宏碁依賴代工廠商為它開發平板電腦,所以產品的差異化程度很小。

在某種程度上,微軟和英特爾把持多年的Wintel聯盟,也削弱了PC廠商的研發能力。「英特爾和微軟拿走了利潤大頭,PC廠商就像在給他們搬箱子。」上述外資PC大廠的相關負責人指出。

在微軟和英特爾主導的Wintel聯盟裡,技術難度最高的軟硬件設計部分都由微軟、英特爾兩大巨頭包辦,宏碁這樣的PC廠商只需在標準規格下設計技術難度並不高的PC產品即可,久而久之,企業研發能力弱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後,這種差距迅速體現出來。ARM芯片加上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統遠遠不如Wintel體系一樣完備,其中留有許多設計空隙,需要PC廠商自己的研發力量去設計完成——台灣廠商過去只重視硬件的設計,在軟硬件結合上的弱點開始被放大。

「台灣缺少軟硬件整合人才……」宏碁離職的CEO蘭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刺痛了台灣的科技業,也點出了宏碁所面臨的尷尬。

這種差距很快在平板電腦時代的競爭中體現出來,當蘋果、三星這樣的廠商依靠自己強大的研發投入,開發出和宏碁價格相差不遠,但是產品設計卻更吸引人的產品時,許多消費者便轉而投向其它廠商。

宏碁前任CEO蘭奇執政時期,宏碁對利潤、營收一直精打細算,成本控制非常嚴格,在各家PC產品相差不大的時代曾經卓有成效。然而從企業利潤上來看,宏碁這種「薄利多銷」的策略,使得自身利潤越來越低。

2010年,作為品牌廠商的宏碁淨利潤只有2.3%,甚至比不上做代工的富士康(3%),而與蘋果高達28.19%的淨利率相比更是難以望其項背。

在果斷完成換帥之後,宏碁也開始有一些新的跡象。業內人士指出,這家世界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仍然有機會。

「憑藉排名前三的PC出貨量,目前宏碁集團在全球仍具一定程度影響力。」 李易聰指出,在其競爭者紛紛與媒體、電影、音樂業者展開合作時,宏碁也應迅速選定策略合作對象,以充實其智能型手持裝置的內容。

在本次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宏碁聯合谷歌推出了11.6吋的Chromebook全新筆記本,以及搭載MeeGo操作系統的10吋平板電腦,目前還很難判斷這些新產品是否能獲得市場的認可,不過多少也顯示出宏碁希望做出一些改變。

目前,宏碁正在大舉招聘研發人才,尤其是軟件人才,以希望補齊自己在研發上的短板。這家世界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的轉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個行業的版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1

支付宝转移真相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6286&time=2011-06-04&cl=115&page=all

支付宝股权转移真相浮现,就是马云单方面行动。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重要模式受到根本冲击
财新《新世纪》 记者 王姗姗

 

  过去两周,阿里巴巴三大股东雅虎、软银和马云(管理层)之间围绕着支付宝发生的争吵、和解与背叛,如同一出高潮迭起的美剧,总有出人意料的情节颠覆观众的想象。

  最新的戏码有二:

  其一,马云首度承认管理层股东单方面实施了支付宝股权转移事宜,但强调是在告知股东后股东不置可否的情况下,“总要有人出来负起责任,将事情推进下去”。

  马云所指的事情,是为获得牌照将支付宝股权从外资公司转移至内资公司。这已经付诸实施,且支付宝也已于今年5月获得央行颁发的首批支付业务许可 证(即第三方支付牌照)。通过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两次转让,支付宝的全资控股股东已经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Alipay e-commerce corp(注册于开曼群岛)变成了浙江阿里巴巴商务有限公司(下称浙江阿里巴巴)。两次交易对价总额约为3.3亿元人民币。

  其二,阿里巴巴与雅虎已经初步达成一个补偿方案。数目和方式不明。阿里巴巴两大外部股东之一、一直保持沉默的软银,态度强硬。

  软银总裁孙正义是马云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2000年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投资2000万美元入股,2004年又追加了6000万美元投资。

  据一位阿里巴巴人士向财新《新世纪》透露,在支付宝申请牌照期间,面对“外资企业”这一资质瓶颈,孙正义的确曾提出“协议控制”的方案——即成 立纯中资持股的公司持牌,通过商业协议安排,将持牌公司收入转入外资公司。但马云以风险过高为由拒绝了孙正义方案。此后,软银就不再参与有关支付宝补偿问 题的谈判。

  如果孙正义坚持不表态,补偿方案是否能够实施?如果马云与雅虎达成一致,即使孙正义反对,方案也可以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通过。但孙正义在强硬“不合作”之后,会采取什么行动?支付宝是否还有走回协议控制的可能?

  很多互联网人士和法律界人士对于支付宝事件的影响深表忧虑。中国公司在国外信誉受损。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君贤认为,通过“协议控制”来 满足中国政府的监管要求,原本是中国大部分海外上市公司的通行做法,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普遍。支付宝的事件开了一个坏头,加大了外资在中国公司投资的法律风 险,也破坏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信任。

颠覆“协议控制”的行动

  这是一次颠覆性的行动,对于阿里巴巴,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马云对此心知肚明。他选择应邀赴美参加《华尔街日报》第九届数字大会,并于前一天与其团队精心准备了40个问题,目的都是希望外界能够善意理解管理层这次行动的动机。

  在6月2日当天,马云用英语侃侃而谈。对此次支付宝股权转让事件,他称:其一,“股东大会不知道这个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其二,“雅虎考虑的是雅虎股东的利益,软银考虑的是软银的股东利益。总要有人出来负起责任,将事情推进下去。”。

  中国人民银行将网上支付纳入监管范畴是从2005年6月出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草案(下称《办法》)对外征求意见开始的,五年后,该《办法》才正式出台,但有关准入资格的申请审批流程等细则仍未明确。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的说法,公司是在“一条条跟央行沟通求证”后明确,获得牌照的惟一可靠途径是由外资转内资。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股东多次将相关情况报告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

  “早在2008年,董事会就对支付宝的股权问题做过讨论——如果准入门槛涉及公司内外资属性时,公司应该怎么做。”到2009年《办法》改到第 六、第七版时还没发牌,管理层又再次将情况告知董事会。而董事会的态度,据阿里巴巴集团方面透露,是“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回避表态”。

