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讨论:你愿意为优质企业付出多少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o3k.html

尽管估值是艺术,也不可能有精确的结果,但不能因此而放弃估值和安全边际,否则买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对于稳定的企业,保守的DCF估值结果最值得信赖、最具参考价值,加上其他的辅助方法,还是能得出较正确的安全边际区域。

 

豹豹

1、PEG是个伪指标,理论基础是很薄弱的;PE中的E,也要看具体的行业和企业,有些重资产的行业,1元的E,只能对应0.5元的FCFE。对于投资者而言,有些行业的E是高估了的,FCFE才有意义;
2、对于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而言,一个低的长期增长率也可以维持一个高PE;
3、与其强调“周期性”,不如强调内在稳定性;
4、过度依赖于宏观层面的预判、行业前景,是有问题的。基础的需求很难被替代,客观的说,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极少、极少。

1、这篇文章立论的基础,在于概念与形式逻辑的界定。
什么叫“能长期投资”?标准是什么,是某个绝对收益率么,还是相对收益率?这个“能”是强调“可能性”么?
这些得界定清楚,才好展开。否则的话,基准不确立,只是拧几只股票出来论证,这只是一种很不完全的归纳法,同一时间段里面我同样可以拧几只表现不好的股票 来论证“中国股市不能做长期投资”。再比如,即使日本股市熊了20年,是不是我可以拧出类似于丰田之类的股票来论证“日本股市也能做长期投资”?“买彩票 能致富”?
2、这个“能”的probability 
,对应的是环境、个人选股的素质,还是其他?这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这点区分很重要。
3、这种不完全的归纳,意义何在?是论证一种“充分条件”,作为近似的规律,还是干脆是按图索骥?
4、我相信《证券分析》中的朴素智慧——均值回归。“强者恒强”也是一种规律和客观现象,但是那的确是极少数。
投资世界里,实证研究多数是惘然的,成功之路固然有章可循,但无法按图索骥。
顺便啰嗦一句:除了巴菲特,还有卡拉曼很值得研究。

 

millionaire

可以看出来豹豹的逻辑思维很强,我几乎是不会辩驳,因为无从入手,大家对投资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思维甚至撼动我觉得自己的投资理论的基础是否站得住脚。但是深入思考之后还是有一些观点:
(1) 
在中国是否能进行基于企业的长期投资 这个问题我们无需认真地分辨他针对的群体,究竟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 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我认为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确定能成功,那我们就得努力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结果,只要是例证存在这种可能性,就存在我们追求的 意义,发表的这篇文章并不在于告诉你 你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巴菲特,只在于告诉你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究竟行得通还是行不通。如果更深入一点来 看,我们应该拿着这样的选股标准来分析究竟按他的标准选出上述几家长期价值投资标的的概率,还有能长期持股的可能性,答案是不需要超人般的能力和心态,只 要是有心人,大多数人是能做到的。
(2)关于估值,豹豹并不认同laoba1的估值系统,直指PEG,而且豹豹的观点似乎是不认同针对优秀企业在相对高估值上面投资的理念。其实他的博上的 估值并不是单纯的PE及PEG,其实是一个体系,涉及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选股的安全边际不 在于绝对与相对估值,而在于基本面的安全边际。如果上述条件都非常的好,可以给出较高的估值水平投资,注意,这是在基本面安全边际良好的基础上实行的。
 
 其实这几乎是不可能应用数字上来量化的,因为估值安全边际的买入是可能有陷阱的,就是踏空的风险,极端一点地说,就是如果你面对 伟大企业要打一折买入,那你得到的永远是银行利息。我们水平的高低在于平衡极端情况风险和踏空风险之间的能力,就是既不错过机会也不投资将会碰到极端条件 的企业。如果对于真正伟大的企业,设定高安全边际的风险要比一般估值水平买入的风险大得多。
 
 所以,估值是一个系统,是真正反映投资人能力的一个系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把握得恰当与没那么恰当的区别,PEG并没有错,他只是一个辅助指标。

(3) 强者恒强既然为一种长期存在的规律和客观存在,无论是不是极少数,都是必须研究清楚其中内在原因,不能因为只是极少数我们就置大好河山 于不顾。我的理解,强者恒强的现象还是在于基本面,就是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如果基本面安全 边际足够的强,那他恒强的几率就要比其他企业大的多。
(4) 
梁军儒更像是“道”人,豹豹更像是“术”人,投资很多时候是不能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所以在上面的问题上没有较真。如果用芒格的格栅理 论来说更是投资就升华成一种直觉,是历练出来的感觉,如果用数字和逻辑分析出来的就电脑好像看一幅话,能分析出来有多少种色彩,多少像素组成,但电脑分析 不出来画是不是漂亮。
提到的观点一面倒地倾向的观点,因为一直是看梁老师的博客成长的,但也符合我所掌握的客观事实,如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含,仅供讨论。

 

汉尼拔

为何能够获利丰厚,我个人感觉有几点:
1、对投资标的内在价值有很深的了解
2、固守自己的原则,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耕耘
3、不机械的以单个指标(如市盈率)来简单判断手中持股是否高估,这一点特别重要。这也是大多数人曾经持有过这些优质股却不能坚持下去的经历。
4、没有对投资标的足够的深入了解和追踪分析,怎可能坚持持有?
市场诱惑多,市场的杂音也多,静下心来,在热闹中保持一分理性。
“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

总想着赚大钱的人,往往最后总是亏大钱。
股市不是说你想赚多少就能赚多少,
天道酬勤,
怎么赚比赚多少更重要。
持续稳定的赚远胜于一时的暴利。
股市,没有天才,也没有奇才,只有这样,你才能理性地对面对,坚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舟山

特质不是相貌之类的,最差的个股有特质吗?特质就是壁垒,是因,不是果。长期持有白药这类的,即使在最高价买入,最多损失时间成本,不会血本无归,长期持有风险极小,而没有特质的,长期持有有可能血本无归。

 

新浪网友

那些期性股票,很多科技股、绩差概念股、重组股也许某个时候能大幅上涨个五六倍.可是几乎没有人能从中受益.很多持有这些股票的人即使在它们上涨了五六倍 依旧还在高高的山峰上站岗呢那些害得人倾家荡产或者永远解不了套的垃圾股,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为它们说好话,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某个时区涨幅比较大?它们 曾经从高峰一路下滑尸骨累累惨状怎么没有人去说呢,由于缺乏任何投资价值长期在低位盘整偶尔资金炒作一下就这么多人为之心动啊。

 

花都巴菲特

非周期性医药,消费股就一定比周期性股收益好吗
不一定见得,
医药,消费股的高市盈率在透支未来,用金子的价格买金子,或者这种企业以后发展停缓或者投资者开始给以不再那么高的市盈率时,付出金子的价格可能太贵了

消费股确实是很好,发展的确定性很大,只是太贵,只有通过时间磨平这种溢价
周期性行业(这里指地产煤炭银行),除了靠价格暴涨获得暴利外
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张获得增长,而且增长空间很广阔,不一定非靠暴利
担心会出现05年以前的状况可以理解,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亦不同,周期性行业壮况未来就真的会回到2000年吗?看不出来

钢铁,有色,这种强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可能会行业性亏损
但地产,煤炭,银行有出现行业性整体亏损吗
投资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的股东权益增长率是否确定,是否够高
为何06年-10年保利潞安招行可以跑赢楼主的消费股?
因为这4年这几个企业的就算经历调控,企业的发展依然稳步前进
虽然速度有高有低,但企业发展从来是螺旋式增长,股东权益增长率
一点都不低,不信可以看看年报一下几年来这几个企业的股东权益增长率
既然如此,未来几年不见得经济就会比08年差,在一个回暖期为什么
就断定这些典型企业的发展会停滞?看不出,倒是可以看得出保利招行
等的业绩锁定性非常高,在各自领域发展依然非常强大
投资,关键看的是企业的发展,而不单单是对行业的看法
巴菲特非常喜欢非周期行业,但也会投资韩国的浦项钢铁,为何???
因为环境不同,企业竞争力不同,发展前景不同,投资回报更不同
所谓的非周期消费业无非就是发展不太受经济环境影响,从而业绩增长
比较有保障,波动不大而已,但因此而享受如此高市盈率难以令人接受
对于您的三个问题,
主要您关心的还是周期性行业股价波动大,但波动大,B值大从来不是
投资的核心困扰问题
估值低的时候买入,20倍以下,如果15倍以下更好如现在,
估值高的时候40倍以上卖出
期间波动又如何,就算涨了2倍再下跌50%又如何
只要估值不超出可以接受范围,企业在未来3~5年成长确定
当然拿在手,享受成长,享受戴维斯双击

 

laoba1梁军儒

如果周期性行业象你想的那么简单,相信巴菲特、林奇这些大师不会把它们作为辅助标的了。
不要以为周期性行业一直都会象05-09年那样简单明了和暴利,在周期性行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那段时间只是个案。若有兴趣研究一下十年前的周期性行业,与近几年完全是两回事,收益率远没有近几年高,而且套你六七年是常有的事(可参考《周期性行业的暴利仅此一次 
》一文),即便能翻身,年复合收益率也会很低。未来周期性行业将逐步恢复常态。

 

新浪网友

另外当当用市盈率衡量企业价值局限是很大的.我知道很多人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来为股票高市盈率打气这是很害人的.但对于真正优质中国企业,你千万不要低估 它们的成长速度和空间.这几年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超乎大家的想象的.白药才70亿美金市值算个屁啊所以不要跟瑞辉比,现在中国企业关键是成长\成长还是成 长!只有企业快速扩张才能为股东增值.如果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三五十年后能真正出现世界五百强企业.那将来的一年分红比现在营业收入还 高.........

