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白皮書:中國信貸全景圖(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691GMO資產配置團隊的聯繫負責人Ben Inker在這份報告的前言中敘述了GMO對中國市場的觀點:
從估值角度看,中國股市初看之下不太像是潛在的麻煩對象。MSCI中國指數的PE只有12或15倍,這取決於是否考慮金融股,而該指數在過去三年(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的表現落後於MSCI新興市場指數約10%。這些都不像是「泡沫」的特徵。然而,中國在過去三年以及未來都是我們憂慮的來源,這不僅影響了我們對中國股票的操作,也包括對整個新興市場,以及一些特定的與中國聯繫密切的發達國家市場的股票。
Inker認為對中國的擔憂源自於中國經濟看起來像是個泡沫。如何理解這種類型的泡沫非常重要,因為在這種泡沫下標準的估值方式無效。中國金融股票所顯示的便宜的錯覺是因為信貸泡沫將其收益推高至遠超可持續的水平,掩蓋了他們所承擔的風險,因此一些估值模型面對中國的信貸、地產和固定資產投資狂潮可能會失效,因為這一狂潮持續的時間足夠長以至於扭曲了這些模型對「正常狀態」的評估。
儘管這並未阻擋GMO購買新興市場股票,乃至中國股票,但Inker認為這確實影響到了他們的投資決策,他也承認近期中國經濟的顯著回暖是對他們觀點的挑戰,但在接下來的報告中,GMO闡述了如何理解近期中國經濟反彈的背後驅動因素及其可持續性。
在接下來的報告中,GMO將審視中國這個非常依賴信貸的經濟體的信貸全景圖:
信貸狂潮
直到2011年夏天,中國的經濟看起來還搖搖欲墜。然而這些擔憂已被證明是沒有依據的。去年,可能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引擎的地產市場出現顯著復甦。信貸增長也強勁反彈,市場都認為中國政府又一次做到了軟著陸。即便信貸問題湧現,人們也廣泛認為中國還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使用:人民銀行可以削減準備金率、監管層可以放鬆銀行的存貸比限制。而且可以進一步降息。如果需要的話,中國政府可以輕易借到更多的錢。中國的財政能力短期內沒有問題。
而本文將簡述中國的信貸狂潮,突出中國金融體系近期令人憂慮的進展。GMO認為,中國的信貸體系顯示出大量金融脆弱的信號,這包括:
-過度的信貸增長(與地產狂潮結合)
-道德風險(比如,中國政府被廣泛認為將會為所有銀行風險托底)
-關聯方借貸(投向地方政府基礎設施項目)
-貸款展期(比如地方政府貸款的「長期性」)
-事實上的金融自由化(影子銀行體系的增長)
-龐氏融資(理財產品和信託貸款的可行性有賴於資產價格的上升)
-銀行脫表風險敞口的增加(掩蓋了槓桿的增加)
-久期錯配和滾動風險(由於理財產品到期時間的短期性)
-傳染風險(由於信貸擔保體系)
-廣泛的金融欺詐和腐敗(從抵押品的虛假估值到金融產品的不當銷售等)
GMO認為不僅是金融體系的脆弱程度在上升,中國政府看起來正在失去對信貸體系的掌控力。儲蓄從國有銀行體系的存款流向高收益的非銀行的信貸工具。此外,富有的中國人越來越想要避開資本控制,將資金帶出國外。由於這些發展,銀行體系的存款變得不再那麼穩定。中國此前的融資體系面臨生存問題。
未完待續....
GMO白皮書:中國信貸全景圖(二)-信貸狂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729信貸狂潮
經濟學家已經認識到快速的信貸增長期通常結果都不佳。Alan Taylor在近期的論文中如此寫道:「信貸(增長)很重要,不僅可以用來衡量廣義貨幣,而且是金融危機非常有效的前瞻指標。」
中國如今面臨的局面類似許多發達經濟體在2008年之前的局勢。太多的信貸被過快地創造出來。過多的資金流入那些不太可能產生足夠現金流來償債的投資。比如,在2012年,非金融部門的新增信貸為15.5萬億元(這一金額是指央行發佈的社會融資總額15.76萬億扣除其中包含的非金融企業股票發行金額0.25億元),這等同於2011年GDP的33%,儘管如惠譽所指出的,中國的整體信貸創造速度比官方數據顯示的更高。
這種信貸飆升來自於2009年的信貸狂潮(指4萬億計劃),當時中國的非金融部門信貸總額擴大了相當於此前一年GDP的45%。自此以後,中國經濟就對信貸成癮,單位經濟增長所需的債務數量越來越高。在2007年至2012年間,信貸總額佔GDP比例升至190%以上,增加了60個百分點。中國近期的信貸增長佔GDP的比例遠大於1980年代的日本或雷曼兄弟破產前的美國所經歷的信貸泡沫。
大多數中國問題專家認為中國信貸的快速增長不是問題,這主要是基於以下理由:
1. 中國的債務主要是由國內儲蓄支持而非外國資金
歷史記錄顯示經常賬戶赤字並不會增加一個信貸快速增長的經濟體的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日本在1980年代所經歷的「泡沫經濟」的融資來源同樣是國內資金)
2. 中國非金融部門的信貸總額約佔GDP的200%,低於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
對於未來的問題更相關的是信貸的增速而非存量。此外,成熟經濟體通常有更強的承擔債務的能力。從經濟學角度看,「金融深化程度(financial deepening)」是與經濟發達程度正相關的。
事實上,中國的負債程度已經高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幾乎與日本在1980年代末類似(然而彼時日本的人均收入遠高於目前的中國)。
3. 中國的公共部門負債低於GDP的30%
問題在於官方數據存在誤導。在中國的情況是,大部分債務是脫表化存在的。由於主要的銀行都受政府控制,其大部分貸款也流向政府控制的企業,大量銀行借款是類財政性質的。為了能夠合理描述中國政府債務,我們必須在數據中加上對地方政府基礎設施項目的貸款、政府性銀行的負債、資產管理公司的借款以及鐵道部發行的債券。
如果計入以上負債,中國的公共部門債務水平接近GDP的90%。而經濟學家Andrew Hunt估計中國的真實公共債務自2007年以來增幅達到GDP的60%。如果中國政府想要再重複一次2009年的刺激計劃,那麼其債務佔GDP比例將超過希臘。
債務與房地產「泡沫」
最近的研究表明當信貸狂潮與地產泡沫結合時,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很難用確切的數據來衡量中國的地產市場是否是泡沫,但無疑中國近年來經歷了建築狂潮。官方數據顯示,未完工房屋存量接近GDP的20%並且仍在上升。
地產抵押支撐著中國大量的信貸。官方數據顯示,銀行對房地產行業(對開放商和按揭貸款)的敞口僅佔其貸款總額的22%。然而,銀行還存在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其他各類脫表信貸工具的貸款敞口。GMO認為中國銀行信貸總額中至少1/3是地產相關的判斷並不過分。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認為政府會為所有金融風險托底的道德風險是不穩定的金融體系的又一個共同特點。在中國,這一情況更甚,因為國家控制著主要銀行,而信貸的主要接受方也是國有企業。
這種體制鼓勵裙帶借貸行為和隱藏壞賬。在這方面,中國結合了蘇哈托統治時期的印尼銀行體系的糟糕貸款操作和在1990年泡沫破裂後的日本銀行體系的特徵(傾向於對不良貸款做展期或「長期化」)。
