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看看沃爾特.施洛斯的成績單[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dush.html

網絡上選取了一些他的資料,大家熟悉一下:
 
沃爾特.施洛斯  
2011-05-14 20:08:24|  分類: 沃爾特.施洛斯 標籤: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沃爾特.施洛斯——他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巴菲特」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也是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工 作將近十年。1955年施洛斯離開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建立他自己的投資夥伴公司。該公司的啟動資金只有10萬美元,主要來源於他自己和少數的投資者。到 1984年底,施洛斯和他的兒子所管理的資產約為4500萬美元。在28年裡,他的每年平均收益優於標準普爾近8%,且只有6年的收益低於當年的標準普爾 指數。可以看出施洛斯的投資方法是卓有成效的,他的方法不僅得到了出色的回報,也降低了風險。自立門戶後一直堅持獨立投資,直到今天——96歲了,他還在 堅持價值投資。   
 
巴菲特2006年致股東信,專門重點講到沃爾特.施洛斯

「最後我想談談我在華爾街的一位老朋友,沃爾特.施洛斯,他去年已經90歲高齡。從1956年至2002年,他的投資都非常成功,而且除非他的基金賺錢,否則他一分錢手續費也不收。我對他的敬仰不是馬後砲,我在五十年前就把他推薦給St. Louis家族,建議由沃爾特來管理他們的財富,他是我當時唯一推薦人選。沃爾特沒有上過大學,或者
商學院。 他的辦公室只有1間,直到2002年才擴到4間。而且沒有秘書,沒有任何辦公人員,只有他的兒子幫他。他們從來不靠內幕信息,確切的說,內幕信息至少離他 們有1英里遠。他們就設定幾條標準挑選股票。1989年父子倆接受採訪,被問及投資理念,回答"我們儘量買便宜的股票"。聽到這些,什麼現代組合理論,技 術分析,宏觀判斷和複雜模型,都歇了吧。

沃爾特的策略是不要冒"真正的風險"(資本的永久損失)。以此為依託,他的投資回報遠超
大盤,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投資過超過1000只股票,大部分看上去都沒什麼吸引力。他多年來的成功不是依靠幾隻股票,也不可能是因為偶然。我第一次向公眾推薦 沃爾特.施洛斯是在1984年,那時主流商學院盛行"市場有效理論",即認為股票價格不會明顯被錯估,所以僅僅利用公開信息,投資者無法超越市場平均水 平。無數本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而另一邊沃爾特.施洛斯卻繼續用事實說話—跑贏大盤。市場有效理論反而"幫助"了沃爾特.施洛斯,就 像如果你從事航運業,而你的競爭對手都被教育說,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從這個角度講,對沃爾特.施洛斯的投資者來講,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件好事。」

巴菲特在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這樣形容沃爾特.施洛斯:

「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開場笑話,哈哈

1998年沃爾特.施洛斯參加了Jim Grant投資論壇,演講題目是「我的華爾街六十五年」,開場時他先講了一個笑話。「我有個朋友,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他請我去給他的病人講講投資。我應邀 前往,剛講了幾句,一個坐在前排的病人,站起來衝著我喊,"閉嘴,白痴,坐下!"我頓時傻了,問我的朋友該怎麼辦,他說,"那你就坐下唄,這是他這幾個月 來說的最明智的一句話"」。

在那次演講中,沃爾特給大家介紹了他眼中的「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聰明的他將自己的理念應用於投資,他定 下的規矩是,有回報他要提取50%,而出現損失,他也會承擔50%。不過,1929年的市場也讓他損失慘重,投資者紛紛贖回。1946年,Graham- Newman基金已經成立10年,表現一直很好。主要原因是格雷厄姆二戰前買入很多規模和盈利一般的二線公司,這些公司不用繳納超額盈利稅,因此戰後反而 經營和股價都表現很好。
 
資產比收入更安全
 
施洛斯認為,投資者在投資中應該努力減少股票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他覺得能夠實現降低風險的最好的方式是重點關注公司的資產,而不是公司的收入。以下引自 他的《在市場中盈利的必需因素》一文,「收入經常會發生顯著變化,而資產通常會變化緩慢。」「如果一個人購買公司是基於其盈利,那他需要非常瞭解這家公 司。」
資產大於收益的概念,是一個反向投資的觀點。大多數投資者專注於盈利,許多人根本不會購買正處於虧損中的公司的股票。施洛斯認為,購買那些相對於淨資產有 著折扣的公司的股票,為投資提供了安全的保證。這是他從本傑明·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經驗教訓。他認為,如果有下列情形中的一個發生了,公司的資產價值就最 終獲得大眾承認。比如盈利週期逆轉、資產清算並分配給股東、公司被收購或管理層決定將公司私有化。
根據施洛斯1985年接受巴倫週刊採訪時,認為普通投資者將關注的重心放在公司未來的盈利上是有風險的。「大多數人都在緊盯公司的收入和未來的盈利潛力, 但我不會加入他們的遊戲。個人投資者只有很少的資源,但使用這種投資方法需要與那些有大量信息的大經紀公司分析師們競爭。」
施洛斯曾指出:「因為過去失敗造成的膽怯,將使投資者錯失最好的牛市。」專注於資產,而不是收益,投資者的擔心會小很多。很多投資者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就陷入了這樣的膽怯中,而聽取了施洛斯意見的人就會是幸運的。
 
被動的投資風格
 
施洛斯的投資風格不是積極主動型的,他非常被動,很少與所投資的公司管理層會面談話。他認為,公司管理層普遍過於樂觀,投資者聽取他們積極的市場看法往往 會誤導自己的判斷。相反,他依靠價值底線和公司年報來對公司進行價值評估。施洛斯相信,巴菲特對公司管理層進行評估是投資中的特例,很少人能擁有巴菲特的 技能。但事實上,在基金經理群體中,最流行的僅是關注被投資公司的管理層面的因素。施洛斯購買股票時要考慮的關鍵要素。

1.當購買股票時,價格是關鍵。
施洛斯喜歡引用格雷厄姆的論點,即「如果一隻股票的買入價格很合適,相當於已經被賣出一半了」。施洛斯認為,大多數股票一旦它們的價格下跌到足夠低,可以提供安全邊際時,就會在某一時刻提供極具吸引力的買入時機。
價格與賬面價值的比值是股票估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施洛斯幾乎從不買相對於賬面價值溢價交易的股票。他認為,以賬面價值的折扣進行交易提供了一個安全邊際,因為大多數公司至少應該值其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價格。如果耐心的投資者係統地購買一些這樣的股票,他們終將獲利。
2.尋找價格離高點很遠的股票。
施洛斯經常查看價格創52周新低的股票名單,並從中尋找投資線索。有時,他更喜歡買入那些跌到多年低點附近的公司股票。我們會注意到,有時52周新低仍然可能是股票多年底部價格的兩倍或者三倍。
3.尋找的股票至少有20年的歷史。
施洛斯喜歡購買那些有著悠久經營歷史的公司。能夠在過去長期的經濟週期中生存下來,說明他們在未來將能繼續做好自己的業務。長期的歷史數據還提供了一個基 礎,通過比較他們的賬面價值和每股收益能夠認識公司業務的典型週期。施洛斯經常會投資於不受青睞的週期性公司,或者暫時出現問題的公司。如果他認為這些公 司的資產是穩健的,而且他們長期的業務前景沒有受到損害,他就會去購買。
4.購買具有低負債權益比率的股票。
施洛斯首選低負債的公司,這為投資者提供了另外一個安全邊際。他警告說,「要小心槓桿的作用,它可能對你不利。」
5.要保持投資多樣化,保持全倉投資。
施洛斯不同於巴菲特,他通常會持有約100個不同的股票,他一般是100%全倉持股,並且不考慮市場整體的估值水平。如果一家公司能不斷地支付股息,並且 有著低市盈率,他甚至會將自己的買入價格調整到賬面價值以上,雖然他不太看重收入,但他看重公司的股息。後來他也表示,如果市場都瘋狂了,他將只持有現 金。
 
兩個小例子。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堅持。曾經有人給他推薦未來業績很看好的公司,他說「這不是我們的風格」。他所倡導的價值投資並不是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盈利和增長。哪怕「機會」再「確定」,他也會堅持原則。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價值發現。二戰前,市場熱捧波音公司,認為其前景巨大;而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公司沒有前途,於是本傑明.格雷厄姆得以在20元股價買入 (當時賬面價值為40美元)。當時沒有多少人會專門在股價跌時買入,本傑明.格雷厄姆已經在這樣做了,不過他不願意用逆向投資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在買 入價值。所以你要教育你的投資人,除了浮盈,也要習慣浮虧,而且越跌越買。  
 
其他場合,沃爾特.施洛斯精彩問答:

1、你和巴菲特等人都曾師從本傑明.格雷厄姆,今天你們也成為非常成功的投資人,你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都不抽煙,呵呵。我想我們都很理性(rational),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很情緒化。當然,巴菲特是這方面做得更極致些。而且我們都很誠實,我們知道有些人賺了很多錢,但別人並不願意投錢給他們,因為他們人品有問題。

2、Tweedy Browne偏定量,而巴菲特偏定性,你呢?
我不是很擅長判斷「人」,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我會從公司是否願意分紅,來判斷管理層是否為股東利益著 想。因為我們很「小」,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麼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 更容易些。

3、買賣原則?
不要著急賣。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因為已經漲了50%,別人勸你要鎖定利潤,你不要急著賣。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 一下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 到股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