 

汉尼拔

再说一下选择的指标问题,不同的人喜欢用不同的指标,大致上可以划归两类:
一类是用于评估内在价值的:如ROE,毛利率,。。。
一类是用于买卖决策的:如PE、PB。。。。。
我个人的看法是,指标之间,特别是分属于不同类别的指标之间不要相互对顶甚至以一项去否定另一项。
最好是以内在价值的评估为基础,以第二类的指标做出买卖决策。
还有一点,指标不要搞得太复杂。

 

劲宇

30%的净资产收益率,全部保留盈余,不考虑增发和分红,7年后净资产应增加6倍多,上述股票总收益率远大于此值,原因要么六年前价格低估,或者现在价格 高估。这让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也是总市值增长率远大于净资产增长率,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后面十年涨幅远小于大 盘。结合目前市场流行投资消费股和医药股的背景,我估计消费股和医药股未来回归价值会是大概率事情。长期来说,总市值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是一致的。

 

半粒尘埃
我觉得做投资没有那么复杂。好公司人人都知道,金牛百强前十名的公司不会差到那里,便宜的时候大胆买入一直持有到市场疯狂时卖掉赚几陪很正常只要有耐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1

發生機率十分之一 付出成本卻是「無限大」 核災一旦發生房產歸零、股票變壁紙

2011-8-8  TWM




興建中的核四問題重重,更可怕的是,運轉中的核一、核二、核三廠隱藏殺機,使用過的燃料棒儲存密度過高,稍一不慎將引起連鎖核反應。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主張,台灣要不要用核電,應由人民投票決定。

撰文.羅弘旭 、林瑩秋

三月十一日下午二點四十六分,日本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引起複合式災害,殃及全球。旅日作家劉黎兒回憶逃難過程,娓娓道出觸動她最深層恐懼的,除了地震、海嘯,更可怕的是核災!

「恐怖的開始是十二日下午三點多,我與王銘琬(劉黎兒的老公,為日本圍棋王)眼睜睜在電視上看到一號爐發生爆炸、冒出白煙,但日本政府一開始不承認,直到晚上八點半,才承認一號機有『氫爆』。」燃料棒有多危險?

一旦輻射外洩 一個多小時就會致人於死日本官方這五小時的「空白」,讓劉黎兒開始無法相信任何的「官方說法」。她並從日本經產省監督核電的保安院官員、原安會、東電、學者專家的談話中,感覺到「搞核電的人其實對核電了解很少,對策也很少、很原始」。

核災第三天,福島一廠二號機、三號機都無法冷卻而開始釋放蒸汽;中午,三號機燃料棒已經露出水面許多。這個多數人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簡單訊息,裡面卻隱含可怕、無形的殺機。用過的燃料棒暴露在空氣中,這件事到底有多危險?

根 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引述美國核子管理委員會(NRC)主席格雷戈里‧賈茨科的說法:「福島第一核電廠四號反應爐用來存放用過核燃料棒的水池,現在已經沒水或只剩 很少的水,導致燃料棒暴露在空氣中,將輻射釋出到大氣層中。」而且第四天,福島核電廠四號反應爐起火,又有放射性物質外洩。明明都已經是「停止運轉」的反 應爐,為什麼還會莫名著火?

曾經參與福島核電廠設計的東芝核電前工程師小倉志郎說:「問題不出在反應爐,而是在反應爐上方、儲存用過燃料棒的冷卻池。」這個冷卻池,存放著一四三○束用過的燃料棒。

一束新燃料棒放入反應爐心,使用約四年半到六年,能量大部分已被用完,才從反應爐心退出。這些用過的核燃料棒自反應爐取出後,它的反應持續進行中,會釋放出大量的熱與放射性物質,要放置在冷卻水池中充分散熱,放射性也比未使用的燃料棒強百萬倍。

一旦燃料棒外露,當下輻射外洩數量每小時可達四百毫西弗,只要曝曬七分鐘,就會達到美國核子員工每年承受的上限;超過七十五分鐘,就會導致急性放射性疾病,引起其他併發症死亡。

這個官方、電廠「不能說的祕密」,應該是這次日本福島核災帶給世人最大的警訊,看來不只是備受關注的反應爐可能引發核災,甚至是長期被忽略的燃料棒儲存、冷卻池也會出大事。

原能會核管處長陳宜彬坦承:「世界各國過去都沒注意到冷卻池防護的問題。」這是人類使用核電的重大疏漏,如何處置用過的燃料棒,已令所有核能國家都傷透腦筋。

那台灣用過的燃料棒現在存放在哪裡?安全嗎?

自一九七八年台灣啟用核能發電以來,三座核電廠用過的燃料棒,都放在反應爐附近的燃料儲存冷卻池中。目前核一廠燃料棒共有五五一四束,核二廠共有七五四四束,核三廠有二四○一束,合計一五四五九束。但可怕的是,這些燃料棒數量早已超出當初冷卻池設計的容量。

台灣的存放安全嗎?

儲 存密度超高 儲存地竟在斷層帶附近以核一廠為例,冷卻池原設計儲放量只有三千束左右,但台灣找不到最終存放場,也無法送到國外進行核燃料再處理,於是在既有空間下變更 設計,擴充一倍。核二、核三廠也是同樣狀況,就地變更設計,以容納更多用過的燃料束。陳宜彬形容,「冷卻池擁擠的程度,連要放新的進去都有困難」。

清大核工所教授李敏更說:「束與束之間,已經到達幾乎就要碰在一起的程度,」直指台灣燃料束擁擠的程度,世界數一數二。

以 台灣的核一廠燃料棒為例,放置在冷卻水槽一年之後,仍可釋放出一百八十萬瓦的熱量,等於三萬盞六十瓦燈泡同時照射的熱量。這股巨大的熱量,如果冷卻水槽水 位太低,或者沒有持續注水,熱量就會誘使燃料棒產生核反應,釋放出鍶九○、銫一三七、鈽二三九、碘一三一、鈾二三八等放射性物質。而且只要任何一束燃料棒 開始核分裂,就會引發周邊其他燃料棒連鎖反應。

除了燃料棒儲存密度太高已拉警報,台灣的核電廠蓋在斷層帶附近更是火上加油。

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公布的斷層報告指出,在台北盆地下方、長度超過五十公里的「山腳斷層」,屬於活動斷層,而且距離核一廠僅七公里,距離核二廠更只有五公里。此外,也是活動斷層的「恆春斷層」,距離核三廠也不到一.五公里。

所有核電廠都在活動斷層帶附近,對防震係數較差的核電廠冷卻池來說,只要地層稍有活動,就可能引發燃料棒連鎖反應,根本不需要恐怖行動或飛彈攻擊,只要有輕微的工安意外,甚至像是維修工具掉落冷卻池中,都可能導致燃料棒發生核反應,讓輻射物質溢散到水池或空氣中。

核廢料外移可能嗎?

非國際原能會成員 處境孤立無援而且,正因過去核電廠的設計沒考慮到冷卻池可能會發生核反應,因此池內並無任何中斷核反應的裝備。也就是說,如果核反應一旦發生,只能眼睜睜看著它連鎖反應。

這 是一條不歸路,只要開始使用核電,就必須面對「用過的核燃料棒」該如何處置的難題。目前,除了法、日、俄、英針對燃料棒有循環再利用的技術,世界各國都還 找不到核廢料的終點站──「永久儲放場」。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就直言:「台灣的新生地形,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永久掩埋場。」自一九五四年蘇聯建置第一座 核電廠以來,全世界已經有七七○座核能發電廠,到目前為止,卻只有「一個正在建造中」的永久掩埋場,在芬蘭,預計二○二○年完工。丹麥籍導演麥可.麥森 (Michael Madsen)在紀錄片「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中,記錄這個花了十五年探勘地形、深入地下四百公尺、還在建造中的核廢料永久掩埋場「安卡羅」(Onkalo)的整個過程,這個掩埋場 希望能以十萬年時間,讓核廢料輻射強度回到正常的環境值。

要尋找十萬年地質穩定的永久掩埋場址極難,各國核電業者只好創造出另一個中繼處理辦法,也就是「乾式儲存」,把已降溫到安全程度的燃料棒,從冷卻池中取出,封固在鋼桶和混凝土中。一般而言,燃料棒要放置在冷卻水池中持續降溫五年,才能移到第二站「乾式儲存場」。

但 台灣首座乾式儲存場,就近建在燃料棒最擁擠的核一廠區內,靠近山坡地。政論家楊憲宏忍不住爆料:「台灣的乾式儲存場位在土石流的潛在危險區內」。原能會官 員也坦承:「我當初去看場址時,也覺得台電怎麼會選這麼糟糕的地方?」要建永久儲放場,台灣位處地震帶,沒有十萬年不變的地質條件;冷卻池,已經是擠無可 擠,再擠下去遲早會出事;乾式儲存場,又選在有土石流潛在風險的地方,看來台灣只有把核廢料「外移」一途可走。

不過,一九九七年台電曾委託 北韓,代處理六萬桶低放射性廢棄物,結果消息一出,就引來南韓與世界環保團體抗議,最後作罷。「江陳會」時,我方也曾想把核廢料處理列入議程談判,但中國 也不同意。再加上台灣一直都不是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AEA)會員,處理核廢料更是孤立無援。

政府有疏散的本事?

短時間撤離一百萬人 「根本沒能力」目前台灣處理核廢料的技術並不成熟,但使用過的燃料棒已高達一五四五九束,躺在地層不穩定、又過度擁擠的核電廠冷卻池中,形同上萬顆不定時核子彈,隨時可能引爆台灣,成為下一場世紀核災。

根 據今年四月的《Nature》雜誌報導, 全球有二十一座核電廠,在半徑三十公里範圍內人口數大於一百萬人;有六座核電廠大於三百萬人,其中排名前三名的,台灣就囊括二、三名,連做出這項研究的核 能專家Ed Lyman,都對於台灣把核電廠設在首都附近大喊「Scary」(令人提心弔膽)。

日本福島算是地廣人稀的縣市,但核災發生後 疏散四十萬人,等於兩成居民被迫撤離。如果和福島同等級的核災,發生在台灣核一、核二廠附近,以大台北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四六○五人,保守估計要疏散 一百萬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就批評:「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撤離這麼多人!」而且如果台灣發生核災,全民要付出多大的善後成本?政府部門欠缺危機 意識,恐怕估也估不清楚。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曾在三一一後要求行政院估算,結果令她非常不滿意。以衛生署和農委會的調查為例,農委會初估農損每年一○七億元,衛生署初估醫院停診一年損失一七六四億元。但這種估法很沒有「誠意」,與日本核災發生後的慘烈情況明顯不成比例。

加上在核一廠三十公里範圍內,聚集了絕大多數的中央政府機關單位,而且還有北北基宜登記設立的二十八萬五千多家、總登記資本額超過十一兆元、占全台六成以上的企業公司行號,若真發生核災,台灣要付出的成本大到難以想像。

核災會造成多少損失?