  孙正义提出用传统的“协议控制”模式解决外资身份问题,但遭到了马云的拒绝,他的理由是央行不会同意。

  雅虎和软银并没有与央行沟通的渠道,更何况是如此敏感而又最具中国特色的牌照问题。他们只能通过管理层来探知中国监管当局的底线,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为了牌照牺牲在支付宝的权益。他们选择了沉默和观望,希望等待事情自动出现转机。

  但显然,马云和管理层不愿再等下去。而雅虎和软银仅仅在阿里巴巴集团层面持股,而未在相关子公司持股的局面为管理层的行动提供了操作空 间,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阿里巴巴分两次将支付宝股权转移至浙江阿里巴巴,这家公司由马云和阿里巴巴18位创始人之一的谢世煌分别持股80% 和20%,转让价是象征性的3.3亿元。

  “在迎合相关的监管政策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支付宝可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上述接近高层的阿里巴巴内部消息人士表示。

  但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行动。

  马云将支付宝转移做成既成事实,然后与雅虎谈判补偿问题 。补偿将主要通过现金方式,也包括管理层回购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的问题,但进展不详。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称,如果回购,管理层意在从雅虎回购15%-20%左右的股权,加上管理层现在持有的约30%的股权,管理层将重获控股权。

  根据雅虎2005年入股阿里巴巴集团时签署的协议,雅虎和软银分别拥有阿里巴巴集团约39%和29.3%的股权,集团董事会的席位由雅虎、软银和管理层按1∶1∶2的方式分配。

  由于原中国信息产业部不允许将ICP(内容资产)海外上市,从1999年新浪通过“协议控制”方式解决了上市难题以来,在过去十多年中,“协议控制”成为希望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满足监管要求的标准模式。但现在,支付宝先转后谈的做法正在颠覆这个传统模式。

软银的抉择

  但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坏榜样。

  “这个事情太过分了。马云要做一个‘合乎中国监管政策’的公司,这个可以理解。如果为了遵守中国的法律而必须把股东的拥有权置换掉,那也不是不 可以,但必须得在股东同意后才能做,一定要先谈妥补偿,做好股东利益分配再转嘛。”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是破坏游戏规则的做法,现在海外对这件 事的评价糟透了,很多报道直接用“偷”来形容。

  “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利益第三。”早在2010年9月22日,马云在参加美国知名主持人查理·罗斯(Charlie Rose)的脱口秀节目时,就曾如此介绍他的企业哲学,并称之为“他的信仰”。也是在这样的信仰下,马云在员工持股问题上表现相当慷慨,在支付宝的问题上甚至曾有过随时可以“献给国家”的说法。

  这样的企业哲学建立在阿里巴巴集团独特的企业治理结构基础上。从2000年引入软银到2005年与雅虎换股,马云在多次融资中都表现出对控制权 的重视多过对股权的在意。由此形成的结果,是马云及其管理层目前只是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三大股东,马云个人在集团持股不到10%。但根据阿里巴巴与雅虎和软 银签署的协议,马云在阿里巴巴即使只有一股,也要在董事会有一席之地。

  “对那些有意愿投资的人,马云的回复总是——‘你要买我股份没问题,但一定要我来掌控这家公司,否则的话我不也需要你这样的投资’。”一位曾经 与马云进行过投资谈判的市场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评价说,马云的原则就是“把投资者纯粹看成财务投资者”,“你可以做股东,但对公司什么也不要管”。

  以这样的方式,马云及其管理团队一直牢牢掌握着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由此形成了弱势董事会强势管理层的格局。这为马云在支付宝股权上的操作提供了空间。

  这种控制权并不安全,尤其是按照协议,第一大股东雅虎从2010年10月起已经有权要求增补一个董事会席位,与管理层股东在董事会投票权环节分庭抗礼。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全感,马云近两年来一直在为回购控股权而努力,并为此寻求其它外部投资者和PE的帮助。据福布斯网站5月25日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马云曾在2011年初提出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手中15%的阿里巴巴集团股权。

  据前述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阿里巴巴集团在去年与雅虎两次讨论过回购的问题。两次雅虎都在最后一分钟放弃。现在,正是 支付宝的问题将双方又重新拉回了谈判桌,客观上增加了管理层股东在集团股权争夺战中的筹码。也因此,马云的一些支持者认为,若马云为此选择“铤而走险” ——以牺牲公司对外名誉为代价,也是相当值得的。

  美国时间5月25日,雅虎在其年度“投资者日”活动中对外表态称,所谓补偿方案,将是针对支付宝在其“非淘宝业务”板块的价值现状以及未来增量的评估而做出,并透露杨致远等人此前一周已赶到中国与马云面对面谈判。

  在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负责人看来,此事大局已定。“雅虎没有更多的好牌可打,因为它的股价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阿里巴巴的价值在那里撑着,所以豁不出去。马云最多就是名誉受损,但他知道两大股东都不太敢撕破脸。”

  摆平了雅虎之后,现在横在马云面前的最后一道障碍是孙正义。这位长得很像《大富翁》游戏中的“阿土伯”的风险投资巨擘,并不像他的长相那样亲善 和无害。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透露,孙正义并不满足于在阿里巴巴的财务投资者角色,比如淘宝去年进军日本的行动便是在他的主导下完成。现在,他正以沉默的不 合作挑战马云试图构建的权力新格局。

  不过,沉默的下一步是与马云刀兵相见,启动法律程序维护股东权益,还是获得更理想的商业利益偃旗息鼓?答案将在争夺阿里巴巴的第三季中揭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0

手機專利帝國戰爭:巨頭密集訴訟和專利搶購真相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6/zNMDcyXzM1NTUzNg.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2

兩名日本核電廠員工的最後遺言和贖罪告白 你不知道的恐怖核電真相

2011-8-8  TWM




平井憲夫,一位東京電力公司員工,在核電廠工作二十年得癌。死前他勇敢站出來,把工作所知的核電真相公諸於世。他生前的最後吶喊,在十五年前就預告了核電廠今日的災難。

小倉志郎,曾參與福島核電廠機械部門設計,他多次以筆名發表文章,提醒日本人核安的重要。

在福島核災後,身為核電廠第一線員工的他,也成為日本媒體最倚重的專家之一。

節錄自《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的平井「最後遺言」和小倉「贖罪告白」,揭露世人不知道的核電真相。