4、你自己經歷了很多次經濟衰退(18次),還包括二戰後的市場,歷史在重複,還是你也在改變?
市場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些股票跌去50-60%,而有些股票創了新高。人們總喜歡買入表現很好的公司,而不喜歡那些表現糟糕的公司。有些人也許在想, 如果我現在賣掉這些差的公司,還可以抵消一些要繳納的盈利稅,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賣股票,所以股價總是會比「應該」跌得更多。以前的價值 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 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麼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願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 重要。

5、你的投資很分散
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裡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並 不知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6、很多人由於貪婪,撐不了你這麼久,你的秘訣?
很多人本不應該來這個市場,由於貪婪,才有他們的出現。我們有自己的潛在買入名單,當這個名單由50只減少到3只,我知道市場很危險了,也沒有那麼便宜了,於是是時候徹底撤出了。再說市場幾十年前哪有那麼多CFA……

7、給年輕人忠告
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麼,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  
 
沃爾特.施洛斯工作習慣

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Line雜誌,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標的後買入一些(股價較賬 面價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後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 自立門戶後,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難怪,Forbes雜誌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談「簡單」的價 值投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
施洛斯根本不與外界進行溝通,也沒有任何獲取有用信息的渠道。事實上,華爾街上根本沒有人認識他,他也根本不理會華爾街上的任何想法。他只是仔細查看股票手冊(類似《證券市場週刊數據手冊》)上的有關數據,向公司索取年報,他所做的一切僅此而已。
       施洛斯恪守格雷厄姆法則,買進股價低於賬面價值的公司的股票,並持有股票到市場發現錯誤為止。施洛斯認為,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適當地評估公司資產,不為表 面好看的數字所迷惑,注意探究數字之間的相互關係。因為經過某些會計調整,公司業績可以輕易地改頭換面。如同格雷厄姆不相信獲利預估一樣,施洛斯在投資之 前會絕對避免和公司聯絡。
 
沃爾特·施洛斯的16點投資經驗
  1.相對於價值來說,價格是最重要的因素。
  2.用心建立公司價值的概念。股份代表了一個企業的一部分,不只是一張紙。
  3.以賬面價值為出發點確定企業的價值。要確保公司的債務不大於股權價值。
  4.有耐心些,股市不會馬上上漲。
  5.不要因為消息或股價突然上漲而買入。如果專業人士可以這樣做,就讓他們去做吧。不要因為壞消息而賣出。
  6.不要害怕孤獨,但必須確信你的判斷是正確的。雖然你不能百分百的肯定,但要努力尋找你判斷的弱點。在股價下降後買入,在上漲一定程度後賣出。
  7.一旦你作出了決定,要敢於相信自己。
  8.樹立自己的投資理念,並努力遵循它。這正是我找到的成功之路。
  9.不要太急於賣出。如果股票價格達到你所認為是合理的水平,那麼你可以賣,但人們往往因為股票上漲50%而賣掉它,將是否賣出和盈利關聯。賣出前重新評估該公司的價值,對照其賬面價值看是否需要出售股票。
  10.當買入股票時,我發現在最近幾年的低點買入是很有用的。
  11.按照資產淨值的折扣價買入,這比以企業盈利為標準買入更靠譜一些。
  12.聽從你所尊重的人的建議。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接受它們。記住錢是你自己的,一般來說保存財富比掙錢更難。一旦你失去了很多錢,這將很難掙回來。
  13.儘量不要讓你的情緒影響你的判斷。對於買入和賣出股票,恐懼和貪婪可能是影響判斷的最糟糕情緒。
  14.記住複利的魔力。
  15.喜歡股票而不是債券。債券將限制你的收益,通貨膨脹會降低你的購買力。
  16.小心槓桿。它可能對你不利。

最好的不是巴菲特,而是沃爾特·施洛斯 
 
2010-04-14 17:31:04|  分類: 股市名家 標籤: |字號大中小 訂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fa2110100h216.html
施洛斯的「斯巴坦式投資」法
  紐約的基金經理人沃爾特·施洛斯(WalterSchloss)兼具格雷厄姆清教徒式的分析方式和巴菲特式的作風於一體,他創造了40年來在所有投資 人中最好的操作業績記錄。從曼哈頓一間小辦公室起家,現年81歲的施洛斯和他的兒子埃德溫(Edwin)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持續戰勝股票市場,他們所 使用的只是最基本的交易工具,那就是上市公司的年報。他們的驕人業績表明,要規避風險而不被信息誤導的最好辦法,就是仔細研讀上市公司年報。如此做了,即 便是小額投資人也能戰勝市場。
  施洛斯恪守格雷厄姆法則,買進股價低於賬面價值的公司股票,並持有股票到市場發現錯誤為止。施洛斯認為,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適當地評估公司資產,不為 表面漂亮好看的數字所迷惑,注意探究數字之間的相互關係。因為經過某些會計調整,公司業績可以輕易地改頭換面。如同格雷厄姆不相信獲利預估一樣,施洛斯在 投資之前會絕對避免和公司聯絡。
  儘管上世紀70年代是有史以來股票市場最不景氣的時期,但施洛斯驚人的操作成績仍使他成為20世紀最傑出的基金經理人之一。直到1997年為止,施洛 斯的基金復合年利率為20%,而同期市場則為11%。施洛斯父子以合夥方式經營基金,收取獲利的25%作為管理費,但在賠錢的時候是不向投資人收費的。表 2-6顯示他們不含管理費的年度成績。
 
    在Benjamin Graham的所有學生中,我覺得最好的不是巴菲特,而是沃爾特·施洛斯。
    這是一個不被中國人熟悉的傢伙,卻是一個嚴格遵守Graham法則,獲得連續近50年驚人業績的傢伙。
    這是個海外散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8

看看美股市場上的博彩概念股

http://news.imeigu.com/a/1312169296544.html

金色的房間,桌面上擺著一摞摞籌碼,荷官(賭場工作的發牌員)熟練的將牌派發到賭客面前,氣氛略顯嚴肅而凝重,原本簡單的翻牌比運氣遊戲,一些忘我的賭客卻慢慢的將牌捲開,讓牌面一點點的顯露出來,似乎整個過程能改變牌桌上的結果。

上面的描述不是電影裡的場景,卻真實地發生在金沙、永利度假村經營的賭場中,本文將根據相關公開資料對博彩業的產業鏈和相關公司的估值做一解讀。

博彩行業生態結構

美股中的博彩公司經營地點主要集中在拉斯維加斯和澳門,拉斯維加1905年建市,30年代內華達州決定讓其賭博合法化,從此拉斯維加博彩行業迅速發展起來,「賭城」之名也就此傳開。

澳門自澳葡政府正式宣佈博彩業合法已有100多年歷史,經歷過壟斷專營到現在多家企業共同競爭,隨著博彩專營權的打破,國際資本進入和大陸經濟發展,2006年澳門博彩收入超越拉斯維加,成為按收入計的全球最大賭城,2010澳門博彩收入達拉斯維加斯的4倍。

博彩行業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博彩設備製造商,主要負責博彩設備和系統的設計、製造、銷售(租賃)以及售後運服務,代表公司有國際遊戲科技(NYSE:IGT)、巴利技術(NYSE:BYI)等

賭場經營者,主要從事賭場度假村的開發和運營業務,代表的公司有金沙集團(NYSE:LVS)、永利度假村(NASDAQ:WYNN)、新濠博亞娛樂(NASDAQ:MPEL)、米高梅 (NYSE:MGM)等。

博彩代理公司,主要分佈在澳門地區,通過從賭場經營者手中承包貴賓廳,與賭場經營者分成獲得營收,代表的公司有亞洲娛樂資源 (NASDAQ:AERL)。

如上圖所示美國拉斯維加斯和澳門在賭場的經營形式上存在一些差異,拉斯維加斯以中場為主,賭客主要在中場投注,賭場經營者直接面對賭客,而澳門的博彩收入主要來自貴賓廳,佔比70%左右,中場佔比30%左右(中場指博彩大廳,一般接待10萬澳元以下的散客)。

與拉斯維加斯的直接經營不同,澳門的貴賓廳主要交予如亞洲娛樂資源這樣的博彩代理公司經營,博彩代理公司從賭場經營者按轉碼數的比例獲得佣金,並通過旗下的疊碼仔(擁有客源關係的代理人)招攬貴賓。

轉碼數指賭客用現金碼兌換泥碼的金額,在澳門賭場經營者發行現金碼給博彩代理公司,同時向賭客發行現金碼,中場接受現金碼投注,而在博彩代理公司承包的貴賓廳賭客必須先用現金碼兌換成等值的泥碼,再用泥碼投注,實際上轉碼數代表著博彩公司和賭場經營者的結算金額。

賭場經營者在博彩產業鏈中扮演著中樞作用,那對於博彩這樣的零和遊戲,賭場經營者如何盈利?