而這些道德風險、關聯方借貸和貸款展期的問題在近年來的地方政府融資中格外明顯。為了避開監管,地方政府設立了融資平台來為其投資活動融資。人民銀行估計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總額為14.4萬億元,而銀監會的估計是9.1萬億元。根據這些數字,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佔到中國銀行體系貸款總額的15%-25%。
儘管表面上是商業企業,這些企業的資金中許多被浪費在了昂貴的面子工程上。銀行對其的貸款抵押品的質量備受質疑。這些抵押品大多是土地,在一些時候其價值被高估。此外,地方政府對融資平台的擔保用處也不大。這不僅是因為其法律基礎存疑,其擔保能力也依賴於持續的土地出售。由於土地出讓收入和開發稅收佔到了政府收入的一大部分,當地產市場下滑時,地方政府面臨資金難題。
GMO白皮書:中國信貸全景圖(三)-影子銀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806影子銀行
儘管中國政府牢牢掌控著四大行的貸款,這輪信貸狂潮最顯著的特徵是非銀行借貸的快速擴張,尤其是所謂的理財產品。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爆炸性增長代表著金融體系事實上的自由化。在許多國家,金融自由化都與資產價格泡沫聯繫在一起,並且是銀行危機的先行指標(比如,在1970年代初英國二級銀行的出現和1980年代末北歐銀行業的去監管化)。
去年,中國銀行佔貸款總額的比例跌至僅52%的水平,而十年前,這一比例為92%。在2012年四季度,非銀行貸款佔新增信貸總額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60%。中國蓬勃發展的影子銀行體系在許多方面與美國在雷曼兄弟倒閉前新旺發達的影子銀行體系有共同點:向資金緊張的房地產開放商提供的信託貸款帶有次貸的特點;理財產品將貸款打包,使得銀行可以在脫表的同時賺取費用,這與結構化投資工具以及CDO有著相似點,而那些資本金不足的貸款擔保提供方就如同CDS的發行方。
企業債券與信託產品
在2012年初中國經濟陷入低谷後,對於新一輪經濟刺激的呼聲高漲。然而,銀行不願再增加地方融資平台敞口。因此地方政府轉向債券市場。限制平台公司發債的規定被放鬆,而企業債狂潮迅速升溫。2012年全年,中國的企業債發行總額達到2.3萬億元,同比增長64%。其中幾乎半數資金流向地方政府。
在過去,中國的銀行業是新發行企業債的最大買家。然而,這一次,越來越多的債券被打包成理財產品出售給公眾。儘管此舉使得銀行得以降低其對地方政府的表內敞口,然而,一旦這些債券未來發生違約,他們很可能將不得不彌補投資者未來的損失。
最糟糕的投資決策通常在資金盲目追求收益率時發生。為了追求比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中國的儲戶經常會購買信託產品。那些銀行不願操作的借款公司就會轉向信託融資。在去年,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已經成為信託公司的主要借款方之一。中國信託行業的資產規模在過去兩年翻了一倍還多,截止至2012年9月份,中國信託業的資產規模達到6萬億元。考慮到其低信貸質量和普遍的對房地產的敞口,信託產品可以被視為中國版本的MBS。
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WMP)已經成為中國儲戶當前追求更高收益率的最受歡迎的投資品種。其收益率平均高於銀行存款2個百分點,由銀行向個人客戶以低風險投資產品的形式出售。惠譽估計截止至2012年底,中國理財產品的總額達到13萬億元,同比增長50%。
理財產品兼具結構化投資工具(SIV)和CDO的特點,後兩者是美國銀行在2008年之前用來將貸款脫表化的工具。這一結構的核心是資金池。來自多個不同理財產品銷售所得的資金被匯入一個總的資金池(見下圖)。而這一資金池隨後對不同種類資產提供資金,並進行不同風險程度的投資。一些資金流入信託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債券,一些則投資於風險稍小的銀行間貸款。
這些信貸工具存在多個不同的問題。他們經常導致久期錯配,因為短期資金被投入長期資產,比如支持地產開發的信託產品。許多理財產品並不透明,這點也有美國的SIV和CDO相似。向投資者提供的文件通常對於所投資資產的細節描述很少。許多投資者在將錢投入理財產品時不瞭解他們所具體投資的對象是什麼。
理財產品還包含更多的扭曲。買家通常被要求籤訂一個確認函,確認當資產未能提供與其收益時他們將承擔金融風險。大部分的理財產品宣傳「預期」而非擔保或承諾回報。只要不對回報提供擔保,理財產品的提供方就可以將從投資者處募得的資金和融資支持的資產同時脫表化。同樣的,買家對於風險並不知情。更可能的是,他們認定發行的銀行將會承擔還款責任。說到底,銀行必須考慮自身的聲譽。他們不願引發理財產品資產的擠兌。
龐氏融資
一些高官已經提出了憂慮。中國銀行行長肖鋼10月份那篇著名的文章裡寫到:「許多產品所投資的資產依賴於一些控制的房地產或長期的基礎設施項目,一些甚至與高風險項目相關,這可能造成沒有足夠現金流來滿足償付責任。中國的影子銀行造成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風險上升...在一些案例中短期融資被投入長期項目,在一些時候,如果市場突然收縮,可能造成流動性危機。」
肖鋼談到了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弱點。「事實上,當碰到流動性問題時,一個簡單的避免問題的辦法可能是通過發行新產品來償付現有到期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這就是龐氏騙局。在某一時刻,當投資者失去信心並開始減少購買或者從理財產品中撤資時,盛宴就散場了。」
這一點評的時機恰到好處。媒體報導銀行的銷售們在僱主不知情的情況下出售第三方產品,而購買這些產品的客戶相信他們帶有銀行的擔保。
當然,可以預期的是,賣方分析師們對於影子銀行的風險不屑一顧。美林的研究指出所謂「集合信託」是和次貸產品非常像,但他們認為其規模只有1.7萬億美元。美林因而下結論認為「系統性流動性緊縮的風險目前非常低」,認為只有5%的理財產品可能違約。GMO沒有這麼樂觀,我們認為理財產品是在為那些最邊緣的借款人「續命」。
信貸擔保
如果理財產品類似美國在2008年前盛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的話,中國廣泛的信貸擔保網絡則是另一個類似的次貸時代產物。據美林的數據,截止至2011年底,8402家擔保公司擔保著1.3萬億元債務。和CDS的出售方一樣,信貸擔保的提供方為其服務賺取低廉的費用。而危險在於,當擔保方資本金不足時,其虧損將會在體系內快速傳染。
中國所有的銀行貸款中大約1/4帶有某種形式的擔保。這些擔保中包括某種形式的互保。此外,某些指定的擔保公司還提供收費擔保服務。後者是專門參與對違約提供擔保的金融服務企業。
信貸擔保如此盛行是因為對利率的限制使得銀行無法在價格上反映信貸風險。因此銀行傾向於向國有企業貸款。小規模的私有企業需要擔保才能獲得銀行資金。而帶有貿易關係的企業之間互相擔保非常普遍。