光 北台灣房地產損失就高達三十兆元此外,根據台灣房屋保守估算,如果發生核災,核一廠三十公里內的房地產將全部歸零,估計北台灣資產損失高達三十兆元。也就 是不論你是住帝寶或者一般房子,一旦發生核災,房產將全部歸零。對於這點,劉黎兒感受最深,她有一戶房子距離福島八十公里,現在已經沒人敢住,毫無價值可 言,更遑論台北市距離核一廠僅僅三十公里,後果更不堪想像。

尤其台灣房貸放款占金融放款三成,有的銀行甚至逼近六成,如果北台灣房地產價值 歸零,大多數銀行都將倒閉,恐非台灣金融業所能承受。而企業損失嚴重,更會造成股市暴跌,甚至連投資人手中的股票,也都將變成壁紙。這些豈是區區《核子損 害賠償法》明訂的「四十二億元」賠償上限所能概括承受。

核電是攸關全民的議題,尤其核廢料的儲存,等於是把燙手山芋交給後代子孫來承擔。歐 陽敏盛就主張:「台灣核電不應該交給少數政客,也不應該交給少數專業人員來決定,應該由全台人民自決是否廢核。」他認為,如果人民認為不該使用核電,「那 就應該承認我們過去做得不對。」不過,如果人民沒有充足的資訊,也無法理性判斷台灣到底要不要用核電。根據《今周刊》與專家學者合作,遴選十題必知的「核 電常識」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一千多份有效樣本的平均分數只有「四十分」,顯示國人對核電的正確資訊嚴重匱乏,而且光聽經濟部、台電的正面宣導,真會讓人誤 以為核電是最乾淨、便宜的能源。

台灣核災機率多高?

發生率超過九% 一旦爆發就會亡國在日本發生核災之後,和福島是同機型的台灣核電廠更應以「最高規格」面對核電安全。現在,全台人民都和核一、核二、核三廠的一五四五九束 燃料棒共存亡,形同每個人身上都綁了核子彈,稍有差池,就萬劫不復。而且只要燃料棒儲存問題一天不解決,這危機也將繼續糾纏著我們以及後代子孫,「核」我 們直到永遠。

至於核四,原能會在七月底召開安全監督委員會,核能專家林宗堯提出五千多字的「核四論」,痛陳台電興建核四的十大疏失,直指大多數問題出在台電的管理能力。在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高度質疑下,不排除年底核四可能會被政府下令停工。

主 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指出,全世界有一百九十幾個國家,只有三十二個國家使用核電,就有三個國家發生重大核災,約占十分之一,機率超過九%,而且出事 的是美、俄、日等高科技大國,她說:「三個比台灣科技更先進的國家發生核災,這是十分之一的機率,民眾還可以相信政府說的,核電是安全的嗎?」這十分之一 的機率有多大?以台灣「大樂透」為例,四十九個號碼中選六個,中獎機率只有一千四百萬分之一,即使是這麼低的機率,全台九成以上的人還是相信自己「有機會 中樂透」,樂此不疲排隊下注。對比之下,就知道那十分之一的機率有多大了。

如果大樂透這麼低的中獎率,你都覺得可能中獎,那就更該相信核災可能會發生在台灣了。何況發生核災,台灣要付出的成本是無限大,無限大的成本不管乘上多麼小的機率,答案都是「無限大」,是你我承受不起的代價。

以台灣的地理環境、核電人才、工程品質、管理能力,誰能保證台灣運氣比美、俄、日好?如果福島核災發生在台灣,不論經濟損失、人口遷移、國土汙染,台灣真的會亡國!

燃料棒

核能電廠發電,需要使用鈾原料製成的核燃料,這些核燃料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燃料棒,但可別以為這些燃料棒用完之後,會像煤炭或者天然氣一樣,就此消失,只剩下一堆灰燼或氣體。

燃料棒使用過,退出反應爐之後,外觀仍然不變,而且還會繼續散發熱量,需要放在有循環系統的冷卻水池,起碼存放五年以上,讓溫度慢慢降低。

如果沒有冷卻,累積的熱量會促使燃料棒繼續產生核反應,當溫度持續升高,燃料棒就會跟反應爐出問題一樣,散發出大量輻射物質,甚至產生氫爆,演變成無法收拾的核災。

台灣無能力解決 燃料棒儲存危機升高──燃料棒製成與處理程序

製造階段

將二氧化鈾(UO2)壓縮成橡皮擦大小的燃料丸,每380顆燃料丸裝填成一根燃料棒,每100根燃料棒排列成一個燃料束。

使用階段

數百個燃料束放入反應爐心,使用約4.5至6年後才從反應爐心退出。

冷卻階段

使用過的燃料束,退出反應爐後仍持續散發熱量,須放置在有循環系統的冷卻水池,起碼存放5年以上,讓溫度慢慢降低。

台灣目前只到此階段,可能因地震、海嘯,引發冷卻水槽漏水,使燃料棒升溫,重新產生核子反應,釋放輻射物質,甚至引發氫爆。

儲藏階段

從冷卻水池取出的燃料棒,移到由鋼桶和混凝土構成的結構體「乾式儲存」,等待日後找到永久掩埋場儲藏,或送到國外回收再利用。

如果福島核災發生在台灣

台灣挺得住嗎?

福島核災汙染

半徑達160公里

20公里 出現千具輻射屍,輻射超標6600倍。

30公里 海水測出輻射濃度明顯的碘131及銫137。

35公里 災民尿液含輻射元素。

40公里 每小時輻射量10微西弗達撤離標準;附近海域4、50年不能抓魚。

47公里 牧場牛奶的碘131含量超標3至5倍。

50~60公里 兒童尿液中檢測出微量放射物。

70公里 牛肉驗出銫含量501貝克,超過法定500貝克。

84~122公里 菠菜的碘131含量超標3至7.5倍。

150公里 超過萬名學童轉學。

160公里 美軍航空母艦輻射感染。

核災造成的損失

東電賠償金額:48兆日圓美林日本證券4月11日估計,如果福島、群馬、櫪木、茨城和千葉部分地區因福島核災而蒙受損失,時間長達兩年,東電賠償金額將達到48兆日圓。

日本損失金額:366兆日圓日內瓦大學沃特.威爾第教授(曾任瑞士政府核能安全委員會主席5年)4月5日指出,這次福島核災損失額估計4兆瑞士法郎(約366兆日圓)。

台灣一旦發生核災

全國均受影響

首都台北市損失慘重

●登記在北北基宜的28萬家、總資本額超過11兆元的企業,面臨倒閉。

●30公里內房地產總值歸零,損失高達30兆元,影響所及,承辦房貸的銀行跟著倒閉。

●台灣股市暴跌,股票變壁紙。

各劑量輻射值對身體的影響

10,000

~ 全身被曝:死亡

7,000

1,000 全身被曝:惡心、嘔吐500 全身被曝:末梢血管中的淋巴球減少200 全身被曝:劑量低於這個數字,尚無臨床症狀被確認100 罹患癌症人數增加6.90 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一次劑量2.40 全球每人每年平均接受大自然放射線劑量1.00 一般民眾一年放射線劑量限值0.60 胃部X光一次劑量0.05 胸部X光一次劑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2

每年暴賺2000億 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


2012-1-2  TWM

 


連續4年,央行的繳庫預算高達 1800億元,過去10年,央行總計獲利2.1兆元,繳給國庫1.6兆元,10年下來,央行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

但,央行的獲利,來自於低估的利率與匯率,當央行的賺錢速度誇張而畸形,宛如一道看似無形的魔咒,全體國民的荷包、內需產業的生存空間,其實正在內 傷……。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楊卓翰「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你同不同意?」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上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開會審理二○ 一二年度的中央銀行預算案,詢答時間,立法委員賴士葆對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出質詢。

「一千八百億二二一三萬元」,在中央銀行的預算報告書上,寫著這樣一個數字。連續第四年,央行決定以一千八百億元作為來年上繳國庫的目標金額。對比中央政 府一二年度歲入預算一.七三兆元,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目標,的確超過政府歲入的一○%。

彭淮南答:「我非常同意。去年度(央行繳庫金額占政府歲入)是一二%,美國只有二%,日本和韓國只有○.一四%和○.一五%。」央行有多會賺錢?

每小時進帳二千八百萬 獲利全台居冠這是一段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詢答內容,立委提問、總裁認同,沒有激辯的火花,也沒有具體結論。

然而,短短數句質詢,其實宛如一條索引,如果向上深究,你會看到一些突兀的怪象與矛盾,而當你串聯起這些怪象,拆解其中原由,會赫然驚覺,許多長期存在於 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問題,原來都能在這段質詢當中找到癥結所在。

原來,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以賺錢為首要任務時,從人民切身的財富、金融業與整體內需產業的發展、國家的財務風險與政策空間,都將逐漸受到負面衝擊。中央 銀行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預算,宛如一道魔咒,看似無形,卻正以綿密不絕的後勁,鋪天蓋地扭曲著台灣的民生經濟。

就在賴士葆提出質詢的短短十分鐘左右時間,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中央銀行,大約又賺進了四六○萬元……。

從○六至一○年,中央銀行每一年的盈餘都在二千二百億元以上,五年總計獲利達到一.二二兆元。以一年三六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計算,央行賺錢的平均「時 速」,高達二千八百萬元。

於是,中央銀行成了全台灣最會賺錢的公營事業。

以一○年資料來看,所有公營事業的繳庫總額為二二四六億元,而央行一家即占八成以上。排名第二的是土地銀行,其七十五億元的繳庫金額,是央行一千八百億元 的二十四分之一。中央銀行賺錢、繳庫的能力,在所有國營事業當中,顯得誇張而畸形。

不只是公營事業,央行恐怕也是台灣所有公民營企業的獲利之王。

一○年,央行盈餘達到二二五一億元,當年度的台灣百大企業獲利冠軍是台積電,全年稅後盈餘也不過是一六一六億元;如果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概念來看,計 算稅後純益與淨值之間的比率關係,那麼,過去五年央行的平均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二一%,與台積電的二三%水準相比,彭總裁創造利潤的能力,絕對不比台積 電董事長張忠謀遜色。

央行應以盈利為目的?