首 先來自賭桌,即賭場經營者和賭客的獲勝概率之差(贏率),不同的博彩項目(主要有桌面項目和老虎機)贏率不同,不同的賭場因品牌和服務的差異贏率也有所不 同,大體上賭場的贏率在4%-8%之間,例如金沙集團澳門威尼斯人的老虎機業務2009年、2010年的贏率分別為7.4%,7.1%,贏率的變化總體上 保持平穩。

其次來自住宿、餐飲、娛樂、零售以及商務會展等其他配套的經營業務,如永利澳門引進了勞力士、阿瑪尼等國際頂級品牌,為賭客提供博彩、住宿、旅遊、餐飲、購物等一站式服務。

美國的博彩業和澳門的博彩業的業務構成比例存在較大差異,在拉斯維加斯來自住宿、餐飲、零售等博彩以外業務佔據較大比重,而在澳門收入的絕大部分來自賭桌本身(其他業務外包)。

例如業務分佈在澳門的新濠博亞娛樂,2010年來自賭場的收入佔毛收入的93.6%,而米高梅來自非賭場業務的收入佔比達一半以上。

二.博彩行業走勢與估值

如 上圖所示(按年末點位計算,100為初始基準點),道瓊斯博彩行業指數走勢與宏觀經濟形勢成較大的相關性,在2007年年末以前,隨著經濟的持續繁榮,博 彩行業指數和S&P500均成上升趨勢,並且博彩行業指數明顯強於S&P500,2008年次貸危機的衝擊下,博彩行業指數快速下滑,全 年跌幅73.3%,而同期S&P500指數的跌幅不到40%。

2009年初至2010年末,在全球經濟刺激計劃和經濟復甦的驅動下,博彩行業指數漲幅高達167.7%,而同期S&P500指數漲幅僅為39.1%。

綜上所示,博彩行業的走勢與全球宏觀經濟形勢高度相關,與基準指數走勢基本一致,但波動性比基準指數更大,在資產組合中扮演著進攻而非防守角色。

博彩設備製造商

博彩設備製造商的營收主要來自博彩設備的出售和後期維護(另外設備商還和賭場經營者採取按盈利分成的模式)、遊戲內容的更新、賭場系統軟件的設計和支持,設備的出售主要取決於新開賭場的數量和原有設備的更新速度,盈利分成的模式主要取決於設備的安裝基數。

據有關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國際遊戲科技享有新開賭場博彩設備份額40%左右,是巴利技術市場份額的兩倍以上,但面臨著國內博彩市場接近飽和、增長趨勢放緩的影響。

國際遊戲科技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營收分別為25.29億美元、21.14億美元、19.87億美元;巴利技術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營收分別為9億美元、8.83億美元、7.78億美元,均程小幅下降趨勢。

巴利技術市銷率、市盈率和淨利率均高於國際遊戲科技,巴利技術近三年(2008年7月-2011年7月)累積上漲34.46%,而國際遊戲公司累積下跌18.18%,主要得益與巴利技術淨利率的改善,盈利出現上升,S&P 500同期漲幅為3.2%。

但市場擔心巴利技術來自產品銷售(老虎機和賭場軟件系統等)佔比較高(2010年佔比達63%左右),而按盈利分成的收入佔比較低,隨著賭場經營者資本開支的減少,公司未來不確定性較大。

賭場經營者

美股中按市值排名前四的賭場經營者依次為金沙集團(346億美元)、永利度假村(199億美元)、新濠博亞娛樂(85億美元)、米高梅(75億美元),其2010年的營收分別為68.63億美元、41.85美元、26.42億美元、60.19億美元。

美股中的賭場經營者資產負債率平均水平在61.53%左右,其中米高梅的資產負債率遠高於平均水平,高達84.19%,主要因為city center項目所致,2010年利息開支高達11.14億美元,2010年平均債務金額為173億美元。

米高梅的市銷率只有1.2倍,遠低於其美國同行金沙集團的5.2倍、永利集團的4.4倍。市場擔憂米高梅的流動性問題,其EBITDA/現金利息比率只有1倍,而金沙集團和永利度假村的EBITDA/現金利息比率分別為6.5倍、6.0倍。

因其債務規模較高,我們使用EV/EBITDA企業實體價值模型比較各公司的相對價值,2010年金沙集團、永利度假村、新濠博亞娛樂、米高梅的EV /EBITDA比率分別為19.2倍、18.5倍、19.7倍、16.4倍(EV=市值+債務價值-現金及等價物、EBITDA為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 攤銷前的利潤)。

米高梅EV/EBITDA比率較低部分因為其澳門業務表現不佳,米高梅的澳門業務只貢獻其EBITDA的20%,而2010年永利度假村澳門地區業務貢獻 其EBITDA的76.8%, 不過米高梅中國(米高梅持有IPO後51%的股份)的澳門市場份額保持穩定上升,由2007年的0.18%上升至2010年的8.8%左右。

自 澳門賭場專營權開放後,賭業巨頭們紛紛通過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進入澳門,在大陸經濟的發展和簽證的放寬(2010年澳門地區來自大陸的遊客佔比達 53.0%)的驅動下,澳門博彩業增長迅速,2008年-2010年博彩收入增長57.4%,而同期拉斯維加斯的博彩收入卻出現下滑。據摩根士丹利預計 2011年-2015年澳門的博彩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6%,而同期美國只有2%左右。

2008年-2010年金沙集團、永利度假村、新濠博亞娛樂的營收分別增長了56.1%、40.1%、86.6%,而米高梅同期營收卻出現16.5%的下滑,其中新濠博亞娛樂的經營地點全部位於澳門,擁有新濠天地、新濠鋒酒店、摩卡俱樂部等經營場所。

2008年7月-2011年7月間,米高梅出現48.6%的大幅下跌,金沙集團、永利度假村、新濠博亞娛樂分別上漲3.9%、62.6%、160.1%,S&P500同期漲幅為3.2%。

博彩代理商

博 彩代理制度最早開始於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澳娛)專營時期(2002年澳娛專營權結束,澳門博彩行業從專營轉為6家企業共同競爭),一般情況下高端 賭客不會使用現金,而是從賭場獲得一定的信用額度,賭完後再按輸贏多少結算,但澳門的賭客絕大部分來自境外,信用體系不完善讓收賬困難程度遠高於美國的拉 斯維加斯。

為招攬來來往往的高端客流和降低收賬成本,博彩代理制度80年代開始在澳門出現,並衍生出博彩代理公司、疊碼仔(代理人)等依靠 佣金生存的澳門博彩代理體系,澳門的賭場經營者也曾嘗試過拉斯維加斯直接面對高端賭客,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很快賭場經營者法現根本無法招架來往的賭客, 壞賬激增,最後不得不又請回博彩代理公司。

博彩代理公司從賭場經營者主要基於兩種方式獲取佣金:

1、盈虧分成,即博彩代理公司和賭場經營者共同分享賭桌上盈利或者虧損,賭客贏錢,兩者就共同虧損,賭客輸錢,兩者就一起盈利,如博彩代理公司亞洲娛樂資源與美高梅按43%的共享盈虧。

2、固定比率,即盈虧由賭場經營者承擔,博彩代理公司按轉碼數獲取固定佣金,一般在1.2%-1.3%上下。

2010年亞洲娛樂資源85%以上的佣金收入來自固定比率模式(2011年6月15日,亞洲娛樂資源結束了其在美高梅酒店賭場中的貴賓廳業務,至此亞洲娛樂資源的所有收入都按轉碼數比例)。

雖然盈虧分成模式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但上市公司更願意選擇固定比率模式,這樣更有利於公司業績的穩定增長。亞洲娛樂資源創始人林文寶在面對《財富》的採訪時開玩笑的講到你不能告訴投資者,這個月運氣不好賭桌上輸錢,所以業績不佳。

博 彩代理公司亞洲娛樂資源2010年7月份登陸納斯達克,股價波動較大,從5美元最高漲至12.41美元,漲幅高達150%左右,主要受業績驅動,2010 年營收較2009年的增長110.04%至1.27億美元,運營利潤較2010年增長139.01%至3729.6萬美元。然後股價又大幅回落至5美元附 近。

亞 洲娛樂資源承包貴賓廳運營業務,並通過旗下疊碼仔(代理人)招攬貴賓,2009年、2010年亞洲娛樂資源向旗下代理人支付的佣金分別佔總營收的 64.7%、60.3%,代理人掌握賭客資源,資源豐富的代理人成為各家博彩代理公司競爭的對象,亞洲娛樂資源旗下的代理人在1500左右,目前澳門島上 活躍著100多家博彩代理公司,絕大部分為非上市公司。

截止2011年7月28日收盤,亞洲娛樂資源市值2.07億美元,2010年營收1.27億美元,淨利潤3296.7萬美元,TTM市盈率4.98倍。

最後

博彩行業的增長最終取決於經濟發展和人們閒暇時間的增長,更具體點講博彩設備製造商的增長空間來自新產品的開發、自身利潤率的提高和賭場經營者資本開支的增長(新賭場的開設和設備更新率的加快);

賭場經營者需要控制自身的債務規模,提高經營效率(2010年米高梅銷售及管理費用佔比高達45.0%),另外考慮到澳門市場的比重和增速,賭場經營者在澳門的業務表現也將成為各家公司增長的主要因素;

而對於博彩代理商,因澳門博彩業特有生態形式,短期內業務模式將不會有太大改變,業績增長主要取決承包的貴賓廳數量、澳門博彩業的增長和自身經營效率的提高。

(i美股 申文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0

看看美股上市的煙草公司

http://news.imeigu.com/a/1316791151560.html

(i美股訊)煙草最早於16世紀被當作治療頑疾的藥物,隨後英國人進行規模化種植,商業化運作開始,1924年《讀者文摘》首次提出吸煙致癌的觀點,目前全球吸煙人口數量在10億左右,年均銷售香煙數量約5.6萬億支,每年死於與吸煙有關疾病的煙民達500萬人。

煙草也是全球產業集中度較高的一個行業,以2010年為例,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煙草公司、日本煙草公司、帝國煙草公司等佔據全球煙草市場份額一半以上,四家公司營收2277億美元、納稅1287億美元、實現淨利潤255億美元。

本文主要就美股市場上的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奧馳亞、雷諾美國、羅瑞拉德等上市煙草企業的商業模式、業務概括、財務估值情況、股價表現和相關風險做一解讀。

