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傳媒影響力致敬盛典開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4/153610.shtml
導讀 : 1月4日,2015搜狐傳媒影響力致敬盛典在北京召開。
傳媒業界大佬縱論“移動新聞大決戰”
1月4日,2015搜狐傳媒影響力致敬盛典在北京召開。盛典以“變·局”為主題,包括搜狐副總裁兼總編輯陳朝華、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創始人秦朔、界面新聞聯合創始人何力、新京報社長戴自更、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王帥、小米副總裁陳彤、華人文化基金合夥人封新城、紫牛基金合夥人張泉靈、著名主持人楊錦麟等200余位傳媒領袖、商業精英、學術專家共同出席了盛典。
在搜狐傳媒影響力致敬盛典上,各界領袖圍繞傳媒轉型、移動端突圍、媒體創投三個主題進行深入討論,為傳媒業的發展指明方向。同時,盛典還頒發了“年度報道團隊”、“年度新媒體”、“年度自媒體”、“年度視頻團隊”、“年度技術團隊”五大類獎項,向那些為傳媒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團隊、個人致敬。暴風魔鏡為本次盛典提供了獨家支持。
此外,搜狐新聞還在現場宣布成立“搜狐新聞專家委員會”,聘請了北師大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中國鐵建集團宣傳部長劉樹山、北京理工大學法律系教授徐昕、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博士龔曉明,成為了首批專家委員。
各界大佬論戰“傳媒變局”
傳媒轉型、移動端突圍、媒體創投成討論焦點
“內容、技術、渠道、人……舊的飛速遠去,新的迅猛到來,傳媒業百年變局,轉型與創新,正需變革之力。”正如搜狐傳媒影響力致敬盛典的宣傳海報上的描述,2015年,中國傳媒業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與渠道的變化,賦予了內容全新的意義,多家傳統媒體面臨轉型互聯網或者新媒體。
圍繞“傳統媒體與媒體人的轉型之路”主題,著名財經觀察家、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創始人秦朔、新京報社長戴自更、一條視頻創始人徐滬生、經濟觀察報總編輯劉堅、精品購物指南總編輯張書新、中國日報北美區總裁里戈,對傳媒變革進行了精彩討論,引來陣陣掌聲。
移動互聯網浪潮來襲,用戶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徹底改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戶閱讀呈現碎片化、個性化趨勢,新聞資訊類APP也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移動新聞的未來在哪?上千新聞類APP最終存活幾個?
在“2016,決戰移動端”論壇上,小米副總裁陳彤、界面新聞CEO何力、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 、新華報業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副總裁彭廣余、無界新聞執行總裁歐陽洪亮,暢談移動新聞的未來。
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新浪潮下,資本開始青睞“新媒體”,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的並購也如火如荼,一個傳媒業百年變局正在全面襲來。資本力量大舉進軍傳媒行業,到底瞄準的是什麽?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合夥人封新城、紫牛基金合夥人張泉靈、 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新榜創始人徐達內、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以“資本驅動,投資與創業視角下的傳媒創新”為主題,解讀了資本力量在傳媒變革中的作用。
“搜狐新聞專家委員會”現場授牌
20項傳媒大獎全面梳理傳媒行業大事
今年,傳媒行業發生了劇烈變化,媒體人遇到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無論是堅守陣地繼續追求新聞專業主義,還是順應時代潮流擁抱新技術的變革,都是推動傳媒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此,盛典頒發了“年度報道團隊”、“年度新媒體”、“年度自媒體人”、“年度視頻團隊”、“年度技術團隊”五大類20個獎項,梳理過去一年傳媒行業大事,向影響、改變傳媒行業的團隊、個人致敬。
其中,在“天津大爆炸”事件中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層層突破、探尋真相的“新京報深度新聞部、社會新聞部”;受到網友熱烈追捧的《俠客島》系列時政評論創作團隊“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部”,以及堅守新聞理想、深入高考替考組織調查的“南方都市報深度新聞部”,榮獲“年度報道團隊”。
技術變革引領著媒體渠道創新,新媒體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界面新聞·正午故事、I黑馬創業平臺、新京報公眾號矩陣、新榜和鈦媒體,則成為傳媒變革先鋒,摘取了“年度新媒體”榮譽。
擁有大量粉絲的自媒體人這兩年可謂風頭正勁,這其中不乏傳統媒體人的身影。秦朔朋友圈創始人秦朔、嚴肅八卦創始人蘿貝貝、英國那些事兒創始人張芃、刺猬公社創辦人葉鐵橋、咪蒙創始人馬淩、石榴婆報告運營者程艷,榮獲了“年度自媒體人”。
爆紅網絡由馬東主持的“說話達人秀”節目《奇葩說》、新媒體排行榜中視覺類榜首的常客《一條視頻》,以及國內首擋全景新聞類節目《今日焦點》榮獲“年度視頻團隊”大獎。
“年度技術團隊”榮譽,頒給了財新傳媒運用全新的虛擬現實視聽敘事方法拍攝《山村里的幼兒園》的技術團隊、以獨特視角拍攝了北京國慶假期大堵車壯觀場面的“法晚無人機攝影團隊”,以及研發出Star人工智能寫稿機器人的“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
在盛典現場,“搜狐新聞專家委員會”也正式成立。北師大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博士龔曉明、北京理工大學法律系教授徐昕、中國鐵建集團宣傳部長劉樹山,成為了首批專家委員。
現場|2017SMG廣告盛典開啟:如何“智造”新價值?
10月27日下午,“智造·新價值”2017年SMG廣告盛典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盛大開啟。全國近1000余位媒體廣告行業大咖共聚一堂,一同聚焦SMG2017年度的戰略布局、經營策略以及全新的節目內容與資源。