公營事業獲利 等同於對人民課稅除此之外,台灣的中央銀行,應該是全世界最受財政部依賴的中央銀行。

過去九年,無論國內或國外的景氣榮枯、經濟循環,央行繳庫金額占國家歲入有五年超過八%,而每年至少都在七%以上,對於國庫的貢獻度,遠遠高於美國聯準會 或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彭淮南在立院答詢時,僅僅談到去年度的國際比較數字,似乎還嫌保守客氣了些。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在彭淮南總裁的率領之下,中央銀行簡直比全台灣的所有營利事業更懂得「營利之道」。

「這就是最奇怪的地方,……。」談到央行新年度的繳庫預算時,台大經濟系前教授林向愷忍不住說:「大家好像都忘了,央行不是營利事業,它是一個享有獨占優 勢的公營事業,更是一個政策機關。」獨占優勢,就是「能夠決定價格」的優勢。林向愷認為,就像台電能夠決定電價、中油能夠決定油價,央行在某些領域,也有 一定程度的定價能力,要不要賺錢、能不能賺錢,就看這些事業的經營者能不能動用他的定價能力,敢不敢調價,讓全體國民用更高的價格買單。

「所以有人說,公營事業的獲利,其實形同對人民課稅!」林向愷說,台電、中油即使面臨虧損壓力、即使擁有調整價格的能力,但它不能也不敢為了創造獲利而調 高價格,「油電價格一漲,人民的感受很直接。」他接著說:「央行調價,雖然民眾的直接感受不強,但卻會造成溫水煮青蛙一般的長期衝擊。」央行如何增加收 入?

盡可能累積外匯存底 增加利息收入分析一九九三年以來中油、台電、央行等三大公營事業的歷年盈餘及繳庫金額,一開始,三大事業表現相當,但在彭淮南就任央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之 後,央行獲利狀況一飛沖天,快速拉開與中油、台電的差距。

而在林向愷的解讀中,中央銀行十餘年來「超級營利事業化」的獲利表現,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關鍵,就在於「價格決定」。

台電的產品是「電」、中油的產品是「油」,中央銀行的「產品」,則是「新台幣」。這個具有獨占地位的公營事業,某種程度,也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而 所謂新台幣的「價格」,對內,是利率;對外,是匯率。

翻開中央銀行的損益表,曾經擔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開始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

「很明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這部分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影響收益的關鍵,包括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國外資產的收 益率,而收益率又與國外利率的高低息息相關。」據央行一○年損益表,「利息收入」達到四二八六億元,大約是總收入四六五七億元的九二%。

央行如何減少支出?

壓低利率、阻升新台幣匯率「在支出部分,過去主要是『利息費用』,其中多數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這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 本。」許嘉棟解釋,影響利息費用的主因有二,首先是發行定存單的總量,總量愈高,從市場收回的資金愈多,必須支付的利息費用也就愈高;其次是定存單的利 率,利率愈高,費用愈貴。

以○八年的財報來看,央行「利息費用」的金額達到一五○五億元,接近當年支出總額的九成比重。不過,這兩年央行主要的支出項目有所改變,從利息費用變成了 「各項提存」。

「各項提存」多半是為「匯兌損失」預作準備,當預期新台幣升值,外匯存底恐出現匯兌損失,就會增加「各項提存」,對央行整體獲利造成扣分。一○年,新台幣 升值壓力升高,這一年央行「各項提存」的金額達到一六二九億元,較○九年劇增一.四倍,並占全年總支出的六七%。

「所以,影響央行獲利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外匯存底總量、國外利率環境、定存單總量、定存單利率、新台幣匯率。這其中,除了國外利率無法控制之外,其他四 項,央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央行是穩固「金雞母」?

長期高獲利 將造成低利率與資金浮濫當我們拆解了中央銀行的獲利來源,也就不難想像央行創造盈餘的管道。「如果,我是說『如果』,央行真的是以創造盈餘為營業目標,他 們多半就會這樣做,……」接著,許嘉棟緩緩說出了央行創造盈餘的四個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定存單的利率不能高,並且,阻升新 台幣匯率。」分析央行賺錢四條件的影響,若要累積更多外匯存底,就必須在市場放出更多新台幣來買外匯;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意味央行從市場收回資金的 態度相對消極;市場資金多,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率就能「狀似合理」地維持在偏低水準,而偏低的定存單利率又會直接壓抑市場利率。至於央行若要阻升匯率,則 必須更積極地在市場釋出新台幣。

於是,如果央行在過去十餘年間超強的獲利表現,是來自於「善用本身的獨占優勢與定價能力」,其結果就是台灣的貨幣環境逐漸「異常」,走入長期低利率、低匯 率的環境,並且,資金浮濫。

關於央行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而扭曲了正常的貨幣環境,學者之間頗有爭論,某些聲音直指彭淮南「過度看重繳庫任務」;但另有一派認為,央行的賺錢能力,其實 是台灣金融環境的特殊性所造就。

「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最特別的是,一旦發生金融風暴或經濟危機,資金往往都會大幅度回流台灣,這和多數的新興國家有所不同。」一位學者 指出,央行其實沒有刻意壓低匯率,而是台灣與國外主要市場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空間,「因為『先天存在利差』,所以央行自然能夠賺錢。」央行賺 錢 卻衝擊經濟民生衝擊一: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眾存款縮水如同許嘉棟的分析,當外匯存底總量增大,央行的賺錢速度就能快速提升,「靠著自然存在的利差空間,早期,央行外匯存底的報酬率曾經高達六% 以上,讓外匯存底總量迅速增加,這也是你今天看到央行賺錢速度驚人的原因。」此外,這位學者也強調:「如果不是發行定存單要付給銀行利息,央行能賺到的其 實會更多,而台灣的利率,也會更低。」許嘉棟發言謹慎,不願在兩派說法之間做出評論,但他回歸制度面的探討,「總之,國庫千萬不能把中央銀行當『金雞 母』,否則在外匯及貨幣政策上,必然會留下許多後遺症。」「記得是在十年前,我剛剛進入銀行擔任理財專員,學到的第一句銷售商品話術,就是『現在定存利率 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一位資深理專如此表示。

她說,十年來,銷售的商品變來變去,但這句話術沒有變過。「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告訴新進理專: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當央行以獲利為目 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利率異常走低,甚至逐漸走入「定存利率不敵物價上漲」的實質負利率環境。

一九九七年以前,國內實質利率水準維持穩定表現,與新加坡、韓國相去不遠;然而就在中央銀行開始拉高獲利幅度的九八年以後,台灣的實質利率多半落居三國之 末,在近五年期間,有多達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比重接近半數,銀行定存孳息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

「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利率,雖然創造了漂亮盈餘,但台灣人的荷包,每年卻因為利率走低而損失更多。」一位財金系教授提出他的試算。

他以主計處在○五至○九年間國富調查所揭露的「家庭現金及活存」為基礎,並且比較這五年時間,台灣實質利率與星、韓兩國實質利率平均數的差距,這個差距, 代表台灣利率低於鄰近國家的程度,「它有點像是央行『該升息而未升息』的幅度,也代表台灣人把錢放在銀行『少賺到的』利息空間。」計算開始,當這位教授把 每年台灣家庭的現金及活存金額,乘上每年「該升息而未升息」的空間,五年下來,答案揭曉:「台灣人總共少賺了一.三七兆元,而在這五年間,央行總共繳給政 府○.九五兆元。划算嗎?」衝擊二:台幣匯率不升 對外購買力大減這位教授強調,這樣的算法當然略嫌粗糙,但已能在一定程度之內表現「央行賺錢、全民買單」的事實,「這還不包括『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匯率』的 帳,新台幣匯率該升值而未升值,會造成對外購買力更大的實質損失。」他繼續試算,自央行加速賺錢的九九年初至今,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已下跌二二%,同期 間,國際清算銀行(BIS)列入計算的六十一種貨幣匯率平均上漲八%,「在六十一種貨幣裡,新台幣只比阿根廷和香港強。」就用這二二%的下跌幅度來「算 帳」,「九九年底,台灣的國富淨額扣除海外資產部分有八十二兆元,實質匯率十二年下跌二二%,也就代表台灣十二年來少了十八兆元的實質財富。」這十二年, 央行繳庫總額是一.八兆元。貢獻國庫一.八兆元,但台灣實質財富卻少了十八兆元,值得深思。

衝擊三:存放款利差低 金融業獲利困難除了人民荷包的損失,央行為了賺錢而造成長期低利率的另一個衝擊,是金融業走入困境。

在低利率、市場資金浮濫的環境中,金融業的生存關鍵──存放款利差,自○二年以後快速走低,○七年以後,始終沒有回到業界普遍認知的「合理低標」二%水 準,以過去三年的平均水準來看,存放款利差僅約一.五%。

存放款利差形同金融業者對外放款的「毛利率空間」,利差水準比合理情況低○.五%,就代表金融業的毛利率將異常減少○.五%,以一○年底本國銀行放款餘額 總計將近十八兆元計算,因為異常偏低的存放款利差,一年大約少賺了九千億元,這個金額,是央行當年繳庫金額一千八百億元的五倍。犧牲了金融業的生存空間, 這樣合理嗎?

衝擊四:賺不到利息 全民競逐高風險資產利息偏低,等不到定存孳息的台灣民眾,被迫尋找更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管道;賺不到存放款利差的金融業者,為了賺錢,被迫銷售更多高風 險的投資商品。於是,央行的賺錢腦袋,也間接把台灣民眾導入了高財務風險的境地之中。

而激化這股「全民追逐高風險資產風氣」的另一個因素,又與央行的賺錢腦袋脫不了干係。壓低利率、釋出新台幣,加上收回市場資金消極,造成資金浮濫與長期低 利,而這樣的環境,正是炒作房地產的最佳溫床,因此,台灣房價高漲,人民買不起房子,央行有也一定的責任。

至於匯率長期偏低的另一層影響,則是扼殺內需產業。對映數據,自九九年央行獲利快速拉升開始,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也幾乎自此一路下滑,與此同時,以同樣速 度向下沉淪的,是內需經濟重要指標「民間消費」的成長率。在學者眼中,這不是巧合,匯率貶值與內需不振,有著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商學院教授許仲翔日前撰文:《我們究竟出口了什麼?》文中表示,以廉價匯率政策刺激出口,實際上是以偏低的價格 將本國的生產要素賣給外國人,使得國內商品及服務資源供給減少。

衝擊五:匯率長期偏低 扼殺內需產業貶值之所以有利出口業者,主要原因是業者能夠「降低商品售價」,靠著「比別人便宜」的優勢殺價搶單;但反過來想,當國內資源不斷用於生產「要 和其他國家比便宜」的廉價出口商品,等於是一種資源浪費。原本這些資源可以用於生產符合國內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藉此提振民間消費與投資,也就是,原本這 些資源可以投入內需產業、提振內需經濟。

「藉由匯率政策的調整,以及均衡外銷與內需產業的經濟發展政策,才能使台灣經濟更加穩健地成長。」這是許仲翔文章的結論。亦有不少學者認為,政府應該把 「減少淨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列為正式政策目標,一方面為了產業結構均衡,另方面,也能減少央行為了阻升新台幣而不斷累積外匯存底的壓力。