煙草產業商業模式

菲 利普莫里斯國際、奧馳亞、雷諾美國、羅瑞拉德等美股上市公司主要是擁有香煙品牌的製造商企業,如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和奧馳亞旗下的萬寶路、雷諾美國的駱駝 等。煙草製造商通常實行多品牌戰略,即一個製造商旗下擁有多個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品牌,如菲利普莫里斯的高端品牌萬寶路(弗吉尼亞絲等)、普通品牌藍星和切 斯特菲爾德等,另外大製造商還通過收購等方式擁有大量地區性品牌。

香 煙製造商上游主要面對煙葉以及其他原材料供應商,製造商的產品則通過直銷或者區域批發商的方式推向市場(擁有品牌的製造商也向其他公司授權品牌)。以菲利 普莫里斯為例,其煙葉供應商遍佈全球,主要是一些獨立供應商,另外2010年菲利普莫里斯通過子公司PMB進入煙葉供應環節(直接收購農場主的煙葉),目 前PMB的供應量能夠滿足菲利普莫里斯10%左右的煙葉需求。

據 摩根士丹利統計數據顯示,煙草製造商的銷貨成本由煙葉、加工、包裝、濾嘴、紙張等五大部分組成,佔比依次為35%、38%、11%、6%、4%,煙葉以外 的原材料供應來自將近400個供應商,菲利普莫里斯在公開資料中稱全球市場中有足夠的原材料滿足產能需求,也就是講至少現階段看來原材料不會對煙草產業造 成衝擊。

而對於最主要的成本煙葉和加工,據菲利普莫里斯季報披露,首先全球市場煙葉供應較為充足,可預計的未來並不會出現供需失衡,加工成本則主要來自員工薪資,將伴隨著平均工資水平變化,另外運營效率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如上圖所示以奧馳亞為例(主要煙草製造商成本差異不大),2009年一季度至2011年二季度奧馳亞每包香煙不含稅成本在0.54美元至0.58美元之間波動(剔除四季度的季節性因素)。

面 對下游煙草製造商的競爭力取決於產品質量、品牌認可度、品牌忠誠度、口味、創新、包裝、市場廣告以及銷售價格等因素,消費人群變動較小。本文所要闡述的四 家公司中,菲利普莫里斯國際主要面對國際市場,奧馳亞、雷諾美國、羅瑞拉德則面向美國市場,其中奧馳亞通過菲利普莫里斯美國公司運營煙草業務。

主要業務概括

1).菲利普莫里斯國際(PM)

菲利普莫里斯國際(PM)是全球第一大煙草公司,產品覆蓋180個國家,並且在大多數市場的佔有率排名1、2位。菲利普莫里斯國際2008年3月正式從奧馳亞集團拆分,主要經營美國以外的煙草業務。

2010 年菲利普莫里斯國際香煙出貨量8999億支,相比2009年增長4.1%(部分受收購菲律賓福川煙草公司影響),同期全球香煙出貨量微升0.1%至5.6 萬億支左右。2008年、2009年、2010年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為15.7%、15.4%、16.0%(剔除中國後的市場份額分別為 25.8%、25.9%、27.6%)。

菲利普莫里斯國際旗下兩大品牌萬寶路、藍星的出貨量分別為2974億支、886億支,對應市場份額為5.3%、1.5%(剔除中國後對應的市場份額為9.1%、2.7%)。

如上圖所示2008年、2009年、2010年菲利普莫里斯國際營收分別為636億美元、621億美元、677億美元,淨利潤分別為69億美元、63億美元、73億美元、對應的淨利率依次為10.8%、10.1%、10.7%,各項財務指標較為平穩。

2).奧馳亞(MO)

完成菲利普莫里斯國際的拆分後,奧馳亞通過旗下菲利普莫里斯美國(與菲利普莫里斯國際擁有同樣的品牌,在美國國內香煙市場運營)、UST公司(無煙產品和酒類)、Middleton公司(雪茄和煙絲)、菲利普莫里斯資本(融資租賃)運營各項業務。

香 煙業務是奧馳亞主要營收來源,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佔總營收的95.4%、85.3%、82.1%,比重呈下滑趨勢(主要是奧馳亞收購 無煙產品等其他業務所致),2010年無煙產品、雪茄、酒類、金融服務分別佔總營收的12.1%、2.5%、0.9%、2.4%。

與菲利普莫里斯國際一樣,奧馳亞是美國香煙市場最大的製造商,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美國市場份額分別為50.9%、49.9%、49.8%,基本保持平穩,出貨量分別1694億支、1487億支、1408億支,與美國整個煙草行業基本一致。

2008年、2009年、2010年奧馳亞營收分別為194億美元、236億美元、244億美元,增長主要來自煙草以外業務的收購,淨利潤(調整)分別為31億美元、32億美元、39億美元,對應淨利率依次為16.0%、13.6%、16.0%,波動幅度較小。

3).雷諾美國(RAI)

雷諾美國主要通過雷諾茲煙草(RJR )運營煙草業務,旗下擁有駱駝、波邁、云絲頓等著名香煙品牌,1999年雷諾茲煙草將其品牌的海外運營權出售給日本煙草公司,而雷諾茲煙草則專注美國市場。

雷諾美國是美國香煙市場第二大製造商,僅次於奧馳亞,2009年、2010年美國市場份額分別為28.3%、28.1%,出貨量分別為843億支、794億支,市場份額變化不大。

2008年、2009年、2010年雷諾美國的營收分別為88億美元、84億美元、86億美元,與美國煙草行業的走勢基本一致,淨利潤分別為13億美元、9.6億美元、11億美元,對應的淨利率依次為14.8%、11.4%、12.8%。

4).羅瑞拉德(LO)

羅瑞拉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60年,是美國本土持續運營時間最長的煙草製造商,與雷諾美國一樣,洛瑞拉德在1977年將公司海外品牌運營權出售,專注美國國內市場,現為美國國內香煙市場的第三大製造商。

羅 瑞拉德旗下旗艦品牌新港(Newport)貢獻公司90%左右的營收(定位高端品牌),其它品牌還包括Kent, True等,2008年、2009年、2010年羅瑞拉德美國國內香煙出貨量分別為370億支、356億支、374億支,對應市場份額10.7%、 11.3%、12.3%,呈小幅上升。

2008 年、2009年、2010年洛瑞拉德的營收分別為42億美元、52億美元、59億美元,主要受2008年和2009年兩次產品價格提價影響,淨利潤分別為 8.9億美元、9.5億美元、10.3億美元,對應淨利率依次為21.1%、18.3%、17.5%,相比同行業高出3%-5%個百分點,因其高端品牌價 格相比競爭對手定價更高毛利率更高。

菲利普莫里斯國際長期佔據全球煙草製造業首位,奧馳亞、雷諾美國、洛瑞拉德三家公司累計佔美國國內煙草份額的90%左右,呈寡頭競爭格局,另外美股中上市的中小煙草企業還包括Vector集團(VGR)、星科煙草(CIGX)等,主打低端煙草品牌。

股價表現

我們通過標普500指數與標普煙草指數走勢的對比來回顧煙草行業股價的基本表現,其中標普煙草指數主要包括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奧馳亞、雷諾美國、洛瑞拉德等主要成份股,以2005年12月31日為基準點(100),取每年年末點位。

如 上圖所示,標普500指數與標普煙草指數的總體走勢基本保持一致,在2007年年末以前,標普500指數與標普煙草指數均呈上升趨勢,且標普煙草指數表現 優於大盤,而2008年金融危機中,煙草指數相較大盤表現更為穩健,標普500指數全年跌幅37%左右,但煙草指數明顯抗跌,跌幅僅為標普500指數一 半。

過去12個月中(截止2011年9月20日),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6.79%,奧馳亞、菲利普莫里斯國際、雷諾美國、羅瑞拉德四家煙草製造公司股價均跑贏大盤,分別上漲14.67%、23.87%、30.23%、38.47%。

財務估值

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奧馳亞、雷諾美國、羅瑞拉德等美股上市公司市值分別為1173億美元、541億美元、217億美元、150億美元,對應市盈率分別為15.29倍、15.88倍、16.18倍、14.89倍,行業內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折溢價現象。

我們通過美股煙草行業與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對比來描述相對估值,美股煙草行業市盈率相對標普500指數的5年平均水平在0.91倍上下,目前標普500指數平均市盈率11.9倍左右,美股煙草行業/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在1.2倍以上,處於歷史溢價區間。

美股煙草製造商分紅十分「豐厚」,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奧馳亞、雷諾美國、羅瑞拉德的年化股息收益率分別為4.61%、6.28%、5.70%、4.79%,對應的股息支付率依次為58.70%、92.68%、87.00%、66.40%(最近四個季度平均值)。

通 常情況下,美股煙草上市公司實行有浮動的固定股息,如菲利普莫里斯國際最近四個季度的每股股息均為0.64美元,奧馳亞最近四個季度的股息分別為0.38 美元、0.38美元、0.38美元、0.41美元,另外上市公司還通股票回購實現股東價值,如洛瑞拉德2010年年中宣佈1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

相關風險

從煙草行業的特自身點來看,高毛利率、高現金流以及經營業績穩定可預見性讓其成為較具吸引力的一個行業,但面臨行業衰退、稅收等政策以及訴訟等不確定因素影響。

1) 行業衰退?