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建軍出席盛典並致辭。她指出,近兩年SMG一直在深化改革。在媒體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傳統媒體依然可以有所作為。SMG會堅定地推進媒體融合與轉型發展,堅定地擁抱變化、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並繼續采取耦合與創新的策略,用智慧創造價值。

對SMG未來的發展,她提出,要從內容的新價值、平臺的新價值、經營的新價值三方面為方向,加快轉型,創造新的價值。加強內容供給側改革,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增長;圍繞核心內容產業搭建全維度運營矩陣,激發傳統媒體活力;進一步激發團隊的經營活力,讓廣告的策劃、創意和銷售更接地氣,會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創造更有價值的回報。

SMG廣告經營管理中心主任潘偉則以“釋放新能量”為主題向來賓介紹了SMG的廣告經營策略。他表示,SMG擁有中國最具實力的視頻內容創作團隊及強大的全國及上海傳播網絡平臺,2017年將通過釋放創造力、影響力和營銷力來“智造”新價值。

在盛典現場,SMG各大頻道通過多種形式推介2017年的新節目、新亮點。如第一財經頻道將在2017年推出三大拳頭產品《市場零距離》、《海帶雙椒》以及《就得這麽幹》;東方衛視則將在2017年重磅推出集高收視、高顏值、高期待的“三高”大劇《歡樂頌2》;而SMG融媒體中心在2017年將確保其廣告策略的“三個穩定”,即節目內容質量穩定中有提升、節目收視穩定中有提升、節目品牌影響度美譽穩定中有提升,積極推進高勢能直播和客戶品牌營銷直播。


此外,劉濤、楊爍、孫藝洲、SNH48等當紅影星也紛紛來到盛典現場為2017年SMG的新劇新節目站臺。

CBNData數據盛典:連接大數據 探索商業新價值
12月8日,第一財經、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舉辦的萬有引力·第一財經數據盛典在北京召開。以“數據連接共贏”為理念,盛典匯聚了九大互聯網消費領域的近30位商業領袖,共同探討DT時代互聯網消費的新未來。
上海文廣集團副總裁、第一財經董事長李蓉在致辭中說到,我們意識到商業數據的連接可以產生一種新的價值,這種價值可能對商業體來講就像是一種萬有引力,可以讓商業體之間自然而然地互相吸引並且產生關聯,這個過程當中以前沒有發現的價值和可能性就會被挖掘出。