東電技士平井憲夫生前最後吶喊:核電廠一旦運轉就是萬年不死怪獸

整理‧辛曉昀

我遭受了一百次以上的體內輻射汙染,最後得了癌症。我曾經畏懼即將到來的死亡,但母親鼓勵我,沒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因此決定在死前站出來,把知道的真相全部公諸於世。

核 電廠裡,鐵絲掉進原子爐、工具掉進配管裡卡住的人為疏失可說層出不窮。為什麼會這樣?日本核電廠設計優良,但都僅止於設計階段的理論,接下來的施工、建廠 才是大問題,就像是一級建築師來設計自己的家,卻碰上技術不良的工人,害家裡蓋好後,這裡漏水,那裡不符尺寸,這就是日本核電廠的現狀。而早期的工地,總 是會叫老師傅來做「班長」,經驗老到且注重聲譽,但現在他們已幾近凋零。

此外,核電廠因有輻射的危險,很難現場培育人才,現場昏暗悶熱,又必須穿戴防護衣罩,作業員無法直接語言溝通。而且技術越好的師傅,代表進入高汙染區的頻率越高,他們很快就超過法定的放射能暴露劑量,無法再進去核電廠作業,所以菜鳥人才越來越多。

電 廠不做虧本生意 金錢比人命重要核能機組每運轉一年,就必須停機做定期保養。因為原子爐會產生高氣壓,配管中則有攝氏三百度的蒸汽及熱水,這些會使配管的管壁或汽門嚴重磨 耗,因此必須定期更換,但這些作業卻使工人飽受輻射汙染。他們在高度心理壓力下工作,絕對無法維持好的作業品質。

有一次核電機組裡有一根螺 絲鬆了,排出的輻射量相當驚人,為了鎖緊這根螺絲,我們準備了三十個人,離螺絲七公尺遠的地方一字排開,聽到「預備,跑!」的號令就輪番衝上去鎖,一到那 裡要數三下,輻射測量機的警鈴就會響起。由於時間太過緊迫,這個才三轉的螺絲,就花費了一六○次的人力,四百萬日圓的費用!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不把核電廠暫停起來修理?因為核電廠只要停一天,就會帶來上億日圓的損失,電力公司才不會做這種虧本的事,在企業眼中,金錢比人命重要。

在 引進核電以前,根本就沒有討論過廢爐、拆除及廢棄物處理的具體方案。以厚金屬打造的核電廠,一經運轉就會遭放射能汙染並日漸磨損,政府原本打算讓核電廠運 轉十年就關閉,但在一九八一年福島核電廠一號機運轉滿十年之際,電力公司才第一次體會到,原來核電機組的廢爐、拆除有多困難。

拆掉這充滿輻 射能的原子爐,不但要花上比建造時多出數倍的金錢,也無法避免大量的輻射曝曬,原子爐下方的高汙染區,每人一天只能待數十秒,這該怎麼進行作業?如果停機 放著不管,核電機組內充滿大量的水蒸汽及冷卻水,會使機件生鏽,接著使金屬產生破洞,排放出放射能。核電廠只要插入核燃料棒運轉一次,整座核電廠就會變成 一個大型放射性物體,廢爐、拆爐談何容易?

今天製造的核廢料 將禍延世世代代子孫核電廠運轉後,每天都會不斷生產放射性廢棄物,其中有所謂的「低階」核廢料,卻是待在核廢桶旁五小時就有生命危險的劇毒物質。現在日本 把這些低階核廢料,全部拿去青森縣的六所村核燃基地存放,預計在那裡埋三百萬桶,管理三百年。但是誰能預料三百年後,這些核廢桶會變怎樣?這些廢棄物的管 理業者還存在嗎?

另一種「高階」核廢料,也就是用過的核燃料棒,必須與玻璃一起固化,並封閉在堅固的金屬容器裡,人類只要站在容器旁兩分鐘就會死亡。

這些散發高熱的核廢料必須持續冷卻三十至五十年,等溫度降低後再把它埋入幾百公尺深的地底,存放一萬年以上。管理核廢料也需要電力與石油,到時能源的總使用量必定超出核電所產生的能量,而且負責管理的不是我們,而是往後世世代代的子孫。

蘇 聯車諾比事故已經是過去的事情。「想要維持都市生活機能,保障能源穩定,雖然有點危險,但我們需要核電廠。」尤其住在大城市的人,更容易接受這種想法。我 想請求各位,每天一早起來,仔仔細細地端詳自己的孩子或孫子的臉龐,再想想國家積極發展核電的政策到底有沒有問題。特別是位於地震帶的日本,不只核電廠事 故,還必須提防大地震帶來的影響,再這樣下去,遲早會發生無可彌補的悲劇。

平井憲夫

日本設施配管一級技士,曾任職於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核一與核二、中部電力公司的濱岡核電、日本原電敦賀核電、東海核電等,負責監督定期檢查時的配管工程,1996年12月因癌症逝世,得年58歲。平井創立的「核電被曝勞動中心」,也在他逝世後,因後繼無人而解散。

福 島核電廠工程師小倉志郎警告核電危險性:把核彈放自己家裡引爆鈕卻在他人手上芬蘭在地下四百公尺挖核廢料儲存庫,盼能將此至少密封十萬年。北歐國家因為地 盤非常穩定,還可以期待不會發生地層變動而暴露出來,雖然誰也無法保證、見證那麼久以後的事,但地震大國的日本,怎麼找也找不到這種地方可以儲存。

現在各核電廠都暫時將高輻射的核廢料,儲放在核島區原子爐上方的核燃料冷卻池裡,原本是三十組一束,插在類似傘架的長方形容器裡,但後來變成六十組一束,現在又變成九十組一束。目前各核電廠的冷卻池都大爆滿,用過的燃料棒沒地方放,無法換新棒,只好增加冷卻池的儲存密度。

過 去有一位神戶大學的地震學教授石橋克彥,曾在二○○五年國會作證指出,如果原子爐發生爆炸,波及用畢燃料冷卻池,會引發鋯的火災,釋放出更大量的輻射線, 非常嚴重,但核電專家至今沒有人挺身說明過。我不清楚這些核電專家到底是知情但故意不說,企圖讓世人的注意力避開最危險的部分;或是有些核電專家本身不在 乎這個問題,只在乎原子爐本身。不過所有電力公司針對市民的宣傳冊子,的確都故意不提到核島廠房裡還有如此危險的冷卻池。