雖然美國煙草市場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但目前消費者需求處於下降週期,美國香煙出貨量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為3328億支、2980億支、2827億支,2010年出貨量相比2008年下滑15%左右,趨勢較為明顯。

上市煙草製造商基本上通過上調零售價格維持營收的穩定(2011年一季度美國香煙平均售價相比2008年同期高出約20%),同時面臨市場份額競爭(競爭對手的定價策略)、經濟下滑、限制廣告、禁煙運動的挑戰。

2)稅收等政策性影響

毫無疑問聯邦政府和州地方政府的稅收政策變化將影響到香煙的銷量(包括消費稅、營業稅、進口關稅等,其中進口關稅主要相對於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另外稅收還將導致消費者從高端品牌到低端品牌轉移(上文中提到的公司收入主要來自高端品牌)。

而且吸煙人群相比不吸煙人群處於更為「弱勢」的經濟地位,據美國聯邦政府的調查顯示吸煙人群在平均收入、學歷水平等方面均低於不吸煙人群,且更容易失業。

3)訴訟及其他

美 國煙草製造商面臨的訴訟問題主要有產品責任、消費者保護、反壟斷訴訟、走私產品、專利侵權等等,而其中相當一部分案件將成為未結訴訟,給公司造成法律麻煩 (通過和解解決等),甚至一些案件會導致巨額賠償(range in the billions of dollars),以上情況均將給公司造成不確定的經濟損失。

另外菲利普莫里斯國際還將受到匯率變化影響,如強勢美元將提高其產品的相對價格,而對美股煙草製造商們的「利好因素」將主要受到各自相對市場份額的增加,經營效率的提高以及更為「慷慨」的股利和回購計劃等。

值得注意的是菲利普莫里斯國際新興市場因素,尤其是中國(煙草專賣)情況的變化,中國的煙民數佔全球總煙民數三分之一左右,佔據了美國以外的全球煙草市場份額的40%。

附:2005年12月21日,中國煙草總公司和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協議規定,在符合《煙草專賣法》有關規定的前提下,菲利普莫里斯國際的萬寶路牌卷煙將在中煙公司下屬工廠進行許可生產,並由中煙公司指定的下屬公司進行全國銷售。

協議簽署當天,菲利普莫里斯國際母公司(未拆分)——奧馳亞集團在紐約交易所的股票價格上升了8%,目前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在中國的業務非常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1

優酷土豆合併 看看視頻大佬們怎麼說

http://news.imeigu.com/a/1331547939168.html

(i美股訊)優酷和土豆今天共同宣佈雙方於3月11日簽訂最終協議,優酷和土豆將以100%換股的方式合併。根據協議條款, 合併後優酷股東及美國存托憑證持有者將擁有新公司約71.5%的股份,土豆股東及美國存托憑證持有者將擁有新公司約28.5%的股份。優酷土豆為中國第一 和第二大視頻網站,兩者的合併具有深遠意義,業內人士均對此發表各自看法:

迅雷CEO鄒勝龍:土豆選擇合併有資金和資本層面的原因。視頻行業短期盈利無望,持續燒錢,土豆現金儲備不足;資本市場整體狀況不佳,再融資困難, 對於土豆來說,被收購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且選擇優酷後,新公司將獲得流量上的競爭優勢。此次合併將成為視頻行業一次標誌性事件,年內會有更多的洗牌和併 購,「國內現在主流視頻網站不超過十家,後來進入的迅雷、搜狐視頻、奇藝都有流量或者資源支持,對這些網站不會有多大影響」。

PPTV公司CEO陶闖:土豆網流量增長緩慢,同時又面臨版權購買激烈競爭的市場現狀,現金吃緊,因此選擇與優酷網合併。合併對於優酷和土豆而言一 方面是好事,這樣他們少了視頻網站方面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整合雙方團隊可能也面臨一定的風險,而這也對投資視頻網站的廣告主以及用戶不一定是好事。未 來一段時間,視頻界的合併還將繼續。

PPS公司CEO徐偉峰:優酷和土豆網合併後需要解決低毛利和現金少的問題。對於土豆而言,面臨了巨大的現金壓力,而優酷的現金相對充足,因此,土 豆選擇與優酷合併。不過,即便兩者合併後,仍然面臨了低毛利和現金的壓力,這是需要解決的。對於PPS而言,優酷土豆的合併是好事,因為這令市場上的競爭 對手再度減少。

樂視網COO劉弘:樂視網與土豆網共建的視頻合作平台,將繼續按照合同約定進行。根據合同約定,土豆網可在www.tudou.com的頁面上推廣 樂視網擁有獨家網絡版權的內容,此合作並不適用於優酷平台。網絡視頻行業的併購整合是行業大趨勢,優酷和土豆的合併,有利於整個行業的差異化發展,其他主 流視頻網站將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廣告投放。市場格局的變化將為快速成長的樂視網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大的市場機會。

搜狐視頻COO劉春:不緊張

愛奇藝CEO龔宇:視頻公司的減少,將使成本較高的版權交易市場將得以控制,其他硬性成本,諸如服務器帶寬、人才的競爭也將會大幅縮減。視頻行業尚 未形成壟斷。優酷、土豆合併之後,中國網絡視頻市場格局突顯清晰,行業集中度提高。愛奇藝與優酷土豆品牌定位有明顯差異,公司將利用這些機會獲得更快發 展。

易凱資本CEO王冉:1, 易凱資本非常高興親身見證這一重大交易,也非常高興在這一過程中參與了土豆網的顧問工作。2,新一輪洗牌即將開始,最後這個行業將剩下不超過四個主要玩 家,交易後優酷土豆成為1/4的可能性終於超過50%。3,不要低估」騰百狐浪「的後勁,不要忽視電視那塊屏和用戶付費市場。

申音:優酷土豆合併,樂觀其成,想起曾經的HP康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看法:1合併對雙方都好,但最大的推動和 獲益者是土豆股東。2視頻競爭從低維進入高維,不會再有獨立網站機會;3雙品牌不可能長期並存;4@王微 很可能尋找新的人生方向,古永鏘能夠把新公司帶入百億級。

(i美股整理編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24

為什麼投資股市的人以虧損居多,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部分生理原因,大家可以看看。 黃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yvb1.html
 

  人類是喜歡遵循某種模式的動物。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假設你給人們一個隨機結果,並告訴他們結果是不可預測的,但他們仍然會試圖猜測下一個結果是什麼。所 以,人們會認為,他們「知道」下一次擲骰子時將會出現6,「知道」下一位棒球運動員將要進行全壘打,而且也會「知道」某一隻熱門小盤股明天會大漲。

   

    神經科學領域新的突破性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天生會去感知趨勢,即使此趨勢並不存在。只要一件事連續發生兩三次,人類大腦部位的「前扣帶」和「阿肯伯氏神 經核」會自動預感它會再次發生。而且,更有意思的事情在於,一旦確實再次發生,大腦中將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感受著一定程度的快感,這和某些毒品帶來的感覺如 此相似,以致於不斷鼓勵人們去進行預測,這極有助於人們快速掌握動植物的習性並提升人類種群的競爭力。

   

    所以,如果某種股票連續上漲幾次,那麼你將會條件反射式地預期它會繼續上漲——隨著股價的上漲,你大腦中的化學成分會發生改變,從而給你帶來一種「天然的快感」。這樣,你實際上就對自己的預測上癮了,這是人類的天性。

   

    然而,當股價下跌時,資金上的虧損會激發你的「扁桃核」——大腦中處理恐懼和憂慮的部位,它帶來的最顯著的反應就是「要麼戰鬥,要麼逃跑」(這是所有困獸 共有的反應)。正如火警響起時,你的心律必然會加快一樣;正如旅途中遇到響尾蛇時,你必然會退縮一樣;股價大幅下跌並持續幾天時,你必然會感到害怕,並且 坐立不安,彷彿只有將它賣出心才安。

  

    事實上,傑出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已經證明,資金虧損所帶來的痛苦程度,是等額盈利所帶來的 快感程度的兩倍。股市上賺10000元會感覺很快樂,但是,10000元虧損所帶來的心理折磨將是快樂的兩倍。賠錢是如此痛苦,因此很多人在股價下跌時害 怕進一步虧損而在價格接近谷底時賣出,或拒絕進一步購買;而在股價上漲時因害怕未來下跌導致虧損而很快減倉。

 

本文出自「聰明的投資者」第八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7

夫妻搭檔創業難?看看Temple Run怎麼做到的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749.html

騰訊科技 訊(小貝)北京時間1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神廟逃亡》(Temple Run)是一款iOS和Android手機遊戲,自推出以來受到熱捧,而其開發者是一對夫妻搭檔,他們辭掉工作,共同創業,成就了移動應用開發領域的一段佳話。

以下為這對夫妻搭檔創業之路的介紹:

對於Imangi工作室的凱特·謝珀德(Keith Shepherd)和他的妻子/商業夥伴納塔莉婭·盧克亞諾娃(Natalia Luckyanova)而言,愛情就是談論移動遊戲應用。《神廟逃亡2》今天面世。他們說,如果沒有婚姻,這一切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謝珀德在談到自己與妻子盧克亞諾娃的合作夥伴關係時說:「當我們說,我們是妻子,又是同事的時候,這真是非常兩極分化。」2008年,這對夫妻創辦了移動遊戲開發公司Imangi工作室,他們的應用《神廟逃亡》已經獲得了超過1.7億次下載,今天又推出了續集。「事情總是這樣,要麼是『哦,這太棒了』,」謝珀德在談到玩家對這款續集游戲的反饋時說,「要麼是,『哦,天哪,這簡直是我聽到的最糟糕的消息』。」