李蓉表示,作為中國最大、品類最全的財經媒體集團,第一財經從2015年起進入了全力轉型的時代,“資訊+、視頻+、數據+”的戰略中,第一財經商業中心就是第一財經“數據+”戰略的重要IP。過去一年,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對互聯網消費大數據進行了深度的洞察和分析,發布100余份商業數據報告,在商業數據領域建立品牌優勢。一年的沈澱和累積中,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意識到,商業數據價值的連接可以擴展出一條探索商業社會更大價值的道路。
去年12月8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正式成立,是第一財經與阿里巴巴合力打造的集數據可視化、商業分析報告、數據自動化終端於一體的戰略數據平臺。一年來,CBNData推出了100余份商業大數據報告,記錄下了中國人消費生活的升級與變遷。
數據的互聯互通正在創造出新的商業價值,傳統的商業模式主動或者被動的發生著變革。對於財經媒體來說,在這個全新的大數據時代,同樣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財經希望在整個傳統媒體轉型的浪潮當中引領財經媒體進入一個全新的數據時代,也就是DT時代。”李蓉表示。
第一財經CEO周健工在演講中分享了對財經媒體創新的看法。他指出,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互聯網媒體,現在面對的都是大數據的世界,人工沒有辦法處理大數據,必須要借用更多的技術手段,這就是人工智能(AI)。AI的目的不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複雜,而是讓這個複雜的世界,看起來更加自然、簡單和人性。
在演講中,周健工提到了kensho等公司的案例,kensho能夠對所有財經事件進行智能分析,並將其可視化,為金融市場的投資人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數據分析工具。
周健工認為,在大數據的世界里,對於財經媒體的商業模式也提出了挑戰,不僅僅是在報道故事,而是可能就進入到了交易領域,應該從fintech的角度來看財經媒體。人工操作的信息已經越來越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需要用大數據的方式和眼光來看待歷史上一切的大事件,並且發現它們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
作為本屆盛典的重頭戲,中國首份《2016中國互聯網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匯聚9大互聯網消費行業15家公司數據源,將數據理性的一面與消費感性的特質相結合,深度描繪並洞察中國互聯網消費生態,並眺望未來大數據時代商業的無限可能。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負責人黃磊在解讀這份報告時談到,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背後是有邏輯可循的。消費場景是將狹義的商品消費、服務消費和廣義的娛樂休閑供給打通,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而打通的關鍵就在於數據,這也是數據商業變現的價值所在。
黃磊分析到,數據完全可以實現商業價值優化,消費者、商家、平臺三方的數據連通還原了完整的消費場景,幫助商家更好理解消費者需求,幫助信息生產者更精準地為消費者定制內容,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體驗。
“數據連接可以優化商業世界的運行效能。目前,數據連接價值有兩種最直接的體現,一種是提升運行效率,另一種是還原完整價值。”黃磊表示,CBNData將努力促使不同的數據源開放出來,一旦數據需求、研究能力、數據源三要素能充分互動,數據價值就可以被成倍地釋放,對所有人都有益的經濟全景圖就能呈現出來。
在互聯網消費新時代到來之時,CBNData以“數據連接共贏”為理念,通過這份報告完全勾勒出當下互聯網新消費時代的特質,以打破數據孤島效應,探索升級未來互聯網消費的可能性。
“大家都說數據是未來最大的資源,但是談到如何用數據創造價值,卻都還沒有清晰的答案。”周健工表示,“這次萬有引力•第一財經數據盛典的舉辦,標誌第一財經率先搭建了數據交流的開放平臺。如果CBNData把優質數據和初創公司聚集起來,我相信在不斷的試錯和探索中,可以迅速找到合適的道路。”
電子城黑馬盛典斬獲“雙料創新”大獎 轉型“高創”平臺運營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16/160398.shtml
電子城黑馬盛典斬獲“雙料創新”大獎 轉型“高創”平臺運營商
袁琳
電子城集團憑借其在高科技產業平臺運營以及企業孵化方面的成就,獲得“最具協同創新力園區”和“2016年度最具創新突破品牌”雙項創新大獎,並擔任創業黑馬TOP100頒獎嘉賓。
i黑馬訊(袁琳)12月14日-15日,由創業黑馬主辦的“2016創業黑馬社群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電子城集團作為大會“企業孵化合作夥伴”參會。