就如同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前的時代裡的CDS出售方,許多中國的信貸保險提供方的資本金不足且監管薄弱。
抵押貸款
美國經濟學家明斯基曾警告稱,當貸款行為過度與抵押品價值而非收入相關時,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受到損害。明斯基在1986年的文章中寫道:「銀行家們對抵押品價值和資產的預期價值的強調會導致脆弱的金融結構的出現。抵押貸款可能同時導致良性和惡性循環;在經濟繁榮期,抵押貸款支持了資產價格;而在經濟下行時,抵押品價值的下滑帶來了信貸問題。」
抵押貸款在中國盛行的原因與信貸擔保一樣,銀行希望通過抵押品來規避風險。GMO估計,中國信貸總額中超過40%有抵押品,而地產抵押佔據其中半數。中國信貸操作的一個奇怪之處就在於地產泡沫的各種不同原材料(包括鋼鐵或銅這樣的商品或者工程機械)經常被作為銀行貸款的抵押品。水泥製造商利用寬鬆的信貸有條件來購買設備,再將這些設備用作銀行貸款的抵押品來為其運營資本融資。因此許多機器的購買並非出於運營。
銅的需求被中國的投機者影響,他們進口銅作為貸款的抵押品,將所得資金投入地產市場。同樣的操作還影響了鋼鐵市場。去年夏天,上海的鋼貿企業在鋼鐵價格下跌後開始在貸款上違約。
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白皮書(2015版)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31
國防白皮書全解: 提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9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6 13:45 編輯
國防白皮書全解: 提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 作者:羅錚
中國政府今天發表首部專門闡述軍事戰略的專題型國防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在對安全形勢作出新判斷的同時,首次系統闡述了新的歷史時期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介紹了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公布了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發展戰略,以及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要求。這是中國政府自1998年以來第9次發表國防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中國發展仍將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外部環境總體有利,但仍然面臨多元複雜的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如美國強化其地區軍事存在和軍事同盟體系,日本大幅調整軍事安全政策,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采取挑釁性舉動,一些域外國家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
白皮書指出,中國軍隊有效履行新的歷史時期軍隊使命,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決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強保障。白皮書強調,中國軍隊主要擔負以下戰略任務: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軍事威脅,有效維護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安全;堅決捍衛祖國統一;維護新型領域安全和利益;維護海外利益安全;保持戰略威懾,組織核反擊行動;參加地區和國際安全合作,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加強反滲透、反分裂、反恐怖鬥爭,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擔負搶險救災、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和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等任務。
在“積極防禦戰略方針”一章中,白皮書指出,中國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思想的內涵。根據戰爭形態演變和國家安全形勢,軍事鬥爭準備基點將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突出海上軍事鬥爭和軍事鬥爭準備,有效控制重大危機,妥善應對連鎖反應,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統一和安全。
論述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的發展戰略方向時,白皮書指出,陸軍的發展戰略要求為機動作戰、立體攻防,海軍為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空軍為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第二炮兵為精幹有效、核常兼備,武警部隊為多能一體、有效維穩。
關於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白皮書強調,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現代海上軍事力量體系。密切跟蹤掌握太空態勢,應對太空安全威脅與挑戰。要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提高網絡空間態勢感知、網絡防禦、支援國家網絡空間鬥爭和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建設完善核力量體系,懾止他國對中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10大看點輕松看懂國防白皮書
——————————————————————————————————
這是一次自信和透明的訪談:專家解讀新版《國防白皮書》
5月26日,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與以往8部不同,這是中國政府首次發表專門闡述軍事戰略的專題型國防白皮書。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本報對軍事科學院國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舟進行了獨家專訪。
中國軍隊的透明自信前所未有
記者:新白皮書是在什麽背景下發表的,內容與以往有哪些不同?