丟個保齡球就能炸 掉冷卻池 輻射外洩核電現場讓我覺得,這不是人類能搞的玩意,太多事無法被控制。核電作業本身會遭輻射汙染、傷害的問題,只要維修機器,就得先記得許多注意事項,且 非常嚴格,一點肌膚都不能露出。穿上防護衣後,戴面罩、有空隙接縫的部分要貼膠布密封起來,手上戴四重手套,先是薄棉,然後加上二重橡膠,最後是厚厚的工 作手套,腳上則穿上雨靴。

這樣的裝扮根本不能做什麼精密的作業,而且因為有被曝問題,每個人只要被曝五分鐘,就會達到一日容許劑量的限度, 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卻需要好多人全副武裝在附近排隊,等著輪番上陣,維修品質大打折扣,這開始讓我起了疑心。接著,蘇聯車諾比事故發生了,才猛然體悟核電 可能給人類帶來莫大的災難,而自己半生所設計、運轉、維修過來的核電廠,原來是這麼危險的結構。

其後,影響我最深的,是兩位醫師的譯作《致死的虛構:國家主導的低劑量輻射線的隱蔽》,該書將美國距離原子爐一六○公里範圍地區,和沒有原子爐地區作比較,發現有原子爐地區罹患乳癌的比率非常高,從核電廠發出低劑量的放射線其實是會致人於死的!

我在二○○七年寫了《在核電廠林立的國土上無法打自衛戰爭》一文,是源於當時有股聲音要修改憲法並增設軍隊,就想到冷卻池是在廠房的最上層,上面竟是毫無強化的屋頂,根本連小顆炸彈都無法防衛,等於是在自己的脖子上掛炸彈。

丟 個保齡球都能炸冷卻池的說法並不誇張,只要有點高度、有足夠貫穿屋頂的力量就行。冷卻池被炸後,核電廠內人員將會嚴重被曝,此外大量的輻射線外洩到大氣, 也可能因為水蒸汽爆炸而引發整個核電廠爆炸等等,非常恐怖。只要有核電設施、有燃料冷卻池的國家,等於告訴敵人快來進攻這裡就好,根本沒有什麼國防可言。

台 灣燃料棒密度高 發生事故機率也高台灣核電三十幾年來,上萬組用過的燃料棒都儲放在四個原子爐上方的冷卻池裡,每個池有二、三千組,這樣的數量非常驚人,在世界上也很少 見。核廢料之間的儲存距離非常重要,單單是燃料棒吊上吊下更換時不小心掉落的風險,或作業人員不小心將重物掉到池裡,都有可能會造成破損而產生核反應,池 裡的燃料棒密度越高,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高。

三一一的福島核災證明「只要有多套備用系統就一定安全」的思考根本不管用,就像這次安全電源 喪失,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生爐心熔毀氫爆,相繼出現無法挽救的慘狀。事後官方還直稱很健全,不清楚他們是故意淡化,還是本身都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政府的 表現讓人無法信賴,只覺得他們是明知故犯的幫凶。

現在福島全境輻射汙染,根本比以前我們在核電廠全副武裝才能進去的區域還嚴重。所以我豁出 去以真名現身,是有感於自己終身致力的核電,居然成為加害民眾的機器,還造成永遠不能居住的土地。我的著作就是為了破除某些人對於核安的幻想,也希望能廢 核,算是以核電為業的我的一種贖罪。

小倉志郎

東芝核電前設計維修工程師,在東芝的原子爐設計部門工作長達35年,曾經參與福島第一核電廠一號與二號機的機械部門設計,並與美商GE公司協力工作。

《核電員工最後遺言》

由平井憲夫、劉黎兒、菊地洋一、小倉志郎及彭保羅等核能專家與受害者撰文集結而成的書籍,告訴讀者政府不敢說、電力公司隱瞞的核電祕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9

光伏复苏:真相还是幻象?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200

德国光伏企业的补贴政策拯救了中国的光伏企业,但如何摆脱对欧洲光伏政策的依赖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核心问题。

光伏市场“过山车”

对于北京昌平的昌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这可能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光伏市场最好的时光。

这家产能为 100兆瓦(MW)的中型光伏企业最近刚刚接到一笔大单——来自德国客户的近3000万人民币的定单合同,“客户要赶在第三季度13%补贴下调之前安装,9月前必须出货。”昌日市场部经理张付胜解释说。

包括昌日在内的众多光伏企业,如今似乎又回到了金融危机前“被定单追着走”的时代。“产能和毛利重新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LDK赛维总裁办 公室主任姚峰坦言。2009年同一时间,受西班牙政策转变,LDK赛维销售额同期下降达48%,亏损一度高达2.169亿美元。

受金融危机影响,西班牙政府的补贴政策巨变,2008年之后,几乎国内所有的光伏企业坠入萧瑟的寒冬,国内光伏市场一度一蹶不振,甚至陷入“产能过剩”的漩涡。

谁来拯救中国光伏市场,这一次扮演救赎角色的是德国光伏政策补贴法案。对于“生产在国内,市场在国外”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政策信号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市场变化。

去年下半年,德国政府欲下调补贴的消息一经传出,随即就在国内形成了一轮“抢购”:由于预期调整幅度较大,德国投资者都想赶在此次正式下调之前抢装 光伏组件,第四季度德国光伏安装容量达到2.3吉瓦(GW,1吉瓦=10亿瓦),仅12月单月的安装量就达到1.5吉瓦(GW)。

“从寒冬直接进入火热的夏季。”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感慨。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今,包括英利、尚德以及众多中小型光伏企业纷纷传来扩产的消息,无锡尚德公司刚刚将2010年产能目标从1.25吉瓦(GW)调至1.3吉瓦(GW),这在2009年产能基础上增加了85%。

“(我们的)订单和有意向的合作数约达到 4吉瓦(GW)。”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总监苗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订单增加的同时,光伏企业的业绩也一扫金融危机以来的阴霾。英利第一季度净营收为24.5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达到创纪录的33.3%;无锡尚德第一季度总收入为5.88亿美元,同比增长86.3%;而江西赛维LDK今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额扭亏为盈,净收入720万美元。

“第二个西班牙?”