對於33歲的謝珀德和31歲的盧克亞諾娃來說,他們聽到的主要是讚美之聲。確實,如果這對商業夥伴沒有結成一生的夥伴,他們不知道能否走到這一步。兩人在華盛頓的時候認識,當時都是軟件工程師,五年前結婚時,他們發現自己都在盤算如何為自己打工。當蘋果向外部開發者開放自己的應用商店的消息傳出之後,他們決定冒險嘗試。


或者說,他們是留有後路的。謝珀德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但盧克亞諾娃仍然保留著工作,就像是買了一份保險一樣,這同時也意味著謝珀德要在醫療等方面依賴於她。「結婚的巨大好處就是,」謝珀德說,「你置身於一個安全網裡面。我們知道,在某項事業中,如果我們其中一人可以支持另外一方,那麼風險就會比自己行動要低一些。」盧克亞諾娃則表示,他們從來都不是那種孤注一擲的企業家。她說:「相反,我們非常不願意冒險,我們很害怕。」

2008年7月,他們推出了第一款應用,一款名為Imangi的單詞遊戲。第一個月,這款遊戲為他們賺到了5000美元。謝珀德回憶說:「我們當時是這樣的,『嗨,真酷,我們可以從中賺到一些錢』。」10月份,他們推出了第二款單詞遊戲,實現了類似的利潤。隨後,他們更加信心滿滿,推出了一款3D雪橇遊戲《Little Red Sled》,他們希望在聖誕節推出這款遊戲。事實上,他們直到第二年2月份才推出,當時候雪已經開始融化。這款遊戲沒有能夠收回成本。謝珀德回憶說:「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哦,我們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這就是扼殺很多初出茅廬的企業家的時刻。但謝珀德和盧克亞諾娃可以相互依靠。「我們一直與對方探討,尋求心理支持與意見。」謝珀德表示,「我認為這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作用。」他們經常深入交談,分析項目的失敗原因和成功經驗。在這個本應處於低谷的時期,這對夫妻搭檔反而將他們的投資加倍。他們認識到,儘管遇到挫折,但他們還是取得了兩次成功,並且學到了很多。盧克亞諾娃決定辭職,全心全意與謝珀德共同創業。

盧克亞諾娃坦誠地說:「回顧我們當時的財務狀況,我認為我們那樣做有點瘋狂。」他們回憶說,部分原因是他們對此充滿了興趣。謝珀德說:「納塔莉婭不可能在自己保留不喜歡的工作的情況下,讓我繼續獨自奮鬥。」盧克亞諾娃的辭職後來證明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他們的下一款遊戲《Harbor Master》攀升到蘋果應用商店裡付費應用排行榜的前五位。2011年,他們推出了一款令自己在應用界聲名大噪的遊戲《神廟逃亡》。如果你沒有玩過這款遊戲,你會對走在大街上看到了那麼多對著手機屏幕的人感到好奇。

謝珀德還記得第一次發現自己的遊戲引起轟動時的情景。當時他正在前往華盛頓Kojo Nnamdi廣播節目接受一個關於移動遊戲採訪的路上,看到華盛頓地鐵上兩位年輕女性把手機傳出傳去。她們玩的正是《神廟逃亡》遊戲。「當時我想,『哦我的天哪,這是我開發的遊戲!』我幾乎害羞得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了。」在採訪結束回去的路上,他看到地鐵上另外一個陌生人玩這款遊戲。

不久之後,盧克亞諾娃在機場看到一個女孩正在用iPad玩這款遊戲。她回憶說:「我太興奮了,我與她拍了一張非常親暱的照片。我當時臉上的表情太瘋狂、太興奮了。」

最近,這對夫妻搭檔從華盛頓特區搬到了北加州Raleigh,他們在那裡購置了一處住宅。他們並沒有透露《神廟逃亡》遊戲的具體營收數字,營收主要來自於應用內購買,不過他們表示營收應當以「數百萬美元」來計算。他們還迎來了家庭新成員,一個女孩,並且非常謙虛地向鄰居介紹自己只是應用開發者。他們的巨大成功也吸引了迪士尼與Pixar的關注,這兩家公司與他們簽定了開發勇敢主題《神廟逃亡》的協議。《神廟逃亡2》主要由謝珀德負責,還有幾支小的團隊也參與了開發,而盧克亞諾娃過去幾個月則把主要精力用於孩子的撫養。

他們承認,在這種雙重身份下,作為夥伴並不總是一帆風順。謝珀德和盧克亞諾娃也曾有過分歧,盧克亞諾娃曾經認為遊戲裡追逐英雄的「邪惡猴子」太過嚇人,但事實證明她是錯的。謝珀德表示,如果你們所有的時間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有時候就很難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分界線。

儘管如此,他們仍然會堅定不移地這樣走下去。謝珀德說:「夫妻搭檔共同創業真是件不錯的事情,這非常有成就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26

為什麼是陸兆禧?看看馬云的選人之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076.html

i黑馬 導讀:花名「鐵木真」的陸兆禧(Jonathan Lu),正式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CEO。為什麼是他?為什麼創業十八羅漢中一個都沒有?先傲嬌一下,本文作者提前預告了陸兆禧的上任,可見@鐳原創 和簡六看點網站以及加jianliukan微信,本文不著眼於僅提供一些人與事的細節,而嘗試抓住主線。

第一,「出身」好。陸兆禧的出身包括幾方面:年紀69年生人,正好可以銜接阿里巴巴第一代創業十八羅漢的年紀。學歷廣州大學,不是什麼名校,剛好對馬云的口味。

要知道,馬云曾經說過,不喜歡名校,只需要三流學校人才的話。「我從來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優秀學生。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大學考了三次才考了杭州師範學院,而且還是由專科升本科。」他還曾說開掉過95%的MBA。馬云是有一點中國式的「反智主義」的,初期不看重甚至鄙視名校出來的人。

阿里甚至一些搞技術的老員工,都是三流學校畢業。而跟馬云在公司裡相處最舒服的人,大部分也都有三流學校的背景。這如同蓋茨、喬布斯、埃裡森等都是名校輟學一樣,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氣場。雖然後來陸兆禧讀了中歐的EMBA,不過那已經是後來當高管鍍金階段。

馬云也同樣喜歡銷售氣質、草根和草莽兼具,「流氓懂文化」這種氣質的人。陸兆禧的專業是酒店管理,畢業就進了酒店端盤子,曾在廣州一家四星級酒店大堂、客房和餐廳都留下過青春的汗水,然後辭職開了一家小公司幹過電信業務的銷售。之後經過朋友介紹,到杭州見了馬云來到阿里,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團,一開始干的就是B2B的華南區銷售業務。阿里巴巴作為一個銷售文化為根的地方,有這一經歷更是「根紅苗正」。要知道馬云的創業時間是1999年,陸兆禧出身夠草根,入夥的時間夠早,負責的銷售夠主力。

第二,性格互補。

馬云張揚外露的性情,跟衛哲那樣同樣高調的下屬,顯然不如跟陸兆禧一樣兼容性更好。有記者曾參加馬云和陸兆禧一同出席的記者溝通會,馬云負責願景、激情和戰略。而陸兆禧則負責解釋一些業務,出言十分謹慎,該不說的一律不說,該不預測的一律不預測。

陸兆禧一直單身,生活沒有緋聞, 待人隨和,陸兆禧平時的風格也是這樣,平實,沉穩,低調,謹慎。馬云要挑一個接班人,首先要投機,而且對陸兆禧這種性格比較放心。馬云對那些外表狂熱的張揚其構建的價值觀和口號的員工,也有自己的分辨能力。陸兆禧分寸把握的比較好。

對於陸兆禧,馬云的公開評價是:參與阿里的文化和組織建設,培養了眾多人才,而且有自己獨特的領導風格和魅力,有新事務的欣賞和學習能力,對關鍵問題的判斷和決斷力,以及強大的執行力以及樂觀且堅韌不拔的毅力。

第三,歷經考驗。

馬云其實考察的對象並不多。陸兆禧自從孫彤宇去職淘寶之後上位,衛哲事件之後,陸兆禧一直佔據第一候選人的位置,並且穩健的沒有讓這一地位旁落。

要知道,出道早還要站位好,如果參加革命早,但是跟「黃埔軍校」無緣,同樣具備硬傷。而陸兆禧不存在這一點。往前追溯,他能有這一資格,是因為他出身阿里系的「黃埔軍校」——杭州湖畔花園。他在2004年,在杭州湖畔花園開始封閉做支付寶,而淘寶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封閉做起,由創業元老孫彤宇領銜淘寶。

在2008年,拓荒支付寶比較穩健的陸兆禧,接替因內部不為外人道的風波,而被「驅逐」出團隊的孫彤宇,成為淘寶的CEO。這時候,陸兆禧真正上位成為接班第一人。

前任B2B公司CEO衛哲2011年因B2B業務銷售協助供應商進行欺詐問題而離職。陸兆禧成為臨危受命的人選,回顧這一時刻,其實是陸兆禧走上集團接班人之路最後一個最為重大的里程碑,再之後幾乎一路坦途沒有懸念。

第四,治理能力

馬云作為舵手,仍將長久的影響整個阿里巴巴,真正重大的戰略方向、業務領域、高層任用,仍需要馬云長時間的把握方向,尤其是整個集團在整體上市的關鍵期。

馬云下面,有戰略決策委員會,不恰當的類比,相當於形成了「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則是構成了管理執行委員會,然後才是25大事業部的Head,