陳舟:當今世界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們將會遇到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和挑戰。戰略問題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性問題,軍事戰略歸根結底是治國之道。科學制定和謀劃軍事戰略,事關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事關中華民族的未來。
在這一大背景下,新白皮書主要突出了三點:一是著眼國家由大向強快速發展的歷史定位和國家安全環境的新變化,深刻揭示新形勢下積極防禦戰略方針創新發展的歷史必然和時代內涵。二是依據國家戰略目標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系統闡述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戰略指導思想和原則、軍事鬥爭準備基點和軍事安全合作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三是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進一步闡明今後一個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走向、總體布局和發展重點。
新白皮書是首次全面闡釋國家軍事戰略的政府文告,具有很強的政策指導性、現實針對性和戰略前瞻性,內容涵蓋軍事戰略指導和軍事力量建設運用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現了中國軍隊前所未有的開放、透明和自信。
中國軍隊肩負四大使命承擔八項戰略任務
記者:“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是國防白皮書中的全新章節,請加以介紹。
陳舟: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軍事戰略是籌劃和指導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總方略,是黨和國家軍事政策的集中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軍事戰略指導主要關註應對戰爭威脅、維護生存安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黨和國家的戰略目標,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創新發展軍事戰略指導必須牢牢把握這個根本著眼點,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為此,白皮書從適應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新要求、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發展的新要求、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新要求、適應國家戰略利益發展的新要求、適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等“五個適應”上出發,提出了新的歷史時期“四個維護”的軍隊使命,暨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決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強保障。同時白皮書還闡明了軍隊擔負的八項戰略任務——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軍事威脅,有效維護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安全;堅決捍衛祖國統一;維護新型領域安全和利益;維護海外利益安全;保持戰略威懾,組織核反擊行動;參加地區和國際安全合作,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加強反滲透、反分裂、反恐怖鬥爭,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擔負搶險救災、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和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等任務。
新的歷史時期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進一步突出了我軍的地位作用,拓展了軍事力量的戰略功能,為確立新形勢下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的奮鬥目標、指導原則、戰略任務和總體要求提供了基本遵循。
積極防禦始終是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本軍事戰略
記者:新白皮書還首次系統闡述了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調整變化的歷史及其本質特征。你如何理解積極防禦戰略思想?
陳舟: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我們黨軍事戰略思想的基本點。積極防禦是攻勢防禦,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它的實質,就是在戰略防禦的前提下把進攻與防禦辯證統一起來,堅持戰略上防禦與戰役戰鬥上進攻的統一,堅持防禦、自衛、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革命戰爭年代,積極防禦戰略既是人民軍隊的戰略方針,又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總的戰略方針,這主要是由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決定的。新中國確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已不僅僅著眼於敵強我弱的形勢,而是與國家性質、根本利益、外交政策和發展道路等密切相關。
新中國成立以來,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經歷了多次調整。但無論怎樣調整,它始終是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本軍事戰略。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不移地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應有之義,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和平外交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發展潮流,也是對慎戰、備戰、止戰的戰略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是軍事鬥爭準備基點
記者: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包括哪些內容?
陳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的基本精神不會改變,但其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將發生新的變化。實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要著重把握以下四點:
一是立足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戰爭的可能性可以排除,但因外部因素引發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可能性現實存在。根據國家面臨的軍事安全威脅和我軍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的實際,基於陸海空天電網的多維戰場環境,新的方針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
二是創新基本作戰思想。著眼信息化局部戰爭的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發揚我軍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傳統,堅持靈活機動、自主作戰的原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把握體系作戰這個信息化戰爭的本質,始終把制信息權放在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的核心地位,著眼破敵作戰體系進行精確打擊,運用諸軍兵種一體化作戰力量,實施信息主導、精打要害、聯合制勝的體系作戰。
三是優化軍事戰略布局。根據我國地緣戰略環境、面臨的安全威脅和軍隊擔負的戰略任務,構建全局統籌、分區負責、相互策應、互為一體的戰略部署和軍事布勢。既要關註陸地、海洋、空中等傳統安全領域,還要關註太空、網絡空間等新型安全領域,加強海外利益攸關區國際安全合作。
四是堅持戰略指導原則。戰略指導原則是戰略指導思想的具體展開和延伸,是指導戰略全局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這些原則主要包括: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戰略態勢;保持維權維穩平衡;努力爭取軍事鬥爭戰略主動;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立足應對最複雜最困難情況;發揮人民軍隊特有的政治優勢;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積極拓展軍事安全合作空間。
明確中國武裝力量發展的戰略方向
記者:新白皮書在“軍事力量建設發展”一章中,介紹了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發展、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等情況,引起外界的極大關註,你對此怎麽看?