集團副總裁張南代表領獎
大會中,電子城集團憑借其在高科技產業平臺運營以及企業孵化方面的成就,獲得“最具協同創新力園區”和“2016年度最具創新突破品牌”雙項創新大獎,並擔任創業黑馬TOP100頒獎嘉賓。
會上,電子城集團與創業人群進行了深度接觸,為他們在企業孵化的政府政策、發展路徑、園區服務等方面給予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和內容梳理。電子城集團旗下的“電子城• 國際電子總部(北京)”、“創E+(北京)研發中心社區”、“電子城•天津魔方”等項目在大會成為焦點。項目為企業、創業者提供孵化、投融資、資源服務平臺共享、創業居住生活一體化等一站式服務理念,吸引了很多中小企業家的關註。
近年,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推動下,國內創業創新環境得到優化,與之相隨地,產業地產行業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眾多房產如華夏幸福、萬科等房企都轉戰了產業地產。電子城作為產業地產的老兵,在行業里一直處於領軍地位,跟隨雙創腳步與時俱進。
會後,電子城集團副總裁張南接受了《創業家》&i黑馬記者采訪,向我們講解了電子城集團的發展情況與未來願景。

電子城集團副總裁張南接受記者
4.0時代,打造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平臺
電子城集團前身是北京電子城有限責任公司,是中關村科技園區最早的開發建設商之一,定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平臺,是國內專業的高科技產業平臺運營商和創新平臺運營商。2009年電子城正式上市,目前旗下的產業園區遍布北京、天津、廈門、昆明等城市,入駐企業包括奇虎360、58同城、三星、西門子等國內外優質互聯網高新企業。
張南在采訪中提到,在集團22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客戶資源、政府資源、產業運營經驗和產品經驗,“時間的積澱應該是產業人最難得的積澱,我覺得我們集團一直秉承著我們的使命——構築創新發展空間,促進經濟轉型增長”,他說。
發展至今,電子城的產品經歷過四個演變階段,從1.0的制造業、2.0的研發類、3.0的總部類,到如今進入了4.0時代,即創新型總部企業。在4.0時代,電子城只跟科技企業打交道,定位於“科技企業總部+創新中心”的目標。除了基礎服務外,更是根據服務對象進行轉型,向高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方面延伸,為入駐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務。
科技創新是電子城尤其關註的重點,“我們目前的整體發展戰略,核心是把創新作為驅動,以高科技內容為核心,通過我們的開發、運營,包括我們的服務、建設,整體形成閉環,為我們的企業提供全生命發展周期的全鏈條的服務”,張南表示。
立足北京 布局全國
關於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張南提到,電子城具有非常明確的願景和計劃。早在前幾年,電子城就開始在全國進行整體布局,以往電子城的運營重心多布局在北京,但目前已經逐漸延伸到天津、秦皇島、山西、廈門、昆明和南京等地。
張南談到,電子城還將加強資本運作,涉及一些產業方面的投資和發展,同時加速全國布局,以重資產、輕資產並舉的模式向“高科技產業平臺運營商和創新平臺運營商”轉型。
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底,電子城的土地儲備已達90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158萬平方米,2016年三季度末的總資產規模為80.8億,發展迅速。
未來,公司將重點推進以人工智能、工業創新、時尚創新等領域為主要業態的創新平臺,憑借自身的建設、運營經驗和優勢,力圖打造國內高科技產業平臺及創新平臺開發運營的引領者。
[本文作者袁琳,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業社群大會
電子城集團
張南
贊(...)
分享到:
娛樂盛典轉移陣地,微博面對頭條為何總是被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0/166548.shtml
娛樂盛典轉移陣地,微博面對頭條為何總是被動?
歪道道
幾乎被微博影響力壟斷的娛樂圈,開始向今日頭條傾斜。
來源 | 歪道道(ID:wddtalk)
作者 | 歪道道
12月17日,“我是頭條·2017今日頭條年度盛典”於北京舉辦,出席的明星幾乎占據了娛樂圈半壁江山,陣容包括黃渤、何炅、郭德綱、馮小剛、黃曉明夫婦等人。

12月17日,“我是頭條·2017今日頭條年度盛典”於北京舉辦,出席的明星幾乎占據了娛樂圈半壁江山,陣容包括黃渤、何炅、郭德綱、馮小剛、黃曉明夫婦等人。而除了娛樂圈,包括商界和科技圈眾多名人的身影也都出現在這場盛典中。
科技、體育、公益與娛樂領域的風雲人物集聚一堂,使得這次盛典備受矚目。而當娛樂明星、年度盛典及互聯網公司組合在一起,這些標簽未免不令人想起微博的年度盛典。更耐人尋味的是,也就是在這次盛典啟動的同時,火山小視頻一紙訴狀將新浪告上了法庭。
且不說誰是誰非,從光鮮亮麗的盛典到暗地較勁的對峙,這背後其實都是頭條和微博的戰爭。就比如這次的年度盛典,便暴露出了頭條在慢慢削弱微博在娛樂行業獨有地位的企圖心。