說到「累積外匯存底」,這個「央行賺錢」的第一條件,同樣會對每個人的財富造成影響。

外匯存底屬於全民資產,央行用力地累積外匯存底,形同是「用力地把台灣人賺到的錢存在國外」,目前台灣外匯存底總額將近三千九百億美元,以全台兩千三百萬 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外匯存底大約是一萬七千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國人約有價值台幣五十一萬元的外幣資產。

衝擊六:台幣續貶 全民身陷外匯風險五十一萬元,相當於一○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某種程度上,央行像是把台灣人一整年的可支配所得放在海外,承受外幣的匯率、利率風險, 以及外幣資產的信用風險、價格波動,無形中台灣財富的風險也相對升高。

一位學者想得更遠、卻也想得實際,「當外匯存底攀升到這種程度,央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也就像被綁架了,逐漸喪失自主性。」他舉例,如果央行外匯存底以 美元資產為主,當美元貶值、美元利率走弱,央行為了遮掩資產損失,就會同步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利率下跌,「這樣一來,表面上,台灣人的錢好像就沒有受到外 匯風險的影響,當然,台灣人的真實財富,其實又再次承受雙率異常偏低的傷害。」從銀行存款的利息損失、對外購買力的減少、金融業的獲利減損、內需產業的乏 力,到個人理財的困境、全民財富的風險,在央行十年如一日的亮麗繳庫成績底下,央行的賺錢腦袋,早已鋪天蓋地衝擊著台灣的經濟與民生。

如果央行盈餘真如林向愷所說,像是一種「稅」,那麼這樣的稅負太過沉重,它換來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政府財源,卻讓全民與產業付出了遠遠不合比例的昂貴代 價。

「但與其說這是彭總裁的問題,更多的,恐怕是制度問題。」一位曾任央行理事的學者指出,「說到底,彭總裁只是非常認真地貫徹了長官交代的任務啊!」

行政院與立法院該換腦袋

考核央行績效 應只看「報酬率」 不看金額根據《中央銀行法》第一條:「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隸屬行政院。」也就是,央行的頂頭上司是行政院;另方面,央行預算受立法院監督,某種程度上, 立法院像是「央行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然而,無論是頂頭上司行政院,或者是「董事會」立法院,至今,不但未對央行異常的獲利表現提出關心,反而,態度似乎更貼近於「鼓勵央行創造更多獲利」。

在行政院研考會每年所進行的《國營事業年度工作考成報告》中,連續四年,央行的「優點評語」第一條都一樣:「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顯然, 央行每年固定創造高額的繳庫金額,深受「長官」肯定。

至於立法院,同樣是在一一年十一月二日的預算審查會議中,也有立委提出這樣的書面質詢意見:「央行設定偏低的盈餘目標,並不合理,是否應增列預算盈餘,以 提升營運績效?」「行政院與立法院錯置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才是問題的根源。」這位學者擔心,在全球普遍以低利率刺激需求的未來環境下,「如果行政院、立法 院與彭淮南還是堅持要讓央行賺錢繳庫,台灣的利率是不是要殺到更低?如果全球走入匯率競貶的趨勢,央行為了賺錢,是不是要讓新台幣匯率跌得更凶?」種種為 了賺錢所造成的後遺症,會不會更加惡化?

「當務之急,是換腦袋!」學者指出,「首先,無論是行政院或立法院,都不該讓央行肩負盈餘目標、繳庫目標。」許嘉棟建議,無論行政院或立法院,在考核監督 央行營運績效時,只要關心外匯存底的「操作報酬率」即可,不要把獲利或繳庫的「金額」列為考核監督的重點。「只要不在意金額,央行自然就沒有累積外匯存 底、減少資金回收、壓低利率的必要。」重新回到十一月二日的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如果站在台上的不是彭淮南,而是十餘年來為央行獲利付出沉重代價的升斗小 民,或許,問答會是這樣的:立委:「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小民:「是的,而且我們的國庫長期仰賴央行,這是超級嚴 重的問題。但奇怪的是,我們的政府、立委們,每年不也都為央行賺錢拍手叫好嗎?」一個超級會賺錢的央行,對照荷包愈來愈瘦的小民,這就是台灣現狀,令人憂 心的現狀!

如果中央銀行是「營利事業」……「央行股份有限公司」檔案股 東:中華民國政府(央行為中央政府百分之百出資成立)董事長:行政院長吳敦義(央行隸屬行政院)董事會:立法院(央行受立法院監督)執行長:彭淮南(央行 總裁)資本額:800億元(1999年迄今)員工數:2062人(2010年)子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造幣廠平均每小時賺進2800萬元 (2006~09年平均)平均每位員工福利費15.07萬元(2010年)平均每位員工獎金32.72萬元(2010年)

近5年稅後純益(億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319 2325 2377 2976 2251*

股東權益報酬率(%)

23.6 19.0 17.4 22.9 23.0 央行對國庫貢獻是台灣國營事業之冠2010年國營事業繳庫占比

中央銀行 80.12%

台灣金控2.68%

台灣土地銀行3.34%

中國輸出入銀行0.06%

台灣菸酒公司3.47%

財政部印刷廠0.08%

台灣糖業公司4.88%

中華郵政公司2.68%

基隆港務局0.56%

台中港務局0.63%

高雄港務局1.39%

花蓮港務局0.11%

台灣央行對國庫貢獻全球最高!

調整價格即可賺錢,中油與 台電不敢,央行敢?!

1998年彭淮南上任,央行盈餘與繳庫金額快速超越中油及台電,是否因為刻意壓低台幣雙率?

拆解央行

大賺錢手法

1累積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愈多,利息收入愈好賺2009年年底外匯存底3482億美元,較2008年底增加565億美元2009年央行「利息收入」 3951億元,較2008年增加383億元

2.抑制存單利率︰

定存單利率愈低,利息費用愈少2009年央行發行定存單(1~30天期),平均利率0.575%,較2008年減少131.5個基點2009年央行「利息 費用」667億元,較2008年減少838億元'

3.消極回收資金︰

用定存單收回資金的總量愈少,利息費用愈低

4.阻升台幣匯率︰

台幣匯率維持弱勢,就不必提存大量準備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5

投資似選老公 機構要做背後付出的老婆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4889/

2009年頭次打仗百洋水產時,這家成本範圍較小、毛利率不高的羅非魚片出產商在不少大牌投資機構眼裡難稱「美女」。但調研後百洋 水產的行業發展性和經營範例性卻獲得同等承認,青海明膠作為上市公司不但可以為其供給上市諮詢,還能將其羅非魚皮出產為高附加值的魚皮明膠,兩邊相對上風 連繫度很高,因而在2010年頭實現了投資。回看過往幾年,百洋水產的年復合增加率都在40%左右,不減色於一些高科技熱點行業,並且已經由過程了證監會 的首發考核,行將在中小板掛牌,用實際舉措證實了本身是一個「好老公」。

那末,股權投資若何能投資於一個好企業?選老公要考量美女未來是否有前程、是否有義務心、兩邊是否同舟共濟?股權投資業務中有三個尺度好似如斯:發展性、範例性和各自相對上風連繫度。發展性比力好明白不再贅述。

在投資界,不停都遍及傳播著一個比方:投資就像「選美男」,聞名經濟學家凱恩斯還不苟言笑地將其寫入了傳世名著《失業、利錢和貨泉通論》傍邊。投資 簡直是一個抉擇的遊戲,但將其比方為「選美男」,概因投資界男性佔多數,感悟多來源於本身體驗而至;業內人士談到這個比方,言語間幾多透出絲絲的良好感, 這是一種投資方對企業方的良好感。因為本身辦理本錢大於企業本錢,這類良好感還經常表現為狂妄。聽說一家海內聞名投資機構一名三十歲的投資總監面臨比本身 年長近兩輪的企業家說「歷來都是你們做企業的急吼吼想簽約,咱們投資方歷來不發急,你不簽就等死吧」。近期海內某聞名團購網坐在春節前的故事又一次演出著 本錢的良好與狂妄。

家喻戶曉,投資目的是尋求紅利,企業的經營根本面是紅利的平安保障和緊張來源;可以說,企業剛剛是底子、才是底子,就像男性作為現今社會的緊張出產 力。從這個角度而言,「投資就像選美男」真是一個本末顛倒的比方,分明應當是「選美女」才對!實業和本錢是社會的分工分歧,就像男女的性別差是自然界的分 工分歧,本日咱們不會商男女同等的問題,把投資比方為選美女,最重要的一點是投資方要意想到企業經營是底子,投資者是「樂成漢子背面的女人」,才更有益於 建立企業方和投資方的和諧關係。

投資既然都是選美女,就不可防止談到股權投資(一級市場,VC/PE)和股票投資(二級市場)的區分,簡而言之便是——股權投資就像選老公。由於股 權投資是重要投資於非上市企業,以IPO大概併購為加入手段,致使持偶然間較長,活動性弱,部門投資方還介入企業龐大事變決議計劃,所以在股權投資中,投 資方和企業方更像是成婚了,是要「過日子」的,固然會有和衷共濟的富麗,但更可能是鍋碗瓢盆的平平。股票投資則否則,由於在公開市場活動性好,看上了隨時 可以買入,不喜好頓時可以賣出。恰是由於這些區分,從事股權投資光憑長相俊秀(報表都雅)和許諾迷人(上市預期)就草草連繫的,每每平增戀愛慘劇。

就像選老公必定要考量義務心一樣,範例性是股權投資調研企業的一個緊張目標。企業的紅利發展性必需是遵守相關法令律例獲得的,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就自然做到了在自我成長的時候也斟酌了投資方、員工和客戶的長處,承當了社會義務,就像好漢子承當了對家人和朋友的義務。

具有了發展性和範例性的企業,就像一個有前程、負義務的漢子,是可以投資的。可是成婚後日子過得好欠好,還要看兩邊是否同舟共濟。所以相對上風連繫度也非常緊張。企業方和投資方能相互必要、相互支撐,對防止打罵撕破臉,保護家庭和諧,配合實現計劃方針是最抱負的組合。

就當下熱議的投資前移問題,投資於無牢固資產和經業務績的初期名目乃至天使名目,一樣的事理,掌控好這三條選好老公的尺度,就算「裸婚」又何妨?只需漢子有發展性、有義務心,投資方甘於支出,做樂成老公暗地裡默默支出的妻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70

高福利國家的個人付出和回報——談談加拿大的稅收制度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808