不过,随着讨论了大半年的德国光伏补贴法案于7月13日正式获得通过,伴随着德国补贴政策的明朗化,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的火爆光伏市场反弹也将告一段落,井喷式的增长或将无以为继。

据该法案,德国自今年7月1日起,对其屋顶光伏系统和移除耕地农场设施的补贴额将减少13%,对转换地区补贴额将减少8%,其他地区将减少12%。 从今年10月1日开始,总的补贴额还将进一步减少3%。“补贴政策的出台,或将可能导致今年第三季度对于太阳能组件的需求放缓。”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 研究员姜谦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德国的地位举重若轻:2009年,德国光伏装机容量总计达3.8吉瓦(GW),占全球总装机容量一半还多。

德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西班牙?这给急速升温的国内光伏市场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疑问。

2008年,在西班牙政府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刺激下,西班牙光伏市场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2008年超量安装2.5吉瓦(GW)。然而,好景不长, 在金融危机和市场饱和的双重影响下,西班牙将补贴上限限制在500兆瓦(MW),市场的大幅萎缩给当年倚重西班牙市场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打击几乎是 致命的。

在LDK赛维的姚峰看来,此次德国宣布下调光伏上网电价的草案,对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反而是个利好消息。姚峰指出,补贴下调所带来的太阳能组件成本下跌,可以使系统开发商有能力承受上网电价的下降;与此同时,系统安装商会有更大的意愿去采购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国光伏产品。

苗青也持乐观态度。“逐年下降的单价趋势是正常的,我们并不十分担心德国市场带来的冲击。”自2008年,英利即开始拓展德国之外的新兴市场,相继 在意大利、法国等地建立分公司,并通过分销的方式进入捷克能南欧市场。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上,“中国英利”的中文广告让很多球迷认识了光伏企业英利。据了 解,南非政府正在考虑建设一个1吉瓦(吉瓦(GW))的光伏电站,英利的产品成为首选。

显然,对于所有光伏企业来说,寻找下一波市场的动力才是关键所在。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和英利一样,如今的光伏企业,已不再将鸡蛋放入同一个竹篮——2008年,仅西班牙和德国两地就占到国内光伏企业销售的80%以上。而如今,包括英利这样较高依赖欧洲市场的企业,这一地区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了50%以内。

“这些新兴市场虽然目前还不是中国企业的主要出口地,但是它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那些主要市场由于补贴下降而损失掉的市场份额。”姜谦说。

以昌日为例,其将近一半的国际市场份额在韩国、马来西亚以及非洲等地。“我们正在努力通过美国UL认证,为进入美国市场做好铺垫。”张付胜介绍说。 “从初步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市场从2009年到今年一季度、二季度都是呈倍增的态势。”姜谦分析说。事实上,在欧洲,除了德国之外,西班牙、意大利、捷 克、希腊都将成为重要的光伏市场。

根据著名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数据表明,欧洲“较小国家的光伏产业将创出最高的增长速度。到2013年,捷克光伏产业将增长到2008年的10倍,希腊增长到30倍,而保加利亚更是将剧增到 600倍”。

对于所有光伏企业来说,都瞄准了这块市场。吸取了2008年国际市场波动带来巨大风险的教训,中国光伏企业一方面选择多元化的市场出口策略,一方面发挥“全产业链”模式的效应。

近日,英力全资子公司69硅业宣布正式投产。此前,英利的生产线就覆盖了整条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生产、硅锭铸造、硅片切割、光伏电池生产以及 光伏组件封装。这样,多晶硅价格的反弹和供应趋紧,对英利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据苗青介绍,英利目前产能大概在1吉瓦(GW)左右,但据估计,有意向和到 手的定单预计已达4吉瓦(GW)。

此外,中国光伏企业也在积极将业务向更广意义的“全产业链”延伸,以控制成本,降低市场风险。自2009年起,尚德已相继在宁夏、陕西以及青海等省 份与当地政府合作,提前布局当地的光伏电站建设。赛维也在2009年7月收购了意大利太阳能市场专业系统整合商SGT公司的控股权,保利协鑫收购江苏中能 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7

信泰真相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876.html

上演人間蒸發的信泰集團老闆突然回到溫州,一段謎一樣的高利貸遊戲背後,「表面風光」所營造的「烏托邦」被「大躍進式」的浮誇描繪。而這一場隱藏在高利貸危機之下的是失衡的融資機制。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秦穎】號稱「中國民營經濟之都」的溫州正經歷著一場寒流,而引爆這場寒流的竟是溫州企業主們的「跑路潮」。

9月底,全球最大的眼鏡商之一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跑路」成為其中的標誌性事件。有人統計,胡福林被傳失蹤的當日,竟有9名老闆同時「跑路」!

由於信泰集團在這些企業中頗具規模,因此影響甚廣。其中牽涉到的供應商、銀行、民間借貸、擔保公司、員工等近萬人。

但戲劇性的是,10月10日下午,胡福林從美國返回溫州,公開解釋自己「消失」的原因——一是因為公司資金遇到困難,想去美國尋求幫助;二是美國有一些客戶還有欠債,想過去溝通一下。

胡福林也坦承,去美國時公司確實遇到一些問題,「其實只有幾千萬,是銀行馬上到期要還的,而且銀行續貸要審批過程,就周轉不過來了。」並表示:「這個事情出來之前,我們資是抵債的,夠用的。主要是銀根緊縮下,銀行和民間借貸每天在抽資金,信心就沒有了。」

那麼,一家具有27年的歷史,擁有3000名員工,號稱眼鏡產業銷售額達到5億元、新能源產業預期產能達70億元的企業,緣何在一夜之間搞得信心全無呢?