年度盛典印證了頭條正成為娛樂行業的又一陣地
2016年頭條還處於悶聲發大財的狀態,前三季度收入高達60億元,已然超越新浪2015年全年廣告收入,同時融資和估值也是不斷利好。雖然幾大新聞客戶端相繼開始“頭條化”,但今日頭條依然按部就班地前行。不過到了今年,情況大為反轉,率先挑起多線戰爭的反而是後來者,隨著其中的利益博弈日益曝光,很多人才意識到頭條已經成了“行業公敵”。
其實回過頭看看張一鳴的產品邏輯和布局就會了解。頭條的內容並非傳統的新聞資訊,既不需要嚴格的及時性和真實性,也沒有深度要求。與其被認為是其它客戶端的直接競爭對手,不如說是超越傳統互聯網內容平臺的一個新媒體,甚至也可以說是一個泛娛樂平臺。
為什麽一夕之間今日頭條會被巨頭警惕甚至聯手圍剿?因為今日頭條從一開始想做的就不是新聞聚合分發平臺那麽簡單。
當頭條的媒體屬性愈加明顯,首當其沖的自然就是微博。尤其是其根深蒂固的娛樂行業,可能一定程度上將要受到不小的沖擊。
在娛樂事件發酵上,傳統媒體或互聯網平臺中沒有哪個比得了微博。但今日頭條龐大流量支撐下的“微頭條”,隨著不斷增加的入駐明星,也開始承擔了營銷互動和平臺發聲的作用,尤其是在微博喪失可信度,用戶情緒日益不滿的情況下,微頭條可謂是趁勢崛起。
比如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袁立事件,微博限制袁立發博以及刪除其微博某些評論的做法,被網友戲稱為“欺軟怕硬”、“拿錢消災”。在此之前此類的狀況也是接連不斷,導致微博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雖然愛奇藝、優酷、騰訊等都會舉辦明星盛典,但微博在這一領域實屬佼佼者,而且作為明星粉絲的最大聚集地,各界明星自然趨之如騖。雖然面對的是新浪微博深耕的娛樂行業,但今日頭條的年度盛典手握1億日活用戶,以及恐怖的用戶閱讀時長,也的確有足夠的底氣叫板微博。所以,頭條年度盛典雖然沒有在微博上著力,但是僅憑借自有平臺和傳統網絡媒體,依然能夠迅速引爆娛樂圈,成為網民關註的焦點。
可以說,此次年度盛典印證了今日頭條正在成為娛樂行業的又一陣地,已經開始與微博形成抗爭之勢。
今日頭條步步緊逼,新浪微博一退再退
一直以來,業內普遍認為,隨著今日頭條的發展,和微博將來必有一戰。
但事實是,兩者的戰爭早已經在悄無聲息中展開了。
騰訊、優酷等平臺舉行明星盛典是常事,但對於微博來說,最警惕的只有今日頭條。不僅是因為今日頭條正在奪取微博對於娛樂行業的獨特影響力,更深層的原因是,頭條的社交方向與其泛娛樂化的本質,所形成的競爭力無疑正對著微博的核心。
雖說用微博的打法難以打敗微博,但頭條從內容切入社交、背靠巨大流量,如今又花大力氣為娛樂行業提供新平臺,這些帶來的市場想象力卻依舊值得期待。
其實微博一直都知道今日頭條會給自身帶來威脅。在14年的時候,微博曾經作為投資方出現在頭條的C輪融資中,然而時間不久,微博卻開始與頭條的對手一點資訊互動頻繁。直到2016年底,頭條D輪融資時微博選擇了退出。這意味著深入頭條內部的策略宣告失敗。
不過這有引出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麽微博很早就知道與今日頭條會成為競爭對手,為何還是在與其競爭的過程中屢屢陷於被動呢?
比如產品上,短視頻一直是兩家相互爭搶的領域,但現在頭條三位一體的矩陣早已將目標瞄準了快手,一度火爆的秒拍已經在這場角力中被頭條無視。又比如問答方面,急於變現的微博問答的活躍度並不理想,已經遠遠低於孵化不久的悟空問答。據QuestMobile最新數據顯示,在月均使用時長、月均使用次數上,悟空問答已經僅次於知乎。微博再次又失一城。
除了產品,微博和頭條的焦點還在於內容。但令人驚奇的是,在今日頭條崛起於內容領域的過程中,微博卻因為過度模仿頭條,陷入了爭議之中。甚至微博在不斷更改信息排布、推薦方式,以及推出AI算法等模仿今日頭條的舉措,一度被詬病為“綁架”了用戶的選擇權。