一位從國內移民過來的朋友,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選擇了讀書,在聊天的時候感嘆:「一分錢都還沒貢獻就已經收了一堆的福利,都覺得不好意思接受。」

誰都知道加拿大是個高福利國家。窮人教育一路免費,社會福利開支佔GDP的23.1%。在加拿大,如果沒有收入來源,單身可每月領取500到700加元(1加元約合6.06元人民幣)的生活保障金,三口之家每月可領取1100到1300加元的生活保障金,如果一直沒工作,這筆錢可一直領下去,直到死亡。任何65歲以上的公民不管過去工作與否或工作時間長短,均可申請聯邦養老金。

但是,在加拿大你也別想發大財,高福利國家並不是個個都成富翁。有人說,加拿大是「萬稅之國」,這當然有些過頭,但加拿大確實是世界上稅負最重的國家之一。高福利來自高稅收,此話不假。個人向國家納稅,國家保證人民安定富足地生活,在加拿大這類國家是天經地義的事。

那麼,究竟加拿大的稅收負擔對於每個人來說有多重,個人又從國家中得到多少福利呢?我移居加拿大近半年,就以切身體驗談談這個國家的稅制、福利情況。

付出:稅負確實比較高

在加拿大,稅無處不在。在我所居住的安大略省(下簡稱安省),合計13%的GST(商品服務稅)和HST(和諧消費稅)幾乎在絕大多數日常的交易中都需要額外支付;個人所得稅在每個月工資賬單上「血淋淋」地呈現,稅率比國內還高;至於企業經營,各式各樣的稅種更是數不勝數。

在安省,13%的GST和HST是一項增值稅種,除了規定一些商品和服務項目適用免稅外,其餘的交易一概徵收。這種控制交易商品和商家的辦法,比控制徵收人群更明確、容易。在加拿大,無論多小的餐館,甚至出租車上都有正規交易系統或刷卡服務,因為打開門做生意就要面對稅務監管,用標準化的系統和服務可以減輕商家的賬務負擔。當然,總有例外,有人做生意就只收現金人工記賬,但照樣要客人支付13%的稅。

對個人所得稅,加拿大和中國一樣採用累進稅率,主要由聯邦稅和各省自己的稅疊加而成,兩部分的稅率不盡相同。簡單估算,假如年收入為10萬加元,理論上每年要交約28354加元的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採取先征後退的方法。個人的每次收入(加拿大的薪酬發放多為週薪或者雙週薪)只要超過了區間的起征點就要按比例納稅,至於最終年收入是否超過起征點,將通過年度個人收入申報來確定是否需要補稅或退稅。

從以上的納稅比例來看,加拿大稅負明顯比中國國內高。難道加拿大人比中國人能忍受?或者說這些稅對於加國人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不是。為什麼中國人和加拿大人對稅的態度會有天壤之別?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法規的明確性;其二,稅法的公平性;其三,稅的用途。客觀說,絕大多數人不會選擇去觸犯法規,只要法規明確規定的稅率和適用範圍,大家不會覺得交稅難以接受。對徵收對象,國內最可怕的是有太多特例,太多「不適用範圍」,導致很多人削尖腦袋擠進這個「不適用的範圍」,享受各種不該享受的待遇。

回報:讓你覺得都不好意思

有付出就要有回報,交了稅就要享受到納稅的好處,不是簡單的「納稅光榮」就會滿足,否則人人都不會自覺納稅。加拿大對納稅人有什麼回報?

關於稅的用途,聯邦及每個省的稅務機關網站,都有清晰的報表和說明,告訴人民每年的稅收和使用狀況。但相信大多數平民百姓並不太關心這些,大家會更關心真真切切降臨到自己頭上的利益。

除了上邊提到的退稅及各項福利外,納稅的多少還將影響個人信用、貸款申請以及移民親屬團聚申請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

剛到加拿大時,在移民服務中心,服務顧問拿出了一摞表格,要我仔細閱讀琢磨後再填。我花了將近一個星期才能完成,填完之後換回來的是一系列的回報:

首先,對於小孩,政府從不會吝惜。大家耳熟能詳的牛奶金(CCTB)和育兒補貼(UCCB),是政府資助所有家庭撫養嬰幼兒的補貼。在安省,6歲以下小孩固定每月補貼100加元,然後根據家庭收入狀況另外給以援助,可以拿到將近380加元,也就是說每月總計最高有480加元的補貼。因此有人笑說,多生幾個夠養一家子了。此外,每年每個小孩還可以獲得約500加元的課外活動補助,用於培養小孩的各樣興趣愛好。

其次,政府每年還會根據社會的平均收入和消費水平,計算出一個針對個人(家庭)的稅收抵免。這些減免當中有部分是不可返還的,將直接用於抵扣個人所得稅,因此才有部分免稅個人(家庭)的出現。而另一部分可返還的稅收抵免,將會每個月以退稅的形式支付到個人(家庭)賬戶上。

再者,針對社會上低收入、失業人群,政府還有一系列的資助計劃。比如EI(失業保險),針對在過去52周內工作滿900小時的人,在非個人原因被僱主解僱時,可領取政府給予的最長45周、數額最高達55%過往平均週薪的補助。

在醫療方面,加拿大政府也算是「大方闊綽」。每個安省居民都會有一張健康醫療卡,拿著這張卡片可以在安省範圍內找自己的家庭醫生,每年每個人都有一次免費的健康體檢和一次免費的洗牙服務。如果真的有不幸事情發生了,只要進了醫院,在醫院裡發生的所有費用一概不用支付。當然進醫院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沒有家庭醫生或者診所的診斷書醫院根本不會搭理你。

而最令人感到幸福的還要數OSAP(安省的學生資助計劃)。該計劃針對所有安省的居民、不論年齡大小,只要你符合資格就可以申請貸款讀書。貸款計劃裡不但減免30%的學費,還根據申請者的收入狀況給予部分貸款免於償還,而且所有貸款都是免息的。所以在經濟

低迷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選擇貸款去讀書深造,等經濟回暖後能抓住更好的機會。

一位從國內移民過來的朋友,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選擇了讀書,在聊天的時候感嘆:「一分錢都還沒貢獻就已經收了一堆的福利,都覺得不好意思接受。」

合理合法的避稅和延稅

在加拿大,政府提供一系列的方式方法給個人去合理避稅或延稅。

所謂避稅,就是通過合法的途徑降低繳納所得稅款。而延稅,即是將原本現階段需要繳納的稅款延至將

來某個時期,比如退休以後,從而有效降低當前的應稅負擔。

在加拿大生活的人,都會接觸諸如TFSA(免稅存儲賬戶)、RRSP(註冊退休存儲計劃)和RESP(註冊教育存儲計劃)等等。或許和當地人喜歡花未來錢的消費觀念有關,過多依賴貸款過日子,政府在前些年出台了一系列存儲計劃,意在鼓勵個人多存點錢,為未來著想。

這些計劃怎麼實施?怎麼引導個人參與?一是相對高息,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免稅或者延稅的作用。這些計劃都針對個人,夫妻雙方如果有一方沒有收入,或者收入差距特別大時,可以由收入高的一方給另一方存款,從而降低整個家庭的應稅收入。因此,合理地將錢投入到不同的存儲計劃裡,就有機會使家庭的應稅率降低一個檔次,無形中將為整個家庭減輕好幾個百分點的稅金支出。在華人圈子裡,這很有吸引力,有不少人為客戶當理財顧問,通過選擇不同的存儲計劃、保險及基金等產品來避稅或延稅,為這個行業增加了不少就業機會。

此外,諸如買新房或裝修房子的稅收抵免、長者的房產物業稅資助、政治捐款稅收抵免等等,對我是太新鮮了。

在加拿大,取之於民惠之於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而言,大家講求的都應是合理的付出贏得合理的回報,只要雙方都共同遵守這個原則,這將是一個共贏的結果。

作者係僑居加拿大多倫多IT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25

分散客戶、擴產、價格戰 宸鴻付出千億元代價 背後的一堂課

2013-11-04  TWM
 
 

 

宸鴻掛牌三年,就從近千元股價到跌破承銷價,江朝瑞面對的三大關卡難題,說到底,是多數台灣企業都會面對的問題,到底我們該如何從這堂策略管理課上學到什麼?

撰文‧賴筱凡

一堂策略管理課的代價有多貴?對宸鴻董事長江朝瑞來說,三年市值蒸發一二七五億元,可能是他繳過最慘痛的學費。

從客戶風險、如何擴產到面對低價競爭,這些都是策略管理課堂上,永遠都沒有絕對答案的題目。

然而,這卻又是上自台積電、鴻海、宸鴻董事長,下至百萬企業老闆,都會面臨的抉擇關卡。做對決策,會讓生意大賺百億元;相反的,若選錯方向,可能會讓身價少千億元。

Q1 單養一家大客戶,還是擁抱十家小客戶?

當年宸鴻以蘋果iPhone觸控面板第一供應商之姿,驚豔市場,但近兩年,蘋果持續尋找第二、第三供應商分散訂單風險。後來甚至在新一代觸控面板技術上,選擇宸鴻所沒有的內嵌式觸控(in-cell)技術,轉投索尼懷抱;頓時,宸鴻宛如成了孤兒一般。

看在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系主任朱文儀眼中,這個課題的標準答案,無疑是「擁抱十家小客戶」的風險,相對小於「單養一家大客戶」。朱文儀解釋,「台灣電子業多是OEM廠或ODM廠,能分散風險是比較好的。」若能在蘋果之外,又供貨給Android的三星,這當然最理想,只是現實上卻不是如此。

「通常,蘋果、三星都會要求供應商只能為一家服務,嚴禁替競爭對手接單。原因就在於,蘋果、三星議價能力較高,讓台灣供應商沒有說不的權利,也難再為其他客戶生產。」由於台灣缺乏內需市場,尤其,蘋果在培植一項新技術時,多會在設備、技術上與供應商共同投資;因此,我們常會聽到某家廠商有專屬於蘋果的生產線,「一來是蘋果有出資、出技術;二來是蘋果對保密性的要求。」這在朱文儀看來,相對地也削弱了台灣供應商的談判籌碼。

所以,儘管多數台灣電子業老闆知道分散客戶風險的重要性,卻還是一步步地吃下裹著糖衣的毒蘋果。

Q2 有商機就擴產,卻剩滿手庫存賣不完?