對於馬云來說,其有時發佈指令,並不明晰,需要很強的解讀能力,需要經過一個揣摩和「悟道」的過程。馬云有時在給高層開會時,打著太極拳,甚至漫場遊走,說的都是「虛」,而虛如何轉成實,這就是阿里高層需要具備的管理藝術和能力。

陸兆禧顯然是深得此道,幹事善於抓「主要矛盾」,善於抓住馬云真正看重的重點,抓大放小,不屬於特別摳細節的執行者,可以說具備戰略執行能力。比如主政淘寶時,能夠把握馬云對於淘寶的定位,不追求財務指標,或者說不追求正向的財務指標,而是關注是否達到負向的財務指標,就是投入一定要足,虧損一定要夠,不過早糾纏於如何盈利的思路,而關注如何構建整個平台的生態系統。

這用陸兆禧的話說,就是不看財務數據,而能夠在模式沒有明確的的時候,相信這種虛,堅持這種虛,從虛走出實的能力,是管理大互聯網平台的需要。因為那些一開始盈利模式就很清晰的公司,並沒有大前途。而谷歌、百度、騰訊、亞馬遜,大家一開始能想到的模式,都不是最後的實際。阿里巴巴也是這樣,虛實轉化,虛實相生,才能有大格局。而陸兆禧懂得這一點。

幾年前誰能想到,淘寶居然成為僅次於百度的第二大互聯網廣告平台,並且很可能衝擊第一。而這種價值僅僅是一小部分,或者說是表層價值,更大的價值則是成為整個集團巨大的平台,使得B2B業務結束了歷史使命,成為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的最基礎地基。

務虛務實,馬云對陸兆禧現在的期望是,更能務虛一點,但這種要求,世界上任何一個商學院都不能提供,需要陸兆禧和負責金融的彭蕾,再進一步參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66

看看巴菲特的分散投資 鐘達奇

http://xueqiu.com/5657933100/24099840
我一直強調,巴菲特在1967年以後就不再適合中小投資者學習他的投資方法和理念了,因為此時他主要運用大比例購買股份甚至併購等中小投資者一輩子也可能無法接觸到的方法,這一方面是他已經運用的是一個企業的平台,同時他的資金也足夠大。只有此前的巴菲特是值得學習的,我認為沒有事情讀一讀他1967年以前的致股東信顯然是最好瞭解他理念的方法,至少比在雪球上嚼舌頭根子要好,巴菲特絕不是天生的集中投資者,巴菲特一再強調他的血液裡有85%的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對於資產組合要求極為分散化,格雷厄姆就在對於垃圾債投資中就提出過這樣的建議,如果你看中垃圾債的高回報,那麼你應該持有足夠多的債券品類,以保證當其中的小部分真的違約,你仍可以獲得回報。早期的巴菲特受格雷厄姆影響極大,所以早期的巴菲特的投資也是極為分散的。

巴菲特被人誤解至深,而我卻通常只是在還原一個真實的巴菲特,以下為巴菲特1961年致股東內容的節選:

「我的投資組合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每一部分的投資方式都各有不同......

第一部分主要由價值被低估的證券組成。對於這一部分......是我們投資組合中最大的一部分。通常我們對於持有量最大的5-6只證券會分別投入佔我們總資產5-10%的資金。而對於其他持有量較小的10-15只證券則會投入佔我們總資產更小的比例的資金......

我們投資組成的第二部分是套利性投資,他們是那些漲跌結果取決與公司的特定行為而非市場對於該證券的供求關係的股票。這一部分的投資收益率(不包括因借貸而產生的槓桿作用)一般在 10%到 20%之間。

第三種情況則是獲得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或者通過持有其較大比例的股權對該公司的政策產生影響。這種行為肯定將需要一年以上或數年時間才會見到成效。」

對於巴菲特這一段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參看其1961年的致股東信件,這一段我最喜歡引用的原因就是這段話是巴菲特對他自己早期講得最清楚的一次。

從這段話來看:

1、在價值低估的品種上,巴菲特至少持有15-21只證券,其中5-6只佔倉位每隻是5%-10%,這部分倉位應該有25%-60%之間,而剩下還有10-15只證券的每個比例應該低於5%。

2、第二部分套利性投資,應該是一個機動倉位,如果套利性機會比較多,就會佔倉位比較大。

3、第三部分投資是以獲得目標公司的控制權,這部分大家經常津津樂道,實際上在早期巴菲特佔用資金很少。

就結果來看,巴菲特在1961年以前持有的證券高達20只上下,這個時候,大家知道他的資金還是不太多的(總資金量大約是500萬美元,其1962年初是720萬美元,1961年的收益率是46%,因此推算是493萬美元),而他如此分散的投資組合仍然獲得了高達45.9%的回報。

這篇文章回敬那些批評我說巴菲特早期投資分散沒有依據的朋友,我發現我就是一個喜歡與誤解作戰的人,平時沒有任何寫作慾望,一旦發現錯的離譜的東西就會激起我戰鬥的慾望。應該感謝無知的人,因為無知的人讓我保持鬥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997

看看優衣庫,如何玩轉020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34.html

導讀:這是一款基於SNS的社交小遊戲,有著時尚的卡通界面和誘人的糖果色,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作為你在網絡世界裡的替身,去參加一個品牌的促銷排隊。在這裡,你會走過長長的一個隊伍,或許會見到隊伍裡有你的SNS好友,而且他們中獎的消息也會通知你,讓你心中湧上一陣欣喜和親切。到隊尾的時候,遊戲會立即告訴你是否中獎。如果兩手落空?沒關係,5分鐘後又可以再去排隊,而且可以一遍遍這樣每5分鐘重複下去,直到中獎為止。

最基本的獎項是這個品牌的打折優惠券,你可以拿著它去該品牌的門店消費。如果足夠幸運,你還會在排隊中抽中iPhone、iPad或者該品牌的服裝大禮包中獎者的名字,將會在遊戲頁面下方一遍遍滾動,當你看到自己或者朋友赫然在列時,是不是會發出由衷的微笑?

就是這款輕量級的社交遊戲,而且是以促銷為目的的遊戲,去年12月底在人人網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潮。共有133萬人次參與到遊戲中,憑著排隊遊戲,該品牌成功地將線上的消費者帶到實體店,順利完成促銷目標。順著這股潮流,該品牌不參加促銷的B2C網站每天的獨立UV也翻了5倍。

它的發起者,是優衣庫。

Facebook上的預熱

在和人人網合作前,優衣庫的排隊活動已經在日本舉行過兩次,在中國台灣舉行過一次。

2010年,優衣庫將全球的互聯網營銷重點放到了Facebook上,因此前3次的「排隊」,主要的合作方是Facebook。

在亞洲,優衣庫的第一次SNS嘗試是在日本。那是2010年夏天,優衣庫和Twitter一起合作排隊的活動,通過發放優惠券的方式,吸引在線用戶到實體門店去消費。遊戲和服務器在優衣庫的官網上,但是用戶可以用Facebook或Twitter賬號登陸優衣庫網站,排隊領取優惠券。這次的活動,吸引了6萬人次參加。

其實Facebook在日本並不是最大的社交網站(MIXI是日本人最常去的SNS),在日本有1000萬的用戶,Twitter在日本的用戶就更少,因此6萬人次算不上一次成功的活動,就當是沙場演練吧!

優衣庫總結了日本的經驗是,上次活動中,雖然遊戲設計非常酷,但是用戶之間的溝通功能性不強,沒有達到互動的效果。國慶前夕,優衣庫將SNS的促銷戰場拉到了中國台灣,仍然是Facebook,不過這一次要把遊戲通過Facebook的開放平台,與Facebook嫁接得更加緊密,而且獎品要更加誘人,因此優衣庫要在10月7日台北優衣庫旗艦店開業前造勢!

台北店開業前7天,Facebook上就轟轟烈烈地推出了優衣庫的排隊遊戲。這次的獎品更加動人,除了打折優惠券外,優衣庫還提供了100件紀念T恤抽獎。只要參加排隊的遊戲,用戶可以立即知道自己是否中獎,這也激發了沒獲獎的用戶過一會兒再排隊的決心。而且,這一次優衣庫在服務器資源以及遊戲背景設計上做了更多的修改和完善,看起來界面更加誘人,響應速度更快。

那幾天,台灣的Facebook上到處散佈著優衣庫排隊的信息,共有60萬人次參與這場SNS的排隊抽獎!

接下來優衣庫又回到日本,在MIXI、Facebook和Twitter上再次玩起排隊遊戲!而且玩得更大。

這一次,優衣庫把日本每個州不同的景色設置為排隊遊戲的背景,讓當地的用戶有親切感,而且在9個州進行排隊遊戲抽獎,小獎品是當地特產,而超級大獎是到世界上某個城市的優衣庫旗艦店去旅行。

當然,排隊遊戲主要抽的還是優惠券,因為這是優衣庫的主旨,要讓在線的用戶拿著優惠券去實體店消費。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來店裡消費,優衣庫這次還發了個陽光普照獎,即每個參加遊戲的用戶都能領到一張100日元的折價券(相當於一瓶礦泉水),打印出來可以在店裡使用,這也增加了用戶參與遊戲的積極性。

這次活動參與的人次接近17萬,儘管沒有中國台灣那麼高,但是在日本已經算是有影響力的促銷了。

優衣庫沒有想到的是,更大的驚喜在後面!