事實上,經過記者調查發現,問題的所在正是這「表面風光」所營造的「烏托邦」與真實情況存在的巨大差距,讓這個被「大躍進式」的浮誇描繪起來的企業,在經受經濟寒流侵襲時顯得「弱不禁風」。

基業長成

不可否認,以生產眼鏡起家的信泰集團,在眼鏡行業的確頗有根基。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創立溫州第一家眼鏡批發零售公司,至1988年投資興辦眼鏡加工廠來看,胡福林在眼鏡行業的軌跡是從終端零售商轉製造業,可以說走得十分穩固。

1993年,胡福林成立溫州信泰光學有限公司(下稱「信泰光學」),主要做一些貼牌生產生意。1994年,信泰光學註冊屬於自己的「海豚」商標。胡福林逐漸從眼鏡貼牌商轉型為品牌製造商。

而在之後的數十年間,胡福林更是不斷對眼鏡行業的投資加碼:先後投資組建浙江泰恆眼鏡城集團;在深圳、東莞等地建立設計中心及投資多家工廠;在上海投資上海信泰眼鏡有限公司以打造自主品牌的推廣銷售等;成立上海意高眼鏡有限公司以代理多個世界知名眼鏡品牌。

至2005年,胡福林在眼鏡行業的投資達到了頂峰——斥資4300萬美元成立中國信泰光學有限公司,在溫州市甌海婁橋工業園圈地120畝,以16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打造廠房、研究中心和總部大樓,胡福林領導的信泰集團對眼鏡產業全面升級,開始以品牌運營、設計研發為主的經營模式。

此時,其自主品牌「海豚」眼鏡已經是「中國馳名商標」。胡福林也由此成為溫州當地知名的企業家之一,還兼任全國眼鏡光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眼鏡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溫州市眼鏡商會副會長、浙江省政協委員等職務。

如此大量的投資顯然讓胡福林有了追逐更多利潤的想法。眾所周知,眼鏡行業是個暴利行業,但是作為眼鏡製造商,卻處在行業利益鏈的底端,利潤並不高。2006年開始,胡福林又把目光瞄準了眼鏡終端銷售商。

2006年,信泰集團收購美國MOSCOT(瑪士高)亞洲永久經營權。信泰集團官網資料顯示,當時投資了500萬美元成立瑪士高國際連鎖集團有限公司。瑪士高開設專屬高檔品牌的連鎖店,定位香港、北京、上海,以一線城市作為主要經營定位。

至2010年5月,信泰集團更是一舉收購「美式眼鏡」。「美式眼鏡」是一家眼鏡連鎖店,在華東地區頗具知名度,資料顯示,目前「美式眼鏡」全國連鎖已有約200家。

9月23日,胡福林出走美國時記者曾親歷現場。號稱圈地120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的信泰集團總部,其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廠房在啟用。其他區域雖然已經造好一些廠房,但卻有長期閒置不用的陳舊跡象。

「其實總部辦公樓應該是在大門後方的那塊草坪上,但是一直沒有建起來。現在啟用的『紅樓』原本只打算做車間。」一位信泰集團員工告訴記者。

而從工商資料顯示,上海瑪士高商貿有限公司的註冊資本為100萬美元,由瑪士高國際連鎖集團有限公司和信泰集團旗下上海黎瑞實業有限公司作為股東共同發起成立。

至於美式眼鏡,一位在信泰集團總部工作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其實美式眼鏡連鎖店根本沒有200家之多,那是宣傳的口徑。事實上最多也就100多家。」

美 式眼鏡的股權變更顯示,早在1994年,其由香港上市公司泰興光學集團創建。至2005年,泰興光學集團高層因資不抵債涉嫌做假賬而鋃鐺入獄後,美式眼鏡 被清算。當時其在上海的44家門店作價8000萬港元。另據一份民事判決書顯示,美式眼鏡的經營方——上海希文商貿有限公司當時的法人代表是 ChinaEnter-prisesCapitalLimited基金公司的董事路嘉星。至2010年5月,美式眼鏡才轉手到信泰集團。

工商資料顯示,目前上海希文商貿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是胡斌炫,註冊資本3000萬元人民幣。

「目 前在零售商來說,美式眼鏡和瑪士高兩個連鎖店品牌是信泰集團的兩個主推品牌。美式眼鏡偏中低端眼鏡的經營,而瑪士高則主打高端品牌。」陳先生告訴記者,前 期兩者都是以直營店為主,在信泰集團出事前後,正是美式眼鏡準備大量擴張之機,「其實連鎖公司的經營一直沒什麼問題,它的經營和集團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原 本下一步準備在全國宣傳以加盟店的方式擴張,現在可能要緩一緩了。」

有媒體報導,2006年,信泰眼鏡利潤高達30%,但到目前僅為10% 左右。另一組數據顯示,2007年,信泰集團是溫州市甌海區國稅百強榜上第11位的企業,累計繳納國稅(增值稅等)1197萬元;而在金融危機後的 2009年,信泰的國稅繳納額為946萬元,降幅20.9%,至2010年則為570.92萬元,降幅39.6%。

新能源佈局

即使在眼鏡行業「宣傳口徑」的數據有些出入,又何以讓一家企業一日之間崩盤呢?這就不得不提到近年來信泰著力打造的另一項產業:新能源。

但在新能源上和胡福林有生意往來的數位合作者均在採訪中多次提到:那些數據都不是表面宣傳的那樣,和實際相差甚遠。

資 料顯示,2008年底,胡福林開始大舉進入光伏新能源產業,先後投資組建了浙江中硅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硅新能源」)、浙江賽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賽力科技」)、溫州中硅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硅科技」)、溫州中硅進出口有限公司(下稱「溫州中硅」)等多家光伏企業。據公司的官網現實,公司 的光伏產品的總投資為12.5億元、預計2011年能產生產能70億元的收入。

但事實上,信泰集團進入新能源領域,並不是這些數據所顯示的那般風光。

上述四家公司中,僅中硅新能源、賽力科技和溫州中硅是由胡福林直接參與持股。而媒體廣為宣傳報導與上市有關的,是中硅科技。

先 說中硅新能源。2008年11月在浙江金華成立,股東分別是胡福林、王克宇和劉劭,當初3人分別僅投入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與中硅新能源宣傳 材料上所稱投資金額4.5億元相差甚遠。王克宇是溫州當地知名服裝企業迪菲服飾的董事長,平時和胡福林一樣,僅擔任公司董事,並不直接參與公司管理。劉劭 則是中硅新能源的總經理,具體負責公司的運營管理。

而溫州中硅的誕生則是為了配合中硅科技而設立。溫州中硅的股東和持股比例與中硅新能源的相同。2010年6月,中硅科技成立。中硅科技的股東是兩個法人單位,一個是溫州中硅,一個是溫州當地的另一家多元化大型集團:瑞新集團。

瑞新集團是一家實力較為雄厚的公司,旗下涉及皮革皮件業、房地產業、採礦業、新能源業、貿易業、餐飲業的一系列投資。信泰集團和瑞新集團的老廠房都在溫州甌海區的婁橋工業區,而雙方共同組建的中硅科技也設在婁橋工業區。