在宸鴻的這堂課裡,第二個重要的啟示,就是擴產。

在蘋果開始降低宸鴻的下單比重後,江朝瑞也警覺應尋覓新客戶來源,當時微軟大為提倡的Win 8,成了江朝瑞寄望可以彌補蘋果訂單的新燈塔。事與願違的是,微軟Win 8並未如預期帶動觸控NB起飛,就連英特爾樂觀預估觸控NB滲透率可望達二○%,最後也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經濟學其實是門悲觀的理論,看到商機就擴產,最後又被庫存燙到,這在經濟學裡,是必然的現象。」朱文儀說。

經濟學裡的「蛛網理論」就點出,產品價格、產量與生產期之間是變動的;當價格對供給的影響大過需求時,就會讓波動加劇,整體供需系統也無法達到平衡。

朱文儀這麼解釋,「當一看到需求(指商機)大增而決定擴產,但擴產需要時間,擴產完畢時,需求已下滑,連帶價格也降低,這就是所謂的供過於求。」反之,供過於求的現象將讓企業縮減生產規模,需求回來時,又造成了供不應求。

這在消費性電子產業裡,價格、產量的波動,遠比任何產業都大,「原因就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是高資本、高技術密集產業,所以擴產時間(指生產期)較長,產品生命週期又較短,像服務業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朱文儀說。若希望解決擴產課題,較好的作法就是外包,像蘋果就是把擴產的風險轉嫁給供應鏈。

以宸鴻來看,去年江朝瑞看到觸控NB商機而決定擴產,以相對較高的成本買下達鴻,而不是將訂單外包給達鴻,這也讓宸鴻冒了較大的庫存風險。

相反的,台積電卻選擇將部分成熟技術、利潤低的訂單外包給世界先進,台積電本身則集中在先進技術的擴產,這樣的作法,將擴產風險轉嫁給了世界先進,是相對聰明的作法。

Q3 後有追兵,就發動價格戰?

第三個課題,則是價格戰。這對所有企業來說,幾乎是萬年不變的策略課,但真正站上第一線時,能夠善加處理的企業卻不多;原因就在於,發動價格戰結果很明確,一來成功殺退追兵,獨霸市場,否則,低價競爭最後傷的是自身利潤。

台灣電子業專長於縮減成本(cost down),幾乎早已是全球聞名,但是這樣的競爭優勢在朱文儀看來,是相當令人感嘆的。「因為生產成本更低的企業,大有人在,今日我們面對的是大陸的低價競爭,但明、後年,大陸可能變成了印尼,如果只cost down,這是不夠的。」隨著大陸競爭對手以低價搶市,宸鴻也不得不加入價格戰,連帶地傷害了自己的毛利,其實並不利於宸鴻的長期經營。在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長洪志洋看來,目前大陸廠商的低價搶單策略,背後明顯有大陸政策支撐,透過一些補貼、差別稅率的方法,降低大陸業者的成本。

因此,宸鴻很難在成本上與其競爭,最好的出路還是持續往高階技術產品走,以技術領先換取生存空間。

「最完美的方法,當然是創造藍海,但最重要的是,企業在面對競爭的同時,一方面思考長期可能遇到的經營瓶頸;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才是策略管理之於一家企業關鍵的所在。」朱文儀說,多數企業都是遇到難題,才開始回頭檢視策略管理,這都緩不濟急;重要的是,如果在每個重要關卡做對決策,才能讓一家企業經營得長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03

3. 窮Blog爸與富Blog爸------付出的是價格,穫得的是價值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6/blogblog.html
”為何朋友爸爸有錢去旅游,又有錢住豪宅,你還未答我?“

我被兒子打斷了沈思,想了一會然後說:“你還記得我們之前住過的駿景園?”

“是在大圍那屋苑?“

〃不,那是聚龍居,是在火炭車站那個“

多年來搬屋次數不下十幾次,兒子早己習慣,當年買樓裝修一下,住一年,有新盆便入票,等到入伙便賣了舊的,既可轉換新環境,又可赚價多有一筆現金,年輕時覺得錢就是如此容易揾,直至97年去了加拿打回來樓價飛升,便一直只租住。

“還記得98年經紀叔叔帶我們看那個租盆,被銀行接管的銀主盆是如何狼籍?”:我繼續說。

“是呀,亂七八糟,連「走佬」用的行李箱也不要打開著,衫褲铺地。“

兒子當時只有幾歲,那見過一個人逃避債主,現場可以惡劣成這樣的真人show,嘩的一聲叫了出來並嚷著要走,幾年前美國也同樣發生,一個個空置單位就有著不同的故事,其中一個是位本來年青有為的丈夫,因抵受不住而呑槍自殺,遺下太太和一對只有三歲和六歲的孩子,有人說忘記歷史必會讓歷史再發生,但現今的80、90後自己沒有親歷其境,又如何會去記這狂升後是會重跌的歷史?

後來我們租了另一座向內園高層的單位,二萬三元租,這個曾經一度值一千二百萬的单位,租金竟會如此的低。

“為何我們只住了幾個月便搬?其實我挺喜歡“:兒子說。

“不是爸爸不想,而是那業主每月收了爸爸的租金還欠幾萬月供款,單位也跌到只值4百萬元市值,業主斷供後銀行要收回物業“,一想到那接近50歲業主的絕望樣子,不敢想下去人到中年破產的嗞味。

“四百多萬可以收2萬三元租?一千多萬也是2萬3?"

"仔呀,2萬3元是物業帶來的真正「價值」,一千萬、四百萬那個是大家追逐的「市場價格」,例如現在一些內銀股票,你朋友爸爸早幾年只用了1百5拾萬的價格買入,現在也獲得同樣的收入。"

"他就是用這些股票帶來的收入付租金?那到底這些股票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兒子問

"只是3百多萬。"

"什麼!3百多萬的股票,就可以租住值一千萬元的豪宅?!"

"讓我計清楚吧⋯⋯"

其實我真的不太清楚值多少,上月在上水火車站對出的綠VAN站頭踫到兒子朋友的爸爸,還以為他是在國內上班,後來他說是請了半日假往羅湖城開了一個購買A股的銀行戶口,說會把香港的銀行股票賣清,轉買同樣的銀行A股,因為可獲得多10%的股票數量,說什麼可以賺得多一點股息。他說是透過找換點匯錢,但我總是覺得大拿拿十萬十萬給街口檔是不太安全,他續說也有在建設香港銀行開了一張叫什麼龍通咭,方便在港可以直接提取國內戶口的資金,年费只是幾拾元,最低餘款要求只是五千元,那刻我就明白自己很Out,自己那張滙豐要放很多錢餘額的身份象徵的咭,其功能今天很多銀行己做得更好更多。

我用lpad的google finance search了幾支上海A股中行丶工行丶建行丶交行,計一計內銀A股的Yield現在大既是7.5%,然後說:

"大約是360萬吧,只能說大約,因為Yield息率是7.5%"

"什麼是息率?"

"那是⋯⋯,比如那租金是2萬3千元,1年能獲得27萬6千元,如果物業市場追逐的價格是1千萬,息率便是2.76%,但如果下跌至4百萬,息率便會是6.9%了"

"但,租金並沒有變,為何息率卻可以上升?不對不對,價值⋯⋯價格⋯⋯價值等於價格,不⋯⋯價格是不等於價值,所以便會升,因此價格是沒有用,不不不,價格有時會高於、⋯⋯有時會低於⋯⋯是有用的⋯⋯"

兒子喃喃自語,倒了一杯水喝後若有所思走進房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18

停火並不意味著結束 烏克蘭將付出高昂代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23

ukraine-military

有跡象顯示,烏克蘭的局勢終於有了變化。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提到了烏克蘭東部的停火協議。對於烏東部居民來說,停火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停火在政治上將給烏克蘭帶來深遠的影響。(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果雙方達成長期停火,這將意味著親俄分裂主義者的勝利。他們將鞏固控制地區的權利,並進一步擴大控制區域。烏克蘭東部的局勢將變成一個新的“冷沖突”。

對俄羅斯政策制定者來說,這“冷沖突”並不陌生,且非常受歡迎。俄羅斯可以通過無盡的外交談判來捍衛自己的利益。
目前,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其重要的政治盟友,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至此,克林姆林宮只能使用其他方式來影響烏克蘭的政治前途。普京總統在最近幾周一再呼籲的停火,這背後是其烏克蘭戰略的重要部分。

波羅申科願意接受停火事實上可以理解。近日來,烏克蘭政府軍損失慘重,而分裂分子的勢力不斷擴大。看來,俄羅斯正加大對分裂分子的武器供給。這似乎讓波羅申科意識到,靠軍事行動已經無法解決問題。

如果實行停火,流血事件終將結束。但從政治上來說,波羅申科和烏克蘭政府正冒著很大的風險。在即將到來的十月,烏克蘭將舉行國會選舉。許多烏克蘭人對停火感到反感,認為這無異於投降。

歐盟也一直推動終結戰爭,希望從政治上找到解決沖突的途徑。不過,如果局勢演變成“冷沖突”,那烏克蘭很可能不再向歐盟靠攏。

多個歐盟國家認為,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還不足夠。東烏克蘭的沖突可能對歐盟造成深遠影響。歐盟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緊張關系將維持多年,歐洲將無法回到沖突前的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30

陜西發聲生態補償:付出不該有回報嗎?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0904/26583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延龍 西安往南幾十公里,就是秦嶺,山路蜿蜒不絕,進入陜南三市(漢中、商洛和安康),高速公路旁偶爾可以看到巨幅標語:一江清水送北京。

所謂清水,指的是漢江水。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的漢中寧強縣潘家山,向東奔流到湖北,被大壩攔入丹江口水庫,然後沿人工渠道、隧道一路向北,幾乎是順著京廣線,過河南、河北,一直送達北京——這就是即將投入使用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調水工程背後,並不簡單是水的問題。鮮為人知的是,為了保證“一江清水送北京”,原本就屬於經濟落後地區的陜南三市,這些水源涵養地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中線工程通水在即,然而這些水源涵養地到底該不該被補償?如果應該的話,到底誰來補償、如何補償?長期以來,陜西方面一直呼籲,北京、天津等用水地區,應該給這些為調水工程做出犧牲的陜南山區一定的生態補償——無論是縱向的轉移支付,還是橫向的協商、甚至是市場化的交易——為了保證這一江清水的水質,這些落後山區被迫減少了正常的經濟活動,在當地人看來,難道這些付出不應該得到回報嗎?

8月23日,一個人數精煉,然而規格相當高的研討會在漢中舉行,陜西迫切希望搞清楚這些問題,進而再次向北京等用水地區發出明確的呼聲。

自己不算賬,誰去算?