陳舟:的確,這一章是新白皮書的一大亮點。陸軍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構建適應聯合作戰要求的作戰力量體系,提高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全域作戰、多能作戰、持續作戰能力;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空軍按照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實現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第二炮兵完善核常兼備的力量體系,提高戰略威懾與核反擊和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武警部隊按照多能一體、有效維穩的戰略要求,提高以信息化條件下執勤處突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任務能力……這些都是新表述。可以說,新白皮書明確了中國武裝力量發展的戰略方向。
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等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與應對新型安全威脅和維護國家利益拓展密切相連。新白皮書關於這方面的闡述同樣富有新意。比如海洋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高度重視經略海洋、維護海權,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現代海上軍事力量體系,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太空是國際戰略競爭制高點,密切跟蹤掌握太空態勢,應對太空安全威脅與挑戰,保衛太空資產安全,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維護太空安全;網絡空間是經濟社會發展新支柱和國家安全新領域,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提高網絡空間態勢感知、網絡防禦、支援國家網絡空間鬥爭和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遏控網絡空間重大危機,保障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
從1998年首部國防白皮書在談到七大軍區時連具體名稱都沒有寫,到《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公開改革開放30年來國防費變化的基本數據,再到如今將武裝力量的發展方向公布於眾,可以說白皮書內容的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以開放求信任、以合作求安全、以共贏求發展的積極姿態,這有力地駁斥了“中國威脅論”。
中國軍隊將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
記者:新白皮書將“積極拓展軍事安全合作空間”定義為實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需堅持的原則之一,還專設“軍事安全合作”一章。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
陳舟:我國的安全和發展與世界和平繁榮息息相關。我國已進入實力和地位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關口,能否運用正確的對外戰略直接決定著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我們必須適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要求,構建和推進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國軍事外交,服從服務國家戰略利益、政治外交大局和強軍目標建設,積極拓展軍事安全合作空間,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這是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在軍事外交領域的體現和發展。具體說來,這方面主要包括三點內容:其一,全方位發展對外軍事關系。其二,推進務實性軍事合作。其三,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
近年來,從向南蘇丹派出維和步兵營到向西非派出醫療隊抗擊埃博拉、從對馬航失聯客機展開立體大搜救到撤離被困也門的中外人員,中國軍隊承擔越來越多國際責任的事實有目共睹。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軍隊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安全合作,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本報北京5月26日電)
這是一則銳評:全面解析新版白皮書的重大意義
銳評——以“短”見“長”
■羅錚
拿到這部白皮書,最明顯的感覺是輕了、薄了。然而,“輕”不意味著“空”,“薄”不意味著“虛”。相反,這部白皮書內容豐富,意義深長,用精練、精到、精彩形容恰如其分。
精練,就是簡潔明快,言簡意賅。以往8部國防白皮書,最長的31000字,最短的也有15000字,而《中國的軍事戰略》只有不到9000字。在篇幅大量瘦身的情況下,白皮書的分量不見縮水,依然從國家安全形勢、武裝力量發展建設、對外安全合作等不同角度進行了詳實闡述,內容涵蓋中國國防和軍事領域的方方面面。
精到,就是言之有物,表達透徹。白皮書用“四個歷史性變化”對當前的國際形勢作出科學判斷,以“四個維護”闡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軍隊的使命,明確指出中國軍隊擔負的“八項戰略任務”,闡明了實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九大原則”,不但結構嚴謹、言語精辟,而且易讀易懂、便於記憶。
精彩,就是吸引眼球,出人意料。之前的歷部白皮書是以總結、回顧為主,新白皮書最大的亮點在於以規劃、打算為主。軍事鬥爭準備基點、軍兵種和武警部隊的發展戰略方向,以及重大安全領域力量發展方向等都是中國軍隊的“進行時”和“將來時”。尤其是“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空軍按照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加快網絡空間力量建設”等,均是以往白皮書從未有過的提法,折射出中國軍隊前所未有的開放、透明和自信。