瑞新集團董事長阮春道告訴記者:「當初宣傳資料說的12.5億元是指預計的總投入。但剛開始時我們並沒有投入這麼多。溫州中硅和瑞新集團開始各投資了1億元。」

「信泰事情發生後,我們又對中硅科技追加了6000多萬元的投資,現在中硅科技的經營狀況沒有任何問題。而不是傳言中因為中硅科技的問題導致信泰倒閉。」阮道春說。

此 外,同時兼任中硅科技總經理的劉劭還告訴記者,當初預計的年產值70億元,是指兩期項目同時上馬的估算。後來只上了第一期,產值並沒有那麼多。「一期如果 是滿產,20億-30億元應該可以做到,但2011年確實光伏產品的價格下跌了,但是至少10億元應該可以做到。」劉劭說。

「對於可能涉及到信泰的部分股權,對我們中硅科技完全沒有影響。但對中硅新能源來說,那邊可能有點借款,只要通過法律手續給清理出來就可以了。而且當地政府、銀行界對我們也非常支持,政府層面已經給了我們一個3000萬元的過橋資金,企業的經營沒有問題。」劉劭說。

而究竟又是哪家企業上市呢?據一位信泰集團的高管告訴記者,早在2010年他們就找到了北京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做一些上市的初步法律盡職調查,而當時的調查主題是中硅新能源。

但劉劭的說法又不同:「上市的主體叫中硅新能源香港有限公司,準備在境外上市,目前還只是一個殼,打算通過境外收購境內公司上市。」

而對於另一家賽力科技,可查閱的資料顯示,落戶在溫州平陽縣。據知情人士介紹,賽力科技是生產光伏產業鏈中上游產品的,而之前謠傳的「被自殺」的胡福林合夥人,正是該公司的董事長。據阮春道和劉劭共同的說法,此人只是恰好在21日當天喝醉了,從樓梯摔下,手骨折斷。

危機始末

以眼鏡業為基業、轉型新能源的信泰究竟實力如何呢?從宣傳資料看,所謂的六大事業部:眼鏡製造事業部、新能源事業部、品牌代理事業部、零售連鎖事業 部、進出口事業部和投資事業部,有四大事業部其實跟眼鏡有關。而除了新能源,所謂的「投資事業部」主要是指上海黎瑞實業,工商資料顯示,其註冊資本也僅為 1000萬元人民幣。該公司的註冊地與上海瑪士高商貿有限公司註冊地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前者法人代表是阮長松,後者為陳永健。陳永健目前還是上海希文商貿 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種種跡象表明,信泰的很多投資規模其實並不大。

在信泰採訪時,有供貨商告訴記者,溫州的很多老闆都很早就辦理了國外護照,這不是新鮮事。這構成了2011年老闆「跑路潮」的一個重要條件,也似乎暗示著一些「必然性」。

與多數溫州企業一樣,隨著投資的逐漸擴大,信泰的債務也在逐年增加。

甌海高新區管委會黨委副書記魯汝慶對媒體表示,信泰集團死於一筆1400萬元到期的銀行貸款,因借不到錢來還債,雙重擠壓下,資金鏈出現了斷裂。

此外,信泰集團委託中原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資產清算。結果顯示,信泰集團總負債大約13億元,其中高利貸有三四億元,欠供應商約6000萬元,剩下的八九個億就是銀行貸款,而員工內部集資約2000多萬元。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告訴記者,「2011年銀根收緊後,銀行把很多貸款都收走了。信泰被迫轉向了民間借貸。民間借貸都是高利,據瞭解他每個月利息就要支付2500萬元,一年光利息差不多要3億!這樣肯定會對生產造成壓力,哪裡能賺那麼多利潤來還貸呢?」

事實上,部分放高利的可能正是各個企業。這些企業或為其擔保,或與它發生借貸關係。

對此,溫州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鋒 對記者解釋道:「現在溫州有不少做實業的企業去做借貸,主要是以高利率的誘惑、高額的回報。比起做借貸,傳統的製造業哪能產生那麼大的利潤?民間借貸每月 6%,一年大概就有72%。許多企業根本沒有選擇。但問題是,這樣的『擊鼓傳花』最後傳到誰的手上,誰就倒霉。」

以信泰集團的經濟體量看,上述債務一旦形成,是信泰根本承受不起的。2010年,信泰集團核心的眼鏡產業產值為2.7億元;2011年1-8月,僅1.2億元。

此外,信泰集團對內還有各種錯綜複雜的欠款方式。

第一種是類似「崗位保證金」的借款。集團規定,如果員工手裡有閒錢,則放在公司可獲得比銀行高的利息。2010年以前,按照1分利息支付,一年一次。2010年至今,已經提升到年回報18%的利息。

其次,比較多的是對企業員工的集資款,利息比較高,有的是30萬元、50萬元的放進去的。「這部分錢基本是我們的保命錢!我們有很多同事是抵押了房子、瞞著老婆放在公司的。現在出了這樣的事,跳樓的心都有。」信泰一位中層說。

另 外,信泰還利用「績效工資」形式或者配股形式,將一部分工資延遲至年末發放。兩種方式都是以原始工資定的低為訴求,承諾員工未來分配而使得現金儘量長時間 地留在公司。但是,據透露,這筆錢自2008年開始,雖然每年都有確認簽字,卻一直滯留在公司,從未發放過。從時間來看,信泰集團當時對資金的需求就已經 較為迫切。

9月24日上午,胡福林去往美國的第四天,溫州市眼鏡商會就接到5家行業供應商宣佈停工的通知,原因是由於信泰對上游供應商大量欠款,導致上游供應商也被銀行追貸或關聯企業追債,下午又陸續接到部分企業可能停工的消息。

在9月27日的溫州工商聯換屆選舉上,溫州市眼鏡商會會長葉子建被換下。

不但在眼鏡行業,其他輕工類行業中,都多少出現了恐慌。

對此,周德文說:「我提出希望那些行業龍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對行業進行整合。其次從道義上,希望那些同行業的企業能夠互相幫助。」

而新上任的溫州眼鏡商會會長吳建明則告訴記者:「目前來說對我們整個溫州眼鏡行業影響還不是很大。整個溫州的眼鏡企業大概300多家,加上上下游配件商大概有500多家。唯一有點影響的是一些零配件企業的貨款,可能要被拖欠一些時日。」