研討會的與會者,包括陜西省政府和漢中、安康兩市的官員,以及陜西當地權威的水利、環境、城市、法律學者。會議的主題是“漢水進京與陜南經濟發展”,但每位與會者的發言默契且很一致——生態補償機制該如何建立?

在過去,陜西也曾發出這些聲音,但很少得到中央政府和用水地區政府的回應。2008年,前陜西省委書記安啟元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就曾透露說:“我曾經提過一個意見,能不能1噸水補1塊錢,具體國家正在研究。”如今6年過去了,這些“正在研究”中的問題,依然沒有定論。

或許是講大局方面的顧慮,每年全國兩會上,很少見到當地的代表、委員通過這樣的場合提出提案、議案。用參加研討的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所長、環保法教授李永寧的話說:“陜西的聲音哪去了?生態補償的問題,到底補多少,我們自己不算,誰去算你們的帳?”“陜南三市在南水北調工程中負擔了歷史的重任。”漢中市副市長王春麗說,“我們都知道陜南三市匯流面積占整個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的77%,我們入庫的水量占到66.39%,所以我們這一塊的水決定了整個工程的水質、水量。”

這是有目共睹卻又常常被忽視的問題。過去一談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補償問題,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湖北丹江口庫區,甚或是管渠所經過的河南,更上遊的陜南三市的犧牲,常被許多人看作這些地區的環保義務。

這種印象是相當普遍的。之前曾有不願具名的學者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如果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下遊用水地區並不會破壞上遊的生態環境,你自己的工業企業產生汙染,就有治理的義務,這個費用沒有理由讓別人承擔”。

問題在於,中線調水預設了這些地區更多的義務,卻沒有預設相對應的權利——水權本質上是一種稟賦權,漢江流域的人們在這里生活,就應該具備依靠這里的水資源實現基本生活依賴和發展的權利。

比如說,按照相關法規,水質只要四類水就合乎標準了,現為了滿足中線調水的需求,漢江需要達到二類水的標準。這些更苛刻的義務,意味著他們因而失去了許多發展權——為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送”,陜西省政府今年年初下發行動方案要求漢江幹流出省斷面水質保持Ⅱ類。

這也正是安啟元最早發出補償呼聲的樸素邏輯——“為了保證北京的水質,我們不得不關閉所有的工廠。可大家總得要活命。所以我說,政府需要為陜西提供補償。如果你不為群眾提供補償,他們還怎麽生存?”

陜西省水利教育協會理事、商洛學院校長劉建林說:“保護是一種犧牲,保護意味著付出,保護要有代價。水源地水資源保護需要調整產業結構,需要進行開發移民,需要生態修複建設,需要開展水土保持,需要改變民眾的傳統生活方式,需要變粗放型為集約型生產方式等等。”

生態補償沒有制度障礙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靠近漢中市區的漢江江畔,寬闊的河道中,明澈的江水安靜的向東流。只看這一派江景,很難想到這江清水背後當地人們的苦辛,就好像千里之外的用水地區——北京、天津的人們,也很難想象這些山區所做出的犧牲。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水利廳原廳長譚策吾說:“南水北調工程2005年開工,至今已經近十年,陜南三市為保證一江清水進北京,各市縣為加強陜南水源區的保護持續不斷地實施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也放棄了大量的工業項目建設,減緩了陜南工業化的發展進程,陜南人民為南水北調工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功不可沒。”

為保證中線調水的水質,作為水源涵養地的陜南山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環保工程投入、退耕還林造成當地農民收入損失,還包括因更高的環保標準喪失的經濟發展機會。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長安大學教授王聖學說:“漢中以高度的責任感關停並轉了一大批能拉動漢中經濟,但有可能帶來汙染、影響漢江水質的化肥、冶金、礦產采選、黃姜、醫藥化工等多個行業內的企業,使工業總產值、利稅都受到了相當的影響。”

而在商洛,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十一五”以來投入農林水事業的財政支出年均增幅超過50%,投入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年均增幅達70%以上。

用劉建林的話說:“陜南三市水源地水資源保護,單靠民眾的‘政治覺悟’,以‘無償、義務、犧牲’,不足以支持該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於陜南地處國家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三市28區縣均為貧困縣,地方財力十分困難,南水北調很多項目的配套資金落實難度較大,加之中央投資補助標準下降、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給地方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研討會上,甚至有報告指出,水土保持項目由於中央資金安排要求配套資金量大,很多縣區拿不出配套資金,只能讓群眾投工投勞。

生態補償的邏輯,大抵上已經沒有問題,法律學者李永寧也說,從新修訂的環保法來看,生態補償沒有什麽制度上的障礙。但問題在於,如何建立相應合情、合理的補償機制,而不是把補償問題停留在如今簡單而微薄的轉移支付、對口扶貧上。

譚策吾說,每年中央財政對陜南的漢丹江流域生態功能補償是21.67億,漢中市8.7億,安康市7.7億,商洛市5.2億。另外,國家也加大了對漢丹江上遊的水土流失治理重點投入,每年也是二十多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陜南重點扶持,但是這也彌補不了調水對陜南經濟發展的影響。

而除此之外,另一些對口支援方式的“補償”,則往往被納入了扶貧計劃,李永寧對此不滿:“這些補償是陜南地區本應得到的,因為這個扶貧的性質,結果反而是用水地區的施舍”。

是“供”北京,不是“送”

對於貼在那些高速公路兩旁的標語,“一江清水送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佩成說:“要澄清這種糊塗的認識,我們是一江清水‘供’北京,而不是‘送’北京,要轉變思想觀念,建立水市場經濟。”

這也正是陜西的核心訴求,在那些轉移支付和扶貧計劃之外,陜西和用水地區之間,能否建立這樣一個長效的、穩定的市場補償機制?

李佩成說:“我國中線調水工程的水源主要來自陜南的漢江,約占調水量93億立方米的70%。這已成為事實,我們如何面對這個事實,把‘壞事變好事’,就需要我們解放思想,積極行動。”

陜西理工學院在研討會上公布了他們此前所做的研究——漢水流域生態補償計量模型的建構,這個模型將生態補償金額確定為:機會成本損失、投入成本損失與運營費用、經濟紅利、生態改善效應。

這項研究的主持者,陜西理工學院胡儀元教授說:“生態補償效率直接決定著後期生態保護效果,也對工程的長期效應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構建一套既符合實際且相對完善的計量模型尤為重要。”

其中,機會成本損失包括當地退耕還林等水土治理帶來的耕地利用損失;更嚴苛的產業門檻導致的引資增量損失;以及水資源和森林利用等生態利用損失等。按照測算,中線調水每年給漢中帶來的機會成本損失大約為280億元。

投入成本損失與運營費用主要包括各種小流域治理工程費用,生活垃圾廠和汙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行的費用,以及重點工業企業汙染治理費用。測算顯示,這一項漢中每年的投入金額大約為14億元。

經濟紅利和生態改善,則主要是天津、北京等用水地區因水量增加和生態改善所帶來的經濟紅利。按照0.5%的經驗假定分享率,這兩項的補償額大約為187億元。

也就是說,按照他們的研究,漢中每年應獲得的生態補償大約為482億元,其中機會成本損失、投入成本損失與運營費用應該由中央政府縱向支付,而經濟紅利和生態改善效應應該由用水地區橫向支付。

不過,陜西理工學院的學者也說,這只是一項基於各項統計數字和數學模型的學術研究,並不能代表漢中市政府的態度,更不能代表陜西省。

許多與會者也都承認,這樣的補償機制可能在短期內很難建立——道理很容易講清楚,數字也很容易算清楚,但怎樣才能得到中央政府和用水地區政府的共識呢?相關的對話、協商機制,又該如何建立呢?這都是不容避免的難題。

不過,李佩成對此並不悲觀,他說:“10年前,大家對生態補償是不承認的,但現在也都慢慢認可了。觀念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機制的建立也是一樣,我們需要慢慢從扶貧式的人情補償,過渡到法理上來。”“要建立生態保護補償、環境保護補償、移民搬遷補償、經濟社會發展補償等機制。”王聖學說,同時還要研究在保證漢丹江一江清水送京津冀豫的前提下,陜南如何尋求自我良性發展的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57

蔡總統,您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改革?

2016-01-25  TCW

此刻,中華民國第一位女總統已經當選第五天了。

理論上,這一期的《商業周刊》封面故事,應該別無他選,就是蔡英文了,但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我端出了兩套封面故事,原因是八週之前,我們已經提前以「準 總統當選人」的封面規格處理了這個議題,深入解讀蔡英文「捕手性格」的形成背景。本週,我們繼續以〈女總統的第一哩路,從最難的開始〉,從國際經驗著手, 分析梅克爾、歐巴馬等五位最卓越的世界領袖,他們第一年都選擇做什麼事,提出我們對新政府的建言。

我們發現,成功領袖的第一步都是「挑難,不挑易」,因為最複雜、最困難的事,不僅需要與時間賽跑,更需要善用人氣最高時,對抗既得利益者,這從管理學、甚 至物理學,都獲得理論支持。近來各界對新政府提出了種種「願望」清單,但資源有限,如果新總統第一年只挑一個重點來做,那應該是什麼?這個封面,借鏡國際 格局,把脈台灣困局,邀請每一位國民一起來督促新政府。

但同時,我也希望提供給讀者另一種非政治議題的選擇,〈商界十大思想家,正在想什麼?〉,我們從「管理思想界奧斯卡獎」最新出爐排行榜,輔以超過二十本國 際著作,進行深入的研究、採訪,結果令人大開眼界。諸如,最創新的企業竟是一家賣冰箱的中國企業;中階主管的位置將岌岌可危;過去的競爭優勢能維持二十 年,現在卻有人說,只剩一年……。

兩套封面故事對照,商界的變革,速度遠超越政府組織的變化。如果中華民國是一家企業,而目前我們面臨的是壞資產、負債不斷增加,股東權益由正轉負的困境,新上任的女CEO能扭轉這個惡性循環嗎?

仔細閱讀這兩套封面,你會發現一個共同關鍵:誰願意付出最大的代價,誰才有能力讓改革發生。

梅克爾推動年金等福利改革,引發二十二萬民眾上街抗議;歐巴馬為了推動健保,被反對黨杯葛了六十八次;卡麥隆改革公務員退休金,兩百萬公務員上街罷工,但時間證明,唯經徹骨寒風,才得梅花撲鼻香。

所以蔡總統,您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來讓改革發生呢?

撰文者 郭奕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