正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所說,這部國防白皮書不僅有利於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軍隊,也有利於外界對中國軍隊建設發展走向形成客觀、理性的預期。相信通過這部白皮書,人們不僅能看到中國軍隊為實現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強保障的堅定決心,也能感受到中國軍隊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堅定意誌。(來源:騰訊科技)
|
醫美消費人群是個怎樣的人群?2015醫美白皮書告訴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7/153324.shtml
導讀 : 醫美行業是醫療行業里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塊肥肉,既呈現出基礎醫療一貫的需求剛性,又受到個性化服務與消費升級的強勁驅動,從去年開始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密切關註。
從求美者數量來看,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三大整容國家,每年有超過1000萬人消費醫美服務。可對於這個龐大的人群,卻從來沒有人為他們勾勒出完整的畫像。
那麽,求美者的年齡、所在的城市、消費能力、審美觀念是什麽?什麽人在做整形醫生?整形醫院最擔心的又是什麽?整形醫生和醫院在2015年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
中國最愛整形十大城市出爐
目前中國醫美正處於高速發展期,市場規模超5000 億,年增長率近 20%。中國醫美醫師數量和年開展美容手術量均居世界第三位,是全球整容大國。但從人均整形率來看,中國遠遠落後於居於首位的美國,甚至遠遠比不上韓國和臺灣地區。
2015年度醫美白皮書指出,中國整形用戶依然以女性為主(83%),其中超過一半都是白領,90後愛大整、80後愛微整、70後愛抗衰,超過九成以上的整形者都是大學或以上學歷。
75%的求美者年均花費5000元在整形上。雖然有三分之一的整形者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整形了,但是90後明顯比80後更願意在整形社區里分享自己的整形體驗。
最愛整形的十大城市排行依次是上海、北京、成都、武漢、廣州、深圳、重慶、長沙、鄭州、杭州(綜合醫院醫生分布和下單最多地區)。北上廣深依然是整形需求最強的地域,但部分盛產美女的省會城市未來有望迎頭趕上。
中國最美整形模板揭曉,AB的臉鹿晗的嘴上榜
近年來明星的示範作用對年輕求美者的影響不可低估,雖然做了公開整形鑒定,但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覺得Angelababy的顏值高到讓人懷疑她是“後天美女”;而過萬名女性和醫生票選的最美整形模板中,竟然有人氣小鮮肉鹿晗的嘴唇,看來花美男精致的五官讓女人也向往。
雖然男性不是主要的醫美消費者,但男性單次整形的消費金額平均比女性高30%。隨著男人對自我顏值的要求日漸提高,預計在2016年會有更多男性整形,其中祛眼袋、植發、祛痘、美白牙齒、隆鼻是最受男性歡迎的五大整形項目。
每10例整形將有6例是微整形,醫生忙於自建品牌
微整形包括肉毒素除皺和瘦臉、填充劑註射、自體脂肪移植充填、激光治療等,不用開刀,非永久,安全性較高,能以更低成本滿足現代人對美的追求,因此逐步迎來黃金發展期。
2015年,全國微整形增速40%以上,更美預測2016年微整形將占到全國總整形例數的六成左右。而在更美APP平臺上,今年微整形項目銷售月平均增速50%,占了訂單總數的80%。
2015年,整形醫生和醫院也迎來了“移動互聯網元年”。面對大型連鎖整形機構巨額的廣告和搜索引擎營銷費用,過去醫生個人聲音太弱,無法帶來客源;而醫院為了獲取新客源不斷地砸廣告,過度營銷後只能靠壓榨顧客收回成本,整個行業因此無法健康發展。
明年的醫美行業將會湧現出大量跨界合作,除了移動互聯網之外,藥品、器械、硬件、護膚品、護理服務、醫院CRM、分期保險等金融服務等各個過往獨立的環節可以相互關聯,以醫美APP為連接中心的醫美生態圈逐漸成型,各個環節的合作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以下是《2015 年度醫美白皮書:更美一代崛起》的研究內容。
1. 整形人群,到底是個怎麽樣的人群?

2. 哪里的人最愛整形?

3. 整形人群的需求分析

4. 整形人群的消費價值觀和審美取向

5. 整形醫生的從業現狀

6. 移動醫美下個階段的一些趨勢預測

天貓聯合工商聯商會發布白皮書 首次明確送裝服務標準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3-11/990553.html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剛剛獲悉,全國工商聯家裝商會於今日下午攜手天貓家裝、菜鳥網絡和數十家行業公司,正式發布《中國家居家裝電商行業送裝服務白皮書》。
每經記者 蔣佩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剛剛獲悉,全國工商聯家裝商會於今日下午攜手天貓家裝、菜鳥網絡和數十家行業公司,正式發布《中國家居家裝電商行業送裝服務白皮書》。白皮書首次明確家居家裝送裝服務標準規範,消費者網購家裝的“最後一公里”有望告別亂象。
“近年來,我國電商行業蓬勃發展,但家居這樣一個重服務的行業仍然缺乏統一的服務標準,導致了市場存在無序局面,不利於產業的健康發展。”全國工商聯家具裝飾業商會執行秘書長張仁江稱。
據悉,由於標準和規範的缺失,家裝送裝服務領域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約定時間未抵達、私售配件、投訴費時費力等難題依然困擾不少消費者。
此次發布的白皮書從家居建材的分類入手,分別對送貨入戶安裝定義、服務流程、消費者須知保障和投訴等做了詳細解讀。以送貨入戶為例,若商家無法提供免費送貨入戶服務,消費者卻需要此項服務時,額外產生的費用參考標準為,住宅家具大件類每層每件10元。
天貓家裝事業部總經理王立成表示,所有入駐天貓的商家都必須遵守《中國家居家裝電商行業送裝服務白皮書》,若天貓商家無法滿足其承諾,則需向消費者支付違約金或接受平臺相應處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美網貸白皮書:別再做“美式”暴富夢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328.html
近期,美國的全球P2P網貸平臺龍頭Lending Club曝出違規貸款銷售事件,導致CEO雷諾·拉普朗什(RenaudLaplanche)辭職、公司股價一日暴跌近35%。該公司展開內部調查後發現,平臺此前將高達2200萬美元的次優質貸款產品(near-prime loans)發放給了同一名平臺投資者。另有外媒報道稱,拉普朗什被指存在內部交易(self-dealing)的行為。