政府方面動作也頗多,近日溫州政府已發佈《關於穩定規範金融秩序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等多個文件,要求各銀行業機構確保實現年初確定新增貸款1000億元的目標。對中小企業不抽貸、不壓貸,對已出現危機的企業,也要儘可能給予資金幫扶,支持重組。

深圳發展銀行溫州分行一位負責市場業務的經理告訴記者:「信泰在我們這裡是有點貸款,但數額不大。真正大頭是在四大行那裡。我們目前對溫州企業沒有新增貸款的打算,但目前肯定不會出現惡性的抽貸、擠貸等情況。」

「信 泰作為大企業原本是很有威信的。溫州這裡的企業很少有為員工正常繳納社會保險的,但是信泰一直都繳。」一位負責信泰採購的員工告訴記者,目前胡福林回來 了,他們還在等通知隨時準備開工。「我手裡的訂單確實接到明年4月份了。最近一直和供貨商有聯繫,下一步公司恢復運作的話,可能會給付一定比例的貨款。」

但面對信泰發生的一系列變故,信泰集團執行董事胡明芬和施成棟,仍以「不知道」作答。據悉,胡出走美國時,曾有高層因自身牽涉投資巨資在信泰集團,或以「掛名投資者」名義(實際未出資)對一些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而對胡福林頗有意見。

截 至10月12日消息,11日溫州召開了針對信泰集團擔保企業鹿城新興實業和泰恆光學的銀企對接協調會。泰恆光學的高層丁志祥對外表示信泰集團的重組,最可 能的方案是債權人變成大股東,保留信泰集團原有品牌和無形資產,實行第二產業轉成第三產業,工業用地變為商業用地的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94

揭開向電信聯通開刀背後的真相

http://www.eeo.com.cn/2011/1110/215423.shtml

經濟觀察網 信海光/文 國家發改委昨日證實,已就寬帶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如果事實成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分別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巨額罰款。而據資料顯示,這也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後,反壟斷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反壟斷調查。

消息傳出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股價大跌,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內,分別從當日最高的5.01和16.72跌至4.78和16.10元。股價暴跌使重 倉中國聯通的幾家機構深陷其中,據說一日市值蒸發23億元,而像網宿科技、三五互聯等潛在互聯網個股則飆漲。鮮明的股市冷暖反映出市場對這場調查的集體判 斷與期待,而令人意外的,則是兩大電信巨頭被調查的消息居然沒有提前走漏風聲,相關股價直到央視新聞播出一刻才掉頭直下(或直上)。

這次發改委向兩大電信巨頭開火看似突然,其實是有跡可循。早在九月份市場就曾傳出消息,中國電信因寬帶接入問題正在被發改委進行反壟斷調查。據業內 人士透露,兩大巨頭在寬帶接入方面一直對處於競爭地位的同行企業實行價格上的差別對待,以高於其他客戶的價格進行網間結算,以提高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在 此情況下,一些享受均價的企業在購買電信寬帶後,並不自己使用,而是倒賣給與電信競爭的企業賺取差價,這種行為被稱為「穿透流量」。去年,電信採取措施清 理了所有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使聯通、鐵通、中移動、長城寬帶乃至地方廣電機構等互聯網接入廠商蒙受重大損失,受波及的用戶估計超 過1000萬,比如僅廣東鐵通一個月之內,就有數萬用戶投訴、拒絕繳費或者退網。

目前,相關各方對兩巨頭被調查事件細節仍保持沉默,但一些片段信息已可與上述內容互相印證,如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央視的採訪 中曾透露三個信息:其一,是電信和聯通利用市場支配地位給競爭對手出高價;其二,有人「舉報」;其三,調查在上半年就已經展開。按這些信息判斷,中國電信 很容易因「穿透流量」事件而對號入座。至於後來調查中為何多出一個聯通,大概被電信反舉報而牽扯進來,因為聯通的屁股也不乾淨。

不少媒體對此次兩大巨頭被反壟斷調查寄予厚望,很有發改委為民請命,多年鬱積之氣洩於一時的快感,但真相或許遠沒這麼痛快,很可能只是一場起於業界 巨頭之間內訌的突發事件,是兩大巨頭之間、大巨頭與小巨頭之間、老巨頭與新巨頭、電信巨頭與廣電巨頭之間的一場內訌而已,巨頭們的矛盾無法調節,於是舉報 到家長那裡,要家長涉入調查,但無論怎樣調查,這些巨頭都是發改委手心手背之肉的事實總沒法改變。

自2007年8月《反壟斷法》推出後,中國反壟斷事業中一直存在著「內外有別、行業有別、國民有別」、「行政壟斷和經濟壟斷有別」的現象,作為《反 壟斷法》推出後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行動,電信聯通被調查雖說頗具「第一次試刀」的象徵意義,但卻並沒有改變幾個「有別」的現狀,因為這次調查起於 「舉報」這樣的偶然事件,主要調節的又是國企之間的矛盾,這使其積極意義有所折扣。要真正使壟斷行業匍匐於《反壟斷法》之下,破除壟斷行業的驕縱,還有待 於政府拿出更大的決心。

儘管此次調查意義有限,但其實也傳遞出一個信號,即政府在為推動建設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努力。在這個信號之下,雖尚不能寄望於兩桶油等國有壟 斷企業之後也接受調查,但對於其他領域內壟斷事件的調查卻具有積極意義。在中國擁有反壟斷執法權的國家機構中,除了偏重國企的發改委,還有偏重外資的商務 部,偏重民營經濟的工商總局,它們的行動自由度遠比發改委要大,在未來其亮劍行為可期。

這次發改委調查電信聯通,雖然涉及的罰款金額可能高達幾十億元,但由於都屬於國企,左手倒右手之下老百姓其實很難從中直接受益。對於這種「神仙打 架」,普通民眾更關心的是中國那較之國際水平「慢三倍貴三倍」的上網速度和上網資費是否能從此改觀,最怕的則是兩大壟斷巨頭在被罰款以後老百姓不但沒受 益,反而被「堤內損失堤外補」、「羊毛出在羊身上」,豈不慘哉。而這絕非杞人憂天,只要巨頭壟斷沒有真正破除,就算因為運營商因為反壟斷調查把寬帶方面的 資費降下來,也很容易從其它方面漲價中補回來,因為在大部分地方,消費者終歸還是沒有其他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