人人排隊

去年12月13日,優衣庫帶著著名的排隊遊戲登陸中國內地了。選擇這個時機,是因為優衣庫的春季新裝已經上架,正好趁著聖誕節期間做促銷。

這次優衣庫選擇了和人人網合作,一是因為人人開放了API,有很多應用可以操作,二是人人相對來說和Facebook更加接近,優衣庫已經積累了和Facebook合作的經驗。

在獎項設置上,優衣庫做了精心的準備。首先是為參加排隊遊戲的用戶提供可隨機抽中的滿300元打9折的優惠券。為了鼓勵他們及時消費,優惠券上還印著日期,獲獎當天和第二天之內有效。

另外,對於888、8888、88888等排到幸運數字的用戶,以及50萬、100萬、150萬等巨額數字,優衣庫都提供了衣服獎品,甚至還有20件的搖粒絨衣服大禮包贈送。每7天還抽一台iPhone或者iPad大獎。

這次活動的服務器仍然在日本,但是遊戲卻是在人人上進行。為了迎合中國的消費者,優衣庫外包的遊戲開發團隊設計了孫悟空、包子、熊貓、大茶壺等更具有中國特色的卡通形象,供參與排隊遊戲的用戶選來做自己的替身。

優衣庫對這次活動的預期是100萬人次參加,第一天,中國區的團隊就知道能順利完成任務,因為當天參與的人次就達到了10多萬。在888等一些關鍵的數字快要到時,總是會掀起排隊的小高潮,服務器響應速度驟然變慢。

為了讓大家對抽獎更有信心,增加抽獎的可信度,除了遊戲裡的「立即知道獲獎」、「見到好友獲獎」等功能外,人人網上的優衣庫主頁裡,不停翻滾著播出中獎者名單和信息。另外,所有的獎品在開始前都在遊戲中亮著,每中一個大獎,遊戲界面會自動將它切一刀,該獎品就黯淡下去,而剩下的大獎仍然懸在那裡,刺激著人們繼續充滿希望地排隊。

這次活動,優衣庫充分汲取了在日本Facebook上的教訓,更加注重溝通功能,不僅調用了人人網參與活動的用戶ID,還調用了人人網的在線聊天室,人們可以同時在一個多人聊天室說話,分享對排隊遊戲的體驗以及中獎的喜悅。

第一週下來,人人網上已經有數十萬人次參加了排隊遊戲,而且這一週N多人都收到了優衣庫排隊的「騷擾」,因為不停地有用戶的狀態更新為參加排隊,甚至有人以每5分鐘一次的頻率泡在了遊戲裡,到處都是排隊的消息。

不過,優衣庫第二周卻調整了策略,將複印有效的折扣優惠券變得更加「陽光普照」——轉發有效、手機拍照也有效!而且將第一週規定的兩天之內必須使用的優惠券期限也取消了,活動期間隨時可用。

為什麼?

因為降低優惠券的使用門檻,才能更大地提升實體門店的銷售額。優衣庫認為,如果一個用戶千辛萬苦參加排隊,好容易獲得了優惠券,而將這種辛苦所得換來的優惠券分享給身邊所有朋友(複印、轉發和拍照),他會獲得朋友們的感謝、讚譽和尊重,這時候他心中會油然而生驕傲和成就感。

另外,在第二周,優衣庫也提高了中獎率。有用戶反映,第一週幾乎平均排5次才能中獎優惠券,第二周卻幾乎每排隊一兩次就能中獎。

效果立竿見影,第二周的遊戲參與人次再次達到新高,接近100萬。這款輕量級的社交遊戲,甚至也吸引了深度玩家。優衣庫有個獎項是如果排隊500次,而且第一個向優衣庫提交報告的用戶,可獲得20件優衣庫的衣服。優衣庫算過,以中間間隔不少於5分鐘的頻率排隊,不睡覺也要排2天時間才能倒500次,最終一個玩家排了幾乎3天,獲得了大獎。他的照片貼在優衣庫人人主頁上的照片欄裡。

這是優衣庫排隊促銷最為成功的一次,截止到12月24日遊戲結束時,共有133萬人次參加了排隊。優衣庫的實體店順利完成了銷售目標,而活動期間優衣庫的B2C網站每天的UV超過10萬,而活動之前是2萬多。在活動結束後,人人網將參與了優衣庫排隊遊戲的10多萬用戶,自動貼為優衣庫的好友。

不過,這次活動也有些小小的遺憾,比如服務器在日本,導致響應速度不太迅速,否則參與排隊遊戲的人次可以飆升至數百萬。另外,優衣庫的門店集中在北京上海,而參與用戶來自全國,如此好的促銷效果沒有完全用上,顯得有些資源浪費。

不過,這些都是太陽上的斑點。最重要的是,憑著這個活動,優衣庫再次鞏固了在年輕消費者心中的時尚品牌形象,這是排隊促銷的邊際效益。

優衣庫SNS推廣經驗:

1、 遊戲要有趣,而且充分調動社交性。

比如排隊時優衣庫故意讓用戶繞過長長的隊伍走一圈,當見到熟識的朋友時的會心一笑,會增加遊戲的趣味性。而當你見到朋友獲獎時,同樣也會開心。

2、 和開發平台的SNS對接要深入。

此次優衣庫調集了人人網上的很多功能,充分增加了用戶之間的溝通。

3、 隨時調整策略,以刺激實體門店銷售。

優衣庫第二周的優惠券複印、拍照等策略就有效增加了潛在購買顧客。

4、 對消費者心理要足夠瞭解。

比如立即知道是否中獎、懸掛大獎在頁面上、設置幸運數字、滾動公佈中獎者名單等,都極大地增加了中獎的真實性,並且刺激用戶有緊迫感。

5、 本地化元素設計很重要。

事實證明,中國元素卡通形象的加入,比起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應用來,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95

看看《長尾理論》的作者,是如何吹捧3D打印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43.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吳樹

【導讀】騰訊科技與創新工場聯合主辦的《Connector科技大師中國行》今日舉行,《長尾理論》、原美國《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受騰訊公司邀來華,進行了小規模的見面會,並就3D打印這一新鮮話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從2001年開始,安德森開始擔任《連線》主編,而在2009年,他和朋友創辦了機器人公司「3D Robotics」並將擔任該公司的CEO。

離開了已身處8年的媒體,安德森在其一份個人聲明中表示:「對我而言,這是一次追求創業夢想的機會,《連線》的使命是影響和記錄數字革命,這種使命將會繼續延續和擴展。」

而《經濟學人》雜誌則將3D打印推上了高潮:「就像1750年的蒸汽機,1450年的印刷術,1950年的晶體管,3D打印也將在漫長的時光裡改變這個世界。」

不過也有媒體並不賣面子,直言「給3D打印潑點冷水」,其論據是在生產端:賣家缺少參與動力、C2B是大平台的遊戲、消費者不買賬。同時在製造端:技能難題、耗材邊界、知識產權麻煩以及生產率低成本高將直接制約3D打印的發展,並稱「3D打印只是互聯網對製造業的一次拓展,其意義不會比互聯網更大。」

不過顯然,已經投身與3D打印的安德森顯然是要站在《經濟學人》這一邊。

如何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

郭台銘說:「如果真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那我『郭』字倒過來寫。3D打印技術發展很久了,鴻海30年前就在用3D打印技術,不看好的原因是,此項技術無法大量生產用在商業用途,不具有商業價值。他以電話為例,3D打印可以製造出,但只能看,不能用。因此,3D打印商品不能加上電子的組件在內,無法成為電子產品量產。」

對此克里斯安德森略顯尷尬:「Terry Guo(郭台銘的英文名),好像的確說過。」在打了一圈太極後,他談到:「郭先生忘了一點,我們不需要大型的工廠去和他的工廠競爭。我們可以是一個小公司,年輕的團隊,有一個好的點子,從小做起。大型傳媒公司曾經在二十一世紀說,網絡是什麼,他們都是一些業餘人士,他們拍的照片算什麼。富士康並不需要擔心,他們面臨的是百萬台的產能的需求。而同樣存在一個,比如說一些小眾的需求也是需求製造業的。」

安德森的結束語略顯犀利,「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人力為機械力所用,第二次是人腦智慧為電腦所用,第三次則是我們有能力隨時隨地的製造,3D打印正是其中的驅動力。3D打印機本身不是一個技術革命,而是社會革命,把製造的能力付給了個人。這便是它的革命。」

二十一世紀的商業生態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安德森在演講中為我們做出了如下表述:

在二十世紀的模式,必須有兩個門檻,一個是創意,一個是技能,把原形推向市場,需要有工廠實現。所謂新模式,則是門檻越來越低,原形通過一個按鍵就可以製造,按這個按鍵,通過個機器,激光打印機、數字的加工工具都可以在桌面上實現。把設計上傳到云上去,讓工廠給你製作就可以了。通過一些網站,這些工具可以提供給所有人。

如今普通的常人,可以構建一些製造工廠,因為人們有這樣一些工具。如果你不想買這個工具在家裡,你可以共享使用。如果不想共享使用,可以在云上使用。這裡面所有的要點都可以通過云來享受到這些工具。

五年前我和我的孩子玩樂高玩具,但是五年之後的今天我有了自己的做飛行機器人的企業。製造突然變得如此的容易。正是因為有了網絡給了你們製造的方式、工具。以前網絡是在媒體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現在這些改變來到了製造。我不需要有製造方面的大學背景、專業知識。我們打造了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的製造工廠。但是看起來卻像一個網絡公司。不需要專業的知識,不需要什麼許可。甚至沒有一開始的錢。正是因為有了網絡我們獲得了所有。我相信這是一種跨行業的現象。

傳統的製造行業將會受到來自於網絡一代的數字製造業創客們的挑戰。在PC界發生了革新,在網絡界的革新將來到製造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