也就在此事曝光後的兩天,美國財政部於5月10日發布網貸白皮書,題為“網絡市場化信貸的機遇與挑戰”(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Online Marketplace Lending),其反映了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股東的意見,並對網貸行業提出了建議。此次發布的白皮書並沒有側重Lending Club這個單一事件,也並未讓人感到“重拳監管”的威懾意味,而更重在承認了網貸行業的益處與風險,強調了適用於成熟以及新進行業參與者的最佳實踐標準(best practices),並鼓勵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促進網貸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高信貸可獲得性。
其實,美國財政部並非“臨陣磨槍”。早在2015年7月,美國財政部發出公開請求,要求了解全國網絡借貸市場的基本信息(Request for Information,RFT),對全行業進行一次“摸底”。這是首次由聯邦級行政機構對網貸行業進行調研,此話題隨後引來了廣泛和多樣的反饋。

(圖說:當前美國網貸平臺的利率、期限、貸款規模、信用評分、平臺費等狀況。源自:白皮書)
白皮書建議網貸平臺加強風控
美國財政部通過RFI從網貸平臺的貸款人、消費者和小型企業倡導者、學者、投資者、金融機構處獲得了接近100個回複意見。評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主題:
1、運用數據和建模技術來進行貸款承銷是一項創新也是風險:RFI評論人士認可使用信用數據來進行貸款承銷是網貸的核心元素,其創新之源部分意義上而言正是其介於在最高程度的許諾與風險之間。數據驅動的算法可能會促進信用評估、降低成本,但也存在出現諸如貸款違規的風險。即便如此,平臺可能沒有機會再去核實並矯正這些用於做出貸款承銷決策的數據。
2、提高獲得信貸的途徑。RFI獲得的問詢反饋也建議,網貸平臺的確可以讓一些原本無法從銀行等機構獲取資金的借款者獲得貸款。盡管多數消費貸款都是以債務整合為主要目的,即貸一筆款用於還清其他所有債務,但是小型企業貸款能夠使得企業獲得周轉資金、滿足擴張需要。
3、新型信用模型和運作尚未經過周期測試。該商業模式和承銷工具的發展是在一個低利率、失業率下行、整體信用條件強勁的背景下不斷發展的。然而,這一行業尚未走過一個完整的信用周期。近期,網貸平臺消費貸款的壞賬率以及拖欠率走高,這也預示著,一旦信用條件惡化,可能會增加風險

(圖說:白皮書指出,近期網貸平臺壞賬率以及拖欠率走高)
4、小型企業借款人可能需要加強保障措施。RFI評論人士聚焦了當前對於小型企業借款人在保護和監管兩者之間的不平均現象。所有RFI評論人士認為,應該強化對於小型企業借款人的保護措施。
5、加大透明度將會使得借款人和投資人受益。RFI獲得的反饋都強烈支持擴大網貸平臺對整體市場參與者的透明度,包括針對借款人的定價條件以及針對投資人的標準程序貸款數據。
6、網貸的二級市場尚未發展成熟。盡管放貸數量增長非款,但針對整體網絡市場化貸款人(即平臺投資者)的二級市場仍然有限。RFI評論人士都同意,一個證券化市場的活躍增長將需要更大的透明度以及有重複發行的能力。
7、監管明確性有利於市場。RFI評論人士也對政府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發表了廣泛看法。多數反饋意見提出,監管者應該對於行業參與者的角色和要求表現出更大的明確性。
為了促進該行業的健康發展、鼓勵通過網貸平臺擴大信貸準入,白皮書也對聯邦政府和私營部門參與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1、支持加強對於小型企業借款人的保護和有效監督;2、確保良好的借款人體驗和後端操作;3、為借款人和投資者提供透明的市場化平臺;4、在確保安全和可負擔信貸的合作機制上擴大信貸準入;5、支持通過獲得政府所持數據來支持安全、可負擔的信貸擴張;6、支持通過創設常務工作組來促進與網貸相關的跨機構協調。
同時,白皮書更是強調,市場環境的變化也可能對改變其對於網貸行業的潛在影響,因此需要持續監測。這些變化也包括了信用評分機制變化、利率變化、潛在的流動性風險、網貸平臺不斷增加的房屋抵押貸款和汽車貸款放貸量、潛在的網絡安全威脅、反洗錢要求等。
美網貸迅速擴容 證券化深入
盡管網貸在整體美國信貸市場中占比較小,但之所以美國財政部去年便展開了對該行業的問詢,這與其近年來的極具擴容息息相關。此外,尚未經過完整周期變化考驗的網貸行業,其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

(圖說:網貸平臺放貸量擴容加速)
一般而言,可以將美國大部分的平臺按照其核心的貸款業務類型分成四類:個人消費信貸平臺、中小企業貸款平臺、學生貸款平臺和房地產貸款平臺。白皮書指出,市場分析表明,網貸平臺市場容量可達1萬億美元,到2020年貸款發放量預計將達900億美元(除去住房抵押貸款)。網貸平臺也開始提供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等,盡管比例仍然較小。
值得註意的是,機構投資者、風投、金融機構、對沖基金都開始對這一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也直接促進了該市場的迅速發展。同時,交叉風險也引發監管方的關註。
白皮書提及,自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風投投資的網貸平臺在美國一共通過36次募資,總計募集資金高達27億美元,這也直接推動了類似平臺上市,例如Lending Club和OnDeck在分別2014年通過IPO募資10億美元和2.3億美元。此外,機構投資者的介入也激發了一系列周邊服務企業,例如信息服務、風險分析、交易技術企業。
其實,在長期低利率、資產荒的大背景下,網貸平臺的貸款產品對於尋求配置多元化和高收益的投資者而言是一項富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不斷高漲的投資熱情也催生了另一項極富誘惑力又夾帶著風險的業務——資產證券化。
2013年12月23號,SoFi宣布完成其首次資產證券化,此次證券化資金達1.52億美元,被世界第四大信用評級公司DBRS評級為A,是P2P行業里首次公開、有信用評級的資產證券化。一般而言,獲得信用評級將為P2P項目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退休基金、保險公司、銀行等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投資者。據悉,此次評級可以說為P2P行業打開了全新領域,對於整個P2P行業來說這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圖說:網貸平臺資產證券化流程圖)
Lending Club是美國幾家大型的網絡借貸平臺中,唯一沒有開展證券化業務的公司。但是,Lending Club平臺上的貸款已經被間接證券化——另一些金融公司,例如,對沖基金沈香資本早已通過類似證券化的方式轉售了Lending Club的貸款。
更有境外媒體消息稱,Lending Club正在籌劃著將它平臺上的無擔保無抵押貸款證券化,參與發行的投行包括高盛與美國傑富瑞集團。其中,高盛負責把 Lending Club的貸款打包,以較高的信用評分出售給穩健型投資者;傑富瑞集團則將會貸款出售給那些不那麽看重信用評級的客戶。
2013年到2015年第三季度,美國P2P信貸共經歷了26次資產證券化發行總額接近45億美元,迅猛之勢仍在持續。
美財政部鼓勵提高信貸可獲得性
盡管近期Lending Club的違規放貸事件在一定成都上打擊了市場信心,且網貸行業的快速擴容和資產證券化也引發了各界對於潛在風險的擔憂,但美國財政部對於網貸的態度絕非“一棍子打死”,而是鼓勵創新,並提高信貸可獲得性,以此促進諸如小微企業的發展。