因為很多網友吐槽,在微博首頁看到的不是自己想接收到的信息,而他們最關註的信息卻被“個性化推薦”所湮沒。這或許就是微博“頭條化”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頭條推出微頭條之後,卻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由於微博一直坐大,很久沒有遇到有威脅的競爭對手,導致競爭能力減弱的同時對用戶卻越發強勢。比如微博弱化訂閱邏輯、強推付費內容社交關系,這種為商業變現而有損用戶體驗的做法,遭到了用戶的普遍排斥,卻仍舊一意孤行。而與之相反,今日頭條在競爭上強勢,但是卻更在意用戶的體驗。其推出的訂閱服務很明顯也在為以後的內容付費做準備,但因為相對循序漸進,並沒有給用戶造成太大的不適。
眾所周知,由於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的成功,包擴微博在內的眾多平臺紛紛開始了個性化推薦之路,結果,在資訊分發和“讓信息找到人”初步達成後,今日頭條突然開始了社交化策略,無異於一記漂亮的回馬槍。
而伴隨著社交化策略的推進,眾多社會名人和明星紛紛開始入駐今日頭條。這也徹底加劇了微博和頭條的競爭。如今,今日頭條年度盛典的快速崛起,意味著微博深耕的娛樂陣地正在被蠶食。可以說,在兩者的較量中,今日頭條一直步步緊逼,而新浪微博卻一退再退。
微博需要對此進行反思了。
抄底微博,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正在向今日頭條傾斜
今年4月,今日頭條旗下社交媒體產品微頭條正式上線,由於主打同樣的明星入駐,同樣的短內容發布,同樣的關註點贊轉發評論,業內人士通常把微頭條看做頭條的“微博產品”。而兩者的戰火從線上的內容一直燃燒到了線下的年度盛典,這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
年度盛典是一場商家與明星共贏的營銷活動,此次諸多娛樂明星和社會名人捧場今日頭條年度盛典,印證了頭條娛樂影響力的提升。而盛典過後,各榜單的獲獎者也紛紛在微頭條上發聲,與粉絲進行高度互動,這無疑構成了平臺內部一次相對成功的閉環營銷。
對微博而言,娛樂影響力曾是其最穩固的一條護城河,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明星、品牌甚至是商業人物,開始在頭條內部進行營銷互動。這更意味著,幾乎被微博影響力壟斷的娛樂圈,開始向今日頭條傾斜。
這種傾斜的趨勢不僅僅只有娛樂領域,而是正在向各個領域蔓延。
舉個例子來講,“支付寶互懟事件”曾引起微博和頭條號的一場辦公室戰爭。事件始末無非就是,支付寶微博小編和頭條號小編相互比拼留言數據,但這次對抗直接證明了頭條在巨大流量支撐下的營銷效應。

有媒體統計了與事件相關的數據。12月8日,因為“支付寶互懟事件”,當時微頭條獲得578萬次曝光,支付寶頭條號獲得新增粉絲8萬,並伴有持續增長,截止16日前,支付寶的頭條號已經擁有82萬粉絲。由此可見,智能社交方向下的今日頭條,可能會給更多企業和品牌的傳播與內容營銷帶來新的契機。這種契機,也正在迅速提升今日頭條的影響力。
今日頭條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自媒體平臺,對於頭條來說,它並不需要取代微博,但不論是在娛樂行業重新構造一個新的陣地,還是在其他領域獲取更高的影響力,都必然會觸及到微博曾經獨一無二的地位。
因此兩者的競爭就像是一場逃不開的宿命。現在它們的競爭依舊難言勝負,但從這段時間大大小小的沖突看,微博似乎經常處於被動局面,形勢也正發生著一些值得註意的變化。
當然,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個變化是微博的危機還是今日頭條的契機,也許都還未成定局。
[本文作者歪道道。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wddtalk)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今日頭條
微博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