除了小微企業外,RFI反饋也表示,網貸平臺能夠使得信用評分較低的個人借款者獲得貸款。例如,Upstart和Avant等個人信貸P2P平臺的新進入者回應稱,當前的平臺借款人並不符合優級標準,但是其信貸質量將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改善。這些平臺向借款人提供的利率不同,例如Avant的利率從9.95%到36%不等,以此滿足中低收入以及更為年輕的投資者的需求。隨著信用模型逐步成熟,次優級和次級貸款領域也有望進一步拓展。
同時,白皮書也指出,網貸平臺提供的學生貸款利率可能較之聯邦貸款更為優惠,這也主要有幾點原因:首先,聯邦學生貸款項目並不是基於借款人風險來確定利率的;第二,低利率環境使得網貸平臺貸款利率更低;此外,網貸平臺貸款不享受聯邦學生貸款的分期付款和貸款赦免條件。一般而言,通過網貸平臺貸款的借款人往往都具有優級或次優級FICO評分,同時也有工作、還款記錄,收入高於平均。
當然,美國財政部能夠有這種鼓勵平臺發展的“底氣”,主要緣於美國業已完善的監管體制以及征信制度。因此,美國的P2P網貸平臺至今未出現過類似中國平臺的“跑路事件”或是“資金池”現象。
一位海外網貸平臺資深研究人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美國之所以沒有“跑路事件”,主要因為美國監管部門的行動快速且堅決。“比如2008年時,Lending Club因為沒有滿足合規要求,因此被勒令關門。關門半年後,根據美國證監會(SEC)的要求進行改造,借了銀行牌照,完善信息披露,並不是像中國P2P行業亂象出現一兩年後才陸續修正。”
此外,SEC對於事後的持續信息披露規定也十分嚴格,要求P2P網貸平臺對所發行的收益權憑證和對應的借款信息做全面的披露,並需要對信息變更進行動態披露。SEC還會對P2P網貸平臺的發行說明書及相關材料進行審核,以保障投資者能夠獲得決策的信息。
值得註意的是,在Lending Club、Prosper、Zopa等P2P平臺誕生之初,美國社會已擁有完善的征信機制和信用體系,投資者主要依據借款方的FICO信用評級分數對投資者進行信用評估,平臺對投資活動不進行擔保。
例如,Lending Club將貸款分為A~G七大類,其中A類等級最高、風險最小,G類等級最低、風險最大,A~G風險逐漸遞增,以此來決定每筆貸款的利率。貸款人需要最低信用評分達到660分,貸款申請才會被采納;若達到780分以上,貸款則能享受最為優惠
國新辦將發表“南海爭議”白皮書
據國新辦網站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於2016年7月13日(星期三)發表《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白皮書,並於當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和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介紹白皮書有關情況和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立場,並答記者問。
國新辦發表南海爭議白皮書:不接受、不承認仲裁判決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6年7月13日(星期三)發表《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白皮書,並於今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和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介紹白皮書有關情況和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立場,並答記者問。
白皮書2萬余字,除引言外,共包括南海諸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菲南海有關爭議的由來、中菲已就解決南海有關爭議達成共識、菲律賓一再采取導致爭議複雜化的行動、中國處理南海問題的政策等五部分。
白皮書說,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並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和在南海的相關權益,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確立的,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承認,具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
白皮書指出,中菲南海有關爭議的核心是菲律賓非法侵占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而產生的領土問題。從歷史和國際法看,菲律賓對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的領土主張毫無根據。此外,國際海洋法制度的發展導致中菲出現海洋劃界爭議。中菲兩國曾就妥善處理海上爭議進行多次磋商,就通過談判協商解決有關爭議達成共識,並在雙邊文件中多次予以確認。
白皮書說,菲律賓時任政府2013年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違反中菲通過雙邊談判解決爭議的協議,侵犯中國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自主選擇爭端解決方式的權利,濫用《公約》爭端解決程序。應菲律賓單方面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自始無管轄權,所作出的裁決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任何情況下不受仲裁裁決的影響。中國不接受、不承認該裁決,反對且不接受任何以仲裁裁決為基礎的主張和行動。
白皮書強調,中國一貫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定維護和促進國際法治,尊重和踐行國際法,在堅定維護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同時,堅持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爭議,堅持通過規則機制管控分歧,堅持通過互利合作實現共贏,致力於把南海建設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和合作之海。白皮書表示,中國堅持與地區國家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堅定維護各國依據國際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飛越自由,積極倡導域外國家尊重地區國家的努力,在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
(綜合新華社、國新辦網站報道)
Next Page